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生综合实践

初中生综合实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1 15:29:20

初中生综合实践

初中生综合实践篇(1)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的课程形态正式进入我们的眼帘。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必将对基础教育产生深远地影响。

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呢?在开展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略谈谈供大家学习交流。

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透析

虽然教育已经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但在现实教学中部分生物教师不愿意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部分生物教师仍旧持应试教育思维,没有真正投身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旧把学生的升学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没有真正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观念极度功利化。这样的教师肯定不愿把宝贵的教学时间让给“综合实践活动课”,即便学校安排课时让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他也可能简单应付。

2、“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全新的课程形态,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不再是简单的课程实施者,而需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结合当地实际,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因时、因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活动课程内容。这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3、部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还仅仅是教师的自发行为。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全凭个人兴趣爱好,随意性极大。极大削弱了综合实践活动应有的作用。

二、开展综合实践本文由收集整理活动与初中生物教学的关系

生物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现有的知识体系来源于前人的实践总结。传统的生物教学存在诸多弊端。过多地倚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忽视发现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长期地处于授受性的教学环境中,往往习惯了被动学习而缺乏问题意识、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影响巨大、联系紧密,综合实践的指导思想与新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是一致的,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生物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还具有自身的学科优势。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其科学课程的属性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坚实的基础。生物学视野宽广,整个生命世界和生态环境都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素材内容,如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都可成为生物活动课关注的对象。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程序。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首要环节就是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来源于学生对某一生活现象、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学生在尝试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背景解释某种现象时遇到了困难或产生了矛盾冲突,就会产生问题。教师绝不能忙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应帮助学生通过筛选形成真问题,再指导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背景采用恰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有效的行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开展活动前,必须制定严密的活动计划,并论证其可行性。再按照活动计划扎实有序的开展研究活动,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最终得出一个相对正确、科学的结论。这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活动所应具有的基本程序。

1、课题的提出。

课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单独提出,也可以教师与学生共同提出。初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初中学生来讲是一个新事物,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专长和学生正在学习的学科内容和当地实际,提出一个活动课题,要注意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初中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提出研究课题后,学生往往无法正确把握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但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否则实践活动就失去了意义。

为此,我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上网查阅造成水体污染主要原因以及水体净化的主要方法,为开展研究活动做知识准备。再将学生带到双流白河河道上初步考察,丰富感性认识。学生走完整条白河后,发现不同河段水质状况相差很大;沿途水生动植物的分布也存在很大差异;看到了政府聘请的治理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河水治理作业,见到了河面上的生物浮床和治污船。同时也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河水较浅、污染较重的上游河道出现了成片的“铁锈”般的东西,走近后才发现是些会动的小生物;下游河道长满了水草,水质状况明显比上游、中游好。初步考察使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回到学校后,立即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各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从而将“白河污染现状及治理情况调查”这一大课题最终细化为六个小问题:白河两岸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布局现状调查、白河的污染源调查、白河不同河段水质状况调查、白河水生动植物分布状况及成因调查、白河上游底栖动物调查、白河治理措施及有效性调查。

2、研究准备。

在确定课题和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方向后,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而且要指导他们针对自己的课题选择恰当研究的方法,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并在全班开展讨论,论证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在讨论中小组间可以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互相指正,取长补短,教师也参与其中,恰当指导,适当点拨。各个小组最终就能形成相对完善的活动方案。

各小组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确定如下:

全班共分6个小组,每组6~8人,根据男女比例、能力高低均衡搭配。

第一组,调查白河两岸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布局。主要通过走访双流县城市规划局,参观双流新城规划展览馆,以及实地深入考察等途径了解白河两岸的城市规划和布局情况,为破解白河污染的根源做准备。

第二组,调查白河的污染源。主要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当地居民等途径,进一步深入了解白河上游、中游、下游不同河段具体的排污情况,如排污量,污染物的具体来源等。

第三组,调查白河不同河段水质状况,寻找影响水质状况的主要原因。学生主要通过从当地环保局借用的ph检测仪和自制的黑白盘等简易检测工具实地检测,以及自己的视觉、嗅觉等感观,定性判断各河段水质差异。

第四组,调查白河水生动植物分布状况及成因。主要通过进一步实地观察、统计、记录白河不同河段水生动植物的数量、种类,尝试分析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如是否与水体污染有关?并用实验方法证明,如取不同水样做植物生长实验和金鱼毒性实验等。

第五组,调查白河上游底栖动物。主要采用取样显微镜观察法、对比研究法等实验研究方法,弄清上游这一特殊底栖动物的种类名称、来源及生态作用,弄清其分布与水体污染的关系。

第六组,调查白河治理措施及有效性。主要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白河污染治理措施的实施情况,了解生物浮床、污染治理船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具体作用及治理原理,评价其治理效果。

各小组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完善的研究方案后,就应着手具体的准备工作。充分的准备是有效开展研究活动的前提。具体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及其艰辛的过程,学生需要准备用于开展研究活动的工具、器材;需要设计用于访问调查所需的问题清单和问卷调查表;需要设计数据记录表等等。

3、活动实施。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集中行动与分头行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实施过程中尤其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坚决杜绝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冒险主义。初一学生由于其年龄的特点,对研究活动往往容易产生兴趣和热情,但缺乏耐心。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学会调查、学会研究。每一次重要的学生研讨活动和调查,教师都一起参加,并给予指导。教师多鼓励学生对每一个活动环节和遇到的问题积极开展讨论,同学与同学之间要加强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去完成调查任务。

每一次集中外出调查回校后,都及时组织各小组分别进行讨论,汇报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各小组都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所调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

4、成果展示与交流。

活动结束后,要求各小组同学将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制作成ppt,面向全班乃至全校同学展示交流。一方面是对学生辛勤付出的肯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汇报促总结,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学生在汇报课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交流在这次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虽然他们的成果从客观上来说还比较幼稚和不完善,但从研究的过程看,学生们的收获远远大于研究的成果,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

四、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1、教师要学会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其选题过程、研究过程、结题过程,都十分类似科学研究过程。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学习在先,研究在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才能对学生的课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的指导工作。因此,生物学教师要做一个研究性的教师。

2、教师要学会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新的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生成性、涉及面广、学科之间相互知识渗透等特点,对此教师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只有教师亲自参与其中,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只有教师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和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才能得到学生的承认和尊敬;只有教师敢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地与学生合作,才能从中积累经验,获得方法,完善自己。

3、教师要学会评价。

初中生综合实践篇(2)

【关键词】初中美术 生活化综合教学 实践研究

《美术新课标》要求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美术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美术学习、生活学习和活动联系起来,即生活化美术综合教学。

一、联系生活 激趣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

在初中美术学习中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美术生活化综合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以初二《影子的联想》一课为例,浅析生活情境是怎样创设的:以前在教《影子的联想》一课时,我直接出示几幅画让学生观察、想象与临摹,没想到学生对此漠然置之,画出的作业太类同。于是我查找问题根源,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创设生活情境方法导入。比如以手影游戏导入课堂,师生共同表演,并放映一段相声手影剧。学生在做与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结果设计的影子新颖有创意。

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玩中学”的乐趣,作业富有想象等特色。(见图1、2)

(二)观察生活 触发兴趣

1.运用多种不同的导入手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高涨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良好开端。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下手,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在《徒手画》一课教学中,一开始进行一场简单的简笔自由画比赛中,即花两分钟的时间画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不需要体现具体内容。很快,学生画出许多不同的图形。然后我提出这种又快又简练的方法就是徒手画。学生豁然大悟,兴趣提高了,再进行图片观察和交流,徒手画可用于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围绕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徒手画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有了兴趣,有了动手的实践,就有了成功的生活体验,作业也妙趣横生。(见图3、4)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除内容的选择之外,课堂的气氛营造和师生间和谐的关系调节,都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比如上《卡通角色》时,先让学生课前带一本卡通书或看卡通故事等,我也特意放映一段卡通录像并配上音乐,学生们虽然都很熟悉这些角色,但是在课堂上能看见这些熟悉的角色,又有另外一种享受的乐趣。他们都很兴奋。课堂一开始,气氛就变得热烈起来了,特别是角色中利用动画制作进行夸张变形的转变动画放映,学生真是异常激动,课堂上创作积极性很高,纷纷提笔作画。(见图5、6)

二、体验生活 实际感受

(一)体验性学习的灵活性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如《标志设计》的教学,教师利用名片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再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标志,感受标志的艺术特点,通过分析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激发多元创意。随后,观看一分钟图片,来进行默画几件标志,达到手、脑并用,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体验。(见图7、8)

(二)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用纸造型――线的立体构成”教学中,让学生先上台摸一摸纸造型的质感,通过手的触体验实物形态美,感受韵律美,了解线条在自然、生活中的美感,学生再用两分钟时间来表现图片中影响最深刻的线条形态;通过动手绘画体验,发现立体的与生活中平面的差别。最后进行立体的折叠、弯曲等作品欣赏和构思制作。

(三)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题对知识客体融汇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比如《用泥造型》一课,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时期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通过动手玩泥的体验,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获得对美术的持久兴趣。(见图9、10)

三、探究生活 综合学习

(一)提出问题 引导启发

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进行想象、进行创新;而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徒手画校园》一课时,探讨徒手画有什么效果,和我们平时的画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经过这种自问自答的方法有助于使知识技能更加深刻,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自主表现 激励创新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表现、快乐学习,学生的自主表现通过自主美术实践活动最终也就实现了。如《用纸造型》一课时,要求学生用纸折一个的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整个过程的滋味。许多同学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塑造,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设计出有趣,有自己特点的纸立体作品。

(三)设计活动 重现生活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都有积极的意义。如,上《水彩风景画――美丽西湖》一课,以提问进入教学,如,大家是否游览过西湖?游西湖有什么感受?然后放《西湖》的风光录像片,让学生感受西湖的美,然后,以学生作为杭州人生活式的导入,把自己家乡的美景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又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见图13、14)

(四)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

美术课要与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相关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的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注:此文获2007年萧山区学科专题论文一等奖;2008年杭州市论文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朱良才.课堂教学实用艺术学习.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6

[2] 勒玉乐.新实践方式的实践艺术.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9.7

初中生综合实践篇(3)

一、统筹规划,明确方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生活化、社会化、个性化、时代化,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全国或全省材、统一大纲,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们最起码要根据区域的个性特征确立区域性计划,地方、学校要对这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比如,以地区资源来讲,广东的凉茶、道滘的粽子、麻涌的香蕉都是设置主题的资源,可以作为库存的选题进行统筹;从学生主体来讲,年级的特点、年龄的特征、性别的区别,都有一定的共性,可以设置相对固定的主题,初一学生可以设置与人相处的主题,初二学生可以设置与物理相关的主题,初三学生结合化学课开展有关方面的原因探究。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可以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把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相互衔接。有了这些计划,我们的实践活动才不会手忙脚乱,才不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才不会使课程陷入走马观花的境地。

我们不赞同把成年人的想法,把一些脱离学生实际的课题强行推荐给学生,但并不是说不从生活和身边的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有共性、有持续性的问题供学生研究。课程资源、课程主题的开发必须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来开发,必须有教师的指导,才能在实施的过程中持续有效地进行。

二、关注热点,纵深发展

目前大多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是一个时段甚至一两节课进行一个主题。活动结束,该主题也就完成,这就陷入了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困境,这门课依然是静止的而非动态的,封闭的而非开放的,块状的而非线型的。

举一个例子:结合校庆,某百年老校进行了一次“走近校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内容有:寻访校友中的名人,了解名人的奋斗历程;走近校友中的普通劳动者,了解各行各业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等等,这个主题应该是非常不错的校本课题和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材,但如果主题结束后,不再延续到下一届,那么新校友、新特征、新变化就体现不出来。

所以主题的设置需要从长远考虑,处理好主题设置的持续性与时段性的关系。以校为单位,让这个主题一年一重现,三年一链接,这种活动才有系统性,延续性,也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空间,深度参与实践过程,获得丰富体验。

三、发展个性,兼顾共性

学生的教育有既定的人生观道德观等大是非的培养,也有不定的个人兴趣、个人特长、个人体验的小环境的需求。我们既要考虑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未来,二者需要很好的配合才能相得益彰,锦上添花。

初中生综合实践篇(4)

关键词: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共同体;培育

一、研究的缘起

笔者在江西省2010年教改课题“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师资培

养对策研究”中,对176名中、小学教师,264 名中、小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在开展过程中,往往是少数1—2个同学完全包揽,其余的成员基本上置身度外,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也导致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不甚理想。笔者就此与上述中小学教师中的部分教师进行了深入探讨,一致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加强对小组活动的指导,以此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此,笔者尝试开展在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培育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1、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首次出现的课程形式,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初等教育专业的五年制定向生必须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习得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策略和方法。

2、学习共同体

学者张建伟认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固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1]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构建学校共同体和班级共同体外,还可以在班级中以小组的形式构建学习共同体。

3、两者之间的特征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它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自然而然产生共同学习,相互作用的集体。学习共同体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它的本质特征是行为主体性、系统开放性、成员组织性、目标整体性和活动整合一致性,恰恰符合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学习者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学习者个体理解、想象和创造得到确认,学习活动成为“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以及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倡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这也与学习共同体可在班级中以小组的形式构建是相一致的。

三、研究的开展

(一)组建学习共同体

理想的学习共同体,是共同体成员共同学习(learning with each other)、互相学习(learning from each other)和互利学习(learning on behalf of each other)的统一。[2]因此,笔者在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进校时,联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调查,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组建学习共同体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以及家乡所在地等因素来安排共同体成员,尽量把性格互补、风格各异、来自不同县区、性别平衡但兴趣爱好相似的学生组建为一个共同体,成员人数为6—8人。以真正做到每个成员都有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都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收益又有所贡献。

创设环境,让学习共同体更有形。“共同体”在作为一个人类学概念被提出时,就具有以地缘为纽带、关系亲密、自然情感一致的意涵。[3]学习共同体与一般的教师在课堂上临时组织的学习小组的一大区别,在于共同体成员在学习生活中进行经常性的广泛而频繁的互动,在情感上相互依赖、相互支持。

为了让学习共同体得以维系和发展,在配置好共同体成员后,笔者首先鼓励学生给自己所在的共同体“冠名”,旨在让每一个成员拥有一种组织的归属感。其次,发挥大学校园学生座位的不固定性,要求地理课堂上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座位上靠近,以便于课堂上和课间进行经常性的接触和交流。第三、构建“理想说话环境”,从熟悉彼此的名字开始,指导学生以宽容的心态和欣赏的原则,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包容,让个体觉得已经被他们接纳,体验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从而在心理上彼此接受。第四,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共同体成员的行为标准,保证学习共同体的有序发展。

(二)安排学习共同体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要使组建的学生群体成长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他们在共同学习中学会学习,需要教师对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予以合理安排和组织,在活动过程中对学习的方式和流程进行有效指导。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乡土地理为依托,以问题为中心,以调查、参观、野外考察、专题研究、条件分析、汇报交流等为学习方式,整合了地理、历史、政治、理化生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它是课堂地理学习过程的升华,是将应用主题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到更高层次——利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活动强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价值取向,适于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年龄较小,学习热情高,可塑性强,并且学习时间、空间灵活、充足。综合上述因素,笔者为学习共同体安排了以真实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真实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宽广的视域和灵活的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有效运用各种解决策略,因此有必要将学生组织起来,使他们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尽可能多地从各个角度探索问题。或者探索问题睥各个侧面,并且切身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如何以及为何被运用的,从而真正习得这些学习策略,具体说来,学习共同体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4]

(图1: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

1、发现问题。鼓励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产生尽可能多的不同的想法,而不去深入追究这些想法是否完善。由于小组内成员思维的异质性,思维的想互激荡作用特别明显,新的想法也就容易涌现。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其次,要求每一共同体成员共同遵循“讲问题、听问题、谈问题”的模式,指导每一成员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讲出来,同时,认真倾听其他成员的问题,最后讨论大家提出的问题,根据大家的兴趣爱好、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围绕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确定共同体要开展的地理实践活动。如,学生们曾提出过以下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杨歧寺的宗教文化”、“萍乡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神奇武功山”、“萍乡城区太阳能热水器使用调查”、“走进‘凤凰天成’——萍乡精品小区设计中的问题”等等。这些主题由学生自发提出,兴趣高、实践性强,因此可行性高。

2、分析问题。确定活动主题后,学习共同体首先根据主题要求和成员的实际情况,推选出活动的负责人,学习共同体的每个成员都尽可能地充分发表自己对问题意涵的认识,进而提出拟进一步获取的知识信息以及获取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理论搜集、实地考察、数据收集与处理等,其他成员给出反馈或建议。其次,负责人根据讨论的情况,组织成员制定活动方案,根据活动过程进行成员分工,每个成员明确自己要获取哪些知识信息以及怎样获取这些知识信息,并分头展开相应的信息搜集和知识学习活动。

3、解决问题。每一成员在共同体中汇报自己信息收集、知识学习情况中,所有成员在共同评估这些知识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的基础上,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而,每个成员再次获取相关的知识信息。最后,共同体成员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综合获得的知识信息,表达自己对问题解决的初步见解,并撰写活动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评估。

(三)评估学习共同体活动的情况及效果

1、评估内容多元化

对学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主要对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究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价。在进行评价时,可对每一项目提出更为具体的区分内容(见图2)。

评价内容评

点1评价要点2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经常独立提出问题,具有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已有信息提出地理问题,能否补充问题的必须条件;

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价值,即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是否新颖。在各项探究活动中是否表现出下列情感与态度:兴趣、好奇心、探索欲、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创新精神等。

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能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地理知识与问题相联系,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能否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能否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是否具有独立思考与反思的习惯和质疑意识;

能否与他人合作解决地理问题。

表达、交流探究成果能否条理清晰、完整地表达探究过程与结论;

能否将论据与论点联系起来,得出基本合理的解释;

能否用语言、文字、地图、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学习成果。

(图2: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点) 2、评估主体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因此,学习共同体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也应是多元的,首先,成员在共同体内部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其次,成员之间进行相互评价,第三,共同体之间通过活动展示,交流等进行评价,第四,教师通过活动过程的观察,对每一学生进行评价,最后得出学生的综合评价。

四、研究的结论及遗留问题

(一)培育学习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学习共同体,可以让其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兴趣,形成共同的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具有不同背景文化、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利用各自的专长,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其共同协调确定的学习目标,这就保障了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这既让五年制定向生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懂得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二)培育学习共同体对新课程改革有指导意义

在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培育学习共同体,充分尊重学习者的异质性,让学生充分地交流沟通,不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构学习者之间的社会结构和对话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是相适应的,特别是对于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能够从学习经历中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习得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策略,将对今后在实际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学习共同体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有新课程的理念,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形成平等、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活动指导能力,帮助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目标,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调动教师进行这项工作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孙宴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8.

[2]胡咏梅,英国中小学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系统[J].外国教育研究,2004,(8)

[3]赵健.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

[4]黄娟,徐晓东.校际主题综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0)

[5]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7

初中生综合实践篇(5)

关键词:初中;综合实践课;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课有利于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体制的改革。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问题的选择和探究,从而实现学习的主动性[1]。对初中生的综合实践课进行教学,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教学的形式以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等的关系来实现教学,才能保证综合实践课对初中生成长发挥起积极作用。

一、初中综合实践课的要点释义

初中综合实践课包括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区服务、劳动技术等教育内容[2]。其中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主要指初中教师引导和帮助初中生在校外通过参与社会和社区活动来获取社会知识,增长社会技能,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深入了解和观察,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指导,使学生对社会生活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指的是对初中生现代化技术学习的完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习相结合,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提供方便;最后,劳动技术教育指的则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学生在技能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将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能力。

从以上课程元素中可以看出,初中综合实践课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点,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学校以外的整个社会范围,学习的内容和锻炼的技能更加丰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意识。

二、初中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解析

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社会对综合实践课不够重视

部分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的认识有所偏差,社会对其对社会活动的重要性也不够重视,认为在课业繁重的初中阶段进行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是“多此一举”的,导致综合实践课在初中阶段的开展面临很大威胁。

2、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教学效果比较低

受传统教育影响,还有很多初中教师接受不了开放自由的课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或者,即使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也会因为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力不从心,而导致学生并没有在实践中真正获得什么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或者是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完成规定的课时任务,完全以理论教学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教授,使综合实践教学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3、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生机活力不足

初中综合实践课中的教学资源有限,直接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范围狭窄,教学模式的制约建立也难以实现。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力度就远远不足以实现这门课程可以达到的效果,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够科学,原本丰富多彩的课程就变得枯燥乏味,实践活动毫无生机。

4、评价机制不够科学,难以达到综合实践的目的

首先初中综合实践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传统的评价机制很难按照其教学特点来进行科学的评价,由于学校和社会对综合能力培养意识的欠缺,对其评价机制的建设个改善也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综合实践课的成绩没有被纳入升学考试的评价范围中[3],所以学生对这门科目的参与性也不是很乐观。

三、提高综合实践课教学质量的策略切入点

1、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式

在对初中生进行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规划,因材施教。当然,综合实践课的任课教师也要清楚这门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原则,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次要热情的与学生的家长进行交流互动,让家长知道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另外,教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保证综合实践课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2、丰富教学资源,合理安排资源

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工作中,开发教学资源是教师们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实际生活状况,针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即安排符合实际、贴近生活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还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另外,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不可分离的个体,教师和学生还要有所互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保证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方向的正确性。

3、完善综合实践课的评价机制,确保课程的实效性

评价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也不例外。这门科目的评价体制,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考虑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还要考虑到综合实践课这门科目的特殊性,这项课程有着较为强烈的自由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要及时、具体和具有总结性等,是学生对社会活动和技能的学习不会浅尝辄止,可以从实际的操作和感受中体会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综合实践课的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必须热衷于观察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创新,积极的探索新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汪光亮.应重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J].安徽教育.2012,45(04):56-57.

初中生综合实践篇(6)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分析

1正确解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通常我们一提到实践能力就是指进行课外活动的能力,在说到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时候,也很容易想到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就是指培养初中生进行课外活动的能力,但是,这其实是对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能力的不正确的理解。语文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不仅仅是指进行课外活动,而将课本上练习题、课堂语文实践等丢到一旁,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包括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的听、说、读、写的练习,早读课上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朗读和背诵。初中语文教科书上的课后练习思考题,还包括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切以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因此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就可以从以上多个角度进行。

2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2.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初中是一个特殊阶段,面临升学压力,面临考重点高中的现实因素,学校的一切重心都是向学生的高分看齐,学校通常认为,学生考的分数高,就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强。于是,学生的分数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而不是考虑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与学校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与其说学校之间竞争的是综合实力,还不如说是竞争每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重点高中的录取率。要提高学校的高中升学率,学校一般会想方设法让学生补课提高成绩,学生每天的时间专门为学习文化知识而被安排的满满的,学校才不会考虑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这是学校根本不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表现。

2.2教师忽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师最得心应手的科目非语文莫属,除了语文学科,语文教师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因此,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学了能在语文学科上提供帮助外,其他科目只能对学生说“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当下,老师与老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于是,见到语文课堂上绝不允许学生做与语文无关的作业现象也屡见不鲜了。从某种层面来说,教师根本没有引导学生综合学习的意识,那么,教师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习就更无从谈起了。

3依据教材,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

3.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有趣的发现》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的实践能力。

3.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梅兰芳》《小动物过冬》《孔繁森》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

4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4.1完善相关理论体系

完善相关理论体系,这是从国家政策层面出发的。就需要国家出台颁布相关的“综合实践能力”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否则这只是教育者的口头禅。与此同时,颁布的相关理论体系不能仅仅只从宏观层面出发,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应该从微观角度思量,让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时“有法可依”,有具体措施参考,具体方法指导,具体思想引导。目前我国关于教育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完善相关教育理论体系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在的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综合实力强的人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因此,理论体系应该完善到支持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综合发展,而不只是关注学生的文化学习。完善相关理论体系是促进教育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前提条件。

4.2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研究者表明,“一专多能”型人才永远不会被淘汰。同样的道理,“一专多能”型的老师更能适应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更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名师出高徒”,这话说的很有道理,综合实践能力很强的老师一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会太差。但是,当下我们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不高,除了能胜任本专业以外,其他学科无从教学。因此,教育部门应该组织有关教师的培训活动,教师所在学校也应该为老师培训提供条件。培训的过程是思想交流的过程,更是教育理念碰撞的过程,这也是老师相互学习提升自己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5总结

总之,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是新课标背景下的基于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能力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同时也是基于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出发的。不管将来的考试如何改变,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着重对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雷良启,于英媛.吸收党带语言学的适用理论.构造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胡晓.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设-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0.(2).

[3]刘丽.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之初探.[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8):167.

[4]吕晓莅.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3):199.

[5]蔡红侠.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初中生综合实践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教学质量

从2001年开始,我国新一轮的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初中语文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下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究如何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正确理解语文实践能力

通常,我们所谓的实践能力,往往是进行课外活动所具备的能力,而语文实践能力则不同于其他实践能力,语文本身是一门人文社科类的学科,语文实践能力不仅仅是指能够进行课外活动,更是能够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诸如,教师在讲解《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可以安排学生在早读课上对课文进行朗读和背诵,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多多练习课后习题,或者是进行一系列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其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逐渐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地将自身的方法和知识融合到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当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应当多鼓励学生课堂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自信地表达自身的想法。除此之外,在现代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地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充分地利用语文教材,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木兰诗》的讲解中,可以先让学生自行朗读课文,然后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之后,提出自身的疑问,或者是可以针对课文内容谈谈自身的感想和理解,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情景模拟,以此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重视初中生的实践能力训练

初中语文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中初中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极高的,但是,这里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其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所在,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整体实践能力的关键。当然,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是指人们能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态度的一项综合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通过一种自然并且能够掌握的规律来进行问题思考的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主要是指能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因此,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中心,不断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己眼中的闻一多先生,再经过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来进行成果展示,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发展,如何有效地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特点,来有效地实施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更好地增强初中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已经成为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核心,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日益地重视初中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而初中语文的综合性教学其本质在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有针对地开展教学活动,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全面地统筹知识和实践的关系,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已经有了系统的理论知识,那么现阶段的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尽管语文是一门人文社科类的学科,但是仍然应当重视语文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地掌握了一门学科。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开展更多的素质教育培训,全面地重视学生自身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在实践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