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14 16:25:46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篇(1)

《晏子使楚》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1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而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本文语言简洁流畅,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文章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学习这篇课文,意在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让学生充分读书,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法宝。本课教学,紧紧围绕着“从什么地方能够看出晏子的能言善辩?”这一贯彻全文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充分阅读,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规矩、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宴子能言善辩的口才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查找晏子的资料。

2.教师制作本课的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

有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和一位说话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而歌德却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我最喜欢给傻子让路。”一时间,批评家哑口无言。说说歌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这样一个人,他就是我国古代的晏子。(板书课题:晏子使楚。齐读。)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谈谈你对晏子的了解。

老师这儿有一份关于晏子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晏子,姓晏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以足智多谋和能言善辩为世人所称道。战国时,有人将他的言行编成《晏子春秋》一书。后人敬称他为“晏子”。

3.过渡:那晏子究竟是不是这样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晏子,看看他出使楚国的时候发生的故事。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容易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接下来使用课件出示晏子的资料,直观形象,一目了然,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 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认读,师生正音,齐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将难读的句子读通顺。其余同学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能言善辩)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自学生字词,教师在课堂上直接检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省时高效。随后,在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把握全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也为更深层次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研读课文,体会感悟

1.研读第三自然段。

(1)从什么地方能够看出晏子的能言善辩呢?我们先来看看他与楚王的第一次交锋,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交流:说说你从什么地方看出了晏子的能言善辩?为什么从这个地方能看出晏子的能言善辩?引导学生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

(出示课件):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①晏子有没有明说楚国就是个狗国?这样说好在哪里?

②你知道晏子为什么不明说楚国是个狗国吗?教师补充介绍晏子使楚的历史背景。

③这段话中,你还可以从哪个词语看出晏子的能言善辩?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④请大家想象一下晏子会怎么说这番话,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

⑤俗话说得好:“大丈夫要能屈能伸”。那晏子为什么不屈一屈身子去钻这个洞呢?

⑥所以,为了维护个人的尊严,晏子他就得这么做;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晏子他必须这么做。再读这段话,从中你又看出了一个怎样的晏子?(板书:爱国)

(3)面对晏子的能言善辩,楚王怎么样了呢?(只好吩咐大开城门。)从这个“只好”你看出了什么?谁能读出楚王的无奈来?

(4)小结:瞧瞧,这就是智慧,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设计意图: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课要上成读书课。在此环节中,教师抓住晏子的语言,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畅谈体会。然后,通过不同层次的导读,一方面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涛,使课堂上情趣盎然,书声琅琅。

2.研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晏子的能言善辩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四段,拿笔画出有关句子。

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相机交流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课件出示):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①为什么说从这里能够看出晏子的能言善辩?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②从这个“拱了拱手”你看出了什么?

③你瞧瞧这晏子多么聪明!多么能言善辩!请大家练习读读这段话!

④过渡: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这样去羞辱楚国,你说这晏子他怎么就不害怕呢?

(2)(课件出示):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①我们看,晏子的这句话妙在哪儿?

②什么是装着很为难的样子?你能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读读这句话吗?(指导朗读。)

③正因为如此,所以晏子才会拱了拱手,说:“……”说着他还故意笑了笑,他笑什么?这一笑,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晏子?

④你看,楚王原先是想要取笑晏子的,可结果怎样?(楚王只好陪着笑。)从这个“只好”你看出什么?谁能读出楚王的无奈来?

(3)(课件出示):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①为什么说从这里能够看出晏子的能言善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楚王是怎么侮辱晏子的?从这里你看出了楚王什么态度?读出楚王的傲慢来!

③楚王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说,“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这两句话中的“人”是一个意思吗?有什么不同?再读晏子的话,感受晏子的机智聪明。

(3)请同学们分角色读读这段话,再次感受晏子的能言善辩。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此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着“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晏子的能言善辩?”这一中心问题,学生充分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行探究式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自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随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使课堂上充盈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浓浓的语文味。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楚王是一心想要侮辱晏子,然而在前两次的交锋中,晏子都凭借着自己的能言善辩击败了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那么,楚王会就此罢休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由部分再次回归整体,所谓“读进去,再读出来”。跳出文本,以全新的视角,更加全面地去认识晏子。最后,抛出“楚王会就此罢休吗?”这一问题,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求知。

五、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篇(2)

一、勾联背景――铺垫

环境影响一个人在处理事件时的态度、方法,越是不利的环境越能体现出一个人处理事件的能力与水平。那么晏子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来反驳楚王对齐人的侮辱的呢?明白这一点,自然就能更好地欣赏晏子说话艺术的高超。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晏子说话艺术之前,我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搜索了解到:

在齐景公即位的第二年,由于景公当年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高层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对齐实施震慑性攻击,齐景公一开始并不在意,但后来晋国军队几乎兵临城下,使得他不得不服软。通过这次教训,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而楚国自从庄王一鸣惊人后,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强,骄横日甚,此时的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晏子就是在楚强齐弱、齐国有求于楚的态势下,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既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而且又未伤及楚王的面子,没有影响出使任务的完成,可见其说话艺术的高超。学生课前了解了相关背景,为课上的赏析作了很好的铺垫,对晏子说话艺术的认识也就能水到渠成。

二、明确难度――烘托

有道是“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事情的难度越大,越能衬托出一个人的办事能力。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晏子说话的艺术,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晏子出使楚国时遇到了怎样的难题?难度又具体体现在哪里?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后明确:

对于楚王诬“齐人固善盗”,晏子明知这是栽赃陷害,但他又无法澄清事实,因为他无法证明被缚者不是齐人,这是难度之一;但是,对此诬蔑,晏子不得不反驳,因为他深知此事事关人格、国格,非同小可,这是难度之二;而出言稍有不慎又容易得罪楚王,伤害两国的关系,影响他出使任务的完成,这是难度之三。

辩驳很难,但不得不驳;驳要驳得巧妙,驳得对方心服口服。在如此难度的情况下,晏子经过一番陈辞,迫使楚王自我解嘲,低头认输:“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这不由得不让人佩服晏子说话方法之巧妙,艺术之高超。辩驳的难度,很好地衬托出晏子说话的艺术,学生对这一难度认识得愈清楚,对晏子说话的水平就愈加折服。

三、修改比较――突出

那么晏子说话的艺术到底体现在哪里呢?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只有将这个问题分析具体,理解透彻,学生才能很好地领略晏子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风采。如何突破这一重点,达成这一效果呢?教学时笔者运用了区别比较的方法。我将原文中关于晏子反驳的一段改成:

晏子对曰:“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此乃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学生通过与原文比较发现:改文少了“避席”这一动作;少了“橘化为枳”的类比;另外,“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这一结论表述时由原文的疑问语气变成了较强烈的肯定语气。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比较原文的表达好在哪里?经过讨论学生明白:

1.晏子“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

2.用类比的方法,顺理成章地推出齐人“入楚则盗”的原因在于“楚之水土(使民善盗)”。晏子就其转化的条件都是“水土异也”这一点进行类比,十分高明而巧妙,片言只语之间,化被动为主动。

3.晏子在说话的时候,又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学生对晏子说话的艺术就有了比较深切的理解。比较的方式突出了人物的个性,也突出了教学重点,将文本的分析落到了实处。

四、编演话剧――深化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朗读训练;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个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即阅读教学。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获得丰富的知识,思维的提高。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基础上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呢?现以朗读作为手段,来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作用。下面以课文《晏子使楚》为例对朗读训练进行分析:

一、明确目标、精心设计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教学目标的设立,每篇教材所学课文都有其独特的教学目标。在给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就要注意,训练围绕本课教学目标进行。在明确了这个大前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教材的了解和设计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时需要注意,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无论是写景状物的,还是写人记事的里面都洋溢着作者的丰富情感。在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用情朗读的重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意向和要抒发的感情。在形式上无需十分严苛,要循序渐进。第一课时,把重点放在读准生字词的音上,达到能够逐步流利地读通课文就可以了。在第二课时时,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就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带上感情去朗读,体会文章的内在情感。

二、朗读训练、加强指导

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朗读不仅仅是大声读书那么简单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首先要求学生读得“准”,什么是“准”呢?就是教育学生在课文朗读的时候对于字、词读得准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改字,每个字、词的发音要绝对准确,发音清楚、响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进行准备,可以先把课文中一些难读和易读错的地方标示出来,以便学生练习。为了纠正学生的发音,可以采取独立阅读的手段,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指导。而对于一些学生经常出现读课文时“漏字”、“添字”的现象可以尝试个人读、小组读、竞赛读和师生品评等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解决由于对课文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漏字”、“添字”等问题。另外,还要注意,在课文的朗读方面不单单是要求学生把课文大声、流利、准确地读出来,而是更为强调用心读课文。怎样才算是用心了呢?就是指导学生把书本上单纯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形象的过程。只有真的理解了课文,才能在朗读时做到动情,把自己放在作者的角度去感悟,才能体会到课文深层次的东西。例如《晏子使楚》中,晏子与楚王的对话,情感的表达就是不同的,让孩子去揣摩当时当地二人的身份、位置,读的语气自然就是不一样的。读的效果也一定不一样,理解的形象也决不会是一个。正因如此,才有一千个人读《王子复仇记》,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教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理解是一种认知,而朗读是技能。如何把自己理解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除了上面所说准确和带着感情是不够的。学生主要要了解怎么能在读课文的时候生动、自然地表达情感,这是需要一些技巧的。朗读技巧包括停顿、轻重、快慢、强弱等。以下以《晏子使楚》为例详细讲解朗读的技巧。《晏子使楚》这篇文章讲述了晏子如何利用自己非凡的智慧和才华,智斗楚王,维护国家尊严的故事。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抓住晏子和楚王的几次交锋的心理状态进行朗读训练。在第一次交锋中,晏子说:“这是个狗门,不是城门。如果我访问的是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等一会,你们先去问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在这个片段中我主要使用了轻重分明的朗读技巧,分别在读到:“不是”、“如果”、“是什么样的”、“问个明白”这些词时进行重读,重音处理,这样就可以对晏子的机智和楚王的无理进行强调,方便学生理解。在第二次交锋中楚王高傲地对晏子以齐国无人来进行讥讽,所以,在读这句时除了“难道”一词要加以重读外还应该让学生在“难道”一词后面加停顿处理,读出楚王高傲的神情。而课文中晏子说,“我们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就被派到这来了”。在进行这段课文的朗读中应该教学生抓住最不中用几个字,进行重音强调处理。以突出楚王的高傲无理和晏子的聪明智慧。在朗读技巧的运用上教师可以进行示范后,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例如:为什么老师在这里要重读,是否重读了,还能有什么朗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以鼓励学生的自学精神和质疑的态度,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而不是一味追求技巧,对老师进行模仿,却不思考为什么。这就容易使朗读训练变成填鸭式的教学了。

四、结语

朗读能力的训练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意义十分重要。它是学生掌握的一种必要阅读的技能。经过多年的总结实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让他们在文章朗读中找到兴趣和快乐,从而形成自觉的行为。鼓励学生尝试朗读不同的文章,即增加阅读面,又提高了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振山. 强化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J]. 小作家选刊,2011(03).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难点 探索 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难点,开展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语文课堂教学难点突破当然就成为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但课堂教学需要机智的选择,尤其是教学难点确立的适当、教学难点突破适时、教学方法运用的适合,这些无不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素养,值得所有语文老师琢磨研究。

二、教学难点的含义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成为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就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

三、语文教学中突破难点的一些方法

就小学语文教材而言,不同的体裁、不同题材,由于难点的落脚点不同,所以采取的化解措施,也要因文而异。我自从教以来,对如何突破课文中教学难点这个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经过总结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使我们的课堂更加行之有效。

1、首先根据学情突破难点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即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分析这个落差,搭建合适的台阶,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以及难点是不一样的,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以及难点,既不拔高又不降低,需要教师深入走进文本,又要能浅出文本。

如《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的重难点都在第3—4自然段,就是“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这个设问。我查阅了教学用书和我手里的星级教案,两者的共同之处都是用表格突破重难点。我上网查了其他的教学设计,都没有发现更好的办法,所以最后就确定用表格。

用表格,这样条理多清晰呀!但是这些教学设计没有一个体现“生本课堂”这个教学理念的,这倒是给了我一个挑战,让我兴奋不已。我信心百倍地花了2天的时间在头脑中勾勒教学框架(这是额外的任务,正常的教学工作还是要进行的),又花了2天的时间梳理教学思路,书写教学流程,又用了1天的时间,对照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又用了半天的时间,对着电脑课件演练教学过程。当时的感觉就是此教学设计是我的教学智慧,是独一无二的,那简直就跟中了头彩一样。

这一走班上课才发现,为突破难点而准备的表格,却成为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四年级学生一见傻眼了,不会填,这真是我所没料到的,看来备学生这个环节,我没有做到呀!指导他们填表所用的时间,占用了一节课的大部分,根本没有时间去讲别的了。试了两个班都是这样,到底该怎么办?我又针对表格中“其中的猎食性恐龙”这一内容,预留了一个方案,设计了填空。这样就降低学生填表的难度,我又在网上搜了些相关的图片,帮助理解,这样才算是把难点问题解决了。

2、抓住课题,感悟难点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耳目,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文章题目甚至就是中心。把握住了题目,有时我们就可以顺着它,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3、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突破难点。

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与文字相比,色彩亮丽的插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的美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帮助突破难点。

4、抓中心词、中心句设置中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突破难点。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眼虽小,却是文章的精华,是作者构思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就像文章的一扇窗户,透过窗户可窥见到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教学中以文眼为突破口设置中心问题,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突破难点。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晏子使楚》的教学难点是“为什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呢?”我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

1、简介背景,揭题

(1)、导入引出“晏子”(板书),对“子”的拓展理解。

(2)这一次晏子被派遣出使楚国,板书:使楚,对“使”的理解。

2、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检查预习情况

(2)初步分析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质疑。

师: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一个国家的代表,到别的国家去访问,理应受到尊重,但是这楚一却让晏子受到了一次次难堪,你能找到吗?

请大家自读课文找出答案,板书:钻狗洞、下等人、强盗国

师:楚一一次一次侮辱晏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指读

4)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尊重 不敢不(不得不)

3、提出中心问题:为什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呢?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文最后一句话,也就是课文的中心句在本文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对这句话“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的质疑,使学生开始去很好地思考这句话中的“奥秘”:楚王尊重其貌不扬的晏子,楚王不敢不(不得不)尊重其貌不扬的使者晏子了。无疑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新奇,擦亮自己的思维火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突破重难点。

5、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教学是根据信息传播理论和教学过程的规律而设计、实施、评价教育过程的系统方法,它通过形声媒体、软件的运用和调控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无法理解和接受,成为教学中的难点。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官获得多重刺激,从而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可以使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顺利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6、适时突破难点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篇(5)

一、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

1 课堂提问要新颖有趣。课堂提问必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注意新颖性。具有趣味性。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当学生寻求到答案以后,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能力而激动、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孔子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课堂教学中,提问就必须有一定的特异性,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对于“好不好”、“对不对”这类问题在教学中则宜少问为妙。

2 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度。要根据具体课文内容,提问难易适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对语文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可面对中、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对优、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止心理。

3 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而设计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4 课堂提问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欲求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高质量的问题设置和富有技巧的课堂提问,能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顺利地解决问题。

二、课堂提问的实用艺术

1 巧选角度,变中求异。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人,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己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 疑于无疑,平中出奇。有些课文的内容看似意蕴平平,处于无疑的境地,教师就要善于激疑,引起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如教《济南的冬天》时,可以问: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的?这一提问即可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最终明白了这是作者通过对冬天的北平、伦敦、热带的天气特点与济南的天气特点相对比,以此烘托出济南的冬天响亮、温情的特点。这是曲折行文的一种写作方法,也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又如在教《三颗枸杞豆》时,在学生基本理解全文内容后,即可问:三叔在临死时,送给“我”三颗红色的枸杞豆,“我”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教师就可以从这一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三颗枸杞豆的深层含意。从而深化对文章主题的领会。

3 利用矛盾,激发疑问。对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们碰到这种情况时,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提问式教学中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写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为什么又写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又打了呢?这种写法使人感到真实可爱,富于情趣。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句子。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设疑引导。调节气氛。老师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虽想尽办法但课堂气氛就是活跃不起来。这就需要调节一下气氛,自己的体会是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上课时应该注意课堂提问的技巧,做到设疑启思,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释疑解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设置疑问也是一个难题,问题难了学生答不出来,让他们没自信:简单了又没兴趣答。因此设置的疑问首先应该新颖,先讲究发问的方式,改变提问的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讲求新意,从而调动学生自立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注意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要有侧重性。要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围绕一个中心,按知识的逻辑联系。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提出一连串紧密相关的问题并使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将疑惑解开。设疑引导。使悬念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成为调节课堂气氛的催化剂,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语文;多媒体课件;运用妙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65-01

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有效地实现了语文教学知识化、情感化、层次化、人文化的多元性,也更深更广地挖掘出了语文知识的深层内涵,实现了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和人性培养的双重任务。

一、能够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具有很大的知识性和潜在的趣味性,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知识、人文素养、情感传授给学生,关键是教师用怎样的教育方式和怎样的教学手段,方式的新颖和手段的多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挖掘到课文中蕴含的宝藏。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功能,恰好满足了师生的需求,教师设计新颖、简洁、丰富、多变的情景课件,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知识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使学生在高度集中的过程中完全投入到教学当中,汲取知识,领略情感。

二、能够突破语文教学中的层次性

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的最大区别就是语文教学具有层次性,一个小小的课文情境,里面蕴含的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人文情感。在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方式,才能突破其中蕴含的多种知识。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第二次赛马这一部分”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内容设计成如下三层。 第一层,内容层。将田忌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中等马,田忌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的这一过程,用简单的示意图显示,简洁明了,学生清楚地看到了第二场比赛的结果,了解了课文的大体内容,学生就会从图中自然地看到孙膑舍小取大的聪慧。第二层,智慧层。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学生能清楚地看到田忌取胜的原因,教师因势利导,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得出孙膑这样做的依据,自然地总结出了孙膑的聪明才智,不同人物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了。第三层,情感升华层。通过前面环环相扣的图解和句解,学生自然会对人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做出合理的评价,在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中积累了学生评价人物的词句,发展了学生的总结能力。这种分层次的教学设计,没有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是无法将教学知识、技能和情感分层实现的,只有在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中,才能形象、简洁地将课文调换层次,分解细化,实现预想不到的意外收获。

三、能够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口语交际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复述故事情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必须设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些相关的图片,故事情节,动画作品等,让学生在倾听、观看后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一定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见解和感想。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结束课文时,教师播放了桂林山水的图片,搜集了一些桂林山水的资料,让学生看后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都讲得很好,对内容的掌握更全面了,想象完全飞出了教师的预想,学生运用语言,提炼语言的能力在实际情境的感染中更是超乎寻常。

四、能够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语文知识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的学习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目标在齐头并进,逻辑知识也隐含在语文教学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教学中的目标之一。怎样在推理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教学方式和教师把握目标的确切程度。教师在传授知识、解析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呢?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恰好能够透过图示和层层推理,简化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涵,给学生一种简洁、生动的推理图示、在图示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中,楚国人让晏子钻狗洞时,可以这样将晏子的回答运用课件显示:狗洞――狗国,钻狗洞――访狗国,“我”访楚国――钻狗洞,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中,学生自然地推理出结论,“我”访问的是狗国。我用推理的图示课件层层展示晏子第二次、第三次巧妙应对楚王的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自然地总结晏子回答的结论:楚国是个下等国,楚国是个强盗国。看似简答的几句话,将楚王说得无法回答,在图示的简化中,学生从心里理解了晏子运用的巧妙逻辑,从而使学生对晏子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无形中贯穿给学生一种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怎样实现标准的要求,关键在于教学方式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助于实现目标的环境,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也是在现代教学资源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中,我搜集了许多桂林山水的美丽图片,同时也制作了一些环境污染严重的山水图片,让学生对比欣赏,在欣赏中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在思考中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祖国秀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篇(7)

摘 要: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从民国开始算来已有百余年了。在这改革浪潮中,有多少所谓成功的典范都被冲击得干干净净。可一直以来,南通教育人坚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之路。南通的教育为什么能够成功?应该从它的前世今生来寻找答案。前世是南通传统教育思想,而今生则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发展和在日常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化被草木;南通;教育思想;常规课堂

在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下,很多所谓的成功典范都销声匿迹了。而经得起检验的、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成功的奇迹当属南通教育了。在“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的今天,人们不得不去认真思考:南通教育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是南通教育人贯穿于大到学生升学择校、小到日常课堂教学的恒久不变但又先进的教育理念,才使这些有利于教育的条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种教育理念就是南通名人张謇留下的对南通有深刻影响的教育思想遗产――“化被草木”也就是教育均衡发展。

“化被草木”语出我国古代一本伟大的启蒙教育读本《千字文》。原句是“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意思是“凤凰在竹林中快乐地鸣叫,白马在草场上觅食奔跑。教化覆盖了大地的草木,恩泽遍及天下苍生”。作为一生中倾其精力创办几百所学校的张謇,把贤君的教化转化为对教育实质的理解,自然知道“化被草木”的深刻含义。于是把这句话写成匾额(这块匾额至今仍悬挂在狼山脚下的北麓园内),以警示后来的教育人:不要脱离了教育的本质,要让教育遍及所有人。

为了提高徐州教育的整体水平,实现“教育学南通,水平双提升”的目标,徐州市委市政府派了一批教学骨干教师前往南通交流取经。本人有幸跟随南通市田家炳中学骨干教师陈惠老师学习。陈老师是学生处副主任,要管理近五千名学生和近百名班主任,学校日常活动和学生管理工作耗费了陈老师大量的精力。但是,只要一走进课堂,他全身便有一股劲。他在课堂中所自然流露出来的思想深处的东西,就是“化被草木”的精神实质的外化。

这是他常规课堂中普普通通的一堂课。他教授的是《晏子使楚》一文。先看看这节课的开始。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巩固四首古诗的背诵。《春望》――

开始!

生:齐背(四首诗)。

师:还有谁背诵有问题?好,我们再来一遍!《春望》预备――开始!

生:齐背(四首诗)。

:从总体背诵情况看,《过零丁洋》这一首还存在问题,请同学们进行巩固。

生:自由朗读再自由背诵。

师:好,现在我们再进行巩固背诵。

生:齐背《过零丁洋》。

师:好,请同学们课后认真巩固,我相信所有的同学都能做到这一点。

这节课一上来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巩固检查。教师发现有的同学掌握得并不理想,他没有生硬地批评学生让他难堪,也没有放弃他,而是通过反复诵读巩固的形式提醒学生,让掌握效果不好的孩子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理解老师的苦心。这种春风细雨式的教学方式不正体现了“化被草木”的教育精髓吗?

师:同学们,如果你的小学语文老师来我们田家炳中学进行交流。我会问你的小学老师,你们城南小学语文水平都这么差吗?给我们送来这样语文水平的学生?你的老师不温不火地说了一句话,我便哑口无言。你说,你的小学语文老师会说一句什么话使我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生:(沉默一会儿)不……不知道!

师:好,那就从课文《晏子使楚》中寻找答案。请同学们先熟悉课文三遍。注意,先弄懂大概意思,你要读懂了才知道怎么回答我刚才的问题。

……

师: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王想刁难他,让他出丑。是不是临时想出来的?

生:不是。

师:是不是楚王刚开始听到晏子要出使这个消息的时候就激动不已了?是不是早有这个想法和打算了?

生:楚王听说要来出使的晏子是一个善于辞令的人,便设计羞辱他:有一个齐国人在楚国盗窃,便说“齐人固善盗”。晏子则以“橘生淮南”的话来应对他。这样楚王反受其辱。

师:很好!当我想羞辱你的小学语文老师,那你该怎么回答我呢?

生:橘生淮南则为橘……

师:也许你们的小学老师会说,我们的孩子都非常优秀,到了你们学校就说成绩退步了,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橘子和枳”的故事……

生:我的老师会说,“这是不是你们学校的水土问题呀?”

(众笑)

师:这是不是很尴尬呀!

经过教师的提醒,学生在学习、交际、做人上都会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提高。教师在这样普普通通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全覆盖式的教育,使学生不断地积累基础知识、提升各种能力,一步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