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11 07:19:31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1)

在企业实习时,很多实习生只能帮助企业整理、装订凭证,达不到实习效果。校内模拟实训有名无实。除校企合作外,校内模拟实训是成本会计实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很多校内模拟实训的案例不足,涉足的领域不宽,模拟实训的难度不大,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些仅仅是成本会计理论课本上品种法练习的翻版,成本会计实训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成本会计实训教学手段方法落后。一般担任成本会计实训课的教师,会在课堂上做好实训答案,教师边讲,学生边抄答案,学生抄完答案并整理后上交实训报告,实训课程就完结了,整个过程机械照搬,枯燥无味。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能采用PPT、案例法进行的较少,采用挂图、模型教学的很少,采用分组讨论、分享成果的教学方法更少。综观教师教学手段、方法以及教学观念,客观地说仍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

二、成本会计实训教学改革趋势

(一)结合实际自编教材

当前,成本会计教学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学生只学习成本会计理论是解决不了成本会计实际问题的,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只有接触不同体制的工业企业的实际知识,融入成本会计实践中去,才能真正领会成本会计知识。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自编教材,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领会知识。如笔者动员会计教研室的教师到不同的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成本会计的运作,并选定一家水泥厂(校企合作企业)作为成本会计实训的对象,制作水泥厂模型,并自编《成本会计实训教程》、《成本会计教学指导书》。选定水泥企业作为实训对象,是因为水泥厂较为普遍,水泥产品较为单一,原材料不复杂,而且,学生对水泥产品不陌生,易于接受。教师自编实训教材,一是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编著能力,二是学生使用教材后,能完整地体会到成本会计的严谨性,会计技能明显提高。

(二)采用模型教学法

采用模型教学法讲授成本会计实训教程,与传统板书教学法相比效率有所提高;与案例法教学相比更真切、直观;与任务驱动法相比,目标任务更明确;与项目教学法相比,更全面。模型教学法与PPT结合使用,实训效果更佳。

三、模型教学法在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成本会计实训教学可采用的模型很多,本文所采用的模型为“水泥厂模型”。

(一)模型教学法的优势

成本会计知识点较多,而且计算多、表格多,授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该课程难度较大。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没有实践的依托,学生很难掌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久而久之,很多学生难以跟上课程的进度,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在成本会计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引入水泥厂模型教学法,可有效解决这些矛盾。模型教学法的优势体现在,模型教学法在相关专业如医学、机械工程的教学中经常用到,其本质是通过在课堂讲授中引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模型,来增强学生对于学习对象的感性认知。有研究者还利用统计学工具,分析了模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并证实了其有效性。

(二)水泥厂模型展示

从图1可见,水泥厂教学模型展示了水泥厂整个生产流程。作为成本会计教学,着重展示原材料名称及物料流向、车间名称、辅助生产车间名称,学生在模型前如同置身于工厂。

(三)水泥厂模型教学的要求

采用水泥厂模型教学法有以下几个要求:一是每个小组在教师讲完具体要求后,独立开展实训,小组内成员可自由交流。各组员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二是先完成的成员可以帮助未完成的同学整理资料,未完成的同学应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三是各小组在模拟实训完成后,将实训成果交由教师初审,教师给出整改意见,并交小组讨论修改,定稿后再上交。四是以小组为单位将其学习过程和成本计算结果进行公开展示,在教师的带领下与其他小组实训结果进行对比并综合点评。五是学期末,要求每位学生根据小组综合实训结果,自己整理一份实训结果并上交指导教师,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水泥厂综合实训内容,消除因成员间岗位差异而出现的技能差异。

(四)根据水泥厂模型确认企业会计岗位与会计任务

综合模拟实训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大约分4组,每小组设计为12~13人,会计岗位及会计任务为:材料会计1人对应材料汇总分配表,往来会计1人对应应付账款登记,薪酬会计1人对应工资薪酬核算,成本会计5人分别对应固定资产及折旧核算、其他支出核算、辅助生产成本核算(含直接分配法或交互分配法)、制造费用汇总分配(含产量法或车间原值法)、生料及煤成本核算、熟料成本核算、水泥成本核算,出纳1人对应现金、银行日记账,会计2人对应明细账、多栏账、总账。每组财务经理负责稽核原材料、工资、其他支出、制造费用、明细账、总账、报表的审核。财务总监负责车间成本核算、报表分析及成本报表说明。另外,因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方法不同,作如下规定:第一、第二组承担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制造费用按产量分配法。第三、第四组承担辅助生产费用的直接分配法,制造费用按车间原值分配法。

(五)水泥厂成本会计实训模型教学法的应用

1.原材料汇总分配表。以生料磨车间原材料分配为例。首先,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生料制作的工艺流程。根据图1可知,生料制作必须经过石灰石的开采和运输(石灰石价格按采石车间品种法计算后的价格内部转账)、外购铁矿石、外购粘土和页岩。其次,将四种原材料经过立式磨机磨成粉后,形成水泥生料粉。2.辅助生产费用对外分配。水泥厂辅助生产车间的核算是比较复杂的,因各厂而异。可将辅助生产车间划分为机修车间、运输车间、动力车间。其中机修车间含供电、供水、供气,如图2所示。教师指导学生开设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多栏账,其中辅助生产成本多栏账包括原材料、人工费、辅助车间制造费用等二级科目。具体业务指导如下:其一,指导学生(会计)登记辅助生产多栏账。首先,根据原料汇总表、工资汇总表、折旧汇总表、其他费用汇总表,逐项登记辅助生产车间费用,确认各辅助车间费用总额。其次,根据生产统计表,确认各辅助车间消耗的劳务量,确认对外分配的劳务量。其二,准备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的相关数据资料。其三,按组分别计算辅助生产成本,其中第一、第二组采用交互分配法,第三、第四组采用顺序分配法。现以交互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为例说明。3.原料车间制造费用分配。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开设制造费用多栏账,并按车间核算。根据原料汇总表、工资汇总表、折旧汇总表、其他费用汇总表、辅助生产车间费用分配表,逐项登记各车间制造费用。因生料、煤粉、烧成车间生产的均为半成品,与水泥成品有显著区别,故三大车间制造费用放在一起分配,图1所示为车间名称及车间固定资产原值。制造费用的总额按三个原料车间的固定资产原值比例进行分配(也可按生料、煤粉、熟料的产量来分配),根据会计登记的制造费用多栏账总额是2607735.12元,计算出分配率为103.2766,如表3所示。其他如制成车间制造费用分配,水泥成本计算表、水泥成本综合结转法还原等项目皆可运用图1所示的模型对应的车间进行账务处理。

(六)水泥厂模型教学效果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 数据采集; ADAM模块; 航空训练模拟器; RS 485总线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V26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18?0098?03

Data acquisition and control of aviation training simulator based on ADAM module

GUO Long1, CHEN Hong1, LI Jin?jie1, GU Kun?peng2

(1. Qingdao Branch, Naval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Academy, Qingdao 266071, China; 2. Naval Unit 91467 of PLA, Jiaozhou 266311, China)

Abstract: To meet the high requirements of the aviation training simulator for operation control, signal acquisition and real?time interaction, a data acquisition and control of the aviation training simulator based on ADAM module is presented. RS?485 bus and was used in the design of the master?slave control system with ADAM4000 series as distributed I/O module. According to the Advantech ADAM4K protocol, the C# modularized structure was used in the design of semiduplex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The data acquisition and control structure can implement real?time acquisition in simulation real equipment state, and meet the reliable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each interaction device in simulation cabin. The framework has been put into application successfully, and satisfied effects were obtained.

Keywords: data acquisition; ADAM module; aviation training simulator; RS 485 bus

0 引 言

当前部队航空装备快速更新换代,各培训院校出现实装短缺、训练手段受限的问题。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综合应用仿真技术、测控技术,构建功能强大的训练模拟器有望成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类训练模拟器不是完全虚拟的训练系统,而是半实物的仿真训练模拟器[1?4],其具备与实装一致的操作和显示功能,并扩展实装不具备的特情设置、故障设置、训练评估等功能,从而既能做常规维护操作训练,又能进行各种突况训练,能够大大增强目前航空装备教学训练手段。

半实物训练模拟器实现的一个难点是仿真实装的信息采集与控制,即感知受训人员的操作,控制训练模拟器做出相应的响应;同时实时采集训练模拟器的状态变化,改变训练模拟器的显示输出。本文以研华公司的ADAM4000系列[5?7]分布式I/O模块为基本单元,构建航空训练模拟器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网络,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难题,并具有可靠性高,实时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1 硬件构成

该航空训练模拟器的数据采集与控制采用RS 485串行异步半双工通信协议,将多个远程I/O模块并联在一个总线下,以工业控制计算机作为主机实现主从式的远程数据采集控制,其硬件组成包括:1台工业控制计算机、1块ADAM4520模块(RS 232?RS 485有源转换模块)、1块ADAM4012模块(模拟量输入模块)、1块ADAM4021模块(模拟量输出模块)、3块ADAM4050模块(数字量输入)、1块ADAM4060模块(数字量输出)以及RS 232和RS 485通信电缆各1条,如图1所示。

工业控制计算机:作为训练模拟器的控制主机,通过COM1(RS 232)口与ADAM4051连接,完成对各数据采集模块的实时通信,能实时监听训练模拟器各人机交互设备状态变化,从而及时响应训练人员的操作,同时改变训练模拟器座舱面板指示和显示器画面。

图1 数据采集与控制硬件构成

ADAM4051:RS 232转RS 422/485转换器,与工控机的串口COM1连接,将计算机串口的标准RS 232总线信号转换为完全隔离的RS 485通信总线。ADAM4051可自动控制RS 485总线的方向,而不需要主机发出握手信号,从而使得主机上可以通用RS 232接口编写通信代码,大大提高编程效率。

{

While(SendBuf.length != 0) //若发送队列不为空

{

if(SendBuf [0].Type == ‘D’) //数字量输出

adamCom.DigitalOutput(SendBuf[0].Addr).SetValue(SendBuf[0].iCh, SendBuf[0].Value);

else //模拟量输出

adamCom.AnalogOutput(SendBuf[0].Addr).SetValue(Send

Buf[0].iCh, SendBuf[0].Value));

SendBuf.RemoveAt(0); //清除发送队列中第一条数据

}

}

private void timer1_Tick(object sender, System.EventArgs e) //定时函数

{

… …

RefreshOutput (); //不断循环将发送队列中的数据发出

}

2.2 软件运行流程

软件的运行流程如图3所示。程序开始后,进入循环监听状态,通过COM1串口与各ADAM4000系统模块实时通信;若检测到某一采集点输入发生变化(受训人员进行了相关操作,如加电、发射等),则调用对应的操作响应函数改变训练模拟器的运行状态,同时通过输出控制模块和显示模块将响应结果反馈给受训人员。

图3 软件运行流程图

3 结 语

该数据采集与控制软硬件结构已应用于某型机载电子设备训练模拟器的设计开发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ADAM模块的航空训练模拟器数据采集与控制设计,在简化硬件电路的同时,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通用性。基于C#开发的模块化软件结构设计简单、结构合理,可以满足其他各型航空训练模拟器的应用需求,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高伟,陈鸿,刘雅娟.基于半实物仿真的某型机载电子设备训练模拟器设计[J].现代计算机,2013(6):74?76.

[2] 查国云,刘鹏飞,陈秋凤,等.某型飞机航空军械仿真训练系统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19(10):2455?2458.

[3] 钟春华,许炎义,刘峰.基于半实物仿真的舰员级雷达维修训练系统设计[J].舰船电子工程,2011,31(11):125?129.

[4] 李柯,魏保华,郑思龙,等.某型防空导弹半实物仿真训练模拟系统设计[J].计算机仿真,2008,25(1):297?301.

[5] 邹益民,徐赤.借助Simulink 及ADAM 模块构建半实物仿真系统[J].自动化仪表,2013,33(10):9?12.

[6] 彭文辉,聂永芳,唐震.基于ADAM的某型导弹模拟训练系统设计[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9,22(2):1?3.

[7] 杨永刚,张建新,常卫,等.基于VC的ADAM数据采集管理系统[J].机电工程,2010,27(10):71?74.

[8] 龙勇,黄先祥,张志利,等.基于视景仿真的某型武器分布式模拟系统设计[J].系统仿真学报,2006,18(7):1820?1823.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一、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现状

目前,“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已经取得比较有利的地位,在不少行业中,中国制造业已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质量高的“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远未形成主流。一些制造企业在引进先进的设备后,却发现缺少配套的操作人才,从而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种少、档次不高、附加值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不足,特别是我国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层次偏低,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在整个社会人才流动加剧的大背景下,制造型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流失严重,员工频繁跳槽现象频繁,这已成为企业家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

二、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特征分析

1.高道德素养

高道德素养首先表现为具有诚信的品质。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契约经济,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诚信是契约得以签订和履行的前提。目前制造型企业要求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有诚信品质,以利于企业与人才的沟通交流,相互信任,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高技能人才高道德素养还表现为高忠诚度。企业是一组合约,是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一组合约,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家合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约的履行依赖于可预期的合作行为。

2.高专业化

首先,高技能人才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一线的操作能手,这是高技能人才的最重要表征,也是最基本的技能。高技能人才的加工技术应该达到艺术化的高度,不但能够进行高难度的生产加工,包括加工高精密度的电子设备、仪表仪器,而且还能够维修、控制精密复杂的设备、精密复杂的仪器等;他们能够与团队成员一道,根据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进行技术攻关,将设计思想落到实处,形成具体的生产力,具体的产品。如,数控加工中心技术师、机电一体化、综合服务高技能人才。其次,高技能人才是知识含量高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现代高技能人才通过技能教育和培训获得更多的现代化理论知识,成为“手脑联盟”的技能劳动者。与一般技能人才相比,高技能人才的学习能力更强,而且大都是来自于生产实践中的学习。他们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再次,高技能人才具有高环境认知适应能力。企业的发展实质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要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就必须对环境现状有全面的认知和对未来环境的变化有深刻的洞察。这里的环境既包括外部环境,如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也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如企业的组织结构、科层体系、营销网络、财务状况等。对环境的认知、洞察与适应实质是反映高技能人才对现代市场的敏锐把握意识,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三、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1.培训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

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念已越来越不适应环境。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其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不能再只靠领导者一人运筹帷幄、指挥全局,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

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其综合绩效高于个人绩效总和。学习型组织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为个人发展创造空间。在现实中,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现实,而非仅仅是一种理念。在许多发达国家,企业的培训和教育下的力度很大,进行的很深入。

2.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1)学校模式。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主体主要是职业院校、企业。学校培训模式,是指由职业院校组织进行的培训,学校依据国家规定的专业岗位培训标准,制定培训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施。学校模式一般分为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对于学历教育而言,各学校探索了多种形式,如“3+2”、“5年一贯制”、“7年一贯制”,学历教育强调先完成中级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获得中级工证书,在企业和学校完成后续的高级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获得高级工证书,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对于在职教育而言,一般是采取“金字塔”式的培训模式。首先是进行高级工培训。要求具有中级工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一线技能人才,在企业工作一定年限以后可参加学校的在职脱产或半脱产的学习,以达到高级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其次是助理技师培训。要求参加者具有高级工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一线技能人才,通过学校组织的培训,经理论、实践考试合格发助理技师证书。再次是技师培训。要求参加者具有助理技师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高技能人才,在企业工作一定年限,一般为3-4年,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脱或半脱产的培训,经理论、实践考试合格,技师论文答辩通过发技师证书。

(2)企业培训模式。企业培训模式,是指由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由企业组织培训。企业培训存在缺乏师资队伍,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缺乏归纳和总结等问题。学员能解决一些生产中的简单问题,但理论水平较低,学员缺乏后劲、缺乏创造力,培训方法单一,缺少现代教学技术支持,从而制约和降低了培训效果。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论辩教学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培训高技能人才的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培训师首先讲清某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内容,然后结合学员的实际进行提问,学员根据提问教材和有关资料进行发言准备,随后学员可采用圆桌会议形式,或者采用讲台上演讲形式,各抒已见,表达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和想法。最后培训师进行总结和概括。这种培训模式和实际相结合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二是案例评点培训模式。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最为关键的提高其分析实践技能的能力,而案例评点培训可以提高高技能人才分析、评价、修正职业技能的能力。三是职务轮换培训模式。职务轮换的主要目的是拓宽高技能人才知识面。通过各种不同岗位的职务轮换,受训者可以全面掌握企业各种技能的知识、技术要求。

(3)校企合作模式

鉴于学校模式与企业模式的各自的弊端,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的优势,扬长避短,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分工合作,明确职责、权利和义务,共同制定培训大纲、计划和培训课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学校+企业”模式进行高技能人才培训,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刘菲.学习型组织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6,1:77-78.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4)

【论文摘要】培训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培训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湖北省树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理念,并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了符合全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培训模式。

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以提高师德水平、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为目标的培训机制、内容、方式和方法。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方式、方法)与培训管理(过程监控、考核评价)等,这些要素的优化组合及发挥独特作用的过程,就是模式生长、发展、形成的过程。培训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培训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湖北省树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理念,并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了符合本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培训模式。

一、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运行管理模式的分析

1.“两线四级”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两线四级”组织运行管理体系。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省、市、县、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培训基地,组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保证培训工作的运行。

省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负责制定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和政策;组织制定各类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计划;组织编审教材;审批全省高、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办学资格并加强对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的指导;检查指导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省统一要求,负责制定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和措施;负责本地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及其基地建设,负责审批本地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办学资格;筹措和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考核、评估并指导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本县(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筹措和管理继续教育经费;指导乡镇及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建立综合考评、奖惩制度等继续教育的驱动机制。

乡镇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有计划地选派、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并筹集相应的师训经费。中小学校长负有组织和指导本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责任,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省、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依托教师进修院校和师范院校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抓好本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成绩考核和证书登记制度。继续教育基地负责做好学员的培训、考核和登记工作。对完成了继续教育的规定学时并经考核合格者,颁发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结业证书。

2.“三位一体”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

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湖北省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此项工程主要采取三位一体运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是湖北省教育厅为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从2005年开始,用5年时间,将全省现有的10万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其中校长培训1万人),集中到武汉市进行免费培训10天。“工程”采取政府招标购买培训,受训者全免费接受培训,严格考核培训情况,根据绩效给予奖励的运作模式。在具体运作方式上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安排培训时间,统一设计培训课程,统一调配培训师资,统一规定培训方法,统一订购生活用品。在培训工作实施过程中,省教育厅、培训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加强培训工作的管理和质量监控。

省教育厅负责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管理,培训师资的选配、资源建设,加强培训过程的质量监控。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参训学员的选送、组织与协调。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按时组织好学员报到并提供交通便利,确保学员往返和培训期间的安全,敦促学员完成集中培训后的在岗研修任务。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按要求利用自身资源,提供优质培训服务,确保培训质量。“工程”参加单位及其领导都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任务。省教育厅领导高度重视“工程”的统筹与协调、实施与管理。

二、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模式的个案分析

1.“三型十环”培训模式

湖北省十堰市教育局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中总结出“三型十环”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是教师需求多元化和教师培训多样性理论。“三型十环”模式构建的实践依据是校本培训经验的总结。教师校本培训,必须充分考虑欠发展类、发展类、优先发展类的不同实际及多种需求,设计教师培训的多样性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模式的构架主要有三种模式:学习——岗练——考评——分层模式;分层——研训——师导——定向模式;定向——专修——独创——发展模式。十堰市实验区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构建了九种校本培训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式、现场诊断式(微格式)、问题探究式、专题讲座式、示范——模仿式、情境体验式、自修——反思式、研训互动式、网络信息交流式。目前十堰市教育局总结提炼出了适合各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校本培训“三型十环”模式,用于实验区的学校和县市部分中小学实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模式正由实验区向全市中小学辐射实施。2.“专家诊断”式培训模式

在教师培训实践活动中,武汉市洪山区积极试行“专家诊断”式培训模式。所谓“专家诊断”培训,即选出的专家组对参训教师进行培训前的调查研究后,针对不同的教师存在的问题,采取集中、分组、个人培训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专家“会诊”,因材施训。“专家诊断”培训的理论依据是皮亚杰的“临床法”和巴班斯基的“教育会诊”理论;成人个性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是可塑的;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具备鲜明特色与个性的教师。“专家诊断”培训遵循主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实效性原则。“专家诊断”培训采取一看、二听、三察、四议的诊断形式与方法。诊断标准与内容一要以学员个性特征为依据,二要以骨干教师标准作为依据,三要以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为依据。“专家诊断”培训的程序:①聘请专家,成立小组;②自我评价,提出问题;③专家诊断,确定目标;④制定方案,实施培训;⑤效果评价,总结提高。如此培训,形成了一批具有独特教学风格和鲜明个性的骨干教师。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如实践场地难找,工学矛盾,经费紧缺教材缺乏,给参训教师备课造成了困难,从而影响培训效果。

3.校本培训能级模式

2004—2007近三年来湖北荆门东宝区教育局着力于具有“针对实际、强化实训、突出实效”特点的校本培训模式创新,展开了构建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所谓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是一种以培养适应新课程和学生素质发展新要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目标,以学校为单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体系。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的总体构架是:构建三大体系,形成三大平台,达成三大愿景。

(1)目标与内容体系:首先是明确总体目标定位,达成三大愿景。一是以构建“能级模式”为支撑,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二是以发展教师“八项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生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特色争创能力)为支撑,切实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三是以优化师资团队“三型”(成长型、成熟型、成就型)能力发展结构为支撑,切实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其次是分能力项目、年度(学期)和具体实施培训活动项目,拟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要求。形成培训内容菜单:一般可分A培训能力项目、B必修课程要目、C能力实训要点三级来编制,并相应附加必要的实施说明。

(2)途径与方法体系:搭建自主研修、岗位培训、远程教育三大平台,突出“主体化”、“一体化”、“信息化”特点。

(3)管理与评价体系构建要求:落实机构,落实常规,落实评价。

4.课题驱动模式

2007年,蕲春县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实验区,申报的子课题《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模式研究》已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总课题组审定批准。参与课题实验为该县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提供新的发展支点。以课题为载体,以校情为依据,进一步深入探索校本培训的新模式、新策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在面上,积极构建“县、片、校”三级联动的教师培训机制。在点上,不断创新努力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一是导师引领模式;二是名师研修模式;三是课程开发模式;四是课题带动模式。开展教师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统一部署,全面推进,科研引路,示范先行,校长负责,评估奖惩。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模型 员工培训

一、能力素质概念与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c.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 在1973年强调要从第一手材料的取得入手,直接挖掘那些对工作绩效真正起到影响作用、为促进个人事业的成功并提高组织效率具有重要的贡献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他把这种影响工作业绩结果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能力素质(也称“胜任力”)。之后,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能力素质,但目前对于能力素质没有统一的界定。

本人认为,能力素质的可以定义为:(1)与员工的工作情境和岗位相关联;(2)与员工工作绩效相联系,能够区分优秀绩效者和普通绩效者;(3)是相关知识、技能、动机、价值观、个性等的综合特质;(4)能够被评估,并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善。综上所述,本文定义能力素质为:知识、技能、个人特质和内驱力等的集合,这些集合是员工产生优秀业绩的原因,是可以用来区别绩效差异的特征。

二、能力素质模型

总结国内外学者对能力素质模型的释义,可知能力素质模型就是完成特定职位工作所需具备的各项能力素质的集合。这些能力素质必须是可指导、可观察、可衡量的,并会对员工的绩效表现及企业的发展战略产生关键影响的。即CM={CEi︱i=1,2,3,…,n},CM表示能力素质模型,CE表示能力素质项目,CEi即第i个能力素质项目,n表示能力素质项目的数目。目前,我们通常用冰山模型、洋葱模型对能力素质模型进行解析和说明。

三、能力素质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重视能力素质模型理论,能力素质模型渐渐成为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我们可以开发并运用能力素质模型,建立岗位任职资格体系、开发培训课程、应用于员工绩效评估体系、确定员工能力工资模块。

四、能力素质模型在员工培训方面的应用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员工适应工作环境和取得优秀绩效的能力。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是通过分析以培训对象和特定岗位所需的关键素质特征(即优秀绩效者比普通绩效者表现突出的素质特征)来得出能力素质模型,将企业员工的平均能力素质与能力素质模型相比较,将得出的两者差异较大的特征作为重点培训内容。它使培训的各环节环环相扣,在培训之前分析培训需求,根据培训需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在实施培训过程中进行过程控制和监督,培训结束后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1.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实施培训的基础,是制订计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目标的前提条件。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是通过比较企业员工的平均能力素质与能力素质模型,据此确定的培训内容既可满足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又能适应未来企业发展的要求。

2.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计划制定。得出培训需求之后,培训计划制定就有章可循。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内容(通过比较岗位要求能力素质与员工实际能力素质的差距来确定员工培训的内容)、课程设置等。与传统培训课程设计相比,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课程设计更加关注深层次的、与绩效相关联、全面的素质,它是对特定岗位要求员工需具备的关键素质的培养。

3.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实施。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应该根据经验学习理论设计培训计划,选择最适合培训内容、最能被培训者接受的培训方式,即对能力素质进行技能、知识、态度的划分,再采用科学的方式将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进行匹配。同时在培训实施的操作方面需要注意培训实施中的过程监督与控制以及培训活动前的互动与沟通、学习气氛的营造。

4.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效果评估可以了解受训者是否达到预期的绩效,总结培训中的不足以便下次改进。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效果评估从两个方面评价培训效果:一方面是感情的反应方面,即受训者是否愿意接受并喜欢培训;另一方面是培训效果方面,即培训项目对提高受训者绩效是否有作用。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评估考察受训者在培训后能力素质的提高情况,以及培训后绩效的改进情况,将每一项能力素质相应的行为以及根据能力素质转化的绩效指标量化。这使得企业能够从结果和行为等层面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总之,能力素质模型是一种改善员工培训现状的有效探索,能够为培训提供全面的规范和指导。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将培训与员工能力素质的切实提升联系起来,是对企业长远战略和竞争有决定性影响培训体系。能力素质模型的应用研究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企业来说,把能力素质模型用得科学而高效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Nordhaug O.. Competence Specificities in Organization[J]. Int. Studies of Mgt.& Org,1998(28):8-29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骨骼肌肥大;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复制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取不同方法复制出了大量骨骼肌肥大动物模型。这些模型均产生了一定的肌肉肥大。本文的目的是将骨骼肌肥大动物模型在总结归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价,便于广大科研工作者在研究中借鉴和复制。

1 骨骼肌肥大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从目前报道来看,鼠类、狗、鸡、鹌鹑、猫等均被选用来复制骨骼肌肥大动物模型。其中以大鼠最多,主要为Sprague―Dawley大鼠、Wistar大鼠。非运动性的骨骼肌肥大模型有牵拉、代偿肌肉肥大模型和IGF-I诱发肌肉肥大模型。运动性骨骼肌肥大动物模型的诱发方式已报道的有电刺激收缩、跑台运动、举重、转笼自由跑、爬梯等。

1.1 非运动性骨骼肌肥大模型

1.1.1 牵拉、代偿肌肉肥大模型 Tnormen等(1944年)曾建立牵拉肌肉肥大模型:将大鼠比目鱼肌固定于被拉长状态,肌肉肥大在7天时达到最大。Gollniek等(1983年)报道用公鸡一侧翅膀负重牵拉诱发背侧屈肌(AID)肥大幅度为105%。Alway等(1989年)选用日本鹌鹑负重310%自身体重30d,同时牵拉肌肉来诱发肌肉肥大模型。结果AID肌肥大171.8±13.5%。MartinFluek等(2003年)选用小鸡翅膀负重10%自身体重,分别进行1.5、7、13d后,鸟ALD肌肥大程度分别为51%、106%、120%。

代偿模型一种是分离肌腱,由于对抗肌张力相对增大,导致协同肌肌肉被牵拉后的肌肉肥大;另一种是手术切除整个肌肉,导致协同肌的肌肉肥大。Denny―Brown(1960年)首先采用限制分离或去除协同肌的肌腱的方法建立代偿肥大肌肉模型。Roy等(1982年),手术去除Wistar大鼠腓肠肌和比目鱼肌12~14周后,跖肌肥大程度为97%。

1.1.2 IGF-I诱发肌肉肥大模型 Adams等(1998年)选用SD大鼠进行IGF-I诱发肌肉肥大模型。将重组人体IGF-I注入不直接承受体重的胫骨前肌,结果均可诱发胫骨前肌肥大9%。Haddad等(2004年)注射IGF-I诱发跖肌肥大,14天增大19%。SukhoLee等(2004年)在大鼠趾长屈肌注射大鼠IGF―IcDNA 28周后,趾长屈肌肌肉增长14.8%。注射同时负重爬梯训练8周后,趾长屈肌增长31.8%大于单独训练的增长幅度(23.3%)。

1.2 在体电刺激收缩诱发肌肉肥大模型 有研究报道采用电刺激诱发大脑冲动支配肌肉收缩。除此之外,一些研究主要以直接电刺激肌肉收缩来产生肥大。

Wong等(1990年)较早使用电刺激肌肉收缩诱发骨骼肌肥大cn]。Caiozzo等(1992年,1996年)曾用大鼠进行电刺激收缩使胫骨前肌8周后肥大7%、腓肠肌16 d后肥大11%。

Adams等(2004年)选用雌性SD大鼠进行在体电刺激肌肉收缩诱发骨骼肌肥大。将胫骨与足底设置为不同的角度44°、44~64°、24~44°,分别模拟等长收缩(IMT)、超长收缩(LMT)、超短收缩(SMT)。结果3种方式产生骨骼肌肥大现象,增长幅度分别乒5等长收缩14%、超短收缩12%、超长收缩11%。

1.3 转笼跑诱发肌肉肥大模型 关于无负荷跑步和游泳使肌肉快速增大的动物模型报道并不一致。报道最早的是Mmpurgo(1897年)采取狗跑步60d进行骨骼肌肥大动物模型的复制。在其后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均报道长期自由跑笼运动并无肌肉肥大现象。

Ishihara等(1998年)设计了一个可控制和自动显示负荷的大鼠主动转笼运动训练模型。转笼连接有一控制装置,可连续记录大鼠转笼跑的圈数和笼的阻力大小,并可传送至电脑存贮,笼阻力可调整(0~350g)。该装置可允许大鼠每天跑12h(夜晚)。结果跖肌肥大17%~19%,肌肉重量/体重增加24%~31%。

1.4 负重爬(梯)训练诱发肌肉肥大模型 Yarasliesld等(1990年)选用雄性Evants大鼠负重爬垂直高度40cm的金属网来诱发骨骼肌肥大。结果股直肌肥大7.8%。Widrick等(1997年)曾通过SD大鼠负重500g爬梯训练14d×4次/d×10min/次诱发比目鱼肌肥大。Duncan等(1998年)选用Wistar大鼠负重800S或140%自身体重,爬高40cm梯子26周复制骨骼肌肥大模型。运动中没有采取食物奖赏或任何电刺激方式。结果趾长伸肌(11.9%)和比目鱼肌(15.5%)均产生肥大。

Homberger等(2004年)选用雄性SD大鼠通过负重爬梯训练建立肌肉肥大模型。大鼠90d大,1笼1只,牛天训练,自由饮食。爬梯规格:1.1×0.18m,每格间距2cm,梯子倾斜80°,梯子顶部有一个20m×20m×20cm的休息屋。大鼠尾部负重,负荷装置包括3个50mL圆锥形玻璃瓶(内容液体,重量可调)。起初用小于0.3mA的电刺激驱使其尾部,使之爬上梯子进入休息屋,休息2min后重复进行直至不需电刺激而连续3次完成。熟悉3d后,开始大强度递增阻力训练:第4d测出大鼠的最大能力,第1次负重75%体重,以后每次增加30g,直至不能完成,一般训练4~8次即可测出。第5d开始,前4次分别以50%、75%、90%、100%最大值进行训练,接下来每次递增30g,达到一个新的最大值,循环进行训练,训练频率为每3d训练1次,持续8周共20d的训练。结果拇长伸肌肌肉增长23%。

1.5 举重训练诱发肌肉肥大模型 近年来大量研究采用模拟举重训练来诱发骨骼肌肥大。

Gonyea(1976年)曾训练猫用一侧前肢举重,每天30min,每周5d,共87周重复性训练,通过食物奖赏进行递增负荷练习果训练后桡侧腕屈肌增大16%。Gonyea(1980年)进行34周训练,猫右前肢抗负荷举重物。结果桡侧腕屈肌只肥大6%。

Klitgaard(1988年)设计出一个大鼠举重训练模型。雄性wistar大鼠9月龄,体重509±21g,每天早、中、晚各喂食30min。32cm×25cm×60cm饲养笼内粘一35cm高直径8cm的管子。管子顶部有一垂直管放食物,食物置于合时的高度使大鼠站起能够触及。当大鼠站起时有一连接杠杆的塑料项圈起阻挡作用,大鼠必须将之用力顶起才能吃到食物。先进行2周适应,然后训练36周。周日禁食;周一、周二;周二晚

自由饮食;周三禁食;周四、周五早、中、晚各训练30min;周五晚、周六自由饮食。负荷设置:每周第1次训练负荷增加至不能举起为止,然后卸去负荷。第1~10周以每22g逐渐增加负荷;第11~20周以每11g逐渐增加负荷;第1~36周以每5.5g逐渐增加负荷。比目鱼肌肥大31%~34%,跖肌肥大24%。Klitgaard(1989年)用同样模型举重诱发比目鱼肌35%±7%,跖肌25%±9%。

Fluckey等(1995年)选用雄性体重400g的SD大鼠进行举重训练。大鼠为了避免电刺激(<2mA,60 Hz),被迫建立一个条件反射:负重触及对面墙壁上的一个发光棒,该发光棒高度设置使大鼠必须伸直下肢才能够到。用特制带有小袋的背心进行负重共进行4组递增负荷训练,每组50次,4组负荷分别为70g,120g,120g,190g,每组练习间隔48h。

Oliver Wirth等(2003年)在以前举重模型的基础上有了重大突破,设计了一个雄性SD大鼠自愿用后肢举重的运动模型诱导肌肉肥大。训练前1周大鼠每天都称重,确保大鼠达到最小的适当的质量。配有通风和静音设备,大鼠每次能获得45mg的食物奖赏。用声音先形成条件反射让大鼠寻找食物,训练至每次都能成功找到食物存放处(一般持续lh)后,再进行举重训练,负重700g,每次训练60min(蹲举80次),5d/周,共8周。举起的杠铃由红外线设备控制和记录,以确保训练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训练中的向心收缩(举起杠铃)和离心收缩(放下杠铃)的最大力、速度、总做功、平均功率等均可精确测出。8周训练结束后比目鱼肌和腓肠肌有显著性的肌肉肥大。

2 骨骼肌肥大动物模型的比较

动物模型的普适性、可重复性和均一性是其质量所在,是判断模型成功与否的关键,若所建动物模型不能再现或不稳定,则不能被公认。最好的动物运动模型是动作与人类相似,短时期内能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且变化幅度与人类相差不多。另外动物训练的时间、训练的负荷以及训练的维持方式等条件设置,均为模型复制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2.1 训练的相似性 单从运动方式来与人类运动进行比较,较为接近的是跑台运动、游泳、举重、跳跃运动等。目前最常用的是大鼠的举重和负重爬梯。

最新设计的大鼠加阻力转笼跑也是一个较好的运动方式,但是在训练计划(组数、间歇休息、训练频率等)安排上与人类训练相比,相似性不如举重和负重爬梯,尤其是OliverWirth等和Norenberg等设计的举重模型以及Hornberger等设计的负重爬梯训练模型相似性非常高。

2.2 运动负荷 大量实验证明,动物模型的肌肉肥大必须施加一定负荷,才能在短期内得到一定程度的肌肉肥大。电刺激实验结果表明,理论上大鼠可以负重350%~400%自身体重。如负荷低于200%,不足以有效诱发肥大,但是当负荷增加至225%体重时,大鼠有时不愿训练。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复制骨骼肌肥大动物模型的关键之一。

2.3 肥大效果 肥大程度以非运动性肌肉肥大模型最大,30d可达150%~200%,远远大于人体训练6个月产生9%~23%的肌肉肥大程度。虽然牵拉模型成功地产生了肌肉质量的上升,但作为人体力量训练的动物模型却遭到了许多批评。因为牵拉模型建立过程中肌肉始终处于长期被拉长的状态,而人类产生肌肉肥大的动作短期而快速用力,另外牵拉模型伴有肌肉长度增大也与人体运动性肌肉肥大不同。代偿类动物模型肥大程度也大于人体训练效果,由于初期不能有效区分肥大与手术引起的水肿,所以在一致性和显著性方面一直不很理想,目前已不多见报道。ICF-I诱发肌肉肥大模型在研究肥大机制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在训练适应性方面与人体有一定差距。

最近的举重和爬梯模型有骨骼肌的绝对肥大,且训练计划、肥大程度和速度与人体训练相似。但是运动性骨骼肌肥大动物模型的最大缺点是产生的肥大幅度较小,因此实验所需时间较长。

2.4 运动维持方式 以往运动维持方式多为电刺激、电击、食物剥夺、巨大声音、强气流等,由于动物在受到强刺激时,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目前动物模型的设计趋势是采用食物奖赏等生理和心理均无很大损伤或微损伤的运动维持方式,最好的方式是采用无刺激训练。

大鼠加阻力自发转笼跑模型在这一点上占有绝对优势。因为鼠类是高度活动的动物种类,如果条件适当,它们会以自己的节奏自发跑笼。研究表明鼠类自发跑的距离大于跑台上所能跑的距离。自发跑能避免鼠类实验中所受压力的影响,实验结果主要直接来自于运动训练。

举重和负重爬梯模型以弱电刺激和食物奖赏为主,模型复制中存在一定的偶然因素,如诱导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刺激强度,压力,奖赏幅度,训练―休息循环的安排,训练的重复率等。

2.5 训练时间安排 在多数动物运动模型的实验中,选用大鼠在白天进行训练,而这不是大鼠的正常行为,很难区分单独运动训练和训练附加的物理和心理压力二者对实验结果的贡献,导致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下降。从这一点考虑,自发负重转笼跑的动物模型比较满足实验要求。最近举重和负重爬梯模型采取电脑自动控制训练也可满足大鼠晚间训练。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训练模拟器 装备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训练模拟器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军队中使用已久,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发展,使军队可以把军事演习、实战演习和微观模拟融于一体,创造出一种高度逼真的模拟世界,使士兵如同置身于实战环境,从而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训练模拟器是一个武器系统或某型装备物理的“模型与模拟”,由与装备操作相关的硬件和软件、以及与其相关的环境背景组成,它能够复现装备操作的许多功能特征,用于训练个人或小组的操作技能[1]。训练模拟器可模拟出某个装备的主要部件,例如飞机的仪表板或坦克模拟器或是控制显示设备。近似逼真的训练模拟器可以代替真实的装备对驾驶员、武器操纵员等进行训练,使他们掌握在战场环境下熟练使用装备的技巧和技能。可以在无需高成本和长时间实装训练的情况下向学员传授基本的操作技术,既降低了训练成本,又减轻了训练安全压力。

1训练模拟器的特点

1)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装备操作课程标准,研制更适用、更合理的训练模拟器材,既具有先进性、可靠性,又符合实践教学的要求,能为学员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同时在满足教学的条件下也能满足部分科研的特殊需要。

2)具有超前性。作为专业实践教学使用的训练模拟器,自然应该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在某些方面,还应该适当地超前一些。装备设备一般更新周期长不能做到最先进,因而满足不了一些新开专业和科研的要求,训练模拟器的研制成本低,可以达到这个目的[2]。

3)具有及时性。由于院校学科和专业调整,教材内容变化较大,需不断更新装备设备,特别是对新设备的专业,间题更是突出。训练模拟器的研制周期短,可以及时从事新专业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4)具有经济性。装备设备,专业性强,社会需求量小,价格较贵,自行训练模拟器的研制环节少,费用低,可以使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到刀刃上,节约大量资金,有利于加速学院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5)便于使用和维修。由于训练模拟器相对于实装来讲,结构相对简单,且教学使用人员对研制过程及每个零部件都比较熟悉,能够熟练掌握训练模拟器材的结构、性能和特点,一旦出现问题,则可以立即排除故障,既不会影响正常教学,又有训练模拟器材的管理和维护。

2装备教学面临的问题

装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面对装备、面对岗位、针对性极强的专业技术训练,它所需要的实践技能不是仅通过理论学习、实验室教学就可以达到的。

目前装备实践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2.1装备型号多,更新快,训练装备跟不上部队装备的发展

装备正面临着一个超常规发展的阶段,各种新型的装备大量装备部队,各种新型号,新体制不断出现,给院校的装备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特别是部队已经装备和即将装备的大型特种,实际上不可能配发到院校作为实习装备,部分新型优先保证作战需要,也不可能配发到院校。这种情况带来的问题是,装备教员不熟悉新型装备,学员不了解新型装备,毕业后需要再次学习,才能满足第一任职需要。这就要求学员具有宽口径的装备适应能力。

2.2学员多,实习装备少

用于院校教学的实装数量少,而同一期班的学员人数较多,如果每一种装备都按照传统的训练模式,需要大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员,以及大量的实习装备,这种条件实际上是不可能满足的。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传统的装备教学方法已经到了需要变革的时候了,解决大批量学员的实践教学,必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装备教学需要的训练模拟器及其作用

从装备教学需求分析,各种必要的训练模拟器及其完成的功能可概括如下:

3.1开发CBT虚拟系统,了解装备总体结构和工作特点

虽然型号很多,但基本的组成结构是相同的,作用机理是相同的。培养宽口径的装备技术人才,关键是让他们从根本上掌握的基本结构,掌握的工作特点,掌握的信号、控制、监控等基本知识,这些内容各种虽然在细节上有所区别处理,但总体上是相似的。根据以上特点,可以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开发CBT虚拟训练模拟系统,用多媒体互动的方式,向学员展示的内部组成和工作特性,这种方式可以满足大量学员同时学习的需要,可以从视觉和心里上解除设备的神秘感[3,4]。

3.2构建典型分机模拟系统,掌握装备维护保障基本技能

工程类学员,要求必须掌握维护保障的基本技能。也就是说,必须具备基本的维护修理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通过实际动手训练才能培养。以往的装备教学中,绝大部分的时间是花在这个方面,但用于训练的设备数量和装备的实习条件制约了这种实践教学的效果。如果以典型装备的分机为基础,构建分布式的模拟实习系统,例如雷达固态发射模块实习模拟器、行波管发射机实习模拟器、波形和上变频模拟器、信号处理模拟器等专业化的实习模块,可以解决实习装备数量少,操作困难的问题。

3.3研制整机模拟操作系统,熟练装备战技术操作方法。

工程类学员,除了要掌握的维护保障技能外,还应该具备充分挖掘技术潜力,完成战术任务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利用的技术特性,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充分发挥性能的能力。这就要求学员必须在前两种训练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某个特定型号的操作和控制方法。这种训练在有条件的时候可以以实装为基础,构建模拟实习平台,但在实装无法用于训练时,就必须研制整机操作训练模拟系统。

4结语

大力开展训练模拟器的研制和应用,是解决军事院校实习装备不足和提高实践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从长远看,训练模拟器将会成为提高军事院校学员专业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设备[5,6]。

参考文献:

[1] 杨世英,李楠.加强院校模拟训练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继续教育,2013(3):36-37.

[2] 李尔超.某型装备作战模拟训练器的系统计[D].硕士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3] 马兰,赵宏宇.浅议军事训练模拟仿真技术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2012(7):59-61.

[4] 陈金山.虚拟现实技术在美军单兵训练中的应用及启示[J].军事体育学报,2014,33(1):73-74.

[5] 安兴,李刚,徐林伟,等.虚拟现实技术在美军模拟训练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J].电光与控制,2011,18(10):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