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投资哲学论文

投资哲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06 08:29:00

投资哲学论文

投资哲学论文篇(1)

[关键词] 资助方式 资助力度 资助管理

一、引言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是国家文化力量的重要标志和体现,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深化和拓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创新,而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科研资助体系建设则是其重要保障。

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体系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在经历了“”前的曲折发展阶段、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转型,研究机构增多,科研教育队伍壮大,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在这发展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科研资助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机构众多,资助力度逐步加大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经费资助来自于各种渠道,其研究资助机构包括国家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国际基金及合作组织等。从目前来看,尽管强调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促进资助来源多元化,但由于整个资助体系尚不完善,短期内财政拨款仍是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的主要渠道和基本来源。

根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近年来,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对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以中国社科院获得的资助为例,据统计,2000-2006年中国社科院共立项各类重大项目651项,资助总额为13359.93万元,平均每项项目资助20.52万元,为“九五”期间院级项目平均资助额(3.24万元)的6.3倍。2000-2006年,全院共立项A类重大项目282项,资助总额为10874.03万元,平均每项项目资助38.56万元,约为“九五”期间院级项目平均资助额(3.24万元)的12倍。

2.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方式多元化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的方式多种多样,目前主要采用了机构式资助和项目式资助两种方式。

(1)机构式资助

机构式资助的目的在于保证科研机构的日常运行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在我国,机构式资助对象是学术研究机构,主要包括政府所属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

政府所属的研究机构包括各级社会科学院和一些专门性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直属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下设30多个直属研究所(中心),承担着大量科研任务。地方各级社会科学院是各级地方性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另外,高等院校,扮演着学术科研的重要角色,特别是研究型高等院校在基础研究以及部分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领域具备很强的比较优势。有些发达国家的政府研发经费近50%投入到了大学系统中。2002年日本达到48.45%,美国为37.21%,2001年英国为46.79%,德国为44.24%。

近几年来我国对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资助也不断增加,如国家教育部、各省市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教育厅等也纷纷在高校设立了重点研究基地,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创新。

(2)项目式资助

项目式资助是指在特定的计划框架内,研究执行者向研究资助机构(如研究委员会)申请而获得的竞争性项目经费。从行政隶属的角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分为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纵向项目主要包括国家项目、教育部及其他部委项目、省市项目、高校、研究机构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横向项目大多数为高校与企业合作、或者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等。从项目类别的角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般分为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自筹经费项目(或学科共建项目)和专项类项目等类型。如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设立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设立重大项目(一般通过招标方式立项)、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等类型,2007年,共立项1431项,其中重大攻关项目39项,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65项,后期资助项目54项,一般项目1073项。科研立项经费创历年新高。

(3)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的管理制度基本形成

哲学社会科学资助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类型的资助管理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既统一又有区别的各个层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管理制度。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科技经费管理的思路和原则。根据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意见,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主要分为五类,包括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科研机构运行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和科研条件建设经费,明确各类经费功能定位,实行分类管理。

另外,在此基础上,不同的科研立项机构根据其自身特点出台了不同的经费管理办法,例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从项目经费开支范围,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审批和执行,项目经费管理与监督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经费管理做出了规定。教育部经过修订印发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类别与项目申报、项目评审与立项、项目过程管理、项目经费与使用、项目验收与成果转化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还有各地方职能部门也规定了适应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资助管理制度和方法,例如,《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和其他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对资助经费来源、资助对象、经费管理和使用有详细的规定。

三、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具有我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体系已基本形成,但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要求相比,尚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总量不足,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

如前所述,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资助力度逐步加大,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总量所占比重小。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从投入情况看,2003年教育部直属高校人文社科人员共51469人,人文社会科研经费共825.25百万,而自然科技人员共134605人,是社科人员的2.62倍,自然科研经费为13082.4百万(不含科研人员工资),是人文社会科研经费的15.9倍。从产出看,2003年教育部直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为21362项,而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数为50682项,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的2.37倍,教育部直属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获部级奖项94项,获省部级奖1253项,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获部级奖0项,获省部级奖741项(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2003),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对基础研究资助不足。基础研究的资金应主要由政府提供。政府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主要是直接供给、鼓励其他主体从事研究以及创新适合于基础研究的制度环境。然而,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占研发总支出的比例长期以来在5%左右徘徊,而投入到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更少。2000年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这两个领域,投入项目资金和政府资金分别占全国的87%和88%,投向这两个领域项目的人员占全国的65%。

同时,由于财政科技投入中,项目式资助发展迅速,机构式资助如条件建设经费比重偏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主要采用项目式资助形式,发挥团队作用。但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其基础理论研究领域,更多地需要学者个人潜心积累,自由探索。现行项目制度在推进此方面研究的努力,并不非常有效。

2.资助方式缺乏协调性,呈现出多头资助、分散管理格局

我国虽已形成多样化的哲学社会科学资助方式,但存在有一些机构重复设置、交叉布局、自我封闭,这种多头、分散管理的状况,导致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投入难以进行总体调控,项目设置的低水平重复,降低了资金投入的效率。

从总体上看,科研经费的增长和多元化投入格局有利于科研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多渠道投入体制和相互之间缺乏协调,项目立项存在重复。从某种意义上,适当重复是难免的,甚至是必要的,如支持不同的专家研究同一项目能够促进竞争,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但若一些热点问题的项目设置过滥,或同一申请人或申请团队通过不同途径申报相同或类似的项目,在不同部门立项获得科研资金,就造成财政的重复投入,同一论文或专著标注为多个部门资助的现象比较普遍。

3.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过程不完善

各级各类部门在对哲学社会科学资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来许多的问题。

(1)各级各类纵向项目,在立项时评选机制过于单一

绝大多数都采取同行专家评议的制度,这种方式有其自身优势,但也有其先天的不足。例如,采取同行评议的方式,难以绝对避免拉关系、套人情的问题,难以避免“马太效应”;同行评议专家库,每年参加项目评审的,往往是少数同一批专家,表面上客观公正,事实上是瓜分了有限的资源。单一的同行评议,也难以做到鼓励项目申报的同时限制数量申报,导致近年来项目申报数大幅度增长。

(2)项目立项部门热衷追求项目研究短平快

大量的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为短小型研究项目,分散了资源配置,难有大的产出。例如,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额度仅为1.5万元左右,研究期限为2年左右,成果一般为系列论文或专著;省级社会科学联合会研究项目,一般经费为2千至5千元,研究期限为2年左右,成果要求为论文或著作。这种短平快的小项目与自然科学项目或高新技术项目动辄几万、十几万甚至上百万的投入相比,差距甚远。这样的项目主要是满足了职称评定的需要,就项目本身来说,有很多如果不另觅渠道获取经费是难以顺利实施的。

(3)成果转化率低

大量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的项目评审立项时,过于注重申请材料的论证是否严密,而疏于考虑最终成果的实际应用。立项后,立项部门往往要求项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而对项目实施过程却疏于监督。在项目结题时,一般通过论文是否标注成果资助部门、著作是否出版、研究报告是否通过专家会议评审、通讯评审或是否有相关部门的采纳证明等方法来评价研究是否达到预期目的,而并不注重项目成果的质量、发行数量和实际的应用情况,这种体制就造成了成果流于形式,未从根本上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造成了智力和财力的浪费。

四、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体系的建议

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体系必须以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为目标。在当前,完善这一体系,主要包括:

1.以政策倾斜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资助体系,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资助途径

以政策为导向,实现资助渠道的多元化。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高校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项目、经费、成果、获奖这些方面,已经稳居全国总量的85%以上,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名副其实的主力军。各级政府部门以政策倾斜的方式,鼓励高校、研究机构等成为政府部门的智囊和参谋。同时,在应用研究和对策类研究领域,政府在自身予以资助的基础上,还要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研究基金、咨询机构等实体,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行资助,形成多元化、大规模、高效率的资助渠道,改善哲学社会科学的资助结构。一方面,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需求;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帮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科研经费筹措渠道,加大成果的产出。

2.强化政府哲学社会科学资助的统筹协调机制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资助的统筹规划工作。合理配置财政科研经费,明确各类经费的功能定位,实行分类管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避免因重复研究、重复购置科研设备等现象而存在着资源浪费的现象。

加强资助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构筑信息互通平台。建立全国统一的科研项目数据库和统一的覆盖全国的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条件下,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从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到验收等信息必须全部纳入数据库,避免或减少重复申报、重复立项等现象;同时,建立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可以方便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了解全国科研项目的信息,并供各计划决策部门对项目申报、立项情况进行查询、跟踪,以克服因条块分割带来的军与民、中央与地方、部门等相互之间的信息闭塞。通过项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严堵多头申请、交叉和重复立项,这有利于改革和完善宏观管理,建立一个有效协调、高效运转的科研资源配置模式。

3.推动项目资助部门的改革,将项目评选与成果评价相分离

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项目的各级资助渠道,普遍存在着立项、结题、评奖、成果转化由同一部门完成的现象。项目资助部门既承担着资金的使用,又承担着成果的评价,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和权力的自我监督。将项目的收集和遴选工作,与成果的评价和转化工作相分离,分由不同的部门来完成,由后者公布前者的资金使用效率,由前者使用后者的项目成果和负责人信用的评价结果,有助于更合理地选择合适的承担人,实现公权力的透明化,做到公平和公正。同时,由专门的部门对成果进行推广,也有助于实现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金泓.建立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特点的项目资助制度――关于完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制度的思考[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

[2]康小明,薛澜.发达国家科研资助体系及其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8.5.

[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体系日臻完善.

[4]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

[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6]陆根书,刘蕾.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之研究效率及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06.12.

投资哲学论文篇(2)

迈克尔・莫布森的这本《魔鬼投资学》,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在第二个战场上最好的“生存指南”之一。作为华尔街的顶级分析师和创新投资大师,莫布森在书中以其独特的视角、大量的数据和无懈可击的论证,向投资者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既巅覆传统又充满智慧的投资法则。这些法则,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在金融投资战场上生存与取胜的关键所在。

魔鬼与天使原是一神的两面。莫布森虽然被誉为投资界的“魔鬼代言人”,实则是金融投资战场上的福音和天使。本书最精彩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它以跨学科的角度,对投资作出了层层深入的剖析,并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探寻出一条又一条发人深省却又妙用无穷的投资妙方。这些学科领域包括: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与赛马、数理统计、行为金融学和哲学。莫布森对跨学科的各种理论的理解与驾驭能力无疑会使投资者惊叹,然而更让人惊叹的恐怕还是莫布森从跨学科的各种理论中所探寻出的各种投资方法和原则,这些方法和原则让人第一次明白了投资智慧无处不在,而投资战场则是整个人类生存历程的最精彩的缩影。

这是一本你一旦拿起,便会一鼓作气看完的投资经典。在这本能与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和威廉・利弗莫尔的《股票作手回忆录》相媲美的投资巨著中,莫布森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浅显的语言,向投资者传播了一个又一个投资福音。这些福音来自于金融投资的四个方面:投资理念、投资心理学、投资的创新性和投资的科学性。这四个方面可以说是投资者在金融投资市场上的四个救生环,理解并掌握这四个方面的投资原则,是投资者在金融投资市场上生存的关键。而只要你对金融投资战场的残酷性稍有了解,书中随便一点,都能紧紧的抓住你的神经。

例如,在投资理念的层面上,通过对和赛马的研究,莫布森向投资者清晰地刻画了投资过程和投资结果的有机联系,并向投资者提供了如何正确处理投资的决策过程和投资结果的关系的原则;在投资的心理学层面上,通过对斑马不得溃疡的生理学分析,莫布森道出了绝大部分华尔街基金经理面对尴尬处境的原因,并指出了基金经理作出次优化组合的根源;在投资的创新性层面上,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史和生物进化论的研究,莫布森论述了企业创新进程的不可避免,并总结出了企业创新的具体方式及其特点,这是实业投资者不可回避的话题;在投资的科学复杂性上,通过对蚁群、蜂群组织形式的深入研究,莫布森解读了最深奥的蜂群――股票市场的运作奥秘,并为投资者制定出最合理的资金管理方案。如此等等。

20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完成了哲学巨著――《纯粹理性批判》,试图终结2000多年来哲学形而上学领域无休止的纷争,结果,它开启了近现代哲学的大门,至今哲学还走在回家的路上。而如今,投资大师迈克尔・莫布森则试图以其新作《魔鬼投资学》,指引投资者从金融投资市场这一现代最残酷、竞争最激烈的无形战场上生还并取得胜利。不管你是资深的投资专家,还是初涉投资的新手,都一定能从本书中学到一条又一条受用不尽的投资智慧。

《赌金者: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升腾与陨落》

作者:罗格。洛温斯坦(Roger Lowenstein)

翻译:孟立慧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定价:35.00元

本书的叙述充满戏剧性.所涉及内容又非常复杂。故事背后潜藏和数理、统计、社会情景相关的许多严肃问题。至关重要的是,它描绘了一幅金融文化群像:控制着一大笔资金的,事实上是一群非常普通的人。

《野蛮生长》

作者:冯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投资哲学论文篇(3)

一、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对努力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构建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的重要论断,把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也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学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密集,力量雄厚,学科齐全。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服务党和政府的决策,为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有较大差距。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理论脱离实际比较普遍,应对重大社会问题的能力还不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条件保障也不能适应哲学社会科学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是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紧迫任务和长期目标。

3.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的命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贡献。

二、创新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4.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灵魂。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品质,是推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断深化的不竭动力。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保证。

5.增强创新意识,提升研究境界。要增强创新意识,努力发现新问题、把握新情况、明确新任务,自觉推动社会变革和理论进步;要积极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形成新观念,勇于超越别人和自己。要把创新意识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落实在选题、立项、成果产出和转化等各个关键环节。

6.确立创新目标,明确战略定位。要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目标,发挥高等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努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人才队伍。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强化应用对策研究,使高等学校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中心、文献辐射中心、先进文化孵化中心和决策咨询服务中心;使高等学校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发动机和推进器。

7.确立创新重点,寻求重点突破。要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做出理论概括,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国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通过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水平。

8.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创新方法。要关注实际、了解实际、深入实际,坚决克服学术研究脱离社会、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的倾向;要善于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理论并回到实际中接受检验,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要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推动实践不断前进。要重视方法论的转换与创新,重视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与整合;要加强调查研究,注重实证研究,通过继承创新、综合创新、原始创新,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社会效益。

9.建立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要深化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科研组织形式,形成更加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营造更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制度

10.完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导体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形成领导有力、机构独立、责任明确、管理到位的领导体制,为不断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证。

11.完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机制。要围绕提高研究质量,形成质量导向明确、评估监督有力、成果转化迅速、组织运行高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机制。以多出高质量成果为目标,不断提高职能部门专业管理水平。

12.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的多渠道研究经费投入体制。要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逐年增长,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在整个科研经费中所占的比例。要制定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政策,经费向质量高、创新力度大、有利于综合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倾斜。要拓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的筹资渠道,鼓励设立各种类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调动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多元投入的格局。

13.创新高等学校研究组织形式。完善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龙头、人才组合灵活、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性的研究组织形式。突破阻碍研究人员有机组合和资源共享的学科壁垒、院系壁垒、学校壁垒和区域壁垒,鼓励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跨地区、跨国度组合研究力量,形成机构开放、内外联合、良性竞争、优胜劣汰、有利创新的研究合作体。进一步加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进行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新探索。建立和扶持一批学科综合、人员开放、资源集中、成效显著的新型研究联合体,推动高等学校与政府、企业、民间团体建立紧密的合作联系,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社会、拓宽视野、扩大资源创造条件。

14.建立健全吸引人才、平等竞争的人才聚集与流动机制。深化科研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重创新能力、重研究质量、重实际绩效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员流动和淘汰机制,不断优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

15.改进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管理办法。按照好中选优和透明、公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立项、申报、评审制度,选好题、立好项、出好成果。强化科研项目的目标管理,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着力支持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信誉制度。对信誉好、成果优的研究人员优先资助;对信誉不良、项目成果不合格的研究人员予以批评、终止资助直至停止申报资格。

16.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机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搜集、展示、、推广、应用、反馈系统的建设,畅通高等学校与政府、企业、社会的联系渠道,促进科研成果向课程教材、社会普及、政府决策、文化产品方面的快速转化,培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和经纪人才,不断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建立鼓励高质量研究成果的评价体系

17.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既要有数量、规模指标,更要有质量指标,当前尤其要强调质量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要克服重数量指标轻质量指标的倾向,改变简单以数量多少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创新程度是衡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质量高低的核心要素。要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采集新数据,是否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衡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高低的主要内容。推广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制度,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成果对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导向作用。

18.建立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国际性与民族性、继承积累与自主创新的统一。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具体学科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切合实际的评价尺度。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不同成果形式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标准和方式进行评价。

19.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审制度。发挥专家与同行评议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完善专家评审、成果受益者评审等多种不同评审制度;实行公开评审与匿名评审制度。建立全程评价机制,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对于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改变重项目申报、轻成果评价的偏向,加大对研究项目管理的力度,推动研究项目高质量地完成。注意培育民间学术评价机构,维护评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0.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审监督机制。建立评审结果的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对评审结果的监督。建立学术评审申诉制度,设立专门机构受理对评价结果的质疑和投诉。加强对学术评价机构、评审专家的监督,建立评审专家的信誉制度,促进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杜绝在学术评价中。

21.鼓励积极健康的学术批评。健康的学术批评是加强学风建设、维护学术尊严、提高研究质量的重要社会评价手段。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遵守学术规范,鼓励积极健康的学术批评,鼓励潜心研究,鼓励学术精品,反对粗制滥造,驱除学术伪劣产品。

五、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

22.加强领导,不断深化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不断加深对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哲学社会科学摆在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地位。要研究制订哲学社会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将继续大力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质量提升计划”,为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提供切实保证。

23.构筑高地,大力促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平台的建设。要以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为核心,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实际,以基础研究为中坚、应用研究为重点、对策研究为突破口,逐步形成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

24.面向社会,大力促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要把个人学术兴趣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术研究与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术研究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术研究与增强我国文化竞争能力、扩大国际影响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

投资哲学论文篇(4)

我们这才知道他爱好收藏老物件,听他谈起自己和古董的那些故事,我们好像几度被带回了影片之中,而他就是那个沉稳浑厚,遗世独立的戏中人。不由得想,张信哲那份内敛的底蕴,一定与他的收藏嗜好相关,相处久了,不是张信哲沾染了它们的神韵,就是器物吸收了主人的气质。

在台湾的收藏圈里,张信哲颇有名望,如同身在内地的我们都知道王刚酷爱收藏一样。听张信哲的歌是一种能让人彻底沉静下来的享受,纯粹而清澈,数十年如一日地让人动容。见过他本人,如果需要我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他,一定是无色透明。他沉稳而内敛,书卷气极浓,和他对话的感觉就像品尝一杯回味悠长的香茗。

张信哲坦言自己是个“比较实用主义”的人。这从他的投资方向就可以看出来,古董收藏、经营连锁餐饮店、房产投资、开经纪公司,这些产业个个都让他经营的有声有色。张信哲坦言:兴趣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他也是这样做的,不盲目跟风,所投资的产业都是自己兴趣的产物。

梦想开博物馆

台上的张信哲深情款款,被歌迷称作“情歌王子”,台下的他博学、健谈又很谦虚。从小受家庭的影响,他热爱文史、艺术、古董和古代建筑。直到现在,他在闲暇之日,还仍不忘经常来到潘家园和他的藏友们“谈古论今”。十几年来,说张信哲和他的藏品在谈一场交错时光的恋爱,一点也不为过。跟古董相处久了,张信哲也被他们同化了,要了解他,还真得需要花一些时间细细品味。

1973年,张信哲出生在台湾中部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里。爸爸是位牧师,精通小提琴、钢琴、手风琴、二胡和笛子等多种乐器,耳濡目染造就了张信哲不一般的音乐素养。绘画也是他儿时的兴趣之一,说起收藏古董的起源,也与儿时的那些快乐记忆有关:读书时,美术老师经常带着学生们外出写生,教他们画乡下的老街、古庙等建筑。从那时起,张信哲就对古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来,略通了些门道的他开始胡乱捡些别人不要的“破烂”东西回家,乐此不疲地天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与古文化有关的书,边研究边学习。

如今,张信哲这个名字在台北的古董界已经小有名气,不论是古董的出产地、年代、各个时代的风格、材质,还是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张信哲都能随口道来,好像一部古董辞典。在他台北的家里,古董家具品类繁多。从洛可可式样、维多利亚时期式样、旧上海殖民地时期式样,到明式家具、清式家具,这些代表着家具发展历史中各个时期和各个地区的典范佳作都齐聚一堂。

由于工作的关系,张信哲经常出国,他每到一个地方,就会从当地的跳蚤市场淘一些“破烂”带回家当“宝贝”。比如,垂挂于饭厅内的顶灯,是上世纪初欧洲的产品;平铺于书房地面的鲜红地毯,是他从北京背回去的老包头地毯。现在,张信哲的家里还有一张杜月笙姨太太睡过的床以及一面战国时的铜镜。

由于收藏的时间年头久,如今张信哲已拥有近千件古董,他的藏品并没有明确的主题或方向,从石雕、青铜器、家具、地毯,甚至唐卡都有,价格最昂贵的高达7位数新台币。谈起自己收藏的古董,张信哲如数家珍:“我的藏品种类比较杂,木器家具类、文房杂项类、织绣类等等,数量应该有上千件吧。只要是美的东西都会吸引我。至于什么材质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古董的投资已经占到了他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不过,随着年岁渐长,张信哲收集古董的动力已从单纯的兴趣转为使命感。他坦言:十几年下来。自己把所有的钱几乎都花在古董上了,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自己深爱这些藏品和他们历经年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珍藏并保护他们,会有一种使命感。张信哲也有了新的梦想:希望未来能找个老房子当博物馆,展示自己的收藏,也借文物来记录历史。

餐饮业赢得第一桶金

早在1999年,张信哲就与四位圈外好友,在台湾屏东开了一家名叫三千院饮食工房的日式料理店。开始这几位股东还担心自己的设计太过理想化,但食客们热烈地回应打消了他们一切顾虑。谈及几位合作者,张信哲一脸自豪:“我们五位股东有古董商、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以及餐饮经营者,所以开店成本从一千多万降到六七百万。”

“三千院在刚开始规划时,我们就把展览因素考虑进来。”为此,张信哲不仅亲自参与设计。并拿出了价值200多万的古董,还请来版画名家帮三千院作版画,送给客人留念。不久,他和其他几个股东在对面又开了一家名为“火鸟”的日式串烧店,贩售日式风格的串烧、烧酒,生意也同样十分红火。

很多人都认为张信哲是三千院的老板,但是张信哲笑着告诉我们他的经营秘诀:“做一个餐馆,光一个人是不行的。我们几个合伙人就根据自己的擅长而明确分工,比如我比较喜欢做一些专业设计,所以我主要负责店的设计和概念。而我另外的一个朋友是专门负责经营的,还有一个负责宣传,另一个则是主要负责建设的。只有这样,才能把一家店管理好。”

据透露,去年三家三千院的营业总额已经差不多有一亿新台币(约2500万人民币),而后已经开设了第四家店。不过最近,他在上海投资的“三千院”因为地段拆迁目前已经停止营业。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张信哲的好心情,对此,他笑言自己其实以兴趣来做这个餐馆,并没有一心指望它赚钱。“既然开饭店,说不想赚钱那肯定是假话,但事实上,我做这个饭店,最重要的其实是自己的兴趣,我比较喜欢这种古典的餐馆氛围,自己又喜欢设计,所以我现在只想把这三家店做好。”

瞄准上海的老洋房

把大部分钱都“投资”在古董上的张信哲,除了碰到爱不释手的“好货”会一掷千金外,平常开销并不大。与众多拥有不少房产的明星相同,他手上也握着不少房产,同样具有保值功能的房产也受到张信哲青睐。据悉,张信哲如今的房产遍及台湾、上海和北京。他透露,自己在2000年的时候,曾在北京买过一套房产。当初买的时候才是八九千元人民币/平方米,但现在差不多已经涨到2万元人民币,平方米。

不过,他投资房产主要并不是为了炒作,买房产的出发点不全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是想在自己喜欢的城市拥有一栋自己的房子,将来可以用来居住。张信哲承认自己是有计划地在上海购置房产,但他也表示。自己一直都太理想主义,为了寻找一座有上海特色的老洋房。而过于挑剔,所以前几年错过了一些好机会。如今老洋房的价格已经相当不菲了,还要再寻找合适的价位和机会,他不会盲目出手。

张信哲告诉我们,老洋房是房产“古董”,抗跌性非常强。投资老洋房最关键的是要看区域位置及周边环境,因为老洋房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上。无论作为投

资还是自己居住,地段对于老洋房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比如在上海的徐汇、长宁、静安、卢湾等市中心地区,多数老洋房在历史上曾有要员居住,显赫一时。

做自己事业的老板

每每聊起生意经,张信哲总不忘加上一句:自己的第一主业还是唱歌。开餐厅和拍电影一样只是副业,开餐厅重在结识更多的朋友,拍电影时只要剧本和角色有意思,演配角也无所谓。

在张信哲熟悉的音乐领域,他已经做起了自己的老板,成立了一个自己的音乐唱片工作室。张信哲坦言,他现在和自己公司签约更多的是一种合作模式,而不是简单的签约,因此可以更好地实现对自己音乐的支配权。而除了唱片工作室,已经投资过电影《不完全恋人》的张信哲还透露自己有投资音乐剧的打算,而且自己的工作室已经签约了几个新人,他现在又多了一个新角色――经纪人。

明星对话

揭秘张信哲的收藏经

在张信哲投资理财的概念里,他说自己没有招财秘方,“少输即赢”就是他信奉的座右铭。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兴趣的产物,开餐厅是,买古董和房地产也是,爱上他们,然后用心经营,这才是张信哲财富花开遍地的秘密。

M 你最喜欢哪个朝代的藏品?

Z我特别喜欢明朝的艺术品,那是属于文人精华的一个时代。

最偏爱哪类藏品?

没有特定的风格喜好,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都有收藏价值。有些很有纪念价值,比如我第一次到旅行,对藏民所戴的天珠一见钟情,就会当场买下它。

你量珍惜的一件藏品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金钱上的标价远远比不上情感价值,我最珍惜的是曾祖母遗留下来的绣花鞋。我和曾祖母的感情很好,我是长曾孙,她非常疼我,从小把我带大。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祖母过世时,照习俗必须焚化她的所有遗物,我好不容易抢救到那双鞋,还差点因此跟奶奶翻脸。

你的收藏秘诀是什么?

我一直在买古董,也一直在卖古董,因为需要淘汰某些没有价值的,才能再买更好的。收藏者必须了解市场需求,明确自己的收藏项目和方向,才能很快地脱手和买进。

投资哲学论文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234-01

1 理论联系实际思想的简要综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它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从而把它与其它的哲学区别开来,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命,使哲学在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1)在研究对象上,它为哲学找到了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使哲学真正成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的科学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在理论内容上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同时,它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它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形成了彻底的完备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体系。这是人类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

(3)在社会功能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了哲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哲学真正成为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2 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

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逐步提高。由于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和办学有特色,高职教育不仅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为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就业率连年攀升,社会认可度得到不断提高。1998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仅为42%,2003年上升到55%,2004年在全国增加32万高职毕业生的情况下,就业率较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达到61%。并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至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拥有教职员工近4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6.8万人,生师比为15比1。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5.7万人,占21.3%,其中天津、山东、湖南和青海等省区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已超过25%。

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趋于多元化,弥补了原来以学科性为主体的高等教育结构单一的不足。首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取得成效。其次,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之路初见成效。目前,组建职教集团方兴未艾,并已初步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组建模式,其中,高职院校与企业、本科院校、同类中(高)职院校等的结合,是集团化办学的几种主要形式。通过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办学效能。

3 基于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对高职教育现状的分析

3.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

(1)师资上的困难。据教育部高职高专处统计,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动手能力差、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虽然一些学校通过内部挖潜,培养和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许多学校青年教师比例偏大,教授、副教授比例较低。

(2)经费上的困难。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虽有很大发展,但办学经费短缺仍然是困扰其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的重要因素,不少学校新校区建设、老校区改造都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出资十分有限,学校办学压力普遍较大。

3.2 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一是认为高职是高等教育中的“次等教育”,在水平上要低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二是认为高职只能是短学制的专科层次教育。三是在政策上不能一视同仁。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相互关系,也是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认识上的困惑。

(2)学校定位上的问题。《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即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高新技术应用并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高级“蓝领”人才,这类人才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实践环节上的问题。一是实验教学目标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二是实验教学内容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三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四是实验教学条件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五是实验教师队伍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六是实验室管理体制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部分高职院校产学结合不紧,实训环节难以得到保证。

4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

4.1 转变思想观念,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1)积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才培养和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宏伟目标的重要意义。要求各级政府从发展当地经济的实际出发,进行调查分析,并与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进行对比,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人大、政协对职业教育的观察与监督。

(2)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典型、表彰先进,使广大群众看到学习职业技术的实惠,提高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积极性,从而在全国上下形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共识。

4.2 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

(1)实施财政倾斜政策。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应拿出专项拨款投入职业教育,专门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一是要着重建设国家和省支柱产业人才与奇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二是要集中投资、集中使用,在实训基地上不要分散资金、各省市重点建设好几个基地,同时应落实配套的吃住等条件,供高职院校学生集中受训和企业人员培训使用,这样既可以减少分散重复建设,也可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从而降低人才培养成本。

(2)加大对职业教育的信贷支持力度。对职业教育实行贷款利率优惠政策,给职业院校低息、贴息贷款或无息贷款。国家政策性银行应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应有的作用,国家也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支持高职教育,积极向高职院校发放低息、无息、贴息贷款。

(3)高职院校要积极配合国家教育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以及人事部门推行双证制。一方面要建立自己的技能等级培训中心和考试站,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和考试获取技能等级证和职业资格证;另一方面要尽快将国家推行的双证制落到实处,对未获得职业资格证或技能等级证的学生不予毕业。

参考文献

[1]孙石煌.浅议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06,(3).

投资哲学论文篇(6)

时隔一年,纽交所的钟声终于再一次被中国企业敲响。

6月上旬,中国外贸电商兰亭集势(NYSE:LITB)登陆纽交所,首日收盘11.16美元,较9.5美元的发行价上涨22.21%,成为今年第一个海外上市的电商概念股。

这一天,兰亭集势四大创始人——郭去疾、文心、刘俊、张良来到纽交所门前的公司横幅处合影留念。在“内忧外患”的市场形势下,兰亭集势的破冰之举又一次提振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自信。而兰亭集势背后的投资机构也松了一口气,这场关乎输赢的赌局幸好以圆满收场。

上市当日,诸多媒体将祝贺的溢美之词抛给了正在成都参加财富论坛的徐小平。2007年初,徐小平作为天使投资人为刚刚成立的兰亭集势注入首笔资金。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徐小平之后,还有一位天使投资人以高于徐小平的投资额为兰亭集势注资,从技术层面帮助刚刚起步的兰亭集势“蓄势”,他就是周哲。

一个下午就决定“借钱”

周哲是一个典型的海归,精神,利落,想法超前,敢赌。他与兰亭集势创始人兼CEO郭去疾颇有渊源,他们曾是斯坦福大学的校友。2000年,周哲进入谷歌,也比郭去疾早了5年,后来他们成为朝夕相见的谷歌同事。

2007年初,还是谷歌中国首席战略官的郭去疾创办了兰亭集势,起了一个颇具中国风韵味的名字。彼时之前,徐小平正在美国各高校物色创业人才,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吸引充满创业梦想的学生投入创业大潮。徐小平和郭去疾便相识于斯坦福大学某个蠢蠢欲动的日子。当郭去疾创办兰亭集势后,徐小平抵挡不住郭团队的猛烈攻势,答应投资。

2008年,郭去疾从谷歌全身而退专注于兰亭集势的时候,周哲也“撤了”。

“我们可以说是同一天从谷歌离职的。”周哲对《英才》记者说,在谷歌,公司会为每个离职的员工举办欢送派对。2008年暑假,他和郭去疾同时被欢送了。周哲回忆,他在2007年8、9月时,对兰亭集势投资了20万美元。也就是说,当他和郭去疾还是谷歌同事的时候,就已经为兰亭集势的大厦开始添砖加瓦。

“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天使投资,就是觉得帮朋友(郭去疾)一个忙。”周哲说。当时,他与兰亭集势的团队在阳光100 聊了一个下午,便决定投资了,确切地说是决定“借钱”了。

虽然周哲一再强调早期做天使投资的懵懂,但事实上他内心早已对兰亭集势的可投资性做了周密的分析。第一,团队靠谱。任何一个伟大的公司都不是一个人摸爬滚打熬到今天的。当时的“四大金刚”已经形成,四位创始人非常优秀,四人的利益完全捆绑在一起。第二,熟人靠谱。因为是校友,也是同事,所以这桩买卖不会是一场骗局。第三,公司靠谱。

那么,兰亭集势为什么能在众多外贸B2C网站中脱颖而出,成为资本市场赢家?郭去疾曾经的一段讲话也许能给我们一些答案。他说:“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有独特的产品和独特的服务用户的方式。举例来说,世界各地的用户都可以来到我们的网站,把他的三围和身高发给我们,我们可以在几千个服装选择中为他量身定做一件和他最匹配的婚纱或是礼服。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最重要的是要给用户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

“郭去疾是个聪明人,但他牛的地方不是聪明,而是他知道很多现实的东西。”周哲说。

没打算很快卖掉

自从2007年接受天使投资之后,兰亭集势每半年多就要融一次资。对于烧钱的电子商务来说,钱就是命。

2008-2010年,兰亭集势一共完成三轮融资,联创策源、金沙江创投、挚信资本三家机构分别投了1586万美元、1599万美元、1942万美元。按照后来9.5美元发行价计算,联创策源、金沙江创投、挚信资本分别获得5.20、3.78及0.31倍账面回报率。

而对于周哲来说,虽然天使投资的数目较少,但是粗略计算,他获得了约20倍的账面回报率。实际上,相比VC,天使投资承受了更多的风险。这就需要天使投资人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对行业的判断力,当公司还是一颗种子的时候,就要能看清它未来长成什么样的大树。这是一项冒险的职业。

周哲冒险的资本,来自于他的阅历和人脉资源。在投资兰亭集势之初,周哲每周都会给技术部开会,工程师比较年轻,需要周哲从技术层面提出建设性意见。这对周哲来说正是优势所在。他在斯坦福大学的专业是电子工程计算机,在谷歌工作8年,主要负责编程设计和产品开发。转行做天使投资人后,周哲主要投资的领域是互联网技术,因为他懂,一般项目技术方面的事情忽悠不了他。

“比如做个网站,我会向对方要代码,网站是真是假一眼就看出来。如果你不懂,网站可能是外包,随便弄个软件架构,这是没有长期竞争力的。所以我投资的项目,技术含量都比较高。”周哲对《英才》记者说。

从最初的每周开一次会到每月开一次会,再到后来不需要开会,周哲慢慢放手让兰亭集势的新C T O(首席技术官)去做。他说,他第一次接触那个C T O就知道公司从技术层面上不需要指导了。

投资哲学论文篇(7)

关键词:经济哲学;货币哲学;资本哲学;财富哲学

一、货币哲学是把握经济实践架构的逻辑起点

2004年10月,中国经济哲学界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了“21世纪中国经济哲学的发展”专题会议,会议确定了中国经济哲学“在解读现实的基础和逻辑中发展经济哲学”的主旨。中国经济哲学的重要领军人物张雄教授1999年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访谈时指出,哲学界与经济学界都应克服“互相拒绝”的状况。哲学只有在研究经济现实中才能把握时代脉搏;经济学只有在提高哲学思维水平中,才能深刻认识变化着的经济现象[1]。后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发表了对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罗晓梅教授的访谈,罗晓梅教授认为,无论从国内外发展实践看,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隐忧,为此,“经济哲学是21世纪现代化建设重要的理论力量源泉”[2]。

经济的“现实的基础和逻辑”何在?经济哲学找到了货币哲学这个理论与实践的切入点。2004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货币哲学高级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界的70余名专家学者,对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会议跳出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货币“流量”为载体的货币外在运行规律与现象的表层理论束缚,从对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思想分析中构建了货币哲学的学术框架。会议认为,对马克思关于货币的哲学解读主要有三个视角:一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揭示货币存在的社会本质;二是从社会交往的角度,揭示货币与交往的社会互动关系,从而认清货币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三是从人性和人的自由、平等、公正的角度揭示货币的人学、伦理学、心理学和美学的重要理念。货币概念何以成为经济哲学把握经济实践架构的逻辑起点?其一,货币世界是经济现实普遍的存在式样。从古代贝币到现代纸币,勾勒出了经济发展的纵向轮廓,现代化经济实践中货币更是居于“血液”的须臾不能离开的地位。其二,货币化一定意义上是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界碑”。上海财大鲁品越教授指出,货币化进程将带来社会变革[3]。传统社会存在货币:经济关系绝不可能用货币来量度,氏族内部不讲金钱;邻里亲友之间帮忙,不采取货币形式清算,而是用“人情债”方式相互帮助。现代社会经济关系的出现是与“货币化”潮流相联系的。在这个潮流中,货币冲破伦理观念与权力结构的樊篱,使其中人际经济关系逐步用货币衡量与清算,由此铸就了现代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进而还铸就了现代商品社会的基本特征。其三,货币世界是对现代化认识有学术共识性的切入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第一个学术形态――重商主义,证明货币世界是对世界现代化实践认识的学术切入点。人们今天比较多地关注了重商主义过分强调积累货币的缺陷,却未将重商主义与西欧文艺复兴的同步性进行考察。也就是说,重商主义是文艺复兴人性从神权压迫下解放的哲学成果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正是在重商主义理论支持下,西欧才开始了“走出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经济哲学也只有从货币世界切入,才能把握经济实践与现代化的脉动。这样,就使经济哲学与经济学在学理上形成了“实践同一,学术分野”的关系。

中国经济哲学界从货币哲学切入,力求把握以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实践,取得了四个方面的哲学学术成果:(1)关于货币的哲学内涵定格与拓展。对于货币概念,经济学主要从工具理性即货币职能的“形而下学”角度进行了挖掘;社会学对货币的情感则倾向于道德视域,莎士比亚对黄金以“人类娼妇”称谓最为典型。要构建货币哲学的学术平台,拓展货币的哲学内涵是规范性研究必不可少的。苏州大学狄仁昆教授通过对货币史的哲学考察,提出了“货币中性”论的观点。社会生活的中性领域当首推生产力,因此,货币的哲学内涵的学术定位应该“定格”在生产力视域。货币对现代化生产力的哲学意蕴到底何在?它是现代化时代与框架内的生产力的“外化”形式,所以,何关银、罗晓梅教授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2期曾提出了“货币生产力论”。现实的货币相当程度是以“货币幻像”形态存在的,华侨大学杨楹博士认为,“货币幻像”场景下的生产力一旦运行,对整个社会生活具有改造与颠覆的悖论性力量。(2)关于货币人学。哲学在一定意义上是人学。哲学视域中的人学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对理性光芒下的自由的“坚持在场与提升”意义人学。古典经济学时代在谈货币时,首先注意的是货币联系着人们的交易网络。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货币的起源和功用”时指出,货币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选择[4]。韦伯也说,货币是实现人的经济行为最合理选择的手段[5]。现代经济学视域中的货币,似乎只剩以数字为载体的工具,已经难以找到人的影子。从货币哲学视域看货币,货币流量身后是人。所以,张雄教授认为,货币深厚的哲学与历史文化底蕴的主要表现是:货币对社会各种质料的组合,货币经济对人与人关系中内在维度的改变,锻造出人对世界理解趋向物欲化和价值通约化的心理坐标;货币是社会分工和社会交换的产物,它所体现的价值和价值交换,本质上是特定的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的交换,货币形式的变迁记载着社会制度形式的变迁;货币交换和形态发展的成熟度乃是量度人性及其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方面。货币的存在并不是货币自身的单纯存在,就货币属人的本性而言,它既作为人的异己对象,又作为人的活动对象,是属人的存在[6]。经济实践中货币与人的关系交叉与联结点在于货币价值与人的价值既可通约又不能完全通约的辩证关系中。(3)货币力量的研究。鲁品越教授认为,货币力量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力[7]。货币与权力是支配人类世界的两大有组织的社会力量。如果说计划经济是权力配置资源的权力经济,那么,市场经济则是用货币配置资源的货币经济。货币凭什么在经济系统与诸要素中高高在上?是因为“货币力量”。什么是货币力量?货币力量是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力量,货币力量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力。正像夸克之间通过胶子的交换而形成“强力”,连成不可分离的整体一样,货币正是商品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中的“胶子”。 货币的价值实体是人的社会性生命(他人的劳动时间),而它的力量是人们的社会性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的力量。劳动者对货币的依赖关系正是它对社会劳动的依赖关系。这是货币及其内在力量的最原始的人学根源。(4)从货币哲学看《资本论》的当代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深入到货币内部本质构建起了货币的深层本体论;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揭示了货币的动力学机制。这个动力学机制的深层人学价值在于,深刻地揭示了货币内在力量的人学来源,以及通过货币增殖与流通过程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的生成过程,并在此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货币对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

从货币哲学切入把握现代化实践的逻辑生成架构的学术路径的意义在于,通过货币幻像找到了“现实个人”在经济世界的存在式样与“出场”路径。同时,货币哲学的研究还将哲学一般的主体与经济主体作了令人信服的区分,将一般世界存在物与经济世界的以货币为载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作了界定。可以这样说,货币哲学是解读经济实践世界的“第一理论硬核”。正是因为有货币哲学,经济哲学与人们熟悉的“教科书哲学”、经济哲学与经济学才有了明确的学术范式分野。

二、资本哲学揭示现代化的直接动力机制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取得的发展生产力成果超过了人类过去一切时代的总和。西欧15世纪以来开始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其间因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的弊端,曾经蒙受着奴隶贸易与殖民开拓的耻辱印记、国内阶级冲突与世界大战的人间苦难。但是,现代化因可以带来整个国家的发展与民众“丰裕”,总体来说是人类的福音。所以,实现现代化成了全世界共同的经济实践目标。

世界现代化创造生产力发展的奇迹是不能在货币世界中找到答案的。洛克认为,货币对发展的意义一是保持已有的发展成果,通过物与货币交换,使那些不善于保存的财货得以保存;二是通过货币,使勤劳的个人有了扩大财产的机会[8]。现实经济生活中,大多数货币使用者并非是发展的直接驱动者,只有那些集中了相当货币量以扩大生产为目的的投资行为,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市场中使用货币进行一般消费的人与投资行为,尽管都可以用货币量计算,但是,他们手里的货币有不同的质:一个是消费金额,一个是投资的资本量。可见,必须从货币世界中析出资本概念,才能找到现代化的直接动力。现代化过程资本的积累、使用量愈来愈大,这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现代化的进程才总体上呈加速度。

从经济学意义上使用资本概念,从重商主义就已开始。马克思虽然用商品生产发展与劳动力商品化的历史主义的哲学方法分析了资本的形成,这为从哲学维度认识资本打开了“方便之门”,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的分析,仍然主要是从经济学视野进行的。不同的是,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是获利的期望收入部分,马克思则认为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既然只有登上“资本哲学”这座新的理论硬核高山,才能揭示现代化动力机制的奥秘,所以,原创性地构建资本哲学成了中国经济哲学发展需要解决的学术问题。

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概念影响力已经遍及社会,构建哲学意义上的资本范畴何以可能?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者汪丁丁通过考证,为这个学术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学术根据[9]。汪丁丁教授认为,资本存在三个学术维度,即物的累积产生剩余维度、社会关系的合作与规则效应维度、精神生活的创新得以生成维度,这三个维度的外化是资本个性人格化演变的路径。显然,汪丁丁教授对资本学术视域空间的分析是超经济学的,为哲学意义上资本范畴的构建提供了学术可能性支持。哲学意义上的资本范畴的“哲学增长点”在哪里?这是一个“实践劳动资本”的嬗变链条,资本世界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知识资本凸显人的创新能力的历史演化轨迹,更证明了哲学意义上的资本不仅存在于学术空间中,更是资本世界自身的演进趋向[10]。

资本对于现代化的直接动力作用理论命题的含义是什么?资本是现代性生成与发展的逻辑力量。根据韦伯的观点,现代化的关键是“走出传统社会”增强现代性。也就是说,没有现代性的生成与发展,现代化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资本是现代性生成与发展的逻辑力量,不仅是一个学术命题,更是实践的现实。这个现实就是从货币向资本嬗变的“脱域机制”。现代化中货币必然生活化,货币生活化、世界化的过程就是资本拓展的过程,其社会效应是双重的:一方面资本变成增殖机器,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现代化,这就是现代性的生成路径[11]。

作为解读现代化直接动力机制的“资本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006年5月召开的“资本哲学高级研讨会”形成了四个方面的成果:(1)经济哲学意义上的资本概念。笔者认为,经济哲学意义上的资本概念可以表述为:资本是现代经济实践中的重要文明成果,是市场经济实践中“中性”的核心内容,是现代社会中人们以价值形式证明自己的自主性、创新能动性的载体[10]。(2)关于主体性资本的观点。张雄教授认为,异化是主体性资本观点得以成立的重要依据。主体性资本的含义主要是认为资本是一定组合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利益的组合。主体性资本有四个特征。即:自因、脱域、普通永恒的资本教条、他者设定[12]。(3)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限制。有学者指出,“资本文明化”理论是马克思提出的。资本的文明化趋势的主要内容是指,在资本的驱动下人化自然越来越多地代替纯粹自然。资本文明化中又产生限制的对立面,形成了现代化中若干悖论现象[13]。(4)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利用资本加快发展,同时自觉抵制与限制其负效应。余源培教授认为,资本由于能够创造出普遍的劳动体系与有用体系,所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利用资本加快发展。同时,对资本极端性物化偏好应从四个方面予以限制。

如果以现代化就是在不断增强现代性过程中的发展而论,中国经济哲学界通过资本哲学理论硬核的建构,使我们对经济实践的把握水平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因为发展的关键是揭示其发展的驱动机制。经济发展固然是涉及社会有机体的历史与现状、内部与外部各方面的复杂系统,但是,资本总是直接动力,这是不言而喻的。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资本哲学理论构建前,由于只有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概念与理论,因资本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下的早期,曾经是一些剥削者非理性追求剩余价值的工具,因痛恨剥削而拒斥资本是普遍的社会心理,这就像因江河曾淹死过人而怕水一样。有了哲学意义上的资本理论,才能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资本演化的科学角度正确认识与对待资本。经济哲学意义上的资本理论的建构,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创新进程。过去说发展,只有一个生产力概念。有了货币哲学与资本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市场经济实践环境下的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论张力与“话语权”空间。

三、财富哲学平台彰显现代化经济的全景图像

当代经济学借助数学工具将其学科的操作性特色与优势发挥到了极致。那么,经济哲学在经济实践中的存在空间的“合理性”何在?经济哲学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转化为认识经济实际的方法论,形成了对经济的以人为中轴线的战略性分析优势,这恰恰是今天经济理论与实践之“软肋”所在。如果认为有宏观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的这个“软肋”就不存在,那么何以解释从1673年“‘一个洋葱头’引起一场经济危机”到“华尔街金融风暴”反复肆虐经济实践的事实呢?

经济哲学借助货币哲学理论硬核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转折、人从一般社会人向经济现实人的“出场与在场”;经济哲学借助资本哲学理论硬核揭示了经济发展的资本动力及其人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在经济实践中如何得以弘扬。这两个方面对现代化实践进程与趋势的研究成果,总体上仍是“经济感性认识”或战术战役层面的,只有把经济实践的哲学分析上升到战略层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理论张力才得以充分发挥,经济哲学在经济生活中与经济学同样重要的学术地位才能建立。

什么是经济实践的战略层面?就是财富哲学的研究。财富哲学所以是经济实践战略层次所在,从理论上讲既然把经济哲学理解为以人为中轴线的哲学,货币与资本与人虽有关,但是对人的“亲近感”却不足。货币一旦使用,则离人而去;物质资本与金融资本并非世俗化之物,知识资本今天只是“露出了端倪”;只有经济实践的现实与未来定格为财富,才能与人建立起“亲近感”的事实。黑格尔指出,法权意义上的财产是意志的外部形式,是意识的定在[14]。笔者认为,黑格尔的法权财产观,强调的是与人相关性很强意义上的财富。从实践看,在1998年及其“华尔街金融风暴”中,大多数国家资本存量并未受损,局部货币并未减少,但是,以GDP计算之“国民财富”却短期内可以“倒退十年”。原因在于现代化经济是以世界为域界存在的,因汇率与国际经济环境巨变则可能使一个国家与民族蒙受巨大损失。这证明现代化时代的财富是一个战略性问题。由此可见,只有研究财富哲学才能实现对现代化实践框架的整体性把握。

研究财富哲学,应该首先注意到由西南大学刘荣军博士在2005年博士论文基础上申报成功的国家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的课题“马克思的财富理论的哲学意蕴与现实意义”,目前这项成果已经结项并由人民出版社2009年公开出版[15]。刘荣军博士通过对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原著的研究考证,提出了“马克思财富哲学”理论的学术命题。这个学术成果的取得,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学科名称提供了更坚实的学术依据。

刘荣军博士在研究马克思的财富理论中,首先把马克思的财富理论置于世界现代化的经济实践的宏大历史背景与经济学说史中考察,以彰显马克思的财富理论是以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为基础、是对经济学理论成果的继承与超越的“经济实践的形而上学”,因而是经济哲学的成果。刘荣军博士指出,马克思的财富哲学理论对古典经济学等经济理论的继承主要表现为:肯定他们对财富的主性性哲学立场,马克思的超越在于揭示现代财富后面人与人关系中资本与劳动的二重性矛盾关系;马克思对黑格尔财富理论的继承主要是肯定了黑格尔在分析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中,揭示财富的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对应与共生关系,马克思的超越在于进而建立了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基本矛盾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进步理论;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财富理论的继承主要是通过他们的思想建立了财富、资本、劳动与人的一体化逻辑,从而超越性地得出了“资本生产力实际上就是劳动生产力”的认识,发现了“真正的财富是人”的财富奥秘。刘荣军博士还认为,马克思的财富理论还广泛吸收了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比如,赫斯的人的本质是交往与历史性的观点、李斯的财富生产理论、蒲鲁东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状态的批判、恩格斯把财富问题置于社会结构中分析等等,都对马克思的财富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直接影响。

在成果中刘荣军博士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财富是一个交换价值量问题,但是,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财富哲学所以能够成立,在于财富更多地与人的本质有关。也就是说,财富的实质与核心是人的问题。

刘荣军博士还认为,马克思关于财富的哲学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其一,把财富作为理解人的存在的一个基本维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了生产力发展是个人活动向共同活动转化、从区域与民族活动向“世界历史”的飞跃,都包含着财富存在与人的存在共生性与转化关系。其二,把财富作为探讨人的发展的一个基本维度。马克思不仅重视财富的生产,更关心把财富转化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手段。其三,把财富作为探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维度。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回答了财富在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其四,把财富作为探讨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维度。从历史视角看,现代财富的常态式样是以资本形式存在的,资本的文明性与狭隘性勾勒出了财富在现代社会中的历史图景。从现实视角看,财富彰显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蕴含,财富确证着中国为了发展选择市场经济体制、为了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的必然性。

刘荣军博士还原创性地提出了“财富生产的语境化”观点,内涵是把社会生产力理解为财富生产语境化的结果。所谓“财富生产的语境化”的内容主要是财富生产的历史语境。这实际上是研究财富生产与历史进步的相关性和财富生产的理论语境。也就是构建财富、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三位一体的逻辑关系与发展架构,财富生产的现实语境。关键是认识资本的历史地位与社会主义历史跨越问题。

2010年6月,以“金融危机的挑战与应战:走向未来的人类财富观”为主题的“全国财富哲学高级研讨会”在上海成功召开。会议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其一,金融危机的经济哲学反思。有学者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在全球化条件下实体资本变异为虚拟资本中非理性地操弄“资本扩张”的产物。资本在非理性扩张中,在一个个“金融杠杆比”单纯逐利的放大中,资本丧失了其价值性质,日益蜕变为虚幻的收益分割权。在资本价值丧失真相大白之际,即“经济泡沫破裂”的时候,没有价值的虚幻收益权的后果必然是经济信心崩溃与经济系统风险的总爆发。金融危机凸现了马克思《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条件下危机生成与解决的观点,今天仍然存在旺盛的学术生命力与实践应用价值。其二,财富哲学的理论张力。这种张力或许主要表现在财富与自由、财富权力、财富的逻辑、虚拟财富等四个方面。东北财经大学朱成全教授等认为,财富的自由涵义在马克思那里具体表述为“自由时间”;阿马亚蒂・森则把自由表述为发展的同义语,即“以自由看待发展”。财富与自由理论的实践意义是,发展或财富增长与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人们知道,经济学中存在“工资侵蚀利润”的说法,这是典型的把财富增长与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对立的观点。胡贤鑫、朱书刚、吴亚平认为,马克思指出的财富权力就是财富通过货币与资本化,取得支配人的权威与力量。财富权力的警示意义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参与国际货币与资本财富制度构建及规则制定,以免发达国家运用货币权力将危机转嫁;必须在国内制定合理的财富分配政策,以遏制货币与资本权力的违法扩张。上海财大刘珍英博士认为,财富的逻辑就是财富的辩证法,从财富逻辑转向人的逻辑,这是财富辩证法的必然归宿。虚拟财富的研究是一个热点。上海财大马拥军教授认为,从马克思肯定股票的作用可以看出,虚拟财富对于提高生产力的社会化水平的作用很大。当然,财富在不断虚拟即“杠杆放大”中可能出现交换价值脱离价值而使之泡沫化的弊端,必须在倡导理性与人性回归中用制度完善狙击之。其三,财富观研究。程恩富教授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树立科学财富观的理论基础,科学的财富观必须与科学衡量财富观的科学指标相匹配。重庆市委党校罗晓梅、何关银教授认为,现实的科学财富观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体说来,每个人的现有财富满足、预期评价与环比标准,都必须立足能力与阶层,“不能都以盖茨为标准,否则都不满意”。

“十年磨一剑”。中国经济哲学界发挥群体优势协作攻关、开放式地团结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的学术力量共同研究现代化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取得了扎根于实践、与经济学相得益彰的学术成果,为争取与扩大哲学界在经济中的话语权作出了贡献,是值得称道的。目前,中国经济哲学界又确定了未来十年的学术研究内容。可以相信,中国经济哲学界必将为哲学走出“贫困”再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雄.经济哲学:哲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追问[N].人民日报,1999-11-13.

[2]何关银,克茂.经济哲学是21世纪现代化建设重要的理论力量源泉罗晓梅教授访谈[N].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6-05-08.

[3]鲁品越.货币化与社会结构的变迁[M]//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04货币哲学专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182.

[4]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7-21.

[5]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112.

[6]张雄.货币,一种哲学向度的思考[M]//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04货币哲学专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182.

[7]鲁品越.货币力量的深层本体论[M]//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04货币哲学专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182.

[8]洛克.政府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79.

[9]汪丁丁.资本概念的三个维度[M]//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06资本哲学专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16-23.

[10]何关银.试论资本的经济哲学属性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M]//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06资本哲学专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 438-448.

[11]鲁品越,骆祖望.资本与现代性生成[M]//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06资本哲学专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163-179.

[12]张雄.现代性的后果:从主体哲学到主体资本[M]//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06资本哲学专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108-124.

[13]童世骏.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M]//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06资本哲学专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13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