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儿童心理辅导问题

儿童心理辅导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1 15:29:16

儿童心理辅导问题

儿童心理辅导问题篇(1)

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3—0033—01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发育和行为控制能力等缺陷,影响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发现、了解智障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并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笔者在从事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尝试对有心理问题的智障儿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总结、概括出了对智障儿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策略,并提出了为智障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一、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智障儿童心理与正常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存在一致性,但由于他们智能上的不足,在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与人格特征方面都与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差别。伴随着生理的缺陷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为、情绪和人格问题等方面。由于智障儿童生理缺陷的不同,所造成心理问题在共性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如果只对他们进行团体性的心理辅导,只会解决共性的问题,而个体的实质性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甚至会变本加厉,影响其一生的发展。针对智障儿童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化辅导,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更有效地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所以,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更迫切地需要个别心理辅导,它对于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的策略

经过一年多以来的心理辅导实践,根据辅读学校学生的特殊性,我校逐步形成了有别于普通学校的心理辅导策略,即“低起点、高支持、个别化”的策略。

1.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目标设定的“低起点”。该策略在操作上要求是:在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目标上的要求是将“小步走好”的目标与“适度提高”的目标有机结合。

“小步走好”是指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需要分解目标,目标的坡度不应太大,每个阶段目标的要求不应定位太高,实现过程不能图快,而要扎实。“适度提高”是指根据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适度、及时地将心理辅导目标指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目标不能停留在一个层次上。矫治性心理辅导是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突出的任务,而往往容易忽视对他们发展性心理辅导的需要与可能。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目标的设定不能只停留在矫治性心理辅导目标的层次上,而应重视他们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目标。

2.智障儿童心理辅导实施过程的“多元支持”。该策略在操作上的要求是:积极营造一个多元因子融合的、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来支持智障儿童健康发展。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多元支持”要求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多元支持”中智障儿童的同伴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

3.智障儿童心理辅导方法的“个别化”。

首先,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档案。具体做法是:要充分把握每个智障儿童的具体情况,要对每个智障儿童的身体状况、接受教育情况、家庭背景等进行调查分析,哪些儿童有什么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哪些儿童有特殊困难需要照顾,也应该了解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将以上材料进行整理并形成学生心理辅导档案。

其次,制订针对性的个别心理辅导计划。在操作上应注意:第一,在确定辅导目标时,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既要有共同目标,又要照顾个别差异。第二,在选择辅导方法时,切忌局限于普遍适用的方法,要选择或创造能被不同对象所接受的辅导措施。第三,在实施个别辅导时,要根据儿童所处的身心健康状况条件,捕捉辅导时机,随时调整辅导的进程和辅导次数。

儿童心理辅导问题篇(2)

【关键词】 人际关系;适应,心理学;团体处理;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6-0522-03

受欺负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被他人有意攻击和伤害,并造成心理或生理痛苦。受欺负者在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劣势于欺负者。受欺负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1-2]。受欺负经验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受欺负

者一般都会存在人际适应问题[3]。陈世平[4]研究发现,卷入欺负行为的学生较少使用问题解决策略。还有研究表明,受欺负儿童缺乏社交技能和朋友;受欺负者在面临冲突情境时不会正当防御,不会协商、不寻求帮助、甚至不用反抗等方法去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容忍、逃避,在受到欺负后,也不愿告诉教师或家长;受欺负儿童的不会正确解决甚至不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其在同伴交往中屡屡表现出顺从行为,这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受欺负的地位[5-7]。

本研究旨在通过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法提高受欺负儿童的人际适应能力,使受欺负儿童能够处理好人际交往冲突,以减少其受欺负的可能性并减轻受欺负的消极影响,促进受欺负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同伴提名、教师提名的方法,从某中学431名初中生中选出22名受欺负儿童作为被试,采取随机匹配分组,其中11名为辅导对象即实验组,另外11名为对照组。2组被试在性别、年级、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工具

1.2.1 多维度受欺负量表 该量表根据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雷雳教授等修订的Multidimensional Peer-Victimization Scale中文版[8-9]进行再修订,共51个题目,分为6个因子:受身体欺负、受言语欺负、受人际关系欺负、受财产欺负、被迫、其他。采用5点计分法,被试得分越高,说明受欺负情况越严重,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4。

1.2.2 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量表 根据Causey 和Dubow的自陈式冲突解决策略量表修订[4],共有5个分量表,即问题解决、求助、逃避、内倾化和外倾化。量表各维度的一致性系数在0.78~0.84 之间,2周重测信度为0.86。

1.2.3 团体活动反馈表 分为单元反馈表和团体总反馈表,目的是调查团体成员对本团体活动的了解程度、满意状况及收获情况,以作为团体效果分析的依据。

1.3 干预方法 由研究者担任团体心理辅导教师,采用“共同成长”人际训练团体辅导方案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7周(每周1次1 h)团体辅导;对照组在7周内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在实验中采取了随机匹配、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同质性检测、单盲等措施控制实验变量。

所收集数据使用SPSS 10.0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组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干预前后得分比较 经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求助因子、回避因子辅导前后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问题解决因子、内倾化因子和外倾化因子辅导前后变化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见表1。

进一步对问题解决因子、内倾化因子和外倾化因子的组别与辅导变量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问题解决、内倾化、外倾化3个因子辅导前实验组、控制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辅导后实验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辅导前得分显著低于辅导后得分,对照组辅导前、辅导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辅导前访谈 11位受欺负儿童在访谈过程中自我暴露了其受欺负的经历和应对方式,且绝大部分受欺负的方式是受言语欺负和人际欺负,还有1位学生曾受身体欺负。受欺负后,有5位儿童不知道如何应对,6位采取了回避和求助朋友的应对方式,但几乎没有学生提到采取问题解决策略的方式。访谈中了解到受欺负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适应问题。

通过访谈发现,受欺负儿童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动机大多是希望能更好地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和结识朋友,还有的希望能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帮助。他们的期待中也表达了对此次团体活动能够友好相处、共同成长的期望,可以看出受欺负儿童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意愿非常强烈,这为团体辅导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3 实验组学生对团体干预效果评价 对实验组学生在团体干预每个活动单元的反馈信息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团体成员对团体活动及对自我的评价比较满意,感觉收获较大;认为通过团体活动更了解了自己,对自己更接纳、更有信心,并进而能接纳别人,能愉悦地与他人相处。团体成员对团体凝聚力和团体气氛的反应都比较好,团体学习程度和个人学习程度也比较高,成员也比较喜欢本团体。另外,有90.9%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有效,81.8%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有凝聚力,63.7%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的气氛相当自在或非常自在,90.9%的学生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参加这个团体。

2.4 实验组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反馈 在团体活动单元反馈表设计了开放性问题,以调查团体成员对每次辅导的评价和收获,结果发现,在第1次活动中,有8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能更好地与同学相处;在第2次活动中,11位成员都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能够正视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在第3次活动中,有8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正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寻求各种方式解决;在第4次活动中,有9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解决一些人际冲突的方法;在第5次活动中,有11位成员都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拒绝;在第6次活动中,有5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化解人际矛盾,有5位成员觉得能够做到主动和勇敢承认错误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结果表明,学生在观念和自我认识上的改变都比较积极,辅导前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参照点,较自卑;辅导后能肯定自己的优点,意识到和改进自己的缺点,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对自己评价更加客观。通过团体辅导,学生不但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而且一部分成员还改变了别人对他们和他们对别人的看法,改善了他们现在的人际交往,给予他们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去改变、去成长。

3 讨论

本次量表评估结果显示,受欺负儿童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在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采用问题解决方式,减少使用内倾化和外倾化的方式。团体活动反馈表评价结果显示,大部分成员反映学到了许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化解应对人际矛盾的方法,并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得他们的现实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自我接纳和他人接纳水平得到了提高,表明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对他们的人际适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受欺负儿童人际适应有效。一是青少年期间,心理上产生的最主要变化就是成人感和自我意识的分化,随着年龄的增加,产生尊重、独立和自主的需要,责任感和义务感增强。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可以判断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对自己是积极的和好的,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会产生消极影响,更愿意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当受欺负儿童掌握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就会在应对人际挫折时,采用问题解决策略,减少烦躁、焦虑、责怪自己等内倾化方式和向外人、外物发泄等外倾化方式;在人际中遭受挫折的时候,可能容易出现认识和归因上的偏差,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成员认识到消极的应对方式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引导成员排除认知障碍,认识到可通过获得适当的应对技能解决面临的困境,建立合理思维和信念,帮助成员增强应对信心和能力。 二是团体心理辅导当中的成员具有不同背景和经验,团体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情感反应和对问题的看法及应对的机会。这里没有所谓的绝对权威,为成员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成员可以在此畅所欲言、交换经验、模仿其他成员的行为,从而有助于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三是团体活动的特点和气氛使成员容易找到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当中结交了新的有共感的朋友,大家互相支持,有利于成员产生同伴归属感和支持感。初中生的朋友关系对于发展他们的各种心理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和勇气,更好地发展各种社会性能力。有研究表明,友谊对受欺负儿童有所帮助,不仅能削弱儿童同伴欺负和危险行为,积极的友谊还能矫正儿童以往的不良经历,阻止受欺负的恶性循环[9]。同伴作为受欺负儿童倾诉的对象,可以为受欺负儿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缓解受欺负产生的心理压力。在团体心理辅导当中同伴交往技能提高了,就可能拥有更多给予支持的朋友,从而降低或减少受忽视、被拒斥的发生。交往能力的提高,自信心增强,顺从、退缩行为减少,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四是团体心理辅导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和实验场所。团体就像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实验室,成员在其中可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拟,去观察和体会自己平常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容易出现的问题,模仿适应。他们在这个近似现实的实验情景中尝试改变,学习新行为,而不用担心因此带来的风险。本次团体辅导根据成员的需要和特点,安排了社交技巧训练活动,如“我们都是主角”和“拒绝‘三步曲’”。这2个活动的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使成员在活动当中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4 参考文献

[1] 吴素梅,蔡欣欣.广西中小学儿童受欺负现象调查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3:77-80.

[2] 雷雳,张雷.初中生受欺负状况的某些预测变量.心理学探新,2002(4):38-40.

[3] 吴素梅.受欺负经验对儿童心理的消极影响.中国医疗杂志,2005(5):2-4.

[4] 陈世平.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心理科学,2001(2):234-236.

[5] 吴素梅.受欺负经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中介机制探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1):105-107.

[6]魏小娟.欺负卷入儿童的自我概念及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12.

[7] 吴素梅,何光耀.中小学儿童受欺负原因探析.钦州学院学报,2006(6):120-124.

[8] MYNARD H,JOSEPH S.Development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peer-victimizational scale.Aggress Behav,2000,26(1):19-78.

儿童心理辅导问题篇(3)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随着社会的改革与深入,一些负面的社会因素由此产生,并不断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小学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学生正处于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阶段,是情商,智商逐渐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是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起始阶段,在这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儿童,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校应当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积极探索其教育教学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为目的的普通课程,它是着眼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从格的全面发展。学校可以自编教材,一般每周可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课,由专任教师执教。教师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以上设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调节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 心理素质。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排除心理障碍,使其回复到健康状态。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鼓励学生主动前来咨询。教师通过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认真分析,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促进个性心理健康、和谐、平衡发展。

2.将心理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近年来,已有中学小学教师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等科目中尝试渗透心理辅导,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教育者在学科教学中,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有意识地利用其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应减少知识和理论的成分,突出与儿童实际结合的成分,在儿童理解的基础上着眼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使所有的儿童都参与其中,所有的儿童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对小学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要分清暂时性的发展性问题和稳定性的心理疾病之间的区别,使儿童理解、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存在不能自我解决的心理困扰时能主动寻求正式帮助。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儿童解除心理障碍,不能回避,更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对这部分儿童歧视、推诿、冷漠。采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方式来处理小学儿童的心理问题时,要注意心理安全的原则、保密的原则,既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又尽可能不留下心理阴影和各种后遗症;各种技术方法要考虑到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意志力等各种心理因素。小学儿童的心理问题除了个别的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外,一般不主张采用医学模式进行矫正。对于超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范围的较严重心理问题,应采用稳妥的方式通知家长,及时建议儿童到正规的心理矫治机构接受治疗。

教育者可以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既是儿童心理素质发展的第一环境,儿童的许多人格问题都可以从家庭中找到相关的发生因素,同时家庭也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保健功能。加强家校联合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心理问题既可能由教育方式不当引起,也可能与家庭教养方式紧密相关,单纯从学校角度进行教育,难以发挥最好的效果。一方面,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时,需要充分考虑学校、家庭的系统因素;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要让家长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等条件使孩子健康心理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同时,要让家长明白,自身素质的水平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要树立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和观念并付诸行动,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榜样。

5.创造轻松健康的课堂气氛

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夏妮.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学方法浅谈[J];《中小学德育》,2011(04).

[2]李志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学周刊》,2011,(06).

儿童心理辅导问题篇(4)

【关键词】建立档案 帮助学习 开展活动 指导交友 心理辅导

留守儿童是农村的普遍现象。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由隔代监护或亲朋监护,造成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的呵护和相伴。这种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使青少年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格发育不健全,他们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青少年明显许多。因此,在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学校责无旁贷,应担当“主角”,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也感受到心灵的关爱。那么,笔者就学校怎样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建立个人档案,使留守儿童感受关爱

在实践中,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档案。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联系沟通情况等。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留守儿童班主任手册”,每周记载一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每月进行一次交流谈心的家访,强调联系和沟通的问题,并及时做好记录。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方便的沟通渠道,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链,使留守儿童感受时时有关爱。

二 帮助他们学习,使留守儿童提高成绩

留守儿童由于缺失了家庭的关爱与教育,相当一部分儿童的学习成绩会相对落后或不平衡,不够理想,从而产生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如果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鼓励,便会无所适从或自暴自弃,这时我们除了帮助他们树立人人都会成功、都有成功的希望之外,还必须加强辅导、帮助。

教师要及时全面了解、分析学生的成绩变化,找到最佳的教育方法,既做学生学习的“导师”,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爱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又要做学生学习的“调度师”,协调各学科、时间安排,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增强自信心。如我校留守儿童黄某,父母一直在外打工,缺少父爱、母爱的她,从小心灵就蒙上了一层阴影。她跟随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不识字,无法督促其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针对这一情况,老师给予热心辅导,班级又开展了“一帮一”学习小组活动,在浓厚的“助学”氛围中,她的学习兴趣浓了,成绩也明显提高了。

三 开展各种活动,使留守儿童体验学习的快乐

大部分留守儿童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们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教师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才艺展示、生日Party等,发挥其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在活动中享受快乐,体验实践的成功,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四 指导慎重交友,使留守儿童远离陋习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留守儿童往往盲目交友,以消除孤独寂寞,可是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沾染一系列不良的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同时也要正确引导网络文化对孩子的影响。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五 加强心理辅导,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心理辅导问题篇(5)

在这些孩子身上,留守儿童特性同样存在,他们有着自己的烦恼,同样需要社会的重视。城市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一)缺乏父母关爱,与父母交流匮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德国一家婴幼儿品牌2012年所做的调查显示,超过75%的中国0~3岁子女家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孩子。这段被父母忽视的时光,恰恰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此时得到充足的心理疗养,就能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否则,就有可能终生走在寻找的路上。在一个大流动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如钟摆一样随波逐流,并不都能过上想要的人生,有时很是无奈无力。但父母无论如何不能逃避自身责任,不能“用金钱补偿亲情”,以至于给孩子留下伤痕,给自己留下伤痛。

(二)缺少玩伴,不利形成良好人格。由于城市“陌生人社会”的特性,很多城里孩子缺少熟识的玩伴。放学后,别的孩子在享受家庭温暖的时候,他们经常独自在家中、独自游走在大街小巷、在幼儿园、托儿所、甚至是网吧……作为留守儿童,他们长期处于孤独状态或与父母难以沟通,长期缺乏家庭的温暖,大多自尊心强,不太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大多个性内向孤僻。

(三)学校、老人监管有隔代教育弊端。许多老人在学习教育上,不能指导孩子学习,并且极度溺爱,学校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是远远不够的。失去父母的关爱,有些孩子懂事早,有些孩子任性、骄横,有些很优秀,大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四)压力促成教育偏差问题。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长期孤独,缺乏关注,沉积在心理,到了初中或高中,很多心理问题就显露出来。有些与社会人员混在一起,不上学,上网吧,流浪,叛逆,有些纠结成小团伙,欺负其他同学,向同学索要钱财等的报道,很多出在城市留守儿童身上。

关爱帮助城市留守儿童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整个社会在城市留守儿童问题上,说得多做得少,特别是用真情、出真招、见真效,能够制度性推广的举措尤其为少。应通过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考核、健全制度,努力构建长效可持续的帮扶救助机制。

(一)政府主导,建立城市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从县政府、到乡镇、到社区、到单位、到学校,级级都有人负责和开展这项工作,并将工作列入政府年初工作安排和布置。

(二)摸清底子,建档立册。以城区和乡镇学校和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都建立留守儿童档册,摸清底子,不让一个留守儿童受到忽视和冷落。

儿童心理辅导问题篇(6)

辅导员老师们,同志们:

在市第二次少代会胜利闭幕之际,由市少工委举办的全市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今天开班了。在此,我代表团市委、市少工委向参加此次培训的全体辅导员老师,并通过你们向为红领巾事业辛勤工作的全市少先队辅导员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先队工作的主体,是少年儿童的亲密朋友。建设一支勤奋敬业、积极进取的高素质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少先队工作,提高少先队教育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关键。举办此次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把辅导员老师集中起来,作一些理论上的学习,思想上的沟通,工作上的交流,不仅有利于提高辅导员老师的自身素质,也会对下一步的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接下来的培训中,省、市青少年教育专家将从专业的角度为大家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希望我们在座的辅导员老师珍惜机会,认真学习和交流。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

一、深刻认识少先队工作和辅导员老师的使命



当代少年儿童是未来的主人,也是未来的建设者。少先队事业承载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个充满希望的崇高事业。少先队具有组织、教育、服务少先队员的职能。组织就是以引导少先队员树立共同正确的人生信仰为出发点,把少先队员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组织化程度的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就是以少先队工作特有理念、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要求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活动。服务就是服务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需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关心和保护他们的健康成长。辅导员老师是这些职能的重要承担者,承担着把少年儿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神圣使命,重任在肩,义不容辞。完成这一使命,辅导员老师需要发挥好四个方面的作用。要发挥好作为少先队员德育教育的启蒙者的作用,做好少先队员的正确思想引领者;要成为少先队员真正的朋友和伙伴,发挥好帮助作用,体现少先队组织浓厚的民主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主、自理能力;要发挥好对少先队员的示范榜样作用,为人师表,身先示范,团结广大少年儿童共同进步;要( )不断地研究少年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发挥好作为少先队工作的参谋和促进作用,设计倡导更多、更好、更新的少先队活动教育好我们的少先队员。



二、不断探索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和创新少先队工作新思想新方法



近年来,我市少先队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这在市二次少代会上,也得到了市委的肯定。这些成绩和经验是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的信心,也是鼓励我们大胆探索、继续创新的基础和精神力量。希望同志们在工作中多一些实践创新、多一点总结提炼,尤其是要紧密结合市三次党代会作出的建设生态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__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少先队教育社会化进程。在城市,要努力寻求社会力量支持,切实做好少先队教育进社区的工作,学校少先队组织要主动与当地街道、社区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形成合力,不断建立健全社区少先队组织,并为社区少先队工作的开展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在农村,要切实把握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促使少先队工作职能向广大农村渗透,在有条件的地区,要成立符合地方特色和少先队教育要求的校外少先队组织,不断扩大少先队在全社会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机制转换、社会转型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上新出现的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暴力文化、黄赌毒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书刊等各种方式腐蚀、侵害少年儿童,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我们研究。广大辅导员老师要始终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积极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总结新规律,引导少年儿童明辨是非,分清美丑,知荣明耻,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要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和培养健康道德行为规范,尤其要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祖国共奋进、与__同发展;要积极探索和把握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尊重其主体地位,尊重其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尊重其年龄特点和差异性,既要加强组织的教育引导,又要调动少年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少年儿童学会自我教育;要善于扮演支持者、鼓励者和引导者,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满足少年儿童在成长中的多样需求,激发少年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照顾他们的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心理生理变化,关心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尽心竭力地为少年儿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少年儿童,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使少先队工作更加吸引少年儿童,更加激励少年儿童,更加启发少年儿童;要进一步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衔接,把少先队工作主动纳入到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之中;要广泛联合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共同营造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

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工作水平



少先队工作是一门科学,有它自身的规律。少先队工作是思想性和主题性的统一,是活动性和研究性的统一,是创造性和严谨性的统一,是个性化和整体化的统一。要做好少先队工作,不能单凭经验,更不能凭感觉办事。我们常说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理论素养、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要让辅导员既是一个组织者、实施者,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少先队教育的专家。为此,各位少先队辅导员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形势政策学习,始终坚定正确的教育方向;要自觉加强教育理论学习,通过各种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要注意收集国内外各种教育信息,敏锐把握教育发展动态;要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和思考,善于研究少先队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对策;要积极参与少先队研究工作,多调查,多分析,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课题研究,为丰富少先队工作理论体系做出自己的努力。

辅导员老师们、同志们,少先队工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广大少先队工作者和辅导员老师的勤奋努力。我市少先队工作要不断壮大和进步,需要在座各位爱岗敬业、全心投入,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在此,请允许我再一次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预祝你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推动我市少先队事业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儿童心理辅导问题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7-0005-03

随着留守儿童人数的大量增长,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留守儿童教育引导策略主要是采取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具体措施是,利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的方式调整留守儿童的认知或者行为,达到缓解、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应激症状的方法。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隔代监护抚养造成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堪忧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然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大多数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监护抚养,亲子教养被隔代教养替代,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骤变。种种客观因素导致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在一起,长期缺乏与父母的交流沟通,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加之父母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可能一直没有顾及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的变化,留守儿童心理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会产生一些畸形心理,具体表现为做事畏缩不前、行为不积极、胆小怕事、感情脆弱、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性格孤僻、焦虑自闭、表情木然等。

从隔代监护问题来看,大多数长辈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放纵、溺爱过度,加上长辈的观念和留守儿童相差较大,无形之中他们之间形成了很深的隔阂,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也由此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比如留守儿童有时非常想念父母,甚至一旦谈及其父母就表现得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不能从情感上理解父母外出的行为。加之心理上的压力,留守儿童无形中就产生了孤独、寂寞、敏感、焦虑等不良情绪。留守儿童因为不能享受到父母的正确教导,其中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会将烦心事或困难埋在心里,学习和心理发展也因此有了很多局限性。很多留守儿童因被疏于管教或管教不力,在学习上放松自己,大部分时间耗费于看电视、嬉戏,甚至沉迷于网吧、电子游戏,慢慢地便形成沮丧、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情感特征。

2.寄养教育、单亲教育导致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较多,受挫能力较差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后, 他们的监护人发生了变更, 原先双亲教育模式出现异化。根据监护人的不同,可以简单将留守儿童教育归纳为由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的单亲教育和由亲戚朋友代为监护的寄养教育两种类型。寄养教育或单亲教育导致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时间久了,留守儿童就会感到孤寂,主要表现在语言上缺乏说话的感彩,言语黯然;在行为上缺乏社交的娴熟技巧,情感淡漠。儿童孤独最初的表现可能是单纯的语言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很容易形成行为退缩――态度消极悲观,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或挫折常常不知所措,甚至自暴自弃,还有甚者有自杀倾向。而一些偏远地方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观念老旧,无法有效地给予留守儿童及时的关爱,致使留守儿童没有受到有效的教育引导,导致他们不良习惯的逐渐累积。

从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来看,由于寄养教育、单亲教育等各种不当教育,导致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群体不能真正得到家长的照顾和关爱,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学习成绩提高缓慢,认识能力发展滞后,受挫能力较差,性情多变,常为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留守儿童成了“孤儿”,常常会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人格叛逆

家庭是由具有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成员组成的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基本群体,它既是每个人的诞生地,也是每个人自幼接受抚养和教育、实现其社会化的摇篮。但是父母长期外出导致家庭教育逐渐缺失,进而导致留守儿童家庭的抚养教育功能和情感功能失调、弱化,留守儿童可能会因此产生比较极端的人格:情感空落、冷漠自私、霸道、孤僻、自卑无助,还有可能产生心理骚动、自卑心理障碍、逆反心理等严重问题。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缺少知心的朋友,时间久了就会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加之他们的年龄阶段正好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常常让他们变得无所适从,当成长过程中的欣喜、惶惑与委屈无处倾诉时,他们经常暗示自己无能为力,认定自己命运不好而灰心丧气、情绪低沉、抑郁寡欢。若要遇到父母必须亲自参加的活动,这些儿童的自尊心就会越发受伤,他们常常会失去心理平衡,自卑感加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久而久之, 其人格就会表现为任性霸道、敏感多疑、情绪低落、固执己见,难以适应集体的生活。

二、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学习弥补,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却很难弥补回来,所以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运用心理学原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和心理问题施加积极影响,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

1.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首先应加强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儿童的毒化,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通过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抵抗能力和自我调解能力。

针对当前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合作与沟通的状况,一方面学校要关注和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的生活环境,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抗挫折、抗困难能力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及时关注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的消极心理状态、叛逆个性和不良行为等明显的心理问题,并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2.从社会、学校教育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及时释放不良情绪

从学校的角度看,学校要积极制定心理干预活动计划,配合家长实施心理小组活动,为接受心理干预的留守儿童提供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场地,并长期、持久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进行到底。不过在活动过程中,学校应采取正确的干预评估方法,认真思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策略、干预活动的可行性、干预材料的完备性和干预中的突发问题,积极鼓励留守儿童配合参加心理干预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心理信息反馈做好相应的心理评价,更多更好地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活动提供良好的教案。当然,学校不仅要在校内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延伸。比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校网页设立“悄悄话”栏目,或者建立一个独立的关于留守儿童悄悄话的“知心信箱”,给留守儿童创造一点私密空间,让孩子用笔抒写自己的苦闷和烦心事。而管理人员则要有意识地在学生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将相关栏目内容整理出来召开专题家长会或者主题班会,与家长共同研究并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社会的角度看,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留守儿童创设心理辅导室并配置有专业素养的心理辅导教师,以便留守儿童得到情感和心理的支持。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对于那些在心理情绪上波动比较大、时常感到焦虑和压力的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认知,并通过一些放松疗法如静坐、深呼吸、默想等方式让他们克服不安的心理情绪,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对于那些有心理创伤的留守儿童,大声呐喊是行之有效的心理释放方式,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宣泄疗法让他们在空旷安静的地方大声喊出心里的委屈,引导他们将压抑、创伤或悲痛情感发泄出来,以此缓解他们内心过大的消极情绪。

3.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构建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

一般来说,家庭关爱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影响巨大,但是只要通过心理健康咨询制度,给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经常性地对他们实施心理咨询,就可以弥补这一缺失。

家庭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在与社会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具有不断满足其内部成员之间频繁的、面对面的、富有感情的互动需求以及适应与改变社会环境的功用和效能。儿童也正是在与父母朝夕相处的亲子互动过程中才获得了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并开始步入社会化的进程。另外,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抚慰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是儿童情绪情感健康健全发展的基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父母的沟通交流及父母的关爱。所以,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可以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并能帮助父母通过心理干预恰当地处理子女的抵触情绪,及时解决子女的心理问题和不良个,帮助和引导他们在成长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应该借助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尽快融入社会和学校的温暖大家庭。

参考文献:

[1] 吕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心理学视角解读[J].校园心理,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