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6:38:28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

篇(1)

关键词:职高英语;多学科知识;简单渗透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很多职高老师很困惑,现在的学生怎么了?连简单的一些课外知识也不知道,很多学生的知识面狭隘。虽然现在强调职业高中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淡化纯语法纯英语的内容,《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的课程性质与任务也规定: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但由于许多职高学生学科基础较差,知识面狭窄,对于课本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弱,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学科内容渗透太深,会适得其反。职高毕竟不同于普高,教学要求不同,渗透的多学科内容难度和深度也应有所区别。因此,不管是从职高学生自身特点来看还是从教学深度来看,对于职高学生来说只能是在英语教学中简单渗透多学科知识。

二、在职高英语教学中进行多学科知识渗透的必要性

把多学科知识渗透到职高英语教学中,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熟练地掌握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对英语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来英语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若不联系其他学科,只用“纯”英语的教学模式而毫无外延知识,学生会很容易感到枯燥无味,进而怕学英语,甚至放弃英语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学科渗透,融入其他学科内容,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以后,进行学科渗透,能使学生学习英语时联系其他学科内容,在学习其他科目时也能联系到英语知识,

以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进而熟练掌握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职业高中阶段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是全方位的,而不应局限于某个方面、某一学科。虽然每个单元设置一个主要话题,但有些话题不仅仅涉及一门学科。如英语1(基本版)Unit 4 welcome to our party Lead-in和dialogue A部分主要是有关天气的内容,这和地理知识有关;而在reading部分又是一封与语文和计算机知识有关的电子邮件。从我们所上的教材来看,渗透的教学内容涉及音、体、美、德、语、数、史、地等各个学科。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节课都要渗透这么多方面。通过英语教学学科渗透带动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多学科知识在职高英语教学中的简单渗透

1.思想品德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我们知道任何教学都是一个知识技能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品德教育过程。英语教学是一个语言教学过程,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同时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现在的职高英语教材的每一个话题内容都确立了情感目标,情感目标里实际上很多就是德育内容的渗透。

2.音乐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音乐是年轻人非常喜爱非常熟悉的一种形式,有些同学英语基础差,但唱起英文歌曲来毫不逊色。教师可以据此来引导学生认读、歌唱、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促进学生掌握英语词汇。教师在教学中能适当地教学生唱一些英语歌曲,既能使学生学到词汇语法,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3.历史、地理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会经常涉及中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会涉及天文地理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联系到这些方面的内容介绍相关知识,这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会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知识。

4.语文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英语是一种语言,有着一定的语法结构和句子结构。但它与语文在用词、语法习惯等许多方面有很大差异。要想学好英语,就要弄清楚中文与英文之间的差异性,然后才能真正理解英语句子的结构,才能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中文与英文相比较,相区别,避免英语教学的“中文化”。如英语2(基本版)Unit 3 the Internet 中reading and writing 部分要求写回信,这和语文的回信格式一致,这时渗透了语文的应用文知识。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语文的回信格式,自然过渡到英语回信的格式上。但在英语1(基本版)Unit 4 welcome to our party中的reading部分,课本要求写一封电子邮件,从本质上来说它也是写一封信,电子邮件也属于函件,但信函和电子邮件在格式上有一定的区别。教师仍旧可以采用对比法进行教学,学生也容易接受。

5.计算机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职业高中的必修课,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计算机知识,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程度并不亚于英语教师。这时,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常用计算机词汇缩写让学生写出其全称并说出其意思,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英语与计算机知识之间的联系。

6.体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许多学生不仅爱好运动,而且有关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还比较丰富。因此在学习该方面的英语知识时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学生学起来会较轻松。英语1(基本版)Unit 5 what’s your hobby单元中涉及了football、American football 和soccer 的区别,教师可以借此向学生介绍有关的体育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英语1(基本版)Unit 7 can I speak to Wang Yang的lead-in部分涉及不同的体育项目。

除以上学科外,职高教材内容还涉及了医学(英语2)(基本版)unit 6 tell me when the pain started )、交通(英语2)(基本版)unit 4 I’ve tried all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等学科知识。每个单元都涉及不同话题,有的整个单元都在谈一个话题,涉及一门学科,如英语2(基本版)unit 6 tell me when the pain started;英语2(基本版)Unit 8 if you want to talk,you can go online;有的单元涉及不同学科内容,如英语1(基本版)Unit 4 welcome to our party中,涉及地理知识与语文知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学科知识的渗透使得我们意识到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且是学生素质提高的一个手段之一。因此“教师知道的东西,就应该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20倍”(苏霍姆林斯基)。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4.

[2]英语1:基础模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6.

[3]英语2:基础模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篇(2)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师 知识结构 完善途径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和知识时代,作为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教育领域里扮演着新的角色和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英语教师成为影响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事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提高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整体质量,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师新知识的建构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会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与发展,而且将极大地影响英语教学的结果,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有很大差异,其根源在于授课的内容是一种工具——语言,它是人类沟通的媒介,也是文化和各种信息的载体,它可以叙述历史,也可以描绘未来;可以传播文化,也可以普及科学。不同的语言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由于语言的这一特性,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完善的知识结构应当是建立在人文知识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科融为一体的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一、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有合理的、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外语专业理论知识板块。

它应包括以下学科:语言学、符号学、跨文化交际理论、英美文学、应用文体写作、理论语法学等。该板块是指外语教师对所教外语学科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包括学科的体系框架,学科中各逻辑知识点的内容及学科所需要的知识等。外语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语言学理论,对语言和语文的本质特征、交际能力的本质,语言理论的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并能自觉地利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来指导外语教学,对外语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方面的知识有扎实的功底。

2.外语教育理论知识板块。

它应包括以下学科: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外语教学测试的原理与方法等。外语教师必须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应研究和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原则,熟悉教学组织的步骤和措施。当前,外语习得理论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外语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外语教师应当熟悉这些理论,并对外语学习和教学的规律有理性的认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策略。

3.科研与现代教育技术板块。

它应包括以下学科:外语教学研究、外语教学法、外语课程理论与测试,外语教材分析、外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计算机外语辅助教学、外语教学效率论,外语教育科研方法研究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外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外语教学模式,因此,外语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的意识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以提高外语教学效率。高校外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更要掌握一些科研方法的知识。

4.相关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类板块。

它应包括以下学科:英语及其发展史、世界文明史、教育美学、自然科学常识知识、人文科学基础知识等。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和彼此交流的媒介,是人类发展的基石,语言的内容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外语教师的知识体系仅有语言知识,没有相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那么他的外语教学是干瘪的、枯燥的、毫无生气的,这对外语教学的发展毫无推动作用。

二、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现状分析

与二十世纪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相比,目前的状况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知识结构单一,对教育理念、教材教法及教育科研等理论认识肤浅。

构成目前普通高校英语师资队伍的主要群体是1990年后毕业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结构相差较大,缺乏中坚力量,学术水平低。这种年龄结构的偏差从一定程度上讲,反映了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配置。调查显示,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自己当学生时的经验为蓝本,照猫画虎,对现代教育理念和语言学习特点及教学法等缺乏基本的理解和意识。

2.知识结构不合理,跨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全面。

教师的知识结构出现偏差,主要倾向于文学、语言学等方面,而对于翻译、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则比较欠缺。认识学生时代主要培养英语技能,忽视文化等其他知识的学习,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也不具备必要的先进的科研理念,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同时实践也无法检验理论。许多年轻教师在教学技能和手段的掌握上还有所欠缺。

3.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

现在高校英语教师普遍上课时间较多,科研时间少,科研环境差,没有时间关注科研,也无法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同时缺乏科研方面的组织者和学术带头人。这样艰苦的条件必然给教师的科研带来很多不便,想要做科研的老师也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做起,盲目地选题很难选到跟学术界前沿接轨的题材,结果直接导致教师的科研热情减退,仅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只分出小部分精力做科研。

上述问题表明,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师在知识结构、理论和实践能力方面亟待加强与提高,以满足新形势下英语专业教学的需要,适应专业建设的发展,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三、完善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1.平衡学科知识结构,加强跨学科知识学习。

高校外语是一个特殊的科目,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内容,如英语的文章很多涉及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等很多信息。因此要想教学过程进行顺利,学生就要充分理解文章,就要求外语教师首先自己充分理解该文章,教师率先攻克跨学科的知识难点,理清思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可以一方面积极借助外力,参加各种培训和专家学者的讲座,多听其他专业教师授课,学习跨专业知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积累、总结,另一方面挖掘自身潜力,通过自学、进修等方式完善知识体系,尽快平衡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

2.树立科研意识,改善科研环境。

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外语工作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要有紧迫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同时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从内部因素找到解决办法,变被动为主动。运用自身的优势,结合社会的需求和本校学科建设的需要,选择适合的主攻方向。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尤为重要,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更能促进学术的交流和研讨,提高个人的学术能力,从而逐步实现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

3.关注科研趋势,优化知识结构。

大学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首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及时更新。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知识结构,才能构建出优秀的科研课题,两者是必然的因果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最新的科研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基础上,了解教学与科研的最新动态,不断拓宽自身视野,并将其消化理解成为自身的能量,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优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伴随教师一生成长的过程,以大学英语教师为主体进行,并且是为了社会和自身的需求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的过程。现今高等院校的教育都要求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英语教育这个比较特殊的科目中体现为要构建学生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首先具备合理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和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师要具有危机意识,及时弥补知识结构中的不足,规划好发展方向,不懈地进行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程维华.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J].科技进步与决策,2000,(12).

[2]吴月.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解析与重构[J].考试周刊,2011,48.

篇(3)

素养,《辞海》释义为"经常修习培养"。其一解释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故此看来"素养"就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除了包括一般教师所必须拥有的政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能力素养和心理素养外,还应当包括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特殊素养,也就是要具备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德、才、识、能等方面的素养。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知识素养、技能素养和情意素养,其中知识素养、技能素养是外显的,是教师素养的基础;情意素养则是内在的品质,不易被测评,三者的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师个体的整体素质。

1 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的劳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学者,是所教学科的专家,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从传统的知识体系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从现代知识体系来说,则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总结能力。总而言之,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素养主要体现在语言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方面。

由于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课程具有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目标。语文老师只有知识面宽,视野开阔,才能厚积薄发,左右逢源。语文教师只有在"精"于语文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博"于文化科学知识,以丰厚的文化知识为背景,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生。

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解社会,体味人生。具体体现在:其一,语文教师要有系统统筹规划思维。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关系密切。语文教师要获得较强的思维能力并能科学地指导学生的思维训练,就必须学习一些思维科学知识。其二,语文教师要通晓社会科学知识。语文课程有着广泛的社会内容,语文教师除了要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外,还必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准确的把握思想内容。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学有成效。其三,语文教师要了解自然科学知识。语文教师虽不直接向学生教授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无论如何不能是"科盲"。小而言之,要教好语文教材中有关介绍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就必须弄懂文中所介绍的有关科学知识。大而言之,我们要培养新一代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建设者,教育他们能够从小就具有很强的科学意识,对科学技术有浓厚的兴趣,有积极参与的愿望和行动。如果语文教师对课文涉及的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就势必会在教学中出现科学性、常识性的错误。其四,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等的原理。教学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专业工作,"仅通晓一门学科并非必然地使自己成为该学科的好教师","学者未必是良师",一个教师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应关注教育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更应了解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途径,努力用心理科学的规律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2 专业技能素养

"教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还要在学生各个疑惑方面的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具备反思,研究教学的能力。教学技能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亦即教师所拥有的教学技巧,反映了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反映出教师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研究语文教学的能力,即指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科研能力,反映语文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继续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教学技巧、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技巧的功能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控制课堂气氛与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经常需要教学技巧的巧妙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的本领,其中包括组织教学能力,分析学生的学情、分析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自我调控能力、因材施教能力、自制辅助教学学具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是语文教师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地探索语文教学规律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学识水平、诸种智能和创新意识最集中的体现。语文教师可以从语文课本中选题,研究课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要素进行分析、对结构系统进行研究,可以从语文活动中选题,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素养,研究语文活动对课堂语文教学成效的影响;语文教师能够针对语文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有益于开拓思路,有益于发现问题,有益于建立新的科研课题;语文教师可以是对教材提出自己新鲜的看法,在教学上创造性的发挥,或者创立新的教法。

3 专业情意素养

"专业情意"强调的是愿不愿意的问题。专业情意要比一般心理学意义上愿意、喜欢、向往的态度有更高的境界。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岗位,要有满腔的热情去投入教育事业。语文教师要对所教学科充满热爱,做到坚持不懈地对语文教学探索、追求。

对祖国语言文字右深切之爱,对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无数瑰丽璀璨的名著佳作经常研读。

篇(4)

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贯穿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是建立在人的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修养,它主要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的关系观和系统观、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科学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体现在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上,这其中的核心是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更需要培养科学意识、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语文教学要用更灵活的方法和适合本地条件的教学模式,将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功能以及社会、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渗透进去,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从而建立起比较符合时代特征的科学观和以科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祖国的自觉意识,并学会在实践中逐步综合地加以运用。

二、语文教学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制定了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对科学素质的理解而言,这三个维度的内容囊括了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并且有所深化。所以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工作中应重视几点做法: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2l世纪将继续展示其无穷的魅力,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知识越深,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身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一些专门的知识。

1、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方面,教师既要熟悉、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知晓知识的由来、组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还要具备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困难,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学科知识是影响乃至制约教师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所内化的知识的性质、数量、类型和程度不同,其创造力的强度和方向也就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自学、参加继续教育、阅读报刊、查阅网络资料等不断更新学科知识结构。

2、条件性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来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彻底改变“学问中心”的应试模式,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新的课程标准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新课程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关于学生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即要真正拥有这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知识增长各方面指导他们全面发展。

3.实践性知识

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可以使语文教师在课时计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以及课后评价等方面游刃有余。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要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二)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

1、备课

语文教学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有:阅读、质疑、归纳等,让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最本要求。 因此备课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等。一般来说备课应按以下步骤: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备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是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

我国传统的教育奉行棍棒教育,这种不良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发展和知识获得。因此,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主动接受学生、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平等”的最佳教育情景。

语文教学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的进程中,牵涉到许多无法定量定序的变项,语文教学应在理性的传授知识、探索规律的同时,又艺术的求异创新。要让有限的45分钟使学生更轻松地学到更多的东西,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典型的课堂教学结构:第一种:自读研读讨论迁移训练,学生往往会在老师引导下逐渐走近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会学习课文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第二种即将师生双向、多向交流作为课堂结构的主体部分,它没有一种固定的格式,注重学生思维的跳跃。

3、教材处理

篇(5)

关键词:自主学习;策略;高中语文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讲述教材为主,信息化时代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程改革以后,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这些观点是教学改革的创新。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留有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这样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自主学习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以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为目的主动制定多样化的学习方案,自主学习。

近年来,对高中自主教学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希望高中语文教师加以重视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如何使自主学习策略发挥最大作用,首先,教师要传授学生有关自主学习的理论知识;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教师要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优势。下面对高中语文课堂中具体落实自主学习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行自主学习策略的可行性

1.符合高中学生的发展规律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实行自主学习策略势在必行。高中生不仅有着丰富的思维与更高的知识水平,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自我意识,所以自主学习策略对高中生而言是可行的。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与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教导者、引导者,同时也是合作伙伴,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从而对语文学习有新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实现高中语文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以黑板为知识传输工具,如今知识的改革创新使得教师有了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多媒体教学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可以展示出教学所需要的视听信息。一般教师使用的比较多的就是视频和音频,让较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便于理解,让静态的知识变得丰富多彩具有动态的美,通过多种高科技手段来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是提高教学的途径之一。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对语文学科更加热爱并且理解上更加简单。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

2.深入剖析语文教材,实现高中语文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学科在学习方法上主张采用自主学习策略,通过自主学习策略学生可以知道哪些知识是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哪些材料是可以选用需要收集的。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选取适合的教学方式,一般的语文教学要求就是需要学生牢固掌握字词的含义,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是需要学生掌握篇章等的含义。高中语文学科比较常见的知识就是古诗词,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等内容,教师在教学时会采用类比等手法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理解其内涵。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包括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等。

3.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高中语文自主学习

要想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高中语文学科,学生才会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通过自主学习策略可以保证学生学习语文学科所需要的时间。时间是学生学习的前提,也是学习可以正常进行的必要保障。传统的教学方法,高中语文教师限制了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时间,而且对语文学科的内容也是有选择、有限制地教学,这样学生就不会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新课程改革使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主人。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但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课堂上仍然还是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学生仍然是听课。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让高中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策略得以顺利贯彻。

4.对学习进行优化管理,实现高中语文自主学习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要想提高语文学科的知识,除了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之外,还应当付出大量的努力,当然学生的天赋也是学好语文学科的重要因素。要想使学生学好高中语文,作为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资源进行管理的能力,这也是语文学科自主学习的重要策略。由于每个学生对资源管理和运用的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同。在语文学习时间安排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拟定一个学习的时间表,根据语文学科的具体内容来安排具体的学习时间。作为教师也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心无旁骛、不受影响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也可以成立班级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并且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协作的精神。每个学生接触到的资源是不一样的,在合作中可以分享彼此的资源,这也是促进学科教学发展的方法。

5.采用激励性评价,实现高中语文自主学习

作为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来对待学生,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是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保障。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做一个比较透彻的分析,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充满自信,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更加有热情。如果教学评价教师以批评为主的话,肯定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畏惧心理。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采取鼓励的策略,让学生在内心对自主学习充满热情,并且愿意付诸实施。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细心发现学生学习的亮点,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充满热情。教学评价也需要因学生而异,不能以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全体学生,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评判标准也应当不同,要建立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对于高中语文学科来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这也需要高中语文教师为此付出努力并坚持不懈。根据语文学科的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邸珍玉.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

篇(6)

[关键词]理工院校 英语专业 办学定位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杨晓燕(1972- ),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河南 焦作 45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文主义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240041033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23-03

一、研究背景

目前,全国开设英语本科专业的院校中有1/3为理工院校,而且这个比例还在逐渐上升。数量上逐渐增加的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正面临着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理工”这个氛围中更加有力地促进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一些理工类重点院校英语专业以其优秀的教学质量、特色化的外语人才培养而引起外语界的关注。但是,与此同时,其他许多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却仍然在苦苦探索问题解决的对策和出路,并且结果不容乐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如何与时俱进,认真研究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发展现状,积极提出应对策略,发挥理工科院校资源优势,挖掘英语专业发展潜力,全面提升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定位和课程设置方面探索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办学定位和课程设置的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严格按照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的要求,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长,为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输送了大量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人们对英语专业学科内涵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入,其他类型院校如师范类、综合类、外语类院校都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加强了重视。另外,由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不断完善,使得非英语专业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与英语专业学生相比,差距越来越小。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对理工院校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暴露了理工院校在发展英语专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亟须根治的症结。

1.办学定位问题。首先,对英语专业办学理念认识不清。秦秀白指出,理工类院校的英语教育“往往注重英语的‘工具性’,而忽视了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性、专业性和人文性”。个别理工类院校的领导甚至认为英语专业应为全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服务,而对于高等英语教育的学科教育内涵恐怕并不清楚。

其次,对培养目标理解和认识不深。根据《大纲》要求,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规格、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有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但是,一些理工类院校常常一方面片面地追求“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导致不少理工院校在探索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严格地遵照教育部颁布的《大纲》设置课程,轻视了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另一方面对“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深入了解和实践,就无法把这一目标与其具体课程设置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特色。

2.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人文教育。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安排明显不足,专业技能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课程急需调整。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似乎越来越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忽视了语言的人文性,忽视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其表现为英语文学课程和语言理论课程不足。胡文仲、孙有中认为“英语专业教学要加强人文教育,特别是人文通识教育”。总之,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有背离人文教育传统的趋势。

其次,师资队伍建设比较薄弱。随着高校的扩招,一些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学术梯队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缺少足够的学科带头人,正常的教研活动很少开展。尽管近年来一大批英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充实到了高校的教师队伍中,但大部分毕业生所学的仍旧是语言文学和翻译等传统专业,一些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大批新进的年轻教师的加盟难掩其教育教学底蕴不足、经验缺乏的尴尬,有相当多的教师缺乏系统教育知识素养,没有机会了解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把英语教学理解为工具性的技能训练。

这些问题的存在均要求理工类院校的领导多给予英语专业高度的重视,使其尽快明确办学定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前景,尽早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明确学科内涵,增强教育教学质量意识,加快学科建设力度,合理设置课程,以培养出特色鲜明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解决办学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的对策

1.明确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高校类型可粗略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是办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这是每一所高校必须明确的问题。高校类型与其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应是学科型人才,而教学型大学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任何一所理工院校也应如此。理工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办学定位一般说来也应该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保持一致。这就是说每所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定位要在以培养学科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两极的刻度上进行定位。

首先,要明确学科内涵和培养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社会需求和市场的驱动,不少理工院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不少理工院校的领导不了解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只注意到了英语教育的工具性,忽视了英语专业的学科性和专业性。个别院校对英语专业的学科发展内涵和定位不是很清楚,制定的学科规划与该校的层次定位不相符,缺乏切实可行的学科发展规划。因此,作为外语院系的领导应大力呼吁校领导关注英语专业的学科性,相关人员在制订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和培养方案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办学定位,既不能不顾学校的办学定位一味追求培养学科的研究型人才,也不能完全“工具论”至上,忽视英语的学科性只会使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空间越来越窄。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前提。英语专业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大纲》已经明确了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和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和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理工院校也应以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为目标。

其次,要深刻理解“复合型人才”的内涵,探索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来了,但人们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定义有不同表述。张冲认为复合型人才就是“除英语以外至少还有一门专业的初步知识”。但是根据“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复合型人才包括应用类复合型人才和研究类复合型人才,其中研究类复合型人才是指有出色的外语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实务工作应用领域理论素养或该外语语言、文学、文化学术研究领域相关理论素养的外语专业人才。刘祥清也认为人们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概念理解不全面,英语与文学或语言学结合同样也是复合。这样看来,不仅仅“外语+专业(知识、方向)”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外语+语言(文学、文化)”模式也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另外一种类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多种,如“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非通用语+英语”和“双学位”等。根据颜静兰的调查,绝大多数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外语+专业知识”或“外语+专业方向”,如“英语+科技/商务/旅游/法律”等。

理工院校开办英语专业有其独特的优势,如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密切,另外理工院校也具有良好的跨学科研究的学术传统,这样理工院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优势明显。但在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少理工院校对复合型人才的理解不深,过分注重英语的工具性,认为“英语+专业(知识、方向)”中的“英语”就是学习英语技能,而英语文学、文化等人文教育内容受到忽视,这是不足取的。此外,为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过分强调所复合专业的知识,减少英语技能课时和专业知识课时的做法不仅与《大纲》要求不符,而且也有舍本逐末之嫌,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功底不扎实。因此,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应在强化英语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与本校的相关优势学科进行复合是较好的选择。

2.合理设置课程,加强人文教育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如何改进现行的课程设置,以满足当前学科建设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大纲》规定了英语专业在大学四年期间开设的三类课程: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其中,“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就是体现复合的主要措施。目前的现状是多数理工院校非常重视复合课程的开设,开设的课时较多,这就相对减少了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和知识课程的开设学时,英语专业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受到冲击。根据胡文仲、孙有中的观点,要把《大纲》规定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就要优先建设好《大纲》规定的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基础英语以及训练听说读写译各种能力的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英语语言学、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各理工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遵照《大纲》要求,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既要体现《大纲》的要求,又要体现专业特色。

首先,加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良好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是“看家本领”。《大纲》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这里所说的“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就是专业技能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多数高校在基础阶段较重视技能课的开设,但在高年级阶段受开设相关知识课程影响,技能课程开设偏少,这种状况应该改变。特别是高年级阶段的翻译课程,若课时偏少,学生的翻译能力会受到较大影响。如何处理技能课与知识课课时的矛盾,笔者认为可适当提高技能课程中选修课的比例。

其次,充实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设置。第一,必须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开设英语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和学术论文写作等必修课。第二,由于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招生是文理兼收,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所以增设语言文化类的选修课如英语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修辞学、欧美文化、中西文化对比、英语戏剧与诗歌选读及英语散文选读等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另外,《大纲》对中国文化也提出了要求,而理工院校这方面的课程设置很不理想。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设用英语讲授一系列有质量的人文通识课程,如英国历史、美国历史、西方文明经典导读、《圣经》与西方文化、中西文明比较、国际关系史等;还可用中文或英文开设中华文明经典导读、中国艺术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等课程。

英语专业的知识课程体系除了包括英语语言学、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外,还应包含有关中国语言、文学、文化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只了解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知识,而对中国语言、文学、文化知之甚少,那么何谈“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后,凸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设置。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适当开设这些课程(如科技、经贸等)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增强学生将来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但希望英语专业培养的学生与理工或经贸等专业的学生竞争同样也是相当危险的,过分重视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而不适当地夸大其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作用可能是舍本逐末的做法。笔者建议根据《大纲》要求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严格控制课时比例,力争做到“少而精”。

同时,要凝练专业特色,其重点也在于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这些课程应当是理工院校的优势学科的课程,要确保这些课程使用优秀的软硬件资源,包括师资和必要的实验室等。由于各理工院校条件不一,大多数理工院校都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他们发展地方经济的作用功不可没,在培养过程中,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作用是不容否认的。

四、结束语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人才培养体系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紧密相关。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其人才培养体系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学校的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因此,理工院校的英语专业也不应全国一个模式,应紧紧围绕本校的学科定位和办学宗旨,不断强化特色培养,合理设置课程,才能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办学道路。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2007(4).

[2]付红霞,郭春梅.地方理工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英语教师调查篇[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4]蒋洪新.人文教育与高校英语专业建设[J].中国外语,2010(3).

[5]刘祥清.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回顾、问题与思考――兼论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人文主义传统[J].外语界,2007(3).

[6]秦秀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应该加强学科建设[J].外语界,2006(1).

[7]石冠辉.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

[8]颜静兰.推进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化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A].秦秀白,刘世生.全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论文选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 英语学科 教学 知识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常有这样的感触,当自己对各科知识所知较多时,给学生上课往往更有激情,更能触类旁通,更富想象力,更有说服力,课堂教学效果便更好。由此我确信,英语教师必须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必须熟晓各科知识,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掌握新的信息和知识,这样才能避免眼界狭窄,思想僵化,避免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自己的浅薄。英语这门学科信息容量特别大,题材广泛新颖,而且融会了各科知识,这些在教材、试卷等当中都有体现。

首先,在英语学科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的应该是语文:做英语阅读理解需要你的语文理解能力;写英语作文需要你的语文表达和文采;学习英语语法需要你的语文语法知识基础;做翻译需要你的语文功底……这里,我就拿语法做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下面两个例句:

例1:The lady who helped you in the library yesterday is our new teacher.

例2:“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宋·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一个是英语例句,一个是语文里的文言文语句,两句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不过仔细阅读比较一下,两句还是有相似之处的。第一句是英语中的限制性定语从句,第二句是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的倒装句。两个句子都与定语有关,而且将定语放在被限定词之后,在译句时(英译汉、文言文译成语体文)都需要将定语放在被限定词之前,句子才符合中文的语法习惯。例1画线部分译为:昨天在图书馆帮你的那位女士;例2的画线部分可译成:也可算是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可见例1中的“who”和例2中的“者”都是一种特定语句的标志,不需要追究它们在句子当中的具体含义,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译。

因此,就语法而言,英语与语文都有关于语法的内容,将两门课程中的语法相比较,相同之处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学习,不同之处可以区别对待,也可以利用比较使各自的特点更加突出,这样两种语法体系就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两门课的学习也相得益彰。

其次,英语学习中也有牵涉到物理化学的,譬如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二册(下)Unit 13 The water planet的“The properties of water”(rdading部分), 当中的第一点就有讲到水的CHEMICAL STRUCTURE: ... The water molecule is made up of two hydrogen atoms and one oxygen atom. They form a polar molecule, that is, one with a slightly positive end and a slightly negative end. 在后面的几个部分也分别讲到了有关水的SALINITY:...The salinity of the earth’s oceans is about thirty-five parts per thousand, meaning that there are about thirty-five grammes of dissolved solids and gases in one kilogramme of water...;DENSITY: ...Density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and volume and is measured in kilogrammes per cubic metre (kg/m?). The density of pure water is 1000 kg/m?,meaning that one cubic metre of water weighs 1000 kilogrammes...;以及HEAT CAPACITY: ...Heat capacity is the amount of energy it takes to raise the temperature of a substance by one degree centigrade. 很明显,学习这个单元时最起码要有一些基本的物理化学知识。

此外,有关地理的比如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英语 第二册(上)Unit 5 The British Isles,里面讲到了不列颠群岛的组成、位置、气候等情况。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英语 第一册(上)的Unit 11 The sounds of the world讲述了一些有关音乐方面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几种musical styles及其他一些相关信息;Unit 8 Sports 中具体讲了The Olympic Games和Yaoming。其他在练习卷里,尤其是阅读理解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这里就不一一陈述了。

可见,要处理好英语这门学科的确不是一件易事。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主要职责是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生存本领和技能。教师知识的渊博,是教好教学的前提。教师知识丰富深厚,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把固定的静态特质转化为动态特质,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熟练掌握技能。所以,英语教师除了本专业外,除了要系统深入地掌握所任课程需要的基本知识外,对其他学科也要有广泛的兴趣,同时能够渗透性学习,达到由专才向一专多能的转变,这也是新时期的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当然,这有一定的难度,毕竟不能要求每一位教师做百科全书似的人物。但是,如果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那么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从整体上看待整个知识体系,更能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奥妙,使他们在触类旁通中视点升高,视野开阔。而且,这几门学科,学生每天都要接触,他们比较熟悉,甚至一些能力强的学生自己会将各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那么让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受到一些启发就是英语老师所要负责的了。

各门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了解邻近学科或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能够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无论哪一个专门的学科,都需要邻近学科有关知识的支持,新的学科更往往是在几个边缘学科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在教学中随处体现自己广博的知识面,引导和鼓励学生扩大知识面。同时,教师要想与学生很好地沟通,也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要学会渗透式学习,而且今后各科教学在内容上、方法上的相互渗透,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教师必须具有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总体说来,英语学科的学习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其他各门学科密切相关,是各科知识的大熔炉。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各科知识的结合和相互渗透,利用各学科的关系,开阔学生的视野,解决疑难问题,通过加强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感知力,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全方位地丰富知识,真正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梦溪笔谈·雁荡山》 .宋·沈括 .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 第二册(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 第二册(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