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一数教案

数一数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26 20:36:18

数一数教案

数一数教案篇(1)

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个独特的见解会为学生带来长久的收益。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

(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立体图、平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

1、小明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小明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2、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和妈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三、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四、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五、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巩固旧知进行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卡)

10+2= 4+10= 13-3= 12-10= 6+10= 10+5= 15-5= 17-10=

[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

(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

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师板演用小棒代替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板书:30+2=3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30+3= 6+20= 70+8= 9+40=

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63-3= 57-7= 48-8= 29-9=

[请多个学生说说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与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三、运用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50+6=56 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图片

3.我当小法官

4+60=46 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 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 90+6=?

[出示小兔和小猫他们那分别对应同一道题,结果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小兔对还是小猫对,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出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学生在明白算理及仔细观察对比下选出正确的。最后一组题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进一步巩固]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出示一张春天的景进行情景创设,﹙春天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在出游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需要你们来解决﹚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看后先进行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请个别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0+3=4343

五、全课总结:

数一数教案篇(2)

教学案例基本信息

对应信息技术主题

T12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开始时间

8:00

结束时间

8:40

学科

数学

学段

年级

案例名称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

教材

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教材第二册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年12

教学案例设计参与人员

分工(可修改)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庞役臣

坨里中心校

实施者

庞役臣

坨里中心校

学科指导者

李文英

坨里中心校

信息技术指导者

邢泽龙

坨里中心校

课件制作者

庞役臣

坨里中心校

课程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方面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法则到算理、由单向思维到逆向思维的过程。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是需要学生自主动手探究、动脑思考,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建构的过程。本节课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图片演示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等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信息技术环境软硬件要求及搭建环境情况

台式计算机、白板、实物投影仪

教学背景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是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对于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中的例题与主题图有关,通过解决学校阅览室发生的问题来学习此部分内容。所以,要充分创设好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取信息能力。教材提示通过小棒直观、动手操作形式,帮助学生学会算法,理解算理,突出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由操作层面提升到思维层面,在自主建构中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口算,即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和的十位比原来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多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能较熟练地运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口算方法进行计算,解决问题。

3、在观察中动脑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二(1)班图书架:

故事书25本,作文书5本,动漫小说9本,科技书69本,《十万个为什么》3本。

2.根据信息,任意选两种图书的

数量,你能编一道加法问题,并列出算式吗?

3.根据学生回答结果把算式分类

学生观察图意,思考: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回答

在练习本书写

分出学过的并计算和要学习的新知

创设适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落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结合算式特点,引导学生分类,不仅培养学生分类解决问题的思想,而且引出知识的生长点。

出示图文并茂的题干,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不认识的字看图片就可以了。利用图片激发兴趣。

10分钟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请你从六个算式中,任选一个来研究怎样算,可以借助小棒来探究。算完后和同桌交流。

小棒探究算理和拆分凑十等方法探究

数形结合将抽象的算理算法变成相应的直观形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动手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实现抽象问题直观化;在互动交流中,实现思维碰撞,算法多样化、优化;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中,进一步理解算理,明白“通法”,实现思维条理化。

出示小棒算理过程图片并使用白板技术在上边圈一圈,形成个位够十向前一位进一的直观效果,帮助理解。

18分钟

三、巩固新知,实际运用

1.看书P32例题,说一说图意。

看几种计算方法,想一想还有什么算法。

提出不懂的问题。

完成33页3题。

(4)完成33页4题

2.判断,并说明理由。(完成学习单上的试题)

先计算,再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

试着写一组算式

完成练习并交流。

练习的质与量,决定了学生技能的形成。这里既有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专项训练,又有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与不进位的交错训练。同时结合学生易出现的错误类型,让学生进行判断,可以实现学生理解算理、巩固算法的目的,“说明理由”的安排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练习设计与情境有机结合,学生会体验到学习数学很有用。

出示练习题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做题结果

10分钟

四、总结本课,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根据所学回答

课堂小结

形成记忆

2分钟

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方式

完成学习单上的试题

1.

27+5=

先算(

)加(

)得(

再算(

)加(

)得(

书写:

正确:

2.

42+9=

1

3+37=4

书写:

正确:

3.

54+

﹥60

可以填(

书写:

正确:

4.

一辆中巴车能坐50人,胡老师带了38个男生和7名女生,这辆中巴车能坐下吗?

书写:

正确:

5.游乐园

射击:每次3元;   划船:每次9元;   木马:每次6元;

飓(jù)风转椅:每次15元;

根据以上信息,自己提一个两位数加一位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书写:

正确:

总计:书写:(

正确:(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未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一、情境创设贯穿始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以”图书”这个大情境贯穿始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根据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实现新旧知识的沟通联系。引发要研究的数学问题。

二、数学思想无痕渗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类思想,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数形结合思想,将抽象变直观,符合学生思维水平;对应思想,有助于理解了算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三、计算与实际问题结合——体现数学计算的价值。

课始、课尾的实际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的机会,学生无痕地体验了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很有用。

四、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算法多样,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总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起到了教师主导的作用。体现了先放后收的教学策略。

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是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对于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中的例题与主题图有关,通过解决学校阅览室发生的问题来学习此部分内容。所以,我充分创设好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选择学生喜欢的图书为主题,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取信息能力。通过自己摆小棒直观、动手操作形式,帮助学生学会算法,理解算理,突出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由操作层面提升到思维层面,在自主建构中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口算,即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和的十位比原来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多1)。这部分教学从小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一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口算。知识生长点是:个位满十的处理,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和的十位数比原数的十位数多一。利用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知识,实现方法迁移。

这部分的学习个别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计算方法、说明算理,有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通过生生、师生互动进行交流,并给予适时地点拨、引导逐步熟练,但是学生还是掌握了方法。总的说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以”图书”这个大情境贯穿始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根据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实现新旧知识的沟通联系。引发要研究的数学问题。

二、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类思想,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数形结合思想,将抽象变直观,符合学生思维水平;对应思想,有助于理解了算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三、练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体现数学就在身边。

课始、课尾的实际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的机会,学生无痕地体验了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很有用。

四、以自主探究为主——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数一数教案篇(3)

关键词:C语言教学;函数分类;函数编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056-03

1前言

很多从事C语言教学的高职高专老师感到学生学习函数时很吃力,而且效果不好。学生学了之后,语法知识知道一些,但具体编程能力则很弱。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下面先从分析传统教学方案开始。

为了便于叙述,下面我们所讨论的内容仅限于如何进行函数的定义与调用。

2传统教学方案概要及分析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案,其概要如下。

2.1传统教学方案概要

(1) 教学目标

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如形参、实参、调用等;掌握函数的定义、声明、调用等语法规定;掌握函数的参数使用格式及其数据传递的机理。

(2) 教学内容及安排

1) 函数定义的三种形式及其定义格式。具体包括:无参函数、有参函数、空函数。

2) 形参、实参与返回值。具体包括:形参、实参与返回值的概念;形参、实参的若干注意点;return语句的格式及其作用;函数类型,默认的函数类型。

3) 函数的调用。具体包括:函数调用以及函数调用的三种方式――函数单独作为语句、函数作为一个表达式、函数作为另一个函数调用的实参。

4) 函数的声明。具体包括:函数的声明格式、函数声明的位置,什么情况下可以省略函数的声明。

5) 函数定义和调用举例。

上述方案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语法知识,包括上述的1~4,第二部分是函数编程举例,即上述的5。

2.2传统方案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问题

(1) 语法角度的罗列对编程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传统方案中,语法知识是从语法角度系统地进行罗列,从函数形式、参数等分别进行介绍,这种语法角度的罗列对编程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学生编程时不知道该选择哪种形式。

(2) 开始时过多的语法介绍影响了编程实例的讲解效果

传统方案中首先系统详细介绍函数、形参、实参等概念与语法知识,这些概念讲授花了大量时间,学生的接受效果却不理想,后面的函数编程等实用知识的讲授时间不够,学生就更难以接受了。

(3) 编程思路与步骤方面的训练不够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拿到一个涉及函数的编程题目,如何开始着手编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和思路,针对不同的问题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这在传统教学方案中训练不够。

由于高职高专传统教学方案存在的上述问题,导致学生学完之后掌握了不少的语法知识,但碰到实际编程题目时还是有困难。

由此可见,设计一种新教学方案时,应该首先考虑编程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的函数分类方法。

3一种新的函数分类方法

从语法角度,通常是从参数个数和有无函数体方面将函数分为无参函数、有参函数、空函数三类,但这种分类方法对学生编程帮助不大。为了让学生能最快掌握编程方法,需要一种新的函数分类方法。

从编程角度,我们通常首先考虑编写函数的目的,然后着手编写和使用函数。根据编写函数的目的、功能或者说用途,函数可以被分为以下三类:

1) 求值类函数:使用这种函数是为了求一个值。如函数A,其功能是根据收入计算一个人的所得税。

2) 判断类函数:使用这种函数是为了检查一个判断是否成立。如函数B,其功能是判断一个整数是不是素数。

3) 操作类函数:使用这种函数是为了完成某一项操作。如函数C,其功能是将一个数组进行排序。

上述三种类型的函数在定义和调用时其方法均有明显的差异。学生拿到涉及函数的编程题目时,应该首先分析所要编写的函数是上述的哪一种类型,然后再采取相应的编程方法。

4新教学方案

基于上述新的函数分类方法,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给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案,其核心指导思想是:根据不同的函数类别,分别给出完整的一套编程方法,最快最直接地教会学生如何编写和使用函数。

4.1教学目标

新教学方案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从编程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尽快让学生学会编写和使用函数。

4.2教学内容和安排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函数最基本的概念,但不需占用过多教学课时,要把最主要的时间放在编程方法的传授。至于各概念与语法细节的进一步掌握,应该通过学生多编程而逐步加深理解。

(1) 通过认识法理解各概念

给出少数几个程序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函数、函数头、函数体、形参、实参、调用、定义等概念,在讲解概念时尽量简化,让出更多教学课时传授编程方法。

(2) 传授各种类型的函数编程方法

1) 求值类函数的定义与调用。讲解求值类函数定义和调用方法:

求值类函数的一般定义格式:

函数值类型 函数名(类型 形参1, 类型 形参2, ……)

{

根据形参的值计算所求的值;

return 结果;

}

求值类函数的定义步骤是:

① 编写函数头:根据函数所求值的数据类型确定函数值类型,分析函数要提供的参数及其类型从而确定形参。

② 编写函数体:根据提供的参数 (即形参) ,求出所需的值,最后返回 (return) 该值。

求值类函数在调用时通常作为表达式使用,可用于赋值、输出、运算、或作为另一个函数调用的实参。调用格式:

函数名(实参1,实参2,……)

在讲授中,应多举例子让学生完全理解与掌握其方法。

2) 判断类函数的定义与调用。讲解判断类函数定义和调用方法。

判断类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求值类函数,其值为1或者0,表示判断成立与不成立。因此判断类函数值的类型固定为int。下面给出判断类函数的一种参考格式:

int 函数名(类型 形参1, 类型 形参2, ……)

{

int f; /* 代表判断结果 */

根据形参的值进行判断,判断成立则令f为1,否则令f为0

return f;/* 将判断结果返回 */

}

判断类函数调用时通常用于在选择结构或循环结构中作为判断条件。如:

if (函数名(实参1, 实参2,......)==1)......

在讲授中,通过举例让学生完全理解与掌握其方法。

3) 操作类函数的定义与调用。讲解操作类函数定义和调用方法。

操作类函数不是为了求值,即函数没有值,其函数值的数据类型是void。函数体中不能使用return (值); 语句来返回一个值,但可以使用return来结束函数的运行返回到主调函数。

操作类函数定义格式:

void 函数名(类型 形参1, 类型 形参2, ……)

{

根据形参的值进行处理

return;/*或者无return */

}

操作类函数调用时通常单独作为语句,其调用格式:

函数名(实参1,实参2,……);

在讲授中,通过举例让学生完全理解与掌握其方法。

(3) 综合编程举例

再举若干编程例子,引导学生如何判断函数的类型,然后再根据前面传授的方法进行编程,巩固学生的编程能力。

4.3一个编程实例教学设计概要

下面给出一个具体编程实例的教学设计,为方便说明主要问题,忽略了其他的一些教学细节。

例:编写函数计算一个整数的阶乘。利用函数计算8!-4! 5!。

编程步骤:

1) 判断函数类型。所要编写的函数是为了求值――阶乘,因此是求值类函数,下面其定义和调用将采用前面给出的方法。

2) 编写函数头。函数值 (即阶乘) 的数据类型为int,因此函数的数据类型为int。求阶乘需要提供一个整数(即形参),据此可以写出函数头。

int jiecheng(int x)

3) 编写函数体。函数体的内容是求出形参 (在这里是x) 的阶乘,然后将其返回。

{

int r,i;

r=1;

for(i=1;i

return r;

}

4) 函数调用。main函数中调用求值类函数时,需要提供实参,然后将函数值作为表达式进行运算。

main()

{

printf("%d\n", jiecheng(8)-jiecheng(4)* jiecheng (5));

}

注意:在讲解时要时时联系4.2.2中的编程方法。通过例子的讲解使得学生对4.2.2中的编程方法加深理解并能灵活运用。

4.4若干注意点

(1) 语法细节的淡化

在传授编程方法时应尽量淡化或避开一些语法细节,比如避免在一开始过多强调函数的声明及其各种可省略声明的条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函数定义在前、调用在后,避开函数声明;编程举例时避免向学生传授如何省略函数头前面的函数值类型,引导学生所有函数定义时都要加上类型说明;避免一开始就向学生传授参数传递的机理,可在编程举例时引导学生如何提供不同的参数让函数进行相应的处理,让学生对实参和形参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掌握一种函数以后,再传授下一种函数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要把求值、判断、操作这三种函数的编程方法一下子传授给学生。可以先传授求值类函数的编程方法,然后多举例子,让学生充分掌握后,再传授其他两种函数的编程方法。

(3) 涉及函数的程序分析

程序分析是提高程序调试与维护能力的基础。在学生能够顺利进行编程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程序分析能力的训练。

避免在学生尚未掌握编程方法时就引导学生进行程序分析,等学生能熟练地自主编程以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程序分析,使得学生编程碰到错误时能够自己解决。

5两种教学方案对比

5.1目标定位与侧重点不同

传统教学方案中重点在于各语法知识点,编程方法则不突出;新教学方案中重点在于介绍三类函数的编程方法,语法知识点尽量淡化。

5.2传授的角度不同

传统教学方案从语法角度进行教学,有利于掌握语法知识点,不利于掌握编程方法;新教学方案从编程角度进行教学,与编程者编程时的思路更加吻合,更容易掌握方法。

5.3效果对比

传统教学方案的优势是能全面介绍语法知识,让学生能全面准确地理解所有概念和语法,劣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较难自主编程;新教学方案的优势是学生能很快自主编程,劣势是对个别概念和语法不能一下子全面准确掌握,需要在编程过程中逐步加深体会。

5.4适合的学生对象不同

新教学方案较适合高职高专类学生,对于基础较好的本科学生或者已经学过其他语言的学生,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案。

6结束语

笔者采用新的教学方案进行了三年的高职高专教学,与之前的教学情况相比,发现大部分学生均能较快掌握编程要领,自主进行编程。

参考文献

[1] 徐晓,匡泰,涂嘉庆等. 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程[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数一数教案篇(4)

    师:(出示统计表) 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情况统计表

        城 市 名 称         小 学 生 人 数

            A                91995

            B                94955

            C                95955

            D                98955

    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能知道什么?

    生1:我知道A城市小学生最少,D城市小学生最多。

    生2:我知道这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的后三位数都是995,万位上都是9。

    生3:我知道这四个城市的人数都比9万多,都比10万少。

    师:同学们真会发现!这些数据都是经过认真调查统计获取的,一个不多,一个不少,都是准确数。(板书:准确数)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说得这样准确,而是主说出大约是多少。例如,我们班有67人,大约是几十人?

    生:大约是70人。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67人接近70人,所以大约是70人。

    师:像这几个城市的小学生分别大约是多少万人,为什么?

    生1:A城市大约是9万人,因为91955接近9万。

    生2:B城市大约也是9万人,94955也接近9万。

    生3:C城市大约是10万人,因为95955接近10万。

    生4:D城市大约是10万人,因为98955也接近10万。

    (师进而引出“近似数”和“≈”,板书如下:)

        91955≈9万

        94955≈9万

        95955≈10万

        98955≈10万

    师:刚才我们把这几个数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为什么有的约等于9万,而有的约等于我10万,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看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这几个数只有千位上的数不同,千位上是1、4,近似数是9万。

    生2:我有补充!千位上是5、8,近似数是10万。

     生2:我发现这几个数的近似数与千位上的数有关系,如果千位上的数比5小,这个数就更接近9万,所以它们的近似数是9万;如果比5大或等于5,这个数更接近10万,所以它们的近似数就是10万。

    师:同学们说的太妙了!如果把一个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关键要看千位上的数,如果小于5就舍去,如果满5就向前一位进“1”再把后面的数舍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四舍五入法”。

    生1:老师,我有不同意见!如果千位上是5,而这个数不是95955,而是95000,我觉得它的近似数可以是9万!就不能“五入”了!

    生2:但也可以是10万!

    生3:我认为既可以是9万,也可以是10万!

    师:能讲讲道理吗?

    生1:因为95000比9万多5000,比10万少5000,它既接近9万,也接近10万,所以它的近似数可以是9万,也可以是10万。

    生2:因为95000离9万和10万一样远,所以说它的近似数是9万行,是10万也行。

    师:你们说的还真让人信服!像95000的近似数,完全可以这样理解!还有其它不同意见吗?

    ……

二、反思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教师要用动态的眼光,钻研教材,营造体验式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深刻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受体验,最大限度促进自身发展。本案例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尽管如此,教材的编排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难以展现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教师应想方设法为抽象的教材内容选择、补充生活背景,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易于感受。本案例通过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的统计表,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67人大约是几十人,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大约是多少万人,并谈谈理由。从学生用“接近”一词来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近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近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数一数教案篇(5)

关键词:学案;引导式;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有效性。源于“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主体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而提出的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导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案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引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为完成学习任务所使用的学习方案。有好多教师认为学案就是教案,其实不然首先对教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现在教育理念认为,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在研读课本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和教材组织及教学方法的案例。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学案为载体决定了学案是重中之重。教师设计学案时,内容、书写、流程都要有严格的控制,集体备课后定稿。

学案应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学生用的学习方案,它侧重于学习内容的设计;二是教师用的教学方案,它侧重于指导如何学,它主要是围绕学案中“问题讨论”或教材的重难点所进行的课堂教学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得以提高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

学生用的学习方案案应分为自学、课堂教学、课下作业、课后反思四个部分。

一、提前一天发学案,学生完成自学部分,并对整体知识有所把握

学案设计的核心是将学习活动起点由课上延伸到课前。学案中自学部分应该坚持针对性、循序渐进、可操作性、目的明确性的原则。自学部分通过展示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填空式的知识结构图,真正实现先学后教。学生课前通过学案了解本节课的内容,试着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概念、公式、题型,列出自己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效的先学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示。自学指导,是学案教学的一部分,是指教给学生怎样去学的指导方案,是教师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的步骤和方法的指导方案。自学指导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教师就是这座“桥”的设计建设者。

二、课前召集小组长开会,有的放矢

教师课前要召集各小组长开会,了解他们的疑难问题,给予指导。这样他们感觉到教师的重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有针对性地二次备课,有的放矢。

三、学习方案中课堂教学部分必须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为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从重教师本位、轻学生本位的教育误区中解放出来。

2.梯度性原则。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注重将难易不一、杂乱无章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个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3.探究性原则。探究的落脚点应当是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发现更多的问题,培养学生大胆怀疑、不断创新的发现问题的能力。

4.问题情境原则。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将重要的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课型可以分为预习课、互动课、测评课。既是几种不同的课型,又互相交叉。任何一种课型,学案的作用是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它以帮助学生学习为根本出发点,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教师要敏捷地感知学生需要,不同时刻扮演不同的角色,跟学案相得益彰,共同起好“导”的作用。

“学案”不能代替课本,“学案”不能等同于课本内容的搬家,更不能通过“学案”把课内的训练转向课外,进行重点讲解。

反思是“学生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关键因素”。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学生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提倡每一堂课都要给学生留出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称之为高效课堂上的“留白”。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既是对师生的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们应乘着新课改的东风,根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理,结合“自主学习、精讲活练、当堂达标”的和谐教育原则及“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新课堂理念,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学与教的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开拓学数学、教数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关士伟、臧淑梅,《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

2.王松、张云,《当代时代与教师》[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

3.梁励,《论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历史教学》,2004.4

数一数教案篇(6)

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DD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全册重、难点:

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61课时

1、

数一数………………………………………………约1课时

2、

比一比………………………………………………约2课时

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

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

分类…………………………………………………约2课时

6、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1课时

7、

11—20各数的认识…………………………………约4课时

8、

认识钟表……………………………………………约2课时

9、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10、

数一数教案篇(7)

关键词:高等数学;数学建模;案例;渗透

一、数学建模思想方法

采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事物就称之为数学模型。严格的数学语言描述各种现象,会使所描述的实际现象更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用抽象的数学模型替代实际物体的实验,也是实际操作的理论模式替代。数学建模思想方法是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用数学的方式反映或者近似地刻画实际问题,得到实际问题的数学化描述。数学建模属于应用数学,其过程是要将实际问题经过分析、简化及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之后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或得到更多地结果,再经过实际问题的检验。数学建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它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实际材料、获取有用信息、建立数学模型、得出数学结论、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数学课程中就有很多这类好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二、高等数学教学中一个数学建模案例――导数及其应用

案例教学要经过课前周密的策划和准备,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

导数理论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是高等数学教学中很好的一个数学建模案例。

(一)导数的原型和概念。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有其物理原型和数学原型,是通过解决物理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曲线切线的几何问题而抽象出来的,是特殊的极限,物体在时刻t0的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的极限V■=■V■=■■=■■,割线PQ的斜率k′的极限k就应是曲线过点P的切线斜率k=■■=■■,两者的实际意义完全不同,从数学角度来看,它们数学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函数增量与自变量增量比值■的极限(当x0),是函数变化快慢程度的反映,其定义为:设函数y=f(x)在点x0的某个邻域内定义,且当自变量x在x0取得增量x时。若极限■■==■■存在,则称函数y=f(x)在点x=x0处可导(或存在导数),称极限值为函数y=f(x)在点x=x0处的导数(或微商),记为f′(x0)或 若极限■■==■■不存在,则称函数f(x)在点x0处不可导。

(二)导数与微分的理论体系。函数y=f(x)在点x=x0处的导数是一个构造性的定义,它是连续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由定义得到导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复合函数的链式求导法则、反函数的导数,从而得到6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进而解决了初等函数的导数问题。函数y=f(x)在点x=x0处的导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左右导数存在且相等。以上理论主要用来讨论函数在一点的导数或导函数的计算问题。

微分的理论有:函数y=f(x)在点x=x0处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函数y=f(x)在点x=x0处可微,建立了函数改变量与导数(微分)的近似关系,微分的洛尔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和泰勒公式,建立了函数与导数的公式关系,或是将函数近似表系数为各阶导数的多项式,借用导数的性质来解决函数问题。

(三)导数的广泛应用。应用导数解决的问题是广泛的,基本应用是解决函数曲线问题,利用微分理论将函数问题转化为利用导数的性质给予解决,很多问题只需用到一、二阶导数的正负号就能解决,导数不仅在数学上,而且在物理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也是开展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