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移动实习自我总结

移动实习自我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20 13:03:30

移动实习自我总结

移动实习自我总结篇(1)

关键词:学习迁移 ;信息技术课 ; 过度学习 ;学习情境

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迁移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其实质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叫正迁移或简称迁移,后者叫负迁移或干扰,一般情况下所说的迁移都是指的正迁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这一理论代表了从认知的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本文主要从认知结构角度阐述学习迁移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课”的特性要求重视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

1、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看,学习迁移发挥重要性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着眼于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促进和提高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用于学习和生活。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实际应用,即知识、能力和应用的统一。学习迁移是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实效性,完成“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条件。

2、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看,学习迁移发挥广泛性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基本技能才会熟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会得心应手,这充分体现了正迁移的作用。

迁移不仅仅发生在信息技术课理论知识方面,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能发生迁移。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而且要形成有价值的信念系统,包括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操。知识是构成情感价值系统的基础,积极的情感又会成为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注重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迁移的同时,也要发挥情感因素对学习的正面促进作用。

二、改革“信息技术课”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

1、过度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顺利地从“旧知”向“新知”迁移。

迁移总是以先前的知识、技能学习为前提的。奥苏伯尔在其《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半是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比较好的缘故。

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越多、越牢固、越熟练,越容易学会新的知识,产生正向迁移。一般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容易顺利地掌握新知识,这方面的过度学习是有助于学习迁移的。例如我们学习文字输入技术,就必须从学习指法开始,学会计算机键盘分区,学会正确的姿势、正确的指法、正确的训练方法等一系列知识,才可以使这些基础知识在文字输入中发生正向迁移。不可想象,一个根本就没有关于键盘、指法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人可以很快速地通过键盘进行文字输入。因此,在我们学习中应当树立一种观念,就是不断地学会使知识和技能得到迁移,这里指的是会消除逆向迁移的干扰,会充分利用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正向迁移,使我们学习的效率更高。

各种知识之间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一般的原理,只有更深刻地掌握了知识体系才能促进正向迁移。例如在信息技术课中,通过老师的指导,某位同学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有了一套自己自学的方法,那么他自学其他课程的能力也会得到较好的发展,他将信息技术课学到的技能迁移到其他课程中去了。

2、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顺利地从“课堂”向“应用”迁移。

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境最好相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情境。另外,还要在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实际运用情境中的种种情况。例如学习文字处理,不仅要让学生单纯地学会文字处理的方法,还应该使他们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提高在实际情境中解决文字处理问题的能力。

此外,课堂上开展的学习活动,在日后学生能将其活动应用于相类似的实际生活时才是有效的。例如:在操作系统学习中,不能仅仅学会软硬件安装、使用等基本技能,而应通过比赛,有效地使基本技能向实际的综合性能力发生迁移。有许多技能的学习,如文字输入、系统操作、网络应用等,在类似于真实的情况下进行训练最为有效。近年来开展的许多室内模拟装置的训练,为培养和训练各方面技能的专门人才起到了既经济又有实效的效果。

3、加强教师的启发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迁移思维品质。

实现迁移不是自动发生的,它的发生是要有条件的。实验证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基主张,迁移的基础在于概括。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正向迁移,防止负向迁移。迁移的发生,也就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不是旧与新之间发生的一对一的关系,它是一种在思维层次上对知识的概括与理解,是一种建立在能力系统上的影响作用。

此外,学生的心理状态,如学生的信心、紧张程度等等,都会对迁移发生影响,特别是学生应用知识的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更为明显。

实践证明,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学习迁移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使信息技术课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指导越多,迁移的效果越大,但指导不能预先指出正确的答案,以免妨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更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和概括学过的知识,充分掌握运用基本原理的条件、方法,使基本原理达到最有效的迁移。

总之,学习迁移理论是影响学习效应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知识的能力,重视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移动实习自我总结篇(2)

关键词 移动学习环境 大学生 学习动机 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学习已与人们的学习生活发生紧密的联系。本文探讨的背景是,基于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学习的社会大环境下,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现状。

1 基本概念

1.1 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自己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如手机、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PDA等)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协作,实现个人与社会知识建构的过程。移动学习环境,相对传统学习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它带给了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也使那些厌倦了传统学习方式的学习者重新焕发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1.2 学习动机

动机是在目标和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传统上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动机定义为激发与维持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原因。沃尔福克把学习动机定义为: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

2 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

课题组采用移动学习学习状况调查问卷,以江西省某职教类本科大学的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为移动设备拥有情况、移动设备使用情况、学习动机情况移动、学习环境对学习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普遍拥有的移动学习设备。(2)大学生利用移动学习环境完成自我学习的比率不高。有65%的大学生将移动设备主要用于各种娱乐,只有30%的调查对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来学习,扩展知识面。(3)大部分大学生在移动学习环境下的自我学习约束和管理能力不够,不能有效自我管理的比率有68%,其中,35%的调查对象选择需要他人一到两次的提醒监督,同时,15%的调查对象是需要对其强制管理。(4)有吸引力的课堂和教师主导的师生共同学习是大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大学生希望在教师辅助下完成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任务,并且72%的调查对象认为移动终端设备给自己的影响是利大于弊。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现状不容乐观,移动学习环境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自由灵活、便捷丰富的平台,但是同时需要大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信息素养能力为基础,否则,移动学习环境无非是一个娱乐世界,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没有发挥促进学习和成长的价值,这是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们值得思考的地方。

3 激发策略

在移动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时间是自主性的。通过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学习较传统学习更加自由,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另外,基于移动学习环境的学习行为具有多样性,学习模式既可以个性化,也可以采用合作性。相比之下,传统学多是集体的无个性的学习行为。移动学习环境中学习主体是学生本人,学习效果依赖学习者对自我行为的管理以及对学习资源环境的使用。

总之,学习动机是有效地进行学习的前提。正确的学习动机能把学习变成学生自觉的行动,使学生努力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并能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提高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放在首位,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激发策略一:帮助学生养成合理使用移动设备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与学习动机有着密切的联系。移动设备的日益丰富对学生的吸引和诱惑很大,要培养学生形成合理使用移动设备的习惯。与学生建立良好互动,指导学生面对移动学习环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外界环境的诱惑。

激发策略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利用已有的其他动机帮助学生实现动机的迁移。正确地对待成绩、批评和奖励。使学生能够理解批评和奖励同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奖励应该是鞭策学习的一种动力,而不能成为骄傲自满和自以为是的资本。受到批评也不要懊丧,而要虚心听取意见,努力改进。要努力争取把批评和奖励都变成推动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提高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使之成为促进学习的直接的持久的动因。

激发策略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创设健康积极的文化氛围。教育者鼓励支持学生的积极探索和自我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约束和做好学习计划。

激发策略四:提高教师素养,创设良好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建立有吸引力的课堂。从课堂环境创设、学习任务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展开,提出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教师在提高自身素养,追求教学艺术的同时,还应注意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指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稳定学习兴趣。利用各种手段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性地钻研教学内容,对知识进行再创造,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让每堂课都变得生机勃勃。

4 总结

总之,学习动机保证学习的有效进行。正确的学习动机可以把学习变成学生自觉产生的行动,使之努力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良好的学习动机也帮助学生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并能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提高学习效果。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应对移动学习环境中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使之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合理安排,循序渐进的能力,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保证学生在移动学习环境下能够趋利避害,科学使用移动学习资源和环境,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本文为江西省2012省级教改课题《基于项目驱动的职教师资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JXJG-12-13-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美]拉塞尔·伊·埃姆斯·卡罗尔·埃姆斯立.学生动机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移动实习自我总结篇(3)

我是**大学通信专业毕业生,上岗前我先是在中国移动**移动营业厅实习两个月。很快两个月的时间马上就结束了,在这段时间里,我成功的完成了从学生到移动员工的角色转换。虽然有苦但快乐的时间更加多,收获非常丰富,虽然时间不长,但我感受颇多,下面就是实习报告:

一、对营业厅内的业务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能更好地检验理论。说起容易做来难。在理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总是不以为然。当自己上台操作时,这才发现不是丢东就是落西。可想而知,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一定要脚踏实地,戒骄戒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此外,在熟悉流程之后,我发现有些流程过于繁琐。这就导致了客户需求服务的短时间性与操作相对长时间性产生了矛盾。

二、对营业厅内的工作人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知道,中国移动的企业文化是“正德厚生、臻于至善”,这就要求我们的员工不仅是业务方面的能手,而且还应该是有爱心、有热心、有恒心的高素质员工。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已真实地见证了这一切,并且我已深深地感悟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对每一位中国移动员工的基本要求。

三、对需要服务的客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跟来访客户的不断接触、交流后我发现,来访客户主要有三种类型:1.客户确实不了解相关业务,经咨询并了解后表示满意,随即离开。2.客户完全不了解相关业务,经再三解释后仍不明白,因此不情愿离去。3.客户对相关业务半知半解,由于消费费用个人感觉过多,因此心里稍不平衡,经解释后即使明白也不情愿离开。针对这几类客户,为了提高办理业务的效率和客户满意度,我感觉可以适当地采取一些措施,如后两种客户在办完相关业务后可直接让值班经理进行咨询接待。

移动实习自我总结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 学习迁移 培养策略

高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在应试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一些教师淡化了实验,采取“以讲代做”的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缺少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于是,教师讲得全面到位,深入浅出,学生却一头雾水,或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物理基本知识一知半解,不会灵活运用所学,没有形成学习中的迁移能力。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认识学习迁移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是应试考试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课堂上是听众,看似认真听讲,却不自主思考,不去消化理解所学,于是在练习时只能低水平地生搬硬套,没有必要的归纳、总结和反思,只能挣扎于题海,失分于运用。正如美国心理学家ML比格所说的――学习的效率,大多依靠学生所学的知识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此,学生想把具有一定抽象思维要求的高中物理学好,必须具备学习的迁移能力,真正做到“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在物理学习时能够将先前已学的物理概念、原理、技能、技巧、技术、态度、方法等等运用到新的题型的解答、新的学习环境中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构建学科的知识架构,养成物理学习的迁移能力。

二、夯实物理基本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要学会能力的迁移,必须具有正确稳固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不同学科,学生迁移能力都遵循着一定的迁移规律,如果学生对已学内容掌握得扎实、雄厚,那么,他们的迁移能力和效果就能明显。

1.建立科学稳固的知识、技能结构。我们的物理教学通常用实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而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有必要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要通过图表、图解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围绕知识点理清并建立点、线、面、体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如力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个知识点,引导学生在掌握力的基本知识之后清楚把握运动的基本概念、规律,明白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含义与作用,掌握各种常见力学问题解决的思路。如此,学生遇到力学问题时,就能够利用科学而稳固的知识网络的把握,灵活应对各种新题,在解决中形成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2.重视教学引领,培养迁移习惯。我们知道高中学生学业负担比较重,而我们的物理学科相对于语数外学科而言,在教学时间、教学侧重上明显占据劣势。如果我们不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我们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上会更被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与物理技能,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比较、归类、总结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引导,通过情景教学,激发他们对物理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热情,并通过创造实验给学生以训练提高的机会。

三、重视营造学生开展学习迁移的氛围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对没有知识的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课题学习。因此,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我们要考虑并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首先,通过复习相关知识,巩固学生已学内容,唤醒学生的物理思维。其次,通过有效联系,让学生能从知识结构上了解新学知识,设法让学生把新概念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另外,在重难点教学时,我们要进行有效分解,降低难度,让学生能够通过小问题的解决实现对重难点的突破。如进行“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学习时,可以由生活中的水波导入,通过波动演示仪和演示波的图象来让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波的图象的基础上,通过物理现象、过程、规律等,来认识需要用物理量进行描述的波长、频率和波速。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上图10-5,从质点1发出的振动传到质点13,使质点13开始振动时,质点1完成一次全振动,理解并思考这两个质点的振动步调情况,于是得出两个质点在振动中的任何时刻,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和方向总是相等的,得出波长的定义。对于其他的几个物理量,我们则可以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运用“归纳法”“间接验证”等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如何“类化”和“比较”学会学习迁移,通过形成表象、总结抽象得出概念。当然要适当比较、启发,促成学生学习迁移的习惯。

总之,要培养学生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迁移能力,就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他们的物理基础知识,通过典型题的讲解,利用各种物理实验的机会,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如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影响迁移的各种因素,指导学生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迁移能力。这样,我们的物理教学才有质量、效果,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移动实习自我总结篇(5)

关键词: 新课改 探究式教学

随着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探究式教学正日益成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以课程标准为本,创造性地应用课程标准和教材,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学习。以下结合自己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探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相关问题。

一、充分利用教材恰当选择探究学习课题

仔细研究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不难发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都做了较大的变革,在教学中可我们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一些知识的结论没有直接说明,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自己归纳总结,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中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平衡”中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有些部分以化学的基础知识为体系编写,知识的产生和联系运用了探究的方法,如“盐类水解”中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探究促进或抑制FeCl3水解的条件等。对这些内容的教学,我们应该改变已往习惯的原有学科教学知识体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材中这些最富个性和特点的探究活动栏目开展探究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对化学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构建。

二、重视探究学习的有效准备,注意引导监督

完整的探究活动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基础及实验条件的不足等等原因制约,要使探究实验顺利进行,保证师生集中精力解决核心问题,我们可以将探究活动的一些环节延伸至课外,在课前做充分的探究准备,提前安排学生准备开展实验探究的知识,保证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对核心问题的探求。

以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平衡(第2课时)中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一节课为例,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知道处于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仍在进行,且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等。就这一节课而言,课堂教学中,学生要集中主要精力去探究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他们需要有化学平衡的概念、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因为这些知识的欠缺而造成探究核心问题教学的障碍。因此,结合学情,可先将复习化学反应速率改变的影响条件(探究的预备)在课前完成,也就是将探究学习延伸至课外。在课外,组织学生自主完成本节课的一些准备工作(包括知识准备),课堂教学中,集中精力解决核心问题。

通过预备环节的准备,我们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并且加以督促指导,保证自主学习的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的确用上了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这对学生来讲,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引导,还可以缓解探究实验耗时与课时紧张的矛盾,从而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三、设置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科学探究也始于问题。在化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捕捉问题。一般内容的学习,教师也应设计不同层次的挑战性问题,然后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起学生对所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产生探究的动机。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避免活动的盲目性。

仍以“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一节课为例,学生通过必修的学习,已经建立了化学平衡的概念,知道条件改变,平衡会移动,但平衡怎样移动,学生是不清楚的。如果教师在教学引入环节利用以下演示实验,设计一个局部的探究性问题,会有较好收效。教学程序如下:

1、往5 mL 0.01 mol?L-1 的FeCl3溶液中滴入几滴0.03 mol?L-1 的KSCN溶液。

2、请学生说出在Fe3+ + 3SCN- Fe(SCN)3中,当达到化学平衡时,有些什么特点?(实验现象,你想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已有认识,即对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知识的回忆)。

3、提出问题:当向上述平衡混合物中,加入饱和FeCl3溶液时,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

4、假设与猜想:(可以追问,做出这样的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呢?学生能否想到加入饱和FeCl3溶液后,Fe3+浓度增大了,利用第2节所学知识,可知正反应速率增大了,此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反应已不再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学生不能达到上述水平,我们应该提供适度的知识支持)

5、实验验证

6、获得结论:浓度的变化可能引起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最终建立新的化学平衡。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认识,明确浓度改变,平衡移动规律。

7、新的问题: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

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研究温度改变,平衡的移动规律,得出相关的结论,并且明确研究的大体思路和实验证据。最后,让学生自己研究压强改变,平衡如何移动?让学生提出假设,说明假设的依据,并且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寻找实验的证据。

这样三个条件对平衡影响的教学处理思路不同,逐渐加大开放度,逐渐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思路。

以上设计,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基础上,设置驱动性问题,不断地寻找新的知识生长点,而且实际上也是同时给学生搭了一个台阶,引领他们思考问题的本质。

四、师生反思总结,确保探究教学的有效

移动实习自我总结篇(6)

【关键词】微博;移动学习;优势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不端发展,移动通讯工具在教学中逐渐得到推广,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区别于其他传统的学习方式,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体现着移动性这个本质特点,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使用移动终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地选择地点和时间获取需要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不再像传统教学方式那样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凭借着这一优势,移动学习渐渐成为了信息时代下人们自主学习的新宠和当前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移动学习的实施必须基于平台。平台为移动学习的提供着各种学习和信息服务。当前移动学习的平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基于短信息的移动学习平台、基于教育网站的移动学习平台和基于无线局域网的移动学习平台。他们具有各自的优势的同时,又有各自的不足。例如,短信息的移动学习平台不能够实现实时传输和现实多媒体的教学资源,而基于教育网站的移动学习平台又很容易让学习者迷失在复杂超链接中,而对于无线局域网的移动学习平台,其传输范围有限,并且会经常出现兼容性的问题。

不同于传统的平台,微博作为WEB2.0技术的时兴应用,体现着新颖的沟通理念和独特的技术优势。本文将在分析微博区别于博客、短信、教育网站和无线局域网的优点的基础上,举出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的实例,总结其在移动学习中应用的优势,以期为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一、微博的优点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社交网络平台。它把各个移动无线终端的用户联接在一起,并允许用户使用不同的终端共享自己的信息。在这个平台上,用户面向自己好友,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微博自其出现后便以极快的速度占领了市场,从国内微博出现的2007到2014年的短短几年,国内微博用户就超过了4亿。其普及的快速地原因无不归功于它的特点。

相比起传统的博客,微博具备了新颖的沟通理念。首先是限制了信息的长度,通常为140字以内。而这个限制被认为是一个“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的创举。不同于博客强调版面强调文章结构和逻辑,所有用户只需要短短的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就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把博客比作化妆排练后的表演,微博就是素面朝天的即兴咏唱。这个特点让微博更加有利于快速交流的同时,也降低了用户的门槛。而另一方面,与传统的博客的面对面交互不同,微博的交互是背对面的。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跟随对象而可以不必主动理会跟随在自己身后的用户,这种跟随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这使得交互更有粘性和自由。

而另外,在技术上,微博也不乏优势。首先是平台的开放设计。用户不一定需要登录指定网站才能使用服务,经由qq、IM、邮件等也能直接微博信息。这种平台的多元化使得微博的即时通讯功能变得十分强大,传播速度也十分迅速。其次,微博自身的很多功能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就信息而言,不单只文本信息,图片、音频、视频等都能上传共享。

而相对于三种传统的移动学习平台,我们从上述分析也不难得知,微博平台能弥补它们的不足。相对于基于短信的移动学习平台,微博能够有效地实时传输和表现多媒体资源;相对于基于教学网站的移动学习平台,微博拥有更加便捷清晰的导航;相对于基于无线局域网的移动学习平台,微博传输范围更广,对设备的兼容性更大。

二、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实例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的构建,本文将以微博开发的移动学习平台为例,介绍其模块结构,并总结微博的优势。

(一)模块和功能的设计

在日常中,微博的基础功能可以概括为信息和关注两个方面,信息功能主要是指用户对信息进行、更新、修改、删除、保存等信息功能;而关注功能主要用来形成用户关系。当用微博应用于移动学习时,其功能必须适当地扩展,以满足实际学习。

本文认为,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应包括个人模块、教师模块和管理模块这三个基本模块。个人模块是个人进行微博移动学习的模块。在这个模块中,个人除了可以信息和关注好友外,还能进行专题讨论等学习活动;而在教学模块,教师主要能进行如下三方面活动:1)能够组织“微访谈”、“微直播”、“微主题”等学习活动;2)和根据学生的活动状况推送资源;3)给予学生勋章等奖励;而管理模块主要是后台人员对系统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可见,要利用微博构建移动学习平台的时候,应该合理地拓展微博的功能,使其满足学习的实际需要。

(二)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的优势

在这个实例实践中,我们发现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有如下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背对面”的交互方式让学习者很快上瘾,在良好的用户关系中学习者的热情更容易被激发。对于一个有趣的话题,各人用简短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评论和互动中形成了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2、有利于发挥移动学习的特点

微博平台的开放式设计让学习者随时随地地更新和阅读信息,这更加体现了移动学习的移动性和及时性的理念。只要有网络,即使只有手机,学习者也能轻松地分享和探讨学习话题。

3、有利于个性化学习

在微博平台上,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创建和分享信息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关注某部分人的信息动态,可以只允许某部分人关注自己等等,在基于微博平台的移动学习中,个性化的特征随处可见。

移动实习自我总结篇(7)

1、初步实现移动互联平台上的教学互动

据2014年9月至2014年11月为其3个月的三项初步实验及500余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移动互联平台上的互动教学活动在本科游戏软件开发专业学习中包含以下三方面优势:

(1)符合我院学生的游戏软件开发方面的学习需求。

我院游戏软件开发专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其求知欲望及学习积极性相对较好,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制作能力,对新的学习方式适应较快。

(2)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本部分课题内容提供了较大便利。

学生全部拥有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和苹果、三星等大屏幕智能手机,而且手机均拥有上网业务,已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在校园内可以利用学校的无线局域网络,借助智能手机随时随地畅游互联网。

(3)游戏软件开发专业的实践性和图书馆资源优势。

游戏软件开发专业是一门需要掌握大量的基础性软件技术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采用移动互联技术不仅可以辅助课堂教学进行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还可让师生和同学之间的针对各种软件技术和技巧的进行交互沟通、切磋,所以在游戏软件开发教学中采用移动互联技术具有先天的实践优势。

2、基于移动互联平台的游戏软件开发专业互动教学实验初步实施

游戏软件开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从基础的二维设计,循序过渡到功能强大的三维动画设计软件的学习。通过系统全面学习3D 道具、场景设计、角色设计、特效制作等各内容模块,让学生熟悉掌握动漫游戏公司项目开发的整体流程和应用技能。本次教学实验利用移动互联技术的优势,请专业教师把涉及到专业教学的内容制作为图片、视频、动画等学生感兴趣的模块方式,并上传至图书馆移动互联学习平台,在学习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方式鼓励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终端到图书馆资源网站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图书馆资源网站提供的交流区域讨论交流,在完成任务后进行总结,并进行学习评价,分享学习过程和结果。

为了更好地说明此次课题实验的具体做法,以游戏软件开发的《三维游戏角色制作》课程为例进行说明,在本节课中移动互联平台上的互动教学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教师在图书馆游戏软件开发学习平台中引导学生讨论当下主流流行的三维游戏角色的形象特点和三维游戏角色设计的注意事项,然后提出了跟本节课主题相关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三维游戏角色,并根据这个游戏角色的特点自行总结三维游戏角色设计的注意事项,积极搜索整理相关数据、事例等资料。

(2)教师把这个任务通过游戏软件开发学习平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后,围绕任务运用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及时到图书馆提供的资源网站查阅相关任务资料,也可以通过微信群与组员之间进行实时讨论交流,形成更为完整丰富的答案,同时教师对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也可以进行实时监管,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纠正。

(3)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邀请两组的代表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展示自己小组从图书馆资源网站中查找出的三维游戏角色的特点及有关三维游戏角色设计的注意事项的资料并进行课堂讨论。最后,教师采用讲授和课件展示相结合的方式示范三维游戏角色制作的技术技巧,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何制作三维游戏角色。

(4)本节课的学习之后,教师将学生的优秀成果和自己的教学课件上传至图书馆游戏软件开发学习平台,供本班学生及其他专业感兴趣的同学下载继续学习消化。

(5)课余时间,同学们可就课堂上没有理解的内容通过图书馆游戏软件开发学习平台随时随地给教师留言请教。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即进行实时互动和教学辅导。

(6)为了加深同学们理解三维游戏角色的特点及有关三维游戏角色设计的注意事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图书馆游戏软件开发学习平台上分享本节课学习后的心得,如不同类别的游戏角色特点捕捉方法、男女角色制作技巧、动物角色动画技巧等等,并根据课堂上学到的软件知识结合自身特长设计一个三维游戏角色上传到平台,即上传课后作业,教师可根据每个人上传的作业情况进行适当点评和批改,同学们也可相互指点、切磋。

(7)教师同步向图书馆资源平台上传一些相关视频资料、文本资料或者链接网站,供本班学生和其他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拓展阅览,即资源共享功能。

3、对移动互联平台在互动教学应用的总结及反思

图书馆游戏软件开发平台利用移动互联及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本科游戏软件开发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连通化、情境化、便捷化、个性化、互动化的软件教学环境,两者本身所固有的特点以及所具有的天然联系使之整合优势明显、效果良好。

在移动互联技术应用于游戏软件开发互动教学实践中同时发现的问题有:学生对所获得的广泛性、随意性的海量信息甄选能力有限,需要教师的再次整理、加工和提炼,才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诸如这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萍,张际平,《云计算与网络学习》[J].现代教育技术,

2008 (11):81-84.

[2]王珍珍,基于移动终端的实验学习资源的开发研究[D].吉

林大学,2010.

[3]朱守业,面向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和学习模式[J].中国电

化教育,2009(12):67-70.

[4]张弛,陈刚,王敏娟,等.移动学习中片段式学习资源的设

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3):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