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9 16:16:32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篇(1)

关键词: 中职校 社区 创业基地 保障机制 共建措施

一、社区的定义及淮安社区发展的基本状况

“社区”这个词是个外来语。英语是“community”,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社”、“区”一直作为地方基本行政单元被使用。早至《周礼》就有记载:“二十五家为社。”《元史》记载:“县邑所属村疃,凡五十家立一社。”在西方,“社区”一词为伴侣或共同关系之意。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J Toimes)提出来并运用于社会学。他认为社区是指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组成,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人们加入这种团体不是自己有目的的选择的结果,而是自然形成的。从滕尼斯1881年提出社区概念到现在100多年来,“社区”一词的含义多达140多种。希腊语中,社区是指友谊或团契(伙伴关系)。美国人把Gemeinschaft翻译为英语的公社,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最先提出“社区”这个概念,并极力倡导中国本土的社区工作。

社会学家之所以对社区做出不同的界说,主要是因为他们论述的角度不同。显然“社区”一词可以做多方面的理解和使用,但大多数社会学家都认为:社区有特定地域、一定数量的人口、有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措施、有一套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社区成员具有认同意识和归属感。可见,社区有大有小,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街道,一所学校。本研究所说的“社区”特指与城区中职校相关的社区管辖范围内的人口、地域、管理机构。

以淮安市为[1]例,在市区94个社区中共有区(县)级社区服务中心5个、街道(镇)级服务中心15个、劳动保障服务所14个、社区服务站230个、社区警务室132个、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152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118个,社区职业中介机构235个;社区活动中心157个(其中,社区老年活动室129个)、社区图书室132个、社区居民学校132个;注册物管企业106家,托管面积1240万平方米。此外,还有便民服务网点4331个,民办、个体兴办的敬老院31个,幼儿园34个。132个社区全部配置了电脑,开通了社区服务网,建立了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区、街、社区三级纵向联网。

但从整体而言,淮安社区服务无“品牌”、“蛋糕”小、总量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近几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社区的经费投入,用于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专职工作人员生活补贴和新建或购买社区办公、活动用房,但仍不能适应当前社区发展的需要。市区94个社区居中,有4个社区无办公活动用房,15个社区靠租房办公,5个社区用房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下。原规定市、区两级财政对社区建房、购房各补贴10万元,因社区用房面积由原来200平方米以上调整到300平方米以上,社区的支出成本在加大,原补助标准偏低。

(二)社区开展服务的合力不够。

由于财政实力的限制,淮安市政府尚无足够财力提供出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的需要,或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推动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一些政府部门,往往考虑部门利益较多,没有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移”的原则。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派出机构,承担着辖区政治、经济、文化、卫生及其他社会事务的综合管理和服务职能,街道工作人员的主要精力都用来完成有关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社区居民委员会也由法律规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逐步演变为“准政府”组织,上级行政部门几乎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向社区居委会交代任务,并相应地提出一些检查、考核、验收、评比要求,再加上现在从上到下的各项工作进社区,使街道、社区干部们整天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精力开展社区服务。

(三)社区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社会救助的特困群体人数越来越少,对这部分人需要政府继续提供福利。而对广大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来说,则应根据所提供服务的档次、项目、实行不同的经营方式,建立标准有别的价格体系,使社区服务按市场规律良性运行。只有这样,社区才能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实现社区的全面繁荣,但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淮安市社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经济总量小,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社区与中职学校共建创业教育基地的意义

(一)中职学校提升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功能。

中职学校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承担着特定的职责,由此产生相应的功能,推动着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现代中职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社会服务作为中职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主要是指在发挥教学和科学研究两个职能的基础上,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智力等各方面优势,根据社会需要,直接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从而促进社会各个子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解决社区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

社区经济是深化社区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只有社区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搞好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中等职业学校具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财力、文化、信息资源。如果这些资源能够被社区利用,就会大大加快社区建设步伐。可以将社区资源和中职学校资源相互整合,资源互换模式在尊重双方利益的前提下,交换资源、各取所需。社区资源是离学生最近的、最便于利用的课程资源,是使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最佳环境。而中职学校有着丰富的具有一定专业技巧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可以为社区所利用。在坚持互惠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社区要为中职学校的发展提供便利,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又会有利于社区的构建,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三)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

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创业教育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课教学和创造技巧的培训,强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按照创业活动顺序逐步体验创业内容,将中职学校的创业教育与社区发展相结合,让学生走进社区进行创业尝试,磨炼创业意志。如财会专业学生负责社区小商店,形象设计专业设立理发店,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设维修部等。通过社区与中职学校共建创业教育基地,学生可从中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创业精神,锻炼创业能力。

(四)优化整合资源,社区与中等职业学校优势互补。

目前,淮安中职学校设置创业中心或创业孵化基地的还寥寥无几,校内由于场地和资金的限制真正运作成功的创业基地并不多见。而企业的工学结合实习仅仅能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企业运作方面的知识,根本不可能亲身体验创业过程。学生无法得到创业实践训练,创业能力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中职学校与社区共建创业基地,优化整合资源,鼓励学生根据专业或特长,在社区创建适合社区居民生活所需的小型创业基地,各取所需。一方面,满足了社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达到优势互补。

三、社区与中职校共建创业教育基地的构建与保障机制

目前来说,中职学校内创业教育基地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创业实践的需要,而社区却急需相关的专业人士解决他们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难题,所以解决社区与中职学校共建创业基地刻不容缓。

(一)组织保障。

由于社区与中职学校隶属关系和任务目标等不同,仅靠它们自身或者各自的主管部门协调双方的利益和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和强有力的工作才能实现。比较可行的做法是政府牵头成立指导委员会,成立专门的合作主管部门,主要职能位有:搭建合作平台,权威信息,制定育人标准,共享社会资源,寻找合作伙伴;同时,指导委员会通过有关政策与法规,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评价监督机制,规范合作行为,保障合作双方的利益,并通过宣传赢得社会的认同与支持。

(二)资金支持。

在社区与中职校共建创业基地的过程中,资金始终是保障基地成功运行关键的一环。可以采取地方财政出一点、向银行贷一点、共建社区支援一点、学校筹集一点、吸引企业投资一点的办法,推进社区与中职校共建创业基地的建设工作。在此过程中,银行应降低学生创业贷款的门槛,如降低抵押额度,建立适应中职生创业的信用担保体系;而一些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学生的创业计划进行评估,对具有操作性且收益回报预期较高的企业进行风险投资,从而缓解中职生创业的经济压力,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为两者共建创业教育基地提供了良好的资金保障。

(三)技术服务。

很多中职生对创业有热情、有想法,但没有实战经验,甚至很多中职生只是脑海里冒出个念头就想去创业,对于如何创业具体的程序却一无所知。对此,中职校应联合创业指导中心,对有创业意愿的中职学生进行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使学生对如何创办自己的企业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与认识,从而能运用正确的方法与步骤创办自己的企业。

(四)政策支撑。

要共建完善的创业教育基地,给中职学校的学生提供真实环境,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磨炼创业意志和积累创业经验。由于创业教育以实践培训为主,而实践培训主要在实际生活当中进行,社区具有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实验实习场地和设施等资源。所以,社区应给予中职学校学生一定的创业优惠政策。如设置一定区域作为共建创业基地的场所,给予减免租金的政策;发动宣传报道,吸引社区更多的居民了解创业基地,在学生创办的企业里消费;提供服务职称,对于运行创业基地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社区可以安排相关工作人员给予解决等,从而提供中职学校创业教育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使学校培训的学生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而且有利于社区的全面发展。

(五)专业培养。

虽然小商品经营和技术服务活动属于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创业活动,但基于目前淮安中职学校创业教育的现有途径,这也不失为部分学生能得到创业方面锻炼的一个机会。学校在政策上予以鼓励,社区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投入到小商品经营和技术服务活动中。当然,这种小商品经营活动最好是结合本专业,经营场所在社区。时间上,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

四、社区与中职学校共建创业基地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稳定的社区实践基地。

根据中职学校与社区共建创业基地的指导原则,鼓励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会,使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把与市场联系紧密、营利性的社区服务项目与中职学校对接,实行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逐步做大做强,形成社区服务产业,具体方式如下:

1.便民利民服务

针对社区发展中急需解决的便民利民服务问题,中职学校的学生可以以此作为创业的重要方式。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逐步建立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例如洗染、美发、美容、摄影、维修、配镜、服务等新兴服务网点。鼓励中职学校学生在社区设点,开展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收废旧物品上门的“四上门”服务。发展网上购物、网上服务,促进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化、规范化、产业化。

2.社区家政服务

鼓励中职学校学生在社区,发展家庭烹饪、保洁、老年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依托中职学校的技术指导,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构建社区家政服务公司,依托各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覆盖淮安市社区的家政服务信息网络系统。

3.社区文化法律服务

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而社区发展中居民的文化需求也在日益提升。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应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同时,建立如KTV、房等相关的社区娱乐场所供社区居民丰富文化生活。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可根据所学专业特点,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有计划地走进社区,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发挥中职学校的人才优势,做好所在社区的服务工作,重点进行科技传播、文化宣传、法律援助,帮助社区进行人才培养,实现中职学校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同时,向社区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通报中职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正在进行的主要工作。争取社区的配合支持,共同做好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利用学校优势,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创业辅导。

可以利用中职学校稳定的教学资源,面向社区中的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党团员,复退军人,残疾人,刑释解教、戒毒康复、社区矫正等特殊群体,提供创业就业的全程服务。除了定期举行创业培训班外,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可以进行分类培训计划:对有创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等,组织参加GYB和SYB培训,并对其进行创业辅导,培养其创业意识,提高其创业综合素质和创业实践能力;社区常住人员中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主要通过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方式进行培训,确保其达到中级以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年龄较轻、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人员,主要通过中长期职业技能培训、订单式培训、企业委托培训和企业自主培训等方式提高其劳动技能,具备适应企业一线生产岗位要求的基本操作技能。

(四)加强中职学校与社区各界的广泛联系。

做到中职学校与社区经常沟通交流,将各自的重大事项、将要开展的重要活动及时相互通报,使双方相互了解、互相支持彼此的工作。主动向新闻单位提供新闻稿件,及时反映共建的新成就、新风貌。中职学校应积极所在地社区的支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主动配合公安部门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加强驻地网吧、娱乐场所的管理,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总之,学校、家庭和社区就像一座功能完整的“综合加工厂”,培养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缺少任何一道“工序”,产品都会有缺陷。要加强社区、学校、家庭之间的联系,探索三者联动共建的途径与方式,健全网络,形成制度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杨凡.权责分明,共建美好社区[J].城市开发,2012(19).

[2]王大海,孔德宏.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侯钧生,陈钟林.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区发展经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顾东辉.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篇(2)

发现二:社区教育学校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实体,在整合教育资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组织、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

发现三:通过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

发现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载体,深化多层面教育规律的研究与运用,有利于达到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

青少年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成长的,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成的生活系统中实现身心成长、知识增长和逐步社会化的。其中,学校教育有着理论系统性、群体竞争性、参与性、科学艺术性和形式规范性等特征;家庭教育因其血缘继承性和社会细胞的小空间、小结构的特点,体现出亲切感人、及时具体、持久面广的特征;社会教育的优势则体现在空间广泛、形式多样、人际广涉、贴近实际等方面。三者的辩证统一则体现在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中。因此,三种教育形式合力作用下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标,而构建协调统一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是实现教育创新与和谐发展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式有着相互无法替代的个性优势功能,只有三者合力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本课题研究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入进行学校、家庭、社会立体教育网络的建设及协调运作的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结合立体教育的有效模式,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优势互补、互动共进、协调发展的运作机制一体化体系。

通过三年的深入研究与积极探索,北京市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实现三方的资源共享与互补,在其机制、路径和建设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协调发展的可操作、有优势、有特点的四种重要模式。

模式之一:政府主导,建构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从体制上保障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的协调发展

这一模式主要建立在子课题组之一――北京市西城区教委、西城区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心的研究基础上。

1.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总体构想。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北京市西城区提出了政府统筹领导、街道社区与教育部门共管,社会、学校、家庭相互结合,即:“一个主导,两条渠道,三位一体,七个体系”的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框架结构。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主导,是政府主导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二条渠道,是街道社区与教育部门两条渠道共同管理,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三位一体,是社区、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合作,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七个工作体系,是从管理、课程研发、实践活动、教科研、队伍建设、资源统筹、保障七个方面加强建设,促进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

2.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网络化。网络化是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实现了纵向对接、横向联动。纵向对接,体现在管理层面上,北京市西城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和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对接,他们是上下级关系;体现在教育层面上,则是三级纵向青少年教育网络的内部对接,即西城区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居委会市民文明学校。其中以西城区社区学校为龙头,以七个街道社区学校为骨干,以148个居委会市民学校为基础,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同时辅以学校资源开放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横向联动,一是区级单位横向联动,西城区政府所属的一些职能部门成立“专项教育指导中心”,如司法局成立“普法教育中心”,妇联成立“妇女教育中心”,计生委成立“婚姻教育中心”、科委成立“科普教育中心”等,从不同角度和内容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二是街道一级的辖区(社区)横向联动,由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牵头,街道和驻区的相关单位签署协议,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共同开展青少年专题教育活动。

3.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1)政府主导是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关键,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社区青少年教育,不断加强统筹领导、制订规划、增加投入,为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奠定可靠基础。例如北京市西城率先确立社区教育目标是“大力促进社区教育向社会化、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决定组建西城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并对机构的组成、职责、任务予以明确规定。文件的颁布与实施在构建社区教育体系,特别是形成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早在2005年,北京市西城区就下发了“关于成立社区教育学校促进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对社区教育学校的性质、职责、任务、工作机制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向全区公示了七所社区教育学校的位置、面积、校长等相关信息。七所社区教育学校总建筑面积达16140平方米,区政府为七校前期投入3200万元。社区教育学校的建立标志着社区青少年教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社区教育学校上承区社区教育学院,下接全区148个居委会市民学校,其准确定位和功能发挥,使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切实把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落在实处。总之,政府在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中,切实发挥了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2)科学指导在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导向作用。如北京市西城区建立了一支社区教育专家队伍,并经常聘请国家与北京市著名专家学者来区培训、评估、指导。近年来,西城区开展了政府社区教育管理职能转变、剥离及形成“购买”服务机制研究;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教育学校为主体、市民学校及其他各类学校为载体的教育培训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形成和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教育科研、评估、培训、指导的社会参与机制及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等。

(3)社区自主。北京市西城区进一步完善政府、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在对“区―街―居三级管理”体制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三个层级的管理职能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在政府主导下,“三级管理”的重心在街道,“三级管理”的基础在社区居委会。尤其是在街道社区与教育部门共管的运行机制中更加突出了社区的自主地位,不断增强社区意识、强化社区行为。

(4)特色品牌引路。北京市西城区重视加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载体建设,把学习周、青少年科技周、社区学校教育活动展示月、青少年艺术节等作为常年固定的活动,大力开展青少年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青少年志愿者特色服务活动,全面推进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与此同时,坚持特色品牌引路,各社区、社区教育学校或单位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时因地制宜,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和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教育活动品牌,推动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发展。

(5)管理走向社会化。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十分重视推动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管理,开展了一系列推进社会化管理实验,区政府充分发挥全区社区教育协会、社区学院、区职成教中心社会组织或单位的作用,利用协、学会和教育实体自身团队性强、社会性强及人才资源丰厚等优势,通过社会组织或社会单位,加强全区社区教育工作者、社区教育机构和社区教育工作部门与国内外社区教育组织、机构、专家的联系,加强社区教育科研工作,提高理论水平,深入开展社区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模式之二: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实体――社区教育学校,以社区教育学校为中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教育网络模式

1.社区教育学校的涵义、特征。社区教育学校是新型的教育机构。它的特征是:(1)以政府名义规定学校的职责,学校享受相关政策保障。(2)是一所没有围墙,面向辖区全体成员的超大型学校。(3)它要结合区域教育资源,引领区域教育需求,衔接区域内各种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4)社区教育学校由西城区教委与辖区街道办事处共同领导,实行双重管理。社区教育学校是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型教育机构,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连接社会各方面教育因素,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发挥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职责。

2.社区教育学校的作用。(1)组织作用。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网络具有许多功能,主要是教育功能。进行教育离不开活动,开展活动就要有人组织。由于各方面情况各异,隶属关系不同,整合资源、组织活动的重任由社区学校承担,再恰当不过。社区教育学校有良好的设施设备,专业教育人员是开展社区教育理想的专门机构,组织辖区内青少年、市民及机关单位参与各项教育活动责无旁贷。(2)示范作用。社区教育学校是在“以人为本”、“学习社会”理论引导下,为辖区所有成员提供教育服务。(3)引导作用。社区学校面对全体市民,在满足教育需求的前提下,要引领教育需求,将零散的教育转向规范化教育,将自发教育转向自觉教育,将即兴式教育转向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4)辐射作用。各项教育活动要辐射到辖区各个学校、家庭及单位,起到辐射地区、影响地区的作用。(5)教科研指导作用。社区各项教育活动,应该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有严格科学规定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一项工作,更要成为一项科学研究、科学探索,特别是所开展的工作多是创新活动,应该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地工作。

3.社区教育学校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学校的网结作用主要是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德胜社区教育学校确定了以活动为主的基本工作形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完成各种教育任务,在市民和青少年踊跃参加的前提下达成教育目标,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实现立体教育网络中的网结作用。

社区教育学校活动形式多样化。(1)主题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学校要向市民和青少年传达中央的精神和政府的决策。从国民教育出发,加强正面教育、提高政治素养。如奥运精神传播、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意识教育等。(2)专项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学校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如普法宣传教育等。(3)艺术社团活动。社区教育学校充分整合地区内的多种资源,组织了多种艺术社团,开展大面积、大规模的艺术实践活动。如协助五路通小学成立了舞蹈艺术团,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帮助学校突出办学特色。(4)专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学校充分发挥教育、教师、设备诸多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各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专项培训。

模式之三:通过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设学生团队,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的协调发展

1.在校外教育机构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北京市密云县青少年宫通过课题研究发现,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协调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活动的开展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抓手,是联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其衔接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学校教育的内容,需要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实践、去检验,要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补充和完善;二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社会实践活动能为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家庭教育计划得以满足和科学地实现;三是从社会教育的角度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课堂在社会,社会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的社会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体育健康、劳动技能教育的宝贵财富;四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的主阵地是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建社会实践的大舞台,才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理想的升华。

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北京市密云青少年宫课题组将协调三种教育形式、有效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作为研究专题,引导教师充分利用了校外教育联席会会员单位、学生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共建单位的机构职能,从活动的场地联系、设备设施准备到活动的多元评价,均体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特点。

2.在校外教育机构中建设学生团队,以学生团队的建设与活动开展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北京市石景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课题组主要以学生团队――小荷艺术团的建设与活动开展为切入点来探索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的途径,达到了多种力量的汇合,从而大大拓展了学生从课堂到社会的视野,使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真正落到了实处。课题实践充分证明:学校、家庭、社会可共享资源具有公益性、公共性、整体性特点。合理共享资源,可有效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潜在效益;共享优质资源,使得资源效益最大化成为可能。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性研究价值体现在:资源共享促进了学校及校外教育的发展;学校联手校外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及德育主题活动,有效促进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协调机制、加强横向沟通、开展联动活动是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的有效运作模式。

模式之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奠定坚实基础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篇(3)

关键词: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P6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地质工程装也引进了大量青年教师,师资队伍越来越趋于年轻化,青年教师处于精力充沛、创造力强的高峰时期,是学校发展活力之所在,但青年教师中应届生比例高,刚刚完成学生向教师身份转变,其实践技能多来自学生时代的锻炼和科研过程中的培养,与工作了十几年以上的老教师相比,实践经验仍有较大差距。而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欲取得良好的效果,更需要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业务能力强、思路开阔的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实践技能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制约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

1、青年教师实践经验先天不足

青年教师中绝大部分是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参与教学工作的 , 他们的知识主要来自于书本,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更没有掌握实践教学的技巧;且高校教育基本以“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为主,虽然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时,实践能力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传统的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扩招严重,普遍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锻炼;这两点导致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先天不足。当从学生时代转变为教师这一身份时,根深蒂固的轻视和缺乏实践锻炼的培养模式从思想和现实都得到延续,使得青年教师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时,依旧重视理论教学、书本教学,缺乏教授实践能力的动力,也缺乏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和动力。书本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自身实践能力的缺乏导致部分青年教师实践教学力不从心,理论和书本知识传授较多,教学组织缺乏活力,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缺乏实践经验的展示,分析问题针对性不强,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地质工程专业四十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经历,但大多数没有勘查基层单位的工作经历。教师的实践经验一般来自于工作后的科研积累、实践积累,与扎根基层的技术人员相比工程实践经验缺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学得多,工程实际训练偏少,缺乏现代工程的创新设计思想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当所有的高校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时,长此以往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2、青年教师实践锻炼机会缺乏

青年教师在高校读书期间主要从事偏重理论方面的研究,他们参加工作时间短,高校的生活和节奏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工作强度大,不但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还有巨大的科研压力,且青年教师大多家庭压力大。高校主要以教学与科研为主,教师也很少有机会长时间在现场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而没有现场的实践经历就很难提高对工程实践的认识;一般高校目前还很少能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锻炼活动,也限制了实践活动的开展。

3、考评机制影响青年教师实践积极性

调查显示:青年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关注度远远低于对学术水平、综合发展和工资待遇等的关注,特别是各高等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和职称晋升资格,重视论文、基金、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而轻视教学质量和工程实践。大多数地质类高校尚未建立起教师工程实践激励和考核机制。对青年教师来说,一来到高校首先面临的是职称压力,对工程实践能力匮乏,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评价不高,这些都不是影响职称晋升的主要因素。这一机制使青年教师将主要的精力用在科研上,关注教学水平提高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从而忽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学习和提高。

4、学生实践环节质量下滑

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课程设计、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也是地质工程等工科学科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但近年来,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主要表现在:学生实践课课时数和比例均下降;实验类课程比重虽未下降,但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和高质量项目偏少;实验室面积少,学生扩招与仪器设备的增长数量不匹配,学生动手机会少,许多动手做的实验逐步演变成动“眼”看的实验,且相关设备老化严重,利用率不高;部分实验科目、毕业设计未面对工程实际,以科研实验代替工程实践现象频现;学生实习中参观多而参与生产实践少;受惯性思维影响,部分教师认为实践教学仅是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这些关键环节质量下降,不可避免地带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下降。

二、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

1、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

与理论知识教授相同,大多数高校往往重视实践教学技巧,忽略教师自身实践能力提高。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课程教学效果,首先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只有自身实践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为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勘查教研室根据本室各位青年教师研究方向和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分配了适合青年教师教授的课程,鼓励青年教师在寒暑假期、无课程时找合适的工地、现场进行锻炼;年长教师也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帮助青年教师联系实践机会。经过两年的培育,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明显得到了提升,不但有利于教学,也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2、重视实践能力培训体系建设

重视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仅是鼓励参加实践活动,而是必须将青年教师“学校—学校”的缺乏实践环节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学校—工地—学校”的成长模式;其次,利用与企业科研合作的机会,深入企业、深入一线,了解行业、企业最前沿的信息和技术,补充青年教师所欠缺的工程实践背景,建立起企业与高校之间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再者,要格外重视青年教师定期培训,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 , 新任教师在上岗以前的几个月或没有教学任务的时间 , 有组织地安排青年教师走进合作企业进行工程实训 ,参与实际的工作项目,并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样建立的实践能力培训体系,将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基本而灵活,使青年教师的时间能力培训常态化。

3、积极参加科研活动,促进实践能力提高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这两者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促进的,科研工作促进知识、能力、实践经验的重构和创造,反过来又促进教学的进步;教学工作使理论基础更加深厚,“常教常新”,也深化了科研工作;像地质工程这样一个涉及面广的实践性学科来说,青年教师尤其需要从学科、专业的需要和发展角度,以及研究热点出发,从事符合行业发展的应用基础性研究,在科研中迅速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案例教学,使教学更为生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生产实践中,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地质勘查行业的发展需求。

4、建立“双师制”,培养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青年教师在参加工作后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都是能力提高的塑造期,地质工程等实践性强的工程学科应建立并贯彻“双导师”制度,一方面通过校内优秀的授课教师以言传身教,采用传、帮、带等方式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技巧、教学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导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地质工程专业的改革有利于培养更高水平的地质人才,因此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艳娜,李锦华 . 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J]. 中国科技信息,2010(13):250-251.

[2] 陈彬,潘艺林.实施全面工程教育改革工科教师非工化趋向 [J].化工高等教学,2008,(1):1-4.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05-02

前言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迫切要求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加快转变地方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和关键。在“加快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要求下,对我省高职院校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多项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在教学、科研、专业技术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几大功能中,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始终是第一位的,评估一所好到的职业院校的标准,要看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更要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专业建设发展水平,归根结底是要依靠教师队伍的总体质量与水平。随着高职院校规模及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青年教师在学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高职院校发展潜力所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青年教师队伍总体水平。

因此,各所高职院校的发展,就是对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以及对专业发展水平进行研究,从而提出提升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政策以及建议,来达到改进学校青年教师科研与专业发展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一、教学能力提升改革内容、改革目标以及问题

本项目改革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基本理论,模式和机制。项目改革实践是:

1.改革目标

通过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现状的调研,研究探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提出通过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进而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争取形成学校相关管理工作制度,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有所推广示范意义。

2.研究内容

一是调查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二是研究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专业发展的影响

三是研究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趋势

四是研究通过提升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的途径与实施方式

3.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是探索激励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机制与外界条件保障

二是深入探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

三是通过提升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的途径与实践政策

二、课题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实施计划以及课题特色之处

1.实施方案

一是专项调研,包括相关文献检索分析、在全校青年教师中抽样调查、到其他高职院校相关部门调研、邀请专家咨询座谈研讨;

二是设计激励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促进专业发展机制,形成建议方案;

三是争取将研究成果上升到学校制度层面加以实施,推进学校改进教师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工作。

2.实施方法

2.1文献资料。根据项目研究需要搜集和分析有关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及专业发展相关资料,检索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2.2调查调研。通过对全校青年教师抽样问卷调查、典型案例访谈、有关专家咨询座谈研讨、校外调研等等方法,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形成调研报告,提出对策。

2.3分步试点实践。通过调研报告、建议方案,提交学校,争取分步实施,改进青年教师教学管理及其专业发展工作。

3.实施计划

3.1项目准备阶段:成立项目研究团队;确定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制定项目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明确落实项目团队成员分工等事项。

3.2项目研究阶段:收集文献资料,分析研究;编制调研计划;开展问卷调查,校外调研,专家咨询座谈研讨等;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形成调研报告;写出研究论文、政策建议及校内制度建议文本。

3.3实施阶段:修改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文件;依据研究成果和学校实际,分步试行推进落实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激励制度。

3.4结题阶段:整理项目研究与实施材料,总结完善项目研究成果;形成项目结题报告,开展项目结题验收。

4.特色与创新之处

4.1在其他研究项目多集中关注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推进产学对接、融入校企合作的情况下,本项目关注高职院校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青年教师群体,站在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研究与探索激励学校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4.2本项目从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切入,探索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新的途径,进一步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4.3项目研究团队成员均从事教育教学管理、高职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及一线教育教学工作,本团队在该项目研究与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成果将会更直接的融入到具体工作实践,同时也为学校研究制订有关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发展等方面制度与制度执行,甚至于全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发展制度建设方面探索新的途径。

三、总结

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提升职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就是目前高职院校积极面对的问题和重要战略。通过课题研究,以青年教师承担的项目,能够顺利完成,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典型案例,激励全校教学管理岗位青年教师积极承担或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科研工作。提出建立健全机制,激励全校青年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优化学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环境。将在高职院校中发挥激励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宏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14).

[2]姚吉祥 等;国外院校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孙文武;李建楠;;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策略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3年08期

[4]张宇华;;高职院校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4期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篇(5)

>> 军队院校开展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行动研究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 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校本培训初探 开展校本教研 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坚持校本培训 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研究 校本培训在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发展途径中的应用研究 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校本培训模式研究 在高等院校开展青年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分析 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研究 对我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教育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开展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思考 探索高职院校教师的校本培训 民族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培训的需求探析 高等工程院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进企业锻炼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1-01.

[5]任永辉.校本培训与高职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6]万平.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7(2).

[7]韦荣.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创新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

[8]王少非.校本教师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1(7).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篇(6)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少年的理论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中华民族价值观、价值原则的指引与思想的引领,因此更是广大青少年的原则准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培养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敦促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投身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中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是青少年的重要理论及思想源泉,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少年的精神保障。

当今社会,东西方文化融合日益丰富,其中西方文化的渗透与输入也日益明显,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危害广大人民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并荼毒青少年,使得青少年迷失自我、淡化理想等等,导致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等出现偏差。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强有力的精神武器,有助于青少年分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在人生道路上不会误入歧途,极大程度上为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是青少年的思想精神上的极大保障。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途径

(一)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维是行动的先驱。广大青少年只有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健康成长、达成人生目标的重要源泉和保障,才能自觉积极主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因此,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宣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促进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把握其实质和精髓。青少年只有在思想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上才会更好地付之行动,积极改造并完善自我,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我国的蓬勃发展和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思维活跃,热衷冒险与刺激,热爱一切新鲜事物,不喜欢古板传统的说教。因此,培育和践行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因材施教,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思维模式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实践活动,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通过班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创新形式寓教于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不知不觉中渗透青少年的思想中,潜移默化地树立青少年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除此之外,培育和践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入手,于生活中时时刻刻警示自己、约束自己,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少年的日常准绳、日常遵循,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青少年的思维向导和行动指南。

(三)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青少年文化建设。

青少年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为青少年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是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青少年的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二者互相融合、相互促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贯穿始终,通过加强青少年的文化建设努力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青少年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多种多样的文体活油晟谱陨怼⒊涫底晕遥通过多种题材文学作品等诠释自我、体现自我,以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和促进青少年文化建设,进而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鼓舞和激励青少年,促进青少年形成独立自主、正确主流的价值观和思想形态。

(四)弘扬传统美德,提升青少年道德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弘扬传统美德,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更好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在青少年这一群体中广泛开展相应弘扬传统美德活动,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培育和发展,促进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加强个人品德的培养,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五)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相融合,指引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深化个人思想认识,自觉维护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繁复的巨大工程,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将其效用最大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刘毅.注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魅力中国,2010(03).

[2]姜正林.对青少年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01).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篇(7)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电子商务迎来快速发展期,但青年电子商务师资队伍存在实践能力不达标、缺少完善的考评体系、缺少政策导向等问题。因此,如何培养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文中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养方案建立校内、外专业实践平台等方法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子商务教师的专业技能,从而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优秀的、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

关键词:

电子商务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电子商务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目前,电子商务行业迎来蓬勃发展期,各地区政府分别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该行业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慢慢开始触网触电,通过入驻天猫、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络宣传和销售工作。基于这种背景下,各个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电子商务包含多个方面的知识,与工商、经济、信息技术、物流管理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这一特征决定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由于高校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显得更加重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教育发展规模不容小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机构,想要培养适合企业要求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必须配备一支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专业老师。但多数高校电子商务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薄弱,这种现象严重影响所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质量。因此,探索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法非常迫切。

1、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是具备特殊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是指能够开展相应领域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实践操作能力、电脑、实验器材、生产工具等使用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开展科研工作等。我国教育部门针对高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工作紧紧围绕电子商务职业和技能两个方面展开,要求培养具备超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但是,想要培养综合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必须配备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师资团队。专业实践能力是高校电子商务老师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高校专业老师有待提升的能力,是建设双师型师资团队的重点内容。因此,提升高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成为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2、高校电子商务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现状

青年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但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经验和方法明显不足,无法保障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真正意义上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薄弱,在组织、示范实训课程方面的能力不足。长此以往,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出现严重的问题。

2.1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水平不高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团队主要包括高校原计算机、市场营销专业、管理专业的老师;高校青年毕业生;从企业引入的电子商务老师。根据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的情况分析,电子商务专业确是一门复合性强的学科,不单单要培养学生懂得技术,也要将电子商务经营转变为具体的工作流程。从计算机、经济管理等专业调整过来的青年教师,他们本身专业知识不扎实,显然这类老师的师资无法达到教育要求。自高校毕业的青年老师缺少丰富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加之,青年教师对电子商务职业教育理解不够,极易出现重视书本知识、轻视技能的情况。同时,多数青年教师没有电子商务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经历,缺乏分析电子商务企业经营中常见问题的能力,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实习操作,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严重脱节。虽然高职院校工作比较稳定,但收入偏低,很难吸引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我国推行的任职制度对由企业调职到事业单位设定一定门槛,并不具备吸引丰富实践经验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优势。必须注意,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多数从事电子商务的人才都很年轻,并不具备较高的职称和学历,根本无法进入高校任职。因此,青年教师在专业实践能力、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待加强。

2.2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度不够

多数高校虽然意识到电子商务专业老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并未落实到实践中。为了节约办学成本,部分高校并未配备充足的电子商务专业老师,已有的老师教学任务繁重。同时,忽视老师借助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导致电子商务老师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部分青年老师认为实践操作是体力劳动者该干的工作,与高级知识分子这一身份严重不符。试想,如果电子商务专业的老师都缺少相应的实践能力,何谈为学生传道、解惑。

2.3缺少完善的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条件

高校开展的电子商务课程对社会影响力较小,与其联合、合作办学的企业少之又少。某些合作企业多数为短期行为,因此,借助企业辅助提升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效果甚微。同时,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双师型师资团队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实践教学、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重视度不足,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并未制定有效的措施辅助执行,效果自然不理想。

2.4缺少健全的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目前,从培养电子商务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角度来说,还缺少科学有效的政策导向。现阶段,多数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考核处在真空状态,教育管理部门并未颁布高效可行的实践能力考评制度。同时,高校老师职称评定内容中并没有把电子商务划分独立的内容展开评价,电子商务依然隶属于管理科学工程中,强调教师的学历、科研论文数量等内容,对电子商务老师专业技能、指导学生实训等方面缺乏合理的考评体系。部分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少必备的实训场地和实习基地。高校并未针对电子商务专业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该专业老师的专业技能价值无法得到应有的体现,钻研、提升实践技能的积极性得不到相应的鼓励和激发。

3、电子商务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3.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高校电子商务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因此,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教育主管部门要大力宣传高校教育新理念,加强各项监督和管理力度,督促高校实施符合新时展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各大高校要针对电子商务教育教学实施改革,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促进双师型师资团队的建设。同时,电子商务教师要勇于适应新的教育形式,通过兼职、顶岗、培训等形式提升自身职业素质,从而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能力。

3.2制定可行性的教师培养方案

根据青年教师的来源不同,采取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从而提升电子商务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高校可以组织青年教师参与进修班、讲习班、学科培训班进行深造,也可以为这些青年教师提供与所教授专业相一致的大中型企业进行学习,通过挂职锻炼、与企业共同研发项目等手段,让青年教师在具体的职业环境中培养实践能力。通过上述方法有利于改变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师资结构,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学习最前沿的学科知识,不断改善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

3.3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实践活动保障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可根据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国情,制定电子商务师资队伍建设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并投入相应的资金确保其顺利实施。创建完善的高校电子商务教师档案库,及时了解电子商务师资队伍发展情况,加大对高校电子商务师资建设正确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牵头建立高水准的培训和实践基地,承担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培训任务,促使我国电子商务教师培养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制定每位入职的教师一年内必须通过实践教学能力考核,接受实践教学能力考核的教师可在自己任教的专业内任选一个关键点,进行现场教学。这种实践考核重点考查教师实践和理论教学能力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对不达标的教师给予再培训或者转岗处理。通过上述评价考核制度,有利于培养、锻炼青年教师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能力,对改善其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3.4改革高校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

我国原教育部部长曾指出:“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必须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技能性、实践性教学的师资队伍”。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人事制度,创建高效的吸引人才、使用人才机制,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创设最佳的环境。同时,要把培养和引进电子商务人才相互结合,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高校电子商务教育团队中。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师评聘方案、不断完善人事聘用制度、职称评定等内容,在教师进修、职务晋升、工资福利等方面向技能型教师倾斜,做到理论知识与技能并重,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5构建校内、校外专业实践平台

产学研相互结合是针对电子商务青年教师开展继续教育、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严格按照专业建设要求,加强与电子商务企业、科学研究机构的联系,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创设高校电子商务教育、运营、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实践基地。青年教师通过参与基地的实践工作,与企业、科研单位进行合作,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在实战中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高校可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技能比赛,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不仅能有效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也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对教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束语

总之,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对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可以不断探索培养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有效的途径,制定一系列制定政策,提高电子商务专业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电子商务青年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确保所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毅.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探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41(32):74-75.

[2]陈杰.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电子商务,2013,25(12):80-81.

[3]刘杰.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12):371-372.

[4]刘喜咏.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J].电子制作,2015,11(4):206-206,207.

[5]邵洵.高职院校电商专业创业能力培养刍议[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3(4):30-30.

[6]李勇,邓孝君,邓满英等.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综合能力提升策略[J].中国商贸,2014,21(13):216-218.

[7]郭汝惠.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9(1):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