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8 10:32:42

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篇(1)

[关键词] 庖丁解牛软件项目成本管理

软件行业是我国快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软件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然而软件行业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特别是对于国内的软件企业来说,生存的压力显得更加明显,就目前发展来看,成本管理是软件项目管理中一个比较薄弱的方面。因此,软件企业对软件项目的成本管理越来越重视,已经开始提到了一个战略高度,软件项目成本是行业竞争的一个重要对比指标。

但是,根据我们对于软件企业的调查发现,由于大多数软件企业的管理层都是科班出身,而且都是在企业快速发展后才开始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对于软件成本管理几乎没有太多的概念,所以大多数所谓的软件成本管理也只是停留在对于软件项目的人力和时间的估算上,正如“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所说的在普通人眼里看到的都是一头头的牛,类比一下,我们现在所做的成本管理也只是一个一个项目的成本估算,而看不清项目的具体构成部件。下面我们用“庖丁解牛:的思想来分析软件项目成本管理。

“庖丁解牛”是道教掌故之一。典出《庄子・养生主》相传战国文惠君时代有庖丁善于解牛。庖丁训练有素,技巧十分娴熟,刀法神奇,手所触及的,肩所倚靠的,脚所踩到的,划然合于音律,进刀割解发出哗啦响声,没有不合乎节奏的,甚至与“桑林”舞步乐章可以相配。文惠君对庖丁的技艺赞叹有加,说:“好极了,技术怎么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这已经超过了技术的追求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所看到的只是一只整牛;三年之后,就不再看见浑沦的整只牛了。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领会,而用不着眼睛观看了。这时,器官的作用停止,只是心神在应用。顺着牛体结构纹理来用刀,就没有什么妨碍。因此,我的刀用了十九年了,所解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口依然还是那样的锋利。”

庖丁解牛故事中分析,庖丁为什么能够把一头牛分解的很好却又不伤及刀刃呢?庖丁有解释:因为在我的眼里所看到的不是一头整牛,而是不同的牛的牛体结构。那么庖丁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庖丁也解释到:这是多年的经验积累,用心神来领会。那么,庖丁的思想是否对我们在软件项目中做成本管理有借鉴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如何做好软件项目的成本管理:

一、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我们对于软件项目的成本管理不能完全使用技术的视角,还需要多一些财务管理的思想。对于软件项目成本产生影响的绝非“人月”所能囊括,否则真的就是“人月神化”了,其实影响成本的因素会很多,譬如:我们使用的人员是否合适,如果用了不适合的人,可能结果适得其反;我们使用的工具是否合适,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工具,可能结果适得其反;我们对于要做的事情是否了解,如果让一些外行人作开发,结果可想而知;等等因素诸多,所以,要想做好成本管理所需要的知识面是多方面的,否则就是窥豹一斑,不知全貌。我们从庖丁的身上也看到,他除了解牛的技术娴熟之外,还能够划然合于音律,甚至与“桑林”舞步乐章可以相配,由此看出解牛都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它所融和的有不少技术之外的知识,更何况软件项目成本管理呢。

二、建立合理的管理模式

软件的成本管理需要建立合适的管理模式或解决方法。解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企业可能采用的方法不同,是否合适需要大家自己选择了,而不能使用拿来主义。我们这里想说的一种管理模式就是利用“庖丁解牛”的思想来进行软件成本管理。前面已经提到,之所以管不好成本,正如“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所说的在普通人眼里看到的都是一头头的牛,类比一下,大多数软件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时看到得是一个个项目,而看不清项目的具体构成部件,是因为没有对软件成本结构做到详尽的分解,不能做到对于成本组成部件心如明镜,所以管的人和做的人都是空对空,落不到实处,项目做好了一切都被掩盖,项目没做好也大多推诿到人的身上,成本管理的水平并未真正提高。所以,就像解了三年牛之后的庖丁,就不再看见浑沦的整只牛了,而是用心神来领会,顺着牛体结构纹理来用刀。我们做软件项目的成本管理也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成本构件分解,构件分解可以有多种方式,这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来定,比如可以按项目生命周期分解,可以按项目模块分解,可以按项目组分解等等,但是有一点就是一定是分解到大家认为没有歧异的程度为止,没有歧异就是大家认为这个软件成本最底层的成本构件能够被理解、执行、监控和调整。对于分解好的成本构件可以组成一棵成本树,大家就在大树下面进行项目活动。

三、注意积累经验

庖丁也不是一开始就能把牛分解的很清楚的,这需要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企业做软件成本管理也是一样,切记操之过急。老板说现在企业生存困难,为了节约开支,所以要进行成本管理,大多数企业要搞成本管理都是这样的起因,然后式的开始从上到下任务分解,但是执行的人并不是成本管理高手,当然很可能是技术高手或者是销售高手,大家对于成本管理都很陌生,也许有的那么一点经验可能也只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油盐酱醋,所以乱糟糟搞一通,最后怨声载道,不了了之。修道应该效法自然,遵循规律,这样才能演奏出合于“天籁”的解牛神曲。软件项目成本管理也是需要遵循科学的自然规律。对于软件项目的成本管理一定要设定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合理的规划每个阶段所要达到的效果,同时增加相关的培训,引入合适的管理技术,逐步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的成本管理模式,培养起一批能够熟练掌握成本管理工具,具备成本管理思想的管理者,让成本管理渐入人心,融入企业文化之中。

四、进行动态管理

进行软件项目成本管理时,管理的模式和经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庖丁也说:即使自己已经能够很熟练的解牛了,但是对于一些特殊部位还是要仔细斟酌,逐步试探,最后分解后才会有自我成就的感觉。我们做软件项目的成本管理也是一样,软件项目不同于传统行业的项目,软件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体现人的思维,而人的思想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的,那么在我们的成本管理中也必须意识到,我们的成本分解、组合也是需要做出动态调整的,对于所使用的技术、策略也是需要调整的。所以软件项目的成本管理一定也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此外,实施软件项目的成本管理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不是为了节约而做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目标应当是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获得更好的客户的满意度、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就如庖丁一样,他的解牛并非为了艺术,而是为了提高解牛效率、降低对刀的损害,这个目的是不能转移的。

总之,我国的软件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市场却已竞争激烈,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利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企业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而成本管理一定会成为企业向前披荆斩棘的利刃,利用的好将所向披靡,利用不好也可能伤及自身,矛盾当中取其利,相信我们的软件行业一定会迈向一个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赵涛潘欣鹏:项目成本管理.中国纺织出版社[M].2004

[2]孙慧:项目成本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M].2005

庖丁解牛教案篇(2)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何以效之?传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②!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夫精念存想,或泄③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注]①传:这里指古代的文字记载。以下引文语意出自《吕氏春秋》。②用精至矣:精神专一,到了极点。用精,使用精神。至,极。③泄:显露。

[阅读思考]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以效之 效:验证

B. 夫精念存想 精:专一,纯正

C. 昼日则鬼见 见:看见

D. 俱用精神 用:因为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

(2)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参考答案]

1. C (见:出现。)

2. (1)表现在视觉上,(好像)看见了鬼的形状;表现在听觉上,(好像)听到了鬼的声音;表现在嘴上,(就会)说出鬼的事情。(重点:泄、推测语气)

(2)睡醒见到鬼形,躺下听到鬼声,都是因为精神作用引起的;害怕和想象,是同一种本质。(重点:觉、用、实)

[品评赏析]

参考译文: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胡思乱想所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像看见鬼出现了。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胡思乱想。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害怕有鬼到来。一害怕恐惧就会胡思乱想,一胡思乱想眼睛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用什么来验证它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鉴别马,仔细端详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宋国一位姓丁的厨师学习宰牛,三年看不见活牛,所看到的全是死牛。”这两个人都是专心到了极点。胡思乱想,自然看见奇怪的东西了。人病了看见鬼,如同伯乐看见马、庖丁看见牛一样。伯乐和庖丁看到的其实不是真正的马和牛,由此可见病人所看见的也不是真正的鬼了。

病人身体极其难受,身体疼痛,就说是鬼拿了棍棒鞭子殴打他,好像看见鬼拿着锤子、锁链、绳索,站着守在他的身旁。(这是因为)病人身体疼痛,心里害怕,才虚幻地看见这些的啊。刚得病时心里惊慌害怕,(就好像)看见鬼来了;病重一些就怕死去,(就好像)看见鬼在发怒;身上因病感到疼痛,(就好像)看见鬼在打(自己)。这都是由于想得过多,产生虚幻的感觉造成的,并不是真有那样的事实。

(专于)胡思乱想,有的表现在视觉上,有的表现在说话上,有的表现在听见的声音上。表现在视觉上,(好像)看见鬼的形状;表现在听觉上,(好像)听到了鬼的声音;表现在说话上,(就会)说出鬼的事情。(因此)白天会看到鬼的出现,夜里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声音。独自睡在空房之中,如果感到有些害怕,就会梦见好像有人按住他的身体而被吓哭!睡醒见到鬼形,躺下听到鬼声,都是因为精神作用引起的;害怕和想象,是同一种本质。

最早接触鬼,是从老辈人的故事中。能读书了,是从蒲松龄老先生的《聊斋志异》中。鬼,给人的印象多是面目狰狞、行为诡异、取人血索人命的。鬼的形象产生于何时何地何人,已无从得出确切的结论。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或许多认为人死后都要变成鬼,所以才有了“我变成鬼,也不会放过你”的无奈威胁。当然也有人不相信鬼,如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王充。他因细族孤门的身世、耿直不屈的性格,仕途不顺,但仍然“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居贫苦而志不倦”。他所处的东汉时期,统治阶级用鬼神等封建迷信思想欺骗愚弄人民,神化自己。当时,朝廷任由妖妄思想蔓延,王充花费了三十年的心血与汗水写成《论衡》,以上文段就节选自《论衡・订鬼篇》的开头部分。

庖丁解牛教案篇(3)

体育课躲在教室里做数学题,数学课上捧着历史笔记背年份,历史课上偷偷做物理作业……

不知道从哪发源而来的毛病,总有人喜欢在不合时宜的时间地点,做不合时宜的事情。更糟糕的是,这毛病从学生时代的课程学挪移。发展到了日后的“不务正业”。上班时间上网灌水、私人电话、溜岗逛街……下班时间在家埋头写方案、写报告、写总结。

如何解释这种心理呢?

中学老师A君:这是叛逆,典型的叛逆!

“魔兽”高手小B:无聊综合症?

大学生C同学:懒人性格!我就是这样,总把事情拖到下一秒。不到最后关头绝不当回事。

交通协管D大爷:标榜自己与众不同呗。你没见那帮染着五颜六色头发的小子,尽干闯红灯、翻护栏的事儿,好像规规矩矩做事特没面子似的。

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解释。

还有一种人,他们在生活和工作间划开一道深深的三八线。

工作一个QQ号,生活一个QQ号。手机用两部,一部上班时间关机,一部下班之后关机。一方面,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全身心投入。工作时间绝对不开小差,绝对按计划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他们在工作以外的私人生活中潇洒无比,全身心释放。工作之余坚决不接工作电话,坚决不加班,坚决不思考工作问题。似乎,他们非常明白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

这种人,一板一眼,自制力强。因为硬度高,容易成功,也容易被折断。

以上两种人,谁比谁更幸福一些呢?

无解。

在我看来,这都是走极端,都要不得。

工作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若你爱生活,也试着爱你的工作,若你将工作恨入了骨髓,那为什么还不趁早换掉它呢?

好友囡囡刚参加工作时,曾对囡爸爸说:“为什么我要当老师?我非常非常不愿意做这一行。”

囡爸爸来了个语重心长:“大多数的人都不是干一行就爱一行的,你要学会忍耐。”

内心的渴望,常常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当你必须忍耐时,请更大度一些,试着去喜欢,去接受,直至将工作融入生活。

现在的囡囡,常常在朋友面前夸耀自己的学生有多么聪明可爱,夸得眉飞色舞;也常常在囡爸爸、国妈妈面前请教青春期孩子们的教育问题,问得全面细致;她还喜欢在家人面前炫耀学生送的小礼物,仿佛那些花几元钱就能买到的小东西都是外太空来的稀罕物。

忍耐、接受之后,国囡找到了工作的乐趣,她开始在工作的平凡反复中,体验忙并快乐的滋味,也开始将工作和生活真正融和。

有些事情我们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可以通过对自我的调节而达到对社会对生活的游刃有余。

庄子的《庖丁解牛》,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中学课本里就有。

庄子是一个很喜欢用故事来讲道理的人,整个故事似乎讲的就是一个厨子如何将牛宰得尽善尽美,但实际上讲的却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在这个故事里,庖丁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刀就是这些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而牛就是我们逃不开的社会。

人刚入社会之时,看着这样一个毛茸茸的庞然大物,难免胆突突的,很有无从下手之感。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越是胆小害怕的人越要虚张声势地给自己壮胆,抡起大砍刀不分青红皂白的一痛狂砍,绝对看着有声势。我们开篇所说的那种人很是与此相似,总要把自己弄得很忙,好像全世界都离不开自己似的。

慢慢地,牛砍久了。也渐渐地得出了一点体会,至少是分得清哪里是骨、哪里是肉、哪里是筋了,对哪一个部位该怎么去下手也很是门清,至少决不会再对着骨头乱砍一气了。大概也正是觉得自己对牛身上的部位已经分得很清了,因而。剔骨的时候决不用切肉的刀,厨子做得似乎很到位,但也就是一个厨子。

可到了庄子所讲的那个庖丁的境界就不同了。这时候,在他的眼里,已经没什么牛了,也没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刀这样的概念,颇有些武侠小说中无招胜有招的那个味道。人与社会已经十分的契合,随心所欲地一挥,出来的就是绝招。人在之中,有的只是快乐和从容。

当然了,这种境界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可是达不到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向这个方向去努力。

庖丁解牛教案篇(4)

关键词:老子;史官;庄子;生存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3)02000104

收稿日期:2013-04-0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遗民士群之儒家庄学研究”(11BZX041);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庄子》篇义题解辑要与研究”(12JJD720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邓联合(1969-),男,江苏徐州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道家哲学研究。

老子作为史官的职责之一是记录历史并保藏历史政治文献。与此相应,其思想中一些带有显著史官特色的理论观念对庄子也有深刻影响,特别是在现实的个体生存论方面。

任继愈先生指出,作为中国古代辩证法系统的开创者之一,身为史官的老子通过概括当时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发现“事物都向着它的相反的方向变去”;鉴于此,为“保存自己的利益”,其辩证法思想落到社会实践即“术”的层面,便具有了“以柔胜刚、以退为进”的特点[1]。事实上,对于老子思想的辩证特点与其史官身份之间的关系,《汉书·艺文志》已有揭示:“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史记·太史公自序》则从“术”的角度把这种特点概括为“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不为物先,不为物后”。

针对老子基于历史经验的辩证思想,朱熹在论及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一语时曾说:“老子说话都是这样意思。缘他看得天下事变熟了,都于反处做起……其势必至于忍心无情,视天下之人皆如土偶尔。其心都冷冰冰地了,便是杀人也不恤”(《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这里,朱熹直接把老子的“反处做起”之术归因于其史官之知,即所谓“缘他看得天下事变熟了”。近代以来,学者对于老子思想与其史官身份之间的关系仍多有注意。例如,章太炎说:“老聃为柱下史,多识故事……著五千言,以为后世阴谋者法。”[2]傅斯年认为,老子“以其职业多识前言往行”,故“五千文非玄谈者,乃世事深刻归纳”,其所论者不外道术和权谋,而道术实为“权谋之扩充”[3]。

循此阐释进路,1980年代李泽厚进一步提出,“《老子》哲学层的辩证法正只是他的政治层社会层的军事政治历史社会思想的提升罢了”,该书主张的尚柔、守雌、用弱从本质上说也“不是明晰思辨的概念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生活辩证法”,其中的“二分法直观思维方式”虽根源于军事斗争,但当老子将其由军事辩证法扩展为政治辩证法之后,便毋宁说它“是在较为久远的历史把握中获得和应用,从而具有静观的外在特征,好像是冷眼旁观似的”[4]。与此相通,陈来认为,由于通晓家国兴亡之变,春秋时期的史官逐渐发展出一种高度重视历史经验、“冷静旁观”的理性精神,其实质是“以国家功利主义为中心”,“完全现实的对历史辩证法的认可”[5]在此意义上,老子的辩证思想可说是春秋时期形成的“史官理性”的集中体现。

综合以上学者所论,史官理性在老子思想中的表现是:以对人事吉凶之道的深彻认知为前提,以“反处做起”为政术,以达到避祸趋福、维护家国利益之目的。至于老子是否冰冷无情,学者们的批评又是否偏离了老子悬设的道的形上视域,疏略了其中的价值维度,而只涉及粗浅的“术”的层面,并非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关注的是:这种显发为人主之政术的“史官理性”对庄子主张的个体“生存智慧”有何影响?

王夫之《庄子·外篇总解》云:“内篇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以脱卸其矫激权诈之失。”也就是说,有无巧诈思想是区分老庄之学的重要依据,而纯正的庄学是绝不包含这类内容的。或许是王夫之太倾心并欲改铸庄学,“因以通君子之道”(《庄子通·叙》)了,事实上,即使在被他断定是庄子亲笔的内篇中,我们仍可发现老子式的巧诈之术,只是这些诈术已由人主的政术转换成了险恶境遇中个体的避祸存身之道。

在《庄子·养生主》篇的“庖丁解牛”寓言中,庖丁自述其诀窍是:

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结合庄子对士人命运的深切关注,在此寓言中,牛的复杂身体结构实际喻示险恶的社会政治环境,庖丁所用的尖刀代指士人的生命,而刀游走在牛的筋骨肉之间则象征着士人身处险恶的庙堂政治中,与纷杂交错的各种人和事面对面打交道[6]。由此,庖丁的存刀之道实即士人的存身之道。在庖丁看来,惟有“以无厚入有间”,方可在解牛时“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而丝毫不会伤及刀刃。这种以无为用、无为因顺的思想,老子早已提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四十三章)。显然,庄子提出的“以无厚入有间”的存身之道,是对老子以无为用之术的借鉴和转换。

从上下文来看,“庖丁解牛”寓言的本旨可以概括为《养生主》开篇的一段话: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何谓“缘督”?张默生云:“‘督’既有中空之义,则‘缘督以为经’,即是凡事当处之以虚,作为养生的常法。”[7]这种处世方式,如果归结到老子思想中,即是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

何以“虚”?答案就在庖丁解牛完毕“善刀而藏之”这个似乎漫不经心的动作中。庄子借此表达的言外之意是:既然“今处昏上乱相之间”,“处势不便”(《山木》),所以个体不妨通过藏身而虚的方式以求避患自保,恰如《庚桑楚》篇所云:“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藏身不是灭身,而是指主动收敛自己外露的锋芒,顺应世事,让自己遁迹于他人或俗众之中,既不为大善,也不为大恶。在儒家眼中,这种机权保身之术无疑丧失了士君子应有的操守,所以朱熹骂曰:“(庄子)乃欲以其依违苟且之两间为中之所在而循之”,“其揣摩精巧,校计深切,则又非世俗乡愿之所及,是乃贼德之尤者”(《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养生主说》)。而对“缘督以为经”与老子“虚无为本”之术之间的关系,王夫之《老子衍·自序》云:

庄子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是又庄之为老释矣。

在《周易内传·系辞上》中,他又说:“王弼、何晏师老庄之机械以避祸而瓦全之术,其与圣人知必极高明、礼必尽精微之道,天地悬隔。”船山显然是把庄子和老子一并视作机巧之徒了。

这种“循虚而行”的避祸术,用《山木》篇的话说便是“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或《列御寇》篇所谓“虚而敖游”。从《庄子》全书看,最集中地反映庄子的处世思想的,当数《人间世》篇。该篇对主上之暴虐叵测、士人可能遭遇的种种险难,以及在不同境况下可采取的应对自保之方,皆有详述。其中近通于“以无厚入有间”和“缘督以为经”者,有如下几条:(1)在第一个故事中,孔子有“虚而待物”一语,此语在本体论层面乃指道或气之性,而用作处世之术,则是劝说颜回彻底放弃其心中的固有立场,把自己虚掉、忘掉,从而以全无特操、顺其自然的方式对付卫君,即所谓“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而接下来孔子所说的“绝迹易,无行地难”云云,又很像是对《老子》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一句的引申和发挥。(2)在第二个故事中,孔子告诫叶公子高为君主出使应“行事之情而忘其身”,处世应“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这两句话合起来的意思便是“虚而待物”、“虚己以游世”。(3)在第三个故事中,蘧伯玉建议颜阖与卫太子打交道应“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这种“随便到底”的“滑头主义”[8]188,其思想实质也正是毫无自我立场的“缘督以为经”或“虚而待物”。(4)该篇后半部分重点申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的生存智慧,并指出个体藉此可以“养其身,终其天年”,这种乱世自保之术,说到底同样是提醒士人务必自弃才智、自敛锋芒,藏身而虚,以“无用”的在世姿态求得自保之“大用”。由此分析可见,整个《人间世》篇所讨论的都是循虚因顺的处世术。

除《养生主》和《人间世》外,内篇的其他章节以及外杂篇对循虚因顺的处世术亦多有不同角度的阐说和发挥。例如,《徳充符》篇哀骀它的“和而不唱”;《庚桑楚》篇老子所谓“与物委蛇,而同其波”;《至乐》篇之“忠谏不听,蹲循勿争”;《则阳》篇之“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外物》篇之“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论及处世问题时,外杂篇还出现了一些直接借取或转述《老子》原文的说法。例如,《缮性》篇云:“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而待;此存身之道也。”此处显然袭取了《老子》五十九章的观点:“治人事天莫若啬……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又如《山木》篇:

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

再来看与此相通的《老子》的一些主张: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之长……舍后且先,死矣。(六十七章)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

功成而弗居。(二章)

功成身退,天之道。(九章)

功成不名有。(三十四章)

从二者的文本相似性可见,在先与后、功名与祸患、己身与众人等问题上,前引《山木》篇提出的避害自保之道直接借鉴并融汇了《老子》的理论观点,其主旨仍在申说循虚因顺。基于此,王夫之《庄子·外篇总解》的判断至少是部分正确的,即:“外篇则但为老子作训诂,而不能探化理于玄微。”

另可补充一点,庄子在处世问题上非常强调“戒”和“慎”,此二字尤多见于《人间世》篇:

戒之,慎之,正汝身也哉!

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

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此外,《达生》、《山木》、《徐无鬼》篇对戒慎处世之术亦有论及。而据刘向《说苑·敬慎》篇载:“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左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郑良树先生认为,老子与这篇《金人铭》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不仅引用其中的文字,在思想上还深受其影响[9]。笔者在此想指出的是,《金人铭》虽然篇幅简短,但“戒”、“慎”二字却多次出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安乐必戒,无行所悔……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戒之哉!戒之哉!”而在《老子》中,虽然“慎”仅一见(六十四章),“戒”字更未出现,但五千言却同样充彻着浓深的戒慎忧患意识,而正如陈鼓应先生所论,老子笔下得道者的一个重要容态特征也恰是“慎重、戒惕”[10]。如果说《金人铭》是老子思想源头之一的话,那么我们就可看到,由《金人铭》而至于《老子》、《庄子》,其间存在着一脉相承的戒慎意识,而庄子的“循虚而行”则是基于这种意识的避祸处身之术。

对于庄子“缘督以为经”、“虚己以游世”的生存智慧,王夫之在《庄子解》和《庄子通》之外的其他著述中多有批评。例如:

如庄子说许多汗漫道理,显与礼悖,而摆脱陷溺之迹,以自居于声色货利不到之境。到底推他意思,不过要潇洒活泛,到处讨便宜。缘他人欲落在淡泊一边……[11]376。

庄子直恁说得轻爽快利,风流脱洒;总是一个“机”字,看著有难处便躲闪……看他说大鹏也不逍遥,斥鷃也不逍遥,则兵农礼乐、春风沂水了无著手处,谓之不凝滞于物[11]372。

在庄子,所谓“有难处便躲闪”、“到处讨便宜”、“不凝滞于物”,亦即“以无厚入有间”的“虚而待物”、“虚而敖游”。从船山斥庄子以“机”字来看,老庄在其心目中实为“一路货色”。

但若撇开儒家偏见,客观审视老子和庄子的机巧之术,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二者虽皆主张以无为用、循虚因顺,其背后的思想实质却大异:其一,老子之术的主体是高居上位的人君或为政者,庄子之术的施行者则是主上逼迫压制下的普通士人乃至微贱个体。其二,老子之术本质上是人主的政术,而庄子之术则是普通个体的乱世生存方式。其三,老子虽主张“致虚极”、“后其身”、“不敢为天下先”,但其术归根结底乃是人主为获致某种政治利益而主动采取的行为策略;相反,庄子之术则是个体在“方今之时,仅免刑焉”(《人间世》)的生存境况中,不得已而被迫采取的应世方式,其目的仅在于苟全性命于乱世。这一点,用前引王夫之的话说,便是庄子“自居于声色货利不到之境……人欲落在淡泊一边”。郭沫若对此亦有“同情的理解”,他认为庄子希望“苟全性命于乱世而游戏人间”,“本来是悲愤的极端,然而却也成为了油滑的开始”,但其滑头处世哲学与老子之术的区别在于,庄子“并不想知雄守雌,先予后取,运用权谋诈术以企图损人利己”,因为“庄周书,无论《内篇》、《外篇》,都把术数的那一套是扬弃了的”,老子则相反[8]189。

没有证据表明庄子曾具体参与过现实政治或深度卷入某种政治漩涡,也没有证据说明他因此曾受到过什么严重的仕途挫折和身心伤害,然而,对于政治生活的复杂叵测以及士人生命可能遭遇的种种险难,庄子的认知和揭示却可谓深刻精准、洞若观火。结合上文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庄子的这种生存理性极可能受到了老子用以把握“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史官理性的影响,但同时须知,庄子据此提出的以无为用、循虚因顺之主张,仅只是险难时世中个体不得已而为之的避祸存身术,而不像在老子思想中那样,是人主为维护其家国利益所采取的政治谋术。

参考文献:

[1]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6-49、55.

[2]章太炎.訄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20.

[3]欧阳哲生.傅斯年全集(第二卷)[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286-287.

[4]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5-96.

[5]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期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M].北京:三联书店,2002:75-78.

[6]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93.

[7]崔大华.庄子歧解[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113.

[8] 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88-189.

[9]郑良树.《金人铭》与《老子》[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庖丁解牛教案篇(5)

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读本”中取材,学生多数因教师一般性倡导所误而招架不住败下阵来。真所谓读本都读不清楚,更遑论300万字。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六、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教师甚至还可以引伸至《逍遥游》,庄子在《逍遥遊》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遊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从教本里学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套眼光,再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很有意义。

七、跨文本建构知识体系

庖丁解牛教案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本 读本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

六、跨文本建构知识体系

利用读本第一册中P190页的《先秦诸子散文》一文,制作表格,列出诸子各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基本观点、写作方面的主要特征等要素,在学完该单元文章后,填表作业,这就自然延伸到读本的篇目。读本中儒家著作《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墨家著作《墨子》中的《非攻》、法家著作《韩非子》中的《五蠹》、兵家著作《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等与教本的篇目构成“互见”的关系,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互见”的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当然,这张表格的完成时间可以相对较长,诸如《五蠹》等文字较为艰涩一些的文章,还有待老师的点拨。

庖丁解牛教案篇(7)

事件: 2016年3月,“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且喜且慨!

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夏文辉

热议:社保降费,力度能否更大一些?

不管是相对发达还是欠发达地区,此次社保降费力度都相对较小,对企业而言也更多的是象征意义。要有效推动为企业减税清费的改革,单凭各地单打独斗难度很大,若能在社保降费等方面拟定出一个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会更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公布的383项改革方案中,就提出探索设立“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以推进公私分明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国民获得了基础性社会保障后,将会借助中央政府的信用增加国民对中国社保体系的信任,才会缓解居民的后顾之忧,为政府推进供给侧改革、企业进行减员增效等,提供心理认知和行为认同上的保障。总之,为企业减税清费,需要的是壮士断腕的决心,以避免口号化。

事件:3月21日,上海决定下调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三个险种共计2.5%的单位缴费率。至此,目前至少有7个省市出台了社保降费措施。

来源:《新京报》?作者:刘晓忠

热议:网购打假能提振消费吗?

可以说,伴随着网购消费的如火如荼,商品假冒伪劣、网络诈骗、售后服务缺失等,已经成为困扰社会消费的主要问题。若不及时转移打假方向,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网络打假上来,不仅会严重制约网络消费的依法依规,也会影响中国经济的起衰提振。若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然败坏社会诚信,阻滞经济的健康发展。值此中国经济仍在持续下行,消费有望成为提振经济重要路径的当口,迅速改变网购假货丛生的窘境,不仅关乎“互联网+”的健康有序发展,也关乎中国经济能不能真正走出低迷。

事件:据浙江省工商局2016年3月14日的《2015年消费投诉评析报告》显示,2015年该省网络购物消费投诉达6.2万件,较之上一年同比增长148%。

来源:《凤凰评论》?作者:胡印斌

热议:资本市场不需要那么多的“板”

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有明显的重复建设嫌疑,也会造成人员、资金、市场资源等方面的浪费,此举也明显有违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上证所欲推出战略新兴产业板,或出于竞争的需要,或出于利益博弈的冲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毕竟,自创业板挂牌后,其不仅受到市场的强烈关注,而且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参与其中,背后的利益无疑是巨大的。但是,中国资本市场只需要吸纳成熟型企业的主板、创新型企业的创业板,以及适合没有达到上市条件的企业挂牌的新三板足矣!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