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2 09:55: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田间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玉米苗期 田间管理 育苗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2-0060-01
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的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大多数,玉米是农作物中种植范围比较广的品种,东北三省更是春玉米的主要种植地。辽宁省作为较早种植玉米的省份,已经培育出几十种高产的玉米品种,走在玉米种植的技术前列。玉米育苗期间,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较多,是较为关键的时期,需要重点看护。
1.玉米苗期田间管理的意义
1.1规范玉米的生长,提高玉米的产量
玉米苗期是玉米根系生长最为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田问管理能够有效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合理的措施可以使得玉米的生长逐步实现规范化。玉米生长中出现的病虫害等难题都可以很好地解决,实现苗壮、苗全的局面,为玉米的高产量奠定了基础。
1.2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在玉米的苗期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可以明显的提高玉米的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生活难、看病难等的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1.3提高农业技术,加快现代化进程
辽宁省作为玉米种植的先进省份之一,对于玉米的种植、培育以及管理有很多的经验。在玉米苗期进行田间管理,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田间管理,将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教授给农民,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的科学化水平,提高当地玉米的产量,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2.进行玉米苗期田间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做好补苗移苗的工作
在玉米播种的时期,种子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诸如天气状况,水分补充,土壤适应,种子自身质量等问题。这时会出现缺苗现象,即栽种下去的部分玉米种子无法正常发芽。所以在栽种之后,农户应时常到田间视察,及时发现没有正常发芽的种子,予以补苗或者移苗。
如果缺苗较多,则可用浸水催芽的苗种栽种,为补苗。如果缺苗较少,只需稍添数苗,则可移苗栽种。补苗和移苗都应选在晴朗的下午进行,最好是带土栽培,如果缺乏相应的条件,也可直接栽培。补苗和移苗完成后,应给种苗及时浇水,让种苗尽快渡过缓苗时间,更快地适应栽种环境,以达到全苗的目的。
移苗补苗是发苗时的基础工作,只有确保大部分苗种正常发苗,才能使之后的育苗工作正常进行。这也是一个筛选苗种的过程,要求农户在选种时必须准备过量的种子,防止部分苗种无法发苗时,田地出现苗种空缺的情况,使得最后玉米收成降低。
2.2做好间苗定苗的工作
在确保全苗发芽之后,还应做好间苗工作。因在田问发苗的苗种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可能会出现生长不齐,发育较弱,突发疾病等现象。所以,在发苗之后,扎根之前,叶面生长到3-4叶时,就要根据情况拔除一些弱苗,病苗。还要适时清除一些生长较为拥挤的苗种,防止苗种之间争夺水分和养分,造成后期生长不良,影响上部发育。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不同,间苗工作也可拖至5叶,但最迟不宜超过6叶,否则生长过长,需要问苗的苗种已经影响到了周围苗种的生长,可能会造成周围苗种生长不良。间苗时,拔除的苗种一定要连根拔起,否则土壤中留有残根,可能会出现二次发苗的情况,影响到周围苗种的生长。
2.3做好蹲苗工作
问苗之后紧接着就是蹲苗,此时苗种根系开始发育,需要各种营养,可蹲苗的方法帮助苗种发育。蹲苗一般在出苗后到拔节前这段时间,结合间苗,在合适的苗种周围扒开三厘米左右的土壤,让地下的根茎暴露出来,在日光下晾晒。晒根的时间应持续7~15天,晒根结束后要及时追肥,可使土壤地温提高1℃左右。在晒根时,要严格控制时间,以防根茎受到过度暴晒而受伤。蹲苗也要根据苗种的发育状况和土壤肥沃度,若苗种较壮,土壤肥力适宜,则可蹲苗,若苗种弱,土壤贫瘠,则不能进行蹲苗。
蹲苗后,幼苗的发育将更加健硕,增强苗种在后期经受干旱的能力,也可使苗种具备一定抗倒伏的能力。蹲苗能为苗种后期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不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无疑能够促进苗种发育,增强抗性,降低后期发育风险。
2.4定期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工作基本贯穿玉米苗种的整个苗期,通常分为三次。第一次应在问苗之前,苗种才长4片左右叶子的时候,对深度在3~4.5厘米的土壤进行除草,防止出现杂草与幼苗争夺水分养分,致使苗种在幼苗时就发育不良。第二次应在间苗之后,苗种之间分布清晰之时。此时除草,才能让苗种在间苗之后能够有充分的空间成长。第三次在拔节之前,深度扩展到9~12厘米,此时除草要除尽,特别注意要除尽“护脖草”。除草过程中,需要注意深度,不能伤害到正在发育的苗种根茎,出现压苗或者伤苗,妨碍幼苗根须发展。应遵循“头遍地不培土,二遍地少培土,三遍地拿大茎”的原则。
2.5定期追肥
玉米的生长面积一般较大,通常农户在施肥时会施加大量的基肥。玉米苗种发育时需要大量的养分,所以定期根据情况进行施肥非常必要。察觉底肥不足时,应予以补肥,满足苗种的生长需求。一般多使用沟渠施肥和挖穴施肥的方法,土壤深度在5厘米以上,和幼苗的距离在10厘米以上。但是补肥时也要注意过量施肥的情况,肥料与幼苗保持一定距离可以有效预防烧苗。追肥时,若出现“花白苗”则需要使用0.2%的硫酸锌兑水后进行叶面碰洒,每隔7天左右的时间碰洒一次,连续2~3次则可有效,使幼苗恢复正常。
1 整枝与摘心
1.1 整枝方式
菜瓜分枝性强,若放任生长,不仅消耗大量养分,而且果实小,品质差,产量低,因此必须实行整枝摘心。整枝摘心可以促进开花坐果,早熟丰产。菜瓜的整枝方式很多,应根据品种、栽培方式、土壤肥力、留瓜多少等情况而定。
①双蔓整枝 是目前各地菜瓜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整枝方式之一,温室、大棚搭架栽培的多采用双蔓整枝。当幼苗具3~5片真叶时对主蔓进行摘心,子蔓长出后选留2条生长健壮的,其余均从基部摘除。将选留的2条子蔓引向畦面使其伸展,双蔓引伸的方向有同向并行、背向爬行、斜向引伸等几种,主要根据播种穴在畦中的位置以及长期应用的习惯而定。当子蔓长到7~8节、长35~40 cm时摘心;孙蔓雌花开放前2~3天,在花的前面留2片叶摘心;子蔓上不结瓜的孙蔓留2片叶摘心。结瓜后子蔓的孙蔓可以放任生长。如植株生长过旺、田间郁闭,可疏除部分不结瓜的孙蔓。
②三蔓整枝 是菜瓜栽培中最常见的整枝形式,此整枝方式节蔓较多,有利于提早成熟。对子蔓、孙蔓都能坐瓜的早熟品种,早熟栽培的整枝方式是:当主蔓4片叶时摘心,选留3条强壮子蔓,6~8片叶时摘心。子蔓每节都能长孙蔓,绝大多数第1,2节孙蔓都能生雌花结瓜,但以子蔓上第3,4节孙蔓的发育较好,且较早熟。为了防止因孙蔓迅速生长争夺养分,影响坐瓜,在雌花开放前2天留2片叶对孙蔓摘心。如枝叶生长过旺也可酌情疏除下部不结果的孙蔓。
③四蔓整枝 主要用于露地单行种植瓜田。当主蔓出现3~4片叶时,留2片叶摘心,两子蔓出现3~4片叶时,再留2片叶摘心,使之发生4条孙蔓结果。或主蔓具4~5节时,留4片叶摘心,基部所发4条子蔓共留8~10节摘心,子蔓上结果的孙蔓具3~4节时摘心,不结果的孙蔓及早摘除。
1.2 注意事项
整枝应结合理蔓使枝叶合理均匀地分布,以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照,减少茎叶重叠郁闭。理蔓时,子蔓之间应相距20~30 cm。为了充分利用高畦畦面,可用弧形方式摆布子蔓。
整枝应掌握前紧后松的原则,子蔓迅速生长期必须及时整枝,孙蔓发生后要抓紧理蔓、摘心,促进坐果,同时酌情疏蔓;果实膨大后根据生长势摘心、疏蔓或放任生长。前期抓紧整枝,早熟效果显著。在春季多风地区,应结合整枝压蔓,防止风大茎蔓缠绕,一般在蔓长30 cm时开始压蔓,以后每隔2~3节压1次蔓。
整枝应在晴天中午或下午气温较高时进行,此时伤口愈合快,能减少病菌感染;同时,此时茎叶较柔软,整枝时可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整枝时摘下的茎叶应随时收集带出瓜地。阴雨天或露水多时不应进行整枝。
1.3 人工摘心
摘心也是合理整枝的主要手段,它可以起到调节养分分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等作用,还能促进坐果和稳定产量。主蔓摘心可以促进子蔓生长,子蔓摘心可以促发孙蔓,孙蔓摘心能防止化瓜、提高坐果率。摘心的技术要领是:前期摘心要及时、准确、彻底。及时,即时间上要早,晚了就起不到调节平衡的作用;准确,即摘心的部位应准,长势弱的应多留几片叶,以促进营养生长,结果蔓一般只留2片叶即可摘心;彻底,即不带雌花的结果蔓要彻底摘除,以免徒长影响坐果。在营养生长过旺的情况下,必须重摘心,以抑制长势。如瓜蔓已经满田,人工摘心比较困难,瓜农常使用细竹竿在瓜田内打头去顶,持续数日,也能抑制徒长,促进坐果。
2 促花与留果
2.1 人工授粉
菜瓜为典型的虫媒花,因此放蜂和人工辅助授粉可有效地提高坐果率。人工授粉可在开花前一天的下午或当天清晨,采集将要开放的雄花,撕去花瓣,将花药在雌花柱头上轻轻转动均匀涂抹即可,1朵雄花可供2 朵雌花授粉,一般在上午10:00以前进行。另外,开花坐果期若遇干热风,即使人工授粉,花粉也难以萌发,此时应浇1次水,适当提高土壤和空气湿度,有利于坐果。
2.2 使用激素
使用生长素能防止化瓜、促进坐果,特别在早春低温、昆虫少的情况下,使用生长素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目前常用的生长素有番茄灵、2,4-D、坐瓜灵等,以坐瓜灵效果最好。使用生长素时按要求配成一定浓度,在开花前1~2天或开花当天,用毛笔蘸药液涂抹瓜柄或直接蘸花,也可喷洒瓜胎。还可用西甜瓜膨大增甜王叶面喷施,既可提高坐果率又可改善品质。
2.3 留瓜护瓜
留瓜要在瓜长5 cm左右并开始膨瓜时进行,应选留果形周正、瓜柄粗壮、果色鲜嫩的,其余的果实应及早摘除。菜瓜的单株留瓜数应根据品种、密度、水肥条件、整枝方式、栽培形式而定,一般留瓜4~6个。早熟栽培单株留瓜不宜过多。
留瓜后应在瓜下垫草和用茎叶覆盖瓜面。垫草可保持果面清洁,防止烂瓜和虫害;茎叶覆盖可保持果实鲜嫩美观,品质优良。为此,在果实膨大时应注意遮荫,如植株生长较弱,可在果实上覆盖杂草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瓜蔓生长的同时,在地面铺草,这对保护果实和减少病虫害有良好作用,在多雨地区效果更为显著。
3 追肥与浇水
3.1 合理追肥
菜瓜喜农家肥,也比较耐肥,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需肥量较大,因此在施足基肥的情况下,还应根据菜瓜的需肥规律及不同发育阶段合理施肥。
①幼苗期 菜瓜生长量小,养分吸收量也很小,在土壤养分充足的情况下,一般不进行追肥。缺肥时,可进行叶面喷肥,每隔5天喷1次0.3%~0.5%的磷酸二氢钾液和0.5%~0.8%的尿素液,连续喷2~3次。
②伸蔓期 应结合浇水进行以氮肥为主的追肥,第一次追肥应于定植缓苗后进行,每667 m2追施腐熟人粪尿500~1 000 kg;第二次在瓜蔓长30 cm左右时进行,每667 m2施三元复合肥10~15 kg。
③结果期 坐果后进行第三次追肥,每667 m2施尿素15~20 kg或三元复合肥15 kg左右。植株封垄后也可叶面追肥,用0.2%~0.3%的磷酸二氢钾液或0.4%的尿素液等,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3.2 及时浇水
①幼苗期 苗期需水量小,可以不浇水或少浇水,浇水也要浇小水。春季露地栽培,如浇大水前期会降低地温,造成沤根或烂种,后期会造成徒长。
一、中期田间管理
1.防治玉米螟。玉米螟又叫钻心虫,是夏玉米栽培中发生较为普遍、危害较重的一种害虫。防治玉米螟要抓好两个关键时期。一是心叶期(即喇叭口期),用1%“1605乳剂颗粒剂”投入心叶防治;二是穗期,可用50%敌敌畏5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倍液喷花丝和果穗。也可在授粉结束后配制药泥涂抹花丝部位,或剪去果穗顶部2厘米,也能起到防治玉米螟的效果。
2.防治蚜虫。蚜虫常危害玉米心叶、雄穗、花丝和苞叶,既刺吸汁液、影响光合作用,又会传播病害。发现有蚜虫危害时,可用40%氧乐果或50%敌敌畏1 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在雌穗节上涂10厘米宽的药带,既能防治蚜虫,又有利于保护天敌。
3.防治褐斑病。在玉米四至五叶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褐斑病的发生。发病初期,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病害的药剂进行喷雾,效果较好。如遇多雨天气,应喷2~3次杀菌剂,每次间隔7天,喷后6小时遇雨应及时补喷。
4.防止倒伏。在夏玉米栽培中,常用的防倒伏措施有中耕培土和去除小、弱、空株等。对于有严重倒伏危险的地块,可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预防。在玉米喇叭口期,每667平方米选用“金镶玉”50毫升、高玉金液剂20毫升或丰抗乐50毫升,加水15~30千克,喷施心叶,可使玉米茎秆粗壮、根系发达、节间缩短,有明显的抗风抗倒作用,一般可增产20%左右。
5.浇孕穗水,追攻穗肥。玉米穗期需水量大,且对水分极为敏感,田间土壤持水量宜保持在70%~80%。这一时期若干旱,应及时灌水。注意重施攻穗肥,一般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25~30千克。
二、后期田间管理
1.增施鼓粒肥,浇好鼓粒水。抽雄开花期,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5千克。鼓粒期遇旱要及时浇水,使田间持水量保持在80%~85%。
2.去雄。在玉米刚刚抽雄时,隔一行去一行或隔一株去一株雄穗(全田去雄1/2),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节省养分、减少虫害,可增产5%~8%。注意田边几行不要去雄,以免影响授粉;去雄时忌损伤顶端叶片,更不能砍掉果穗以上的茎叶,否则会造成减产。
3.人工辅助授粉。在玉米盛花期,如遇大风、连续2天以上阴天降雨或高温,应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授粉宜在晴天上午露水干后(9:00―11:00)进行,要边采粉边授粉,使花粉均匀地落在花丝上。有研究证明,进行1~2次人工辅助授粉,可提高产量10%以上。
4.割除“空秆”。生产中将没有长出雌穗和虽有雌穗但到秋季仍为青穗的玉米植株,统称为空秆。这些空秆植株会严重影响田间通风透光,与正常植株争水争肥,要及早彻底割除。
5.去除病株和无效穗。玉米除茎秆上部5节外,下部每个节的叶腋处都有一个雌穗原始体,如果外界条件具备,都有形成果穗的可能,但一般只有上部6、7、8节的腋芽能发育成果穗,而这其中往往只有1个果穗能正常发育,除特殊品种外,其他小穗是不能成棒结实的。因此,应及时去除无效小穗,减少养分消耗。这不仅能促使主穗充实,增加产量,而且有促进早熟的作用。
6.除“乌米”。玉米“乌米”即染有丝黑穗病的病株。要在田间全面检查,如发现“乌米”,必须整株清出田间,妥善处理,不能用作饲料或沤肥,防止病害再度传染。
7.打底叶。玉米生育后期,底部叶片老化、枯黄或感病失去功能作用,要及时打掉并带出田外,以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减轻病害侵染。
论文摘要 介绍了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主要包括科学调控肥水、中耕划锄与清理苗脚、化学调控、预防春霜冻害、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自2008年小麦播种以来出现了几十年未有的连续干旱,加之越冬期几次寒流,淮北地区小麦苗情较历年群体偏少,个体生长偏弱,尤其是旋耕整地、镇压不实和整地质量差的田块,根系由于得不到水分供给而逐渐干枯。立春季节已过,气温逐渐回升,小麦进入旺盛生长期,为了使麦田苗情由弱转壮,稳健生长,夺取午季丰收,现将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1 因地制宜,科学调控肥水,加快苗情转化
对苗小苗弱、次生根少、群体不足、受到干旱和冻害的田块,要抓住春季气温回升的有利时机,肥水齐攻,两肥并用;一类、二类苗早追施拔节肥,喷施叶面肥,因地制宜应用肥水调控措施,加快苗情转化升级。一是早施返青肥,肥水齐攻,加快三类苗转化升级。返青期是苗情转化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实行肥水齐攻,促进三类苗转化升级。旱情较重的田块,要及时浇水并结合施肥,追施尿素120~150kg/hm2,如有降雨,可趁雨撒施,确保麦苗返青生长有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促进春生分蘖和次生根的生长,促进分蘖成穗,争取较多的有效穗数。二是早施、普施拔节肥,争取穗大粒多。追施拔节肥可以提高分蘖成穗,减少小穗小花退化,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由于2008年小麦受到干旱和冻害的影响,群体普遍偏少,所以要早施、普施拔节肥,对于一类、二类苗要早施拔节肥,可以提早到3月初趁雨或结合浇水撒施尿素120~150kg/hm2。对于施过返青肥的三类苗,拔节肥应推迟到3月下旬,追施尿素90~120kg/hm2,巩固分蘖成穗,争取穗大粒多。三是喷施叶面肥,加快灾后恢复。受旱、受冻的麦田,立春后可结合病虫草害防治,喷施美洲星450mL/hm2对水187.5kg,或喷施容大丰生态活性肥300mL/hm2对水300 kg,或喷施庄福星900mL/hm2对水375kg,隔7~10d可再喷1次。以上午10时前、下午4时后效果最佳。
2 中耕划锄,清理苗脚
中耕划锄既能疏松土壤,消除板结,提高地温,通气保墒,促进根系生长,又能消除杂草,减少病虫发生,深锄可控制旺长。特别是大水浇灌的麦田容易出现板结,在浇水后地面泛白时,及时中耕划锄,也可用独腿耧结合追肥一并进行。中耕划锄要根据苗情、墒情及耕作质量掌握划锄深度,一般中耕3~5cm。对群体过大田块,必须进行深锄断根,减少春季分蘖量,控制旺长;对群体适中、壮苗田块,进行适当中耕,损伤部分根系,抑制无效分蘖;对弱苗田应浅中耕,以免伤根,以达到提温保墒、促进生长的作用。
3 化学调控
对播种偏晚的弱苗田块,要普遍喷施百施利等生长调节剂,增强抗逆性,促苗早发。对播量偏大苗数过多的旺长田块,要采取化控促壮措施,喷施200mg/kg多效唑溶液450 kg/hm2,要在拔节前使用,亦可在拔节期用助壮素225~300 mL/hm2对水750kg喷施,防止后期倒伏。
4 预防春霜冻害
一般3~4月份淮北地区常出现倒春寒天气,要做好小麦春霜冻的预防。灌溉是预防小麦春霜冻的有效措施,寒流过后要及时检查苗情,发现叶片有冻害现象,要及时采取补施氮肥或喷施叶面肥、磷酸二氢钾等措施,促苗快发,最大限度降低冻害损失。
5 化学除草
对于年前未化除的麦田,日平均气温达到5℃时,要及时化学除草。以阔叶类杂草为主的田块,可用75%巨星(阔叶净)15.0~22.5g/hm2或20%使它隆乳油750~900mL/hm2,对水600kg喷雾防治;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用6.9%骠马乳油600~900mL/hm2防治;以阔叶杂草和单子叶杂草混生的田块,可用75%巨星乳油15g/hm2加6.9%骠马乳油600~900mL/hm2,对水450~600kg,于小麦拔节前均匀喷雾防治。
6 病虫害防治
随着气温的上升,纹枯病、锈病、麦蜘蛛和红蜘蛛等小麦的病虫害也随之发生。在纹枯病防治上,当麦田病株率达15%时,用12.5%禾果利225~300g/hm2对水600~750kg,或用15%三唑酮1.5kg/hm2对水375kg喷雾,或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600g/hm2对水600~750kg喷雾防治。防治叶枯病、锈病、赤霉病等用70%甲基托布津1.5kg/hm2或50%多菌灵乳油1 500mL/hm2,对水750kg喷雾。在麦蜘蛛防治上,每0.33m单行麦株上有虫200头以上进行喷药防治,可用1.8%虫螨克乳油90~120mL/hm2对水750kg,或20%扫螨净300g/hm2对水750kg,或氧化乐果1 5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红蜘蛛用15%达螨灵乳油3 0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3 000倍液喷雾。防治吸浆虫用50%辛硫磷乳剂750mL/hm2或40%氧化乐果600mL/hm2对水600~750kg喷雾。防治蚜虫、粘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g/hm2+25%快杀灵乳油375~525mL/hm2对水600~750kg混喷。
参考文献
一、水稻移栽
1.水稻需肥规律
水稻一生对N、P、K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大体是:每生产100千克稻谷各吸N、P205、K20的数量分别是1.8~2.5千克,0.9~1.3千克,2.1~3.3千克,其比例大体是2:1:3。
水稻吸收氮最多的时期是分蘖一穗分化,约占总吸收量的65~70%;穗分化―抽穗占20%;对磷的吸收量最多时期是分蘖―穗分化。对钾的吸收主要是穗分化―抽穗开花,约占60%;其次是分蘖―穗分化约占30%。
2.施肥技术
水稻施肥应遵循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氮、磷、钾配合施用及底肥全层施用的原则。
常用的施肥技术有以下三种:
2.1 攻前保后施肥法:重施基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80%以上,并早施重施分蘖肥,酌情施用穗肥。一般生育期短或早熟品种用这种施肥方法。
2.2 前促中控中控后补施肥法
前捉是以基肥为主,一般占总量的60~70%,并早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到有效分蘖后不追肥,并在有效分蘖终止后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拨节后酌情省施穗肥。后补是抽穗始期酌情补施少量粒肥,适用于温度较高,生长季节长的中晚熟地区。
2.3 前保中促施肥法:目前旱育稀植栽移多采用这种方法。
3.适时早插。缩短插秧期
在最适合水稻幼苗生长发育的时期插秧,并尽量早插。缩短插秧的时间。结合当地气象资料,来确定一个地区的最佳插秧时期。一般我省第一、第二积温区可在5月15~25日插秧比较适宜,第三、第四积温区在5月20~30日插秧比较适宜。
4.移栽规格
4.1 移栽密度:确定移栽密度应考虑计划产量指标,从品种分蘖力强弱出发,考虑稻田的肥力基础、施肥水平,以及秧苗素质和移栽时期。总的原则是,壮苗宜稀,弱苗宜密;早插宜稀,晚插宜密;肥地宜稀,瘦地宜密;分蘖力强的品种宜稀,分蘖力弱的品种宜密;积温条件好的宜稀,积温条件不好的宜密。
4.2 移栽规格:决定移栽密度后,还要确定田间的合理配置,即移栽规格,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30厘米×(10~13)厘米×(2~3)苗或宽窄行(40十20)厘米)×(10~13)厘米×(2~3)苗。一般温度条件好,施肥水平高的地区,秧苗素质好时多采用(33.3~40)厘米×(13~20)厘米×(2~3)苗。
4.3 移栽质量:总的要求是,严格执行移栽计划时期、移栽规格和密度。插植深度2~3厘米,不窝根,不漂苗,不倒苗,不丢穴,插后秧苗直立,横竖成行,每穴苗数正确。
二、田间管理
1.分蘖期生长发育及管理
1.1 分蘖是水稻的重要特征分蘖在主茎节上自下而上依次发生,分蘖的出现总是和母茎分蘖,不能抽穗结实的为无效分蘖。在水稻群体中,有10%的稻株出生分蘖时称为分蘖始期,分蘖增加最快的时期为分蘖盛期,分蘖增加最快的时期为分蘖盛期,分蘖数达到最多的时期为分蘖末期。分蘖成穗数与分蘖出生相同的时期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1.2 分蘖期田间管理
此期田间管理主要是科学施肥浅水灌溉,及时防治病、虫、草害。促进有效分蘖,防止无效分蘖。
2.长穗期生长发育及管理
2.1 长穗期的生长发育
水稻生长到分蘖末期,开始茎杆节间伸长和幼穗分化,水稻拨节后地上部分的几个节间伸长,当茎植基部第一节间伸长达1.5~2厘米,外形由扁变圆时,称为拨节。地上部分伸长节间一般4~7个。水稻完成一定的营养生长期之后,开始转入幼穗形成的生殖生长期。茎的生长锥转入穗的分化。
2.2 长穗期管理
长穗期一是要施好拨节肥孕穗肥,一般在抽穗前20~10天,每公顷施纯氮30~35千克,再配施氧化钾30~50千克。二是要灌好孕穗保胎水。三是及时防治病虫及除草。
3.结实期生长发育及管理
从抽穗到成熟的整个过程称抽穗结实期。经历出穗、开花、灌浆、结实等时期是决定结实率、粒重以及最终产量的关键时期。结实期管理上关键是养根保叶,为叶片继续进行旺盛的光合作用和养分顺利输送创造条件。在粒多基础上达到粒饱,减少空秕粒在霜前正常成熟。一般要酌施粒肥,管好水,注意防治后期病害。
关键词:棉花;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其产量和棉花质量都在全国有着重要地位。棉花的田间管理步骤纷繁复杂,抓住其中的技术要点对于提升棉花产量,增加整体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1 选用优质棉种,进行合理的种子处理
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优良棉种是棉花产量的基本保障。在购买棉种时,应该选择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种子经营单位,并且保障种子为已审定的优良种质。选择合适的种子有助于避免棉花生长不良所造成的损失,在新疆等西北内陆棉区应该构建“矮-密-早”的棉花栽培技术体系,适合于新疆种植的棉花品种常见的有新陆早13号、中棉43号、军棉1号以及中原系列等。精选优质种子,在处理前进行2~3d的晒种,保证其发芽率高于85%。可以使用春雨1号胶囊和菌无菌等药剂进行拌种处理,这有助于其打破休眠,不但有助于发芽势的提升,还能保障其出苗整齐均匀。
2 种植密度的合理化
在我国,棉花种植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直播与营养钵育苗移栽。前者分为条播和点播。直播适合于土壤条件和灌溉条件较差的地区,适合该种播种方式的棉种主要为杂交棉2代种,其密度应该控制在较高水平;对于那些土壤条件和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块,其种植密度应该有所降低。如果所选用的棉种为常规棉种,应该增加其种植密度。营养钵育苗移栽在新疆地区应用较少。在棉花高密度栽培中,可以采用3膜12行宽膜种植的方式,保持穴距在9cm左右,点播于膜上或膜下。为了确保播种质量,要使得播行保持笔直,做好压膜工作;种孔应该对位,均匀播散棉籽;应该确保盖土的深度的一致性,准确接行。播种应该在4月25日前结束。
3 苗期与蕾期的管理
在苗期和蕾期应该充分贯彻“早-全-齐-匀-壮”的管理标准,以使得棉株有良好的株型,保证壮苗的早发。应该将中耕、放苗、定苗、封土盖洞尽早完成,并注意棉株植株高度的工作。如果棉株植株过高将导致棉花的茎秆细弱,空杆和叶面积增加,极容易造成郁闭。当发生郁闭时,棉田通风透光条件变差,蕾铃容易脱落,对于产量是不利的。
在苗期,新疆地区的低温灾害天气极容易对棉苗造成损伤,尤其是那些植株较弱和抵抗力较差的。待幼苗长出2片子叶和1片真叶后,使用春雨1号胶囊配合菌无菌进行叶面喷雾,以预防炭疽病等疾病,并对低温冻害有一定预防作用。应该配制毒饵对地下害虫进行诱杀,顺垄播撒毒饵。
4 铃期的化学调控
在棉花铃期,使用缩节胺能够将其缩短,以达到控制限制主茎高度、控制果枝长度的作用,达到早熟的目的。其使用周期为15d以内,具体时间间隔以品种和环境状况为基础。棉花铃期的化学调控应该结合肥水调控,原则上将其高度控制在65cm以内,单株果枝在8个左右。铃期的化学调控总共分为5次。
第1次化学调控的进行是在定苗后的4~6叶期,这样有助于第1果枝高度的降低,避免高脚苗的出现,能够促使棉花根系的发育,有助于壮苗,其施用量为每公顷7.5~15g的缩节胺加水450kg喷雾;第2次化学调控的进行是在初蕾期,能够起到稳定增长的作用,遏制第1果枝节位的高度,其施用量为每公顷15~22.5g缩节胺加水450kg喷雾;第3次化学调控应该在头水前进行,这将确保棉株在施肥灌水后不出现徒长,减少蕾脱落,其施用量为每公顷45g;第4次化学调控的进行是在二水前进行,这样有助于减少蕾铃脱落,避免中空,确保内围铃的增加,在控制旺长上效果显著,其施用量为每公顷45~60g;第5次化学控制是在打顶后3~5d,其作用较多,能够起到增加上部成铃率的作用,促进铃重增加和早熟,避免赘芽的生长,并可控制上部3个果枝的过度伸长,从而改善田间光热和通风条件,缩节胺施用量为90~105g。
5 花铃期的管理
特别注意该时期,因为花铃期是产量最终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较多的肥水,应该及时地开展“三防工作”,即防脱落、防早衰与防病虫。
6 灌溉与施肥
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对于棉花高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做好头水工作,头水质量高就能保证产量,其原则为“不旱不灌,见花头水”。灌水的时间间隔保持在15d左右,于8月20日前停止灌水,对于长势较差且出现早衰的地块可以推迟停水时间。合理施肥,以全层施肥法为主,并重施基肥与花铃肥。氮肥、磷肥与钾肥总需求量的四成用做基肥。在化学控制时,应结合微肥的喷施。在花铃期,叶面追施尿素以及KH2PO4;而在铃期,注意微肥的喷施。条深施追肥,次数保持在2~3次。对于长势差或者晚发的棉田,应该在前3次灌水前进行氮肥的追施。
7 打顶
该措施是为了控制果枝台数、株高,并促进早熟。将1片展开大叶和顶尖打去,使得单株有7或8台果枝。对于早发棉田,如果果枝数目达到,应立即开展打顶。
8 后期管理
后期管理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即防止棉株的贪青晚熟、防止早衰的出现与病虫害防治。当棉田出现疯长趋势时,应及时开展打油条与老叶,降低棉田的郁闭度,改善光照和通风条件。认真辨别棉田的早衰与早熟,避免两者的混淆,对于早衰田块进行及时的水肥改善。在后期,应该重视红蜘蛛与棉蚜的危害,避免其带来的蕾铃脱落。
参考文献
摘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可以有效控制番茄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病害发生、产量和品质下降等问题的出现。充分利用番茄品种自身对环境的要求,结合华宁县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近几年来番茄种植过程中积累的一些技术经验,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番茄栽培田间管理技术,包括适时定植、搭架绑蔓、整枝打芽、施肥灌水、保花保果、防治裂果、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以期为番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番茄;高产栽培;田间管理
番茄是喜温作物,在一般栽培条件下,番茄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0~25 ℃,气温低于15 ℃或高于30 ℃都会影响植株正常的开花授粉;昼夜持续高温,空气湿度低于40%或高于60%,会导致番茄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易发生病害,使产量和品质下降。番茄喜光而耐阴,其光补偿点为2 000 lx,光饱和点为70 000 lx,光照不足会导致植株发育不良,落花严重。番茄是短日照植物,花芽分化期间基本要求短日照,多数品种在11~13 h的日照下开花较早,植株生长健壮,但以16 h的光照生长最好。番茄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且茎叶繁茂,蒸腾作用强,需水量较大,但也不应大量灌溉,特别是幼苗期和开花前期,水分过多会使幼苗徒长,影响结果。结果期浇水量宜充足,应将土壤含水量维持在60%~80%;如果土壤湿度过大,排水不良,会影响根系正常呼吸,严重时出现烂根死秧;另外,结果期土壤不能忽干忽湿,特别是不能在干旱后浇大水,否则易发生大量裂果和诱发脐腐病。一般番茄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50%左右,空气湿度过大不仅阻碍正常授粉,而且易使植株感染病害。
笔者充分利用番茄品种自身对环境的要求,结合华宁县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近几年来番茄种植过程中积累的一些技术经验,总结出一套番茄栽培田间管理技术。采用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可以有效控制番茄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病害发生、产量和品质下降等问题的出现。
1 适时定植
应根据幼苗生长状况确定何时移栽,当幼苗长出8~10片叶、第1花序刚刚显露时即可定植。定植时,要根据花序着生的位置实行定向栽苗,使花序着生部位位于操作行(宽行)一侧,因为宽行光照充足,能改善幼果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果实的生长发育,可减少筋腐果的发生,并且便于以后的田间操作。
2 搭架绑蔓
番茄定植成活后应及时搭架,可选用长1.6~1.8 m、食指粗的竹竿或树条,在距离植株8~10 cm的沟侧面插牢,并联结成高“人”字架。当植株生长到一定高度时,分次用布条或塑料绳绑蔓,以确保番茄植株向上正常生长。
3 整枝打芽
整枝打芽是人工调整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重要技术措施。秋季栽培番茄一般采用双干整枝的方式,即除留主干外,再留第1花序下部最壮的1个侧芽,形成结果侧枝,其他叶芽全部摘除。可视植株生长状况适时打顶。侧芽长到约3.3 cm长时应及时摘除,过早或过迟均不利于植株生长发育,雨天不宜摘芽,以防感染病害。
4 施肥灌水
番茄是喜肥作物,按每公顷生产75 t果实所需氮、磷、钾计算,基肥应施入以厩肥为主的有机肥45 t以上、三元复合肥375~750 kg、过磷酸钙750 kg、硫酸钾150~300 kg。可采用行间深施或穴施,有机肥施入量大时,可在厢面中间开深、宽各13~17 cm的沟,撒入化肥后再填入有机肥,盖土耙平;有机肥少而精的情况下宜采用穴施,即按1厢两行、穴距40 cm的规格,用铁锄挖出13~17 cm深的施肥穴,先撒入化肥,再施入有机肥,定植时将有机肥与土壤适当拌匀,然后将秧苗定植于穴旁。番茄追肥以猪粪尿、复合肥、尿素等速效肥为好;追肥应视天气、苗情合理进行,干旱天气应稀肥勤施,雨后或灌水前可适当增施;还要掌握前轻后重的原则,即坐果前轻施促苗肥,尤其要控制氮肥用量,膨果期和采收期应定期追肥。当番茄第1穗果实长到核桃大小时需浇水追肥,并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及时进行插架绑蔓、培土等工作。叶面喷施微量元素肥是补充植株营养的经济有效的措施,可结合喷洒杀菌剂定期喷施绿旺一号、绿旺三号、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遇到连续干旱天气时应及时灌水防旱,灌水宜采取小水沿沟浸灌的方式,切不可大水漫过厢面。晴热天气应在夜间灌水,以免根部受害。灌水后要注意放风降湿,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5 控温管理
在番茄花期,适宜的气温是白天25~30 ℃,夜间15~20 ℃,低于15 ℃或高于35 ℃均易造成落花落果或生理畸形果。因此,如果温度过高,白天就应遮阳或加大通风量;如果温度过低,晚上就应加膜覆盖。适宜的昼夜温差是12~20 ℃。
6 保花保果
番茄开花坐果前以控水蹲苗为主,大棚日夜大通风,下雨天需关棚。秋季番茄开花期多处于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不利于授粉受精,影响坐果,因此大多数品种均要求在开花当日喷涂0.02%~0.025%的复合防落素进行保花保果,注意喷涂时不要滴溅到叶面上。
7 防治裂果
番茄裂果是一种常见的生理性现象,出现裂果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失调,与品种也有较大关系。预防番茄裂果的措施包括:一是选择抗裂、枝叶繁茂、果皮较厚且较韧的品种;二是采用地膜覆盖或厢面稻草覆盖栽培,维持较为稳定的土壤湿度,防止土壤忽干忽湿;三是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四是适度整枝摘心,保证植株枝叶繁茂,加强植株体内多余水分的蒸腾,防止强光直射果实;五是在大雨前及时采收番茄;六是在果实膨大期用0.3%~0.4%的波尔多液喷洒植株,对防止番茄裂果有较好的效果。
8 病虫害防治[1-2]
8.1 病害
8.1.1 早疫病
发病后叶面具同心轮纹状病斑,暗褐色,水渍状;茎、叶柄、果实等部位发病后也有同心轮纹状病斑,潮湿时病斑上有黑色霉状物。发病前后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防治,每7 d喷 1次,连喷3~4次。
8.1.2 叶霉病
果实发病时蒂部周围有凹陷、较硬的黑色病斑,叶片有不规则的黄色病斑,潮湿时产生褐色霉层,使叶片枯黄、卷曲,然后脱落,设施栽培发病较重。发病前后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7 d 喷1次,连喷3~4次。
8.1.3 灰霉病
开花期可在蘸花药液中加入0.1%的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很好;也可对果实喷雾防治,但应注意轮换用药,以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每公顷还可用50%多克粉尘剂15 kg喷粉防治。
8.1.4 病毒病
发病初期可用20%病毒
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高锰酸钾1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7 d喷1次,连喷2~3次。
8.1.5 晚疫病
受害叶柄和主茎呈黑褐色腐烂,导致幼苗萎蔫倒伏,病斑从叶尖叶缘开始,潮湿时有白色霉状物,干燥时干枯,病斑由暗绿色转为暗褐色,水渍状或云纹状,稍凹陷,病果坚硬。发病时可用40%疫霉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喷雾防治,每7 d喷1次;也可用粉尘法防治,每公顷每次用丰收-10型喷粉器喷5%百菌清粉剂15 kg,于傍晚喷施。
8.1.6 脐腐病
为害番茄果实。发病时可根外喷施1%的过磷酸钙、或0.1%的氯化钙、或0.1%的硝酸钙等,每10 d喷1次,连喷2~3次。
8.1.7 斑枯病
叶片发病时呈水渍状,病斑近圆形,中央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稍凹陷,如鱼目状,后散生黑色小点,易穿孔;叶柄、茎和果实都可散生小黑点。发病初期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每7 d喷1次,连喷3~4次。
8.1.8 青枯病
一般从坐果期开始发病,植株中午萎蔫,傍晚恢复正常,2~3 d后枯死,横切病茎流出白色菌液。可用25% dt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用200 mg/l的农用链霉素灌根,每株灌药量为0.5 kg,每7 d灌1次,连灌3~4次。
8.2 虫害
番茄主要虫害为棉铃虫和蚜虫。棉铃虫应在开花期用灭铃皇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喷雾防治,每隔5~7 d喷1次,并经常更换药剂;蚜虫可用抗蚜威、乐果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 房德纯,蒋玉文.新编蔬菜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