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本科教育

本科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2 02:31:36

本科教育

本科教育篇(1)

学术成果曾获第一、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届吴玉章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记者:有人主张,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应定在宽口径、厚基础、培养“通才”上。好像您不同意这种观点?您主张本科阶段不能完全实行“通才”教育的理由是什么?

劳凯声:如果我们回头看一些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大致上经历过通才教育、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三个阶段,这似乎是一个循环,但有本质的不同。早期的高等教育并没有明确的专业界限,所以早期的学者都是百科全书式的。专才教育是近代科学发展的直接结果,它按专业进行集约化的人才培养,大大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效率。但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跨专业工作能力较弱,跨专业流动也较困难。我认为,20世纪后半叶国外一些学者主张实行“通才教育”,依据的是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出现的新情况。由于社会的进步,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就是培养通才。但这种通才只能是基于一定专业基础上的,相对意义上的“通”,社会还需要大量的各专业领域的专才。因此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说法,即现代高等教育应当致力于“T”字型人才的培养。即个人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以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为主,即“T”的竖道,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宽广的知识平台,就是“T”的横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专多能。

记者: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日益普及,“通才”教育能否行得通?

劳凯声: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大众化的进程,它会带给高等学校怎样的挑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对教育的需求将大大增加,传统的以选拔为基本取向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都将受到彻底冲击,人们的不同需要将对教育发生更深刻的影响。一种多元化的、更灵活的教育制度将会替代现行的选拔性教育制度,向每一个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庞大的现行学校体系运行方式将被彻底改变,会在学校、教师与学生或其家长之间形成一种全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我并不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须和“通才教育”相联系。我们能否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不仅关注教育对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而且开始关注教育对自身的意义,突破传统的目的──功能观,真正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记者:如此说来,高等教育得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比如是否需要或必须实行弹性教育?

劳凯声:弹性学习是信息社会的产物。它包括弹性、自治、学习者中心等基本理念,它允许个人以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来学习,为其提供丰富多样、可以选择的学习形式。依据上述理念设计的个性化教学结构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弹性选课制度、以现代互联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交互系统、以弹性结合为特色的学生群体交流学习模式、以发展性和个性化为特点的弹性教学评价系统、以“宽进严出”以及学分制为特点的学籍管理系统等。弹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来决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何地学等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大大地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

记者:作为教育专家,您认为目前本科生的培养现状与其培养目标之间是否有差距?加入WTO我们与国外的本科生教育能否接轨?

劳凯声:中国教育背负着太多的传统,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选择。近百年来的现代教育发展又积累了太多的工业文明烙印,理性、权威、塑造、训练似乎就是教育的代名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然不同的新时代,但我们的学校却在沿袭一种传统的记诵之学,过分看重书本、权威,用一种僵化的教育标准和人格范式来训练学生,而缺乏一种创造的精神。一些学校本科生教材陈旧,有的甚至还沿用80年代的旧教材。课程安排不尽合理,授课方式与中学生无大差别,可以说,本科生教育的这些问题已经导致质量滑坡,学生厌学的趋势。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对本科生教育进行观念和制度的创新,必须从新的角度来重新衡量本科生教育的目标和绩效,重新衡量本科教育的培养规格、课程标准和质量要求。只有彻底冲击传统的以精英教育为基本取向的观念和制度,才能创造一种多元化的、更灵活的本科生教育制度,向每一个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我们不能不承认,入世后我们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加入WTO,意味着成员方之间的竞争将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深入下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将成为加入WTO之后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

记者:人们经常有这样的议论:现在的本科生素质不能与恢复高考后的那几年相比,这与高校扩招是否有关?您怎样评价当今的大学生?

劳凯声:这不能一概而论。总的说应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说这一代青年人有什么弱点的话,这主要是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导向问题。超负荷的学业压力使一代人变成了被动的学习机器,压抑甚至泯灭了孩子应有的童心;机械的记诵之学使活生生的孩子整天面对一大堆死记硬背的无用知识,扼杀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原创力、好奇心,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过度的竞争不适当地强化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并使相当多的孩子不断面对失败,损害了孩子应有的自尊、自信,从而产生社会化方面的困难;成人社会对新一代人缺乏应有的了解,把自己的意志和理想强加于自己的孩子,导致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学校和教师还在维护一种传统的“学高为师”的权威地位,按部就班地传道、授业、解惑,全然不顾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种种新变化。我认为简单地归之于高校扩招是不公平的。

记者:您认为,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高等教育要经历一场怎样的变革才能从容应对这一挑战?

劳凯声: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步形成影响教育运行的三种力量,这就是学术力量、政治力量和市场力量,其中市场力量是一种新兴的、对教育构成巨大影响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就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995年《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

这一规定表明了教育与市场的基本关系。在实践中,却发生诸多认识上和适用上的混乱。实际上,通过市场对教育的有限介入来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这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

但是在中国,教育能否介入市场,如何介入市场,政府在市场介入的情况下又如何发挥自己对学校的调节功能,问题的复杂性远不是上述简略的规定就能解决的。

传统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的,与市场无涉的领域。但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的教育正在面对全新的情况,一个逐步发育成熟的市场体系促成了利益追求各不相同的众多社会群体,对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本科教育篇(2)

首先,在师资和课程建设方面硕果累累。年,我校动物科技学院张沅教授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江”,农学院彩万志、动物医学院陈耀星、资环学院李晓林三位教授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奖”,使我校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教授达到2名,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奖”教师达到6名。与此同时,动物科技学院吴常信院士主持的《动物遗传学》、农学院孙其信教授主持的《作物育种学》、工学院李伟教授主持的《机械制造工程学》三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土壤学》(资环学院李保国主持)和《农业推广学》(人发学院高启杰主持)等课程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称号。在教材建设方面,我校共有108种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继年18种教材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之后,最近,我校又有19种教材入选北京市精品教材。

其次,本科教学迎评促建工作全面推进。坚持“评估结果优秀”为目标导向;注重评建结合、教育结合;加强基本条件建设、基本规范建设、基本创新体系建设;按教育大讨论与自评整改、预评估与攻坚、完善与提高、接受评估四个阶段稳步推进;以本科定位与特色凝炼、学科与专业结构优化、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完善、教书育人凝聚力提高、农口教学领导地位的确立为五大重点;切实落实组织、投入、宣(传)培(训)、评查、责任和政策六大措施。具体落实了学校、学院和部门组织机构、工作计划、责任分工,重点对学院、部门进行了两次全面检查督促,重点排查试卷、论文和关键指标,并通报结果,全面整改。将烟台校区教学评估纳入全校评估体系。评估办公室参加教育部评估培训研讨会。各个学院组织领导、管理人员和教师到全国各大高校参观学习,超过百人次。各个学院根据专家意见全面整改。

第三,教学条件实现历史突破、进入整建完善阶段。校内西区科学园农学认知与实验实践教学基地竣工在即,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与管理模式设计已经完成,包括近4000平方米的两栋玻璃温室和1000多平方米的教学实验用房,总占地面积34亩,总投资400万。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这项“民心工程”,相关学院给予大力支持,师生员工高度评价。校外北京上庄现代都市生态农业研究型教学实习基地、河北曲周集约化平原农区资源环境教学实习基地、涿州动物科技教学实习基地、河北沽源草地生态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内蒙武川农牧交错带生态恢复教学实习基地、动物医学院的涿州大型动物医学实习基地、永定河流域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综合教学实习基地、烟台(校区)海洋生物与外向型绿色产业教学实习基地规划正在进行。资环学院、工学院、农学院、食品学院等学院的校外教学基地建设进入规范完善阶段。另外,继去年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后,今年,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也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具备了冲击国家实验教学中心的条件和水平,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具备了冲击北京市实验教学中心的条件。至此,年以来,国家、北京市和学校(占80%)累计直接投入教学条件建设达到一亿多元。年的教学投入较往年还将大幅增加。对此,主管教学工作的常务副校长江树人欣喜地指出:教学条件建设不仅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也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提供了保障,更为迎接本科生教学水平评估做了积极准备。

第四,教学改革与规范管理带来教学水平、育人质量的提高。验收的22个校级综合教改项目中有6项进一步完善、培育之后具有冲击北京市和国家教学成果奖的实力,获得4项北京市教改立项,主持(2项)和参加(1项)的教育部重点教改项目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教务处全面修订教学管理文件(新发校发文13个、处发文8个)。加强期中教学检查,组织校、院两级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听课、座谈会。完善学生评教和视导体系,通过试讲和答辩保障新开选修课质量,多渠道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通过教代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电子注册为学分制的实施铺平道路。严格规范学籍管理,对达到退学标准的40多学生进行了清理。这一举措在学生引起了较大的震动,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加大大学生科研训练支持力度,新增119个项目,调动了学生课外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狠抓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化管理。增加开题环节,在把好答辩质量关的基础上,加强前期管理与过程控制。拓宽保研条件,激励同学创新,共有11名有特殊潜质和专长的同学得到推荐资格。年,我校学生参加了多项校外竞赛,首次捧回了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全国一等奖,我校20支参赛队伍共有13支获奖,获奖率在各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首届生命科学试验班41名同学中38名三年修满四年学分,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其中,16名同学被保送到中科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院校攻读研究生,16名同学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国、加拿大、瑞典等国知名大学深造,其他毕业生也顺利考研或就业。

第五,新教学计划制定与专业评估搭建创新型教育教学开放平台。完善三学期制度,在原来两年实施小学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暑期学校”,完善三学期制度,与国际接轨,为开门办学、服务社会服务。利用暑期学校(11—12周)实现中外教学国际交流(外籍专业教师来华集中上课,中国学生集体短期出国留学上课)、国内社会名流和国家与北京市教学名师授课、国家和北京市精品课程系列讲堂、学生集中实习和社会实践、学校知名教授系列选修课、面向社会大众的名师精品课程、各种英语和专业教学特训课程、开放式实验实践与创新课程、自主创新与团队创新课题研究、各种学生学术论坛。遵照“一减、两增、三整合、四前移、五开放”的原则,启动了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工作。修订的总体目标:①实质性推进学分制;②建立以实验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主攻目标的研究型教育教学体系;按照大理学(农科、理科)、工学和人文经管三大类进行宽口径招生和培养,学时2400个左右,150学分左右。重点改革政治(1/3实践)、外语(16减为8学分,50%自主学习,小班上课)、计算机和体育(自主自由选择项目、教师、时间)教学。新申报《环境科学》专业和《水产养殖学》专业。

本科教育篇(3)

我国创业教育从试点到现在仅八年时间,专业师资队伍不可能在如此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尤其对于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创业教育专业师资极度匮乏,进行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专职教师几乎没有。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主体是从事学生管理和就业指导工作的行政人员,他们只是兼职教师,却是学校创业师资队伍的“主力军”,他们的工作重心不是创业教育,也没有精力开展创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缺少“双师型”教师(既是专业理论名师,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经济师、律师等),“双师型”教师能够同时驾驭创业教育理论课和实践课,是把创业教育落到实处的有效力量[3],但是,新建本科院校没有注意从专业教师队伍中挖掘具有创业教育潜力的教师,并把他们吸纳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来。新建本科院校也缺少企事业单位的兼职教师,虽偶尔也邀请一些成功企业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一些创业教育讲座,但不系统,高校与企事业之间缺少沟通的桥梁,创业教育的开展缺少实践基础。总之,当前,新建本科院校中具备紧迫创业教育意识且能胜任这一工作的教师凤毛麟角。

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质量普遍不高,缺乏高素质的实践型、专业型教师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大多数属于学院派,他们往往创业意识淡薄,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而且对创业教育研究没有兴趣,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往往是纯知识的讲授较多,不能在教学中引入鲜活的实际案例,无法使学生从创业教育课程中真正获得创业的“冲动”,创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

首先,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主力军是从事学生管理和就业指导工作的行政人员,他们都有自己的“主业”,琐碎、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已经让他们超负荷运转,至于再投入精力到创业教育这项“副业”中去,只能是量力而为了。他们往往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缺乏理论功底和创业实践经历,并且也很少有人愿意将精力投入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创业实践的体验之中,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很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其次,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创业教育没有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专业教师没有被吸纳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去。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近几年引进了大批没有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进入师资队伍,自身缺乏创业经历不说,就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上也不够成熟,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欠缺,更谈不上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涉及创业教育;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里有一部分具有鲜明创业意识和一定创业经验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他们是一支潜在的、优质的创业教育资源,却并没有被吸纳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来。另外,部分关注高校人才培养的优秀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虽然偶尔被邀请到高校开展一些创业教育讲座,学生也很欢迎这类讲座,但这种形式却缺乏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很难保证其连续性和系统性,不能与学生长久相处,不能理解学生的特殊需要。而且高校没有建立创业教育的专门机构,没有对校外兼职教师的有效管理主体,导致整个创业教育活动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解决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问题的有效对策

目前,创业教育师资数量不足且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新建本科院校要有效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经验的复合型教师。针对现有师资状况,必须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以提升。

1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数量的增加

从新建本科院校师资的构成来看,90%以上的创业师资为校内教师,极少部分是校外的特聘教师。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依靠校内教师的成长,校内教师是创业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当然也不能忽视校外力量的引进,且校外力量的引入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保证持久性。

首先,新建本科院校应整合、优化现有人力资源,稳定现有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明确其身份,提高其待遇,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帮助其实现从就业教育型教师向创业教育型教师的转变,减少现有创业教育师资的流失或隐性流失。其次,要积极在本校教职工中遴选有鲜明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经验或工作经验的教师充实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去,扩大本校创业教育教师的阵营。比如,可以从大学生辅导员中选择部分精英,也可以从各院系挑选部分相关学科教师,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专职教师,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再次,专业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主体,他们在创业教育中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要充分挖掘,让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创业教育更加有的放矢。另外,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还要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知名企业家、各行业创业成功人士、优秀毕业生甚至是正在创业的学生都可以成为创业教育师资的补充力量,成为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比如,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可以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邀请他们来校开展创业教育讲座等,他们的丰富经历、亲身实践是一般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通常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创业意识和拼搏的创业精神,对于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有不可抵抗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能大大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减少他们的创业阻碍,树立自信心”。他们可以给学生带来大量学校中无法获得的信息,给高校课堂教学带来冲击,进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有助于建立创业生态系统。再比如,有创业经验的优秀毕业生,可以邀请他们进行个人创业事迹和经验介绍。他们与在校大学生年龄接近、关注的问题相似,更能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可以提高创业教育的贴近度和实效性。还可以从学生家长中挖掘合适人选,给学生进行相关创业知识的解答。总之,新建本科院校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筹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2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质量的提升

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立以后,还需要利用各方面力量,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接受培训、实训和实践锻炼,加强创业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其从事创业教育的能力。建立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必须当作系统工程来做,由社会各界共同出力才可能实现。政府方面,要不断加大对创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并保证创业教育经费的持续投入。据调查走访,新建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创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专门用于师资队伍的岗前和在职培训。高校方面,要加强创业教育学科建设,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师资培养计划,积极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研室”、“创业咨询和指导室”、“创新创业社团”等机构,并配置相应规模的创业师资从事相关工作。高校还应积极定期组织创业教育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培训、实训和交流,比如把教师送到国内创新型企业培养,送到国外具有优良创业教育模式的学校去培训,或为教师提供参加国内外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引导创业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应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吸引企业家走上讲堂,开展师资培训和交流,建设“双师型”创业师资队伍。“美国斯坦福大学允许教授每周有一天时间在企业兼职,因而对企业的运行状况有丰富的经验,然后指导学生,这种培养模式的成效十分显著。据统计,美国硅谷60%~70%的企业是由斯坦福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创建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和教师自1990年开始平均每年创建150个新公司,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雇佣了110万人,创造了2320亿美元的销售额。”其经验值得借鉴,也就是说参与创业教育的教师本身要积极从事各种与创业有关的活动,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创业教育能力。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师应深入到工厂、企业、学校、农村等创业一线去锻炼,如可以与大学生顶岗实习或就业基地联系,派遣创业教育教师挂职锻炼半年或一年,并把挂职锻炼计入教师的工作量,也可由教师自行联系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另外,可以鼓励参与创业教育的教师积极从事各种与创业有关的活动,如利用空闲时间到相关企业、学校兼职,甚至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结合自身专业亲自创业,这样,能够提高其自身的创业实践经验和创业素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具有亲身体验的创业指导。对于校外兼职教师而言,他们大多具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但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教育教学能力欠缺,这方面也需通过一定的培训加以弥补。

本科教育篇(4)

【关键词】本科;化学;素质教育

1 在化学素质教育中,包括学科素质教育和情感素质教育

1.1 化学学科素质的教育

本科学生要学化学学科中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掌握最重要的学术流派,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化学学科能力(即用化学的观点观察、思维、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的训练,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等。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质,最重要的就是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教学设施要有保证,实验设备要更新,实验时数要有保证,学生参加实验是要成为本科合格的师资,如果实验课不多,就合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所以实验室建设必须放到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位置,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时数、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都必须具备。化学专业素质,包括主要课的知识,还有好的教材、原著、学术期刊的阅读所形成的学术养,还有通过毕业论文,通过作业所形成的写作能力,现在还有配套的计算机能力、外语水平,还有通过实验所取得的能力和知识,通过选修课获得更完全更科学的知识,这些知识构成了学生的本科的专业知识。第二层面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教育首先是在工科院校提出来的。提倡“人才是多方面的”,提出理工的学生要学一点中国文化的知识,让理工科的学生接受人文科学的熏陶,来启发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生活文科的学生要学一些自然科学,文理渗透、学科交叉极有利于激发思维,提高化学专业素质。

1.2 情感素质的教育

学习态度、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往往决定着人的发展,因此在化学教育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情感、兴趣培养和激发。要大力宣传化学与人们生活、生命、环境的关系,唤起和保持公民对化学学习的热情,激发公民化学、爱化学的兴趣,启迪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化学知识,并在其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化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人。因此,素质教育观下的化学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训练他们的化学学科能力,教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化学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机会和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在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用化学科学的方法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自然及改造自然。这种机会或情境就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形成、核放射、水资源的短缺及污染、耕地沙漠及盐碱化、森林植被的破坏等。化学工作者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寻找这些问题作为知识学习、素质教育的切人点。

2 本科化学教学,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逐步以课堂为中心转移到课堂和实验室、图书馆、网上、社会并重。以后课堂教学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是实验室的教学、图书馆的自学,网上的自学,社会的实验比例要增加,这个观念很重要。学生除了老师教以外,很重要一点是他们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己塑造自己形象和设计自己的研究方向培养方向的能力。

2.2 要用启发式教学,现在的本科教育更要注重启发式教育,用多媒体教学等更好的教学手段,如此一来,启发式教学的内容就比较丰富,同时,也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气氛。

2.3 强调信息量,教学不光是知识的传授和归纳,更要强调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的教师讲课系统性强,但是信息量不多,上课的时候不仅要告诉一个反应方程式、一个原理,也要告诉这一学科的研究情况以及方法,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所以观念要改变,信息量要大,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

2.4 要及时反映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技术成果,以便于我们的化学教育更具有创新性。彻底改变以往那种用大部分时间来学习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繁琐陈旧的知识,很少涉及现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做法。

2.5 要与其他自然科学相互综合、相互渗透。近二三十年以来,人们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经验。在不断更新改编化学教育内容的同时,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等综合开设成基础化学和理论化学课,把环境科学与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综合合成环境化学课等等。这种做法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使学生能获得一个对知识、对自然的整体认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各门科学知识的能力。

2.6 要与社会紧密相连。化学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目前国际上最为关注的几大问题―环境保护、能源的开发利用、功能材料(如纳米材料)的研制与生命过程(如转基因技术)的探索等,都与化学密切相关。因此将这些内容以及人们身边的实际问题适当引人教材,不但增加了教材的实用性、可读性,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唤醒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参考文献】

[1]舒康云,等.国内外物理教学发展的趋势――物理教学的素质教育探讨[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1).

[2]魏樟庆,王美文.教学艺术研究[J].化学教育,2001(7,8).

[3]刘敏.改革考核与评估工作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J].北学教育,2001(7,8).

本科教育篇(5)

关键词:教学资本主义;边缘化;商品化;职业化;去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5-0087-06

“学术资本主义”又被称作大学的“商业化”、“商品化”或大学的“创业”, 是目前西方大学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因此,它是高等教育学者日益关注的话题。

狭义上的“学术资本主义”是指一种现象或行为,包括大学、大学里的集体或个人的“市场或类似市场的行为”[1]6,即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大学本身作为行为者参与市场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美国学者斯洛特(SSlaughter) 和莱斯利(LLLesile)总结的那样[2]13:

大学投资公司,持有股份;大学以资金支持实验室里的研究走向市场,成为商业产品(专利)的开发者和所有人;大学以合伙人的身份将员工的活动、知识和产品卖给私人企业,与之签订商业合同; 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大学已远不是往昔的“象牙塔”, 其在私有化和商业化中的作用已远远超出国家实验室以外的任何其他公共组织。

而大学里的集体或个人“或为自己,或为学校赚钱”的现象也很多见,在理工科主要表现为与企业合作,包括“科研成果转化,开公司,拿专利,开办研究园,提供咨询”等等[3]。而在人文和社会科学则主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内外的各种“自由职业”,如办培训班、兼课、提供咨询等等。

广义的“学术资本主义”是指一种理念或意识形态,即是在全球经济化条件下,新经济主义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理想、使命、功能、性质和相关大学的政策制定等等的渗透,使之或多或少都带上创造财富和盈利的色彩。具体地说,又可分为“科研资本主义”和“教学资本主义”(或称“教学创业主义”)。前者是就学术研究的市场化而言,后者是指教学,主要是本科生的教学市场化而言。

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大学在实践其传统功能,如教学、科研、服务方面发生了深刻、迅捷又悄然无声的变化。研究大学“学术资本主义”现象的文章著作众多,大多数学者的目光都定格在大学学术研究的市场化,而比较忽略“教学资本主义”对大学本科教学的冲击和渗透。学者罗兹(GRhoades)和安德森(MSAnderson)区分了“科研资本主义”和“教学资本主义”,才引起人们对“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教学的关注。美国学者斯洛特和罗兹在研究中发现,真正深入大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的公共职能带来冲击,并引发大学内部的权利结构重组的不是科研而是教学的市场化。尤其是对一些人文社科的学科来说,他们参与市场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教学资本主义”。

本文拟深入剖析美国大学 “教学资本主义”在本科生教育上的四个方面的表现:进一步边缘化、商品化、职业化及以及教师地位相对于行政人员地位的弱化,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以便给中国大学提供借鉴。虽然“教学资本主义”的概念对中国大学相对陌生,但在实践方面,中国大学其实运用的是同样的理念,步入同样的陷阱和困境。

一、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边缘化

“教学资本主义”给本科生教育带来的最直接的冲击就是本科教育进一步的边缘化。教学,尤其是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在西方国家有悠久的历史,然而在美国大学中,科研和教学两大功能每每争夺学校资源和教师的时间,而教学渐渐被边缘化的状况也是有目共睹的。如学者费尔怀若(J.S.Fairwheather)的研究表明,在美国大学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和收益成反比。教学时间越多也意味着晋升越慢,收入越低。而且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文理学院如今也以科研而不是以教学来决定教师是否能获得终身制、以及是否晋升、奖励等等[4]。

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科研和教学的互相挤压更为白热化。大多数的行政人员和教师更倾向于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因为科研能带来更直接的名声和经济收益。特别是一些有商业潜力的项目能直接使“大学教师的工资翻上好几倍。而一些资深的行政人员也希望能通过特许权使用费来增加收益,既能充实他们能直接支配的资金,也能向其他学校显示他们的竞争力”[1]89。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会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有商业潜力的研究。一些教师干脆“用科研基金和咨询的收益来‘买断’教学的时间”[5]。因此,教学活动被更深刻地边缘化、在大学里被视作繁重、无创造性的工作、终身制的教师们也尽量予以回避。

二、本科教育的商品化

“教学资本主义”的另一特征是教学本身的商品化,即如美国学者埃克尔(PDEckel)所说, “大学转向课程和教学活动来寻求盈利的机会,以期赢得市场中的一席之地”[6]。教学本身成为商品和盈利的手段,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对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对教育作为 “公共产品”的目的和理想的背离,带来机会不平等,质量下降等等深远的忧患和社会问题。

教育商品化背后的逻辑是“谁出钱,谁受益”,这就和教育的公共性发生了深刻的矛盾。美国学者拉巴瑞(DFLabaree)指出教育是“公共产品”,不管个人有没有出钱,都有权受教育,因为教育的最终受益者是整个社会[7]。教育培养的是“有责任心的公民”和有创造力的劳动者。如果个人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受到教育,不仅个人丧失人生和经济的机会,社会也会因此承受损失和负担。

而教育商品化的结果与“扩大受教育的机会,保障多样性民主”的公共目的存在严峻的对立。美国学者罗兹(GRhoades)和斯洛特在对“教学资本主义”考察中发现很多大学都根据支付能力取舍服务对象,比如专门为有支付能力的人(如在职的公司员工)设置短期、方便、回报率高的课程。他们批评这种做法将“低收入和少数人种的学生排斥在教育之外。而我们作为一个国家在半个世纪以来却在努力地扩大这些人群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对大学最基本的民主使命的背离”[8]53。这些学者为教育以营利为目的而排斥社会公平的现象敲起了警钟。

在“教学资本主义”环境下本科教育质量下滑的现象也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商品化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向来是有争议的话题。一般的观念认为教育商品化使学生和家长作为教育消费者的权利得到强化,学校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会更加注重质量、创新、效率和服务的多样化。如美国学者斯洛特和罗兹发现美国自90年代末期开始把助学贷款发放给个体的学生和家庭,而不是直接拨款给大学,其隐含的逻辑就是赋予学生和家长“用脚选择”的权利,即是说在不满意的情况下就可以离开,以此来“惩戒院校,督促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1]45。然而这种看似合理的观点在“教学资本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受到人们的质疑;更多的学者提出“消费者满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学质量提高。”

首先,由于信息不对称,学生作为消费者没有能力判断教育质量的高低。比如说,美国大学比较普遍地采用“印象管理”的策略,想尽办法维持良好的公众形象,建设公共关系,却忽略他们努力制造的大学形象是否和大学的现实相符。斯洛特和莱斯利在文章中分析说,美国招生部门每年花大力气吸引学生,如散发传单、邀请学生参观大学等等,却不注重教育服务的实质的提高,他们所能做到的只是让学生消费者“感觉很好”[9]。

其次,如今人们不看重文凭的背后个人有多少才能或技术(文凭的使用价值),而只考虑文凭能给他们来多少现实的利益,如好工作、高收入等等(文凭的交换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作为消费者并不真正在意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学者萨义德(ESaid)曾经指出,真正的大学教育就是要刺激僵化、定式的思维模式,大学教授最不应该的就是让听众的自我感觉良好。恰恰相反,要让他们难堪乃至恼怒[10]。而如今的大学教授却只想要迎合学生需要,让他们满意。学者莫莱(LA Morley)写道,她在课堂上“不邀请嘉宾做讲座,不鼓励学生演讲,不介绍有争议的内容”[11]。总之,作为大学教授,她本人不得不避免一些她本人认为很重要但学生可能不会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再次,教育如果以盈利增收为目的,一些大学必然的做法就是降低成本,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美国大学如今普遍大班上课、师生较少课外接触的时间、开设网络课程,“基本上是因为很多政策制定者和管理人员都相信网络授课能降低成本”[8]52。另有研究表明,暑期是大学开设短期速成的课程、增加收入的大好时机。这些课程周期短,学生能在集中的时间很快拿到学分,因而比长学期的课程还要受欢迎。同时,美国大学各院系还热衷开设短期的研究生课程,这些课程学费高,为期短,实用性强,尤其是“不用写论文”,招生的对象基本是各大公司在职人员。学者罗兹和斯洛特则把这些课程称作“研究生兼容”课程,即是说,为节约成本,学校通常都请研究生或兼职教师来授课[8]52。这种情况在美国不是个别的。

三、本科教育的职业化

本科教育的商业化必然导致教育的职业化,如美国学者岗波特(PJGumport)所说,热门好找工作的专业必然要扩张,而其他专业要缩减。学生和家长希望他们的教育投资能有所回报,最直接的回报就是找到满意的高薪工作,那他们也就顺理成章地要求本科教育传授与工作相关的技能,甚至把工作技能看本科教育惟一的内容和目的。不光是学生和家长,国家、地方、学校的政策的制定者有时也把毕业生在工作市场上的表现看作评估本科教育的重要标准。如今教学评估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如不再问是否教授治校、是否面对面授课、全职教授的比例多少,图书馆设施怎样,只问“输出性”的指标,如毕业率和就业率。而本科教育的职业化,就造成教育内容和理念的狭隘,导致和传统通识教育的对立,如美国学者咖卜(WNGrubb)和拉若森(MLazerson)所指出的,如今“大多数大学生可不认为本科教育和公民教育、学术教育和道德教育有什么关系”[12]9。

许多通识教育的坚定支持者认为本科教育职业化是大学的短视行为,是以短期的经济收益换取了长期的社会效益的结果。如学者埃克斯勒若德(PAxlerod)认为,所谓特定的工作技能很容易过时,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的要求;他还通过数据说明从长远来看,文理学院的毕业生比应用专业的毕业生事业更成功,挣钱更多[13]。美国学者咖卜和拉若森认为本科教育职业化深化了美国大学的分化,进而强化社会的等级分化[12]9。如果说处于美国大学最底层的社区大学传授最基本的技能,而州立综合大学和一般的私立大学教授稍微高级的技能,而知名的大学培养高级的管理和专业人才,那么学生以后收入和社会地位就在跨进校门的时候就决定了,以后很难改变。虽然大学从来都是社会再生产的工具,但是如果说大学的等级决定了“技能”的等级,从而进一步限定了学生人生轨迹和经济机遇的话,那么大学教育在社会再生产、阶级分化中的作用就会无限强化。

虽然批评者众多,但本科教育职业化还是被看作教育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正如美国学者咖卜和拉若森所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的话,“市场和自由选择的逻辑就会占领大学。大多数大学就会沦为高级的商业学校”[12]16。这一看法是很对的。

四、大学权力结构重组与教师地位弱化

“教学资本主义”的盛行,即教学活动以经济规则组织起来,以赚钱为目的,大学就自然分化成管理、决策阶层,决定教学活动的市场营运、预算、规划、评估等等,而教师则成为实践管理决定、承担教学任务、接受考察的被管理者。这一现象又被称作“新管理主义”或“去专业化”(Deprofessionalization)。它表明在西方大学有悠久和深远历史的“专业自治”和“共同管理”传统的式微,在本科教育领域表现尤其明显。

“专业自治”是指既然大学的主要日常活动和功能都依赖教师的专业知识进行,大学教师就有权组织起对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内容、形式、过程、结果等自决,无需接受外来干涉和监督。通常大学教师的自主自治权通过“终身制”得到制度性的保障。“共同管理”是指大学教师和行政人员共同参与管理大学的日常事务和运作,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对教师和行政人员两大群体如何各司其职又如何相互协作做了明确的规定,“教师的职责范围包括以下基础领域:课程,学科,教学方法,研究,教师地位和与教育相关的学生生活”,而行政人员的权力范围包括“财政及其它非学术性的领域”[14]。由于大学的核心功能是教学与科研,行政起的作用是协助、协调保障核心功能顺利地完成,所以教授处于中心的地位。

由于美国大学体系的多样化,精英私立大学与等级结构底层的社区大学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大相径庭,很难用语言准确概括曾有的模式及其变化轨迹。但许多学者指出,美国大学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同程度地经历了“管理革命”,即教师中心地位失落和管理阶层的兴起。这一情况在现时的美国大学具有普遍性。

大学教师“自治”的基础――“专业”因本科教育的边缘化、模式化而失落。传统意义的本科教育,类似于师傅带学徒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和过程都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的。而新条件下的教学追求的是效率和效益,教师课程的内容变得重复、可以替代,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长期、密切、有深度的关系。教师不再掌握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只是学生也许会选、也许不会选某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学者温特(RWinter)形象地把过去的大学教师比喻为手工业者,而现在的大学教师则是流水线上的作业工人[15]。手工业者掌控从选料、到生产、到产品面市的整个过程。而在新的条件下,学生的教育过程被分割成许多简单独立的部分,个体的教师只是不断地重复其中一部分简单的劳动,因而教育过程对教师失去意义。

这即是说,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教师只需完成简单、重复、可替代的劳动,无需“专业”的深度、原创和唯一性。所以传统的教师“专业自治”失去了“专业”的基础。而且出于成本考虑,美国的大学虽然没有像英国大学一样直接取消终身制,但开始大量雇佣临时教师授课,而且逐年呈大幅增长趋势。这些教师与大学一年签一次约,虽然工作经年也不会拿到“终身制”。与“终身制”的教授不用担心被学校解雇而享有最大程度的学术和言论自由不同,这批临时教师是大学里“有弹性”的员工,即大学随时可以根据需要增招或裁员。所以对他们来说,想要掌控教学的内容、形式、过程和结果基本缺乏制度的保障。

相对于教师地位的衰落,大学里“管理”群体的力量却在不断地崛起。这种管理的力量来自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富有官僚色彩的“行政”,也来自于大学里新兴的“管理”阶层,他们是大学员工里“拥有高学历,既不同于教师,也不同于行政人员”[8]50的第三群人,即是指大学里的专业的管理人员。“他们有[管理]专业协会,学术会议,学术期刊,有指导他们业务的专业知识……美国的管理模式就是越来越倚重的专业管理人员,而大学教师相对于他们成为被管理的专业人员”[16]16。比如大学里负责科技成果转化,负责招生,负责教学评估的部门员工,都隶属于这所谓的“第三群人”。在“教学资本主义”条件下,专业的管理人员在大学的市场营运和对大学教师的监督的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曾经在美国大学占主导地位的“共同管理模式”,即学术和行政共同决策管理学校日常事务的模式因本身的弊病和遭受诟病而逐渐式微。首先,让大学里大大小小的教师、教授委员会决策大学大大小小的事务,即让平常秉承互不干涉原则的教师达成共识,是相当大的人力和时间的消耗,被看做是提高大学管理效率和效益的首要障碍。尤其是在“效率”当先的市场运作规律之下,大学教师即无市场的经验,又不能快速决策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求,所以甚至连“课程”这样在传统上认为当之无愧隶属于教师权限范围的决策权也旁落到了管理人员手里。

再者,许多学者批评教师作为利益团体很难理性地做出有利于大学市场发展的决定,如埃克尔在研究大学如何裁减专业等“艰难决策”过程时,转引对大学教师的批评时说,“教师不会也不准备做出艰难决策,相对于考虑整体利益,他们更倾向于维持现状”[17]。即是说,美国大学教师曾经享有大学和公众最大程度的信任,认为他们会在专业知识和公益心的基础上做出正确选择因而赋予他们最大限度的自由的传统,已经渐渐消失了。美国大学教师不仅在大学日常事务的管理权渐渐衰弱,还会受到学校内部和外部(如州政府)的层层监管和问责。他们的确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成为罗兹和斯博恩(BSporn)所说的“被管理的专业人士”[16]16。在美国大学,这一情况还在进一步发展。

五、结 语

本文介绍了美国大学“教学资本主义”现象,即市场逻辑和价值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导致本科教育的边缘化、商品化和职业化,以及教师地位的弱化。虽然学术资本主义在美国大学乃至全球许多国家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许多学术资本主义的批判者也都认为不可能也不需要再回到大学“象牙塔”的理想状态,但美国本科教育的过度市场化还应当引起高教研究者及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尤其是因此给许多优秀的传统,如教育公平、通识教育和“共同管理”模式等带来的冲击。美国学者莫和曼(KMohrman)指出,世界许多国家大学的改革都以美国模式为模板,而中国追求国际化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也常常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和超越的目标,然而美国大学有许多“不可学习”的地方[18]。“教学资本主义”恰恰是美国大学在全球化竞争中陷入的误区和具有警示作用的一个方面。

中国大学自1992年来经历了相当程度的市场化,尤其是在国际化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与美国在本科教育乃至整个高教发展方向上有趋同的倾向,如本科教育的边缘化、商品化和职业化。而且,中国大学与美国大学相比具有缺乏自治传统、过度行政化等特点,中国大学教师的地位在 “教学资本主义”条件下进一步弱化。但与美国本科教育完全依照市场逻辑操作不同,政府管理在中国高教的一系列市场化的改革中起到既促进又阻碍的作用。所以中国本科教育的变化相对于美国呈现更复杂、矛盾更多的特点。尤其是政府和大学的行政在解决市场负面效应的过程中,加重对大学教师问责制度,把教师看作本科教育质量的惟一承担者和严厉问责对象,没有考虑本科教育在市场作用力下的系统变化,其实是加重了本科教育市场化的负面效应。虽然中国的许多学者对本科教育市场化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已有研究,但目前鲜有学者从比较的角度系统研究中国本科教育市场化与国外教育变化的异同及从中汲取应有的启示和经验。本文系统述评美国大学“教学资本主义”的情况,意在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引起对“教学资本主义”的关注,更深刻地揭示美国大学在市场化方面的问题和对我们的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Slaughter, S. & Rhoades, G. Academic Capitalism and the New Economy: Markets, State, and Higher Education[M]. Baltimore: MD: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4.

[2]Slaughter, S. & Leslie,L. L. 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M]. Baltimore, M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3]Anderson, M. S. Th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the Academy and Industry: Views from the Literature[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0, 72 (2): 227.

[4]Fairwheather, J. S. The Mythologies of Faculty Productivity: Implications for Institutional Policy and Decision Making[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2, 73(1): 26-48.

[5]Blumberg, P. D. From “Publish to Perish” to “Profit or Perish”: Revenue from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501(c) (3) Tax Exemption [J]. PA Law Review, 1996-1997, 89:132.

[6]Eckel, P.D. Capitalizing on the Curriculum [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3, 46 (7):866.

[7]Labaree, D. F. Public Goods, Private Goods: the American Struggle Over Educational Goals[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97, 34(1): 39-81.

[8]Rhoades, G. & Slaughter,S.Academic Capitalism in the New Economy: Challenges and Choices[J]. American Academic, 2004,1(1).

[9]Slaughter, S. &. Lesile, L. L. Expanding and Elaborating the Concept of Academic Capitalism[J]. Organization, 2001, 8(2): 154-161.

[10]Said, 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The 1993 Reith Lectures[M]. London: Vintage, 1994: 9.

[11]Morley, L. A .Comedy of Manners: Quality and Power in Higher Education[M]// Trowler, P. R. eds.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tentions and Outcomes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 Buckingham, MK: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2: 135.

[12]Grubb, W. N. & Lazerson, M. Vocationalism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Triumph of the Education Gospel[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5,76.

[13]Axlerod, P. Values in Conflict: the University, the Market Place, and the Trials of Liberal Education[M]. Montreal, Canada: McGr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2: 66-83.

[14]转引自:Rhoades, G. Democracy and Capitalism, Academic Style: Governance in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C]. Paper Presented to the Governance Roundtable, Santa Fe, NM, 2003:25.

[15]Winter, R. The University of Life plc: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Smyth, J. eds. Academic Work, Buckingham, UK: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5: 129-143.

[16]Rhoades, G. & Sporn, B. New Models of Management and Shifting Modes and Costs of Productio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J].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2002(8).

本科教育篇(6)

论文关键词:教育观念;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以来,在我院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特色、教学工作基本原则等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学院的各项工作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教务部门建立了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之,形成了具有反馈功能的教学运行体系,保障教学工作稳定运行。近两年来学院在教学设备上的投人力度更大,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学场地,实验条件都发生了根本地转变。

一、高校扩招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机遇

早在1998年7月,在我院“高冠会议”上,我院舒朝镰院长就预测:“我国高等教育将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1999年6月的全教会就正式启动了高校扩招,我院在原年招生1100名的基础上,1999年招生达到1693名,2000年招生3149名,今年将保持2000年的招生规模。我们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

抓住机遇,扩大规模,再创辉煌是我院近年来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般高等学校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格局基本形成,并校、合校建立超级大校也逐渐告一段落,与此同时扩大招生规模使高校的校均学生数急剧增加,高校之间的规模竞争愈演愈烈。一个学校能否生存已和它的规模、效益密切相关。我院扩大办学规模受到空间条件和师资条件的严重制约,在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全院各部门通力合作,全校教师职工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使我院新开辟的洪庆校区顺利投人使用,院内新建的教学六楼和学生五公寓也极大地改善了院本部的办学条件。新生人学后,全院各项教学工作运行基本正常。我们在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改革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但是,在我们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都会清醒的认识到我们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可以说我们由中小规模办学转向大规模办学,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道路更长更艰难,我们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不仅要创造物质条件把学生招进来,更要加强各项教学基本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西工特色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转变观念,确定目标

在走向新世纪的年代里,各个国家都把未来自己民族、国家的兴旺寄托在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高等教育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科教兴国,发展教育事业已摆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正如周远清同志所说,要开创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世纪,在教育观念上至少必须强化三个意识,即强化国际意识,强化素质意识和强化改革意识。

随着我国加人WTO成为现实,我国将加快融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合作圈,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适应国内的经济建设,更要能较快的成为中国企业参加国际竞争的骨干。从这个角度讲我院的现实情况与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有很多很难克服的困难。

因此,21世纪的高等教育要强化“素质”意识,把提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点,站在素质的高度上来研究人才质量。这一点还没有完全成为广大教师的实际行动。所以在学习上要更深人,在实践上努力探索。21世纪,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将是一个更加注重质量的社会,是以质量取胜的社会。高等教育的竞争,也会更加注重质量。我们要研究和强化素质教育的意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强化“国际意识”是为了明确我们的办学方向,强化“素质意识”是为了明确新的质量标准。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强化“改革意识”,走西工院自己的发展道路。纵观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看到只有改革才能发展,才能创新。所谓有西工发展特色的改革,就是改掉那些与学院发展不相适应的东西,使之适应起来。同时要保留和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

我们热切希望广大师生员工从改革的意识出发,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学院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中。我院已经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计划,其主要内容为:

在校全日制学生2005年达到12000人左右(其中本科学生10000人以上,研究生500人左右),成人教育学生稳定在4000人左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按“2+1+1”培养模式落实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计划和环节。本科专业在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门类发展,2005年专业数达33个左右。其中工学门类专业占半数左右,审慎发展;其他门类的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加快发展。加快省部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建设。到2005年形成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3个,争取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导师10人左右。到2005年使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孵化器和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龙头。到2005年学院科技总经费要达到2000万元。

三、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真抓实干

学院宏伟目标实现的基础是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其核心在于真抓实干。高校扩招之后,我院生源的整体质量有所下降,这一点从99级的教学中已经有所反映,从2000级开始,学院将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改革措施和手段,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将2000^-2001学年定为“教学改革质量年”,组织有关部门和各系部,开展深人地调查研究,提出并实施一批改革措施,正在进行总结,把成功的经验作为制度固化下来。

以教学稳定运行为大局,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宣传这个大局,维护这个大局。教务部门要为教师上好课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为大班的授课教室准备专用扩音设备。另一方面,要加大期中教学检查的力度和范围,定量检查每门课程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环节,确保规范、有序的教学秩序。另外还要改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加大力度改善外语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电工电子实习基地等实习实验条件。以院级重点课、一类课为骨干课程,由首席、副首席主讲教师牵头,制定相应的课程建设改革案。自从1996年开始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以来,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院已建成了一批一类课。院级重点课的建设工作使得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等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扩大办学规模中,这些重点课和一类课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成为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力军。学院要进一步与各系一起改善这些课程的教学条件,要使这些课程的授课质量明显高于一般课程,成为名符其实的明星课程。:

本科教育篇(7)

“小学教育是为小学儿童举办的.小学教育和小学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小学儿童,认识他们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要求。”儿童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小学教育和小学教师对儿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教师了解儿童,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能恰当地运用儿童喜欢和易于接受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才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国教育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教育中对人的不重视。教育中单纯注重知识学习和智力的片面发展,而且“近些年,日益激烈的‘应试教育’,已经从中学蔓延到小学”。小学教师中的“许多人并不了解小学生.当让他们谈谈小学生的需要时,许多人都是根据自己的角度来推测”。I3j为使教师充分认识儿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必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以及对未来教师进行相应的教育。我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培养目标逐步清晰.定位于培养合格的乃至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小学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是为了促进小学儿童健康成长,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不仅要学会“教什么”,更要学会“怎么教”,“怎么才能教好”,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育好人”。为了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未来的小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要学会成为“长大的儿童”,能把自己“变成孩子”,能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教育孩子”。_4但当前一些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还存在一些缺陷,如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定向在小学’在大多数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体现不够明显”[5]“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专科或本科毕业的小学老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I63笔者在对某校小教师范生在小学实习的表现进行调查时.一些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反映实习的部分师范生缺少儿童化语言,通过听师范生的课和与其交谈,发现缺少儿童化语言是存在的,而且部分师范生缺少对儿童实际的、具体的认识,甚至存在错误认识:教育教学中也不太会从儿童的情况出发,不能采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活动。因此,培养师范生重视儿童、正确认识儿童,能采用儿童喜爱并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小学教育专业需要构建儿童化教育。

二、儿童化教育的内涵及构成

所谓儿童化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深入掌握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能从儿童的角度认识世界,并掌握儿童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儿童化教育包括三个层次:儿童精神的教育、儿童视角和儿童化方法的教育、儿童化语言的教育。

(一)儿童精神的教育

所谓儿童精神的教育,是指使师范生树立以儿童为主的精神,并深入儿童精神世界,从儿童本身看待儿童,以儿童为教育的起点,在教育中尊重儿童,平等对待儿童,以儿童为成长的主体,以促进儿童生命成长、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儿童精神的教育主要是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并建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儿童视角与儿童化方法的教育

儿童视角的教育重在培养分析儿童的能力和“移情”能力。促使师范生主动从儿童的位置和角度看世界,而不是用成人的眼睛代替儿童看世界。例如能蹲下身来以儿童的高度和眼光看世界。儿童化方法的教育是指师范生掌握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儿童成长规律和成长经验为基础,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采用儿童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教育和教学。例如,能根据儿童思维特点采用直观教学、“玩中学”等教育和教学方法。

(三)儿童化语言的教育

儿童化语言的教育主要是对师范生进行符合儿童心理和语言习惯的儿童化的口语与体态语的培养和训练。儿童化的口语是指用简短、清晰、具体形象、浅显、幽默的语言,亲切柔和的语调,适中的语速与儿童进行交流和沟通:儿童化的体态语是以微笑、可亲的表情、适当的手势和身体姿态,恰当的空间距离与儿童交流和沟通。儿童化的语言是儿童乐于和易于接受的语言方式。可以极大地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师范生需要特别进行儿童化语言的教育和训练。

三、“儿童化教育”的构建

(一)建立以儿童发展为线索的教育类课程体系

当今师范院校中教育类课程是“‘专业’的附属品”.教育类课程不太受重视,内容较落后,“教育类教材基本上是从教师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教,较少涉及如何学。”教师的教育方法脱离实际,更多是理论的讲解,不利于儿童精神的建立和儿童视角的形成。也影响到儿童化方法的形成。教育类课程应注重联系儿童的身心特点,应借鉴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以儿童发展的阶段为主要线索来设计整个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结合每一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的学习内容而定。”[教育类课程联系小学实际,联系儿童实际。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主.0《面》o@使师范生深入认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在实践中能对儿童实施良好的教育和教学。同时要配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教育类学科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最多的方法(74.4%)”,但却是“师范生认同率是‘0’的‘纯理论教学”’[10的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可采用案例分析、讨论、N/b学实践、调查等相结合,使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学有所用。积极探讨教育类课程的多样化评价方法,改变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完就忘的情况。

(二)专业课程突出儿童化方法的教育和训练

高师院校近年来重视对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师范生将面对的是小学儿童,这就决定了将来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性和艺术性要求越高。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知识内容本身,还必须关注知识的呈现形式。”[1”而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缺乏对小学各学科所涉及知识及小学生知识状态分析.造成师范生在知识准备和教学方法选择上的困难。”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不能只局限于一般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必须针对性的进行儿童化教育教学方法的训练。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小学音乐》、《小学美术》、《小学科学教育》等课程的教育和教学中,要充分建立在对儿童的认识和了解上。教学突出和小学儿童的联系,突出实践性训练。例如,如何采用符合儿童提问和交流。如何组织儿童讨论,具体的教学如何依据儿童来展开。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小学合作研究。甚至可以让儿童直接参与和提出建议等形式。

(三)建立儿童化语言训练课程及标准

目前,一些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普通话》、《教师口语》等课程中的内容和训练没有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忽视将来面对的教育对象——小学儿童,没有针对性地进行“儿童化语言”的训练,缺少儿童化语言培训的标准、内容、培训方法、考核标准和方法,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缺少儿童化语调、语言、表情、姿态的训练。因此,在《普通话》训练的基础上,开设《小学教师口语》课,对儿童化口语和体态语进行专门教育和培训,并给予充足的课时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建立儿童化语言培训的标准、内容、培训方法、考核标准和方法。小学教师口语训练上采取符合儿童思维和语言特点的表达方式,在语速、语调、语气、遣词用句上进行训练;体态语上对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进行训练。此课程最重要的是进行实际的训练.可采用个人练习与小组练习相结合,采取深入小学和儿童交流的方式进行提高。

(四)建立以儿童为主的教育实践课程和活动

目前师范生教育见习和实习主要学习的是做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实习生的备课和课堂教学常围绕‘我怎样教’而不是围绕‘学生怎样学’来进行。”[I3]缺少对儿童的分析,缺少对儿童学习的认识。改革教育实践课程和活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第一,教学试教和教育实习突出儿童,突出以“学”为主。教学试教和教育实习突出以“学”为主,以儿童为主,重视儿童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研究儿童如何学习,实现教育教学以儿童为起点,学习如何促使儿童更好的学习,学会促使儿童主动的学习.指导教师要以此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对学生成绩做出评定。第二,开展师范生与小学儿童一对一的“手拉手”活动。组织师范生与小学儿童交朋友,要求师范生每周和儿童见面一次到两次,进行交谈、玩耍、学习互助等活动,要求能了解儿童的语言、需要、爱好、性格、情感、行为特点等,做好交往笔记和反思记录。这个活动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一直持续开展到大学四年级,使师范生生动而深入地认识小学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第三.开办“星期日义务小学”。(141应高校依托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采用免费方式向社会招收小学生,在学校内举办数学活动、美术与手、写字与书法、舞蹈、英语培训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利用周末组织开展,每学期举办一期,学生具体组织实施,教师担负指导和帮助,师范生重点学习如何针对儿童进行教育和教学。

(五)建立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小学合作制度

“高师小教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大学毕业直接走进教学课堂,他们没有亲身的小学教学体验,这自然会影响教师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153不仅仅是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其他专业教师也存在这种情况,而且教师与小学的联系较少,使教师对小学不了解,对儿童不了解,对儿童的认识往往停留于理论上.对儿童的发展缺乏清晰的、实际的认识.影响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因此.“承担小学教师培养任务的高校教师必须改变封闭自守的学术方式,走出大学校门,深入到小学熟悉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掌握小学教育问题,明确小学教师的培养方向。”。建立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小学的合作制度,使教师深入小学开展教研活动,甚至可以让教师深入小学一线进行教学和管理,去小学执教,使教师深入认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了解儿童不同时代的要求和特点,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要求,使教师在对师范生进行教学时有丰富的感性知识和针对性的教育。同时.通过合作“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共同发展”。

(六)在科研中突出小学与儿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