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6 18:42:05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篇(1)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三个认识误区

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其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规划从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历程,它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规划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2。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在大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将就业教育列为大四学习的重点内容,且认为大四的就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规划者自身兴趣、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个动静结合、交替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旧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专业教师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得比较好,但要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大学期间”占15。9%,“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缺失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购买率低。据调查,社会上86%的人对职业规划有过了解,但仅有8%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服务,购买率仅为9。79%。其次,高校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关注更多的是“进口”和办学质量,对“出口”的关注却并不够,投入得也少,领导的不重视,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及其工作开展的环境。最后表现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国,家庭教育以灌输为主,以“严”著称。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环境。

二、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笔者认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笔者以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

(四)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要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这些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第三,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

2。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2)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生涯规划经历、过程、经验和教训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好的内容。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创业开发课程,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也得到了训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最后,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比如写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社会实践等。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①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②梁国胜、燕雁,《大学生就业遭遇职业生涯管理难题》,《中国教育报》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篇(2)

从学历方面看,高学历毕业生似乎应该更具就业优势,但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是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高学历不一定等于高就业率。从毕业生实际就业率看,专科生由于工作期望务实,反而成为就业大战中的赢家。同样,普通高校的就业率不一定弱于传统强校。以我市唐山学院为例,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市属综合性院校,虽然一直面临着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但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显示,学院2014届毕业生共计3809人,截至2014年9月,已就业人数3528人,总体就业率92%。其中,协议就业1851人,占48%;升学495人,占13%;其他形式就业1182人,占31%。这使得在高校生源逐年减少、很多院校为生源问题而苦寻对策的新形势下,确保了学院入学提档线和入学人数得以逐年同步提升。简言之,就业率就是唐山学院的“金字招牌”。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背后,是一系列扎实工作和优异数据给予的有力支撑。多年来,唐山学院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实践培养、招聘安排等方面,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就业市场需求,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收到良好效果。2014年,学院各系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新增机械、电子、商贸等就业基地18家;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服务校园行”专题讲座、组织SYB创业培训等一系列就业创业培训及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92%认为该院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85%认为该院毕业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等职业素质优秀;83%认为该院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变化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既有条件为基础,确立发展方向,提供奋斗的方法和步骤。这可以把社会职业需求和个人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地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设计好成长之路。因此,将要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要扎实做足准备工作。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人生价值,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先有大目标,再完善小目标。其次,在做职业规划时,不能只给自己描绘美丽蓝图,一定要将现实客观因素考虑在内。例如,有些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一旦遇到风险,很多人无力承受失败和资金损失等后果。

2.保持就业渠道畅通,实现就业方式多元化。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般有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三支一扶等。其中,比较热门的大概有四种:一是选择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成为国家公务人员,工作较为稳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二是选择报考“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服务西部”志愿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去,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服务大众。三是选择自主创业。到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等,或者在城市靠专业特长创建公司。四是选择参军入伍。既有不错的收入,还有锻炼成长的机会,选择退伍再就业又有政策倾斜。但是,报考公务员受专业、户籍、是否党员等多种因素限制,学校推荐岗位一般要求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这些只适用于少数人群。而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讲,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毕业生需求。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依据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形势,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广大毕业生要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彻底摆脱落后的划分行业高低贵贱的陈旧观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先就业再择业,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创造一片天地。

1.就业群体定位的变化。过去,很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知识分子”,认为应从事比较体面的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逐渐趋于理性,认为大学毕业后也是普通劳动者,工作平台适合就行。当然,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大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不得不走向现实。

2.对薪水收入和福利等期望值的变化。调查数据显示,7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的底薪应在1000~3000元水平,22%的同学认为应在3000~5000元左右,6%的同学认为应在5000元以上,1%的认为在1000元以下也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从整体看,价值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期望值过高和过低的7%的同学,并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从而较难找到合适工作。

3.面对竞争时的态度选择上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下,70%的人选择态度是努力改变,但还有30%的同学并没有调整好心态,回答将以听之任之的态度去面对,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4.面对竞争寻找因素主动提升自我的选择变化。在自我认知方面,能否客观看待自己、正确认识不足是成长进步的基础和前提。统计数据显示,在谈到欠缺因素时,38%的同学认为自己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有所欠缺;32%的同学反映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需要提高;16%的同学认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需要提升,还有14%的同学找出了很多个人因素,可见大部分同学能够看到不足,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做出相应改进,不断克服缺点不足,提高综合能力。

5.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理念多元化。过去,有很多生源地为县域或农村的大学生,不愿意去基层或回家乡。如今,随着就业市场形势的紧张,大学生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才是最好的就业出路。此次调研中,学生的选择多种多样,普遍愿意从点滴做起,用知识和双手去开创未来。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篇(3)

关键词:生涯 决策困难 心理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研究概述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对大学生甚至是成人而言,是非常普遍的现象(Gati,1990),而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相关的职业生涯发展障碍和职业生涯不适应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心理学百科全书的观点认为,职业生涯决策困难表示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的特定时间里,没有能力做出一个有效决策的状态。

多数研究支持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存在着性别间的差异,Gati和Noa Saka在2001年的研究表明按照Gati(1996)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模型,男性在“不合理信念”,“内部冲突”,“外部冲突”维度和总分上,报告的困难要远高于女性,而在“不一致信息”方面,女性的困难得分高于男性。Hijazi, Tatar和Gati 2004年的研究中发现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缺乏准备”和它的两个子维度中“缺乏决策动机”和“犹豫不决”。男性在“缺乏决策动机”方面有更大的困难,女性的困难在于“犹豫不决”方面。与前一研究相同的是,男孩在外部冲突、缺乏信息方面报告更大困难(刘长江,2006)。Morgan和Ness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性别角色定位研究中发现: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者与高决策困难者相比,其性别角色定位为男性化(masculine)和“雌雄同体”(androgynous)(Thayer,1999)。

多项研究表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随着年龄(年级)而下降,例如Mau (2004) 的研究报告中大学生比高中生报告了更少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

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大约30%的18岁青年学生不能确定自己的主修专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显示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情形较为普遍和严重(王胜男,2007)。也有学者指出以上数据可能是保守的估计,因为这些统计结果是以那些愿意承认自己是职业生涯未定向者为样本基础的。

从港台地区的已有的研究来看,黄淑芬对辅仁大学和台湾大学学生所做的调查亦发现多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动机不足,很多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仍停留在延迟未定的状态。

Mau(2004)研究表明:在职业生涯决策时更多强调家庭愿望而不是个体愿望的个体比其他的个体报告更多的决策困难。

金树人的实证研究发现,台湾大学生仅有27%的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并明细职业生涯目标;17%的大学生以父母或他人的决定做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有12%的大学生采取延迟、逃避的态度面对职业生涯决策,而有40%以上的大学生则处于职业生涯目标尚未明确的状态。

此外,社会文化背景也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有重要影响,例如,Mau (2004)发现台湾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知觉到了更多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不同国别的学生在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类型划分上存在着差异。

二、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类型

金树人(1989)等将大学生职业生涯决定情形归为5种类型:自主决定型、他主决定型、迷失方向型、探索性未定向型和焦虑未定向型。Gati(1996)将所有困难区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做决定之前的困难以及做决定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做决定之前的困难主要是个人还没准备好要做决定,其原因又可分为三类:缺乏动机、犹豫不决(indecisiveness)、以及错误的职业生涯观念(dysfunctional myths)。做决定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又可分为信息不足以及信息分歧两种情形,信息不足包括对职业世界认识不够、不知道如何获得职业数据、对自己认识不够、同时也不知道职业决定的步骤。而信息分歧的原因,包括信息来源不可靠、以及因内在冲突及外在冲突所形成的信息不一致情形。

三、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测量

目前在在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研究中以Gati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问卷(Career Decision -Making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以下简称CDDQ)最被广泛使用,因为经由多项跨国研究,显示出它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国内及台湾地区已有多位学者对其进行修订研究,证实了此问卷的重要参考价值(刘长江,郝芳,李纾,2006;田秀兰,2005;沈雪萍,2005;杜睿,2006;李西营,2006;郝翔,2008)。

Gati等依据职业决策的理论,提出职业生涯决策困难(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y)这个概念和一个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来进行验证。Gati认为由于职业决策过程的复杂性、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其他限制,大多数人想做出理想的决策是很难的。凡是达不到理想的职业决策状态的,都可视作职业生涯决策困难。CDDQ将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分为三大类,其下又分十个亚型,量表包括35个项目。它共划分了三类困难:“缺乏准备”、“缺乏信息”以及“不一致信息”。以下是CDDQ(Gati,1996)的理论模式图: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理论假设与实证结果最一致的研究是Gati以以色列高中生为样本群体的研究。Gati等学者也认为在CDDQ问卷广泛应用之前,还需要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维度,进行广泛的深入研究。随后的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地区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即在其他地区的样本群体研究中,往往会发现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归类各有所不同。Gati(2004)在美国、台湾等地分别作了研究,地区性差异的事实的确存在。

综合以上文献探讨,本研究将以Gati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理论划分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类型为依据,对其与职业生涯调试力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而本研究所使用的中文版CDDQ问卷是郝翔(2008)最新修订的版本,此问卷时根据CDDQ(Gati & Osipow,1996)英文原版量表修订而成的,经验证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故采用郝翔(2008)修订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量表作为研究工具之一,修订后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各层面具体含义为:

(1) 决策动机不足——当前个体对未来生涯发展没有进行决策和判断的意愿,个体尚未进入决策过程,决策意识不明显。

(2) 性格上的犹豫不决——反映了一种人格倾向,是影响职业生涯决策的更持久性的人格特质。

(3)信息不足——个体主要由于缺乏信息导致的决策困难,包括对决策过程缺乏了解、对自己缺乏了解、对职业生涯缺乏了解以及对获得其他信息的途径缺乏了解。

(4) 内部冲突——个人期望和实际情况冲突导致的决策困难。

(5) 外部冲突——个人的意愿与外界压力(包括重要他人意见和社会舆论)的冲突导致的决策困难。

五、结语

由于对未来生涯发展的测量仍未完善,测量结果会随着文化、社会背景和教育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有些问题还未解决,也没有统一的理论可依据。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困难的研究探析,能够引起对大学生职业生涯选择困难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为今后深入开展大学生生涯决策性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Gati, Krausz M.Ataxonomy of difficultie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Journal ofCounseling Psychology[M],1996,43(4):510-511.

[2]Mau.Cultural Dimensions of Career Decision一Making Difficulties.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2004,53,67-77.

[3]Thayer.P.W.Career Barriers: How People Experience,Overcome,and Avoid Failuer[M]. Personnel Psychology,1999,52,241-243.

[4]郝翔.硕士研究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金树人,林清山,田秀兰.我国大学生生涯发展定向之研究[J].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报. 1989( 22): 67-190.

[6]刘长江,华正伟.生涯未决类型研究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6:45-48.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篇(4)

关键词 职业生涯教育 中职 班主任 班级管理

1 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调查的背景和过程

1.1 调查背景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就是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双重动态塑造过程,基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兴趣培养、职业性格调适、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价值观调整,顺利实现从“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因此,中职班主任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职业生涯教育与班主任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这是每个中职校班主任的重要使命和必备能力。但是在实际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的经验不够丰富,班级管理和活动职教特色不鲜明,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未能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能力有待提升。

1.2 调查过程

为了解福州市中职校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和水平,以提高职业生涯教育能力为突破口,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让中职班主任队伍建设专业化。我们特进行此次问卷调查,2015年12月到2016年2月共发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调查问卷》180份,调查象为福州市省属和市属11所中职校的一线班主任,回收有效问卷168份,回收率93.3%,男女比例为4:6。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对福州市中职学校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对部分班主任的访谈交流,适时发现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对策以供参考。

2 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从教育意识看, 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意识有余而理论素养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有95.2%的班主任会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有97.6%的班主任认为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说明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班主任的共识,对职业生涯教育对中职生成长的重要性也持认同态度。

与此对应的是,只有54.7%的班主任表示比较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只有42.9%的班主任满意自己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能力,有49.8%的班主任表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主要由职业指导师完成,只有20.2%的班主任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由班主任完成,说明由于自身能力和理论素养的缺乏,导致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也说明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能力处在起步阶段,提升空间巨大。

2.2 从实践角度看,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以理论说教为主,缺少企业实践体验

调查结果显示(图1),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理论、网络媒体和生活经验,且学习不系统,以碎片化感知为主。班主任主要学习途径有报刊杂志(50%)、专业书籍(67.9%)、广播电视(48.8%)、网络微信(45.2%),还有77.4%的班主任依靠自身社会工作经验,46.4%的班主任通过就业机构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知识。“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绝大多数班主任由于自身企业实践和职场经验的匮乏,无法现身说法,以空洞的理论说教为主,感染力不够,班级活动的实践性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图2),大多数班主任呼吁急需创造企业实践的途径和系统学习的机会来提升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能力,其中职业生涯理论学习培训(79.8%)、参观学习(79.8%)、企业实践调查(75%)、引进校企合作(75%)这四个途径成为了班主任认可的,可提升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

图1 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主要来源于(多选题)

图2 您认为提升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有(多选题)

2.3 从教育过程看,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以日常随机渗透为主,缺少全面系统的过程性指导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7%的班主任能够有意识地将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在两年的班主任工作计划中,有69.5%的班主任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在时间上随机安排。与此同时,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上也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如图3所示,在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86.9%)、自我认知(85.7%)、职业道德规范(61.9%)等方面,而对于更具职教特色的企业文化(25%)、专业认知(44.1%)、职业价值观(45.2%)等方面内容涉及较少,这和班主任知识能力结构有关。

2.4 从活动形式看,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以常规性活动为主,缺少职教特色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8.6%的班主任会主动根据班级学生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开展班级活动,55.9%的班主任则看情况。对所带班级学生所学专业有20.2%的班主任表示非常了解,有58.4%的班主任表示比较了解生所学专业,有12%的班主任表示知道一点,有9.4%的班主任表示努力了解中。如图4所示,在指导学生开展班级各项活动时,班主任考虑的因素前三位分别为心理素质磨练(82.1%)、社会适应能力(81%)、专业动手能力提升(72.6%),后三位分别为职业性格调适(40.5%)、健康管理(45.2%)、职业兴趣培养(54.8%)。班主任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不足,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认识自己专业的职业要求和职场文化。

图3 您是否围绕以上内容开展过班级主题活动(多选)

图4 您指导学生开展班级各项活动时,考虑过哪些因素(多选)

2.5 从管理创新角度看,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有创新冲动但自信心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92.6%班主任认为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有助于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88.1%班主任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有助于班级管理方法创新。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指导下的中职班级职场化管理,是中职班级管理创新的方向,也是班主任展示才能的舞台。但在班级职场化管理方面,只有15.5%班主任取得明显成效,22.7%班主任效果有限,有45.4%班主任担心班级管理制度会流于形式,有16.4%班主任表示还没尝试。

2.6 从就业指导来看,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以就业教育为主而忽视创业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86.9%的班主任有对班级学生进行择业就业指导,只有13.1%的班主任忽略指导。42.9%的班主任对班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57.1%的班主任直接忽略创业指导。调查结果显示,仅4.8%的班主任非常了解自己班级学生职业发展去向,44.1%的班主任比较了解自己班级学生职业发展去向,高达51.1%的班主任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动态缺乏深入了解。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班主任具备了对学生择业就业指导的意识,但是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不够,觉得把学生送出去就完成任务了,对毕业生实际去向,实际收入水平,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和前景都缺乏研究和跟踪。对学生的创业指导更是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的薄弱环节,平时的班级活动也忽略了对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 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原因探讨

调查结果显示(图5),班主任认为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能力不足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企业工作实践经验不够(83.3%)、不了解企业文化(65.5%)、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素养不足(63.1%),说明制约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能力提高的,首先是企业实践问题,其次是知识结构问题,最后才是观念问题。

图5 您认为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选题)

3.2 对策分析

3.2.1 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体系的研究,为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国情化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不管理论研究,还是教学与实践在我国都处在起步阶段,如何将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中国学生学情相结合,与中国企业文化相结合,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使之服务于职业教育,值得教育工作者去研究。

第二,加强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的专题研究。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教育协会机构,每年定期举行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题的德育研讨会,为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交流创造机会。通过经验交流介绍,班主任可就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收集相关论文专著促进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研究。

3.2.2 加强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领导,凝聚共识,集体参与,为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首先,凝聚领导层面的共识。职业生涯教育关系学校办学水平,关系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及就业,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要把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看成职业教育的特色,要在各级领导中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愿意采取措施鼓励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

其次,建立职业生涯教育服务机构或部门,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借鉴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功经验,政府可设置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校的组织、指导、协调,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推动学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更好地配合实施。

第三,建设以班主任为中心的职业生涯教育队伍。2015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250万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个浩大的工程,调查表明,有63.8%学生希望获得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有不少中职校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或者招生就业办,但很少能够切实履行职业生涯教育的职责,在职业规划行业人才匮乏的背景下,充分调动班主任积极性,有效发挥班主任在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作用是最现实的选择,因为他们是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

3.2.3 加强班主任队伍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优化班主任队伍知识结构,为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提供师资保证

首先,建立系统的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培训体系,促进班主任队伍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是与职业教育联系最密切的新型德育学科,具有科学性、实践性、指导性。通过课堂培训完善班主任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素养和技能。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入校给班主任做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让班主任了解专业发展最新动态,收集更多客观和全面的职场信息,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加强职业教育类师资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这些教师担任班主任更熟悉职业教育规律,对职业教育的本质有更深的认识,在班级管理中,能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学生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三,鼓励班主任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的考试。目前全国仅有1万多人取得由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千人。班主任通过考试,进一步接受系统、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理论功底和专业水准提高,能为学生提供真正个性化、有价值的全程职业规划教育指导,为满足按师生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的要求创造条件。

3.2.4 加强班级管理创新研究,倡导以“职场化”为目标的班级管理模式改革,为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供经验借鉴

第一,开展职场化班级管理制度的研究与探索。班级职场化管理将班级管理制度企业化,打造班级职场氛围,营造班级企业精神,让学生在职场环境的熏陶下,主动参与职场体验,成为“职场化”的中职生。如企业冠名班制度、公司化组织制度、“7S”管理制度等班级管理制度的创新实践。职场化管理将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和现代企业运作模式相结合,它是职业学校最有生命力的班级管理模式,彰显职业教育的创造力和为企业服务的精神。

第二,开展职场化班级活动活动的研究与探索。班级职场化活动是指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指导,设计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塑造,以适应未来职场的需要。如“自我认知类”、“职业兴趣培养类”、“职业素质拓展类”、“校企业合作类”、“技能展示和(下转第143页)(上接第75页)竞赛类”等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元素的班级活动。中职班级职场化活动设计的开展,改变了中职学校班级活动缺乏鲜明主题,缺乏系统规划,流于形式的现状,让班级活动具有时代气息和创新元素。

3.2.5 加强校企合作,班主任通过企业实践,了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了解就业动态,构架双向沟通桥梁,为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企业实践经验

首先,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在制度和经费上落实保证。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熟悉了企业管理制度,学习了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能,明确了企业的用人标准,弥补了企业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利用多种校企合作形式,深化职业生涯教育。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就是在职业院校与企业及行业间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密切联系,共同打造教育过程,有利于校企互惠双赢,有利于学生和企业的“零对接”。班主任是校企合作的纽带,要亲临企业一线,考察各个工作岗位,帮助学生和企业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校企合作不仅是实践环节的合作,更是学校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是职业道德规范养成教育的实践,是就业观和择业观教育的时机,更是技能提升的最佳途径。班主任可抓住校企合作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还可以加深自己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第三,引进就业机构,定期指导。邀请就业咨询机构专家入校给班主任学生做就业专题讲座,介绍互联网时代就业创业的新趋势,企业需求的新特征,就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建议,提高班主任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班主任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学生创业提供建议和指导,拓宽学生未来就业路径。建立学生就业数据库,实现职场长期追踪,填补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和认知的空白。。

4 结论

在校企文化融合,校企联合育人的职业教育新趋势下,通过理论研究、政策支持、培训交流、企业实践和班级管理实践,有效提升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能力,让教师育人理念与企业精神一致,让班级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制度相承,营造班级职场氛围,是改变目前中职班级管理现状,提升中职班级管理水平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周甜甜.职业素养培育视角下中职班级管理模式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 杨光建.浅谈职业生涯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开展[J].科技视界,2013(16):105-105.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篇(5)

【关键词】生涯适应力;大学生;规划;实践

1生涯适应力的概述

1.1生涯适应力的内涵

生涯适应力指的是个体在生涯发展过程中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强调生涯发展过程中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一切事物都在发生改变,世界不会因为你而发生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改变自己,从而适应这个世界。这种能力也是职业生涯适应力的基本体现。

1.2生涯适应力的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研究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四个维度,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对从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专业人员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和科研有重要的意义。

1.2.2实践意义

现阶段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的主要体现在就业方面。就当前的就业形势而言,具有良好生涯适应力的大学生可以对个人目标与现实情况间的距离做出评估,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展新的或者有潜力的职业。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措施,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取得成功。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力的问卷调查,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力有所了解,找到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找到理想的工作。通过对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力的问卷调查研究,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更好的了解的学生的求职状态,为教师因材施教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涯适应力的理论基础

生涯适应力可以分为四个维度:生涯适应力之生涯关注,也是生涯适应力中最重要的维度,指的是个体对自身未来职业的关注和计划;生涯适应力之生涯好奇。即个体对职业的好奇态度,对职业积极尝试和探索的态度;生涯适应力之生涯选择。指的是个体对自身职业生涯的构建和选择;生涯适应力之生涯自信。指的是个体对生涯挑战的成功预期,是个体能够成功的做出生涯决策的自我效能感。这四大维度是培养拥有良好生涯适应力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学会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面对困难与选择时任然拥有淡定和自信,我们才能实现目标走向成功。我校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总体水平较高,但其结构内部各维度发展不均衡,即: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信心>生涯控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应该培养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四大维度均衡发展,且对自身职业有计划、敢于尝试的、理性做出职业选择的、对自己的抱负充满信心的新时代大学生。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实践

如今,我校现在的教育对象仅仅停留在大一新生。其实,这门课程从初中、高中甚至小学就可以涉及学习,因为这关乎人的一生发展与命运。如何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本人认为应重视生涯适应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在培养中完善。本人负责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全面培养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促进学生就业。

3.1生涯导向练习,培养学生对生涯规划的关注

高校帮助学生制定各种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帮助其职业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使得人尽其才。通过生涯导向练习培养学生的生涯关注,即高校基于学生生涯管理的学生培训模式,从高校要求学生学转变到学生要求学校提供资源供学生学。关注学生个人发展,为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学校与学生的双赢。

3.2建立决策力引导平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教学实践中组织生涯规划大赛和生涯规划训练营,提升学生判断力和决策力。组织讲座、班级座谈会和个别谈话,做到因材施教。建立家长联系长效机制,深入了解学生成长背景,贯彻学校管理理念,旨在通过学校家长两方面更好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同时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健全自身的价值观,并且挖掘自己的潜力,满足个人需要,促进个体发展,树立“一就业,二择业,三创业”的“三部曲思想”,结合自身条件,利用所学知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价值,提高生活满意度,成为人生的赢家。

3.3生命设计模型,培养学生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

建构主义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从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一个主动学习的人,在学习过程中诠释知识的意义从而更好达到真正学习的目的。生命设计便是应用建构主义的观点,即生命设计是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构建各种各样的一些生命的角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己书写自己的人生,对自身的信念和社会关系加以解读,促进“人职匹配”,培养学生的生涯好奇,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了自信心,更是培养了学生的生涯自信。

4结语

综上所述,生涯适应力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重点培养的内容之一,良好的生涯适应力,可以使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变幻莫测,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和再就业。本人从生涯适应力四大维度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应用实践着手,论述如何提高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从而提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刘芳 郭靖 胡伟 单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小云,薛桂英.高校生涯辅导的新方向———生涯适应力教育[J].现代教育管理,2012,10:111-114.

[2]董振华,苏霞.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3:55-59.

[3]李妍,严敏杰.生涯适应力理论对当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探析[J].人文杂志,2014,11:126-128.

[4]傅文第,华欣.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调查与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5,30:52-54.

[5]姜莉.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对生涯发展教育启示[J].学理论,2015,35:50-52.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篇(6)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本土化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西方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非常成熟理论与实践体系。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很多人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到位,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并不被普通老百姓认知。三峡库区高校也是近几年才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许多任课老师在任教时,都是直接引用西方教育方法和理论资料,并没有结合三峡库区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大学生的性格、兴趣和价值观等特点,也没有考虑地区性和个体文化性差异,在进行职业指导时易发生方向性错误,这些客观问题都需要我们及时解决。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对自我兴趣、性格、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进行探索,结合社会需要,从人性化、个性化的角度,找准人生坐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设计生涯发展目标,确定生涯发展路线,并围绕目标积极提升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合理安排行动步骤,挖掘自身潜能,为毕业后顺利进入职场做好充分准备[1]。其实质和核心是大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涯既需要有长远的方向性规划,又需要有阶段性的具体打算;针对不同年级的任务和特点有侧重地规划;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针对学业能力及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行规划;为毕业后的就业或继续求学打好基础。

二、三峡库区高校大学生本土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辅导人才缺乏。

职业生涯规划师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测量学、考试学等方面的知识,还必须对不同学科、行业、领域有较多的了解。诸如求职应聘技巧、人际交往礼仪、职业道德修养、职业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是每一个就职业指导人员,特别是就业指导老师应该具备的。但是据了解,目前在我区还没有开设“职业规划指导”专业,规划指导教师有学文科的,也有学理工的;有从事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的,也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职业规划指导人员普遍缺乏系统、专业的业务学习,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系统化指导工作的需要。而规划指导机构不健全,对职业规划指导的认识不到位。部分职业规划指导人员终日被毕业生的具体事务所缠,根本没有精力对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和方法进行探索和改进,也难以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更不可能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方面的个性化服务。

2.大学生选课还存在着限制性的困境。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选修课不够重视,教师备课不充分,学生学选修课不认真,最终导致选修课质量不高,学生也没学到该学的东西。实施选课关键是开出高水平、较大数量的选修课,这需要有较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作后盾。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学校的教师数量和质量均欠佳,达不到推行选课制度的要求。选修课数量的限制影响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在此种状况下,学生即使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也无条件为确定的职业方向去做个性化的准备。

3.三峡库区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教育方法存在缺陷。

职业规划理论适用的前提是成熟的市场经济,有发育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有各地区相对平衡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个人的职业自我属性是择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只要个人能够胜任职位的要求,与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相符,该职业的就业前景广泛,这种职业选择就是合理的[2]。但是,库区的情况则不一样,除了本土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不成熟,和上述几方面的情况外,所选择的职业在哪种类型的组织、在何种地区都有显著的差别。因此,库区大学生选择职业除了考虑职业自我属性、职业类型外,还存在考虑职业社会生态环境的差异,即家庭、单位、地区差异等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库区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至今还停留在“如何应对工作面试”、“就业心理准备”、“如何撰写求职信”等应对技巧的指导上,而对于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择业观,培养学生职业规划的能力,完善职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根据自身的目标调整发展过程中的偏差、应对各种职业变动等方面都涉及较少,因此将就业指导等同于生涯规划,导致职业意识和生涯规划的欠缺是限制学生自身发展、就业率日益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三峡库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本土化教育方法的探索

要避免过度依赖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操作技术,构建本土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改变三峡库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观和就业态度,改变三峡库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尴尬的状态,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符合我区的教育实际和区域学生的成长需求。在探索本土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应该稳步推进,注重思想引导,确定阶段性实际行动,通过实证来检验理论,防止矫枉过正的教育现象。

1.本土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探索。

针对课堂教学中职业生涯规划偏重西方理论而缺乏本土化特色的问题,拟采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我区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理论创新,坚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方向,强化国家性质属性,融入中国文化元素。高校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不能搞自由主义,更不能仅仅以个人价值观来指导生涯发展,而是必须培养“有远大共产主义理想”的人才,保障社会主义人才的阶级性,防止人才“西化”,坚守社会主义事业,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二者不能割裂,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做人处事态度与方式,形成了独有的价值观和使命感,无数仁人志士修身立志、赤胆忠魂、舍身取其、杀身成仁报效国家[5]。这种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建设和全球化的浪潮中仍然显示着巨大作用,作为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强调人才的修德与立志的重要性。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思想必须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突破西方职业生涯规划偏重技术的不足,融入我国本土化元素,形成适合我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思想理论。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社会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块为根据,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强调内外职业环境的统一,外职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用人环境、用人需求、人才成长通道等要素。我区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必须防止“为生涯规划而规划”的思维模式,应该把外职业环境所需的人才胜任力模型(态度、品质、专业技能、专业能力与素养)纳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体系,实现学生大学生涯发展与职场生涯发展无缝对接[6]。

3.本土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及内容[7]。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职业成长的蓝图,是指导和监督自我成长的有力保证。具体步骤和内容如下:

第一步认识自己。要求学生通过主观和客观评价,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技能和特长。

第二步认识环境。包括认识大学、认识专业、认识职业、认识资源(家庭、同学、老师、职场朋友关系等),以及认识企业组织等。人的生存与发展都与环境密切相关,只有清楚地认识环境,才能更好地调试自己,以便快速地适应环境,抓住人生发展的机遇。

第三步确定目标。目标是行动的指南,也是激励人不断前进的动力。目标必须详细、具体,并且具有可执行性。目标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短期目标为1年,中期目标为5年左右,长期目标为10年及以上。大学生在确定目标时应着重考虑短期和中期目标。

第四步行动计划。根据学校教育进程和课内外安排,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围绕目标,制订详细的计划,落实目标的实现路径。

第五步自我监控。定期检查自我规划的进展情况,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根据现实条件,对目标和行动计划进行调整,确保目标与环境、目标与自我资源及技能相匹配。

综上所述,三峡库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复杂的、持续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处于特殊发展阶段,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探索发展时期,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才能推进在校学业的发展,才能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少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河清.职业生涯规划.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3]刘勇.大学生生涯辅导本土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2008:09.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篇(7)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方面,国外已有十分成熟的理论成果。

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其《选择一个职业》(1909年)一书中,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运用了“职业指导”,书中提出了人―职匹配理论,开启了职业指导理论的先河,建构了帮助青年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使人的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的职业指导模式。但这种职业指导模式过分重视职业信息的作用,以求职者了解职业信息资料为主导,却忽视了对求职者内在心理分析的研究。

舒伯(D.E.Super)在其《职业生涯心理学》(1957年)一书中,首次使用“职业生涯”的概念,将职业生涯定义为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个过程,系统阐述了职业生涯发展的12个基本命题和5个发展时期。与此对应,学校的职业生涯辅导应贯穿教育教学始终。

195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霍兰德主要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来探索职业指导的问题,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他明确提出了职业兴趣的人格观,使人们对职业兴趣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以职业兴趣理论为基础,霍兰德还编制了职业兴趣的测查工具,力求为每种职业兴趣找出两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兴趣测试和能力测试的结合在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实际操作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格林豪斯(J.H.Greenhaus)则是从人生不同年龄段职业生涯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的角度对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研究的,并以此为依据将职业生涯划分为5个阶段。我们可以根据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职业的了解,合理设计职业生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我们可以根据发展目标,规划发展阶段中的具体目标和任务,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并定期检查目标实现情况,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满意。

霍兰德提出职业性向理论。他认为职业性向(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并从整个人格角度考察职业的选择问题。职业兴趣是职业选择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职业兴趣测验可以帮助个体明确自己的主观性向,从而能得到最适宜的活动情境并给予最大的能力投入。尤其对于大学生和缺乏职业经验的人,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可以帮助他们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成功进行职业调整,从整体上认识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也是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锚(又称职业定位)理论。个人在进行职业规划和定位时,可以运用职业锚思考自己所具有的能力,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是否与当前的工作相匹配。只有个人的定位和要从事的职业相匹配,才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自己的价值。尝试各种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不同的专业和领域中进行工作轮换,对自己的资质、能力、偏好进行客观的评价,是使个人的职业锚具体化的有效途径。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学校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都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职业生涯教育都被列入课程计划,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强制实施;第二,起步较早,时间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学生在初中阶段开始;第三,政府和学校齐抓共管,政府官员中有专职从事这项工作的职业官员。

二、国内研究综述

黄英忠的《人力资源管理》(台湾:三民出版社,1997)用一章的篇幅从理论上探究了职业生涯开发的意义、职业生涯开发与人性需求的关系、开发的阶段、影响职业抉择的因素、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管理等内容。

暨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戴良铁、刘颖对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整理和介绍,对职业生涯管理的背景、特征、有关理论与内容,企业如何导入职业生涯管理及开展的方法与步骤进行了探讨。

教育界、管理界或社会学界的罗双平、姚裕群、林泽炎、李胜兰等一批专家学者就职业生涯规划在企业界的运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他们研究的重点集中于组织或个人如何有效进行职业生涯

规划。

詹万生主编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提到了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设计,但职业生涯设计这方面的内容涉及的篇幅太小,仅停留在简单介绍上,应用性不强。

2004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把“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情况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列为中职学校的德育目标之一,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中职学校德育的“抓手”和有效途径。

蒋乃平、杜爱玲的《职业生涯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一书,围绕职业生涯设计的核心――“发展”,介绍了职业生涯与人生发展的关系;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通过发展条件分析、发展目标确立、发展台阶构建、发展措施制订4个设计环节的操作方法介绍,以及发展规划调整的简介,引导同学在职业生涯设计能力训练过程中,加深从职业的角度对自己、对社会的了解,强化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柳君芳、姚裕群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从中等职业教育角度出发,内容涉及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目标与措施,规划与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就业、创业等方面,提出了学生应了解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及专业对应的职业素质,用正确的观念看待社会就业问题和个人择业问题,学习求职的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黎日葵的《指导中职生制订好职业生涯规划》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具有的重要意义,重点论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应从社会职业发展和学生自身条件相结合的角度,指导学生制订好规划,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杨秋萍的《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大量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自我职业生涯目标追求存在偏颇,对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潜力认知模糊,职业生涯设计意识较弱,由此作者建议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教育。

另外,广西师范大学的李冬梅、廖利华,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韩福勇,西北师范大学的张军梅,西南师范大学的姚贵平,南京师范大学的黄彩萍等在写硕士毕业论文时,都对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