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拼布艺术论文

拼布艺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8 20:35:12

拼布艺术论文

拼布艺术论文篇(1)

关键词 服装设计 拼布艺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1拼布的分类和特色

1.1拼布的分类

论起拼布的种类,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传统技法还是现代技法,每一款拼布都充满了它独特的色彩。如何将拼布分类,还是要从拼布的本质来探讨它的基本属性。拼布艺术大致可分为实用性拼布和艺术性拼布两类。拼布由最初的使用功能成为纯欣赏的艺术品。它的使用和生产更多是为了满足于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从而逐渐从功能上演变为艺术性为主,实用性为辅。

1.2拼布的特色

拼布的特色关键在于“拼”。拼在汉语字典中有“合在一起;连合;连缀”之意。这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观念,同时还是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拼布不但是一种形态上的结构,同样也是一种理念的传达。拼布的特色不单单是一种废弃面料的再次利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把不同质地、风格、色彩的面料重新整合起来,以设计原理为来源和依据,同时结合设计者自己的审美和创作需要,最终设计出符合形式美发展的具有独特美感、视觉效果和自然美的作品。把握了拼布的特色,就可以更好地将其元素运用于服装研究和服装设计中,从而将拼布这种艺术形式继续传承与发展下去,设计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与民族风采的中国元素拼布艺术。

2现代服装设计中拼布的基本表现形式

我们所探讨的现代服装设计中拼布的基本表现形式将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即拼布在服装中面积的使用大小、拼布的形状基本分类和拼布的工艺手法。在服装中使用不同面积大小的拼布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大体可以分为在整体服装中运用拼布元素和在局部服装中运用拼布元素。在服装中全部运用拼布元素即服装上装或下装都由拼布面料组成,使全身在上下、内外、肌理、图案中都形成鲜明的风格和造型。而局部使用拼布艺术则是在服装中有少量的拼布元素的出现,以一种装饰手法出现在服装的领、袖、口袋、腰部中。在服装中局部使用拼布元素会增加服装的层次感和肌理变化。

现代服装设计中,拼布艺术的使用并不再像从前般需要裁剪出规则的布片来进行组合。设计师们可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是否按几何规律组合布片。所以可分为规则图案和没有规律可循的不规则图案。有规则的图案显示出一种排列的美感,而无规则图案则更显得自由与随性。从制作方法上讲,除了传统的基本拼布针法外,补花和镶也属于服饰设计中拼的范畴。数码印染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大大降低了服装制作的成本,迎合了市场批量生产的需求。用印染基础来模仿拼布面料,除了是一种设计理念的表达外,更是一种设计师怀旧的心理表达,或者单纯的为了创作出混搭的视觉效果。

3拼布服装在流行趋势中的拼布形式

拼布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拼布艺术在不同的服装风格中所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拼布服装的风格五花八门,它们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审美要求的日渐增长而变化着。拼布中比较常见的风格有民族风格中的拼布艺术、小丑装中的拼布艺术和田园风格中的拼布艺术。这三种风格在拼布历史长河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将进行意义阐述和举例。

3.1民族风格中的拼布艺术

在拼布艺术中的民族风格服装,不同的民族其风格差别也非常大。其中最明显的在于其面料的不同选择,色彩搭配的不同方式和布片重组后的不同规律。例如俄罗斯喜欢用色相丰富且高纯度对比,显得色彩丰富且具有变化。而日本风格服装则纯度低但是明度高,有一种清新淡雅的视觉效果。非洲的民族服装则常运用对比色,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风格更为粗犷。2012 年伦敦春夏时装周的一系列关于民族拼布为主题的时装秀。作品精彩纷呈,颜色艳丽,图案多样,一度成为时尚焦点。

3.2拼布形式下的小丑装

在西方服装史中,拼布形式的服装曾一度被视为某些群体特殊身份的标志。如今这种拼布形式的服装已经不再是从前邪恶的代名词,但是它却以一种特定的形式留存下来,那就是小丑服装。在近年的时装会中,小丑为灵感来源的服装时有出现,常常带给很多设计师新的灵感和源泉。小丑类型的拼布服装,通常是以正方形或菱形为主要组合形式。而色彩搭配上,表现邪恶主题的小丑通常为黑、白、灰三色为主,用来表达其孤独邪恶的气质。而表达出喜庆欢快主题的小丑则有高明度和纯度的色彩进行组合搭配。

3.3田园风格中的拼布服装

提到田园风格,首先让人们想到的就是其碎花图案,恬静素雅,鸟语花香的独特气质。也只有在了解了这些特性之后,才能对田园服装有整体的把控,从而设计出符合田园风格的意境的拼布服装。田园风格很重要的代表就是英式风格的格纹主义。在朴素的格纹面料下,大部分服装都以淡雅、宽松、随性为主。棉麻面料的舒适感搭配细小的碎褶,具有层次感的花边装饰还有精美的蕾丝,这些无不都展示出浪漫的田园风光。

参考文献

[1] 郭芳.拼布工艺在怀旧男装风格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

拼布艺术论文篇(2)

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对于拼布的理解,很多人只是从字面意思上理解,觉得拼布就应该是一块一块布拼起来,本文基于这一点,加上对于拼布的了解,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打破常人对于拼布的理解,对拼布进行了设计延伸与缝制技术的创新。本文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实用拼布为原型,进行了拼布设计在家居饰品中的运用与研究。

拼布设计艺术

拼布及其艺术特色:

拼布(PATCHWORK)又称:PIECINE 、QUILTING,是国际上非常流行的古典唯美主义手工艺,把布料按照图谱或图案一块块拼接起来做成实用性或艺术性的布艺作品的过程。拼布分为艺术拼布和生活拼布。

“拼布”源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物资缺乏的欧洲先民的“修旧利废”,所以本文利用这一点,将拼布的特点进行了延伸。17世纪随移民潮传到美洲新大陆,拼布因其功能化、个性化、趣味化和易制作整理等而深受大众的欢迎。现在拼布艺术风潮已席卷欧美、南亚,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成为世界各地艺术创作者用来表达对个人、家庭、社会及理念的一种独特工具。拼布已不再是家庭中简单使用的家居饰品了,越来越多的人把拼布这种理念融入到了商业用途中,价值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高,人们对于拼布的认识也越来越广泛了。

拼布艺术的特色,即在于“拼”,其目的不仅仅限于废物利用,更在于通过把不同材料、花型、颜色的布“拼”起来,创造出一种在秩序、肌理、色彩等方面特殊的视、触觉效果,体现简洁的机械美和纯朴的自然美。

拼布在家居饰品中的运用

中国古代传统的百纳被与拼布具有相同的意义。中国早期农业社会,物资缺乏,当家中有小孩过满月时,亲朋好友都会送来一片手掌大的布,由小孩的母亲将这些零碎布头缝缀起来,然后给小孩做成衣服或被子。用这种拼布做成的衣服称为“百衲衣”,被子则称为“百纳被”,希望这个小孩穿各家的衣服、盖各家的被子长大,将来抚养过程平安顺利,性格不娇贵更能长命百岁。从这个时候开始,拼布就已经在家居用品中流行开来了。但这里的拼布,只是简单地将各种零碎布相拼,适用于家庭。不同的面料具有不同的风格与特性,当风格各异的面料拼到一起时,构成的整体效果也会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1.市场调研

通过对拼布大量的资料检索,我们对拼布有了一定的了解,了解了拼布以及拼布设计的含义。其中,拼布的定义,拼布的种类与拼布的制作工艺技术引导了我们对创新项目实施的方向。也为我们以后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在了解拼布的定义、历史起源、拼布艺术等后,项目小组成员一起去了苏州一家名为“开开绣艺”的实体店进行了调研,从市场上进行了解拼布的商业用途及市场前景。

2.设计与制作

经过市场调研,我们对拼布有了更深的认知与了解。通过我们对拼布以及自己专业的了解与图案搜索,最终确定了设计图案草图。紧接通过老师的指导与建议,我们对草图进行了初次修改,然后对已经完成的设计图进行了打板与制作。首先,在打板的时候,我们测量了作品所需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再在牛皮纸上画出结构制图,最后按照画好的结构图,一一裁剪下来,并开始使用白坯布进行假缝制作。假缝样品制作出后,整体效果并不是我们所预想的样子,于是我们对设计稿进行了二次修改。经过小组成员讨论后,意见达成一致,结合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决定选择将毛线针织面料与普通拼布面料相结合,从而达到意义上的创新。经过三次对设计稿的修改与对面料的筛选,我们再一次进行成品制作前的样品制作,采用真实的面料,结合机缝与手缝的工艺,完成样品制作,从而就能看出整个系列是否有整体感,并且是否能达到当初我们设计所要表达的效果,来体现出拼布的含义。

经过三次的设计稿修改与两次假缝制作,我们对最后成品的实现有了把握,于是开始进行最后的成品制作。为了将毛线针织更好的体现在作品中,我们采用手摇横机进行毛线针织制作,编织出理想中的花型。

3.几何图案在家居饰品中的运用

几何图案来源于远古,具有寓意象征以及深远的含义与内容,它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几何图案,总能制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几何图案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再简单的款式都不会显得单调。几何图案是将各种直线、曲线以及圆形、三角形、方 形、菱形、多边形等构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图形的装饰性纹样。几何形纹因其简洁、明朗、装饰性强的特征, 从古至今就深受人们的青睐。不同时代、民族和地域的人们都赋予几何图案不同的个性与内涵。将几何图案运用在家居饰品中,使拼布家居更柔和,更加具有视觉感(图一)。这款几何图案学名叫德累斯顿盘子,是因德国德雷斯特顿市盛产的美丽盘子为设计原型制作而得名。将几何图案构成一个系列,更突出了几何图案的机械美(图二)。

4.面料拼接形式

面料拼接形式有同种异色面料拼接、同质异色面料拼接、同色异质面料拼接、异色异质面料拼接4种:同种异色面料拼接多使用素色面料,强调的是拼接线或贴的边缘线的线条美感;同质异色面料拼接指素色与花色、花色与花色面料的拼接,质地统一,色彩根据风格可采用近似色、对比色等;同色异质面料拼接可在质地、肌理上形成对比,如针织面料与机织面料拼接、针机织面料与毛皮拼接等;异色异质面料拼接在面料质地和色泽上形成对比,形象鲜明,但是要把握好主色调,以免过于混乱。

其中,将课程所学的针织技术融入到拼布中,采用不同针织面料进行拼接,结合当今流行的元素,不仅在设计理念上有了突破,更能让人眼前一亮,使人有一种新鲜感。在毛线织成的针织面料上,加上其他毛线的点缀,使拼布系列更加突出。这样,毛线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更是贯穿整个系列的主体。

5.图案拼接形式

家居饰品上的的拼布图案主要有缝合式拼接图案和分离式拼接图案2种。缝合式拼接图案是指布块经过以拼接或补贴的方式进行缝合而形成的图案;分离式拼接图案是指非缝合的服装各部位按块方便地分离和拼接组合所形成的图案,其可采用多种拼接件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采用拉链、绳带、粘接、尼龙粘接扣、挂钩等连接方式。从制作方法上讲,补花和镶也属于服饰设计中拼的范畴。根据布块的组合是否按几何形规律组合与否,可分规则图案和没有任何规律的无规则图案。规则图案一般按正方形、菱形或三角形秩序进行排列组合,具有简洁的机械美;无规则图案则显示了一种自由、随意、亲和的魅力。

通过各种图案设计方案的筛选,小组成员共同决定将几何图形作为统一这次拼布家居饰品系列的基本图形。成员基于拼布图案本身的规则性,选择不同的面料进行拼接,利用专业所学知识,将拼布进行设计改造与工艺技术创新。

在制作工艺技术方面,我们采用了手缝和机缝的相互结合以及附加针织编织方法,在具体拼布上展现制作工艺技术,从而使拼布设计作品呈现出完美面貌。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的面料进行拼接、组合图案,从而达到不同的效果,给人视觉上的冲击、突破。主要将零碎的面料进行再利用,将不同颜色、不同质感的面料,进行拼接、重组。打破了平时人们对拼布家居的陈旧认知,让人们了解到,拼布家居并不只是可以用同种面料进行拼接制作,还可以利用不同的面料,不同的几何形状根据自己的设计创新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给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效应,来表现在色彩、肌理、针法、秩序等方面的重构之美。

从不了解到了解,整个认知的过程,我们经历了很多理论性的“绑架”,从而使我们在对拼布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比如到底是用几何图形还是抽象图案,到底是使用各种面料拼接还是统一的纯色面料等问题,不知该如何下手。经过老师的指导,我们对图案进行了筛选,最后选用了几何图形来作为拼布系列作品的基本图形来进行统一整体。

将毛线针织融入拼布是系列的一大亮点,也是贯穿整个系列的一条主线。利用所学的针织技术,将毛线织成有纹理的针织面料,再进行针织面料拼接,与拼布面料相融合,毫无违和感,反而营造了一种柔和美。

作品的呈现离不开成员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忙,离不开老师的耐心指导,团队精神是支持我们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拼布艺术论文篇(3)

初到王银位于光谷的“子午线拼布”工作室,会被遍布室内五彩丝线原料和满满占据空间的各色布匹吸引目光。正是这些看似朴素的布料和不起眼的工具,成就了那些精致可爱的拼布作品。它们或是小巧可爱的生活用品,或是具有美观装饰效果的家居用具,在这件小小的工作室里构筑了一个柔软的、温馨而可爱的空间。“这也是我做拼布希望带给人们的东西,”王银说,“世界已经如此浮躁,我希望自己做的这样美好的事情,和我的拼布作品一样,能给人们带来纯净、平和的感受。”

针脚中的艺术

大学时期的王银本是学习平面设计出身,但出于自身对手工艺制作的喜爱,她在各种DIY的布艺制作尝试后,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行业方向――手工艺拼布。“我从04年尝试着开始系统的拼布制作,一年后在网上开了网店售卖自己的作品,反响居然还不错。这时候,我才真正决定了希望将拼布艺术长期做下去的念头。”王银开始着手准备各项资料,终于在2007年的时候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作为她拼布事业的起点。除了制作拼布作品,在工作室教授学生,王银还代表了武昌地区积极参加武汉市工艺美术行业以及国内的各项艺术节,向外界推广拼布艺术。“目前,大陆内对手工艺市场未有足够重视,一切都处于起步阶段。而让拼布更加生活化,人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参与,这正是我一直在努力做的工作之一。”

从2007年到2010年,王银的“子午线拼布”在武汉市内各家独立画廊和艺术机构不间断地做过许多小型展览,她还带着学生一起筹办了“子午线师生拼布艺术展”,她的工作室在全国拼布艺术协会中也颇具名气。王银介绍到,拼布种类繁复,功用多样,但总体来说分生活拼布和艺术拼布两大类。“生活拼布是可融入个人日常生活的,均为实用的小物件制作。每个人都能动手做一个茶杯垫或者收纳包之类,小巧精致又美观,还能自用。而艺术拼布的应用范围相对来说更高端些,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工艺品,精工细作甚至可以让博物馆收藏或在正规拍卖机构拍卖。”拼布艺术均是以日用生活中的小物件,但因装饰的个性化,更赋予了这门DIY艺术改善生活的本质。“拼布本身就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美化技艺,轻便柔软应该是最受欢迎的因素之一了。而且不存在什么门槛,无基础的人通过学习也能实践制作出作品;若方法得当,只需3小时左右就能制作出可爱的小型拼布作品。”

拼布手工虽为休闲爱好,但同时也在当下成为了产业。对普通大众来说,这门新兴艺术尚在初期阶段。王银说,自己从事此行业并非为了获利,而是生活方式的一种调剂;追求返璞归真的精神是物质生活到了一定程度所必须达到的阶段。“拼布装饰画能体现自己的审美。虽然因为人工昂贵导致推广有限,但这种艺术生活化的形式在当代有极好的市场趋势。在满足物质生活后,人们一定会转身追随这样的精神需求。”

以布为画,装点生活

形式上看,拼布就是平民口中的“百衲衣”,利用剩余布料综合完成一个装饰性的作品。国内现状是趋向民族性,而更早的拼布艺术起源则能追溯到传统的服饰文化上。“少数民族服饰用到了很多拼布技术,这最初源于古人节俭的生活方式。然后随着移民潮,拼布在美洲流行,美国在这方面已经走到了前面。”王银介绍,美国已经将拼布艺术形成了良性产业发展,材料、手工教学都有模式化规范。在日本,拼布制作甚至已经形成系统化的教学培训,结合了行销,在日本境内推广极其成功,可谓执亚洲地区之牛耳。日本国家认证的研究所、博物馆比比皆是,这门艺术起源于民间,却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壮大。

自上海举办的“国际拼布节”,拼布艺术这个概念才被第一次介绍到大陆。从现状来说,国内确实有诸多不足之处,比如目前尚没有系统的拼布协会,形成中国特色产业和行业更是显得遥遥无期。但正因为此,拼布艺术的受众群上升很快,这种兼备艺术和创造性的DIY手工艺很容易被更多的人接受,“各种生活日用元素都能用拼布制作,大到床品和服装上的装饰应用,小到一个茶杯垫、挂饰,产品运用十分广泛。”

拼布艺术论文篇(4)

《民间布艺》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14-02

民间美术是组成我国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民间美术与儿童教育的融合在美术教育界早已深入人心,在挖掘与传承本土民间美术元素方面有着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民间美术中还有很多技艺技能,比如让民间布艺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美学思想在学生精神世界实现有效延续,将更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美术教学应当遵循儿童美术学习的客观规律,以探寻民间布艺进课堂的实施路径为契机,创造出鲜活而生动的儿童语言情境下的民间布艺,让民间布艺以“童态化”的姿态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民间布艺从“民情”到“学情”的转移

民间布艺来源于民间,是女红文化、民俗文化的产物,民间布艺素材被移植到小学美术课堂时,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如何让布艺的制作手法及其内涵渗透于美术课堂呢?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传承与发扬民间布艺中积极向上的优秀艺术精髓,摒弃其糟粕,让民间布艺走进美术课堂。

(一)民间布艺与美术教学的语境差异及联系

离开传统生存语境的民间布艺走进学生的世界,需要以单元欣赏的形式分层推进,让民间布艺的由来、民间布艺的美、民间布艺的意义融入学生的认知,使学生感受不同地域民间布艺的特征和差异,为课程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比如《民间布艺》校本教材共分为九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民间布艺欣赏》合理选取了民间布艺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供学生欣赏学习,分别是布贴、堆绣和布老虎,无论是制作方法、造型变化,还是艺术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另外,欣赏单元教学中的《关中布贴风情》《陕西布堆剪影》《揭秘盐城布老虎》三节欣赏课,重点展示了民间布艺的地域风格,让学生体会民间布艺的多样性,使教学内容以鲜明的图像烙入学生的记忆。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挖掘身边的资源,将来自生活社区的民间艺人请到校园中,给社团学生作指导。如张奶奶问学生:“你们想剪什么?”女同学要剪花,男同学要剪动物。只见张奶奶拿着剪刀、红纸随心所欲地舞动起来,不一会儿,美丽的花、耕地的牛跃然纸上,学生们欢心雀跃,拉着张奶奶问东问西,张奶奶带着一口乡音和学生们互动交流,这气氛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截然不同,学生感受到了民间布艺丰富的人文性、鲜明的形象特征、独特的制作工艺,将民间布艺真真切切地带到校园,让学生获得强烈的直观感受,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从生活技术到艺术游戏的蜕变

艺术来源于游戏,是艺术起源说的一种。布艺游戏改变了传统布艺一针一线的制作工艺,用艺术创作的手段改变实用的观念,融游戏于美术教学中,这也是民间布艺走进课堂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民间布艺从生活技术到艺术创作的蜕变。例如,在现代民间布艺欣赏单元中,教师将现代拼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拼布基本的技法和用途。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如分组合作、小组竞赛游戏等,让学生感悟布艺不同的肌理和色彩,运用艺术的创作手法延伸与勾兑,使布成为创作的有效素材。由于拼布的要点在于图形的建构和色彩的运用上,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四季的表情》为创作主题体现拼布的要素。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拼布的现代元素,拓宽了对布艺的认识,认可布艺作为艺术创作的元素本身所具有的诸多可塑性。

(三)关注儿童眼中的布艺世界

布艺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有穿的、用的,装点着生活,美化了环境。儿童眼中的布艺是家中漂亮的窗帘,是自己身上的新衣服,是睡觉时的床单、被子,是沙发上好看的座垫。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现代人生活中的布艺已经找不到传统人文的痕迹,这些远离现代生活的民间布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影响着学生对美的解读和认知,儿童对其熟悉、喜欢,却又感觉神秘。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看到传统民间布艺,感受民间布艺的美,体味传统人文的丰富内涵。在教学展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收集自己家中民间布艺的物件与大家分享,就有学生带来了家中的旅游纪念品――布老虎,其艳丽的色彩、夸张的造型,获得了全班学生的交口称赞“好可爱的布老虎”。有的学生非常自豪地说:“我奶奶会做各种各样的虎头鞋,小时候我穿的都是她做的鞋子。”还有留守儿童张××表示想学做一个布艺“长寿枕”送给爷爷,爷孙相依为命的生活积淀了儿童对爷爷的深厚情感,希望爷爷能长命百岁……表达内心世界是儿童绘画的主要特征,是学生绘画的原动力,教师尊重学生的布艺体验,营造民间布艺的教学情境,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体验父母对孩子的热爱与祝福之情。可见,美好的作品不仅是高超的技能,更是传递爱的使者,布艺作品以其强大的实用性、巧妙的构思和精心的设计让学生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反映了童真的告白。

(四)传统文化在童真世界的追溯与再造

民间布艺鲜艳的色彩、夸张而奇特的造型与民间风俗的暗喻,形成独特的图式,以图腾的概念存在于布艺创作中,让学生展开无尽的遐想。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双关、谐音等手法的运用,契合观念的传达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布艺文化。因此,探究观念是解读布艺作品的关键。要准确欣赏民间布艺作品,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民间布艺作品隐藏的观念内涵,正确解读布艺作品,以通过适当的思维抓手,挖掘民间艺术造型的方法,实现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巧妙融合,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比如,教师设问:“布艺作品中抓髻娃娃的头发有哪些不同?”学生有的回答发型不同,有的说像植物,有的说像动物。学生从中了解到抓髻娃娃的发型不仅是装饰,同时又是区分性别特征的符号。又如在讲解“麒麟送子”传统题材时,教师就要让学生了解“不履生虫,不折生草”善良仁兽麒麟的传说,以及人们对儿童的祝福与期盼,教师再引导学生依据麒麟的文字描绘进行造型设计,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民间布艺复杂的工艺往往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及,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布艺学习不是对传统技艺的照搬,而是个性化的创造,首先要汲取传统文化,在了解民间布艺存在的原因和劳动人民深厚的情感寄托这一前提下,才能进行技法的研究和主题的创作。学生只有熟悉民间布艺中隐藏的观念,才能真正对布艺进行活用和再造,形成具有现代儿童特征的民间布艺。

二、民间布艺“童态化”艺术手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基于“童态化”的学习与继承,将民间美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于儿童教学中,是探究民间布艺创作的主要形式。教师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儿童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民间美术创作。

(一)布艺集“碎”的融合

1.补花

“补花”是过去人们给破损的衣物补上图案,起到遮挡、美化的效果,是一种朴素的生活观念的体现。学生通过与长辈交流,了解“补”不仅是布艺的创作方法,更是在艰难岁月中父母辛勤持家的必备技能。在布艺创作中,“补”是装饰美化的手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学生在布老虎的制作中,巧用花布图案补到布老虎身上进行装饰,既简单又漂亮,还可以针对作品的重点部位堆叠,增强作品的层次感。

2.凑整

布料在使用中总会余下一些边角料,这些看似零碎的边边角角,在人们创意的使用下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比如中国古代的百衲衣,还有鱼鳞座垫就是用碎布做成的。拼凑边角料不仅有着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更隐藏着美好的祝福。学生学习利用变废为美的融合,形成了对布艺独特情感相融的美感。

3.拼布

拼布区别于传统的布艺制作手法,是要把一块完整的布料扯碎,再根据创作需要一块块拼起来,这是现代艺术表达的独特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集体创作的方法,将布料剪成几何图形进行拼贴练习,让学生感受色彩与图形的变化,尝试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搭配表达,创新布艺创作的新形式,呈现融合中的现代美。

(二)借“图”达意的再造

劳动人民用智慧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向往,在自娱自乐的状态下,逐步形成一套吉祥图案和符号。传统民间布艺作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劳作与生活,现代布艺的创作也应关注现代生活方式,呈现当下的风土人情,人们透过作品就可以了解社会发展的状况,以及生活的变迁。学生在布艺创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技巧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比如,“马上封侯”――在布料上画马,再在马上画一只猴子,这种再造图形充分体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文化,表达了创作者美好的愿望。又如,儿童布艺作品《公交车上》《过节》分别表现了学生们坐车上学的情景,以及过节时的家庭场景,针对自己生活中的典型事物和特征进行提炼与创作,再现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幸福、和谐之美。可见,民间布艺创作的人物造型夸张生动,没有透视空间的要求,往往会以二维的表达方式试图表达三维的空间,表现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生活的憧憬。二者的创作手法如出一辙,是材料的合成,也是内涵的合成,更是形意的重组,其丰富性和综合性成为布艺画面美感的一道风景。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民间布艺“童态化”折射出学生视野下的当代风土民情,焕发出快乐而纯真、绚烂而热烈的生命力,民族精神和独特审美以文化的形式滋养师生的心灵,其在本源文化中追求生命、憧憬幸福的观念情感,透过民间布艺在儿童心灵深处复苏。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校内外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将民间布艺移植于现代学生生存语境当中,正被有个性、有创造性地传承着。

【参考文献】

[1]唐瑛.从传统布艺到现代软雕塑创作[J].当代艺术,2012(1).

[2]郑丽萍.民间草根艺术的实用与创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3).

拼布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帕布罗・毕加索;绘画;材料;拼贴

中图分类号:J2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5-28-3

帕布罗・毕加索(1881-1973)是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在长达一个世纪的生涯中,他以丰富多变的画风创作了数以万计的艺术作品。有人称其为现代艺术的魔术师,艺术史的伟大概括者。他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艺术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同时,毕加索也是拼贴技法的创作者,对拼贴技法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908年,毕加索无意中把一张小纸片贴在一幅题为《梦想》的素描的中心,就成了第一幅贴纸画,它就是拼贴绘画的雏形。1910年,勃拉克在《葡萄牙人》中使用了一丝不苟的手写字母。而最早一幅完整的拼贴可能是毕加索的《静物和藤椅》。在这幅画中,毕加索采用了现实世界中的可辨认的材料――一块上面印有藤条图案、用于覆盖桌面的油布,然后在上面画满了造型大胆的静物,使两者巧妙地拼合起来。拼贴手法的运用标志着立体主义开始进入到“综合立体主义”时期,此后他们的绘画一直离不开拼贴,而素材和形式上也越来越多样化。相对于勃拉克等人来说,毕加索的拼贴语言运用得更为大胆和富有想象力。不像别的画家在选择拼贴材料的时候,要考虑到逻辑的问题――如用木纹纸来表现桌面等木制品。毕加索大胆地摆脱这些束缚,在他的画里,小提琴上会被贴上花纹墙纸,而桌面有时会用报纸来表现。拼贴手法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艺术在媒介运用上的束缚,画家们大胆地在画里加入了其他材料,这使得绘画进入一个新的创新时期,使绘画带给人们更多的视觉上的惊喜与震撼。

在原始时期(1906-1908),通过马蒂斯把非洲黑人的雕刻和象牙海岸的扁平面具的介绍,使毕加索对这些充满原始气息的艺术品深深吸引着,于是决定尝试把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卡思维勒像》便是一个大胆的改变,这幅作品在毕加索不断的改变与尝试中终于以一个抽象的,完全没有斯坦因原来面貌的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这幅画不着重表现感情,而强调分量与形式的单纯化,基本形是几何学形式,手是写实的,而脸却画成土著面具的样式。虽然这幅画是抽象的,但在几何形状的拼贴中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斯坦因的内在气质。

如果说《斯坦因的画像》是毕加索迈向艺术新时期的一个过渡和跳板,那么《亚维浓的少女》则是毕加索这个时期一幅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标志着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开始。在这幅作品人物创作上毕加索已经放弃文学性,而转为纯造型的途径,毕加索大胆地把人体分割,组合,充满着原始气息。画面中的五个少女的刻画完全抛弃了情感与表情,抛弃了三度空间的明暗,透视等等所有传统手法。犹如化石般近似几何形的躯体的简化,概括和变形;面具式面孔的刻画,使原来的写实意味消失得无影无踪,倍感强烈的却是那种古朴、奔放、粗野的神秘色彩,画面既是平面的,又是立体的,整个画面充满着浓厚的原始气息。

毕加索将不同角度的物体以拼贴的方式将其放置在同一平面中,却表现得很自然。《亚维浓的少女》就是这一创作手法的典型代表。

这些创作手法都是在平面的画布上以拼贴的方式进行的,说是拼贴,实际上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拼贴,只是视觉上给人们以拼贴的感觉,达到拼贴的效果。真正的拼贴在1912年,毕卡索将有真实质感的物件黏贴在画布上,企图打破二度平面的绘画,制造空间虚实的视觉效果。没想到来后有助于延伸发展出“新”的绘画创作材料、技巧和理念。拼贴一般是以图画纸作底板,根据构图,在画面的适当位置贴上剪裁好的商标,糊墙纸、报纸、彩色纸、名片等实物。这种创作过程是很快的。他把这些纸片严格的按照构图来安排,贴好以后,通常还要用铅笔、墨笔、或者木炭笔,水彩或水粉在画面上添上几笔。再后来,毕加索把综合实物材料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他把沙粒、破布、麻布,玻璃等一些常人想都想不到的东西拿来当作可以加工利用的极好的颜料和素材,从而创造出各种以颜料和笔触都无法达到的新的质感效果。毕卡索创作出第一件精致的拼贴,即1912年的《有藤椅的静物》(still Life with ChairCaning):他在画布上黏了一片印有藤编图案的油布,以此方式取代直接在画布上画出藤编图案。从此模糊了艺术中真实与幻象的区别。

1921年,也就是毕加索在新古典主义时期创作的立体主义作品《三个乐师》,把拼贴技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三个乐师以几何学的形式表现,这些几何的面相互交错衔接,拼贴成变形的人体,画中三人均五官互调,身体扭曲。这种变形的过程是运用直线切割的方法分解,然后再回旋曲线的方式交叠组合。同时丰富的色彩的运用,从而产生音乐般的韵律感与节奏感,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又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1925年创作的《三个舞者》就是带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色彩。画中三个极度变形的舞者置于灰暗的红色,粉红色及蓝色背景中,她们不安,躁动,甚至绝望。富于动感的变形以及构图的样式,色块与色块之间的拼贴衔接无不表现出在复杂的画面中有序的节奏感。

在这个时期,毕加索的作品中震撼世界不得不提的作品肯定是1937年所完成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画面的最终效果从技法上来说并不复杂,画面零散破碎而混乱,与以往历史题材绘画的统一性和明晰性大不相同。毕加索只用了三种颜色:黑,白,灰。但从《格尔尼卡》这幅壁画中毕加索所要表达的不只是一个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而是作为一个人所受战争的严重打击所要表达的情感:不满,愤怒与悲痛。在《格尔尼卡》这幅巨型壁画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毕加索说的“绘画并非用于装饰房间,它是反抗暴行和黑暗的武器”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在《格尔尼卡》这幅画中,毕加索并没有直接去画飞机,导弹,坦克和大炮,而是用不同视角下的五官拼贴出公牛,受伤挣扎的马,耀眼的电灯,举着灯火从窗子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双臂伸向天空惊恐的男子,怀抱死婴仰天悲号的母亲,烈焰中的房子,恐慌中狂叫的女人……这些夸张变形的几乎毫无关联的几何元素用黑、白、灰三色拼贴在一起,以混乱、零散、破碎、悲惨、绝望的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时,而达到的画面效果要比那些飞机、大炮给人的印象要震撼的多,这也是拼贴技法相对于其他的技法所更能充分的表达各种情感的优势之一。

从毕加索的大量作品中,我们可以把毕加索的拼贴手法归结为两种:一是将物体分解成小块面,通过并置和链接将其构成明晰的画面;二是以基本元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及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可谓立体主义的主要标志。正如毕加索所言:“即使从美学角度来说人们也可以偏爱立体主义,但纸粘贴才是我们发现的真正核心。”在《情侣笔下的毕加索》一书中,毕加索阐释了他对拼贴的看法:“使用纸粘贴的目的是在于指出,不同的物质都可以引入构图,并且在画面上成为和自然相匹敌的现实。我们试图摆脱透视法,并且找到迷魂术。报纸的碎片从不用来表示报纸,我们用它来刻画一只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张面孔。我们从不根据素材的字面意义使用它,而是脱离它的习惯背景,以便在本源视觉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后定义之间引起冲突。如果报纸碎片可以变成一只瓶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报纸和瓶子的好处。物品被移位,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格格不入的世界。我们就是要让人思考这种离奇性,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孤独的生活在一个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

在现代绘画中,拼贴分为两大类表现形式:一种是平面拼贴,在日本称为“笔彩剪纸”,是一种将平面材料和绘画手法综合在一起的创作形式,这种方法在立体主义时期便开始盛行;另一种方法叫物质绘画又称浮雕绘画,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是运用性材料与手绘相结合的方法。

拼布艺术论文篇(6)

我曾经为天亮撰写过《汪天亮:成功的艺术“冒险家”》、《汪天亮漆艺术的美学致思》等系列评论文章,在我看来,天亮在漆领域的艺术探索方向,代表了中国漆由传统文化内涵向现代审美意识的诗意转变。汪天亮作品无论在构图、形式、肌理、色彩等艺术语言的整体处理上都别出心裁,他大胆地将传统漆艺与水墨画、西洋画的表现材质和技法巧妙地综合运用到漆画创作中,或堆漆凸型。或沥箔罩漆,或镶金嵌银,或水墨勾勒,加上或研磨或刻画,无所不用其极;在手段上,有的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有的张弛有度,如行云流水;有的静谧冷峻,婉转含蓄,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艺术语言,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超越时空的思考。

看过天亮的《2008山系列》后,直觉告诉我,这些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它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极具象征性的符号之诗书画印的大胆而又随意的拼贴,若隐若现地表达了艺术家的层层叠叠的精神世界。

这里有阴阳、刚柔、虚实等哲学、文化层次的解说,也有时间、空间、内心世界层面心迹的表达;这里有扑朔迷离的大块面色彩的营造,也有小桥流水、绿树f岩的细致刻划。丰富的艺术语言和多重的艺术组合让人流连忘返,让观赏者从极富中国文化气息的画面中感悟到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些作品处处充满了玄机,它就像处于激情之中的男人浊酒半壶后的喃喃自语,即使语焉不详,却充满着真情实感。

于是,我不禁对自己发问:为什么又是汪天亮?

从整体而言,天亮的《2008山系列》具有不可比拟的原创性。从古到今,艺术的生命在于原创,任何平庸的抄袭、复制、摹仿都不会在时间的长河里留下些许印记。《2008山系列》的原创性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图式结构、媒材使用上,还体现在哲学话语、精神意蕴的表达上。在《2008山系列》中,天亮采用了拼贴和混搭的创作手法,使得一些些原先零碎的“原材料”在亚麻布上得到了充分的“组装”,从而改变了“原材料”本身固有的属性,放大了原先的山水草木、怪石f岩形式背后的人文蕴含。众所周知,拼贴是舶来品,据说立体派拼贴(collage)的灵感来自毕卡索和布拉克看到巴黎街头贴满层层海报的墙面。最初,毕卡索将有真实质感的物件黏在画布上,企图打破二度平面的绘画,制造空间虚实的视觉效果。谁也没有想到,竟然延伸发展出“新”的绘画材料、技巧和理念。

在天亮《2008山系列》中,拼贴只是一种手段,他实际上是用拼贴的形式去表达他个人对文化和历史的思考。与以往的作品不同,在这个系列中,他仿佛换了一种心态,做的不再是沉思的文章,而是行吟的诗篇。本质上,天亮的作品很容易让人溯游回厚重而又充满感性的历史中。我们与历史的关系其实十分微妙,历史是过去的时光,而我们实际上又生活在历史之中。每一天都是历史,以时间而言,逝者如斯,往事无返,唯经历者才可以感觉岁月河流在无声无息中远去的声音。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亮具有强烈原创性的作品是对时间的拼贴,是对平凡而又琐碎的历史表达的一份发自内心的敬意。

天亮的《2008山系列》的精神指向也是脉络清晰的,在这些作品中,文化上的自觉与他先前的漆系列作品一脉相承,他没有去试图建构一个庞大的话语体系,也不急于对某种美学进行再发现,而是在平静中表述一种关于私人生活与历史记忆的判断。在这些作品中,自由畅达的写意山水,笔走龙蛇的书法线条,抽象率意的形式空间以及颇富自家章法的汪氏短语构成了时间的自然印记,带有浓厚的生命的痕迹。作品无拘无束,挥洒自如,情之所至,法之所至。而在我看来,天亮的《2008山系列》的精神视野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情怀本身,他所要寻找的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似乎已越来越稔熟,甚至达到了水到渠成的程度。

从抽象到心象,天亮已不满足于景物的真实,而是在寻求一种心灵的真实,那是一种人格化的追求,那是一片耕种于心田却无法用语言述说的故乡家园。

在天亮的《2008山系列》中,过滤了现实生活中的嘈杂之音,呈现出清澈明朗的心境与气象,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形式美”,而是康定斯基反复强调的“内在的音响”,这种“内在的音响”,是现代人对自然山水的内心感受与渴望,是现代人对历史与古人的仰慕与推崇,是现代人对自我情感的个人的满足与肯定。

在《2008山系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天亮试图从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手法和墨色关系布局中寻找契合西方抽象表现的元素,从而确定他的意象化抽象语言的定位。在这些看似“随手拈来”的作品中,诗书画印联系得如此紧密,以至于完全不可分割。画风淋漓酣畅,犹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时而行云流水、时而刀砍斧劈的笔触,将关键性的元素推到极致,使作品的精神内涵更加深邃化,体现出一种灵动的气质。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颇令人玩味的“新山水画”。特别是其中的强调书写性的用笔有如“庄生晓梦迷蝴蝶”,在有无虚实之间传递着万物齐一的东方哲思。

中国艺术的传统,是以写意表现心象的传统。写意之道,主张因心造境,注重心灵感悟的抒发,强调游心于万物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率意与创造精神。这是中国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品格。天亮兄似乎深谙此道。

对于时空的思考和摆布,在天亮的《2008山系列》中显示出冷静的表达。仅仅从画面上看,它并不是那种无序性的杂陈,而是呈现出某种具有整体意味的逻辑性。初看《2008山系列》,似乎显得杂乱无章,但细究起来,这些画面的形象处理在“山”的总题下得到了恰到好处的梳理。拼贴的各个部分气息相通,突破了二维平面观感,在空间方面以“画中画”甚至以首尾连环的形象和文字重复并置,将观赏者的观赏目光自然而然地“漂移”至三维,同时加入的关于时间的变奏主题使得这样的“漂移”扩展至四维,甚至更多。从此,我们可以看到汪天亮作品的隐喻和指涉,它代表了某种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

在传统水墨的现代创新过程中,像林风眠、吴冠中的彩墨作品注重线的运用,张大千、刘海粟的泼墨作品则着眼于色墨的交融。而难能可贵的是,在天亮的《2008山系列》中,既有大量的线的疾徐轻重,又有色墨的干湿浓淡,呈现出不可多得的艺术迈向大自由的审美境界。

天亮是那种心高气傲又才情横溢的人,他总是漫步于时间之上。行走于心灵之间。他的内心是平静的,又是敏感的。平静又敏感的内心蕴藏着一份强烈的使命感。他有着难舍的经典情结,相信边缘的守候具有特殊的意义。

天亮很努力,他的作品源源不断,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他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艺术存在。他是一位创造性和浪漫性兼而有之的诗人艺术家。

为什么又是汪天亮?也许这就是答案。

拼布艺术论文篇(7)

论文摘要:耀眼绚丽的现代艺术运动对艺术设计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平面设计也毫不例外的受到其干预而越发显得引人关注。现代艺术运动为平面设计的形式表现和感性思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语言,本文以平面招贴设计为例阐述现代平面设计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代艺术运动情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必然对艺术产生影响。19世纪以来,欧美国家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发展和思想意识形态成为刺激现代艺术产生的有利条件。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艺术家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内容和新的表现形式。在1907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和美国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艺术运动,被学术界称作为现代艺术运动,针对传统艺术进行全面、彻底的艺术革新运动,同时也为现代平面设计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

现代招贴是由设计的画面和文字构成的平面设计,好的招贴设计应该有较强的画面欣赏价值和装饰目的。现代招贴设计一路走来越发成熟而富有时代感,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现代艺术运动的熏陶,充满了现代艺术运动情结。

一、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表现主义情结-隐喻、象征

表现主义是20世纪流行于德国和奥地利等国的艺术流派。其主要特征为注重主观意象和对自我感受的表现,强调对比强烈、厚重粗放的黑白木刻笔触,以及夸张、扭曲、变形的色彩和姿态,不仅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同时抒发了内心情感,从而营造出特定的情调、节奏和意境。它为视觉艺术设计领域开创出一个能够充分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空间,极大地增强了招贴艺术的视觉表现力,确立了招贴艺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功能与目的。

二、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立体主义情结-拼贴、组合

1908年,产生于法国的立体主义是现代艺术运动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中心思想是对物象作理性解析和综合的再构造。强调对自然物体进行分析、判断,从中寻找可以提取的形 ;然后分解切割成最单纯的几何形态,如圆形、方形、三角形或点、线、面;最后,从不同角度观察对象并重新建立新的形态和结构秩序。从"分析"到"综合",立体主义彻底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观察方法,更加注重对色彩、形式、结构的组织及平衡规律。由于对绘画中的各种元素提出具体的分析,使绘画逐步走向理性的方向,因而历史上称为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立体主义对于当时的平面设计来说,提供了极好的艺术借鉴,对招贴设计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

立体主义对现代平面设计做出了两大贡献。第一,它结合象征、寓意手法,对形体、空间、色彩肌理进行拼贴、综合而组成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段,这就给现代招贴设计注入了新活力,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第二,就是它不断地在抽象的画面中加入文字的探索。这种试探给平面招贴设计提出了图文并茂设计的启发,对招贴设计中文字要素的处理手法提供了新的认识理念。从此,这种形式在平面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今天成为人们心中对平面设计固化的认识了。

三、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未来主义情结-自由文字

未来主义运动是20世纪初期在意大利产生的一场现代主义运动。 未来主义与立体主义同时存在,共同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前者们给后者带来了工业化气息和机械的特征。未来主义歌颂技术之美、战争之美、速度之美。认为艺术应表现现代机械文明的速度、暴力、激烈运动的音响和四度空间等这些所谓的"现代感受"。毫无疑问地为现代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又增添了新的表现手段。 在平面设计领域,未来主义最大的贡献就是形成了"自由文字"的设计风格。 文字不再是表达内容的工具,而成为了一种视觉元素和符号,类似绘画图形一样的结构组合,它可以自由安排布局不受任何固有原则的限制。 这种图即是字、字即是图的图文结合形式,对招贴艺术设计的视觉形式有着强有力的推进和启示意义。这种设计风格现在已成为风尚,在平面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四、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达达主义情结-蒙太奇式置换、拼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兴起了一种非理性荒谬和怪诞的艺术运动,是一种高度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 名字也起的怪怪的,即"达达"主义,达达主义认为世界是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的,惟一可以遵循的是机会和偶然性。主张用消极的无政府主义和破坏性的形式来表达对传统艺术、现实世界和疯狂战争的反应。

达达主义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在于利用拼贴方法设计版面,利用摄影照片的拼贴方法来创作插图,以及版面编排上无规律化、自由化的处理手法。达达主义对视觉艺术与设计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当代招贴设计中对世界名画中的形象进行夸张、变形、置换的艺术处理手法,可以说都是受到达达派的启示和影响而产生的。另外,达达主义根据形、色、质的特点拼贴而制作画面,以及用蒙太奇照相拼贴的表现手法,都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达达主义的这些新型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

五、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超现实主义情结-感性、联想思维

1924年,法国作家安德烈·布莱顿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它标志着欧洲又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诞生了。超现实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文明遭到了极大破坏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些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情绪处于虚无主义状态,因此,他们认为所谓真实的表象都是虚伪的,包括传统的文明方式、语言、文字、绘画、设计等也都被认为是虚伪的。这一观点打破了逻辑思维和现实的制约,以感性的联想思维来指导并表达原始创作的冲动和主观意象,以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出不可能成立的人为形象和环境,把现实观念与梦境幻觉的本能潜意识结合起来。因此,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表达形式无论是在绘画上还是在平面设计中均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并广为流传。

超现实主义在招贴设计领域的影响是空前的。其特点有二:第一,超现实主义把毫不相干的事物组合,拼贴出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实事境地,从而传递出一定的信息特征。第二,以写实的形象用荒诞、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组合手法来传达特定信息,更加有效地显示商品的功能和信息。计算机在平面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之后,招贴设计师利用它并结合摄影蒙太奇、装饰漫画、具象、抽象等多种表现手法,更加充分地发挥超现实主义的观念和特征,为现代平面艺术设计领域开辟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现代平面招贴艺术,无论从创作理念还是表现形式上均受到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深刻影响,进而加快了平面艺术设计发展的进程。所以,艺术与设计就象硬币的正反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相互融通、相互促进才是艺术与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深圳,1998。

[2]汤义勇:《招贴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