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拼贴艺术论文

拼贴艺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8 15:02:31

拼贴艺术论文

拼贴艺术论文篇(1)

一、拼贴艺术的概况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年代,艺术家对艺术的本质有了不同的见解,艺术家的艺术思维也各具特色。拼贴艺术不仅在油画创作中被艺术家加以运用,还在设计、摄影、影视、陶瓷等艺术中得以体现。就油画而言,拼贴艺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在一种材料上涂上糨糊或胶水,然后将其贴在一幅绘画作品的表面;也可以将剪下来的纸张、布片或其他材料贴在画布及其他底面上,形成画面。拼贴艺术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家开始尝试运用不同的媒介材料进行油画创作,将纸张、布料、沙子、粮食、贝壳、树脂等各种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运用到油画创作中。据史料记载,拼贴这一概念是在1912年由立体派画家提出的,但拼贴艺术出现于1907年到1914年间,是由勃拉克还是毕加索提出则尚无定论。当时的画家不满足于画面效果,就使用报纸、墙纸、木片、油画布作为画面的肌理,使得画面效果更加丰富,装饰效果和视觉效果更强。

勃拉克作于1913年的《单簧管》是他的拼贴代表作。他以木纹纸、报纸及有色纸,在画面的中央拼贴出一组简洁的形状,并以铅笔在这组形状的周围勾画出线条和阴影。在这里,画家主观情感的表现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从而产生出一种虽使人意外却又令人信服的造型和亲切感。在这个朴素而严谨的画面结构中,每一视觉要素,无论是不同的纸片还是轻淡勾画的线条,都能成为一种符号。那些线条使剪贴的图形获得某种依托和含义,甚至还能让人从中感悟到某种精神的内涵。

二、创作感受

由于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所以其地域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开放的特点,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十分紧密。新疆文化自古以来内容丰富多彩,民族特色浓郁,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很高。在国内现有的少数民族绘画题材的研究中,以拼贴技法结合少数民族绘画题材的研究较少。

笔者以新疆最具特色的赶巴扎的场景进行绘画创作研究。赶巴扎是新疆地区的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活动,主要以交换商品、社会交往、娱乐、会亲看友的形式,反映了新疆地区繁华、热闹的社会生活状态,具有新疆地区的人文特色。在创作过程中,笔者首先勾勒铅笔草图和色稿草图。在技法上采用拼贴的方式,拼贴艺术的造型、构图十分灵活,既可以与实物相符,也可以夸张、变形,无论怎样变化,最后都要保持创作的本意。拼贴艺术变化多样的造型带给观者独特的视觉享受,赋予艺术家无限的创造性思维。在创作过程中,笔者将宣纸揉搓,制造出凹凸不平的肌理,拼贴到油画布上作为肌理的底子,摆脱了以往的绘画模式,不受透视、空间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拼贴艺术材料本身具有立体感,所以拼贴艺术语言具有不同于传统绘画的空间感。拼贴艺术的这些特性使得笔者的作品更具灵活性,这就是拼贴艺术的构图带来的魅力。

在色彩方面,笔者采用了拼贴的肌理效果,色彩和肌理的融合使得作品更加富有质感。笔者的作品整体以红色为主色调,色彩饱和鲜亮,视觉冲击力强,地域文化比较鲜明。拼贴技法的运用更能衬托出这种鲜明的色彩关系,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相适应,大的块面和浓烈的色彩构筑了画面的主体。笔者的作品描绘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赶巴扎的地毯市场,背景在拼贴的肌理上填充了装饰性的图案,红调的画面显得和谐、浪漫,同时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气氛。

三、结语

拼贴艺术论文篇(2)

论文摘要:耀眼绚丽的现代艺术运动对艺术设计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平面设计也毫不例外的受到其干预而越发显得引人关注。现代艺术运动为平面设计的形式表现和感性思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语言,本文以平面招贴设计为例阐述现代平面设计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代艺术运动情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必然对艺术产生影响。19世纪以来,欧美国家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发展和思想意识形态成为刺激现代艺术产生的有利条件。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艺术家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内容和新的表现形式。在1907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和美国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艺术运动,被学术界称作为现代艺术运动,针对传统艺术进行全面、彻底的艺术革新运动,同时也为现代平面设计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

现代招贴是由设计的画面和文字构成的平面设计,好的招贴设计应该有较强的画面欣赏价值和装饰目的。现代招贴设计一路走来越发成熟而富有时代感,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现代艺术运动的熏陶,充满了现代艺术运动情结。

一、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表现主义情结-隐喻、象征

表现主义是20世纪流行于德国和奥地利等国的艺术流派。其主要特征为注重主观意象和对自我感受的表现,强调对比强烈、厚重粗放的黑白木刻笔触,以及夸张、扭曲、变形的色彩和姿态,不仅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同时抒发了内心情感,从而营造出特定的情调、节奏和意境。它为视觉艺术设计领域开创出一个能够充分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空间,极大地增强了招贴艺术的视觉表现力,确立了招贴艺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功能与目的。

二、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立体主义情结-拼贴、组合

1908年,产生于法国的立体主义是现代艺术运动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中心思想是对物象作理性解析和综合的再构造。强调对自然物体进行分析、判断,从中寻找可以提取的形 ;然后分解切割成最单纯的几何形态,如圆形、方形、三角形或点、线、面;最后,从不同角度观察对象并重新建立新的形态和结构秩序。从"分析"到"综合",立体主义彻底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观察方法,更加注重对色彩、形式、结构的组织及平衡规律。由于对绘画中的各种元素提出具体的分析,使绘画逐步走向理性的方向,因而历史上称为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立体主义对于当时的平面设计来说,提供了极好的艺术借鉴,对招贴设计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

立体主义对现代平面设计做出了两大贡献。第一,它结合象征、寓意手法,对形体、空间、色彩肌理进行拼贴、综合而组成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段,这就给现代招贴设计注入了新活力,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第二,就是它不断地在抽象的画面中加入文字的探索。这种试探给平面招贴设计提出了图文并茂设计的启发,对招贴设计中文字要素的处理手法提供了新的认识理念。从此,这种形式在平面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今天成为人们心中对平面设计固化的认识了。

三、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未来主义情结-自由文字

未来主义运动是20世纪初期在意大利产生的一场现代主义运动。 未来主义与立体主义同时存在,共同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前者们给后者带来了工业化气息和机械的特征。未来主义歌颂技术之美、战争之美、速度之美。认为艺术应表现现代机械文明的速度、暴力、激烈运动的音响和四度空间等这些所谓的"现代感受"。毫无疑问地为现代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又增添了新的表现手段。 在平面设计领域,未来主义最大的贡献就是形成了"自由文字"的设计风格。 文字不再是表达内容的工具,而成为了一种视觉元素和符号,类似绘画图形一样的结构组合,它可以自由安排布局不受任何固有原则的限制。 这种图即是字、字即是图的图文结合形式,对招贴艺术设计的视觉形式有着强有力的推进和启示意义。这种设计风格现在已成为风尚,在平面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四、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达达主义情结-蒙太奇式置换、拼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兴起了一种非理性荒谬和怪诞的艺术运动,是一种高度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 名字也起的怪怪的,即"达达"主义,达达主义认为世界是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的,惟一可以遵循的是机会和偶然性。主张用消极的无政府主义和破坏性的形式来表达对传统艺术、现实世界和疯狂战争的反应。

达达主义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在于利用拼贴方法设计版面,利用摄影照片的拼贴方法来创作插图,以及版面编排上无规律化、自由化的处理手法。达达主义对视觉艺术与设计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当代招贴设计中对世界名画中的形象进行夸张、变形、置换的艺术处理手法,可以说都是受到达达派的启示和影响而产生的。另外,达达主义根据形、色、质的特点拼贴而制作画面,以及用蒙太奇照相拼贴的表现手法,都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达达主义的这些新型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

五、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超现实主义情结-感性、联想思维

1924年,法国作家安德烈·布莱顿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它标志着欧洲又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诞生了。超现实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文明遭到了极大破坏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些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情绪处于虚无主义状态,因此,他们认为所谓真实的表象都是虚伪的,包括传统的文明方式、语言、文字、绘画、设计等也都被认为是虚伪的。这一观点打破了逻辑思维和现实的制约,以感性的联想思维来指导并表达原始创作的冲动和主观意象,以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出不可能成立的人为形象和环境,把现实观念与梦境幻觉的本能潜意识结合起来。因此,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表达形式无论是在绘画上还是在平面设计中均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并广为流传。

超现实主义在招贴设计领域的影响是空前的。其特点有二:第一,超现实主义把毫不相干的事物组合,拼贴出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实事境地,从而传递出一定的信息特征。第二,以写实的形象用荒诞、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组合手法来传达特定信息,更加有效地显示商品的功能和信息。计算机在平面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之后,招贴设计师利用它并结合摄影蒙太奇、装饰漫画、具象、抽象等多种表现手法,更加充分地发挥超现实主义的观念和特征,为现代平面艺术设计领域开辟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现代平面招贴艺术,无论从创作理念还是表现形式上均受到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深刻影响,进而加快了平面艺术设计发展的进程。所以,艺术与设计就象硬币的正反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相互融通、相互促进才是艺术与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深圳,1998。

[2]汤义勇:《招贴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拼贴艺术论文篇(3)

关键词:拼贴技法;平面设计;应用拓展

0引言

拼贴最早是由西方的立体主义艺术家提出来的,拼贴艺术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随着艺术的发展,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感受,特别是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中,多媒体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艺术与科技之间的融合,呈现出来一幅又一幅的优秀作品和千变万化的设计风格。随着拼贴的发展,其逐渐深入到了平面设计领域,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促进了平面设计的发展。

1拼贴技法的构成特征

1.1整体与部分的组合分离

拼贴技法是平面设计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在创作的过程中具有自由性以及随意性,因此设计出来的风格也千变万化。它在创作设计的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多个部分来和谐地以及直观地拼贴画中的各个部分,从而达到一种戏剧化的观赏效果。对于一件设计作品来说,作品中的全部元素就是其整体。运用拼贴技法设计的作品乍眼一看让我们很陌生,让我们感到很新奇,但是细看构成的每一个元素又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拼贴技法的运用,将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进行了组合与分离,构造出来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奇特性。拼贴技法虽然是不同元素之间的整合,但是绝不是单纯地模仿与拼合,它是一种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的技法,因此拼贴是创新与创造的一种形式,成功地给人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这种技法的使用,无论是从颜色还是形状上都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让人眼前一亮,从而加深了它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改变了平面设计的平庸与无聊,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享受。

1.2各元素之间对峙杂糅

拼贴技法在别具一格的组织特色下重新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在原有的物品形状的基础上,打破其原有的形状,将其抽象化、形象化,有意识地将不同的元素杂糅在一起,丝毫不按规律进行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常规性,使不同的元素在一起碰撞,从而给人一种具有冲击性的视觉感受,成为一件艺术品,它的使用就犹如文章中对夸张与比喻手法的运用一样,在丰富的艺术语言中传达出了一种艺术的魅力,让欣赏者领略到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脱颖而出,不落于俗套,从而给人一种自由、奔放、深刻的印象。

1.3画面空间关系的调和与错视

拼贴技法的运用可以使作品带有一种错觉,使人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偏差。这种偏差是由于拼贴技法的无规律性导致的,它是作品中的物象与真实的事物之间的差距,受到这种差距的干扰才形成了错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拼贴技法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其运用方法也越来越娴熟,拼贴技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夸张的方向发展。运用拼贴技法设计出来的作品,看似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以及机遇性,但是实际上却隐藏着作者的心思。并不是对元素随意地置换和挪用。在一定的艺术意义下将不同形态以及概念的元素完整地拼接在一起,跨越了时空的局限,形成了一种对接与统一。看似没有深度、没有逻辑的、碎片式的拼接,却给艺术带来了极其丰富的语言和表现形式,给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呈现出了作者的新思维,将不合理的东西合理化。拼贴技法设计的作品所带给人的距离感不仅是实际物质距离,更是指元素之间的距离。本不是一个时空中的元素,但是却被独具匠心地放在一起,这种空间距离感是不会消失的,因此作品就会呈现出一种空间上的分裂感,给观赏者一种时空混淆与错乱的感觉。正是因为这些元素的重新组合使作品具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呈现出一种绝对风格,造成强烈的冲击感。

2拼贴技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拓展

2.1拼贴中多元材料的应用

世界上每一种艺术形式都依赖于物质载体而存在,然而拼贴技法却将物质载体的物质美的属性充分地展现了出来。每一个平面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总是会从自己的主观思考和主观意图出发,并结合自己的创作主题,选择合适的物质材料。一旦被选中,那么这种材料就毋庸置疑地拥有了一种物质美属性,带有一种主题的印记。设计师在美学的角度下,利用美的规律将其重构与组合,从而赋予了其新的含义。材料本身并没有艺术价值,但是经过设计者的使用,它便具有了艺术价值,成为艺术的一部分。设计师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多种材料中,并运用它来给欣赏者带来视觉以及心灵上的冲击。每一种材料都具有服务性,服务于设计者以及艺术需要。正是设计师的使用,材料才会有所创新,使其改变原有的形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以及审美眼光。设计师对多种材料的运用,深入地挖掘了每一种材料的艺术表现力,促进了设计领域材料的多元发展。事实上,每一种材料都具有自己的美感,它自身的美感也会使欣赏者产生想象,给人一种本质原始的美感。设计者在选择材料的过程就是对其原始美感审视的过程,在拼接中将其本质美感充分地展现出来,带给人多样的视觉冲击和美感享受,多种材料的运用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设计师发现了更多的材料,并将其开发出来运用到了设计之中,开创出了一种新的、虚拟的艺术表现空间,设计师空间更加自由,受到的限制变少了,从而有利于激发设计师的想象力,充分展现出平面设计作品的奇特性以及表现力。

2.2拼贴中的技术和艺术

计算机以及科技的发展,给平面设计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方法。设计师使用电脑代替了原始的纸与笔,获取素材的途径变多了,而且获取素材的速度也更加迅速。设计师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有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可以将不同的元素快速地拼接在一起,运用计算机对多种图层进行处理,可以将各个元素进行快速地置换与重构,最后可以利用电脑输出并打印。在技术的支持下,平面设计的作品可以大量地进行印刷和传播,促进了平面设计向商业化的方向发展。

2.3拼贴技法的审美价值

拼贴技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突。视觉是人类感官感觉中最高级的感觉。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视觉冲击力,平面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先引起欣赏者的注意,才能在此基础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拼贴技法的使用可以延长人目光停留在作品上的时间,从而与设计师的思想进行沟通。平面设计对拼贴技法的使用使作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以及艺术性,打破了设计的常规,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

3结语

拼贴技法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是平面设计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拼贴技法的使用,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给人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这种技法的使用打破了平面设计中的单调以及规律,无论是从颜色还是形状上都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让人眼前一亮,从而加深了它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改变了平面设计的平庸与无聊,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享受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又林.现代平面设计中拼贴技法的运用和拓展探析[J].装饰,2010(02):127-128.

[2]黄于瑶.现代平面设计中拼贴技法的运用和拓展初探[J].青年文学家,2012(04):97.

[3]高鑫.平面设计中拼贴手法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3.

拼贴艺术论文篇(4)

一、后现代主义主要理论家及其观点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的。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

雅克·德里达是20世纪下半叶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解构主义的代表。德里达的理论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解构主义针对结构主义而言。结构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对世界采取结构式的、系统式的研究。德里达的解构否认本体、本质的存在,认为事物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先在的根本性特征或本质,一切都是变动的、本文由收集整理不确定的,意义只存在于解释者的解释行为中,反对二元论,主张自由嬉戏。德里达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出发,消解中心与本原,颠覆二元结构和等级结构,使事物之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变得“自由嬉戏”。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利奥塔将“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宏大叙事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利奥塔认为,在普遍适用的宏大叙事失去效用后,具有有限性的“小叙事”将会繁荣,赋予人类新的意义价值。利奥塔不像德里达直接以本体论为批判对象,而是把对本体论的批判转化为对知识的合法性和知识分子的地位的考察,以此来实现他“去中心”、消解同一性和整体性、放逐元话语的目的。他宣告:元话语已经过时,人们不再相信伟大“推动者”、伟大“主题”,只运用“小型叙事”,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凡人”的世界。

二、周星驰的后现代电影特点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风格是无中心的、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它模糊了高雅与世俗、艺术与生活经验的界限,往往是与消费社会的商业逻辑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媒介联系在一起的。电影从表现内容、反映视角、框架结构和镜象语言上,都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实验性质和前卫立场。以反文化的立场颠覆传统艺术电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五花八门的艺术技巧和手段,从蒙太奇转向拼贴的电影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标志。

周星驰的电影更多地表现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电影以荒诞、搞笑、情节的无厘头而著称。关于周星驰的电影,观众们和学界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周星驰电影中的这些看似搞笑的场面、动作是有意而为之的。周星驰的电影是对现代主义的东西进行彻底的颠覆和嘲讽。跟其他一切文艺作品一样,我们无法用对或错、是与非的二元标准去评价周星驰电影。我们只有遵循“存在即合理”的客观规律,去分析其作品及其背景,然后充分认识其滋养它的文化土壤,最终达到对文本及其存在的合理性的最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理论出发,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周星驰后现代电影代表作《大话西游》。

(一)解构

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最明显也最基本的特征。后现代主义者们解构了现代主义者精心构筑的种种以精英文化为代表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成就了一种“去中心”、“去深度化”的文化形态,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以解构的手段去构建”的另类姿态。

《大话西游》这部影片是对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解构。从故事情节来看,影片中孙悟空伙同牛魔王杀害师父,而后投胎为强盗头头是对古典名著的第一大颠覆;从人物形象来分析,此孙悟空非彼孙悟空,影片中的孙悟空(至尊宝)性格胆小怕事、搞怪滑稽,而名著中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是机智、勇敢、嫉恶如仇、是非分明,对师傅可谓是忠心耿耿。此外,影片中孙悟空有着七情六欲,这与名著中孙悟空不近女色是截然相反的,此处是对古典名著的第二大颠覆。

由于《大话西游》对传统电影进行了解构,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也没有宏伟的叙事风格,当然就更不具载道功能。影片中帮主与二当家之间的关系没有让我们看到传统黑帮电影中的江湖义气、兄弟情谊,而是在危急关头能逃则逃,不能逃则装死;为老大拼杀、出头的机会总是推给别人,传统电影中的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信条在《大话西游》这部影片中丧失殆尽。影片中没有传统电影中个人的正气凛然,有的只是贪生怕死。影片处处在解构传统电影的叙事风格,对所谓的义气、忠诚进行解构、嘲讽,完全抛开了传统电影的宣教功能,走向商业化、娱乐化。

(二)戏仿

“戏仿”这个词源自后现代主义流派中的解构主义。戏仿以互文性为基础,通过仿文对源文的戏谑性仿拟,而达成对特定文本,以及文本所具有的、传达的旧有价值、旧有观念进行反讽或消解。当某一类影片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并形成完整套路时,戏仿之作就会纷纷出炉。创作者可以用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心态模仿原作,用明显的夸张手法告诉别人他们在“照葫芦画瓢”。也就是说,戏仿是一种需要与原作“互文”的艺术,如果观众对原作没有了解、对新作没有放松的心态,则无法真正体验自由、解脱的快感。

周星驰的电影中经常运用戏仿这一手法。《大话西游》是对经典文本《西游记》的戏仿。《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险赴西天取经的故事,告诉人们“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但是电影《大话西游》,整个故事面目全非,西天取经只成了一个淡淡的背景,充斥其中的是身世迷雾、爱情纠葛、时空转换。整个故事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颠覆了我们心目中的“西游”故事。那种千辛万苦修得正果的神话不再被信仰,其暗示只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就会有好生活的教化也被颠覆,那些高高在上的权威在这里轰然倒塌。

(三)拼贴

如果说后现代主义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于宏大话语的激进批判和解放力量的话,那么它的主要步骤就是拼贴。“后现代主义”崇尚和标榜拼贴,因为拼贴能够带来颠覆性的效果,以及游戏的愉悦。应该说,模仿本身并不是后现代的戏仿,而模仿经过拼贴就成为了戏仿。有评论者批评《大话西游》“七拼八凑”,我想这是敏锐的批评,因为《大话西游》就是一部典型的通过拼贴达到嘲讽效果的影片。在这部影片中,戏曲、广告被拼贴进入电影文本,才成为戏仿的。

在《大话西游》中,至尊宝借助月光宝盒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拼贴在一起的时空,同时,多个文化时空的特点也可以在电影中被奇观化地“杂糅”在一起,在人物的旁白中,既有英语、日语,又有国语,还有粤语,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拼贴,将西方语言融入到东方电影,尤其是融入到东方的古典作品中,更是一种拼贴的产物。例如,当至尊宝发现瞎子为他而死是假装的时候,他由衷地发出“i服了u”的赞叹,以及唐僧在牢房里唱的“only you”歌曲,这些在当时那个时候不可能存在的话语无疑加强了电影无厘头的韵味。

拼贴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大众文化;艺术;设计

一 大众文化的概念

简单的说,大众文化就是大众之中产生的文化,而比较官方的解释为“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民文化,是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在后现代主义,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两者的界限已经彻底取消了,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商品化锈蚀了文化,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后现代主义文化宣称,我们不承认什么乌托邦性质,我们追求的是大众化,而不是高雅,我们的目标是给人愉悦。

二 大众文化的特点

今天的大众文化其实就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后现代文化有其典型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1)商业化

在后现代主义中,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等领域无所不在。商品已进入一切领域,并产生出遵循商品逻辑的新的文化工业。在新的文化工业中,文化彻底商品化了。后现代已具有文化消融于经济和经济消融于文化的特征,因此,商品生产现在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商品生产和销售的意义上,经济变成了一个文化问题。

(2)深度感的消失

后现代文化产品是一种拼凑,一种模仿。很显然,后现代文化削弱了现代主义文化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形而上的抽象,而过渡到了拼贴与模仿。其作品均是一种平面化的图像,我们需要透过图像来观其本质,即透过图像进行审视其美的本质。所以,深度消失又称为“平面感”,这是大众文化的首要特征。

(3)主体的死亡、情感的消失

主体是现代哲学的元话语,标志着人的中心地位和为万物立法的特权,在哲学中一直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现代主义的作品总是努力地表现主体自身的情感体验,为此形成了诸如焦虑、疏离等情感性概念。然而,在后现代主义中,主体已经被“零散化”了,丧失了昔日的中心地位。现代主义以个人风格的创造为基础,它如同你的指纹一般不会雷同,而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中,人的主体性、自我则走向了终结。

(4)拼贴、复制

大众文化不是一种纯创造性的文化,而是一种引用文化,一种“互文性”文化,玩弄的是一种文本的拼凑游戏。主要创作方法是拼贴、复制。拼贴是一种无情感的创作,玩弄的是对其他各种风格的随意堆砌,在这种随意的拼贴中实现虚假的创新,其内容是苍白无力的,不包含任何情感和寓意的,因而是无深度、无个性的。复制是后现代主义中最基本的主题,科技的发展更是使文化艺术作品可以被大量复制。

三 大众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现代艺术设计具有了大众文化的一些特点。

(1)商业化倾向

在曾经不屑于商业化的纯艺术领域现在具有强烈的商品化的倾向。现在我们评价一个画家作品的时候总是拿其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作为衡量的标准。而许多具有极高价值的艺术品往往是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显示其珍贵的,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拿梵高的作品为例,在梵高生活的年代,他的画作并不能卖到个好价格,但是这不能说明他的画作在当时没有极高的价值,只能说明当时的许多欣赏受众根本无法体会到梵高作品的魅力所在。

(2)“吸引眼球”的浅层次目标

拿景观设计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景观意识越来越强,但是许多景观设计作品过多的强调了景观的视觉功能,却忽视了其实用性及人的体验参与性。有些景观设计作品虽然极力在为景观受众营造某种氛围,但往往手法太过直白,不能引起我们的深层次审美体验。这就使得我们的景观设计作品仅停留在“物境”的层次,即景观设计师以构建客观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景观元素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如由石材、草坪建成的气势宏大的城市广场,很多只是考虑到所谓的“气魄”,成为了政府领导的“面子工程”,而没有更多的考虑人在广场上的体验及需求。其实景观设计的最高层次应该是对意境的追求,景观设计师不只是要提供给人带有某种实用功能的场所,而是要通过景观的物质形态来传情表意,通过具体、有限的景观形象传达出深远微妙的、耐人寻味的无限丰富的意趣。只有通过意境的创造,才能使景观具有灵魂、充满灵动的生气。中国的古典园林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当代的景观设计师更应以此为追求目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满足“吸引眼球”的浅层次目标上。

(3)拼贴、复制的倾向

无论是设计还是纯艺术领域,创造性、创新性是对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大众文化,这种引用文化、互文性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的有些设计师艺术家也开始玩弄“拼凑游戏”,以拼贴、复制为创作方法,这种无情感参与的创造只是一种虚假的创新,其内容往往是苍白无力的,无深度、无个性的。

拼贴艺术论文篇(6)

流行音乐的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 精品 源自中考试题

后现代主义时期,西方音乐突破了这些条条框框。法国哲学家利奥塔(J.F.Lyotard)认为,后现代作家和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在原则上并不受制于先前确立的规则,也不能运用那些熟知的规范来对它们做出判断。那些规则和规范正是艺术品本身所寻求的东西。于是,艺术家和作家便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从事创作”。因此,后现代主义时期的音乐表现出一些全新的艺术特征。在创作方面,一些作曲家运用各种“小型叙事”来颠覆传统音乐中统一的叙事结构,比如约翰?亚当斯(JohnAdams)经常在其音乐中使用各种双关语(Puns)和戏仿(Parody),使得作品呈现出复杂的审美效果。菲利普?格拉斯(PhilipGlass)和史迪温?里奇(SteveReich)等则运用连续性的反复创作出了非叙事的作品,打破了以往传统音乐对作品结构的整体感知。另有一些后现代主义音乐将那些原本处于不同语境和历史中的材料拼贴杂糅在一个作品中,甚至有些材料并不属于音乐本身,形成一种马赛克式的斑驳效果。以上这些后现代主义音乐的艺术特征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中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但迄今为止,尚未见有人系统地分析当代流行音乐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本文将结合后现代主义理论具体探讨当代流行音乐所采用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以期能更好地认识并理解当代流行音乐。美国文论家艾哈卜?哈桑(IhabHassan)指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根本特质是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和内在性(immanence)。不确定性是指同一作品有着多重衍生意义,作品充满模糊性、间断性、多元论、零散化、变形、反讽、解构等特点,这是对一切秩序和结构的消解,它永远处于一种动荡的怀疑和否定之中,它“影响着政治实体、认识实体以及个体精神——西方的整个话语王国”。内在性是指后现代主义不再具有形而上的精神维度,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追求价值、真理、至善、终极关怀、远大目标,而只对当前环境、具体作品感兴趣,只沉醉于琐碎的现实和具体的语言能指中,“我们随处可见的内在性叫做语言,语言具有意义的模糊性、认知的不可能性和政治的分裂性。”不确定性和内在性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宏观特征。微观层面上,后现代主义作品具有与现代主义作品完全不同的艺术手法,这些手法主要包括:互文性、拼贴、种类杂糅、零度写作。这些艺术手法都在当代流行音乐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一、互文性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称“文本间性”,是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iva)提出的概念。在《符号学》一书中她写道:“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也即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先前的其它文本的吸收和改写,都是先前文本的影子,新文本和先前文本之间相互映照彼此关联,形成一个意义无限增殖的、不断延展着的网络。新文本与先前文本处于不断的对话中,意义便产生于这个对话过程中。一方面,意义既是此处的文本和彼处的文本的空间上的共时态联系;另一方面,它又是此时的文本和彼时的文本的时间上的历时态联系。共时态与历时态的相互联结使得文本的外延和解释无边地延伸,决定了意义的不确定性。在当代的流行音乐中,一些歌曲便运用了互文性的艺术手法。1993年歌手毛宁在春节晚会上演唱了一首《涛声依旧》,之后这支歌红遍大江南北。《涛声依旧》的歌词非常优美:“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却发觉/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这首歌的歌词其实是对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的重写,原诗如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作于作者科场失利返乡途中,诗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凄凉悲苦的情绪。诗歌的前两句通过月落、乌啼、漫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几个简单的意象,勾勒了一副凄冷的秋夜羁旅图。后两句中,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既衬托出夜的宁静,又重重撞击着作者那颗孤寂落寞的心,让人顿感时空的永恒和寂寞的无奈,产生出关于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毛宁的《涛声依旧》借用了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意境与意象,将它们挪用到当代的情歌语境中,是对原作的强力“吸收”与“改写”。歌词中处处弥漫着原诗的凄愁与落寞。张继的诗作与毛宁的诗歌形成一个跨越数千年的文本网络,在唐朝与当今的时间两极对峙中,在原作与歌曲之间的张力场中,毛宁的歌曲取得了较高的普通情歌所达不到的审美效果。这首歌曲指向历史深处,将现时的话语刻入历史记忆中,使得原诗与歌曲形成一种有效的互文对话。类似的歌曲还有周杰伦的《娘子》、《青花瓷》、《菊花台》、《发如雪》等作品,这些歌曲与传统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意境形成互文关系,这不仅使得古诗词在现时焕发出新的生机,而且给这些流行歌曲增添了深厚的文化意蕴,两者在这种互文对话中相得益彰。

二、拼贴

拼贴(collage)一词源于法语coller(胶水),在英语中,collage指用报纸、布、木片、金属片、花瓣等各种材料拼凑在一起的拼贴画或大杂烩。拼贴形成一种零散化的艺术效果。美国文论家杰姆逊(FredericJameson)将零散化视为后现代艺术的一个主要美学特征,认为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零散、片段的材料就是一切,它不会给出某种意义组合或最终‘解决’,它只能在永久的现在的阅读经验中给人一种移动组合的感觉。”这些零碎的材料被散乱地堆积在一起,没有中心,没有结构,而且反对任何形式的组合。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巴塞尔姆(DonaldBarthelme)认为,“拼贴原则是20世纪所有传播媒介中的所有艺术的中心原则……拼贴的要点在于不相似的事物被粘在一起。”当代流行音乐大量运用了拼贴这种艺术手法,歌手莫文蔚的《忽然东风》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歌词写道:“忽然东风淘尽霓虹/唐朝月照钢筋梦/网路之中谁住冷宫/爱是休闲活动/各路英雄线上黄蓉/电玩里襄阳喜相逢/预录感动谁望东风/琵琶与吉他徵宠//沉醉东风四方城中/未来的主人渐成翁/丝路热风网咖潮流触动虚拟面孔/塑胶芙蓉电子古龙/影碟里的大红灯笼/汉方美容一路长红古筝DJ也相容/谁折柳习惯被动/用拇指沟通通报爱人行踪……谁化蝶爱得沉重/不如一身古铜/谁葬花弱不禁风/我信自己主攻/苦命佳人 哭崩长城/爱上伤痕 自尊满是裂纹/悲情伤身 就算惨案发生/不扮娘子演娘子军剧本/容忍 牺牲 不是爱人本分/梁祝请多保重”。歌词中,来自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意象与当下的网络游戏、DJ、影碟、电子堆积在一起:“唐朝”与“月照”通常联结的是唐诗中至纯至美、闺人幽怨的意境,这却和“钢筋”放在一起;“黄蓉”、“古龙”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却与当今网络红人“芙蓉”姐姐混杂一处;更有甚者,民间传说中化蝶的“梁祝”这里却与《红楼梦》中“葬花”的林黛玉并置一处;“哭崩长城”的孟姜女和芭蕾舞剧本《红色娘子军》搁置一起。由是,整个歌词呈现出一种奇特的“精神分裂”症状,词语与意象碎片随意拼接,历史与现时纵横交叉,文言与白话肆意联结。歌词已失去意义的深度,只有一串串忽隐忽现、若明若暗的声音在时间里闪现。类似的运用拼贴的歌曲还有左小祖咒的《吹牛》、《正宗》、《勋章之梦》、《单刀会》、《黄泉大道》,王菲的《流浪的红舞鞋》、《不留》,周杰伦的《烟花易冷》等等。

三、种类杂糅

种类杂糅(hybridization),又称“种类混杂”或“大杂烩”,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风格、体裁迥异的材料并置在一起,从而产生出新的作品。哈桑将种类杂糅视为后现代主义主要的艺术手法之一,“题材的陈腐与剽窃,拙劣的模仿与东拼西凑,通俗与低级下流是艺术表现的边界成为无边的边界。高级文化与低级文化混为一缸,在这多元的现时,所有文体辩证地出现在一种现在与非现在、同一与差异的交织之中。”由于几种体裁完全不同的材料被有机地并置在一起,因此种类杂糅打破了作品的稳定结构,使得作品的意义处于不确定之中。种类杂糅与拼贴不同,拼贴是数量众多的东西被杂乱搁置在一起,而且这些东西是不相似的、性质完全不同的,每一种东西都只占很少的份额,最终的作品呈现出斑斑驳驳的马赛克式效果。种类杂糅则是将性质相同但风格不同的几种材料放在一起,材料的数量有限,而且强调组合的结构整体性,比如,有些时装将中国元素与欧美元素结合,有些建筑将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与和现代主义风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种类杂糅在当代流行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1994年,阎肃作词、孟庆云作曲、歌手谢津演唱的流行歌曲《说唱脸谱》一经推出迅速走红。这首歌曲成功地运用了种类杂糅的艺术手法,将流行歌曲、京剧、说唱三种类型的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歌曲第一小节唱到:“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红白黄绿蓝咧嘴又瞪眼/一边唱一边喊哇呀呀呀呀/好象炸雷叽叽喳喳震响在耳边。”这部分运用的是流行歌曲的旋律,但紧接着,第二小节就使用了京剧的曲调,“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歌曲第三小节采用了说唱音乐的形式,“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咙个哩个三大件/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赶上潮流/吸引当代小青年。”这首歌第一次创新地将流行歌曲、京剧、说唱三种类型的音乐并置在一起,给听众带来全新的艺术审美感受。京剧在当今社会是一种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和说唱音乐则属于通俗文化,这首歌曲突破了艺术原来的体裁界线,将高雅与通俗两种文化形式并置于一起,消除了高雅与通俗之间的隔阂,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同时,这首歌也间接地促进了社会大众对京剧的接受,让京剧元素进入了日常生活。种类杂糅已经成为当前流行音乐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类似的歌曲还有慕容晓晓的《黄梅戏》、信乐团的《北京一夜》、零点乐队的《粉墨人生》、Tank的《三国恋》、陈红的《深夜走过长安街》、李玟的《刀马旦》和李玉刚的系列歌曲等等。

四、零度写作

零度写作(writingdegreezero)是法国哲学家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在《零度的写作》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意指后现代作家不再关注内容、意义、价值,而是关注形式、语言、风格,文学只关注语言自身,而不是外在现实,“零度的 流行音乐的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 流行音乐的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流行音乐的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 精品 源自中考试题

拼贴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拼布艺术;装饰艺术设计;色彩

拼布是一种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工艺,一般情况下,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把零碎的布块进行拼接,并且按照一定的构图使其具有一种色彩上的美感。在装饰艺术设计中,可以设计成单纯的欣赏性艺术品,如:壁挂和画作等等,都可以利用拼布艺术来装饰,也可以制作一些实用性的物品,如:被套、手提袋以及杯垫等等,都可以利用拼布加工而成。目前在当今的社会中,拼布艺术在有心人士和爱好者的宣传下,拼布艺术的色彩之美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逐渐把拼布艺术融入到了在一些复古情怀的装饰设计中。拼布艺术不是将各种布块简单的裁剪缝合,而是要通过创意发挥和丰富的想象离,再加上娴熟的手工艺来完成整个拼布的过程。[1]

1 简洁大方的色彩,突出了拼布家用饰品的清新淡雅之美

19世纪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是巴尔摩拼布的起源地,它的拼布艺术主要是以白色的不作为背景,采用不同色彩,如:红色和绿色等鲜艳的色彩,进行各种各样形式不一的花草图案拼合。白色的背景突出了鲜艳颜色的拼布,令人感受到一种大自然的美感。同时在拼接的基础上,有运用了大量的刺绣技法,令装饰设计作品更加精致。另外优势作品除了具有色彩之美外,还呈现出层次感和机理之美。如:巴尔摩市送给新娘结婚的珍贵礼物——摩拼布被子,做工精细,色彩清新淡雅,使整个作品充满温馨的感觉。而拼布的拼贴技法非常简单,但是图形的变化却相当丰富,具有很强的层次感。如:夏威夷的拼布,一般情况下,都是单色调的面料。摩市的拼布一样,背景布的主要色彩是以白色,然后再把各种各样的色彩拼贴到一个对称的适合纹样为主的图案上。它体现了一种简约时尚,形式简洁的形式。另外,在家用装饰设计中,拼布艺术的编织技法上,也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通过把不同质地的面料加工成布条后,重新组织布条。在三原的基础上,进行色彩的变化和协调。用编织技法形成的拼布艺术作品,其经纬组织相对较少,通过平纹组织和斜纹组织的运用,在视觉上,产生了极其鲜明的条形纹理变化,增加了线面的肌理美感,在质地变化上,使拼布面料产生肌理美。使拼布艺术具有了一种韵律和节奏之感,充分的体现了拼布艺术的色彩之美,拼布布料具有一种干净、整洁的美感。同时,由于不同质地的面料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层次变化丰富的特点,在色彩上更加具有大方立体的美感。[2]

2 丰富多彩的色彩美感,突出了拼布画作的争芳斗艳之美

目前,很多人依旧认为,拼布艺术是一种静态的美感,只是在一个平面上穿针引线,是一个拼贴的组合。而拼布艺术不单单具有静态的美感,也充满动感,甚至有的还是三维的。如:金媛善的拼布艺术作品《百花争艳》,具有一种流动的美感,能够令人联想到:在夜空中,一簇簇正在灿烂绽放的烟花,整个拼布艺术作品上,充满了动感,让人眼前一亮。在如:《姹紫嫣红》这幅拼布艺术作品上,通过鲜艳夸张的色彩运用,生动形象的呈现出一幅韩国国旗太极八卦图的创造性。作品不断精巧别致,还充满了个性,是作品具有一种激情和冲击力的视觉语言,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另外她的《念想》拼布艺术作品中,迎着光线,从背面可以看成是一层摆白布,朦胧中渗透着正面的五彩斑斓,令人折服这幅作品独具匠心。而在拼布艺术作品中的五彩线中,不单单是视觉上的冲击,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含义,可以传递爱,如:《母亲的爱》。在我国很多民族中,都有拼布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而每个民族的图案都有一定的含义。如:苗族做钱字纹图案,代表的事希望自己的子女全部幸福吉祥,而侗族则代表的是在东西南北的邪气不要进来。另外,在一些壁饰中,拼布艺术以四边形元素为基础,拼接一些颜色鲜艳,花色细小的碎布,色块之间区分明显,整体色彩鲜亮,颜色的对比不大,呈现出一种高纯度的颜色。因此,经过这样的搭配,就像是各种各样的花朵,整齐的排列在一片花海中,丰富而又灵动。

3 在拼布韵律和节奏中,装饰设计中具有个性色彩之美

韵律和节奏在视觉反映中,一个造型形态的内部构成元素,是由它呈现出来的风格表现出来的。而韵律和节奏在音乐中,具有轻柔和缓、激烈跃动的特点,主要体现了主旋律。音阶差距越大,节奏感就越强同时,在视觉上,各个元素之间的结构形式体现会出一定的韵律感。而在装饰艺术中,节奏感随着形态之间变化的大小,也进行相应的变化,如:色彩的节奏感随着形态的差距会有相应的变化,即:形态的差距越大,节奏感就越强。而拼布艺术具有不同的质地面料,一般情况下,会有丰富不同的花色。在色彩的表现上,各种色彩搭配的面料决定了拼布的色调,进而利用这些零碎的各种各样的花色的面料,重新组合形成了拼布艺术作品丰富的变化。如:有的作品分为神色和浅色两种色调。浅色具有清爽温婉的感觉,而深色则具有稳重大气的感觉。无论哪种色调,都有不同花色的选用,从而也具有不同身前的颜色变换,从整幅作品来看,在同一个色调里面,虽然它们的变化柔和舒缓,但是它的节奏是欢快跃动的,通过随意的拼贴后,这些不同颜色、形状的布片会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再如:在一些编织包上,用裁刀把颜色自然多变的美式蜡染布才成等宽的布条,然后进行编织,能够使一种色彩变成层次清楚,花色明显的编织包,有了另外一种色彩感觉,各种花色和色调编织交错,花色隐晦,增强了色彩的饱满感,加强了编织包的整体感,同时又多了一层韵律和灵动感。[3]

4 总结

拼布艺术的宗旨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人们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一块块细小的零碎的布片,通过灵巧的双手重新拼接成了一幅幅美丽的艺术品。是装饰艺术更加具有了具有神韵和自然之美。

参考文献:

[1] 刘琦.“布纳巧工——拼布艺术展”综述[J].艺术设计研究,2010(04).

[2] 王旭娟.浅析拼布艺术之美[J].文教资料,2009(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