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体育产业化

体育产业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3:30

体育产业化

体育产业化篇(1)

关键词:城市现代化;体育产业化;安徽;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171―03

1 城市现代化与体育产业化概念辨析

城市现代化一般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转变过程,它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城市现代化是城市自身运动的高级阶段和城市存在的高级形式,它包含城市经济现代化、城市社会现代化、城市环境质量现代化和城市管理现代化,它体现在指随着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城市的就业和经济活动逐渐市场化、信息化,城市管理科学文化,居民物质文化、体育生活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素质不断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度统一的过程,即城市内涵不断提高的过程,并最终表现为城市社会化及人口的现代化。

产业化在产业经济理论中,被认为是彻底市场化的产物,并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并必然的同步发展。但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历程表明,体育产业的进程与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难以做到同步而行,这就需要我们对体育产业化本身,特别是中国道路下的体育产业化进行深入地研究。就体育产业化的基本定义“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劳务”而言,“转变”和“能够”才是最为重要的。21世纪安徽要实现城市现代化与体育产业化的同步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去解决“转变”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并逐步达到“能够”实现的目标。

2 城市现代化与体育产业化关系探讨

城市经济学研究表明:“城市现代化进程呈现“s”型发展的规律,并根据城市化水平依次划分4个阶段。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低于30%以下时,城市文明普及率与城市化率是同步的,即城市的文明只有城里人享受;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以上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的速度;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到70%;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达100%。城市现代化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体系性过程。任何一种内容的转化或变迁,必然与其它内容有所关联,而且互相产生影响,且每一个方面都可以暂时领先或滞后变革,其最后的成功,则不是带动其它方面的变革,就是被其它方面的变革所促成。因此,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发展必定推动体育的产业化,体育产业化也加快城市现代化的进程,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它必将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探索和构建体育产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机制,在客观上已经成为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

2.1 城市现代化推动体育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下,以体育竞训、表演、健身娱乐和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的体育本体产业的发展已形成规模。体育消费已在城市中发展成为新的消费领域,在满足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消费需求,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某一区域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的城市,具有着极大的聚集、扩散效益和规模效应,从而使体育产业化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找到了更为有效的发展基础和消费空间。

2.2 城市现代化为体育产业化提供有力条件 根据城市经济中心理论分析,城市之所以成为区域经济中心,主要体现在它的聚集、扩散效益和规模效应。体育产业就是在城市的这种经济中心的作用下,不断获得增长的持续动力。这是因为:1)是丰富的城市体育资源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增长空间;2)是发达的城市经济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3)是旺盛的城市体育消费需求为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坚实的市场;4)城市的聚集、扩散效益和规模效应维系了体育产业化快速发展的持续动力。

2.3 体育产业化促进了城市现代化 体育作为城市现代化综合实力的标志,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打造了城市的品牌、提升了城市的地位、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2)是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为城市经济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3)在满足城市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同时,改善了城市的人文环境,提高城市社会文明化;4)拓宽了城市的就业渠道,为社会的安定、协调进步和城市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体育产业化与城市化这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体系,不仅为城市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是体现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已只有一定的规模,逐步形成了城市现代化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和增长空间,而体育产业化的繁荣与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城市现代化发展。并且周而复始的构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体系。

3 以城市现代化、体育产业化为先导,推动安徽省体育产业发展

安徽省共有不同所有制体育产业单位8597家(不含体育业,下同),比2004年增加12.9%;体育产业从业人数为3.9万人,比2000年增长29.3%,占当年全省全社会从业人员的0.1%,占当年全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0.4%。2001年,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13.07亿元,比2000年增长14.“%,实现增加值5.33亿元,比2000年增长20.3%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1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0.47%,分别比2000年上升了0.02和0.03个百分点,体育本体产业增加值为3.16亿元,人均创造增加值为1.75万元(不包括体育),比体育用品高0.72万元,比全部体育产业人均创造增加值高0.39万元,比全省第三产业人均创造增加值高0.46万元;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为20.8%,上述表现了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魅力。而且以为推进安徽省体育产业化的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但是,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人省,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区相比较,无论是城市现代化还是体育产业化和度都明显的滞后。因而,要实现安徽省“十一五”规化纲要(草案)提出的:“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大力发展体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中介为重点的体育服务业”等各项战略任务,还必须

从安徽的实际出发,以城市现代化、体育产业化为先导,推动安徽省体育产业的发展。

3.1 依靠工业化,带动体育产业化 城市现代化的动力是工业化,其实质是现代工业产方式和工业化生活方式的普遍扩散化的过程。安徽省主要城市的工业化水平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但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省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的步伐,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如:“奇瑞轿车,马钢集团,安徽电力销售超过200亿元;海螺集团、江淮汽车、钢陵有色、安庆石化、淮北矿业、淮南矿业、徽商集团超过100亿元。”都极大地推进了安徽省的工业化进程。这一进程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形成地域空间上的集聚扩散效益和规模效应,这极大地推动了这些企业所在区域的城市现代化,这为安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和奠定了坚实的市场依托。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经验表明:依靠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进行体育资金积累,更有利于形成体育产业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循环体系。因此,加快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现代化程度,坚定地依靠工业化,促进体育产业化的进程,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已有的区位优势、文化传统和体育的开发项目,通过城市政府的合理规划与政策创新,培育体育市场、完善投资环境、组建体育产业集团,以期扩大中心城市的体育产业规模,增强实力,创造更高的体育竞技、表演及健身服务产品效益,加速形成体育产业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机制。

3.2 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促进体育产业化,实现城市社会现代化 安徽省17个主要城市(指市辖区),城市化水平两极分化严重。其中铜陵市城市化水产为87.93%,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但有9个城市现代化水平严重偏低,最低的六安,市辖区非农人口仅占17.56%”。按城市化进程阶段性的“S”型规律判断,这些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尚处于初始阶段,导致了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体育产业化进程严重落后的状况。因此,要推进安徽省体育产业化进程,就必须抓住提高城市现代化进程的“牛鼻子”,在加速农村城市化和城市社区化的同时,构建体育产业化与城市现代化循环发展体系。逐步形成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体育辐射圈,省辖城市体育支撑点,县域城市体育产业链和农村城镇体育生活网。此外,城市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物质要素的极大的丰富,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的不断更新,它核心是实现入的现代化。这又要求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实现更多的人享受现代先进的大城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人的生活质量改善和提高,满足入的身心健康的需求以及交流、学习、文化、娱乐等社会需求,进而又推动了这些落后城市的社会文明化即城市社会现代化。体育产业化则是形成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地位,升华人文精神和凸现体育与城市经济及促进工业化发展关联作用的摧进剂。3.3 以科学的城市定位,培育区域体育经济中心,实现城市经济现代化 城市现代化应是在区域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因为我们的现代化目标不仅包括城市现代化,还有乡村现代化。但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增长极”能量中心,在区域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先导作用和全面推动作用。要发挥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现代化的推动器,很重要的一直就是根据区位相对优势,合理确定在一个省、一个较大的经济区域甚至整个国家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而作为21世纪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体育产业,就必须在这个“增长极”的能量中心寻求坚实的基础和依托,并以体育竞技、表演、健身服务和体育用品、、旅游等主导产业形成在一个省区的中心城市体育辐射圈,省辖城市体育支撑点,县域城市体育产业链和农村体育生活网。这对于农业和后发展的省区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安徽省城市现代化与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有三:(1)省城合肥,是现今安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经济实力最强发展基础最好的城市。同时,作为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享有更多的资源优势,且高校众多,科技人员比例高。因而,定位于安徽的体育文化中心、大力发展以创新带动体育本体产业及现代化体育服务业的中心是客观和现实的;(2)沿江的马、芜、铜等城市。首先马、芜、铜诸市城市现代化评分最高,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在省内居前,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其次,沿长江一线是我国的经济大动脉,是长江大三角的经济腹地,也是东部先进生产要素向西扩散的最重要的“中转站”之一。具有优势的经济区位,便于参与我国最大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进程。第二,马鞍山的钢铁、芜湖的轿车、铜陵的有色金属等形成了独特的工业优势,都在很大程度上为我省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和城市依托,便于在区域竞争中获得优势;(3)皖北的毫州、淮北。毫州地处皖、豫交界,区内的名酒、药材产业市场发展良好,也是我省著名的武术之乡,且邻区缺乏经济、体育实力很强的区域竞争对乒,人力发展民族传统项目和开发体育,健康、保健用品市场应是得天独厚。淮北地处苏、皖交界,是我省的煤、电基地,且体育基础发现代化程度较高。因而,在加快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强化城市支撑体系、做大城市规模、做强城市综合实力的前提下,致力发展体育竞技表演,健身服务等本体产业是符合实际的。

3.4 以环境质量为主,开发体育旅游休闲产业,实现城市环境质量现代化 环境质量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动安徽城市现代化务必加快城市环境质量建设。安徽省不少城市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区域较多,安徽聚集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国A级旅游区安徽省占了约46%,举不胜举的名山峻岭、青山幽谷,江河湖泊、蓝天绿水之皖风徽韵,为攀岩、爬山、动力伞、潜水等体育旅游产品提供了绝好的场所;50多处国家森林和国家古民居村落文化保护区,为自然探险、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呈献出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辽阔的长江、淮河口岸,为自然水域漂流、冲浪、橡皮艇等挑战意志极限的运动产品提供了理想的场所,这些丰富体育旅游资源决定了必须有效利用我省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在保护中合理开发、有序开发,促进生态环境优势向经济优势和体育旅游优势的转化,实现体育产业化、城市质量环境质量现代化与区域资源环境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城市环境质量现代化。

3.5 整合城市体育资源,推进体育产业结构升级 在传统的体育思想的影响和制约下,时代赋予“举国体制”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内容、新技术和新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运用。在对部分城市进行调研的过程中,较多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资金不足,咋办事情”。这说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然存在。而在东部发达的省份,生活性、商业性的体育竞技、表演、健身、体育用品、体育、休闲、旅游已是各业兴旺,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并且在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地位和提高城市经济实力等方面表现了巨大的业绩。所以,应根据我省体育产业规模不大、主导产业实力不强和体育市场基础不牢的客观情况,制定符合安徽人民体育消费需求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观的,有助于提高市民素质和能够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地位的省级生活性、商业性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开发计划,以扩充我省的体育主导产业实力、稳固我省体育市场主体,培育我省体育赛事精品,打造城市品牌,并把握好发展机遇,逐步实现融入长三角地区和竞争于国内体育赛事市场中的发展目标。使其真正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4 结束语

体育产业化篇(2)

一、教育是最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产业

人力资本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由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首创。其基本观点集中反映在他1969年出版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一书中。在这本书中,舒尔茨指出:人们获得的有用的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这种结果同其他人力投资结合在一起,是造成技术先进国家生产优势的重要原因。应将大多数科学研究以及大部分教育和其他产生技能的活动看成是产生新型资本的“行业”,这些新型资本比特定的旧式资本更有效。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主要是一项投资活动,是一种创造资本的方法。国民收入增长中未经解释的很大一部分(即所为“现代富裕之迷”。指现实经济增长中,实际增长率大大高于总投入增长率的那一部分)可以归因于这种资本的形成。人力资本理论的出发点,是认为无论实物形态的资本还是科学进步,都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只有人力获得的能力是尚未得到解释的生产力提高的至关重要的源泉。而劳动力要获得有用的技能和知识,是需要花费代价和成本的(如各种教育费用和研究费用开支),这实际上是一种投资。事实上,人类对自身的投资一直是很大的,只是按照传统的经济观点,这些费用开支没有被看作投资,仅被看作是一种消费。而只有把这些开支看作是人力资本投资,经济增长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也才能真正解开“现代富裕之迷”。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力资源潜在优势极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及顺利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主张运用这一理论来重新审视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观念及相应的政策,特别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引入资本、投资及产业化发展的概念,把劳动力知识、技能及其他与生产相关的素质的提高,作为一种经济性的投资行为和结果,并进一步地把进行这种投资性活动的事业转化为一种产业。具体而言,就是今后不要再把我国的教育、培训、研究开发等看作是一种消费社会资源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进行人力资本创造和增值的产业。这一产业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就是充分开发我国极为丰沛的人力资源,将其转化为人力资本,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质量不断提高的人力资本要素。与此同时,我国教育、培训和研究开发机构,也要相应地转变到投产业发展方式进行运营和成长的轨道上来。

二、教育应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

无论目前还是未来,教育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7年第7期7页毋庸置疑的了。而一旦教育实现了产业化,那么,教育在各产业中占据支柱性的地位,也将是不争之事实。

(一)教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决定性意义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与科学文化素养,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潜力所在。

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就是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明显地高于其他国家。近几十年间,一些发展迅速的新兴国家和地区也有同样的特点。在未来的世界发展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将日益增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占领了教育的制高点,谁就真正掌握了通向美好未来的钥匙。近几年来,人们广泛议论的一个话题是科技竞争力对一国综合国力强弱与兴衰的重大影响。同时,人们也绝不会相信,在文盲半文盲或较低教育程度的基础上,会产生较强的科技竞争力与综合国力。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对于科技,对于综合国力,以及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事业来说,都可以说是载舟之水、植木之壤。水涨而船高,土沃而木荣。教育将在更根本的层次上,制约和决定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水平及质量。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综观世纪之交的国内外形势和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郑重地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并明确指出:“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必须坚持教育为本。”这个战略方针的确立,正是基于对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的正确认识和敏锐把握,对指导我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全面、健康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教育是当代和未来最具普遍性和需求扩张性的产业教育是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产物。

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社会条件下,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教育的规模很小,受教育也只能是少数人的事,教育对国家兴衰强弱的作用比较有限。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增强,教育本身的规模及对社会的渗透也日益扩大和广泛。推动教育的发展日益成为各国政府的基本社会责任,同时,受教育也日益成为人们追求个人全面发展的普遍性需求。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如吃、注用、行等),进一步的目标就是要追求社会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这种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必须以人类社会的大量知识积累为基础,以人类特有的开发创造能力为手段。而在现代社会中,接受全面和良好的教育,则是获得这一切的基本途径。当前,使人人接受教育,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追求的基本目标,越来越多的国家正为此而进行不懈的努力。由此不难看出,教育现在是,未来将更是具有最广泛公众基础的、最具有生长活力和潜力的产业。只要人类存在,只要人类不停止对自身发展的追求,教育就永远不会衰落。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具有广泛和巨大社会需求基础及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必定会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不仅如此,由于教育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还决定了教育将永远是一个朝阳性产业。

(三)教育的要素投入巨大,投入产出效率较高具体分析,教育的投入产出状况(以我国为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显示出来。

1.从人力资源投入看。

1995年,在全国各行业的职工人数中,教育行业为1186.3万,占全国职工总数的近8%,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仅次于制造业和批发定售贸易餐饮业,居第三位。不仅如此,教育行业中人员的素质也相对较高,其人才密集度在各行业中居于前列。因此,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看,教育都是我国人力资源投入较多的行业。并且,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行业仍将进一步发展,还会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向其投入。

2.教育还是各行业中资金投入以及资产占有较多的行业。

例如,1995年,全国用于教育的固定资产投资约400亿元,在全国16个部门中居第七位。1995年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教育支出为1193.8亿元,仅次于经济建设费支出占第二位,此外,社会各界及居民个人每年也以各种方式向教育进行直接投入,其中包括各类学校收取的书本费、学杂费,一些学生交纳的择校费,社会各方面向教育的各种捐献,企业办学中的各种明贴暗补,各种校办企业等经济实体享受的免税待遇,等等。大体估计,每年国家、社会和居民个人在教育上的直接投资可达1800-2000亿元。同时,经过多年积累,目前我国教育部门还占有数千亿元的资产。

3.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益较高。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首先看社会收益率,主要是计算一定时期内教育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据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f·丹尼森对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的研究,发现其增长中似乎有20%是由教育引起的。西奥多·w·舒尔茨的研究结果也大体相同。当然,国与国之间不完全相同。由于教育本身的特点,贡献率的计算方法目前尚不明确,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作用则是客观存在的。1981-1995年,我国经济平均每年递增10.1%。同时,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无论教育的规模、投入、义务教育普及率,文盲半文盲降低率,还是大专以上文化人数占人口的比重,都有明显的进步,这些都必然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国教育的贡献率即使仅按10%估算。1995年我国教育的社会收益率(投入产出比)也将达到28%-30%。另外,教育对社会发展其他方面(如社会文明、道德修养、公共秩序、社会环境等等)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其次是看个人收益率。这主要是个人受教育程度及相应的投入与其收入的对比。从各国情况看,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一般可以谋取较好的职位和较高的收入,其终生收益也远高于投入。我国因体制原因,曾长期存在所谓“脑体倒挂”现象。但近几年这一状况已有较大改变。据国家统计局1994年抽样调查分析,在企业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者的平均工资比大学本科者高22.6%,大学本科者比大专学历者高13.1%,大专学历者比高中学历者高5.8%。同时,企业处级干部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科级也高8%。机关人员也存在同样现象,只是差距略校今后,随着教育投入(特别是个人投入)的增加,个人收入上的这种差别将继续扩大。教育的这种高收益率,正是推动教育产业化并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柱产业的基本动力。

(四)教育产业的市场十分广阔,开发潜力巨大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的市场资源可以是无限的。

这主要根源于四个条件:一是教育的对象是人类自身。人口的一定数量及其不断地生育繁衍,为教育提供着巨大的、源源不断的生产对象。二是教育所消耗的“原料”──知识、技能及其传播培养方式,也是不断地积累和可再生的,并且在积累与再生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提高。历史地看,教育所用的“原料”供给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成正比,只要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仍在继续,这种“原料”来源就不会衰竭。三是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将把更多的收入投资于教育,这既表明社会对教育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也相应地扩大了教育投资的源泉。四是教育具有不断地向广度和深度扩展与开拓的无限性。这主要是因为教育有一种内生的发展机制。这种机制同样来源于人类自身。因为人类自身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创造教育者。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创新的追求是无限的。人们在受教育的同时,又在进一步创造新的、更好的教育。这两种“无限”之间构成了一种有机的、永恒的“螺旋”,促进教育产业不断发展。

三、如何把教育转化为产业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产业的形成是逐步的。只有某种技能、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产业的基本特征(如有一定的专业化程度和规模,有较强的独立性等),便会自然地从其他行业、部门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产业。如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形成和划分。教育发展到今天,应该说也已具备了产业的基本特征,因此,也完全可以从文教部门中脱离出来(在现在的文教部门中,教育也已占大头),与研究开发一起构筑成一个独立的产业,比如说“第四产业”,并按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来规范和支持其发展,把其培育成支柱产业。如何实现这个转变?从我国情况出发,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彻底转变观念,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审视教育,把教育当做产业来看待和对待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育当做一种事业来对待,这是历史条件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演化,我国已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劳动力作为一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已进入市常然而,作为培养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使要素增值)的教育却仍站在市场之外,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实践证明,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必然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的行业产业化与市场化。因为只有产业化,才能顺理成章和比较规范地使这些要素和行业进入市场,按市场规律进行合理地配置,充分发挥其作用。教育作为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基本行业,其产业化和市场化也具备有这种客观必然性。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改变现有的把教育看作一项社会事业的观念,把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和对待。

教育的产业化无论对社会还是对教育自身的发展都极有好处。首先,作为产业,必须要进行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创造,必然要追求价值增值。这就为教育提供了一种内在的自我发展机制和扩大再生产的内部资本来源。其次,产业化使教育由一种纯消费行为变为投资行为。投资必然要讲求收益率。而有明确的、较高收益率的产业,肯定会引来社会的广泛投资。第三,产业化和市场化之后,经营意识和市场竞争机制将被引人教育产业,这将有利于教育本身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合理调整,使其更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尽快研究和设立直接计算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指标体系

目前不仅我国,而且国际上对此也尚没有统一、规范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仍是一个探索性问题。而这一问题不解决,教育的产业化则很难实现。因为这会使教育无法像其他产业那样,通过具体的估价来反映其运营特点与经营成果。所以,这一套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的设立,是教育产业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对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主要通过国家财政中用于教育事业费的支出来反映,其较大的缺陷是没有反映社会其他方面(如企业、社会团体、家庭与个人)对教育的投入。而随着经济发展的体制变化,这一部分呈不断扩大之势,最保守地估计,目前也与国家投入相差不多。由此可知,目前我国对教育投入的计算明显偏校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的投入应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用于教育的所有费用,甚至还应包括学习期间放弃的收入(即机会成本)。我们可以按这一思路来设计教育投入指标及计算方法。

教育的产出从实物形态看,可以用不同学历及特殊学习经历(如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及正规、系统教育外的附加教育)的受教育者人数(实际上主要是通过不同学历者的人数来反映通过教育增加在人身上的不同技能与知识量,因此这是一种间接计算法)来反映。他们构成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产业“产品”。价值形态的计算相对复杂。主要是涉及到如何对知识、技能的评估计价问题。我考虑目前可用三种方法来解决。一是通过个人参加工作时一般的起点收入(在特定领域,如公务员中,由国家按不同学历规定起点工资)来计算。二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受教育者的选择及相应确定的收入待遇来计算。三是可以通过用人单位委托学校培养学生的付费水平来计算。

教育产业的收益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计算教育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通过贡献率来计算教育的总收益率。贡献率的计算主要是需要把教育确定为国民经济总合生产函数中的一个变量,并给出一定的系数。这在当前尚较困难。国外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我国则研究较少。但结合我国实际,参照别国经验,可以先提出一个不十分精确但大体可用的系数值,然后再不断校准。贡献率确定后,再根据社会对教育的总投入,就可计算出总收益率。二是个人收益率,主要由个人的预期终生(或一定时期)收入水平与其向教育的投资(主要是个人投资)来计算。随着社会市场化程度提高,个人交费上学的范围及比重将不断扩大与上升,这一计算将更有客观基础和实用价值。

(三)对教育机构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对义务教育,仍主要由国家投入,同时鼓励个人积极参与。这一阶段的教育机构,仍主要是事业性的。

对于非义务教育(高中段以上及各种培训),则应逐步引入企业化管理运作方式。事实上,近几年我国已有不少学校引入了企业化管理方式。实践证明,凡是引入了企业化管理方式的教育机构,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这些学校与机构之间实际上已经展开了或明或暗的市场竞争。其争夺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资源以及市场资源(学生的就业渠道)。可以肯定地说,这种竞争将愈演越烈。因此,学校或教育培训性机构的企业化、市场化,乃至整个教育的产业化,实际上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我们应该对此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将其纳入合理、规范和有序的轨道。

体育产业化篇(3)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体育产业;一体化

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中原城市群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交通优势显著,是河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产业聚集区,加速产业一体化进程对于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

原国家体委制度的《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将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分为几大类;一是体育本体产业,指发挥体育自身价值的体育经营活动,如对体育竞赛表演、健身、娱乐、咨询、培训等方面的经营;二是为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体育相关产业,如体育的器械、用品、服装,广告、旅游等的生产经营活动;三是体育部门开展的旨在补充体育事业经费的各类经营活动。有着丰富的体育资源的体育产业已形成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以本体产业为主体的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彩博育等蓬勃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研究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发展水平,而且能提高城市的品位。

二、制约在中原城市群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彻底进行体制改革。大部分的被采访者都表示,管办不分的体制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之前我国体育一直是作为事业来发展,所以从投入、运营到管理都是国家政府在一手操办。 “作为一个产业,公司才应该是产业投资和运营的主体。”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何文义表示。在这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或许能带给体育产业一些借鉴。而相关人士也透露,在公布的《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体育产业体制上的改革方面可能将会有新的动作。

(二)体育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体育产业集聚规模较小。第一,中国体育产业的集聚与集群化发展进程,是一个从分散到集聚、从集聚到集群的演化升级过程,存在着集聚阶段性和集群周期性;第二,中国体育产业的集聚与集群化发展,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第三,体育用品业和体育服务业的集聚与集群化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第四,中国体育产业的集群化面临一些问题:区域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不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利益博弈;要素根植性差,区域体育产业链尚不完整;第五,中国体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经济背景,同时,又具备良好的技术升级和产业转移契机,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革新,有望实现更高层次的集群可持续发展。

(三)新兴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应走渐进式发展之路 由于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诸多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应采取渐进式发展而不易采取突发式发展方式。这是因为目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突发式发展对我国体育文化产业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从长期效果来看,它也不能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质的转变。原因在于突发式发展一般来讲是企业到了极限状态下的无奈之举,成功比例相当低。目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最需要的是人们具有不断进取的意识和不断挑战未来的决心,而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解决所有的问题。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目标,是应站在市场需求的角度,去激发产业每一天的发展,并对产业进行长期与有效的管理。

三、结论与建议

(一)建立高新产业聚集区,做大做强产业,吸引民资进入体育产业

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发挥高新产业聚集区的平台和载体作用,加大投资促进力度,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强招商统筹,按工业聚集区特色协调招商项目,避免各体育产业聚集区因争夺项目而增大招商成本。突出以商招商,鼓励已入驻企业做好以企引企、以商招商,促进企业配套项目或后续项目进入工业聚集区发展。选择园区内对外联系广、说服力强、招商经验足的优秀企业家兼任园区招商顾问或招商,广泛开展招商。突出以特招商、以优招商,注重产业招商,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建立引进项目利益共享机制

(二)政府主导,从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中原城市群依托交通区位独特、文化积淀深厚、生态环境优良、体育产业资源丰富等优势,加大政府主导发展体育产业的力度,加快体育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使中原城市群体育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国内外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能够高效地集聚人才、市场、资金、技术等要素,推进大量同类产业和相互关联企业及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降低成本,优化结构,增强竞争优势,促进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只有政府主导,从政策上加大力度才能促进体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引导群众转变消费观念

引导大众合理地支配消费时间,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土壤,对公众消费潜力的挖掘,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增加民众收入,转变消费观念、消除大众的消费顾虑等,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引导群众为体育锻炼买单,关键在引导、重在措施得当。河南省体育学会专家认为,目前各大中小学校体育场占据了全国现有体育场地的70%以上,完全可以依靠学校所在社区成立体育俱乐部,由体育俱乐部通过公益为主、市场为辅的方式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推动全民健身,拉动体育消费,既需要引导群众转变体育观念。

(四)政策倾斜,支持高校开展相关专业

目前我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学院等都有体育方面的专业,怎样加大教学投入是关键,如何开展体育文化及体育人文、体育经济方面的专业。以这些项目为载体,推进校企项目深合,项目建设内容明确,考核指标清晰;二是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与归宿,精心制定项目指南,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三是积极应用与转化教学成果;四是为提高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把教学与科研等同,加大教学奖励,并在教师工作量方面有所倾斜;五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建议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如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可享受免税等一些特殊政策。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EB/OL]2010.03

体育产业化篇(4)

关键词: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化;云南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4-0122-05

Cultur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Yunnan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LIU Han-she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Abstract: Yunnan is a province consisting of multiple minority nations, whose traditional sports events came from and developed in activities in traditional holidays, rituals, weddings and funerals. In these activitie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fully embody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historically inherited, diversified and regional, which enable it to blend into modern sports and to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s of tourisms industry and industrialization. We should probe into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deeper, ensure the substainable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spirits by means of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seek for reliable ways for the co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national cultur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Yunnan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植根于少数民族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是少数民族整体风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民族文化中最具活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产生、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一面,文化上的特异性一方面使本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因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对本民族成员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另一方面这也成为了其他民族模仿传承的对象,对促进民族融合具有积极的作用。文化产业是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具有极大的文化传播效应和经济效益,在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文化产业却异军突起,保持着持续的增长势头,更加印证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与美好前景。因此为了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结合,在关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同时,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走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传统体育活动各有特色,而整体来讲,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最具独特性,也是目前产业发展最具前瞻性的地区之一,因此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文会以云南为例,从其体育文化的产生以及特点出发,结合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径,提出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1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性

1.1历史发展呈现传承性

同起源于希腊的现代竞技体育不同,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并非强调刚、健、力、勇的竞技精神。相反,各民族以柔、雅为美,在舒缓的音乐中,迈着矫健的步伐,扭动着柔软的身躯,展现人体之美与心中的情感[1]。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体育项目孕育着文化的特殊因子。

1)历史的传承性。

按照历史发展,民族娱乐活动应按顺序先于民族体育传承。因此,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是在其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先以民族娱乐的方式产生于生产生活中,后在相对自然单纯的生态环境中缓步发展。此类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早期人类社会为娱乐身心而产生的,在相对封闭的生产生活环境中起着强身健体、娱乐身心、沟通交流、美化生活的作用。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以娱乐为表现形式的传统体育活动,如傣族泼水节期间的赛龙舟,白族三月节期间的赛马等,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表现方式系统化、规则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今天云南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血缘的传承性。

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份,全省共有51个少数民族。人数在4 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就有25个,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等15个是云南独有的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4 100万人口的1/3(1995年统计)[2]。从民族形成过程来看,由于少数民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此由血缘关系形成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本民族的繁衍生存息息相关。民族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过程中就体现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民族性,不同的少数民族都各自拥有代代相传的传统体育活动,如白族的霸王鞭、回族的查拳、独龙族的剽牛、基诺族的弩射、彝族的摔跤等。这些体育活动在传承的过程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被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1.2发展规模呈现地域性

1)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依托。

云南少数民族整体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不同的民族聚居区分布,也导致了不同地理环境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所呈现风格的不同。云南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因此生活于山地环境中的少数民族,其固有的传统体育活动就呈现出粗犷豪放的风格,运动方式朴实刚劲,运动精神崇尚勇敢顽强,并且具有一定的对抗性和竞技性,如彝族的摔跤、独龙族的剽牛、基诺族的弩射。而在水域或河坝旁居住的傣族等民族的体育活动,人们寄予其中的希望就不仅仅是力量与智慧的较量了,更期望从竞技较力活动中使比赛与观赏双方都获得欢乐和心灵寄托[3]。

2)因民族融合而呈现规模扩大化的趋势。

经过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变迁,云南少数民族先后经历了若干个大一统的历史朝代,因此民族间的交往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很多情况下不同的民族会有数十种甚至近百种相近的体育娱乐活动形式,其发展呈规模扩大化的趋势。如最负盛名的傣族泼水节,已经不止是傣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它还是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的传统节日。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团结的政策引导下,泼水节甚至已经成为整个西双版纳州的盛会,并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众多游客。民族体育娱乐项目的规模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1.3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

1)多样性与统一性并存。

云南少数民族数量多,各民族的传统生活或不完全相同,因此传统的体育文化活动表现形式也有差别,民族体育必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民族融合,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过程中又伴随着风俗习惯、体育文化的相互渗透,因此逐渐形成了统一性的发展。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相互交织,使得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也出现了复杂的渗透现象,有的是相同种类的体育娱乐活动,却在不同的民族中有着不同的名称以及具体的表现形式:如使用不同的器械、制定不同的比赛规则或娱乐方式等。而传统的体育活动由于产生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之中,同时也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情。有的是传统节日、婚俗等融入了体育活动;有的是节日的对歌、庆典等活动本身包含着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有的是传统体育项目贯穿于各种民俗中,如苗族的跳鼓可在“跳年会”、“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期间广泛进行[4]。

2)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竞技性与艺术性。

尽管之前分析中提到,云南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不同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是从整体来看,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仍然以表演性、娱乐性的项目居多。在节庆、丰收、婚嫁乃至庆典之时,体育娱乐活动都在欢快的氛围之中进行,如壮、黎、侗、苗、瑶、彝、布依等族都喜爱打铜鼓,打铜鼓时载歌载舞,边打边舞,表演各种动作,开展比赛,风格纯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欢快气氛[5],以及极高的艺术价值与观赏价值。

同时也应看到,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一批高度技巧性同艺术性相统一的体育项目。娱乐之中既锻炼身体又愉悦身心,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达到了竞技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比如,黎族的跳竹竿,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参加者不但要具有良好的肢体协调能力和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和舞蹈素养。

2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

经过前文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性的分析,可以看出,云南由于历史和地理的特殊原因,其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具有许多可供开发的文化因素,首先多样性的少数民族运动项目和特殊的区位地理优势,使这里的民族体育具有很强的文化识别性,拥有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这里,我们需要理清文化产业自身所蕴含的价值,首先,文化产业作为诞生于20世纪初的经济学概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和经济形态,不同国家对于文化产业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没有“文化产业”的具体说法,但是却有“版权产业”的概念,其内涵侧重于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属性去理解。因此在西方社会,“文化产业”侧重于从“创意经济”的角度进行定义,而“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在他的《创意经济》一书里提醒我们,人类创造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总有一天会超越我们所拥有的物质数据的价值,并认为,创意应当成为商业利益的主要驱动力。

在我国,没有如此着重强调文化产业,2003年我国文化部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在我国,文化产业是文化、娱乐、服务、经济的集合体,其中商业性为主,文化性为辅。因此在谈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时,我们也要树立基本原则,即在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下,强调本土文化的保护。因此,要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整合为完备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就需要对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产生根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解读,以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

2.1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根源

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式文明不同,汉族的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因此呈现出整体静态的特征,汉代以后,伴随着儒家正统思想的确立和民族融合进程的加快,重视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开始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汉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就必须遵照自然界的规律来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当然,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在其民族自身发展演进过程中,也具有朴素的自然崇拜的文化思想。在汉文化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道德伦理观以神明崇拜和自然崇拜为核心,其传统体育文化也因此具有特殊的属性。这样的文化思想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例如,傣族的泼水节就源自宗教的祭祀活动,泼水节期间的一些传统体育娱乐项目就因此带有典型的宗教崇拜特征。

而自然崇拜则渗透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整体观特征之中,即始终将人的整体性作为健身练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方面是把世界的两大基本要素即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天人合一”;另一个方面是把生命的两个主要标志即神与形视作是一个整体,强调“神形合一”,这种整体的自然观与生命观在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中表现得较为明显[6]。

2.2市场经济条件下云南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方向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体育运动遵循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以身体练习为基础,增强人类体质的一种活动。在市场经济充分自由发展的西方社会,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类的体育运动,已经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径,被称为“朝阳产业”。

以国外的竞技体育为例,从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训练到最终体育赛事的举办,其间参与体育产业运行的包括体育用品商、体育器材商、体育服装商、体育商,以及体育广告商、体育赞助商和体育保险商等,这些体育相关产业的从业者,形成了以体育消费者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条,体育经济已经成为成熟独立的产业发展路径。

相比较而言,云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则没有如此发达的市场经济作为支撑,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发展和健全的过程中,其中少数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更是缺乏动力支撑。国外发达的体育产业是以竞技类项目为核心,完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与国内计划体制遗留下的体育发展模式差距很大。因此云南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就不能走国外的体育产业路线,而应当主打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文化特色,通过文化产业的创新型发展,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化的突破。

2.3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云南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在探索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时,首先应当从现有的发展途径入手,在扩充原有市场开发的基础上,增加体育产业化的文化因子,只有这样,才能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发掘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潜力。云南最为优越的是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而目前云南已经向国内甚至国际社会推出了一批极具特色、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产品,将观光、度假、民俗风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

单就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旅游开发而言,地区旅游业确实取得了一定收益,但是由于缺乏专项性的开发和研究,对于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旅游业的附带产品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度仍然很低,许多极具潜力的体育文化项目还没有被挖掘出来,许多少数民族的体育运动打着旅游度假的旗号,使得项目的设置雷同,没有发挥出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尚缺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3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径

3.1娱乐性与竞技性、大众性并举

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通过完备的产业链条,形成了体育运动与现代市场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细究其运作方式,则可以概括为运动方式竞技化、消费方式娱乐化、组织宣传商业化的三位一体。相比较而言,国内的少数民族体育市场,主要体现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这一赛事上,因此寄希望于模仿国外体育产业职业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是不现实的,因为我国以少数民族体育为核心的项目较为单一,不具有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市场支撑,短期内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模式。但是从宏观上看,云南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占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43%,拥有这样丰富的资源条件,在云南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市场前景还是比较好[7]。

要完全开发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资源,就要明确资源开发的方向,目前来讲,云南的主要经济增长点还是旅游业。因此在谈到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时,就要有效利用这一优势资源。首先,要强调体育文化产业的娱乐性,因为旅游消费者作为文化产业的消费者,其首要的消费需求仍然是娱乐;其次,借鉴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我们仍然要关注竞技性体育对于消费者的极大吸引力;最后,要正视体育文化产业最主要的文化传播效益,关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活动的大众性。因此我们在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活动时,要注重体育项目艺术性与竞技性相结合,同时要充分发展大众参与的体育文化盛会,走娱乐性与竞技性、大众性并重的发展路径。

3.2民族性与国际性并进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乡土、扎根乡土,扎根乡土才有传统,有传统才能传承[8]。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当前,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潮流。随着我国加入WTO,云南的旅游市场、旅游产品以及体育市场也必将完全开放。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使云南旅游业在世界上以地域性和民族性著称,其中后者更是前者的基础和依托,主打民族牌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之一。同时,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与老挝、泰国、越南接壤,因此某些少数民族的独特体育项目在这些国家人民中间也具有很大的市场,人们在体育娱乐活动中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对国际间的交流和文化传播都有重要的影响力。

据统计,云南每年接待的海外游客总人数达数百万人次,如此特殊的区位优势决定了云南民族体育必须要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因此,在充分挖掘传统体育项目民族特色的同时,要结合地理优势,以泼水节等具有明显国际间合作可能的体育活动为基础,联合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定期举办民族体育文化论坛,开展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国际性表演或者竞赛,加大宣传力度,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早日实现产业化发展,走民族性与国际性并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3.3文化性与市场化并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不断积淀而成的精髓[9]。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现代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中最为鲜活的部分,事实上正在失去其原有的生态价值,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在云南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方针指导下,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面临着来自市场的检验,其发展和开发的经济性目的非常强,一部分市场价值尚未被挖掘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缺乏政策和经济的支撑,有的已经呈现出衰落甚至消失的迹象。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鲜活生命力和创造力。

因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讲,少数民族体育必须走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以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现状为例,因为蕴涵内容的丰富、珍贵和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东巴文化受到了上自政府、下自民间社团的普遍关注。然而事实上,东巴文化目前正陷入一个只存于博物馆、研究所,而缺乏在民间生活中的传承的尴尬境地[10]。因此单纯地强调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性而忽略其市场化,根本无法真正达到文化传承的目标。只有将文化保护建立在市场开发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和经济支撑。通过有力的政策扶持和准确的市场定位,运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和思路,将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与地区旅游、文化发展相结合,走出一条文化保护与市场经济并重的发展路径,才是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前景所在。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从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特征来看,整体呈现鲜明的历史传承性、多样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这就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从世界范围内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两者作为低耗能、高产出的朝阳产业,具有先天的优势。结合云南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根源,以及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体育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以肯定,以文化产业化为突破口,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困境。目前,从云南民族民间发掘、整理出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300 多项,占《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所列项目的40% 以上[11],居全国之首,堪称“民族体育王国”。彝族铜鼓舞、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傈僳族刀杆节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历史传承下来的珍贵资源,对于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事实上,对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径研究,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市场化的经济效益来唤起全社会大众对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意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大众的定位问题,广义上讲社会大众应当包括我国各族同胞,但是实质上讲,能够真正承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主体,主要是指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保护相关的少数民族大众,只有他们的民族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才可以形成一种自发的力量来保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为社会大众的文化保护行为提供利益回报的途径,利用经济手段来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即从民族文化起步,创造经济效益,然后反过来支持体育文化事业的建设,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才是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 卢开智,赖云华.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文化的互动[J]. 学术探索,2006(1):135-137.

[2] 于志武.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状况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09(5):116-118.

[3] 李延超,饶远. 人文地理视野中的傣族体育成因探析[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7):5-9.

[4] 郑勇,张琼. 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科技信息,2008(13):214-216.

[5] 吴尚. 西方竞技体育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关系[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0):89-91.

[6] 韦晓康,赵志忠.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云南景谷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J]. 搏击•武术科学,2010(9):67-68.

[7] 章秉纯. 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的民族性、开放性与宏观支撑条件[J]. 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1(4):97-99.

[8] 李延超,虞重干. 关于当前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科学认识[J]. 体育学刊,2010,17(2):90-93.

[9] 李平,邵珊珊. 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发地旅游开发探讨――以临淄蹴鞠开发为例[J]. 改革与战略,2008(2):118-122.

体育产业化篇(5)

本文作者:高勇杜永庆赵晓凤工作单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

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对体育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能够增强高校体育自主发展的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校体育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然而,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我国高校体育自主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的健康发展.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的在校生规模迅速增长,高校体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也日渐突出,而高校体育经费,仍然停留在主要依靠上级行政部门的拨款的初级阶段,使得高校体育发展活力严重不足.大力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繁荣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市场,不断拓展高校体育的经济来源,高校体育可以摆脱以前那种“依赖式”的发展模式,变依赖拨款为自负盈亏,调动一切有助于高校体育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优化高校体育资源,实现高校体育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高校体育经济基础的增强,可以促进和保证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为高校体育文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高校体育文化反过来,可以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二者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高校体育的和谐发展.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能够提高高校体育的地位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具有特殊的意义,但由于受几千年来“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高校体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然不能和智育、德育相提并论[2],虽然国家领导人和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三令五申,但同工不同酬、重智育、德育轻体育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传统思想的影响因素固然存在,但根本仍然原因是高校体育自身的发展不足,使其对学生的影响力大打折扣.高校体育产业的繁荣,为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有助于高校体育自身功能的充分发挥,从而使体育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得到显著增强,逐步改变学生和整个社会对于高校体育的片面认识,最终提高高校体育的地位.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能够改善高校体育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基础,高校教育活动必须依靠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够得以实施,高校体育同样如此.高校体育物质条件,包括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器材、体育教学设备、体育雕塑等等.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2008年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但我国高等教育仍处于并长期处于初级阶段,体育物质条件不足的问题仍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体育物质条件匮乏的矛盾仍然比较尖锐,成为高校和谐发展道路上的不稳定因素.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靠政府和高校自身加大经费投入;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走高校物质条件产业化道路,依靠高校体育产业自身发展的力量.改善高校物质条件,政府投入和高校体育产业二者缺一不可,特别是后者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显著增强,最终形成以高校体育产业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全新格局.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能够促进高校课外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课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是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根本保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文化知识的丰富、体育习惯的养成、课堂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变等方面都必须以高质量的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基础[3].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繁荣,同样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持,体育文化资料的印制、课外体育器材的更新、体育讲座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等都要一定的经费作为支撑,经费短缺已经成为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瓶颈,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使高校开展高质量的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繁荣、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可能.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能够推动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是高校体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水平的竞技人才、振奋学生的精神、增强高校的凝聚力、塑造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4].在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成都体育学院学生共获得4金5银2铜的好成绩,尹靖同学获得第25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10米栏冠军,孙文良同学获得第十届世界武术锦标赛52公斤级散打冠军;素有“西北王”美誉的太原理工大学男子篮球队连续十一次获得CUBA西北赛区冠军,并多次在CU-BA总决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都在高校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高校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体育热潮.经济基础是高校竞技体育的血液,以太原理工大学男篮为例,其2003年的经费开支已经超过百万,没有经济支持,没有高校体育产业的高度发展,高校竞技体育的开展和优异成绩的取得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能够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职责是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活动,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主题之一,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高校体育发展的根本因素[5].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8月5日,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共54992人,仅占全国高校教师总人数的4.33%,教师总数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个学科中排名倒数第一,其中正高职称2533人,仅占总人数的2%;副高职称15734人占0.5%,副高以下职称36723人.无论从数量和质量,高校体育教师均存在严重不足,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一定数量的经费投入,行政资金的投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才是必由之路.

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具体途径

成立高校体育产业集团1999年,教育部等六部委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各高校先后成立了后勤服务集团,高校后勤迈上了社会化发展的道路.10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高校体育产业要想发展,也必须走高校体育产业集团的路子[6].高校体育产业集团要改变以往高校体育依行政部门拨款的局面,形成高校体育产业和高校体育文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高校体育产业集团应游离于高校的其他部门,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完成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的调研、开发和相关经营活动,同时必须为高校体育服务,始终将社会利益放在首位.当然,高校体育产业集团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在法律制度、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长期的探索和完善,但其适应了高校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前途,是高校体育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体育产业集团的发展目标,是高校体育的所有经费,包括体育场馆的建设维护、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竞技体育的发展、体育教学科研设施的改善等,将全部由体育产业自给自足,不再需要行政部门的拨款,同时,伴随着高校体育产业的高度发达,甚至有可能为高校其它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发展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体育需求日益旺盛,目前啦啦操在各高校的火爆就是最好的证明.发展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是满足大学生体育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发展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体育专业人力资源丰富,高校体育教师都是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的知识分子,其雄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社会体育健身俱乐部所无法比拟的;其次,高校体育市场潜力巨大,2008年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2021万人,如果按照每人消费100元计算,体育产业的总规模将达到200亿左右,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第三,健身人群相对稳定,高校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主要面向本校学生,健身人群的流动性相对较小,有利于其稳定的发展.高校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组建和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所开设的健身项目,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健身需求,能够体现高校自身的特点,并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经营方式,真正体现“以学生文本”的思想.开展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表演业大学生有强烈的体育赛事观赏需求,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机构提供的收视率调查结果,第五届CUBA男8强、女4强赛9场转播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8,最高达到1.3.另根据CUBA组织机构的统计,第六届联赛比赛场次为2700场,观众人数达190万,电视收视率甚至超过了最后一届中国足球甲A联赛.这说明,高校的体育竞赛表演事业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空间.高校体育竞技赛事的经营,一方面,要引进高水平的商业比赛,邀请一些国内外知名的运动员和运动团队参赛,2009年8月8日国际米兰队和拉齐奥队之间的意大利超级杯足球赛创下7000多万元人民币的票房奇迹,如果我们高校也能组织这样的商业比赛,其经济收益是非常可观的;第二,承接国内外的专业体育比赛,不但可以增加高校自身的知名度,而且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第三,组建高校自身的高水平体育竞技比赛,使高校竞技形成“有自己的竞赛、有自己的明星、有自己的赛事文化”的全新局面,在这方面,CUBA联赛和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推动体育场馆设施经营开发根据2005年全国第5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现有体育场地中,分布在学校的有54965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7.7%.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主要是为高校体育教学服务,课余时间的闲置率较高,造成了体育资源的浪费,推动体育场馆设施经营开发,不仅能够解决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自身维护和建设的经费问题,也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大学生体育需求的供需矛盾.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经营开发,应与高校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竞技表演事业相结合,使二者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同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发展高校体育配套产业高校体育产业,不仅仅大学生是体育健身和体育观赏的需要,还包括高校体育配套产业的发展,体育器材、体育用品、体育食品、体育书籍、体育音响制品等体育产品的高校市场需求同样巨大.发展高校体育配套产业,一是建立大型的体育用品专门超市,考虑到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应立足于中、低档消费品为主、高档消费品为辅的原则,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体育产品,有条件、多校区的高校还可以尝试建立体育用品连锁超市;二是与社会体育厂商联合,本着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以股份制企业的形式,在高校开设体育用品专门商店.

体育产业化篇(6)

伴随我国现代经济产业不断发展,各行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推动社会整体进步。随着我国体育强国目标制定,体育文化不再是少数群体的运动,开始深入到社会中的各个行业、群体,对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开展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建设者,因此,高校中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不仅影响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是考察体育文化产业开展进程的主要标准。本文特选择江苏省高校为例,对其在体育文化产业中建立的指标进行研究,总结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建立存在问题,并在结合相关文献和现实发展基础上给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江苏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建立

1前言

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特别是近些年南京、苏州、常州、无锡等城市发展进程加快,让江苏省进入公众视野,整体的经济发展,完善江苏内部各项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精神生活追求指数上升下,体育文化产业兴趣,也是我国整体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兴起的重要标志。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之一,江苏省近两年发展态势大好,无论是国内的全国运动会还是世界级比赛中,均出现了优秀的体育运动员,这与江苏省的培养以及省内对体育文化产业的重视是分不开的。而作为拥有我国多所知名高校的省份,江苏省内的高校近两年也十分注重体育文化产业开展,一方面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战略;另一方面对江苏省体育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体育文化产业不是“纸上谈兵”,其涉及的指标结构众多,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业余体育等,因此,下文在对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指标建立分析中,具体分析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指标结构,并在分析当前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指标建立存在的问题,最后,在结合相关文献和本人理解基础上,给出推动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指标建立的合理化建议,希望对推动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帮助。

2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指标结构

2.1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种模式,属于大众体育。传统意识中,群众体育是与学校体育和其他体育类型对应的一种定义,本文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原本上不涉及到群众体育研究,但随着高校发展与社会之间交往更为密切,高校学生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员之间也会在群众体育方面开展合作和联系,以更好地开展体育文化产业,这种高校与社会中其他人员之间开展的群众活动既包括了高校组织也包含了高校中学生的自发行为。

2.2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顾名思义,竞技性是竞技体育的主要属性,竞技体育要求个人或是团队通过体力、智力、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能够在体育运动、比赛或是活动中获得成绩。竞技体育是一种严格的、被制度化的一种体育活动,其中不仅是对运动员的个人目标实现,更是一种荣誉和利益的实现。我国目前有各类大学生运动会,对高校体育文化中竞技体育活动开展也有不同的要求。且高校中竞技体育开展也不完全是为大学生运动会服务的,我国的周洋、叶诗文、孙杨等优秀运动员也都是高校学生,在各类大型运动会上取得成绩,这与其在高校中学校体育文化产业开展以及高校支持分不开的。

2.3业余体育

业余体育,实际上就是通过业余时间开展的体育文化活动和项目,业余体育对应的是专业体育,相对于高校中体育专业学生长时间的体育运动强度而言,业余体育是高校中所有学生都进行的日常体育锻炼和活动。业余体育既可以是篮球、足球等较为激烈的运动,也可以是慢跑、瑜伽等有氧运动,业余体育的范围广泛,也是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项体育项目。

2.4体育竞赛

体育竞赛与竞技体育基本相同,但并没有竞技体育那般严格。具体来说,体育竞赛应当是裁判员在主持下开展的,遵循相关体育项目规则的,相关的运动员之间在体育项目之间的较量。体育竞赛包含范围广泛,即包含了单项竞赛,也包括了团体赛、大型赛事等。而江苏省大学生运动会、江苏省内高校内部运动会以及近些年举办的全运会、世界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等都属于体育竞赛,此外,乒乓球选拔赛、羽毛球世锦赛等同样属于体育竞赛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近些年江苏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展情况,尽管部分体育竞赛与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但体育是具有高度连接性的,江苏省内部能够承担众多体育竞赛活动,相关设施建立和有关部门管理者的重视,其成果也会无形中影响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2.5体育人才

体育人才就是体育方面的优秀人才培养情况,具体来说,高校在开展体育文化产业中不仅是要达到培养高校中学生身体培养的目的,更应当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为学校、所在省份,甚至国家做出自己的一方面贡献。陈艳青、仲满等均是江苏籍的运动员,同样在江苏省内高校接受专业学习,这就是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成功。

2.6其他体育产业内容

除了对运动员或是体育运动项目的培养指标研究上,其他体育产业指标内容还包括了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保障,如高校中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安置问题;高校中体育设施建立以及覆盖情况;高校内关于体育的社团建立和发展情况;高校体育信息化发展情况等,这些都属于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的重要构成要件。

3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建立中的问题

3.1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结构性不足

从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结构性建立看,其建立中以体育教育、业余体育、其他产业体育产业为主,体育人才、竞技体育等方面建立则存在明显不足。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进程较快,但整体性不足,发展存在明显的缺失和不足。其中,以目前江苏省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情况看,其在人才培养上以本地学生为主,倾向于本地优秀的学生培养,因而培养体育人才上的广泛性不足。当然,另外,在高校经济体育、体育比赛开展中重视度不足,并未取得明显成绩,在全国高校的体育比赛和活动开展中也面临较为严峻的问题。

3.2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下人才缺失

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显得很重要,体育人才的缺失不仅是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或是优秀人才的缺失,也是培养人员和教育人员的缺失。江苏省高校中目前仅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苏州大学等一本类高校,其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能够吸引更多人才,且薪资报酬和职业上升空间较为充足。相比之下,江苏省其他普通类高校在吸引人才的力度上不足,导致江苏省高校整体发展中体育文化产业综合性不足,制约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优化。

3.3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建立获得重视度有待完善

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各行各业、不同产业,甚至是人员在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建立中都会有不同的侧重,高校体育文化指标建立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项内容,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容之一,相比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立等领域,因而,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建立中的重视度自然会有一定不足。更多是高校、有关教育部门以及部分社会人士对高校体育文化产业进行关注,重视度的缺失下也会造成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建立。

4推动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建立对策

4.1完善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结构

完善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结构,要求高校在开展体育文化和产业过程中,将体育文化产业内容均等化发展,体育人才、体育比赛、竞技体育、体育设施等方面,即便有所侧重,但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和不同。这样一来,对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结构的优化发展,共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对于完善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结构而言,为保障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结构完善,应当建立相应的制度,通过制度方式强制要求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结构完整,以保障体育文化产业顺利进行。

4.2优化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人才培养

优化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有两个建议。首先,引进优秀体育文化产业教育人才。在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体育人才引进能够优化高校内体育团队,制定完善的高校体育发展战略目标和规划,以优秀的人才引进培养和影响更多高校学生,优化高校内体育人才。其次,江苏省高校在体育专业人才引进上,不能局限于本地的体育人才,还应当扩大范围,引进其他地区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以保障江苏省高校体育人才的丰富。

4.3加强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重视度

提升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重视度,从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社会各界等各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建立提升重视度,从经济、人员、结构等各个方面对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加以完善。具体在重视度提升下,可以开展培训或是宣传工作,对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建立制度或是程序进行宣传和培训,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各界对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重视度。此外,需要注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产业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会完善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产业则会反作用于经济产业,二者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5结论

总的来说,当前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态势是好的,只是在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开展中,因时间、经验相关人才等原因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失,这是需要在较长时间和完备的管理制度建立下才能解决的。以江苏省为例进行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指标建立研究,是依托于江苏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为背景进行研究的,有一定的现实作用和参考价值。未来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必然是要普及在全国高校中,因此,以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指标建立进行研究,对未来其他省份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指标建立和完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引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鞠国梁,甘雨,张璨,我国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综述[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05).

[2]田静,浅谈我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06).

[3]王建业,姜志勇,康高超,浅谈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及建设性对策[J],雪莲,2015(21).

[4]朱海燕,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2).

[5]赵爽,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趋势探析[J],2014(01).

[6]高国炜,构建我校足球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J],当代体育科技,2014(09).

[7]侯晓艳,吴红胤,校园体育文化对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研究[J],运动,2014(11).

[8]宫玫玫,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方式多元化的理论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7).

[9]张欣然,王锋,潘璠,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其建设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1).

体育产业化篇(7)

关键词:产业化;营销策略;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3-0122-05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是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体育用品、体育休闲还是体育旅游产业、竞技观赏产业中,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都是很重要的部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和转移,民族地区经济也会快速发展起来,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趋势更加明显,必将成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增长力量。

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是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深化体制改革,规范市场都是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然而,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即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经营策略的研究、制定和具体施实,这仍然是一个很薄弱的环节。

一、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现状及分析

(一)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面临的发展形势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理论是建立在体育产业学的基础上,由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迅猛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上升,也就有更多的学者和专家来研究它。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申奥及加入WTO前后,对体育产业的全球化发展的研究及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国体育产业在加入WTO后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又将遇到良好的发展机遇。挑战是随着国内市场向WTO开放,尚处于幼稚发展阶段的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份额将相对减少,同时还难以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机遇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体育消费需求将越来越大,为体育产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开放国内市场还可换来其他缔约国国内市场的开放。从而为国内企业打入国际市场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冲击也将是主要的。面对实力雄厚,体制灵活,运作规范,品质优异的西方体育企业的大规模进入,我们的企业将处于更加困难的境地。因此,体育产业应该受到政策的全面保护,体育产业更需要拓宽新的领域。

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就是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问题,其意义不仅在于国内市场上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它具有比现代体育项目的开发更为优势的地位。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发展,将使中国的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并以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服务产品和实物产品为优势顺利打入国际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现状

首先,市场框架基本成型。从1953年至今,我国共举行过七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六届民运会在拉萨和北京两地举行,其中竞赛项目14项,表演项目114个。这些丰富的项目有的逐渐推广,有些已经进入世界市场行列。新疆维吾尔族著名的“达瓦孜”项目每年通过市场运作可赚上千万元收入,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已经进入到有偿电视转播市场,并且带动了潜力无穷的当地无形资产的开发,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本进入了市场运营的初级阶段。

其次,领域不断拓展,管理急待改善。经过几十年全国和各地民运会大赛的探索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相关领域正不断扩展,如多渠道的青少年培训,各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联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专题节目的制作,以及它的相关产品的开发和专卖,近年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当地民风民俗的主要内容,吸引了大批游客,在这些领域中,虽然各地主管部门都一直在尝试规范各种开发的经营,但计划性和规划性不强,整体上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产生出的收益和回报率不高。

再次,社会投资发展较快,投资群体相对稳定。目前,社会投资经营民族传统体育相关产业的态势发展较快,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制度日趋完善的多种所有制体系。尽管在现阶段各种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直接回报收益并不丰厚,但大多数组织者仍然乐此不疲,同时希望借助各种形式介入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究其原因非常简单,即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中介,从而加强企业的无形资产和知名度,使其相关的产品销售增长,这也是近几年来政府和企业愿意投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原因之所在。

最后,多渠道、多层次和多形式社会集资体系已经形成。相比于我国的现代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己经形成了一个多渠道、多层次和多形式的社会集资体系。过去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往往局限于单一的赛事或单一的表演。如今已投资形式多样,各种赛事的冠名和赞助种类繁多。通过各种场地和广告实行协作经营或包装出售获得利润。尽管其中的矛盾和问题相当多,但随着传统体育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现代体育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必将更具活力并不断开拓出新天地。

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中的经营策略的特点

(一)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中的经营策略的全局性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中的营销策略事关体育经营单位的全局,这种全局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中的经营策略是对体育经营单位发展所作的总体设计,包括总体规划和整体的策略手段;二是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在经营策略的决策事关体育经营单位全局及其未来的全面发展。

(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中的经营策略的长期性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中的经营策略事关体育经营单位的未来。其战略目标的实现,将使体育经营单位产生质的飞跃,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但通常这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得到的。重要是,体育经营单位的经营策略不仅在战略时期内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重大,而且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当前、放眼未来,协同好眼前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是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中的经营总体设计和决策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中的经营策略的系统性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中的经营策略的系统性是指体育经营单位各环节、各部分的工作是一个彼此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有机统一整体。系统有层次、大小和主次之分,下一级要服从于上一级。对应于各个层次或各个局部系统战略,又只能是整体系统策略的一个局部,局部应服从全局,对一个体育经营单位来说,应该把整个企业的战略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工程来统筹安排,追求整体发展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