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产业振兴调研

产业振兴调研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2 15:26:28

产业振兴调研

产业振兴调研篇(1)

一、船舶产业

(一)船舶产业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造船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新船订单大幅减少、企业融资出现困难、履约交船风险加大,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福建省船舶产业在全国地方船舶业中居第4位, 但是船舶配套业比较薄弱。船舶修造业是泉州市正在培育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目前泉州上规模的造船厂有11家,其中泉州船厂造船项目是列入国家规划的地方大型造船项目。

(二)发展途径

1、加大信贷融资的支持力度

到目前为止,泉州市对航运企业的融资仍然以一年期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船东融资难的原因是泉州的在建船舶大多在外地建造,银行方面的监控难度太大。也正是这个原因,泉州造船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泉州的造船业还远远不能满足泉州航运业的需求,如果泉州市政府、银行、企业三方配合,解决了船东的融资问题,泉州的造船业自然而然就解决了融资问题。

2、优化船舶产业规划布局

泉州市船舶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中已经提出: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未落实、规划不合理的项目,不予审批;严格控制技术落后、重复建设的小造船项目。在今后两年,除重大项目由省级及以上投资主管部门审批外,暂停审批现有造船企业船坞、船台的扩建项目。

二、汽车产业

(一)汽车产业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汽车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全行业产销同时出现了负增长、重点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形势严峻。2008年福建省的汽车产销量也明显下降。泉州的汽车产业被列为泉州市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泉州市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多,年产值也高,但没有整车生产企业。目前,泉州市汽车及配件产业基础已初步形成,但要谋求长期发展,仍然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二)发展途径

1、加快资源整合

我们要加快资源整合的步伐,泉州市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中提出:泉州市政府要继续支持、鼓励国内外大型汽车集团来泉州并购重组,还要鼓励泉州市骨干企业对本市同行业中小企业实施并购重组。

2、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泉州市在国内具有较为完善的汽车及其零配件销售网络,但是现在整个国内汽配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因此,开拓国际市场已经成了泉州汽配企业的必然选择。金融危机之后,国外采购商为了降低成本,正在加大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采购,现在国际市场存在很大的空间。

三、钢铁及有色金属产业

(一)钢铁及有色金属产业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十五”以来,福建省钢铁及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福建省钢材及有色金属产业出口明显下降,企业库存增加,开工不足,产品产量、价格大幅度下降,生产经营成本与产品市场销售价格出现倒挂,部分企业亏损严重,行业稳定发展面临挑战。泉州市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66.37亿元,占福建省的19.5%,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实现工业产值52.65亿元,占福建省的14.1%。经过“十一五”以来的建设发展,泉州市钢铁、有色金属行业有了显著的进步,形成了一些具有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在省内外市场中有较强竞争优势。存在的问题是:除三安钢铁公司、闽发铝业公司等少数企业外,全市钢铁、有色金属企业多为小型企业,达不到经济规模;装备水平较低,许多冶炼企业生产装备属于淘汰落后范围;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弱。

(二)发展途径

1、淘汰落后产能

泉州市钢铁及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中提出:加快淘汰钢铁产业落后生产能力。严格实行淘汰落后产能的行政问责制。各县(市、区)政府要抓好钢铁产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对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实施严格监管,防止擅自扩容改造或异地转移。妥善解决淘汰企业职工的安置、资产补偿、呆坏账核销、企业转产等方面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2、培育龙头企业

做大做强三安建筑钢材生产基地。三安钢铁公司与三钢集团已完成资产重组,三钢集团总部将把建筑钢材的生产转移至三安钢铁公司。晋江三益钢铁有限公司的棒材生产线是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福建松立带钢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应福建省内冷轧钢带、钢管生产企业,闽发铝业公司有多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铝型材挤压生产线,南安三晶硅品精制公司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生产经验,上述企业都已经被泉州市列为重点培育的龙头企业。

四、轻工产业

(一)轻工产业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轻工业是泉州市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吸纳就业人数占全市工业的50.5%,现已形成制鞋、休闲食品、工艺品、包袋、伞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产业优势明显。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业亏损企业达114家,亏损面5.1%;亏损总额2.02亿元。

(二)发展途径

1、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推动一批重点投资计划项目,推荐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列入中央新增投资计划和省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计划,对列入国家、省重点产业振兴与技术改造投资计划的项目,协助申请国家、省专项资金扶持。建立市级技术改造项目库,每年组织对一批带动性强、发展关联效应大、支撑产业升级作用显著的技术改造项目进行专项资金扶持。组织实施轻工产业集群技术提升工程,将食品安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轻工新型材料(包括鞋用新型材料、改性塑料等)优先列为省科技开发重大专项或行业技术创新重大专项,并给予专项资金补助。

2、巩固和拓展国内外市场

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简化退税手续,加快退税速度;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利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收汇风险,对参保企业的保费给予40%补助;发挥拓展国际市场出口专项资金的作用,落实好国家新出台的加工贸易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产业振兴调研篇(2)

文化产业成为韩国国民为之自豪的“会动的民族品牌”,极大地提升了韩国的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美誉度,他们自信地感到“韩国文化产业的魅力正绽放全球、感动世界”,而文化产业也已成为韩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并强力拉动着制造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是韩国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伴随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韩国的化妆品、服装服饰、电子产品与韩式餐饮、韩式美容等也都在全球热销。韩国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反映出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巨大拉动效应。

在韩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的背后,是韩国政府确立的一系列顶层设计,而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则是韩国文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中的龙头,也是韩国文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的总执行人。为此,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于2014年初专赴韩国考察调研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

一、韩国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组建文化产业振兴院

韩国在遭遇亚洲金融风暴袭击后,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21世纪国家发展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2001年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2009年,韩国国会修订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明确规定“政府为了有效扶持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特设立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随后韩国政府将原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与广播影像产业振兴院、游戏产业振兴院、文化产业中心、软件产业振兴院数字事业团共五家单位整合重组为目前的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作为韩国政府设立的事业单位,隶属于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统领支持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同时,韩国的16个道、市也都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产业振兴院,负责促进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其中15个为政府设立的事业单位,江原道信息文化振兴院为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兴办。

目前,韩国政府每年安排3000亿韩元(约合17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这笔资金每年由振兴院提出预算,经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审核后报国会审议。振兴院的年度工作计划和重大事项报文化体育观光部审定,日常各项工作则由振兴院自主开展,文化体育观光部则主要负责文化产业政策和宏观管理。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设立以来,主要在文化产品创作支持、文化产业政策研究产业分析、文化产业海外进军支持、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下一代文化产业技术开发支持等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院长洪相杓表示,“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坚定以韩国发展为世界级文化产业强国为目标,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基础建设,激活文化创造与流通过程,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开发下一代新文化产品,专业研究文化产业政策并进行产业内部细致分析。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将不遗余力地挖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与企业个人,力求创造感动世人流芳百世的韩式文化,帮助韩国顺利转型成为真正的文化强国。”

二、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的主要职能

(一)紧紧围绕企业需求服务,为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搭建平台

坚持以韩国文化企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单个企业所不能及之事作为服务的重点方向,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通过振兴院的工作来服务和促进文化企业发展,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仅靠企业所不能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振兴院协助韩国政府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开展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和趋势分析,制定发表分行业的产业白皮书、开展海外文化市场动向调查分析、文化产品使用者调查分析,对文化企业进行投资指引和信息服务。振兴院在提供信息资讯、投诉建议倾听等直接服务的同时,还提供文化产品制作、流通、出口等综合型一站式服务。振兴院在国内建设了设施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优惠的场地、设备服务,降低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提供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便利。振兴院为韩国文化企业量身定制投资融资金融辅助服务,提供文化产品制作及设施建设类融资,完善文化产品保证制度,扩大文化产业内部投融资交流,实施文化产业价值评估改善金融环境。

(二)注重内容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掘和扶持本土文化创意

振兴院秉持内容(即故事)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的理念,大力支持创意、保护版权、培养人才。他们提出“一个简单故事也能发展成为世界级文化产品?有振兴院的坚实产业基础做后盾,一切皆有可能”。韩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国土空间均与我国不可比,但在以内容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指引下,韩国原创了一大批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受到喜爱从而获得可观市场回报的文化产品。

振兴院通过举办韩国故事征文大赛、建立故事创作支持中心、发掘有竞争力的故事雏形,力求使韩国成为世界级故事强国。发掘本土优秀音乐,支持举办各类演出,引导韩国流行音乐风格多样化。加强对具有市场价值的影视、动漫、游戏产品的支持,提高制作公司的竞争力,帮助市场营销。通过与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拥有创新意识的企划人才和技术开发人才,注重挖掘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型核心人才,积极培养符合综合媒体环境需要的文化科技专门人才。提供网上招聘信息、设置就业商谈室,为青年谋求更多的文化产业就业机会。

(三)大力推动本国文化企业外向型发展

韩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总量在世界上都不算大,内需市场有限,因此外向型是韩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振兴院明确提出以韩国列入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为目标,专业挑选推进国际级文化产业项目,帮助韩国各类文化企业稳固海外阵地、实现落地发展,并注重从国内着手,发现和培育具备国际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

为使韩国文化产业进军海外市场,振兴院为企业提供海外市场分析,对企业参加国外文化会展给予支持,帮助企业在当地开展营销活动、建立客户关系,寻求共同制作和发行,对外宣传韩国文化、促进韩国文化产品出口,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在海外投资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搜集企业诉求协调对方国家政府解决。振兴院已成为韩国文化企业在海外发展的重要推手和坚强后盾。目前,振兴院在美国、中国、欧盟和日本设有办事处。早在2001年,振兴院就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常年从韩国派驻在华工作人员。办事处通过协调中国政府部门、自主举办活动、到中国各地参加各类文化商务活动等形式帮助韩国文化企业拓展中国市场,密切与中国政府、企业的联系,从而成为韩国文化企业在华发展的支持与后援。

(四)紧扣时代脉搏,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

当今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变化迅速,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愈加密切。振兴院在工作布局上坚持与时俱进,敏锐地捕捉时代给文化产业带来的新机遇、新空间,及时调整完善,以顺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2014年伊始,振兴院又新设了“文化产业国家实验室”,以集聚想象力、创造力,探索新的产品模式,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同时,振兴院还重视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如近期在医疗与游戏相结合方面提出了“功能性游戏”的概念,在文化产业与汽车产业相融合方面也正在探索。韩国还将时装设计纳入文化产业的扶持范围并作为重要的一个门类,在振兴院中设有专门科室推广韩国时装设计。

三、韩国的经验值得深思、学习和借鉴

产业振兴调研篇(3)

 

2018年4月22日召开全市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动员部署会议之后,市委派驻胶北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目标,按照市委确定的“以抓党建、惠民生、促发展、强治理、扬正气”为重点,以提升群众精气神为主线,以组织振兴为核心,促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着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迅速行动,主动作为,深入村庄农户摸实情、搞调研、出思路、尚实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工作队员不负组织重托,担当尽责

全市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动员部署会议提出:“工作队员为什么要下去,下去干什么,怎么干”。作为胶北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 12人,担任12个村的“第一书记”,其中第六批是5名年轻股级干部,第七批有5名年龄较大的市管领导干部和2名年轻股级干部,如何发挥年龄、学历、经历、单位等优势整合资源,助推乡村振兴,是摆在队长、副队长面前的课题。为此,驻胶北乡村振兴工作队按《党章》要求以举手表决形式选举3名同志为支部委员,并进行工作分工,确定每周五为支部例会,确定每名市管干部帮带一名股级干部,工作队每周集中一次调研等制度,形成全队以老带新,共建共赢的良好机制。

二、胶北街道党工委保障有力,服务到位

胶北街道党工委迅速落实全市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动员部署会议精神,立即召开由党工委书记、副书记、各驻村第一书记、各管区书记、12个村党支部书记参加的见面会,党工委书记对各村情况进行了点评,“第一书记”与各管区书记、支部书记迅速对接,第一时间沉到村庄了解情况。胶北街道党工委为乡村振兴工作队提供办公场所5间、配备了电脑、办公桌椅等设施,实行集中办公,为每名工作队员发放就餐卡在食堂就餐,安排包村干部帮助工作队员熟悉所帮村庄情况,并建立驻胶北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微信群,为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快速进入角色提供了后勤保障。

三、工作队员各派出单位积极履行帮村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进村调研

驻胶北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12名队员在进村入户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总结前段工作,制定了村庄发展两年计划,并向派出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汇报。派出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根据派出单位工作队员的调研问题和目标任务带领相关班子成员到派驻村庄座谈调研,确定每年帮村工作计划,协调研究解决问题,落实与所派工作队成员的责任捆绑,项目捆绑、资金捆绑“三个捆绑”,当好坚强后盾,为工作队员开展工作提供坚强后盾和精神鼓励。

四、搞好调研,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5月份作为集中调研月,胶北乡村振兴工作队12名工作队员按照市委要求,通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入户走访等形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帮助村庄理清发展思路,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五、清单式管理,兵团式作战,确保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我市提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率先走在前列,打造胶州样板,作为市委派驻胶北乡村振兴工作队在下步工作中突出三点:

一是在工作中突出锻炼干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乡村振兴关键在干部,发挥好年龄较大干部的优势和年轻股级干部的激情,释放乡村振兴的新动能,通过工作队员“第一书记”的榜样作用,帮助所派驻村庄抓班子、带队伍、强管理、促发展。

二是确定好两年驻村任期目标,突出重点抓落实。派驻到胶北办事处的12个村都列出2018年至2019年乡村振兴的任务清单,积极与胶北街道党工委总体工作思路对接,与各派出单位对接,按照时间节点积极推进。

产业振兴调研篇(4)

2011年初,66岁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张国宝正式退休,同时也离开了他兼任的国家能源局局长的职位。

自中央2003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始,张国宝一直担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正部级)一职,2008年,东北办撤销,作为发改委副主任,也仍然分管东北司,可以说,他领导、参与了史诗般的东北振兴的全过程。

东北是一架老旧重型机械,转弯半径巨大,要做出结构性的改变,必须付出超乎寻常的艰苦努力。无论成功抑或失败,全世界都在以一种急切的兴趣观察这项宏伟的计划。朝野倚重,各种力量彼此激荡,个中滋味,张国宝体会最深。如今,当他平静地描述着并不遥远的过去,抚今忆往,省察得失,那些沉重的思考与期待,就像立体折纸般一一矗立起来。

自2003年10月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已经历时七年,你如何评价这七年?

我认为,实施振兴战略7年来,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走出了低谷,初步走上了内生驱动、良性循环的轨道,重新焕发出了生机活力。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洗礼中,东北振兴的成果得到了检验。设想如果没有振兴战略的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将会是什么样的情况?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们起初有一些担心,原因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有两个典型特点,一是重化工业比重大,企业一旦停产,不仅损失巨大,而且恢复起来比南方中小企业更为困难。二是东北地区大型国有企业多,如果生产经营形势长期不能好转,将导致大规模企业职瓜赂谑б担现赜跋於钡厍缁嵛榷ā6导实那榭觯崩瞎ひ祷卦谖;目佳橹薪簧狭艘环萘钊寺獾拇鹁怼£

是否可以用一些数字来说明一下东北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前的1978年,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只有辽宁省的80%,而振兴战略实施之前的2002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经济总量仅有广东省的85%。这一段时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大批国有企业陷入困境,大量职工下岗失业,经济发展缓慢,出现了 “东北现象”。经过7年的努力,东北三省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2009年,东北三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557亿元,是2003年的2.4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这个速度与东部沿海地区大体相当。如果考虑政策实施到对经济增速产生实际影响的时间因素,用“十一五≌饧改甑氖萦Ω酶芩得魑侍狻>颐嵌匀魇〉厍苤导霸鏊俚暮怂悖笆晃濉鼻八哪辏比〉厍苤翟鏊倌昃 13.4%,在四大区域板块中名列第一,高出东部、中部和西部0.86、0.63和0.03个百分点(东、中、西分别为12.54%、12.77%、13.37%),根据初步核算,2010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速继续在四大区域板块中领跑,这是振兴战略取得成效的最直接的证明。

财政收入情况怎么样?

从财政收入看,2009年,东北三省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20亿元,是2003年的3.2倍,年均增长21.4%,也是非常可观的。

那些东北的传统优势产业一度万马齐喑,它们现状如何?

你所说的这些传统优势产业,这几年正在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我这里仅仅讲讲农业和装备制造业的例子。

从农业看,东北地区战略地位更加凸显。过去几年,黑龙江省、吉林省粮食产能工程建设顺利实施,东北地区新建尼尔基引嫩扩建一期工程和三江平原等大型灌区工程,农业生产经营的机械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200亿斤,其中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超1000亿斤,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超590亿斤,均较2009年有大幅增长。黑龙江省成为全国第二个粮食产量超千亿斤省份,我相信成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指日可待。东北地区的肉、蛋、奶产量也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2009年分别达967万、505万和1040万吨,杖懿 12.7%、18.4%和29.6%。前几年,内陆地区猪肉供应紧张时,每天有上万头生猪调往关内,一时间“龙江猪”声名鹊起。特别是去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将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在全国农业发展全局和引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从装备制造业看,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一重、哈电、哈空调、长客、沈鼓、沈阳机床、大连机床、北方重工、大连船舶重工、瓦轴等一批国有重点老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生产制造能力、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又创造了很多中国第一。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果显著,100万千瓦核电、超超临界火电、空冷发电机组,±800千伏直流和100万伏交流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70万千瓦大型水轮机组,30万千瓦抽水蓄能机组,3―5兆瓦大型风电机组等实现自主化,百万千瓦核岛主设备和大型铸锻件取得重大突破。一重集团自主研制15000吨水压机,成功攻克百万千瓦级核电全部大型锻件。 长客成为国内地铁车辆的领军企业,产品大量出口海外,在高速动车组自主化方面也承担重任。沈鼓集团研制成功百万吨级乙烯“三机”(乙烯、丙烯和裂解气压缩机)。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研制成功国内首支90级大型船用曲轴。华锐公司2009年风电机组产量位居世界第三,2010年可能情况更好,前几天股票发行创了国内股市发行记录。特变电工沈变集团超高压和特高压输变电产品产能达到10万兆伏安,位列世界第一。哈空调百万千瓦级空冷系统不仅占领国内机场,而且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沈阳机床、大连机床、齐重数控、齐二机床阎瞥晒σ慌叩岛椭匦褪鼗玻畈沽斯诳瞻住£

东北对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还有国防军事工业,很多重要军事装备安排在东北研制生产。从新兴产业发展上,东北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海洋工程、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和软件及服务外包、旅游业等服务业领域,初露端倪,有望形成新的优势行业。

看上去你非常乐观。

总起来我是乐观的,但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看,振兴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特别是如何优化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如何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如何使老百姓共享振兴成果方面,仍然要付出艰苦努力。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2009年,辽、吉、黑三省分别为15761元、14006元和12566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于平均水平的91.8%、81.6%、73.2%。这些都需要我们下一步工作中更加关注。

你亲身经历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从出台、实施到深化的整个历程,谈谈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吧。

这七年来,我有幸成为这一国家重大战略的具体执行者,也和东北地区的干部、群众、企业结下了深厚友情,特别是在振兴初期推动的棚户区改造,清理历史债务负担,设立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建立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制定对外开放政策,对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激发企业活力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主张建设的漠河、白山等机场已经通航,在振兴初期,我们协调铁道部与三省领导在人代会期间签署建设哈大高速铁路协议,竣工在即。呼伦贝尔煤电基地已经向辽宁供电,东北第一座、也是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的大连红沿河核电站建设顺利推进;连续四年我在元旦前夕与一重集团干部职工座谈,鼓励他们树立更高目标,现在一重攻克了所有核电锻件,产值是振兴初期的十倍,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研发能力显著提升,打造世界级铸锻钢基地已不再是梦想;我推动的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瓦房店轴承集团、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等一大批企业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成果,重新焕发出活力,很多企业已经成为行业的领跑者;我组织和参与的中俄能源和地区合作也结出了硕果,两国元首批准了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这是中俄协议中内容最为详实的一个规划纲要,中俄原油管道已正式输油,同江铁路大桥开工在即,中俄3000多公里界江无永久性桥梁将成为历史,黑瞎子岛回归后,中俄联合开放开发已经提上日程;我推进出台了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文件,并亲自协调安排重大项目,支持阜新等资源枯竭城市加快发展。中央财政连续四年对已经认定的44座资源枯竭城市实施财力性转移支付168亿元,对这些困难地区发展给予了极大支持。最近出台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又提出了很多综合性政策措施,比如研究将大小兴安岭符合条件地区纳入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生态功能区中森林覆盖率高于70%的旗县参照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政策;中央投资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林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及“以煤代木”项目等。这些工作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切切实实解决了地方的问题,促进了发展,改善了民生,是我推动的众多工作中最有意义的一部分。

你认为东北振兴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从一个振兴战线的老兵角度看,我认为,首先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动力支撑,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振兴的成绩。下一步,要继续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及时总结推广前一阶段行之有效的做法,比如职工持股等好的作法,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要推动尽快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完善相关政策。要尽快出台东北老工业基地“债转股”资产处置试点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处置“债转股”股权。进一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在装备制造等行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中,东北企业应当以GE、西门子、三菱、阿尔斯通为最终目标,整合技术资源。要继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要把提升东北对外开放水平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核心区域毗邻俄罗斯的地缘优势,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编制《东北地区沿边开放与东北亚区域合作规划》,有针对性研究提出相关重大政策,全面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要继续落实好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完善中俄地区合作机制,筹备好中俄地区合作发展基金,实施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大项目。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中俄联合开发黑瞎子岛工作,协调组织编制好相关规划。

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要求――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具体应该怎么办?

我想,在东北的产业体系中第一还是农业,东北地区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最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未来在全国的地位会更加重要。应该结合贯彻落实这次制定的农业文件,进一步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利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和其他相关中央投资资金,支持一批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钢铁等行业的兼并重组。支持高端制造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托既有产业基础和科研人才优势,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培育出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在机器人、光电子等高技术产业领域,东北都很有基础。此外,大力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哈大齐工业走廊、长吉图经济区等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等生产业和旅游产业,切实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业发展水平。这里,一定要把旅游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东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大有可为。自主创新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近几年调整改造的一条重要经验。要下决心支持东北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把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建成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

资源型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城市和国有林区,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点和难点,这么多年来东北气喘吁吁、备显迟暮,也多与此有关。这些年情况有无改善?未来这方面的压力是否会更大?

《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后,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这次国务院又批复同意延长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政策。今年要开展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效评估,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进行分类支持,启动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界定工作。另外还会组织编制《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开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推动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尽快出台。应该组织实施好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

林区问题与资源型城市有相似之处,这次出台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是一个很好的文件,提出了很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我希望继任者能把规划的落实工作抓好,推动有关部门出台具体政策,组织实施好大小兴安岭林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以煤代木中央投资专项。要研究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问题。

也有人说,东北振兴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并不大,要让东北民众切身感受到东北振兴的“温度”,相关部门应该从微观上做出更多努力。

是这样。棚户区改造是原东北办推动的一件大事,对全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后要继续做好煤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工作,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要高度重视东北地区冬季取暖问题,扩大集中供热覆盖面,加快东北地区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解决好城市低保户冬季取暖问题。在民生问题上,我们还要深入研究,看看还有什么文章可以做,作为下一步振兴工作的一个重点。

实际上,很多中西部城市,也存在很明显的“东北现象”。

东北地区是老工业基地的重点,但老工业基地不仅限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有必要统筹研究推进。去年的国务院振兴领导小组会议,总理明确要求要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组织编制《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从我个人的角度看,老工业基地是“十二五”期间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做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这项工作,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对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加快形成新的增长区域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产业振兴调研篇(5)

打造部级新区乡村振兴样板区

 

各位领导、同志们: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推动乡村振兴,区发改局将拿出“功山头、炸碉堡”的魄力和决心,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一主线,围绕“五大振兴”,打好规划实施、项目推进、对口帮扶三大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

一、落实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打好重点工程攻坚战

按照全域协调、陆海统筹、城乡一体、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突出现代农业示范区、董家口经济区、西海岸交通商务区、藏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王台新动能产业基地“五大活力源”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乡村振兴新引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对“规划”确定的40项乡村振兴重点工程进行定期调度,会同相关部门,明确落实各项工程目标任务、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助力藏马山旅游开发,积极协助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落实全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程,争创10个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支持相关部门积极申报全省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对已经列入项目库的黄海冷水团优质鱼类绿色养殖项目和青岛开发区绿色公路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争取省发改委和农发行山东省分行信贷政策支持,解决重大项目融资难题。

二、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打好项目建设攻坚战

一是强化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保障。会同乡村振兴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积极对接落实规划、土地条件,按照财政部门保障的资金规模,及时将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涉及乡村振兴项目列入政府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计划。支持中长期发展项目列入前期计划开展研究论证,按照脱贫、振兴、小康的步骤,分步推进实施。

发挥统筹协调职能,在资金、政策、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主动协调国土、规划、财政等相关单位支持乡村振兴建设,会同建设单位积极对接上级发改部门争取专项资金支持。

结合掌握的项目资源,特别是林业、水利、村居改造、环境整治、农村公路等项目,及时对接乡村振兴主管部门提出项目统筹的意见建议,各部门项目形成合力,避免重复投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是加强项目立项审批指导管理。进一步加大工作调度指导力度,在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产生后,及时组织召开调度会议,讲解政府投资项目要求,进一步明确纳入政府投资计划的项目,必须按照政府投资项目的要求规范进行审批和建设。在审批过程中,提速增效完成相关项目咨询论证和可研、初设、概算审批,严格把关与提质提效相结合,努力压缩项目前期审批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建设阶段。

三、实施异地精准扶贫,打好“对口帮扶”攻坚战

根据上级统筹安排,我区对口帮扶陇南市武都区和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我局将严格制定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计划并抓好落实。协调相关部门完成财政援助资金、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帮扶;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帮扶资金100万元;为帮扶地区分别引进1家投资不低于500万的企业,帮助两地贫困人口就业数达到40人;动员12家企业与陇南市武都区贫困村结对、8家企业与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贫困村结对;帮助销售500万元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农特产品。

     各位领导、同志们,新区乡村振兴五年发展规划已经印发实施,振兴农业、进军农村、富裕农民的号角已经吹响,区发改局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扑下身子,狠抓落

产业振兴调研篇(6)

关键词:振兴东北;区域经济;老工业基地

作者简介:郭浩淼(1975-),男,江苏省铜山县人,辽宁科技大学经济与法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203-0033-04

东北地区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摇篮,为国家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和工业化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为新中国的发展和建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为了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发展,党中央制定并实施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使东北地区的经济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东北经济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老工业基地的新生,更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协调发展的重要机遇,任重道远。必须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区域分工与合作,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条件

(一)自然资源丰富

东北三省土地总面积约占全国的8.3%,2002年全区耕地面积为21.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68%;人均耕地面积0.309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东北三省矿产资源分布广,种类繁多,互补性强。现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84种,占全国已探明矿种的64%,其中有近60种为大中型矿床。累计探明储量占全国首位的有石油、铁、金、镍、锰、钼、菱镁、金刚石、石墨等;居全国前5位的有铜、镁、铅、锡、石膏、大理石等。其中,铁矿保有储量为1241.6亿吨,占全国储量的1/4;石油储量占全国1/2以上;煤炭669.1亿吨,占全国9%,油页岩储量211.4亿吨,占全国68%。辽宁省矿产资源丰富,矿种较齐全,矿产资源丰度居全国首位,不仅构成了辽宁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条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其它省区的产业发展需要;吉林省自然资源特色明显,全省林地面积870万公顷,森林资源、草地资源、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中,石油、天然气储量较丰富,水泥用灰岩等不仅储量大,而且分布集中;黑龙江省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居全国第1位,木材蓄积量、森林覆被率也居全国第1位,是发展林、牧业的重要基础,同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煤炭最为丰富的省份,可提供给其它两省发展冶金等相关行业。

(二)工业基础好,产业关联度高

东北地区的工业体系较为完整,已形成了以重型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石油开采、石油化工、钢铁、造船、飞机、建材、军工、发电厂、有色金属冶炼、医药、农产品深加工和绿色产品生产等全方位的工业体系。实施振兴战略以来,一大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一汽、鞍钢、一重、哈电、沈鼓、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等国有重点老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生产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装备制造业也正在重振雄风,2006年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0%以上,超过全国4个百分点,利润增速也远高于同期全国装备制造业利润和东北三省工业的利润增速。东北地区黑色金属冶炼和有色金属冶炼主要集中在辽宁,已形成采矿、炼铁、普通钢材和特种钢协调发展,原材料和辅助材料配套供应的区域钢铁工业生产体系。钢铁工业体系又与装备工业生产密切关联,钢铁产量相当大的部分是用来满足东北地区机械等其它产业部门的需求。另一方面,东北的矿山机械、冶金设备、石油设备等主要装备制造部门又直接为矿山开发、金属冶炼等行业提供机械装备,在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区域产业联系。

(三)中央政策的大力扶持

以2003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为标志,东北振兴战略开始实施,2004年国家安排了297个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总投资达1089亿元;2005年安排了234个项目,总投资602亿元;2006年安排了29个项目,总投资144亿元。2007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体制机制较为完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城乡、区域发展相对协调,资源型城市良性发展,社会和谐,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可以说中央对东北地区的各项政策,特别是《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出台,为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指明了战略发展方向。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升级,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步伐加快,对外开放度提高,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四)人力资源优势明显

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和积累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研布局,辽宁省的金属、机械、石油、化工;吉林省的基础化学、量子力学、光电子技术;黑龙江省的石化、有色金属、农林、生物工程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内普通高校154所,占全国的11.3%,其中本科院校78所,占全国的12.4%。专业技术人才210万人,占全国的10%,具备较强的科教和专业技术优势。

(五)蒙东地区纳入东北经济圈,为东北地区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实现经济振兴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保证

内蒙古东部包括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和满洲里、二连浩特两个计划自治区单列市。东邻东三省,北与俄罗斯、蒙古国交界,总面积66.5万平方公里,占全区的56.2%。经历近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东北三省的能源与原材料资源日趋减少,资源瓶颈制约也已显现。内蒙古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富集,可采石油储量预测超过10亿吨;煤炭探明储量为909.6亿吨,占全区总储量的40.7%;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69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倍。与东北三省经济互补性强,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重要的能源原材料接续地。

二、制约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因素

(一)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地域范围内的各种条件作用下,所形成的国民经济第一、二、三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空间组合。开展区域经济合作需要对区域内市场需求、资源需求和制度协调进行有机整合,各子区域间差异性越大,合作的可能性越大。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东北各省区不仅在地理区位方面相互联结,在资源禀赋、产业和市场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相似之处,经济同质性强而互补性弱,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明显,三省主导产业基本都是钢铁、能源、化工、重型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军工等重工业,在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等领域还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区域之间缺乏分工与合作,区位优势无法有效发挥。

(二)区域内行政体制分割,缺乏产业协调机制

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东北地区包含辽、吉、黑及内蒙古(东部地区)4个省区。在现行行政分割体制下,各省往往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进行资源和产业配置,地方保护主义还一定程度地存在,行政力量和政策因素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没有形成生产要素分配机制、区域分工和区域产业布局的市场化配置。同时,这种政府主导型的行政区经济,过分强调行政“条块”分割,政府职能和角色非但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反而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阻碍力量,使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加大,彼此竞争激烈,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另外,现行的干部体制使地方领导出于“政绩”的需要,单纯地追求本地区发展的利益最大化,往往以行政边界为经济活动的边界,使得省际之间的生产要素和各类商品不能自由流动,无法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

(三)缺乏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从发达国家与我国东部经济发展的经验看,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而它们又往往集中于区域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最集中的地方,其经济、技术的辐射效应无法替代,具有基础设施、产业服务、资源供应、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聚集优势,并通过人才流、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向广大经济腹地扩散,形成具有巨大助推效应的增长极,从而推动区域经济跳跃式增长。而东北地区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分工,因此区域内虽然集中了大批同行业企业,但并未形成产业集群,因此,也就无法形成能够发挥集聚和扩散作用,并带动整个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增长极。区域内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4个中心城市都不具备辐射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势能。例如沈阳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对其相邻的抚顺和铁岭的经济发展并未起到很强的带动作用。因此缺乏优势产业集群,将大大限制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作用的发挥。

三、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区域内产业分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区域分工与交换关系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根据《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东北地区的振兴目标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因此区域内各省应根据资源禀赋优势,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区域统筹规划,注重区域内部产业的分工与协作,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培育新兴产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结构和布局调整,建设新型产业基地。例如重点建设抚顺石化、大连石化和大连西太平洋炼油等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加快实施大庆、吉林石化、抚顺石化等乙烯改扩建工程,形成世界级乙烯生产基地。适时建设锡林浩特、霍林河、呼伦贝尔、黑龙江东部和辽宁西部等煤化工基地。依托鞍本钢铁集团建设北方精品板材生产基地,依托东北特钢建设特殊钢和装备制造业用钢生产基地。建设鲅鱼圈钢铁基地,逐步将钢铁工业发展重点由内陆向沿海转移。以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为突破口,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型机械和大型成套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机床及工具研发和生产基地,国家发电和输变电设备研发与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及出口基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制造基地,国家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基地。

依托松嫩、松辽平原,建设现代化部级商品粮基地。依托中部平原、西部农牧交错带和滨洲沿线松嫩草原和蒙东草甸草原,推进精品畜牧业发展及基地建设。依托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地区等绿色农业资源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的不同,形成科学的产业分工,借势国家政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建设新型基地,消除各省产业结构趋同的弊端,实现东北的全面振兴。

(二)消除阻碍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障碍,建立区域内产业协调机制

实现经济资源自由流动,建立市场化的产业布局和生产要素配置机制,必须消除区域内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改革现行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避免地方政府从本位主义出发,各自为政,使区域内要素布局分散化,产业结构趋同化,导致区域内的过度竞争和利益冲突。应建立跨行政区划的政府协调机制,建立相应的指导机构、协调机构、执行机构,形成制度性的区域合作机制,在中央政府指导和地方政府协调下,就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分工等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同时健全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协调行业内与行业间的经济活动。提高区域经济运行的整体性和协调能力。

(三)积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成功经验显示,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明显的经济效应。因此,东北地区应以《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为指导,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完善发展产业集群需要的基础设施,提高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服务水平,提供相关政策扶持。如以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大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为核心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业;以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核心,培育发展生物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同时还应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如新型精细化工材料、粉末金属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纳米级金属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特种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技术及产品;扶持发展新兴海洋产业,通过优势产业集群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辽宁沈阳铁西新区,就是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战略机遇,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制造业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基地,率先开展了先进装备制造业积聚园区建设,建成企业300多家,累计投资450亿元;2006年铁西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2002年的2.63倍、3.63倍、3.5倍和5.26倍;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5%,分别占沈阳市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值的50%和12%,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

(四)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开展与东北亚地区的区域间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是区域内的合理分工和相互支持,还包含与区域外在实现利益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振兴东北必然以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改造的实现为前提,才能适应国内、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还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东北地区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有着与俄、日、韩、蒙等国开展经济合作的天然区位优势,应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为基础,同东北亚各国开展合作,利用日、韩的资金与技术,加强与俄、朝、蒙在资源矿产领域的合作,为振兴东北提供资金支持,缓解资源约束问题,实现与东北亚各国的共赢格局。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宋玉祥.东北地区产业分工合作研究[J].经济纵横,2007,(5):44-45.

[2] 陈秀山.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

[3] 陈萍、赵玉红、陈旭.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合作基础及路径选择[J].经济纵横,2007,(11):37-39.

[4] 李萍.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合作探析[J].现代商业,2007,(7):134-135.

产业振兴调研篇(7)

一、产业兴旺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现阶段农村发展落后,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收入低直接导致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村里只留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村子自然就演变成“空心村”。唯有乡村产业兴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社会问题,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生态宜居

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是农村农民的梦想,同时也是每个国人的梦想。生态环境是宜居的根本,只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才会得到保障。现在许多肺病都是由空气直接引起的,饮用被污染的水资源会影响整个人体内脏器官。因此,乡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形地势,可打造城市没有的绿水青山,遍地多彩野花,设施服务的环境,实现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

三、乡风文明

实现乡村“乡风文明”,例如上篇文章中的山东中郝峪村,硬件软件一手抓。但凡村里坚持戒烟的,村委会核实后,会每人每年奖励1000元的奖金;我们都知道这个村的每位村民都参加每年的利润分红,只要有老人向村委会投诉其子女不赡养他们,经村委会核实,会取消其子女的分红机会。因此,村里的每位村民都遵守道德原则,整个村子的乡风都带动起来,成为了乡村文明示范村!

四、治理有效

实现乡村“治理有效”,还是以中郝峪村为例,该村实行的是全民入股的政策,利润的80%归村民所有,这是许多乡村发展休闲农业没有完全调动村民积极性的一大法宝。因此,运营负责人在管理与治理上会得心应手,十分顺畅的开展工作。因为每位村民都是在为自己工作,跟自己的收入息息相关。运营人员只要将制度规则设计好,就能将整个村子运营得井井有条。

五、生活富裕

实现乡村“生活富裕”,以村民为中心,美丽乡村的建设最终目的是让村民过上稳定美好的日子,判定人们生活是否富裕,村里是否有活力,关键看村民的神态,来到中郝峪村,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位村民都喜笑颜开,充满幸福感。此外,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回村里发展了,空心村一去不复返。

六、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

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2005年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相比,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进一步丰富了内涵、提升了层次。

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质上是在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文化是农村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沉淀,是农村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体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转变过去重经济轻生态、轻文化的发展理念,也就是“既要护口袋,还要护脑袋”。

乡风文明涵盖丰富的内涵,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以此提升文化软实力;二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关键区域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保护,以及民族地区民俗、民风、民居等文化要素的保护;三是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光大,特别是传承了几千年的道德伦理,这是“不忘初心”的体现;四是新时代意识的培养,广大的农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成效的受益主体和价值主体,为此,应提高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水平,培养农村居民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

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避免两大误区:一是把过多的现代化元素引入农村;二是把过多的城市元素引入农村。应注重强化农村原生态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乡村“灵魂”不能走样也不容歪曲。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规划围绕这一总要求,明确了阶段性重点任务。

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方面,部署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同时,通过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在促进乡村生态宜居方面,提出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并确定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促进乡村乡风文明方面,提出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在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方面,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在促进乡村生活富裕方面,提出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如在改善农村交通物流设施条件、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拓宽转移就业渠道,以及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在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方案,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搞建设。

系统解决乡村振兴“人、地、钱”难题

围绕乡村振兴“人、地、钱”等要素供给,规划部署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等方面的具体任务。

“乡村振兴要真刀真枪地干,就离不开真金白银地投。补上乡村建设发展的多年欠账,光靠农村农民自身力量远远不够。”韩长赋说,“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下决心调整城乡要素配置结构,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