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网络治理工作

网络治理工作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2 15:26:50

网络治理工作

网络治理工作篇(1)

[关键词] 网络平台; 思想政治工作; 发展; 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7. 039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7- 0078- 02

1 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阵地。它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更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政工人员要切实转变观念,建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创建传统与现代交融、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工作模式,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时空跨越。

2 网络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 网络带来的机遇

2.1.1 资源的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

网络上大部分资源是公开的和共享的,政工人员利用网络可以掌握最全面的信息,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信息,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将思想政治宣传资料发给广大员工,减少了复印文件的麻烦。

2.1.2 网络的快捷增强了工作的便捷

以前政工人员常为了一件事“磨破了嘴,跑断了腿”,现在鼠标轻轻一点,信息就可以传递到位,增强了工作的时效性与便捷性。同时,这种快捷还可以让政工人员及时掌握广大员工的思想实际,及时反馈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2.1.3 网络的交互性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

网络的交互性和平等性,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多向的交流和互动,增加了员工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感。网络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络交流犹似面对面促膝谈心,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2.2 网络带来的挑战

2.2.1 网络具有虚拟性

通过网络构建的虚拟环境,人们借助电脑就能沟通、分享,容易产生虚拟的情感,用“人机交往”代替“人际交往”。这容易造成广大员工人际接触减少,忽视同事情谊,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人际关系疏离,使人产生压抑、苦闷、焦虑等情绪。

2.2.2 网络信息多而杂

网络的开放使得信息多而杂,真假难辨,这些信息中存在大量的信息垃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不健康的意识形态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我们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容易使职工在价值判断上简单化,在价值取向上出现偏颇。这无疑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如何引导广大员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成为网络时代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3 利用网络平台助推思想政治工作

面对网络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扬长避短,大胆创新,尤其是在网络使用率特别高的新闻单位中,更要加强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唱响网络思想文化的主旋律。

3.1 建立网站,拓宽工作空间

可通过建立单位网站或网页,建立起一套集教育、服务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网络体系。网站内容要丰富,可以开设“思想园地”、“党建园地”、“热点讨论”、“工作建议”等栏目,既突出自己特色,也可以广纳其他新闻单位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优秀成果,并不断更新网站内容,让更多的员工乐于登录网站,主动参与网上政治学习与讨论。

这样,政工人员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站将信息及时;另一方面,普通员工也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及时地将自己的建议或信息反馈给管理层,营造一种开诚布公、畅所欲言的氛围,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与党群关系。

在网站的设计上,可以用单位文化、理念主导网页设计风格,既简洁大方,充分体现员工的爱好,又不失思想政治工作的严肃性;在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单位对外形象。建立一支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政工人员队伍,保障网站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在网络上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新天地。

3.2 借助网络,丰富工作形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节奏普遍较慢,资料零乱分散,弱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而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可以打破地域和空间限制,政工师要善于开发利用网上资源,提高政治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和吸引力。

政工人员要将传统的“灌输”方法转变为“吸引”和“参与”的方法,如利用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形式网上信息,用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思想政治工作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还可以把典型、榜样的事迹以视频、场景再现等形式置于网络之上,会成为更为直接、有力的教育形式;可以把网上内容与大家身边发生的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其更具感染力;可以建立网上政治教育课堂;可以利用网络声音、图像、文字,采用在线交流或视频等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3 创新方式,加强思想交流

网络环境的互动性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使政工人员在原有的基础上,采取新的思想交流方式。通过开设电子论坛、网上辩论、网上咨询等方式,以平等的角色进行专题讨论,因势利导,化解工作、生活中的矛盾,并进行有说服力的、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沟通。在沟通中,政工人员的语言还可以吸收网络语言贴近大众的特点,多些春风化雨式的交流,声情并茂,增强感染力。

除此之外,还可以创新方式,如建立思想政治工作QQ群,为广大员工提供一个情感交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平台,也增强了员工同政工人员间的沟通交流;还可以开通政工人员博客,一方面让员工了解政工人员,另一方面为政工人员展现自身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提供一个平台。

4 结 语

网络平台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通道,展现了一种新方式,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发挥网络优势,创新工作思维,不断构建高效、互动、个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才能提高工作实效性,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

主要参考文献

网络治理工作篇(2)

今年以来,按照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安排部署和总体要求,我局坚持“点面结合、常抓不懈”,针对我局干部职工和退役军人群体工作特点,扎实推进相关工作,为有效提高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识别和应对能力、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积极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犯罪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部署

成立由副局长郝占雄任组长、机关科室和下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列出工作清单,细化落实措施。深入开展宣传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坚持月报告、季讲评、半年总结等方法,对电信网络违法犯罪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分析研究,明确防范措施,使此项工作常抓常新、持续推进。

二、工作措施

1.加强教育引导,增强防范意识。通过宣传栏、微信群、例会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干部职工和退役军人服务对象进行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大家不断增强应对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敏感性,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2.认清诈骗手段,开展防范宣传。通过典型案例让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活动的特殊重要性,进一步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的形式、手段(一是电话诈骗;二是网络诈骗;三是短信诈骗。)和特点规律,拒绝各种高回报诱惑,并对各个种类的“警方防范提示”进行具体讲解和引导,使每名同志既有识骗“慧眼”,又有防范“绝技”,进一步增强了全局干部职工和广大退役军人抵制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活动的“免疫力”。

3.加强信息管理,严防信息泄露。一是严格管理干部职工个人信息,引导每名同志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严格管理个人信息,严防非必要公开个人信息。二是严格管理服务对象信息,严格按程序要求办事,严防退役军人相关信息违规披露,给军队、单位、个人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失。

三、工作成效

通过局机关和局系统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每名同志的警惕性、敏感性不断增强,辨别力、免疫力不断提高,自我防范和参与打击治理新型电信网络犯罪活动积极、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同时,通过干部职工将相关预防诈骗知识传递给家人,营造了家园共同打击治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浓厚氛围,形成了防范合力,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以来,我局所属干部职工及家属未发生任何电信网络违法犯罪受害问题。

四、工作短板和整改措施

1.电信网络违法犯罪手段更新快,防范关口前移难度大;

2.电信网络违法犯罪防范技术门槛高,相关专业人才比较少。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领导小组的带领下积极探索信息条件下的网络违法犯罪新动向,及时学习宣传公安部门专业的防范知识,主动关口前移,做好防范。并注重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储备,在快速反应、果断应对上下功夫,确保早识破、早防范。

五、来年工作思路

2021年防范电信网络新型犯罪工作严格落实市上统一要求,结合我局实际按照“加强领导、全员参与、防打结合、确保安全”的思路扎实抓好工作落实,确保不发生任何问题。

六、对此项工作的建议

网络治理工作篇(3)

    论文摘要: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由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问题向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问题的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者面临的新的课题。为此,应当积极探讨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矛盾等方面的规律性,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努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在新的信息网络下,如何以创新的精神,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性的探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通过互联网积极传播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时代进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的课题。

    一、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由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问题向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问题的转换信息网络技术“革命”对、教育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的学者和领导人的广泛关注。

    在国外,在、社会文化学、心等领域,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及其对社会、对人们心理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尼葛洛庞帝、埃瑟·戴森、曼纽尔·卡斯特、迈克尔·海姆等从人类新的生存方式、社会生活、社会“范式”转型等角度,分别就“数字化生存”、“数字化生活”、“网络化社会”和“虚拟实在”的本质及其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的作用作了颇具影响力的描述和分析。尼葛洛庞帝认为:“要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_1戴森通俗地把互联网比喻为:“网络可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潜在的家。……是由上千个小家庭和社区自我营造、定义并设计的一种环境。”卡斯特将“信息主义”、全球化、网络化概括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基本特征。海姆将网络视为与空间相对应的网络空间,是一种完全模拟的环境和一个虚拟实在的世界,并认为其具有模拟性、交互性、人工性、遥在、全身沉浸、网络通信等特性:。同时,国外的一些学者还着重从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人们心行为特征的影响作了描述。例如,唐·泰普斯科特把伴随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称为“网络世代”,并通过访谈方法,从文化和人格两个相关的层面论述了“网络世代”的一些基本特征。在文化上,“网络世代”主要包括尖锐的独立自主性、情绪及智力的开放、包容性创新、早熟等特征,而在人格上,“网络世代”则主要表现出接受歧异性、好奇、独断并拥有强烈的自我主张等特征。P.W allace通俗地描绘了网络空间中人们的社会认知心理、面具和伪装心理、团体动力、攻击心理和性心理、人际吸引心理、利他心理等,探讨了人们的互联网心理发展不同于现实物理空间中的行为心理特性]。金伯利·s·扬在其《网虫综合征——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一书中,则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研究了“因特网瘾”这一社会现象的起因和表现方式,提出了针对性的康复策略。

    在国内,早在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我国的哲学、社会文化学、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对于网络文化发展的矛盾及其社会影响、网络环境下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大体可以分为个层面:一是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网络文化开展的相关研究。如曾同屏等人研究了赛博空间的文化蕴义,指:“因特网的革命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从技术层面上导致了赛博空间的出现,而更在于从社会文化和交往上看它促成了新型的社会空间,使得信息方式和虚拟实践成为人类的重要实践形式。”鲍宗豪往深入研究网络文化的基础上,高度评价了信息网络的文化价值,认为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网络系统的形成,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网络促进了全球的跨文化交流,网络文化丰富了网络文化世界;并认为网络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教育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社会组织方式等六大革命。同时,国内众多的学者、专家,还从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研究了信息网络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二是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开展的理论探索。从同内相关文献来看,最为全面的当属谢海光联合全国19所大学完成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课题。该课题从政治学、、文化学、学、法学、心理学、交往学等视角审视了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并对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原则、内容、方法、途径、环境等问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应用建议。三是来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面的探索。我围诸多文化事业单位网站、高校网站,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号召,在互联网上开辟了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网站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积极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同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有其特殊性;如何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上述相关成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的研究和实践奠立了较好的基础,体现在:(1)它们深入而广泛地研究了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我们从宏观上把握网络社会及其文化发展的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2)它们对网络环境中人们的心理行为特征的研究,对于我们从微观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对象的思想行为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研讨和实践,较为深入地揭示了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浪潮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着重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应当“进网络”和如何“进网络”的问题,并对推进这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研讨和实践存在的不足方面之一是:这些研究和实践,突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和实践性,然而,尚未上升到的层面,未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规律性和理论原理进行系统而深入地审视。也就是说,如何系统地提炼和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以有效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必将成为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2007年1月,胡锦涛在沦及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时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围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可以说,这一重要讲话,不仅指明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而且对积极有效地利用和管理互联网,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时代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步需要以理论、教育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为指导,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借鉴同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规律性问题做出系统的解答,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从而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指导。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体系构架

    网络是人类生存的虚拟实在的空间或领域,是技术一工具与人、群体和组织互动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属人的性质;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延伸,同时又是一种不同于现文社会的“虚拟实在”。网络思想工作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对象都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它们从根本上说都是做人的工作,冈此具有共同性。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后者的不同点在于:它所面临的是新的“虚拟实在”的网络空间中具有特定行为规律的人,尤其是伴随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网络世代”。所以,探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性,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在研究方法上,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义应当以创新的精神,结合网络发展的态势和规律,坚持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从多学科结合的交叉点上,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系统地概括、提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原理,以达到服务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目的。诚如江泽民指出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

    以上述研究方法为引导,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普遍性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契合,我们初步提出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构架的模块如下:

网络治理工作篇(4)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并着重就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从正确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高质量的教育网站、加强网上引导、整合网上资源、营造网络文化氛围、强化网上沟通、做好网络心理咨询、提高网络思政教育队伍的全面素质、健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更是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必然要求。面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对其现状与存在问题作客观、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被引起重视.一般认为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或新世纪初开始的。近十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突飞猛进,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探索和实践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务不断发展,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目前,全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在以下两方面表现突出。

一是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丰硕。近年来,各地高校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设立了不少项目、课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人员、高校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问题.发表、出版的理论成果(论文、专著)众多。在“中国知网”上输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检索.结果仅2007年至2009~1s4月就有论文726篇。在理论上深层次地思考.高层次地引领并有效指导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

二是专题网站建设不断创新。效果增强。随着高校校园网的普及,很多高校建立了“红色网站”,方便、快捷地宣传先进文化、党的政策。有的高校利用此类网站开展学生党员的党建工作,引导学生的思想。借助专题网站这个平台.一些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延伸到了网络,提高了教学效果。还有一些高校利用专题网站整合校内宣传媒体,把校报、广播、闭路电视、户外宣传等所有的传媒通过数字化处理后放到网络上,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增强思想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然而,在整体推进,不断取得成果的同时,由于各地各校的情况不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高校简单地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为网络建设,认为建设一个主题网站、上传一些宣传资料就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致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管理不到位、效果不好。

二是教育形式单调问题。大多数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页面较为呆板,形式比较单调,和一些专业性的网站相比差距很大。在教育的形式上.有些高校简单地将政治理论知识上传到网上,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技术优势。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关心的感情、健康或一些较为敏感的社会热点问题,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很少设置或不设置互动栏目。在线交流少。

三是教育内容枯燥问题。很多高校的校园网在内容上大而空,说教味浓,不懂得如何在引导中进行有效的灌输,更多地强调政治理论知识的宣传,而涉及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兴趣爱好、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内容却很少。有的即便设有一些栏目。也存在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问题,而有思想深度、能够真正触及学生心灵的内容更少,不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研究者认为:网络的交互性、隐蔽性、超时空性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互动的交流影响过程,并不只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与受教的接受灌输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指导思想,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各高校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时。没有很好地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网站,忽视了网络的“服务育人”功能。

其次,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深入的系统研究。如前所述,近几年,不少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和专著,但真正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很少,即使已有部分这方面的单项研究成果.也没有进入应用领域。因此,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指导思想、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实施途径等.广大高校政工干部还处在探索之中,这就难免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盲目性,以致相当多的领域还保持传统的灌输方法,忽视网络文化规律。

再次,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科学规划。当前,众多高校在建设校园网时,对校园网的功能没有准确定位,使校园网不能有效地发挥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队伍、制度、机制、工作方法、投入等没有作全面的、系统的科学规划,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没有形成合力。

最后.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系统的建设。高校普遍缺少一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即一批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网络技术的人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够,运用网络技术的意识不强,对开辟和占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紧迫感不强。还有一些工作者虽然有占领网络阵地的意识,但是网络素质和网络技能的欠缺影响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正确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普及.人类开始进入一个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教学、科研、管理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个性心理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高校迫切需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建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式。要研究网络的特点和规律.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借助网络覆盖面广、信息传播快等特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目前世界上很多政党都在研究互联网规律.充分利用互联网迅捷、廉价等优势,在网上设立各种论坛,与网民交流意见,化解分歧,宣传主张,形成共识。我们也必须适应这种趋势,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2.建立高质量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为了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必须建立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网站.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体系。要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库的支持,通过开发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网上的信息流量,并定期更新、丰富信息资源。保持信息的生机与活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可以充分利用BBS、QQ、E~mail等途径进行交互沟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沟通互动功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平台服务。

3.加强网上引导.确保正面舆论的主导地位

观点多样,是网络舆论的一大特点。因此,网上舆论引导成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形式、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的重要途径。对高校来说,学校的BBS、贴吧等经常成为大学生发表观点和讨论问题的场所,成为对社会焦点问题发表意见的集中发散地.因此,它是网上舆论引导的重要途径。在这里,使用者可以自由地自己的意见,发表现实中不愿说、不敢说的意见。针对这样的特点,为了堵住管理上的漏洞,减少和消灭有害信息的传播,高校BBS必须实行“注册制”。通过严格的实名注册.加强信息人的责任意识,控制甚至取消境外敌对势力和社会上低级趣味的有毒有害信息的,提高讨论区的品位,提升站点的整体水平。  4.整合网上资源,打造服务育人品牌。

目前,一些高校甚至校内各院系的网站虽各有一定特色栏目,但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浪费了资源。在互联网这块重要的阵地上,没有互相呼应,不能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整体效应和影响力。因此,改变高校网络资源不能共享的现状,加强高校及院系网站的联系与合作.整合各网站优势栏目,打造服务育人品牌网站,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是增强高校服务育人有效性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可以整合校内各院系、部门网站特色栏目,建立校内高品质的服务育人网站,开辟学生获取网络教育资源的便捷途径。另一方面,可以整合国内众多高校专题网站的优势栏目,建立全国性的服务育人网站.使学生有更多选择,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5.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无论是网络这个大环境,还是校园这个小环境,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多层次、高晶位的网络文化,提供全面、及时、精彩的网络信息,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提供便利。在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进行丰富多彩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一时,也实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达到了凝聚人、团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教育目的。

6.强化网上沟通,做好实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青年学生的思想问题,是社会思潮和现实而深感困惑的难点、热点问题,不会通过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的栏目.就立即消失。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和教师一起.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通过疏导予以化解。而网络,则为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提供了一个开放、平等的平台。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释疑解惑,澄清各种模糊认识。对网上各种错误的观点和议论以鲜明的态度给予应有的“批驳”.同时又进行有说服力的引导.在网上形成正确舆论的强势。另一方面,要快速处理学生通过网络所反映的各种生活问题。对不合理或一时做不到的予以说明、解释,合理的积极加以解决.并善于利用网络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从而达到化解、理顺存在于学生中的矛盾与情绪,提高学生对学校的信赖程度。

7.做好网络心理咨询工作。

网络心理咨询比起其他咨询方式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非面对面和匿名性,使咨询者没有心理压力,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心理咨询更加亲切,不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开放性和信息承载量大的优势,将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和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表现特征及其自我诊断方法上网,可以为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开辟新途径。在网上构建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素质和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根据需要设计一些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普查,通过网络渠道可以从宏观上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通过网络心理辅导和网络心理咨询,纠正大学生的心理偏差.解决心理问题

8.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全面素质

政治素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首先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核心。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品德、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的是网络化全球信息的挑战,面对大学生“网民”.更需要提高政治素质,着重提高“三性”:政治上的敏感性、政治上的预见性、政治上的坚定性。

信息素质是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所应具备的信息处理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由于互联网环境的开放性、信息的广泛性特点,网络信息庞杂繁多,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又有许多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因此,培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信息素质非常重要,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崇高的信息道德、掌握最新信息技术的能力等。

网络治理工作篇(5)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7)01-0072-07

理念引导行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理念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它直接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和效果。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对于教育理论系统研究和教育实践深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的研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容及其形式探讨得较多,对其价值的探讨甚少,这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发展。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涵的界定

要论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首先要弄清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什么,即要把握其内涵。而要厘清W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涵,我们首先得解开“理念”“教育理念”神秘的面纱。

“理念”一词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在那个时代,理念通常被人们称作“形相”“通型”等,并且得到了哲学家们的青睐,在哲学领域被广泛地使用开来。在西方哲学史中,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们对理念进行探索,形成了“理念是一种模型”(苏格拉底)、“理念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实体”(柏拉图)、“理念是超越经验的概念”(康德)、“理念是观念的总体”(黑格尔)等认识。抛弃其中的唯心成分,这些认识给我们当今理解理念带来了重要的启示:理念是人们意识层面的重要概念,表达的是一种思想,或者一种看法、观念。如今,理念在教育领域广泛地使用开来,但是对于“何为教育理念”这一问题的认识,学者们的观点不一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阐释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它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体现的是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李萍等: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界定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眭依凡等:三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解释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对理想教育状态的价值倾向与追求,持这种观点的有陈桂生等。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把教育理念界定为: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对于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体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种属关系来讲,属于教育理念的一种,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根据教育理念的界定,本文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界定为:人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体系。对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基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属于意识、精神范畴,但它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纯粹的主观意识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观察和思考而获得的反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思想观念精髓。当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又将服务于实践,指导新一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使其得到检验、丰富和完善。总而言之,这种来源于实践又力求服务于实践的思想精髓,一刻也离不开现实的实践活动。

其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核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作为一种观念存在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幻想,而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如何发展更好的本质规定和终极追问,是根据现实状态描绘的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想图式和总体指向:它不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手段,而是对教育过程中内容的确立、方法的选择、载体的运用等实践问题进行高度抽象而形成的认识。不仅如此,这个高度抽象和追问的过程是理性的。它经历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发展过程呈现何种规律、未来将达到何种理想境界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科学的判断、反复的推理等理性思维加工过程,最后提炼出的是简洁的、指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引领网络社会的人们人格健全、走向幸福美好的思维规定。为此,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维。

其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旨趣在于描绘了一种理想愿景。也即,它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达到某种状态或者某种效果的一种理想期待。这种理想的期待有两层含义:一是表达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美好的”“应然的”理想,作为观念层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是对现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直接反映或机械临摹,而是建立在现实实践基础之上超越了现实状况的理想图式,是依从网络社会的客观教育规律作出的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应该更美好”的理想表达:二是表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想追求与现实状况是有适度张力的,它虽然是一种超越了现实状况的理想水平,但是这种理想水平并不是无法触及的,而是经过网络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如果一种教育思想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切身努力都无法达到理想期待,那么这种教育思想就无法被称为理性的、科学的认识,更不能把它作为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

其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观念体系。观念体系,即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不是单指一个理念,而是由多种认识、多种想法组成的、具有一定体系的观念总体,比如对本质的认识、规律的认识、价值原则的认识、思维范式的认识等等。此外,网络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必须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如技术的角度、主体间性的角度等。把握和审视的角度不一样,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认知状况也会不一样,由此凝练出来的思想观念也会不一样。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次揭示出来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原则、思维范式等共同组成一个网状的观念体系。在这种观念体系中,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的理性认识共同着力于一点,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化发展,共同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发展的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

从这以上几个层面来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内容来源具有客观性。如前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一种蕴含某种理性认识、理想追求的教育思维,属于观念、精神范畴,从形式上看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但是,这样一种观念不是教育者坐在书斋凭空想象得来的,它的内容来源于丰富、生动的教育实践,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现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发展的规律、呈现的趋势等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和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涵、过程规律、价值表现、理想愿景的观念总体,是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对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实施准则。随着实践的深化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也会发生变化,理念的内容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这一角度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实践发展和时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客观性。

二是存在形式具有抽象性。理念的形成,往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这种认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实践认知的结果,即他们在科学认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实践经验和规律进行高度概括,是其认知超越于具体的、感性经验层面的存在状态。一般而言,对实践认知程度越高,理念的概括性就越高。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们智慧思维的审视和加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最后以抽象的形式、凝练的语言表达呈现在人们面前,其存在形式具有抽象性。另外,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总是以一种观念、一种思维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每个环节,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每个过程,从根本上统摄、支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观念统领性和思维支配性,在这一点上与其他具体的操作手段、操作方法相比,形式上呈现出极大的抽象性特征。

三是内容本质具有发展性。如前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个由理想愿景、价值规定、精神指向等内容凝练而成的、带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表达的是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期待。一方面,这种理想期待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从一种念头的产生到由少数人掌握,再由少数人掌握变成多数人认可的理念,再到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升A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和研究的工具,这一过程体现了历史的发展性。另一方面,这种理想期待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内容来源于实践,社会实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理念的内容以及形态也将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的过程来看,还是从它整体运行态势来看,都具有显著的发展性特征。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理论价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既离不开观念的理性抽象,又离不开对实践活动的考察和审视,在价值呈现方面也内在地包含了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其中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它对于理论研究的价值意蕴,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生的源头

教育工作者头脑中的一个念头或者“灵感”,很有可能就是一种教育理论的雏形,相应的,一种教育理论的创生往往就是来源于教育者(或研究者)头脑中某一刻闪现的“灵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其基础理论的产生,也与该领域理论研究者的头脑中产生的“念头”或闪现的“灵感”密切相关。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社会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教育对象呈现的思想问题、行为问题复杂多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各种挑战,运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效果不尽人意。由此,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者们开始思考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获得实效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运用什么样的载体、采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思考以及头脑中闪现的“念头”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雏形。随着实践的日益深入,思考日益成熟,人们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了与上述思考问题相对应的比较完整的关于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思路和想法,然后再用系统、严密的语言把头脑中的思路和想法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对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虽然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但并不是玄乎得不可理解,因为外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作为知识形态存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是可以被大家认知的,也可以具化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它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问题的揭示密切相关,把它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思维规定,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何为根本、本质何在、理想愿景的终极追问,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化发展。具体说来,一方面,研究者们可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当成教育理论专题来研究,以此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如有学者通过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考,得出了应该从教育理念着手解决问题的观点,重点研究理念范式的转换,厘清网络社会和传统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区别所在,由此迈开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研究者们还可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当做理论创新的知识基础,即在了解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根据教育实践发展的状况结合现有的理念推出新的结论,修正或者创新原有的理论体系。如有的学者根据网络社会的环境特点、生存方式、发展趋势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际遇,提出了新时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树立“智库”理念。此外,还有学者基于网络人际互动的视域指出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备“技术性教育理念、主体间性理念、平等互助理念与协商对话理念”。这些研究成果是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研究对象,是对原有理念的一种创新;同时,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前发展,它们又将成为新一轮理念创新的知识基础。

(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工具

有学者指出:“教育知R具有‘助人创造’的功能。”意即,教育知识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们进行创造性教育行为。对于教育理论工作者而言,它能够帮助教育理论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论证或创新;对于教育实践工作者而言,它能够指引教育实践者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案、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当人们用文字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表达出来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则外显为教育知识,随之具有“助人创造”的工具价值。首先,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理论研究的思维航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整个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维范式、价值原则、理想愿景等认识凝练成的观念体系,它为人们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引领。比如在思维范式方面,它引导人们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时,要观照网络技术环境、教育对象网络化生存方面的特点,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在价值原则方面,它引领人们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时,时刻观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对网络社会人们如何提升网络道德素质、健全人格进行价值审视:在理想愿景方面,它引导理论研究者们不断分析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为新时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更完善的认知发展图景,等等。其次,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理论研究的论证工具。在现实的研究工作中,奋斗目标的拟定、方法使用原则的归纳、载体适用条件的阐释等是否符合规定性,理论研究者们可以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寻找论证依据,因为它是整个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维范式、价值原则、理想愿景等认识凝练成的观念体系,是整个时代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总体指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引导着研究者们对现有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进行反复论证,对符合理念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进行深化研究,落实为实践准则,对不符合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深入分析原因并对其进行转化和创新,由此不断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践价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践工作的贡献上,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学习的对象

教育理念最初是教育者头脑中的一种念头、思维认识,但是当人们通过实践把这种认识进行理性升华,形成文字,就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使学习者清晰明了地知道“教育的本原是什么”“教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什么”和“为了达到理想状态应该如何实施教育行为”等知识信息,明确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路径、理想原则、现实指向和整体规定。从这一思路出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实践工作者学习和参照的对象。从事第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们,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解读繁缛的理论,但是他们又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去解答网络交往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一需求矛盾关键在于提供一种简洁明了、指向性强的理论,让实践教育工作者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知识收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来源于实践而且具有引领性和发展性,形式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正符合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理论诉求。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学习,实践工作者们能够很快了解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理想愿景,以及达到理想愿景应该遵循的思维规定和精神指向。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可以帮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更便捷地获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充电”的对象来源,也是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良方”。换言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活动之前,该信息传播活动的目标、效果都已心中有数,这个“数”就是来自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把握,它以简明扼要的信息引领着实践工作者们思考方向,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如技术教育理念,引领着教育者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典型区别,也引导着实践工作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内容表达方式、效果验证的技术方向思考。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努力的方向

这一实践价值具体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具有指引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表达的是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达到某种效果的一种理想期待。一方面,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树立了教育信仰。它明确地告诉大家,只要按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规定的总体指向和思维原则进行实践,就可以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走出现实困境,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在极大程度上坚定了广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信心,使其不畏艰难朝着理想的彼岸前进。另一方面,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了教育操作思路。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前提和思维规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表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效果”的同时,也清晰地告诉了教育实践工作者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为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导和价值原则。根据它的思想指引和价值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可以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符合价值原则的方法、优化实践工作方案,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如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间性思维,关注不同主体、不同层级的交互关系,确立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技术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技术的表达方式展开:平等互助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与教育对象交流互动,实现“双赢”的效果:协商对话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通过协商对话来把握网民网络心理行为特征,控制网络谣言;等等。由此可见,无论是教育信仰还是教育操作路线都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指出了努力的方向,指引着他们向某种“理想期待”努力航行。

(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的监控工具

要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符合理想期待,就需要对实践过程进行监控,时刻与理想期待作对照,必要时还要把理想要求具体化为行动任务,融入实践过程的相应环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正是这一过程的监控工具。所谓监控工具,具体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发挥的协调、控制的功能。这是理念的工具价值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身上的显著体现。首先,教育者可以根据它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其实质是在网络社会环境中通过系列的信息传播活动提升人们网络道德素质、健全人们网络道德人格的过程。由于环境复杂、教育对象层次差异大、信息更新速度快等因素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传送、交换、加工、储存和输出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认识偏差,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审视和把握,教育者可以及时调控偏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航线的行为,沿着正确的操作思路前进,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如在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管理中,教育者榱舜锏侥勘昴衙獠扇∶つ可境、节点控制教育对象言行的行为。显然,这种高强度的干预方法是无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此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审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通过对技术教育理念的审视可以发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管理(无论是柔性管理还是硬性管理)也是需要技术的,不仅必要,而且必需。网络教育平台的负面信息需要教育者以技术的方式进行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盲目的删除。其次,教育者可以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调控教育对象的行为。教育对象由于知识阅历、教育经历、认识水平等的差异,其行为与社会要求的不一致,特别是在信息“内爆炸”的处理方面面临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教育者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审视和把握,调整教育对象的网络信息行为。具体来说,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网络信息行为的调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意义的角度来调控,即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加意义制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意义的诠释,旨在通过积极的意义诠释维持信息受众积极的行为,中断信息受众消极的行为。二是从规范的角度来调控。即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行硬性或者软性约束,使教育对象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一般来说,规范调控主要通过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来实现。

(四)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检验标准

网络治理工作篇(6)

[论文摘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但是目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脱离大学生思想实际、脱离网络技术发展实际的状况。面对这种情况,就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研究,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一份对在校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有上网经历,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天天或经常上网,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经常通宵上网。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不仅通过网络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网络聊天、交友、打网络游戏等休闲娱乐更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是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网络的互动性、虚拟性、开放性及处理数字化、传输高速化、信息海量化等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和机遇。网络的开放性、网络世界大容量的信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宝库。网络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问,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网上讲座、网上宣传、BBS、电子信箱、网上热线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平等性缩短了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容易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从而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但是目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脱离大学生思想实际、脱离网络技术发展实际的状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功能有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传统的单项灌输的模式,教育效果不佳。

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多是单向的信息新闻,内容虽然很丰富,但多为红色信息、说教文章,这些网站几乎普遍存在着学生参与面小、内容综合性差、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脱节的问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互动性,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之相反的是,大学生自发在一些非官方网站上建立的校园贴吧、BBS等却热闹非凡。红色网站之所以点击率低,主要在于灌输的色彩过于浓厚,忽视了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忽视了大学生主体意识提升、主体能力增强的事实。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技术特点不了解,网络意识不到位,工作形式简单化。

由于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懂或不精通网络技术,对互联网特点的研究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现象描述,缺乏对网络技术背后文化意义和管理价值的思考,研究工作滞后于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目前已经进入Web2.0时代,但少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应的观念还没有及时更新,很多人还认为只要使用电脑上上网就是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制作一个网站、公布电子邮箱、上传宣教图片文章这些简单的应用等同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掌握学生上网的特点,对于交互式网站功能缺乏正确的认识,教育方式存在偏差。

网络的虚拟性可以使上网者匿名地表达、展示自己,由此,一些平时受到社会规范制约或压抑的潜意识就会浮现出来,对言语、行为产生强烈的支配。如部分青年人的偏执心理、逆反心理,常会导致学生即使看到正确的观点也要进行批判、驳斥,甚至谩骂;再如许多学生有从众意识,在网上看到多数人赞同什么观点,就自然倾向于这种观点,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一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对以上特点不了解,导致对交互式网站的理解存在偏差,对于校园BBS等互动式网站不敢正视,不愿面对,往往简单地采取封堵、关停、说教、命令等方法进行教育,管理手段过于简单。相反,如果通过这些交互式网站对学生的行为加以引导和监督,完全可以使网络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最为灵活和高效的阵地。

第四,校园贴吧、QQ、论坛、博客等非官方的网站发展迅速,学校缺乏控制力。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个人申请域名开设网站、申请网页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高校中也有一些学生在校园网之外以学校名义开设各种类型的论坛、网站。这些网站由于租用了商业服务器,不受学校管理,经常迎合学生的口味和兴趣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信息,在学生中的影响力逐步扩大。这些非官方的论坛或网站,注册人数动辄数千人,日发帖量常常很大,网站内容的点击量甚至超过学校官方网站。然而,这些网站常常因主办者管理不善、疏于引导、不负责任,导致不良信息泛滥、人身攻击成风、谣言以讹传讹、内容庸俗低下,而学校又无法掌握管理权,使学生深受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第五,一些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向青年学生传播不良信息,扰乱校园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任何人都能通过网路上传或传播信息,网上良莠混杂的信息增加了大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一些人在网上发表的不负责任的信息和议论,容易给大学生带来某些思想混乱。敌对分子利用网络进行政治煽动,可能影响高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同时防止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息,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第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想保证。

指导思想是否正确是能否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目的应该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在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目标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用科学的理论占领网络这块阵地。要积极开展网络阵地德育教育研究,建设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流网站,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努力掌握网上宣传的主动权,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第二,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人员保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该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较为扎实的政治理论素养,还要能够跟踪网络发展的现状和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才能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的开展。因此,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能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是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人员保证。

第三,高校的一些职能部门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成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小组,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组织保证。

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吸收一些职能部门介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成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领导。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目标管理制度,加大经费和设备的投入,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心理咨询、学生生活服务、校务公开征询等网上栏目,努力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四,了解和掌握网络技术发展新变化,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技术保证。

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实现基础和运行机制。“网络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只有以先进的技术为载体的先进文化,才能与西方的网络文化和意识形态相抗衡,传播我们的先进文化,巩固我们的意识形态,在全球软实力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同时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应主动加强有关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新技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过去我们为了占领网络阵地,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建设红色网站,众多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有了博客,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具备了在网上建设教育基地的能力。网络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技术群,各种显性、隐形的网络思想教育活动都依托这个技术群而发生、开展。其中不同的技术手段及其蕴含的理念对大学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技术理念的深入研究,立足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保障。

第五,完善立法,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办法,是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制度保证。

总的看来,我国网络法制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网络传播活动基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但与网络飞速发展的实践相比,立法明显滞后,网络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各高校校园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内部校规,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很多政策措施内容往往不具体,漏洞较多,加上各校之间规定的内容也不一致,容易引起法律纠纷,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加强对免费个人主页及其链接的审查,落实实名注册登记,并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要将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以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六,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网络教育与Et常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办法。

创新,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勃勃生机。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特别是要为青少年成长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要贴近学生,关注校园和社会现实,体现教育性、服务性、娱乐性与时代性、交互性、多样性的统一,围绕学生的实际,力求做深做精网络思想教育,做新做好服务和娱乐,寓教育于娱乐,寓教育于服务。

网络治理工作篇(7)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突发猛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应时展,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但从目前来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不太完善。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不健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分为思政管理及思政教学两个大的方面,一般由学校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校团委、思政教研室、以辅导员为主力的学生工作队伍等部门人员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数情况下各个部门相互独立,各自负责分管的工作,尤其是思政管理与思政教学两个方面相互独立。然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部门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如果现在还按照传统的工作机制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必会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高校缺乏专业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以辅导员为主力的学生工作队伍。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政工作者仍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模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对网络的关注,不能及时掌握网络上学生的思想动态,警觉性和敏锐性以及应变能力不高,对网络技术、网络文化不甚了解,所以很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很难有效地利用网络去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阵地意识。随着网络的普及,部分大学生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也存在网络成瘾、交友不善、网上借贷、荒废学业等现象,高校思政工作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大学生如何离开网络,而没有教育他们如何利用网络学习,更没有主动出击设计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内容,没有从思想上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内容主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也不够丰富。许多网站仅仅停留在提供政治理论资料、新闻报道等信息上,很少有能实现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主题,娱乐性教育和生动活泼的网上互动未能很好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站或网页缺乏较强的吸引力,访问量低,点击率不高。

二、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是大学生教育的时代要求,作为高校的思政工作者,我们要主动顺应形势的变化,通过网络调用各种教育资源,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主动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普及力度通过建立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来占领网络阵地,同时通过建立一批有影响力、有特色的校园主流网站,主题鲜明的红色网站,例如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网上团校,国防教育网站等等通过网络唱响思政教育的主旋律。同时通过微博、微信、博客等青年学生常用的交流手段,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解惑,燕京理工学院比较有特色的“根和魂”微信公众号由教师和优秀学生共同维护,定期推出有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图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同时通过浏览学生的微信朋友圈、QQ空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

(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赖的不仅仅是网络,最主要的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网络中,思政工作者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信息素质才能进一步了解网络坏境,从而从网络上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有效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高校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组织思政工作者学习和熟识网络环境,增加网络信息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本身强大的价值渗透功能,及时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不断传播社会正能量,对于社会负面信息进行正面引导,快速有效地消除负面信息的影响和扩散,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

(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推进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打破教师的“一言堂”,积极引导学生课下利用网络搜集有关资料完成相关课题、新闻述评、哲学家故事会、读书分享等项目的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还要组织学生开展“朗读经典著作,建设书香校园”等活动,例如可以由学生接力朗诵《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矛盾论》、《实践论》、系列讲话等经典著作,并上传到喜马拉雅等音频网站,供其他学生收听。另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增强对网络环境新变化和新形势的适应能力,积极应对,着力把网络打造成思政教育的新阵地,使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线上引领教育和线下指导教育相结合,着力构建思政工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