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10 14:30:15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篇(1)

[关键词]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79-02

高校党的作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两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工作。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实施途径,对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有效促进党的作风建设。

一、高校党组织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加强党员同志思想作风建设

高等学校党组织的思想作风是学校广大党员的思想意识、人生观、世界观等在行为上的表现,能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为模式,对其他党员或非党员有着无形的指引作用。这就要求党员同志的思想作风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能够与时俱进,在普通教师和学生中能起到正确的指引作用;要求学校党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能理论联系实际,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思想作风过硬的合格人才。

(二)不断改善学校党员的学风

高等学校党员的学风主要包含学校党员同志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和氛围。党员同志的学风整体上对整个学校的学风有着重要的影响。党员良好的学风是党风的重要体现,对学校特别是学生的学风起着正面的指引作用。因此,要不断改善学校党组织的学风建设,党员同志在学习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照搬书本知识;要坚持理论创新,以新的理论解决工作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在不断学习中追求进步。

(三)不断夯实党的工作作风

高等学校党的工作作风是党员同志在各项工作中形成或体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它应该是同广大学生紧密相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教书育人的宗旨,在整个学校的科学发展问题上应该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学校能否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不断夯实党的工作作风,坚持教书育人的宗旨,以学生为本,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给予学生关爱,引导学生爱学习、爱学校、爱国家、爱社会,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作风

党的领导作风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内容。这三大内容应该贯穿于领导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对领导工作成效的取得起着决定性作用,影响着党组织工作的全局。然而,部分高校的领导班子中却存在着不民主、独断专行、软弱涣散等不正之风,影响到党组织良好作风的形成。因此,在抓学校党的作风建设时必须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作风,要求领导同志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五)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建设

高校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这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和文化素养,是整个党组织精神风貌的体现,对学校的党组织作风建设会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对学校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建设,使其为学校发展发挥模范作用。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不断丰富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每所大学自身发展的精神动力,对师生员工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作用。建设大学精神文化就是要培育大学的特有品牌,制订体现学校特色办学理念的校训,让这种特有的精神文化影响师生员工,促进学校向积极方向发展。

(二)不断推进教师文化建设

教师文化是引领大学文化的重要方面。不断推进教师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其主要内容有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倡导优良的学术文化、开展广泛的教师文化活动等。

(三)加强大学生的文化建设

学生文化是学生对学校的精神文化、传统和理想追求认同度的综合体现。良好的学生文化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理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学生文化建设要从思想教育、学风建设、开展学生文化活动、健康人格培养等几个方面抓起。

(四)完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学校本身的制度文化,它规范着整个学校办学、治校的过程,对一些不良行为起着约束作用,能引导学校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因此,要不断完善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治校、科学治校、民主治校;学校教职工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改进工作作风,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建立有效机制,提供更多机会让师生参与学校管理。

(五)不断规范文化载体建设

文化载体建设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对广大师生员工具有精神和文化的熏陶作用,具有外塑形象、内聚力量的作用。然而,一些学校的文化载体建设存在不规范的现象,这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必须加以规范管理,建设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校园文体载体。

三、高校党的作风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文化建设是大学发展的软动力,需要党员领导干部有优良的作风促进其发展,需要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坚持所有教育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学校工作的终极目标,确保工作作风不偏离这个目标。文化建设需要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注意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时刻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充满关爱的校园环境中学习、成长。

(二)加强学校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学校党员领导干部是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决定力量。校园文化发展方向与W校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作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党员领导干部良好的作风建设,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沿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党员领导干部作风不正,必然会对学校文化建设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会让校园文化发展方向受到歪曲,让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受到挑战,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一定要加强学校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这是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助于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成效

良好的进步的校园精神文化能为加强学校党的作风建设提供精神支持,丰富优美的物质文化能为学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有效载体,完善的管理文化能保障作风建设沿着科学的轨道进行,良好的环境文化能为作风建设塑造浓厚的氛围,让党的作风建设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开展,让党员同志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可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软件支持,也能为其提供硬件支持,有利于促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有序开展,有助于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成效。

(四)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加强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多种载体,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众多方式、渠道和载体中的一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利于提升党建工作的实际效果,培育优良作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推动优秀、先进文化前进的过程,也是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发展党的先进性文化、培育优良作风的过程。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学习,有利于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 通过廉政座谈、廉政演讲、廉政短信、廉政书画展、廉政征文等一系列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有利于党的纯洁性建设,有利于高校形成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各级党组织形成进步稳定的作风。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高校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有效促进党的作风建设

大学师生共同创造着、传承着自己的校园文化,他们创造校园文化的过程就是凝聚力量的过程,他们传承校园文化的过程就是体现感召力的过程。这些过程能把教育与人的价值、自由、幸福联系起来,更好地激发人的潜能,更好地培养人才。这和党的作风建设联系起来,必将能够有效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促进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成效。

[ 参 考 文 献 ]

[1] 宁波,龚小萍,刘小牧,汪结.高校党的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关系略论[J].党建研究,2013(10).

[2] 郑非.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互动关系探讨[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4(4).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篇(2)

一、以学育人、强本固基,不断凝聚促进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

1、不断推进学习型校园建设 

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学校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学习组织、学习考勤、学习档案、学习经验交流和学习检查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定性与定量、考试与考核结合起来,变“软”要求为“硬管理”,狠抓落实,力求实效。确保师生员工做到学习有计划、有记录、有体会、有交流。学校坚持打造学习型领导班子,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力求真学、真懂,从而促进真用、真干。联系党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打造学习型学校,培养学习型教师,进一步依托学校基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建立了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学习、学生班级理论学习等多层次学习体系,做到党组织每月集中学习一次,教职工政治学习和学生班级理论学习每周集中学习一次,促使师生员工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改善和更新知识结构,研究新问题,积累新经验。 

2、扎实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形势与政策课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一年来,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工作上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明确职责。在课程地位上,学校每学期下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文件,将形势政策课纳入学生必修课程中,大大提高了师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程度。在师资培训上,党委根据上级精神和学校要求,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不断探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坚定了师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精神文明建设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学习贯彻程度,直接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学校把课堂教学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渠道,无论是思想品德课、还是其他课程,都全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运用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把握基本内容和丰富内涵。通过实施课程管理、全员教育,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入学生头脑。课外,学校从新生入学着手,在入学教育、生活教育、毕业教育中综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学生个人品德修养。 

二、文化引领、深化内涵,不断提升学校文明创建的整体水平

     1、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一直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立了校园文化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近年来学校专门拨出经费用于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理念的凝练和宣传教育程度,努力培育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理念、新思想、新环境。 

2、大力推进校园文化活动 

我校在十分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又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活跃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达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目的。学生社团是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业余团体。由于共同的志向、爱好和兴趣,使性格迥异、专业不同的成员团结一心,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我校先后组建了秋枫文学社、和谐之音舞蹈协会、书画协会等一些社团,制定了协会章程及相关制度,请校内外老师上课,各社团利用双休日及文体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文学社每学期出版1期《耕耘》刊,书画协会举办了大型书画比赛及展览;足球协会组织了全校性足球比赛,并经常与兄弟单位进行友谊赛;舞蹈协会举办了欢送毕业生等各类文艺演出。每年吸引近百名青年学生参加活动。社团活动把校园中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集体意识和向心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在促进学生成材的同时也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3、深入开展道德模范在校园活动 

一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和宣传,以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学校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我们在校园内张贴感动人物画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等并组织师生观看了全国 “十大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和“焦裕禄”先进事迹光盘,师生们从新时期道德模范身上受益匪浅。学校组织了多名教师参加省上州上的教学大赛并获得了骄人的佳绩,为我校赢得了社会上更好地名誉;学校大力弘扬教师勤奋工作、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情操和优良师德风范,积极推进以师德教育为核心教师队伍建设。 

4. 以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为重点,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加强了宣传阵地的管理,切实抓好环境宣传。进一步明确了宣传栏、板报、手抄报和“校园”主干道环境宣传的管理体制,实行了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宣传栏围绕学校的各项工作和重大节庆日主动做好环境宣传,每月更换内容。联

系实际开展宣传,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注意力引导到谋求学校发展上来,引导到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上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

三、以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深化. 

1.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了“师德师风大讨论”教育活动,每个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对照中央的“八项规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师法》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的要求,认真对照检查、撰写自我剖析材料,并进行了交流。 

2、党支部组织全校党员干部学习“十八大”报告精神和中央的“八项规定’,对照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写心得体会,同时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学习新《党章》对党员的要求,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工作中走在教师的前面,起到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学习和宣传“十八大”报告精神和中央的“八项规定”,学习讨论了中央的“八项规定”,全校教师认真学习、讨论,在工作中不断提高。 

四、尽职履责、练好内功,巩固提高学校文明创建的优秀成果

    1、深化对思想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研究 

为加强对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性、科学性的探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新情况、新特点。我们在课堂内外不断组织师生学习党的理论成果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结合实际开展理论研究和成果交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师生政治思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队伍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一年来,学校组织和培训学校各处室文明专干队伍,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为建设一支“政治意识好、责任意识强、理论水平高、业务水平精”的专兼职精神文明建设队伍不断努力。

五、加强学生教育,实现安全教育常规化、规范化 

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我们以安全教育为重点,经常对学生开展教育,特别是交通、参加大型活动时的安全教育。 

1、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利用班会、团队活动、活动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科学用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利用网络、黑板报、横幅和标语等工具进行宣传;举行主题班会, 座谈会、安全征文与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 

2、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安全演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护、自救能力,每年举行至少一次的应急疏散演练。 

3、定期重点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确保校园安全万无一失根据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的要求,结合季节的变化对安全工作进行专项的重点检查,如“夏季防溺水,防止学生交通死亡、防止学生拥挤踩踏和冬季消防等工作。在重点检查的同时,学校还定期对院内的安全设施进行摸底排查,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学校有关部门及时进行整改。 

六、切实抓好学校行风建设 

1、统一思想统,提高认识。我校的行风建设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教育局关于行风建设工作的相关精神,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正确履行职责为核心,以加强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服务群众为目标,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民主评议为载体,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以评促纠,以评促进,扎实推进我校行风建设。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保障行风建设工作取得实效,保证行风建设工作有坚实的领导核心和运行机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从而确保行风建设工作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紧密结合,进一步规范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做到行风建设,依法治校与行政、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层层落实责任制。 

3、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在推进行风建设工作过程中,全体教职工是推进行风建设工作的基本力量,教职工师德的优劣,直接影响学校行风建设工作的进程。为此,近年来,我校制定了行风建设工作学习计划及实施方案,有计划地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上级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等,通过学习,使全体教职工能严格执行师德规范,为人师表,为全力推进学校行风建设工作和依法治校奠定了良好基础,找到了工作的着力点。  

5、服务学生,规范行为。在行风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这一理念。切实规范财务管理,严格执行零收费制度;严格按规定征订学习用书,没有任何形式的向学生推销非法教辅资料的行为;没有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情发生;没有有偿家教和违规补课的现象发生;没有索要学生及家长财务的事情发生;老师们能认真落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及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规定,积极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进程。 

一年来,我校宣传思想工作顺利推进,成效良好,师生员工的文明意识提高了,文明素养提升了,对学校发展的思想更加统一了,文明创建的氛围更加浓厚了。学校安全在得到了加强,没有出现任何安全责任事故,学校加大治理乱收费等工作力度,得到了社会的好评。但是,就实际工作与学校未来发展目标来看,我校宣传思想工作创建还需要继续努力,在学生培养、做文明守纪的中学生、加强行风建设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和突破的空间。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思想工作力度, 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不断推进我校精神宣传思想工作大发展,提升全校师生思想道德素质。 

  

 

合作市中学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篇(3)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discipline in university proves the eternal theme of universities and a complicated systematical project. Author of the essay maintained that efficiently and fully harness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urricula's roles of guiding, promotion, coordinating and stirring would play paramount functions on increasingly improving university's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discipline, promoting teaching and educational quality, realizing university's better exploitation.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作用

Key words: curricul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discipline;functions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28-02

0 引言

大学生学风建设是一个永恒而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教育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的今天,在各种社会思潮持续涌流、竞相激荡的背景之下,高等院校学风问题己成为社会舆论、公众关心和政府关注的热点所在。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从广义上讲,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都属学风的范畴;从狭义上讲,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就其存在而言,学风弥漫于无形,却可观察与有形;就其作用而言,学风不仅影响到当前的教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生长远能否成才都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1]。一所学校的学风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识。学校要发展,要上水平、上台阶,必然离不开优良学风的支持,因此学风建设意义重大,是高等院校永恒的主题。要切实做好此项工作,它不仅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部门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努力参与。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对学风建设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大学生通过学风体现出的精神状态表现出了不少彷徨与和困惑,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科学引导,这就要求发挥思政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上的先导作用。

首先,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是思政理论课坚持的内容,从学风建设涉及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以及价值观、行为、道德、作风等具体要素入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确保学风建设的正确导向。此外,怎样加强学风建设,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品质等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其次,在形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以人为中心,积极采用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觉悟和认识能力的科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教学、科研等活动为主要载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再次,引导学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自觉行动是思政理论课的目的,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对学风建设中的整体和个体,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是思政理论课的效果,并且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稳定的、长远的,每个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优良的学习精神和品格,都是整个学风建设过程不可或缺的。在其导向作用下,学风建设可以按价值导向选取有利因素,也可以有意识地抵制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甚至可以转移某些不良因素使其纳入正常轨道。总之,在高校的学风建设过程中,思政理论课可以在内容上、形式上、目的上和效果上对学风建设起到全方位的引导作用。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风与学风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优良的学风是优良的教风的必然要求,优良的教风的最终结果是优良的学风。通过加强教风建设,不断改善教师的教风,尤其是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教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以教风带学风,对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科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这就要求广大高校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钻研,搞好教风建设,以教风推动高校学风的改善。

首先,高尚的师德是高校教师必备的条件。教师为人师表,对学生言传身教,时时事事处处要率先垂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还要传授做人的道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主要职责。当然,其它各科教学都有这方面的任务,这不仅仅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生可以从教师高尚的“德”中感受到教师教授的知识的可信度,教师自身的“德”会对学生学习知识产生重要影响,相反的,如果教师的道德低下,教育的影响力就会大大削弱。

其次,作为高校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教学方法。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对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精通,对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熟悉,应主动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学科前沿阵地的动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再次,作为高校教师要有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能力。尊敬老师是学生必备的品质之一,而尊重学生的权力,特别是对教学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的因素。思政理论课教师特别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保障学生应有的权利,树立并履行“教学相长”的信念,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民主真诚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最后,作为高校教师要积极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思政理论课教师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应注重平时考核,狠抓过程管理。一是把期末考试与学生平时的表现结合起来,平时成绩主要以考勤、作业、笔记、课堂发言为依据;二是期末考试在考核内容上,降低客观题的比例,增加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观题的分量,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考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提高考试质量,通过考风促进和推动学风建设。

3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协调作用

当前,青年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重大变化的深刻影响,在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看待问题往往会持不同观点,采取不同的行动,行动的不一致往往引发矛盾的产生,进而影响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3]。协调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为培育良好学风创造和谐融洽的氛围是思政理论课的一大优势。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他们偏执偏颇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提高为人处世的能力、是非鉴别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协调人际关系,化解内部矛盾,减少学风建设的阻力。二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方面形成比较积极一致的观点和方法,思想上产生共鸣,感情上相互融合,形成相互吸引的包容心理以及团结奋斗的正气。三是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并将其转化为大学生这一学风建设主体的内在意识,贯穿学风建设的始终,渗透于学风建设的各个方面,把握全局,协调各方,协助解决具体间题,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正是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对学风建设的协调作用。

4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激励他们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学风建设,无疑学生是主体,离开了主体,就根本谈不上学风建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风的关键在学生自身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真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如此,学风建设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应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这也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之一。学校应该加强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大学生涯设计。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了解用人单位在吸引人才、选用人才方面的要求。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明白择业的成功终是靠自己的综合素质,主动地适应市场需要,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有效的就业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以及将来工作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各种能力,认真规划大学生活,制定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并努力实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推动学校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总之,高校学风建设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是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动力源泉,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大学不仅是教学、科研中心,也日益成为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中心。因此,大学学风不仅是社会风气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4]。建设优良的学风,不仅可以净化校园空气,还会作为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对社会风气的改善产生积极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各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学风建设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任务,我们应该长期不懈地高度重视。而作为系统工程的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全方位的努力和参与。高校学风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群华.浅谈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0卷第4期(总第68期):56-57.

[2]万金淼,王磊.关于高职高专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6,(4):15-16.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篇(4)

1,大学精神和校风、学风的养成

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大学精神反映了学校特有的价值取向,呈现了大学的品格,也是影响和指导大学人的基本信念、基本准则。大学校风、学风则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具有自己的、明确的、相对稳定的教育理念,表达在学校校训或办学宗旨之中,并被社会所认同,融入学校的大学精神。

大学校风、学风是“一个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是大学的灵魂。良好的校风学风不是一代人就能树立起来的,而是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一代代传下去。

中山大学是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他亲手题写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成为中山大学办学的理念和治学的传统。校训指明了治学、修身、立德的方式,奠定了中大人求知、务实的优良学风。中大在近80年中形成了自己的优良办学传统: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这种办学传统体现在历届领导者的言论、管理制度、学术研究、教学规范及校园文化等各方面,并被师生员工所理解和接受,形成一代代中大人的精神向往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并在历史的传承中不断赋予时代的新内涵。

中山大学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在继承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培育以及良好校风、学风的养成。坚持把“创新、求真”作为教育人、培养人和学术研究的主旋律,形成了学校的精神品质。我们主张的现代大学精神是:学术自由、办学自主、管理民主。我们要努力在大学营造融“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培植“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兼容并包”现代大学文化精神,形成“开放、和谐、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校风。

2,大学制度的文化品格

大学是一个学术和文化组织,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大学制度创新应通过文化创新来实现。制度应体现领导者办学理念,制度应反映学校的传统,应蕴涵丰富的学校人文精神。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应体现对大学人的人文关怀。要明确建立制度、规则的目的是:保护学校、教工和学生三方的利益,明晰各自的责任;服从学校价值导向,建立完善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工作秩序、“游戏规则”,提高办事效率;确保公平、公正规则,树立良好风尚。要通过制度创新,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中山大学2000年开始进行分配制度改革,2003年6月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多年来,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改革中注重文化品格的提升。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紧紧围绕人才强校战略而实施,不是以减员或增减教师薪酬等短期见效的功利为目的,而是将其置于人才成长规律、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之上,尊重高等学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学术性和自主性发展的规律。从而最充分有效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机遇和健全的机制,由此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3,大学环境文化的特色

大学的环境文化包括精神层面的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和物质层面的学校校园文化环境。清新、庄重典雅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育人,能对师生的言行举止和精神气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多年来,我校“以国际一流大学为目标,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居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世界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大学”的目标和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系统建设、和谐统一为原则,进一步加大投入,对校园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特别是80周年校庆期间,对于具有人文底蕴的古老建筑,挖掘其历史中的人文内涵,立碑或是为名人塑像:学校在南北校区新建落成了鲁迅雕像、蒲蛰龙院士雕像、陈寅恪铜像、许崇清校长铜像、邹鲁铜像、邓练贤烈士塑像、陈心陶铜像等数十座,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痕迹的见证。建设有校史陈列馆、孙中山纪念馆等7个博物馆并将其建成网上博物馆,丰富了学校的人文资源,建设了人文环境优雅的高品位育人环境。

精神层面的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包括学术空间和学生生活空间。为营造浓郁、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学术氛围,学校定期为全校各校区同学开设各种类型的文化学术讲座:中山大学艺术与人生讲坛、中外优秀文化讲座、前沿大讲坛、校长论坛、校友论坛、“医学・人文”系列学术讲座、“大学人生与科学人文”、“学术与学风”等系列精品讲座。

学校各院系也依托强有力的学术力量,根据各自的学科和专业特点举办了各类具有特色的系列讲座和论坛:名师讲坛、中山论坛、何世明博士文化讲座、禾田学术讲座、马文辉科学哲学论坛、善思管理论坛、花旗论坛、岭南大讲堂、博雅论坛、院士论坛、医科名医名师论坛等等。学校各校区各种学术文化讲座精彩纷呈,每年各校区开办各种讲座论坛达300多场,为学子们提供了各种丰盛的学术大餐,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学术氛围。学子们在学校创设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各种文化撞击着他们的心灵,唤起和激发学子们的崇高情感和进取心,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为营造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目的的良好的学生生活空间,学校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多年来,在学校党委、团委的领导下,学校的学生社团活动以“学术与艺术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校园和社会相结合”为原则,充分发挥团学组织“一体两翼”的运作优势,构建了高品位、前瞻性、社会化、开放式、互动型的校园文化新格局。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以“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的特色在全国高校独树一帜。“优秀文化提升素质,高雅艺术熏沐心灵”一直是中大校园文化的闪光点之一,校园学子从不同的兴趣爱好出发,聚集在一起,参加规模较大的合唱队、舞蹈队、民族乐器团等一批艺术社团,举办全校性活动,校园艺术文化如青青燕麦旺盛地生长着。

二、中山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1,结合学校重大活动,突出大学文化建设主题,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

以80周年校庆为契机,弘扬传统、凝聚人心、塑造形象、建设精神家园。用为时一年多的时间结合各种活动进行文化建设和文化宣传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校庆系列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师生员工都接受了一次文化精神洗礼,荣誉感、责任感、大局意识、文化品位都得以展示和提升,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的文化校园奠定了基础。

构建礼仪文化,弘扬大学精神。礼仪文化是大学塑造学生成人、进行人文教养的重要载体。中山大学为构建大学礼仪文化,弘扬大学精神,十分重视各种“礼仪”制度的重建与规范。在黄达人校长提出“重建大学礼仪”的倡导下,学校从2005年开始,在每年校庆日左右隆重举行学位授予仪式,邀请应届和往届本科毕业生与研究

生及其亲友回校参加学位授予仪式,并将此仪式作为传统传承下去。

2,结合新校区建设,把大学文化建设融入其中,精心设计、贯彻始终

我校共有4个校区,珠海校区和东校区属新校区。在新校区建立时,学校把办学理念、校区定位、制度规范、环境设计等纳入文化建设的范畴来考虑。新校区的文化建设要在传承母体大学校区的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新校区的特点有所创新。学校坚持新校区文化建设和校区建设同步、传承学校优良文化和创新校区文化相结合,校区管理纳入文化建设范畴,重视文化定位、重视制度的创新,扎扎实实地抓落实,创新性地建设了新校区校园文化。

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精心规划各校区校园文化发展前景,各校区在传承中大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多元文化发展路线,目前,我校四个校区依托各校区学科发展特点和自身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明确定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南校区――开放和自信,北校区――敬业和自律,珠海校区――文明和自主,东校区――自信和儒雅。形成了新老校区既有融合又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彼此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山大学的整体,为中山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中山大学传统校园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3,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形成了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齐抓共管的局面

多年来,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学校党委始终坚持领导作用,确定大学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学校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齐抓共管的局面。

在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中,我校注重将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力求在教育理念上有所突破。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建立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育人模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三自”育人新格局。学生助理和青年自愿者是其最典型的体现。学生助理通过勤工助学参与学校管理工作,不仅得到了物质经济的扶持,也在精神心理、劳动技能、成长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青年自愿者活动是我校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建设和社会实践,调动青年的内在积极性,进行“三自”教育的另一有效途径。我校青年自愿者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校团委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系列活动和支边活动,学校各种公益类社团组织开展各种校内外青年自愿者活动,优秀青年走向海外、参加海外社会实践活动,在非盈利性组织锻炼自我、青年自愿者参与校友会主办的“寻访中大校友的足迹”活动等等。2004年,我校2000名青年志愿者在系统地接受关于校史、礼仪、文明等训练后,为学校八十周年校庆等学校大型活动提供服务,受到海内外校友的好评。他们对学校的情感,高度的责任心,落落大方的仪态成为校庆各项活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了新一代中大人的风采。

为使学校党员先进性活动取得实效,学校党委提出了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战略部署。在先进性教育期间,学校重点抓了教风、学风建设,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要求学生党员要做“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模范,刻苦学习、严于律己、诚信守纪、胸怀大志。要求党员教师要做“崇教厚德、为人师表”的模范,学校要“以育人为本”,“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健康向上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实施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的监控,确保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篇(5)

一、领导高度重视

为贯彻上级有关四风建设工作精神,我校给予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在接到上级文件指示精神以后,我校领导班子,及时召开班子成员会议,就我校开展此项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部署。经研究,我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在此基础上,我校四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四风建设活动,一是要把好学习关,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达到领会精神、抓住实质、全面筹划的目的;二是把好方案关,在学习上级文件要求下,我校组织有全体教师参加的座谈会,深入分析影响我校四风建设的不利因素,为制定实施方案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把好活动关。创建学校特色活动、树立学校先进典型关键在于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活动中提高教师的素质,为再创会山学校辉煌业绩做出全体教师应有的贡献。四是把好借鉴关。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校四风建设工作,还要积极向友好单位学习,学习他们好的做法,体现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真正意义。

二、扎扎实实开展好第一阶段的各项工作

1、组织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学习教育局《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四风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确定我校工作思路,谋划我校工作方案。

2、我校召开全体教师会议,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布置我校召开全体教师座谈会的相关事宜,为剖析我校存在的影响四风建设的不利因素,为制定方案打下基础。

3、我校将征集上来的影响四风建设的点子进行汇总,再次召开领导班子会议,酝酿我校工作方案。

4、我校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四风建设活动实施意见,学习文件上的有关理论和相关知识。大会讨论通过了我校的工作方案。

三、制定了相关的制度

为保证四风建设工作有效推进,我校制定了《全体教师学习制度》、《会山学校四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会山学校四风建设领导小组及分工》

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使我校四风建设活动更加规范、更加健全。

四、以扎实开展各项活动为载体全面开展四风建设活动

为把四风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我校具体开展以下几项活动: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0年5月)

1、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会山学校四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2、召开学校四风建设活动动员大会。

3、成立学校四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

4、充分利用网络、班报电子屏幕、会议等传播手段引导舆论,营造四风建设活动的良好氛围。

提高效率促作风

1、充分利用政治学习对全校教师,就时事政治、业务理论、团队建设等专题进行教育。

2、利用中心组学习使学校领导就反腐倡廉、党风党纪等专题进行学习。促使领导向服务型、创新型、学习型、节约型、廉洁型转化。

3、在上学期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的效率意识,开展向单位时间要效率,向教学方法要效率,向精选精备要效率活动。

专业发展促教风

1、加大德育队伍建设,加强德育方法的研究,提高育人水平。

(1实行德育工作层层负责制,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局面。

(2开展德育论文或工作经验总结评比活动。

2、强化教师治学精神,鼓励并督促教师多读书,读好书,积极主动优化教学行为,以专家型、学者型教师为发展方向,打造名师团队;

教育活动促学风

1、通过三好学生评比,用身边的榜样教育学生。

2、通过红诗辽宁活动,唱红歌、忆先烈,用老一辈先进事迹激励学生。

3、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篇(6)

关键词 党建 教学 学校 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教学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学,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发挥党建工作的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处理好党建与育人的关系,把育人贯穿于学校党建工作的始终,努力做到“管理育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党建工作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的有效策略

(1)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与学校的办学方向相结合。党建为学校中心工作创设良好的政治舆论氛围,党支部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积极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支委会每学期听取和审议学校工作计划,监督学校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对学校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支持学校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负责人依法治校,监督广大教师依法执教,保证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办学策略等诸方面应该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学校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上。党支部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评选优秀党员、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师德标兵、教改能手、教科研先进个人、优秀年级组、优秀教研组、优秀班集体、学生喜欢的教师、各种星级评选和各种业务练兵比赛等活动。让广大党员积极主动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中,在师德规范、课堂教学、教书育人等等日常工作中勇挑重担,并且工作结果要比一般教师更好,做家长满意、学生爱戴、教师拥护的模范党员教师。

(3)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党支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师生的头脑,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支部加强理论学习,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学校科学发展的思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措施、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本领,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学校发展环境,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在校园内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通过系列活动提升广大师生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情操。

(4)党员队伍建设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结合。学校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远程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素养。近几年先后选派20多名教师赴洋思中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都江堰等地培训学习,同时安排所有党员教师参加远程国培,提升党员教师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提升广大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党支部非常注重党员的思想素质建设和业务水平提升,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切实加强党员的师德修养和教学业务能力培训,使党员成为教学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5)党风廉政建设、教育行风建设和树立良好的校风、师风、教风和学风相结合。一所好的学校必然有良好的校风,好校风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校风涵盖了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的作风、党风、师风、教风以及学风,只有良好师风、学风、教风做支撑,只有党风廉政做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行风。今年年初,学校与每位教师签订了《廉洁从教承诺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控辍保学责任书》、《行风建设责任书》,给教师明确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如何做;今年5月学校,开展了“校风、师风、教风和学风”征集活动,请广大师生共同参与提炼校风、师风、教风和学风,让广大教师成为校风、师风、教风和学风的践行者和引领者。把行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廉政文化进校园等工作与学校师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结合起来,使学校的行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更具有行业特点、时代特点。

(6)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文化育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特征,因为文化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来讲,抓校园精神文明精神建设就是抓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学校在部署校园文化活动时要和党组织安排精神文明精神的相关工作结合起来,精神文明建设与校园文化精神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党支部牵头制定了《惠农中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把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2党建工作促进了学校和谐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党建工作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加强学校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是维护学校稳定,促进学校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障,是牢牢把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关键所在,是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措施。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管教育、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切实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

(2)党建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从实际出发,将教育科研的着力点定位于三个方面:定位于改革、改善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教学上;定位于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定位于促进教师的成长上。通过广泛而持久的教育科研活动,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转变观念,成为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教师们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主题研究。本学期我们研究的主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研究教材”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学质量为落脚点。分两轮进行教学评优研讨活动。第一轮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代表先作“示范课”,课后进行反思、研讨;第二轮再由青年教师登台执教。课后分语文、数学、科任三组进行研讨。这种分层次的教学研讨,使老师们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研讨的效果非常好。

3围绕教学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学

学校党建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开展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需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学校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规律的需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开展好学校党建工作,使二者相得益彰,齐头并进。

党建工作就要发挥党建工作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处理好党建与育人的关系,把育人贯穿于学校党建工作的始终,落实到为学校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宗旨,努力做到“管理育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形成良好育人环境。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党建工作必须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学校要立足教学抓党建,以抓党建促教学。学校党建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在策划和开展活动时,要明确主次,不能喧宾夺主,所有工作的核心就是推动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只要全面彻党的教育方针,贴近教学,围绕教学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学,开拓创新谋发展,党建工作就会充满生机活力,就能促进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大为.抓学校党建工作 促学校健康发展[J].宁夏教育,2015(7).

[2] 邬海峰.建立健全高校机关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04)

学校行风建设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建设

一、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也在悄悄发生转变,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中职学校文化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学校的任务是育人,对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就是要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要实现这一任务和目标,中职学校就应加强文化建设,用优秀的学校文化去教育、影响和陶冶学生,使之健康快乐成长。

(二)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品牌,是学校巨大的无形资产。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职教资源在不断充实和调整,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将会由激烈的生源竞争转向以学校文化为代表的学校形象、学校品牌的竞争。一所学校如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学生和家长以愉悦感、安全感、成就感、满足感,必然会得到家长、社会的首肯而不断获得发展。因此,要建设品牌职校,就应重视学校文化这一无形资产的建设。

(三)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凝聚力的源泉。“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互作用,特别是通过制度规范、活动行为、环境建设体现的尊重人的成功和发展的学校理念和精神,会使大家由于价值的认同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一所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必然能够凝聚人心,汇聚大批优秀教师。

(四)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环境。优秀的学校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成才,也能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尊重人、关心人、成就人的人本化管理;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追求知识、崇尚文明的文化氛围;尊重科学、开拓创新的学术气氛;知识更新和再学习的文化环境;宽广的、多元化的信息交流环境;知识转化、施展才能所需要的人际关系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成才和教师发展所主要依赖的环境。

二、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构成

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工作、学习历程中创造的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存在样态来看,学校文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学校精神的高度概括,是学校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师生经过长期创造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其中,办学理念是学校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持有的基本信念,是学校领导及全体职工对教育方针、教育策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它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校训是对学 校办学精神和理念的高度概括,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指导着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学校精神的其他形式具有一定的统领和规定性作用。校徽、校歌、校旗等是学校的标志性作品,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使学校外在形态、内在神态、师生心态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种规章制度,它包括校规校纪、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等。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通过规范、完善、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师生行为规范化、学校工作有序化、学校风气和师生意识健康化的工作过程。良好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能规范工作秩序,促使学校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而没有制度保障的学校,往往人心涣散,工作混乱,既不利于学校发展,也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三)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巾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它主要包括师生员工的各种行为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方式最灵活、表现形式最明显、最直接的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晴雨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直接目的,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切人点。因此,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中沟通各个方面的关键环节。

(四)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师生在教学、生活、活动中所依赖的一切物质对象,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感受的一切物质性对象的总和,主要指学校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学校内部的规划布局以及学校建筑、绿化、雕塑和文化传播的设施等。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就是通过改善学校物质环境和学校文化设施,实现办学条件最优化、办环境优良化的工作过程。物质设施和校园环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是学校文化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要比单纯的教育更深刻。

三、创建优秀中职学校文化的原则和途径

(一)创建优秀中职学校文化的原则。学校文化,重在建设。建设优秀的职业学校文化应该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学校文化建设不能脱离育人这个根本目标,既要教育学生,也要培育教师。学校文化最重要、最稳定的传承人是教师,他们一代一代地传承着学校的文化。二是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学校所有成员参与,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要让学生更多地组织、参与学校文化建设。三是以活动为中心。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特别要以学生参与的活动为中心。四是坚持以建设和谐校园为基础。职业学校风格各不相同,文化也各具特色,但是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其中和谐就是最基本的。五是坚持以务实向上为特色。职业学校有许多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文化,比如实训文化、校企合作的文化、培训文化,等等,总的来说,它是一种务实向上的文化。

(二)创建优秀中职学校文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方面:

1.提炼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中职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提炼出体现学校形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精神,从而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中职学校应善于通过开展学校精神文化大讨论等活动,发掘和提炼出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精神品格,并通过学校电视台、学校网、广播、校刊、宣传栏等舆论工具,通过报告、座谈、主题班会等形式,传播学校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学校精神为广大师生所认同,成为广大师生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

2.创新制度文化,规范师生行为。制度文化是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文化,才能保证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中职学校应根据自己的理念,在引进和吸收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制度文化,用优秀的制度来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和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例如,在民主机制建设上,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进行重大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师生员工的意见,增强学校决策过程中的“透明度”,使制定的规章制度从被动接受为主动约束,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在教学管理上,应建立能力、态度、知识并重的考核制度,引导学生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为轴心.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在教师评价上,应重点突出师德表现、教学实绩,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变单一的行政评价为学生、同事、行政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多元评价。在学生人格培养上,应建立全员、长期、全方位的教育培养制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勤奋的人生观、事业观。同时,应将企业文化元素引进校园,把校企合作的理念融入学校制度文化,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项目和“订单式”培养模式列入管理制度。

3.倡导行为文化,拓宽发展平台。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环境中的个体或群体行为。行为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学校领导的决策行为、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行为、师生员工的情感行为以及日常的规范行为等。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中,首先,应把领导班子建设好,强化团结协作的意识,通过领导班子带动和引领,形成团结协作,严谨务实的校风。其次,应把教师队伍建设好,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应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理论精通、操作娴熟”的职校师资队伍。再次,应把学生队伍建设好,强化学生的“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最后,应搞好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发展特长爱好提供平台,促进学生心理、情感、创造力的发展。总之,无论是个体或群体在行为文化建设上,都应体现职业性、能力本位,突出职业特色。

4.构建物质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基础载体和学校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中职学校要构建好物质文化这一“基石”,首先,应注重自然环境的建设,学校的建筑、教室、实训楼、道路、景观等要给人以舒畅、整洁、美观的感受。同时,也应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让学生感到振奋,校训、校徽、校标、挂像、板报、光荣榜等,应有利于学生明确方向、增强信心、奋发有为。其次,应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在物质层面上处处突出“职业”的特点。校园景观设计的总体方向应以增强职业特色氛围为主,以增强人文艺术氛围和加强绿化环保为辅的宗旨建设校园环境。在校园格局上体现“校厂不分”的空间布置,加强实习实训场地的建设,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加强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技能要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造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