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 >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 工程科技I >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 环境科学 > 气溶胶中不同类型碳组分粒径分布特征 【正文】

气溶胶中不同类型碳组分粒径分布特征

杜翔; 赵普生; 董群; 苏捷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天津300071;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北京100089; 宁波北仑区气象局; 宁波315800
  • 北京
  • 气溶胶
  • 碳组分
  • 粒径分布

摘要:了解气溶胶碳组分粒径分布特征对于研究区域气溶胶生成转化机制、辐射特性等非常重要,但北京地区针对气溶胶碳组分粒径分布特征的相关研究非常少.本研究利用MOUDI-120采样器在北京地区3个季节开展气溶胶分级样品的采集,并分析其中不同类型的碳组分的含量,进而系统研究不同季节及污染状况下,各碳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来源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碳组分主要富集在细粒子中,秋冬季细粒子中碳组分的比重高于夏季.碳组分主要分布在两个模态,即积聚模态和粗模态.OC1和OC2主要分布在积聚模态,在0.056~0.56μm范围内有较高比例,OC3+OC4在粗模态的分布较为明显.Soot-EC浓度较低,没有明显的粒径分布特征,在0.10~0.18μm粒径段浓度较高,表明高温燃烧排放的EC主要分布在超细粒径段.Char-EC浓度远高于Soot-EC,在EC中占绝大部分比重.各主要碳组分在白天和夜晚的分布形态基本一致.夏季和冬季较有利于SOC的形成,OC/EC比值明显高于秋季.OC/EC值在不同粒径区间中差异很大,由于水溶性有机物(WSOC)主要分布在0.056~0.10μm,OC/EC值明显高于其他粒径段.白天及高温有利于气态有机物氧化生成SOC,致使夏季白天的OC/EC比值明显高于夜晚.各碳组分之间,EC1和OC1相关性最强,此外EC1和K+也有很强的相关性.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投稿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

我们提供的服务

服务流程: 确定期刊 支付定金 完成服务 支付尾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