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新实践研究

创新实践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2 15:26:56

创新实践研究

创新实践研究篇(1)

【关键词】创新实践教学;立项;实施

创新实践教学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创新、协作和钻研精神的平台,是学生展现自己、积累经验的舞台[1]。当前,在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发展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深入教学改革。如何利用好学院有限的资源开展好创新实践教学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创新实践教学的立项

开展创新实践教学活动,首先要立项,一个好的课题立项不仅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且有利于拓宽其学识面,提高其核心竞争力[2]。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带领同学开展创新实践教学活动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开展创新实践教学的立项问题。

1.1 准确定位

开展创新实践教学,经常感到困惑的是如何创新。此困惑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出于对“创新”的误解:一是,把“创新”与“创意”混为一谈;二是,一提到它就想到科学的创造发明;三是,认为凡开创一项新项目就是创新。德鲁克先生曾说:“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科。”创新必须基于务实的基础之上,才会是有效的创新[3]。而在校开展创新实践有其特殊性,应基于立足于学生的学识水平这一“实事”和基于实用型的创新,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一味地追求“高大上” 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

1.2 紧扣教学

无论是开展理论教学还是开展实践教学,归根到底,其目的都是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确立未来职业目标,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素养,提高专业和职业技能,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创新实践教学不能游离于专业教学之外。应以创新实践教学为手段,帮助学生认知每门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激情。

1.3 激发兴趣

兴趣是动力。如何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们感官冲击,突出可行实用、眼见为实,不至觉得虚无缥缈。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目的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通过实践以实现其加深对本专业的感性认知,帮助其明确学习方向,同时对其他学生起示范作用。

1.4 突出“三创”

从本质上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创意是创出的新意或意境;创业是人们创业意识产生之前到企业成长的全过程。作为校园教学主要支柱之一的创新实践教学,“创新”是教学的属性之一,“创意”才能激发学生从事创新实践的激情,开拓思维。“创业”是其教学的主要归属之一。因此,在校创新实践教学要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协同实战精神为出发点,普及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观念,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意创新意识、善于捕捉市场机遇、勇于开拓的创业者。

2 创新实践教学的实施

2.1 突出主体,健全导师制

虽然经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传统的课程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还是占主导地位,难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创新实践教学,能从行动上打破这一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通过网络、团体间的讨论与合作及向任课老师咨询来确立实践目标、实践方法、实践反思、知识产权保护及研究报告撰写等。让学生在接受引导的过程中,深度思考、活跃思维,又能静下心来做创新。

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各种技术与非技术问题。如何行之有效地快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那“画龙点睛式”的指导往往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若不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或指导不当,有时会使学生迷失方向、挫伤他们创新的积极性。为此,要建立和健全导师制,让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不至盲目或无所事从,给学生铸造一个坚强的技术后盾。

2.2 转变角色,客观评价

在以往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被摆在课题实现工具的位置,大都只是按教师的意图行事,束缚学生了他们的思维与手脚。而创新实践教学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与手脚从各种人为束敷中释放出来,转变角色使学生由参与者转变为策划者、组织管理者和学识竞争者[3]。

在创新教学接触的学生中,大部分能理性地对待创新实践活动。但也有些同学对创新成败无所谓,有的实践后则过分看中成败,做得不理想就自我或小组成员间相互埋怨。为此,讲评要少看结果、多看过程,客观并体现激励性,提高同学对实践教学认同感和参与度。

2.3 基础为本,植入竞技

“万丈高楼平地起”。创新实践教学也要规划基本功能和拓展功能,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功能,尽量避免“高大全”一定到位。如2016年,由笔者指导同学开展的创新实践项目――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护系统,参加“全国高校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总决赛及之前的省赛,均荣获了不错的名次。这一结果的取得无不是基础为本,植入竞技的体现。首先,指导同学们做出能检测血压、体温、心率、脉膊@样一个只能实现简单功能的人体生理参数检测仪。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们加入防走丢功能、PM2.5检测功能、GSM短信提示与一键呼叫功能;之后再引导学生加入血糖,无创血氧,尿液以及心电、吃药提醒和娱乐等功能,就这样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创作出了“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护系统”。在该课题的创新过程中,同时引导多组同学同步实施,植入竞技,对各组在各个步骤进行评比,以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强化创意挖掘。当然,引入竞技模式,只是手段非目的。

2.4 团队组建、培育协作

创新团队的组建在创新实践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团员间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交流能实现大家在知识与观点上的分享。它组建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创新实践教学活动的成败。一个好的团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个欠佳的团队,相互推诿、相互埋怨现象严重,难有所作为。对团队组建笔者认为可遵循以下几点:

一是,尽量避免强强联合。通常认为,强强联合是取得好的效果的保证。根据笔者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经验来看,在创新实践中,若强强联合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无外乎就是思法太多且相互不让步,突不出灵魂组员的作用,协作难。其结果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讨论与意见的统一上。如15年笔者选出二组同学参加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相关同学的强烈要求下,组建一组他们认为的所谓强队和一组弱队。强队用了近两天的讨论与意见统一,把基本功能和拓展功能一股脑儿上,结果在编程调试时发现方案有致命缺陷,想翻盘重来,但时间已不允许,其结果不言而喻。而弱队定位目标低,根据核心组员的建议,以实现基本功能为基础,稳扎稳打,结果还顺利地做出了拓展功能,取得了省赛一等奖,这现象在创新实践教学不是遇然。

二是,以老带新,以优带新,以学促新。毋庸讳言,高年级的创新组员参加创新比赛等活动较多,拥有较丰富的创新经验,这是低年级学生暂时难以企及的,而低年级组员的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却是高年级学生所缺少的。因此在组建团队时,从解决实际创新技术问题入手,以关注创新团队组员新老人员交替等薄弱环节为着眼点,采取以老带新、以优带新、以学促新,不断发现与培养苗子,全方位、多途径地来培育创新梯队。

三是,F队为重,培育协作。无须讳言,因每个同学知识的局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不一样,在团队合作中难免会因观点的相左而产生碰撞,这时候需以团队为重,以创作为主,全身心投入,充分尊重队员意见,聚集团队智慧,将之充分发挥,创新实践活动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3 创新实践教育取得的初步成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创新实践教学活动成效明显:连续6年申请下“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全国高校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的总决赛、“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个人赛全国总决赛(电子类)” 及“建行杯”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均获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R].

创新实践研究篇(2)

关键词:实践理念;实验室管理;创新探讨

自从实验室在我国高校普遍建立以来,对实验室存在的意义、功能的研究和相关管理体制创新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大多数研究成果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涉及实质性的应用和实践,因此,笔者以实践理念为突破点,试图提出一种全新的观点,促进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创新。

一、实践理念视角下实验室特征

1.整体性

尽管实验室仅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的作用十分重要,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整体性。科研不仅是关起门来做实验,它需要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融入。高校实验室需要将周围的教学环境和学校的教材使用结合起来,配合课堂教学,发挥应有的科研功能。例如:模拟生活中水遇低温凝结成冰的实验,需要先模拟自然条件,然后观察水分子凝结后的晶体形状。

2.开放性

科学的奥秘无穷无尽,人们探索科学世界的脚步永不停歇。实验室是人类离科学真理最近的地方,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许多闻名中外的科学家都是在开放自由的实验室里,发现了科学的奥秘。例如:居里夫人在对大量沥青的长期提炼中发现了镭和铀。实验室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实验器材、实验方式上,也体现在实验理念上。只有怀有主动交流的理念,实验成果才能够被外界所了解,才能展现出实验的社会意义。

3.实践性

实验室存在的意义,就是让研究者,用实践来证明知识的科学性。近阶段我国的教育面临改革,高校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主要目的,实验室的实践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科学家为了研制原子弹,一次次地在实验室中进行高度危险的临界质量测量试验,经过千百万次试验之后,终于得出“两个铀”之间的临界质量值,推动了建造原子弹的进程,甚至改变了全世界人民的命运。因此,实验室是检验科学理论是否正确的重要载体。

二、实践理念下的实验室管理创新研究

1.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科学不同于政治,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阵营,需要实行人性化的管理。目前我国许多科研技术人员理论功底扎实,科研热情高,但是他们对于实验室的认识深度不够,因此始终无法获得科研成就。对这个问题,实验室管理者应该要从科研目标出发,给予研究者更多的资源,保障他们在实验室中的安全。只有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科研工作者才能从根本上融入实验室,融入自己的科学研究。例如:一些实践紧急实验,在实验器材和用具来不及审批的情况下,应该允许科研人员有一定的权限自由支配这些器材。总之,实验室管理中最重要的是管理要灵活规范。

2.良好的实验室氛围

对于很多科研工作者来说,实验室就是他们第二个家,他们每天要在实验室中花费大量时间。为了让科研工作者更放松地投入工作环境,实验室管理者可以创设一个温馨的氛围。例如:借传统节假日的机会组织科研工作者进行集体活动,定期举办实验室书法大赛等有较强趣味性的活动。这种加强科研工作者交流互动的方式能使他们对实验室产生一种归属感,让他们在为科学付出的同时内心更加充实和满足。当实验氛围良好时,其中的成员也会努力投入该环境中,形成良性循环。温馨的科研环境能够促使科研人发挥正常水平,有益于得到更多的研究成果。

3.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待遇

由于目前我国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科研工作者的待遇较低,许多科研工作者的热情不高,这大大阻碍了我国科技研究的发展。所以创新管理制度迫在眉睫,具体措施可以有:第一,保障实验室工作者的福利,增加他们的科研经费和项目奖金,切实保障他们的物质需求;第二,对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要加强重视,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小发现都有可能是日后科学界的一大进步,只有在物质上保障他们的研究需要,生活上减轻他们的顾虑,充分尊重他们的科研发现,实验室工作者才能更好地进行科研和管理工作。

三、总结

笔者认为实验室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这三个特征,提出了通过改革管理制度和营造良好的实验室氛围来推动实验室科研向一个新层次迈进。总之,在进行实验室管理革新时必须牢记实践理念,从实际出发,实验室才能真正起到科学孵化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嵩,全达昆,王有春.基于技术的开放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8(2).

[2]蔡海燕,刘昭.高校实验室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

创新实践研究篇(3)

摘 要: 基于对创新实验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从课程体系,导师,学生三方面入手,通过改变教学计划,建立导师制度,依靠学生社团,组织学校内部的电子竞赛等多方面来激发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实验项目的兴趣。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益于教师、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热情的激发,有益于创新实验的开展和运行机制的形成。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创新实验; 课程体系; 导师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1-50-02

Mod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on experiments in university

Du Xiaoyu1, Li Hui2, Wu Yonghui1, Du Ying3

(1. Basic Experiment Teaching Center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2. Minsheng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

3.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bout the innovation experiments are analyzed. Through three factors of course architecture, supervisors and students, there are many ways to inspire the students' interest, such as altering the teaching plan, setting up supervisor system, relaying on student clubs, etc. Innovation projects can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uch a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eam cooperation, self-learning, and fighting spirit. These measures ar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experiment and formation of oper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experiment teaching; innovation experiment; course system; supervisor system

0 引言

传统的实验教学多是紧扣课本,对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简单的验证或深化,这种实验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由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但要适应能力强还要发展全面,因此高校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以至高等教育也应随之改变。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要实现此目标,必须改革单纯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观念,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发明创造的意识和乐于动手实践的重要场所,实验教学在高校的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教学的方式与效果已成为评价一所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1]。2007年,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正式启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这一计划是国家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计划,目的是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逐渐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科学素质[2],提高其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

1 目前创新实验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验教学仍然是以讲授为主,并且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基础实验教学,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些验证实验,加深对课本上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也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如何改变实验室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是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对于普通院校来讲,实验硬件条件和指导力量相对来说比较有限,探索如何进行实验室开放,如何指导学生的创新实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创新实验和普通的验证实验有很大的区别,不同的实验所需要的实验环境和实验器材均不同,很多元器件不能重复利用,而且,创新实验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学生在实验室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和研究,这需要实验室有固定的实验台和实验仪器以及宽松的研究环境。实验室开放模式和管理模式目前还不完善。

其次,创新实验前期处于探索期,存在失败的风险,需要有经费的保障,而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来说,向他们收费是不现实的。

再次,高校的教师指导力量薄弱。高校教师的工作集授课和科研为一身,既要完成本科教学的工作量,又要做科研。而一个创新实验需要教师参阅大量的参考文献,才可能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意见;并且当学生没有思路的时候能给他们指明方向;当学生遇到失败气馁的时候要给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可以说,一个优秀的创新实验的完成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奉献。目前很多院校对创新实验成果认定,只重视对学生成绩的肯定,而轻视了老师的付出,所以大多数高校教师对创新实验的指导并没有热情。

2 创新实验改革模式的研究

2.1 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1]。学生要逐步实现由学习向发现的转变,在学习过程中从创造精神、知识基础、研究能力与方法等方面为创新创业创造条件。创新实验室结合对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对课程体系中的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分别进行优化。目前进入实验室学习的学生大部分为大二大三的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严重落后于实验学习,很多重要的理论课程安排在大三的下学期和大四的上学期,若等修完必学的理论课程,大学生活也基本结束了,没有时间进入实验室实践。一个方案是,提前完成这些课程,导师组织学生以讲课的方式,固定时间和地点,由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科或者章节,提前完成理论课程的自学,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创新实践研究篇(4)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大学生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并结合电子商务专业办学与互联网经济发展新情况进行剖析。进而为高校培养创新型电子商务及网络人才提出具体思考和举措。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就业和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 :电子商务;网络创业;创新实践

基金项目:广东省创新强校项目基金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时代最具经济活力的网络创新,是国家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建设规划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已迅速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网络渠道、相关从业人员数量及营销额度都位列全球首位。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业创新模式,不但成为融合了现代商业贸易与互联网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经济产业,还成为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形象和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电子商务作为重要的获得全球资源配置的新型经济形式,正以异乎寻常的发展速度向前推进。

国家教育部在2010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主渠道。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校而言,是要培养在校大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创业精神,通过专业教学和实践学习,使其具有较丰富的创业知识、较强的创业技能,能够较好地发现和寻找到创业机遇,有承担风险、开拓进取的志气和勇气。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创新型经济模式和现代商务特点,使其最适合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中。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办学规划,写入教学计划,并结合专业教学与实习具体细化,来满足教育部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程融人于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的要求。2014年,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阿里巴巴执行主席马云的身家超过200亿美元,成为中国大陆新首富。阿里巴巴的成功,进一步掀起电子商务发展的新高潮,中国电子商务的超常发展将需要大量创新创业型人才。

1、高校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及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电子商务及互联网已经逐步成为当今高校教育办学中非常重要的专业和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而且高校许多非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也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创新与创业实践。电子商务是一门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互联网技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综合型为主的专业。早在1999年,清华大学就尝试成立了校园门户网站 “我们的家园”。它是一个将校园食堂、校园物流、校园服务等多种服务机构和高校财务、教育行政等各部门工作全部加入链接,融合于一个校园网站里,所有在校师生提出的需求或意见都能及时的在校园网相关栏目上得到答复、咨询和反馈解决,从而开启了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历程。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高等院校试办电子商务专业,至今许多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大学生也热衷于电子商务创新船业实践。国内很多高校也都建立了相关的在校大学生“淘宝班”, 学校按照互联网站经营步骤与网络商店程式开设对应或相应课程,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可在辅导员及专任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开一个“淘宝店”来进行实践或实习,使学生通过开网店创业的实践过程,既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又磨练了电子商务技术技能。2003年3月,由黑龙江大学生自创的“易蓝电子商务网站”是一个以网上购物为主,兼顾服务咨询、快递送货等业务的第一家由在校学生自己构建的校园网络直销超市。另外深圳大学的“阿基米饭”、华中科技大学的“52momi”、“Myhust”、四川农业大学的“多多网”等高校购物网站都享有盛名。广州航海学院于2012年起也建立了多个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实践工作室,还得到了动漫行业协会、知名电商企业、职能部门等社会支持和政府扶持。

在西方发达国家,电子商务早已涉足高校,并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美国德州大学、伯克利大学的信息系、麻省理工学院和纽约州立大学陆续成立了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开办了电子商务经济、网络金融等专业。近几年,我国高校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发展进入到“数字校园”时代,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大学生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与创新实践的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2009年我国正式开展3G移动业务,截至2010年12月底,已覆盖全国所有县级城市和绝大部分乡镇。2013年12月工信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颁发了4G牌照,标志着中国的4G时代到来。4G移动技术具有通信速度更快、网络频谱更宽、提供更多增值服务等优势,有利于促进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作为4G时代新产生的一个行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其人才需求十分迫切。移动电子商务也发展为高校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与创业实践的热门领域,学生团队开发属于自己的移动端APP进行电子商务创新实践。

2、高校须给予大学生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发展宽松环境

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各种网吧等网络经济崛起,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在校大学生普遍对电子商务与网络创业充满兴趣,成为高校新的研究课题,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须进一步深入探讨。

2.1 高校应给予大学生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的良好体验

实际上随着电子商务等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网络创业形式呈现多元化,高科技一点的,如网络银行、支付宝等;智力服务型的,如网络咨询服务、网络,栏目编辑等;快捷一点的,就是开网店。在高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大学生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的良好体验,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投身社会公益服务和网络经营实践等活动中,使大学生由被动型的接受转为主动开放地接纳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新生事物。

特别是在“创新强校,协同育人”理念指导下,联合或引进电商企业进行应用型教育教学实践合作,使大学生亲身体验网络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以有形的网络产品或服务为载体,拉近大学生、企业商家和顾客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在校大学生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的积极性与实践性。

2.2 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已由大学精英泛化为普通学生

当前,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主体已经扩大化或泛化,从社会、高校精英向普通人和普通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延伸。最早一批成功的电商网络创业者基本是高校精英或海归派。如百度的李彦宏、搜狐的张朝阳、阿里巴巴的马云等。由于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已逐步进入大众化教育办学阶段,越来越多的电商网络创业者来自普通大学生或普通人。中国大学创富排行榜中的二十余位电商网络创业大亨,都来自于普通学生。排名第八十八位的杨甫刚是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他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名叫“嘟嘟靓妆小铺”的网店,一年营业额超过200万,流动资金有十几万。值得关注的是,杨甫刚是名顽皮且学业并不优秀的学生。选择电商网络创业的大学生有很多并不是被学校或社会公认的精英或好学生,而是由于创业多元化,加上对电商网络创业新事物的良好体验所产生的积极因素,导致当代大学生成为电商网络创业的大众主体。

2.3 在宽松环境下注重发展电子商务与网络创业教育

随着国家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多方支持与鼓励,高校加大了对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与指导,创业环境日益宽松。在越来越好的和谐氛围下,各学科专业的大学生不约而同地纷纷将创新创业实践应用在了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方面,使互联网电子商务创业的实践热情普遍被激发出来。高校对互联网电子商务创业的教育教学更加重视和务实。如广州航海学院组建了天天向上电子商务创业工作室;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成立淘宝网上创业培养班;阿里巴巴集团发起大学生网络就业创业护航行动等。通过类似这些组织和形式,体现了高校对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视与社会需求和支持。

另外,高校与电商网络企业在淘宝网上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平台,并出版大量的电子商务教材与网络创业模式案例等,开设了《大学生网络创业理论与实务》、《决胜网络——创业管理案例》等众多网络电商实训课程。表明高校正逐步改革和加强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的教育教学,创新产、学、研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注重应用型技能的培养,走协同育人创新强校之路。

3、高校培养创新型电子商务与网络人才的思考

3.1 加强建设电子商务类实训基地,保障电子商务创新实践的顺利实施。

建立电子商务与网络实训基地是高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最好场所,特别在培养大学生电子商务应用技能和掌握网络化市场规则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另外,电子商务可信交易环境建立,电子商务市场准入与退出、电子商务领域支付、跨境电子商务、在线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商务纠纷解决机制、消费者权益保护、电子商务交易监管与信息安全保障等理论内容都可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基地获得实践应用。再引导学生走入社会,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在实际中迅速提高自己的应用技能。

高校在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时,应积极探索引入社会力量、行业优势参与办学和协同育人的新途径、新模式。积极建设能满足核心技能实践、应用训练等要求的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的校内或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在软、硬件配套上,网络环境上充分保障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实习、实训、实验等实践条件。

3.2 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全国、地方和企业举办的各类电子商务类竞赛。

高校应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专题报告,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对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重点是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目前国内的各种电子商务类创新实践项目的各种重要赛事,例如: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广东省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等相关赛事,引导学生提出各种有价值的建设方案参赛,并在参加全国比赛的过程中与全国兄弟院校的师生以及电子商务相关行业的专家进行探讨,进一步了解企业的需求、探讨方案的可行性以及改进的意见。使得大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以及相关比赛的过程中迅速提升实践创新的能力,并收集相关创业项目信息,为今后创业做好铺垫。

3.3 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创业实践,提前与网络社会接轨。

新的教育理念提倡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特别针对电子商务专业,更应鼓励学生成立电子商务开发应用创业团队,并在团队中担任一项任务或职务,进入角色。在专业实训教师指导下和创业项目导师的辅导下,引进企业式运作模式,使学生以电子商务实际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实战。利用大学生本身具有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逐步培养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再以细化的专业教学实践课程为标准,将创业实践内容以具体的实践教学学分形式纳入到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中,从而让在校大学生提前与互联网社会接轨。

电子商务实际是互联网思维加网络营销。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思想就是引入消费者创造价值,就是大家所说的“C2B”概念,这一概念的出现,使得互联网经营更加开放化,使得价值的创造更加贴近用户需求和客户本身。因此,要引导学生摒弃传统企业与传统经营概念,树立互联网时代的“C2B”概念,即让消费者参与制造、参与经营的概念。

鼓励学生参与网络电商经营实践,成为网友和粉丝,在网络上创造产品。例如:习主席在庆丰包子店点的是“6个猪肉大葱包子、一份炒肝、一份荠菜”,被网友们命名为“习大大套餐”,定价21元,在网络上图文并茂的热卖起来。这个套餐概念不是庆丰包子店创造的,是习主席和网友们在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一起参与创造的、并由网友粉丝们在网络上参与经营中传承下去。小米手机的成功真谛之一,也是让网友粉丝一起参与创造产品内容,而不是企业的一厢情愿行为。只有网友创造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不花钱的广告。

3.4 联合网络电商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组建电子商务“双师型”教学团队

电商网络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尽快适应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信息大数据时代,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全面建设。所谓“双师型”教学团队是指: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一般由院校专任教师授课完成,而实践性、技能应用型的实验实训课程,则由来自企业的具有高技能水平的一线员工,如技师、工程师、动画师、设计师等指导完成的分工协作教学机制。在校企合作下,通过共同制定课程框架体系,共同设置教学内容。基础性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由校内专任教师教授,技能应用及实践性课程由企业一线从业员工兼职教授,聘请电子商务行业与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技能应用及实践性教学兼职教师。

针对我校地处黄埔区“状元谷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内的有利条件,我们在加强电子商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中,一方面通过与示范基地内的优秀电商企业合作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轮流聘请企业一线的优秀技术骨干充实“双师型”教学团队。另一方面派遣专任教师进入企业顶岗工作和实习实践,一般经过半年以上的企业工作锻炼,这些教师基本都成为“教师+技师”的“双师型”教师。

3.5 积极搭建电子商务与网络专业多学科交叉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lnnovation) 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PeterGloor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电子商务本身是一门需要文理相结合、工学相交叉的学科专业,由于它集合了许多学科专业知识于一体,又必须了解掌握诸如商务经济、信息处理、金融管理等多种专业技术与技能,这就需要整合多门类、多学科横向联系、合作办学。再引进相关企业协作,逐步建立多学科专业交叉的,与企业一起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断完善和推进校企协同、产学研融合、适应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办学体制与教育机制。

学校通过强化与互联网企业沟通合作,以电商企业经营项目和生产任务作为引导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实战的训练内容。特别对电子商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改革,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新设计,增加诸如网页广告设计、网络栏目编辑、网络文娱等电商应用实践课程,指导和训练学生怎样成为网友和粉丝。实行课程体系和创业实践体系双轨制的教学和评价体系:在教学环节设计、创业导师团队组建、创业班学生遴选、学生管理创新等方面综合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与创业能力。我校电子商务创新平台就是联合信息技术学院与艺术设计学院等不同学院共同建立电子商务技能实践工作室和互联网创业孵化基地。

4、结束语

总之,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培养创新创业型电子商务人才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的核心是商务,它是非常适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行业。但我们也要冷静思考高校电子商务创新实践存在的难点问题,例如物流、管理模式和支付等问题,仍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我们相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作为4G时代新产生的一个行业,将成为新的亮点,对推动高校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与创业实践也有重要意义。我们坚信一定能实现高校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2,(3):l6-19.

[2] 王汝林,姚歆.移动商务理论与实务[M3].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创新实践研究篇(5)

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发展,不仅有效地扩大了教育、教学活动的范围,而且将人才培养深入到社会实践之中,大大提高人才素质。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模式分支,其管理模式至关重要。本文从组织管理、教师选聘、检查与评估、师资队伍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管理模式

1.引言

培养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创新来源于实践,因此把加强实践训练作为研究生教育创新的着力点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为研究生自主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机制保障,大大增加了研究生的实践机会,训练了他们的新技能,激发了创新热情。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一直都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应该以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以具有硕士、博士为主体,联合具有优质资源的大型企业集团或科研院所,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企业与科研院所中具有研究前景的工程项目或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培养高层次研发型、应用型研究生人才为最终目标。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可以大力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科技、生产相结合,广泛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对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教育综合实力,培养更好更多的高级研发与创新人才,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管理永远是最重要的,作为一类新型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如何更好地可持续地发展,本文从管理模式方面探讨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基地发展方向和运行机制。

2.管理模式

2.1组织与管理

2.1.1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要成立有企业技术人员和校企合作办公室、系人员参加的教学管理机构,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共建共管的管理模式。

2.1.2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要签有合作协议,其管理按创新实践基地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推行。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的调整与撤销,应经合作双方同意。

2.1.3加强对校企创新实践基地的指导,建立定期检查指导工作制度,协助实创新实践基地解决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创新实践基地地做好建设、发展、培训的各项工作。

2.1.4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学生管理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对创新实践基地教师的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水平进行审查,保证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和基地建设不断加强。

2.2创新实践基地指导教师选聘

2.2.1选聘原则:本着有利于融洽学校与创新实践基地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利用社会人力资源,有利于调动实践教学基地指导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保证创新实践基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落实,提高创新实践教学质量的原则。

2.2.2选聘条件:选聘热心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创新实践教学指导经历,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好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为指导教师,签订聘任协议纳入教学管理与考核,建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库。

2.3检查与评估

2.3.1为促进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规范管理,应从实践教学环境、管理体制、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基地的效益、对外培训等方面制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评估、考核的指标体系和实施细则,校企合作办公室应不定期地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监督检查。

2.3.2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实习学生的评选,并给予表彰。

2.3.3由分院负责人邀请校企合作单位负责人到校面向测控、电气、电信等专业研究生召开宣讲会。宣讲内容包括企业介绍、接收人数、创新实践工作介绍、面试安排与录用流程介绍、接收简历等。

2.3.4由企业负责面试与录用并正式公布录用学生名单,并向其他公司及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的学生,而对创新实践不合格的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允许进行重修,提高应用及创新能力。

2.4师资队伍管理为了保证企业技术人员能更好地参与教学、培训,老师需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学历需本科及以上,在企业具有一线工作经验至少两年以上。对申请的课程进行严格删选和管理,对课程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并要求指导前进行试训和试讲。学校老师以实验老师为主,理论老师为辅,实验老师做好理论老师与企业老师的桥梁,实现理论的实用化与产业化。为了保证知识及时更新和经验的代代传递,选择老师要注意老中青的结合,注意学历、职称、年龄的比例,尽量选择具有“双师”素质教师,其比例建议为具有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达60%,高级职称的比例是40%以上,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100%。创新基地师资队伍数量、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在实践基地建设期间,将充分利用学校理论与实践老师和企业老师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工程研发优势,组建一支科研能力强、工程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团队。

3.结语

在研究生培训基地创建过程中,学校和地方充分发挥特长,学校制定对在校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负责制订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总体计划;企业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和实践指导,做好组织和管理工作,对老师进行严格选聘和管理,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然后进行每年或每学期一度的检查与评估,为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做好管理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春荣,滕宝仁.依托工程训练中心优质资源构建大学生创新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147-149.

[2]吕明,杨胜强,白薇.创新理念下的工学类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4):31-32.

[3]王悦,冯秀娟.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3-115.

创新实践研究篇(6)

研究生培养是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

从培养目标、培养平台、培养机制、培养体系

>> 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协同创新背景下食品专业研究生校企培养模式探索 协同创新培养药学研究生的路径分析与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中心改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究 协同创新形势下加强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 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模式研究 基于“校―政―企”三方协同创新的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校企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 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的建构与探索 以党建创新带动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 OpenRS开源软件用于提高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方法探索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地方高校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控制类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以协同创新中心为纽带的行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 构建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协同创新体系下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高静,陆涓.“协同创新”与研究生创新能力之培养[J].江苏高教, 2014(6):115-116.

[4]王迎军.以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为契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2(21): 33-35.

[5]王全林.国外四种研究生培养模式之比较及其启示[J] .大学教育科学, 2005(1):82-85.

[6]黄正夫,易连云.协同创新视野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4): 7-10.

[7]黄正夫,易连云.从师徒规训到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范式的转换[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2): 38-42.

[8]单佳平.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37(1): 50-54.

[9]杜栋,庞庆华,蒋亚东.协同创新环境下"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28(3): 86-90.

[10]李金龙,张淑,林裴旭,等.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9): 30-34.

[11]黄翠萍,刘庭,万洪英,等.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动力机制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2):34-38.

Abstract:

创新实践研究篇(7)

关键词: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学•思•行”

近年来,党和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2016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三步走”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目标,第一步就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必须依赖于国民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而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当下,高校不仅肩负着传授高等知识的使命,还必须承担培养国民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无疑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因此高校必须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国家持续培养出更多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一、“学•思•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持续推进,我国已进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双创”时代,但是创新型社会的实现必须以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源源不断输入为基础,离开了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持续供给,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在人才培养上还停留于书本理论知识传授的层面,很难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应该是一种“具有多元化交叉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技术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富于批判精神和创新的研究意识,能够综合运用自身拥有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和相应的知识直接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创新活动过程中,从而为推动整个社会的顺利转型做出突破性贡献的人才。”[1]实践创新人才不仅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要富有创新思维,并且较强的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更是必不可少,因为实践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作为高级人才培养主力的高校,就必须将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着力点,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入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由过去对学生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养成。大学“应注重所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不同潜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因为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成为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只有当学生拥有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激情,以及承受创新过程中失败压力并坚忍不拔的创新品格,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发现、捕获并牢牢抓住可能的创新实践机会,以实现持续的改良或突破性的创新,他们中必然有相当数量的人最终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2]但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很难一蹴而就,也非单纯的靠几次实践创新课程或开展几次实践创新活动就能达成,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培养和锻炼过程,应该在不断的熏陶和锻炼培养中持续养成。基于此,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引下,整合全院资源,形成了一套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特色鲜明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该体系尤其关注学生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创新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首先,学院从人才培养方式出发,对全院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对原来的教学制度和方法进行了变革,以此适应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本科应用型人才有许多共性的特征,如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应用技能等。而本科应用创新型人才还应有其个性特征,尤其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除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当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掌握先进实用的创新方法和创新实践等。”[3]为此,学院积极变革,创新课程设置,将文化素质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与基本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并培养其创新意识;变革常规教学方法,鼓励老师积极探索和实施教学改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来不断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因为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上,采用形成性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学生的实时动态评价;完善学工管理制度,出台《学风建设管理办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标准》,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通过这些举措,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其次,学院在“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精心打造了“学•思•行”系列创新实践活动平台,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平台保障。“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要加大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将实践教学放在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构建有利于实践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4]近年来,学院形成了-系列的实践创新精品平台,包括“我的管理学”管理论坛、“经典•专业•学术”读书活动、系列学术讲座、学生科研创新及创业平台。通过这些努力,学院注重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建构知识的能力、研究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自立能力,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养成。最后,学院积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渠道,包括暑期“三下乡”、医院参观学习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尤其是“挑战杯”比赛,让学生借助这些平台渠道,不断历练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然后再经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继续深化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这这些努力,最终达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地方卫生服务机构、公共管理部门等单位的品德优良、人文底蕴深厚,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学•思•行”实践创新系列活动平台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关键是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作用。”[5]因此,对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必要,实践活动不仅包括校外社会实践,也包括校内的活动实践。相较而言,在校内活动实践中,学生可以随时跟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而老师也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延伸教育,随时掌握学生的实践活动状况,进行实时的指导,因此校内的实践创新活动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学校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成系列的实践创新活动平台。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在“学•思•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下,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精心打造了“学•思•行”实践创新系列活动平台,包括“品读经典、专业、学术”读书活动、“我的管理学”管理论坛、系列学术讲座、学生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以及创新创业平台等,旨在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锻炼。读书活动的主题为“品读经典、专业、学术”,春季学期举办,该活动通过读书心得交流会,分享阅读收获,营造“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的浓厚氛围,督促和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增强学习技能、培养特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丰富求知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该活动全院学生全员参与,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低年级学生主要阅读经典著作,以涵养其人文精神;中年级学生阅读专业典籍,以培养其专业素养;高年级阅读学术专著,以提升其学术研究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所思所悟形成读后感或书评论文,进行现场演讲评比,这一活动将“学•思•行”融贯并做到了有机的转化,关系到学生“学•思•行”三种能力的锻炼。管理论坛主题为“我的管理学”,秋季学期举办,主要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自身生活实践,用管理理论来分析生活中的现实案例,或来自于生活中的管理知识及感悟,形成论文,并进行演讲,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两届,效果很好。“管理论坛”在考察学生“学”的同时,也促成了其“思”和“行”能力的锻炼和养成。以上两项活动评选出的优秀文章现已结集刊印,供学生观摩学习。学院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学术交流讲座,先后邀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专家学者莅临讲学,让学生近距离领略和感受名师大家风采。此外,学院借助省级社科研究基地--四川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积极搭建学生科研及交流学习平台,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并为其提供经费资助,派送学生参加四川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医院院长论坛,鼓励学生利用“三下乡”活动开展科研课题立项和实践调查并撰写论文,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学院也积极关注学生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渠道,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并选派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竞赛项目及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推荐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同时学院特别重视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其作为锻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学院2016年“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被团中央学校部评为2016年度优秀团队,指导教师王梁宇、肖霞被团中央学校部评为“三下乡”优秀指导教师。

三、关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高质量的理论教学是根基

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固然要求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及创新活动,但是高质量的理论教学同样不可忽视。“应用型经管类高校培养目标是以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并且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高阶应用人才。高阶应用型人才的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有高层次的实践环节,而高层次的实践环节具有与理论紧密结合的特性。”[6]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更是理论教学的深入和升华,实践教学有赖于理论知识的指导,在对理论教学予以深化的同时为理论探索提供现实经验,理论教学依靠于实践教学来落实和验证,并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引。而且,“创新性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成必须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前提,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则有赖于科学的课程体系。”[7]在科学课程体系推动下的高质量理论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可以很好的涵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热情、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个性。因此,高质量的理论教学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离开了高质量的理论教学,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只能是流于形式。

(二)完善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是保障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从大一新生入校开始就进行循序渐进地引导培养,并将其贯穿整个大学生活;而且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带有明显的渐进性特征,学生往往是在不断的试错中逐步增强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就不能仅仅是简单的结果性评价,如果只看中某一次的单一结果就对其盖棺定论,势必会消解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中必须重过程评价和学生的实时动态评价,要引入完善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和个性化发展,“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过程,对每一过程的严格考核,能培养学生对完成实践任务的合理规划、快速实施、认真检查、及时总结的能力”[8],而这些能力最终又会内化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完备的课后延伸教育是主要实现途径

课堂教育由于其课时时间短、空间固定、教师面对学生数量多等自身局限性,使得其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往往效果不够理想,而且实践创新能力的养成更多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历练。因此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上,单纯的课堂教育远远不够,还必须注重学生的课后延伸教育尤其是实践教育,关注学生课后的学习状况和个性发展,并及时给予应有的指导。此外还必须给学生创建完善的课后延伸教育平台,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创新实践思维能够在延伸教育中得到细化和内化,最终将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实践创新动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例如,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不仅为每一位学生指派学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延伸学习,对其进行延伸教育;还精心打造了“学•思•行”系列实践创新活动平台,为学生的延伸教育提供平台支撑。

参考文献

[1]刘有耀,等.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77.

[2]严薇,袁云.松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9):78.

[3]眭平.基于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8):89-90.

[4]高井祥,陈平.论研究型大学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4.

[5]宋广元,李永平,刘云利.实践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15(13):65.

[6]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4):83.

[7]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