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村农业致富

乡村农业致富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2 15:26:37

乡村农业致富

乡村农业致富篇(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她们发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为妇联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也需要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深刻表明:广大妇女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才能平等享有发展成果,不断实现自身的进步;只有动员妇女这支伟大力量共同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变成现实。为此义县妇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牢记总书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积极组织、引导、服务妇女群众,把最大限度的激发妇女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作为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全面提高广大妇女致富能力,实现增收致富为目的,为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义县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现状

义县,位于市北部,东依医巫吕山与北镇市接壤,南与凌海市、西与北票市、北与阜新市彼连,幅员2482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人口约44万。义县地处北温带,属于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年降水量很少,地貌特征“六山一水三分田”,耕地仅有109万亩,44万人口中,农业人口37、2万,其中女性人口约17万,占总人口45%。18至50岁的农村劳动力总人口15万,女性劳动力7、5万,占农村总劳动力人口的50%,是典型的农业县。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义县各级妇联组织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动农村妇女参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体,以全面提高农村妇女整体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物质基础为目的,以“增收致富项目进家庭”“农业科技进家庭”活动为载体,立足县情,抢抓机遇,求真务实,打造我县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特色工作品牌,有效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目前义县农村妇女劳动力中,从事种养殖业4、5万人,占60%;从事二三产业的2、2万人,占30%;外出务工经商的8000千人,占10%;农村妇女已成为义县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义县妇联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是:

(一)立足县情,挖掘“龙头”,树立“品”之魂。

“一乡一品,一村一业”是针对我县经济发展不平衡,因地域不同而形成的各有千秋的经济建设格局及龙头企业少,产业链短,农民致富能力低等情况而确立的工作特色品牌。针对此,县妇联在各乡镇、各村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各乡镇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农村妇女致富现状,挖掘各乡镇、村“品”与“业”的龙头,全方位考察了这些龙头企业的运行状况经营规模、潜在能量以及在乡与村中是否有“龙头”效应。通过上下联动,很快各乡镇与村庄便纷纷确立本乡镇的“品”、各村落的“业”之“龙头”产业,为最终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工作品牌奠定了基础。如:张家堡乡以大实公司为龙头,牵动全乡裸地菜的生产,现以形成7—8个种植基地,为全乡创年利润200多万元。龙头主要以各乡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加工业以及各种好典型所从事的行业。城关乡以棚菜生产为龙头企业,现已拥有“红馨乡”的品牌,他们以棚菜立足走出义县,打入全国市场。高台子镇以养牛为龙头企业,带动全乡妇女发展养牛事业i九道岭镇以高科技大棚、七里河以花生加工厂、大定堡乡以养殖兰狐、牛为龙头企业等等。白庙子乡以刘玉芹的手工艺品加工为龙头企业,已带动10多个村(共15个村)300多户妇女在家从事此工作,产品远销沈阳、大连还出口到日本,年利润达万元。各乡镇、村纷纷确立自己本乡村上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典型为龙头,不断拓展逐步壮大一乡一地的致富规模,形成自己特色,从而为我县“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品牌打造树立产业灵魂支柱。

(二)新型组织,延长链条,广纳“品”之众。

“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之龙头产业确立之后,为使其真正发挥带头、示范、引领作用,纷纷成立以“龙头”为主的新型经济组织,如农研会、农协会、致富小组、合作组织等等。这些小而精、多而实的组织充分发挥自己职能作用,广纳“品”之众,开展多层次、多门类的实用技术培训,扶持“品之众”上项目,延长龙头企业的链条,加大辐射力量。如白庙子乡的北方节水花木厂总经理王凤芹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不断增加项目,扩展经营范围,已由原来的经销绿化花草到开始承包整体绿化工程,还成立了北方植物研究所来为本乡花卉产业服务。九道岭兔业有限公司不仅发展本乡妇女为养户,现已扩展到邻居乡镇8个,养户达到了上千户;稍户营子养猪协会共有会员620多,年出栏在百头猪以上的就有230户。我县各乡镇已有各种新型的经济组织420个,开展各种乡级培训2300次,村级及新型经济组织的陪训无数,通过新型合作组织坚持整乡整村推进致富项目的形式,从而使全县80%妇女精一门,会两门,懂三门,为形成品与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大势宣传 ,竭诚服务,提升“品”之位。

为使“品”与“业”更具规模,更有竞争力、凝聚力,与时俱进,实现新的增长点。我县妇联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组织、妇代会的作用,大势宣传,竭诚服务,提升“品”之位。冬季我们通过赶大集的形式,在农村开展科普之冬大型宣传活动。宣传中有板,有广播,有宣传单万余份,还有宣传车流动宣传,有农业技术专家现场咨询服务。各级组织充分利用网络,设立网站为广大妇女提供致富信息,销售渠道。为龙头企业、妇女典型提供技术服务、宣传服务、信息服务。如稍户营子镇的吴树华开通了自家的“三八”热线,勤学苦读,为广大妇女解致富难题。全县已有各类网上致富典型近百名,带动大批妇女网上科技致富。还在全县开展了扶贫帮困“1111”工程,县乡级妇联干部,各类妇女典型,村妇代会主任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妇委会主任每人帮助一名贫困妇女,通过提供信息和资金和项目等方式帮助其脱贫致富。

各级妇联组织大造声势,大势宣传极力营造一个科技致富环境,让姐妹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均为科技致富知识、科技致富典型宣传。如各乡镇的每月一期的致富专刊,乡镇大集上的科普之冬的广播、宣传板、宣传单、流动宣传车。并于每年的“三八节”都召开大型的表彰大会,对各类致富典型以及为妇女增收致富服务的基层妇联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致富的劲头。于06和连续开展了“好媳妇”和“巾帼英豪”上电视大家评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妇女参与评选的积极性,并在妇女中树立了人人评、人人学、人人做的意识,为广大妇女姐妹增收致富树立了榜样。

“双学双比”协调小组成员如农广校,科技局、科协、农村信用社等组建科技服务队长年行走在千家万户,把技术、小额资金送上门。如为城关乡、聚粮屯乡等妇女提供黑花生种植等技术。城关乡的肉食品加工女典型急需一笔钱发展壮大工厂,为此,我县妇联通过多次与市妇联协商,为她申请到无息贷款2万元,及时的为她解决了难题。全县每年为广大妇女发放小额贷款1000多户,发放金额为15000多元,为许多渴望致富但无资金的妇女姐妹解决了燃眉之急。

为使我县农村的“品”与“业”内容更丰富,我们认真研究了我县的实情及发展潜力,为农村妇女寻找新商机,搭建致富平台。如我县“农业富县”发展战略中提出要进一步发展培养公司+基地+农户典型,促进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挖掘、宣传养殖业典型,鼓励她们抓好养殖小区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鼓励带动广大妇女搞好经济作物调优农产品结构,进而带动村、镇致富的步伐。这些精神的及时宣传到户,使广大妇女增强了上项目,搞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为她们提供了致富的商机。同时也丰富了“品”与“业”的内容,延长了“品”与“业”的链条,提升了“品”与“业”的档次。

(四)城乡统筹,外输内转,开拓“品”之途。

新时期,农村劳动力因为逐渐实现半机械化耕种,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多。为此,我县妇联把促进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重点工程来抓,着力搭建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平台。开拓“品”之途。一年来,我们通过广集务工信息,成立富余劳动力服务站,搭建雇务桥梁。通过走访、外出考察、网上信息等形式,与沈阳纺织厂、大连好阿姨、北京阳光职业技能学校等20多家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共输送外出务工人员1000多人,其中家政服务员300人,沈纺260人,男女保安70多人,餐饮服务160多人。开始县妇联又与县劳动局、农发局联合举办了农村妇女,城内下岗女工再就业培训班,培训人员300人,接受电脑、美容美发、面点制作、按摩师、月嫂及家政服务培训,实实在在提高这些妇女创业与就业的能力,达到了引导农村妇女迈出家门闯市场,跨出农业求发展,走出农村求致富的目的。

二、义县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中面临的新问题。

(一)农村妇女思想观念滞后,整体素质偏低。

通过调查,义县大多数农村妇女思想不够解放,小农意识较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主创业和艰苦奋斗精神,不愿意离家外出就业创业;同时义县5万农村女性富余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6万人,占总数的92、%,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2605人,只占总数的5.2%。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妇女在农业现代生产中的作为。

(二)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存在“三大瓶颈”。

一是创业资金短缺。尽管近年来义县妇联积极协调,在农村信贷中增设了农村妇女创业小额贷款项目,解决了部分女能手创业资金不足的困难,但对于广大农村妇女的需求仍是杯水车薪,资金匮乏是农村妇女参与发展农业生产最大的障碍。二是创业盲目。由于信息渠道闭塞,农村妇女在项目选择上存在着盲目、跟风的现象,“你种什么,我也种什么”,造成品种单一,销售困难,阻碍了农村妇女实现致富。三是部分“妇字号”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规模较-。科技含量较低,产业链较短,营销手段落后,市场占有率低,示范辐射作用不明显,制约了大力推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三)村级妇女组织的凝聚力、服务力和引领力已难以适应和谐社会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

据调查,我县还有村妇代会主任兼任村计生和妇幼保健员,而且部分村妇代会主任年龄偏大,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程度低,工作精力不够,“双带”作用发挥不明显。同时,女党员及妇女干部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全县农村女党员只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0%,而且80%以上已是60岁以上的老党员,甚至个别行政村至今没有一个女党员。

三、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进一步发挥农村妇女作用的若干思考

农村妇女是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生力军。从义县农村妇女参与和谐社会新农村经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我国要解决好农村妇女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促使农村妇女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进一步发挥生力军作用,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必须按照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培育新型女农民、广泛参与农业新发展、新型合作组织建设三大工程。

(一)培 训促动——大力实施培育新型女农民工程。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按照这一要求,要着眼解决农村妇女思想观念滞后、整体素质偏低的现实问题,从义县情况看,应努力实施好“三大培训工程”,为妇女参与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证。一是双向培养工程。把百名全县区、乡镇、村基层妇女干部培养成增收致富带头人;把农村妇女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双学双比”活动女能手、女企业家等经济领域的带头人,培养成为新农村妇女干部。二是人才交流培训工程。坚持围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开展女企业家结对女村官、“巾帼文明示范岗百岗结百村”、“岗员献爱心”等活动,实施技术培训、就业帮扶、项目推动、组织协作、区域合作等项目,推动女企业家、城市妇委会、巾帼文明示范岗与村妇代会、妇女专业经济合作社结对子,实现百个城乡妇女组织结对共发展。三是“农家女新技术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各类培训阵地的作用,重点加大现代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妇女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创造能力。

(二)基地牵动——大力实施广泛参与农业新发展工程。

义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突出发展特色经济。以发展经济和提高农村妇女收入为根本,围绕义县农业结构调整,通过争取政策、提供信息、协调资金、典型扶持带动等措施,组织妇女领办、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份额大的农业科技项目,提高了农业发展的效益。为此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推广标准化生产,打造“妇”字号品牌。组织农村妇女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花卉、养殖等优势产业,实现增值增效;鼓励妇女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建立一批集科研、营销、示范为一体的“妇”字号现代农业精品示范基地。

(三)合作联动——大力实施新型合作组织产业化工程。

乡村农业致富篇(2)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实现乡村振兴,要推动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效益,推进共同富裕。

 

发展特色农业,构建品牌体系。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一些乡镇盲目效仿成功经验,跟风发展某类产业,产生了农产品产出过剩,市场价格下降,产品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为避免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要从产业选择和培育上大下功夫,寻找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农业,形成产业竞争力。同时,要强化品牌意识,推动“品牌兴农”“商标富农”,从而优化品牌发展环境,加强对产业的保护,形成品牌的强大影响力、带动力。

 

促进产业融合,提高综合效益。单纯发展农业,存在发展前期投入大,农产品产出情况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以及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难以帮助农民实现稳定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通过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链,能够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有效降低单一发展农业的风险。

 

注重人才培育,带领共同致富。发展特色产业、长期稳定致富,都需要人才。一是要培养本地人才。实现农民增收,离不开农民自身的主体作用。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农民并没有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存在“等靠要”思想,把希望寄托在国家提供的保障上。因此有必要引导广大村民学文化、学技能,提高本领,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要推动人才“上山下乡”,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用知识和才能建设美丽乡村,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从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乡村农业致富篇(3)

__乡地处新县城西南,距县政府驻地8公里.全乡幅员面积30平方公里。共有6个行政村,74个村民小组,__77人。有11个党支部,58个党小组,399名共产党员。全乡有耕地12310亩,塘堰731口。乡内有中学、小学、信用社、农机站、卫生院、兽医站、粮库等8个单位。有机砖厂、自来水厂、集体渔场等乡属企业;有木材加工厂、酿造厂、养殖场、米面加工厂和建筑队等民营企业。截止20__年8月,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25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06元。

一、当前的形式与任务

20__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党和国家把“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对于我们丘陵农业乡镇来说,将面临着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来看,我们__乡还面临着许多发展问题和实际困难:一是乡级财政负债沉重,经济总量不足,缺乏工业支撑;二是全乡农业生产的条件还相对滞后,尤其是水利和道路交通条件还比较差;三是全乡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不高;四是适合于丘区的农业科技成果储备不足,农业耕作方式的改革缺乏科技支撑;五是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业中介组织、服务组织不够完善。

二、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奋斗目标

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为民、开拓、务实、清廉”八字目标,切实把握“坚持科学发展、敢于三路争先,突出六大重点”的工作主题,明确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为核心,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统揽,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牢固树立“项目”农业、“基地”农业、“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观念,全力打造生态家园;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建设体系,不断壮大第三产业,奋力推进乡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落实工作措施,夯实基础保障

根据丘陵纯农业乡镇的实际情况,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

1、着眼群众增收致富,坚持“优势产业强村”,努力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我们制定了《__乡畜牧产业带5年建设规划》,出台了鼓励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奖励政策。依据区域化布局和典型引路,做大做强“种”业、“猪”业、“禽”业、“鱼”业四篇特色农业文章。一是抓好以石庙村、五郎村为“龙头”的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基地建设;二是狠抓以上游村为“龙头”的生猪养殖基地建设。该村在20__年被省妇联、绵阳市畜牧局授予“生猪养殖基地”称号。近年来人均年出栏生猪均在5头以上。今年1——8月,该村已出栏生猪1万余头。我们通过品种改良、检验防疫和销售流通等环节的服务,使全乡养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三是加强了以长沟村为“龙头”的小家禽养殖基地建设。我们采取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方式,鼓励群众从事小家禽饲养。该村一组村民杨兴富,年销售肉鸡在8万只以上,产值近200万元;四是进一步完善和壮大上游村渔业养殖协会。协会会员由最初的38户增加到66户,养殖面积扩大到220亩。同时,以金龙、茶园村为重点的经果林建设发展迅速。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逐步形成了“乡有重点、村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有效地推动了乡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群众的增收致富。

2、着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紧紧围绕“抓示范、树典型、建机制、创特色、上台阶”的党建工作整体思路,根据县委的要求和标准,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着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大力推行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致富能手党员培养成村干部,让他们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培三带”活动;二是大力推行“两推一审一公示”制度。对发展新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村级后备干部这“三支队伍”,实行“两推一审一公示”制度。即群众推荐、党员推荐、党支部审批、社会公示。通过严把“三支队伍”

入口关,把致富能力强、科技意识强、头脑灵活、勤劳能干的农民选入入党积极分子范围内,并实行动态管理、培养、考察,每年对“三支队伍”进行一次社会公示,形成了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和监督考核体系;三是建立外出务工党员联系卡,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四是以保证党员的民利为目的,建立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普通党员、普通党员联系贫困户制度,密切党群关系;五是完善党课制度和党员活动日制度,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农村实用技术,提高他们致富的本领;六是对党员实行设岗定责。对农村无职党员,推行“四个一”示范行动,设置示范岗位,展示其先进性;七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重点宣传一线党员和农村致富能手的先进事迹;八是切实开展阳光政务、民主理财工作。将乡、村、企业干部选任、发展党员、财务收支与管理、计划生育、救灾救济物资发放、惠民实事、重大事项、工程招投标等全部纳入乡、村公开内容。乡党委专门成立党务公开监督小组,对公开的内容、时间、范围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督促,确保了乡、村两级按时进行党务、政务和财务公开,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九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开展干部作风整顿工作。3、着眼新农村建设,!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努力夯实基础设施。

针对丘陵乡镇的实际,我们一是认真实施农业综合项目。在长沟、茶园、石庙三个村高质量的完成新修沟渠10864米,修塘堰6口,修提灌站5处。改变了我乡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用水和人畜饮水困难的局面;二是积极开展村级道路建设。组织和引导群众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投工投劳,硬化茶园、金龙、石庙、长沟等村的村级道路20.6公里;三是切实搞好农村水利工程。去年冬季以来,全乡共新修、整治、起淤山坪塘51口,总造价50万元,投劳4000个,新增蓄水6万立方米,新增灌面400亩;四是努力落实180口沼气建设项目。其中石庙100口,上游80口;五是积极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努力解决石庙村人饮安全工程460人,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六是利用现有资源,科学规划场镇布局,努力完善交通、水利、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重点要解决好场镇街道路面破损、路灯不明、自来水厂运作不科学等实际问题;七是积极实施中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卫生院改建工作,逐步建立起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城镇设施体系,为我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加快以场镇建设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城镇人口,聚集场镇人气,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商贸购销繁荣。

4、着眼提高公众服务能力,培育和提供服务平台,推动可持续发展。

乡村农业致富篇(4)

一、目的意义

农村基层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建设一支创业致富能力强、引领发展本领高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把党的十七届全会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到农村基层的需要,是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更是建设平安诚信富裕和谐新和实现争创强县目标的需要。开展村干部“致富引领”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活动是县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的的有效载体,是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有力举措。全县各基层党组织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二、总体思路

开展村干部“致富引领”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立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推进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探索全面提高村级干部“创业致富能力、引领发展本领”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村级组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着力培养一大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创业示范作用强、引领发展成效好的农村干部典型,为农村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保障。

三、目标任务

开展村干部“致富引领”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活动,要坚持不断提高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使全县村级组织引领发展的成效更加突出,村干部服务发展的本领明显增强,农业主导产业更加明晰,农民群众的收入显著提高。从年起到年,通过3年努力,使全县80%以上村干部成为创业致富能力强、引领发展本领高的村干部,力争达到以下要求:

1、能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发挥好组织领导作用,廉洁勤政,奋发有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能认真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熟练掌握1-2门实用技术,在学科技、用科技方面成绩突出。

3、带头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各项增收产业,家庭致富项目突出,推动本村形成特色显明的主导产业,使本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或增长幅度达到30%以上。

4、密切联系群众,主动帮扶1-2户困难党员和群众脱贫致富,使帮扶户家家有致富产业且年人均纯收入不低于所在乡镇平均水平。

5、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干群关系密切,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民主测评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

四、主要措施

(一)广泛深入动员,制定措施规划。各乡镇要及时召开动员大会,由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动员,进行广泛深入的思想发动,迅速掀起强大的活动热潮。通过思想发动,使村干部深刻领会开展“致富引领”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进一步深化对县委重大决策的理解和认识,切实增强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全面激发村干部带头致富、带民致富的热情,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对本乡镇开展活动做出具体安排部署,提出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并于3月底前报县委基层办。

(二)认真调查摸底,分类建档造册。每年年初,各乡镇党委要及时组织对村干部致富引领能力状况进行详细地调查摸底,并进行综合评价,对已发展成农村经济大户和具有发展潜能、经济收入一般户的村干部进行分类登记造册,逐人建立村干部致富引领能力状况档案,并将村“两委会”主要干部致富引领能力状况档案上报县委基层办备案。年度各乡镇村两委会主要干部致富引领能力状况档案于3月底前报县委基层办。

(三)加强教育培养,提升创业能力。坚持现实需求、讲求实效的原则,切实优化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把素质培养与能力提升相结合,综合运用集中培训、电化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实地考察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狠抓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帮助村干部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拓宽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创新科学发展的新实践,全面提高村干部创业创新和带领群众致富增收的本领。

(四)发挥引领作用,推动科学发展。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充分发挥村干部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骨干引领作用,引导村干部立足县情、乡情和村情,深入调查,结合实际,科学实践,努力推广一项实用技术,培植一个增收产业,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建成一个示范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考核督查。根据村干部创业发展情况和引领作用发挥情况实行奖惩,对发展成果显著、引领作用大、群众评议满意度高的村干部,优先作为评优对象,是村“两委会”主要干部的,按照县委提升村级干部政治待遇的有关规定优先推荐,其他干部列为村“两委会”主要干部重点培养对象;对发展能力低、引领本领弱、群众评议满意度差的村干部,乡镇党委要给予诫勉谈话。对连续两年不达标的村干部,要进行通报批评,劝其辞职。村干部“致富引领”活动考核工作要与“双述双评”活动相结合,实行县委组织部、基层办和乡镇党委“双重”管理制度。

五、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各乡镇党委要充分认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大意义,成立专门组织机构,确定专人负责,特别是乡镇党委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精心组织实施,引导和鼓励广大村干部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农民增收。

乡村农业致富篇(5)

关键词:成人学校;送教下乡;农民科技致富

【中图分类号】G420

在一些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送教下乡"是针对农村的实践对于农村职业办学模式加以改革,以使培养能力和服务能力都有所提高,真正意义地满足农民科技致富的愿望。

一、成人学校实现"送教下乡"的必要性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新举措,采取各种方式促进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提高,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为了重点突破口。早在2008年,中共中央就已经针对农村发展改革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些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其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重点研究课题,被提到了具体实施阶段中。同时,还要教育农民具有经营意识,以促进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全农村实现共同富裕。

鉴于农民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有限,知识水平普遍较低,要将农村的面貌彻底改变,就首先要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培训,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制度手段传授给农民,让农民从传统的观念中摆脱出来。与此同时,也摆脱了农业职业教育脱离实践的弊端。

二、改革农村职教的办学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的发展就要打破传统的模式,向现代化工业推进。随着农业科学水平的提高,农业从单一的发展模式向多功能转变,主要体现为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随着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改变,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懂知识、有文化、具有经营意识的新型农民形象成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必然。那么,在农村职教的办学模式上,就需要根据这种实际需要进行改革,以使教学目标与新农村建设目标相一致,做到真正意义地为农民服务、为农村建设服务,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己任。

从教学体制上来看,自从国家打破了"统包统分"的教学就业体制之后,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就统一进入到人才市场中参与竞争。农村职业教育学校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就需要根据学校教学的特点转变教学模式。

国家正在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并大力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将现代化农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根据农村需要对于教学模式相应地改变。将农民对于知识的渴望与农业职业学校的培养能力相结合,学校可以将学生的培养方向定位在提高对农村的服务能力上,一方面解决了学校的教学难题,另一方面满足了农业生产经营技术的需求。

为了使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充分地发挥作用,将其培养能力提高到服务层次,突出服务能力成为了学校的教学重点,以解决目前急需解决的"三农"问题。将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模式改变,着力招收一些农村青年接受教育,并且在农业专业技术知识教育上,实施免费培养,着重体现了"送教下乡"的"送",以使民有能力接受农业知识的培训。此外,在招生上也要有所定向,对于实践针对性较强的学科,可以将生源限制在农村务农的农民。必要的时候,学校还可以将课堂迁移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与农民直接交流农业知识。农业教师可以深入到农村,将自己所具备的理论知识渗入到实践操作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新的农业科技知识传授给农民,同时,还可以从农民那里学习到其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以丰富教师的头脑。这种"送教下乡"的教学模式,让这些离不开土地的农民接受了系统的农业科技知识,对于推进农民科技致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送教下乡"是引领农民科学致富的新途径

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全局高度来审视,"送教下乡"已经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培训,而是对于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的一种改革措施。在实施"送教下乡"活动中,往往会将本地区所具备的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所以农业知识培训的教育基地一般会设立本地区的职业技术学校,使部分农民以接受成人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按照传统的农民种田方式,对于不懂的问题,总是会依赖于经验来逐渐地摸索、尝试,不但浪费了时间,消耗了财力,而且效果不佳。尤其是中国的农民,主要还是依靠种地来生存,如果收成不好就会出现农民生活困难的局面。要让农民富裕起来,就要使农民提高科技致富的意识,并愿意主动地接受农业科技知识。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已经懂得根据市场的行情来种地,以增加收入。但是,对于农田管理如果采取传统的方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如果管理不当,还会造成亏损。"送教下乡"为农民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到农业职业学校中接受免费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一些田间地头所遇到的难题在教师的讲解下迎刃而解。甚至于一些农民会感慨地说:"对于一些田间经常遇见的问题,比如烂根等等,总是会采取习惯性处理方式还不管用,现在明白了,原来是根朽病,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就可以根治。"

目前,接受农业知识成人教育的农民主要为农业种田骨干或者是基层的党员干部。他们在农民中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威信,接受了系统的农业知识培训之后,就可以将这些农业知识和技能普及到整个农村,带动全农村科学致富。

另外,成人学校的"送教下乡"所采取的教学模式逐渐多样化,除了课堂教学、田间示范之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多媒体给技术教学,让农民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先进性,不但开拓了农民的视野,而且还会提升"送教下乡"的吸引力。值得一提的是,"送教下乡"不仅仅是对于农民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而且还提升了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水平。当农民普遍接受了新的文化知识教育之后,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于生活方式有所改变。随着各种文化活动的展开,农村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进了农村和谐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一项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成人学校的"送教下乡"成为了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山西省教育厅."送教下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8).

乡村农业致富篇(6)

一、改进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把乡土人才培养成党员

该镇现有党员1701人,其中农民党员1259人,占党员总数74%。全镇农民党员普遍存在的年龄结构不优、文化层次不高、致富能力不强的客观现状,制约了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和村党支部战斗力的增强,也与当前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但是,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活跃着一大批乡土人才,他们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应用推广先进技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加快农村小康步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该镇积极调整党员发展工作思路,将乡土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及时地吸纳优秀的乡土人才入党,为农民党员队伍增添了活力,不断优化农民党员队伍结构。

一是建立乡土人才信息档案。20*年,该镇结合实际情况,将乡土人才划分为村组干部、打工经济、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信息服务五个类型,制定了科学、具体的认定标准。组成5个专班,对全镇29个村的乡土人才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目前,镇党委已建立了1551名乡土人才信息档案,实行一人一卡,内容包括乡土人才的姓名、年龄、文化、住址、政治面貌、特长、经济收入等12项基本情况,并统一录入微机实行跟踪管理。

二是科学制定培养计划。镇党委把乡土人才作为纳新党员的重点对象,每年初都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计划,要求每年纳新党员中乡土人才比例达50%以上,各村每年培养1--3名入党积极分子,每年平均每村发展1名乡土人才入党。

三是落实培养责任制。对确定的重点培养对象,由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指派专人联系培养,定期考察。村党支部每月至少上门走访一次,主动了解情况。镇党委每季度听取一次汇报,及时掌握培养动态。针对乡土人才的实际,该镇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把科技知识培训和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相结合,在提高他们致富本领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

四是严把质量关口。该镇坚持入党的政治标准,把乡土人才是否支持村上工作,热心服务群众,愿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作为重要的入党考察标准。全面推行党员发展公示制、支部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增加了发展党员工作透明度,强化群众监督,确保了党员发展工作质量。近三年来,全镇新发展党员108人,其中乡土人才党员占52%。

二、围绕建设小康农村,把农民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能够适应新形势,带头发家致富是新时期农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因此,该镇一手抓乡土人才入党,一手抓农民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采取多种措施把农民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使其在能力上“强”起来,在经济上“富”起来。

一是开展大规模的党员轮训。近年来,该镇积极创新学习内容和培训方式,突出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等重点内容,采取集中培训、专家授课、电化教育、现场咨询、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对农民党员进行了大规模的培训。镇党委每年重点办好村干部及骨干党员培训班,帮助广大农民党员学习党的富民惠民政策,提高科技致富本领。

二是出台优惠政策。镇党委、政府制定了培植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两公开、五优先、六不限制”政策,即在镇办电视台公开宣传推广致富带头人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迹,公开表彰奖励贡献突出的致富带头人;优先纳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优先落实扶贫项目,优先给予资金扶持,优先呈报命名乡土拔尖人才,优先授予各项政治荣誉;对创办或经营经济实体的,不限制投资者身份,不限制投资者经营主体,不限制规模大小,不限制经营范围,不限制经营方式,不限制管理手段,为农村党员带头致富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是落实结对帮扶措施。按照“重点扶持,全面培养”的思路,根据干部蹲片和驻村的情况,组织镇、村干部与农民党员开展结对帮扶,镇党委主要领导每人联系5户,副乡级领导干部每人联系2—3户,一般机关干部和村干部每人至少联系1户。全镇71名镇干部共建立帮带联系户496户,31名机关负责人建立帮带联系户160户,80名村主职干部建立帮带联系户348户。镇村干部帮带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种资源,为农民党员发展致富项目协调解决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为培养党员致富能人创造条件。

目前,全镇1259名农民党员中,已成为打工带班的180人,种养殖业大户350人,投资办厂当老板的10人。*塑料编织袋厂经理蔡明宏,原是镇农具厂倒闭后的一名失业党员,2002年筹资134万元买断企业产权。今年初,蔡明宏决定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厂房扩建,但面临资金紧缺的巨大困难,镇党委及时协调贷款20万元,并减免了一切建房手续费用,帮其新建厂房1000平方米,新添置机械设备12套,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勃勃生机。

三、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不断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共性特点是懂经营、会管理、头脑活,经过长期的摸爬滚打和市场竞争的考验成长起来,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推动农村先进文化发展和实现更多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力量,在农村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为此,该镇树立“能人治村、富人治村”的思想,解放思想用人,注重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为致富带头人发挥更大的作用搭建平台。

一是通过认真筛选,把文化素质较高、思想素质较好的致富带头人纳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信息库。二是建立镇领导班子成员帮带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制度,定期上门走访,主动了解其生活、思想情况,帮其提高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三是采取交任务、压担子的方式,加强对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各村通过推荐致富带头人进入民主理财小组,或当选为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的方式,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和重大事项决策,不断提高他们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工作实践能力。对列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的致富带头人,经过跟踪培养和考核合格后,利用村支两委换届选举或职数空缺的契机,采取群众推荐、组织提名等方式,把他们推上村级领导班子岗位。

近三年来,该镇利用村级换届选举或职数空缺之机,共推选61名致富带头人进入村班子,其中担任村书记15人,担任村主任13人。在全镇117名村干部中,属于致富能人型的村干部占52%。下坝村的现任村主任何伦兴原来是一个制茶能手,多年来,他一直苦心地钻研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并无偿为周围乡亲传授经验,帮助他们分析市场行情,个人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制作销售大户,同时,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有80%的农户也都学会了制茶工艺,很快实现了脱贫致富。2002年,原下坝、园林场两个村合并后进行村班子调整时,我们将其提名为村主任候选人,组织全村党员群众推荐选举,他分别以95%的推荐票通过和91%的赞成票顺利当选为村主任。

四、突出为民服务,把村干部培养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标兵

村干部亦工亦农,与广大农民群众联系最为密切,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农村基层的重要的依靠力量。该镇不断延伸培养链条,突出为民服务,把广大的村级干部培养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标兵,切实提升村干部的形象和地位。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村干部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能力素质。认真开展了村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和干部思想作风整顿活动,使村干部理解了什么是“三个代表”、怎样实践“三个代表”,增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镇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列支5万元,用于村干部集中培训,着力提高村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为民办事本领。二是构建干群联系桥梁,让干部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建立村干部三联制度,即每个村干部重点联系一个致富带头人、一个困难户、一个上访户,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隐患。坚持村务公开,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让村民有效地参与村务管理,增强村干部工作透明度,以此促进规范村干部的工作行为。三是推行绩效考核,激励村干部对村民、对工作负责。根据新时期农村工作要求,将村主职干部绩效考核内容分为经济建设、党的建设、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农民负担、工作、林业生产8大项,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年终由镇党委全面考核,同时组织村民代表进行民主评议,依据绩效考核结果兑现村干部工资待遇和确定评选表模人选,促使村干部把对党委、政府负责和对村民群众负责有效地统一起来,更好履行岗位职责。

乡村农业致富篇(7)

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大对工商业的发展,使得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在初期,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缩小状态,但随着形势的逆转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我国城乡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市富豪与贫困农民间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198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2:1,在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扩大,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2004年为3.20:1,2008年为3.32:1。可见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增大,虽然在2012年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彼此间的差距依旧很大,由此导致城乡贫富差距也拉大。同时,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地区富豪日渐增多,众多的城市富豪家财万贯,住别墅,吃豪门宴,而农村地区的广大贫困农民却一贫如洗、无房缺房、食不果腹。这种差距尤为明显、突出,体现出极为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加剧了我国城乡间的贫富差距。而城乡间的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将会阻碍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营建。因此本文着重分析此问题出现的原因,希望能为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措施的提出提供一些帮助。

我国城乡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

我国城乡贫富差距扩大,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政策制度上的不合理,促使城乡贫富差距扩大;二是城乡经济教育发展不均衡,引致差距扩大。

(一)我国政策制度的不合理

1.国家经济政策的城市偏向

1985年后,国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由农业转移到工业,强调优先发展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农业为工业服务。这大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收入显著增多,而此时农村经济发展减缓,农业相对收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这种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政策偏向,必然导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失衡,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日渐高于农民收入水平,城乡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现今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实施惠农政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但其增长速度依旧无法赶上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无法缩小。

2.户籍管理制度的制约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要求严格控制市、镇人口,严格控制“农转非”,这极大阻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导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未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只能靠务农维持生计,但以此所得的收入极为低下,而对于贫困山区的农民,收入则更是不堪。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地区呈现出“外出务工热”现象,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去向城市务工,但这比例就广大农村人口而言依旧相对较小,且农民工的打工收入较之城市的百万富翁来说可谓少之又少。

(二)城乡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促使

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发达,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也较高,而农村地区经济却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也较低。根据表1数据显示,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总是高于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可见正是由于农村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水平较低,而城市家庭收入水平较高,消费水平较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城市地区收入水平较高、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多;农村地区,农民靠务农所得的收入很少。

2.城乡劳动者素质的差异

现今,我国广大的农民队伍依旧处在以中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导的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进行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的报告显示,在农民工中,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14.4%,初中文化程度占61.1%,高中文化程度占13.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9.8%,30岁的以下的青年农民工中,文盲仅有0.3%,小学文化程度占5.9%,初中文化程度占59.8%,高中文化程度占14.5%,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9.5%。由此可知,在我国广大的农民队伍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较低的现状。但在城市地区较多的则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后滞留城市的大学生或高中生。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是小学毕业生的1.65倍。 在现今这样一个知识经济社会中,高文化素质者获得高收入,由此导致农村地区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城市地区的高文化素质者收入水平较高,城乡之间贫富差距则加大。

3.城乡经济失衡导致机会的不均等

由于我国城市地区经济发达水平高于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也比农村更加完善。在城市地区,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社会、文化资源更加丰富,且城市居民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种资源进行创业投资,让手中的资金利滚利,获得更多的收入。但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农民除了从事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几乎没有其余就业生产机会,并且知识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难以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有限资源进行创业,农民所获得的收入则很少。由此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则会很大,甚至对于家财万贯的城市富豪与贫困潦倒农民之间所拥有的财产,其差距可谓十分巨大,两者的贫富悬殊极为突出、明显。可见,由城乡经济的失衡导致两者间机会的不均等,也是造成城乡贫富差距的又一重要原因。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