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15 23:37:08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篇(1)

高三历史教学既要抓实课堂教学环节,也要充分兼顾到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在时间上运用各种间隙时间复习巩固历史学习内容,在方式上相互帮助,借助于互助学习活动增强历史学习薄弱环节的突破以及拾遗补缺效果,还可以在学习技巧交流等方面进行探讨,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二、高三历史立体化教学实施要点

1.构建立体化目标体系,满足学生发展差异

进入高三阶段之后,学生在每一门学科中的差异性已经较为显著,历史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立足实际开展教学研究,不能再以“一刀切”的教学要求统领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一定要以更为切合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实际的目标组织开展教学,以保护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进步,更好地备战高考。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处置,对基础知识点的记忆以及理解方面,全体学生统一要求,但是在进一步发掘规律以及横向、纵向比较方面,则体现对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差异性要求。对优秀生提高难度,对学困生降低学习要求,保证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基本完成学习目标任务,这也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差异性教学目标的引领下,笔者从教学的不同环节体现对学生的差异性兼顾,适应学生学习差异以及提高教学针对性成效。

2.打造立体化内容梯度,扎实推进教学深入

笔者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坚持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从宏观上把握概念,从微观方面引导掌握历史事件与规律,实现前后连贯、逐层深入,从知识点的掌握、前后的联系到规律的发掘,以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优化促进教学深入开展。具体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属于基础教学,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教学每一个章节与知识点,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立体理念去掌握知识、加深理解。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需要,以历史教学内容为依托,进行为立体化内容检查,将常规的联系转变为多层次与角度的练习活动,既有助于学生的灵活掌握与形象记忆,同时也符合历史教学循序渐进的规律,实现了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第二层面属于分门别类教学,对立体概念中的知识点进行提炼、概括、分类。在对知识点进行提炼与分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整体方向灵活开展,如可以将中国古代史细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文化、民族关系以及著名战役、农民战争等类别,每一个类别之中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如可以将“经济发展”细化为发展背景、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状况、对外贸易等不同的线索,每一条线索都连串一系列的知识点,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构建了框架式的教学体系,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与复习都可以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目标。第三层面属于内化与发掘范畴,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发掘,以及开展横向、纵向对比活动,为迎接高考进行实战演习。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农奴制度改革等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从中深刻理解、有效掌握。再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纵向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对比等等。在这一层面进行的教学活动属于对原有知识点、理解内容上的融合与运用,对于学生历史综合能力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功能。

3.整合立体化教学资源,增强学生掌握效果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医学院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与探索;推进

[作者简介]唐焕韶,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范晓莲,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副教授,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8―0152―03

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党的十七大则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作为培养祖国医学事业继承者和接班人,传承医学文明、先进医学文化和医学专业知识技术的医学院校,如何结合医学院校特点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在把医学科学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医学生的同时,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医学生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武装头脑,培养出既有高水平的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又有良好医德医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未来医学人才,是我们必须努力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一、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

理论课教学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发挥医学院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原理理论课教学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教育部近年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加大了实践课的教学环节比重,突出了“实践化、人性化、教学方法创新化”要求,这一变化为医学院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了条件,同时也给医学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理论课教学要紧紧围绕“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和核心是什么”这些基本理论思想来引导学生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要抓住青年大学生、医学生根本特点,按照“实践化、人性化、教学方法创新化”要求,抓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征及文化特点,融会医学专业课和医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规律特点,力求理论课教学每堂课有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新的形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板书化、形式化、空洞化。

总书记提出:“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人文社科部“三论”教研室等部门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环节,求新务实,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一是请进来,不定期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到学校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如聘请柳州市委党校教授、市委讲师团领导、企业家来校讲评邓小平是如何规划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柳州市作为广西的重工业城市如何实现“在全国工业城市中柳州环境最优美,在全国环境最优美的城市中柳州工业最发达”目标的,如何加大周边区域高速公路和铁路交通基础建设力度,尽快实现“一小时经济圈、二小时经济带”规划;还聘请中国人民303医院、市人民医院、工人医院医疗和护理专家、先进模范人物讲授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人文素质养成和医疗行业优秀党员践行“三个代表”的先进事迹等。二是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参观驻柳41军塔山战役纪念馆、柳州城市建设规划展、年产达80万台微型车产销全国第一位的通用五菱汽车公司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各行业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三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利用图形、模具、动漫、声像影视作品等。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

二、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培养,打造教学名师

要生动地、高质量地讲授医学院校政治理论课程,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必须加强对理论教学教师的理论业务培训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和社会实践经验。一是必须要让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每隔3~4年,就到医学行业单位挂职锻炼或下基层单位体验实践半年至1年,避免教师从学校毕业就一辈子“扎根”三尺讲台,只有理论知识、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的现象。要让老师除了书本上的理论外,还有社会实际事例可讲。如下乡镇党政机关及基层医院、卫生院考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情况,考查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我国“新医改”方案进展,了解和收集我国在医疗改革中实施的惠民政策取得的实效,调查和记录在医疗战线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病人服务,品德高尚医术精湛、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医务人员。通过用这些体现党和国家关注“三农”、关注弱势群体的惠民政策,以及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爱岗敬业的典型事迹与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结合起来,构成理论与实际体会、教学引导与情感熏陶、普遍教育与榜样感染的教学主轴线。要让教师以亲身感受,融会自己的医学情感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得“有血有肉”,让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听得有味。二要对教师定期进行政治理论课和医学科普课程的轮训,组织学习、深刻领会医学院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精髓。三要经常开展备课会、教学示范课等,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医学界实际点评社会热点问题,让医学生看得到、想得到、学得到、记得牢,并指导今后的从医人生。此外,每学期要定期召开师生专题教学座谈会,让医学生反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学习的感受、效果和要求,不断提高每位教师教学艺术和水平。

三、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医学专业特色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

优良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不仅能不断满足医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电视、网络、橱窗等舆论阵地,营造医学生学习、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氛围。要结合医学院校各自专业的特色,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实践中去,要引导医学生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念和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学习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二要加强校园医学人文精神构建,寓当代中国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

化、科技和体育活动中。三要加强对医学生理论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发挥好医学生理论社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及其他医学院校涌现大量医学生理论社团,如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简称“红色协会”)、爱国者联盟、青年自愿者协会等社团组织,它们在组织引导医学生学习、宣传和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医学院校的大众化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院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十分重视以学习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目的的理论社团的组建、管理和指导,形成校、院(系)、班三级网络,为理论社团配备学术造诣较高、热心医学教育公益事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党务工作者担任指导教师,经常地聘请专家为医学生讲学。同时校、系二级党政领导部门结合党团组织活动。以党团带社团形式开展学习、宣传和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活动,为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场地。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活动,实现医学生教育与自我教育过程的有机统一,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医学生的精神支柱。

四、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实践教育

社会实践是从理论认知转化为行动的过程,又是经由实践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医学院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实践的手段达到普及的目标,取得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因此,医学院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突出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医学生躬行实践,知行结合,在实践中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一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组织医疗队“三下乡”、“社教”、“红色旅游”、纪念革命重大节日等形式的实践服务团、宣传团、考察团,支持、指导医学生到社区、企业和村镇中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努力争取和借助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二要在医学专业实习、军事训练、劳动、勤工助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活动中有机渗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医学生在服务和接受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三要创新学生公寓理论学习阵地。随着教学形式和学分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公寓文化对学生学习、生活和成才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公寓的管理,大力加强公寓区宣传阵地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公寓,把公寓理论学习与宿舍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平台,创建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网站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科学技术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标志性平台,已成为人类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医学院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原,在校园网开辟理论学习新阵地。开展开放式学习和互动式学习,扩大覆盖面。要建立、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网站,设立学习、宣传和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栏目。在主题网站中开设形式多样的、新颖的、人们喜闻乐见的、通俗化普及化的能吸引医学生的宣传栏目,如“名师授课”、“理论寻根”、“学习动态”、“文章点评”、“师生对话”、“伟人轶事”“大师指点”等互动性好的栏目,把对当前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讨论作为引导医学生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导入点,适时开展有关问答以及讨论、对话、交流活动。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措施,医学院校必须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多渠道和多形式开展,形成理论与实践、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同时要加强理论研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积极探索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思路、新举措,全面深入地推动医学院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而促进医学生思想政治和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素质教育;融合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人才孵化器的高等学校,不仅应加强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课堂。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结合点,积极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融会贯通,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各种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习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进而深化和固化人文精神,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全面人文素质的系统教育活动。[1](P3)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迈向“大众化”,正昂首阔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今天,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就高等教育来说,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是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增强大学生服务祖国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提升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帮助他们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人生“总开关”问题,并不断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唯有如此,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竞争的要求。为此,高校必须顺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用人文精神来引导科学教育,使高等教育回归其本质,从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充分履行高校的社会职能并不断提升其竞争力和影响力。

2.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人的才能和社会关系多方面的、充分的、和谐的、自由的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马克思曾多次指出,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P530)。必须实现教育现代化,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是由其功效决定的。第一,人文素质教育能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取决于人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第二,人文素质教育能唤起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感。拥有较强的生命价值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第三,人文素质教育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成人的要素、明辨慎思的前提和切问笃行的基础。

3.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现实选择。《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学实效性仍然不强,亟待提高。究其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脱节、不协调是一个重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注重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功能的基础上,需相应地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满足国家、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三重需要。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视野和内涵,而且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途径的更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交融,已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选择。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联系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是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既相互区别,又内在统一,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即帮助受教育者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着眼于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人文学科的教育、文化教育和人类意识教育,使其掌握有关人文社会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形成完善的人格,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之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坚持科学性和方向性的统一,以马克主义为指导,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因此,从培养目标来看,两者都是要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全面实现提供人才保障。

2.内容上具有融合性。就学科分类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人文素质教育课,其教学内容虽然不能涵盖所有人文科学教育,但却是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中的精华和主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就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然也应该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精华。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大量涉及历史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是融历史和现实、当代与未来、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于一体的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最重要载体。丰富的人文科学素材,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当前,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的重要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融入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

3.方法上具有互借性。无论是人文素质教育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都要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搞好实践教学。人文素质绝不是坐在象牙塔中饱读诗书所能成就,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经世致用,学习的目的是造福社会。唯有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投身社会实践,让各种人文知识积淀接受社会现实的经验和磨砺,才能内化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其人文素质外化为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目标,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三贴近”原则。引导大学生积极面对人民群众热火朝天的改革和生活,让大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方法。

4.功能上具有相通性。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在于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自觉追求崇高理想,塑造完美人格;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自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对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人类自身经验的总结和继承以及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的尊重。[3]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功能在于使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之成长为担当进取、自主自信、向善向上的“完整的人”,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互相贯通、互相渗透的。

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1.革新教育观念,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并行的教育理念。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内容上具有融合性、方法上具有互借性、功能上具有相通性,因此,必须革新教育观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牢固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是密切联系、内在统一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而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必须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并行的教育理念,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引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提升。[4]

2.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教学,教师是主导。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素养,这也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之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识到学科教学中充满着人文因素,并能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用这种人文精神感染和熏陶学生,既为经师,更为人师。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广泛阅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文、史、哲、艺方面的经典原著,扩大知识面,拓展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要真正将教书与育人统一于教学全过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努力成为学生的灵魂导师,积极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各高校要严格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通过提高待遇、优先职称评聘等条件将那些既具知识魅力、又具人格魅力的教师充实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引入竞争机制,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挂牌选课制度,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中的比重,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与学生进行人文学习的主动性。

3.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品味,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品位,既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感染力,提升教学效果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必然要求。要挖掘、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因素,突出其教化功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以文化人和育人,引导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培育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功能。为此,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互动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以及“专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运用多种现代传媒教学手段,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5](P219)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性,使之主动、自愿地接受知识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感悟,使之在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4.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环节,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为贯彻意见精神,近年来各高校都纷纷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将其作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海南大学就成功地探索出了“一主三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为各高校提供一些参考。“一主”,就是指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三辅”,是指以校园实践、网络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为辅。其中,“课堂实践教学”指的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可采取“读书交流”“难点解析”“热点透视”“道德观察”等形式;“校园实践教学”指的是在学校范围内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形式有“校园实践教学大讲堂”和“理论知识竞赛”等;“网络实践教学”指的是以网络为平台构建的实践教学活动,可采取“网上阅读”“网上观影”“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等形式;“社会实践教学”指的是将学生带出校园,直接感知社会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参观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并辅以“现场教学”“红歌演唱”“入户调查”“班级汇报”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通过实施“一主三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教学效果明显变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对当今社会的现状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了解了国情、社情、民情,吸取了时代精神的养料,批判更新了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明华,涂争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李芳.人文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武汉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5.

[4]陈海.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教师素质 思想政治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思政课教师为配合课堂理论教学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的活动,是一个通过实践锻炼和社会教育来健全学生成长机制的过程。它对促进高职学生内化老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有三个层次目标:一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认同、接受、内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行统一。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包括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等不同的形式,是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师素质在实践性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

1、案例教学,教师应该具备三种素质,处理好三种关系

案例教学指的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提供高度仿真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思考、研究、分析案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案例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学生熟悉的校园内的事例;二是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热点、焦点问题;三是来源于历史上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案例教学是一种感染与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案例教学允许学生开展激烈的辩论,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三种素质,处理好三种关系。一要具备知识素质,处理好案例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这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水平和选择能力。二是要具备政治素质。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较强的洞察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政新闻观,坚定自己的人生志向和奋斗道路。三是要具备能力素质,处理好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案例教学要充分依靠教师对教学影响的调节、控制和改造的作用,熟练驾驭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生动活泼地发展。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为学生开辟自主思维的空间。

2、专题研讨,教师应该具备三种素质、组织好三个环节

专题研讨是指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一种实践方法,它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定命题下,经历搜集资料、分析归纳、提炼观点、撰写小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研讨的一种实践过程。

专题研讨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学有所用,针对性强。它将理论知识直接和实践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尺度。二是自主学习,兴趣性强。研讨题目涉及领域广泛,具有开放性。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性强,便于学生独立思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三是知行合一,实效性强。专题研讨的观点和结论是学生建立在“知”的基础上实现“行”,实现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故而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所无法比拟的。专题研讨作为一种思辩与创新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教师具备三种素质组织好三个环节:首先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选择好专题研讨主题。教师要精通教材,有针对性地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拟定一些研讨题目。如国内时事焦点问题、国际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恋爱交友、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问题。其次,要具备活动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讨,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团结合作品质、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调查实践、查阅资料、组织协调和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第三,要具备课堂驾驭能力,引导课堂研讨。教师引导学生在专题研讨时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口头表达通顺、流畅,临场表现大方。

二、校园实践的方式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校园文化,教师应该具备六种素质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的并为师生所广泛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文化环境的总和。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关的内容,表现为学生的社团活动、读书小组、征文比赛、办报办刊、演讲辩论、知识竞赛、书法摄影、文明(班级、宿舍)工程、爱心工程、温暖工程、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它能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关心他人、关心学校、关心社会的良好风气,营造环境管理与人格管理相得益彰、他律与自律有机结合的氛围,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礼貌、有道德、守纪律的品格和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能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和层面上展开,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团队精神、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习惯,训练学生的技能,教会学生做人。

要组织建设好校园文化,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有:一是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好各项活动的能力。二是具备一定的天文、地理、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一点琴棋书画的技能。三是审美素质,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一种能力。四是道德素质,具有爱心,牺牲精神。五是语言表达能力。六是魅力,即教师要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号召力。

2、网络引导,教师应会扮演两个角色,具备六种素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源,网络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改变着大学生行为和群体的存在方式,也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网络对学生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有害信息和错误观点的传播、各种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的共存,可能影响学生的判断力、改变他们的思想。长期沉迷于虚拟群体交往还可能导致人格障碍和信任危机,影响学生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网络虚拟形象也会导致大学生角色错位,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化,不利于健康成长。

政治课教师要利用好网络这个阵地,就要扮演网络信息员、网络评论员的双重角色:一是及时了解、掌握网络舆论动态,发现社会热点问题,有助于做好宣传工作。二是正确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三是通过与学生网上沟通,交流,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四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五是收集、整理、分析网络舆论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网络舆论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是一项政策性、挑战性很强的工作,胜任这种工作需要较高的素质要求:一是要勤奋、敬业。二是要求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三是要求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四是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组织行为学、大众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五要具备一定文字表达能力。六是要求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熟悉网络语言特点与规律。

三、社会实践的方式及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

1、开展社会实践,教师应该树立一个新观念、具备三个意识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的方式主要有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公益活动与专业相结合的实习和实训等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证明,通过实践活动,第一,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接触、体验、融入社会,在实践中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更直观、更亲切、更深刻的体会,进一步消化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第二,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自考察,了解和体验社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明辨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社会实践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落实开放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赋予政治课新的生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中,第一,教师要落实开放意识,认识到政治课的非封闭性,把政治课融入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让理论与实际结合,用鲜活的社会现实,诠释政治理论的可信度;第二,教师要落实参与意识,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让学生被社会假象迷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得到本质的认识。第三,教师要落实创新意识。要利用好社会这个舞台,自觉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性潜能,创造性地工作,积极探索社会实践途径、方法、规律,找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力求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中产生创造性的成果。

2、建立教育基地,教师必须具备两个素质

利用本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现场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是一种基于认知与感受的实践教学方式。

德育教育基地是“活”的思想政治课实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和依托,是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德育教育基地的材料内容真实可信,形式直观生动。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育教学视角、丰富教学内容,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达到寓教于乐,得到“知行统一”。其教学效果是校内“第一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

建立德育基地,要求政治课教师具备较强的选择判断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遗址、旧居、陵园、风景名胜,法院监狱都是德育基地的选项,教师必须找到基地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充分考虑参观时间、经费的局限性,作出明智的选择与判断。一旦确立了基地目标,教师还要凭借交往能力,调动社会关系、发挥口才,与基地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取得基地的配合与支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有力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素质,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①王梅平、姜彦飞,《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6)

②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③李晓蓉,《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教师基本素质及其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7(20)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文化体制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93-02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责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和面临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这是指导中国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对加强全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做出了重要规定。《决定》指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这些内容,无疑是对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鞭策,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这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高校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完成这一使命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认识当前我国的国情,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力军,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切实使大学生充分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新的要求和责任,面临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的要求和任务,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更加崇高,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应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的战略高度,认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意义。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利益结构等方面的调整,促使着社会个体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改革中深层次的矛盾日渐凸显,加之开放层次和领域的增多,文化传媒的丰富和多样,各种价值观念交织,致使人们的思想、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状况,2013年5月至7月,课题组在成都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75份,有效回收率为96.8%。调查结果显示:12.8%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比较差;51.6%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一般;只有35.6%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很好。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非常重要,认为当代大学生除认真学习好自己的专业课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有少部分同学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较差,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有些内容已经在中学阶段学过,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对大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问卷结果还反映出大学生更重视专业课。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与整理,课题组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课程教学因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在课堂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挥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能有效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转化的内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交往互动关系,应该充分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体作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忽视学习者的个性,教学中不能做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是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大班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缺乏特点和针对性。课堂上往往缺少师生之间的讨论和对不同意见的争论,课后师生之间也缺少沟通和反馈。

第二,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可能会对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好的现象缺乏正确的判断。当今社会在党风、社会风气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消极表现,如贪赃枉法,腐化堕落,权钱交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这些消极现象的影响而产生政治评价的偏激和信仰信心的失落,从而减低了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认同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学生自身因素。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加剧的竞争,为了在未来的择业中处于有利地位,研究生考试、过级考试、出国考试等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主攻方向,学生专业课负担很重,学习压力大,客观上弱化了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在课题组调查中,有41%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就业不直接挂钩,部分学生反应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抵触情绪。现实政治生活领域负面现象的影响,淡化了大学生的政治热情,造成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错觉,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一种教化和说教。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势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

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并不乐观,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因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势下如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课题组进行了一些探讨。

第一,在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应该如此,在课堂中,应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把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根本的目标。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如何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进而转变为学生的认识体系和行为体系,探讨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途径。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类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感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终身受益。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实现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从而发自内心地喜欢它。

第二,重视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影响。每个人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可将学生的道德认识、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活动导入正确的方向;相反,不良的、消极的社会环境既会误导学生思想道德的认识和实践,也会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重视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大学生客观地看待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培育他们自我教育的观念,增强其主体意识,在教学中,要让大学生有独立感悟、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最终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第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注重责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包括政治观、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社会思想越是多样化,越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唱响主旋律,要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探索系统的、有理论说服力的结合方式,用历史的、现实的、学术的逻辑开展思想引导,把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成长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目标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帮助大学生提高对自己将要担负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的认识,明确自己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1-26.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西柏坡时期;马列学院;华北军政大学;华北大学;文化建设;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5)04-0016-04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由减租减息到耕者有其田、由农村革命到城市建设、由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因此,中国共产党需要大量的马列理论水平较高、善于打攻坚战、能够管理城市、熟悉未来新中国建设等类型的干部。“夺取全国政权的紧迫任务,要求党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并提高现有干部的理论水平。1948年7月,在中共中央和华北局的筹划下,马列学院、华北军政大学和华北大学先后开学。从各地到解放区的学生和各解放区的干部被选送入校学习。这些学校为培养党的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1],在生动的办学实践中,体现了西柏坡时期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

马列学院校址设在河北省平山县李家沟口村,1949年3月27日迁往北平,1955年8月1日,中共中央把马列学院改名为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即中央党校。西柏坡时期的马列学院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理论和宣传水平较高的干部,为新中国成立前后开展大规模的党校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党校教育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华北军政大学于1948年5月1日在石家庄南新城正式成立,由晋察冀军区的军政干部学校、步兵学校和晋冀鲁豫军区的陆军中学、军政大学、青年教导团等单位合并而成,解放后几经更名,1999年定名为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此校从开始办学至1950年9月更名为华北陆军军官学校这段时间里,向华北及全国各大战场输送了初中高各级指挥员及各兵种骨干四万六千余人;培养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类教员千余人。华北大学于1948年8月由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北方大学和晋察冀解放区的华北联合大学合并成立,以华北联合大学在河北省正定县城的天主教堂校址为新校校址。1949年5月,华北大学由正定迁往北平,华北大学下属院校也先后独立办学,1950年10月,华北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在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培养了大批干部,建国前已有一万四千多人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急需人才。

马列学院、华北军政大学和华北大学的创办过程既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应急之需,同时也开启了新中国创办社会主义大学的文化先河;既是西柏坡精神生成的历史基础,体现并践行了西柏坡精神,同时也实现了西柏坡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形成了西柏坡时期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当今的大学文化建设理论相对成熟,本文从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分析西柏坡时期三所大学文化建设的特点,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以期对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一、环境文化建设体现了艰苦奋斗、因陋就简、艰苦创业的精神

西柏坡时期三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印证了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大学非“大楼”论断。当年三所大学培养了大批革命和建设的急需人才,但办学条件却极其简陋,体现、践行了西柏坡时期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

(一)农舍为校,因陋就简

马列学院办学很简单,没有另建校舍,住宿没有独立的房屋,上课没有专门的教室,不定时在李家沟口完小①大教室上一次大课。老百姓腾出来的房子,既是学员的自习室又是宿舍,领导和学员均住在老乡家里,无论职务高低都睡一个大炕。地上一张方桌、两把木凳供学员学习用,没地方学习的就坐在炕沿上学。上课时,教员们在前边讲,学员们没有课桌和凳子,就用膝盖当桌子记笔记;在没有风沙的时候,大家有时到坟地或戏台上去学习、讨论。学员使用的课本是用解放区自制的质松易破、颜色灰黄的马兰纸印制的,印出来的字不清楚,在煤油灯下看起来非常吃力。学员们极少拥有课本以外的参考书。

(二)条件艰苦,自编教材

华北军政大学没有固定教室和桌椅,在露天地里上课,使用墙壁和门板做黑板;学员没有课桌,记录就用自己的膝盖,坐凳也是就地取材各种各样;大部分学员住在学校附近的农民家或是土庙里,住房比较拥挤,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教材缺乏,学校就按照教学目的组织力量,参考国内外军事学校的基本教材,有计划地编译了30多种军事教材和20余种政治教材,根据学员的接受能力,从实战需要出发,自己编写教材,学内容。

(三)就地取材,艰苦创业

华北大学没有教室上课,就采取在露天或宽敞的大院子里上大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开始是一人讲、几百人听,以后发展到一千多人、两千人甚至是四五千人同时上课的大课堂;开始建校时没有扩音器,前边放一块大黑板,每人坐一个马扎听讲;学员们没有床铺,全睡在铺有稻草的席子上;吃小米饭、窝窝头、高粱米、白菜、萝卜;学习用具主要靠自制,教学设备十分简陋,基本靠就地取材。

三所大学简陋的办学环境,其隐含的因陋就简、艰苦节俭、朴实无华的文化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了学员,激励学员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挥自己最大力量的精神。

二、行为文化建设体现了严谨治学、民主团结、服务社会的精神

西柏坡时期三所大学在办学过程中践行西柏坡精神,教风严谨、学风纯正,师生民主平等、教学方式灵活,始终以先进文化引领辐射社会并为社会服务,形成富含西柏坡精神的行为文化。

(一)教师教风严谨,师生民主平等

马列学院老师严谨的教风感染着每一名学员。例如何其芳的作文课让学员印象深刻,他对108个学员的每篇文章都指出具体问题,并写出眉批、总评,还要面谈一次,对提高学员的写作水平有显著效果。学员认真学习,从不浪费时间并克服困难完成作业。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关系和谐,保证教学效果。马列学院采用自学与集体讨论相结合、教员讲课与学员学习相结合的两结合方式,具体为各门课的教师以单元为单位先作引言报告,后学生阅读、自由讨论研究、提问题,教师最后进行辅导解答。采取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使师生在互相启发中解决疑难问题和错误认识,提高了理论水平。华北大学采用上大课、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由各班辅导员组织分组讨论;学员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华北军政大学奉行“官兵、官官、兵兵”互教的民主教学方法,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教学的准备、实施、检查三个阶段,教员在每个阶段都要认真听取学员和其他教员的意见,教员针对各阶段的问题做出教学计划,师生互相学习,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民主团结的气氛中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得以提高。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教育水平

华北军政大学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前线和战场的实际经验。为了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校长特抽调一批教员组成参战组先后前往参加太原和济南等战役,实地收集作战经验和有关资料,回校后用作报告的方式把战场发生的最新情况讲述给其他教员和学员,使学校教育与战场实际及时对接,实现了理论教学和战场实际的有机结合。华北大学也同样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强调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一部指导学员学习的基本精神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允许大胆怀疑与自由争辩,不扣政治帽子。教学采取上大课和自学辅导、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针。针对学员的实际思想情况,通过教学和开展各项活动,教育、引导学员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克服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思想,使学员成为具有正确人生观的革命者。二部组织教员参加各地的教育会议,了解当地的教育情况,并组织师生实地参观、实习;选择当地的一些学校作为实验学校,设立通讯研究部与实验学校教员及时联系,以最短的时间验证教学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实际需要。三部组织学员参加实践活动,在校内帮助其他部、院成立课余剧团,在校外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文艺活动。这种边学习、边参加群众工作、边进行艺术实践的教学方法使学员们的业务水平迅速提高。

(三)文化生活丰富,兼顾服务社会

马列学院周末经常举办晚会或草鞋舞会,师生都要参加表演,感情融洽,气氛和谐。同时,马列学院注重为当地服务,联系和帮扶李家沟口完小,完小的政治、时事、音乐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由马列学院教师兼任。特别是时事课教师对大决战阶段的形势发展和战况具体而生动的讲解,讲各战役发生的时间及规模、消灭敌人和缴获武器数量等内容,课后由完小教师归纳要点让各村的走读生当晚在本村进行广播,同时广播内容再以黑板报形式表现出来,宣传影响辐射李家沟口周边几十个村;音乐课教师教唱歌、识谱,启蒙了学校的音乐爱好者;同时,学院还经常与完小及该村群众举行各种联合活动。马列学院随党中央进京前,陈伯达、杨献珍、艾思奇、何其芳在完小话别会上分别做政治、文学、哲学问题的报告。这些活动宣传了党的政策,开阔了群众的眼界,提高了群众觉悟。华北大学在学习过程中,学员们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学员每天早上做早操、扭秧歌,早操后浏览学生会办的时事政治墙报。课前各班相互拉歌,还时常安排英雄报告会、演讲会、参观访问等多种实践活动,为这一学术殿堂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华北军政大学建立了两个校直的文体组织:篮球队和文工团。两个组织的活动不仅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也使学校声名远扬。篮球队使校内篮球运动开展得十分红火,在石家庄组织的大型比赛中夺得冠军;文工团主要任务就是在学校和驻地周围从事文艺演出活动,训练部队剧团和工人剧团,教育乡间旧艺人,指导部队和地方开展文艺活动,同时为学员提供实践基地,排练的歌剧《刘胡兰》等,从石家庄演到北京、天津的乡村城镇,文工团演员们的表现折射出是有文化、有教养的军队,吸引了很多知识青年携笔从戎,参军报效祖国。

三所大学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员严谨务实的作风,善于调查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员踏实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激发了学员报效祖国的热情。

三、制度文化建设体现了求真务实、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的精神

西柏坡时期三所大学在制定制度过程中,没有生搬硬套、盲目效仿,而是从自身实际出发,善于创新、善于学习,原则性和灵活性紧密结合,很好解决了办学面临的困难,形成了三所大学共有的制度文化。

(一)制定制度体现求真务实

基于马列学院培养具有高水平理论干部的目标,其招生制度的制定很务实,对招生的学员要求有五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政治正派,文化程度要达到能写文章或相当于高中毕业以上水平;除经中央特别批准的高级干部外,一切学生须经过考试入学。[2]马列学院对教学做了制度性定位,把握准确,《中共中央关于党校教学材料的规定》指出全党应加强政策和理论学习,其中马列学院应着重进行理论学习。

(二)编写教材体现善于学习

华北军政大学在建校的初始阶段,几乎没有现成的教材,导致教员授课“无章可循”,为了解决教材短缺问题,要求全校干部教员本着对教学负责、对学员负责的态度出谋划策,紧紧结合华北军政大学的办学定位和教学目的来编写新教材。特别是在编写战术教材的过程中,为了将实际作战经验及时补充到教材中去,学校抽调部分教员到前线战场观摩学习,使新编写的教材既有理论性又有实用性。

(三)大胆用人体现勇于创新

华北军政大学组建初期,教员严重缺乏,全校能上课的教员仅有36人,有的长期在学校没有战场实战经验、有的长期在战场缺乏教学经验,全校48个单位中只有12个单位能满足教学需要,缺额达75%。面对如此巨大的师资缺口,根据实际情况,果断而大胆地“搬师请贤”,吸收二三百名从敌人阵营中起义、投诚和被我军俘虏的有真才实学的旧军官担任教员,这些旧军官或具有一定的军事理论水平,或具有一定的军事技术专长,大多有就读军校的背景,部分军官还有在苏、美、日留学的经历。这种创造性的使用人才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教师短缺问题。1948年12月3日,肯定了华北军政大学的教育方法,认为教者学者都有进步,“这是一个创造”。

(四)灵活管理体现实事求是

华北军政大学学员来自于5个不同单位,级别从旅团级干部到战士;职务种类多,差别大,有来自部队的干部和战士,也有来自地方的武委会干部,还有来自敌方的青年军官;文化程度、工作经历更是差异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困难。为了把学校建成正规化军校,全校学员进行了考试和分科编队,营级干部2个大队;团级干部,炮兵、工兵干部6个大队;高干队、华南队及台湾队3个直属队。这种善于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于加强学员管理,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所大学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勇于学习创造,不仅调动了各类学员和教员的积极性,且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

四、精神文化建设体现了信念坚定、追求真理、开拓进取的精神

西柏坡时期的三所大学从筹办建校到学校建设过程,虽校址不在一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一致的,即是要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政治合格、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画出了特有的社会主义大学的精神文化符号。

(一)理论引导强化坚定信念

三所大学办学理念都强调学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员的头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革命意志,树立为革命和建设服务的价值取向。华北大学下设四部两院,其中一部实际上是政治训练班,主要教学任务是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和党的纲领政策的短期训练,校长吴玉章亲自给党员上党课,还经常给全校师生员工作形势任务报告。各部、院除各自的专业课程外,还开设了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等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马列学院课程共分三类,其中第一类课程就是马恩列斯和的相关哲学著作,目的是让学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哲学著作,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华北军政大学进行马列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时局和任务及党的政策等四项内容的政治教育活动。通过马列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让学员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政治信仰。

(二)联系实际强化追求真理

马列学院的办学目的是通过领导干部强化学习马列主义和思想,使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华北军政大学实现了学校教学活动与解放战争实际的紧密结合,教员到前线实地参观太原战役、济南战役等战役、战斗,收集有关资料和作战经验,使学员对军事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员学习思想的自觉性。华北大学的办学理念更是体现了对理论学习、服务人民的渴望,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为华北大学写了“加深理论的学习”的题词,谢觉哉题词为“造就为人民服务的人才”,胡乔木题词为“与工农兵亲密结合是真正民主主义者的标志”,周扬题词为“为人民革命战争与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工作服务”,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的贺词是“为建国树人,为人民服务”[3]。同时,华北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号召学生们学习马恩列斯理论要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结合理论学习进行民主讨论,在争辩中大家对无产阶级革命、人民战争的认识都有所提高,增强了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

(三)健全组织体现党的领导

华北军政大学行政机构和党组织健全,突出党的领导。学校自上而下成立了党的组织,校党委会实行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总负责并主管教育,学校党委领导成员组成党政、教育和行政三个领导小组。凡学校党委要讨论和决定的全校性问题,先在相关领导小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和方案,然后提交校党委讨论。华北大学成立了中共华北大学委员会,由吴玉章、范文澜、成仿吾,钱俊瑞,孟夫宵、沙可夫6人组成,钱俊瑞同志任党委书记。[4]

(四)面向未来强调开拓进取

马列学院创办时就强调为将来的事业服务,从着眼于对新中国建设、对全中国的管理入手办学。刘少奇为马列学院学员做报告强调,马列学院要多读理论书籍,熟悉理论,要着眼于建设新中国,管理全中国。华北军政大学的创办亦即如此,办学过程中,校长结合《论语》中“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一说,着眼发展,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教学理念:“不教而战是谓弃之,不学而教是谓害之。”《华北大学校歌》更是面向未来、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号角:“华北雄壮美丽的河山,是我们民族发祥的地方,争得了人民战斗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的道路无限宽广。我们是新文化的先锋队,要掌握最进步的科学艺术,学习马列主义思想。我们忠诚团结、朴实虚心、意志坚强;要把新时期的革命潮流更推向高涨。勇敢、勇敢,我们要表现人类创造的力量;勇敢、勇敢,我们要表现人类创造的力量。”[5]

三所大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注重对学员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强调培养政治合格的人才,这为当时其他解放区及其建国后社会主义大学的创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西柏坡时期三所大学的创办和文化建设,不仅解决革命和建设人才匮乏的问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建设培养了政治理论强、专业水平高的各类人才,而且也以西柏坡精神为鲜活素材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引领了新中国新文化的新风尚,从而为社会主义大学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博的精神财富。

注释:

①完小即小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769.

[2]中央档案馆,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档案(第一卷)[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2:363.

[3]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丛书编委会.造就革命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大学史(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92.

高三化学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72-03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是地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是依靠地方财政供养、主要面向所属地域招生的高校,生源地方化是其重要特征。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地域文化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藏和财富,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宝库、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能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置身于其中、身临其境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氛围’和近距离的‘亲和力’以及教育上的方便,成为一种富有潜力和特色的优势教育资源”。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将其转化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作为教育的核心或心脏,课程是实现诸多教育理念的基本途径。“无论是哪一层次的课程建设,都应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按照‘五个一流’的要求,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六个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一门需要借助教材之外资源才能完美实施的课程,又是一门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组织实施教学的课程,更是一门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的课程。地域文化资源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地方高校通过挖掘其中蕴涵的优质教育资源,并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一)能够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由和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其内容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体现了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和时代精神,与教学需求基本趋于一致。但由于是全国统编教材,存在着如下不足:一是教材内容主要着眼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共性发展,地方性特征发展不足;二是教材内容中理论性内容偏多,感性素材不足;三是教材内容存在着与社会生活脱节现象,生活性和现实感不强。地域文化资源具有地方性特征突出、感性素材丰富、生活性和现实性强烈等特点,正好可以弥补统编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作用,地域文化都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而客观存在的,它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创造性使用统编教材时,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当地社会实际,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提炼和梳理,形成教学读本和案例,使地域文化资源中的精华上升到理论教学的高度,使地域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相衔接,实现教学内容和素材的进一步充实、丰富和优化。地域文化所具有的生活性、开放性和分散性特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样化途径,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具有的理论性、封闭性和集中性,又为区域文化提供了历史的、辩证的理性思维和系统融会的现实机制。所以说,思想政治理论与区域文化虽同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但二者功能释放的方式与特征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互动又客观地形成了二者之间的功能互补。

(二)能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表现为理论性的、抽象化的和宏大叙事式的,又是远景性的概念描述和逻辑阐释,普遍存在“一本讲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简单单一教学方式,而大学生更需要的是具体和感性的知识,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满的―个重要原因。地域文化资源是特定区域内存在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它们具有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得到的特征。因此,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把地域文化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改变长期以来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增加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和感染力,使理论知识和学生实际、社会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此,既要立足主渠道又要实施多渠道,既要立足校内课堂又要走向社会课堂。主渠道就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主渠道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采取诸如讲授式、展示式、研讨式、音像式、参与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还可借助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现代科技手段,把地域文化资源展示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冲击。多渠道就是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渠道,是主渠道的深化和延伸,可选择走出校门,组织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参观工厂农村、采访先进人物等方式开展教学。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空间,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更好满足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

(三)能够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由于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必须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社会现实和学生有限的社会体验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的困惑和思想上的疑虑,而这一过程必须以增强学生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也就是说,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全国统编教材提供的只是理论骨架,其血肉需要用丰富的实践资源去构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实现实践教学的创新。首先,地域文化资源的丰富内容和思想价值,是地方高校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的先决条件。地域文化资源可开发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程资源,为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体验阵地,为深化、细化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提供依托。其次,地方高校利用这些实践资源具有地域优势。地方高校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具有人、财、物等方面的便利,可本着“就近取材”的原则进行教育化的开发,缩短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后,地域文化资源能够促进知识向行动的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构建,更要把理论知识上升为学生的价值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要实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进行验证理论和形成新的理论观点。

地方高校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学校和地方的合作,创建与课程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将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坚实广阔的平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课堂内向课堂外的拓展,由小课堂向大课堂的转变。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熏陶,感受地域文化的氛围和底蕴,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沉思,从中得到做人成才的启迪,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既可吸引学生的眼球,又可叫醒他们的耳朵,还可震撼他们的心灵,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入耳入脑,改变长期以来“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现状,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特殊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典型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等优势,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发掘利用这些地域文化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三观”和国家意识的形成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地域文化资源运用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其审美意义和道德价值,促使学生了解和喜爱地域文化的优秀成分,培养他们热爱乡土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激发他们为建设家乡和建设祖国做贡献的志向,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意识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对国家的态度、情感、认知,也是人们的信念、习俗、价值认同的复合存在形式。国家文化包含着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有助于他们对国家的态度、情感和认知的形成。国家意识的形成和地域文化传承是一致的,这与中国传统“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理念相符合。“家国同构”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古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的层层递进,就反映了“家”、“宗族”与“国”之间的这种同质联系。因此,对于中国国民而言,爱家乡,进而爱国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是多方面的,而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教材,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担当着不可低估的角色,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文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引入地域文化的优秀内容,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生动性、实践性,还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换言之,优秀的地域文化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平台,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素材和切入点,发挥其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得到文化的熏陶,增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三)有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主体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仅仅局限于教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方法、重组教学环节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实施研究性教学,还包含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向研究性学习转变。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将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知识和能力有机融合。地域文化资源或来源于学生身边的事情,或来自于自己的家乡,或来自于自己学习的周边环境,大多具体、直观、形象生动,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具有亲近感,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探究兴趣与欲望。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搜集地域文化资源,将学习过程处于可依托性和具体感知性中,促进学生探究问题并形成学习能力,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由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

三、有利于推动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汇共进

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办学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地域文化孕育和滋养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对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指导和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之一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便是其地方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搭建了桥梁,对推进地域文化校园文化的融汇共进发挥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属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相关度较高,由于长期处于特定的地方文化氛围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在地域历史沿革、文化渊源、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带有所在地域文化的种种特性。作为地方高校,其生源主要来源于本地域,长期积累的地域文化以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形式世代延续,深深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文化心理和性格,并进而约束着他们的思维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他们的地域文化印记更为明显。地方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可以有效地推动富有地域文化特色且乐于为学生接受的校园文化精神的培育,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的发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