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现代教育科学

现代教育科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04 13:31:49

现代教育科学

现代教育科学篇(1)

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思维逻辑支点及实施原则

国高等教育投入产出主成分分析:1995~2006

对教育收益率与教育需求关系的研究

普通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述评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省本科师范院校为例

高职院校实施英语项目课程的师资要求及其对策

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教科研工作

要用高教科研成果指导高教改革实践

2009年吉林省高教科研工作会议纪要

大学章程:落实高校办学自的制度保障——对大学章程制定主体的思考

建构“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新模式

现行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资金管理研究——以财务管理为视角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空间

具有系统性的充实的法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应用型本科大学教学体系转型研究及其实践

网络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生态化模式建构——基于网络约课的教学模式建构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性别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

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系统性方法探讨

论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展望

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六大问题析谈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训导的实施途径

可雇佣性开发状况的调查研究

歧视消除:和谐社会 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浅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高校英语教育改革

刍议高师院校的角色实践教学

为教育智慧而训——对师范生教育技能培养的思考与研究

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艺术

艺术设计教育中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方高校定位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

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新升本科院校科学发展

高校办学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趋势研究

对完善我国高校教师申诉机制的若干思考——美国经验的启示

日本教职研究生院的出现与教师专业化

澳大利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启示

地方高校“大四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从儒家孝道思想解读大学生自杀现象理解、尊重、引导—主体间视阈中的高校德育实践

论德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权威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及意义

当代人格危机与大学生人格教育

基于自我归因的大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分析

大学自治的内涵与形式

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分析

对部属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分析与思考

略论大学的知识管理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

论耶鲁大学的自由精神

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及借鉴

中外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及对策研究

美国大学教师学术自由权利保障的制度分析

韩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外语课程知识观的后现代解读

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校女毕业生就业 性别歧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从高考女状元谈起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管理与违约行为防范

本科生国际交流活动与领袖特质开发

高等学校“第四职能”研究述评

论优质高等教育之尺度

现代教育科学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科学;应用

一、本文研究内容的提出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作为一门以探究为主的开放性学科,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已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中的各个领域,推动着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革。同时,作为一种理论、一种观念,现代教育技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着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在科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更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就对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现在,大部分学校对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的投资上是相当舍得花钱,动辄几百上千万的投资是很正常,然而在教学软件、师资培训等软投资方面却相当“慎重”,投入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事实上,硬件设备只是些死机器,没有人的正确运用都只是些摆设,只有能够灵活、恰当地将现代教育技术相关设备运用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在软环境方面的投资其实更为重要。可是,不少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自购卖回来后就成为摆设,仅限于领导视察、兄弟院校参观之需要,或者学生搞课外活动的场地,要不就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等面子工程上露露脸面。同时,由于管理制度及人员不到位,管理宽松甚至无人管理,这些昂贵的设备在购买不久后,就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即使部分老师想使用也难以实现。

目前,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高低已经成为制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不少学校软硬件设备都很完善,设备使用状况良好,维护到位,但使用率却很低。这除了思想认识不足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运用能力有待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需要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全体教师都应该清醒认识到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全体教学人员共同的责任,要不断学习,提高应用能力,促进自身的信息素养的发展和提高,为现代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1、创设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一切都在运动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课件:

(1)只有一辆公共汽车,判断其是否运动?

(2I)加上两排树,判断汽车是否运动?

(3)只有一条鱼,判断其是否运动?

(4)加上几根水草,判断鱼是否运动?

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的“如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问题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了“参照物”这一概念。这样的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2、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优化教学效果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科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比如在《一切都在运动中》,直接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这一概念较为抽象,怎样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理解呢?我设计的课件如下:选择三样物体,大飞机、小飞机、蓝天,利用事先规划设计好的路径的长短,很直接地呈现了分别以大飞机、小飞机、蓝天为参照物的物体运动情况。从而也使学生明白了“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同”。

这样的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交流造成的障碍,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双向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

3、图文并茂、试听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

科学来源于生活,在具体教学中我们的问题往往来自生活,又要回到生活,所以势必要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些现象三言两语说不清,也不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感知和记忆。这时,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中,关于死海、潜水艇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形象地通过视频、动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明白了原来生活中处处藏着科学知识。

4、注意交互,增加科学知识积累

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注重知识的积累。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例如:在科技知识竞赛的辅导中,除了阅读书籍,多媒体的反馈系统可以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及时、有效。在让学生做选择填空时,若学生拖动目标所到的位置不正确,计算机会马上提示,鼓励学生自继续思考,寻找根源,正确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举行各种比赛,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学和辅导,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不合理应用,往往会适得其反

目前,不少教师已经开始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也开始应用于自己日常教学过程之中。但一些错误的做法却导致结果不如人意,甚至不如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有的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认为有了丰富的试听资料,就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点,从而导致整节课信息过量,甚至偏离了教学重点,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课堂效率下降。现代技术的应用,虽然节约了教师不少板书,但如果设计的课件包罗万象,把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全部加人,变得重点不突出,难点被忽略,完全变成灌输式地教学,使学生记忆、思考、理解的时间和空间被迫减少。这种做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全部完成,而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在一系列地视觉冲击下反而是云里雾里,摸不清头脑。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突出媒体技术,忽视了其对课堂的辅助作用。在一堂课中,教育技术过分突出,课件过分精美,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甚者,完全不顾教学重难点,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只是停留在某个方面,一味追求媒体形式的多样化,结果喧宾夺主、弄巧成拙。

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展示课件的同时,忽略了和学生的互动。一堂课变成了放映式教学,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忽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五、小结:

总之,在科学课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求知领域,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求知视野。学生的学习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既发展形象思维,也发展抽象思维,学习也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会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学,更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力地促进科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曹燕琴. 小学科学评价改革初探[J]. 小学教学参考, 2005,(15)

[2] 张楚廷. 科学课程的改造[J]. 中国大学教学, 2004,(09)

[3] 王达光.刘满元,周培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J];高教论坛;2004年04期

[4] 肖树滋.胡保利;教育技术与21世纪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8年04期

[5] 蒋建新.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育的影响[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阮智勇.王建平;发展现代教育技术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现代教育科学篇(3)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 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发展,为学科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教与学信息的传输过程,改变了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它的高科技性促进了素质教育观念的确立;它丰富的教育资源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空间;它的形象化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个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往往起源于灵感及大胆猜想。他们经过细心观察、分析,反复实验、论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终于获得成功。素质好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也是发散型的,头脑中经常灵感萌生。比如,他们在学习圆锥曲线时,经常遇到动弦的中点轨迹问题,难免会萌发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轨迹上的点不是弦的中点,而是弦上的一定比分点,结果又是如何?大家知道,方程与曲线是从"数"与"形"两个侧面对同一轨迹问题展开研究的。上述问题,从"数"的方面进行推理、运算,学生难以求出方程,即使求出来了,由复杂的方程也无法判断轨迹的图形。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借助了《几何画板》,在"形"的方面下功夫,终于成功地作出了动弦的定比分点轨迹。通过鼠标的拖动,可以方便地改变这个定比,津津有味地观察各种不同情况下,轨迹所形成的曲线图形。他们做的是以前不可能进行的数学实验,得到的是书上找不到的有趣结论。

利用《几何画板》,学生很容易作出极坐标方程ρ=asin(nQ)的图象--多叶玫瑰线。这个图象,用原始的描点法是难以作出的。在欣赏玫瑰线的"花瓣",随着n的变化而变化之后,学生产生了疑问:(1)为什么曲线总是花瓣形的?(2)"花"的瓣数与n的关系如何?疑问激起了思维的火花,他们从"数"的方面去研究,促进了自己智力因素的发展。

现代教学技术创设了开放、合作、和谐的课堂教育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多媒体的介入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模式。外语组为了使学生学好有关天气的词汇及日常交际用语,组织学生参与拍摄有关天气的日常对话录象带,并通过剪辑、加工,制成课件,让学生也上屏幕当当"小老师"。为让学生学习有关形容天气的副词用法时,在课件中设计了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副词与图象所展现的动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为让学生学好"现在进行时态",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听、说、读、写",寓教于乐,彻底改变了以前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格局。

现代教学技术为情感的激发与思维的开拓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它不仅可以使思维与情感的发展得到同步进行,而且可以使思维与情感活动图示化、简明化和流程化,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和谐发展。

《黄山记》是篇游记文章,作者徐迟以热情奔放、酣畅淋漓的文笔叙述了雄放的黄山瑰丽奇特的景色。为了使学生学好这篇课文,体会作者独出机杼的谋篇布局,教师从网上下载了有关黄山的精美图片,根据课文的内容将所搜集的资料分成简介、胜景、思考和小结四部份。其中简介部分包括作者介绍、黄山的命名及形成,胜景部分则分为日出、佛光、云海、奇松、异石、林荫道等几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的相应内容,结合学生思维的发展,点击对应的按钮,将辅以文字的精美图片在屏幕上展现,让学生有亲临黄山之感,使他们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得到和谐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使教学过程得到了优化。学生从感官上具体地感受到黄山的独特之美,激发了他们对新时代、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在周记上感慨地写着:"那温泉、奇松、云海……都在向我招手,要我进去。闭上眼,我仿佛呼吸到了黄山清新的空气。张开双臂,我仿佛拥起了所有美丽。黄山的一切,我感觉到了!我能摸到了!黄山已植入我的心中!"

现代教学技术的虚拟仿真效果使学生如临其境,使不可能进行的实验在屏幕上展现,化微观为直观,化想象为直觉,化抽象为具体。

"质子的发现"、"重核的裂变"、"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等都是属于微观领域的知识,相关实验都无法在中学物理实验室里完成,传统的教学只能靠挂图"空对空"地进行,学生难以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生动地展示了卢瑟福发现原子的实验,演示了铀核裂变、链式反应等过程,清晰地分析了核反应堆及核电站的工作原理。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模拟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实验-理论论证-获得成功"的发现新物理微粒及物理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透镜成像是几何光学的重点和难点,其实验必须在暗室中进行,而且物体每改变一个位置必须在透镜的另一侧重新调整光屏的位置,直到找出清晰的像为止。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弥补了实验的这一缺陷,它把实验呈现在屏幕上,十分方便地进行动态操作,最后得出透镜成像的规律,加深了学生的印象,降低了教与学难度。

转贴于 现代教学技术实现了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真切地展示了点、线、面、图形、图象的变化过程,使数学恢复了"动态"的本来面目。

以高中数学中的"函数的图象"为例,按传统的教学法,老师难以把变化中的图象画准,更无法在黑板上演示出其动态变化过程。图象如何因参数A、ω、φ的变化而变化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多功能的课件,使它具有三大功能:(1)五点法作图;(2)图象变换;(3)图象的左右扩展延伸。课件适用于课本中相关章节所有例题及习题的辅助教学,既贴近于教学实际,方便于老师授课,学生练习,又具备灵活性大、应变力强、生动直观、操作简便等特点。课件直接展示了曲线的变换过程,把变换中的每一个图象清晰、准确无误地呈现在屏幕上,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图象生动、形象地动画、平移、伸缩、扩展,强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课件操作简易,便于学生参与。 灵活多样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课件中数与形的有机结合、数与形的相互印证,有利于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使音乐欣赏课能真正具备"欣赏"功能。

多媒体课件《管弦乐曲》方便地帮助学生认识管弦乐队中四个固定编制的乐器组和"特色乐器组"中各项乐器的性能和音色特点。在主界面中设置"体裁介绍"、"乐器介绍"、"作品简介"、"思考与练习"等四个按钮。任意点击其中按钮,就可进入某一次界面。如:点击"乐器介绍"这一按钮,次界面中出现"铜管乐器"、"木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特色乐器"等五个按钮,再选择按钮点击,可在出现的新界面中进行欣赏。

学生对"贝多芬"可谓知其名而少闻其"声",课件《交响曲》通过由卡拉扬指挥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和"第九交响曲(英雄)"音像资料的欣赏,使学生感受到交响曲博大精深的感染力和贝多芬不朽的音乐风姿。

在设计方面,着意使课件具备有师生双边互动的功能。如在《交响曲》这一课件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欣赏过程中,设计了由学生操作的按钮,用以选择第四乐章代表性音乐主题的合唱音像或乐队演奏音像,并可让学生反复跟随演唱。

音乐组收集了大量京剧、越剧、黄梅戏等知名剧种的名段音像资料,制作成课件《戏曲与曲艺音乐》,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戏曲音乐的艺术神韵和动人风采。此外,通过多媒体播放音像的便利,把地方戏剧也请进教室,组织了泉州地方剧种"高甲戏"代表性剧目音像资料片段的欣赏,增进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现代教育技术使宏观现象的教学具体化。

以教师制作的课件《地球的自转》为例,课件运用GIF动态图像结合Authorware 5.0软件的移动图标制作三维动画,把地球绕轴自转同时绕日公转的宏观运动情景展示在学生面前。课件编辑了地球自转的有关AVI影像动画,生动直观地解释了自转方向、自转周期、昼夜更替、地球形状等宏观现象。动态的图象与画面,让学生容易区别自转周期的恒星日和太阳日,分析晨昏线和昼夜半球产生的原因,懂得不同经度的地区为什么地方时不同的道理,真正理解物体水平运动产生偏向、地球两极稍扁及赤道略鼓都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缘故。

翻滚式的菜单:自转方向、自转周期、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地球形状及退出等的设计,不但使本课教学内容的结构系列化、程序化,而且方便于学生自学与复习。

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地球运动的二维和三维空间模型,把宏观的现象具体化,抽象的物质直观化,动态的过程形象化,繁杂的知识系统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化学科的实验教学。

原电池的原理是电化学的基础。其反应中所涉及到的电子的得失及移动过程,是悄悄地进行着的,肉眼根本看不见。在化学实验室中进行的由Zn-Cu、H2SO4形成原电池的实验,往往由于难以取到纯净的Zn板,结果在Zn板上也会产生少量的气泡。这就使老师一开始难以向学生解释这一原理的科学性。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就是运用多媒体课件。用小圆点虚拟电子,设计动画,让Zn板上失去的电子沿着导线移动到Cu板上。两个小圆点就是两个虚拟电子,它们一起在Cu板上与H2SO4溶液中的两个氢离子结合,形成了H2,气泡就从Cu板上冒出。生动形象的过程,使学生容易明白原电池的原理。接着,学生不难对老师提出的下列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1)在上述实验装置中设置一个电键,当电键断开时,哪一极有气泡冒出?这时是否有原电池形成?

(2)若把"Zn-Cu"改为"Fe-C"或"C-C",能否形成原电池?

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发现化学实验室中进行的由Zn-Cu、H2SO4形成原电池的实验,在Zn板上也会产生少量的气泡,是由于带有微量杂质的Zn板上,隐藏着无数个微小的原电池的缘故。

现代教育技术使历史镜头在学生面前重现,使学生品味到历史的真实感,发挥了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上《三国鼎立》,插入"火烧赤壁"电视片段,屏幕上"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深化了学生对重要历史人物性格的了解。把"暗淡了的刀光剑影" 重现在学生面前,让"远去了的鼓角争鸣"在学生耳边回荡,烘托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收集珍贵的历史图像与影像资料,结合课本内容,整合成系列教学组件,上《世界现代史》,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代替了以前"纸上谈兵"、索然无味的历史教学。

上《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欣赏民歌《南泥湾》及影视画面,展示 "大生产运动"的场面,陶冶了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操; 重现"百团大战"的历史场面,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坚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信念。

现代教育科学篇(4)

1、变被动的传授式的学习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

通常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地位都较为被动,不得不去接受知识,甚至还有可能在没有弄懂旧知识的时候,又附加了很多新知识。如果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教材内容,这样的话,学生就更容易明白其中的细节问题,更容易掌握其中的知识重点,不断创新自己的知识。例如,因为很多地理环境和条件会对一些实验带来一定的限制,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实现,就像地壳运动,卵石的形成、月相现象、风的形成、地震等等,教师要利用已经制作好的图片、录像或者多媒体网络,将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些科学现象。同时,在其中还能够学习到更多更深入的知识,使本来很难弄懂的问题也变得容易起来,而且越来越简单。教师也不再需要不断地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并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也会有很好地发挥。例如,在《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课中,因为学生对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水蒸气再受冷变为云, 云随风飘动再变成雨、雪, 雨水及雪水又渗入地里流入江河海洋这一全过程没有完全见过,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之后的理解程度也不是很好。对多媒体进行利用,将这一个变化的过程全面地展示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在理解上就更为轻松,教学中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变完全教师计划下的学习为部分学生选择性的学习

学生应该有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的权力,这样的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找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为扎实。例如,《无土栽培》、《食物的营养》、《花的构造》、《导体和绝缘体》等,在《无土栽培》中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栽培的方式,自己适合哪种栽培方式就选择哪种,这样的话,对于自己选择的栽培方法就会有很充足的信心进行下去,并且能够认真地钻研其中的每一个过程,找到自己的这种栽培方法在世界上有怎么样的成就等等,学生就有了充裕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找到其中的规律,更容易理解和学习。

3、变教师单向的学习为师与生、生与生的交互学习

其实就是由师生结合共同进行学习活动,这样的话,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相互发挥作用,最终达到一定的提升。在教师的工作范畴中,“传道、授业、疑惑”已经不止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了,现在学生所出现的疑惑,并不是教师就能够解决的,现在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教与学之间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在学校网站中进行论坛,将E-mail发送给学生,学生的E-mail也可以发给教师,把网络上面获得的有关信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讨论、演示、查找, 获得更新的知识,这样对教师、对学生都是有好处的。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引导实践应用

1、让学生将课堂学习同课外学习相结合

学生运用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 举一反三, 有效地进行课外学习。例如《昆虫》一课, 学生在网络上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昆虫标本, 也了解了其一些生活习性, 并且育断尺好地归纳出昆虫的共同特征。课后, 学生根据这些所掌握的知识,找到许许多多的昆虫, 并能在投影仪七解剖昆虫, 还能做成标本。这样,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又学会了观察事物的方法。

2、让学生将书本学习同生活学习相结合

书本知识来源于实践, 来自于生活, 实际生活是知识的的源泉, 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同生活实际相联系, 才能让学生将书本知识活化, 这样的结合, 才能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例如《空气的污染和保护》一课, 利用多媒体, 通过一些工厂排放废气, 车辆排放尾气图片及大量的事实,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空气的污染, 从而理性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然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找到周围由于空气污染而造成后果的事实, 感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并且还发现水的污染、垃圾的污染等造成的严重后果, 通过这一做法,环保意识自然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 引得学生关心生活, 关心社会,并且能说出这些问题独到的看法, 突破了教材, 密切了生活, 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3、让学生将教师计划下的学习同学生独立自主创新学习相结合。

现代教育科学篇(5)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显著的优势成为学校培养和造就创新性人才的摇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声、光、形、色的传递,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生动、直观地描绘出教师难以言传的意境,为传统、单调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收到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大胆实践,相互合作,努力创新,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本课题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领域,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超。

1、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载体。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辅助教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新课程实践中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研究内容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基本要求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个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过程。

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要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打破地域界限去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低耗、高效、优质”的优势,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浅谈如下:

2.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一门课,就必须让他喜爱这门课,而数学学科的抽象枯燥,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现代教育技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学软件可以做得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选择,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

例如:在讲解《正弦函数的性质和图像》这节课时,内容枯燥,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数学基础较差,对理解图像的成因和周期性变化这一规律比较困难。“为什么图像是波浪形的,而且不段重复出现?”学生们往往有这样的疑问。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讲授,他们往往理解困难,导致学生失去信心,打击学习积极性。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把图像的生成过程播放出来演示给学生,这样图形生动形象,一目了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理解、掌握。

2.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个体化学习。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来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

例如:在学习《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和图像》一课时,要观察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并总结其性质。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需要画大量的图来让学生观察,同时还要做一定的解释,这样费时费力,效果也不一定理想。而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后,学生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自由的选择关于A, ω,Φ的几组数据,通过课件中的软件生成相应的图形,从中发现一些有关的信息,总结出当A, ω,Φ中三个值发生变化时,正弦型函数图像变化的规律,从而得到幅值A、圆频率ω初相位中三个值对该函数图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可请求别人帮助,也可请教师解决。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个体化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但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在前人实践中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它不再是感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比如,在学习《正弦函数的性质和图像》一课时,要求学生掌握y=sinx的图像成周期性变化,其最小正周期为这一规律。这个结论的由来往往不容易理解,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肯定不好。而引人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演示出正弦函数y=sinx图像的生成过程,把文字、图形、动画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加深对这一性质的理解与记忆。

2.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认知环境,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捷径。教学中必须改变只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以掌握知识的“量”的多少来判断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忽视使学生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知识结构的现状。在教学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用来展示知识脉络,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运用于数学教学时,可以通过计算机建立形象的知识网络图,教师在教学时利用语言把知识之间的联系及规律表达出来,并且注意调节、完善学生的思维,从而展现教材中知识结构的转移,即实现了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构建和重组。

2.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现代教育科学篇(6)

摘要:早期大学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各国高等教育之间始终相互借鉴与影响、现代高等教育追求与社会其他领域的和谐发展,这充分表明了开放性不仅是高等教育学发展至今的历史性主题,更是现代高等教育学的一个重要而鲜明的特征。而开放性作为现代高等教育学科的重要特征和学科迅速发展的活力来源,主要表现为问题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统一,多学科研究范式的确立,立体化学科群的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3)06-0122-04

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就是具有开放性质的社会活动。综观高等教育漫长的发展史,从中世纪大学雏形的产生,到近代高等学校职能的完善,再至现代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开放性自始至终贯穿其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开放性,使得以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高等教育学〔1〕也相应地成为一个开放的研究领域;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开放性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学科的一个重要而鲜明的特征。探索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坚持开放性的学科建设理念,不仅可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自身的成长和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高等教育学科发挥其促进、引领与指导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开放性的涵义

开放性,是指具有开放性质的形式,或者具有开放形式的措施。高等教育开放性的实质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与外界环境如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与整个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随着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其具有的开放性特征已展示得更加充分,并更具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换言之,高等教育开放性具有多重涵义,在不同的领域与关系里,人们可能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式去加以理解和描述。在社会领域里,高等教育的开放性被认为是对其社会功能的增强,与社会其他各个系统联系的增多;在民众关系中,高等教育的开放性被理解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其主要表现为民众具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国际关系里,高等教育的开放性被认为是宣传本国文化、本国价值观的重要窗口,是不同国家间政治交流的重要途径;在知识范畴中,高等教育开放性则被视为不同学者为获取共同知识而进行的一种跨国界行动;在人才培养上,高等教育开放性被理解为要求不同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学习全球文化,并能领悟并描述人类价值观;从高等教育的使命上看,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则被认为是高等教育要具有抛弃偏见的道德精神和跨越国界的全球意识。

二、开放性:高等教育发展至今的历史性主题

1.早期大学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

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在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开放性只是一种自然的、不自觉的状态,表现为大学在文化上、地域上和知识上的开放。中世纪大学教育的兴起是建立在吸收并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也是产生于东西方知识交汇和知识激增的时代。对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权利长期不懈的争取,使得中世纪大学成为传播东西方文明的中心,成为人们追求高深学问、探索真理的乐园。尽管中世纪大学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存在一些先天不足,但它以吸收并交融东西方文化成果作为传递高深学问的学术基础,使“大学”这种教育机构在16世纪遍布整个欧洲。这一时期大学教育的开放性、实用性、国际性、平等性为近代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各国高等教育之间始终需要相互借鉴与影响

在近代各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开放性则是一种自觉的、全面的开放,表现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领域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与相互推动。尽管不同国家之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和社会环境迥然不同,但并不影响相互之间的学习与借鉴。19世纪洪堡的教育思想因在柏林大学成功实践而得到广泛传播,获得了世界性的意义。洪堡思想和柏林大学模式越过德国的国界,传播移植到欧、美及东方大多数国家,并在新的土壤里生根、开花、结果。同样,20世纪初叶,美国形成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其办学理念和制度通过各种途径输出到其他国家,从而对当代世界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现代高等教育模式和理念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借鉴或移植贯穿于整个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并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世界高等教育错综复杂而又五彩纷呈的局面,促进了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

3.现代高等教育追求与社会其他领域的和谐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开放性已成为其内在诉求。较之传统的高等教育,现代高等教育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现象,并始终处于变革和发展之中。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学应用研究成果表明,“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它比其他教育系统更需要同环境的方方面面交流信息”〔2〕。潘懋元先生指出:教育受到两条规律的影响,一条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即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另一条是教育内部诸因素关系的规律,即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3〕。这是对包含高等教育在内的大教育所作出的判断,当然适用于高等教育,且在一定程度上,外部关系规律对高等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更大。例如生产力的普遍提高、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等等,迫使传统的高等教育在层次和职能诸多方面产生新的变革,在观念和理念上发生实质性的转变。现代高等教育已经不是单指大学教育,而是作为一个多层次的集合概念而存在,它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因此,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作为子系统的高等教育自有其独立性,但独立只是相对的,开放是绝对的。现代高等教育系统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正自觉地以开放的姿态,通过自我改革,争取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和谐发展,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不断出现的新需求,这本身就有力地说明了开放性已成为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诉求,现代高等教育学科已摆脱了“金字塔”的囿限,走上了开放之路。

三、现代高等教育学科开放性特征的集中体现:学科研究的开放性

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相伴而生。如前所述,正因为“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所以,以这样“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需要进行大量信息交流的开放系统”〔4〕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现代高等教育学也必然是动态的、开放的。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学也相应地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研究领域,而学科研究的开放性集中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学科的开放性特征。

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的高等教育学,其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在许多方面的研究尚不十分充分,例如尚未确立公认的理论体系,缺乏统一的专业术语,分支学科林立,等等,这些曾一度造成人们对高等教育学科认识的混乱,对高等教育学科存在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甚至出现“高等教育学被其他各社会学科瓜分”〔5〕之说。不过,作为一个涉及面广、对社会的现在和未来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领域,高等教育学依然以迅猛的态势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本学科的研究“范式”,其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为学科的成长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回顾高等教育学科的成长及其研究之路,开放性仍然是其重要而鲜明的学科特征。

1.研究内容的开放性――问题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统一

现代高等教育学是一个开放发展的领域,是高校、社会与高等教育学自身发展相统一的领域,是各种价值观的发展、知识的发展及人的发展相协调的领域〔6〕。在这个开放发展的领域中,开放性首先体现为研究内容的开放――如何看待问题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如何看待高等教育学科,高等教育学是一个研究领域还是一门学科,这是高等教育学研究者不能回避的问题。

中国和西方的高等教育研究植根于各自不同的文化土壤,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对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学科的制度背景这里不作详细阐述,仅就问题本身而言,所有与高等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都是有价值的,而这些价值是在不断的研究中逐渐被认识和发现的。正如人们认识到高等教育学是应用学科,但同样也不能忽视这一学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一样。如果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不全面,甚至人为地加以限定,就不仅会限制人们发现研究某些问题的价值,也会引起人们对理论体系价值的忽视。因此,理论研究和问题研究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二者既是各有侧重,又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特色。正如潘懋元先生所指出,高等教育学既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也是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7〕,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采取问题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目前高等教育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发展中的适宜选择。

既然现代高等教育学是不拘泥于形式的、开放性发展的领域,在研究内容上可以采取开放的思想观念,以开放的意识建立一种开放性的高等教育体系,那么,在这个体系中,实践的价值、理论的价值、人的价值、知识的价值等,均应得到肯定。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高等教育学完全没有必要纠缠于高等教育学“究竟是理论研究还是问题研究”,因为开放性本身在于发现真正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问题,解决问题。换言之,高等教育学研究需要的是关注实践,注重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统一,这对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高等教育学的原理、模式、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方法的开放性――多学科研究范式的确立

高等教育学想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方法论的研究不可或缺。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比,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高等教育活动,而不是一种纯粹的社会意识。因此,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在形式上是一种理论的思辨和加工过程,但其目的不是要远离实践,而是要使理论以一种更高级的存在方式结合实践和指导实践”〔8〕。既然高等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并重的学科,那么学科建设必然受到高等教育实践活动复杂性的影响,学科研究方法自然就会突破单一学科的固定模式。因此,借鉴和利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对高等教育学进行交叉研究与综合研究,构建开放性的高等教育学科研究体系,对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为什么高等教育学在近年内发展迅猛,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笔者认为,突破仅限在教育科学领域内研究高等教育的禁锢,用一种开放的姿态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去研究高等教育是一个关键因素。近几年,西方和我国学者纷纷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组织学、文化学等角度去探究不同的高等教育现象,不仅有助于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还使得高等教育学对普通教育学理论的依赖性逐步减弱。

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言,“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9〕。从任何一门学科视野考察高等教育都有其局限性,不同学科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观点不同,逻辑体系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不同。多学科研究就是借鉴其他已经成熟的学科的研究方法,对高等教育作综合研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进行系统的梳理,对那些高等教育学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给予系统的解答。这就需要我们的研究者具备开放性的意识,采用开放性的学术姿态。

然而,研究方法的开放性不等于随意性,它赞成用不同的思路得出不同的答案,但反对随意地得出不合理的答案。笔者认为,多学科研究不是多学科理论的大拼盘,如果把高等教育当成其他学科理论研究的试验田,不遵循各学科和问题之间的有机联系,生搬硬套其他学科的理论,就会造成高等教育理论杂乱无章的局面,最终会影响到高等教育学科的独立地位。

3.研究客体的开放性――立体化学科群的建构

在各个已知学科领域中,教育学科目前被认为是最复杂的领域,同时也是确定性程度最低的领域,其中高等教育学科又是教育科学领域中最复杂和最活跃的领域。高等教育内部学科林立,同时“近代高等教育规模的迅猛扩张,更增加了这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9〕。现代高等教育学根植于现代社会,处于分支和交叉学科迅速兴起及国际化的学科环境中,而且,同其他学科的结构一样,高等教育学科是一个开放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其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学科前沿的延伸也是完全开放、没有止境的,这就决定了它的研究客体十分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人及人的发展与培养;高深知识及其传递、应用与创造;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及其与社会各领域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学科不仅有自身独特的研究领域,而且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的某些领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学科本身的复杂性与交叉性,各种问题纵横交错,致使现代高等教育学科自产生之日起,就始终处于分化和综合的过程之中,学科发展和教育实践催生了一系列高等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

众所周知,中国高等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推进改革以来,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都在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数量增加中得到了具体的反映。目前,据不完全统计,高等教育学科自正式创建以来,已经分化出20多门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这些分支学科都拥有自己的专著,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形成了重要的学术成果,组成了一定规模的高等教育学科群。暂且不论这些子学科能否构成严格意义的学科以及对母学科的存在价值所形成的冲击,这些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本身就为丰富高等教育理论、促进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高等教育学是面向未来,面向知识,面向世界的。新知识、新专业、新学科在不断涌现,新问题、新矛盾和新解决手段层出不穷。今后,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高等教育学内涵和外延的丰富和延伸,在母学科――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中,新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还将不断分化和产生,部分分支学科将会或者正在进一步分化为次一级的分支学科,形成多层次的分支学科体系;同时,各分支学科之间又将根据实践需要部分地综合成新的上位学科,或派生出新的下位学科,最终构成多维度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学学科群。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分化与综合的开放性状态之中,现代高等教育学学科会逐渐地趋于成熟。

参考文献:〔1〕

胡建华,周川,陈列,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6.

〔2〕徐辉,季诚钧.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3-15.

〔3〕潘懋元.教育基本规律及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运用〔J〕.上海高等教育研究,1997,(2):1-6.

〔4〕汪永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1999,(10):23-28.

〔5〕张征.高等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J〕.江苏高教,2010,(5):28-31.

〔6〕梁燕玲.开放的发展领域――后现代视阈中的高等教育学科〔J〕.高等教育研究,2005,(7):61-66.

〔7〕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的比较、困惑与前景〔J〕.高等教育研究,1991,(4):1-12.

现代教育科学篇(7)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的教育发展战略,也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向现代化的理想境界迈进。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教育报刊坚定正确的办刊方向,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促进自身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育报刊作为指导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宣传舆论主阵地,前瞻性和超前意识是其最基本的办刊理念。所以,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些重要原则。

――教育的以人为本问题。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教师,充分发挥他们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人成才。

――教育的全面发展问题。首先,教育要全面发展,包括教育服务面向的全面性。也就是说,教育要惠及13亿人口,为所有的人群提供公平的教育服务。其次是教育发展内涵的全面性,即教育发展的内涵不只是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展,而是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发展。再次是学习者发展的全面性,即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的协调发展问题。一是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教育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三是教育形成要素的协调发展,即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是确定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二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以能力建设为本;三是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

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教育报刊的现代化建设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实施:1.与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相适应,适度超前,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大方向;2.用先进的市场经济机制指导教育报刊的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3.走产业化、集团化发展之路,打造精品,形成“拳头”产业;4.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己任,始终体现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办报、办刊宗旨,为广大师生释疑解惑、排忧解难。这就要求我们全力以赴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从根本上治理教育报刊的散、乱、滥的状况,努力实现教育报刊的编辑队伍建设、编辑出版手段的现代化。

坚持治理教育报刊的散、乱、滥

经过近30年的努力,借乘改革开放东风,教育报刊异军突起,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我国新闻出版界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目前我国的教育报刊市场,其发展势头强劲,覆盖面广,从中央到地方,共有教育报刊社(或叫期刊社)30余家,涉及全国100多万所学校,辐射2亿多教育人口。仅以报纸为例,在专业类报纸当中,教育类报纸占有重要位置。据权威部门统计,现在平均发行量超过100万的报纸不到20家,其中有5家是教育类报纸。而发行量最大的5家报纸中,有4家是教育类报纸,它们的平均发行量超过600万,最大平均期发行量达到1450万。由此可见,教育报刊承担着传播党和国家的意志及价值观的重任,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传播先进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引导方面,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任务艰巨而又光荣。

但是,目前教育报刊市场的发展良莠不齐,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散、乱、滥现象,与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距甚远,甚至是背道而驰。大的方面来说,教育报刊存在着经济结构单一、总量小、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小的方面来说,存在着发行渠道不畅、依赖性强,编采人员因循守旧、采编手段落后,报刊编校质量差等不足。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样性的,一是所谓的市场“细分”造成的。当前,教育报刊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类是由各级行政部门主办、主管的报刊,集中于各省市教育报刊社(期刊社);另一类是由党报党刊主办的教育类子报子刊,包括依附于大报上的教育类专刊等;第三类是隶属于一些出版社的教育类报刊。三种类型,三种不同的主管、主办者,三分天下各占其一,由此也造成了教育报刊争夺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导致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报刊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声誉。二是教育系统自身管理不善造成的。这种混乱情况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报刊社(期刊社)两方面的原因所致。首先是各省市教育报刊前些年均集中于教育报刊社(期刊社),便于管理,而现在的情景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教研室、后勤服务公司等单位都办起了报刊,这些单位有的根本不具备办报、办刊的条件,要么没有刊号,违规操作,要么一个刊号办多种报刊。其次是各省市的教育报刊社(期刊社)内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打起了“球”,“一号多刊”现象普遍存在。大量“扩军”,致使内部管理混乱,编辑队伍整体水平下降,所编辑出版的报刊质量下滑,错讹百出。因此,教育报刊散、乱、滥的结果,只能加重学生及其家长的经济负担,有些报刊为扩大发行量,甚至不惜实行高额回扣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贿赂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一度成为教育系统乱收费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

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整合教育类报刊资源,坚决治理教育报刊的散、乱、滥,用雄厚的资金、优惠的政策扶持优秀报刊,出重拳、使狠招,净化市场,把不合格的教育报刊彻底清理出报刊行业,使教育报刊真正成为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绝不是小团体和个人谋取经济利益的载体。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报刊的现代化建设

建设现代化的教育报刊编辑队伍。科学发展观要求教育报刊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因此,加强编辑队伍现代化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第一的发展观念,千方百计地建立起一支符合教育事业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教育报刊编辑队伍,显得十分必要。

建设现代化的教育报刊编辑队伍,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优胜劣汰的管理和用人机制。从表面上看,目前的教育报刊,从业人员均超编,呈现出“过剩”倾向,出现了人浮于事、内耗等问题,制约着教育报刊的发展。因此,在走向产业化、集团化管理经营的过程中,应尽快建立优胜劣汰的管理和用人机制,形成一个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运作机制。通过这种良性运作机制,让更多政治素质好、了解教育报刊业发展规律、富有开拓精神的工作人员参与到教育报刊改革的实践中去,造就一支敢于打硬仗、出精品、现代化的教育报刊编辑队伍。

二是编辑工作者思想意识的现代化。管理、用人机制的现代化,为采编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同时,要求教育报刊的编辑人员不仅要适应这种机制,而且主动树立现代化的,即具有超前意识、创新思维的编辑思想意识,引领教育报刊的发展潮流。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知识总量的增加均呈现出了“加速度”,教育报刊的创新也表现为多层次、多方面。比如,从“无”到“有”是创新,从“有”到“优”更是创新;发掘整理民族文化也是创新等。更重要的是,创新还表现在编辑出版最新的思想文化成果,真正使教育报刊具有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的风格。同时,创新也意味着突破,突破前人、突破自己、突破传统等,这就需要采编人员有一定的眼力、才力、动力和魄力。这也正是今天我们“学习型”社会,给教育报刊采编人员养成的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提出的新要求。采编人员不仅要加强自身修养,而且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宝库”,如此才能不步人后尘,仰人鼻息,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加强教育报刊编辑出版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使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出版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巨大变化,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出版业的发展主体方向,把传统的纸质新闻延伸到互联网络中,为每一个当代人展示出集文字、动画图像、声音等于一体的美妙信息世界。作为教育报刊的采编工作者,必须自觉地融入这一信息世界,熟练地驾驭和运用这些现代化的设备,使自己成为一个现代人,并且学会灵活、巧妙地采集、分析运用、消化丰富的信息资源,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服务。诚然,谁率先能动地使用这些现代化的编采设备,谁就有可能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源,谁就有可能拥有决定出版物命运的主动权,其所供职的报刊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销售方式以及服务方式才能实现根本转变,与信息社会发展的现代化速度同步。

过去那种传统的编辑出版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步伐,必须树立现代化的科学发展观,提高报刊、出版领域的现代化水平,以满足广大师生员工以及学生家长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之需。只有树立现代化的科学发展观,才能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教育报刊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及发展战略,才能正确处理教育报刊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关系问题,才能使教育报刊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支持和舆论保障。

总之,教育报刊是教育系统对青少年实施正面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而青少年又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教育报刊职责庄严,使命神圣,地位特殊。因此,教育报刊的办刊方向和宗旨,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据此,强化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编辑出版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确保报刊的一流质量,适应竞争,不辱使命,努力做到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提供舆论支持,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