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0 14:36:13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1)

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过程中,感悟起着内化机制的作用。感悟导行策略主要是指学习主体要主观的认识具体事物,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要在真情实感的前提下去感受到真正到道德真正的内涵,并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因此,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通过活动化教学可以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以及信念。感悟导行策略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行统一的问题。这种策略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到道德的力量。由于小学生对道德情境充分体验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教授通过不断引导学生,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最终能够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行为。比如,当老师要讲“我爱我家”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一单元的中心,并且要学生回忆自己为家人做过的事情,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能够提高的道德素养。

2、组织合作探究,培养优良品质

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中,合作探究是最基本的形式。由于小学生的自身知识能力还处于一个发展时期。因此,在活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通过活动可以为学生与老师提供广阔的交往平台,最终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合作探究策略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道德发展的自主建构的相关问题。活动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以及探究的过程。在组织活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小组活动或者群体活动来开展活动教学。在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要相互合作,并且在探究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以及解决相关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尊老爱幼”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来参加社会各种服务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之间要相互合作,不断培养学生关系他人的优良品质,最终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心。

3、注重创新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过程中,创新发展是灵魂。创新发展策略主要是指在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在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上,有利于学生今后的选择。创新发展策略解决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共性与个性之间发展的问题。在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向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学生的思想会受到多元化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不断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在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培养过程中可以体现出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中的创新发展策略。由于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多的共性。因此,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化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从而可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4、结束语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策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我国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导向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中华文化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有用人才的要求。小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占据着基础导向作用,必须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时耳濡目染,逐渐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能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完善人格修养、热爱祖国,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道德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一种优良品质,如果一个人道德高尚,那么这个人不仅仅是人品高尚而心安理得,还能造福人类。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与道德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学习文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孔子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注重以德为先,坚持以德报育人,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思想,从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学习孔子的古文时,能看出孔子注重教育,重视道德的培养。学生学习时不仅要学到知识和良好的品质,并且要传播出去,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小学数学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德育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明白道德的重要性,养成懂礼貌、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只是一味进行知识学习而忘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中,领悟知识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争当优秀、高尚的小人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我国小学以德育作为学校的教育根本,传授给学生优良的品质,学校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彻底改变功利性教育思想,对现有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同时构建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宽松、融洽的教育方式,同时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也达到明显效果。重视传统教育的创新和多元化教学,把德育作为小学教学的重点任务,为国家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1.完善小学数学中德育的教学方法

将小学数学教育中智力与道德训练分离,采用小学心理学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进行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创新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用德育的方法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针对教育体制的发展,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同时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数学知识教育中,使其相辅相成,孤立存在的形式是不可取的,必须共进退,共同发展,小学数学教师也可以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发扬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2.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

教师是学生的模范,学生一言一行是通过模仿形成的,环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除了父母外,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所以身为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是进行学生德育的关键。教师的表率作用深刻影响学生的成长和精神道德的培养,在数学授课中,提高数学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文化素养是教育的重点,教师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和授课能力将决定学生是否对课程感兴趣,其德育是否可以在数学课堂上有成效都是根据教师本身素质决定的。因此,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对文化素养有待提高,贯彻和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更需要教师的共同参与。小学应注重对教师的素质培养,使其多学习传统文化和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多储备一些教育人才。学校也可以多举办学校之间的交流会,与外校老师进行经验交流,彼此分享教学经验,互相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文化素养,在小学数学德育中发挥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数学能力。

小学教育中德育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教育根本,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发展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高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3(9).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策略 评价体系

初中思想品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以及如何合理地把握教材体系进行科学评价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1.“以人为本”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受到应有的教育,老师在培育优良的思想品德的要求是一致的,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教育的宗旨不能动摇。

2.在初中教学中从教育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出发,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交往中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和关爱,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培养“合格而完善的人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成为―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型人才。

二、丰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灵活、多样、新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辩证的思想观点方法、良好的个性品质、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等。好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既能有效地传授知识,又具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

1.利用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学会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2.使用音像教材,借助现代化的视听设备,将缜密的思维过程、鲜明的人物形象,具体的社会活动通过音响、画面、色彩等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并且声画同步,情景交融,图文并茂,比文字教材更易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例如,在初一思想品德“做意志坚强的人”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大家一起看电影《背着爸爸去上学》的片断。体会主人翁石娃在逆境中刻苦求学,自强自立,克服重重困难,“背着爸爸去上学”的这种坚强的意志。让学生讲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腿瘫痪、双目失明的挫折面前,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重返战斗行列的故事;张海迪的坎坷而成功的人生道路等。通过讲名人的故事,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从而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3.利用分工合作的教学方法。教学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在班级中总会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交织着友爱与竞争的气氛。相互帮助、分工合作的教学方法,将会助长学生的情谊,形成团结、友好、协作的良好的社会道德特性。例如学生通过收集、交流有关的典型材料,开展具体化的演讲、讨论、表演小品、歌唱等等活动让学生在分工合作的情况下完成。

三、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品德的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1.评价的方法多样化,观察、描述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但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的评价。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4)

基于以上的认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切入点是:以现代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生命世界为基点加强德育过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的生命世界中,首先表现为对道德认知的直接 “感悟”,它是一种体现过程,从感觉、感受、感动中产生顿悟、觉悟、体悟的内心体验历程,它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们的改革必须从关注触发学生感动的活动和寻找德育互动规律与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出发,根据有关现代教学的原理,逐步构建小学思想品德“感悟----导行”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思想品德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

(一)现代教学论、儿童心理学的启示

现代活动教学的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发展。而活动的过程,必须体现个体知情合一的 “感悟”、体验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的认知本位、教师中心和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感受到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成长,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儿童心理学理论也十分强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相互协同、相互转化和共同发展,特别强调知情结合过程的感性认知作用,如通过营造富有激情的学习情景或氛围,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迫切性,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通过展现情境、再现情境、感染情境、表演情境、描绘情境等,学生在强烈的感受中会产生 “触景生情”、“融情入景”的感悟。

人本主义理论也十分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通过 “感悟”的基本模式,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同发展,更符合人本主义的精神。“感悟----导行”的过程十分强调从具体形象人手,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这是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中关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的认识规律的,这样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人格精神培养的目标导向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律、团结、合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思想品德课更有它特殊的使命。我们期望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上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和目标选择活动,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并且参与接触社会和自然的合作性活动中,形成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事物规律的兴趣,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整合的。整合意味着个体内部各方面的融合,既表现在各方面活动的本质关联,又表现在内在需要和行为表现的一致,从人格结构角度看,即意识和潜意识活动的吻合,所谓意识和潜意识的吻合,正是体现在知、倩、意、行的一致性上。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主导的作用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提高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观念,进而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转化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优化 “晓理、动情、炼意、导行”让学生进入理想的知、情、意、行融合的良好状态并逐步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三)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特征

思想品德课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 “主动体验”。学习主体在学习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感染和体验,来领悟道德知识,认同道德观念。我们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就必须引导学生实现道德的内化。所谓内化,就是把课堂上所传授的道理和所激发阶情感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让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需求,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以至感悟,就易于实现“内化”。

二、思想品德课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

通过对思想品德课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其构建的主要基础。在模式的实施中必须要从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生角色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实验探索。

(一)改革教学目标

“知、情、意、行谙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优化的标志:晓理、动情、炼意、导行。我们所构建的“感悟----导行”教学模式,首先突出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即:自我定标、自作、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定标”,即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要及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要求的学习目标。“自作”,即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学生的演练、应用与体验。“自我激励”,即课堂上教师创设多种互动式的学习情景,引发学生“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导致情感升华,并在动情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中激励别人,也激励自己不断走向自我完善。“自我评价”,启发学生从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找到差距,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找到动力,并得到及时的情绪调控,从中学会自我发展,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人格培养的目标及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教学的特征,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课堂与社会相沟通,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人格的一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必须具有特定的实践指导性,必须与动态发展的社会紧密相关。固定的教学内容、不变的教学计划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与特征互不相容的。必须注意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的拓展。教学内容既重视继承性与针对性,又注意时代性与发展性。尤其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贴近与拓展。

(三)“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操作

为了实践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功效,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程序。这个程序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动情导行为主线,其教学环节既紧凑又层层递进,适宜低、中、高年级各类课文的教学。

l.“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结构图

2.“感悟----导行”教学程序的操作环节

①“激情揭题,诱发兴趣”----创设新颖,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引发激情 ,揭示课题,诱发求知兴趣,把教学目标巧妙地转化为学生自觉追求的学习目标。

② “自主学习,发现观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中感知、理解、认同教学要点,让学生在个体与小组合作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发现观点,晓理、动情,使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交融,明确行为要求。

③“拓展深化,感悟体验”----丰富教材内容,拓宽和加深学生对教学要点的理解,促进学生内心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在熏陶感染中不断升华,成为具有理性的情感,并学会把自我内化的需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④“互动探究,情感升华”----运用辨析题、多向选择题、导行检测----游戏及师生表演等师生互动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和行为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⑤“实践创新,导行延伸”----让学生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明确教学要点,具体地指导行为实践。并通过总结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的相关活动中,使学生真正达到知行统一。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在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我们深感现代教育技术介入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模式所设定的目标。

①应用丰富的音频、视频材料,可以更有效地“激情揭题,诱发兴趣。”例如原教材《爱心温暖着小明》一课教学中,把小明受伤前的活泼可爱形象、受伤过程等制成动画故事,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展示,学生观看,迅速达到激情揭题,诱发兴趣的效果。

②把课文内容配音或制作成动画配音的帜I软件,让学生看软件,学课文,找出使自己最感动的情节汇报并说说为什么?通过人机互动,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感受到多重感官刺激,产生乐学的愿望,感受到教师的积极期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③应用CAI软件丰富课文内容的故事、法规、图文并茂或动画的辨析题、套餐式的多向选择题、导行游戏,更利于学生对观点的拓展深化,补充认识,使学生在人机互动中,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体验情景,互动探究,实践创新,总结延伸。

4.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为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善于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与能力。

(四)“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与师生角色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总和。教学活动犹如表演活动,教师与学生在操作程序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它体现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解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协同的关键问题。

1.教师角色与教学策略

在思想品德课堂活动中,教师扮演着 “情景创设者”、“活动设计者”、“志同道合者”的角色。因而,实施“感悟----导行”教学模式十分注重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①导学策略

教学过程重在使学生的理智过程、情感过程乃至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因而,教师的导学过程十分重要,包括导情境,如:创设多种角色体验活动和游戏参与活动,在丰富开放的教学内容活动中拓展人格精神。在结构性的教学设计中塑造人格角色,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建构人格;导思维,如:通过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导行,指出具体的行为方式方法等。

②情感贯穿策略

尤其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它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渗透,体现人格熏陶、以人为本精神。

③互动互促策略

强调师生主动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体验到一种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宽容与关爱。同时感受到激励、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发自内心的人生态度与体验。

2.学生角色与学习策略

在>!

①主动体验。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主动晓理----培养道德认识。

②主动参与。乐于参与角色活动,加深体验,动情炼意,培养道德情感、意志品质。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5)

关键词:大学英语 素质教育 大学英语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其最基本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学科教育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如果素质教育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素质教育的推行,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是关键,即: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科为载体,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素质教育不仅是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其它的分支学科一样,也具有素质教育的功能和责任。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课程要求》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由简单的英语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英语素质培养的要求。标致着大学英语从知识教育观到能力教育观,再到素质教育观这一巨大的进步。

一、英语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大学英语素质由英语语言知识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思想品德素质构成。

1.英语语言知识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学校的传统使命是传授知识,今天的素质教育仍然把传授知识看作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学习一门外语,无论通过何种方式,都将不可避免地要结识该语言内部的系统结构――语言规则,以及系统网络内各分支系统的构成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学习并掌握构成该语言的各项基本要素,如:语音、词汇、语法等。而作为交际符号系统,语言更是传递交流信息的工具。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的首要价值是作为交际工具的使用。英语学科教学内容的工具性,要求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即英语交际能力。因此,能够灵活地运用英语,正确地、得体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应是具备良好的外语素质的必要条件之一。即便是最不注重语言形式教学的交际法外语教学,在引导学生实现外语的交际功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传授着外语的基本构成和规则。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应将英语语言知识与英语综合英语能力相互剥离开,而是在应用能力训练中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在英语交际中形成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习得英语语言知识,即:learning by doing, learning to communicate by communicating。

2.英语学习策略。在众多的学习策略定义中,Wenden(1987)对外语学习策略的归纳具有一定代表性。他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学习第二语言或调控第二语言的学习而采取的语言学习行为;学习策略包括学习者对自己的策略使用情况的认识,即:策略意识;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对语言学习本身的认识,比如:在语言学习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语言学习的难点等。学习策略是可以培训和学习的(张殿玉,2005)。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英语学习策略培训;学习策略是可心迁移的,因此在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各学科学习策略的迁移作用。

3.跨文化意识。除了英语基础知识之外,英语文化背景也英语知识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为该语言上层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制约(束定芳、庄智象,2001)。因此,仅仅掌握了英语的基本规则,可以说出语法正确的句子,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一个宽广的文化背景和敏锐的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认识该英语的实质,理解它的内涵,并娴熟地使用它。因此,在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一定要导入英语背景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思想品德素养。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德、智、体、美等,其中德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2004年中央下发1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思想道德教育不因脱离于学科教育,而应带入其中。因此,思想道德素质也应是大学英语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很多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不少英语学习材料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师应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正确的影响和提高。

二、大学英语素质实施的实践环节要求

在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对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地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如下条件:⑴素质教育的理念。明确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即:培养具有英语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即:培养拥有英语语言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的,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⑵明确教学内容:以英语的应用技能培训为主体,帮助学生在英语交际环境中学习英语语言知识,了解英语背景文化,提高学习策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⑶确立教学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意识。⑷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技术创造良好的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环境。⑸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策略培训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

2.对学生的要求。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开展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那么,在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传统的“听讲、勤奋好学”,而是“会学”,“学会”。“会学”即学生应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摆脱在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并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有自主学习能力;有利用网络等教育技术收集和开发学习资源的能力。“学会”指的是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英语知识和技能,及其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得体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正确使用英语素质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品质。

3.对教学/学习环境的要求。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对环境的要求不再只是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台录音机”,而是要求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等教育技术,创设如:“多媒体教室、数字网络语音室、自主学习中心、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系统、英语学习资料数据库等”网络教学/学习环境,建立自主学习平台,为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卡拉OK比赛、英语配音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戏剧大赛、英语角、英语社团活动等,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在先进的技术环境、丰富的第二课堂学习环境下,实现环境育人,实现大学英语素质教育。

4.对教学/学习资源的要求。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不仅需要传统的教材资源,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情景,开发各种媒介、各种形式的,融合了英语语言知识与英语应用技能、学习策略、文化背景知识、德育内容的教学/学习资源。而对教材的要求,也不再是传统的单纯以英语知识为主的课本,而是融入了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导入英语背景文化知识,有学习策略培训的,并开发相对应的网络教学/学习平台的综合的、新型教材。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优秀的,注重大学英语素质培养的综合性教学/学习资源的开发。

5.对教学管理的要求。教学管理应改变以考试成绩、过级率来考核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传统思想,转为以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的形式考核的大学英语综合素质评估进行教学质量的判断;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论,建立大学英语素质教学课程体系,除传统的“大学综合英语课程”、“英语听说”之外,还应积极开设“英美原版时文选读”、“英语实用应用文写作”、“英语演讲”、“英美电影赏析”、及“中国传统道德经典选读”等选修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自我发展需要进行自主选择,以培养学生大学英语综合素质。

三、小结

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即:以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技术,创设自主学习平台;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营造良好英语学习氛围;利用以大学综合英语为主,大学英语素质选修课的大学英语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形成以英语语言知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构成的大学英语综合素质。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实践需要师生、教学/学习环境、教学/学习资源、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相互作用,相互配合。总之,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开展,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管理者、教育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Pegramon Press, 1981.

[2]Wenden A, How to be a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

r: Insights and Prescriptions from L2 Learners [A], Wenden A. & Rubin J.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C],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8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戴中明:《浅谈大学英语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外语界》,2001.3。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6)

【关键词】幼儿品德 教育内容 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的重视和关注。孩子一出世,就全力开发孩子的智力,不到四岁就学舞蹈、书法、英语等,这样的培养方式往往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正因为这样更忽视了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这种重智轻德的教育现象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下非常普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一个人的成功与发展,与他的品德密切相关。儿童时期灌输的做人原则,小时候培养的品格,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将来作为社会成员的素质,所以说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一、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

使一个人幸福的真正因素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而非金钱。那么,什么是道德品质呢?笔者认为,“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在这里专指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应遵守的规律、规范和原则,“德”就是符合“道”的思想和言行。而"道德品质"则是指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原则在个人思想和言行中的体现,是个人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因此,道德品质(简称品德)教育就是引导和培养人的思想、情感、动机、言行要符合一定的规范,信守应有的原则,也就是说,使一个人的思想和言行要合理、合情、合法。《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幼儿德育的内容就是培养幼儿的“爱”、“诚信”、“讲礼貌”、“好学”、“严谨”、“承担责任”、“勇敢坚定”、“乐观向上”等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二、幼儿品德教育的策略

1 注重生活化的德育

幼儿同伴与幼儿教师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掘并利用幼儿身边的教育资源,以此来丰富幼儿德育的内容。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经历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四个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开发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让幼儿在体验、认知、实践以及转化为自觉行为的过程中得到教育。只要细心,我们不难发现,在一日生活中德育资源无处不在。例如,在洗漱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在用餐过程时,可以培养幼儿爱惜粮食、不挑食的好习惯;在幼儿玩耍时,若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教师应加以引导,把握最佳教育时机,培养幼儿礼貌、谦让、合作、爱好公物等优秀品质。与此同时,在教师的启发下,要让孩子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知错能改,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等良好品质。此外,我们还应适时的举办一些大型的游戏活动,尽可能地让全年级的孩子参与其中, 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分享互助的快乐,从而激励幼儿积极情感因素的开发,进一步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2创设一个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

作为幼教工作者首先就要为幼儿做好榜样和表率,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老师之间的团结协作,老师的言行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很大的,幼儿很喜欢模仿老师的动作,老师的一举一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针对幼儿爱模仿的特点,结合故事、图片及日常教学活动,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进行模仿,比如在主题活动《找快乐》的情景表演中,请几个幼儿扮小动物,帮助其他的小动物做了好事,其他小动物很快乐,自己也找到了快乐,让孩子知道了什么是助人为乐。我班的杨颖和肖思旋小朋友每天吃了中餐后都会主动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的,利用她们在幼儿园的行为树立“我真能干”的榜样,号召全班小朋友学习她们乐于为集体做好事的行为。并且在节日中将节日和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幼儿进行相应的品德教育。比如:在“三八”妇女节,要求幼儿为妈妈或奶奶、外婆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教育孩子爱妈妈、爱奶奶、爱外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大班的孩子学习打扫教室卫生,回家学习做简单的家务,培养孩子的劳动品质等等。

3循序渐进,不断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意识

道德的自我发展遵循一条普遍规律,它往往在儿童晚期形成,而学前儿童正好处于这样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儿童往往能够分析人们包括自己稳定的性格特征。有些专家告诉我们,道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同情心、利他主义、分享等亲社会行为都是与个体的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并受认知发展的限制。因此,儿童的道德发展也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是从他们生活中接触到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人和事开始,教育孩子爱父母、爱教师、爱同学进而扩展到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应培养孩子能够和小朋友和睦相处,在游戏、学习、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能够互让互谅,互相帮助,遇事能够想到别人,愿为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

4家园一致,教育同步

良好品德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地修正言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是非辨别能力很低,这就要求教育引导要以一贯之,不同的教育者切不可观念不一,相互“打铁”,使幼儿无所适从。如果家园教育不一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就会影响教育的效果,甚至会产生负面的效应。因此,幼儿园和家长要经常性地、及时地互相沟通,互相告知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正确行为和错误做法,以此有针对性的引导孩子发扬优点,克服和消除缺点,从而协调一致地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三、结束语

孩子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的主人,如果幼儿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他们长大后就很难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所以我们幼儿教师的责任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幼教的我们要时时处处树立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教育幼儿,促进每个幼儿主动、全面、健康、快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7)

关键词:中小学生品格教育 实施原则 实施策略

马丁・路德・金说:“智力加品格,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学校不仅担负着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责任,还担负着促进学生品格发展(character development)的责任。学校可以影响一个儿童的自我概念;社会技能,特别是同伴间社会技能;价值观;道德推理的发展;亲社会倾向和行为;道德感等等。过去十几年中,国外教育者发展了许多品格教育方案来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良好品格的发展。

一、品格教育的界定

品格涉及个体的态度、行为、动机和技能等多个方面。具有良好品格的个体会表现出努力、关心他人的态度;批判性思维和道德推理的能力;诚实、有担当、有正义感的行为;与他人能友好相处的社会技能。

而关于品格教育的定义,不同研究者和机构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品格教育协会(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认为,品格教育为学校、地区和国家培养学生形成社会的核心道德价值,包括:关心他人、诚实、公正、有责任感、尊重自己及他人。管理和课程发展协会(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认为,品格教育是教给儿童基本的人类价值,包括:诚实、善良、慷慨、勇敢、自由、平等和尊重,以使儿童成为有责任、自律的个体。品格教育国家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Character Education)认为,品格教育是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儿童青少年变得更有爱心、有原则和责任感。

品格教育的主要倡导者Lickona认为,品格教育是努力培养儿童青少年符合社会核心价值的好品格,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个体。Battistich (2005)认为,品格教育就是运用学校中所有资源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形成最佳品格发展的过程。Berkowitz和Bier(2005)提出了一个品格教育的概念模型,模型中假定:品格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即有效品格教育的效果体现在学生的心理发展上;品格教育的目标是儿童一系列心理特质的发展,这些心理特质影响着儿童对待社会和自身的责任感、道德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品格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因为它以对儿童心理特质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社会、教育和情境因素为基础。

尽管不同机构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但概括来说,品格教育就是要培养儿童青少年积极的心理品质,最终是使其成为人格健全者。

二、高质量品格教育实施和评价原则

Lickona为品格教育制定了11条原则,要求实施品格教育的学校和社会机构必须遵守,并且可以通过这11条原则来评价品格教育。这11条原则基本上反映了品格教育的主要思想。

1.提升作为理想品格基础的核心道德价值观(core ethical values)和支持性绩效价值(supportive performance values)。关心、诚实、公正、有责任感、尊重他人和自己等核心道德价值观和勤奋、坚毅等支持性绩效价值是形成良好品格的基础,学校在实施品格教育中要立足于这些价值,努力促进儿童形成符合这些核心价值的行为。

2.须从思维、情感、行为三方面来定义“品格”。理想品格涉及到理解、关注并践行核心价值观,因此,品格发展的研究就是寻求儿童在道德生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不同方面的发展。品格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观察榜样来理解核心价值,帮助学生发展移情、形成亲密关系来关注核心价值,帮助学生建立亲社会行为来践行核心价值。

3.使用全面、系统、积极的方法进行品格教育。学校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品格教育,不能坐等时机。要运用学校教育的所有资源。“单独”(Stand Alone)的品格教育课程一开始可能是有益的,在运行的过程中可能也有一些有益的因素,但必须意识到不能以此取代将品格发展与学校生活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方法。

4.创建一个有关怀的学校共同体。进行品格教育就是努力使学校成为一个文明、关爱、公平的社会系统,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形成亲密的关系。在一个有关怀的学校内,班级的日常生活和学校环境会充满着关心和尊重。

5.为学生提供进行道德行为的机会。与智力学习一样,学生是道德学习的建构者,为了形成好的品格,学生需要许多机会在日常交往中来应用同情、尽责和公平等价值,使学生有机会进行道德实践。

6.包含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尊重所有儿童的学术课程,以促进他们品格的良好发展。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应包含积极主动式的教与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吸引学生兴趣、提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从而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

7.努力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的增加是一个发展过程,学校在品格教育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外部奖励,要让学生主动想成为一个待人友善的人,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给予适当的认同,或提供特定的奖励来赞赏,使学生专注于成为具有良好品格的人。

8.全员教育参与,共同指导学生的教育。全体教师员工都是学校的成员,都负有品格教育的责任,都必须支持、认同、遵守教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要利用一切与学生共处的机会来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

9.争取领导的长期支持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学校管理部分必须要负责品格教育的计划、实施,并提供长期支持。此外,学生也要通过班会、学生会、同伴冲突调解和跨年龄指导等方式参与品格教育。

10.父母和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原则。学校需要与家庭建立亲密联系以促进品格教育的有效性,同时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参与来共同促进学生品格的发展。

11.综合评价原则。有效品格教育必须进行质化和量化方法的评价,这种评价既要评价学校这一社群的“品格”和教职员工作为品格教育者的成长与进步,也要评价学生所显示出的良好品格。

三、有效的品格教育项目

Berkowitz和Bier关注于幼儿园到12年级的儿童青少年(K-12)的品格教育,认为品格教育既要包含促进儿童品格发展的项目,也要包含把儿童品格作为一个结果变量进行测量的项目。根据这一定义,并依据上面论述的品格教育的原则和标准,他们共选出54个品格教育项目,进一步选择出符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标准的品格教育项目,共选出39个项目。最后,选择那些精细设计的,有实证研究证明其有效性,并能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品格发展的品格教育项目,共选出33个项目。

这33个品格教育项目的效果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例如,研究表明,PATHS课程有效提高了小学中的普通儿童、特殊需要儿童(包括聋哑学生、行为障碍学生、学习障碍学生和超常学生)自我控制、情感意识和理解、社会问题解决三个方面能力;提升健康儿童项目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社会胜任能力的提高。另外,实证研究还表明,这些项目有一个持续的效应,例如,研究发现,儿童发展项目和积极行动项目子小学实施后直到初中、高中阶段依然有显著的效果。

四、有效品格教育项目中使用的策略

总的来说,有效的品格教育能产生多种不同结果,主要包括:头脑(head)、心(heart)和手(hand)三个方面,“头脑”主要体现在知识和思维方面,“心”主要体现在情感和动机方面,“手”主要体现在行为和技能方面。

研究者发现,这些品格教育项目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他们使用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包括:

1.专业化发展。持续的专业训练可以保证品格教育的有效实施,最终是品格教育项目更加专业化;

2.同伴交往。所有有效的品格教育项目都包含同伴交往策略,在班级内或组内进行角色扮演或合作学习训练中都需要有积极的同伴交往;

3.直接教学。这种策略是较普遍的,Lickona长期以来一直倡导品格教育一定要做到“言传身教”;

4.技能训练。许多策略用于成绩社会-情感技能和能力,这些策略可以分为个体内技能训练和个体间技能训练,如:自我管理、冲突解决;

5.明确主题。大部分有效的品格教育项目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有的关注于教育儿童青少年道德感、有的关注于价值观等等;

6.家庭和社会参与。通常品格教育项目中都包含由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社会成员和机构。其中,有的项目把父母作为培养对象,有的项目让父母和社会成员参与品格教育的设计和实施;

7.提供榜样。许多品格教育项目中提供了同龄人或成人中的优秀代表作为榜样,以培养学生品格的发展;

8.融入学科教育中。把品格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并且研究还发现品格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科学习和成绩;

9.多策略的应用。有效的品格教育项目中很少有使用单策略的,一般都会包含多个教育策略。

五、教育启示

我国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国内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幼儿和成人,而对中小学生还未做系统的研究,并且大部分研究者关注的是心理问题,而忽视积极品格的发展与培养。而有效的品格教育项目不仅能改善中小学生的行为问题,而且还能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积极品格的发展。但有效的品格教育项目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建立的,国内还没有系统有效的品格教育方案,这是我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一线教育者面临的紧要任务。

参考文献:

[1]Berkowitz,M. W. The science of character education[J].Bringing in a new era in character education,2002,43-63.

[2]Battistich,V.,Schaps,E.,Watson,M.,Solomon,D.,& Lewis,C. Effects of the Child Development Project on students' drug use and other problem behaviors[J].Journal of Primary Prevention,2000,21(1),75-99.

[3]Battistich,V. Character education,prevention,and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Washington,DC: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2005.

[4]Berkowitz,M. W.,& Bier,M. C. What works in character education:A research-driven guide for educators. St. Louis,MO: Character Education.Partnership,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