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信息化教师研修

信息化教师研修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22 23:22: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信息化教师研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信息化教师研修

篇(1)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篇(2)

关键词:移动通讯;信息化;即时通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4-0093-02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信息网络迅速覆盖了千家万户。网络更新着人们的生活节奏,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给人们带来了快捷和便利。网络一经进入校园,便助推教育管理迈向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教育管理水平迅速发展提升,走向全新的管理层面。

网路催成教育管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给教育工作带来生机活力,给教育系统带来诸多可喜的变化。

一、并机入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化

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给教育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增添了新的发展机遇。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2001年秋季,在镇党委政府和镇教体办的鼎力支持下,学校率先启动了“教育网络组建工程”,争取各方面的协助,教师集一部分,学校拿一部分,多方筹备资金,购置了90余台电脑;实现前勤一线教师人手一机,初步组建起了校内教学管理网络平台。并且一并接入Internet,实现校园间的网络沟通、校园网络与社会网络的联系。教师积极学习、使用网络技术,结合学科教学,大胆实践,敢于创新应用。在学校教务处引导下,各个教研组、备课组先后建立自己的备课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实施网络备课、科内教研等网络教研活动,纷纷建设了网络备课资源库,各科教师及时上传电子备课、多媒体课件、作业、单元测试、教研信息等教育资源。许多教师还建立了自己的主题教育网站,与学校教育平台互通有无:既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平台,又充实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了学科教学网络化,实现了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迅速整合:全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全面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全面推动了学校教育网络化发展。

2002年春,学校又购置30余台电脑,实现了全年级电脑进教室,组建了“网络教育班班通”,推动学校教学网络发展更进一步:实现了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同步发展,实现了教师教学资源与课堂学习资源共享化,方便了课堂教学。方便了任课教师的教育管理。同科教师之间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共享,不同学科之间实现了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共享,学校与兄弟学校之间也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使用,共同撑起全县城域教育管理网络,

2003年春,学校领导审时度势,精明决策,开拓创新,组设了沂源县最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用微机教室和电子阅览室。至此,学校教育网络建设再上新台阶,走在全市的前列,先后创建了县、市级信息技术先进学校和省级规范化学校。

二、网络研修,促成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

教育网络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推陈出新,教育网络促成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促成专业发展信息化。2008年秋,学校开始组织备课组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加远程网络研修,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网络课程整合和多媒体教学,夯实专业发展基础。在骨干教师的带动下,网络研修陆续展开,各科教师分批次、分层次逐级参加远程网络研修。通过网络研修,利用互联网组建网络学习新班级,不用出校门就学到了新的教育知识,领会了新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教学方法,教师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式,网络研修省时省力省心,方便快捷新颖。在研修平台上,倾听专家讲座,领略教育大家的新思想新理念:与教育同行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各抒己见,探寻教育规律,推荐教育实践经验,提出科学化教育建议,相互学习,互学互帮,互相借鉴。借用网络研修这种学习形式,自2009年始,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也在改进,全部实施网络研修学习,采用网络报名,教师在线网络学习、看视频、网络作业、网络评论、在线考试检测,不出门就可以完成教育培训,既给学校教师培训节省了开支经费,又促成教师培训走向程序化、规范化,走向信息化的管理范畴。网络研修,把教师队伍发展建设领进快车道,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记录着教师专业成长足迹,承载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辉煌历程。

在网络研修的鼓励下,教师争先恐后地建立了网络教育博客、班级教育管理论坛(BBS)、网络在线学习平台等优秀教育网站。教师们辛勤耕耘,务实求真,精益求精,编织着一流教育网站。充分借用网站,开展课堂教学,深入教育科研,反思教学过程,记录班级管理日志,编写教育反思,整理教育札记。教师教育教学活动迅速发展为反思阶段,教师专业发展朝着反思型轨道前进,开始走向规范化发展,走向信息化发展的新征程。网络研修。就是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里程碑,网络研修开辟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纪元。

三、移动通讯,开辟教育管理数字化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里可以说,移动通讯就是直接生产力。随着移动通讯的普及使用,教育发展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009年春季,学校凭借城区驻地优势,优先开通“移动通讯校园虚拟网”和“移动通讯校讯通”,实现了学校与教师联系“即时通”和家校联系“时时通”。学校利用移动通讯虚拟网络可以及时重要教育信息,班主任教师也可以适时向学生家长班级教育信息。同时,教师之间相互联系既简单又省资费。2010年夏,学校部分教师又购置了手提电脑,使用3G网卡,利用3G网络进行网络教学和沟通。教育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和学校,把教育工作带在身上,随时可以进行“移动教学”和“跟踪教学”。在学校教育管理方面,加大整合力度。把Internet、校园教育内部网络、教师个人教育主题网站和移动通讯网络融合在一起,科学组网,规范管理,综合使用。在整个教育教学管理中,起到了良好的桥梁纽带作用:教育文件通知能够上通下达,教学信息迅速,教育反馈及时,教育管理记录全程跟踪。2011年春,学校为加强校园安保工作,新上无人监控报警系统,并入学校管理网络,能够对学校安全工作做到24小时无人值守全程监控记录,使安保工作提升一个档次,为学校正常教育教学保驾护航。至此,无论是一线教学管理,网络教学和网络教研,还是班级德育管理和论坛日志,还有后勤物资登记管理、安保工作,都离不开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学校工作网络全覆盖,各项工作督察记录数据处理全部数字信息化。

移动通讯与Internet的有机结合,又给教育管理与发展带来无限的发展新天地。学校骨干教师和备课组长率先示范,申请建立了教育微博、教育管理QQ群和教学博客群,教师们纷纷加入,逐步构建起了全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数字化程控网络体系”。教师在群内,既可以最新的教育思想信息,交流教育体验反思,又可以与群内所有成员探讨研究教育难题,相互解决教育疑点难点,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真挚见解或建议,真正实现了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即时性、全程性。随着移动通讯的逐步渗透,移动通讯与教学管理网络有机结合,教育教学管理逐步完成了数字化程控管理,彰显移动通讯在教育管理中的卓越优势。

网络在校园的广泛使用,网络由新兴事物逐渐演变为普遍事物,并且发挥着非凡影响力。网络已经成了教育教学的新型信息化媒体,网络成了教育管理的新型主导载体,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客体。成了学生学习的协助工具实体。网络给教育迅速发展增添双翼,给教育工作增添源动力,给教育管理增添新的研究课题。

网络成就了教育改革,打造了教育管理新途径,舞动了教育发展。

篇(3)

一、并机入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化

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给教育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增添了新的发展机遇。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2001年秋季,在镇党委政府和镇教体办的鼎力支持下,学校率先启动了“教育网络组建工程”,争取各方面的协助,教师集一部分,学校拿一部分,多方筹备资金,购置了90余台电脑;实现前勤一线教师人手一机,初步组建起了校内教学管理网络平台。并且一并接入Internet,实现校园间的网络沟通、校园网络与社会网络的联系。教师积极学习、使用网络技术,结合学科教学,大胆实践,敢于创新应用。在学校教务处引导下,各个教研组、备课组先后建立自己的备课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实施网络备课、科内教研等网络教研活动,纷纷建设了网络备课资源库,各科教师及时上传电子备课、多媒体课件、作业、单元测试、教研信息等教育资源。许多教师还建立了自己的主题教育网站,与学校教育平台互通有无;既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平台,又充实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了学科教学网络化,实现了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迅速整合;全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全面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全面推动了学校教育网络化发展。2002年春,学校又购置30余台电脑,实现了全年级电脑进教室,组建了“网络教育班班通”,推动学校教学网络发展更进一步;实现了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同步发展,实现了教师教学资源与课堂学习资源共享化,方便了课堂教学,方便了任课教师的教育管理。同科教师之间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共享,不同学科之间实现了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共享,学校与兄弟学校之间也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使用,共同撑起全县城域教育管理网络。2003年春,学校领导审时度势,精明决策,开拓创新,组设了沂源县最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用微机教室和电子阅览室。至此,学校教育网络建设再上新台阶,走在全市的前列,先后创建了县、市级信息技术先进学校和省级规范化学校。

二、网络研修,促成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

教育网络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推陈出新,教育网络促成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促成专业发展信息化。2008年秋,学校开始组织备课组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加远程网络研修,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网络课程整合和多媒体教学,夯实专业发展基础。在骨干教师的带动下,网络研修陆续展开,各科教师分批次、分层次逐级参加远程网络研修。通过网络研修,利用互联网组建网络学习新班级,不用出校门就学到了新的教育知识,领会了新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教学方法。教师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式,网络研修省时省力省心,方便快捷新颖。在研修平台上,倾听专家讲座,领略教育大家的新思想新理念;与教育同行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各抒己见,探寻教育规律,推荐教育实践经验,提出科学化教育建议,相互学习,互学互帮,互相借鉴。借用网络研修这种学习形式,自2009年始,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也在改进,全部实施网络研修学习,采用网络报名,教师在线网络学习、看视频、网络作业、网络评论、在线考试检测,不出门就可以完成教育培训,既给学校教师培训节省了开支经费,又促成教师培训走向程序化、规范化,走向信息化的管理范畴。网络研修,把教师队伍发展建设领进快车道,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记录着教师专业成长足迹,承载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在网络研修的鼓励下,教师争先恐后地建立了网络教育博客、班级教育管理论坛(BBS)、网络在线学习平台等优秀教育网站。教师们辛勤耕耘,务实求真,精益求精,编织着一流教育网站。充分借用网站,开展课堂教学,深入教育科研,反思教学过程,记录班级管理日志,编写教育反思,整理教育札记。教师教育教学活动迅速发展为反思阶段,教师专业发展朝着反思型轨道前进,开始走向规范化发展,走向信息化发展的新征程。网络研修,就是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里程碑,网络研修开辟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纪元。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大教师;校本研修;校本研修系统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3―0065―03

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发生了数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它不仅使得经济增长停滞不前,人们生活水平迅速下降,而且给教育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就电大教育而言,学习者收入的减少导致支付学费的能力降低,直接影响新学期的注册人数。但另一方面,就业岗位的减少使得参与成人教育的机会成本降低,在无法获得满意工作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进修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推迟就业时间,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多。所以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电大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为成人高校,学习者主要通过面授辅导与网上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教师的授课均安排在晚上和双休日,白天不坐班,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有限。如能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程度高、远程教育技术成熟的优势进行校本研修,将会全面体现教师的价值、发挥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自主化、个性化、专业化发展。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将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从而在金融危机笼罩下的更为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 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的现状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1]。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尊重教师个体的发展愿望,创设一切便利条件,形成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2]。松江电大历来重视校园文化、信息化建设,已形成自身特色,校本研修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笔者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了该校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的现状。

1教师专业学习情况

该校共开设18个专科专业、8个本科专业,专职教师38名,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4名,硕士12名,中级以上职称29名。教师目前没有专门的“专业学习平台”,获取教学资源主要通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上海电视大学网上课堂,自主学习可利用上海电大网站相关资源和“上海电大图书馆”提供链接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Apabi专业资源平台”等网上资源。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部分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主要还是读“纸质书”,一方面是习惯,另一方面是平台不完善。笔者在教研室得到了五年来教师教科研成果的相关数据:教师共109篇,其中核心期刊24篇。学校公开出版论文集1本。

2 教育技术培训状况

该校为每位专职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鼓励教师多媒体教学,并在计算机房组织教师参加了《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网页制作》等教育技术课程的培训,约50%的教师通过了考试并获得证书。笔者通过多次观察面授课后发现,该校所有教师均能熟练使用PPT等软件辅助教学,效果较好。同时,由于电大教师需要利用“分校版”网上课堂进行网上授课和资源建设,教研室适时组织相关培训,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笔者观察了本学期开设的全部本专科课程资源建设情况和网上授课情况后发现,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基本达到要求,但资源组织和网上教学设计等方面仍有需改进之处。目前有两名教师在建设网络课程;录有“三分屏”的课程30余门。该校五年来共获得相关奖项:国家级3个;市级24个。

3 教师集体备课情况

集体备课是校本研修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目前该校集体备课主要安排在周三下午的教研活动中,采用“面对面”的方式。由于电大的专业多,专业教师相对较少,所以集体备课既有针对专业的“小组学习”,也有教研组的“教学交流”或跨专业的“研讨”。学校还经常请上海市的教育专家到校做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这为学校形成良好文化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教师评价体系

该校目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认为,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品牌与发展,是学校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在教学质量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占有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评价体系由学生、专业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三方使用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成。教师教学定性定量考核指标包括教学态度、教学任务、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等。

二 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构想

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松江电大的校本研修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信息化程度不高;教师具备利用信息技术从事校本研修的能力,但相应平台建设不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基本合理,但缺乏基于校本研修的及时评价、反馈的考核机制。结合上述情况,笔者提出构建“松江电大校本研修系统”的构想,因松江电大具备电大系统分校的普遍特点,故本构想适用于电大系统所有分校。

1完善教育技术培训体系

由于电大的远程教育性质,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课件制作、上网浏览等技术,尤其是引入了“校本研修系统”后,对教师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培训,对于教师而言,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既有共性的要求,又有体现学科的个性化要求,甚至因人而异,形成排异性特质[3]。所以培训必须运用适合成人学习的“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真实情景、平等性、激活参与者的潜能和热情[4],同时将一次性培训转变为持续性培训,保证培训效果,从而有效辅助教学和校本研修。

2建立个性化的校本研修系统

本系统遵循“适应性学习”理论,它可以为远程学习提供更为优越的前提条件,以不同于传统的方法使远程学习更为简单、高效、个性化[5]。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该系统将树立“双向适应”的理念,不仅考虑各种模型及其技术的设计与实现,也力争尊重个别差异,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适应心理” [6]。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立足电大教师的需求,对“松江电大校本研修系统”的教师用户端功能进行如下设计:

(1)“专业学习模块”基本功能

教师通过注册登录该系统后,可根据需要进入“专业学习模块”进行自学和互学。“自学区”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资源,学科专家通过上传资源指导教师学习,实现专业引领。教师可通过订阅、浏览、下载等方式获得本专业前沿理论动态、研究成果、课程资源等,在一阶段学习结束后需提交学术论文、学习心得、优秀教案等形式的学习成果;“专业交流区”为同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师学术交流提供平台,主要通过Wiki等基于Web2.0的工具。因为Wiki一般要求主题明确、坚定,内容有高度相关性。Wiki协作针对同一主题进行外延式和内涵式扩展,可将一个问题谈得充分深入,适合专业学术交流。本学科专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将参与部分专题的讨论,并根据教师参与的积极程度、发言质量等作出评价。评价结果记入“评价系统”,并反馈教师本人。

(2)“跨专业交流模块”基本功能

松江电大开设专业多,但各专业教师数量相对较少,部分教师必须承担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开展跨专业交流不仅可以开阔教师视野、增进教师间了解,而且是提高其综合素质,更加胜任本职工作的有效途径。 “跨专业交流平台”包括“教师讲座”、“教学博客”、交流区三个部分,其中“教师讲座”的内容为该校教师的公开课、专题讲座以及该校专家的讲座视频,可供教师非实时观看。课后的互相评课是改进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7]。但由于该校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用于同事间互相观摩听课的时间极为有限,而且白天不坐班、集中学习的时间较少,因此“教师讲座”扬长避短,可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作为教师校本研修的一个考核要求,每位教师一定时间内必须录制一次公开课或作一次专业讲座,同时对一定数量的其他教师公开课或讲座给予中肯评价,此项内容由专家考核评价后,记入“评价系统”。“教学博客”板块鼓励教师写“教学反思日志”,虽然教师担任的课程不同,但面对的教学对象基本相同,有共性特征,这个平台旨在加强教师在“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交流,为提高教学质量添砖加瓦。本版块的积极参与者在“评价系统”中获得加分,但不参与者不扣分。“交流区”拟采用BBS的形式,根据专业设置板块,如教师遇到法律问题,可进入“法学版块”咨询;如有理财困惑,可向财会教师请教。同时增加“文化交流”板块,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如结合学校的“读书年”活动设置“好书推荐”栏目,教师通过提交读后感等方式进行交流,提高其文化修养。

3完善基于校本研修的评价体系

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教师校本研修的效果。本评价体系分为教师自评、互评、专家评价三个方面。

(1)教师自评与互评

教师自评是教师根据一个阶段在校本研修中的表现为自己打分(见表一)。教师互评分为同专业教师、异专业教师评价,要求教师对同事在“专业学习”和“跨专业交流”中的表现给予客观评价(见表二)。

(2)专家角色的设计

本系统中的专家是指该校邀请的相关专业的知名专家学者、课程主持老师及相关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专家在该系统中担任“评价”角色,对教师提交的各项“作业”评定分数等级,作为教师考核重要依据。具体功能设计如图四所示。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充分利用了“网络”跨时空、多线程的优势,交互及时、资源丰富、高度共享的“校本研修系统”将在挖掘电大教师个人潜力、凝聚集体智慧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能够优化校园文化、信息化环境,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26.

[2] 佚名.[EB/OL].

[3] 沈书生.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对话活动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9,(3):13-16.

[4] 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2,(3):60-64.

[5] 余胜泉.适应性学习――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00,(3):12-15.

[6] 边联等.适应性学习系统构建中的双向适应问题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3):9-12.

[7] 丁雷.利用网络提高课后评课的有效性[J].中国电化教育:2009,(3):71-74.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nceive of TV University’s Teachers’ School-based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Take The Case of Songjiang TV University

ZANG Hong-yan

(Shanghai TV University Songjiang Branch, Shanghai, 201600,China)

篇(5)

一、研究背景

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定义为:“信息素质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对英语教师来说,信息素质主要是指能把英语的教学过程当作是外语信息和文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及对学生传递和交流这些信息的过程,并且能运用一定的信息化技术,比如说多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微课制作技术等,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起到优化英语教学的效果。2012 年 3 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方针为:“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英语教师除了符合上述要求、具备上述素质外,也要具有信息素质。具备了相应的信息素质,他们的各种能力和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我国英语教师信息素质现状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质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在信息素养的四个方面都有待提高,包括信息意识薄弱、信息知识和能力不足、信息道德层次不高。其特点和原因分析如下:

1.信息技术的使用目标不明确。一部分英语教师不习惯或者说极少使用信息技术,他们满足于现有的书本和黑板教学,照本宣科地把现成的一成不变的书本知识说给学生,不去学习、了解、吸取新的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有利于英语教学的信息,使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止步不前、故步自封。问及一些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了信息技术,但当问及原因时,他们回答:为了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学校要求的;可以使讲课比赛更出彩。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度、遵循的原则以及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时,他们的概念是模糊的。高校英语教学中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导致教学方法守旧、课堂乏味无聊、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英语教学效果欠佳;但若是教师的信息意识没有改变,只是随意、无目标地使用信息技术,也会使得英语信息化教学无章可循、盲目进行,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也只是花哨的一种可有可无的教学手段,势必影响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及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

2.信息技术的使用比较单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某种信息技术时多局限于其某种功能。以微信为例,许多教师认为,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信息传递,用于传递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而教师可能不知道可利用微信平台课程补充信息,让学生课下扩充知识面;不知道可组建微信聊天群,鼓励学生们在群里练习英语口语,微信及时语音的功能使学生避免了面对面说英语的尴尬情绪,以便更自如地练习用英语交流;不知道可利用微信平台让学生上传作业,教师可以在线修改,及时指出错误,这样使得对作业的评估及时高效,也让学生印象深刻。

3.信息技术的保障缺乏。大部分英语教师是在从事工作后参加的计算机培训,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时却犯了难,比如说,如何在PPT中加入超链接,如何做视频、音频剪辑,如何制作教学微视频,如何进行人机对话,如何进行机辅翻译。查找其原因在于,培训往往侧重传授计算机技术本身,而缺少对教师运用计算机技术在英语教学的指导。

4.提高信息素质的精力不足。因高校扩招使得英语教师短缺的现象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多数英语教师是每周12课时的教学量,有的教师实际上课量甚至超过了16节。而英语的教材随时展更新很快,备课内容不断变化,高校英语教师在从事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再从互联网上、一些公众号上获取更多更新的相关信息。同时,教师们也很少有时间去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并结合搜集来的最新资讯,应用于辅助英语课堂教学。

三、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策略

应外语教学信息化的要求,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质亟待提高,其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应并驾齐驱、兼而有之。但是,如何培养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呢?笔者基于对高校英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一些举措。

1.培训内容实用有效。为了促进高校英语信息化教学的进程,加强英语教师的信息意识,提高其信息知识储备,锻炼其信息化能力,使其在教学中创造性地、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是对教师信息化培养的主要任务。所以培训高校英语教师时,需强化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对一些教学软件应用、具体的教学技术等进行应用性的培训,并在培训过程中给予教师足够的练习和实践的时间。然而,很多英语教师尽管参加了信息技术的培训课程,但仍感觉无法将培训的教学技术运用于英语教学。这是因为培训往往只注重信息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际的结合及教师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忽视了如何操作的过程,比如说用具体的某个信息技术用来做个课件、做个教学微视频等。因此,想要提高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必须构建有效的培养内容体系。各高校可要求英语教师在接受培训后,必须使用一些信息化方法于教学过程中,让教师能确实地演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并借此打造个性化的信息化教学风格。因此,不能让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培训只停留在理论和信息技术层面的讲授和理解,应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用于教学实践。信息技术的培训可以通过课堂信息化技术的现场指导、某个信息化教学技术的专题讲座、对成功使用信息化技术的教学课堂进行观摩等方式,以提高对教师信息化的培训效果。

2.自发研修同时进行。自发研修指的是高校英语教师在不影响、不暂停教学的同时,通过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增强其信息意识,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去提高其自身的信息化能力。“自我研修是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一种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方式。”互联网上有相当丰富的技术指导视频可供教师们自己学习。比如说,如何做高效的PPT,如何做英语课程微视频,以及教育部组织的高校教师在线培训课程等,都为教师的自发研修提供了有效多样的资源。另外,英语教师可将自己制作制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活动放在教学博客、QQ空间或微信朋友圈上,并在这些信息化的平台上设置疑难解答、微信英语角、自主测试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及时、必要的信息资源,拓展英语课堂教学的广度。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强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英语教学的翻转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3.支持环境良好。高校的相关部门应制定有效的管理和奖励机制,为教师信息素质培训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第一,建立激励机制。可将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加入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教学或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或把培训的课时抵消相应的教师授课课时,以激励教师自觉地学习。第二,对教师的信息培训成果采用形成性评价,并开展课堂观摩、教学技能比赛等。通过课堂观摩和教学比赛,如课件大赛、网页制作大赛、Flash动画大赛等活动,对于能在教学中运用到培训中所学的信息化技术、在比赛中取得课件制作或信息化教学成果的教师,予以相应的奖励。这样就能有效的激励教师提升自身信息化素质。第三,为英语教师提供好的软件环境。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平均周课时量最少也是10节,而且学校也给教师布置了沉重的科研任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繁重使英语教师身心疲惫,意识上并不想主动去提高自身信息化技术,事实上教师们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因此,高校应减轻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提供其信息化技术的培训机会。第四,对教师采用综合评价,动态全程评价教师。如通过督导听课评教、学生评教、同事互评、自我评价、课堂反思等相结合,对英语信息化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性的反馈指导,以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

4.信息化交流。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需要广泛交流。如可搜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多媒体教室、机辅翻译室的优势;可走访兄弟院校,使本校教师打开眼界,突破本校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可让信息技术卓越的教师帮带一般教师或年轻,全面提高本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可推荐本校优秀教师参加省市级讲课或多媒体教学技能比赛,促进教学信息化技术的交流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

篇(6)

一、区域教育信息化现状

“校校通”工程的不断推进,记录着滨湖教育信息化成长的足迹――从没有校园网,到所有学校宽带接入无锡教育城域网,再到“一网新三机进教室”工程的全面实施;从多媒体教室屈指可数,到所有学校装备多媒体教室,再到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数字化实验室遍地开花;从没有学科网站,到第一代静态网站,再到所有学校建有“社区-家庭-学校”互动的学校网站、学科网站、班级空间、博客社区、教师研修网……

2009年4月,全区中小学“一网新三机”全部进教室,生机比达到6.6:1,师机比达到1:1,全区各校共有计算机网络教室95个,多媒体教室1186个,微格教室7个,数字化实验室10个,机器人实验室4个,比特实验室4个。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1个,省级电教实验课题4个,市级电教课题14个。全区已形成了着力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提升滨湖教育现代化水平的良好氛围。

二、“校校通”工程规划的理念和目标

全区“校校通”工程推进总的原则是:超前规划,分步设施;因地制宜,好用实用;适度超前,应用为主。

以“校校通”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给教育带来全面的、跨越式的发展,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形象工程,而是实实在在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在“校校通”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不是以技术为本。

从“校校通”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提出,就是超越孤立的教师个体、学校个体,倡导跨学校、跨区域的合作,推动教育信息化整体、协同发展,这样既能够解决网络管理人才和资金缺乏的难题,又可以建立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区域内各学校间的资源共享。

三、区域推进“校校通”工程的实践体会与感悟

1.实现“校校通”,健全机构是前提

为了保障“校校通”工程的顺利实施,滨湖区成立了区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各镇教育信息化领导机构,具体负责组织滨湖教育信息化工程的规划实施工作。建立了滨湖区电教站,负责全区教育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并有效地为学校和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随后,全区各学校成立现代教育技术处,负责建设、管理、维护校园网络,同时不断充实网络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断推进“校校通”建设进度和规范管理,积极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充分调动了全区教育工作者参与“校校通”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全区信息化平台高速、高质发展的和谐环境。

2.实现“校校通”,硬件设施是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形成特色、软硬并举、资源共享、应用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先后制定了《校园网建设标准》、《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规范》等一系列建设标准和考核验收标准。我们还从区级层面落实学校购机补贴、建设校园网补贴、办公用机和信息化教室建设补贴等激励机制,逐步完善学校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室、电教专用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专用教室建设,宽带接入无锡教育城域网,信息点到班级、办公室及各个专用教室,积极营造数字化校园环境。

3.实现“校校通”,教师培训是关键

以“校校通”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学校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人”的要素应该是整个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灵魂。没有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就没有教育的信息化。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教师首先需要“熟练掌握相应技术”,继而能“有效地将技术应用于教学”。

在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的工作中,我们通过培训班、讲座、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组织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学科教师,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技能培训。

我们转变培训观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教师目前工作的难点和未来工作的需求点,从教师发展出发,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要,以此来确定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从内容到形式,真正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实现“校校通”,资源建设是核心

教育资源是“校校通”工程建设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整合一个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为整个区域提供量大、质优的教育资源服务系统,是切实减轻教师负担,促进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未来几年内,滨湖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目标是:在应用好省市资源的基础上,在区信息办建设功能齐全的滨湖区教育网站,发挥基层学校的作用,采用分布式技术,集中基层学校的教育资源信息;资源由各校存储,同步更新;通过宽带网络,构建一个覆盖全区的教育资源网,便于学校教师浏览下载。

以滨湖教师研修网为平台,我们加强区级资源的建设,提供优质、充足的课程资源,使本区所有教师都能基本胜任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缩小学校差距,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这样做既减轻了教师不必要的负担和重复劳动,使其集中精力用于学习和思考,也调动了大部分教师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形成群体合作的教研文化。

5.实现“校校通”,科学研究是保障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课题研究形成了“工作与研究一体化,研究方法综合化,研究内容系列化,课题管理网络化”的良好局面。课题通过网络实现动态管理,强调了课题的过程管理,推进了学校科研向更高层次发展。课题研究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通过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不但可以建设适用的校本资源库,建立一批高质量的专题性学习网站;还可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应用水平。

我区四所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即将全部结题。我们将通过每年召开的中小学整合教学观摩研讨会,总结推广研究成果,提升全区学校开展整合教学的水平。

6.实现“校校通”,建好窗口网站是亮点

我区依托三大网络平台,构建学校、教师、家长、社区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一是全力建好滨湖教育政务网(省略)。以滨湖教育政务网为平台,引领全区实现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成以多媒体和校园网络为技术基础的、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的、以数据库为核心管理的滨湖教育政务网。该网站内联全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外联全国各省市,是滨湖区教育系统的门户网站。

二是努力办好滨湖区网上家长学校(省略),帮助和指导家长科学教子,并力求做到关爱每一位孩子,关注每一个家庭,关心每一所学校。借助各种网络技术手段,实现家长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实时快捷连接,有效解决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沟通不畅的难题。

三是倾力打造滨湖教师研修网(省略),使之成为教师职业生命发展的载体。立足以教师为本,提供针对教师个体研修的服务;立足于同伴互助,提供针对团队的协作式学习服务;立足于专业引领,提供与梯队专家交流的服务平台;立足于建设学习型社区,引导区域内学校、教师的校本研修走出本校或本区域的局限;立足于优质资源放大,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7.建设“物联网教育-比特实验室”实现梦想

“物联网教育-比特实验室”是当今世界领先的物联网传感科技。滨湖区政府、滨湖教育局在2010年9月提出了在全区中小学再建设10个比特实验室的工作计划。

比特实验室课程在滨湖区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育红小学、河埒中学、蠡园中心小学等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产生了2名全国小发明家、5名创意设计家以及200多件充满独特创意的电子传感作品和上百篇感人肺腑的作文。

全区学校通过与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合作共同研究机器人教学,建立了机器人工作室,创办机器人俱乐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团结合作、共同探究、互帮互助的精神,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校校通”工程建设是一项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其建设规划和实施是一个从决策者和管理者到教师都需要更新观念、统一认识、不断磨合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挖掘各类教育资源的过程,是一个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重整和优化配置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过程。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措施

【分类号】G434

信息技术是一种实用强及影响范围较广的现代化技术,其不仅在我国生产领域及工业技术领域得到了普及,而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其与学科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教育实践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契机,找到一种深度融合的最佳途径,以此为学生安排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广泛参与到整个教学实践活动中,以此提升教学质量。

1.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两者深度融合的理论基础

按照深度融合理论的概念阐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二者进行深度融合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全面实现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手段创新和教学模式创新,以此将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到整个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故这种创新教育模式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两者深度融合的有效措施

2.1智慧学科教学课堂的创建

现代课堂教学应在翻转课堂教学理论基础上,对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本文认为,为了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二者深度融合的效果,有必要创建一种智慧课堂,教研组应以月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智慧课堂教研活动。在此教研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将自己的教研成果公布于众。具体构建方式及实施模块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以网络为技术平台进行学习

在教学活动实施前,教师应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比如,微课资源及学习效果当堂自评卡、课堂学习任务卡等。学生可将其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自评标准,在家中或图书馆等公共、私人空间利用网络渠道进行自主学习,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疑惑,可网络在线进行沟通交流。

(2)通过学习效果自评卡进行自主学习检测

学习效果卡完全可以取代教师课堂监督及当堂检测。学生只需利用教师下发的自检卡,就可全面对自己的预习及独立学习成果进行检测评估,以此可全面了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在事后进行全面、系统总结,以此形成书面报告。对重点问题及常见问题应集中分类,并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解决。

(3)教师分组进行集体合作

智慧课堂的实施离不开学生集体合作,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只有通过信息共享及资源共享,才能实现信息对称。故教师应在课后系统寻找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问并在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也可通过角色互换、任务分配及角色模拟,实现信息交流沟通,以此解决问题。

(4)课堂练习巩固

学生通过课堂进行自主学习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检情况及学生互检情况和教师检测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此为学生进行适当指导。在此过程中,学生可采用为知笔记这一信息化学习工具,对自己学习过程中反复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总结,以此实现随时随地在线复习和观看。

2.2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工作不断深入,信息化时代原有的教育资源已难以全面适应师生个性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师一方面应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发富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应以现代化教学目标为总体要求,适当扩大教学资源总量。通过信息交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在线升级。比如,常见的微课这种网络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教学水平,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资源,由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云端自由上传与下载学习平台,其也可将自己的学习资源存储于云端,使教学课堂由固定式变为移动式[2]。

2.3学科研修平台的构建

在此过程主要包括四个不同的实践环节,一是上传预案、二是团队磨课、三是观课评课、四是教学实践反思与总结[3]。通过这四个不同的实践环节,学生学习质量会显著提升。具体而言,在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对开课伙伴进行合理选择,以此组成开课团队;当明确教学任务后,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沟通交流,以此对教学方案进行编写与设计,并将总体教学实施计划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在线优化课件提供良好的途径。

其次,课程研修团队应ι杓品桨附行讨论、商议,通过在线方式将修改意见上传,以此利用信息化技术组织专业教师展开观课与评估活动。研修团队应全员参与,共同通过网络听课并在课堂中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评价,进行自我批评与批评,以此扬长避短,提升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

此外,在最后的教育考评阶段,教师应该通过对整个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思索及总结,从而撰写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估书,并将其上传至研修网络,以供其他教学人员进行借鉴学习及反思和总结等。

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技术在当前的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实践。本文通过应用研究发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二者进行有效融合,能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及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v.34;No.364 02:58-62+67.

[2]蔡F君,芦萍萍,黄慧娟.信息技术与教学缘何难以深度融合――兼论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需正确处理的几组重要关系[J].电化教育研究,2014,v.35;No.258 10:23-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