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2-07-18 11:10:48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摘 要: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策略要做到创设的问题生活化、数学活动实践化、作业形式应用化,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应用到生活之中的乐趣,形成数学素养。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材中应用意识的展现状况,提出了小学生数学应用意R和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常言道:学以致用。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数学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体现。所以,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让教学和作业实践停留在看、记的学习模式,要通过实践体验来培养小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而引导他们深入探索,迁移知识技能。形成数学素养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材中应用意识的展现状况,提出了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问题创设生活化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要重视问题的有效设计,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分析探索的数学问题能够与生活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这样学生才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搜集应用事例,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案例一:《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展示多媒体春游图片,提出问题“这个周末有2个小朋友去春游,他们带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同学们来看一看?(多媒体展示)有:2瓶水、4个苹果、1个蛋糕。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把这些食品平均分给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才合理呢,不要让小朋友觉得不公平。

学生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提出小组建议。

模拟回答情况:学生会很简单的分好水和苹果,对于蛋糕也会简单地思考,一人一半。

教师总结:这个一半蛋糕怎么表示呢?这里就需要我们复习一下平均分的概念。

教师演示多媒体蛋糕平均分的方法。

总结: “半个”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不了,所以今天要学习新的数――“分数”,在黑板上板书1/2。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整个数学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科学有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在教学“认识分数”时, 结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生活化问题的设置后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了解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告的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性,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活动实践化

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育要有足够的实践活动内容,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小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数学应用意识不断增强。

案例二:《正方形》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校园手工区”的设计图。

提出问题:为了展示你们的风采,老师想布置一个手工区。现在老师这有一条花带总长24分米,如果要布置手工区的长为7分米,那么它的宽是多少分米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活动:在大家的努力下手工展示台做好了,但是老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还能怎么美化一下呢?

学生自由发言畅想。

教师提出问题:听了大家的看法,我决定设计一个花环展示,出示PPT,说明花环的布置的平面图是一个不规则图形,你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手工区如此漂亮,学生的展示品要放入其中,那么如果每个同学的展示品都是正方形,边长为10厘米,8个同学的展示品等拼成什么图形,那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以上这个案例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实践生活化,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数学应用意识的作用,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活动和实践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观念、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和应用意识的过程。学生利用了正方形的相关知识解决了学校手工区的设计实践活动,将知识与实践活动、生活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了,学习活动轻松自由,模拟任务的完成真实化,学生积极性极高。

三、作业形式应用化

小学数学活动除了课堂活动之外,还要有课外活动,对课外活动的指导要改变作业形式,让小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的作业形式包括:第一,数学课外调查。数学课堂教学后的,拓展的可以采用数学课外调查的形式来布置作业。例如:学习了统计表后可以让学生调查家庭支出情况;学习了比例后可以让学生将每个月的水电支出设计成比例形式来表示;学习了正方形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布置房间的地板砖情况。第二,数学日记形式。每节课学习后都要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这样学生能够记录自己的学习感受,同时也融合了语文学科的知识。数学的发展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作业的布置也要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了知识的实际操作意义,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自动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条件。

四、加强课外实践

邓小平同志教导我们说:实践出真知。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才能深化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在学完“垂线段最短”性质后,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统计初步知识学完了,让学生自己估算学习成绩波动情况等等。如此设置,不但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概念,更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上文是笔者集合一线教学实践对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教学培养的分析与讨论。综上所述,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策略要做到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生活化、数学活动实践化、作业形式应用化,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应用到生活之中的乐趣,形成数学素养。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从小就了解数学的应用,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高。

[关键词]

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应用能力;人教版小学数学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学科,现实生活中蕴含着诸多数学问题,可以说,数学来自于生活,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过于强调数学定理与公式的地位,割裂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致使学生难以把握知识与实践间的纽带,不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现象,更不善于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呼唤数学的生活价值,期待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提升,下面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此进行探讨。

一、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应用兴趣

生活无处不数学,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蕴含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生缺少的,是发现数学的眼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数学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创设生动的数学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搭建起一座数学与生活相通的桥梁。首先,应引导学生开启“慧眼”,主动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故事创设导入情境的方式,例如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学习开始时,教师讲述这样一个事例,“昨天晚上老师路过菜市场的时候,听到一位阿姨在和蔬菜摊主还价,豆角一块五一斤,阿姨想买三斤,让摊主给她算便宜些,五块钱三斤给她算了,摊主不语”。事例讲到这里戛然而止,学生还未能反应过来,但略加思考后,学生便明确了事例的重点,教室里出现了清脆的笑声,此时教师可请学生进行解释。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阿姨想买三斤豆角,一共是四块五,如果算五块,还多花了钱”,通过一个生活小故事,成功导入了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教师也可以再接再厉,对学生的意识进行引导,“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数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平时也要多多观察,多多发现,将有趣的数学故事分享给大家”。

其次,应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应用于生活的教学引导,万变不离其宗,数学思想涵盖甚广,并且简洁精辟,诸如转化、分类、数形结合、整体思想等均可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教学过程中,学生第一次接触曲线图形,不知该从何入手推导其面积公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一内容与之前所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做对比,学生发现似乎可将圆沿半径剪开拼接成长方形进行计算,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验证猜想,经过试验,学生发现拼接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即为圆周长的一半,宽则是圆的半径,进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在这一公式推导过程中,运用了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师在进行课堂总结时可侧重于数学思想的深化,“同学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会遇到不知所措的情况,这种情形下,不要过于担忧,仔细回想已有知识经验,将新问题划分为一个个小的部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通过类似总结,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加深,其数学应用兴趣也得到有效激发。

二、巧妙设置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在学生数学应用兴趣得到激发后,教师应注重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体会实际问题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逐步增强其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规则形体体积计算方法,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情境拓展,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钥匙、马铃薯、橡皮泥等,让学生思考一下如何计算此类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讨交流。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了一些设想,如将烧杯内装入足以覆盖物体的水,将物体浸入水中,观察水的体积变化,即为物体的体积;而橡皮泥、马铃薯这类物品可将其分割成规则的小块,比如说每一块一立方厘米,边角位置达到半块的算作一整块,不足的则舍去,然后数一共有多少块得到物体体积。在这一讨论过程中,学生运用了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教师应对其表示肯定,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方案是否可行。而在实验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像纸页这类物体无法采用分割法与转化法,学生们开动脑筋,想到与分割法相对应的叠加方式,即将大小、规格相同的纸页叠在一起,构成一个长方体,测量其长、宽、高,计算体积再除以纸页数,即可得到一页纸的体积。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处于领路人的位置,学生依靠所学知识经验自主解决生活情境问题,数学应用意识与动手操作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与此同时,教师应合理设置课后练习题目,尽量以生活问题为背景,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三年级下册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学习后,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测,计算教室的面积,可以多人协作,记点测量,而掌握了方法后,教师可鼓励学生按照比例绘制一张家里的平面图,在其中标注每个房间的长、宽以及总面积。这种有趣的作业形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将数学意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生活中蕴含的数学实例是丰富多彩的,在学生对此产生兴趣,有了意识后,教师可考虑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方法加以解决。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小数混合运算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预习,寻找一个与新内容相关的生活小例子,在课堂上交流。学生积极响应,在课堂上展示了多样化的例子,包括药品说明书、超市购物单等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题目,例如药品服用说明中提到一日600至900mg,分3到4次服用,小儿遵医嘱或依照体重6至8mg/公斤给药,药品规格为200mg×50片,学生经过分析发现服用量最少的情况下一次吃一片,一天吃三次,而最多一次1.5片,依据不同病人的身体状况合理用药,不仅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技能。面向中高年级学生,其行为能力与思维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教师可让学生带着数学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中,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简单统计学习后,教师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社会调查,如小区内居民的水利用情况、小区内树木绿化情况、学校周边的商店分布情况等等,学生需要自己设置问卷、查阅资料、奔走调查,而后制成统计图与统计表,形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这是一项综合性的数学活动,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势必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而面对这些问题时,他们将用数学思想去考虑,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现数学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此外,还可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实现数学的工具作用,让学生进一步认知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百分数学习时给出这样一组数据:我国机动车年污染物排放量可达4709.8万吨,其中,一氧化碳占72%,碳氢化合物占8.5%,颗粒物占14.8%,其余为氮氧化物,问学生可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学生经过计算,得到每一种污染物的具体排放量,教师则可展示如此庞大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多么巨大的伤害,可结合图片与视频短片展示雾霾、酸雨、臭氧层空洞等严重环境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环境污染带来的恶果,进而树立节能环保的理念,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保护地球大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数学应用的习惯,进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能力发展。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再议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非常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信息来源于生活之中,数学充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从数学的角度尝试解决,而生活中的经验又是数学知识的源泉。

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生活化;来源于生活

一、捕捉生活中数学的“身影”

1.引导学生挖掘数学知识的原型

我们所教的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可以找寻到他们的原型,充分利用原型就可以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消灭掉,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打心眼里想去学习数学。

2.找寻生活中数学的“身影”

在我们的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假如让我们的学生探寻新知的背景,挖掘新知形成的全部环节,让我们的学生既能知其然,还可以让我们的学生知其所以然,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展现出来,引导学生找寻到生活中数学的“身影”,促使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有效发展。例如,学习数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在生活中就可以找到应用的实例,像学生的桌椅如果不牢固,就可以利用三角形稳定性来使桌椅稳固。还有我们居住的房屋上面的房盖,所利用的三角形就是采用它的稳定性的原理,例子太多。让小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找寻,非常容易找到,因此,理解起来也非常容易。

3.关注数学生活情境的创设

在我们的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至关重要,因为创设生活情境可以辅助教师数学教学的开展,面对数学问题存在的真实性,那我们就可以改变小学数学教学中那种脱离生活情境的窘况,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欲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了解,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例如,学习“百分率的意义”的时候,可以让小学生在自己身边找寻有关百分率的例子,如,出粉率、发芽率、出勤率、合格率、及格率、优秀率等等,例子就在学生的身边,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多了,数学知识的掌握就扎实。

二、强调数学由生活中来,最终服务于生活

我们所强调的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其主要意图就是让我们的小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他们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认知我们的世界,用他们所掌握的数学语言去描绘我们的世界。也就是说,数学是由生活中来的,最终还是服务于生活中去。我们所学习的数学理论就能从实践获得,得到实践的检验,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通过实例,使学生对数学公式加深了解,熟练掌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活跃的数学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浅议

摘 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旨在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其具体做法是: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如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二、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我是这样做的: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有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800元左右的热水器,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比如针对下面的生活实例:两位老师带46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6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6=230元;第二种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4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3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浅谈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应用意识 培养 数学

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1 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教学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结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按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遇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小哪个数可以刚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么半个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2 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应用情趣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述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掌握计算的步骤和方法的,但是学生往往忽略横式答案的书写格式,常会忘记写余数,缺乏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针对学生计算时出现的情况,设计了一道情境题:老师准备和大家一起去参观周围的饮料厂的情况,合兴蓝山饮料厂生产浓浓咖啡,一车间每分钟生产73罐,平均装3箱,每箱可以装多少罐?还剩多少罐?学生列式是73-3=24(罐)……l(罐),这次余数l没有丢掉。为什么不能少写l呢?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把1漏写了,如果验算的话,结果会和题目的总数73不相符合了;有的说,l是余下的l罐,也是工人叔叔、阿姨通过劳动换来的产品,不能随便的就少写或者漏写了;有的说,做完了题目就要细心检查,改掉粗心大意的习惯。学生的回答真有一翻道理,原来余数是有实际的意义的。学生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感受到学习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同时感受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待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意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3 搜集应用事例,体会应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地图用四种不同颜色区分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4 创造应用机会,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如:教学“千克和克”时,分小组活动,称一称自己小组准备的蔬菜和水果,像l千克西红柿或茄子大约有几个,l千克苹果或桔子、香蕉大约会有几个。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尝试、体验生活。设计开放化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广泛的数学经验,学以致用,在感受成功的同时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5 重视实习作业,开展探究性活动,学以致用

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概念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的又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时,他们便发现需要数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抓住学习要点,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渗透应用意识,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发挥作用,突出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