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思维训练论文

思维训练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5:59:22

思维训练论文

思维训练论文篇(1)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思维训练论文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意思维 训练

1.语文科教学的目标

语文,过去称之为国文,它具有工具性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从内容而言,它则是生活,是事物,是思想,是精神。没有这一点,所有的表达都成了无本之源。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的独立思维个体。综合起来说,语文科教学的目标就是知识、能力、思想三个方面的统一。但在多年的教学实际中,我们看重的是前者,而忽视了后二者,并将思想粗线条地看作是政治思想的简单灌输,而不是将之看作是学生作为独立个体思维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对于思想,重要的是思维发生的训练和培养。而一系列的思想价值标准,不过是通过思维训练之后,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自发吸收而达到的培养目标。那么,作为创意思维与这又有什么联系呢?

2.创意思维训练的基本含义及意义

任何一个思维的个体在出生后,接受新的知识以前,他并不具有任何观念的思维模式,当他进入社会生活实践领域后,他开始接受观念并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如果只是某些观念简单的灌输,那么这一体系只会成为另一模式呆板的翻版,并在以后的发展中缺乏新鲜的活力,这不符合个体具有创造性的要求,也不符合这个社会发展的总的趋势。因此,我们就需要在个体的一个个接受过程中,经过教育中的训练,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而富有创造性的接受体系。而语文科教学无疑是这些教育过程中最重样的一环,如何在语文科教学中贯彻创意思维的训练目标,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为年青一代的思想腾飞创造良机,也会使他们在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方面获得更大的益处。

3.在语文科教学中引进创意思维的主要作用

语文科的教学,它是教育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在其中贯彻创意思维的训练主要有以下两点重要作用:

3.1 教会学生多种学习思考的方式和技巧。“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两句至理名言。前者是叫的最终目的,后者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所采用的基本手段。它阐明了对于“教”的总体认识,指出了进行教的具体方法,因为最终学生都要离开老师独立的去工作和学习。

3.2 有助于同学们思想境界的自发提高,改变过去被动式的思想教育方式。在以前思想教育中,我们采取的方式往往过于简单,常常是把一些我们称之为思想的观念,标准当作条款的知识让学生硬记住,似乎记住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成功的思想教育要体现在受教育者个体以后行动的自觉性上,而这只能依靠主体自觉能动的吸纳。在创意思维训练中,我们培养他们比较,选择的思维模式,然后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主动地去选择自己的原则和价值标准,这样就把过去思想教育中的被动式教育转变为主动式教育,从而让他们的思想观念主动自觉地有了新的提高和认识。

4.语文科教学中创意思维的具体训练

关于创意思维的训练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已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式,虽然中学生的这一思考模型尚未顽固的定型(这也是其具有可塑性的一面),但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他们常会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的惯常定势。它主要表现为权威定势、从众定势。权威定势主要来源于书本,老师或学生心理中具有崇敬地位的一些人的观点和看法等;从众定势主要源于对周围群体压力的一种屈服,也叫“人云亦云”。一般说来,惯常定势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它的形式化结构,二是它强大的惯性,在强大的惯性定势前,作为独立的思维个体往往会丧失独立性,自主性,从而失去创造性。

思维训练论文篇(3)

一是逆向立意是作文是否具独立性的关键,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智力做基础,必须有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作支撑。也就是说,知识智力是通向逆向立意的阶梯的材料,材料的构筑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最后把学生引向逆向立意的殿堂,材料可从课文入手积累再构筑。

二是逆向立意属独创性,应以灵活性作为基础,应有深度和新颖性,要克服人们的“心理定势”的消极影响,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去洞察事物,导致新的发现,引发新的观点。

为东施鸣冤:不要扼杀对美的追求,东施效颦是丑则思变,是对美的执着的追求,刻意的进取,这种诚恳的态度和积极的精神本就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东施,因为那一皱眉头,千载至今倍受冷嘲热讽,这怎能不教人心寒?在世俗者眼中,美者可以喜,可以颦,可以尽力赶时髦,也可以保持古典式的娇羞和雅致,总之,只要貌美,不论行、卧、坐、站、还是喜、颦、嗔、怒,总会有人叫好。而丑者则笑也不是、颦也不是,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左右为难,里外难做人。东施这皱眉案,到今天应了结了。

三是逆向立意取材于观察,用之于现实,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提出已富有现实意义的而不落窠臼的观点来。如闻过未必当喜。有很多人知过不悔、改过不惮,以致重蹈覆辙,这种不把前车之覆当作后车之鉴的做法不能倡导。

“万事如意”并非全是好事。真乐须向苦中求,苦中愈显其香,这是人生乐趣的一种蕴哲。害怕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

墙头草,就是好。这是反抗的策略和生存的艺术。

挫折乃是一种财富:人生应做点错事。沧桑是一种美,历尽了沧桑,才能真正体味人生,可沧桑不就是在生活里摸爬滚打留下的皱纹与创伤吗?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完美总是一个悲剧。完美永远是一种远在天涯,不可企及的彼岸世界的理想,它只能作为一种绝对理念的东西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之中,而不会现成地放在现实生活中供人们把玩。美,就是断臂的维纳斯,没有缺憾,就不足以夺魄,就不是真正的美。

思维训练论文篇(4)

1.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强弱,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这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

2.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3.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数学思维论是思维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构成数学课程论、学习论的灵魂。数学教材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贯穿各个知识点。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思维,发展思维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独立进行。因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二、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目前还处在实验探索中。但根据思维训练的目标与指导思想,以及广大教师多年来的探索研究,以问题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已初具雏形。依据数学思维的问题性特征,我们可将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概括为:提出问题--展示新课--思维扩展--思维训练--思维测评。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问题暴露、思维点拨、启迪、诱导者,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获取者。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是上好数学思维训练课的首要环节。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寻找思维素材。其次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设计一些具有疑问性、思维性、说理性、扩散性、等特点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思维"角色",成为思维的主体。2.研究问题,展示新课人的理性认识过程是由表象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再由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的过程。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首先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此环节中,将数学问题转化加工为例题形式,使被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这一阶段是学生的思维定向阶段,是运用思维探索规律学会抽象的过程。但探索研究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思维操作的关键是激励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规律,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随机设计学生参与的最大开发口,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给学生主动研究、探索、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的时空。

3.解决问题,思维扩展这一环节是知识的形成阶段,属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如思维定势),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质变(往往是重点)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往往是难点),渡过思维操作的"关卡",以实现思维发展。教师要切忌用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思维,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思维的关系,即:"已有知识--思维--新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又属于知识的知识。知识有助于思维,但不能取代思维。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潜力的挖掘,发挥其既是知识的产物、又是知识媒介的双重作用。

4.发展问题,思维训练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不断设计组编一些探索型、开放型、判断改错型、归纳与综合型等题目,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思维训练素材,这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不可缺少的。这要求教师注重挖掘课本典型题例的潜在功能,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典型、发展和教育作用,反复渗透与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把数学知识溶入活的思维训练中去,并在不断的"问题获解"过程中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5.总结问题,思维测评思维测评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检测与评定形式。测评方法可小型多样,因课堂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如选编一些口答、抢答、限定时间解答等题型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单项测评或多项综合测评。学生可先自我评价,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测评中,教师要注重把握学生思维的过程和特点,了解其弱点,既不轻易放过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不盲目地下结论,而应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优生与差生的心理特征与思维特征,探索优生"见微知著"的跨越性思维的奥秘和差生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从思维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变化教学结构、设计思维层次、调控思维节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数学思维训练与传统"一言堂"教学的对比探索

1.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发了数学知识的双向教育功能传统的课堂教学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把数学思想方法这一"暗河流"的发掘与渗透作为思维训练的突破口,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取的数学知识这一"明河流"不再是孤立的、零碎的,而是以系统完整的"集成块"形式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为教知识而教"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了知识的全部教育功能。

思维训练论文篇(5)

一、结合插图,训练说话

小学低年级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形象思维能力。在看图中,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看图的习惯,看过图以后要求学生了解并记住图画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看图中还引导学生逐步抓住事物的特点,并展开想象和联想,丰富图画的内容。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明显地得到提高。如第一册课本看图学文《秋天到了》,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回答“图上画的哪些地方说明秋天到了”,最后让学生用“因为秋天到了,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又如第二册《小八路》一课,我们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说说:小八路坐在哪里学习,为什么坐在石头上学习,他看书时会听到什么声音,等等。教师每次指导学生观察说话时,都让学生各抒己见,而且要求尽量做到说出的话不跟别人相同。这样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还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

二、依话作“画”,以“画”示文

这是本项实验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在学生读文时,要求边读边想象,尽量想象出课文中描述的画面(场景)来。有的课文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内容之后,按照课文的描述画出图画(简笔画),画完后再与课文对照。这一步骤对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有好处,也能检验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是否真正理解。如教第一册《小小的船》一课,在学生读文时,让学生依据想象作画。通过作画,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依据作画理解了“弯弯的”“小小的”“两头尖”等词语。然后借助能抽动的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叠词“闪闪的”“蓝蓝的”。这样通过直观的画面,学生初步感知了蓝天星空的美景,既激发了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趣,又为学习诗句打下了基矗当然,在检查学生头脑里形成的画面时,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不要因为学生没有画清楚而挫伤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也不要以为画得越多越好,如果已脱离了课文的内容,就千万不要表扬这个学生“想象力丰富”。因为我们的训练目标是依“话”作“画”,把“话”变成“画”。

三,比较分析,体会形象

对有些课文,教师则可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比较分析,可用填表法上k较观察法等。如教第一册《比尾巴》一课,可先把猴子、兔子、松鼠三种动物的身子遮盖起来,让学生对比观察三种动物的尾巴及各自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哪种动物的尾巴。教第三、四节时,先提问: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然后再让学生对比观察三幅图,看后回答问题。教学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可设计下面的表格,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四、设计补充练习题

设计原则:

思维训练论文篇(6)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谈谈解题教学当中,如何转换分析角度,加强思维训练。

一、四则运算中,要通观全题,转换思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简洁性。

四则运算中同样要讲究思维的灵活和简洁,要防止僵化,避免繁琐。

例1、计算55/3514×5/7。

分数乘法,按法则学生常常不加思索,先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尔后再乘。但观察本题,63与5/7,49/55与5/7分别可以约简和约分,因此结合学过的知识,有

原式=(63+49/55)×5/7=63×5/7+49/55×5/7

=45+7/11=502/11。

整个计算灵活而简洁。

例2、计算(11-11/36)+(9-11/36×5)+(1-11/36×3)+(5-11/36×9)+(3-11/36×7)+(7-11/36×11)。

要是按部就班先算出每个小括号内的结果,是麻烦的。但分析比较每个小括号内的被减数和“减数”,马上会使我们想到去括号,并灵活地将被减数和“减数”重新组合起来,于是有

原式=(11+9+7+5+3+1)-11/39×(11+9+7+5+3+1)

=(11+9+7+5+3+1)×(1-11/36)

=36×25/36=25

此处思维的灵活性还体现在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通用。

二、应用题求解中,要抓住数量关系,转化思路,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抓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探索问题的实质,积极主动地发现新路子,提出新见解,为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服务。

例3、一杯牛奶,甲第一次喝了半杯,第二次又喝了剩下的一半,就这样每次都喝上一次剩下的一半,问甲五次一共喝下多少牛奶?

这道题本身不难。把五次所喝的牛奶加起来即出结果。但要是这样想:甲喝过五次后,杯中还剩多少奶?一杯牛奶减去剩下的,不就是喝下的了吗?这一思路的有新意。如果再以一个正方形表示一杯牛奶,则右图中阴影部分就表示已喝下的牛奶。而不带阴影的部分为所剩牛奶。那么1-1/32=31/32(杯)即甲所喝牛奶。以上思维就比较深刻且数形结合,富有创造性。

(附图{图})

例4、某筑路队计划6天铺900米水泥路,结果提前一天完成了任务。问工作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几。

常规解法不成问题,其综合算式及结果为:

[900÷(6-1)-900÷6]÷(900÷6)=0.2=20%。

变换思路:提高工效后5天铺好,原计划6天铺好。也就是说现在铺一天相当于原计划铺6÷5=1.2(天),因此,现在的工效是原来的120%,从而工效提高了20%。其综合式是

6÷(6-1)-1=20%

这一解法别开生面,独到而巧妙。

三、面积计算中,转化着眼点,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有序性。

小学几何的面积计算中,学生常常苦于思路闭塞。教学中应采用辅助线或图形变换等,启发学生分析。分析的着眼点不同,解题思路也不同。解法也会不一样,这种一题多解或一法多用正是思维广阔性的体现。

例5、正方形的边长为8厘米,求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方便计,取3作π的近似值)。

(附图{图})

要求阴影的面积,就图1,思考路子不很明显。一旦作出正方形对边中点的连线(图1─1),思序就容易入轨。

(附图{图})

析解1从图形可以看出阴影的面积就等于大直角扇形的面积减去①、②、③三块图形面积所得的差。即

S[,阴影]=S[,大扇形]-S[,①]-S[,②]-S[,③]

=π/4-8[2,]-(4[2,]-π/4×4[2,])-4[2,]-π/4×4[2,]

=48-(16-12)-16-12

=16(平方厘米)

析解2观察图1,连对角线,并作适当割补(图1─2),由图1─2,很快可发现阴影的面积就等于大直角扇形的面积减去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差,所以

S[,阴影]=S[,大扇形]-S[,直角三角形]

=π/4×8[2,])-1/2×8×8

=48-32

=16(平方厘米)

(附图{图})

析解3就图1,再作一个对称的直角扇形(图1─3),我们把阴影块标(一),其余三块分别标上(二)、(三)和(四),从图1─3看出,S(一)=S(二),S(三)=S(四),而

S[,三]=S[,四]=S[,正方形]-S[,大扇形]=8[2,]-π/4×8[2,]≈16(平方厘米)

(附图{图})

析解4分析图1─1,可以设想将图1─1中的图形①迁移到扇形③的右上角而正好填满所在的小正方形,见图1─4。这就是说,图形①、②、③的面积之和恰好等于大正方形的一半。于是有

S[,阴影]=S[,大扇形]-(S[,①]+S[,②]+S[,③])

=S[,大扇形]-1/2S[,正方形]

=π/4×8[2,]-1/2×8[2,]≈48-32

=16(平方原米)

思维训练论文篇(7)

为使这个教学序列的每个训练项目体现训练的单一性和涵的纵横复杂性,我创造了一个具有科学统摄力的词--训练点。每个训练点就是一个"语言――思维模型"(因为是教学设计的结构,非自然习得的思维模式,故称"模型"),通过教学训练,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这样的模型就是有所"得"了。训练点之间呈现着"语言――思维模型"之间的联系、渗透、深化、发展的关系,其物质表现就是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若干个训练点组成一个能力训练阶段,"语言――思维模型"就连成单元性网络;若干个训练阶段组成一类能力的训练,单元网络就扩展成为局部网络。整个教学序列共有108个训练点(包括综合复习训练点),依次分成五类能力训练:记叙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说明能力论述能力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完成了五类能力的训练,局部网络就连通而全部网络化了。是,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就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而复杂地循序渐进了。这个网络,又可以称之为"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教学体系。这显然是一个人造的语文教学控制系统,每类能力是其中的子系统,每个训练点则是构成系统的元素了

记叙能力的训练点设置最多,这是因为记叙是基础,认识规律中形象思维先抽象思维,而初中学生总的说还处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逐渐地有所发展。说明能力和论述能力的训练点设置较少,这是因为说明是从记叙到论述的过渡,重在说明事物的偏记叙,重在说明事理的又偏论述了。因此在说明能力训练前,设置了认识说明与记叙的联系和区别的训练点。在论述能力的训练前,则设置了论述与说明、记叙的联系和区别的训练点。论述能力的训练在初中阶段是必要的,是需要加强的,但还不可能是重点。虽然训练体系在记叙文之后即进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提供了一些可供论述用的思想资料和语言资料,但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分析评价还是肤浅的和简单的,训练点的设置就适可而止了。文学作品赏析能力的训练是系统中的高层次训练,作品本身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思维特点的,而对作品分析无疑又具有严密的抽象思维特点了。因此,当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中出现古代记叙文的时候,显然是对记叙能力训练的循环加深。这种循环加深一直延伸至说明能力和论述能力训练中的插学记叙训练;当文学作品能力训练的时候,记叙、说明、论述则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循环加深了。最后的综合复习训练当然是总循环,起重点巩固的作用了。

每个训练点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运用教材指导学生建立"语言――思维模型"的过程。因而训练点的要求,就是教学的完成目标,就是一个"语言――思维模型"的组合框架。教材的作用,不仅在充实这个框架,而且应该跟与之有关的思想、知识、感情、语言发生尽可能多的联系,使这个"语言--思维模型"不是呈静态的积累,而是呈动态的积累,具有辐射性的势能。是,新模型的建立将不断地触发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储存,会产生以新模型为中心的聚向综合思维活动。这样,其外在表现必然是读写的直接结合了。这是能力转化的关键时刻!教学不应该抑制这种思维活动,恰恰应该及时地使这种活动更加活跃、清晰、外化,读的收获与启发便促成了写的酝酿与结果,完成训练全程,达到教学目标。

这就使训练点成为一个多线交织的横截面,因而训练点上的"得",对整个108个训练点组成的教学体系说,是单一的;对每个训练点本身说,却是综合的。而根据这个教学体系的设计编选的教材,则必须使文为训练点的要求服务。就是说,文成为完成训练点要求的例子。但是,无论哪篇文章都不是为语文教学写作的。在语文教学无序可循的情况下,语文只能就文论文,选文强调家篇,有了一个训练的序,就必须考虑文章是否适合作系统训练的材料了。即使是家篇,如果跟训练点要求无关,也只能割爱。入选的文还必须考虑给学生以怎样的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各种知识的武装。有鉴此,我编选训练记叙能力的教材,是学生所能理解或接触到的人、物、事,训练论述能力的教材是培养学生需要接受和形成的观点,这样就把的多样性,也有计划地寓训练的单一性之中。入选文的语言当然要典范,并注重语言的实用,以当代语言为主,兼顾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此外,入选的文还考虑到满足与促进学生思维的多方面发展,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以便学生举一反三、激发模仿和创造的欲望,有进行比较、选择、思考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