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阅读文学

阅读文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9 16:16:51

阅读文学

阅读文学篇(1)

一、陶冶学生的阅读情趣

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往往教师的“牵引”多,学生的发现思辩少;教师的分析提问多,学生的理解感悟少,教学形式不够丰富,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这些都导致学生丧失了语文阅读兴趣,影响了良好语感的形成。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的发展步伐,根据时代的信息观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情趣。

1.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

将学生的阅读面从书本中、教材中引导到生活中、实践中,以主题阅读的模式从生活中搜集阅读素材,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尝试自我发现、探究、品析、鉴赏,再进行相关专题的交流,从而陶冶学生的阅读情趣,广泛拓展学生的阅读范畴。

2.拓展阅读,淡化任务,搭建阅读兴趣的桥梁

如今的阅读很多都停留在快餐式阅读的层面,各种快餐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对学生的阅读情趣起到了不良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搭建阅读兴趣的桥梁。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拓展延伸,实现以所学带未学,以已知带未知,切实地感受到阅读的兴趣所在。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要淡化阅读教学的功利性,适当地抛开作文、考试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情感底蕴,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阅读带来的身心愉悦,使阅读变成一种享受,使阅读成为真正的悦读。

3.了解名家事迹,培养阅读兴趣

知其人方能爱其文。对于很多作家作品,学生往往因为不够了解而与好的作品失之交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适时地与学生交流一些作家的奇闻轶事,介绍一定的文学典故,探讨相应的历史故事,学生越是了解作家的经历事迹,往往就会越容易产生渴望拜读相关作品的愿望,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畅游书海,贴近作者的情感体验,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感受人间的悲欢离合。

4.创设阅读氛围,提升阅读兴趣

阅读氛围离不开阅读环境的创设,书香校园、文化教室的氛围会引领学生从被动阅读走向主动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同时,阅读也是一种身心的享受,安静、温馨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活动有序进行,也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获得情感共鸣。教师的示范朗读、同学的竞赛比读、合理的情境阅读等都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的阅读感受,提升阅读兴趣。

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生能够自觉地走进阅读,热爱阅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不仅仅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也不要将优美的阅读文段肢解成独立的字词句,而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质,教会学生如何筛选好的文章,如何品析好的语段,如何领会文章内在的情感,从而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乐读书。

阅读动机是爱读书的前提。学生在没有教学任务、学习压力下的情况下,出于自身的情感需要产生的阅读兴趣是强大的,这种来自于理想的追求、审美的需要或者是对知识的渴望所产生的阅读动力会成为学生阅读的内驱力,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甚至终身的依赖。

学为所用是会读书的表现。如果说爱读书只是学生的一种兴趣选择,那么会读书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和阅读价值的体现。学生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积累,进而改变着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对真善美的评判,这种从最初的捕捉信息,单纯记忆到通汇贯通,迁移整合的过程,学生学会了如何去欣赏好的作品,如何去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去运用所学处理问题,这种由量到质的变化,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方法,掌握规律,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技巧,从爱读到会读。

情感共鸣是乐读书的需求。我们一直强调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其内在的生命价值,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情感,不断在阅读中展开联想和想象,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运用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引读、范读等多种阅读形式创造阅读乐趣,达到学生“乐读书,读书乐”的最佳境界。

三、提高阅读的鉴赏水平

1.鉴赏文章,离不开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这是鉴赏作品的前提。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内涵的文学作品,同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内涵也会因作者的经历有所不同。知人论世,知人论文,是鉴赏文章的必做功课。

2.鉴赏文章,离不开作品的思想感情,这是鉴赏阅读的立脚点。任何语句的分析,结构的安排,字词的斟酌都服务于中心的需要。因此,明确文学作品的中心情感,是鉴赏阅读的关键。那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比如,抓住文眼和关键句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理清文章的内在线索,揣摩文章中心;提炼主要事件的情感倾向,品味作品情感……只有明确了作品的中心情感,才能使阅读鉴赏有的放矢。

3.鉴赏文章,离不开规范表达。我们的学生常常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了文意题意,但却得不到满分,这很大原因在于缺乏规范的表达。教会学生一定的答题术语,传授一定的答题步骤,领会文法的不同答题重点相当于传授给学生一把鉴赏文章的金钥匙。

阅读文学篇(2)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弊端,如阅读教学不阅读,尤其不让学生阅读,而是以教师近乎解剖麻雀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忽视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阅读,对课文也就不能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牢固树立“以读为主,以学生的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思想,并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自读与教读相结合,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自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阅读,理解课文。教读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教读带动自读,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一方面,通过教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并给教师以信息反馈,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步骤,以促进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1.朗读

它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更准确、更恰当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过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阶段。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会课文的精妙所在,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2.默读和速读

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有利于提高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获取文章内容的快速阅读方式。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记忆、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为了提高阅读速度,要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3.复述和背诵

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增加积累,加深体验与领悟,使背诵获得最佳效果。

4.精读和评析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耐心细致地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课文等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如对词句的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评析往往是与精读同时进行的,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这就是所谓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制作读书卡片,摘抄要点,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阅读文学篇(3)

论文摘要:阅读是一种可以影响国民素质的文化,包含阅读目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等。大学生阅读文化有值得批判的地方,需要学校、社会、大学生及其家庭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阅读文化建设。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一直以来对读书都是非常重视的。人常说:读书使人聪慧,使人高尚,使人文明,使人明理。鲁迅为了启发民智而弃医从文。论文百事通对于一个人来说,阅读能力可以决定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阅读文化直接影响其国民素质甚至国家的兴盛。因此作为社会阅读主力的大学生,作为将来社会建设栋梁的大学生,他们的阅读状况如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随着西方不良文化理念的侵袭,盛世靡靡之音的抬头,网络、影视、CD,MP3等视听觉文化的影响,大学生阅读出现了令人担优的状况,对大学生阅读文化的批判和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对大学生阅读目的批判

大学生的阅读目的出现三种倾向:

1,提乐性阅读

现在是商品经济泛滥的时代,是诱惑的时代,是不屑于思考的时代。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为了消遣或追求刺激的故事情节去读书,沉溺于休闲娱乐、文化快餐等方面的读物,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戏说历史类小说、明星传记、漫画等。尤其是女生,异常钟情于言情小说,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如果人读书一味注重娱乐,就会不自觉地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著名美育家吕凤子说:“书为我用,而不是我被书用”,一旦人被书用,就会目光短浅、甚至丧失自我。

2、功利性阅读

未来就业的压力迫使大学生的阅读取向变得非常功利。英语、计算机类的等级证书是毕业、就业的法宝,因此,各类英语、计算机书籍成为大学生阅读的重要内容,图书馆、阅览室、自修室里大学生们读的多是英语、计算机、经济贸易、人际交往、面试技巧等比较实用的书。

3、拓展性阅读

应该说人文类书籍仍然是大学生阅读的主要对象。多数同学喜欢旅游景观、人物传记、为人处事类的书籍。与女生相比,男同学可算是博览群书,喜欢阅读人生哲理、人生奋斗、西方哲学、古代哲学、军事、历史类的书籍。但是,专业上的拓展性阅读依然非常欠缺,往往当他们快毕业的时候,才意识到拓展型、研究性阅读的重要性,但已经失去了大好的阅读时机。

第一种阅读的目的给人们带来纯粹的快乐;第二种阅读的目的使人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第三种阅读能扩大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高尚的情操。这三种阅读目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小缺乏玩伴,是阅读的快乐伴着他们长大的;大学生为了考试、就业阅读也无可厚非,毕竟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问题是不能忽略拓展性阅读,拓展型阅读的成效无法用成绩来量化,但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却关乎人的素质高低,关乎人的长远发展状况,或者说直接关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大学生,应妥善处理好这一种阅读目的的关系,以第二种、第三种阅读目的为主,第一种阅读目的为辅,相互调剂,才能完善知识结构,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大学生阅读兴趣批判

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分析:

1,总体阅读兴趁下降

一是因为电视、网络、游戏、歌厅、繁华的街道等娱乐活动的发展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大学生总体阅读兴趣下降。也许有人说网上阅读已经成为主要的阅读方式,不否认网络成为他们主要的信息渠道,但也成了他们的首要休闲渠道。大学生上网经常从事的活动为:聊天,接收邮件,下载听音乐,看电影等。真正上网读书或查阅资料的时间并不多。二是书籍泛滥,大学生对书籍失去了期待,不懂得珍惜。三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会在无意当中接受很多冗余信息,使得大学生产生了阅读疲劳。

2、阅读的内容栩向于通俗英书籍

大部分住在集体宿舍的大学生,没有电视机等娱乐设备,把阅读当作重要的娱乐方式,有的同学甚至把小说书借到课堂上去打发时间。图书馆的专业书籍、严肃文学读物少有人光顾,通俗读物则供不应求,还有部分同学到校外书店租庸俗书籍看。通俗读物有水平优劣、内容好坏之分。这样好坏不分、团圈吞枣的做法是很危险的。因为好书是人的良师益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坏书却可以引人人歧途。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说:“没有高尚的欣赏情趣,读书的效果是不会好的”。

3、阅读方式倾向于网络阅读

因为高校硬件条件的不断改善,网络的便捷,使得倾向于网络阅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网络阅读的时间也呈延伸趋势。网络阅读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网络是个多彩的世界,诱惑太多,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大学生在网上专心阅读的可能性不大;网络上虚假信息、冗余信息充斥,用于搜索、浏览的时间往往比较多,真正的阅读效果并不是太好;真正有价值的文章、书籍在网上是需要花钱购买的,并不合算;在网络上阅读容量大的书籍也不利于身体健康。但是,求新心理严重的大学生,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的优缺点,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另外,外文读物的兴起是图书馆的一个亮点。外文读物有经济类的、外贸类的、旅游类的、文化类的,等等。尤其是英文文学读物越来越多。有原版英文文学作品,有介绍文学作品概要的,有包含中文导读内容的英文文学读物,有的有丰富的插图,有的包含光盘,适合不同英语水平的读者。文学和语言一直以来都是如影随形的,英语的普及也带来了英语读物的兴盛。这些读物大多是教育工作者编写,相对来说,内容纯净、益智。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个既有趣又实用的阅读领域,也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指导的阅读领域。

三、大学生阅读习惯批判

1、缺乏计划

这与某些学生不善于做人生规划有关,上进的学生和不上进的学生的区别在于:一种是有理想、有计划的;一种是光有理想而没有切实的计划,漫无目的,临时对什么感兴趣就看什么,临时考什么就借什么书,考完就丢,收效甚微。

2、故乏救力

图书馆进的英文书籍,根据破损和被污损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都只看了个头,便不看了,从他们的借阅历史来看,借阅的书也不少,可是,很少有完完整整看完的。这在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有热情无毅力的表现。

3,潜心阅读不足

纷繁的世界、快节奏的生活使人心气浮躁,大学生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又对新事物和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没有耐心花大量的时间仔细地阅读、思考一本书。快餐式的、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在大学生中很流行。但是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黄金阅读期,一旦进人社会,没有近在眼前的图书馆,且有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再想潜心阅读是很困难的。

4、从众的阅读习惯

年轻人求新、追逐时尚,像对服饰消费一样,流行什么读什么,同学读什么,就跟着读什么;大学生还喜欢结伴借书,传阅相互间借的图书。表面上大学生阅读是多样化的,但真正的有目标的深人的个性化阅读还是欠缺。

四、大学生阅读方法批判

1,重感性阅读,枉理性阅读

读书的快乐有很多种,有生理上的快乐,有庸俗的心理上的快乐,有高雅的精神愉悦,有求知的理性快乐。廖沫沙认为青少年时期是“用感情去读书”,二十岁以后,要“用理智去读书”。大学生到了从感性阅读向理性阅读迈进的时候,大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流行图文书籍带来的感官快乐,庸俗书籍带来的庸俗的心理愉悦和生理上的快乐,应该注重在阅读上获得高雅的精神愉悦和更多的理性快乐。论文百事通

2、不能正确运用快乐阅读

快乐阅读是一种心态,也是阅读方法。有的大学生习惯了应试教育,喜欢死做题目死背书,不喜欢探索快乐而高效的阅读方法,把学习上的阅读当作负担、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对待。其实阅读的过程比阅读的目的更重要,应该学会运用多种阅读媒介,寻找适应自己并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阅读方法,这样才可能带来好的阅读效果。

3,枉阅读理论与实我相结合

古人一直强调“学以致用”。理论来自于实践,必须指导实践才能显示其价值,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能出新知、真知。就是阅读理论、创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本来,教师布置学术报告、学术论文,既是想提高学生的研究性阅读能力,也是想锻炼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学会抄袭和拼凑文章,使这美好的愿望落空。部分学生在实习时遇到问题会到图书馆来借书,把书上的理论与实习的体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是值得倡导的。

4、不喜欢记读书笔记

有的学生喜欢在书上涂画,甚至在书上写上电话号码等无关的内容。却并不喜欢用专门的笔记本记读书笔记。但是,重要的阅读内容要在心里或以后的岁月里留下痕迹,是需要借助笔记的,阅读时产生的思想火花如不及时记录下来也会稍纵即逝。

五、大学生阅读文化建设批判

大学生阅读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或者某单方面努力的问题,需要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共同长期有计划的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饮乏通俗易佳的精英读物

一是出版界利益熏心,歪曲了接受美学的思想,只在乎吸引读者的眼球,满足读者的生理、心理需要,不重视读者期待视野的提高。二是中国的专业、理论类的书籍具有大而空且艰涩的倾向,缺乏通俗易懂、内涵丰富的精英读物,需要有识之士撰写、出版浅显易懂的具有普及、提高作用的专业书籍。三是市场上缺乏有趣、高雅又切合大学生的生存状况的文学读物。通俗和庸俗不是一回事,期待有良知、有追求的文学家创造出通俗但并不庸俗的精品文学书籍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四是精英书籍往往缺乏宣传和包装而被大学生们所忽视。现在大学生非常重视视觉感受和媒体的作用,凡是经过媒体宣传的读物往往很容易获得大众的接受,如名著《尘埃落定》,如地震时发表的诗歌和一些画作等。总之,重视读者的接受心理和读者的提高应该是所有读物的追求。

2、中国的中小学阅读教育存在故陷

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更多是教师和家长代为选择的,不是推荐的书籍就是家长、学校规定必读的书籍,学生不是处在自然自在的欣赏角度来阅读,教育工作者忽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忽略了培养他们分辨优劣好坏的书籍和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的能力。西方有很多职业教育的例子,从事某一项事业的种子往往是在很小的时候种下的,中国的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跟他们从小阅读兴趣没有个性化有很大关系。新晨

3,高校对大学生阅读的宜传、指导力度不够

首先,很多高校注重专业课程设置以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但往往不注重人文素养类课程的开设,很少有高校开设文学导读课、信息素养课、阅读课等,但是这些课程对大学生的阅读能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即使有学校或者有专业开了大学语文,还是着重讲语言学的知识,而不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要启人心智,为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阅读是重在服务,研究不足,指导不足。很多馆员错误地认为工作业务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对图书管理系统的掌握而缺乏更高的人文思索。阅览室成了学生的自修室,学生去图书馆不是去借还书,而是在那里写作业、看讲义、应付各种考试。电子阅览室常是人满为患,但是学生上机在做什么,却少有人过问,也很难干涉。

第三,学校系部、学院及其它相关部门对大学生阅读的宣传和导读的活动开展得不足,系部、学院应和图书馆、学生处或教务处联手成立一些阅读团体,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导读活动。乔龙庆为了激励孩子们读书,从1996年开始,每年举办“读书解惑”征文比赛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阅读文学篇(4)

然而,当我们打开学生作文时,那些令人深思的现象便会映入眼帘。有模棱文体两可的。现在的作文由于没有文体的限制,一些学生写出的作文四不像。从作文的形式看,多数作文常常是散文的格式,议论文的内容,记叙文的语言。这类文章从表面上看体裁像散文,而细读之后,发现内容又像是议论文,而文章的语言又是纯记叙。文体的模糊,导致文章不伦不类;有追求语言奇异与绮丽的。学生偏爱词藻上的绮丽,错误的认为讲文采就是多描写、多长短句、多博喻排比对偶、多引用名人名言,把名人名言和排比、对举等重张复叠作为有文采、有才情的秘密武器,以“绮丽”代替了“贴切”,以“重复”代替了“灵活”,以“现成的哲理”代替了“个性的感悟”,甚至削内容之“足”,适形式之“履,致使文章成了灿烂的词语“集锦”。 很多学生一味追求语言的奇异与绮丽,冷落了语言的平实与质朴,追求华美、堆砌词藻的不良文风;有内容浮躁轻佻的。如有的同学写以“温暖”为话题的作文,写的是又一次下雨,自己忘了带雨伞,结果只能淋着雨回家了,当走到半路上的时候,忽然老师追了过来,给自己拿来了雨伞,因此感到很温暖。只要我们稍加思考便会明白,作者是凭想当然写的这件事,因为面对那么多学生回家,老是不可能知道你有没有带雨伞,又怎么能追到半路上给你送雨伞呢?还有一位同学写自己村里的一位老奶奶找到他,要求他将自行车胎给补好,结果他愉快地补好了车胎,交给了奶奶。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怀疑:第一,老奶奶这么大岁数了,不可能自己骑自行车;第二,即使她自行车坏了,也会去找修自行车的人,而不会去找一个孩子。这些失去生活真实的情节,不但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会使人生厌,起不到应有的阅读效果。这一切,让我们陷入百思不解的境地。

其实,在埋怨学生写作能力差的同时,我们只要稍微回头反思一下就会发现,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作文教学一直都是名存实亡。高一高二的作文教学只是在一学年之中象征性完成几篇,以便检查,没有训练的系统化,没有讲解的体系化。到了高三,为了应付高考,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作文教学。直到最后,总是从网上机械地下载一些所谓的“写作指南”,甚至要求学生去背诵一些范文,以期仿用。结果,学生只能用一种原始的写作能力去应对分值几乎占到“半壁江山”的语文写作。一次又一次的考试证明梦想一蹴而就的快捷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我们应该怎样实施作文教学呢?笔者以为,没有充分的阅读,就无法完成成功的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应从语文课文中寻找写作的新突破。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足以说明读与写相辅相成的关系。作文教学应该以读带写。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的教授钱理群说“强调要以读、写为重点是有道理的,这或许对改变日前语文教育要求不合实际,过分繁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可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确定阅读对写作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合理,而且意义非同寻常。

长期以来,众多语文教师忽视两者的统一性,仅靠作文课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不科学的一种做法。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等重要,不能偏颇。写作教学应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文章,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形成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认识的能力;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它与写作教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写作教学服务,抓住语文课本其实就是抓住写作的宝藏。

阅读文学篇(5)

儿童文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在语文教育开展的道路上,一直伴随着儿童文学的发展.从儿童文学的崛起到深入探讨研究,一直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近些年来,我们已经见到了一些关于儿童文学研究成果.朱自强教授是研究我国儿童文学著名的学者,他在《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一书中倡导将语文课本中的儿童作品文学化,并深入、系统地阐述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方法和理念,这为儿童文学教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儿童文学在小学阅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挖掘儿童文学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儿童文学界和语文教学,并非始终联系紧密.由于特殊的教育形式,儿童文学曾一度脱离语文教学,这对于儿童文学界和语文教学界来说,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儿童文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是培养少年儿童语文能力和爱国情感的重要资料,它是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把各种语文知识结合起来的科学体系.而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会重点考虑儿童自身心理特征和儿童教育的需要,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儿童文学最适合儿童阅读.它是开展儿童素质教育最得力的助手,当然也是小学语文课本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它是对少年儿童课内学习的补充和延伸,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少年儿童仅依靠课堂上的阅读是达不到素质教学要求的,还要依托课外阅读来辅助共同完成,才能真正达到阅读的目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中,儿童文学作品占了一半以上,这是因为非文学读物通俗易通,儿童容易理解,而作品的内容无论在思想、情感、还是在语言表达等方面都不是儿童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儿童文学是最适合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内容.

2儿童文学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窗口,有助于帮助教师永葆童心

教师通过讲解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儿童,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为儿童学习服务,正是它的特殊服务对象决定了其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特点,充分反映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等.因此,教师在讲解儿童文学作品时,就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兴趣和性格等.所以,儿童文学是教师推开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钥匙.教师通过讲解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唤回美好的回忆,永葆童心,童心是教师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心理素质,要想真正走进儿童世界,具有童心素质是不可或缺的,鲁迅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从儿童时代成长起来的,但赤子之心却早早消失了,就像毛毛虫一样,变成美丽的蝴蝶后,前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状:这是相当不幸的.要想真正了解儿童,走进他们心灵的世界,教师必须永葆童心,而童心恰恰可以通过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塑造与展示,其很多内容都是在描写与颂扬童真童趣的,所以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不仅可以走进儿童美好纯洁的心灵世界,还可以使自己更加热爱儿童和教育事业.

3儿童文学有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习者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小学教育中,小学生通过儿童文学可以促进自身形成健全的人格,培根曾经说过:读书可以朔造完美的人格,由此可见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这就是儿童文学存在的真正意义,小学生在学习和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的情感内容所吸引打动,这样他们慢慢地就会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领悟到人生的意义,这将对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儿童文学的主要特点是想象力丰富,在儿童文学的素材中,大部分都是以幻想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如科幻小说、童话等等,有些素材更富于幻想,如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等,犹如金近曾说过:孩子们思想情感最主要的特点是富有幻想,幻想一直伴随着人们的整个童年时代,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儿童适合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呢?应该给他们看一些能够启发幻想的书籍,引导儿童培养健全人格和心理特征,富于创造思维能力的书籍,由此可见,在培养儿童人格、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儿童文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儿童文学契合儿童学习的内在节奏,有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从我们人类的心理特点来说,人的思维能力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儿童恰恰是这个发展的起点,即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形成,然后逐步发展到成人所具备的抽象逻辑思维.只要儿童感兴趣阅读,有激情去阅读,那么语文阅读目的就会很容易实现,进而儿童就会获得理解语言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把握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文阅读的作用.

5儿童文学有助于实现有效性阅读教学课堂

儿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构建精神家园,而课堂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师生之间必须认真沟通交流,才能建立起和谐的、活跃的课堂关系与气氛,才能真正创建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当前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既有儿童诗,也有童话故事.这些选文的主要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人文精神丰富,时代气息浓厚,与儿童的想象世界联系密切,因此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也可以在情感上熏陶和感染他们.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正中的精髓,积极引导儿童阅读.

儿童文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加强儿童文学的诵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通过学生“读”来学习的.儿童必须通过诵读才能体验和感悟文本内涵.教师应积极鼓励儿童大声朗读,让他们在读书中不断积累、体验语文知识.特别是那些富有童趣和能够激起想象的素材.当然除了那些语言典范、构思巧妙的教材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儿童诵读一些语言优美生动的经典名篇,这样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智力.

2创设阅读儿童文学的情境

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教师在阅读课堂中,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使儿童对文学作品感兴趣,愿意去阅读.儿童文学的语言通俗易懂,文章本身构思也比较巧妙,教师恰恰可以利用儿童文学的这些特点创设美的课堂情境.例如,再现作家创作时的情境,引导儿童全神贯注阅读文章,将自己置身于文章之中.这样儿童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下,就会无意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学习知识,有利于培养自身运用知识的能力.

阅读文学篇(6)

一、线性阅读

线性阅读是指通过对文章的阅读,通过时间、空间、线索、手法、修辞等单一方向,完成阅读任务。这是一种流程清晰、层次分明的阅读方式。具有单向性、连贯性、整体性的特征。在线性阅读过程中,师生紧扣文本,一点串线,以点带面,在清楚的流程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

第一,创建教学情境。在线性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阅读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轨道、带领学生进入文本阅读的境界。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构建教学情境,将文章中的一个个场景串联起来,通过情境或者画面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文本中的关键词、具体物象等,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个场景、意境、画面或者情境。

例如,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体会词语所承载的丰富内涵。《白杨礼赞》中,作者开篇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一句中的“不平凡”一词始终贯穿全文,它既是文章的抒情线索,也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抽丝剥茧般地剖析文本,最终发现“平凡的白杨树”的“不平凡”之所在的象征意义。

再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歌曲《父亲》,并下载“买橘送别”的影视资料。将学生带入到感动与感恩的情境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这部作品。

通过设置这样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强化了记忆,而且提升了学生对文本思想内涵的领悟。

第二,寻找线性阅读的切入点。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驾驭文章整体脉络或思想内涵的切入点。这个点可以是文章的文眼或文章主旨句,也可能是文章中某一关键词或句。一般来说,这个词或句在整个文章中起到线索、过渡、揭示中心或铺垫、设置悬念、画龙点睛等作用。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文章开头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引出文章的叙事线索,同时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再如,《变色龙》中,要紧扣奥楚蔑洛夫围绕“狗的主人是谁”这一主线,找出他6次不同的判定与对应的5次变化,通过对比把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看得更加清楚。

线性阅读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切入点,架起线性阅读的桥梁,同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采取师生对话和设置情境等教学手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全心投入到文本阅读中。

二、网状阅读

第一,构建纵横立体阅读体系。网状阅读是指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将时间、空间、线索、修辞、情感等因素综合起来,由点到面、纵横交错、由表及里,垂直方向剖析文本,构建立体式的网状阅读方式。网状阅读具有多元化、发散性、综合性等特征,在阅读中,学生不仅了解了阅读方法,同时也达到了新课标的情感价值培养目标。

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比较文章中出现的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思想;比较不同的事物;比较不同的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比较文句所包含的情感等。

例如,学习《窗》时,把靠窗的病人与不靠窗的病人进行比较,剖析他们的心灵世界,可以看出无私与自私、高尚与鄙俗、美好与丑陋的两个灵魂的对比。通过两个人物形象的比照,学生很快领悟了小说的主旨,自己的心灵得到了熏陶,让美的品质驻扎学生的心间。

再如,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时,文章第一部分叙述作者当年读书求学之难;第二部分分析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两者形成对比。学生从对比中懂得了“读书求学需要勤奋专一”的道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文章中作者勤奋学习的精神与品质内化为自己今后学习中不断进取、奋发前进的动力。

第二,构建多向综合阅读体系。在以上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在剖析文本的时候,就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横向纵向剖析文本,就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地剖析文章某一段、某一句。如对某一句段,可以从修辞、手法、语言特色、写作技巧、该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所蕴含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更深更广的阅读分析。

例如,我们在剖析某一文本时,不仅仅局限于该文本内,还可以是联系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或课内与课外类似文章的比较阅读等等。既可以从体裁、语言、风格、主题、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进行比较阅读,也可以是跨时代的作品比较、纵横知识点或者新旧知识的比较、同一文本的前后比较。比如,情感的前后变化、事情形势的变化、情态首尾的变化等。在实践中,我们要求学生要潜入文本内,把文本外的“我”演变为文中的“我”,用心体悟和分析文字里蕴含的思想感情。

再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具体的物象有10个,加上1个景中之人。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物象构建的意境,把学生带进文本,融入情境中,进而把握诗词内涵,此词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物象构建出一个萧瑟、凄凉、孤寂的秋思意境,表达了天涯游子的思乡愁情。

这样,文本剖析更透彻,课堂向纵深发展,课堂容量得到拓展,更能穿越学生思维与心灵世界,搭建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能够把知识触类旁通,教师可以选择和文章材料相近的文章,让学生们进行对比阅读,创设网状阅读系统。从而有效避免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表面化。

第三,构建多重对话体系。这种对话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这三种对话表现为由显性对话到隐性对话过程,学生通过对话主动发现在阅读文本中遇到的问题,以此达到激发兴趣、主动思考、自我设疑、寻求答案、培养能力的目的。

例如,预习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挖掘几个问题;教师也可以给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根据文本提出问题,在自我探究的同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寻求解答途径。这个过程中,教师一般不给学生提供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出答案。

通过网状阅读,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发挥学习主动性,对课文的整体内容和表达思想进行全面掌握,多层次多领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点和线性阅读不同。

阅读文学篇(7)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文字的魅力是如此的无穷无尽,就像阿拉伯的神灯一样,永远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不仅会消解人莫名的烦忧,让你独处时也会快乐得笑出声来,更重要的是赋予了我们慧眼,让我们看到生活梦幻、罗曼蒂克的一面,不再疲惫和厌倦。有人说,生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我们依靠自己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生存。文字,就是我这个阅读者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既然阅读有如此的魅力,那么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呢?

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而且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很难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学生把阅读当做一种爱好,一种乐趣,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水平、文化素养和语文阅读效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对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潜在的阅读欲望和能力。

阅读让我事倍功半。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在科技教研阅读教学上多下工夫,努力探索激发与培养阅读书文兴趣的途径,使阅读书文真正成为我爱好阅读的良好习惯。对自己擅长、感兴趣的事,人们总会做得又好又快。每个人的兴趣是不同的,是千差万别的。兴趣让人们对阅读对阅读书语言产生极大的热情和专注。正是这种热情和专注,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的知识理解迅速,记忆超强犹新。

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才会有成效。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阅读兴趣。因此在开学初,我就给学生讲明阅读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同时开列80多部作品书目,简单介绍情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使学生有初步的印象,激发阅读兴趣。学期中间我利用教科书上的名著选段引发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如在教《失街亭》时推出许多三国的人物,课后布置学生列出《三国演义》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写出他们不平凡的事迹等。还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VCD,让学生欣赏名拍成的影片,从而获得较直观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本是一种个人行为,通过组织、交流,使它变成一种集体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竞争,不仅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而且使阅读目标得以实现,阅读兴趣得到强化,阅读视野得到开阔。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我觉得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应有另一种理解:真诚地沉醉于每一个过程中,都是一种诗意的栖居,都是一种美好的境界。你看:凛冽西风,万物尽凋,当此举世阒寂之时,却毅然特立独行,举目天涯,树卓尔之志,定邈远之向,这是何等高迈之境界。你看:不论遇到何等挫折险阻,纵使“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只要有“美人如花隔云端”,就要追求不已,深情执著,万难不辞,这是何等雄毅之境界。你看:孜孜矻矻,寻寻觅觅,最终,却不是于锣鼓喧天之处,花团锦簇之中得到,而是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而是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孤舟蓑笠,独钓寒江,这是何等高洁之境界。乍看,从立志开始,“会当凌绝顶”,我们就是在向更高的境界攀登,一步一步,一段一段,最后攀上峰巅,“一览众山小”。这绝不是说,我们是在走一条“否定之否定”的路,后一步总比前一步好,后一种境界总比前一种境界妙。

参考文献:

[1]赖莉.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分析与培养[J].科教文汇,2008.

[2]闫国利.阅读发展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