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4 09:34:07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篇(1)

摘要:中国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和问题:转变时不我待;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转变正当其时;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思路及途径:转变有路可循。

途径中国石油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实行资源节约并举方针,实现持续有效、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要练好内功,也要借助外力,形成并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实行集约化经营。当前,石油产业要迅速顺应世界经济潮流,紧紧抓住良好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发展、深化“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世界文明成果,实施科学有效措施,补充完善发展自己,开发两个市场、实现两冀齐飞,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国际一流的跨国石油企业集团,为国民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一、 中国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和问题:转变时不我待新中国成立以来,石油工业快速增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石油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综合经济效益和科学技术水平 也大为提高。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石油工业还有一定差距。

比如,同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们不仅在硬指标(人均营业额、人均利润、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收益率、海外收益占总收益的比例)上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在产(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技术发展能力、员工整体素质等软指标方面存在的差距更为明显。2003年,埃克森石油公司利润为2巧亿美元,中油股份为84亿美元.埃克森公司人均利润740万美元,而中油集团则为7万美元。当前,石油工业运行中仍然存在着增长中日益突出的问题,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质量,高浪费、低效益的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未能彻底摆脱,阻碍和制约着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现在石油企业虽然重组划分,但是存续企业仍然人员大量富余,资产大量闲置,消耗较高,浪费严重,质量较低,效益较差。

也有的核心企业因规模不够、技术滞后、管理不细,还存在产品结构单一、质量不精、.收率不高、能耗较高、效益不佳等问题。特别是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 国内石油资源开始出现短缺,储量不够,供给不足,大量进口,国家的石油国际依存度逐步增大,现在已经上升到30%,预计2010年后将接近50%。

石油进口依存度的不断增大,加大了石油供应的风险。同时,国际石油价格如出现较大波动,不仅会影响国内石油行业效益,还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制约作用。严峻的国家能饵形势,要求石油产业必须从根本上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国际石油市场分化和重组速度在加快,天然气“欧佩克”组织正在酝酿成立之中。总之,中国石油加快速度、加大力度“走出去”,时不我待。当前,比照国际石油先进水平和跨国大石油公司的现代标准,我国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现状和存在问题是:

1.技术进步对石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较低。

主要表现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石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近年石油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50%,说明石油经济增长是投入推动型或投资推动型。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是影响技术进步贡献的最重要因素,是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动力,所以,这一问题还突出地表现在:一是石油科技、教育及研究与开发的投人少、投人产出率较低,如某油田生产经营性投资为1,非生产经营性投资为2,平均比例为1:2,一些存续石油企业多年难以进行技术投资和科研投人,无法保持发展后劲。二是总体上石油员工素质与实际需要相比较低,石油和化工科学技术飞跃发展,日新月异,工艺、设备和操作自动化、程序化水平越来越高,要求员工文化和技术素质日益提高,而现在石油企业员工普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技术老化,活力不足,更新困难,不能适应需要,急需吐故纳新;三是石油科技成果转化时间长、转化率较低,近年石油科技成果应用率达到80%,而且产业化程度低,存在着规模小、浪费严重、效益低下等现象,有些企业急功近利,怕担风险,不愿投入,不肯试验;四是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水平相比较低,缺乏核心技术,因而竟争力较差,目前国内石油化工等一些技术比较国际领先或尖端技术有相当距离,技术发展创新投入和后劲不足。

2.石油经济效益仍较低。

主要表现在“四低两高”,即:一是石油社会净产值下降,吨油利润比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二是资本生产率低,近年虽然资金利税率改变了过去负值现象,油田产业上升到近10%,石化产业上升到30%,但是单位资本增值水平与国际水平无法比拟;三是边际资本产出比低,投资效益低,石油企业科技投人产出为1:5,投入产出比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四是劳动生产率低,人均利润、人均效益比国际相差数倍,五是物耗比重高,吨油单耗、吨油成本比国际水平高几个台阶;六是能耗比重高,资源消耗高,吨油耗能、耗资源为国际较落后水平。

3.石油资源利用率及配置效率还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石油产业规模小而且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产出率低,附加值低,制约了企业竟争力。现在全国整装大油田、10(]0万吨炼油化工厂还较少,石油天然气采出率仅为30%左右,不足国际70%的一半,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与技术配置失衡、结构层次低,东北和西北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但是消费市场较差,而东部、中南部地区消费市场广阔,但是油田 及炼油化工资源不足,北油南调、西油东调成本增加,三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严重,缺乏特长和特色,企业生产集中度低,石油企业有数的几个特大型油田产业集中度仅为30%一40%,比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的80%相差一半。

4.石油经济运行质量也较低。表现在石油经济增长长期以来受制于投资拉动的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差,难以承受国际、国内经济波动影响而反复波动,且频率高,周期短,波幅大,近几年来,油气市场价格不时波动,石油及炼化企业时有亏损,难以稳定。总之,我国石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投入驱动型,但经济增长的质量较前有明显提高,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已呈减弱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正在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速度型向效益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外延型向内涵型、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石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有效、可持续发展。要抓住发展机遇,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对石油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研究和实践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找出适 合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特点的,有利于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和措施。

二、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转变正当其时从目前我国石油经济发展的状况看,已经具备了实现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和条件。

1.我国正处于石油工业化中期,已经建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石油工业体系,拥有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中国化工等一大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骨干企业,而且经济总量已有相当规模,主要石油产品量位居世界前列,为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奠定了组织基础。

2.中国石油产业国际化经营初具规模,与国际先进石油公司合作与交流日益加深,在东南亚、中亚、东欧、南美、东非等地区进行了有效的国家石油合作,石油资源及技术国际交流与共享已经形成,尤其是在南非、中亚等地区国家已经站稳了脚跟,拥有了市场,具有了较强的战斗力和竞争力,为石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营造了客观有利的环境基础。

3.拥有一支数量可观,具有相当水平的科技队伍,2005年第5期战略管理近些年加大力度培养深造出一大批实用型的优秀石油和 石化专家,近几年的市场经济及跨国经营摔打锻炼出一大批国际型的优秀石油和石化人才。科技机构和科技人才具备了一定的石油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年年取得数以万计的重大科技成果,形成了一些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石油科学技术,并且引进、吸收和转化了许多国际石油先进技术,仅近几年每年取得省部级和部级石油科技成果数百项,有些成果处于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都为我国石油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科技基础。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石油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和有利于加强国际石油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政策,完善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石油工业的政策法规,为转变石油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了体制环境基础。当然,我国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还面临一定困难,主要有以下制约因素:1.我国石油经济发展质量还处于较低水平,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自动化程度、设备材料对比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工艺和设备比较陈旧落后,配套整合的综合水平不够高,落后程度一般都相差几十年,资源转化率仅为百分之几,比美国的70%相差甚远,单位能耗指标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6倍。加之长期处于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技术和装备不够配套、水平较低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我国石油产业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习惯思维和定式做法、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问题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石油产业操作层整体素质不够高,高级技能和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缺乏,驾驭科研设计、技术创新、管理现代化、集成控制、操作自动化等能力和水平较低,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等问题影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石油经济发展和变革的思想观念滞后,对石油教育、科技和人才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拔尖人才缺乏,思想认识和资金投人等问题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此,我们要发挥优势,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大上措施,迅速实现石油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思路及途径:转变有路可循我国的石油工业经济,在经历了过去的石油短缺经济,到前些年的石油自给自足经济后,直到近年以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由于经济增长较快能源需求迅猛而再次出现石油短缺的经济时期,客观上将进一步融入世贸组织内、国际石油大市场及世界石油经济之中。

因此,中国石油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已由粗放型到了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历史转折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审时度势,采取措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的做法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十分重视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积极有效地发挥政府的法制、干预作用,减少污染,避免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亚洲“四小龙”的实现途径,主要是切实奉行选择性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强化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确保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石油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和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规律和方式完全可以适用和借鉴。

我国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按照国家石油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家石油战略要求,从维护石油经济稳定和安全出发,实施中国石油产业国际化,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和配置国际国内石油资源,利用全球市场、资金、人才、自然资源,直接主动参与全球竞争。要加大石油科技、教育和人才投入,盘活石油人力资源,强化石油人才支撑,加大石油技术改造、技术进步和自主科研、自主创新力度,更新改造石油装置工艺和设备,完善石油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管理模式,建设资源及能源节约型、技术和质量效益型石油产业,实现从数量型到质量型、从速度型到效益型、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外延型到内涵型转变和发展,建成几个国际一流大型国家石油跨国企业集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小康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根据目前实际,我国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是:

1.按照国际石油市场规则,不断健全完善国家石油市场机制,建立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基础。石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国 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因此,要加强对国家石油市场的宏观管理。国家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石油市场体系,适度进行石油经济宏观调控,规范管理国内石油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国家石油市场稳定和国家能源安全;进一步改革石油价格体制,改进石油价格形成和调节机制,使价格尽量与国际价格接轨,市场决是和指导石油价格导向,创造资源合理流动的市场环境.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保持石油市场稳定、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开放石油市场,建立规范、有序、高效的石油市场竞争机制,规范国家控股石油企业、合资合营与私营石油企业、外资及外国石油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运作行为;鼓励和支持石油企业向跨国公司及跨国经营发展,重视私营石油经济等非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规范外资石油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经营和管理,形成公平竞争、共同繁荣的环境,为石油产业及企业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政策支持和宏观环境。

2.按照石油市场国际化要求,健全石油产业经营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积极推进石油产业改革,把石油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前沿,按照国际石油市场规则加大兼并联合和企业合作力度,扩大实施石油产业建设跨国公司及国际化经营,积极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实施国有石油优势企业大公司、大集团、国际化战略;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国家控股石油企业资产重组中的历史债务负担和职工再就业两大难题,做精主业,带动辅业,发展副业,推进上中下游一体化;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天然气利用等产业、企业,促进石油产业协调、持续、有效发展;实行有效资产剥离,逐步实施股权分置,稳步实施产权多元化,为石油企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完善国家控股石油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理顺现代管理体制,搞好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实施产权多元化和股权多元化,形成符合石油市场经济的产权组织基础;学习和创新石油经营理念和现代管理模式,推行扁平化管理,采取精细管理方式,形成精简、快捷、高效的运行机制,建设持续、有效发展的石油企业, 为推进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组织基础。

3.遵循石油市场运行规则,实施适度宏观调控,规范市场配置资源,发挥政府在转变石油经济增长方式中的积极作用。要按照石油市场经济原则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相关政府机构,建立能源统管组织,加强和改善石油宏观调控,完善石油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国家和控股公司的政府职能和监管作用,完善国有石油产业资产归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在力争比较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规范和完善石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促进石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采取及时有效配置、价格、调节等措施,拉平石油经济波动,保持石油价格长期稳定;推行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约能源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抓住市场机遇,扩大石油进口和出口,鼓励优势企业国际化经营,运用世贸组织规则保护和发展国家石油经济,保护产业安全和国家能源安全,采取产业调整援助政策,推进石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石油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石油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有关石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改、完善和废止工作;建立健全石油行业协会等 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推进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条件。

4.发展石油科技教育,利用国际石油先进技术,推进石油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抓住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国家和石油企业要加大石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实施“科技兴油”战略,推进石油教育、科技、产业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以石油市场及石油经济发展趋势为导向,加强石油教育和科研工作,加速石油科技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石油科技和教育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多渠道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投入,做好预测科研和评估论证,算好投入产出比及科技贡献率经济账,精选技术和项目,深人开展技术创新和改造,支持石油高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进程,建立以国有大型石油产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多方位引进、吸收、消化、应用国际石油领先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研制、开发、利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和更新中国石油产业,特别是深化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天然气利用等支柱产业的技术、工艺、装置及设备;多层次加大投入,强化石油劳 动者教育、培训和再教育、再培训,建设学习型石油企业,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石油科技及和产业员工,不断提高石油劳动者素质,实施“人才兴油”战略,培养和造就石油科技人才,为推进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日2005年第5期战略管理式转变提供先进科学的技术装备物质基础和优质的人力资源与人才支撑。

5.转变石油经济管理观念,逐步放开和扩大石油市场,提高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经营水平,为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条件。要转变石油产业经营管理理念,明确石油产业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国际化、大集团、低成本、有效益战略,深化国际石油大市场观念,注意把握国内石油市场国际化发展趋势,在低成本,高质量的基础上,提高两个市场上的竞争效率;深化石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和配置国际国内石油资源,利用全球市场、资金、人才、自然资源,直接主动参与全球竞争。要加大石油科技、教育和人才投入,盘活石油人力资源,强化石油人才支撑,加大石油技术改造、技术进步和自主科研、自主创新力度,更新改造石油装置工艺和设备,完善石油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管理模式,建设资源及能源节约型、技术和质量效益型石油产业,实现从数量型到质量型、从速度型到效益型、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外延型到内涵型转变和发展,建成几个国际一流大型国家石油跨国企业集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小康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根据目前实际,我国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是:

1.按照国际石油市场规则,不断健全完善国家石油市场机制,建立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基础。石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国 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因此,要加强对国家石油市场的宏观管理。

国家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石油市场体系,适度进行石油经济宏观调控,规范管理国内石油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国家石油市场稳定和国家能源安全;进一步改革石油价格体制,改进石油价格形成和调节机制,使价格尽量与国际价格接轨,市场决是和指导石油价格导向,创造资源合理流动的市场环境.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保持石油市场稳定、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开放石油市场,建立规范、有序、高效的石油市场竞争机制,规范国家控股石油企业、合资合营与私营石油企业、外资及外国石油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运作行为;鼓励和支持石油企业向跨国公司及跨国经营发展,重视私营石油经济等非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规范外资石油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经营和管理,形成公平竞争、共同繁荣的环境,为石油产业及企业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政策支持和宏观环境。

2.按照石油市场国际化要求,健全石油产业经营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积极推进石油产业改革,把石油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前沿,按照国际石油市场规则加大兼并联合和企业合作力度,扩大实施石油产业建设跨国公司及国际化经营,积极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实施国有石油优势企业大公司、大集团、国际化战略;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国家控股石油企业资产重组中的历史债务负担和职工再就业两大难题,做精主业,带动辅业,发展副业,推进上中下游一体化;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天然气利用等产业、企业,促进石油产业协调、持续、有效发展;实行有效资产剥离,逐步实施股权分置,稳步实施产权多元化,为石油企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完善国家控股石油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理顺现代管理体制,搞好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实施产权多元化和股权多元化,形成符合石油市场经济的产权组织基础;学习和创新石油经营理念和现代管理模式,推行扁平化管理,采取精细管理方式,形成精简、快捷、高效的运行机制,建设持续、有效发展的石油企业, 为推进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组织基础。

3.遵循石油市场运行规则,实施适度宏观调控,规范市场配置资源,发挥政府在转变石油经济增长方式中的积极作用。要按照石油市场经济原则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相关政府机构,建立能源统管组织,加强和改善石油宏观调控,完善石油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国家和控股公司的政府职能和监管作用,完善国有石油产业资产归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在力争比较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规范和完善石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促进石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采取及时有效配置、价格、调节等措施,拉平石油经济波动,保持石油价格长期稳定;推行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约能源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抓住市场机遇,扩大石油进口和出口,鼓励优势企业国际化经营,运用世贸组织规则保护和发展国家石油经济,保护产业安全和国家能源安全,采取产业调整援助政策,推进石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石油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石油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有关石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改、完善和废止工作;建立健全石油行业协会等 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推进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条件。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 石油机械 发展 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竞争的日趋激烈,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可谓挑战与机遇同在,困难与希望并存。那么,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找准企业发展和产品结构的定位,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呢?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要发展和做强做大,首先要对当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及现状进行准确的判断;其次要对制约当前石油机械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三是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研究和确定企业的总体发展思路。

一、当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及现状分析

(一)当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分析

对当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是企业研究制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企业发展思路的基础。当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主要体现在这么几点上:

一是2008年至今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了石油机械设备需求量的下降和生产成本的增长。首先体现在世界经济危机下由于石油需求量的疲软,影响了石油机械设备的市场需求。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至8月份国内成品油消费同比增长15.8%,9月份下降为8.7%,至11月份全国原油加工量则呈现负增长,成品油库存量居高不下,2009年至2010年初国内经济初步复苏,但国内成品油需求增幅也是明显走低,这些数据背后呈现的是石油企业的现金流不足;其次体现在由于石油勘探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致使勘探工程的设备采购项目推迟;再次是由于经济危机影响石油机械设备所需的上游产品的采购价格涨幅较大。这些均直接导致了石油机械制造设备需求量的下降和生产成本的增长。

二是同业竞争带来的压力日趋显现。从我国当前石油石化两大集团的政策看,集团内部机械制造企业与其油田主业部分实行的是关联交易,原则上集团油田内部机械厂能够生产的产品优先在内部进行采购,因此油田内部机械厂依靠内部市场保护政策,许多产品呈现出越来越快的趋同化趋势,同业对手所构成的市场供给压力将日趋显现。

三是国外石油机械产品对国内产品的冲击所带来的压力。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我国国内石油机械市场已成为国际石油机械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大型石油机械生产商正在分享着中国石油机械市场的“蛋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外石油机械产品已正式进军我国市场,这无疑会给国内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带来压力。

(二)当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现状的分析

伴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品种到门类齐全,从高精尖石油装备主要依靠进口到国产化,中国石油拥有所属机械制造企业近几十家,应该说我国石油机械取得了长足进展。以重大石油机械装备为例,石油开采用的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热洗车、采油车、修井机、洗井车等,勘探用的物探钻井机、测井绞车,钻井工程使用的电动钻机及配套装备等国内都可以生产,国产石油机械种类结构已经形成系统化、专业化,改变了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而且部分产品已出口到中东、中亚等国家。但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从总体上讲经济效益普遍不好。

二、当前石油机械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

我国现在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多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械厂经初步重组、改制而成立的总厂管理模式或公司管理模式,形式上的体制已经转换,但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如企业结构、管理制度等仍然停留在重组、改制之前,机构设置仍然强调要与上级的管理机关的对应,没有完全的自主生产权。

(二)分配机制的建立不够科学。

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对于车间管理者、员工的薪酬分配大多采取如下两种方式,第一种分配方式是企业在经营上实行总管,车间只负责产品生产,产品的营销与车间无关,第二种分配方式是企业将经营权全部交给车间来进行,企业内部采取模拟市场,车间生产活动首先要向内部财务借贷,而后面向市场的产成品营销、货款回收等经营活动,全部由车间自主进行完成。致使企业对于市场的应变能力较差,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三)新上线产品的审批过程繁锁。

国有企业无论是上面所说的管理模式调整,还是用人、佣工、分配机制等方面的变革,都必须经过上级管理机关的审批。企业新产品上线需要得到上级管理部门或机关的批准,特别是新项目的上马,从调研、论证、编制可研到审批通过;从资金划拨到开工建设,直至完工验收,整个过程非常漫长;有的项目审批过程走完了、项目也投产了,也恰巧错过了该项目产品投放市场的最佳时期,有的项目刚刚建成投产,产品就面临着无利或亏损的窘况,远不如合资、独资或个体企业项目审批、建设、投产的速度快。

三、当前我国石油机械企业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一)要突出创新,研发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和核心技术的机械产品。

石油机械企业要强化自主创新的产品研发能力,提高核心技术的水平,要在一些重要零部件上拥有和掌握核心技术和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标准。同时也要从长远的眼光出发,研发和储备一批新产品,以备市场之需。

(二)要在现有设施、装备的基础上提高在线产品产量。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有效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加强培训与日常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不惜投入资金,进行设备的技术改造或先进生产设备的引进。

(三)可以通过联营加工的形式,学技术、增效益、求发展。

通过对其他先进的机械制造相关产品进行加工生产,学习他们的先进生产技术,同时也可以增加企业的效益,使企业取得长远的发展。

(四)要建立企业的低成本扩张战略。

可以通过与上游钢铁企业组建联合体或战略合作伙伴,以消减原辐材料涨价带来的不种因素。由于目前中石油各个机械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有限,加之所需的原材料始终是卖方市场,鉴于这种情况的存在,中石油内部装备制造企业应联合起来,根据整体年生产所需总量,集中采购所需资金与钢铁企业签订风险共担的采购合同,有了批量和集中的采购资金,价格自然就会降低。还可以依据中石油行业内部企业的优势,扶持地方或个体小型钢铁厂,与其建立合作伙伴;采取入股、技术支持或包销的办法,使之成为自己可靠的原材料供应商,并以此来打破大型钢铁企业和经销商的价格垄断。

参考文献:

[1]《现代工业企业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篇(3)

关键词:石油工程 技术服务 企业技术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企业也在进行如火如荼改革,虽然我国石油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技术创新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石油企业仍然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例如:企业技术创新严重的滞后,缺乏核心的石油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占据优势,特别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暴露的更加明显,本文就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几点探讨,希望对我国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能够起到帮助作用。

一、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石油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石油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正确思想指导下,我国高度重视石油技术创新工作,对于国外先进的石油技术积极地引入,长期的坚持科学技术攻关,经过多年的努力,石油技术创新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我国石油企业与国外相比在能力、成绩、技术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机制缺乏有效性

我国石油创新机制长期不完善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了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进程,导致石油科技创新工作长期停滞不前。我国石油技术体制改革的对象模糊,范围较窄,没有着眼全局,忽略从整体考虑,片面的认为改革只是针对技术创新部门,没有形成完善健全的创新体系。石油企业在过渡时期的创新体制改革不能有效的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难以增强企业内部人员的创新活动,导致石油创新长期的滞后,阻碍企业的发速发展。

2.企业资源较为分散,人员结构不合理

石油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被分割成许多部门,整体资源被分割零散,企业资源重置严重,运行缓慢,企业的工程技术研究难以得到充足的资源支持,不能充分发挥研发潜力,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尽管我国石油技术服务企业创新整体水平改善,但是在各个结构分布上严重均衡,人才结构不合理,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石油企业大量的囤积中低层人才,而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尤其是缺失对当前先进石油技术开采技术研发工作的人才;我国的模仿型人才较充裕,创新型人才较少,单一操作型人才较多,综合型人才较少,整体的科研队伍水平相对落后于外国石油企业。

3.石油工程技术创新能力较薄弱,石油技术研发效率低,市场战略性调整能力较差

虽然我国石油技术整体上有所提高,自身特色也逐渐形成,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国际顶尖的石油开采技术,例如钻井、测井等先进的技术仍然停留在模仿阶段,缺少独立的自主研发能力。我国虽然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但是,大多数专利技术含量较低,拥有的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科技较少。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没有明确清晰的创新方向,操作流程缺少严格清晰的指导,科技信息不流畅,导致科技创新管理能力低效,市场战略性调整能力较差。

4.企业对石油研发投入不足

尽管我国石油企业在技术投入上逐年增长,但是大多数都用于研发的日常开支,实际在工程技术研发上投入有限。国外石油企业大都注重对于石油开采技术的创新投入,清晰的认识到先进的技术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外石油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是我国企业的几倍,这也是国外石油开采技术领先我国技术的根本原因。

二、石油工程服务技术创新工作的调整策略

1.石油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加强技术创新投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投入,要根据自身生产的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投入策略,对科学技术投资机制不断完善、科学融资机制进行改革,确保投入的资金用技术研发上,对风险投资管理办法进行完善管理,形成多样化的投资机制,确保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

2.对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地完善

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对重点技术领域不断的明确,对新技术不断地研发,将企业自身特色的技术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该首先明确建筑核心内容,围绕核心内容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对技术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主流技术进行优化,对使用技术进行强化,对特色技术进行开发,对于世界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进行全面的动态跟踪,对科研技术重点跟进,核心特色技术加快突破,要对科技质量和科技知识产权进行强化管理,保障企业科技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3.对人力资源制度规范化进行建立

要想更好的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地完善,评估现有的人力资本,对人才培养制定长期的计划。积极招聘思想健康、勇于创新、学习努力等优秀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舒适的条件,使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带来的温暖和关怀。

4.对内部信息交流制度进行建立

石油企业应该积极的与外国企业进行定期交流,开展技术研发合作,输送专业人才对企业的先进技术进行学习。对于内部信息加强交流和保密工作,科学有效的管理,使企业的信息能够为企业的战略实施提供有效的帮助

5.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创新队伍

企业内部对员工的技术操作水平和专业知识进行考核,选拔优秀的技术创新人才,对企业员工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组建专业化高素质的技术研究队伍。企业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增强我国石油企业的整体科研水平。

6.石油企业加强自身结构调整,实现一体化创新能力

充分借鉴国外公司技术服务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对企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固定资产进行压缩,对石油业务进行整合,最终打造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模式,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对重点科技研究加强资金投入,集中资源,确保企业在技术研发环节资金充足。

面对国际激烈的石油竞争形势,我国石油企业要大力加强科研技术投入,不断的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对人力资源制度规范化建立,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制度,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创新队伍,确保石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参考文献

[1]朱颖超.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探讨[J].石油科技论坛,2009,(01).

[2]许光磊,张巨峰.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类企业业务模式与技术创新关系的探讨[J],石油科技论坛,2004,(04).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篇(4)

7月中旬,受美国原油库存减少等因素,国际油价年内罕见快速上调,一周达到5%左右。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国内油价继续下行趋势。根据媒体调查,在山东等地93号汽油多已降至每升4元以下,相当于12年前的油价。

自5月以来持续的成品油价格战愈演愈烈。其实这场罕见的价格战早在4月就已露出端倪:根据中石化(0386.HK)公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零售销售额数字,已经跌至3年来的低点。

一直以高品质、高价格为特点的中石化、中石油掀起了蔓延全国的降价攻势,民营油企和外资油企不得不进行跟进。

路透社的报道比较说:目前北京的95号无铅汽油及欧洲五号标准汽油价格为每升约6.66元人民币。北京汽油价格较加州优质汽油高出约12%,但比新加坡便宜约一半。

在炼油产能过剩与结构矛盾日趋突出的背景下,业界估计两大国有油企的零售价格战在一段时期内可能常态化。由此,民营油企和外资油企依靠性价比赢得的春天可能也要接近尾声。

“要不惧强敌”

以6月初的油价调整为例,92号汽油每升价格下调0.15元。但山东、河南、浙江、广东等地方媒体表示,实际降价幅度普遍在每升0.6元以上,最高达到2.3元。

比较而言,3月时中石化、中石油的零售折扣一般在0.3元以下。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石化此次主动降价是为了中石化销售公司在境外IPO冲销量。毕竟,此前中石化凭借炼化一体化优势,极少参与多由民营加油站发起的价格战。

不过,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室主任朱彤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国内成品油过剩已是大环境,引起此次价格战的原因并不能简单就下定结论,而要看这种行为持续的时间跨度。如果是短r性的,那么此次降价销售就只是一种增加销量、降低库存的营销策略而已。

受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共享单车普及、经济下行压力、地炼低价冲击等多种因素影响,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速正在放缓,导致了成品油销量的困境。

本刊记者获得的来自中石油、中石化生产经营管理部的报告显示,1-4月份,中石油销售成品油35813.1万吨,同比下降1.2%,其中柴油大幅下降7.6%;1-4月份,中石化成品油经营量为5658万吨,下降2.8%,其中柴油大幅下降12.3%。

这次中石化、中石油降价幅度较大的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区,正是和民营加油站价格竞争最激烈的地区,尤其是存在大量民营炼油厂的山东。

朱彤表示,在“两桶油”还存在足够利润空间的前提下,人为降价可能是为了争夺市场份额。

中石化集团董事长王玉普不久前在驻粤企业座谈会上就曾表示:“要巩固市场优势地位,市场之争是全产业链的较量,要不惧强敌,敢于亮剑,利用网络优势、品牌优势、油非互促优势、体量优势以及平台优势,全力应对市场挑战。”

中石化“亮剑”的原因,是产能过剩的现实。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日前在“第三届中国石油与化工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曾向记者表示,以目前中国每年7.48亿吨的炼油能力,每年炼油产能过剩1.38亿吨。

事实上,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2016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曾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炼油能力将达到约7.9亿吨。

根据金联创统计的数据,2017年前4月,我国成品油总产量达到1.16亿吨,同比增长2.72%。但受经济增速放缓等影响,表观消费量为1.05亿吨,同比仅增长0.78%。在消费端,汽油和柴油消费均出现负增长,国内成品油市场供需差进一步拉大,达到1101.63万吨,同比增长26%,产能过剩现象更加明显。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趋于稳定,成品油的消费也开始下降。

地炼产能爆发,是造成产能过剩的关键因素之一。

地炼大爆发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石油流通协会副会长董秀成分析,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趋于稳定,成品油的消费也开始下降。另一方面,地方炼油厂获得进口原油的进口权、使用权和贸易权,导致市场上石油供给量大增,成品油市场竞争激烈。

过去,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通过5大国营贸易公司进口原油,非国营贸易公司进口量较小,大约在几十万吨或几百万吨。2015年之后,国家放开地炼进口原油配额的限制,进口原油数量激增,导致市场供应量飞速增长,对市场的冲击加大。此外,近来民营加油站的低价营销对中石油中石化的销量产生冲击,也不容忽视。

从宏观层面,2015年后随着地炼原油进口权、使用权放开,地炼规模持续扩张。根据中信期货研究部数据,2016年中国独立炼厂数量89家,常减压装置产能2.38亿吨,占全国总产能约37%。

随着进口原油指标的逐步放开,地方炼厂产能得到快速集中释放与扩张,成品油供应量大幅攀升。对此,国家发改委在2017年不仅叫停了原油加工企业申报使用进口原油,还将地炼出口配额进行了控制。

以此次率先出现价格战的山东为例,该省地炼历经30多年发展历程,已成为全国能源市场的重要力量。

在全国89家独立炼厂中,山东有69家,常减压装置产能1.63亿吨,占全国地炼总产能约68%。与之配套,加氢精制和催化重整装置等产业链也快速增长,近5年常减压、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加氢精制装置平均增幅达到12%、7%、8%、18%。

由于欧美原油价格在2014年下半年出现断崖式下滑,炼油成本变低,炼油环节利润变高,在国家放开地方炼厂进口原油使用权和原油进口权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了相关领域。

民营油企的低价营销对“两桶油”销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冲击。尤其在近期,国内成品油市场尤其是华东和华南地区涌现出大量“粗白油”,一些民营油企利用税收漏洞大量低价倾销,由此造成对市场的冲击。

正是在此种背景下,国家发改委日前了《关于有关原油加工企业申报使用进口原油问题的通知》,宣布5月5日起停止接收有关原油加工企业使用进口原油的申报材料。

目前,已经正式获批(不含公示期)进口原油使用配额的企业,累积可使用进口原油7785万吨。如果加上已进入公示期的企业,已累计可使用进口原油9525万吨。如果加上已经递交申请的地炼企业,实际上未来地炼进口原油配额总量可能将超过1亿吨。

而2016年中国进口原油不过3.75亿吨。

但是据了解,2016年地炼的进口配额并未能全部足额使用,整体使用率约72%。在地炼大省山东,使用率80%左右,但也有部分炼厂使用率不足50%-60%,甚至更低。

“两桶油”的挑战

业界估计,面对成品油出口配额大幅缩减,炼厂加工能力进一步扩张的态势,价格战或进一步升级并持续,未来成品油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华创证券能源电力研究员王秀强表示,中石油、中石化希望通过价格手段以价换量,提高市场占有率。但是民营油企定价机制更为灵活,它们的介入激活了成品油市场,一是可以降低汽柴油价格,对“两桶油”形成对标和倒逼效应,二是通过市场竞争,可以提高成品油市场的服务水平。

此次价格战或只是市场价格机制新局面的开始。201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确定了我国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方向,表示要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决定价格的作用。

王秀强认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在2008年启动,先后多次调整定价规则,包括调整调价周期、对标国际石油市场品种、国外市场调价幅度等。目前,成品油价格市场化领先电力、天然气,在政府管制的区间内,未来石油企业或可以自主定价。

成品油销售是中石油、中石化最重要的利润来源,若全面开放成品油销售,“两桶油”所受冲击将更加难以量化。

事实上,在进口配额暂停的同时,商务部已明确表示,2017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为8760万吨,连续两年无进口业绩的企业不再安排允许量。同时国家对地炼发放和监管环节将更加精准和谨慎。这也是为了防止地炼倒腾原油进口指标。

而由于大部分地炼并没有完成2016年的成品油出口任务,在2017年第一批成品油出口配额中,地炼全部出局。如此,则地炼只能进一步攻击国内市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理论上来讲,打价格战,‘两桶油’比不过灵活的民营加油站。在现有成品油定价机制下,‘两桶油’并没有太大的利润空间。如果大幅度降价,只能短时间地在局部地区进行。而民营加油站则相对灵活,进货的价格比较便宜,在价格战上反而比‘两桶油’更有竞争力。”

董秀成总结,最近一两年民营企业一直以低于中石油、中石化的价格销售成品油,只是民众感受力度较低。民营企业组织架构相对简单,市场反应速度快,调价方便,容易通过降低价格吸引客户,因此占据半壁江山的民营企业对中石油、中石化的成品油销量产生压力。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篇(5)

XX市成品油市场调研报告当前,XX市委市政府正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随着国民经济加速发展、交通基础不断改善以及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对成品油需求将呈现迅速增长态势,成品油市场将成为产业发展、市民生活中重要的流通环节。为进一步掌握成品油市场实际情况,研究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完善布局合理、竞争有序、功能完善的成品油市场体系,我局于近期会同各区、市、县商务主管部门以及当地规划、国土部门对全市成品油市场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品油市场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加油站218个,其中中石化贵阳石油分公司有113座,中石油贵阳销售分公司有59座,其余46座为社会加油站。2011年共销售成品油97.24万吨,占全省总销量23.0%,其中汽油40.95万吨,柴油56.29万吨;销售额达到84.25亿元,占全省总销售额25%。相比2010年,我市成品油销售量增长13.1%,销售额增长25.3%。从成品油消费结构上看,2011年机动车用油约80.68万吨,占消费总量的83.0%;大型工矿企业以及重点工程项目用油约16.56万吨,占消费总量的17.0%。目前,在我市成品油市场中承担主要保供任务的是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公司所属加油站,其成品油日均存量保持在6600吨左右,其中汽油约3600吨,柴油约3000吨。

我市作为省会城市,集中了全省主要的5家成品油批发经营企业,其中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公司油库承担着全市成品油批发供应的主渠道作用,占批发总量的80%以上,中航油油库、秦海油库、华储油库也为少部分社会加油站供应成品油。上述批发企业在我市共有油库8座,总库容16.99万吨,负责供应全省成品油市场,其成品油来源主要由两种渠道进入,一是中石化、中石油所属炼油企业提供,二是外省地方炼油厂供应,运输方式为管道、铁路、公路。

二、成品油市场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

维护市场经营秩序是成品油管理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自我市成品油管理工作纳入商务主管部门职能后,我局在成品油市场管理工作中不断加强市场规范化建设,在强化对成品油经营企业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加大市场经营秩序整治力度。在巩固去年年底全市成品油专项整治工作成效的基础上,我局2011年以来先后8次会同区、市、县商务主管部门深入全市成品油市场,抽查了59家加油站,督促企业规范经营,整改存在的问题,同时使得成品油经营者的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市场保供工作成效显著

成品油是关系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物资,保障其稳定供应对于我市打造黔中经济区、顺利实施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按照2011年成品油销售情况,全市成品油市场日均消费成品油约2700吨。目前,XX市共有油库8座,总库容16.99万方。随着各成品油批发及零售企业加大投入,完善供应渠道建设,特别是中国石化西南成品油管道工程投入使用,我市成品油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1月,我市遭遇凝冻灾害天气情况,成品油市场供应受到较大影响。为确保成品油市场稳定供应,切实保障群众生产生活,XX市商务局积极行动,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和企业切实做好了这两次保供工作。凝冻灾害天气期间,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一抗三保紧急工作会议有关要求,组织石油供应企业向市场投放成品油6.9万吨,其中汽油3.1万吨,柴油3.8吨,有力的推动了全市一抗三保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加油站建设项目增长迅猛

随着我市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作为成品油流通环节终端的加油站建设发展较快,其建设项目增长迅猛,尤其是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公司为进一抢占市场,扩大销售总量,提高竞争优势,都在我市区域内积极申报加油站建设项目。根据《XX市加油站网点分区布点规划(2006年-2010年)》以及原省经贸委批复同意的《中国石化贵州石油分公司2010-2017年加油站及油库建设规划》,我市十一五期间共报建71座加油站,其中中石化10座(占报建总数的14.1%),中石油36座(占报建总数的50.7%),社会加油站25座(占报建总数的35.2%),已建成并经验收合格投入营业的加油站有4座。《XX市加油站网点分区布点规划(2006年-2010年)》的70个加油站规划指标已执行67座,执行率达到95.7%,相对我市2001年-2005年期间加油站规划22%的执行比率有较大提高。

(四)加油站十二五网点规划顺利完成

2011年11月14日,贵州省商务厅下发了《关于同意实施〈XX市加油站网点规划(2011-2017)〉》的批复》文件,这标志着由我局组织编制的加油站十二五规划工作顺利完成。根据省商务厅关于编制成品油行业规划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市政府关于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2011年1月我局关于《XX市加油站网点规划(2011-2017)》编制工作的申请经市发改委批复同意立项,并于5月通过招投标方式委托XX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该规划进行编制。规划正式成果出台后,分别经过7月专家论证会议、8月XX市政府市长办公会讨论通过,最终获得省厅批复同意实施。此次规划编制工作是在当前我市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重点实施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背景下,以省商务厅《贵州省十二五成品油分销体系发展规划》为指导,依据我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安全、环保等多个相关行业标准而编制的,将促进我市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竞争有序、功能完善的成品油销售服务网络体系。这一工作的顺利完成也是全市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共同努力所取得的结果。为打好规划编制工作基础,2010年下半年我局就开始组织各区、市、县商务主管部门对成品油市场进行了大量摸底和调研。规划编制期间,我局多次组织召开加油站规划工作会议,安排布置调研工作,收集全市加油站现状及建设资料。各区、市、县商务主管部门在向当地政府汇报的基础上,还积极征求规划、国土等部门有关辖区加油站建设意见,确保规划顺利落地。

(五)市场监测体系逐步完善

成品油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其市场监测工作意义重大,对此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关注。针对我市成品油市场实际情况,我局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向成品油经营企业大力宣传市场监测预警对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的意义和重要性,对各区、市、县商务主管部门积极进行动员,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到人,各商务主管部门和成品油经营企业建立相应的日报、周报和月报制度,并及时向市政府和省厅上报;三是开展业务培训,对各区、市、县商务主管部门和成品油经营企业相关人员开展培训,提高监测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为此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四是做好督查奖励,对各区(市)县商务主管部门和成品油经营企业监测工作特别是紧急情况下信息报送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及时、准确,并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建立了商务主管部门与成品油经营企业联动,涵盖全市11个区、市、县219座加油站以及各大油库的成品油监测体系,其内容涉及国际国内成品油市场供求信息、本市加油站销售和存量以及油库库存等运行情况,对市委、市政府全面把握成品油市场情况,稳定供应提供决策依据。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营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尽管经过强化日常管理和进行集中整治,我市成品油市场经营秩序整体上得到了规范,然而还是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缺斤少两、以次充好、违规建设等情况尚未全面杜绝,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滞后。究其原因一是商务部门既无有效执法手段又无相关经费来源,各区、市、县成品油管理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使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二违法行为的查处涉及多个部门,还不够协调一致,对市场缺乏有效监督管理;三是部分成品油企业只关注经济效益,对信息化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不够重视,主管部门不能及时通过信息数据对市场进行监控。另外我市成品油市场中煤油经营网点除销售煤油以外,还销售润滑油、燃料油等《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中未规定的油品。这一情况是否属于超范围经营,因无法规依据,相关部门均不能明确界定,造成其管理职责模糊。

(二)加油站规划指标落地困难

我市十一五期间已经报建加油站有71座,建成并验收的有4座(占总规划数量的5.6%),已批未建成的有67座(占总报建数量的94.4%)。造成我市加油站规划指标落地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一是城区土地资源紧张,规划建设的加油站落地困难;二是加油站在新建过程中涉及规划、安监、消防、技监、商务等多个部门,需办理多项审批手续,致使加油站建设进程较慢;三是由于近年来XX市城市规划进行了大范围的修编和调整,原有的加油站网点规划与新城市规划不符,造成部分加油站网点无法落地;四是部分成品油经营企业重视规划指标申报,忽视后期建设跟进,导致规划落地工作相对滞后。

(三)部分地方加油站布局不合理

受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城市交通道路等因素影响,我市成品油经营企业主要在中心城区、县城城区以及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沿线等经济活跃的区域建设加油站,一些偏远乡镇加油站建设工作则很少有人问津。这使得有的区、县、市城区加油站设置过密,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现象严重,而农村及边远地区加油站设置数量相对较少,服务半径过大,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四)少数加油站建设标准低

我市部分加油站由于经营主体更换频繁、资金短缺,长期以来存在建设规模小、站体形象差、建设档次低以及设施相对落后等问题,特别是老旧的民营加油站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问题。同时,我市加油站经营单位众多,管理方式各异,服务行为不够统一、规范、标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经营手段相对单一,不能全面有效满足社会需求。

四、下一步工作 (一)规范成品油行业经营行为

一是要加强执法工作,确保成品油市场依法安全运营。按照省厅有关要求,加快成品油管理执法队伍建设,依据相关法规,制定成品油市场商务执法细则,使成品油市场执法工作更具规范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建设和经营的加油站行为,对无证经营、违规建设的加油站要坚决依法予以取缔,加强新建、迁建和改扩建加油站项目的审批管理和建设管理,保证安全建设,安全经营。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成品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强化市场运行监控,做好市场供应保障。四是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企业协作。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责,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活动。成品油经营企业要加强自律,承担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责,特别是中石化、中石油两大成品油经营企业要积极发展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市场规范和整治工作。五是与工商、安全等部门进一步明确煤油经营网点经营润滑油、燃料油事宜,特别对经营范围是否合符要求,给予明确界定,防止出现失控漏管现象。

(二)切实保障规划顺利执行

一是加大规划实施工作推进力度。统筹协调,强化商务、国土、规划、交通、消防、建设、安监、环保等多部门联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特别是要进一步落实加油站土地供应计划以及土地招、拍、挂等工作,切实保障加油站规划网点顺利落地。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商务部《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审查申请成品油经营企业的资格和条件,保障新建加油站符合规划要求。三是严把项目审批关,杜绝争指标不建设、争指标慢建设、争指标乱建设的情况,加强对已批项目的跟踪监督,督促企业加快落实建设资金,按照规范、标准完成相关项目建设,推动全市成品油市场建设步伐。

(三)优化加油站布局

一是要针对布局不合理的加油站进行优化整合。对已经审批多年仍未开工建设,开工建设多年仍未投入使用的加油站进行清理。二是推进农村加油站点建设。结合农村加油站点的销售价格、利润和投资回报进行了合理预测,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偏远农村建设加油站,可适当以搭配形式将地段好的和差的一起申报。三是严格按照《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成品油零售企业管理技术规范》等相关规定,认真落实加油站行业规划,确定新建、迁建站(点)布局合理,建设规范。

(四)提高加油站建设标准

一是以我市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不断完善各XX市功能为契机,要求新建加油站严格按照标准建设,并针对一批老旧加油站外观形象进行改善,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证安全经营。二是鼓励加油站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非油品业务。特别是两大石油公司,要利用其庞大的加油站销售平台,通过非石油产品的销售拉动消费,解决就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篇(6)

特邀嘉宾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毛加祥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 朱 和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原副院长 刘克雨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董秀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 史 丹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

背景

时近2011年底,国资委陆续公开了央企2010年“成绩单”。120家央企共实现净利润8522.7亿元,其中,中石油以1241.8亿元净利润成为最赚钱央企,石化三强的净利润占到全部央企利润的三成以上。

原本这只是一个关于垄断国企利润的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但随即,中石油和中石化公布的炼油业务亏损数据将石化双雄拖入舆论漩涡。根据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数据,2011年前三季度中石油炼油业务亏损415.39亿元,中石化炼油业务亏损246.10亿元,两家合计亏损661.49亿元。

而发改委2011年11月25日披露的数据显示,9月份炼油行业扭亏为盈,实现利润约4亿元。不过受到炼油行业全年原油价格整体高位运行影响,前9月净亏损11.7亿元。

高利润,高亏损,两大油企和发改委的亏损数据相互打架,舆论一片哗然。有评论认为,亏损是两大石油公司自己“做”出来的,公司以较高的原油价格入账计算自然导致炼油板块亏损,然后就可以“哭穷”,挟亏损向国家要补贴。

这样的恶意猜疑,让长期对两大油企不满的公众更为愤怒,也让两大油企感到委屈。因此,剖析炼油业务为何巨额亏损,亏损数据是否可信,是否该向政府申请补贴等一系列问题,在民情汹涌的当下尤为重要。为了还原亏损背后的真相,《国企》杂志特邀研究石化产业多年的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亏损源于政策

《国企》:近几年来,中石油、中石化的炼油业务都爆出不同程度的亏损,这是为什么?

刘克雨:有两个原因。

第一,成品油价格管制造成了原油价格和成品油价格倒挂。炼油业务的原料是原油,进价走的是国际价,但是成品油出售价格受国家管制,处于中游的炼化企业必然会亏损。一方面,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在动荡上升,而中石化70%?80%的原料是通过外采原油;另一方面,2009年新出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调价不及时,调价幅度不到位。首先,油价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定价调整有时会上报国务院审批,中间会有一个时间差,等到批准下来要涨价了可能国际油价已经下降了,这就会给大众造成国际油价跌、国内油价涨的错觉。再者,政府在调控油价的时候,考虑的比较全面,会顾忌到CPI,会权衡各方利弊,所以可能油价调整幅度并不会到位。这些问题都导致了炼化业务的持续亏损。

第二,作为国有企业,中石油、中石化有巨大的责任保证市场供应。一旦市场出现供应不足,就是再赔也得加班加点加足马力生产。现在的市场情况下炼化企业日子都不好过,但地方炼化企业市场灵活性较大,当批零倒挂的时候,可以选择停产。

毛加祥:一直以来,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没有很好的执行。如果发改委严格按照这个机制运作,炼油行业并不会亏损,是可以盈利的。

亏损暴露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国内整个炼油行业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存。中石油、中石化是国有企业。他们有保供市场的责任,生产计划都不是企业自己完全能自主的。但是,地方炼厂是处于市场环境中,可以根据利益调整企业运作。所以中石油、中石化的炼油企业就出现了“亏的越多,炼的越多;赚的越多,炼的越少”的奇怪局面。而且,计划与市场并存的机制给我们保供市场带来了很大压力。当这个行业有利润空间时,市场化的地方炼厂和贸易商就涌入,我们几大国企面临着激烈竞争;当行业利润空间下降的时候,它们又会迅速退出市场,导致市场供应不足,形成“油荒”。如此一来,两大油企不得不高价进口成品油,然后低价卖出,造成亏损。2008年油价冲高到140美元/桶的时候,中石化亏损很严重,当时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但是三年过去了,依然还没有把亏损冲销掉,甚至有些炼化企业的现金流一度出现问题,需要总部提供资金支持。

朱和:2011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和原油对外依存度双双突破55%,已超过50%的国际警戒线。现在国际油价高位震荡运行,对两大油公司特别是中石化的影响很大。中石化炼油业务和能力在国内居行业第一位。中石化生产原油大概4000万吨,但是加工的原油有2亿吨左右,意味着中石化70%?80%的原油需进口,而原油价格占炼油成本的70%?80%。因为政府要考虑稳定,考虑大众的承受度,施行了下游成品油价格管制,长期的批零倒挂导致中石化无法完全消化高企的国际油价。但是,中石化一直在想尽各种办法,在各个环节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成本,减少亏损。

《国企》:中石油、中石化的亏损数据和国家发改委的数据差距甚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董秀成:中石油、中石化的亏损数据来源于对外的业绩报告。这个数据更准确,是按照证监会要求经过世界级会计师事务所严格审计并对外公布的。国家发改委的数据口径尚不清楚,但是从整个行业来宏观判断这个数字并不准确。

史丹:这里可能存在一个统计口径的区别。炼化板块包括炼油业务和化工业务。中石油、中石化公布的亏损金额仅仅是炼油业务的亏损,不包括化工业务。但国家发改委的信息统计口径立足于整个炼化行业,比较宽泛一点,也包括化工业务,而化工业务的利润相对炼油业务会比较高。同时,炼化行业也包括中海油和其他地方炼化企业,在成品油批零倒挂的时候,地炼企业可能更侧重于高利润化工业务的生产,导致行业亏损数据偏低。

补贴合情合理

《国企》:炼化业务的亏损是盈利大户中石油、中石化向政府申请补贴的主要原因。有业内人士称,中石油、中石化为了维护市场稳定而承担部分“政策性亏损”,本就是资源垄断企业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您觉得这个补贴应该给吗?为什么?

董秀成:中石油、中石化之所以从政府获得补贴,是因为国家为抑制物价上涨或保护消费者利益而对成品油价格进行管制,造成炼油企业巨额亏损。弥补亏损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集团内部上下游板块之间进行平衡,二是通过政府适当补贴。既然是政策性亏损,国家就应该承担一部分,这从国家政策层面看合理合情。

两大石油集团整体不亏损,基本上盈利。但是,企业集团内部分上下游等几大业务板块,每一板块是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许多企业组成,这些企业都是相对独立的利润核算单位,集团对其进行资产和业绩考核。上游主要是油气勘探开发,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最近几年持续高涨,上游勘探开发业务具有较高利润,因此财政部已经通过制定特别收益金、资源税来平衡国家和油气资源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金额十分庞大,补偿了资源垄断。下游主要是炼油和化工业务,炼油产品主体是汽油和柴油,由于价格管制或者上调不到位,致使这些炼油企业出现巨额亏损,整个炼油产业发展动力和后劲不足。如果上下游都让两大集团承担过重负担,不利于中国石油工业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国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石油公司。

史丹:国家控制成品油价格,造成批零倒挂,导致企业亏损,给予补贴是应该的。企业都是独立经营的市场利益主体,长期的政策性亏损导致企业没法经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家的补贴实际也是在补贴消费者,防止过高油价给消费者造成负担,消费者享受了实惠。

说“中石油、中石化是资源垄断企业就应该承担政策性亏损”是将很多不相干的概念糅合在一起。由于产油的技术特性,垄断可以降低成本。但这并不是说垄断企业就要承担亏损成本。如果让一个垄断企业不停地亏损生产,这样的企业是没法持续发展的。

朱和:这几年我们营业收入上升,却因中游的亏损导致利润额上不去,造成2011年营业额大幅增长,利润额的增长速度远低于营业额增长速度的现象。这在国外跨国大公司中是不存在的。作为国有企业,我们具有作为经济支柱企业保证国家社会稳定、保障市场供应和增加税收的义务。但是,作为企业必须考虑经营的问题,要留有一定利润满足扩大再生产。因此,炼化企业不能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中国入世十年,两大油企从2001年的“世界五百强”七八十名稳稳挺进全球十强,离不开中石油、中石化的努力。现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处于炼油能力过剩的状态,很想把中国当成新的市场。两大公司都面临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局面,肩上压力巨大,一方面要快速提高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要承受国际油价上涨的压力。况且国内原油缺少,企业要走出去发展需要大笔资金。

中石油、中石化还是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不仅要对国家这个大股东负责,也要对中外的其他大小股东负责,不可能置股民的利益于不顾。因为政策亏损给予补贴也是合情合理的。

中石油、中石化并不是一味靠国家补贴生活,不积极努力,亏损就向国家要。从1998年石油石化大重组形成上中下一体化的企业格局到现在,十几年来,石油石化企业做出的努力超出想象,一路走来并不容易。1990年以前国产原油可以自给自足,但是之后就开始需要进口原油。国内的原油加工工艺对国外原油的适应性比较差,需要改进装置去适应。2003年之后国际油价大幅攀升,为降低成本,中石油、中石化加工便宜的高硫劣质原油,通过工艺生产高质量成品油。十几年间,两大公司投入几百亿元,通过持续工艺改造、提高二次深加工能力走过了欧美几十年完成的质量升级道路。目前这一投入仍在继续。2014年国内油质将升级到欧四标准,石油石化企业面对的环保压力将会非常巨大。我们需要大众的理解和体谅,不要仅仅纠结于亏损补贴。对于企业做得不够完善的地方也欢迎大众的批评指正,我们也会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快速纠正,为国内经济发展做贡献。

《国企》:外界认为中石油、中石化是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公司,不但上游的采油业务和下游的销售业务利润很高,而且整体也是盈利的,因此炼化业务的亏损应该由企业自行消化,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董秀成:企业已经自己消化了亏损的大部分,但如果全部由企业自身消化,这对于企业来说很不合理,尤其是企业内部产业链结构差异很大,很难做到完全自主消化。例如,中石化自身上游业务薄弱,炼油企业加工的原油有70%以上需要从集团外部购买,如果由其自主消化炼油亏损,就没有能力这么做。对于中石油来说,炼油企业主要是采购集团内部油田企业的原油,集团内部消化炼油亏损的能力要大一些。也正因为如此,国家在提供补贴时区别对待,中石化获得的补贴远远多于中石油。

史丹:虽然中石油、中石化是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但炼油业务是因为政策性亏损,并不是自己市场经营亏损。如果从市场角度来看,企业亏损就不应该再生产亏损产品,或者需要提高产品售价,但是售价被政策管制,而且企业亏损还得继续生产,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向政府要亏损补贴。

毛加祥:如果把炼化板块和销售板块结合起来讨论,就会出现三种情况。一,弥补不了亏损,但是亏少了。二,亏损盈利持平。三,销售稍微盈利一点。无论是这三种情况出现哪种,我们都应该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的行业利润率相比。综合这几年政府成品油价格管制和企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我们这两个板块总体盈利水平比国际同行企业是差很多的。我们一直保证这个环节的低盈利水平就意味着为大众提供了更多的廉价用油。可是,我们一直得不到大众的理解。

刘克雨:因为成品油出厂价格和零售价格都已经定好了,炼油业务的亏损对下游销售市场的冲击比较小。即便如此,销售环节的利润根本弥补不了巨大的炼油亏损。

在高油价时期,看一个企业的发展不能仅仅看到用上游的利润去补下游的亏损,我们需要和国际石油公司横向比较。我们上游的利润率低于国际石油公司。对方下游是大幅度盈利的,而我们是亏损的。同样市场环境下,却因为政策环境的不同导致很大的盈利反差,说明政策环境出现了问题。

《国企》:纵览近几年中石油、中石化的年报,中石油、中石化获得的政府补贴远远不够弥补其政策性亏损,那么政府给予的补贴数额是怎样确定的?

董秀成:一直以来,国家补贴与两大油企的实际亏损之间存在绝大缺口,有两个原因。第一,政府希望大集团通过内部其他业务板块消化部分亏损;第二,国家提供的补贴资金额度存在一定程度的“讨价还价”成分,企业希望多一些,而政府希望企业自身消化多一些,没有绝对权威的成文标准。

史丹:对于公众和政府而言,存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的成本究竟是多少,外界很少知晓。企业的亏损数额到底合不合理,需要有一个政府方面的核定和审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政府象征性的给予一定的补贴,表明一种姿态,这在其他很多国家都存在。

林伯强:政府要补贴多少有自己的考量。政府在综合衡量下,决定给予补贴,说明有必要补贴中石油、中石化。补贴的金额也说明,目前政府也认为中石油、中石化是上下游一体的企业,可以自行调节内部消化。“补贴”本身就意味着企业消化不了的成本才给予必要的支持。

“市场定价”是长期目标

《国企》:在现阶段,应该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中石油、中石化炼油业务亏损的局面?

毛加祥:对关系经济能源安全的行业,在国家政策顶层设计的时候最好不要既有市场又有计划。从目前发展来看,成品油定价市场化是大方向。中国目前经济总量逐步扩大,定价市场化利于节能,也利于将全球资源价格信息传递到中国。现在市场中20%是非国有成分企业,包括地方炼化企业和一些成品油贸易商。由于这些市场成分的存在,即使定价走向市场也并不会造成定价垄断。

放开市场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但是完全放开原油和成品油进口市场也存在一定问题。目前韩国、日本都没有完全放开,中国还存在自己的国情。一方面,在已经形成各种炼油投资利益主体的当下,放开会进一步推高国内油价。另一方面,本来中国的原油话语权就比较弱,一旦放开,话语权更会拱手相让,危害贸易秩序。

刘克雨:中国原油进口已经达到55%以上,国内油价需要跟国际接轨;再者,国内成品油价格应由国内市场供需所决定。市场化、国际化将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在此过程中会有政府的一些指导。而这些指导意见会慢慢减少。

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收改革,创造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让资源型企业充分发挥积极性,增加企业综合竞争力,为社会和国家创造更多的价值。

史丹:现在成品油定价机制与国际原油挂钩,但是成品油价格由政府管制,所以未来的方向是政府放开定价权交予企业,企业根据市场定价,政府监管企业调整价格是否合理。市场定价之后,会逐渐形成市场对价格的正确反应。如果定价过高,市场反应低迷,对企业发展并不利,他们也不会随意定价过高。但现在完全放开定价权的时机尚未到来,因为国内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在国际原油成品油市场,我们也没有定价权。

朱和:作为企业我们也在通过各种办法自己消化一部分亏损,甚至在生产环节就想法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炼油亏损。第一,多进口价格比较便宜的劣质高含硫原油,降低成本。沿海进口原油炼厂进行加工工艺改造,以适应加工劣质原油,提高深加工能力。第二,为提高竞争力,沿海炼厂进行规模装置扩建。为提高进口原油的优化配置,进行原油管道化建设。沿海大炼厂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建立了成品油管网,降低了成品油物流成本。第三,经过大型化规模经济的改造和炼化一体化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弥补炼油业务亏损。同时,通过软件优化工艺组合,优化原料的配置利用工作,让加工的原油达到最好的组合,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国企》:发改委称2012年将择机推出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您觉得新的成品油定价方案会做怎样的调整?

董秀成:预计完善后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将更加市场化,国家会加快调价频率,对市场供求关系反应更灵敏,还会减少调控力度,该涨多少就涨多少,该下调就一定下调,价格变化将是常态。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篇(7)

关键词:工程建设业务;国际化;中国石油;专业化重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随着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国际市场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增长放缓,加之国际油价持续低位震荡,国际大石油公司、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和独立石油公司纷纷调整投资节奏,压减投资规模,导致国际石油工程建设市场急剧萎缩。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内市场汽柴油价格持续走低,天然气需求增长缓慢。受此影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大幅压缩投资规模,预计2015年的投资将比上一年度减少30%左右,中国神华、中煤集团等投资建设的煤制油、煤制烯烃等煤化工项目或延期或缓建。面对着严峻的市场形势,为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国际业务发展成为中国石油工程建设企业的必然选择。

1中国石油海外工程建设业务国际化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中国石油海外工程建设业务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占到中国石油工程建设业务总收入的1/4以上。目前,中国石油工程建设业务分布在包括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澳大利亚、意大利、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苏丹、尼日尔、阿尔及利亚、泰国、缅甸、巴基斯坦等国家在内的44个国家或地区。2014年,中国石油所属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中国寰球工程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大庆油田工程建设公司五家工程建设企业进入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gineeringNewsRecorder,ENR)全球最大250强国际承包商排名,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尤其是经过“十二五”以来的积极发展,中国石油海外工程建设服务内容实现了从提供劳务服务向提供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转变;业务领域实现从油气田地面工程向炼油化工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建筑、路桥工程等领域延伸;服务对象从中国石油海外投资项目向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等客户拓展。另外,中国石油的海外工程建设企业大多建立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国际化经营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了ERP、工程项目管理等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拥有包括市场营销、投标报价、合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近10000人的国际化人才,构建了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采购和资源整合网络。从中国石油自身角度看,具备了进一步扩大海外工程建设业务规模的基础和条件。当然,中国石油海外工程建设业务的发展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市场营销、投标报价、合同管理等商务和项目经理人才数量和素质不足,不能满足公司国际化运作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利用和管理国际化人力资源的能力还有不足;二是对欧美的发达国家的标准规范熟悉程度还不够,在工程设计施工中应用这些标准规范的能力也不强;三是在海外业务收入构成中,工程项目EPC总承包和施工收入占到90%以上,而项目咨询、工程设计、项目管理承包(PMC)等高附加值业务收入比例不到10%;四是以融资或带资形式参与海外BOT(Build-Operate-Transfer)、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项目建设政策措施还不完全配套;五是国际大石油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在客户中的比例较低,而像福陆(Fluor)、德西尼布(Technip)这些国际知名工程公司均以服务于国际大石油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为主。

2中国石油海外工程建设业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环境

从全球宏观环境看,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发展十分不平衡,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走势和政策取向继续分化,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全球贸易量下滑,总体呈现复苏疲弱态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人力成本刚性上涨。2014年以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并持续低位震荡,石油公司压减投资的影响将很快传递到工程建设领域,必将对工程建设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较大挑战。同时,由于部分项目所在地区或国家政局不稳和政策调整频繁,工程建设企业面临的社会安全形势愈加严峻,政策环境更加苛刻。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使得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前景被看好。根据伍德麦肯兹的研究,未来一段时期,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投资相对2013、2014年的投资高峰期有所降低,但仍将保持相对稳定的规模,其中埃克森美孚将保持在年均350亿美元左右,BP保持在年度240亿~260亿美元,道达尔保持年均240亿美元左右。以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巴西为代表的主要油气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投资扩能欲望比较强烈。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测,到2035年,全球LNG相关设施建设投资将超过5900亿美元。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及东非、西非有关国家和地区计划新建多个LNG项目,天然气液化和LNG工程市场前景依然光明。由于廉价天然气供应增加,北美和中东地区天然气化工投资规模将较大。油价下跌对中下游企业产生利好,炼厂新建、升级、改造方面将产生一定的市场机会。从竞争环境看,2014年ENR全球250强国际承包商排名前10位的石油石化工程公司约占市场份额70%以上,市场垄断加剧的趋势明显。三星工程建设公司、现代工程建设公司、日挥公司(JGC)等韩日工程公司在中东地区石油石化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马来西亚、印度、土耳其、菲律宾等国家的工程公司往往以低价在石油石化工程建设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部分资源国当地的工程建设企业近年来的发展也十分迅猛,国内的中国石化、中国化学工程公司也都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未来中国石油的工程建设业务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3国外知名工程公司的发展启示

通过对韩国三星工程建设公司、韩国现代工程建设公司、日本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美国KBR公司、法国德希尼布公司、美国福陆公司、意大利塞班公司等11家国际知名工程公司的发展历程、业务结构、经营管理、技术实力等方面的分析,得出的主要启示有以下几方面。

1)国际知名工程公司一般从施工业务起步,随着自有核心技术的积累,逐步从单一施工走向工程咨询、工程设计、项目管理以及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业务领域,进而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在向国际市场扩张的同时,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市,募集资金的同时,规范企业管理,树立品牌形象。

2)国际知名工程公司大多不仅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工程化实力,还拥有强大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包括专利技术、供应链、承包商、人力资源、投融资等方面,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做到项目执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例如,美国KBR公司在炼油、煤气化、制氢、合成天然气、烯烃、化肥、碳捕获与储存以及自动化等领域均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先进技术。韩国三星工程建设公司通过与APCI,UOP,ABBLummus等主要专利商(SWEC)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得该公司在国际市场中保持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3)国际知名工程公司基本都是多元化发展,除了从事石油石化工程外,还进入基础设施、电力工程、民用建筑、制药、环境工程等行业,这样可以有效地对冲油气工程行业的周期性风险。例如,澳大利亚沃利帕森斯(WorleyParsons)集团是国际知名的工程承包商,同时还是资源与能源领域及复杂工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专业工程公司,业务范围涉及工业基础设施、矿产、交通、环境、水处理、能源、化工、电力及冶金等多个领域。

4)国际知名工程公司更加关注客户的需求,制定灵活的服务模式,能够为业主提供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除了提供工程项目EPC、项目管理服务外,也注重提供开车、试运、运行、维护甚至是融资等服务。例如,福斯特威勒(FosterWheeler)提供的服务包括项目咨询、项目管理、工程设计、采购、施工/调试、试运行以及运营与维护等。

5)国际知名工程公司都建立了全球统一的运行体系,搭建起统一、强大、符合本公司业务实际的管理信息工作平台,确保公司的决策管理、生产经营、项目管理、技术支持、知识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全方位支撑全球业务的高效运行。例如,美国KBR公司通过开发和应用ImpressforEPM项目管理系统,使其在材料管理、资源整合与分配等方面大幅提高了管理效率。

6)国际知名工程公司一般在设计、投标报价、合同、信息、质量、HSE等管理岗位中的本国人员比例较高,除此之外,公司聘用较多的外籍人员,而且对职级划分较细,对员工通过升降职进行相应制度化的薪酬激励。

4对中国石油海外工程建设业务国际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4.1进一步深化专业化重组

在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中,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海油)于2000年就完成了工程建设业务的重组工作,整合原中海石油工程设计公司等三家单位,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资本市场成功上市。2012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整合了所属8家炼化工程建设企业,成立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作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炼化工程板块的唯一运营主体,于2013于5月23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交易,成功进入资本市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也已明确按照专业化、特色化和差异化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推进所属工程建设企业的重组整合,具体方案还在酝酿之中。从探讨的角度看,参照国际知名工程公司的业务架构,借鉴中国海油和中国石化对炼化工程板块整合的经验,可以考虑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层面组建中国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作为工程建设板块的运作实体,同时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的工程建设企业进行重组,分别打造以上游、中游、下游及其他业务为主的几家专业化工程公司(事业部)。

4.2进一步推进管理创新

借鉴法国德西尼布、美国福陆等国际知名工程公司的成功经验,搭建满足国际化经营需要的组织架构,中国石油海外工程建设业务板块可考虑在海外市场相对集中的地区设立区域性公司,推行区域化管理。对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公司来讲,在完成其所属工程建设板块和炼化工程建设板块重组整合后,在集团公司层面都需要进一步理顺对工程建设板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选择之一是参照国际最佳实践,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对其工程建设板块或炼化工程建设板块进行充分授权,使其能够走上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加强与国际知名工程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工程建设市场,探索通过资本运作、收购兼并等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加快管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4.3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

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提高,中国企业在设备材料及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不断缩小,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靠技术赢得市场,提高服务的附加值。因此,对于中国石油石化工程建设企业而言,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形成油气田地面工程、炼油工程、石油化工工程、长输管道工程、天然气液化和LNG接收终端工程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序列。同时关注新能源和非常规能源技术以及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海洋工程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做好技术储备和实践应用,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

4.4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用人机制,健全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第二、第三通道”,完善内部用工制度,完善差异化、定量化考核评价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优化调整国际项目人才结构,加快员工属地化、本土化和国际化。研究探索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建立设计研究院和培训中心等的可行性,努力降低人工成本。

4.5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工作

采用多种方式,针对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加强开展与国内外组织的合作,整合项目所需人才、技术等资源。一是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知名工程公司的合作,形成在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拓展中东、北美等高端市场;二是与专利商、供应商、物流商和分包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获取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三是通过收购、控股或参股国外公司,获取市场、技术、管理等核心资源;四是进一步加强市场开发,紧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主要油气生产国,调整优化市场布局,创新市场营销策略和商业模式,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开展BOT、EPC+融资、PPP等带资项目创造条件;五是整合市场开发资源,坚持以高端市场、高效市场、战略市场开发为重点,扩大在国际石油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中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薛梅.工程设计企业海外突围关键在机制活力[N/OL].中国石油报,2013-11-26..cn/system/2013/11/26/001459051.shtml.

[2]侯明扬.全球LNG市场发展现状、特点及前景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14(6):64-69.

[3]白伟,周啸东.沃利帕森的发展战略和项目管理[J].国际工程与劳务,2014(7):33-35.

[4]陈启.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国内外现状趋势的分析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4):176-177.

[5]伍德麦肯兹咨询.2015年行业研究报告[R].

[6]IEA.WorldEnergyoutlook2014[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