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规范化培训论文

规范化培训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23 13:42:07

规范化培训论文

规范化培训论文篇(1)

【论文摘要】目的检查护理人员对于基础护理一人院护理规范化培训内容掌握的程度,以期达到优化、规范护理程序,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方法对全院的护理人员进行了2次培训,并在每次的培训后分别检查护士长和护士的掌握情况,对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护士长与护士的2次成绩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病床单元准备方面:护士的2次成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护士长的2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第一时间接待病人方面:护士的2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护士长的2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培训,认知程度有所提高;护士长自身的重视很重要;如何对护士进行培训,要注重方式方法;要不断完善补充基础护理的内容,修正标准,以最大程度的适应临床的需要。

以分级护理为依据的基础护理的实施,可以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只要护理级别相同,即可得到相应的护理和照顾,使护理工作获得最佳的效果和社会效益,保证护理质量。2006年4-6月我院开始进行基础护理的规范化培训。首先以《分级护理制度》,《基础护理学》等为依据,制定人院基础护理的部分内容:即病房接到接诊室入院通知后病床单元的准备,病房护士第一时间接待病人的培训内容,检查标准。分别进行了2次培训,并在培训后1周的时间进行检查。

一、对象与方法

I.对象:被检查的科室涉及全院各个科室,其中第1次检查护士长42人,护士60人。第2次检查护士长54人,护士68人。年龄18-45岁;学历为中专及以上。

2.方法:培训内容包括病房接到接诊室人院通知后病床单元的准备和病房护士第一时间接待病人两项内容。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具体内容及评价标准。第1次培训对护士长及部分护士集中进行,并要求护士长再对每位护士逐一进行培训。第2次培训对全院护理人员集中培训。每次均采用多媒体授课、模拟场景演示的方法。

3.检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人院基础护理—病房接到接诊室入院通知后病床单元的准备、病房护士第一时间接待病人的检查标准,分别在2次培训之后的1周进行检查。

4.统计学方法:运用Excel97中文版和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在病床单元准备方面成绩比较:护士长的成绩第次、第2次均高于护士,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第2次成绩高于第1次,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长的第2次成绩与第1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第一时间接待病人成绩比较:护士长的成绩第1次、第2次均高于护士,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第2次检查平均成绩与第1次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长的第2次成绩与第1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提高护理人员对“以分级护理为依据的基础护理规范化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是提高基础护理到位率、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以分级护理为依据制定的规范化的基础护理,能够明确各护理级别的病情要求,既反映了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护理需求,又具体显示护理工作量的多少,对于临床护理工作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是规范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保证基础护理到位率,提高护理质量,合理安排护士的的人力资源的有力保证。通过表1,2可以看出,通过培训,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认知程度也普遍得到了提高。在以分级护理为依据进行的基础护理的培训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

提高护士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自身的培训,是落实“以分级护理依据的基础护理”到位的有力保证。通过表1,2显示,护士长两方面的成绩均好于护士,说明护士长自身水平是高于护士的。这是由护士长自身情况,岗位的要求决定的。护士长普遍学历高于护士,而且要作科室的带头人,只有自身的素质及业务能力高于护士,才能管理好护士、做好各项工作。护士长考核成绩虽然较好,但要更加注重在此基础上的业务能力的持续提高。转

病房接到接诊室人院通知后病床单元的准备,其内容主要是从四个护理级别方面如何进行准备,要求护理人员主要通过记忆来掌握其内容,从表1看,护士长成绩2次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护士长成绩已经处于较高分数,因此要做到大幅度的提高很不容易,但是我们通过成绩具体分析,确实也存在个别护士长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因素。护理水平的提高与每位护士长的业务管理是紧密相连的。护士长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才会不落后于护士,才能影响和带动身边的护士(2),因此我们在培训中及平时管理中应更加注重护士长自身的管理,不能满足于现状。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保持永不落后,才能保证各项任务的实施。病房护士第一时间接待病人,主要考察护理人员在通过记忆掌握内容的基础上,如何与临床实际结合,考察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从表2看出,护士长成绩均高于护士,有统计学意义,且自身2次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护士长在临床实践中,善于思考,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应对能力强。在2次培训后,能够更深一步的理解领会,再应用于实践。

注重临床护士工作中应变能力的培训,有利于基础护理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实际。从表1成绩显示,护士2次成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培训,护士认知程度普遍提高,能够重视规范化基础护理培训。尤其是在理论方面强化记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表2的成绩显示,护士2次成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护士虽然重视此项工作的实施,但是由于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不强,导致对培训内容的理解程度欠缺,考核成绩与第1次比较没有提高。例如我们在检查中曾发现,在接到一个一级护理的病人入院时,按照当时情况,首先要处理好病人当时的应急状况或询问病人有何不适症状,然后再按照规范化的护理流程进行相关的环境介绍,护理查体等。但是,护士往往容易忽略病人主诉而一味的注重完成为病人做规范化培训中的内容介绍。

护理是一门学科,是一项脑力兼体力的工作,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要重视它,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善于总结,重点突出,强调要从每一位护士的每一件事做起,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护士长是一线的管理者,应注意在平常工作中加强护士这方面的培养,注意发现临床护士在处理事情时出现的问题,随时予以指导,这样才能使护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提高,使规范化的基础护理真正落实在病人身上,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临床护理工作处于从属地位,护理人员在某些可以做出专业独立行为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专业权利,未意识到自我的能力和专业的自[[3]。我们制定的以分级护理为依据的规范化的基础护理内容,希望能够体现护理学科的特点,体现护理学科的独立性。规范化的基础护理培训内容,在临床工作实际中都在做,我们只是加以整理,使其更加规范,更加有条理。但通过2次检查,我们也发现,我们所制定的内容在某些方面仍然较为复杂,耗费较多的护理人力、时间等,还需要与临床的护理实践进行不断的磨合,以更好的适应临床需要,量化护理服务内容。我们也希望能够不断反馈信息,以期用最小的劳动强度,最少的服务时间[4-5],到最佳的护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6.

2姜岩宏护士长在护理业务管理中的作用.护理管理杂志,2004,4(1);56.

3胡玲,欧阳山蓓.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4,4(5):32.

规范化培训论文篇(2)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室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的价值。方法:本样回顾分析手术室2009-1~2010-12对手术室新进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室新护士均完成培训,基础护理理论考核、技术操作、手术配合程序均达标。整套综合规范化培训考核优良100%,3年前同期新护士考核结果优良率75%,2008~2010年间新护士考核结果优良率明显高于3年前同期。结论:加强手术室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使其达到现代化手术室护士的要求,可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关键词】 手术室 新护士 培训

手术室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无菌技术要求高的专业学科,如何让新护士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培养手术室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初步达到新世纪能力型手术室护士的要求,这需要手术室管理者通过一系列规范化培训,帮助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素质、手术配合、抢救技能娴熟的手术室生力军。

1.1 一般资料 选取手术室工作3年以下的护士,统称为手术室新护士10人,均为女性,其中中专1,大专7人,本科2人,年龄19~24岁,平均21.8岁。以各专科有代表性的常规手术为主,培训法律法规、职责制度、基础护士操作、手术适应证、解剖、手术器械物品准备、手术步骤、术中巡回、洗手护士术中配合的要点等。

1.2 方法

1.2.1法律法规教育 对新进手术室护士宣传并实施法律法规的教育,医院手术室作为外科病人治疗的场所,危险性高,易引发医疗纠纷,应注重手术室护理中的法制问题。宣传并实施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举证责任倒置、医德医风的建议等文件,加强医德规范教育,全面提高新护士的整体素质。

1.2.2 理论培训 培训以手术室护士长及带教老师为主,培训方面引入IS09000标准体系,建立动态连续的培训系统,目的是使新进护士了解手术室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及手术室的应急预案,操作常规等理论体系,设备、器械名称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1.2.3 操作培训 带教老师指导新护士具体的操作。包括加强基础护理操作,器械传递及特殊器械处理等。着重培训无菌技术、急救抢救技术。并考核护士对手术消毒、铺巾、缝针、术中无菌技术、术中器械传递方法等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将基本理论知识进一步的临床实践技能紧密结合。强化无菌观念,规范无菌技术操作方法,示范手术配合技术操作,抢救性手术配合要点,熟悉病情的观察,培养应急和抢救的能力。

1.3培训考核 包括主观考核指标和客观指标相结合。客观评价以理论考核和技术操作考核的分数为量化指标。理论考核包括巡回护士、洗手护士的职责、手术步骤的配合、安置及注意事项、抢救手术的工作流程、一般器械及特殊器械的清洗消毒方法、手术室易出差错事故的原因及对策;技术考核包括无菌技术、安置,穿针比赛、敷料包器械包的包装及消毒有效期,行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术,常规仪器的使用。主观评价指标:护理管理人员、同事、自我评价结合,工作能力及态度、职业道德、应急能力进行量化考核。每月考评一次。。客观评价:评分1~5分,计算总的得分,综合规范化培训考核90分以上为优秀,85分以上为良好,80分以上为合格。将近3年考核结果与3年前同期人员资料对比。

2 结果

手术室10名新护士均完成培训,基础护理理论考核达标,技术操作考核达标,手术配合程序达标。整套综合规范化培训考核优秀9名,良好1名,优良率100%,3年前同期相同数量新护士考核结果优秀4名,优良率75%,2007~2009年间新护士考核结果优良率明显高于3年前同期,整体护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3 讨论

手术室的工作由于专业性强、难度高,技术要求规范,对新进年轻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进护士如何熟练各种操作技能,培训老师对新进护士进行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本资料通过我院理论培训、规范化的专业技术培训,巩固了手术室新进护士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新护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手术室10名新护士均完成培训,基础护理理论考核达标,技术操作考核达标,手术配合程序达标。整套综合规范化培训考核优秀7名,良好1名,优良率100%,3年前同期相同数量新护士考核结果优良率明显高于3年前同期,整体护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通过考核-培训-再考核-再培训,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新护士对操作技能的领悟更深刻、更明确。新护理人员经一系列规范培训,理论和基本技能、思想道德、整体护理水平均得到较大的提高,将有利于新护士的顺利成长和全面发展。

总之,手术室新护士的培训是手术室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在加强规范化培训的同时,引导新进护士发挥工作自主性、创造性,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逐渐完善的新进手术护士培训考核制度,以培养技术熟练,职业道德优秀的专业护理人员。

参考文献

[1] 包丽梅.如何提高手术室护士素质及护理质量.黑龙江医学,2003,27(8):619

规范化培训论文篇(3)

1方法

通过对规范化培训内容的分析,将关健人员,关健制度,关健操作,关健时间,关健科室作为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20%进行重点管理。

1.1关健人员培训 重点培训新参加工作护士和新调入护士,新入院的应届毕业生工作的第1年开始进入规范化培训体系,有外院工作经验的护士则根据综合考核及本人愿望进入相应的规范化培训阶段[3]。护理部再根据护士的学历,进行不同层次的针对性培训,充分调动她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护理人力资源的效能[4]。

1.2关健制度学习 护理规章制度及医院规章是对护士在为患者和社会人群服务过程中应当履行的工作职责、享有的工作权限以及工作程序、工作方法等做出的文字规定,是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的规则[5]。护理部将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统一整理、编排,制定成册下发每一位参加规范化培训的护士,并按要求制定学习计划,定期抽查培训效果。

1.3关健操作培训 护理部对基础护理操作、生活护理、专科护理等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后,要求规范化护士进入临床科室进行量化操作。因为护理专业实践性很强,临床实践是最基本的方式。

1.4关健时间培训 护士规范化培训不仅需要考虑护理人员进入护理工作岗位的要求,还应考虑护理人员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我院将中专护士培训时间定为5年分为3个阶段,第1年为第1阶段,第2~3年为第2阶段,第4~5年为第三阶段;大专护士培训时间定为3年分为2个阶段,第1年为第1阶段,第2~3年为第2阶段;本科护士培训时间定为1年[6]。护理部要求护士从第1阶段起,逐渐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操作、护理文书书写、所在科室疾病护理常规及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对于第2阶段的培训要求护士能独立、系统的运用护理程序。

1.5关健科室培训 手术室、ICU、产房、急诊科是医院高风险科室,因此成为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关健科室,在临床培训过程中注重培训专科护士,针对专科特点制定专科知识和技能培训计划内容。护理部在手术室、ICU、产房、急诊科,都设有专门的培训内容,此举能有效的提高护士专科护理能力,并为患者提供较高水平的专科护理服务。

2效果

通过在规范化培训中实施应用二八定律,我院规范化考试合格率达98%、规范化培训人员满意率达100%,较实施前分别提高10%和15%。

3结论

对新上岗的护士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是护理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基础,也是患者在住院期间安全和舒适的保证[7]。现代培训理论认为培训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过程,是改进人员的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使其发挥最大潜力,提高工作质量为目的的指导活动[8]。在培训中应用二八定律,使护理管理者及培训人员均学会了避免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琐事上,学会了抓住主要矛盾,能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在培训中专注于重要的环节,避免了大事小事一把抓,使培训工作重点分明,有效的分配护理管理者和培训人员的精力,提高培训效率,增加培训人员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一放.领导文萃[M].福州:领导文萃杂志社,2006:153.

[2]王曙红,彭华,陈嘉.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体系的建立及其实施效果[J].护理杂志,2009,26(22):60-61.

[3]张大双.毕业后第一年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实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3):1272-1274.

[4]李新萍.不同学历层次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法探讨[J].医学文选,2005,24(6):1020-1021.

[5]宋爱琴,牛学红,李西荣.新护士规范化培训考核手册的应用体会[J].中国护理管理,2007,7(3):58-59.

[6]陈冰.毕业后护士分层次规范化培训方法探讨[J].现代护理,2005,11(1):61-62.

规范化培训论文篇(4)

关键词: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人才培养模式

住院医师培养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自从2009年实施以来,不断在培训实践中完善培训模式细节,增强培训模式的规范性和适应性。本文以2015届毕业学员为调查对象,从培训后阶段来反馈规范化培训开展情况。

一、调查背景

此次问卷调查对象为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5届出站学员124名,分别来上海五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其中三级综合性医院63人,三级专科医院15人,二级综合性医院36人;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34人,学士学位73人,其中“四证合一”培养学员47人。

二、调查方法

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从评价反馈角度来了解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实开展情况,包括培养目标、招录体系、培训计划、培训内容、考核情况、能力成长、就业反馈以及政策整体满意度来。采用不记名调查,共发放问卷124份,回收117份,有效回收率94.4%。调查数据用Excel进行处理,对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

1.培养目标和制度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对培训目标了解情况上,“非常了解”的人数有3.7%,“一般了解”为24.6%。其中七名被调查的全科基地学员只有一位选择“一般了解”,其余都选择“不太了解”或“不了解”。而在培养制度里的轮转要求,学员的满意度较高,达到了91.3%,但对实际培训内容满意度只有57.3%。

2.培养过程感受。轮转计划的安排上研究生学历的满意度普遍低于50%,而本科生满意度相对高一些,达到63.4%。能力成长这一项,84.7%的学员都觉得临床业务能力上有明显的提升,53.3%的学员表示交流沟通能力得到提升,而在教学和科研能力这两块只有12.4%和10.3%的学员感觉有帮助。

3.考核评价。最后的考核评价满意度只有34.7%,普遍反映理论考核偏多,实践考核较少。

四、调查结论

1.培训目的不明确,培训制度落实不到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目的是为本市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承担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工作及急救技能的合格临床医师。而围绕目的制定的培养制度在部分基地没有真正落实,学员能力提升不大,这是目前培训模式实施中最大的差异存在。

2.培训计划灵活性不强,时间问题影响培训质量。在培训计划制定上是统一的模式,没有考虑不同年资不同学历学员的实际感受,造成在培训过程中失位缺位。而高学历学员时间的压缩导致其没有更多精力来实现培训目的,影响最终的培训质量。培训计划应在实践调研后制定,否则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3.考核成为应试教育,缺少临床实践结合。考试考核以理论考试为多,且频率较高,实践操作考试机会甚少,这样容易导致日常培训成为应试准备,偏离培训目标,影响培训质量。在制定考核考试方案时应更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灵活方式,达到真正想要的目的。

五、建议与总结

1.以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建立科学化的培养目标。住院医师的培养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对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因而在培养目标制定上,应该首要考虑卫生服务需求所在。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着大型医疗资源过度集中,而基本医疗服务资源不足,医疗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因而作为卫生人力资源重要的培训平台,住院医师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要考虑到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尤其是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点关注。

2.完善临床轮转制度规范性,创新培训机制。培养制度是培养目标的重要延生和外在体现,也是实现目标的基本框架。对于制度的建立,更要考虑其标准化程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化的前提是专科委员会的建立。其次培训模式要敢于尝试创新,从制度上保证模式的活跃性,例如上海模式创立的住院医师培养和学位教育培养衔接的制度。创新同时要依循人才培养目标,了解人才培养的规律。

3.合理制定培养过程,注重综合能力锻炼。住院医师培养过程的制定需要充分地了解培训人员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和计划。同时住院医师的能力培养是一个综合能力培养,不仅仅体现在临床技能的熟悉程度和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还应该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和出色的交流沟通能力。医院维护人们健康的重要组织机构,应该时刻具备“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医师培养中也应更注重其综合能力的锻炼。

4.创新智能化评价系统,丰富人才评价模式。评价与反馈是人才模式成熟成长的重要环节,如何提升评价反馈体系的真实可靠程度,需要我们加强评价体系的标准化,同时应当创新评价模式,提高反馈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以获得最真实可靠的评价内容,对于整个培养模式的进步至关重要。

规范化培训论文篇(5)

【关键词】新职工;规范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086-01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科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的必由之路,对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习是无限的,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根本的可再生资源[1]。近年来,我院领导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提高新职工规范化培训质量,成立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建立了医院规范化培训教育管理办公室, 对入院3年内新职工,包括医、药、护、技人员都要进行规范化培训。并制定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明确任务和要求。住院医师实行了“3+2”及“个性化”培训相结合的模式,有临床工作经历的研究生,采用“X+2”模式。包括科室轮转、专科住院医师训练、住院总医师培训等3个阶段[2]。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培训体制。

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1.1 培养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理念和医德医风,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与能力。要求了解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规范、常规的了解。

1.2 组织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的学习,听取先进事迹报告会。进行医德医风人文素质讲座,年轻医生成长之路,怎样做一个好医生、好护士等讲座。提高新职工的人文素质。

2 合理统筹安排轮转计划,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实行新职工轮转制。住院医师轮转严格按照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执行,护理人员按照护理学会规范化培训要求执行。医技人员按照医院有关轮转要求执行。院领导要求对于医技科室人员培训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培训。其目的是疾病的诊断很大程度上依靠医技科室检查项目的结果,所以辅助科室与临床科室是同样重要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对医技人员也进行了轮转。要求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掌握临床专业知识和了解相关学科知识。能独立进行本科常见病的诊治和技术操作,住院医师要完成规定的临床病例数、病种数、技能操作数、手术数。

3 创造规范化培训学习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培养一支高素质新职工队伍,探索出一套具有我院特色的规范化培训管理模式。

3.1 各科室建立了规范化培训指导小组 由主诊医师师带徒的管理方式,实行“主诊制”培养管理模式。

3.2 实行新职工在岗学习制 每周一至周四晚上在图书馆进行自学,医、药、护、技人员一律参加,每天考勤。

3.3 住院医师参与夜急诊及夜间手术观摩 每位住院医师参与夜急诊和夜间手术观摩,感受急救现场的氛围,提高应急抢救能力。凡遇医疗抢救随叫随到,实行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

3.4 组织业务讲座 理论和技能讲座每周1次。由院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示范操作,介绍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临床操作技能,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处理原则,重点提高临床理论、临床实践、临床操作技能、外语能力培养等。定期组织病历书写讲座,开展病历书写竞赛活动等。

3.5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掌握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阅读和分析专业性期刊的能力。掌握一门专业外语,举办形式多样的医学外语竞赛活动,提高外语阅读及写作能力以及交流能力。不定期举办科研培训班,科研课题设计、提高临床科研思维能力和科研申报能力。能够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献综述或病例报道,能结合临床实践,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

4 加强三基训练和考核,夯实医护“三基” 基础

每季进行三基考试,从三基考试成绩分析,绝大多数住院医师的专科能力和专业知识考核成绩较好,但基础临床技能的考核成绩不够理想,说明住院医师的“三基”能力有待提高。其中不少人员本科毕业后即考上研究生,未能在临床实践中充分锻炼基础临床实践技能,从而导致基础临床实践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对硕士学历毕业的住院医师做出要求,加强基础理论及技能培训、定期考试考核,使临床实践基础能力进一步加强,夯实“三基”基础。

5 加强整个培训过程监控,提高轮转出科考核质量

成立规范化培训考核小组、大科考核小组、各专科考核小组,形成三级管理体系进行统一管理。院新职办,加强对整个培训过程中的监控。根据培训大纲要求及专业特点统一制定考核表格,考核内容和标准,严格制定考核评分。

5.1 临床实践能力考核:由病区考核负责人抽查住院医师所管病历。考核临床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病史采集能力、体格检查能力、分析诊断能力、综合处理能力、重危患者处置能力。

5.2 临床操作技能考核:抽考一项专科常规操作或手术。

5.3 病历书写质量考核:对所选取的病例,查阅住院医师书写病历质量。

5.4 外语能力测试:考核小组对住院医师译文水平进行评价,要求能够用外语回答专科知识问题。

5.5 职业道德考核:在轮转工作期间的职业道德规范、服务态度,人文关怀精神、劳动纪律、出勤率等进行考核。

为防止考核流于形式,新职办与科室联系明确出科考核日并现场监督考核,考核合格方可出科。

通过科学管理,我院新职工规范化培训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接受培训的新职工已成为临床工作第一线主力军。他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显著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观察抢救能力得到飞跃。同时,新职办开展以来也得到大多数科室支持和赞扬,大部分科主任认为培训对增强新职工的医疗水平和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大有裨益,使培训由临床延伸到基础,扩展到科研、人文,形成了全方位的培养环境,有利于新职工的全面发展,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规范化培训论文篇(6)

1.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统一性和困境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的是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练,培养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和相关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各项检查及治疗技术,并通过学位课程考试、临床能力考核、学位论文答辩,最终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其学习和考核的核心环节均在于临床实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在经认定的医院接受以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的系统、规范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训,重点是临床实践培训,其目的是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能独立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合格医师。住院医师培训是临床医师必经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强调“规范”是对培训过程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和要求,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目标和内容上均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但是,由于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不同部门分别管理,统一协调存在障碍,导致两者标准不统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临床技能培训毕业后仍需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医学院校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起来,重科研、轻临床,研究生毕业后无法满足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严重偏离了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初衷。因此,新一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将致力于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

1.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核心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实行住院医师招录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相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相结合、临床医师准入标准与专业学位授予标准相结合。录取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硕士研究生和住院医师的双重身份,接受学校、医院的共同管理,按照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的要求,完成临床轮转培训,并完成政治理论课、外语、基础理论及专业课的理论学习,进行基本的临床科研能力训练,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最终获得硕士学位。

1.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通过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起来,量化培训工作,统一考核标准,扎实贴近临床,提高了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显著提高。学生在完成研究生学历教育、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同时,也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毕业后能迅速满足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也为后续亚专科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新模式也解决了我国医学教育多种学历、学位并存的复杂情况,规范了医学人才培养的程序。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质量保障是实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新模式的关键瓶颈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的初步方案已经制定完成,部分地区已开始试点,在实施过程中,最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即在于如何保障研究生(住院医师)的培养质量,真正培养一批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医务工作者,使巨大的改革成本收益最大化,而决不流于形式。因此,必须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此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环节较多,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影响培养的质量,其中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紧密围绕“临床”这一核心,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定位的准确性、制度的严密性,及完备保障监督体系,是保证培养质量的根基。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提高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办法,才能帮助医学研究生实现向医生角色的顺利转变。带教教师的责任心和水平。培养方案的实际落实者是工作在临床医疗第一线的医生,同时也是研究生(住院医师)的带教教师。胜任这一角色的核心素质有两个,即责任心和水平(包括临床水平和教学水平)。带教教师需要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带教意识、强烈的责任心,充分发挥临床工作示范作用,并有计划、由浅入深地把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才能保证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质量,杜绝走形式、混时间、看情面等不良现象。准入准出制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招生工作,决定了生源的质量,即“5+3”中的前半部分,是研究生阶段培养的基础。准出制度从指标的角度再次体现了培养目标,同时也是控制、检验培养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卡。社会认可程度和福利待遇。经过人才培养新模式培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其专业学位和规培合格证书,需要得到社会(主要是用人单位)的认可,可以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或进入亚专科深造。同时需保证研究生(住院医师)在培养过程中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才能免除他们在培养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使之全身心投入到临床学习实践中,从而保障培养质量。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关键瓶颈的突破方案

突破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关键瓶颈,即严格把控质量关,针对上述各个环节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控制。其核心是制度建设,并明确管理职责,在政策和经费上加大保障力度,落实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

3.1完善制度建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组织各学科专家经过详细的研究、调查、反复讨论,制定了《西安交通大学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及配套的实施方案。培养方案以临床实际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切实达到规培目标;在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考核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修订;完善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各级人员职责。《西安交通大学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制定了详细、严格的培养要求和准出标准。培养要求主要包括临床能力、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三个方面。研究生(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训练,完成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培训内容。掌握、熟悉、了解本学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危重病症的识别与紧急处理技能;基本药物和常用药物的合理使用;临床合理用血原则;重点和区域性传染病防治处理;熟练规范地书写临床病历。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等课程组成,主要在晚上或周末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一致;专业理论课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作者及团队设置了《呼吸重症监护及呼吸机应用》、《肝炎合并甲亢、心脏病》、《微创外科的兴起与发展趋向》等紧贴临床的专题讲座,供研究生深入学习临床诊疗技能,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研究生在进行临床能力训练的同时,需完成学位论文,选题应当密切结合临床实践,体现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临床病例研究、临床技术改进、meta分析、以及社区卫生问题的研究论文等。

准出制度主要包括轮转考核、阶段(结业)考核、学位申请三个方面。研究生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必须完成相关科室的轮转培训,接受学生轮转的科室必须按照规范化培训要求完成临床工作量(分管病人数量、有创诊断治疗操作、一定助手级别的手术例数等)。出科时要进行转科考核,考核内容为临床知识和技能必备要点,如: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原则;急性重症胰腺炎诊断标准;四大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等。转科总平均成绩≥70分为合格,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阶段考核。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阶段考核内容包括专业课、专业外语、临床能力考核,其中临床能力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是否具有规范的临床技能操作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学位申请要求还包括:①完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规定课程学习,成绩合格;②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③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组织的论文答辩。通过这样的层层把关,达到从制度上严格控制培养质量的目的。

3.2明确管理模式和职责

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高校共同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家和相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具体开展。学校及各培训医院研究生主管部门负责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申请与就业等工作。各培训医院应有一名副院长主管研究生教育,负责协调指导该项工作在本院的顺利实施;各学科要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小组,由培训学科主任担任组长,认真实施培训计划、审核培训登记手册和住院医师出勤情况,负责住院医师的出科考核,协助完成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

3.3加大投入力度

地方政府与高校要加大对培训医院在医学教育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医学专业学位工作等方面政策支持。由政府出面,将经过新模式培养的合格研究生(住院医师)向全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宣传推介,在政策上保证其社会认可度。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在“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项目中加强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障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参加培训期间,享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规定的各种福利待遇。并设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优秀研究生奖,对在学习期间取得突出成绩者,给予奖励,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使其能在临床研究工作上脱颖而出,更好的服务社会。

3.4加强督导管理

规范化培训论文篇(7)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内研究情况

按时间和培训工作开展的情况,我国住院医师培訓发展的过程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即1949年之前、1949年至1977年、1978年至2003年、2004年至今。2012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临床医院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改革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制度”。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并轨工作比临床医学专业开展还要晚,尤其面对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培养的侧重点还有一些不同,两者都有着独立的运行体制和上级管理部门。因此,建立适合现阶段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培养制度仍然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国家试点工作,全国均开展并建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对于新疆而言,新疆医科大学自2015年起,全面实施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培养制度。力求在毕业医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培养具有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有扎实的中医基础、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符合医学教育标准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具有发展潜质的中医专业人才。

(二)国外研究情况

欧美等国家建立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学科的分类、培训标准、基地认证、招生录取、质量控制、考核评估、组织管理、资格认证等方面,形成为一套严格的制度。

以美国为例,美国医学生的研究生教育十分重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美国的临床医师培养分为4个阶段:即通识教育、医学院院校培养、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即首先完成4年大学本科教育,取得学士学位。然后进入医学院校接受为期4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前2年学习基础学科,后2年学习临床学科和临床见习,毕业后授予医学博士学位(MD)。授予学位后1~3年内才能通过考核获得执业资格,直到取得资格才可以申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而美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独立行医的必经阶段,因此,从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均会参加为期一年的实习期住院医师培训,在此阶段通过考核获得行医执照,之后方能作为全科医师行医。而要成为一名专科医师,还需进一步的培训考核,内科培训时间为3~5 年,外科为5~8年。从2000年开始,美国所有医学委员会均同意发放有效期限为7~10年的专科医师资格证书,要想继续获得专科医师资格必须定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接受资格审查,参加进一步的考试后,方能重获专科医师资格证书。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的实践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一致,两者均以培养优秀的中医住院医师为目标。而研究生教育阶段作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内容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叠。因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阶段借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培训体系,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轮转和临床实践进行,而在课程和理论学习上还沿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执行,以达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和临床理论水平的目的,缩短成为合格中医临床医师的时间,以此形成“双规合一”新的培养模式和方案,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已开始并轨培养模式,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完成两种培养制度的大部分内容,因此在理论、实践和科研的时间安排上出现诸多矛盾。按现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完成临床科室轮转33个月,同时在需要在临床轮转过程中的周末以及晚上完成各项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学习,并按照研究生培养要求完成学术论文的开题、课题实施、论文撰写、答辩。因此,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同以往的培养模式,有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急待解决。

三、现阶段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为例,根据第一届“四证合一”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查阅法、专家咨询法、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等综合分析,对现阶段并轨后研究生管理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的概况。

(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建立,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形成及培养模式。

(3)从研究生学科设置培训方案、轮转科室安排、中医特色培养、医院处方权安排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主要通过机构调查收集信息来分析。

(4)通过背靠背,双向满意度调查,使得从研究生和研究生培养科室得到目前研究生并轨后的培养情况及问题分析。

(5)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矛盾,从而提出医院今后培养的思路及方法。

(二)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参考新疆医科大学现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轮转安排等关键要素选定培养方案指标条目,通过两轮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专家论证和研究筛选,对各级指标进行重要性评价,优化方案指标条目;组织专家评审论证,经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批准,形成优化后的新版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一)问题

(1)轮转学科设置不合理。现阶段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在一级学科方面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但在二级学科设置方面还存在问题,一方面在通科一阶段轮转和第二阶段轮转期间科室轮转有重复,而且未能体现出不同阶段轮转的侧重内容;另一方面目前各医学院校均大力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此类研究生人数众多,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要求大规模轮转临床科室,容易造成个别科室负担过重,不利于研究生培养,间断的临床实践学习也不利于知识的连贯掌握。

(2)科室轮转安排不合理,无论研究生是什么二级学科,在第一阶段轮转中均是通科轮转,这就造成专业学位研究生专科不专。进而导致并轨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科临床能力训练明显不足,对本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掌握不熟。尤其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的指导作用十分关键,而研究生却不能在二阶段及时回到导师所在科室进行临床训练,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完成科研内容,使得研究生培养中与导师脱节现象严重。

(3)专业培训有待加强。现阶段并轨培养的研究生未按照二级学科设置培养方案进行培养,这就使得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专业性无法充分体现。

(4)自主性有待加强。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室未能及时纠正培养思路,仍没有把研究生当作住院医师进行培养,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无法独立管床,也就无法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开展医疗工作,只能做一些基础的临床工作。因此,严重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主性性、积极性及动手能力。

(二)措施

基于规培制度的研究生培养仍存在培养制度上的完善和改进,在实际工作中可依据上述问题开展工作。

(1)注重学科,通过借鉴现有比较成熟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科学合理安排轮转时间;对临床科室的轮转安排进行一定的调整,增加学生选择性和培养针对性;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轮转期间应该有所侧重,尤其是在二阶段的轮转期间不断加强导师的作用,根据二级学科,增加自身学科的轮转时间。

(2)突出中医特色,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尤其是中医专业更加强调师承作用,通过师承才能进一步增加研究生的中医基础的培养。按照目前的培养方案,在二阶段的轮转中设置9个月临床实践回到自己的专业科室,但这9个月中仅有6个月能够回到本专业进行训练,还有一些辅助科室的安排。在这二阶段的轮转中还要完成撰写论文、毕业论文答辩等,时间明显不足,建议二阶段的9个月时间均回到导师所在专业科室,专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

(3)导师支持,不断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力度等多种途径,向研究生导师传达新政策,让导师转变培养研究生思维。虽然目前仍有导师对研究生培养阶段的指导时间减少而有不满意见,应在此方面向导师传达“双规合一”后的研究生毕业就业方面的优势及缩短高层次临床医师培养进程情况。建议制订招生计划和分配方案时,应兼顾导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合理配比,缓解导师的学术压力。

(4)修订培养方案、严格培养考核。通过改进培养方案和培训课时,对改进前后的出科考核进行比较,可得到比较直观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