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 >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 农业科技 > 农业综合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辽西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正文】

辽西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秀芬; 蔡慧君; 金磊; 王平华; 张泽秀; 刘江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沈阳110161; 大连市气象局; 辽宁大连116001; 朝阳县气象局; 辽宁朝阳122000; 太原市气象局; 太原030082
  • 辽西北地区
  • 土地利用
  • 动态变化
  • 驱动力

摘要:基于3S技术,利用1980~2010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及相关统计资料,对典型生态脆弱区辽西北地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在30年间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分别增加1601.51km^2和332.92km^2;林地、水域及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分别减少925.33,207.85,448.43km^2;草地面积呈现增(↑159.71km^2)-减(↓643.25km^2)-增(↑130.77km^2)的变化模式。各土地利用类型在1980~1990年相互转换最多,2000~2010年相互转化最少。30年间林地和草地主要流向耕地,建设用地以占用其他各类土地的方式持续扩张,减少的水域面积主要转化为耕地,未利用地的持续减少则是由耕地和城市的扩张占用所致。研究区总体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不断减弱,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由0.33减小到0.09,且2000年之前的总体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明显高于后期;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的变化,以草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变化程度较为剧烈。驱动力分析表明,人为和自然两大因素共同驱动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两大因素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2.84%和32.42%。其中,干旱化加剧(干燥度年增速率达0.033℃·d·mm^-1)是水域面积持续减少及林地恢复较慢的主要驱动因素,人口增加(30年总人口增加了229.16万人)和经济发展(三个产业分别增加了590.58亿元、1523.61亿元和1044.30亿元)及产业经济结构的改变共同驱动了区域内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多个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是驱动林、草地面积变化的主要政策因素。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投稿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

我们提供的服务

服务流程: 确定期刊 支付定金 完成服务 支付尾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