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理论管理论文

理论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28 14:22:04

理论管理论文

理论管理论文篇(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一批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促进了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企业积极主动地引进和学习了许多国外最新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企业实践中,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在改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母子公司体制、主辅分离、职工安置等一系列特殊而又具体的问题,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但总体来说,我国还处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阶段,缺乏中国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市场经济道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创造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理论。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是我国经济多年来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积极吸收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不能不考虑我们所独有的国情、民情,使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能够在我国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

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源自于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论。目前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尚未形成中国企业管理的一般理论。其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关注于中国自身的特点,由于金融体系、政企关系、产业组织、劳动力状况和劳动管理制度、生产过程控制的不同,中国的企业管理具有别于别国的特点。但是,目前,仍然鲜有强调中国特色的一般管理理论。随着近年来管理学研究的细分和专业化,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如何搞好企业管理研究,改善和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界和企业管理理论界面临的一大课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任务是:

(1)对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发展到今天,凝聚了广大管理学家、企业管理人员众多的智能。如何将这些智能抽象出来,融纳到企业管理理论体系中,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外,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民族特性必然反映到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创造出的许多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有许多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对其作理论上的总结,既是对我国企业管理事业的贡献,更是对企业管理理论的贡献。对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为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企业管理学界的重要任务。(2)作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管理问题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研究。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许多经济现象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没有的。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理论,在应用时必然脱离实际。因此,我们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站在中国的土壤上观察问题,采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以解决或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己任。

多年以来,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管理研究一直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为中心,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随着世界各国经济逐步实现一体化以及中国的崛起,中国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鉴于转轨国家企业管理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为此,我国必须着手全面研究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型国家的企业管理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应成为近期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长期以来,西方管理研究文献对我国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中外企业管理环境的差别,在某些场合却往往被忽视。不同环境下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条件显然是不同的。所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在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应当以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

(3)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出现必须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中国文化的有益成分。我国是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重道”、“明德”、“修权”、“知止”、“行法”、“谋略”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现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取得了引起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

因此,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以我为主”是指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外国经验,这应成为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就是要广泛研究各国在管理上的好经验和科学理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自成一家”是我们的目标,通过总结自己的和外来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陈佳贵.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孙耀君.西方管理思想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87.

[3]张兰霞.新管理理论丛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4]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理论管理论文篇(2)

当前,虽然已经有大量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针对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展开了研究,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管理会计仍然起着低层次的管理工具的作用,这一情况和当前的主流研究结果并不相同。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基本情况展开分析,梳理我国管理会计实务工作中的焦点问题,然后总结归纳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管理会计实务中的热点问题,再将两者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试图找出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具有较高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在理论研究方面,采用了较为常见的文献资料法,以此为基础总结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在资料的获取方面,本研究不仅收集整理了会计类期刊中的相关研究文献,也选取了大量非会计专业的期刊作为资料来源。这些相对较为权威的期刊能够有效揭示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方向。在对文献进行梳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所获得的会计实务焦点具有较好的可比较性,将管理会计研究主题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划分为管理控制、成本会计与管理、决策方法、战略管理会计等大类。在具体分析过程中,本研究选取了国内一些较为权威的实务调查报告,以此为基础找寻焦点问题。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在我国广泛存在,客观上导致我国的管理会计实务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与发达国家的管理会计实务发展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了保证比较的有效性,本文中选取了一组国外管理会计实务发展报告,以此为数据基础来找寻国外管理会计实务中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选取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TheInstituteofManagementAccountants,简称IMA)2005年和2010年关于管理会计实务的调研报告(Russelleta1.2010),以及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TheCharteredInstituteofManagementAccountants,简称CIMA)管理会计实务调研报告等,通过对这些报告的具体分析和深入研究,找出国内外管理会计实务中的关键问题和研究焦点,并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

二、理论研究与实务焦点分析

(一)理论研究热点

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调用,分析了2005—2010年和2010—2014年管理会计研究主题的基本分布情况。总体上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文献总数量和时间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比例关系,从2005—2010年的110篇增加到2010—2014年的322篇,充分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会计研究的热点方向。从管理会计内部不同研究方向所占比例来说,管理控制所占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始终占据较大的份额;而传统的成本会计以及决策方法方向的研究则日益减少;战略管理会计方面的研究增长速度最快。这些情况实际上是我国市场不断规范的必然结果。从研究主题的文献数量角度来进行分析,责任会计、本量利分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他方面的研究则不断增加。

(二)实务焦点

问题根据所搜集的我国管理会计实务调查报告,可以将管理会计实务的焦点问题按照关注程度的不同简单归纳为经营预算、资本预算、责任会计、薪酬激励、业绩评价五个方面。正如上文中所介绍的,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管理会计领域理论研究较为先进,对于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以IMA、CIMA的数据为基础,认为国外管理会计实务关注焦点为:(1)产品和顾客盈利性分析;(2)经营预算;(3)业绩衡量;(4)管理信息系统。其中,产品和顾客盈利性分析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包括英美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对顾客盈利性、产品盈利性方面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肯定。在经营与预算方面,IMA2005年的报告显示,其排名在第五位,且在1999年的报告中未曾出现,但是在CIMA的报告中则位居第三位。业绩衡量在不同报告中的排名虽然不尽相同,但是CIMA的报告对其进行了重点分析,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调查资料显示,当前国外就这一领域所展开的研究始终是围绕操作系统建设展开的,在IMA的报告中排名靠前。相对于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来说,我国当前的管理会计实务研究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首先,经营预算、业绩评价、薪酬激励、资本预算、责任会计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次,产品和顾客盈利性分析以及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虽然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占有重要比重,但是在国内的应用情况则不尽如人意。从这一结果中可以发现,在我国当前的管理会计实务中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理论研究与实务问题综合分析

通过CIMA(2006)的数据可以发现,当前大部分企业管理会计的实务仍然局限于传统预算,虽然有大量企业认识到了作业预算等现金预算方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能够成功应用的仍然是少数。在业绩评价方向的研究上,国内的研究2005—2010年只有4篇,2005—2010年间为119篇,呈明显上升趋势。王延等(2011)的调查报告显示,虽然当前财务指标饱受诟病,但是在业绩衡量方面的应用仍然非常广泛;而非财务指标虽然被大量企业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较为少见。四、研究结论首先,在实务中,虽然都对产品盈利性分析和顾客盈利性分析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强调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这一领域所展开的理论研究尚显不足。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者认为这些方面的研究偏于实务而不具有理论价值;另一方面这一领域的研究往往需要跨领域的知识储备,对研究者本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知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FosterYoung(2009)在其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组建一支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有效发挥出来。这为我国此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一个参考。其次,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复杂度较高,虽然理论能够指导实践,但是由于这些理论所研究的问题在实际管理会计业务中并没有得到运用,因此很难得到认可。如EVA法等,虽然十分先进,但如果缺乏实务的认同,必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这种情况尤为常见。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不仅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同样也影响了实务的推进(Scapens,1991)。所以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必须以史为鉴,在创新方式方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实务需求,这是缩小理论和实务之间供求差异的有效途径之一,值得给予必要的关注和重视。同样的,还有部分研究成果和创新虽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实务方面已经有了较高的认可度,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很深的潜力,有必要对其进一步研究。其中较为有代表意义的如价值链分析,虽然提出的时间相对较晚,但是在CIMA(2006)报告中多次强调其重要性,有近半数的企业认为其重要。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价值链分析应得到管理会计理论界更多的重视,尽快将其从概念化阶段导入可操作阶段。再次,我国当前很多实务中,诸如责任会计在内的早期、成熟的管理会计方法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在理论层面针对这些方式方法所展开的研究相对较少。Ittner&Larcke(r2001)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管理会计领域所进行的研究具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创新的出现必然会导致原有方法的遗忘。不过应看到,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会计实务方法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如果能够在今后的研究中对其给予更多的重视,促使其突破瓶颈,必然大有可为。最后,正如FosterYoung(1997)在其研究中所强调的,虽然实务的需求对于进行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我们必须对基本的理论构建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整体研究水平相对较低,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框架体系,因此在该领域进行研究迫在眉睫。国内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往往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或者直接将国外的研究成果翻译过来,无法形成体系。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管理会计实务和国外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虽然有所差距,但是同样具有自身的特色。在今后的研究中,如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更深层次地探讨实务和理论之间的结合点,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三、总结

理论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一、引言

城市规划是关于一个城市较长时期内的战略性发展指导,其任务一是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和城市的发展规模;毕业论文二是综合部署城市各组成部分的用地,对工业、交通、住宅、商业、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布局。在中国,汉代以前没有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应从曹操建造邺城时算起,但那也仅仅是以王权思想为指导的简单规划。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才在理论、方法和实践取得了很大进展。

二、什么是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这样一个过程。它依据城市发展目标和对城市的整体研究,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预期安排,制定城市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城市建设活动改造城市的空间状况,以引导城市有序发展城市规划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城市规划是社会改良运动,政府行为和工程技术的结合体。但究竟什么是城市规划,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此均未获得过共识。我们认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城市是一种客观现象,而规划则是一种意识或意志的表述,两者相互关系的整理,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规划的本质和内涵。

三、城市规划要坚持的原则

城市规划是一项牵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诸多因素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只有把城市规划好,才能逐步建设好、管理好。笔者结合多年实践与理论的探讨,认为城市规划工作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城市规划要坚持科学性。规划是龙头,规划是前提,规划是保证,因此城市规划编制要坚持科学性。对城市要进行科学的定位、定性、定向。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要科学,要符合当地实际。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使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广域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要科学编制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局部规划和总体规划,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以免在一个城市、一个区域重复建设,避免今年起楼,明年炸楼,今天破路,明天挖坑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

(二)是城市规划要坚持超前性。也就是说城市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竞争的需要,着眼于新经济时代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新挑战,高起点筹划城市的发展格局。用先进的规划技术指标来指导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避免城市建设重复运行。在利用规划对各种城市资源进行配置时有效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杠杆,以集约合理为条件。最大限度地释放城市资源资本的潜能,使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最大的效益功能,成为创造财富的龙头。坚持城市规划超前性。确保城市规划“至少5O年不落后”。城市规划要留有余地,给城市发展留有充裕的空间,让未来的城市形象更加雄伟,让城市下一代规划者的才能得以全面的施展。

(三)是要坚持连续性。城市规划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要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城市规划是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工作总结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因此市、县政府应该按照上级批准的规划进行实施。城市规划不应该因为领导变化而变化,应该一届政府接着一届干,保持城市规划的连续性。

(四)是城市规划要坚持群众性。为了使规划贴近群众,更趋于科学合理性,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充分发动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献计献策。城市规划要实行“阳光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城市总体规划批前、批后要公示。让市民行使对城市规划的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规划审批后。向社会公示规划图纸和文字内容,让市民了解、遵守并监督规划的实施。

(五)是城市规划要坚持生态性。城市规划要注意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使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达到优化的目标。城市与自然环境水**融、浑然一体。要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平衡的关系,追求生态城市。在搞好生态平衡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山水城市、森林城市、海滨城市、园林城市。

四、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

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努力提高规划制定和修编工作水平。

首先,要加强领导和协调。规划是城市管理的第一要务。市长是城市规划工作第一责任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城市规划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发挥规划在城市管理中的龙头作用。有城市规划修编任务的地方要组成专门班子,提供必要的支持。拿出高水平的工作成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搞好协调配合。加强对城市规划修编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城市总体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相关规划搞好衔接。

其次,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培养规划人才。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提高城市规划的科技含量。城市规划的编制要有长远眼光,提高战略性和前瞻性,为经济社会发展留有余地。要改进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完善城市规划的公示、听证制度,考虑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就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以及重大项目建设等问题。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城市规划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第三,要依法制订和实施规划。进行规划修编的地方。首先必须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修编的目标和任务,留学生论文并按法定程序认定、报批和备案。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服从,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做好《城市规划法》修订工作,以及有关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为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第四,要完善城市规划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城区、各类开发区、卫星镇及城市地下空间。要发挥省级城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保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要完善城市规划工作监督检查机制,研究建立城市规划督察员制度,建立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各个环节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五、结束语

城市规划需要吸收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但它理应建立在更扎实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国目前城市规划中面临的一些难题,不是仅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可以解决的。它面临整体观念和结构的转变。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已经揭示了这一点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的城市规划出路在于创新,在于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在于结合中国实际基础上的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理论管理论文篇(4)

现代企业管理需要使用合理的激励手段,而且也需要考虑企业管理与激励手段的差异。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全表现在企业管理之中,细节代表了企业运营的效果。现代企业主要分为正激励与负激励两种方法,合理使用激励措施,可以激发员工最大效能,帮助企业稳定发展。

(一)正激励

1.薪酬制度

薪酬制度是企业维持员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留住优秀员工的主要手段,完善的薪酬制度代表了企业发展效率。企业需要根据员工能力构建激励政策,让员工感受到自己付出的辛苦得到回报,员工满意薪资待遇,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完成企业发展目标。

2.工作氛围

企业的工作氛围主要由两个方向表现,其一是硬件设施搭建,其中包括办公环境、企业生产、运营配套设施等。其二是企业软环境,包括文化建设、企业活动、人员竞争、企业培训等。优秀的工作范围,可以充分提高员工工作动力,也是最基础的激励手段。

(二)负激励

1.末位淘汰制

通过负激励方法引导员工健康成长,规范日常工作内容与进度,使企业运营目标顺利达成。企业合理运用制度让员工自我管理是最优秀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制定长期发展方法,并且通过末位淘汰制提高工作积极性。企业发展与业绩息息相关,管理者要为企业发展做出阶段性发展计划,并且明确具体目标,根据员工绩效分配企业收益,这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企业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对员工进行筛选,采取末位淘汰的方法,激发员工工作动力。员工在受到工作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激发出自身潜能,通过负激励方法使员工与企业结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2.物质惩罚

负激励大多数采取精神激励法,但是也需要搭配物质惩罚,这也是激励制度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物质惩罚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并且使日常经营平稳有序。激励理论必须贴近人性化管理,并且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为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语

理论管理论文篇(5)

收益管理能支配我们生活

乘坐同一航班、同等级座位的乘客,购买机票的价格却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差一倍或者更多;入住同一饭店,同样级别的客房,房价却大不相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购买或预订机票/客房的时间不同。午夜时长途电话的资费或者用电收费要比白天便宜很多。在同一餐馆用餐,午餐时打八折,晚餐时却没有任何折扣。以上所罗列的现象,每天都发生在我们周围。实际上,这些行业都在自觉不自觉、或多或少地应用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一一收益管理(N)N。

收益管理理论最早起源于美国航空业。在1978年《解除航空公司管制法》颁布以前,美国政府制定了统一的国内票价,根据飞行的距离来衡量航空业的平均成本,所有航空公司的航班只要是飞行距离相同,都必须执行相同的票价。1978年以后,伴随着价格管制的解除,收益管理应运而生。当时出现了一家新的航空公司——人民捷运公司,推出了低价机票。一些大航空公司,如美洲和联合航空公司为了与人民捷运公司竞争,将一部分座位以低价出售,但同时将剩余的座位仍然以高价出售。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既吸引了人捷公司那些价格敏感型的顾客,同时又没有失去高价顾客,结果大量人捷的顾客转投大航空公司,人捷最终破产。人捷公司前主席DonaldBurr认为,人捷公司破产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收益管理系统。

收益管理在饭店业、汽车出租业、航运业、影剧院业、广播电视业和公用事业等行业同样获得了成功。应用收益管理的企业,在没有重大支出的情况下,收益增加了3%-7%,利润增加了50%-l00%。甚至有人认为:“那些忽视应用收益管理使收益和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将失去竞争力。”《华尔街杂志》认为在目前出现的商业策略中,收益管理是排在第一位的,并称收益管理为一种有待探索、前途光明的实践。

收益管理的适用条件

随着收益管理理论的成熟,人们在很多行业中应用收益管理。事实上要把任何经济部门排除在收益管理的市场魔力之外,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尽管如此,收益管理在具有以下特征的行业中应用最为有效:

产品无法储存(易腐烂的存货清单)。存货是很多企业缓解供求矛盾的重要手段,但是有些行业没有存货,因为他们所经营的产品是无法储存的。也就是说这些产品如果不能在给定的时间内售出,产品的价值便消失了,同时通过销售产品获得收益的机会也随之永远的消失了。最具代表性的行业就是服务业,不可储存性是服务业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相对固定的生产能力(相对固定的容量)。很多行业的生产能力是刚性的,在短期内无法根据供求情况改变自己产品的产量。也可以说在短期内增加生产能力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十分昂贵。

需求随时间而变化(时间变量要求)。需求曲线随时间、日期、季节的不同而呈波动。收益管理可以通过不同的价格策略平滑需求曲线。

高固定成本,低可变成本(高度固定成本,低变量成本)。最初的投资十分巨大,但是每额外销售一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却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产品可以提前预订(前进保留)。通常是通过预订系统来完成的,综合其他技术预测和控制需求,从而制定价格。

可以细分的市场(segmentable市场)。产品的购买者,可以根据对产品特性的需要或价格敏感程度的不同而细分为不同的群体。

事实上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具备以上全部特征。具有前三个特征的行业更加需要收益管理,收益管理的作用也更加明显;而后三个特征可以说是应用收益管理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些特征几乎无法应用收益管理。

饭店业的特点

了解了收益管理的适用条件,让我们看看饭店业是否具有这些特征。

产品无法储存。饭店最主要的产品就是客房,或者说是向顾客提供住宿的服务。如果一间客房在某一天没有销售出去,那么其在这一天被使用和为饭店创造收益的机会就永远地消失了。

相对固定的生产能力。饭店所拥有的客房数量在短期内是固定的,建造新的客房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而且投资十分巨大。

需求随时间而变化。任何一家饭店都有淡季、平季、旺季之分。有的受所在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性的影响,如在冬季大多数饭店进入淡季,而哈尔滨的饭店却迎来了旺季;有的受公共假期的影响,如在“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各地饭店的客房都变得紧俏起来;还有的受一些特殊事件的影响,如云南的世界博览会、大连的服装节。

高固定成本,低可变成本。饭店的固定资产投资巨大,大多在几千万元、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左右;而销售一间客房的变动成本,如水电消耗、备品的成本、打扫费用等,一般不会超过几十元。与高昂的固定成本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产品可以提前预订。预订是饭店客房销售最重要的手段,这一点无须任何解释。

可以细分的市场。与航空业相同,饭店的顾客至少可以分为两种——商务/公务旅游者(以下简称商务旅游者)和休闲度假旅游者。

饭店业以上的特点使饭店的管理和经营面临许多其他行业所没有的问题。由于饭店的需求随时间而变化,时而高、时而低。需求较低时,大量的客房无法销售出去,更重要的是这些客房是无法储存的产品,创造收益的机会在那个夜晚消失了;当客房需求高涨时,又由于生产能力的固定无法满足全部的需求,潜在的收益又失去了。如何平衡供给和需求间的矛盾一直是饭店业的重要课题。同时饭店高固定成本、低可变成本的成本结构让饭店经营者在淡季时有了降价的余地;饭店的预订工作使饭店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和分配客房资源;可以细分的市场为经营者提供了差异定价的基础。

总之,一方面饭店业对收益管理的需要更为迫切;另一方面饭店业又具备了应用收益管理的必要条件。在国际上饭店业也是继航空业主后,收益管理应用最为广泛的行业。

收益管理的定价方法

饭店业传统的定价方法有目标利润法、随行就市法、千分之一法、折扣定价法等等,这些定价方法的依据是利润、成本、竞争或需求。收益管理采用的差异定价方法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差异定价策略就是根据顾客不同的需求特征和价格弹性向顾客执行不同的价格标准。这种定价策略采用了一种客人划分标准,这些标准是一些合理的原则和限制性条件。在这种划分标准下,顾客就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消费方式及愿意接受的价格水平而将自己划分到合适的房价类别中去。这种划分标准,如提前预订的时间长短、是否退还保证金等等。这些标准一方面使那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顾客享受低价,当然他们对客房的选择余地也很小;另一方面那些愿意付全价的顾客可以随意地挑选自己所喜爱的房间。这种划分标准的重要作用在于:饭店在向一个细分市场的顾客销售打折客房的同时,又能保证另一个细分市场的收入不会减少。这种定价中有所区别的策略也很容易向顾客解释。每种房价都有其合理性。运用房价区分系统,饭店就能对它所有的客房进行收益管理。这种区别定价的缺点是它比其他的定价方法更难管理,它要求饭店建立复杂的预订系统和收益管理系统。

市场细分是趋势。这种方法中,对不同的客人采用不同的价格标准,这样不仅能获得更多的收入,而且能使更多的客人满意。这种观念是许多行业确定价格的基础,价格细分方法的关键是要批准那些将“愿意并且能够消费得起的客人”和“为了使价格低一点而愿意改变自己消费方式的客人”区分开的标准,并据此制定有效的细分策略(如航空公司只对周末愿意在目的地停留的顾客提供优惠机票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饭店的房客至少可以分为两类:即商务旅游者和休闲度假旅游者(见表1)。这两类顾客的目的和要求很多,且各不相同;根据这些顾客的消费特点,又可以将这些客人重新组合。任何一位顾客的购买决策都是在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旅行目的)下做出的。

充分利用顾客的这些消费特点,收益管理的市场策略力图通过创新的房价和一揽子服务增加来自价格弹性高的细分市场(即休闲度假旅游者所在的市场)的收入,同时确保来自价格弹性较低的细分市场的收入不至于减少。

划分标准

收益管理的定价策略即差异定价其实质就是价格歧视(pricediscrimination)——销售同一商品而对不同消费者收取不同价格的行为。价格歧视分为三种:

一级价格歧视,将每一单位产品都以可能的最高价格出售。

二级价格歧视,根据顾客购买产品的数量,执行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将顾客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对不同的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按照收益管理收益最大化的思想,一级价格歧视最为理想,但是一级价格歧视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一级价格歧视只在少数文物或工艺品拍卖时才有类似情况。二级价格歧视常常体现为两步收费制和数量折扣,在实际经营中比较常见。实际上收益管理的定价策略最接近三级价格歧视。既然是价格歧视就必须对“套利”现象高度重视。套利(arbitrage),厂商对部分顾客实行低价,他们就将其商品倒手,卖给那些无论如何也要付高价的顾客,这个过程叫套利。如果不能有效的防止套利活动,价格歧视就无法实行。由于饭店产品的不可转移性,出现套利的可能性很小。这样饭店实行差异定价时所要防止的“套利”行为就转变成如何防止高价目标市场的顾客按低价标准进行购买的问题了。因而如何制定有效的划分标准和限制条件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通过采用划分标准和其他的限制性房价政策,饭店可以尽可能地增加在目标市场的营业收入,同时避免来自高价细分市场的收入减少。航空公司采用的“周末逗留”要求就是一个极好的划分标准。这种标准将休闲旅游者(一般愿意在周末逗留)和商务旅游者(一般不愿在周末逗留,希望办完事就走)成功地区分开来。

限制条件不能太苛刻,否则会阻碍目标群体的购买:但同时又不能太宽松,不然会让属于其他细分市场的顾客享受到不应该享受的优惠。关于如何制定限制条件,波音公司在l982年进行了一项研究。商务旅游者和休闲度假旅游者对不同层次限制条件的反应各不相同,表2对这些不同的反应进行了比较。如果将这些结果作为分析的基础,就会发观一条主要的规律:限制条件越高,在以新方式获得的收入中,将会有更多的收益,而影响高价业务的可能性也越小。

差异定价策略带来的问题

道德问题。仅仅根据顾客提前预订的时间不同或者是否预付房费,就向顾客收取不同的价格,这样做道德吗?很多员工会对这一问题感到疑惑。要正确理解这种作法,就要明确这样—种观念:一间提前30天就已经售出的房间和一间顾客抵达当天才售出的房间不是同—种商品。同样不退预付款的限制条件,实际上将顾客不能如约出现的风险转嫁给了顾客。既然顾客愿意替饭店承担风险,那么这间客房与那些有可能被取消预订的客房也不是同一种商品。饭店向这样的客人提供一些优惠也就顺理成章了。

谁在资助谁?商务旅游者所支付的房费总是比休闲旅游者高出很多,因而人们都认为是商务旅游者在“资助”休闲旅游者。事实上并非如此,租售一间客房的变动成本很低,房价中超过变动成本的部分都被用来弥补高昂的固定成本。因而额外以任何价位出售的客房都能增加饭店的收入。因此,通过向休闲旅游者以优惠价格出售客房而获得的收入就能够有效地阻止房价的上涨。从这个意义上说反而是后者在资助前者,至少是二者在“互相资助”。

客人抱怨。很明显,实行差异定价将面临客人的不满和抱怨,尤其是当客人不能满足打折条件时更为突出。事实上实行差异房价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比现在未进行合理组织的房价系统所面临的问题更多。尽管这样将增加管理的难度,但却可以通过预订人员、销售人员对客人进行解释。只要划分标准和限制条件清晰合理,很容易就取得顾客的理解。总之,经济学的需求和供给理论要求饭店必须使用细分价格,以取得最大的收入。

收益管理定价思想的重要两点

是否只有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润才是合理的价格。传统的定价理论认为,合理的价格就是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润。而收益管理的观点告诉我们,只要你的价格可以被市场接受它就是合理的,不论它有多高。

理论管理论文篇(6)

一、长期忽视财政管理的原因何在

既然财政管理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长期存在着忽视财政管理的现象和,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财政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加剧了财政的紧张态势,而且又反过来对体制改革和财政职能的正常发挥,形成了诸多的负面影响与牵制。造成我国长期忽视财政管理的原因,大致可从偏误和体制、制度性缘由这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忽视财政管理的理论渊源或理论偏误。

1.长期以来,特别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主宰经济运行的模式下,在认识、处理经济与财政的相互关系上,存在着明显偏误。特别是在政策的理论指导上,既存在着片面强调经济对财政的决定性作用,又同时存在着不管国家财政能力,片面要求其发挥对经济的所谓“反作用”问题。在出现前一种倾向时,往往只强调财政对经济的依赖性,或它所处的消极的被决定地位;而在后一种倾向出现时,强调的则又是发挥财政对经济的反作用的要求,而且往往提出的是超过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的“反作用”要求,比如“”时期的情况就是这方面的极端性例证。很明显,不管是在上述的哪一种思想指导下,财政管理都不会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它本身处于一种要么被消极决定,要么被要求超负荷运转的不正常的地位或状态,从而没有加强财政管理的起码条件,也必然缺乏加强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财政理论和理论宣传上,长期存在着重收入而轻支出,重开源而轻节流,重生财而轻聚财和用财,同时严重忽视财政管理和财政效果的倾向,比如迄今为止,在我国大多数财政学教科书的篇章结构中,依然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与偏颇。在财政理论研究中,有关财政管理的理论阐释、模式研究和相关的应对之策的探讨等,也甚为少见或比重畸轻,不为人所关注。事实上,鉴于上述诸方面所存在的紧密内在联系或不可分割性,忽视支出效应的财政收入研究,轻视节流的开源探讨,不重视聚财用财的生财之道的分析,是既不可能得到有价值的相关财政研究成果,同时也因为这种对财政管理“链”的割裂,而造成了对财政管理研究的扭曲和忽视。

3.以排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抹杀市场机制作用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从本质上讲,是不可能重视除计划手段以外的财政管理的。因为正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失效弊端的日益显现,才使国家财政职能的拓展和不断加强,以及财政宏观调控功能的日渐强化,成为一个的必然趋势一样,在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随着市场机制的作用的不断增强,市场失效之处的明显暴露,国家宏观调控包括财政宏观调控重要性的日渐凸现,贯穿整个财政工作始终和环节的财政管理,也将而然地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因为如此,财政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所赋予它的历史使命,财政职能的履行、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财政效果的改善和提高等,就会遇到严重的、基础性的困难和障碍。因此,这是计划经济所不可比拟的。

(二)影响财政管理的体制性、制度性原因。

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和实物经济指标为轴心的传统经济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模式,一方面形成了所谓“计委定盘子、财政拿票子”的财力保障体系。“被动跟进式”的财政资源配置模式,以及宏观上以计划代替管理和微观上存在的“大锅饭”、软预算约束弊端,不仅使财政管理的自主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影响,而且财政管理的空间、管理的弹性、管理的必要性与有效性,也成为很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在实行财政包干体制,即过渡性财政体制的情况下,也因诸多经济关系尚未理顺,财政分配办法和分配格局极不规范,许多财政制度也有待统一、整顿或重新建立与健全等原因,而使我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管理的加强,缺乏最基本的体制环境和基础条件。

可见,正如经济实践离不开经济理论的指导一样,只有首先走出忽视财政管理的理论误区,重建和端正相关的理论指导,才能使改造和加强新形势下的财政管理工作具有正确的方向,引起应有的重视。同时,还需加强我国财税体制、财税制度的规范化并保持其相对稳定,这是改造、促进和加强我国财政管理的关键性因素。

二、改造和加强新时期财政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加强财政管理,是指包括科学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手段、规范的工作秩序、严格的执法监督体系以及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等在内的一整套现代财政管理系统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财税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环节。

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财政管理,是由一国的经济体制特别是财政体制的属性和宏观经济的运行、管理模式所决定,并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因此,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以及宏观经济配置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换,特别是随着我国1994年财税体制大改革的初步完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基本框架的确立,必须对财税新体制、新运行机制下的财政管理提出不同的要求,财政管理从内容到形式也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就是说,一方面,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要求财政管理必须作适应性的改造和加强;另一方面,作为贯穿整个财政工作、所有财政活动环节的财政管理的状况如何,又是进一步完善新财税体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并对提高、巩固与增进体制改革的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是充分履行财政职能的必要保证。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范围得以不断拓展,其职能强度也有日渐增大之势。然而,理论和世界各国的实践都无可辩驳地证明,除了体制和制度等因素的羁绊以外,财政职能履行程度,可以说是与财政管理状况的好坏呈正相关关系的。不能设想,在财政管理十分混乱,诸如在财政收入管理存在着大量漏洞,财政支出总量失控且结构严重失调,软预算约束问题长期得不到较好解决,社会上违反财经纪律、奢侈浪费之风盛行等情况下,国家的财政职能能够得以正常、有效的履行。

(三)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是振兴国家财政的必由之路。

我国财政的振兴,固然要依靠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要着眼于把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做大,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瞻前顾后的分配。然而,正如管理也可增财富、管理也可出效益,管理本身就是发展经济、富国强民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有效途径一样,与财政体制、财政职能相适应的财政管理的不断改善与加强,在很多情况下,不仅是不花或少花成本,即可在当前取得增收节支、缓解财政困难之效的首选之策,而还将因其管理的优化,诸如财政收支结构的改善,国有资产配置效率的提高等等,对后续的经济增长和后续财源的开拓带来极大的裨益,从而不失为一条重要的兴财之道。从本质上讲,财政管理既是开源之路,又是节流之途,因而是振兴我国财政、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是提高我国财政工作整体水平和财政效果的重要途径和强大推力。

财政管理贯穿财政工作的全过程,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决定着财政活动的整体效应和最终成效。正是这种贯穿性、渗透性和影响性、才对国家财政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宏观财政效果的高低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联。我国的长期实践早已一再表明,财政管理上的无法、无章、无序和软弱混乱状态,不仅会加剧和助长国家的财政困难,极大地降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使财政职能和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大受影响、大打折扣,而且还会因管理的混沌、约束的软弱、执法监督的不力等,而对财税队伍造成严重的腐蚀,使队伍素质的提高遇到基础性的障碍。

正是有鉴于此,在我国当前进一步深化、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国家财政职能,积极振兴国家财政、努力克服财政困难之际,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才显得极其必要和尤为紧迫。因为如上所述,有效而有力的财政管理,正是解决这些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与矛盾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方略。

三、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需解决的突出矛盾和

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很广、迁延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现实需要和紧迫性来看,似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矛盾和问题:

(一)观念的更新和转变问题。

前已述及,对财政管理的极度忽视,是我国财政工作中的一个长期性痼疾。它既是命令、计划主宰、统收统支的经济一财政模式的必然产物,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忽视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不计投入一产出效应和成本一效益比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与那些诸如用计划代替管理,用增长代替质量,只知道、只愿意用投入去追求产出,重财政收入而轻财政支出等旧思想、旧习惯、旧观念的存在和长期沿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思想的先行,认识和观念的更新与适时转变,就成了改造和加强新时期财政管理的一个前提性条件。其中尤以“大锅饭”、“大一统”(大包大揽、相互挤占)、不讲成本一效益、忽视乃至藐视财政监督等观念的破除和更新,显得更为紧要。

(二)着力解决、大力整顿财政收入的严重流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从而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了较为丰裕的财源基础。之所以出现当前的财政困难,一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严重扭曲,即过度地向集体特别是个人倾斜;二是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和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财政收入的大量流失或被肢解、被蚕食。从实际情况看,当前这方面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二:

1.切实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将其纳入国家预算或准预算管理的轨道,以达到既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数量和宏观调控力度,又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创造必要条件的以重目的。当前特别应首先从严格杜绝将预算内资金转作预算外,抓好财政专户建设,解决部门和单位的坐收支等问题入手,以期逐步理顺关系,纳入财政统一管理范畴。诚然,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或准预算管理的轨道,在增加国家财政可支配财力的同时,也相应扩大了财政的支出范围,在短期内并不一定有明显的增收减支作用。但从统筹安排、集中运用国家财力,加强财政管理和预算监督,以及减少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等方面来看,则无疑能收到维护国家预算的完整性原则,有效利用国家财政资源,有利于加强财政管理和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的良好功效。

2.进一步加强税收管理,特别是切实加强对主体税种和具有增收潜力的税种管理,整顿和完善税收政策,尤其是着力解决依然存在的越权减免权、欠税、偷漏谝税以及截留国家财政收入等问题。因为从实际情况看,这是造成我国财政收入流失的几个主要因素,也是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应解决的几个突出矛盾与问题。

(三)改造、控制和优化财政支出管理。

1.鉴于我国当前依然存在着财政供给范围过宽、包揽过多等突出问题,所谓“改造”财政支出,就是在转变政府职能、清理、明确各级财政事权范围的同时,将那些财政部门不该管、管不了或管不好的微观经济活动及其相关事务,那些本来可由市场机制去解决的问题,逐步从财政的供给范围中剥离出去,并以此为据来重新界定、廓清和明确国家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定和客观要求,对现有的财政支出范围来一番改造,以便把有限的财力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的切实履行方面。多年的实践证明,履行政府基本职能(国防、外交、公检法、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宏观调控等)方面的财力严重匮乏,不仅将对社会与经济的正常运转带来极大的制约和影响,而且还将因各级政府部门性收费、基金、乃至各种名目繁多的“创收”活动的在,而对财政收支管理和财政监督和制造许多的麻烦与现实困难。因此,没有规范化的事权和相应的支出范围界定,如不首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支出概念及其外延进行一番明晰而具体的改造,那财政支出的有效管理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甚至缺乏最起码的条件和依据。

2.所谓“控制”,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必须对财政支出总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好不要超过国家财政的最大负担能力,不要使其进行有害的超负荷运转。因为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表明,这种情况一方面极易导致因财力拮据、不能充分满足支出项目需要,而使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遭遇困难甚至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还会因财力供应上的捉襟见肘和入不敷出,而严重影响与挫伤财政部门从事和加强财政管理的积极性。

3.所谓优化财政支出管理,就是说对我国当前存在的财政支出结构失调的弊端,必须加以认真的调整与矫治,因为它是影响我国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效果的严重障碍之一。从实际情况看,似应把各级财政事权的界定,与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现有财政能力制约下,以轻重缓解为序,以发挥最大的财政效果为出发点,对现有的财政支出结构作出适当的调整。如果,一方面可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来促进财政管理,同时又用财政效果来检验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此外,从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看,近期似应特别加强对所谓“人、车、会、话”以及某些专项支出的重点管理,治理和禁止种种挥霍公款和奢侈浪费行为等。

(四)积极探索、努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从现存的突出问题看,这方面的重点有三:一是在清产核资、摸清国有资产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建立权责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和相应的监督机制,彻底消除在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中的无人负责、无人认帐等种种“虚无”现象,把国有资产的责权利关系摆到明处、落到实处。这可以说是改善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客观基础或必要前提。二是尽快采取措施,在诸如实行中外合资、股份制改造、企业转制,以及招标拍卖、转让、租赁过程中,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或变相被侵吞、被蚕食。三是在上述基础上,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机制,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提出不同的保值增值目标和具体要求,以及相关的奖惩办法,并务求落实。

理论管理论文篇(7)

过去的企业管理程式化,管理和市场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创新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善公共服务为目标,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创新管理可以从许多方面入手,但都应该本着“以人为本,方便为先”的原则,积极开展工作,以合理调配人力和物力资源,努力提高工作效率。过去企业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是“背靠背”的服务方式,不符合时代要求,应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工商管理专业是最后一个“窗口模式”,应广泛使用的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商业管理,全面推行网上服务,开发在线系统,建立网上虚拟营业大厅,实施网上预定和发牌等公共服务,使人们的工作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快速和安全地处理相关工作,为企业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

二、工商行政管理改革的措施

工商行政管理队伍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提升整体素质,提高团队战斗力和集体凝聚力,建立一支人民满意、政府满意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用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创新。首先,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促进工商行政管理改革,以建设学习型团队,坚持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法制化,建立和完善各种学习制度。采用创新机制,加强干部交流;通过越来越多的在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根据德、能、勤、性能等指标,选拔高素质的人才;通过全面激励机制、优胜劣汰的人才机制,促进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活力和热情,提高整个团队的能力水平。其次,每一个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改掉坏习惯,不断提高自己,营造自我提升的学习氛围。在这方面要加强培训,主要集中在政治觉悟的提高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造服务至上、和谐、创新、诚信为本的工商管理高素质队伍。最后,在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建设上要进行价值观的选择,要形成一个高效的团队,还要进行硬件上的优化,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水平。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从根本上提高人员整体素质。除此之外,要积极树立工商管理榜样,不断开拓新局面,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对于能力的提高也具有良好的作用,也能够不断优化管理机制。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