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伊朗核协议

伊朗核协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23 06:02:01

伊朗核协议

伊朗核协议篇(1)

去年7月伊朗核问题谈判达成全面协议,毫无疑问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在伊朗国内,总统鲁哈尼更是因此声望高涨,当时伊朗甚至有声音表示,鲁哈尼可以高枕无忧地获得第二个总统任期(明年5月伊朗将举行总统大选)。而在今年2月举行的议会选举中,伊朗议会长期由保守派垄断的格局被打破,伊朗政坛开启了改革派和保守派势力均衡的新时代。然而,伊朗也有一些人不看好或者反对核协议,特别是随着核协议执行不力,伊朗国内对核协议的质疑声日益增多,鲁哈尼的个人声望也受到冲击,以强硬著称的前总统内贾德则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给伊朗政局形势带来新的变数。

鲁哈尼总统对核协议的坚守

鲁哈尼无疑是核协议的最坚定支持者之一。早在前总统哈塔米任内,鲁哈尼就曾担任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寻求与国际社会合作解决伊朗核问题,并于2003年与英法德三国达成暂停铀浓缩活动的协议。2005年内贾德上台后宣布重启铀浓缩活动,鲁哈尼随之去职。2013年4月鲁哈尼宣布参加总统大选,不管是在大选中还是赢得大选后,鲁哈尼均强调尽快解决核问题、改善或增进与其他国家关系对于伊朗的积极意义。在鲁哈尼看来,伊朗若要发展,就要改变糟糕的对外关系;若要改变糟糕的对外关系,就要改善与美国的关系;若要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就要积极面对华盛顿非常看重的核问题。现实的发展需要,再加上既往的理念和经历,促使鲁哈尼出任总统后力推与国际社会的核谈判。而在历经多年的核危机和国际制裁后,大部分伊朗民众也支持通过谈判解决核问题――毕竟和谈比战争更受欢迎。这一点从核协议达成后许多伊朗民众奔向德黑兰街头欢呼雀跃就可以看出。民众对核谈判的支持和期待,也是鲁哈尼放手一搏的关键因素。目前来看,核协议能否顺利执行、能否给伊朗经济发展注入有效推动力,已经成为衡量鲁哈尼总统政绩的关键性指标,在这种情况下,鲁哈尼自然是坚决捍卫核协议。

今年1月16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证实伊朗完成开始执行全面协议的必要准备步骤,核协议正式执行。欧盟、美国、日本随后宣布解除对伊朗相关制裁。核协议的执行的确给伊朗带来了一些收益,比如自2010年以来伊朗地毯被禁止进入美国,今年1月第一批伊朗地毯顺利出口美国。据统计,今年前四个月伊朗向世界各地出口地毯约830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40%。今年6月,伊朗化工贸易公司总裁迈赫迪・沙立夫・尼克纳法斯表示,后制裁时代伊朗石化产品出口增加了35%。与此同时,伊朗外交部负责人权和国际事务的副部长也说,伊朗的经济状况在核协议执行后呈上升趋势,伊朗银行已经开始尝试与国际金融网接轨,石油出口提高了两倍,各项合同和谅解备忘录也正在执行中。

除了有形的物质收益,伊朗的国际形象也有所改善。伊朗资深政治家、利益委员会主席拉夫桑贾尼表示,核协议催生了国际信任,证明伊朗并没有试图危害国际社会,这对伊朗国际形象的改善起到推动作用。拉夫桑贾尼本人非常看重核协议的积极意义,认为该协议对伊朗比对其他签署方更有利。

伊朗围绕核协议产生的争议

应该说,伊朗官方图谋国家发展、主张与国际社会谈判解决核问题的人为数不少。事实上,如果没有官方相当强大的推动力,如果没有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同意,伊朗也不会与有关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核协议。作为对伊朗内政外交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头号人物,哈梅内伊曾不止一次赞扬伊朗核谈代表,这让鲁哈尼等核谈判和核协议的支持者甚感欣慰。

但是,哈梅内伊与鲁哈尼在核协议和美国问题上的态度有相当大差别,比如哈梅内伊质疑核协议的经济收益,认为人民的生活在核协议签署后并没有实质性变化,而鲁哈尼则称赞核协议驱散了笼罩在伊朗上空的战争阴云,便利了伊朗原油的出口。今年6月,哈梅内伊在一个活动上说,核协议有很多模棱两可的地方,这为对方不遵守协议创造了条件,他强调如果美国威胁要撕毁核协议,那么伊朗就将烧毁该协议。但是在同一个活动上,鲁哈尼则强调核谈判确定了伊朗人民的核权利,并取消了压迫性决议。哈梅内伊要求施加于伊朗的国际制裁应该立即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点儿一点儿地逐步解除,认为美国没能有效地执行核协议条款,伊朗不能与这样言而无信的国家打交道,反对伊朗和美国进行其他事项的谈判。鲁哈尼虽然认同哈梅内伊对美国的评价,但是坚持认为核协议给伊朗带来更好的发展环境,而且他一直希望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世界大国进行更多的直接交往,如果在这方面能够取得进展,不仅有助于伊朗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他竞选连任。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伊朗国内对核协议的热情确实明显下降。根据美国马里兰大学国际和安全研究中心今年7月公布的伊朗民意调查报告(注:笔者对该报告的某些调查数据有质疑),在核协议签署一周年之际,民众对该协议的支持率已经从最初的76%下降到63%,伊朗社会在核协议问题上产生明显分裂。核协议更是引发了伊朗强硬势力日益广泛的质疑。在核协议达成的次日,哈梅内伊称参与核谈判的六大国中有不值得信任的国家,此言论普遍被伊朗人理解为是对美国和英国的指责,一些不满核协议的伊朗势力据此提高了对核协议的批评烈度,认为该协议甚至连伊朗的底线都没有达到。在伊朗拥有强大影响力的伊斯兰革命卫队直言核协议危及国家安全,革命卫队司令贾法里谴责该决议干涉伊朗的军事行动,触及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设置的底线,声称永远也不会接受包括核协议在内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今年7月,伊朗议会议长拉里贾尼也警告说,如果核协议进展不利而且再产生新问题的话,伊朗并非没有取消核协议的可能。

显然,支持核协议、主张与美国进一步沟通的鲁哈尼在国内面临很多挑战。如果没有最高领袖的支持,核协议就无法成功;要获得最高领袖的支持,就要让伊朗从核协议中获得更大的收益。目前看来,这似乎是一个难解的困局。而前总统内贾德正是在这一状况下再次出现在伊朗民众的视野中。

伊朗政治的“内贾德现象”

2005年初次参加总统大选时,内贾德获得了对前任总统哈塔米甚感失望的伊朗大多数选民的支持,但是上台后内贾德鲜明的反西方立场令伊朗成为国际弃儿,其经济政策则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困难,而且社会呈现出宗教强化的特征,这一切引起了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不满。尽管内贾德在2009年赢得连任,但是很多选民质疑内贾德当选的合法性,有关选举黑幕的争议导致伊朗发生剧烈的政治动荡甚至。在2013年卸任总统之际,内贾德被指责为伊朗内外交困的罪魁祸首,其在伊朗的声望降至最低点。

卸任总统一职后,哈梅内伊任命内贾德为伊朗最高政治仲裁机构利益委员会成员。该委员会主要由强硬教士组成,是最高领袖的顾问机构。尽管刚卸任总统时内贾德在伊朗很不受欢迎,但是他仍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尽力团结和领导强硬分子。去年6月,内贾德在任时的内阁成员组建了一个新政党。今年入夏以来,内贾德加大了政治活动力度,在伊朗多地发表公开演讲。内贾德严厉批评鲁哈尼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今年8月还给美国总统奥巴马写公开信,要求华盛顿归还约20亿美元的伊朗资产。一时之间,内贾德的政治影响力扶摇直上,其支持者呼吁他再次参加总统选举。马里兰大学的那份伊朗民意调查显示,内贾德的支持率仅落后于鲁哈尼八个百分点。事实上,在宗教阶层主导国家、虔诚信仰群体仍很庞大的伊朗,具有浓重宗教情结的强硬派代表人物内贾德从来就不曾被遗忘。而且内贾德执政期间,民众在汽油、天然气、电等方面享有福利,政府还每月给每人分发约17美金的现金补贴,再加上内贾德对腐败、不公和资本主义的批评,使得他在农村和穷人中间较受欢迎。但说到底,正是由于核协议未能给伊朗带来预想中的收益,使得鲁哈尼在政治上不断失分,内贾德才得以“乘虚而入”。

不过,尽管鲁哈尼遭遇到日益增多的挑战,但他还是获得了多数伊朗人的支持。目前伊朗国内基本上把核协议执行不力的矛头指向美国,认为是华盛顿蓄意阻挠核协议的实施。因此,如果内贾德继续发动政治攻势,伊朗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恐将受到冲击。出于对伊朗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通盘考虑,今年9月下旬,哈梅内伊公开表示不希望内贾德参加明年的总统选举。在伊朗的现政体下,没有最高领袖的支持是不可能赢得大选的,因此内贾德也很识时务地回应称,将听从最高领袖的建议,不参加明年的总统选举。

虽然内贾德暂时退出,但是鲁哈尼并没有高枕无忧的资本。从哈塔米到内贾德再到鲁哈尼,伊朗政治似乎总是处于某种轮回之中――当温和派总统不能令人满意时,选民倾向于把强硬派推上总统宝座;当强硬派总统同样不尽如人意时,选民又会怀念温和派。当下,核协议推进、与美国关系的发展、国内经济态势等诸多问题都亟需温和派总统鲁哈尼积极回应。

目前,核协议在伊朗仍然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比如仅仅在今年9月,就有多个伊朗政要针对核协议发表看法。虽然伊朗内部对核协议有不同看法,但是该协议被频频提及本身就说明了它在伊朗人心目中的位置,即使是它受到的那些批评,在很大程度上讲也是因为它没能给伊朗带来更多的期望收益,而不是否认它带来了收益。在伊朗亟需发展经济的背景下,核协议的达成和执行代表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国家发展的沉重压力使得某些决策者即使心存不满也不敢轻易抛弃这个方向。再者,核协议本身也是个新事物,而且伊美两国交恶持续了30多年,协议执行过程中不可能不产生一些问题,伊朗决策者也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伊朗核协议篇(2)

一波三折的求核之路

二战后伊朗发展核能的历程极为坎坷,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7?1978年)是伊朗与西方国家开展核能合作的蜜月期。1957年,伊朗作为美国重要盟友,在艾森豪威尔总统“原子能换和平”倡议下,与美国签署了民用原子能合作协议。1967年,伊朗在德黑兰成立了原子能研究中心,美国为该中心提供一台5兆瓦研究用核反应堆,使用高浓缩铀作为燃料。第二年伊朗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在1970年正式批准了该条约。1974年,伊朗与国际核能巨头西门子公司等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德国西门子公司和AEG公司的合资电力企业将为伊朗建造两座1196兆瓦的核电厂,采用德国比布利斯B型核反应堆,计划于1981年全部完工。与此同时,伊朗还获得了瑞典转让的欧洲气体扩散公司“欧迪夫”(Eurodif)10%的股份。为了建造“欧迪夫”铀浓缩工厂,巴列维国王曾经借款10亿美元,1977年又增加借款1.8亿美元。

第二阶段(1979?1988年)是伊朗核能发展的停滞时期。1979年初,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一方面,革命后执政的霍梅尼政权认为发展核武器与伊斯兰教义不符,因此对核能事业并不热心;另一方面,在伊朗激进的革命政策之下,西方国家纷纷与伊朗断交,伊朗的对外核能合作被迫陷于停顿。事实上,截止到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布什尔核电站中的一座核反应堆已经完成了85%,另一座核反应堆也完成了50%。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切断了对德黑兰研究用核反应堆的高浓缩铀供应,迫使该反应堆被关闭多年。伊朗持股的“欧迪夫”国际铀浓缩生产厂也停止了浓缩铀供应。这一时期伊朗的核项目不仅没有任何发展,位于布什尔和达克霍温等地的核设施还在两伊战争期间遭到了伊拉克空军的多次轰炸。

第三阶段(1989?2001年)是伊朗核能项目的重启和恢复时期。两伊战争后期,伊拉克在战场上的技术优势促使伊朗重新考虑恢复核项目。随后,伊朗开始寻求与阿根廷、巴基斯坦等进行核能合作,并着力于培养核技术人才。1989年霍梅尼病逝后,伊朗核项目恢复和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1992年8月,伊朗与俄罗斯在莫斯科签署了建设一座双机组核电厂的协议。1995年1月,双方又进一步签署了在布什尔建造核电站的合作协议,合同价值约8.5亿美元。根据协议,俄罗斯将在利用布什尔核电站已有设施基础上,建造一座轻水核反应堆(VVER-1000),同时为伊朗建造铀浓缩工厂,并提供核技术人才培训。在面临西方封锁和阻挠的情况下,布什尔核电站既要消化吸收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原有设计,又要与时俱进提升抗震系数和安全性,故而工程建设一再拖延。根据伊朗媒体报道,在布什尔核电站一期工程中,有24%的部件来自德国,36%来自伊朗,40%来自俄罗斯。

第四阶段(2002?2015年)是伊朗核项目被“问题化”并逐步走向解决的时期。2002年8月,流亡美国的伊朗反对派组织“全国抵抗委员会”向《纽约时报》披露,伊朗在位于中部的阿拉克和纳坦兹建造了两座秘密核设施。不久,美国情报部门根据侦察卫星拍摄的照片认定其分别为重水核反应堆和浓缩铀加工厂。次年2月,哈塔米总统宣布伊朗已经成功开采出铀,并在伊斯法罕和卡尚建立了浓缩铀工厂。由于9.11事件后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如日中天,正磨刀霍霍地准备在世界各地推行“政权更迭”,新曝光的伊朗核项目遂成为美西方国家广泛关注的“核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博弈和斗争之后,伊朗和有关六国最终在2015年7月达成协议:国际社会逐步解除在核问题上对伊朗的制裁,伊朗则需要接受国际社会的严厉监管,不能将核项目用于任何军事目的。可以说,伊核协议搬走了长期阻碍伊朗开展国际核能合作的巨石,为伊朗核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始终争议不断

在伊朗发展核能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议,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三点。

首先,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伊朗是否需要发展核能?这是以色列和西方国家怀疑伊朗发展核项目动机的最主要理由。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公布的数据,2015年伊朗原油探明储量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名列全球第四位和第二位。但油气资源丰富与发展核能之间似乎并不矛盾。一方面,作为清洁高效的新能源,核能一直倍受世界各国的青睐。凡是有条件的国家大都会积极发展核电事业,能源资源丰富的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也不例外。国际原子能机构2015年公布的《世界核电反应堆》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全球范围内投入运营的核电反应堆共438座,装机容量为376216兆瓦,在建核电反应堆70座,装机容量为68450兆瓦。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快速增长、生产设备落后以及城市化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伊朗在电力和能源方面确实并不丰裕。2010年,伊朗20多个省份中的大部分公共机构因电力短缺而被迫暂时关闭。加上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伊朗还希望通过出口油气资源和少量电力获取外汇,支持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

其次,伊朗发展核能是否会在中东地区造成“核扩散”,乃至诱发新一轮核军备竞赛?一些西方媒体认为,如果在伊朗核问题上达成协议,沙特阿拉伯等国也会要求同样的权利。首先,中东地区近年来确实出现了一波发展核能的浪潮,比如沙特、土耳其、埃及、阿联酋、约旦等国都竞相准备发展核项目,但发展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是全球大势所趋,这一现象与伊朗核项目之间的联系很难得到证实。其次,即便其他国家受伊朗影响开始寻求核项目,这是否会导致新一轮“核扩散”也同样值得商榷。今年5月,由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专家撰写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没有证据表明伊朗核协议是中东地区核扩散的“前奏”,该地区国家是否选择核武器将取决于一系列因素,比如它们对伊朗核能力和意图的认知、对伊朗行为的评估、与伊朗之间的军事平衡、美国和其他国家对其核项目的反应,以及自身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等。事实上,伊朗核协议恰恰说明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有效性,任何国家在此之外寻求核能力的意图和尝试都将面临国际孤立与制裁,其成本之高昂会让其他中东国家不得不望而却步。

最后,伊朗是否会利用民用核能项目最终跨过“核门槛”?在不少反对者看来,核协议只是“延缓”了伊朗发展核武器的时间,未来伊朗仍有可能利用现有核项目发展核军事能力。虽然在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性,此类担心也不无道理,但同样值得商榷。一方面,就实践层面而言,伊朗要想在国际社会重重监管之下发展军事选项难度极大。根据伊核协议,伊朗短期内不可能获得发展核武器所需的足够数量的钚或浓缩铀。协议主要通过两条技术路径来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比如,协议规定伊朗境内只能保留300公斤以下、丰度为3.6%的浓缩铀,只能保留数量被严重削减且效率低下的第一代离心机。同时,不允许伊朗对国内核反应堆使用过的乏燃料进行后处理,这就杜绝了伊朗通过后处理获取钚的可能性。换言之,即便未来伊朗撕毁协议,至少还需要一年以上时间才能获得足够的武器级核材料。在此期间,国际社会将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这一局面,包括采取军事手段进行反制。另一方面,虽然一些民用核项目确实存在着被挪作军事用途的可能,然而这一技术困境并非始自今日。正因为如此,《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作为国际社会防止核扩散的最权威文件,从不否认其他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

长期以来,在全球核不扩散领域也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政策路径的争论,一种强调切断获取核能力的途径,另一种强调消除核扩散的政治意图。如果因为伊朗核项目中潜在的军事能力而要求其完全停止核能项目,则无异于因噎废食、杯弓蛇影。围绕伊朗核项目的这些争论,说到底不过是伊朗与西方关系中巨大信任赤字的体现。而在双方关系的蜜月期,西方国家不仅为伊朗提供了从武器装备到先进核技术与设施在内的一系列帮助,美国核能企业甚至使用伊朗核项目作为广告进行营销宣传。

道路正在变得越来越宽阔

在中东,伊朗是二战后较早开展核能研究的国家之一,并且拥有发展核能产业的抱负、社会基础和工业能力。上世纪70年代,伊朗领导人已经从能源危机中看到了依赖碳氢能源的危险性,认为石油终将有耗尽的一天。在巴列维国王推动下,伊朗利用迅速增加的石油财富,制订了雄心勃勃的核能发展计划,准备在2000年之前建造23座核电厂。尽管此后核项目发展一波三折,但伊朗国内上下从未放弃发展核项目的雄心。华盛顿一家民调机构在2008年初进行的调查显示,虽然伊朗人对于发展核武器态度不一,但高达78%的伊朗人支持本国发展核能,并认为这种权利是“不可剥夺的”。

更重要的是,经过数十年发展,伊朗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核工业体系,从贾钦、萨格汗的铀矿和精炼厂,到纳坦兹、福尔多的铀浓缩工厂,再到中东第一座正在运营的布什尔核电厂,为未来伊朗发展核能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2月,伊朗原子能组织宣布已经挑选了16个地点,用以在未来15年内建造一批新的核电厂,其中大多数新的核设施将会建在靠近波斯湾的南部沿海地区或北部里海沿岸。伊朗原子能组织负责人萨利希还表示,伊朗在核电领域的目标是实现20吉瓦的装机容量,并愿意通过“区域核科学联络小组”与其他海湾国家分享民用核能领域的经验。

长期以来,伊朗核能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外部封锁。一方面伊斯兰革命后西方国家完全停止了对伊朗的核技术援助,以及材料和设备供应;另一方面,其他国家迫于西方大国的压力,在与伊朗开展核能合作时不得不三思而行,乃至取消已有的合作项目。如今,来自外部的制约因素正在逐步减少,伊朗对外核能合作明显提速。2014年11月,俄罗斯与伊朗签署布什尔核电站二期工程协议后,其中第一座核反应堆已于今年9月10日开始动工。今年1月底,主席访问伊朗期间,中伊双方正式签署了开展和平利用核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将会与伊朗携手在阿曼湾东南部马克兰附近建造核电厂,采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供的ACP-100反应堆,同时对阿克拉重水核反应堆进行升级改造。2月,伊朗与匈牙利达成合作协议,就25兆瓦和100兆瓦核反应堆的设计与建造进行合作,这些反应堆将会在伊朗建造,然后向其他亚非国家销售。此外,伊朗还向匈牙利派出了大约1100名留学生,主要学习与核技术有关的专业。7月,保加利亚能源部长在访问伊朗时表示,愿意和伊朗分享核废料储存与核电站运营的经验。欧盟则根据《全面联合行动计划》与伊朗开展核安全领域的合作,包括辐射防护、应急准备与响应、核废料管理等。

伊朗核协议篇(3)

伊朗核问题的曲折发展

伊朗的核计划始于1957年。由于当时伊朗巴列维王朝是美国在海湾地区遏制苏联南下的重要战略屏障,因此伊朗的核计划得到了美国、西德等西方国家的支持和帮助。1967年美国就曾向伊朗提供了供研究用的小型反应堆。1970年,伊朗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NPT)。随后西德又帮助伊朗建造了两个轻水反应堆。1975年美伊还签署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核合作协定。在西方的大力支持下,伊朗核计划得到迅速发展,到1979年巴烈维王朝之前,伊朗已购得6座用于发电的核反应堆。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具有强烈的反美反西方的色彩,伊朗核计划的命运也由此改变。由于缺乏西方国家技术支持,伊朗的核计划陷入瘫痪状态。

20世纪90年代初,伊朗重启核计划。1995与俄罗斯先后签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协议》及补充协议,俄开始帮助伊朗建立两座核电站。伊俄之间的核合作引起美国的强烈不满,美国认为伊朗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根本没有必要投巨资建核电站,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

2002年8月,伊朗反政府组织“伊朗全国抵抗委员会”句媒体披露伊朗自2000年开始在纳坦兹和阿拉克建造两座秘密核设施。至此,伊朗秘密核计划曝光。同年9月,美国又首次公布了伊朗这两处可疑核设施的卫星照片,美国指出纳坦兹的核设施可能是离心机类的浓缩轴提炼设备,阿拉克的核设施可能是个重水反应堆。

2003年,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要求对伊朗进行核查的呼声日益高涨,伊朗被迫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核查,但就核查的方式、地点、时间等问题产生分歧,至此,伊朗核问题最终演变为核危机。

从2003年12月-2004年11月,欧盟和伊朗围绕伊朗是否中止浓缩轴活动等问题进行交锋。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伊朗全面公开其核计划,并中止铀浓缩活动。伊朗则表示不会接受任何有关暂停铀浓缩活动的决议。并威胁说,如果伊朗核问题被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伊朗将停止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中规定的条款,停止允许核查人员对一些关键地点实施突击式核查。

从2004年10月开始,欧伊双方就伊朗浓缩铀问题进行了多轮谈判。11月初双方达成巴黎协议:英法德三国承诺向伊朗提供一座轻水反应堆、核燃料以及核技术,并将在经贸合作方面为伊朗提供帮助;伊朗则于同年11月22日宣布中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11月22日,伊朗正式宣布暂停提炼浓缩铀的活动。伊朗核危机似乎柳暗花明。

从2004年11月底~2005年8月,欧伊双方就如何履行巴黎协议的承诺产生分歧。伊朗与欧盟3国就如何履行双方在巴黎协议上的承诺进行过多轮谈判,但双方在关键问题上一直未能达成一致。欧盟坚持伊朗必须完全放弃铀浓缩活动。伊朗则一直坚持铀浓缩的中止只是暂时行为,伊朗不会放弃在和平利用核能上的权利,并且希望成为拥有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

2005年8月5日,欧盟向伊朗提交了一揽子提议。提议承认伊朗拥有和平开发核能的权利,但要求伊朗放弃自建核反应堆,放弃包括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改由他国提供核燃料,以确保伊朗的核研究不会用于军事目的。美国也表示支持欧盟提出的方案,首次同意伊朗可以发展其民用核项目。但是,伊朗拒绝了欧盟的这一提议,并于8月8号下午重新启封了伊斯法罕的铀转化设备。随后,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决议,要求伊朗立即停止与铀浓缩有关一切核活动,就其核问题继续与欧盟谈判。伊朗拒绝终止重启的铀转化活动。伊朗核问题再次陷入危机。

从2005年8月至今,欧伊谈判处于僵持状态,双方就恢复谈判的先决条件进行较量。欧盟一直强调停止重启的铀转化活动是欧伊恢复谈判的先决条件。但伊朗拒绝停止已经重启的铀转化活动。

随着伊朗新一届政府正式组成,伊朗在核问题上的态度趋于强硬。2005年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决议,同意将伊朗核问题在“未来不确定时间”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今年10月底,伊朗总统内贾德又公开宣称:“以色列必须从地图上被抹去”。内贾德的言论立即遭到了欧盟、美国、以色列等国家以及联合国的严厉谴责。以色列甚至强烈要求联合国驱逐伊朗。伊朗在核问题上面临更大的压力。为了缓解压力,11月6日,伊朗正式呼吁欧盟恢复“核谈”,并且同意联合国核查人员进入采取高度安保措施的帕钦基地再度进行检查。欧盟拒绝了伊朗的提议,声称,只要伊朗方面拒绝重新冻结其提炼核原料的工作,欧盟就不会与伊朗就其核问题再度展开对话。

中国与伊朗的传统商贸关系

中国和伊朗之间拥有着十分紧密的经济联系。众所周知,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起使得两国间除了在政治和文化上分享着众多相似的悠久历史传统之外,经济上的交往与合作也随之不断增多,从而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主要契机。

中伊两国的双边关系追根溯源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起于中国西部城市西安途经伊朗到达地中海的丝绸之路使得中伊之间的友好交往成为可能。在过去的2500年里,伊朗商人正是通过这条平坦的丝绸之路到达中国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的。尽管如此,在伊斯兰革命之前,中国与伊朗之间的贸易数额并不很多,按照今天的外汇利率来看,1975年两国间的贸易总额只有340万美元,而这个数字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是达到顶点了。

到了后革命时期,双边贸易交往的数额和规模都呈现了上升的趋势。1984年中国外交部长访问伊朗期间,中伊双方一致同意定期召开联合经济贸易会议。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制裁,中国已经成为伊朗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中伊之间的贸易状况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中伊贸易在2009年达到了212亿美元,两国间的合作主要集中于能源、交通、矿产资源、花岗岩、机械制造、化工等方面。中国也在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气领域投下巨资,中国目前60%的进口原油都是来自伊朗。

伊朗核协议篇(4)

本期话题:2009年,伊核问题和朝核问题进展如何?未来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继续关注本刊记者与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陶文钊的对话。

――编者手记

记者:过去的一年,伊核问题是否出现了“柳暗花明”的状况?

陶文钊:虽然奥巴马在竞选和《就职演说》中就向伊朗喊话,但敌对了多年的美伊关系却一直没有松动,伊朗核问题也未见进展。2009年6月伊朗大选引发了其内部两派的争斗和骚乱,奥巴马政府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立场。10月初,在美、俄、中、英、法、德六国(5+1)与伊朗代表关于核问题的谈判恢复后,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提出方案: 2009年年底前,伊朗将所拥有的1.5吨低纯度浓缩铀中的75%(1100公斤)运往俄罗斯,由俄罗斯将其提纯,再由法国进一步加工成燃料棒,最后运回伊朗,供一个用于研究癌症治疗机构的核反应堆使用。伊朗拒绝接受这一期限,提出可以考虑在伊朗境内或土耳其与西方国家交换核燃料。2010年1月初,伊朗向西方国家发出“最后通牒”――如果西方国家1月底前未能与伊朗就核燃料交换达成协议,伊朗将自行生产核燃料,双方的较量出现阶段性升温。1月4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表示,美国正和其他国家协商,准备对伊朗实施制裁。在美国的推动下, 1月16日,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外交官在纽约欧盟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驻地就伊朗核问题举行会议。会议的纪要重申,将继续坚持制裁与接触相结合的双轨策略,但同时表示已开始考虑采取“进一步的适当措施”。伊核问题的解决看来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记者:去年12月的一期美国《时代》周刊认为, 奥巴马对伊朗的接触政策宣告失败,对此您怎样看待?

陶文钊:奥巴马在竞选中就表示,可以无条件会见伊朗、委内瑞拉领导人,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当时就反对他的这个说法,在第二次电视辩论中教训奥巴马,说他太天真、太幼稚。一年来,共和党人一直在指责奥巴马,认为他的政策损害了美国安全。《时代》周刊网站发表文章,认为“奥巴马对伊朗的接触政策宣告失败”,显然带有共和党的色彩。美伊关系敌对了30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消解这30年的冰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核问题本来就很复杂,有关国家还在继续努力争取和平解决伊核问题,所以现在就说奥巴马对伊朗的接触政策已失败似乎早了点。

记者:2009年12月15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制裁伊朗的新法案,这是否意味奥巴马会改变对伊朗的外交政策,采取强硬措施?制裁是否能够打破僵局?

陶文钊: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这个法案,但参议院还没有,所以这还不是一个法律。美国成立类似的法律以前也有过。1996年美国成立了《达-马托法》,旨在制裁伊朗、利比亚两国,该法禁止外国公司使用从美国金融市场上获得的资本向伊朗能源领域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不让伊朗获得资金去资助恐怖主义或是发展核武器项目”。《达-马托法》自问世以来就遭到了与伊朗能源合作关系密切的欧洲国家的强烈反对,以至于从未真正得到执行,被有的欧洲媒体戏称为“稻草人”。1997年,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联合俄罗斯、马来西亚公司同伊朗签署了一项价值20亿美元的合同,公然向《达-马托法》挑战 ,欧盟也公开支持道达尔公司。日本、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在伊朗都有巨额的石油投资,所以即使美国制订新的制裁伊朗的法律,鉴于伊朗与各国广泛的经济联系,法律到底能实施到什么地步是个大问题。

伊朗的核问题还是要通过和平协商的途径来解决,制裁起不了多大作用,由于伊朗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太广泛,美国独自实行的制裁不可能真正对伊朗起到伤筋动骨的作用。

记者:2009年,朝鲜宣布永久退出六方会谈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美国驻朝鲜特使博斯沃思先后访问朝鲜,这是否意味着奥巴马政府在朝鲜核问题立场上的妥协,默认了朝鲜的核国家身份?

陶文钊:2009年以来,朝鲜的核问题迭经波折。4月,朝鲜宣布永远退出六方会谈。5月,朝鲜再次进行了核试验。6月,安理会通过了对朝鲜实行制裁的1874号决议。到了七八月间,朝鲜似乎又改变了做法,对美国和韩国采取了“魅力攻势”,并一再表示希望与美国进行双边会谈,但对六方会谈没有提及。直至10月中国总理访问朝鲜,朝鲜领导人才表示, “通过朝美双边会谈,朝美之间的敌对关系必须转变为和平关系。朝方愿视朝美会谈情况,进行包括六方会谈在内的多边会谈”。这是自朝鲜宣布退出六方会谈以来首次表示回到六方会谈的意愿。但这种意愿的先决条件也很清楚:美国首先要改变敌视朝鲜的政策。具体说来,首先就要把朝鲜半岛的停战机制改变为和平机制,两国签署和平协议。这与美国的立场大相径庭。奥巴马政府也说得很清楚,虽然美国同意与朝鲜举行双边会谈,但这种会谈只是双边交流,目的是推动朝鲜尽快重返六方会谈。助理国务卿坎贝尔一再表示,六方会谈框架是基本要素,朝鲜可在这一机制内与其他国家实现双边、多边等各种对话。在确保核问题六方会谈能够恢复的情况下,美国才会考虑同朝鲜进行直接接触。10月2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美国和平研究所关于核不扩散问题的讲话中强调:“美国永远不会与一个有核的朝鲜建立正常的、不存在制裁的关系,朝鲜领导人对此不应抱有幻想。”

记者:近日,美国拒绝了朝鲜提出的“在六方会谈框架内与《朝鲜停战协定》当事国举行会谈、讨论签署和平协定”的建议,这一表态是否会使朝核问题更加复杂化?

伊朗核协议篇(5)

自从朝鲜和伊朗核问题出现以来,国际原子能机构(以下称IAEA)可谓频频曝光,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更是成为上镜率最高的政治明星之一。由于美国等大国的卷入,伊朗在核查问题上时而与国际社会妥协合作,时而表现强硬,致使伊核问题久拖不决。IAEA作为国际上核安全的专业管理机构,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点。

核查与制裁

1957年10月,以促进原子能和平利用为宗旨的IAEA在维也纳宣布正式成立。IAEA的成立是大国之间以及有核国与无核国之间博弈与妥协的结果,其法律地位是一个与联合国相关的独立国际组织,实际地位相当于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成立之初,由于美俄在核问题上矛盾重重,IAEA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

1970年生效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赋予IAEA监督执行和平利用核能的职能,IAEA的地位陡升,其防核扩散功能也受到了重视和加强。1997年,IAEA通过《全面安全保障协议附加议定书》,又扩大了核查权限,其中规定受核查国必须向IAEA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IAEA增加核查与监控核设施的数量及增加突击检查的次数等。IAEA要求参加《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核国家都要签署议定书。

2002年8月,媒体开始披露伊朗在其中部地区秘密建造两个核设施的消息。此后伊朗核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伊朗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缔约国,2003年12月,伊朗驻IAEA代表萨利希在机构总部也签署了《全面安全保障协议附加议定书》,但至今,伊朗国内一直没有批准该议定书,这就使得更为严格的核查工作无法展开。

2004年6月1日,IAEA向其理事会成员国提交的秘密报告中认为伊朗没有申报进口第二代浓缩铀离心机的零件及来源,并敦促伊朗尽快澄清此事。2004年9月,美国怀疑伊朗核科学家在位于德黑兰东南30公里处的帕尔钦军事设施秘密研制核武器,并公布了七张用卫星拍摄的该基地照片,伊朗核问题再度引起各方关注。2005年1月,伊朗政府迫于国际压力,同意IAEA的核查人员前往帕尔钦军事基地。

2005年8月,伊朗拒绝了各方为解决核问题的提议,并恢复了在伊斯法罕的铀浓缩活动,伊朗和IAEA的关系开始恶化。2006年1月10日,伊朗正式拆除了核燃料研究设施上的封条,恢复了核燃料的研究活动。2月4日,IAEA理事会通过决议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和大会处理。安理会先后四次通过决议(1696号、1737号、1747号和1803号)对伊朗实施制裁。

一张谁都想出的牌

迄今为止,IAEA没有就伊朗是否发展核武器得出明确的结论。2007年11月,总干事巴拉迪向机构35个理事国提交了有关伊朗核问题的报告。报告认为,伊朗在澄清铀浓缩离心机问题方面采取了与IAEA合作的态度,但是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IAEA无法就“伊朗核计划当初最基本的性质得出结论”。在2008年2月22日的报告中,巴拉迪称“IAEA仍不能确定伊朗是否拥有未申报的核材料以及是否进行了未申报的核活动,因此无法断言伊朗核计划仅具有和平性质”。

IAEA每一次核查报告的出台,可谓慎之又慎,煞费苦心。每次报告出台之前,美国和伊朗都会较量一番。常见的情况是,当IAEA酝酿出台新报告时,美国及其盟国则忙于筹划如何进一步制裁伊朗,伊朗则会威胁如果出台不利于伊朗的报告从而遭致联合国安理会新的制裁,伊朗会采取报复措施,如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加快铀浓缩活动等。而每当 IAEA出台新报告后,美国和伊朗对报告的权威性却很少表示质疑。但有意思的是,双方对报告的解读却有着天壤之别。巴拉迪在2007年11月提交的报告中认为伊朗申报的核设施和核燃料情况与IAEA掌握的情况相符。但报告同时也指出,伊朗至今仍然没有按照联合国安理会的要求停止铀浓缩活动。对于这份报告,伊朗总统内贾德表示欢迎,认为该报告“证明了伊朗的清白”,联合国安理会继续有关对伊制裁的讨论将是“没有法律根据的”。而美国却紧紧抓住报告的后一部分不放,认为既然伊朗没有按照联合国安理会的要求停止铀浓缩活动,那么安理会就应该进一步扩大对伊朗的制裁。

2008年2月22日IAEA有关伊朗核问题的报告出炉后,美伊解读更是相差万里。巴拉迪的报告认为伊朗已就核计划中绝大部分悬而未决的问题作出回答,但伊朗仍未彻底澄清其核计划是否具有军事目的。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贾利利对报告大加赞赏,他认为巴拉迪的报告证明了伊朗核计划的和平性质。内贾德甚至据此要求美国及其盟友就对伊朗的制裁道歉并赔偿。美国则认为伊朗与IAEA的合作并不充分,伊朗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拖延时间,只有继续推动安理会对伊朗制裁才是当前的要务。

美伊双方都拿IAEA来做文章,这对IAEA是一个很大的挑战。IAEA作为一个国际组织,本身需要独立、公正、客观地进行核查,维护其国际威信,防止自身成为强权国家的工具。但IAEA核查工作的展开却又离不开主要大国的合作与支持。如美国向IAEA日常运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财力、物力、人力、情报等支持。据统计,在IAEA的关键部门(如核查部门),美方雇员的数量甚至能够占到将近一半。美国缴纳会费比例占到IAEA经费总额的25%。此外,IAEA机构的管理模式也是采用美国人的工作方式。有的国家甚至抱怨说, IAEA的重大决策和计划多由美国人提出,其他国家只能被动执行罢了。因此,对IAEA来说要做到不偏不倚确非易事。不过,多年来IAEA在伊拉克、伊朗、朝鲜等多场核危机中虽常处窘境,却常常能够起主导作用,赢得各国的尊重。2005年,IAEA和总干事巴拉迪因在防止核扩散以及和平利用核能方面的杰出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核查成功三要素

当前IAEA的主要功能包括三大部分:一是促进核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发展与利用。二是保证核材料与装置的安全并保证其得到保护。三是提供和进行安全保障和核查,以保证核原料和核设施没有被应用于军事目的。理论上说,将和平利用核能技术转为军事目的并不是什么难事,一国完全有可能打着和平利用核能的旗号发展核武器。因此,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中的无核国家进行核查就尤为重要。

从IAEA多年的核查实践来看,核查工作能否奏效,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大国因素的影响;被核查国的配合与否;核查制度的完善程度。

历史上,IAEA曾经遭遇过多次核查僵局,如IAEA曾经对以色列的核设施进行过核查,但以色列成为事实上的核武器国家标志着冷战时期 IAEA在以核查工作的失败。这其中就有大国因素的影响。此外,IAEA在朝鲜、伊拉克的核查也阻力重重,核查工作时断时续。

当然,IAEA也有过非常成功的核查案例。如IAEA在利比亚的核查则要顺利得多。从2003年12月19日利比亚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起,到2004年1月美国和IAEA就拆除利比亚核设施的项目达成协议、 IAEA开始实施对利比亚核设施的核查工作,2004年3月利比亚就与IAEA签署了《全面安全保障协议附加议定书》,给予IAEA广泛的核查权,利比亚的核活动开始处于IAEA的安全保障之下。其间,利比亚政府给予IAEA积极配合。

伊朗核协议篇(6)

然而,伊朗8月31日大限已过,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目前正在考虑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一系列制裁伊朗的措施,以惩罚其没有按照安理会决议要求在8月31日之前停止浓缩铀。据透露,他们考虑的安理会制裁措施包括:首先限制伊朗进口与核有关的设施和材料,随后制裁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不但对伊朗政府领导人的旅行加以限制,而且限制该国利用全球金融市场。

在伊朗核问题上,虽然有美、英、法、德、俄、中6大国的参与,但伊朗与美国的矛盾才是唯一的主要矛盾,也是两个真正的主角,英、法、德三国在战略目标上与美国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前者主张尽可能以外交和政治手段达成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开发的能力,俄罗斯与伊朗的政治和经济联系比较紧密,反对美国采取制裁或者武力解决的方法,但是也不希望伊朗搞核武,中国的地位可能更超脱一些,因为中国与伊朗虽然保持着比较友好的双边关系,除了能源合作外,中国在伊朗没有重大的战略利益。因此,伊朗核问题的发展前景最终还是取决于伊朗和美国这两个主角之间的战略博弈。

美国的三个战略目标

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有三个层次的战略目标:

1.美国的最高战略目标是借伊朗核危机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伊朗现政府和改变伊朗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使伊朗“脱胎换骨”,变成第二个正在实现“民主和自由”的伊拉克,一劳永逸地消除对美国的威胁。客观地分析,要达成这个目标,其他的手段恐怕难以奏效,只能选择发动全面的军事进攻。但这也是最具冒险性和不确定性的一种战略选择,除非国内和国际条件发生完全有利于美国的变化,否则布什政府不会轻易下如此大的政治赌注。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即便没有伊朗核问题出现,从长远看,“摆平”伊朗也是美国在大中东地区的战略目标之一。美国要达到改变伊朗政权的最高目标,无非有两种战略途径:

一是支持伊朗的反对派,通过和平斗争的方式或者内战的方式现政权。尽管美国已经在这方面加强了资金、人力、情报等方面的努力,但是前景渺茫。

二是发动全面的军事入侵,彻底击败现政权,走伊拉克式的用武力扶持一个亲美的新政权。

面对越来越僵的伊朗核问题,布什政府一直声称不排除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的可能,美国的很多国会议员也表现出空前的强硬态度,发动战争的叫嚣不绝于耳。

尽管如此,在冷静的战略家看来,起码在短期来看,军事打击还不是美国政府的政策选择。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发展和力量对比来说,要发动一场对伊朗的战争,美国需要对战争的借口、时机、步骤和后果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估。一旦动武,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美国都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另一方面,西方普遍估计伊朗要成功制造核武器,仍需3~10年的时间,美国与以色列等国家仍有充分的时间为军事打击做好外交及军事上准备。当然,这只是一种客观冷静的战略分析,至于好大喜功、偏爱武力解决问题的布什政府是否会不顾客观条件限制而发动又一场战争,谁也不能打保票,目前只能说这种可能性不大。

2.美国的中级战略目标是彻底消除伊朗的核开发能力,不留后患。要达成这样一个目标,从伊朗方面的强硬态度和事态发展来看,美国的手段选择只能是使用武力。使用武力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全面的军事进攻,二是发动外科手术式的空中打击。我认为,单纯从中级战略目标的要求来说,空中打击、顶多结合一些特种部队作战行动已经足够了。

美国受到来自包括盟国、阿拉伯国家等各国多方面的反战压力。面对着各种政治、军事、经济风险,加上自身兵力不足、预算赤字巨大,尤其是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局势难以在短时期平定下来,一般认为布什不会轻易做出对伊朗动武的决定。许多西方的分析人士也认为,除非伊朗的核武项目在近期内获得重大进展,否则美国及其盟国不可能在一两年内考虑动武方案。

3.美国的最低战略目标是同意保留伊朗民用核能力,但是绝不允许伊朗获得核武器的研制和开发能力,不会允许伊朗成为国际核武器俱乐部的成员。这是美国对伊政策的底线。为达成这个最低目标,美国的手段选择包括外交谈判、发动国际制裁。如果伊朗越过了这个底线,美国也就会选择武力手段,转而追求更高的战略目标。

美国长期把伊朗视为“无赖国家”和“邪恶轴心”成员。2006年3月公布的布什政府的第二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把伊朗称为美国面临的“最大的威胁”。布什总统和很多的美国政治要人多次表示了美国绝不允许伊朗获得核武器的政治决心。美国认为,如果伊朗获得了核武器,一方面美国最为担心的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将会出现,因为美国一直认为伊朗在支持国际恐怖主义:另一方面现存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将受到严重冲击。安理会所有常任理事国在伊朗核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同的战略目标,那就是:加强不扩散核武器制度,不新增有核国家。伊朗需要向国际社会证明,它的民用核计划不是为了发展核武器。可见,美国的最低目标与国际社会的追求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伊朗核问题如能够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解决,对美国来说,虽然只达成最低目标,但也不失为上策。

最近几个月,一向对伊朗态度强硬的美国在处理伊核问题上的做法出现了微妙变化,虽然并没有放弃武力解决的选择,但宣布愿意和欧盟一道,与伊朗进行谈判,前提是伊朗必须停止铀浓缩和回收核燃料的活动。这样一种策略调整表明,美国政府目前是在以最小的代价追求最低的战略目标。

伊朗也有三个战略目标

1.伊朗的最高战略目标是保住自己全面的核开发权利和能力,跻身国际“核俱乐部”。

在这个问题上,伊朗国内的两大政治势力保守派和改革派达成了高度的一致,内贾德总统得到了国内民众的支持。伊朗宣称这是它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但问题是伊朗无法向世人明确证明自己的核计划只局限于民用。

伊朗如果真要追求这个最高目标,靠认真的谈判是不会被国际社会接受的,靠武力防御恐怕很难保住已有的建设成果,唯一的手段选择就是无休止的谈判、讨价还价和拖延,直到自己真正获得了制造核武器的能力,逼美国和西方无奈地咽下这个苦果。但从现实的力量对比来看,这个目标定得太高了,实现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而且要冒极大的政治和安全风险。

2.伊朗的中级战略目标是保住民用核开发权利,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同时获得西方国

家在经济、政治、安全、技术方面的某些承诺和补偿。

伊朗要达成这个目标其实并不难,手段的选择也很简单,即通过谈判达成妥协。国际社会包括美国实际上已经做了很多让步,6月初,美、俄、中、英、法、德六国提出的关于解决伊核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已经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在回复日期上,伊朗方面不肯遵从六国划定的7月12日时限,坚持在8月中旬前才能对六国提出的一揽子核建议给出答复。随着联合国又通过了新的决议,这个问题又增添了一些变数。

客观地说,能够达成这个中级目标对伊朗来说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国际社会也许需要设法让伊朗体面地接受六国方案,相互表现出善意和做出适当妥协,一味的施压只能是事倍功半。

3.伊朗的最低战略目标是保证自己的政权和政治制度不被颠覆、领土不被占领。

这正好与美国的最高目标相对应,是美国极力追求而伊朗尽全力避免的一种状态。要达成这个最低目标,伊朗政府有两种选择:

其一,做好一切准备,铁了心与美国针尖对麦芒,放手一搏,用实力击败美国的任何武力攻击。从双方的实力对比来看,一旦问题激化到武力相向的程度,吃亏最大的肯定是伊朗。如果美国采取全面进攻的战争模式,则伊朗现政权和政治制度将面临被的极大风险,如果美国采取外科手术式的轰炸模式,则伊朗几十年的核开发努力将基本上毁于一旦,现政权的声望必受很大削弱,能否继续执政要看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可见,武装对抗对伊朗来说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是应该极力避免的。如果战争不可避免,伊朗也必须采取各种策略和办法使美国不敢发动全面的军事入侵。2006年4月初,伊朗举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披露,伊朗已经组建了一支4万人的自杀式袭击部队,一旦伊朗的核设施遭到打击,他们将袭击英国和美国的目标。这些都是伊朗为提高士气、威慑美国的一种策略。

其二,抓住国际社会积极斡旋和美国存在诸多牵制因素的机会,在保证民族尊严和国家完整的前提下,在适当时机与美国进行谈判达成妥协,获得某种国家安全的国际保证,同时还可能保住发展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总之,只有恐吓和适时妥协并用,才是伊朗确保最低目标的正确战略选择。但是这种火候又是非常难以把握的,弄不好就会吃大亏。

发展前景展望

展望伊朗核问题的发展前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由先到后存在着四种可能的情势:

1.从双方的战略目标和手段选择的对应情况可以看出,只有美国的最低目标和伊朗的中级目标基本上是重合的,因此谈判妥协是最有可能出现的前景。既然双方的战略意图和实力对比都已经很明显,处于弱势的伊朗能达成中级目标(保住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应该是可以接受的,而这也是美国所能接受的最高要价。但是,这种妥协不可能轻易达成,因为除了核问题本身,还有民族尊严和政府威信的问题,所以,过程的曲折和反复是不可避免的。

2.在谈判失败的情况下,美国肯定会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做出全面制裁伊朗的决议,如果伊朗执意坚持不妥协,安理会通过制裁法案的可能性很大。即使决议无法获得通过,美国也必将联合其盟友对伊朗进行全面的制裁。在谈判解决无望的情况下,这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当然,在制裁阶段,伊朗仍然有两种战略选择:一是冒着美国武力进攻的危险孤注一掷地开发核武器而图自保:二是在多重压力下被迫妥协,只寻求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不过这时伊朗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很难获得在经济、技术、政治等方面的补偿。

伊朗核协议篇(7)

一 后冷战时代的欧盟中东战略

冷战期间,为了对抗前苏联的强大威胁,西欧各国在实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被迫求助于美国的核保护伞,尽管其间也曾有过戴高乐的独立外交,但是就总体上而言,西欧各国(也包括欧共体──欧盟的前身)在外交上基本上都是听从于美国的。冷战结束以后,前苏联的军事威胁不复存在,东南欧各国大量加入欧盟,欧盟的安全水准和经济实力均得到了提高,欧盟的主体意识开始前所未有地迸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便是确定符合自身经济政治利益的全球战略和中东战略。

从地缘上讲,欧洲与中东紧紧相邻,尤其欧洲南部的西班牙、法国、义大利、希腊等国与中东沿地中海的地区更是紧密相连。从经济上讲,欧洲与中东经济相互依存度很高。中东是欧盟战略资源的重要供应地。欧盟约三分之一的天然气和四分之一的石油依靠从中东进口。欧洲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超过关国。并且「依赖程度可能在下个十年继续增长 1。除能源外,摩洛哥居世界首位的磷酸盐资源,毛利塔尼亚的巨大铁矿资源,以及埃及、叙利亚、土耳其等国的棉花,都对欧洲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的中东政策-直处于矛盾状态,-边是欧洲大陆同中东在地线上的邻近、历史上的相互熟悉以及得天独厚的贸易联系,另一边是欧洲同美国在意识形态和战略上所结成的联盟 2,结果导致「在90年代前的多数时间里,西欧尚未在中东扮演危机调解人或和平缔造者等重要角色 3。

冷战结束后,欧盟与中东的经济联系与人员往来有增无减,1995年,欧盟对中东的出口额达770.5亿美元,占对发展中国家全部出口的18%,进口总额达580亿美元,占从发展中国家全部进口的15%。同期相比,美国对中东的出口为218亿美元,占对发展中国家全部出口的8.8%,进口达201亿美元,占从发展中国家全部进口的6%4。

正是这种具有战略安全意义的重要政治、经济利益,加上传统历史的文化联系,决定了冷战后的欧洲必须在中东发挥应有的作用。正像法国总统希拉克反复强调的一样,「我们是一个地中海国家。阿拉伯世界就在我们的门户边。它的稳定对我们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利害关系……人们必须对我们在阿拉伯世界的重新出现习惯起来,我们有自己的利益,有自己的想法,决心让人们看到我们的身影,听到我们的声音 5,「法国和欧洲应当突出自己在维护和深化和平中的作用,不能满足于日前为止所扮演的『旁观者的角色;……应当制定出与自己在世界上的经济势力相称的外交政策 6。通过长时间的酝酿,2001年12月,在比利时拉肯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上,欧盟明确了自身今后的全球战略目标,即「进一步在世界上明确地显示自身的存在,成为国际事务中独立的一极 7,「在全球发挥稳定作用,……为众多国家和人民指出前进方向 8。从这一全球战略出发,欧盟确立了自身今后一段时间的中东战略,即政治解决中东地区冲突;控制军备,实现地区安全与稳定;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加强欧洲同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 9。

1996年5月21日,欧盟派出以义大利外长带队的代表团,两次出访埃及、约旦、黎巴嫩等国,-再重申欧盟支持在联合国第242、338和425号决议的基础上全面解决阿以争端的立场。1998年3月16日,欧盟轮值主席国、英国的外交大臣库克率欧盟代表团,先后访问埃及、巴勒斯组自治区、约旦、以色列、叙利亚和黎巴嫩,提出与美国明显不同的方案 10。

二 伊拉克战争后的伊朗核问题与欧盟的斡旋

50年代后期,伊朗即开始着手自己的核计划,而其核技术主要从当时与其关系密切的美国及西方国家引进。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其核能专案陷于停滞状态。1992 年,伊朗与俄罗斯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协定》,标志着伊朗核计划进入新的阶段。根据西方情报部门的资料显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伊朗已在核项目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建成了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 11。与此同时,伊朗还大力发展自己的导弹系统。1998 年伊朗成功地进行了「谢哈布-3 型弹道导弹的试验性发射,射程1300公里,可达以色列,表明了伊朗自身的武器研制和生产能力,加强了伊朗在海湾乃至中东地区的战略威慑力。

伊朗军事力量的发展、尤其是核问题引起了美国的严重不安。美国一直认为「伊朗是世界上最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12「其对阿以和平进程的反对,对地区和国际恐怖主义的支援及其寻求制造核武器的努力使其不仅成为邻国的威胁,而且成为整个地区和世界的威胁。13早在80 年代,美国就十分关注伊朗的核设施,也指责伊朗寻求发展核武器。尤其是1995年伊同俄罗斯签署了共建布希尔核电站合作协定后,美如坐针毡,担心伊有朝一日发展核武器,多次敦促俄中止与伊的核合作,但无结果。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不仅强化了自身在中东的军事存在,而且还试图通过输出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扶植当地的亲美势力(即美国所谓的中东「民主化改造战略),来实现对这一地区的长期控制,进而从战略上制约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大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展,以维护和延续独霸全球的地位。打击和控制伊朗则是美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而伊朗核问题只不过是其挑起争端的堂皇借口而已。

面对美国的如意算盘,作为一个拥有辉煌过去和正在重新崛起的地区势力──欧盟自然不甘心束手就缚。伊拉克战争的结束,在增强美国维护强权自信心的同时,也震撼了欧盟原本脆弱的中东外交战略。震惊之余,欧盟诸国(尤其是法德英三大国之间)在伊朗核问题上加强了协商,其立场也更趋一致,明显表现出与美国不同的政策倾向,即既不希望伊朗拥有核武器,害怕因此导致中东力量的失衡和地区的动荡,影响自身在这一地区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也不希望美国对伊朗动用武力和控制伊朗,避免美国在中东势力的进一步扩大,以保证自身的能源安全和防务安全 14。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欧盟改变了过去跟在美国后面的被动姿态,转而开始主动出击,积极斡旋,劝说伊朗放弃发展核武器计划,建议以和平的手段消弭伊朗核问题带来的地区危机,建议通过联合国和欧盟与伊朗的对话来解决问题,公开反对美国使用武力相威胁。

从2003年2月至今,围绕伊朗核问题的和平解决,欧盟与伊朗进行了长期的谈判。2003 年10 月20 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给伊朗订立的最后期限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英、法、德三国外长史无前例地同时出访德黑兰。2003 年11 月26 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一致通过了德、法、英三国起草的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决议草案,而这份草案被美国人认为是「欧洲又一次蓄意冒犯美国 15。2004年11月6日,经过三轮紧张的谈判,欧盟英、法、德三国与伊朗就核问题达成初步协定 16。2005年3月3日,在欧盟的不懈努力下,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就伊朗核问题发表了一份温和的主席结论,该结论除了要求伊朗增加透明度和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更多合作,没有更多的要求,从而避免了伊朗核问题在短时间内的进一步升温。17

三 多边较量下的伊朗核问题

伊拉克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出于维持自身世界独霸的地位,竭力想将整个中东和中东的石油资源置于自身的控制之下,自然不会放弃对伊朗的控制,尤其在占领伊拉克之后更是迫不及待。但是,美国要想插手和完全制服伊朗,难度相当大。一是伊朗的实力远非2003年的伊拉克可比。目前伊朗武装力量的总兵力约60万人,其中包括35万现役部队和25万动员部队。伊朗陆军装备有坦克2000辆、装甲车1200辆和火炮2300门。伊朗空军拥有300余架作战飞机。海军装备有各型舰艇70艘,其中包括3艘「基洛级潜艇。伊朗的海陆空三军还装备有数百架不同型号的直升机。革命卫队是伊朗武装力量的精锐,人数在12万人左右。对美军构成严重威胁的还有伊朗的数百枚「飞毛腿导弹。此外,伊朗研制的「流星三型导弹射程可达1500公里,可以击中以色列和驻扎在伊朗周边国家的美军目标 18。

二是虽然美国如今占领了伊拉克,并按照美国的想法相继构建起了临时政府和民选政府,但是伊拉克境内的抵抗运动还远未停止,爆炸、暗杀、袭击层出不穷,攻击的目标也渐渐由防护严密的美国军队转向了安全措施相对薄弱的伊拉克政府和员警。美国要出兵伊朗,首先不可避免地要基本稳定伊拉克的局势,否则后院失火,则会陷入首尾难顾的境地,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三是欧盟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态度。2005年1月19日,英国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在接受伦敦《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在劝服伊朗放弃拥有可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核技术问题上,欧洲国家的原则是利用外交途径来解决,此外没有其他选择 19。2005年1月25日,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德国执政党社民党议会党团举行的新年招待会上说,伊朗核问题绝不允许走到军事干预这一步 20。2005年2月5日,北约前秘书长、欧盟外交政策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索拉纳在接受英国独立电视台的采访时强调指出,对伊朗采取单方面的行动将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类似的这种单边主义行动不会对任何一方的目标有所贡献。我认为在目前阶段根本不值得考虑那样做。21

四是俄罗斯与伊朗传统的伙伴关系。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伊朗是俄近邻,俄不愿看到在自家附近发生战争,更不愿看到自己精心培育几十年的老伙伴、老邻居落户别人的势力范围。莫斯科认为美国以「防止核扩散为借口打压伊朗,其目的是削弱和破坏俄伊核合作,将俄排挤出这一地区,夺回伊斯兰革命后在伊朗失去的地位。从经济角度看,伊朗长期大量购买俄罗斯的武器、航空技术、装甲运输车和防空系统设备,是俄稳定的武器市场。此外,与伊朗在开发利用核能方面将给俄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据称,俄帮助伊建立布希尔核电站的总金额为8至10亿美元。俄不会容忍其他国家用非市场手段损害俄在伊朗能源市场上的地位 22。

五是随着美国在中东伊斯兰世界势力和影响的加速扩张,必然会刺激当地民族主义、宗教情绪的上升,进而为中东极端民族宗教势力提供可乘之机,并最终演变为该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反美情绪和浪潮,美国一意孤行攻打伊朗的念头也可能会因此大打折扣。

四 结 语

在条件尚不具备(伊拉克局势尚不稳定、对伊朗的情报掌握尚不充分以及欧盟众多国家反对)的情况下,美国很难对伊朗发动进攻。即使美国真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对伊朗的攻击,美国最终换取的可能也只是得不偿失(两面受敌、沉重负担、众叛亲离)。在此两难境地下,美国可能更多地是进一步等待时机,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军事恫吓不会停止,外交折冲和情报收集将会增多。

作为伊朗核问题交涉的重要一方,欧盟自然相当了解美国目前的心态。从尽快化解危机的初衷考虑,欧盟会尽最大可能穿梭于伊朗、美国乃至俄罗斯、中国、联合国中间,以寻求问题的和平解决。在欧盟的穿梭外交下,伊朗自然也不会置国际舆论于不顾公然继续自己的核武器发展计划,肯定会对欧盟的努力表示出赞赏和配合,但配合的程度因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的抵制是有限的。

综合问题的三方考虑,在短时间内,伊朗核问题演变成战争的可能性极小。就短时间而言,该问题的发展方向最大可能是由欧盟与伊朗双方达成一个君子协定,欧盟劝说美国不要攻击伊朗,而伊朗暂时停止发展核武器计划,美国则在事实上对协定持一种暂时默认的态度。

注释

1 Ellen Laipson: "Europe's Role in the Middle East: Enduring Ties,Emerging Opportunities", Middle East Journal, vol.44, no.1, Winter 1990, P.8

2 Ghassan Salame: "Torn between the Atlantic and the Mediterrean: Europe and the Middle East in the Post Cold-war Era", Middle East Journal, vol.48, no.2, Spring 1994, P.226

3 同注1,页7。

4 IMF 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 1996, P16

5 法国《费加罗报》, 1996 年7 月9 日

6 法新社巴黎1995 年5 月12 日电

7 2001年12月14日-15日,《欧盟拉肯首脑会议主席申明》

8 2001年12月14日-15日,欧盟拉肯首脑会议,《关于欧洲前途的宣言》

9 李援朝:《中东问题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23 页。

10 高祖贵:《冷战后美国的中东政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254页。

11 泽春:《伊朗两手应对核压力》, 《环球时报》,2003 年10 月8 日第7 版。

12 Statement by Secretary of State Warren Christopher Regarding U. S. Sanctions Against Iran, State Department Briefing, in Federal News Service, May 1, 1995, p.1

13 Remarks by President Clinton, at a Dinner of the World Jewish Congress , pp.2 - 3.

14 马骞:欧盟和俄罗斯在伊朗核问题上何以渐行渐近,《北京青年报》2005年3月2日

15 陈一鸣:伊朗核问题──美欧错综复杂的较量,《人民日报》2005年2月16日

16 谢培智:英法德与伊朗就核问题达成的初步协议,中国网,2004年12月1日

17 冯坚 宋国城:伊朗核问题「冷处理的背后,新华网,2005年3月4日

18 付流:美国拟6月份对伊朗动武,《环球时报》,2005年3月2日

19 春风:英外交大臣-应用外交手段劝服伊朗放弃核武计划,中新网,2005年1月19日

20 于涛:德国总理施罗德坚决反对军事干预伊朗核问题,新华网,2005年1月25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