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大学生清廉感知水平影响机制研究

大学生清廉感知水平影响机制研究

时间:2022-11-28 11:38:57
大学生清廉感知水平影响机制研究

否实际转让,是认定犯罪形态的重要依据,如果认定实际转让,就应该认定为既遂。案例一中的殷某受贿所得的干股是由行贿方代持,案例二中的白某受贿所得的干股是由特定关系人代持。案例一中监委的审查调查专案组、审理部门都认定5%干股价值250万元受贿未遂;检察院起诉书也认定犯罪未遂;辩护人辩诉意见是该起事实不构成犯罪;但法院最终审判认定,公诉机关关于该起犯罪事实系犯罪未遂的指控不当,法院应予变更;辩护人关于该起事实不构成犯罪的辩护意见不成立,法院不予支持。案例二,监委的审查调查专案组、审理部门、检察院起诉书、法院审判认定一致,认定为受贿既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干股型受贿呈现出期权化、市场化和多样化的特点,越来越具有隐蔽性,而且在罪与非罪、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干股型受贿与代为出资的认定,比较有争议,也是办案认定中的难点。

通过与法官、律师的探讨,在股权受贿案件辩护中,辩护的要点有被告人是否获得股份、所获得的股份是否支付了合理对价、被告人是否参与了经营、被告人是否明知是干股、被告人持股的企业是否有价值、是否进行了股权转让登记、被告人的行为是违纪行为还是犯罪行为等。干股型受贿的办理对办案人员专业要求极高,无论腐败行为如何的隐形变异、翻新升级,在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的建设中,任何形式的腐败都将无处遁形。我国大学生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公务员队伍的生力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大学教育的最高使命,也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根基的根本性问题。然而,近年来,腐败犯罪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走出校园不久的“90后”和“95后”干部落马的消息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上,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与监管已成为纪检监察部门新的工作重点。上述现象折射出当代大学生清廉感知水平的不稳定性与不成熟性,暴露出当前高校廉洁教育亟待加强的事实。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清廉感知水平,是新形势下中国建设廉洁政府、构建廉洁社会的基础性问题,也是高等教育亟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清廉感知水平的调查分析

清廉感知水平是影响个体廉洁意识的重要因素,是一种复杂的主观感受、判断和认知。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拟态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媒介传播在其清廉感知水平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腐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类型,强调通过媒体曝光来揭露腐败犯罪行为,传递党和国家严惩腐败的信号和决心;同时强调通过新闻传播产生震慑和预防作用,以提升信息受众的清廉感知水平。但是,当前反腐新闻传播具有多元化特征方面,新媒介的开放性、即时性和便捷性使大学生的知情权得到充分保障,使其能够及时获取反腐最新信息;另一方面,爆料式、轰炸式的反腐新闻抢占了大学生阅读兴趣点,在其脑海中易形成差异化反腐认知,直接影响其清廉感知的形成。笔者所在课题组对大学生群体随机发放问卷,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新媒介环境下反腐新闻传播对大学生清廉感知水平的影响情况。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成效的评价情况,42.42%的大学生认为“反腐斗争力度大,成效显著”;25.75%的学生认为“反腐倡廉建设稳步推进,整体向好”;21.16%的大学生认为“腐败现象明显减少”;还有7.49%的大学生认为“腐败问题依然严重”;另有3.18%的大学生表示“不关心,无所谓”。

为了准确了解大学生对反腐新闻的关注度,笔者选取了近年来4个反腐新闻典型案例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仝卓高考舞弊事件”获得关注度最高(84.39%),其次是“秦岭别墅违建案”(45.86%)和“云南孙小果案”(44.59%),最后是“赖小民受贿贪污案”。还有大学生表示对上述案件均“不了解”(6.69%)。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更关心与自身相关性强的反腐新闻。从新闻媒介接触的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介来满足自身获取反腐新闻的需要。有意思的是,大学生群体虽然对官方网站的反腐新闻信任度最高,但却更愿意使用网络社交媒体和视频直播媒体等渠道来获取反腐新闻信息。针对反腐新闻新媒介传播的优势,大学生大多认为具有“即时便捷、传播范围广”的特点,还有的认为“互动性强、参与度高”,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报道角度新颖多样”的优点,反腐新闻“评论见解深入透彻”。针对反腐新闻新媒介传播的劣势,超八成的大学生认为“存在虚假反腐信息”,超六成的大学生认为,反腐新闻的传播和评论使其“易受他人思想观念影响”。还有的认为,反腐新闻传播“缺乏有效的新闻审查与监管机制”,部分媒体过度追求“眼球效应”“标题党”和“爆料效应”等,会冲击反腐新闻的严肃性,反腐新闻新媒介传播会受到“多元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冲击”。为了更加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的反腐参与意愿,笔者设置了一道假设性题目来进行测评,即“当你掌握某官员腐败的证据或线索时,你会向有关部门举报吗”。多数大学生的反腐参与意愿较强,但仍有22.61%的大学生选择“不确定”和7.64%的大学生选择“与我无关,不会举报”。另一道假想性题目是“如果你身边的同学有评奖学金作弊、竞选干部违规拉选票等行为,你会怎么做”。30.25%的大学生选择“不能容忍,坚决举报”:66.56%的大学生选择“不赞成这些做法,但不会举报”;甚至还有0.64%的大学生选择“默认这些行为,必要时也会这么做”和2.55%的大学生选择“不关己事,无所谓”。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反腐意愿弱、行动力低,需要加以警惕。

反腐新闻媒介传播的影响机制

在大学生清廉感知形成过程中,第一阶段是通过获取、阅读反腐新闻来形成廉洁认知,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会形成如“廉洁普遍化”“腐败严重化”等认知;第二阶段是在其阅读、思考甚至参与反腐新闻评价后形成的情感上的认同倾向,或对腐败行为产生憎恨、反对和抵制等正面、积极情感,或对腐败行为产生容忍甚至赞同、支持等负面、偏激情绪;第三阶段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理性思考后对反腐达成的价值共识,或是从正面上变得意志坚定,或是从负面上变得意志薄弱;第四阶段则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下形成具体的行为意愿和决策,或是从正面上坚决举报身边出现的腐败行为,或是从负面上参与到腐败活动之中。在信息认知机制上,反腐新闻的议题内容会影响大学生的廉洁认知。从当前的反腐新闻议题内容设置情况来看,大部分新闻呈现的是腐败犯罪细节、性质和惩处结果等描述性信息。这类“通报式新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但是这类新闻由于缺少对造成腐败的体制、制度、文化和环境等深层次因素的反思和追问,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作为新闻受众进行阅读和思考的浅层化、表面化,不利于其从海量反腐信息中形成深层次、理性化认知。反腐新闻中过多的爆料式报道甚至使部分大学生受困于算法所构筑起的“信息茧房”,使其产生一种腐败普遍化、犯罪严重化的错觉,进而弱化其廉洁认知。在情感认同机制上,反腐新闻的情绪表达会影响大学生的情感共鸣。

当前部分反腐新闻报道中存在一些极端化的情绪表达,甚至存在情绪迎合、刻意渲染或故意夸大等情况,希望借此来引导或诱导受众作出异质性评论,以期引发反腐“舆论风暴”。在心理学中的“近因效应”作用下,密集的反腐新闻“轰炸”会使大学生以短期内形成的贪腐印象代替对公务员群体的整体客观性评价,从而可能对反腐产生消极情绪,降低其清廉感知水平。当极端化情绪发泄代替了深度的理性思考,新闻受众只关注腐败事实表面而不探究腐败发生机制机理时,廉洁认知的价值指向会愈加模糊,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认同,从而引致学生参与反腐意愿不强等问题。在价值共识机制上,反腐新闻的价值立场会影响大学生的廉洁共识。反腐新闻有着明确的价值立场与导向,旨在通过媒介传播向受众传达廉洁理念、传递震慑信号,进而增强新闻受众的廉洁认知、意志与行为。复杂的媒介传播环境使得反腐新闻中虚假与真实、正面与负面消息共生,影响了正向廉洁价值的传播效果。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尚不成熟,如果长期处于虚假、负面的新闻传播拟态环境之中,其廉洁意志就容易被弱化,也容易引发其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在行为决策机制上,反腐新闻的评价导向会影响大学生的反腐行为决策。当前,大学生的反腐行为决策具有“线上+线下”参与的特点,既能够在新媒介环境中通过关注、转发、点赞、评论和举报等方式参与网络反腐,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检举和揭发等方式来抵制身边的腐败行为。对批判性思维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在面对反腐的网络异质化评价信息时容易出现认知选择困难和非理性的“指尖决策”。由于新媒体的观点输出、意见表达具有匿名性与开放性等特点,网络谣言与真实信息相互混杂,十分考验大学生群体的信息甄别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如果让某些极具煽动性和诱导性的言论或者某些一时难以证伪的贪腐小道消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就易诱导大学生作出非理性决策,削弱其反腐参与意愿,甚至作出参与腐败的错误行为决策。

新媒介环境下提升大学生清廉感知水平的路径

应优化反腐新闻内容呈现,提升廉洁认知能力。大学生如果拥有较高的清廉感知水平,则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腐败现象滋生的危害性,进而增强自身抵制腐败行为的自觉性。要做到内容至上,必须不断优化反腐新闻议程设置,提升新闻框架效应。首先,提供有深度的反腐新闻报道。反腐新闻不仅要对腐败犯罪事实本身进行描述,还要对造成腐败犯罪的个体因素、制度条件、体制问题和社会环境等进行深度剖析,探索人性、制度和环境等要素对腐败犯罪行为的多重影响机制。一篇优秀的深度调查报告对增强大学生认知判断和思考能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实现反腐新闻内容差异化供给。在针对大学生进行新闻投放时,可多报道一些青年干部通过廉洁自律而成功成才的正面榜样事迹,也可提供一些年轻干部误入迷途而贪污受贿的反面警示案例,还可多报道些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有益做法,从而培养大学生崇廉尚廉的道德情操。应强化反腐新闻积极情感表达,培养廉洁情感共鸣。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媒体的严肃性与情感中立态度,使情感表达为新闻传播中的新常态与新动力。积极的反腐新闻情感表达可以给大学生带来欢愉的沉浸式体验,新闻的观点也更加容易被接纳。

有调查研究表明,《正风反腐就在身边》《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扫黑风暴》和《人民的名义》等影视剧的廉洁故事叙述,都有效引发了青年大学生的廉洁情感共鸣。反腐新闻应在遵循客观理性报道原则的基础上强化正向积极的情感表达。应传播反腐主流价值观念,强化廉洁意志认同。反腐新闻应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传递党和国家的廉洁理念、行为规范要求,坚定新闻受众与反腐败作斗争的决心与信心。作为人民监督的“喉舌”,反腐新闻媒体要坚守正确的价值立场,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当反腐败斗争处于胶着状态时,通过新闻报道揭露腐败犯罪案件可以起到有效的震慑与预防作用。当前反腐败斗争已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巩固发展,过度频繁地报道所谓的“官场黑暗”,可能导致大学生偏离理性和正确认知的轨道,诱发错误的腐败猜想,甚或产生“羡腐心理”,从而降低其清廉感知水平。因此,向大学生推送反腐新闻要着重廉洁价值观念的宣传,树立廉洁自律的社会榜样,宣扬廉洁奉公的典型事迹,传播廉洁修身的好故事,不断形塑大学生正确的廉洁价值观念,坚定其廉洁意志。应营造风清气正的反腐舆论场域,推动廉洁践行。当前,一些虚假反腐新闻的出现导致了新闻受众出现认知偏差,这源于官方回应缺位造成的“信息真空”和网络媒体监管无效导致的“信息失真”。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反腐新闻信息审核和传播监管,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重点关注网络上各领域“大V”的动态,及时关注新闻评论区的意见气候,同时屏蔽煽动性言论或反腐谣言。此外,纪检监察部门要注意通过及时反腐权威信息来填补“信息真空”,消弭虚假信息传播。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高校还需要不断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其媒介素养,引导其正确使用新媒体提升其获取、阅读、思考、辨析和传递网络反腐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其网终道德自律意识。除了建构和优化反腐新闻舆论场域外,教育主管部门还要注意加强高校廉洁教育,精心设计大学生廉洁教育课程体系。此外,社会上更要大力弘扬优秀廉洁文化,倡导崇廉倡廉的社会风气。最终形成国家相关部门、学校、社会和网络等“多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大学生廉洁教育新格局,持续推进廉洁校园、廉洁社会和廉洁网络建设,培养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廉洁大学生。

作者:杜晓燕 高雪莲 侯靖琦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系该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