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浅议高校班级文化建设

浅议高校班级文化建设

时间:2022-07-30 09:11:05
浅议高校班级文化建设

浅议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应对

[摘要] 推进高校班级文化创新是一项基础性、急迫性的工程。然而,高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却面临着重重困难与挑战,要建设一流的高校班级文化,就要实现高校班级文化的重新建构与强力突围。本文分析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困境,并尝试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困境应对措施

[作者简介] 徐玉莲,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科部讲师;谢爱林,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杨西彬,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高校,其最底层一级就是班级。 国家的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及高校的制度、决策、校园文化都要通过班级加以贯彻落实:千千万万个班级就组成了中国人才的未来与希望。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事关民族兴衰。然而,一些客观存在的庸俗、低级、不学术、不道德、没修养、恶性变异观念等等,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冲击。

其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冲击。为数不少的网站刻意追求点击率,追求吸引眼球,图片与视频越、越低级越被传播,什么“胸器”、低腰裤、无裤日、课堂调情、寝室自拍、大腿上写答案作弊、包养、甘做“小三”等等,无一不是错误的价值观诱导。而文字报道更见负面效应:“我爸是李刚”、“拼爹”“神马都是浮动”、“女研究生自杀”、“富二代校园豪车撞人”、“女大学生四年被包养净赚一套房”等等,这些都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带来强烈冲击。一些学生觉得刺激、好玩,就错误模仿,导致突发事件频发。被包养、自残、自杀、杀人、玩失踪、效仿作弊、被退学等,恶性事件不断。

其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守不住底线的建设。以春游为例,尽管大家都知道春游的诸多好处,但家长怕出事,学校怕出事,因此,所有的群体外出活动都被逼到了最底线:“压住不批,就怕出事”。而挡不住的春情在荡漾,于是学生们就会三五成群地隐藏目标,或寝室,或不同班级,或不同学校,或同乡,或初高中时的同学,或与家人,或男女恋人不经审批就出游,无情地冲击和打破了学校守卫的底线:“这是公民的权利,我就是要去,无可商量”,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实现了底线突破。实际上,高校的压力很大,有来自于家长的,“出事我就闹”;有来自于上级部门的,有明确、特殊的安全稳定工作要求与目标;有来自于学校本身的管理制度的,每个制度都指向底线;有来自于法律层面的,也都是指向底线。所以,高校思政工作部门、学工部门、班主任与辅导员乃至学生干部,几乎每天都如临大敌,战战兢兢:上课清查人数,睡觉清查人数,活动清查人数,考试清查人数。这使我们发现,这种只是守卫而不是建设的底线文化,最终是守卫不住的。

其三,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本身面临着诸多客观困难。高校班级的建制基本上是专业上的时间建制。学生因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家庭背景、性别差异、个性气质、心理因素等较大差异而使高校班级文化的质、量、度不易确定。高校班级大都是成人学生,他们有自己的公民权,法律赋予了他们完全民事能力。他们迷恋网络、性行为、驾驶、言论、勤工俭学、学业选择等等,取得了法律上的完全权利与责任,这就导致高校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存在不易主导的难度。

在专业学习上,高校学生要学的功课很多、很广,他们经常可以跨专业选课,跨学期选课,甚至跨学校选课,这种临时性、专业性、班级不固定性、地点不确定性等等,进一步增加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难度。而不同的授业老师由于学识、个性、专业、年龄、修养等等的不同,给学生带来的冲击更是极其严重。班级文化建设常常被动、难以把握与成型。还有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学校、学生、课任教师、班主任与辅导员都忙于管理层各种检查,几乎无法放开手脚,加上白天劳累于学生上课,晚上还得操心于学生的归寝,也几乎难以腾出时间来建设班级文化,甚至还形成了职业疲惫。

对于基础性、急迫性甚至于前瞻性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来说,现实的挑战是不容回避的。高校是一个庞大的成人群体,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十几万学生,学校要观照每一个学生是不可能的,对于学生个体的问题,亟待通过加强和改进班级文化建设来应对。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应对之策

要建设一流的高校班级文化,使高校学生承担起国家、民族、社会与家庭的历史期盼,义务性地回归到高校的水准,成为承继先辈、继往开来、负责任、有作为、有希望的一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在理念上更新,方法上改进。

(一)把握文化的本义,实现“化人”的境界

“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养,其本质上属于精神领域之范畴,表现为经过人努力后的诸种变化。我国学者袁振国早在九十年代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中,将文化定义为:“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1]这就是考虑到了这种人类努力的因素。《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也锁定的是“体系”、“总和”,与千百年来“文化”所遵循的本义一致,强调的是人努力的结果,即“人化”;另一方面《现代汉语词典》则更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水平”这一实质性的目标体系。

高校班级承载着培育更高学历、更专业知识、更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其道德水准、学识修养、学术能力、言谈举止、实践应用、科研创造等方面应该体现在“体系”、“总和”、“水平”上。高校班级文化的建设就应该努力把握这一实质,体现出经过人的努力,使学生在“体系”、“总和”、“水平”上迥异于中小学的学生,迥异于未受同等教育的国民。所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不只是要努力建设,进行“人化”,更应该考虑“化人”,即:使人变化,使人向真、善、美改变,通过班级体的不懈“人化”的努力,达到高校班级整个集体与个体向真、向善、向美、提高思想境界、增加学识、提高科技文化水平与修养、实现理论思维与实践创新的目的。与其同时,也载记高校班级几年的成长成果,体现高校学生“体系”、“总和”、“水平”上的显著提高。

(二)建设起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班级文化品位

高校班级文化需要重点考虑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大学,特别是高校班级,通过什么来证明自己已经为社会带来了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二是以什么方式来保障承继着千百万家庭与社会期盼与重托的年轻学子能够成为高水平人才?能够在未来成为社会和行业的领航者?三是面对多元变化的社会文化与时代要求,高校班级文化应该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自己?

高校班级品位文化,首先是独立的寂寞文化,因为有了寂寞与独立,大学才能站得更高,想得更远,才能引导人类精神与物质世界的进步。其次是学问文化,研究高深学问,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第三是学术文化,高校班级要让学生追求真理,学术独立,不是说谁的钱多谁的真理就多。第四是过程文化,要体现求学的过程是一个高层次品德提升、学问累积、思维提高、学术进步、实力彰显、奉献与社会正面评价渐进的一种过程。

王冀生认为:“当前我国正在出现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主要表现是“大学人文精神的滑坡;办学目标的功利化倾向;官僚化气息和官本位思想对大学的侵袭严重;大学缺乏独立意识和具有鲜明个性的办学理念。”[2]实际上,高校班级文化滑坡比这还要严重。以网络公布的诸种行为来看,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责任意识淡化、道德缺失、法纪规范观念淡漠,日常行为、学术行为、就业行为、网络行为、竞争行为等都偏离正常模式;论文抄袭、考试舞弊、恶意欠费、不还贷款、履历“掺水”、随意毁约等现象大量存在;“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等等不乏其人,他们的生理年龄成年,而心理年龄却往往孩童化,脱离了父母,失去控制却常常是故意而为之。他们有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都懒得去争取,成天忙于睡懒觉、打游戏、谈情,更不用说独立、发展、理想、信念。这就要求高校积极行动起来,占领班级文化建设的空白阵地,主动建设起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班级品位文化,形成一系列值得研究与推广的品位理论与品位个案。

(三)形成长效机制,推进可行性评比

高校班级文化长效机制是指能长期保证高校班级文化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高校班级文化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高校班级文化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可行性探索。

所谓可行性,是指对高校班级文化过程、设计、程序或计划能否在所要求的时间、财力、人力、区间等条件与范围内成功完成的确定性。高校班级文化要有“制度体系”、“动力源”、“确定性完成”的评比与探索。在评比中,要紧扣“制度体系”、“动力源”、“确定性完成”。只有具有较规范、稳定、配套、完备的体系,具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持续自觉“动力源”,具有确保完成的“确定性”,这样的机制才能真正长效。

滑坡的高校班级文化是可以扭转与重新建设的。以北京大学为例,辛亥革命后,虽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但大多数学生仍继承前清老爷式的作风,不认真读书,只想混张毕业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对于学术研究,毫无兴趣。至于教员,不学无术混饭度日者居多。学校制度混乱,学术空气稀薄,学生课外,没有高尚娱乐,大多在校外吃喝嫖赌等不正当消遣。这就是1916年以前北大的腐败校风。[3]蔡元培先生第一次向全校师生演说,即指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他要求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后经努力,“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 [4]可见,要扭转一时之风气是可行的。但这要学校领导的重视,要建立领导机构,形成工作网络,层层细化,推进与落实;要给班主任或辅导员以时间与空间,对于已经有所探讨和实践的要帮助总结提高,要推进可行性评比,精选个案,及时推广;要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以制度,以形成长效推进机制,保证一代代人都如北大学子般地高质量成长。

(四)与时俱进,建立起高校班级文化场

高校班级成员的发展与时代是同步的,甚至会领先于时代的发展。如网络邮件、QQ群、博客、飞信、短信、电话是年轻学子经常采用的,要回到结绳纪事、茹毛饮血的时代已经不可能了,唯一的选择就是与时俱进,探索新时期的新做法,创新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与工作流程,建立起高校班级文化场。让学生主体意识崛起,思想潮流高尚,学识扎实领先,参与实践多有奉献,参与学术研究多有建树,参与交流多展英姿,建立起参与式发展的高校班级文化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协同推进。

顾明远认为:“大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产物,是研究文化、创造知识、创造文化的场所。如果一所大学没有文化的底蕴,是创造不出新的文化来的。一流大学和一般大学的不同就在此。”[5]一流的班级也是如此,要不断推进班级在整个文化场里面,道德修养提高、学识累积增加、学术能力提升、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国际尖端知识与技术的跟踪吸收与创新显著提高。

(五)制度同步,内修外展

人的成长是渐进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高校班级文化制度也是如此。入学后,要给班级中的学生以严格的训练,通过制度建设让他们把基础知识学扎实,知识面拓展宽广,眼界开阔,并培养出对纯粹学术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够站在高层次与高水准上认识世界、把握人生。这样,几个方面的制度要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加以配套同步,使高校学生守得住“正”,创得了“新”,入得了“流”,出得了“门”。

1.建立形式文化制度。军队与公检法的着装、企业的工作服、中小学的校服都是一种形式文化,这些形式文化的制度使他们时刻在提醒着自己的义务。高校班级也要外整形象,要体现出自然美、清新美、纯朴美、大方美的文化品位。教室、寝室、校园、建筑要有相应的物质形式在文化上的规定,并形成制度。同时,要有如班会、晨会、总结会、互评会、新人引进会、典型事迹会、名家交流会等等形式上的文化制度,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规定了形式,内容也就明确了。

2.建立行为文化制度。小学与中学生都有行为上的“守则”,而大学生则没有这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行为文化。军队、企业一般都有严格的行为文化。如此,不能不深刻检讨高校行为文化上的问题。特别是互评行为、小结行为、提高行为、学习行为、交流行为、学术行为、科研与创造行为、文化娱乐行为、情感行为、责任行为等等,要有明确的行为文化制度,以外力和内力相结合的制度,使所有班级文化都有一个较好的行为文化。

3.建立教育奖惩文化制度。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着手建立教育奖惩文化制度。其目标指向一代人的信心、信念、理想、情操;指向一代人的心灵成熟、学业进步、责任与奉献、创新与发展。

4.建立“走出去”的文化制度。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逐渐学会并适应走向世界,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吸收融汇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走向专业领域,走向现实社会,走向学术与科研,走向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走向国内与国际交流。

总之,应该让高校班级文化成为培养综合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催化剂,成为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依据的前沿,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反映出这个国家科技文化发展的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舞台,实现高校班级文化的重新建构与强力突围。

浅议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促进高校学生班级文化建设

摘 要:现代教育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而且要具备现代思想观念、道德水准、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因此,人文教育不可忽视。学生的班级文化建设能促进人文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并有效展现学生各方面的潜质和才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本文力求从人文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及其意义着手,着重阐述了人文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文教育;班级文化;人性管理

当今社会,人文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文教育是一种“树人”的教育,它不是人文知识的简单灌输,更不是单纯人力或智力的教育投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认识,它是一种人格的塑造以及人文精神的养成。在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强调得比较多的是知识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而忽视了人的现实生活、忽略了人的情感世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因此,关注学生精神领域方面的人文教育至关重要。而班级的文化建设,将会影响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情趣、人生价值观以及对事业的追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建设具有人文化关怀的班级文化,对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及人文教育的意义

人们对人文教育的内涵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简单说来,人文教育就是指提高人的人文知识和能力,增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具体说来,人文教育以一切具有人性陶冶意义的人类文化与阅历经验为教育内容,以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实践体验和自身修养等为途径,从而达到提升人性、发展个性、塑造人格和培养人文精神的目的,最终培养出具有健全的精神、独立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和富于创造力的新人。通过人文教育的实践,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本我与自我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 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明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

现代社会已进入科技时代,科学可给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经济和政治的利益,同时人文教育对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在现有知识架构下提出新理论、采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情感意志的综合体现,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是学生学生素质构成中的核心成分。良好的人文修养能够激发人的创新能力。文学艺术等审美活动调动的是人的形象思维,而科学思考与创造主要运用抽象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相交叉,起互补作用,若能经常进行审美活动,可以使思维方式得到调节和补充,可以有效地提高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诠释。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现代人文教育所倡导的以人本哲学为主题思想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正是这种提高个人素质的表现形式,人文教育所强调的对个体生命、价值、自由和思想的关注正是素质教育的表现形式和最终目的。人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意识,才能内化为一定的人文素质。重视人文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再次,人文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圣人先贤们经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弘扬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而人文教育正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人文学科既是一个知识体系,更是一个思想体系和价值观体系,因而人文教育更能直接内化为一个个体的个性品格,能够孕育更能符合传统价值观念的道德规范。

二、班级文化建设对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一切良好的教育应从建立班级集体开始,让学生在集体中接受教育”。加强学生班集体的文化建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途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

班级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班级中的一切文化要素,从狭义上讲是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独特的文化,即由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共同创造并且受其约束的班级生活方式,它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要求教师在“教育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理念下,有效把握班级文化中的积极影响,把班级建设提高到文化建设的高度,成为从事学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三、营造良好人文环境、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班级文化建设不同于班风,班风建设是孤立的,而班级文化建设是方方面面融成的一个整体。它与学生的成绩并不矛盾,班级文化培养的是学生的情商,是非智力因素。随情商的提高,学生的成绩也必然会得到提升,学生也因此体验享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班集体中接受教育,让班级充满活力,建设具有人文关怀的班级文化,实施形式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让健康的价值观充分展示并使之延伸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绚丽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能更好地实现引导人、陶冶人的,将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终身的影响。

1.发挥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

作为基础教育战线上的班级管理者,班主任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理念对其如何组织教育管理,如何为学生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等产生直接影响。班级管理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的重要工作,失去思想根基的班级管理难免迷失方向,丢失班级管理的灵魂。班主任工作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所以要用生命来塑造生命。在实施教育中,不是用空洞的理论来教育学生,而是运用班主任自身的理解、认识,将对学生成长有利的信息传达给他,并通过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手段进行渗透。例如,对学校的政策和规定布置,为追求表面的整齐划一而进行硬性规定,忽视学生反映。这类班主任是不注意研究班级现象,不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不注意营造“班级文化”的典型。

2.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三自作用发挥

加强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发挥班集体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价值观的多样性,使整个班级呈现一种活泼、自由的分问氛围。例如,民主、自决的选举会使班干部发挥其统筹作用,有利于班级事务的布置,民主的决议有利于班中政策“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培养具有民主意识的学生,不仅能使班主任从繁重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能为社会输送一批具时代创新精神的新人。

3.以共同价值追求和人文理念加强集体向心力培养

学生班集体是一个由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社区文化背景,不同个性品质、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结合而成的文化生态群体,而群体和集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后者更为强调目标的一致性,利益的趋同性,强调集体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古语有云:人心齐,泰山移,就是说一个成功的集体,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并形成向心力。简单的说,集体向心力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体现。一个优秀的集体,其核心思想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能够激发集体的学习动力和奉献精神,为集体注入鲜活的生命力。集体向心力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内部形成的一种观念的力量、氛围,去约束、规范自身的言行,并力争与其他更加优秀的学生看齐,向他们学习工作、家庭、社会经历等方面的经验,激励和控制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4.以心理健康指导,培养学生完善品格

学生班集体是学生心理成熟期和学业成长期心灵碰撞最直接、最微妙的场所。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指导,用“期望、关爱、宽容、尊重、赞赏、信任”等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人格形成、个性发展,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家校协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5.开展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营造良好和谐的班级人文环境,要注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班主任、学生辅导员的指导作用、以丰富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为目的,积极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在过程中重视学生集体向心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普及,使师生的对话具有情感的基础和交流的共同话题,避免管理工作的单纯的理论说教,从而有效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每个班级都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班聪明才智,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彰显班级特色的文化内容。比如,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读书活动、诵读活动、演讲赛、辩论赛等,在对经典的诵读交流中,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以活动为载体实现人文精神的思想熏陶。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社会实践锻炼,促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将优秀学生与好的实践项目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国英语大赛、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作品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重点竞技类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总结收获,在自我感悟、传达感悟中,将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另外,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人们交流的新型而方便的现代工具。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这个交流平台,促进班级文化建议。具体来说,可以建立班级QQ群、班级飞信或者班级博客等新型而易用的媒体技术。这些新型的网络媒介平台是人文教育的有效阵地。既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又可以促进教师、学生、家长之间更好地进行互相学习和沟通。而且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人文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

班级文化建设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建,又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班级文化建设具有多重的作用。它必须坚持以人文教育为主体、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它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层面上,也不能局限于某一部分,必须有层次、有深度、有广度。只有这样,学生活动逐步改他律为自律,由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需要。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使班级的各项工作不断进步,对改变班级工作过于僵化的局面,建设和谐、公平、人性化的班集体,逐步实现人文教育意义重大。

浅议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浅谈高校班级文化建设

[摘要]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以班级文化为底蕴,班级文化中培养学生的关键是要使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价值观,以团队精神为载体,以提升班级文化为基础,共创美好的校园文化。本文结合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探讨如何促进高校班级文化建设。

[关键词]班级文化 价值观 团队精神 文化氛围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班级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指班级中绝大多数同学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互相沟通后产生并认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它既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平台,也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载体。

班级文化建设中应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来表现班级文化内容,主要可以通过良好的文化环境、健康的主流思想、精神面貌上的和谐气氛,班级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集体主义精神、秩序观念等方式来体现。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

班级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和确保这一价值追求实现的规范。班级文化以班级的荣誉感和学生的归属感为核心,以同学关系为纽带和班级活动为载体,它是学生对学校文化、教师文化的引领加以内化而形成的一种共同的行为。

班级文化作为鲜活的校园精神建设载体,就是要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班队活动以及课堂上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使之形成积极的道德观。继之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在高等教育中,良好的班级文化是形成班级集体凝聚力的精神基础,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和谐校园富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的坚强支柱。

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丰富性。这种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参加班级文化对象的个性化;(2)班级文化的多样性;(3)班级文化内容的丰富性。

二是思想性。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更加具有开放性和愈加成熟的高校班级文化,必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势力。

三是灵活性。班级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可根据社会、学校的大环境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

因此,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加强高校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一)建立和健全班集体的各项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创建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对学校的各项规定进行补充和细化。班规的建立必须公开,并在全班通过执行。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使班级形成人人自觉遵守制度的良好局面。良好的班级制度,只有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准则,变成学生的一种自知自觉素质时才能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成为班级制度文化。因此,还应建立相应的考核、检查与监督制度,培养同学们的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美化教室坏境,营造优美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室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教室的布置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注重审美和人文要求,教室要适度进行美化,比如装饰画的选择既要表现较高的审美水平又要符合大学生的审美追求;黑板报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设计,每期一个主题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教育;张贴班训或口号,让全班学生学有目标并受到激励。如我院的一些班级就有一些跟专业紧密相连的口号:“印出美好,刷新未来”(印刷专业),“广揽天下事,告之世界人”(广告专业),“建筑明天,装饰未来”(建筑装饰专业),等等;在教室一角创设文化天地和留言板,文化天地可以发挥学生特长,展现班级特色,留言板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感情;张贴栏及时更新各项奖励情况则可以促进学生班级荣誉感。整洁、美观、优雅的室内环境,能使人感到轻松和愉悦,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空间里会获得心理上的认同,精神上、行为上的积极向上。

(三)外修礼仪气质,体现师生精神面貌

良好的教室环境还要有修饰适度、符合礼仪规范的人才能构成完整的班级名片。师生要齐心协力,内外兼修,才能使环境和人相得益彰,展现独特的气质和面貌。可在班级内举行礼仪讲座和培训,提升师生形象美。教师的仪表美,能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亲合力,学生的仪表美,能提升教师教学的激情。

三、加强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还可以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和道德情操,开拓他们不断创新的意识。

(一)营造“大家庭”氛围

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班级文化建设少不了人性化的管理,倡导以人为本,增强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能使每位同学树立班级即“家”的基本概念,感受到“大家庭”的温馨。所有同学包括班主任在内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大家一视同仁、和睦相处、互相交流、共商班级大事。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与建设,为班级的整体发展献计献策。班主任更加重视“感情投资”和“情感管理”,尽可能做到熟悉每一位同学的基本情况,与他们倾心交谈,在同学遇到困难时,都能及时地伸出友谊之手。

(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团队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从班主任到班长,到其他班干部,到各同学之间,在班级内营造一种开诚布公的交流沟通的良好氛围,使同学和老师之间、同学和班干部之间、同学和同学之间,能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每位同学不仅能充分地发表意见,提出合理化建议,还能够倾听和接受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在学校开展的评优评先活动、班与班的集体活动、竞赛中,同学间的团队精神就表现尤为突出,因为大家都是为了一个集体荣誉。所以,要强调建立同学之间经常性的交流沟通机制,通过相互沟通,消除隔阂,增进了解,建立友谊。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作为一名大学生,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机制环境下,必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班级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学习”这条主线。在入学教育中班主任就应该在学习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结合本专业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和竞赛,如师范专业进行练讲活动、书法比赛,医学专业进行技能比赛等等;通过晚自习、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还可以宿舍、小组为单位建立学习互助小组,从而形成班级整体学习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自觉地就想学习。

(四)打造鲜明的班级特色

可结合学生和班级的现状,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班级文化和建设活动,如主题班会便是一项重要的集体活动,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高度热情和智慧地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主题班会应灵活创新,可以采取“互动式”专题讨论,可以是先进事迹报告会,也可以开展专题讲座等等。

在不断的沟通和交流中要找到彼此的共识,通过探讨研究,明确打造班级特色的方向和途径,并逐步使特色形成和完善。如开展各类体育运动推广体育舞蹈,建文武双修型班级;定期开展班级论坛,全体参与志愿者活动,建社会活动型班级;发挥每个人特长,学习艺术,举办活动参加比赛,创艺术型班级,等等。

总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师生共建,营造充满人情人文的氛围,促进学习,提升品质,给学生以生活的纪念和人生的启迪。

浅议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对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要:班级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等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班级文化建设的好坏,对大学生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提出了“班级成员-辅导员-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文化建设思路。

关键词:高校;班级文化;思考

1 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

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围绕“班级文化”展开了研讨,不少研究对班级文化的概念、作用及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界定。戴联荣和薛晓阳(1999)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一书中指出:“班级文化是班主任利用和创设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关系、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影响活动……班级文化不是一种刚性的、粗暴的、说教的固定模式,是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情意的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双传学(1999)认为: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成员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中,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

对于高校而言,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性成熟程度等方面的特殊性,高校班级文化同样具有特殊性。为此,有一些学者就高校班级文化给出了自己的界定。马丽华(2003)认为:“高校班级文化是指参与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师生,接受社会主导文化的指导,吸收校园文化的积极因素,弘扬当代青年文化的闪光面,经过反复实践而创造的对班级成员的行为模式起导向和约束作用的文化综合体。”并将高校班级文化分为政治理念文化层、价值标准文化层、科学精神文化层、规范意识文化层、流行心态文化层和人际氛围文化层。吴云助(2003)认为:“班级文化是以校园文化为背景,以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组成的班级成员为主体,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具有班级特色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班级文化建设包括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于音和许勤周(2007)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将高校班级文化分为理念层、制度层和视觉层。

本文认为,高校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与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和班级成员学习、生活的活动和反复实践中,形成和创造出来的对班级成员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具有导向、约束和激励作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这一概念中,明确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包括:班级文化的创造者——班级成员;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者——辅导员和班级文化建设措施的执行者——班干部。

从形态的划分来看,本文倾向于吴云助“将高校班级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观点。班级物质文化是指班级形象设计和识别系统,如:班徽、班级宣言、班服、寝室环境等,它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班级的外在、显性文化。班级制度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共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它属于班级文化中软件的固化,是班级的浅层文化。班级精神文化是为班级全体成员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生活信念、思维方式,如:班风、学风、班级凝聚力等,属于班级的意识形态,是班级的内核文化。

2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就当前国内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班级文化大体呈现着健康向上的特点。不过,在实际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从班级文化建设责任主体的角度来看,存在着班级成员、辅导员和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没能够发挥充分、合理作用的问题。

第一,班级成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一方面,不少大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只是辅导员和班干部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这是大学生对自己作为班级成员,是班级文化的创造者这一角色,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缺乏足够认识的直接表现。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班级成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另一方面,作为班级文化主体,班级成员进入大学以前已经具有的、以往的文化积淀,必然会带到高校班级中来。当前的班级文化建设,某种程度上是对他们先前文化进行改造的过程。然而,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多数大学生,他们从小生长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环境中,大部分人往往个性张扬,想问题、办事情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受挫能力差。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势必经历的文化冲突,容易给他们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对他人没有信任感,挫败感的产生会导致他们不愿融入集体中,而缺乏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感,致使他们不会秉着主人翁的姿态,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投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去。

第二,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不够。一方面,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骨干,辅导员往往都要管理几个班级和年级,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忙于日常班级管理工作,工作相对比较琐碎、繁杂,没有太多时间来指导各个班级的学生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很多高校辅导员都是应届毕业研究生(本科生),他们本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就缺乏足够的经验,对于班级文化建设,他们更加缺乏理论支撑,为此,他们难以高屋建瓴地把控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不能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指导,也不能及时地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加以有效的引导。

第三,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带头表率作用发挥不充分。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班级成员的先锋和表率。班干部带头表率作用的发挥,对班级文化建设起到关键作用。然而,不少高校班级没能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同学担任班干部,或是班干部当中,有些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方法不得当,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活动中,没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甚至与同学产生矛盾,势必阻碍班级文化建设的进程。此外,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措施的具体执行时,存在执行不彻底,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这也必然会使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效大打折扣。

3 “班级成员—辅导员—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文化建设

要合理、有效解决上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体缺位或作用未充分发挥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形成“班级成员—辅导员—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文化建设思路,打造健康向上的高校班级文化。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运用民主的方式管理班级,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让班级成员认识到他们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人,他们既是班级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实在的受益者,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确立班级发展目标。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集体得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可靠保障,班级成员应在辅导员的带领下,根据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和班级实际情况,建立包括思想道德、班风、纪律等在内的班级规章制度。同时,还应确立清晰可行的班级发展目标,如校级、省级、全国先进班集体等。班级目标确立后,在日常的班级工作和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辅导员及班干部应有意识地加以强调和督促,以充分发挥班级目标的凝聚和激励作用,引导班级成员自觉自发与班级目标保持一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建设先进班级文化共同奋斗。

第二,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辅导员应正确认识到自身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指导者角色,在班级民主管理的基础上,辅导员要保留和行使一定的决策权,要能够正确把握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要善于引导启发,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和召开主题鲜明的班会,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确保班级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另外,学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增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尤其是要加强辅导员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素养,保证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能够为班级成员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能够及时地加以引导和督促。

第三,要健全和完善班委民主选举制度,选拔出德才兼备、能力突出的班干部,并充分发挥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带头表率作用。班干部是班级文化建设措施的主要和具体执行者,要使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结合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实际,明确班干部的职责分工和考核办法,使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措施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既有方向,又有压力和动力。此外,要加强对班干部的培养和教育,要引导他们端正工作态度,改进工作方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能够有效、充分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