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血压的治疗建议

高血压的治疗建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4 09:34:13

高血压的治疗建议

高血压的治疗建议篇(1)

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调查和健康状况调查》估算,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有2.0亿,无论北方或南方,无论城市或农村,血压控制率均<10%。

2008年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60岁老年人群脑卒中死亡人数是心肌梗死死亡人数的3~5倍。

鉴于血压水平尤其是收缩压水平与脑卒中成明确的正相关关系,降低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亟需加强高血压知识普及和提高血压控制率。

2005年中国高血压指南强调,高血压治疗中总体心血管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建议根据血压水平、危险因素数目、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的临床疾病,评估未来10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危险的程度,根据危险分层决定降压治疗的策略。

根据血压、年龄(男>45岁,女>55岁)、吸烟、血脂异常、糖耐量异常、腹型肥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将高血压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状态。

建议

>18岁健康成人至少每2年监测血压1次,>35岁成人至少每1年监测血压1次,心血管门诊患者应常规接受血压测量。高血压患者调整治疗期间每日监测血压至少2次,血压平稳后每周监测血压2次。鼓励家庭自测血压。

高血压的治疗建议篇(2)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于2013年2月发表于《中华老年医学杂志》,是专门针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CAD)诊治的建议,内容包括CAD发病特点、诊断、高危因素评估和处理、抗血栓治疗、血管重建术的适应症等。在此,就其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CAD的定义、发病特点

CAD是指颈动脉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病变程度分4级:

病理生理特点

CAD 的病理表现与其他部位血管粥样硬化相似。通常斑块易形成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的体积增大、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或血栓脱落与TIA 及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

CAD的临床表现

CA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如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无症状;若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TIA 或缺血性脑卒中或眼部缺血综合征发生。体检可在颈部闻及血管杂音,但严重狭窄患者会检测不到杂音。听诊的部位应在锁骨上窝、下颌角水平胸锁肌内缘。由于CAD常与其他的心血管疾病并存,体格检查时应特别注意相关体征以免遗漏。

CAD的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和肌酐等血液生化检查,血、尿常规,心电图等。主要目的是对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和预后进行评估,以及作为预防性治疗的观察指标。

影像学检查

1 超声检查 包括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血管造影相比,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到85%~90%。 超声检查(诊断标准见表1)适用于下列人群:脑卒中高危人群;冠心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脑卒中风险评估;头晕或发作性黑朦患者;大脑半球性TIA患者;颈动脉有杂音的患者;CAD 患者的随访;CAD 患者血管重建术的评估。

2 CT或MRI ① 颈动脉高分辨MRI: 可用于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易损性、管壁厚度、管腔狭窄程度及药物疗效等;② 头颅CT或MRI可检测散在的小梗死灶或大面积梗死,根据梗死部位可推测评估责任血管。

3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 血管造影(CTA) ① MRA 可提供主动脉弓、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的解剖影像,也可用于血管重建术的术前检查;② CTA 也可提供主动脉弓至Willis 环的解剖图像,多层重建后可用来评价每条迂曲的血管。

4 DSA 是对CAD 患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的金标准,可进行弓上血管、颈段血管及全脑血管造影,准确提示不同部位血管的狭窄长度、程度、形态、数目及狭窄远端脑实质供血情况;估计脑缺血程度、确诊有无夹层动脉瘤或并发其他血管性病变情况。但不能判断斑块成份,更不能直视观察斑块处纤维帽是否完整。由于DSA有创、费用高及存在一定风险,不推荐用于CAD 的筛查。

CAD的诊断

临床出现与CAD相关的TIA或缺血性卒中的症状或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的阳性结果即有助于确立诊断。但需要与大动脉炎、颈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颈动脉自发和继发夹层、先天性颈动脉闭塞、烟雾病等相鉴别。

高危因素评估

包括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遗传因素。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代谢综合征、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冠心病评估

颈动脉狭窄>50%被视为冠心病的等危症,因此对于影像学检查有明显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应同时评估是否患有冠心病。

CAD 的治疗

治疗原则包括针对基础病因的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以及针对局部病变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包括戒烟、运动、低脂、低糖、低盐饮食,补充纤维素和饮水。

高危因素的控制

1 血压的控制 ①无症状CAD 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推荐降压治疗的靶目标在140/90mmHg以下;②重度狭窄或有相关缺血症状且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初始降压目标值应不低于150/90mm Hg ,降压靶目标要以改善或不加重相关脑缺血症状为前提;③CAD 血管重建术围术期:收缩压>180 mm Hg禁忌手术,建议术前将收缩压控制在160mm Hg 以下,以减少颅内出血风险和过度灌注综合征,术后7d 内血压较术前下降25%~30%为宜,但以不发生低血压相关的脑缺血症状为前提;④CAD患者发生急性脑卒中时的降压原则参照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进行。

2 血脂的控制 ①缺血性脑卒中的CAD患者目标LDLC为≤70mg/dl(1.8mmol/L)或较治疗前下降50%;②其他CAD患者目标LDLC≤100 mg/dl(2.6 mmol/L)。

调脂药物首选他汀类药物;如服用高剂量他汀类药物患者LDLC仍不达标,或不耐受他汀类药物治疗者,加用或换用胆酸结合剂、烟酸或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但合用期间建议应密切监测肝功能与肌酸激酶。

3 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①目标糖化血红蛋白≤7.5%,建议积极饮食控制、运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②目标LDLC接近或低于70mg/dl ;③无禁忌证的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应但注意:在有效控制血糖过程中避免大幅度血糖波动,特别应尽量避免低血糖,尤其在围术期。

4 控制其他危险因素 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建议适当补充叶酸。

抗血栓治疗

1 抗血小板治疗 ① 诊断明确且无无禁忌证的CAD 患者,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150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 用于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② 对于有频发的脑缺血或TIA症状的CAD患者,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300 mg/d 或氯吡格雷75 mg/d。③ 对于已经单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但仍频发作缺血性症状的CAD患者,建议短期阿司匹林75~150 mg/ d 加氯吡格雷75 mg/d双联抗血小板药治疗,病情稳定后改为单药。④ 最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的患者,不建议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除按上述建议外,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危险因素、耐受性、药物费用及其他临床特征。2 抗凝治疗 ① 不论是否伴有症状均不建议抗凝治疗;② 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建议按照脑卒中相关指南治疗,早期不建议使用抗凝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确需抗凝的患者建议有条件时行脑MRI成像检查;③若有抗凝治疗适应证如: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术后等,建议服用剂华法林,

血管重建术

血管重建术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

有关C E A 治疗的3项(ECST、NASCET、ACAS)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了CEA可有效降低症状性或无症状性的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脑卒中风险。基于这些试验,尽管对于无症状的高度狭窄患者CEA 治疗还存在争议,但CEA已经成为标准的治疗方法。

1 CEA适应证 围术期手术风险低的中重度狭窄(>50%)的有症状患者或无症状的重度狭窄(≥70%)患者均推荐考虑行CEA 治疗。

2 CEA禁忌证 ① 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难以承受手术和(或)麻醉;② 急性期脑卒中;③ 重度脑卒中,伴有意识障碍;④ 颈动脉闭塞>24 h ,颈动脉颅内段闭塞;⑤ 颈动脉轻度狭窄(

3 CAS适应证 ① 有症状、血管狭窄≥50%,内科治疗无效且介入治疗并发症风险中低度的患者 ;② 有症状、血管狭窄≥50%,CEA 围术期内科风险较高患者 ;③无症状、血管狭窄程度≥80% 且因颈部解剖高风险不适宜行CEA 的患者;④急性动脉溶栓后残余狭窄者 。

高血压的治疗建议篇(3)

了解首次卒中的病因学机制,对于积极有效地进行卒中的二级预防至关重要。

首次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4种类型: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梗死、心源性栓塞、腔隙性梗死和原因不明型。腔隙性梗死的患者常伴发糖尿病。

如果明确首次卒中类型为腔隙性梗死,可通过对危险因素的正确干预而减少卒中再发的风险。如果已明确首次卒中为房颤诱发心源性栓塞,则适宜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加华法林(抗凝)干预。如果是其他亚型的缺血性卒中伴发房颤者,使用抗凝干预效果并不理想,而患者却必须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对于伴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的患者还需加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水平。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还有稳定血管内膜粥样硬化斑块以防脱落的作用。

首次发生脑出血的病因学机制分为高血压性出血和非高血压性出血。对于那些反复发生于脑实质的出血,需要高度怀疑存在隐性血管瘤或血管淀粉样变性,这种情况依靠单纯的降压治疗往往无效,必须在降压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干预措施祛除病灶。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颅内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破裂引起。故在对患者实施干预措施前需要明确初次卒中发作的类型及相关的危险因素。

对于已经发生脑卒中的患者,为进一步明确发病机制,可考虑选择做下列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生化全套)、心电图、头颅CT、颈动脉B超、头颅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超声心动图、心脏Holter、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甚至脑血管造影(DSA)等。如果需要,还应检查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沉、c反应蛋白、抗心磷脂抗体等。

建议:对已发生脑卒中者选择必要的影像或其他实验室检查,尽可能明确患者的卒中类型及相关危险因素,以便针对病因采用合理的治疗措施。

卒中后的血压管理

脑卒中无论是初发还是再次发作,高血压都是一种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患者血压水平>160/100 mm Hg可使卒中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首次卒中后的患者,不论既往有无高血压史,均需密切监测血压水平。近来有研究表明,虽然脑卒中患者约80%伴有高血压,但在卒中发生后由于脑血流自动调节作用,仅1/3患者继续存在血压水平偏高。卒中后急性期过度降压会导致全脑低灌注或脑白质疏松,是卒中后痴呆发生的重要基础,因此,降压需平缓。

研究表明,舒张压保持在>80 mm Hg时,每降低5 mm Hg,卒中再发风险降低15%。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研究(PROGRESS)结果证实,对于先前有脑卒中史或TIA史的患者实施降压治疗可以减少卒中再发的风险并可降低发生痴呆与认知障碍的危险。

建议: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②积极控制高血压,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最好能将血压降至

抗血小板聚集

对于缺血性卒中后的患者,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研究证明,缺血性卒中初次发作后早期应用阿司匹林能够显著降低率中再发的风险。一项欧洲卒中预防试验结果提示,阿司匹林和潘生丁缓释剂的联合应用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药物的预防效果更好,且不增加出血等不良反应。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应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及实际情况(包括经济情况等)做出合理的选择。

建议:①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为50一150mg/日,1次服用。②也可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25 mg)加潘生丁缓释剂(200 mg的复合制剂(片剂或胶裳),2次/日。③有条件者、高危人群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75 mg/日。抗凝治疗

使用抗凝剂有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只有在诊断为房颤(特别是非瓣膜病变性房颤)诱发心源性栓塞的患者才适宜应用抗凝剂。过大强度的抗凝治疗并不安全,目前监测INR的推荐指标为2.0~3.0。

建议:对已明确诊断为非瓣膜病变性房颤诱发的心源性栓塞患者可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剂量为2~4mg/日,INR值应控制在2.0~3.0。如果没有监测INR的条件,则不能使用华法林,只能选用阿司匹林等治疗。其他心脏病的干预

除房颤诱发心源性栓塞患者需积极采取合理的抗凝措施外,其他潜在的心脏病均将大大提高栓塞性卒中的复发风险。因此,建议针对病因积极处理原发疾病。例如,心肌梗死是卒中发生与复发密切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既往有心肌梗死或卒中时发生的心肌梗死,应该维持心输出量,给予B受体阻滞剂、ACEI制剂以及适量的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可改善这种危险。感染性心内膜炎可以产生感染性或非感染性栓子,故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凝剂。

建议:针对各种心脏病的病因,处理原发疾病,并进行积极的对症治疗,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率中复发的风险。

颈动脉狭窄的干预

有症状(TIA或小卒中)的轻、中度颈动脉狭窄者首先选择内科保守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更应慎重处理。必要时可考虑是否行外科手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干预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是心脑血管病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大剂量联合应用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能够有效地降低血浆半胱氨酸水平。可通过摄入蔬菜、水果、豆类、瘦肉、鱼类及增加了维生素的谷类食物来保证达到叶酸、维生素B6以及维生素B12的推荐需要量。国际上目前正在进行的VISP和VITATOPS项目,旨在进一步评价联合应用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效果。

建议:①合理膳食。②对于高半胱氨酸血症者给予口服叶酸2 mg/日、维生素B6 30mg/日、维生素B12 500ug/日。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的患者都有发生完全性卒中或二次卒中的危险,且很可能在初次卒中后2周内发生。因此,寻找并治疗TIA的原因,预防第二次更严重的卒中,在中青年卒中患者显得十分重要。应积极祛除包括高血压、血液动力学异常、吸烟、过量饮酒、高脂血症以及动脉狭窄在内的多项危险因素。一旦患者出现TIA时,应给予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

卒中后血脂与血糖的管理

高血压的治疗建议篇(4)

我父亲今年72岁,在2006年被诊断为“甲状腺头状癌侵犯气管并肺转移”,同年11月做了手术并口服碘-131。现经CR、CT检查,结节有所增大、增多,今年有两次因咯血住院。请教专家:以前的治疗是否有误?今后应如何治疗?

广西 罗读者

罗读者:

你父亲的诊断明确,甲状腺癌并气管及肺多发转移,接受了手术治疗及碘-131(131I)治疗,治疗符合原则,并已维持了7年,延长了寿命。现在肺部结节有所增大、增多,表明病变有进展,是疾病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你父亲已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癌症,应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尽量提高生活质量为主,不宜过度追求癌症清除、治愈,那样不客观。目前阶段,建议以止血、抗感染、改善营养支持为主,另可适当以中医药调理,再参考普外科或甲状腺外科意见,看是否还可接受碘-131治疗。

重庆市急救中心

呼吸科博士 王兴胜

痛风好了以后

还要吃药吗

我痛风1年多了,治疗后有半年没发作,请问,我还需要吃药吗?

湖南 李读者

李读者:

痛风症状缓解后不等于痛风就好了,其实,痛风的治疗不能以止痛为最终目的,应该要长期稳定地把尿酸控制在目标值以下,这样才能保证痛风性关节炎能得到长期缓解,才能减少对肾脏的损害。就痛风而言,医生在帮你缓解疼痛后,对你做的更多的是指导,我建议你定期到医院复查,可以继续采用一些中医食疗的方案,坚持锻炼。降尿酸的药物建议你根据复查的结果逐渐调整。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风湿内科副主任医师 王莘智

肾病患者该如何降血压

我今年72岁,有高血压病史近20年,有蛋白尿史也七八年了,从一个加号发展到两个加号。最近降压药加倍服用,血压也降得不好,请问,我该怎么办?

云南 施读者

施读者:

肾病与高血压并存时要强调稳定降压。不管是肾脏病引起的高血压,还是高血压引起的肾脏病,对血压的控制都有特殊要求。首先,必须选择那些既能有效降压又能保护肾脏的药物;其次,当一些特殊情况如肾动脉狭窄、肾功能下降时,一些降压药不能应用或要减小用量;再次,降压的要求更加高,血压必须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对于蛋白尿较多的患者,要求血压降得更低。很多高血压患者一上医院,只盯着看心血管内科,其实,高血压会引起肾损害,肾脏病变同样可引起血压高。

对初次发现高血压的,必须做全面检查明确有无肾脏病,尤其是40岁以下,或伴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有水肿、尿泡沫多、夜尿多和腰酸、有肾脏病家族史的。当高血压变得难以控制时,应考虑是否合并了肾脏病;定期做尿液检查对预测心脏病和中风等十分重要;当同时有高血压和肾脏病时,降压药的选择和使用必须慎重。

高血压的治疗建议篇(5)

胡荣,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博士,从事临床工作近二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一心脏病的临床治疗和二级预防方面有深入研究。以第一作者在SCI及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二十余篇,在研基金一项。入选北京市青年高级人才库;为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特约专家主考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特约评审专家,兼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中国心血管医师编辑。

【编者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妊娠合并高血压都是导致孕妇和胎儿、新生儿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妊娠高血压的妇女更易发生胎盘早剥、脑血管意外、器官衰竭和弥漫性血管内血栓(DIC),胎儿容易宫内发育迟缓、早产或胎死宫内等。据统计15%以上的妊娠期合并用药问题都和高血压有关,需要妊娠期住院的孕妇大约1/4也是由于合并了高血压所致。

妊娠期女性合并高血压时,何时开始用药,应该使用何种药物以保证降压的同时更好地保护母亲和胎儿的安全,一直是临床医生难以决策的问题。2011年9月欧洲心血管年会公布了《妊娠期心血管疾病治疗指南》,指南中针对妊娠期间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心肌病、心表、心律失常、高血压和静脉血栓的治疗及妊娠期临床用药提出了建议,本文胡荣教授将结合该指南对妊娠期合并高血压问题进行简单阐述。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时更多关注降压的同时,还要减少患者长期的心脑血管风险,改善预后。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不同,妊娠高血压的处理原则首要关注妊娠期间(10个月左右)孕妇、胎儿和新生儿的共同安全,所以何时开始降压治疗,选用何种降压药物,在评估孕妇安全的同时,还要关注是否影响胎盘血供、胎儿发育及新生儿成长,因此妊娠高血压的处理和用药都和原发高血压有很多不同。

妊娠高血压的诊断和危险评估

血压的测量仍是以水银血压计测量,舒张压以Korotkoff V期为准,左侧斜躺位或动态血压测量也可以。妊娠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检测血、尿常规,肝功能,血肌酐和血尿酸,24小时尿蛋白,并注意排除嗜络细胞瘤合并的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定义为SBP≥140 mm Hg和/或DBP≥90 mm Hg(2次测量),并根据血压分为轻度高血压(140~159/90~109 mm Hg)和重度高血压(≥160/110 mm Hg)。

妊娠高血压包括了以下几种情况:妊娠前已患高血压、单纯妊娠期高血压、妊娠前高血压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并伴有蛋白尿、未分类的妊娠高血压。

妊娠前高血压一般发生于1%~5%的妊娠妇女中,定义为妊娠前或妊娠20周前就发现血压≥140/90 mm Hg,并持续到产后42天以后,常合并蛋白尿。也有一些妊娠前高血压孕妇在妊娠前未发现其血压增高,妊娠早期(16周以内)由于妊娠生理变化,血压可能恢复正常,而仅在妊娠后期表现为高血压,这部分患者常被误认为是单纯妊娠期高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定义为妊娠导致的高血压合并或不合并蛋白尿,约占妊娠高血压的6%-7%。妊娠期高血压多见于妊娠20周以后,多数于产后42天内缓解,主要以器官灌注不良为特点。如果临床合并明显蛋白尿(>0.3 g/d或尿蛋白肌酐比值>30 mg/mmol)则称为先兆子痫,发生比例为5%-7%,但在妊娠前就有高血压的孕妇中可以高达25%。先兆子痫多见于首次妊娠、多胎妊娠、葡萄胎以及合并糖尿病患者。由于60%以上的妊娠会并发水肿,所以水肿已经不作为先兆子痫的诊断标准。

妊娠高血压的治疗

妊娠前就已有高血压的妇女如果妊娠期血压仅为轻度升高,在妊娠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低,肾功能正常的高血压孕妇和胎儿预后较好,由于目前未发现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新生儿预后,所以此类低危患者可以考虑非药物治疗。部分妊娠前有高血压的女性在妊娠前半期由于妊娠生理性变化,血压恢复正常范围,可以停用降压药物,但是需要密切监测,必要时应恢复药物治疗。何时开始药物治疗争议较多,目前建议血压在140~150 mm Hg和/或90-95 mm Hg同时不伴靶器官损害的妊娠高血压,可以先行非药物治疗,同时密切监测血压水平。

非药物治疗一妊娠高血压的治疗和预防

1 限制活动和适当的左侧卧位,同时密切监视血压。

2 应严格无盐饮食,尤其是接近分娩时。

3 充分补充钙质(每天至少1克)能减低一半发生先兆子痫风险的概率,但是否能够预防高血压,目前意见尚不统一。

4 对于早期就发生先兆子痫(28周前)的孕妇可以小剂量应用阿司匹林(75~100 mg/天)预防血栓。

5 加强妊娠期间体重管理:怀孕前BMI30 kg/m2),妊娠期体重增加应不超过6.8 k。但是不建议肥胖女性在妊娠期减肥,因为这会导致新生儿低体重和影响婴儿发育。

妊娠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应用降压药物控制重度妊娠高血压是有益的,但对轻中度高血压的降压治疗一直争议较大,因为药物降压虽然对孕妇有益,但降压治疗的同时也会影响胎盘的灌注,增加胎儿风险,因此目前多数指南均建议轻度妊娠高血压(140~169 mm Hg/90~109 mm Hg)只有在合并亚临床器官损害或伴有症状、蛋白尿时,血压大于140mmHg和/或90mmHg就开始药物治疗,否则建议从血压大于150/95mmHg以上时再开始药物治疗。

目前妊娠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惟一临床试验是30年前进行的,该研究使用的降压药物是甲基多巴,是惟一长期随访至儿童期(7.5年)并证明是安全的药物。甲基多巴可以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的长期治疗,主要不良反应为镇静、抑郁,少数人长期用药会出现肝功能异常,故肝功能不良、嗜铬细胞瘤者禁用。常用剂量为0.25 g,口服,2~3次/d;a和b阻滞剂拉贝洛尔同样有效。由于利尿剂可能会降低胎盘血流,应尽量避免使用利尿剂治疗高血压。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仅作为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第二选择,仅在高血压急症或出现先兆子痫时应用。严重高血压者可以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静脉应用硫酸镁可用于惊厥发作和预防,但应注意硫酸镁会导致孕妇低血压和胎儿缺氧;乌拉地尔也可以应用于高血压急症(具体药物应用见表1)。

血压大于170 mm Hg和/或110 mm Hg时应急诊处理或住院治疗,选用.何种降压药物取决于何时分娩。静脉滴注拉贝洛尔,或口服甲基多巴和硝苯地平都可以作为急诊治疗的起始药物,目前不建议静脉应用肼苯哒嗪,因为比其他药物更易引起围产期不良反应。

高血压危象时可以静脉滴注硝普钠,起始速度为0 25~5.0 mg/(kg・min),但持续使用会引起胎儿氰化物中毒。先兆子痫伴有肺水肿时首选静脉滴注硝酸甘油,起始5ug/min,每3~5分钟可以增加一次剂量,最大剂量100 ug/min。

妊娠高血压预后

1 产后妊娠高血压妇女在产后5天内血压多恢复正常,但1星期后血压再次升高,甲基多巴会引起产后抑郁,应避免产后使用。哺乳本身不会引起孕妇血压升高,但用于回乳的溴隐亭会使血压升高,所有抗高血压药物都会在乳汁中分泌,但多数浓度很低,只有硝苯地平和心得安在乳汁中的浓度和血液中一样高,哺乳妇女应避免使用。

2 妊娠高血压的长期预后发生妊娠高血压和先兆子痫的女性在以后患高血压、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明显增高。妊娠高血压已经被明确地认为是女性心血管危险因素,因此分娩后应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良好血压控制,及代谢指标的控制以降低未来心血管风险。

常用降压药物分级及不良反应(见表1)

此次欧洲指南中沿袭美国FDA的妊娠期用药分级:A、B、C、D、X五个等级,A是适宜应用,B、C、D依次递减,X类为禁用。五个等级的分类标准如下:

A类:在有对照组的早期妊娠的妇女中未显示对胎儿有危险(并在中、晚妊娠中亦无危险的证据),对胎儿伤害的可能性极小。

B类:在动物繁殖实验中并未显示对胎儿的危险,但无孕妇的对照组,或对动物繁殖试验显示有副反应(较不育为轻),但在早孕妇女的对照组中并不能肯定其副反应(并在中、晚期妊娠并无危险的证据)。

C类:动物研究证明对胚胎有副反应(致畸、致死或其他),但在妇女中无对照组研究或在孕妇和动物的研究中无可以利用的资料。药物仅在权衡对胎儿的利大于弊时给予。

高血压的治疗建议篇(6)

关键词:社区治疗;强化管理;高血压;临床疗效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十分常见的慢性疾病,因遗传因素电解质紊乱、长期紧张心理、肾功能分泌失常、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心脏收缩能力增强,血压升高[1]。临床症状有头晕眼花、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夜尿增多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心理和工作带来了困扰。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与患者对高血压的了解和重视不充分有关,所以对高血压患者采取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很有必要[2]。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掌握有效的饮食、运动、心理等非药物治疗措施,提高用药的合理性,从而更有效地控制血压水平,减少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用我院门诊2014年1月~12月1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实验观察,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常规组,每组各50例。其中管理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5.7±3.6)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3±1.5)年;常规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6.4±4.1)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5.8±2.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确诊后给予药物治疗,告知患者药物用量和用法,口头告知患者饮食注意、适量运动和放松心情,叮嘱患者定期复查。

管理组采用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健康教育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高血压知识讲解,发放高血压健康宣传手册、定期举行高血压知识讲座和交流会等。让患者增加对高血压的了解,借鉴有效的临床治疗经验,认识高血压对身体的危害,重视合理用药的重要性。长期用药会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或经济压力,治疗效果缓慢时,患者更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所以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用适合的方式为患者进行疏导。告知患者积极的心态有利于增强治疗效果,树立康复信心。

1.2.2用药指导 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用药,降压药的种类多,禁忌症多,所以患者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不能盲目的使用快速降压药、更改药量或者突然停药,以免产生耐药性、损伤心脑血管。规律、定时定量服用药物关系病情的转归,要鼓励高血压患者养成按时服药的习惯,尽早恢复健康。

1.2.3饮食指导 高血压患者宜低盐饮食,多食用富含优质蛋白、高维生素、高钾和具有防治高血压作用的食物,有利于降低血液粘度,减轻血管阻力,有利于降低血压水平。根据患者不同体质、年龄制定个性化食谱,严格按规定的饮食量进餐。

1.2.4运动指导 鼓励患者多做有氧运动,运动量不宜过大,坚持每天运动。鼓励患者进行集体运动,相互鼓励。有氧运动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胃肠道功能和精神状态,避免出现肥胖症,对控制血压具有辅助作用。如散步、慢跑、下棋、打太极等。

1.2.5定期检查和随访 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定期采取义务血压检测,建立患者病历档案,记录每次血压检测的结果和用药情况,根据病情变化情况,进行用药调整。对于年龄偏大或者行动不便患者,可以采取上门服务,为患者监测血压和生命体征,并给予合理的建议。定期打电话询问患者病情,控制血压,积极预防并发症。

1.3统计学方式 采用SPSS 13.0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以P

2 结果

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管理组出现并发症4例,其中肾脏并发症2例,心血管和脑血管并发症各1例;常规组出现并发症11例,其中肾脏并发症3例,心血管并发症5例,脑血管并发症3例。管理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常规组(χ2=7.6863,P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组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容易导致心、脑、肾脏器功能衰竭。我国高血压发病率持续居高不下,与人们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低、合理用药率低、饮食生活习惯不合理有关[3]。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通过健康教育、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定期随访,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行为和饮食习惯,提高用药的合理性。所以对高血压患者采取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很有必要,可以优化治疗结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健康教育让患者对疾病有全面的了解,重视对高血压的治疗[4]。树立长期治疗目标,坚定治疗信心,消除不良情绪。用药指导是治疗的关键,高血压患者的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病情改变而适时调整。但是患者不能擅自更改,所以医护人员的监督作用必不可少。医护人员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有利于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延误病情[5]。高脂血症患者会加重高血压症状,所以高血压患者宜清淡低盐饮食,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让患者理解清淡饮食的必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心情,增强机体抵抗力。定期随访有利于观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总结治疗经验,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治疗依据。通过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可以让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规律用药,从而强化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管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00%,管理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并发症明显低于常规组,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常规组。说明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提升了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认识,减少了并发症,对治疗起着明显的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对高血压的效果明显,更适合高血压患者,建议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罗全,杨亚西,张伟,等.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对高血压病患者106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版),2015,5(11):7-8.

[2]冯维杰.高血压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南,2013,11(17):599-600.

[3]佘国勇.强化治疗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外疗,2013,32(21):136+138.

高血压的治疗建议篇(7)

在乳山市卫生局党委的指导下,全体医务工作者对南黄镇所辖33个自然村、1处养老院、1处敬老院,年龄>30周岁的约1.6万居民免费进行了健康查体,并从中筛选高血压患者,对居民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便民测量血压服务,对高血压患者免费发放药物,指导患者规范化治疗,定期随访高血压患者,有效地提高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在此次健康普查中发现社区居民不良生活方式或习惯较多,如每天摄入钠盐偏多,有些居民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在>10g;喜欢食用腌制的咸菜、熏蒸或油炸的咸鱼干;社区大多数居民食用的花生油每人每天用量>40g,有些居民喜欢食用大鱼大肉及动物肝脏;不少男性居民每天抽烟>20支,每天饮酒在>6两;有些居民体重超重或肥胖,>50岁女性呈腹型肥胖者不在少数;大多数居民不进行体育锻练,有些居民以为干农活就等于锻练身体。

在此次健康普查中,对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健康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行为。对高血压患者在指导规范化服药治疗的同时,介绍并建议患者有条件地选择以下非降压药物治疗方法。

改善生活行为,调整饮食结构

减少钠盐摄入,调节饮食咸度。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以≤6g为宜,减少烹调用盐,少食各种腌制品。中医认为咸味入肾,过咸则伤肾,肾受损后,肝木不得肾水滋养,导致肝阴虚,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加剧或并发高血压。

控制体重,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防止肥胖:⑴控制体重:应尽量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4。腰围男<90cm,女<85cm。体重降低对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左心室肥厚均有益。⑵合理调整饮食结构:①注意尽量少食“激素饲料”饲养的鸡、鸭、猪肉、蛋类,少吃含有防腐剂的饮料、方便面等。要控制饭量,每天进食以八九分饱为宜,多食糙米或杂粮,如玉米、麦面、豌豆、绿豆及豆制品。②应减少脂肪摄入,膳食中脂肪量应控制在总热量

戒烟、忌酒或限酒:向居民宣传主动吸烟及吸二手烟均有害身体健康,建议烟瘾小一次性完全戒烟,烟瘾大者逐步减少吸烟量。宣传过量饮酒的危害,建议高血压患者忌酒或限酒(白酒<50ml/日,葡萄酒<50ml/日,啤酒<250ml/日)。

控制七情六欲,保持心态平衡:保持乐观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克服多疑心理、纠正不良性格、抵御不良社会因素、并进行心理咨询辅导。

体育疗法

体育疗法是一种辅助治疗高血压的被群众广泛接受的自然疗法,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自觉症状,改变血液动力学,减少高血压病并发症,减少降压药物用量,巩固治疗效果。以步行、快走、慢跑、太极拳、气功、健身运动及打门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的效果较好。运动强度以中等量为好,每周3~5次,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运动强度可通过心率来反映,运动时上限心率=170-年龄。运动要规律,应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运动对象为没有严重心血管病的患者。

药茶疗法

药茶疗法是指用含有茶叶或不含茶叶的药物,经过沸水冲泡或煎煮取汁,代茶饮用的一种制剂,既可作为保健饮料,又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剂。例如“钩藤降压茶”(用钩藤20g,放入大号有盖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闷10分钟,取汁稍凉后兑入5g蜂蜜代茶频频饮用,日1剂,连服30天)用于治疗肝阳上亢、肝火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疗效非常好。又如“柿叶绿茶”(采用干柿叶10g,绿茶3g,冲泡代茶饮)用于治疗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脂血症,表现为肝阳上亢、肝火内盛型患者,如经常饮用,可发现其降血压、降血脂作用疗效显著。

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是指通过本人唱歌、演奏乐器或欣赏选择性乐曲达到治病效果的一种疗病方法。音乐通过其旋律、节奏、声调、音色等方面对人体产生多种效应,来调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心理功能。

高血压患者开展家庭音乐疗法一般2~3次/日,30~60分钟/次。肝火上炎型、肝阳上亢型及肝风内动型的高血压患者,可选择镇静性乐曲,如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海顿的《小夜曲》及我国民族乐曲《渔舟唱晚》、《平湖秋月》等,因这些乐曲旋律优美抒情、简洁流畅、清淡典雅、节奏平稳、悠缓动听、宽广柔慢、速度徐缓、音色柔和舒展或带深沉,风格悠静、安详,经常倾听有明显降压功效;痰浊内蕴型高血压患者可选择《花好月圆》、《喜洋洋》等民族乐曲。因这些乐曲旋律酣畅,节奏明快,能愉悦情绪,解郁化痰,疏肝降压;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可选择《梅花三弄》、《二泉映月》等传统乐曲,这类旋律清柔、节奏悠缓的乐曲有醒脑定眩,振奋精神,补益降压功效;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可选择《百鸟朝凤》、《春江花月夜》等古乐,这类轻柔、细腻、秀丽、婉约、流畅的乐曲可调节神经,双补阴阳,降低血压。

此外,其他防治高血压的非降压药物疗法还有药膳疗法、足部外治疗法、针灸推拿疗法、刮痧疗法、心理疗法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