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堂教学本质

课堂教学本质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0 14:36:06

课堂教学本质

课堂教学本质篇(1)

关键词:数学本质;返璞归真;火热思考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将业、法和道授之以人。所谓的授人以业即要将精确的知识传授给别人,授人以法是要注重知识传授的深刻性,授人以道是要求把知识的本质教授给学生。显而易见的,若要保证数学课堂的高效率,数学的本质必须要得全方位的呈现。一般情况下,数学本质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同方面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是如何形成的;怎样提炼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数学所体现出的理性精神等方面。而对于最后一点来讲,理性认识是指通过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抽象、概括、分析或者综合出一些感性的材料,概括出它的概念,或者作出判断或者推理。对理性认识活动的重视,有利于我们对事物本质、规律以及内在联系的寻找和归纳。

由此,我们对何为初中数学的本质有了基本的了解。若要使其在课堂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并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应当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做到对教材内容的渗透领悟

数学课堂教学本质的体现和效率的提高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避免浮躁情绪和经验主义,要对知识发生的本原进行详细的梳理,掌握教材中的要点知识和本质特点。现在回顾自己上过的初中数学课程,总会感觉课堂内容太过匮乏,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领悟,难以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和思想的共鸣。我认为,要想有效地改善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这一问题,教师在领悟教材的过程中必须具有犀利而独到的见解,以深邃的眼光看待教材,不能只是盯着表面的文字、图标以及简单的数学公式和定理,最重要的是要对鲜活的数学思想有深入的领会和掌握。而教师只有掌握了这种思想才能够对数学本质有更好的认识和了解。教师还要将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课本中,并做到将自己的思想与教材内容进行良好的融合,这样才能够使教学得到源源不断的活力。

举例来讲,有这样一个题目在初中数学中非常具有典型性。四边形ABCD各边上的中点分别为E、F、G、H,试证明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将AC两点连接,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运用其中,这个定理是很容易证明的。而以此为依据,我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拓展,将条件进行适当的替换,并探讨结论相应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情况一: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题目中四边形ABCD作出修改,依次考虑在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以及等腰梯形等的条件下结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情况二:若要把结论作出改变,保证四边形EFGH依次为矩形、菱形或者正方形,那么原四边形ABCD应该保证怎样的条件?

情况三:用定比分点来替换条件中的中点,那么所得到的EFCH是怎样的四边形?

情况四:在保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对边的中点改为对角线的中点,那么四边形EFGH是怎样的四边形?

在面对这样多种情况的变化时,学生是比较苦恼的。学生若想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抓住这个问题的本质特征,即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是相等的,是垂直的,还是既垂直又相等的,或者是既不相等又不垂直的,这样学生在把握这一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领悟到数学问题无论出现多少的变化,它内部的方法与思想都是具有相通之处的。而我们进行初中数学教学与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这种普遍的意义,就是要对数学本质进行深刻的掌握,学会对问题进行类比,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由此才能够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二、教师要深入理解数学本质,使数学知识返璞归真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的特点,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过程通常是很困难的但是又无法避免的。对于学生来说,数学的意义就在于一个又一个连接不断的公式、单调的符号、枯燥的定理和堆积如山的习题。在学生眼中,这些东西既抽象、又凌乱。尽管数学散发着理性的魅力,但是又是非常生硬和冰冷的。教师对此应当反思,这是数学的本质特点,还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放眼人类世界的数学发展历程,不乏有很多生动的数学故事和众多数学家的火热思考。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注重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火热魅力。同时,教师还要打破注重形式化的数学链条,从而使数学知识返璞归真。

举例来说,在对函数增减性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段对话:

教师:同学们,在你们心中,哪位篮球运动员最值得中国人骄傲?

学生:当然是姚明!

教师:那么,有哪位同学了解姚明的身高?

学生:2.26米。

教师:显而易见的,姚明的身高并不是一出生就是如此,它经历了一个递增的过程。

随后,教师将姚明的身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的变化情况利用多媒体图标为大家生动地表现出来,启发学生假设姚明的年龄为自变量,身高为相应的函数值。然后,教师可让学生思考:根据对这个函数关系的分析,我们是否就能够得到姚明的身高是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年递增的呢?学生给出的答案并不是十分统一的,教师由此引出关于函数关系中变量的相互依存关系。这样,教师通过给出具体的生活实例,为学生设置了一个贴切的学习背景,从而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快捷。

三、小结

从上面的内容看来,若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境界,需要教师具有返璞归真的精神,而要想使数学教学回归数学的本质,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和对知识的灵活变通。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知识的领会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数学最本质的思维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初中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陆红.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性学习的必要性及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4).

课堂教学本质篇(2)

散中求聚。课程改革强调课堂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广泛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及独特的学习体验。但在这种“泛游”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课程资源的优化、筛选、整合、加工,放得开,还得收得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展示自我,以情传情,一言一行传递正能量。

乱中求序。课改倡导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整齐划一的听课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开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一石激起千层浪固然好,但让人担心的是风平浪静之后又变为死水一潭。其实,我们要追求的是松而不散、活而不乱、形散神聚的课堂教学氛围,使之形成常规、形成习惯,这样才能坚持久远。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教师就不能“大撒手”,让学生一哄而上。首先分组要科学,最好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便于协作和展开竞争;其次小组活动时,要明确目标,各有分工;最后还要有便于操作且有效的评价机制。否则,课堂讨论表面看热热闹闹,但一堂课结束,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却不清楚。

活中求实。近年来,在语文课上,演一演、说一说、跳一跳等形式开始充斥课堂教学,其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让课堂动起来。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毕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承载的。一位教师教《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部分,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事先让学生制作了“短枪、马刀、手榴弹”等道具,让学生像战士一样“一路喊杀”。进行表演。这有必要吗?其实,文中“拿着、背着、冒着、攀着、千钧一发、奋不顾身”等词语已经生动地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只要反复品读就能有所体会。对重点词句的赏析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不应剥离语言文字的外壳去追求形式上的东西。

异中求真。课改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发散思维,但并不等于让学生无视事物的客观性而凭空想象。学生存在认识上的局限性,教师应注意他们思维的准确性,引导他们向正确方向迈进。一位教师教《跳水》一文,鼓励学生思考:“除了船长用枪命令孩子跳水,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救孩子?”学生的办法可真多:在甲板上铺被子,让孩子跳;让水手爬上桅杆救孩子;调来直升机救孩子……而教师只是夸孩子们“真聪明”,就草草了事。这些办法确实是好办法吗?是不是该把它们跟船长的办法比较一下呢?其实,教师正好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去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褒扬有度。课改强调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师对学生应多理解、宽容、赏识。于是乎,“你真聪明”“你真棒”“真了不起”“比老师强”等褒奖开始在课堂上泛滥。学生一个新奇的发现、一段精辟的论述固然值得称赞,但过多过滥,学生慢慢会失去成功的愉悦,甚至会妄自尊大,反而不利于养成良好的性格。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褒扬的度和时机,必要的时候,也要说“你错了”“你的答案还不够完美”“你离最好还有一段差距”等。这样做也许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

课堂教学本质篇(3)

一、翻转课堂的基本构架  

当前,学者对翻转课堂实践模式的介绍已不鲜见,加拿大穆斯乔草原高中的“教学短片”、美国高地村小学的“星巴克式教室”、美国加州河畔联合学区“基于iPad的数字化互动教材”、重庆聚奎中学的“三四五六”模式[2]等,无不体现着翻转课堂的多样化变式。概览其主要流程,大同小异,一般都是:课前自学教学视频——完成课前练习题——课堂探讨疑难问题——学习成果展示与小结。翻转课堂所采取的基本课堂增效手段无非是七大举措,即知识组块化、呈现微课化、讲授前置化、回馈及时化、教学问题化、重心后移化、学习社会化。下面从目的、流程、手段、核心与实质等层面对翻转课堂的基本框架做一剖析。  

(一)目的: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  

翻转课堂的首要目的是要借助信息媒体技术为学生搭建一个便于开展自主学习的环境,以此提高学生自身对学习活动的掌控力,促使他们自觉承担起学习责任,尽可能实现学习活动的自主化、个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翻转课堂引入了一些“非常规手段”,它们主要是:录制课堂教学微视频,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自由、灵活选择学习新授课的时间;为学生研制了配套检测题,学生可以随时监测自己的教学效能,调控教学的步调;建立了学生自由参与讨论的网络学习社区,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从群内师生、家长、爱心人士等那里获取帮助;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向班级提交自己遇到的学习难题,借助师生共同体、学生共同体的合力对这些难题进行攻克等等。可以说,微视频、网上虚拟社区、实体课堂环境、师生共同体、学生共同体构成了自主学习环境的五大关节点,它们相互勾连,形成了一个个接力式助学平台。为学生解决学习中遭遇的种种问题提供了系列化支撑。翻转课堂的三个关键要素是“流程要素、技术要素和环境要素”,[3]后两者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流程的展开提供硬件环境。  

(二)流程:问题取向的学程设计  

由“教程设计”走向“学程设计”,由“教授线路设计”走向“问题线路设计”是翻转课堂设计的关键创新点。当前,翻转课堂“已经由关注信息技术的使用转变为关注信息技术与教学全过程的自觉融合甚至是学生课堂精神生命的唤醒”,[4]这是翻转课堂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根源所在,是打造快乐学习、高效教学的有力依托。其实,有效的教学流程设计不仅仅应该关注整个流程的科学性,即是否符合知识内在逻辑、是否适合认知规律,更应该关注整个流程对学习者的吸引力、激励性,即能否和学生的人生经验、学习需要产生共鸣,促使其产生学习的愿望与要求。从形式上看,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流程是“(问题前导)——观看视频——课前检测——课中讨论”的过程;从实质上看,却是一个“问题催生——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显然,其主线不单单是知识形成过程,更是一个问题提出与解决的过程。或者说,翻转课堂其实就是一个“学习问题催生与解决”的教学装置,一旦学生进入这一“装置”,问题导向就会诱使他“身不由己”地进入学习流程,由不得他随意偏离学习的方向。从这一角度来看,翻转课堂可以拆解成为两部分:学习问题催生阶段(“视频学习+课前检测”)和学习问题解决阶段(网上与课中师生合作研讨)。与讲授学习相比,问题学习的最大优势是能够赋予学习者以强大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故它属于一种高级学习,是以批判性思维、元认知为媒介的创造性学习的有效形式。正如英特尔(Intel)公司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所言,翻转课堂的确“可以迅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5]  

(三)手段:教学内容的组块化移置  

翻转课堂改变当代课堂教学景观的重要手段是变革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与呈现方式。从组织形式来看,翻转课堂利用技术载体把核心课堂教学内容及其教学进程进行了“固化”,实现了课堂讲授内容的组块化处理,这就是微视频技术。在录制短小精悍的视频时,教师一般选取的是单元教学中的核心知识或教学重难点内容,这一做法不仅有助于聚焦教学重难点、直击教学靶心,还有助于教师强化该部分的教学,达到“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效果。从呈现形式来看,微视频具有便于学习者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活动的优点,这些组块化的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在教学流程中随意移置,如可以将新授课内容移置到课前,达到学生先学的目的;还可以把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点进行分割分块,达到分步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学生遇到疑难时还可以再次查阅某段教学视频,达到在课堂中多次重现教学重点内容的目的。借助微视频对核心教学内容进行组块化处置,翻转课堂由此实现了在教学中凸显教学重点、多次分步呈现教学内容的目的,实现了对新知识“一次内化”向“渐进式内化”的转变,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梯度性推进方式。这正是翻转课堂的内在合理性所在。所以,有学者指出,“翻转课堂主要通过教学流程翻转,分解知识内化的难度,增加知识内化的次数,促进学习者知识获得。”[6]  

(四)核心:教学重心的整体下移  

翻转课堂的根本举措是教学重心下移,即由“教”向“学”、由“师”向“生”、由“讲”向“练”的下移。翻转课堂对传统教学的重要改变就体现在“将原先课堂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下,在不减少基本知识展示量的基础上,增强课堂中学生的交互性。”[7]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扮演了主角,学习活动成了课堂教学的主题。有了优质教学视频的辅助,学校优秀教师共同体的“组合效应”与互补优势在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授课教师的主要功能发生了由“讲学”、“教授”向“导学”、“助学”的转变,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地位随之上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角色发生了戏剧化的“翻转”。由此,教师的重要性开始减弱,教学的重点变成了“学生如何学好”的问题。如果说教学一般由两个阶段构成,即“信息传递”与“吸收内化”,那么,在教学重心向“学”下移的形势下,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内化”成为教学活动的重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供问题解决服务、引控学生讨论方向成为教师工作的新重点。无疑,从讲授为本走向学习为本、教师为本走向学生为本,既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又是提高教学效能的重要思路。[8]建立基于“学”的重心教学模式是翻转课堂的根本旨趣所在。  

(五)实质:学习个性化、自主化与社会化  

翻转课堂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最大变革无疑是学习文化了。翻转课堂倡导的是以学习个性化、自主化与社会化为主调的立体学习文化。在这一课堂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体、主角,研讨、合作、交流是学习的主活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体现出来的是学习为本、学生为主的精神,它与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改理念不谋而合。这种新型学习文化更接近学习的三维本质,即学习是一个自我对话、文化交流与经验生成的立体过程。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基于“视频观看+练习自测”的学习活动属于自主化学习活动,是一个学生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学生对各种学习方式,如视频学习、研讨学习、独立学习等的自由选择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与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疑难问题研讨充分考虑到了学习的社会化属性。在翻转课堂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来自社会文化的间接知识,生成了真实的学习活动经验。而且还获得了来自问题探究过程、与问题解决成败一起起伏的情感生活经验。应该说,翻转课堂是对真实学习过程的自觉模拟与主动回归。  

在此,我们把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用表1进行比较,大家从中可以对两种课堂间的主要差异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  

 

二、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的新突破  

翻转课堂的出现无疑标志着当代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新突破,其对教学组织形式、课堂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的变革无疑具有历史性意义。尽管我们已经看到,翻转课堂对学校硬件设施的要求是贵族化的,其对学生主体性素质的要求是高标准的,但我们应该清楚:翻转课堂中承载的一些新理念、新思维、新做法预示着未来课堂教学改革的走向,翻转课堂对世界教育教学思维的变革具有较高的启示意义。  

(一)打破了流水线式教学设计的神话  

在传统课堂中,整个教学是流水线式的,即“组织教学——复习旧知——教授新知——巩固知识——布置作业”。这一教学流水线在世界中小学课堂上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历史上发生过的任何教学改革都难能将之撼动,甚至它被视为课堂教学的“正统”,被视为课堂的“法定结构”,在教师心目中根深蒂固。翻转课堂的出现恰恰打碎了这一神话,促使教师放弃对教学流水线的迷恋,呼吁教育工作者接受教学环节可以“自由移置、反复再现、灵活嵌入”的新设计思维。利用微视频技术,教师的精辟教授环节可以经过“录制”处理而被固化,实现教学过程与内容的节段化或组块化,由此,这些内容与环节可以在教学流程中自由“位移”,随意嵌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一意义上看,翻转课堂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流水线的“封锁”,为满足学生“想学就学”的个性化要求,为实现教与学间的灵活配置创造了条件。翻转课堂启示我们,教学在流程上应该具有三个特征:其一,教授活动应该有可回归性,即在学生学习需要时,它可以随时回到先前任何教授环节上去,随时防止学习变成“夹生饭”;其二,教学流程应拆解成以知识点为主体的组块,使之具有可组装、可配置的性能,这样,教学就可以采取“搭积木”的思路进行灵活组织,渐进式地达成教学目标;其三,教学流程应该赋予学习者更多的自主权,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学习状态自由选择教学流程切入点,进入任一教学环节开始学习。一句话,教学流程应该由可以灵活移动的教学活动组块构成,教师应该防止教学活动过程被箱格化、线条化,成为限制教、学活动自由的牢狱。  

(二)强化了教学的助学本性  

如前所言,翻转课堂是最贴近本真学习形态的课堂形态之一,回归教学的助学本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内在要求。在翻转课堂中,教学的助学属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学真正成了一种服务。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辅工作,如为学生学习而录制视频、设计自测题、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为学生学习答疑、引导学生小结学习成果、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等等,在翻转课堂中都成了教师的主要工作。在传统课堂中,讲授、提问、组织教学、展示教具等才是教师的主要工作,而翻转课堂中,讲授的工作相当一部分由名师群体,“教师提问”变成了“学生自问”,组织教学的部分工作由学生小组,展示教具变成了学生在教具超市的自选行为,由此,教师的教学工作所剩无几,学生的学习责任空前提高。其次,教学变成了参与。在翻转课堂中,课程知识的主要提供者不再是教师,而是视频资源的录制者、学生共同体、师生共同体、虚拟社区中的学习共同体等。只要学生参与了上述教学主体的活动,学习就会自然发生,知识就可能获得。在传统课堂中,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聆听教师讲授,学生知识的习得主要通过理解与内化来实现。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参与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可能从中获取知识与经验,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与自由度由此增加。可见,正是由于教师地位的“下降”、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才使翻转课堂变成了“学生的学堂”。  

(三)凸显了学习过程的复杂性  

学习具有多样化的属性,如社会性、个体性、文化性与伦理性等,翻转课堂的成功在于它有效兼顾、兼容了这些属性,凸显了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复杂性。  

从社会性角度看,学习是人际关系介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等关系的协调与支持是学习活动顺利推进、学习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依托。翻转课堂借助在家学习视频、遇到问题参与社区与课堂讨论的方式构筑起了一个“超课堂”的学习共同体,多重社会关系被卷入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了一个社会化实践,课堂学习获得了强有力的社会力量支持。  

从个体性角度来看,学习是学习者自觉承担学习责任、积极思维、展开自我对话的过程。学习是学生内化社会知识、形成个体经验、生成个体价值观念的过程,是学生借助自己的脑力智力、经验结构与认知图式来内化外来信息的过程。该过程无法由他人来。外界的力量,如教师的点拨、家长的督促等只是学生内化新知识的外因与辅助力量。在翻转课堂中,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生发学习问题、寻求学习资源、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它打破了整体划一式的传统课堂局限,为学生个体化学习提供了舞台,故更有助于个体学习的发生与展开。尤其是借助核心知识视频录制技术,整个课堂教学实现了“抽芯”式处理,变得高度精简、提纯浓缩,由此释放出了大量学习时空,为学生个体化学习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  

从文化性角度来看,学习是学习者与人类文化双向互动的过程,获取社会共同经验、建构个人知识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实质,是课堂教学存在的客观理由。客观地看,课堂教学是社会文化与个体经验间的一个转换点与交接点,能否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检验着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在翻转课堂中,文化知识引入课堂的主载体是微视频。学习共同体对微视频的解读既是这些文化知识在课堂中被“活化”的过程,又是这些知识被学习主体进一步拓展的过程。微视频是激活人类文化的诱因,师生围绕这些视频的解读与讨论是社会文化知识在课堂上被再生产、再创造的过程。  

从伦理性角度来看,学习是弘扬伦理精神的过程,是基于知识生产伦理的实践。知识的生成是一个被社会逐步认可的过程,权威与对话是知识生成的两大机理。专家权威生产的知识也可能被社会认可,但知识生产的方式是违背伦理精神的;借助专业共同体对话渠道生产知识是民主的知识生产方式,是更容易得到社会认同的一种知识生产渠道。在传统课堂中,学习者脑中知识的形成主要依靠教师的权威,只要出自教师嘴中或教材上的知识就是合法知识,教师与教材是知识对错的仲裁者,这种知识生成方式有悖于伦理精神;在翻转课堂中,学生知识的形成有赖于学习共同体的讨论与自己独立的理性思考,这种知识生成方式是合乎伦理精神的。因此,翻转课堂的科学性还在于其对民主学习伦理的坚守与践行。  

三、翻转课堂对教学观念的有限改写  

翻转课堂的出现是触动教学认识观的一次变革,是现代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间的一次融合式创造,但我们绝不能高估这一“变革”的地位,因为它既不可能完全颠覆传统课堂教学,也不可能彻底翻转“教”与“学”之间的位次。正如有学者所言,翻转课堂“替代不了真实的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也还不足以让教和学的关系发生本质变化”。[9]即便如此,翻转课堂对现代教学的有限改写也具有时代性意义。  

(一)教学的认识本质不变,但认识的流程是可“倒叙”进行的  

任何课堂教学的本质都是一次由教师来执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特殊认识活动,翻转课堂没有改变这一本质,它改变了的只是教学活动的环节组织与呈现方式。课堂教学是以间接知识经验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在学习这些知识经验时必须经历“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化”,[10]翻转课堂只是采取了一种“非常规”的知识“打开”与“内化”方式而已,即采取“微视频技术”来精妙地打开课程知识,用“课堂讨论疑难”的途径来内化知识。在这一意义上,翻转课堂的确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引导学生步入知识世界的轨道。同时,翻转课堂对教学认识(即教学环境中的学生认识活动)的流程进行了微调,即借助微视频技术将教学认识活动进行了阶段化的拆解与重组,借此打破了传统的“从已知到未知”的常规认识路径,改变了“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传统认识线路,通过微视频的辅助采取“呈现核心知识——引发认识问题——课堂集中研讨”的新认识线路。这就使其教学认识线路采取“倒叙”的手法,“先呈现知识结论,再讨论相关问题”成为翻转课堂的经典教学认识流程。  

(二)教学的双主体性不变,但“偏学”型教学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课堂教学是双主体交互推进的过程,师生间是以对话、交往为内容的主体间关系,双主体性是当代课堂教学的核心本质。传统课堂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才致力于师生关系的建设与经营,努力构筑师生间信息、知识、情感与心灵的多通道关联,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搭建桥梁。翻转课堂亦是如此,它依然承认并遵循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义无反顾地推动学生的教学参与活动,强调优质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对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不同的是,翻转课堂在双主体间更加偏向“学习”的一端。更强调学习对教学活动的基础性、主体性地位,大力倡导“以学定教”“以学带教”的教学思维。正如有学者所言,“翻转课堂使得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11]翻转课堂的实践者更加相信自学、群学、研学的威力,其倡导的主流理念正是我国当前高效课堂改革的理念——“多学少教”与“先学后教”,[12]他们竭力通过“促学型”教学环境的建构来变革课堂教学。故它走的不是“教学平衡”的第三条路线。因此,翻转课堂并没有彻底放弃对“教”的强调,尽管在这一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但他们仍然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推动者,当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13]翻转课堂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课堂教学的双主体性本质,它对教学的改写仍旧停留在“双主体”框架之内。  

(三)教学的双边性不变,但媒介能够改变双边性的呈现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师与生间的双边互动实践,双主体共在互动体现着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在传统课堂中,师生间的双边性有多重表现,如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做生看等,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遥相呼应、双向互动、交响共鸣,在彼此配合中共同演奏了一曲“双簧”。这种双边性特征体现着教与学相互依存、共生共长的关系。在翻转课堂中,似乎这种双边性关系被改变:教师退到幕后,退到视频中,退回到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学生面对视频的学习、面向问题的学习、面对同学与家长的学习的比重迅速提高,课堂教学的主画面是学生。但这并不能改变教学的双边性本质。无疑,由于微视频的利用,教学双边性的表现有所变化:师生以视频、学习问题为中介的双边互动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师生在课堂中的直接双边交流开始减弱;教学的双边性痕迹被弱化,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态是学生基于视频与讨论的自主学习,教师教授的“一边”随之变得模糊不清,视频研发、组织服务、咨询向导成为教师“一边”的主要存在形式,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仍然离不开教师幕后科学、周密的筹划、制作与引导,教学活动没有变成由学生随性而为的“独角戏”或“乱弹琴”。可见,在翻转课堂中,教学的双边性没有发生实质变化,教学缺了师生任一方都不行,它只是向我们证明:在富媒介环境中,优质传媒介质的研发与运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教学双边互动的形态,致使“教”的一边退居幕后,“学”的一边被强化凸显。  

(四)教学的发展性不变,但问题驱动有助于发展目标的实现  

教学的根本追求是学生在课堂环境中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多维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与发展是相互缠绕、相依相随的关系,有效的教学总是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来带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撬动学生的发展。传统课堂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式是用循序渐进、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讲授来帮助学生搭建理解之路,“动机诱导、讲授开道、知识内化、课堂练习”是其促进学生认知、思维、心灵发展的基本方式。翻转课堂采用的基本思路有所变化,“新知前行、问题生发、合作研学、建构结论”是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一般思路。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按照“知识逻辑”来组织教学,努力构筑知识同化的坦途,而翻转课堂则用“问题逻辑”组织教学,努力构筑尽可能真实、完整的学习轨道。前者的结果是学生主要在认知领域获得发展,而后者的结果是学生在学习相关领域,如学习方法、问题解决、学习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对全面的发展。实践证明:相对完整、问题驱动的学习过程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多维度的发展,更利于“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这也是翻转课堂更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内在优势所在。  

课堂教学本质篇(4)

关键词: 回归课堂 问题探讨 合作探究 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追求真实有效的生物课堂也成为众多教师理智的选择以及毕生的追求。于是乎,过于注重形式、表面的热闹、教学媒体的花样百出、教学方法的千变万化等等,也越来越成为课堂的常态。当然,值得高兴的是,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更多地关注和深入思考课堂中暴露的问题,并逐步走向成熟,从而使课堂教学得到了理性地回归,比如,教学内容回归实效、教学活动内化、教学效果提高。本人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灵活运用“问题探讨”,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人教版教材每一节都精心设置了问题探讨,形式多样,可谓一大亮点。例如精心设置疑问,使学生带着浓厚的疑问开始新课的学习;有些是创设情境,导入新一节的内容;有些是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过程,等等。每一节的问题探讨,实际上就是创设了一个情境,情境中设置了层次递进的疑问。当学生把这一个个 的疑问都解开了,与此相关的知识点也就揭开了面纱。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把“问题探讨”利用好,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例如,在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时,通过建构数学模型来解决生物学问题,这一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如果授课时把知识生硬地展示给学生,学生也能够暂时记住,但理解不了实质。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从问题探讨入手,在逐步解决其中问题之后,由学生总结归纳出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归纳,从而获得了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同时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改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思维与探究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课前应精心设计好合理的疑问,用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去引导学生探究。比如说,在教学中结合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巧妙设疑,让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通过“是什么”,引导学生感知相关知识、数据、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怎么办”,引导学生大胆设想,拿出解决方案,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们仍然以《种群数量的变化》为例,学生绘制出细菌种群变化曲线图之后,提出问题“细菌是在什么条件下按此曲线的形式增长的”,“在自然界中存在着这样的增长吗?如果有,是在什么环境条件下?”“曲线的变化趋势像哪一个字母?”借助这几个问题引出“J”型曲线,因此加深了学生对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考。正如: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认识自然发展过程。

3.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改变观念,创设宽松环境,改变和摒弃“应试”体制下的师生观。教学并不是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和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作用,营造一种和谐、具有民主气氛和探索氛围的学习环境,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愿意学、乐学、敢想敢问,从而激发出学习的动力,使其能够积极思考,敢于畅所欲言,大胆创新,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动态的生物课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以幽默的语言、亲切的笑容来完成师生间的知识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磨合。

4.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统一

中央电视台十二频道有这样一句广告语“生活就是一部电视剧”,这是一个电视人对生活的看法。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有的时候我会把一节生物课看做是一个生活片段,对我们周围的事物、体验备加关注,关注它们的内容、背景、发展、例证等等,并将其用于生物课上。

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都有着生动的体现和广泛的应用。一方面,教师要倡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大自然,感受生物世界的无穷奥妙。对于教学中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生活事例来加以验证,让学生有最真实、最生动的体会,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知识的应用;在理解原理的同时,掌握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要及时介绍生物学最新科技进展、科技成果, 展望生物学发展前景, 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可以介绍各种科学发现的小故事,介绍本地的动植物资源和科研成果,介绍我国生物学研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以及生物趣闻、生活常识等。 这样既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也活跃了生物课堂。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列举一个个事实,98年洪水泛滥直接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国家损失1500亿元人民币,罪魁祸首之一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近年来,黄河是著名的“悬河”,每年断流达100多天,这是自然界对我们的严重警告;我国北方上空常常发生“沙尘暴”,风沙弥漫连日不开。通过这样的列举,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并使其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在介绍跨膜运输时,结合生活经验,例如“腌制萝卜干时会出水?”“盐碱地中只有少数种类的植物能生存”,“酿酒时先出水,再出酒”,一个个这样生动的现实体会,一定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增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真正地走入生活,触摸生活。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所以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回归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在新课改理念与生物教学有机整合的同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实现,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有了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春和. 改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 生物学通报,2002.1 ,37-39

课堂教学本质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综合起来教师的教学是“授人以业”、“授人以法”、“授人以道”三点的综合。从知识讲授本身要求的角度来看,“授人以业”就是要求将所授知识点规范准确的讲解出来;“授人以法”就是要求所讲授知识对学生具有深刻的体会,而“授人以道”就要求能够更好的传授知识的本质,接近知识的真谛。很明显,对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高追求就是要对 “数学本质”的追求,数学本质是数学这门学科内在精华的提炼它基本包括以下内容:数学规律是如何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提炼;数学理性精神的体验等方面。为了更好的达到“数学本质”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将“数学本质”体现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数学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要将教材知识对学生进行透彻的讲解和传授,正因如此,它要求我们教师自己首先必须要对教材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教师必须要对教材一系列的知识点有着很好的把握和概括,了解这些知识点最本质的东西,理清这些知识点的本源何在,并能够将它们以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解出来。数学这门学科内容有着很强的逻辑性,要求学生有着很好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这门学科涵盖了很多定理、公式、图形,且又需要反复大量的练习,因此,这门学科对学生来说是一门压力学科,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存在课堂“脱轨”现象,导致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降。因此,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的切实提高,将课本核心本质的内容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使得他们能够积极的乐于接受。课本上原本枯燥的定理、公式和图形理应是一个个生动而又鲜明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我们的数学教材中有着深刻的体现,我们要切实提高课堂效果,展现数学本质,就是要使学生对这些深深涵盖于课本的数学思想有着更为直观和深刻的理解。教师也只有熟悉教材、理解教材、领悟教材,吃透教材才能对课本知识、数学思想有着独到的见解,课堂教学也才能做到精彩纷呈,课堂效果也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来看待此问题:

假设E、F、G、H分别是一个四边形ABCD各边的中点,说明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的理由。针对这个题目可以有以下不同的思考方法:

思考1:如果把条件中的四边形ABCD依次改变为矩形、菱形、正方形或梯形、等腰梯形,其它条件不变,那么所得的四边形EFGH是怎样的四边形呢?

思考2:如果把结论中的平行四边形EFGH依次改变为矩形、菱形或正方形,那么原四边形ABCD应具备什么条件呢?

思考3:如果条件中的中点替换为定比分点,那么四边形EFGH是怎样的四边形呢?

思考4:如果把条件中一组对边的中点改为两条对角线的中点,其它条件不变,则四边形EFGH是怎样的四边形呢?

面对诸如此类反复的变化,学生肯定一时难以理出头绪,但如果能够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能够抓住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是相等,还是垂直,还是既相等又垂直,还是既不相等又不垂直这一系列的本质特征,那么这类问题就不难解决了,学生掌握起来也就比较容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领悟:数学问题虽反复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对数学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要做到每一堂课都有突出的重点

数学的课堂教学理应做到重点突出,带着“目的”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前将一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点简单概况下,将重要的知识点事先告知学生,引起学生强烈的心理重视,一堂生动的数学课程,理应有铺垫阶段,有高潮阶段,而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潮正是来源于重点知识的讲解,通过事先给予学生们的心理暗示,已经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兴趣和注意,很多学生都在盼着这个高潮的到来。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意合理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将学生一步一步的引到教学重点中来,这样的一个过程便于学生对知识点渐进的理解,也便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点有着深刻的把握和领悟,能够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要积极营造开放、互动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本质篇(6)

关键词:妇产科学;课堂教学;评价分析;

作者简介:刘玲艳,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围产医学。

妇产科学是医学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妇产科的基础,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临床见习、实习质量的重要保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的接受者及参与者,在教学质量评价中最具有发言权,与授课教师征求个别学生意见相比较,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能使参与的人数更多,样本量更大,信息反馈更齐全,评价结论更客观。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问卷调查形式让学生对教学质量、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及建议,从而探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式是提高妇产科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1]。

该研究利用学生对妇产科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数据,深入分析妇产科课堂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提高妇产科课堂质量的教学方法。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在妇产科学专家指导下设计问卷调查表,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30名学生进行预调查,根据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完善,于学期末再对班级共250名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9份。利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双录入,导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开放性问题进行文字总结。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在20-23岁之间;女生占65.5%;74.4%的同学来自农村;74.7%、17.5%的同学分别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六级。

(二)课堂教学效果。

1.学生对妇产科学感兴趣的程度及对妇产科学难易程度的评价。98.3%的同学对妇产科学感兴趣,其中最感兴趣内容所占比例排序为:生理产科学(32.8%)、不孕症与辅助生殖、妇科疾病、妇产科学基础,病理产科学、计划生育;最难掌握内容中以病理产科学所占比例最大,为30.6%。

2.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情况。学生不同能力得到提高,认为专业外语得到提高的人数最少(见表1)。

3.妇产科课堂教学方法的优缺点。99.6%的学生认为妇产科课程内容安排合理;85.7%的学生认为课时过少;与内、外、儿科对比,72%(165/229)的同学认为妇产科课堂教学有以下优点:教师采用典型案例式教学;采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大部分老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讲解,提高学生兴趣;教学态度严谨,条理清楚,富有激情;同时75%(172/229)的同学指出妇产科教学存在以下不足:个别教师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师生互动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三)教学需求的调查结果。

1.对推荐课外书籍的看法。57.2%的学生认为需要推荐关于妇产科学新进展、妇产科学临床病例分析的书籍及教学视频。

2.对课程中适当增加专业英语授课比例的看法。58.1%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增加专业英语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主要原因是学习时间紧、外语基础不好。

(四)学生对教学方法的看法。

1.教学方法重要性排序。更多学生认为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视频、动画等)、教学模型及授课教师结合临床经验或科研经验,讲述经典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为重要(见表2)。

2.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或意见。88%(202/229)的同学对改进妇产科教学提出了以下建议:(1)增加学生讨论及进入临床观摩的机会;(2)增加课时,提高部分教师的教学效果;(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互动。

三、对策初探

(一)提高师资队伍的实力,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由调查可知,学生最感兴趣内容是生理产科学,学生也指出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分娩过程等抽象内容具体化。可见,良好的教学方法和高质量的授课技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和源泉。教研室集体备课,教师们相互交流,针对每个疾病制定一个更好、更符合教学实际的系统授课方案,提高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授课技巧,为改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二)改进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多方面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

多元化教学是21世纪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指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方法,结合授课内容与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调整与转换,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2]。在妇产科教学中实行多元化教学,就是要立足于妇产科学的特点,在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条件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与吸收状况,采用并变换多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的过程。

在教学需求的调查中,部分学生希望教师推荐关于妇产科新进展的书籍及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增加新知识新的讲解,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多媒体、模型等教学工具有助于将抽象内容形象化,还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结合调查对象中有25.3%的学生未通过四级、专业外语能力提升较少及医学信息全球化的现状,教学中应加大专业外语授课比例。此外,课间增加病案讨论内容、小组讨论与教师指导等多形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可适当运用并推广开来[3]。

(三)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大部分学生(74.4%)来自农村,对实施课堂提问看法中,部分学生不愿意课堂提问是因为性格内向、易紧张、不善于在公共场合发言,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师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4]。另外,采取多种形式如回忆式、启发式、混淆是非及加深记忆性提问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5]。

课堂教学本质篇(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航空宇航学院,江苏南京210016)

摘要:目前,不少高等院校面临着高年级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弱化的问题。本文依据高年级本科生的特点,从强化课外作用的独特视角提出了一些能够有效提升高年级课堂教学质量的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 :高年级本科生;课外优势;课堂教学质量;方法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0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012—02

收稿日期:2014—07—12

作者简介:王婧(1984— ),女,山西绛县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航空宇航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多铁性及压电材料。

目前,课堂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环节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和知识传播平台,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影响着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学习动力的保持等。[1]教师善教、学生善学是高校教学的理想状态。然而,近年来,高校的课堂教学,特别是高年级本科生课堂教学出现了一系列弱化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笔者发现,尽管高年级本科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有所下降,但是,其仍然渴望在课程中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当提到学习低年级那些基础课的辛苦和压力时,他们表现出的是怀念和向往;而对于一些轻松的“水课”,则表现出不屑和唾弃。这种学习动力下降,却又鄙视没有内容的课程的矛盾现象,反映了学生对于高含金量课堂内容的渴望,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堂教学工作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外工作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课程教学实践,从强化课外作用的独特视角出发,探讨了提升高年级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

一、课前进行充分的授课准备

(一)合理确定授课内容

“因材施教”中的“材”不仅指学生自身的素质,还应该包括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特点。高年级本科生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因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重点讲解思路、原理等,而对于一些具体的过程则可以略过。同时,高年级学生的个人发展路径更加清晰。除了一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课程成绩提高学分成绩,增加保研成功的概率外,大部分学生(包括考研、留学及直接就业的学生)的未来发展已经不再受学习成绩的直接影响。因而,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适当增加应用型内容,并对考研专业课及面试中经常遇到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势必会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动地进行深度备课

由于高年级的课程多为一些专业课程,不像基础课那样有非常丰富的教材、课程资源可供选择,这就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将知识点深谙于心;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安排好讲授结构,并做好课程内容的更新。

(三)严于律己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例如,如果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那么教师就应该坚决杜绝上课期间接打手机、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现象。

总之,学生在看到教师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以后,也会用相似的勤奋和努力来对待课程,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注重授业与传道、解惑相结合

韩愈的《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指出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2]教师的职责包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即传道),传授学业技能(即授业)和帮助学生解开迷惑、为学生指点迷津(即解惑)。这三个方面并列而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述的课堂教学即属于其中的授业范畴。要达到良好的授业效果,就需要其他两个方面的密切配合。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更侧重于科研成果的产出、教师的教学收获与付出不成比例、学校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监督缺位等原因,部分教师不愿意将很多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传道和解惑了。尽管如此,笔者在教授“航空测试系统”课程时的一个案例仍然使笔者坚信: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进行传道和解惑必不可少!

笔者在课堂上发现这样一个学生,他特立独行,表情冷漠,作业应付,成绩中等偏下。但通过课堂上的几次提问后,笔者发现该生具有优秀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断定,该生可能在思想上出了一点问题。因而,在一次课后,笔者主动邀请该生共进午餐,并分享了自己的大学经历。该生在吃午餐的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然而两天后,笔者收到了该生发来的一封长信。他在信中吐露:自己对社会及校园中一些不良的现象不满(如就业中存在 “拼爹”现象,平常努力比不过考前突击等),并因此产生了消极的情绪,于是开始应付所有的事情,包括上课、作业、考试甚至就业。笔者针对这一情况与该生进行了多次当面的交流。一方面,劝告他不能以偏概全,不能过分地关注社会的阴暗面;另一方面,鼓励其多付诸行动,养成在任何情况下都 “不抛弃,不放弃”的习惯。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引导,该生不仅在学习成绩上有了较大提高,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善于利用行业专家的优势

授课教师是课堂讲授的主体,但并非课堂内容唯一的提供者。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并且参与作业的判定,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笔者讲授“航空测试系统”课程中的“姿态测量”为例:在该章节中,陀螺仪的原理及相关应用是重点,同时也是本课程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之一。然而,由于陀螺仪在科学、技术、军事等领域特别是武器装备领域的特殊作用,导致能够公开参考的内容比较有限。为了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笔者邀请了研究陀螺仪的同事进行授课。该同事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在不涉及机密的前提下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陀螺仪的原理、历史和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等相关知识,使得学生对此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同时,笔者还邀请该同事审阅了几份与陀螺仪相关的调研报告,对学生的调研结果进行了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

四、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加强与学生课下的沟通和交流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QQ、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工具,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网站)社交网站以及以微博为代表的广播式社交网络平台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3]高校学生是新式沟通媒介的追捧者与庞大的使用群体。相比于传统的沟通方式,网络沟通媒介具有突破时空限制、海量信息资源传播迅速、沟通氛围轻松等特点。[4]因而,如果教师在课外能够利用好这些新兴的网络沟通媒介,则可以将对课堂知识及其他内容的讨论延展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同时提高沟通效率。比如,可以建立课程教学的QQ群,所有学生都可以在群里提问;同时,QQ群也使得问题的讨论结果可以呈现在所有成员面前,从而对一些共性问题起到高效、快速解答的效果。

五、建立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

高年级本科生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自我认知,渴望得到外界的尊重、肯定与认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努力为其营造一种平等、互尊的氛围。比如,授课教师记住班级所有同学的姓名,在考核方式及课堂纪律的制定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等等,这些对于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有重要作用。

课堂讲授是目前高等院校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及平台,然而,课堂讲授不是孤立的,发挥好课外作用对其大有裨益。针对高年级本科生的群体特点,结合实际的课程教学实践,本文探讨了发挥课外作用的可行的方式、方法,此类课外作用的强化都可以助推高年级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符安平,黄玲娟,蒋耀辉.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3(1).

[2]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光明日报,2000,03,01.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