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奥巴马经典演讲稿

奥巴马经典演讲稿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23 03:23:03

奥巴马经典演讲稿

奥巴马经典演讲稿篇(1)

但是,当时美国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布朗变“名嘴”,并不是因为他的口才发生了质变,而是他雇用了一批前白宫组成的专业撰稿公司替他润色讲稿,代价是7085美元。

其实,白宫任职时为总统效力,离职后继续利用这一专长替人,并把生意做到了国外。白宫的才能并非只是文章写得好,他们还能为讲话者“量体裁衣”,能使原本平凡的讲话经过他们的加工润色而变得出彩。

据了解,布朗是这家公司的老客户。自当上财政大臣起,布朗在历次访美时都求助于白宫为其量身打造专门面向美国公众的言论,包括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联合国和美国外交学会发表的演讲,以及在《华盛顿邮报》等媒体上发表的署名文章。迄今为止,布朗付给这家公司的费用已累计超过4万美元。

白宫设置专人为总统撰写讲稿始于上世纪20年代。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副主编罗伯特・施莱辛格每年都要陪父亲小阿瑟・施莱辛格――约翰・肯尼迪总统的撰稿人――参加该学会的活动,并从中了解到了白宫的许多内幕。罗伯特・施莱辛格还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白宫幽灵》。这是因为,一代代白宫都是在幕后工作的,鲜为人知,但经过他们润色的一些讲稿经总统演讲后却流传后世。

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文采与口才为世所公认。他的演讲,不仅气势宏大,而且富有朝气。这与他大胆启用青年才俊充当“文胆”有直接联系。

奥巴马的白宫班子有十多人,但核心人物却是两个刚出校门没几年的毛头小伙。其中一位是27岁的首席撰稿人乔恩・费夫洛。奥巴马在去年竞选过程中的每一次重要演讲都是由他执笔的,今年1月20日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也是出自他的手笔。这也使他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统就职演说撰稿人。

自2004年全国代表大会开始,费夫洛就一直追随着奥巴马。他受到重用的原因不仅是文才出众(奥巴马的经典口号“是的,我们能做到”就是他的创意),而且在于他十分用功。他不但熟记奥巴马在大会上的演说,据说连奥巴马自传《来自父亲的梦想》都随身携阅。为了琢磨奥巴马的思想和语言,他几乎不离奥巴马左右。白宫战略顾问阿克塞尔罗德说,费夫洛是奥巴马最信任的人之一。

奥巴马的另一重要是费夫洛的副手、目前白宫唯一的外交政策演讲撰稿人本・罗兹。他今年31岁,2002年从纽约大学拿到硕士文凭,专业是小说写作。

如今,白宫写作班子通常与白宫研究部门一起办公,主要任务除了为总统起草演说讲稿外,还包括起草总统致国会的邮件、总统公告、行政命令、总统致白宫访客的问候语、新闻会开幕词及其他公开声明和文件。

奥巴马经典演讲稿篇(2)

[关键词] 就职演讲;修辞;翻译;巴拉克・奥巴马

【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86-1

一、引言

就职演讲是重要的实用文体之一,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文化烙印,语言兼具书面语和口语特点。2009年1月20日美国第44届总统奥巴马正式宣誓就职,也发表了举世瞩目的就职演说。为了宣扬自己的执政理念,鼓舞国民,增强演说辞的影响力和魅力,他在演说辞中运用了多样的修辞手法。为了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演讲辞和其中的修辞手法的翻译,作者选取了其中两个较有代表性的译本,即中国日报环球在线刊登的“第44任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就职演说”(以下简称CD译文)和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根据演说记录稿的翻译(以下简称IIP),分析两个版本对一些典型修辞手法的翻译优与劣。

二、奥巴马就职演说中修辞的运用及翻译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是新当选总统在上任时面对广大民众进行的首次演讲,其意图在于阐释新政府的行动纲领,鼓舞人们共同行动。奥巴马在就任之时全国正面临着经济危机,他不可避免地会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增加公众对于政府的信心。奥巴马2009年的就职演讲成为演说中的经典之作,因为它经过反复的推敲、润色,尤其综合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作为公众演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统就职演说辞的修辞运用和翻译是很值得探讨的内容。由于篇幅所限,下面只选取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辞中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段加以分析。

(一)排比的运用及翻译

排比是将结构相同、意义并重、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形成一个整体。运用排比的目的在于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在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中频繁运用词汇、短语、句子和篇章等的排比,使得演说更有节奏及整体性,进而增强演说的吸引力。如下几例:

例1: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 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 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

IIP:我今天站在这里,深感面前使命的重大,深谢你们赋予的信任,并铭记我们前辈所付的代价。

CD:今天我站在这里,看到眼前面临的重大任务,深感卑微。我感谢你们对我的信任,也知道先辈们为了这个国家所作的牺牲。

作为第一名美国黑人总统,奥巴马表达了自己对人们给予他的信任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意识到任重而道远。奥巴马虽然说自己会铭记先辈们付出的努力,实则是要激起听众对过去美国经历的苦难的回忆。演讲的第一句话是非常关键的,三个有韵律感的形容词勾起人们对演讲的兴趣,所以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特点。对于以上两个翻译的版本而言,作者认为IIP的版本在排比的翻译上更好。三个形容词转换为了三个动词“深感”“深谢”“铭记”,同样也构成了排比。在音和义上都忠实于原文,在形式上也达到了统一。另外,CD的翻译用词偏随意和口语,不适合就职演说的严肃性。IIP的翻译的优点还在于更加简洁明了,原文只有一句话,而译文也只用了一句话来表达,从形式上更加对等。

(二)隐喻的运用及翻译

隐喻或者暗喻是用在比较两个好像无关事物,制造的一个修辞的转义。使用隐喻会使得描述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有力量。在奥巴马的演说辞中,隐喻的频繁使用也是一大特点。

例2:The words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and the still waters of peace. Yet, every so often, the oath is taken amidst 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

IIP:这些字词曾在蒸蒸日上的繁荣时期和宁静安详的和平年代诵读。但是间或,它们也响彻在阴云密布、风暴降临的时刻。

CD:总统的宣誓有时面对的是国家的和平繁荣,但通常面临的是乌云密布的紧张形势

在这句话中,奥巴马分别用了“prosperity and peace”与 “rising tides and still waters”。两个看起来毫无关系的词组被结合到了一起,原因就在于它们之间存在共性。繁荣是迅猛发展的,就好像不断上涨的海潮。而和平的特点就像水一般的平静。奥巴马的隐喻在这句话中还体现在“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乌云密布,暴雨咆哮的情形暗示了情形的变化多端和严峻的特点。所有这些隐喻的使用都使得演讲更加吸引人,能使听众融入到这样的气氛中。虽然CD的译本更加简洁,符合演讲辞的特点,表达观点更清晰。但是CD译本的只翻译了表达意义而没有把翻译出作者隐喻想要表达的内容。IIP的译本就体现了“rising tides and still waters”表达的内容。

三、结语

在简析演讲辞的文体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讲中主要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且对比了两个译本的翻译。虽并未穷尽,但可以略见一斑。希望本文能够加深对该篇演讲辞的理解和欣赏,对演讲辞的翻译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0-70.

[2]轩治峰.试论英语辞格的综合运用[J].外国语学院学报,2O00,(4).

奥巴马经典演讲稿篇(3)

从战地记者到总统顾问

萨曼莎・鲍尔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依然陌生,公众对她隐约的记忆还停留在2008年总统提名人的初选争夺中。当时奥巴马与希拉里龙争虎斗,作为奥巴马竞选阵营中负责外事的助手,鲍尔竟然在公开场合以“怪物”一词形容希拉里,旋即招致批评。为了不拖累奥氏选情,鲍尔无奈退出了公众视野。不过,当奥巴马击败麦凯恩之后,第一时间就把亲信鲍尔召回帐下,在过渡团队中参与负责国务院部分的关键工作。

奥巴马和鲍尔的互动模式最初是从读者与作者开始的。2002年,32岁的鲍尔出版了她的第二本书《来自地狱的难题:美国与种族灭绝时代》,该书讲述了美国外交政策实践中应对种族灭绝暴行的得失成败。鲍尔在接受奥巴马提名时说,“自从我们见面时,你跟我说你用了大量假期时间读完了我那本冗长而灰暗的关于种族灭绝的书,我就知道你将是一位不同寻常的领袖,我想为你工作”。奥巴马是否“不同寻常”当前还不敢妄下结论,但鲍尔的这本著作肯定不是“冗长而灰暗”的。

严格讲,这么一本620页的严肃读物,的确很容易写得索然无味,但鲍尔却能妙笔生花,这得益于她早年的记者经历。根据其履历记载,自1993年到1996年,耶鲁大学毕业生鲍尔先后或同时受雇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波士顿环球报》、《经济学家》以及《新共和》等媒体,在巴尔干半岛第一线详细报道了南斯拉夫战事,她还曾亲赴卢旺达、东帝汶、苏丹等战乱地区采访。将近四年战地记者的经历对二十几岁的鲍尔而言至关重要,铸定着她个性的形成和对世界事务的整体看法。鲍尔回国后,很快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就读, 1998年起她还兼任了肯尼迪政府学院卡尔人权政策中心首任执行主任。1999年,鲍尔完成学业,转而受聘为肯尼迪学院教授。在充分访谈和潜心研究的基础上,鲍尔倾注了全部精力,写就了这本包揽普利策奖、全美图书评论界奖等多个殊荣的佳作。

奥巴马与该书结缘的故事发生在2005年。当时刚刚当选国会参议员的奥巴马急需充实自己的政策顾问队伍,他马上想到了那个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鲍尔。于是,在一顿长达四个小时的晚宴后,鲍尔毅然辞去教职,加盟奥巴马团队。作为一个九岁才跟随父母移民来美的爱尔兰裔,当时的鲍尔应该不会想到,她将开始为未来的美国总统出谋划策。

2008年11月21日,希拉里同意出任国务卿的消息让候任总统奥巴马长舒了一口气。对于政治根基浅薄的奥巴马而言,“对手内阁”显然能最大限度地稳住阵脚。不过,紧跟着的难题是:怎么安排正在为新国务院构建奔忙、却曾对希拉里出言不逊的鲍尔呢?不得已之际,奥巴马只好将鲍尔放在了某种意义上与国务院维系平衡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这边,形成了所谓与“对手内阁”相对应的“内朝”。踌躇满志的鲍尔虽然仅保持了国家安全顾问的角色,但也有些意外之喜:在2008年助选中,她与奥巴马密友、哈佛法学院教授卡斯・桑斯坦相识相爱,很快就组建了家庭。

2012年奥巴马连任之后,随着希拉里的淡出,他着手将四年前雪藏在身边的少壮派人物一一摆在桌面上,萨曼莎・鲍尔则在负责多边事务与人权议题的总统国安顾问的位置上等来了美国驻联合国全权大使的内阁级提名。算上苏珊・赖斯的职位变动,奥巴马第二任期在外交系统扩大“内朝”、进而消除“希拉里色彩”、强化个人理念的趋势已一览无余。

支持“以暴制暴”

在宣布对鲍尔提名时,奥巴马曾表示,“在过去四年中,由于萨曼莎分管着白宫与联合国的联络事宜,因而和苏珊保持着密切配合”。这个表达不但旨在说明鲍尔具有接替赖斯的足够能力,也可以说明两人保持着良好的工作互动。事实上,鲍尔和赖斯之间分享着颇多共识。

《难题》一书获奖之后,鲍尔也随之声名鹊起,成为美国炙手可热的人权外交专家。她不但坚信美国在维持所谓“世界正义”中的潜在关键角色,更支持在阻止种族灭绝恶行时使用武力。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按照她自己的解释,是“我们以保护民众为目的的不得已的滥用权力”。鲍尔的主要思想基本形成于她在巴尔干半岛实地采访的个人经历,她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克林顿在巴尔干和卢旺达事务上反应“迟缓”与“软弱”的不满、失望甚至愤懑。在《难题》的前言中,鲍尔意有所指地写道,“没有一位美国总统将防止种族灭绝视为首要任务,也没有一位美国总统因其对种族灭绝漠视而遭遇什么政治损失,因此种族灭绝肆意横行并非是巧合的”。从这样控诉式的逻辑出发,在鲍尔看来,奥巴马成了改变现状的希望。

鲍尔的人权观念与赖斯可谓不谋而合。在2001年的一次采访中,赖斯曾毫无保留地讲述起上世纪90年代她在克林顿政府国安会任职时,赶赴卢旺达了解胡图族屠杀图西族时的震惊,“我发誓如果再面对类似危机,我一定会致力于采取行动,不惜代价”。有趣的是,当时被媒体特邀采访赖斯的人正是在撰写书稿的萨曼莎・鲍尔。于是,赖斯也顺理成章地出现在了《难题》一书的“卢旺达”章节之中。无法判断鲍尔和她的书是否是由赖斯介绍给奥巴马的,但她们从那次采访后就都找到了“同道中人”。

在奥巴马上任后的第一年里,怀有身孕的鲍尔似乎没有得到太多施展空间,直到奥巴马为诺贝尔和平奖准备领奖演讲稿时,鲍尔才发挥了主导角色。从定调到选词,鲍尔多次精心调整,甚至会把草稿贴满办公室的墙壁,绞尽脑汁精心打磨。于是,全世界最终听到了一个七次提及“人权”、六次谈到“武力”、两次回顾“巴尔干”的诺贝尔奖演讲。这篇演讲的词句里深深地印下了鲍尔的个人理念,当然也迎合了奥巴马本人希望减少单边武力使用,强调在联合国、北约等框架内实现干涉的现实考虑。

最近一次鲍尔在决策中发挥决定作用是在利比亚问题上。按照鲍尔的说法,“我们尝试证明卡扎菲保持克制与温和,但他从第一天起就已经决定要粉碎变革。卡扎菲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一条不同于突尼斯的道路”。就这样,在外交安保团队分歧重重之时,鲍尔和赖斯携手充当了力主奥巴马政府对利比亚动武的关键人物。戏剧性的是,希拉里竟然很快支持了动武的建议,把时任防长盖茨晾在了一边。再加上另一位扮演推动作用的女性――时任国安会分管全球发展事务的顾问盖勒・史密斯,刚好是四位女性敲定了美国对利比亚动武的最后决断。

重现鹰派倾向

奥巴马经典演讲稿篇(4)

同样是11月,中国两家曾经的明星企业相继走下神坛:PPG“老板隐身”“高管集体出走”,五谷道场宣告破产重整。

巴老爷子说得多好:“潮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只是,这潮退得也忒快了点。PPG2007年砸了2.3亿元广告,据说才换回6600万元销售额,集富亚洲和三山等一帮VC,陪着李亮(PPG老总)集体裸泳;五谷道场也没好到哪去,1亿元资产6亿元负债,看来隆隆的央视广告炮声,并没有带来传说中的十几亿元销售回款。

有人会说,奥巴马赢在市场投入。没错,但凡是营销奇迹,都是用现金堆出来的。但奇迹的前提是卖货,花钱的结果是挣钱。PPG迅速地让别人记住了它的名字,也迅速地跌入深渊――有足够的知名度,但是没有足够的销售额。

有人会说,奥巴马赢在产品特色。但有时候,卖点不一定就是买点,五谷道场因为那个模棱两可的“非油炸更健康”,而牺牲了产品口感,PPG因为低价而牺牲了产品的质量,到头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解剖奥巴马的总统之路,它的每一个营销元素,就算照搬照抄,或许都能在中国创造一个品牌奇迹。

差异化的品牌定位

定位理论的缔造者特劳特说过:“政治家都是定位方面的专家,给自己定位,给竞争对手定位,他们以此为生。政治活动总是意味着没完没了地投票,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用于占据人们的大脑,在这方面其他领域无人与之匹敌。”

自然,奥巴马的胜利,首先来自定位的胜利。

希拉里说:“只要你们选我,当前一切问题都会解决。”麦凯恩说:“我们会赢。”那架势像极了习惯习惯的某些国内品牌。但品牌定位不是口号,也不是歇斯底里色厉内荏的自我标榜,品牌定位是一种基于消费者关联的差异化价值承诺。

1、定位的前提是消费者关联。

对此,大师特劳特有过很系统的论述:能激发兴趣的、有利益关联的、和他的生活体验相吻合的。

举个简单例子――静心口服液,当它定位在“女人更年要静心”的叶候,它是卖给更年期妇女的,可能还包括一部分不堪其扰的丈夫;当它定位在“静心送给妈,需要理由吗”的时候,它卖给那些孝顺的女儿,套近乎的女婿。不同的定位,意味着前后巨大的消费量差异,这就是消费者关联。

但显然,无论是“只要你们选我,当前一切问题都会解决”,还是“我们会赢”,我们看不到它和选民们之间的关联性。也就是说,希拉里和麦凯恩所宣扬的,和选民所关心的,并不在一张桌子上面。

让我们看最后统计的支持者群体结构,支持希拉里的是“女性选民和年长选民”,支持麦凯恩的是“保守派选民和中间选民”,而支持奥巴马的则是“年轻人、大学生以及政治中立者”。

奥巴马说:“你相信改变吗?”拉近了占选民大多数的群体的距离,他们不满现状,他们怀揣美国梦想,他们在奥巴马身上看到了希望,毫不犹豫地把选票投给了奥巴马,这和肤色没有关系,和年龄也没有关系,和从政资历更没有关系。

2、定位的核心是价值承诺。

消费者花钱购买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能提供的价值,这个价值包括产品的使用价值、情感价值、期望价值。你瞄准了你的目标人群,并为他们提供差异化的、有诱惑力的价值承诺,这样的定位才有市场价值。

王老吉能成功,是因为它为目标人群提供了防上火的价值承诺;脑白金能成功,是因为它为目标人群提供了送礼解决方案的价值承诺;奥巴马能成功,是因为他为希望改变的选民们,提供了诸如“大范围减税、医疗保险改革、伊拉克撤军”等一系列的他们最希望改变的价值承诺。

再回过头来看五谷道场的定位,“非油炸更健康”的价值承诺乍看之下,足够差异化、足够攻心力,事实上一开始也的确卖得不错,但为什么销售会日渐式微,直至入不敷出全面崩盘?

品牌的价值承诺分基本价值承诺和附加价值承诺,这就好像女孩子钓金龟婿,多金又多情那是追求的目标,但前提是对方最起码是单身且取向正常,否则什么都白搭。方便面的前提是香、是好吃,就算你不说消费者也会认为你应该是,五谷道场为了概念牺牲了口味,自然没了回头客。

3、定位的外延是品牌形象。

在营销实践中,考量品牌形象优劣的标准有三个:契合度、个性化、一致性。毫无疑问,在三个候选人中,奥巴马是品牌形象和品牌定位契合得最淋漓尽致的一个,也是最有个性,且在传播过程中前后保持得最一致的一个。白衬衫黑领带卷着袖子随时准备大干一场,这是奥巴马最典型的形象,它代表着精力充沛、抛弃传统、敢于革新,这个形象是对“改变”最有力的诠释。

当然,最高明的品牌定位,就是通过自我定位以实现对竞争对手的反定位。奥巴马在不断巩固自己的“变革”定位的同时,还不忘把麦凯恩形容成一个保守迂腐的布什二世。

五谷道场说“非油炸更健康”,等于在变相贬低其他品牌,这是一着险棋,可能大获全胜,也有可能一败涂地。毕竟像农夫山泉的钟这样敢于屡次和全行业为敌,还能屡次全胜而归的商业奇才,59年才出了这么一个。

多元化的品牌沟通组合

如果说自我定位和政治忽悠是总统候选人们的传统看家本领,那么从奥巴马在这次竞选中所动用的品牌传播组合来看,就算他竞选失败,去世界500强谋个CMO的饭碗肯定是绰绰有余。

1、广告,让奥巴马无处不在。

奥巴马和中国企业一样,也喜欢在黄金档投广告,当然人家的广告策略是软硬结合,品牌形象和深度沟通两者兼顾。譬如,10月29日晚的黄金档,奥巴马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全美广播公司、福克斯电视网等7家国家媒体(相当于咱们的中央台),同步播出了一则长30分钟的竞选广告。据尼尔森数据统计,吸引观众超过3350万人,是当天全美的收视冠军。

除了砸电视广告,奥巴马还玩植入式广告。在EA公司的18款电子游戏中,都植入了奥巴马的竞选广告。这些广告主要集中在EA发行的赛车、橄榄球和篮球等体育类游戏,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极品飞车10》、《NBA Live 08》等。游戏内的广告可以接触到传统广告模式很难有效进行宣传的人群,也就是18岁至34岁的年轻男性。据说,奥巴马是第一位在游戏中打广告的总统候选人。

2、网络营销,和草根们互动起来。

说到奥巴马的网络营销,有一个数字很具说服力:奥巴马筹集的超过5.2亿美元的竞选经费中,超过855的来自互联网,而其中绝大部分是不足100美

元的小额捐款。由此算来,他单通过网络就吸引了约500万的忠实选民。

当然,和我们目前挂在嘴边津津乐道一些网络营销的术语不同,奥巴马的网络营销很具执行性,当然也更具渗透性和侵略性。

首先,奥巴马的竞选团队非常善于利用社交平台,来实现网络影响力。奥巴马在Facebook拥有一个包含230万拥护者的群组;而在视频类网站YouTube上,仅仅一星期,其竞选团队就上传了70个奥巴马的相关视频。

这些看起来非常草根的网络节目,实际上是由专业的奥巴马竞选团队量身定做的,但它们看起来更平实而且更平易近人,其中奥巴马关于种族问题的37分钟演讲,自从3月上传至网络以来查看率已经超过500万次。

同时,奥巴马竞选团队对SEO、SEM的操作也显得非常娴熟。如果在Google中输入Obama,搜索页面就会出现奥巴马的视频宣传广告,以及对竞争对手麦凯恩政策立场的批评等。除了这些核心关键词,奥巴马还充分利用长尾理论,购买热点长尾词,譬如“金融危机”、“油价”、“伊拉克战争”、“减税”……网民在搜索此类关键词时,都可以看到奥巴马对这些敏感问题的观点评论。

3、口碑营销,让意见领袖们替你说话。

口碑营销作为一种最原始最传统的传播方法,好处显而易见。但事实上,除了借助记者、斑竹、博主、走穴的“教兽”们,零零星星搞一些八股文以外,企业很少有自发自觉批量生产口碑营销的,更别说通过口碑营销获取直接的销售回报。

相比之下,奥巴马的口碑营销显得规模空前、成效卓著。先是一干明星捧场:奥斯卡影后哈利・贝瑞身着印有奥巴马的T恤,《绝望主妇》里的伊娃・朗格利亚佩戴两个奥巴马徽章现身公众场合;有“新一代梦露”称号的尤物斯嘉丽・约翰逊被追问私生活时,干脆就拿奥巴马打掩护:“我已跟奥巴马订婚,我的心属于他。”

8月份,好莱坞一线明星们更是倾巢出动,出席奥巴马的筹款宴会,帮助奥巴马共筹得900万美元。国宝级人物芭芭拉・史翠珊还亲自登台献唱,为奥巴马助威,出席的明星阵容还包括: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朱迪・福斯特。

还有更疯狂的,拥有5000万忠实观众的“电视女皇”奥普拉,除了亲自上阵主持奥巴马的筹款活动外,还陪同奥巴马跑到爱荷华州拉票。除了明星还有政要,前总统克林顿、卡特表态支持奥巴马就不用说了,奥巴马最狠的是,居然挖墙脚挖到了对方家星,美国前国务卿、共和党人鲍威尔,公开表示支持候选人奥巴马。这样的头版新闻,对于摇摆选民的杀伤力实在是太大了。

4、公共关系,没有新闻制造新闻也要上。

在我们传统的概念里,公共关系就是发新闻通稿,除了发新闻通稿还是发新闻通稿,搞得公关经理跟小姐似的:爷,您就给发篇稿吧。

奥巴马从来不会放弃任何新闻曝光的机会,中国牌、伊拉克牌、俄罗斯牌、朝鲜伊朗牌,只要是时政热点,都能看到奥巴马的言论,甚至是外祖母去世都能成为新闻头条,一个正面的总统形象就是这么诞生的。

从过程来看,王石的万科和奥巴马,在倒腾公共关系上倒有几分相似之处:从拐点论,到住宅产业化;从松山湖会议,到打响降价第一枪;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到汶川捐款门;从爬雪山,到代言广告……嘴皮上下翻一翻,就能左右舆论,还不用花钱。如果没有捐款门事件,万科堪称中国企业的模范:有远见、够专业、敢担当、富有社会责任心……

最生猛的,还数邓建国、宋祖德这两个炒作大王,甭管有眉目没眉目,什么事情都可以被他们拉来炒作一番,当然做品牌不太适宜学他们,动不动就折腾裤裆里那点事的流氓习气,但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炒作精神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决胜终端

当然,面对一个新产品,要让消费者自觉自愿掏腰包,单凭宣传轰炸是远远不够的,不然的话PPG,五谷道场也就不会死掉了。空中炮火支援已经够了,这时候就需要通过终端战役来实现临门一脚。

让我们来看看奥巴马是如何决胜终端的。

1、第一步是终端造势。

对于新产品而言这一步尤其重要。消费者普遍都有从众心理,通过终端造势制造热销气氛,能快速攻克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谨慎心理,冲动之下迈出尝试性购买的第一步。

“我们经历了糟糕的8年,你们还准备再忍受4年或是8年吗?请你们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们一起来改变。”奥巴马振臂疾呼,台下热烈响应:“是的,我们能。”这一幕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在奥巴马参与竞选的日子里,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这样的竞选造势,从最东边的缅因州,到最西边的加利福尼亚州;从最冷的阿拉斯加州,到最热的夏威夷;有时候是一干明星捧场;有时候是单身匹马,一个州一个州,一个市一个市地集会演讲。

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他甚至还打破了美国竞选集会纪录,超过10万支持者涌入会场。这10万人里面,有铁杆粉丝,也有摇摆的中立选民,但在那样的氛围里,就算是共和党的死党,都有可能被忽悠煽动起来。

2、第二步是深度沟通。

毕竟,从集会演讲到最终的投票还是有一定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类似于传统营销中从看到广告到实际购买的距离。在这期间,随时有可能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而改变购买决策,这时候就需要开展第二步工作――深度沟通,以强化巩固目标受众的意志。

为此,奥巴马的竞选办公室招募了数以十万计的志愿团队,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挨家挨户敲门,和选民们拉家常传播奥巴马的竞选纲领,有时候奥巴马也会加入其中,亲自去敲门拉选票。不要小看了这种最原始的人海战术,这种一对一的直面沟通,更朴实更高效,也更能改变或者巩固选民的意志。从保健品行业的会议营销、直销行业的人际传播、信用卡的扫楼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深度沟通的影子。

3、拦截是最具侵略性的终端策略。

在总统候选人从未获得过胜利的弗吉尼亚州,奥巴马的前后9次来到该州拉选票,除了人海战术,奥巴马在拦截策略上也进行了针对性部署。弗吉尼亚是个平民州,减税和福利政策显然更能打动选民的心,再加上经济危机爆发使得弗吉尼亚许多平民,因为无法负担房贷而面临房屋被没收的悲剧。

奥巴马经典演讲稿篇(5)

马尔克斯曾对西方世界的文学同行坦陈:“拉美的现实不是写在纸上,而是跟我们生活在一起。它每时每刻、每天每夜决定着我们不计其数的生离死别,为我们提供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在马尔克斯看来,催生“魔幻现实主义”的是拉美历史,这历史由不幸写成――恶贯满盈的独裁者、连年的饥荒、疫病和暴力。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流淌出悲苦与灵感,滋润着伟大的文学家,马尔克斯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出生在哥伦比亚小镇阿拉卡塔卡,小镇就位于加勒比海南岸。他的父亲,加布里埃尔・埃里希奥・加西亚,一位电报员,曾以火热电文赢得小镇美人路易莎・圣地亚加的心,婚后仍不愿放弃浪游生活,决计离家到巴兰基亚开药店。

加西亚・马尔克斯继承了乃父的游历品格,青年时就在卡塔赫那、波哥大等地读书、打工,在海岸边各个小镇上兜售百科全书。由于多次乘坐汽轮往返于玛格达莱纳河,他以这条河为背景写下《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也正是在河上的某个渡口,惊鸿一瞥间,他看到了未来的妻子、拥有埃及血统的邻家少女梅萨德斯・巴尔恰。

不管西语文学学者如何提醒,中国读者仍旧愿意“不合规矩”地将作家的名字简略为“马尔克斯”。这仅仅是他的母姓。但这个错误恰好与他亲近母家的实情暗合。他曾和外祖父一家生活了十多年。外祖父是自由党人的上校,是千日战争的英雄。那场自由党和保守党的对抗,在美国人的“斡旋”中结束,其结果是哥伦比亚失去地峡的领土,中美洲多出一个名叫“巴拿马”的国家。

马尔克斯为著名的《西班牙语用法辞典》撰写之序言里讲到,是外祖父教会他如何翻查字典。识字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形塑一个人的世界想象和伦理感受,马尔克斯终生的左翼观念,便来自外祖父传授的一词一句。

外祖父的客人们向他讲述的1928年香蕉园大屠杀的故事,更直观地向他展示了何谓殖民、何谓第三世界境遇。在那场当地工人们反抗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的斗争里,数千男女在小镇广场上被射杀。《百年孤独》中有一个场景――主人公躲在火车旁侧,暗中点数运送尸体的车厢――我始终认为,这一段文字最能表征拉美人对殖民主义与不公正的集体记忆。

拉丁美洲应为出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样的作家而庆幸,因为他的小说终于让更多人知晓,除了好莱坞电影里的和黑帮,哥伦比亚还拥有文学与艺术创造力。

假如说,尼加拉瓜诗人鲁文・达里奥的语句和博尔赫斯的玄思,光荣地反哺文化母国,让殖民地的西班牙语词汇击碎了欧洲文学经典的窗玻璃,那么,加西亚・马尔克斯那些精美、忧郁、脍炙人口的篇章,则使美洲的西班牙语写作不必再以欧洲为参照。那些充溢着奇幻色彩,呼应着原型想象的小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格兰德大妈的葬礼》《族长的秋天》《爱情和其他邪魔》――在拉美地区,印数甚至超过圣经。《百年孤独》据说已翻译成25种文字,全世界印数超过5000万册,新经典中文版的问世无疑让这部经典传播范围大大增加。

需要强调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还是重要的非虚构文学实践者,因为作家投入的第一份志业是新闻记者,他的创作序列中也包含一条非虚构文学的谱系:《一个遇难者的故事》讲述一位海难幸存者在海上漂流十天之后被人救起,此人最初接受政府宣传部门安排,四处宣讲他的海上历险故事;但他向马尔克斯坦陈海军参与走私的海难真相,而马尔克斯则突破国家机器的限制,将此事曝光于世。读者更为熟悉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也属此列。

成名日久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拥有众多显耀的朋友,这多少让他晚年的色彩变得模糊。比如,他与卡斯特罗私交甚好,以至于将自己尚未出版的手稿给卡斯特罗看。

尽管如此,追忆作家一生,我们不应忘记,当古巴被逐出美洲国家组织时,当奥古斯托・皮诺切特下令炮击阿连德政府官邸时,当萨尔瓦多发生内战时,当马岛战争爆发时,当墨西哥恰帕斯举起原住民的旗帜时,当美国入侵伊拉克时,马尔克斯没有一次不是站在弱者的立场,也没有一次发表故作公允、模棱观望的文字。

加博始终是拉美左翼的英雄,但我们不应将此视为超群绝伦的文化精英的特殊作为,加博只是保持了一个懂得正义、珍视尊严的拉美人的纯良判断。

奥巴马经典演讲稿篇(6)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政治演说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193-02

政治演说包括各种各样的形式,如竞选演说、就职演说、政府部门的致辞,公共宣传演说、各级领导机构的行政计划以及政治会议中代表他们各自不同的阶级、政党或个人而发表的演说等。政治演说不同于一般的会议会话,有着自己的特征。政治演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一是演讲者阐明的是一个准确清晰的政治观点;二是政治演说内容合理,情感动人,表达精确;三是政治演说具有强烈的号召力[1]。

西方国家的公开政治演讲,特别是总统候选人在他们竞选时的演说,尤为引人注目。美国历史上的第44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是美国总统竞选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们普遍认为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非凡的演说。通过阅读翻译过来的英文演说稿,可以让对国外资讯感兴趣的人们了解更多国外政治、经济和其他方面的信息。

一、功能目的论

翻译是一项至少要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传统工作。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文化对翻译工作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从词汇到语法,再到意识形态差异,甚至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对翻译工作产生影响[2]。译者永远要面对的问题都是如何使用适当的方法将原文本所表达的信息翻译成目标语言,并且不会使原文本信息遗漏。由于文化差异而使理解译文变得困难,译者首先要确保移除文化方面的隔阂,并通过一定的翻译策略在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搭建桥梁。译者为达到某种的特定的目的而采取的特殊翻译策略就是翻译功能目的论[3]。

功能目的论最早由德国的翻译理论家莱斯提出。她于1971年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新的翻译批评模式[4]。之后在莱斯的学生费米尔和莱斯共同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一书中,他们正式提出了“功能目的论”的概念[5]。在此基础上,诺德发展了此理论,提出了“功能忠诚”理论,从而形成了两大基本原则: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6]。前者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后者则强调翻译既要尊重原作者,又要考虑读者,“忠诚”既包括对译文读者的重视,又是对原文作者和原语文化的尊重。诺德指出:“按照译语文化的准则来调整或‘改写’原文,是每个专业翻译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7],即根据译文的目的与译入语文化的准则,原文中某些成分可以保留,某些成分可以根据译语语境进行调整甚至删减、改写。

功能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项理论。依据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循三个基本规则,即目的规则,连贯规则和忠诚规则[8]。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翻译并不能同时满足上述三个规则,因为译者的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所以翻译中会频繁的脱离相应的标准规则。总的来说,功能理论中三个规则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目的规则第一,连贯规则第二,忠诚规则第三;换句话说,忠诚规则从属于连贯规则,而连贯规则和忠诚规则都从属于目的规则。

二、翻译中的文化传承

翻译政治演说稿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客观的向读者传递信息,使读者知晓国外的政治动向并了解一些西方文化。正因如此,译者在翻译演说稿的时候总是习惯于逐句翻译,但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当在翻译过程中,处理一些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因素引起的问题时,常常需要使用某些特殊策略。

下面以奥巴马竞选获胜演讲为例。

例1.It's the answer told by lines that stretched around schools and churches in numbers this nation has never seen.

此句子中的“schools”和“churches”。不熟悉美国选举的人可能领悟不到它们指代的是投票站。在美国,总统选举的投票站大多设在学校和教堂,美国人对此非常熟悉,看到这两个词,自然能想到他们所指的投票站。但是中国读者并不了解美国文化,为了让目标读者更易懂译本,了解美国文化,译者应该采取转译的翻译策略将原文译成:在学校和教堂的投票站外面,人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人数之多在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

例2. Americans who sent a message to the world that we have never been a collection of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 we are, and always will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在美国的文化中,“red states”代表共和党,“blue states”代表。如果译本将这里的“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直译为“红蓝州”显然会让读者费解。为了让读者了解这两个词代表的真正含义,了解更多的美国文化,并且使译本的信息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因此译者应当采取增译的翻译策略,将这句话译为:我们从来不属于共和党的“红州”或者的“蓝州”,我们属于美利坚合众国,现在如此,永远如此!

例3.Let us remember that if this financial crisis taught us anything, it's that we cannot have a thriving Wall Street while Main Street suffers.

此句子中的“Wall Street”和“Main Street”。前者大家都很熟悉,美国金融中心,美国人用它来指代大金融、大公司的利益。而“Main Street”对中国读者来说则显得很陌生,而它却是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表达。“Main Street”通常用来泛指乡镇或小城市里最繁华的街道,美国文化用它来指代劳工阶层和中小工商业主的利益。因此为了让中国读者更清楚地理解奥巴马总统演说的真正含义,译者应该将其译为:“让我们记住,如果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我们不能只让华尔街的大资本兴旺发达而却让无数的小店小厂、普通民众受苦受难”。

例4. When there was despair in the Dust Bowl and depression across the land...

此句子中“the dust bowl”和“depression”是用来指代20世纪30年代由于干旱以及北美大平原过度垦荒引起的干旱尘暴。这个美国历史,美国人很熟悉,但是对于目标读者,他们并不了解美国的历史,更无法对奥巴马的演说形成正确的关联。依据目的论,译者为了达到满足读者充分理解译文的目的,可以将其译为:20世纪30年代,当干旱尘暴和大萧条带来的绝望弥漫在这片土地上时。

例5. When the bombs fell on our harbor and tyranny threatened the world...

“on our harbor”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难理解的,他们不知道具体指的是哪个海港。而事实上这个短语在此指的是珍珠港。而短语“tyranny threatened the world”指的是希特勒的独裁威胁世界的历史事件,而中国读者对这段历史知道的比较少。根据功能目的论为了满足读者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我们将词句译为:“当珍珠港被炸、希特勒的独裁威胁着世界时”。这能让读者意识到历史事件和时间顺序。

通过上述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基于目的理论,译者总是通过增译的方法来给读者提供更多地原文信息,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而且同样能够表述清楚原文所要阐述的内容。

三、结语

本文根据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为指导原则,重点阐释了奥巴马获胜演说词中和文化相关的文本翻译分析。为了让中国广大英语爱好读者无偏差地理解译文,达到通过政治演说了解西方文化的目的,译者一般都会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改译,一般采用增译的翻译策略,从而更好地完善政治演说在目标读者中要达到的效果,给读者提供更多完整的信息。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是在基于目的论的基础上,选取一些较为引人入胜的题目来吸引读者。当然,译者在翻译英文政治演说的过程中也可以依据连贯性的原则和忠诚原则来使译文更容易理解,并更忠于原文。总之,在翻译工作中,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是译者们较为信服的一套理论。

参考文献:

[1]周文文.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政治演讲语篇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杰里米·蒙代.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58

[3]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6.

[4]Vermeer,H.Reiss,R.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78:43.

[5]Vermeer,H.Scope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21.

[6]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2.

奥巴马经典演讲稿篇(7)

美国时间3月9日晚,围观美国有线台HBO迷你剧《真探》大结局直播的用户,多到直接将网站“HBO Go”挤到过载崩溃。郁闷的“真探迷”看着屏幕上永远在画圈圈的加载螺旋,转身幽幽地在推特上吐槽HBO。

《真探》到底有多火?这部由付费电视频道打造的迷你剧在1月12日首播,第一集就吸引了230万观众,比HBO另一部热播剧《冰与火之歌》首播时整整多出10万观众。专业电影网站IMDB对其评分高达9.5分,而一向爱追剧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将《真探》收进了自己的追剧名单,对其赞不绝口。

尽管国内暂时还没有视频网站引进《真探》的播放版权,但神通广大的网友早已将视频种子拖进墙内,热烈欢愉的讨论停不下来。豆瓣电影和时光网给《真探》贡献了9.2分的高分,胜《纸牌屋》的9.1分一筹,更不用说完胜只有8.2/8.6分的《来自星星的你》。

这部由金球奖新晋影帝、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马修·麦康纳搭档实力派演员伍迪·哈里森主演的侦探剧,给国内剧迷上了一堂高贵冷艳的逼格课,聚敛了大批观众。网友纷纷感叹:这必须是今年艾美奖所向披靡的神剧。

在记者截稿时,新浪微博实时搜索中,《真探》的讨论高达3293541条。不同于《来自星星的你》和《纸牌屋》在国内大热后掀起的追星和宫斗戏码,《真探》的出现提升了电视剧观众的整体视觉感受,就连一个普通的非专业剧迷也能大赞镜头制作和方法派演技,热衷于讨论剧中的每一个长镜头、全景和细节。

这部以电影制作规格打造的电视剧,不小心就将观众的逼格也拉升了不只一个档次。

《真探》颠覆美剧!八集只讲一个故事

许多观众痴迷《神探夏洛克》是源于其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炫目的思维分析。然而《真探》却一点儿都不着急,它用一整季、八集的时间,只讲这一个谋杀故事,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也就是相当于将每集一小时的《神探夏洛克》扩充为八小时。

这么慢的故事会好看吗?——这部剧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用两条时间线串起这个完整的故事:2012年路易斯安那州警局办公室里的问话,构成了两位警探对1995年案情细节的回忆与重现。剧中丰富的细节将观众也带入一种抽丝剥茧的状态,他们对每一处信息都要细细咀嚼,在欣赏镜头构图的同时,还要回味一番主角们充满哲思的谈话。

电影系科班出身的导演凯瑞·福永采取电影拍摄的结构展开叙事,用三集的时间铺垫剧中人事物的种种细节,直到第四集才开始点燃矛盾,街区的暴力街景直抵冲突高潮,最后两集揭开真相水落石出。这与编剧尼克·皮佐拉托的构想完全一致,他就想讲一个“有开端、有过程、有结尾”的故事。

在浮躁又快节奏的时代,这样平缓而沉稳的步调,刚好满足现代人难以实现的心理诉求。

《真探》看马修·麦康纳!告诉你什么叫实力派演技

如果不是第8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国内观众也许不太了解马修·麦康纳,感谢“小金人”让许多人记住了:他是打败莱昂纳多并拿下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新晋影帝。

马修·麦康纳不是一个具有偶像气质的演员,他年轻时不如莱昂纳多风流潇洒,到中年也不会像卷福一样抢镜卖萌,自始至终他身上散发出的只有痴迷的魅力。在他饰演的所有电影角色中,无论是为他赢得小金人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的Ron,还是《魔力迈克》里的Dallas,或者《杀手乔》中的Joe,他们都深深地痴迷着某样东西。

《真探》是马修·麦康纳出演的第一部电视剧,原本比电影多出不知多少倍的剧本,就已经足够演员背台词、感受角色了,但对马修来说这还不够。拿到剧本后,他开始研究这个Rust Cohle警探复杂的人性——这是一个没有的虚无主义者,失去惟一的女儿后妻子也离开了他,酗酒嗑药、敏感专注,甚至有一些自毁倾向——剧中十七年的跨度会给这个角色带来多大的改变?这些变化统统记录在了马修·麦康纳自己整理的450页笔记中。

读完《真探》前两集的剧本就已经让马修·麦康纳欲罢不能:“天呐,等不及要听那些台词从那家伙嘴里蹦出来了!”在接受滚石杂志采访时,马修的兴奋劲儿依旧不散。在片场休息间隙,他还是Rust Cohle,他用方法派的表演方式要求自己,让自己在镜前幕后都保持与Rust同样的精神状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