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思维科学

思维科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05 18:15:07

思维科学

思维科学篇(1)

思维结构是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基本认识内容在人脑中内化而成的思维框架系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认识主体的思维框架即“图式”,是通过主体的活动构建起来的,其机制是主体自身活动的内化(概念化)。但是,皮亚杰由于不了解社会实践和主体的社会历史性,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思维结构的形成。

实践是思维结构形成的基础,是沟通思维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列宁指出:“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社会思维结构是在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反复进行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人类实践不断发展和认识不断深入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对任何事物的改造和反映的反复性。这种反复性,促使人们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种本质、各种联系以及事物运动变化规律性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又借助于语言、文字等向外输出,汇入人类认识的长河之中。在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反复中,人们对事物的一些基本认识内容,特别是规律性的认识,就逐渐在人们头脑中积淀和定格下来,形成具有特定内容的主观思维框架,即“逻辑的格”,这就是社会思维结构。

在社会思维结构的形成过程中,通过“实践――认识”活动的不断反复,不同个体思维主体认识内化的结果必然是群体思维主体认识的内化。思维的主体包括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而群体主体则是由个体主体组成的各个不同层次和规模的人群、团队乃至人类主体。思维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反复进行,既促使个体思维结构的形成,又通过个体认识的向外输出,导致群体性的更加社会化的思维结构的形成。因此,个体思维结构内容的有机结合,就构成社会思维结构。个体思维结构是形成社会思维结构的基础,而社会思维结构一旦形成,就对个体思维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规定和制约着个体思维结构的内容、功能及其完善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由于它承认了获得性的遗传,它便把经验的主体从个体扩大到类;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经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它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个体的经验、知识扩大到类,就形成社会思维结构的内容,然后再以类的经验、知识的形式遗传给后代的个体。

在现实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思维结构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它的发展过程。因为新的思维结构内容的形成,就意味着思维结构内容的更新和发展。正是实践活动推动了思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实践活动是思维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只有以实践活动为中介和桥梁,人脑才能从外界获取大量信息,加工同化外界信息,从而对实践中得到的认识内容进行吸收内化,形成思维结构的内容。另一方面,思维结构内容的性质和水平要受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水平所制约。社会实践是推动社会思维内容不断转换更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前提和动力。人类在以采集渔猎为主的天然经济条件下,实践能力极低,完全依赖自然界,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自然物的神秘和盲目崇拜的观念;而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人类懂得顺应自然,但仍然“靠天吃饭”,人们大脑中便形成了“天命论”的观念;到了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工业社会,人类由于机器的发明,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大大提高,但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三废”的大量排放,也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人们头脑中就产生了“改造论”的观念。当人类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由于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们开始觉悟到人类应同自然界保持和谐关系,于是,产生了“协调论”的观念。科学研究史表明,科学实验中的每一重大发展和突破,无不伴随着科学观念的变革。例如,19世纪末以来,居里夫妇发现元素辐射现象,并在实验室分离出钋、镭等放射性元素,卢瑟福提出元素嬗变理论,并于1919年用a粒子轰击氮原子而获得氧的同位素,从而实现了人们的元素不能互变观念向元素可变观念的转换。

思维科学篇(2)

从人类思维系统的层次结构上来看,思维可以分为个人思维和社会思维两个层次。所谓个人思维,是指人作为个体主体在个人特殊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与个人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智力素质有着密切联系。如同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在任何社会中,人们的思维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总会在形式和内容上带有个人的特异性。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以个体之间在思维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前提的。正是因为如此,人的思维活动离不开思维交流和信息交换(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个人思维不能脱离社会思维。

何谓社会思维?马克思指出:“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亦即当我从事那种只是在很少的情况下才能直接同别人共同进行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在从事社会的活动,因为我是作为人而活动的。不仅我进行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借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是作为社会的产物给予我的,而且我自身的存在也是社会的活动。”人的思维归根结底是社会思维,只不过以无数个人思维而存在。社会思维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主要是讲人的思维活动的具体性。所谓社会思维,是指人作为集体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基础上,无数个人思维之间及其与集体思维之间交互作用、多元复合的观念体系。人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是一个人的,它必然要受人的集体和集体中思维交流的影响,必然要接受前人或他人的间接经验和思维成果。也可以说,社会思维是人作为社会群体主体的整体思维。但它又不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各种社会群体的思维的简单相加。社会思维主要是指人的思维的集体形式,当然也要联系到思维内容。从社会思维的结构层次上看,可以分为情意思维和认知思维两个基本层次。而从社会思维的主体范围上看,可以分为个人思维、群体思维和人类思维三个不同层次。

社会思维的本质是集体思维。恩格斯指出:“什么是人的思维,它是个人的思维吗?不是。但是,它仅仅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而存在。”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是在个人思维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思维。因为“人们的观念和思想是关于自身的意识,关于一般人的意识,关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个社会的意识”。每个正常的人,都能借助社会语言系统来概括感觉、提炼思想和交流感情。正是在思维交流中,个人思维为他人了解和接受,成为社会思维。钱学森教授从系统论的角度,对人的思维进行了全面、深刻的研究,提出了社会思维这一概念。他说:“人的思维是不是集体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要认识客观世界,不单靠实践,而且还要利用过去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什么知识都不用,那就回到了一百多万年以前我们祖先那里去了。所以,人的思维质量的好坏,一是靠社会实践,二是靠知识。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所以,人的思维是集体的。”社会思维学就是要研究人以一个集体来思维的规律。

第一,从思维的属性看,人类思维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社会性是思维的本质属性。社会环境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已被许多事例所证实。思维只有在人类社会环境中才能产生和发展,“五官感觉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第二,从思维进化的历史看,人类的思维一开始就是集体的。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荀子就指出,人和牛马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类原始思维是以集体思维为基本特征的,人类思维发展经历了从集体思维到个人思维,再到集体思维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第三,从思维主体范畴的角度看,社会思维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个体思维、群体思维和人类思维三个层次。要充分发掘和开发人类思维的潜力,关键不在于探求什么个体思维自控训练的技法,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研究人作为集体来思维的规律上,即加强对社会思维学的研究,提高集体思维质量。这恐怕正是钱学森教授提出建立社会思维学的深远意义所在。

第四,从思维的内容看,人类思维的发展,一靠实践,二靠知识。人的活动是思维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一切人类活动都以实践为纽带,并受实践活动制约。知识作为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晶,是社会实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对人们的思维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才以学为本”,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思维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占有知识的多少。

思维科学篇(3)

经验思维是以经验为依据决断问题的思维形式,是最基础、最一般的思维形式,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现象。在认识的初始阶段,或者说在认识主体受到一定条件的局限时,“经验思维是很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试想,没有“老马识途”,讨伐孤竹国的齐国军队又该怎样摆脱困境呢?还真不好说。《三国演义》中,曹操兵败赤壁逃出重围后大哭,“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虽说言在奉孝而影射身边的谋士,但也是有根据的。有的人“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固然谨慎太过,但“吃一堑,长一智”也是必要的。

除此之外,经验思维真正的弊端有以下两种:

一是直接型经验思维

直接型经验思维,是指把生活实践中的偶然性事件直接当成必然性规律来认识的思维方式。《韩非子·五蠹》中有一则“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就是典型的直接型经验思维。兔子碰上树桩折颈而死,虽然必有原因所在,但作为一个现象来看,它仅是个别的偶发性事件,并未表现出时时如此的规律性。但宋国的那位农夫,耕地时只看见兔子碰树桩就会死,就认为还会有很多的兔子也会来碰树桩。他拣了这样一个“便宜”后,便每天守着树桩等着拣兔子,兔子没拣着,自己的耕地却荒芜了。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农夫对已有的个别性经验,作了绝对化的理解,没有作多层次、整体结构性透视,在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

二是间接型经验思维,也称之为教条型经验思维

它是一种把理论当成教条、视书本为“圣经”的思想作风。其主要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主观与客观相脱离,轻视实践,轻视感性认识,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不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书本上的个别定义、公式、结论出发,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拒绝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马谡即属此型。马谡守街亭,不是“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而是死搬兵书,把军队驻扎在了山顶,结果不但没有“势如破竹”,反而被司马懿团团围住,断了“汲水之道”,尚未交战而军心先乱,最终失了街亭。大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有些人在党内讨论问题时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把这种思维方式,形象地称之为“本本主义”,并作《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对其进行批判。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的著名论断,明确提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所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正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思想基本形成的主要标志。

科学思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它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有机整合,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具有客观性、精确性、可检验性、预见性和普适性的特点。

科学思维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逻辑性原则

科学思维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反复过程,是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它离不开经验思维,但又不局限于经验思维。

二是方法论原则

分析与综合是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三是历史性原则

历史性原则就是符合历史观点,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历史是指事物发展的历史和认识发展的历史,逻辑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概括反映,亦即历史的东西在理性思维中的再现。历史的东西决定逻辑的东西,逻辑的东西是从历史中派生出来的。这个原则在科学思维中,特别是在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中,有着重要意义。譬如的哲学代表著作《矛盾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在《矛盾论》中,既有个别到一般,也有一般到个别;既有分析、也有综合;既有历史的东西、也有逻辑的推论,所体现的正是一种科学思维的方式。

由经验思维向科学思维转变,必须以科学理论武装自己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借助于科学抽象力和理论洞察力深入分析矛盾和问题,形成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学习科学理论,是迅速提高自己科学思维素质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制定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并写入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正确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总是与理论成熟的过程相伴随的。党和国家制定大政方针如此,企业确定发展战略同样如此。作为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来说,由经验思维向科学思维转变,除了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之外,还要学习上级领导的治企理念,尤其要学习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的企业管理理念。因为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的企业管理理念是被国有企业管理实践证明了关于国有企业管理的真经瑰宝,早学早受益,先学先受益,多学多受益。

由经验思维向科学思维转变,必须学会辩证思维的方法

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法,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

举例说明:一男子走进婚介所,迎面两个小门。一写:美丽的;一写:不美的。男子开了“美丽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写:年轻的;一写:不太年轻的。男子开了“年轻的”门……男子依次推开了美丽的、年轻的、善良温柔的、有钱的、忠诚的、勤劳的、文化程度高的、身体健康的、有幽默感的等九道门,其中最后的一扇门上写着:“适合你的人在大街上”。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对任何事物,都要进行全面辩证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绝对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无论做什么,都要把握好平衡点,即“度”。科学的企业管理理念,譬如“领导心中有职工,职工心中有企业”、“发现问题是水平,整改问题是业绩”、“既要敢于管理,又要善于管理”、“干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企业管理一忌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二忌变得太快,让人无所适从”、“失去原则就失去自我,要把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地统一起来”等理念,无不闪烁着辩证思维的火花。

由经验思维向科学思维转变,必须遵循形式逻辑的法则

形式逻辑是一门以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涉及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概念、判断、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我们认识事物、表达思想,都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思维离不开概念,但概念不能混淆,譬如“买方市场”是指市场供求关系中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卖方市场”是指市场供求关系中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两者虽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护肤品“大宝”的广告词为“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早晚”的含义并不确定,属故意“偷换概念”。《韩非子》记载: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坚固到无尖可破,他又夸耀自己的矛锐利到无坚不摧,当有人问他用自己的矛去刺自己的盾会怎样时,那人就无法回答了。为什么?因为这个楚国人思维矛盾,对同一事物同时肯定又否定,跳进了自己挖的“坑”中。

由此启示我们,领导干部思考问题时,必须遵循逻辑法则,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规则。只有合乎逻辑,才能避免自相矛盾、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等错误,保证思维清晰不闹笑话。

思维科学篇(4)

加强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

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要认真研究导师和所在院所相关导师的科研论文、科研方法和成果等,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中去,及时关注现有的研究新进展、研究中遇到的科研问题,通过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通过对文献资料整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统计及科研论文的撰写,主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熟悉科学研究步骤,学到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科研能力[4]。在科研过程中,要加强对研究生科研学术态度的培养,严格及时书写每天的实验记录,同时认真思考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分析哪些问题是实验过程中人为疏忽造成的,哪些问题是实验本身造成的。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与导师、课题组成员商量,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定期向课题组汇报实验的进展情况,撰写研究工作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营造学术创新氛围

导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学术论坛、学术讲座、课题评审会、课题答辩会等,积极创造机会和平台使研究生有机会聆听国内外学者的学术历程、学术经验、学术成果,了解国内外最新学术研究动态、扩展学术视野、开阔学术思路、增长学术见识[6],能够有效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掘独特地研究视角,这些都使得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更加活跃;多鼓励学生参加毕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汲取别人的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同时也会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促使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全面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搭建科研合作平台

研究生在做科研期间,如果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实验室,科研思维可能会局限于所在的学科,但是随着新兴学科的不断兴起,研究方法不断在创新,在面对一些新的交叉学科的问题和新的研究领域,研究生往往无从下手。这些知识如果仅靠研究生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不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开展与一些科研单位的科研合作将是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要让研究生多走出去,多和其他科研单位开展交流学习。导师可以将部分实验委托科研单位来承担,同时选派研究生去该科研单位实习协助完成实验。在实习期间研究生要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来做科研,除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导师的实验,还要积极协助实习单位的其他课题工作,促进研究生和实习单位的友好合作交流。实习不仅让研究生学到更多更全面新的科研思路和科研方法,同时也培养研究生良好的交际合作能力。也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在现代化创新性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7]。

思维科学篇(5)

关键词: 中考试题 整体思维 转化思维 探究思维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确定了初中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在课程目标上,它强调理解科学探究,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以解决实际问题[1]。初中科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目的。2014年杭州市中考科学试题,除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基础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视对过程与方法、体验与探究的考查,展现科学思维品质,符合《课程标准》与《中考命题细则》的要求。

一、整体思维,宏观把握

整体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该思维方法的关键是抛开复杂的关系,不着眼于局部,从整体上把握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面对问题,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处理,整体分析,迅速设计出解决思路,从而快速地解决问题。运用整体思维方法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是学生思维全面性和灵活性的体现。

例如,2014杭州市中考试题第6题: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是9.0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摇)

A.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m/s

B.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

C.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m/s

D.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m/s

解析:这一题在考查“速度”、“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同时,考查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的能力。若学生纠缠于“5秒未的速度”、“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这些信息,则往往会使问题复杂化,陷入计算困境,容易选错。运用整体思维,从运动员的整个运动过程分析,会发现本题的重点信息是“百米赛跑”和“10秒末到达终点”,由“百米”和“10秒”可直接求得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的平均速度是10m/s。

除了上述物理问题外,整体思维也用于解决化学问题,具体体现在用守恒法解题。化学反应是原子或离子之间的重新组合,反应前后组成物质的原子个数、物质的质量始终保持不变即守恒。解题时,从整体出发,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直接抓住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特有的守恒关系,能够快速准确地解答问题。例如:第30题第一小题Cu2S在空气中灼烧的化学方程式配平,根据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守恒。第37题,……将30克邻叔丁基苯酚完全燃烧,生成88克CO2和25.2克H2O(无其他产物)。已知邻叔丁基苯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0,第一小题求30克邻叔丁基苯酚中含碳元素多少克,氢元素多少克,根据反应前后各元素质量守恒,直接求出CO2中的碳元素质量和H2O中的氢元素质量。总之,学生在解答这类问题的过程中,要把握全局、整体思维,充分调用已有知识,透过问题表象,抓住对象的科学本质,而不是僵化在题目所设的情景之中。

二、转化思维,灵活运用

在解决一些陌生的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可以通过转化思维的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模型、将正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将一般条件极端化、将文字叙述转化为图像、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朗实用等。运用转化思维方法使得问题熟悉化、简单化、直观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可以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思维品质。

例如,第35题:汽车超载是当前发生交通事故的重要根源。为了加强监控,各地均设置超载监测站。如图1所示,已知某汽车的自重为2吨,其载重量为10吨。现让该汽车前轮开上地磅秤,其读数为5吨,后轮开上地磅秤读数为6吨,且前后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相等。问:(1)该汽车的前后轮对地面的压强是否相同?为什么?(2)该汽车是否超载,通过分析计算说明理由。

图1

解析:“电子地磅秤”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情景,完全陌生的问题,若思维能力不足,则往往无从下手。本题要求学生在知识性基础上,灵活运用转化思维,将该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杠杆模型”。“杠杆”这一物理模型,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一些工具,运用整体思维,忽略次要因素进而抽象出来的,以便于研究问题。其特征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着固定点转动。“电子地磅秤”称量时符合该特征,分别以前车轮和后车轮为支点,建立“杠杆模型”,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运用极端化转化思维,得出汽车对地面的总压力与最大载重时重力的大小关系,判断汽车是否超载。

本题考查转化思维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对“电子地磅秤”称量的问题也可以从整体思维出发,将一般性的“称量”物理过程转化为状态条件“静止状态”“受力平衡”。受力分析,汽车对地面的总压力为“前轮”压力和“后轮”压力之和,再根据汽车对地面的总压力与最大载重时重力的大小关系,判断汽车是否超载。除此之外,像第19题:分别用“两同学在绳两端反向拉”和“一段套在柱子上,两同学在绳一端同向拉”两种不同的方法,将弹性绳的两端拉环分别套在相隔一段距离的两根柱子张,用来晒衣服,考查“条件”转化思维。第22题,由北京本地PM2.5来源分布图,判断对减少PM2.5效果最不显著的措施,考查“图像”转化思维。第34题:推导证明发光点S和在竖直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考查“数学”转化思维。转化思维,考查的转化类型、题型都是多样化的,一般与其他思维方法综合解题。

三、探究思维,全面渗透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科学课程必须体现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实验活动和逻辑推理交互作用的过程[1]。基于此课程理念,科学中考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思维品质。探究性思维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觉材料,在头脑中进行的前后一贯的、有条有理的、有根有据的思维活动,它包含各种具体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分类、判断、归纳、演绎、想象和分析、综合等。学生只有深入理解科学探究,具备科学探究的能力,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才不会茫然不知所措。

例如第25题: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熄灭。从燃烧的条件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摇?摇?摇?摇,若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及“木头与油的着火点哪个低”。要求学生针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准确地判断出木条熄灭的原因,到底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还是因为氧气不足,这里需要进行探究。通过分析,熄灭的木条和燃着的木条所处的空气环境是相同的,氧气含量相同,排除氧气的原因后,就能确定是没有达到着火点使木条熄灭。涂上油后,油的着火点低,燃烧产生热量,使小木棒较易达到着火点。

对探究思维的考查,最典型的题型是实验探究题。如本卷的第29题,探究“环境温度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考查学生科学探究实验的实验设计能力、变量分析能力、基于实验结论的推测能力。第31题,探究“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和同体积盐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实验,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观察到的现象的原因分析。对探究思维的考查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几乎渗透在每一道题目中。解题时,只有灵活选择各种适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四、教学启示

有人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科学教育的意义之一就是培养不会忘却的思维能力,思维教育极其重要。因此,要将思维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之中,将思维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开展思维教育的途径有:改进教学方法;把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学好有关课程,发展辩证思维能力;使学生保持欲动的思维状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等[2]。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到底什么样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能够提高思维教育的有效性,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思维科学篇(6)

第二作者:张丽,(1987.11-);女,甘肃武威人;学校:新疆大学;专业: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党的十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党关于发展问题的思维变革,彰显出实践性、创新性、人本性以及和谐性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思维品质;创新;人本;和谐

(一) 实践性思维品质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在科学发展观中最根本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只有认识才是实践最根本、最直接的动力。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强调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是实践的产物,它深深根植于伟大的劳动人民的实践当中。我党领导广大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别是党中央提出的进一步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土壤和实践根基。

2.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指导和服务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实际问题,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从经济发展的成就上看,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从人民生活水平上看,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已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人民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从民主政治建设上看,随着改革进程稳步积极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广大人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政治体制在总体上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 创新性思维品质

创新性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提出新思想,以解决新问题和新矛盾的高级思维方式。科学发展观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效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而提出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开拓创新的思维品质。

在内涵方面,科学发展观继承和丰富了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应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内;在理念方面,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视以人为本为核心,阐明了发展的本质和基本内容,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前提,把保持协调发展当作基本原则,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长远之计;在本质方面,科学发展观认为,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核心,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思想,并且继承古代中国和西方思想中关于人本思想的合理内容,将之升华为现代化主义建设的本质与核心内容,从而实现了发展问题本质上的新突破。

(三) 人本性思维品质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理念,坚持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 科学发展观中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性的思维品质。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以发展为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主张一切的发展都必须以人为根本出发点。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当今,面对已经形成的或将要面对的社会矛盾,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化解。而以人为本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中人本性的思维主张,一切发展都必须从社会的实际出发,切实保证人民的实际利益,使群众从发展中得到切实利益,从而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切实推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十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2] 这同党的根本宗旨一脉相承。党的工作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为根本目的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措施、安排工作进展、评价工作结果,推动以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因此,这要求我们坚持人本性的科学发展观,始终要把人民利益摆在心中最高位置,以更多更好的发展来回应和满足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四) 和谐性思维品质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因此我们看问题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认识矛盾,用和谐共存的办法来避免冲突,并切实化解矛盾的科学思维方式。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集中体现了和谐思维的发展要求。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科学发展观的和谐性还要求党应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和谐性的思维品质还体现在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实践之中。党的十报告对当前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作出了深刻分析和科学判断,提出建设和谐世界既是人类长期的奋斗目标,又是国际社会的紧迫课题。中国不仅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倡导者,也是践行者、先行者,并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报告再次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3]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我们将矢志不移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争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继续作出不懈努力。(作者单位: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思维科学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培养;培养途径;方法

Abstract: Chinese class is a course in thinking and language training together, thinking and language is to promote each other, bring out the best in each other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firstly points out what is language education of thinking training,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inking and fun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ining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students' thinking of the quality of the way and the method, students' thinking quality cultivation of specific operation method, so as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students' thinking quality, improve the students' Chinese comprehensive quality purposes.

Keywords: Chinese teaching; thinking training; training methods; methods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近年来对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征较以前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但遗憾的是,对语言和思维各自地位和相互关系却较少涉及,表现出对语文学科以培养思维素质为核心的根本问题认识不足。事实上,语文教学如不重视思维培育,不单是学生智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也不会是健全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思维素质的培养,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思维教育的含义

语文综合素质是由语言素质、思维素质和人文素质这三种基本的素质构成的,其中,语言素质、人文素质是基础,思维素质则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在思维素质的要素和指标中,思维能力是关键,它是作为思维立体的人的最重要的能力,是思维品质在思维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是标示思维发展程度的基本范畴。因此,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将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统一起来,既丰富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又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内化为优秀的思维品质。

二、语文教学中思维教育的作用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是好的学科之一,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课内外活动无一不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而进行的,再加上,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主要得力于语文思维的良好训练。语言和思维都是语文的本质反映,人们进行交流思想的时候,思维总是由语言承载着来交流的,二者总是密不可分的。人们交流思想的过程也就是具体表现为听说读写的过程.人们运用听说读写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即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过程,既离不开语言又离不开思维,同时由于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所以决定了语文的内在本质是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对培育学生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语言课中如何以课程为载体进行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呢,从总体上看,一般是按“思维目的思维材料思维过程思维结果”的过程组织安排教学的。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 激发思维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程度越强烈,学习的动力就越充足,思维的启动也就越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上,更要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这样的兴趣才会持久,这才真正体现出激发兴趣的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思维的目的性,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学习,以及语文学习跟自身的发展和未来社会的需要有何联系,学生就会不满足于感官的愉悦和刺激上,而注重理性的思维,学习的动力就能由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这是语文学习的心理素质产生质的跃进的标志。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弄清楚思维的内容和目的,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思维的兴趣。其次是让学生保持思维的开放性,让学生的思维就能接受广泛的信息,容忍不同的解释,思考更多的可能性,想到更多的方面,这样教学就会达到一种最佳的境界。

(二)善于寻根究源

课堂教学的质量不仅要看学生思维是否积极,更重要的是要看思维训练水平的高低。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趋势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步入高中学习后,学生理性思维发展的水平成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思维水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准。如何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这需要解决好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求取思维结论固然重要,但研究求得结论的思维过程更有意义,因此,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研究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掌握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演绎和归纳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其中要注意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学习材料,要引导学生从了解达到理解;二是对知识运用,要指导学生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三是对能力培养,要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方法到能力的飞跃。

(三)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的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疑惑及想要去探究的内心状态。正是这种内心状态驱使着学生积极地思维,不断地产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所以,问题意识是思维力,特别是创造力所需要的一种特殊能力,而善于提出疑问和把握什么是真正问题的能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所以不仅教师要准确地选择问题,而且更要倡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善于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引发思维的问题

每节课的教学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或目标,引导学生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这样的疑问句式将目标改变为问句,转化为问题。这样就启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习进入思维的轨道,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2)善于用问题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

课堂不应该是一潭死水。一味的教师讲学生听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已没有什么市场了,善于用问题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有时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若提问的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语文教师不仅要善于抓住契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需要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火花熊熊燃烧起来。

(3)努力把学生教出“问题"来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符合科学,讲究艺术,注意把握问题的整体性和层次性,用问题去点燃和加大学生思维的火花,但需要强调的是,光做到这些还不够。因为只有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前要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展开争辩,各抒己见,陈述矛盾,挖掘潜能;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大胆向课本、教参、老师进行质疑性提问。从而引导学生培养主动思考的问题意识,带着经思考而不得的问题来,通过课堂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解决旧问题,产生新问题,使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状态。

参考文献:

[1] 刘慧莲,李翠芳,刘容等. 谈语文教育中求异思维的激励 [J]. 内江科技, 2009, 30 (6) _2 .

[2] 连佩仪. 也谈创新思维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职业教育研究, 2006, (7) _2 .

[3] 马永军. 语文教育应当注重想像力和思维力的开发 [J]. 语文学刊, 2005, (2) _4 .

[4] 肖爱平. 思维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3 (z1) _2 .

[5] 马永军. 语文教育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J]. 语文学刊, 2009, (16) _2 .、

[6]毕义形著,《创造性教学能力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杨青松主编,《语文教学艺术新论》,澳大利亚满江红出版公司,1999年版

[8]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