首页 > 期刊 >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 基础科学 > 地质学 > 地质力学学报 > 太平洋板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板块重建 【正文】

太平洋板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板块重建

李三忠; 曹现志; 王光增; 刘博; 李玺瑶; 索艳慧; 姜兆霞; 郭玲莉; 周洁; 王鹏程; 朱俊江; 汪刚; 赵淑娟; 刘永江; 张国伟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266100;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与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山东青岛266100;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勘探技术功能实验室; 山东青岛266237
  • 太平洋板块
  • 地幔柱
  • 微板块
  • 洋陆过渡带
  • 多圈层相互作用

摘要:太平洋板块是一个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块,但其起源机制、结构构造、构造演化等始终不清楚。太平洋板块内部的复杂性更是未受到重视,其内部的大火成岩省、海山链、微洋块、微陆块及其下部更深层地幔的微幔块都非常发育,这些复杂板内或板下构造代表的地球动力学含义亟待解决。文章基于最新的板块重建结果,试图分析其运动学过程,揭示太平洋板块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表明,太平洋板块起源于RRR三节点,但不是一个纯粹的完整大洋板块,其增生演化过程经历了非威尔逊旋回模式,其板缘经历了一些外来微陆块或微洋块的并入,其内部也因各种原因出现了一些新生微洋块,总体表现为一个碎片化的镶嵌式板内格局。太平洋板块记录了与邻区板块相互作用的重要构造事件,大约55Ma左右开始俯冲到东亚陆缘,导致东亚陆缘短暂的北西—南东向伸展,随后受印度—欧亚碰撞动力系统和太平洋俯冲动力系统联合控制,总体处于右行右阶的拉分背景,形成了一系列盆地群,俯冲后撤等逐渐形成了双俯冲系统。太平洋板块还记录了深浅部耦合过程,下地幔中的太平洋LLSVP通过遥相关对上部岩石圈微板块、大火成岩省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火山链或热点揭示板块运动同时,也反映深浅部物质交换过程,海山群也揭示太平洋板块之下软流圈并非单一对流胞,其对流格局的多样性尚待深入研究。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投稿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

我们提供的服务

服务流程: 确定期刊 支付定金 完成服务 支付尾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