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语境管理论文

语境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01 19:15:13

语境管理论文

语境管理论文篇(1)

论文摘要语境在理解电视情景喜剧的幽默言语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作为以制笑为目的的电视情景喜剧,编剧成功与否取决于观众能否调用正确的语境来对其中的幽默对白进行理解,从而发笑。从关联理论角度,通过截取美国著名情景喜剧《老友记》的片段作为幽默语料,对抽样出来的幽默言语语料在理解时所需调用的语境进行分类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正确理解《老友记》幽默言语的过程中,语言上下文知识是被调用最多的语境因素,情景知识的调用率处于第二位,百科知识是被调用得最少的因素。

一、引言

电视情景喜剧(Situationcomedies。简称sitcoms),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广播中。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情景喜剧出现于1947年,当年的片名叫《玛丽·凯和琼尼》,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五十年代开始,电视情景喜剧在西方一直成为一个受人喜欢的电视节目(陆哗、陈立斌2002)。

《老友记》又名《六人行》(friends)是美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在NBC电视台热播的著名情景喜剧(从1994年至2005年5月6日),一共十季。该剧目前仍是欧美最受欢迎的情景喜剧之一,收视率常居榜首,播出以来一直为NBC电视网的招牌剧,多次获得艾美奖的提名并数次获奖。主要讲述了六个性格各异的人的生活故事,他们之间的情路坎坷、事业成败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是对生活原生态的再现。

该电视情景喜剧自从进入中国影视市场后,也给中国的电视观众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引来了众多的追捧者,催生了该喜剧自身的老友记。年轻人群体沉迷于剧中人物诙谐幽默的对白中。但是。在笔者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在播放该片时笔者仔细的观察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喜剧背景有罐装笑声的地方并没有象预期那样发出了笑声。探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个体差异引起理解上的差异,但更大的原因是出于没能成功解读其中的幽默,因此笑不出来。对于这样一部来自美国本土的情景喜剧的英语幽默言语,非本族语观众们应该怎样去解读它的幽默言语呢?本文从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出发。从关联理论的语境角度去分析成功解读喜剧幽默言语所需要掌握的语境知识,希望能对观众们的成功理解有所帮助。

二、关联理论的语境观

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主要是用于阐述话语理解问题的,在它的创始人Sperber和Wilson看来,语境在话语理解中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他们提出,理解话语需要语境,但只需激活语境中的某些方面就行了,并不一定需要调动全部语境知识。对于理解话语来说,语境的构建并非象有人说的那样是在全部“共有知识”范围内进行。而是交际双方都力图使自己构建的语境成为“共有”。并在相互交往中不断协调、妥协,逐步达到一致(何兆熊、蒋艳梅,1997:17)。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者对认知语境的补充和扩展,通常有三种情况:首先是听话人在现有的认知语境中加入所需的百科知识来扩展自己的认知语境,称为百科知识语境:其次,听话人还可以从短期记忆中调用相关的信息(上文所提供的信息)来扩展自己的认知语境,称为上下文知识语境:最后,听话人还必须从周围的有关情景中调用信息来扩展自己的认知语境,称为情景知识语境(转引自何兆熊1999:208)。

根据Taflinger(1996)、Hartley(2001)、Feuer(2001)、Baker(2003)等众多学者的研究,电视情景喜剧的重要特点之一及其广受电视观众喜爱的重要因原之一在于其幽默。情景喜剧强调在特定的创设的情景中制造话语的幽默效果。电视情景喜剧中的角色与观众的交流不是现场交流,缺乏现场交际双方的互动,导演在编写喜剧对白的时候头脑中已经对观众要调用的语境知识运筹帷幄,作为观众,观看了剧中对话后只有确实调用了正确的语境才能准确的理解它。作为以制笑为目的的电视情景喜剧,编剧成功与否取决于观众能否调用正确的语境来对其中的幽默对白进行理解并因此而发笑。因此,笔者以关联理论的语境观作为理论依据,利用理论中对语境的分类,对《老友记)冲的幽默言语语料进行抽样,并对抽样出来的语料进行分类统计,找出在正确理解《老友记》幽默言语的过程中,那种语境知识是被调用最多的,并分析其成因。

三、研究方法

幽默可分为情景幽默和言语幽默(Pocheptsov,1981),鉴于篇幅,本文只对喜剧中的言语幽默进行研究。本研究的语料包括了《老友记》十季的所有剧集,通过随机抽取数字样本的方式,从《老友记》十季中每一季抽一集,每一集抽五分钟左右的语料。把被抽中的剧集的英文字幕从网站上下载后观看相应的DVD。凡是原剧集制作者们配以背景笑声的。本研究都认为存在有期待的幽默。每一个背景笑声为一个幽默言语单位。背景笑声是喜剧在拍摄时现场观众的真实笑声。因此,笔者以它作为衡量有无幽默的标准。在有背景笑声的地方进行标注,标注后排除了情景幽默,仅对其中的言语幽默进行解读。

四、结果和讨论

在所抽出来的语料中,共有言语幽默382处,在解读这些幽默的过程中.观众需要调用的语境分类统计如下表所示:

A:情景知识

B:语言上下文知识

C:百科知识

从表中可以看出,语言上下文知识是被调用最多的语境因素,情景知识的调用率处于第二位,百科知识是被调用得最少的因素。尽管由于语料搜集的有限性,这个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也反映了现在商业利润占主导地位下情景喜剧制作上的一些伎俩。下面笔者将利用喜剧中的幽默实例对每一种知识的调用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出其被调用频率多少的原因。

1语言上下文知识

上下文语境主要包括了口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等。情景喜剧的故事情节简明。主题较为单一,每集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一般情况下,观众即便不按顺序看,或者漏看几集。或者偶尔看一集,都不影响对所看一集的人物和情节的了解,也不影响连续收看,但在现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形势下,为了能长期锁定观众群获得高收视率,并且保证每集人物性格的统一和行为逻辑的一致,编剧们仍然保留了集内、季内乃至整部戏的剧情的连贯性。所以,在本研究中上下文知识是被调用最多的语境。为了能最大限度的理解并欣赏喜剧的幽默,追看每一集也是必要的。请看下面的幽默实例:

1).[Scene:cutfoamanwrappeduponasheetbeingwheeledoutonagurneywiththegangandMr.Treegerlookingon.]

Rachel:Howdidthishappen?

Mr.Treeger:Hemustabeensweeping.Theyfoundabroom_nhishand.

Monica:Thatisterrible.

(Episode3,Season2)

上一集中。何克斯先生为了向楼上女孩子们发出的噪音宣战,从自己的公寓用扫把往楼上顶,楼上的女孩们还之以跺脚。所以当她们后来听说何克斯先生死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把扫把的时候。不禁联想起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并怀疑他的死是否和她们的跺脚有关系。幽默的妙语句在与前面的上下文知识联系上以后,观众们产生了幽默的感觉。

2).[Scene:Mr.Heckles’apartment,thegangislookingoverMonicaandRachel’sinheritance.]

[CulcoPhoebeandRoss.]

Ross:Howcanyounotbelieveinevolution?

Phoebe:Justdon’t.Looka1thisfunkyshirt!

(Episode3,Season2)

这个幽默妙语句:你怎么能不相信进化论呢?淋漓尽致的体现了罗斯留给观众的印象:一个书呆子式的古生物研究家。在前面的剧集中.罗斯和菲比曾热烈的讨论过进化论的真实性,但没达成共识。相隔甚久后,罗斯依想抓住一切机会游说菲比相信进化论。他的这种科学家的有点愚昧的执着精神不能不让人捧腹大笑。

2情景知识

情景知识指交际活动发生的具体物质环境,包括空间和时间因素。《老友记》是一部电视情景喜剧,电视是可视的,编剧们绝对不会放过利用舞台情景和演员言语幽默共同作用来制造幽默的机会。尽管情景喜剧的剧情大都发生在一个非常有限的内部场景中,但在这部喜剧中,别具匠心的场景布置、优秀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和他们的台词巧妙配合得合壁生辉。一些大排明星的客串表演更是锦上添花,观众们在欣赏他们的美语的同时也过足了戏瘾。《老友记》在美国播了十年,这些演员们也演了十年同样的角色,但是,每个演员都通过他们的言行赋予他们所演的角色很鲜明的个性,他们个性的表露都是很自然的,不露声色,但从角色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表情或眼神,观众们就能细细品味个中的幽默之处。请看下面的幽默实例:

3)[Scene:Mr.Heckles’apartment,thegangislookingoverMonicaandRachel’sinheritance.]

Monica:Wouldyoulookatthisdump?Hehatedus.Thisishisfinalrevenge!

Rachel:HaveyoueverseensOmuchcrap?

(Episode3,Season2)

这个句子“你看看这个垃圾桶DE"如果脱离了戏中的实际情景:一个邋遢不堪的夸张致极的垃圾桶,观众们是笑不出来的。所以,言语和情景巧妙结合引来了观众的爆笑。

4)[Thereisaknockonthedoor.]

Phoebe:Oh.(goesandanswersthedoorandthereisthishugeblackdeliveryguy)

Guy:Domda-dadom!Hereye!Hereye!DeliveryfromtheMattressKing.(toPhoebe)YouMissGeller7.

(Episode3.Season3)

在这里,观众们耳朵听着语调怪异的“来自床垫王国的送货”,眼睛看着电视机里的那个身体肥胖、长相怪诞的送货人,幽默的感觉油然而生,笑,就只不过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了。

3百科知识

百科知识主要指交际参与者们的民族文化知识图式。包括交际参与者们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百科全书式的常识性知识、价值观等。这种知识是交际参与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的世界知识。Blakemore(1994:18,20)曾指出:只有说话人和听话人认知语境完全一致,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一致时话语才可能被理解,也就是说成功交际的唯一条件是说话者和听众必须有相互知识。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剧集获得前面所提两种语境知识的共享,但百科知识却是一个人内在化了的对世界对文化的认识,是无法通过剧集来获得的。在本研究中,这种知识被调用得最少,可能出于美国文化的多元性,编剧们为了剧集能获取广泛的认同和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接受和喜爱,尽量减少喜剧当中的文化承载。请看下面的幽默实例:

5)[Scene:CentralPerk.Phoebeisonthecouchstar‘ingoffintospaceaSRachelenters.]Rachel:You’rejuststaring‘intospace.Phoebe:Umm.I’mtryingc0movethatpencil.(ThereisapencilIvin.qonthetable.).

Phoebe:Wait.n0,lookalthis!(Pointsc0one.)(Reading)“Twobedroom,twobath.mustbenon-smoker,Satanworshipersokay…”Oh.yeah.butit’sOnthegroundfloor.

(Episode3,Season5)

菲比的这句违反科学常识的话:眼睛瞪着笔来看就可以移动笔。实在太幼稚了。但却又完全符合菲比的个性:无厘头式的话语。她好象永远也长不大,让人既可恨又可笑。理解另外一个句子:Satanworshipersokay…Oh。yeah,butit’sonthegroundfloor.的时候,西方文化的知识是不可少的。在基督教中,Santa是恶人,是万恶之源,他引诱人们出卖自己的灵魂,所以他的信徒也必定是坏人。但对于菲比来说,在选择租房的时候,她可以接受与Santa的信徒同租一间房,却不可以接受要租的房子是一楼。可以与坏人住一间房却不可以住一楼,菲比的意愿让人很出乎意料,这种生活逻辑,观众们除了报之一笑之外还可以怎样做呢?

6)Phoebe:Ok,don’tgetmestarted0ngravity.

Ross:Youuh.youdon’tbelleveingravity?

Phoebe:Well.it''''snotsOmuchthatyouknow,likeldon’tbelieveinit,youknow。it’sjust…Idon’tknow.1atelyIgetthefeelingthatI’mnotsOmuchbeingpulleddownaslambeingpushed.

Chandler:Uh-oh.It’sIsaacNewton.andhe’spissed.

(Episode3,Season2)

牛顿是发现万有引力规律的科学家,但在戏中,钱德却歪解成牛顿是发明和控制万有引力的科学家,所以当牛顿去小解的时候。他控制不了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就失效了。这种有意对某些常识进行曲解的方式.通常会引来观众们的捧腹大笑。

语境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动机、情境、体验、探究文章摘要:探究学习是新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形式。探究活动应以学生兴趣的激发为前提,才能保证学生持久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促进学生持久地的探究下去,情境的创设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本文从情境创设的过程论述了维持探究活动开展,并以具体的教学辅例,易于学习和操作。新课程改革以来,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学科教学中急需探讨的话题。如何围绕文本组织学生探究,这一直成为语文教学方式转变的难点,经过一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以情境创设为突破口,找到了一条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现以苏教版第七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为例,来谈谈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策略。一、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既蕴藏着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可能消失的可变心理。只有维持儿童的这种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深入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求知,形成积极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设法将学生带入情境,这就保证了儿童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之前,为了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伊始我给学生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在远古时代,每到夜晚地球上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既不能做饭,也不能取火。只能以动物来充饥,只能以树叶来遮挡风雨。(电脑展示古代人的生活场景),许多人被子饿死,许多人被冻死。望着这样的悲惨的景象,大家纷纷出谋划策。是谁为人类取来第一粒火种呢?课前的这一富有儿童色彩的童话情境叙述,犹如一块磁铁紧紧吸引了学生的心,学生们纷纷被调动起来,萌发了探究的兴趣,从而激烈地想知道人类第一粒火种的由来,为下面探究文本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二、优化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探究文本意境。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儿童会兴致勃勃地学习文本。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探究的主题是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盗取火种的?虽然文本中有许多适合学生体验的文本情境,如角色情境、多媒体情境等都能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当中,但是这些情境都不能抓住文本的主旨,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获得成功探究的喜悦。所以在教学这课时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合成一个整体情境,并将学生引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究。我根据文本内容,整合成一个立体的、多角度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包括阿波罗驾着太阳车从天空中以驶过的画面,也包括那中凶恶的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的动态情境和一些当时的场景图,但是就是缺少主人公普罗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在教学时,我用制作好的服饰让学生穿上,分别扮演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让他们在情境中体验普罗米修斯的坚强无畏与大英雄赫剌克勒斯的强烈的正义感。为了使电脑媒体与人物表演融合得恰到好处,我让他们自己分别设计人物的语言,以便表演时增强效果。下面观看表演的同学,充当当时的古人,让他们想一想,普罗米修斯被宙斯抓走后,以及看着普罗米修斯被鹫鹰啄食肝脏时自己的表情。这样表演者、被表演者与多媒体融为一体,增强了情境的感染力,为学生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坚强无畏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另一方面,由于情感的作用,他们的抽象思维也由难变易,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三、提升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促进思维发散。学生们通过情境有情有意地感知文本,但语文教学绝不能以此为终点,还要在此过程上,竭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兴奋点的提升。教师要从文本出发或改变体裁,或转换角度,或引导质疑,或抒感,渲染鼓励创造的氛围,在此情此境中,儿童的创造性才易于突发表现出来。学生在获得情境体验后思维被激活了,对文本内容的探究一发不可收拾。现将教学中的一个片断记录如下:生:“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去盗火,他怎么不向宙斯要火呢?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想大家刚才在情境体验中就想问这个问题,是不是?生:(齐说)是的。师:哪位同学已经思考出答案了。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里,同学们只要细心再读一读课文,就能找到。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生:(开始认真读课文,一会儿,不少学生抬起头)师:谁知道了,先来回答。生:我认为宙斯是不会把火种给普罗米修斯的,宙斯那样凶残,说明他缺乏同情心。这从他惩罚普罗米修斯可以看出来。师:说得有道理。生:如果宙斯把火种给普罗米修斯,他看到人间烟火袅袅,怎么会立刻追查盗火者呢?他那样生气,肯定不会把火种给人间的。生:其实,课文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了,要是宙斯肯给的话,人类就不会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了。生:课文第二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要火种宙斯是不会给的。师:(惊喜的)真的吗?具体说说看。生:这一段说普罗米修斯“决心”为人们盗取天火,“决心”就说明有困难要克服,如果要给的话,就不用“决心”了。师:太好了。同学们,你们从课文的情境体验中感受这么多的东西,你们真会学习。……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也是那么富有创造性,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这是教师凭借文本情境,恰当的引导所产生的结果。巧设情境,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改变了探究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问题”的单一形式,针对了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文”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终于获得探究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语境管理论文篇(3)

任何一个敏于文化风向变化的人,都可以切身地感受到,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深刻的文化转型:从以语言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中心的文化的转变。图像不断地驾驭、凌越乃至征服文字。一场新的文化战争序幕已经拉开。

有人戏称现在是一个"读图时代"。图配文的书籍充斥着书店货架。与传统的"文配图"(如扫盲识字)不同,文字业已沦为图像的"奴仆"而退居次席。文学名著不断被拍成电视连续剧,越来越多的人乐于通过看电视剧而不是阅读来了解这些名著。在这个图像横行的年代,电影一方面施行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又在捧杀文学。小说家期待着电影导演的青睐。电影无疑捧红了一些作家,如今的法则是作家借电影来"增势",图像的力量为文字壮胆!

图像崇拜和狂欢成为新一代的生活方式,视觉僭越文字的霸权几乎无处不在!从主题公园到城市规划,从美容瘦身,到形象设计,从音乐的图像化(MTV),到体育运动的视觉礼赞,从广告图像美学化,到网络、游戏或电影中的虚拟影像……图像成为这个时代的日常生活资源,成为人们无法逃避的符号追踪,成为我们文化的仪式。很难想象,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果离开电影、电视、形象和广告,那会是什么样子?

当然,这种文化转型早在世纪之初就被思想家们注意到了。巴拉兹在世纪之交曾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传统的印刷文化。[1]海德格尔30年代著名的表述"世界图像时代",指出了世界作为图像被把握和理解。[2]60年代,德波作惊人之语,宣判一个充斥着图像的"景象社会"的到来。[3]80年代末以来,"语言学的转向"已寿终正寝,越来越多的思想家迷恋于"视觉的转向",或"图像的转向",或"视觉文化的转向"。[4]

面对新的视觉文化,我们该作何思?该作何应对呢?这里,我们需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电影在视觉文化转型中经历了什么变化?第二,为什么视觉文化僭越话语(语言)文化成为"主因"。

从"叙事电影"到"景观电影"

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艺术,这一点无须论证。巴拉兹当年论证视觉文化出现的重要依据就是电影。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果确实存一个从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的转变的话,那么,电影这种主要的视觉艺术形式是否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呢?

首先,我们必须指出,电影作为一种主要的视觉艺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功能。如前所说,当代文化中文字形态的文化显然被形象形态的文化所征服。视觉文化的霸权无所不在。"不读小说"(张抗抗),而转向电影和电视等视觉形态,名著改变热或历史影片的流行,这种现象本身就表明视觉的诱惑远远大于语言。看比阅读更具直观和感性特征。在比较的意义上说,阅读属于传统接受方式,它倾向于本雅明所说的"韵味"形态,用传统的美学术语来说,就是静观。它可以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地玩味,恰如他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在一个日后的下午,一边歇息一边凝视地平线上连绵起伏的山峦或婆娑树影。电影改变了这种观赏方式,电影是一往无前的,它不允许回复留连,也不允许停顿歇息,所以看电影需要的是一种"震惊式"的体现。用本雅明的话来说,就是向一颗子弹击中观赏者一样。

有趣的是,本雅明的比较并不只是涉及文字作品和图像作品之间的差异,"韵味"和"震惊"的差别也反映在对视觉文化不同的形态之间。比如,传统的绘画作品和当代电影的巨大差异。在这方面,桑塔格的分析也颇有代表性。她曾经分析过照片与电视的区别,这个区别也适合于说明这里的问题。她写道:"照片比移动的形象更具纪念意义,因为它们乃是一小段时光,而非流逝的时间。电视是一连串不充分的形象,每个形象都会抵消其前在的形象。每张静止的照片则变成了意见纤巧物品特定的一刻,人们可以持有他并一再观赏。"[5]这里桑塔格的看法实际上恰好道出了问题所在。照片的静止和可以使人留连,但它远不如电影来得更具形象逼真和视觉吸引力。运动的形象显然比静止的图像更具诱惑力。静观作为语言中心文化的观赏方式,日益让位于图像中心文化的动态观赏。埃柯从符号学角度指出,语言和形象之间的区别,在于视觉符号是通过符号与现实图像上的相似来表达现实,而语言则相对来说要武断得多,不必追求这种相似。所以,形象可以表达出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东西,它更加接近人的感望和更具情感煽动性。

较之于语言或类似语言的作品,电影的优势是无须争辩的。但我想思考的问题是,电影本身是否也有语言中心和形象中心的不同模式。从美学上看,电影作为视觉艺术体裁,自身就具有语言和视觉形象两个方面(这不仅是指有声影片出现以后)。电影作为一种本文,其语言学方面不仅体现在电影本身具有对白和脚本等语言要素,而且呈现为电影叙事结构的语言学特征。或者从历史角度看,电影乃是从戏剧演变而来,而戏剧在相当程度上更带有话语的语言学特征。比如,戏剧结构本身作为一种线性结构(如亚里士多德的封闭戏剧结构),叙事所展现的故事性和情节因素,都使得戏剧倾向于语言特性。我以为,早期电影带有很大的戏剧成份,因此带有明显的话语中心特征。比如一些希区克柯的悬念片,其戏剧性和戏剧因素十分突出。再比如中国30-40年代的电影,叙事因素亦十分突出。这类电影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文学作品的视觉再现。因此,文学性在电影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诸如剧本、对白、画外音、剧情结构、电影叙事性等等。但是,电影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似乎又一个逐渐摆脱语言中心模式影响的历程,它逐渐地找到了电影所以成为电影的根据所在--景观。这个过程似乎论证了艺术史家格林伯格的看法:现代艺术在其发展的历程中,都有一个寻找"自身合法化"的的艰难过程。也就是一门艺术安身立命的根据绝不能寄生在其他艺术中。绘画通过转向二维平面性,告别和雕塑相互竞争制造"空间深度幻觉"的历史,于是绘画回到了绘画自身。[6]假如我们以这种观念去看,戏剧通过活人面对面的表演,区别与电影,小说以其叙述故事有别于诗歌,电影则以其运动图像的景观,既区别于摄影,又有别于戏剧和文学。

依据话语(语言)和形象(视觉)的基本二分,我们有理由在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上,将电影区分为以叙事为主的电影和以景观场面为主的电影,两者形成了叙事主导与景观支配的不同结构性模式。在作出这种区分的同时,紧接着必须申明,这种区分只是在比较的意义上提出的,这绝不意味着叙事电影没有景观成份,反之亦然。比较起来,叙事电影趋向于以话语为中心,讲究电影的叙事性和故事性,注重人物的对白和剧情的戏剧性。因此,虽然画面不可或缺,但这类电影仍以语言中心为模式,而不是去可以追求形象的逼真和视觉冲击力量。甚至可以为了叙事性和情节性(戏剧性),牺牲某些画面的视觉效果。反之,景观电影突出了电影自身的形象性质,淡化甚至弱化戏剧性和叙事性,强化视觉效果和冲击力。景观和场面成为电影最基本的视觉手段,其他一切语言性的要素退居次席。从国外电影晚近的实践来看,叙事电影和景观电影的二分还有更复杂的含义。

美国电影理论家玛尔薇发现,进入80年代以来,电影经历了某种深刻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为从"叙事的电影"模式,向"景观的电影"模式的转变。在她看来,自由市场化的电影是依照女性景观来结构的。她认为电影的叙事性与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相关,而电影的景观性则和弗洛伊德的"本我"有关。传统的写实主义电影往往服从于某种叙事模式,场面和画面最终是叙事意图的形象再现。而当代电影遵循"本我"的"欲望原则",看画面和人物成为主要导向,尤其是主动注视的男性(镜头?观众?)不断地捕捉被动的被看的女性形象。所以,景观往往打断叙事展现在观众面前,叙事性已变得无足轻重。[7]英国社会学家拉什在玛尔蔚二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直接提出,叙事的电影也就是写实的电影,服从于电影自身的叙事性(文学性或话语中心),而景观的电影则相反,它关注的不是叙事成份,而是场面、画面的视觉性,因此,电影的逻辑发生的倾斜,叙事让位于画面,景观支配着叙事。他进而指出,叙事电影是现代主义艺术,而景观电影则属于后现代电影。[8]我们只要对好莱坞电影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这个重要的转变。如今,身体、自然风景、都市风情、侏罗季时期的恐龙、未来世界或太空人,无论是曾经存在过抑或完全是想象产物的形象,皆可逼真地呈现在银幕上。电影史家海斯注意到,从历史片中身体的凸显(如《基督耶稣》),到中身体展示压倒了对白的语音,再到商业片中一切音响(包括人的声音)都屈从于画面形象(尤其是身体形象,这与一些传统电影中画外音所起的结构和统领作用相比,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这是自60年代以来电影从叙事电影向景观电影转变的重要标志。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前几年流行的《泰坦尼克号》,较之于传统的版本,这本作品在文学性或叙事性上并无甚突破,但在视觉性效果和景观性上,却是前所未有地成功。这种成功同时还表明,观众对那种叙述故事的电影传统已经淡忘了,他们也许更乐于接受具有撼人心力视觉效果的景观电影。更有甚者,如果我们把景观电影与虚拟性结合起来考虑,那么,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是,景观电影必然导向"超现实"(波德里亚)。因为,景观电影真正实现了"假的比真的更真实"的原则,现实和虚构的逻辑可以轻易地颠倒,电影为大众通向想象的乌托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如果我们透过这个视角来看中国当代电影,这一倾向也非常显著。张艺谋和陈凯歌的电影就带有明显的景观化倾向。文学内容对电影来说已经降至极低的地位,场面、画面、身体和服饰等视觉因素被无限夸大了,甚至对白变得可有可无,剧本也无足轻重,叙事性就范于景观性的视觉因素。《红高粱》、《霸王别姬》这类特征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很有意思的"倒错现象"应运而生。倘使说过去是电影家倚重于小说家或剧作家,文学剧本对电影的制约是至关重要的。现在的情况似乎颠倒过来了,小说家借电影来"增势"和获得象征资本,小说作品的面世似乎似乎只是一个"初级产品",它等待着电影的遴选和垂青。因为视觉文化在中国兴起,无可争辩地使电影拥有一种远比小说更权威的力量,小说家可以通过搭上电影的"车"来为自己获取在文学场内无法获得的更多的象征资本。然而,作家们似乎对电影所走的"反文学"和"压制叙事"的道路并无察觉,他们不但期盼这电影的惠顾,而且更重要的是,电影的视觉景观表现也成为许多"新生代"作家极力效仿的技法。殊不知,当叙事文学依照景观电影模式来创作时,文学已是岌岌可危了。

视觉文化的解释范式

视觉文化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巴拉兹在世纪初提出"视觉文化"的概念(1913),意在强调自印刷术发明以来,视觉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衰落了,许多意义的传达可以通过印刷符号来进行,而无需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于是,"可见的思想就这样变成了可理解的思想,视觉的文化变成了概念的文化。"[9]电影的诞生使人类文化重新回到了视觉文化,印刷文化所代表的那种语言的优势和中心开始消解了。"可见的人类"重新回到了我们的文化中,尤其是人的表情、姿态、动作和形体语言。"电影将在我们的文化领域里开辟一个新的方向。每天晚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坐在电影院里,不需要看许多文字说明,纯粹通过视觉来体验事件、性格、感情、情绪,甚至思想。因为文字不足以说明画面的精神内容,它只是还不很完美的艺术形式的一种过渡性工具。"[10]值得注意的是,"视觉文化"和"概念文化"(亦即语言为核心的印刷文化)相对的。

巴拉兹之后,对视觉文化现象有重要发展的是德国思想家本雅明。他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讨论,也集中在电影等可复制艺术样式上。本雅明虽然没有直接采用"视觉文化"的概念,但他的理论中渗透了关于视觉文化的深刻见解。他认为,机械复制时代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变革,电影作为一种技术的新发明,把一种新的文化带入人类社会生活。传统社会那种韵味的艺术已经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而电影塑造了一种进步的艺术与大众的关系(如卓别麟和大众),这很不同于传统的艺术与大众的落后关系(如毕加索与大众)。新的视觉文化特征在于传统的审美静观已经衰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震惊"个触觉效果。电影这一大众艺术形式,通过复制使得艺术的民主化成为可能,也是艺术的革命潜能成为现实。[11]到了50年代,电视的广泛运用,扩大是视觉文化的范围,图像的霸权越加明显地呈现出来。加拿大学者麦克鲁汉把视觉文化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他从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角度,论证了电子媒介文化的到来,这种文化将视觉和听觉文化整合起来,对受众的效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媒介,尤其是电视的出现。[12]

80年代以来,视觉文化的概念已被普遍接受,出现了几种重要的理论范式。

首先是消费社会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随着消费社会取代了生产的社会,一种追求感官愉悦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膨胀起来。恰如贝尔所说,"目前占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13]从表面现象上看,大众社会需要大众消费和娱乐,其主要形态是视觉的。更深一层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其一,现代世界是一个一个城市世界。大城市生活和限定刺激与社交能力的方式,为人们看见和想看见(不是读到和听到)事物提供了大量优越的机会。其二,就是当代倾向的性质,它渴望行动(与观照相反)、追求新奇、谈吐轰动。而最能满足这些迫切欲望的莫过于艺术中的视觉成份了。"[14]贝尔一方面揭示了当代趋向于都市文化,它客观上为人们看提供了机会,也为人们看的欲望的攀升创造了条件。如果说贝尔的理论着重于社会二空间环境与视觉文化崛起的关系的话,那么,法国哲学家德波的景象社会理论,则更加深入地触及形象作为商品的特性。在他看来,当代社会就是将一切转化为形象的景观,生产和消费都和景象密切相关。景象成为一种"中介性的社会关系。"[15]恰如马克思以商品概念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德波是通过景象的概念来透视。他指出"景象即商品",景象出现在商品已整个地占据了社会生活之时,"景象使得一个同时既在又不在的世界变得醒目了,这个世界就是商品控制着生活一切方面的世界。"[16]商品以其显著的可视性入侵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这样的社会中,与其说是在消费商品,不如说是在消费景象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逐渐被其外观的符号价值或景象价值所取代。一些知名的商品品牌,从可口可乐到好莱坞电影,从麦当劳到耐克运动鞋,这些世界性的商品其形象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使用价值。德波提出,景象对人的征服就是经济对人的征服,它已走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马克思曾经说到"从存在转向占有"的堕落,人们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退缩为单纯地对物品的占有关系;第二个阶段则导向了"从占有向炫示"的堕落,特定的物质对象让位于其符号学的表征。德波的重要发现在于:首先,世界转化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即是说,景象呈现为漂亮的外观,"它所要求的态度原则上是被动的接受,实际上是通过没有回应的显示方式获得的,是通过其外观的垄断所获得的。"[17]其次,视觉获得了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观感。"景象是由于简单易学事实所导致的,即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18]第三,景象避开了人的活动而转向景象的观看,从根本上说,景象就是独裁和暴力,它不允许对话,因为"景观因而是一种对所有其他人言说的特殊活动。它是分层的社会策略性的表征,在这个社会中,其他所有的表现将被禁止。"[19]最后,景象的表征是自律的自足的,它不断少扩大自身,复制自身。这个主题后来我们在波德里亚那里看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第二种解释范式是虚拟社会理论。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认为,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符号与现实的不同关系四个阶段。即符号反映现实,符号掩盖现实,符号掩盖了现实的缺失,符号与任何现实无关。第四阶段即当代社会,它本质上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真实与虚拟的关系被颠倒了,假的比真的更真实(如好莱坞电影,网络虚拟空间和电脑合成图像,等等),出现了模拟和仿像。如果说过去形象生产是依照原本来模仿再现的话,那么,当代影像生产则是没有原本的模拟和复制。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仿像,其特征在于它倾向于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一个没有原本的大量复制的世界。虚拟导致了仿像的大量流行,仿像则把视觉文化凸显出来,在这种文化中,传统的原则被颠倒了。如果说传统的形象生产是依据"地域在先原则"(即先有原本后有摹本),现在则是依据"地图在先原则"(即先有摹本,然后大量复制)这一转变揭示了形象生产在当代社会所以无穷泛滥,超越现实并导致虚拟的逻辑制约着人们对真实世界理解的严峻现实。[20]

魏瑞里奥的理论与波德里亚的理论又异曲同工之妙。他发现,技术的进步有两个趋势性的现象尤为值得注意:一是时间对空间的征服,二是速度的提高。从交通工具的速度转向了远距传播的速度,乃是实时对延时的胜利。在一个讲求效率的时代,视觉凌越听觉,图像统治文字,因而电子媒介的图像实时(现场时间)传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诱惑力。他进一步认为,视觉图形的实时传递,对写作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这个威胁并不是直接来自形象,而是来自电视屏幕。相对于银屏的"实时"图像,传统的图像则显得苍白无力。"威胁写作的是实时。写作总是、总是在一种延时的时间中,总是延时的。一旦形象现场直播,就有一个延时与实时的冲突。正是在这里,对写作和作者存在着一种严峻的威胁。"[21]正是这种速度的提高,图像优于文字,这便导致了深刻的文化转变。魏瑞里奥把这个转变称之为从现代文化的"形象辩证逻辑时期",向后现代文化的"悖论逻辑时期"的转变。

从延时的图像,到即刻的、当下的图像,这就是速度提高的结果。电视直播改变了电影将过去延时记录下来的做法,把远处发生的事情同时地呈现出来,使写作这种古老的方式变得过时了。速度不但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它还意味着主体将更紧张更有效地去看、听和感知生活世界。整个世界在瞬间被远程地呈现出来,而关于这个世界的幻想也毫无限制地迅速传播开来.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运动的图像为什么比静止的图像更具逼真性和视觉诱惑力的原因所在。魏瑞里奥慧眼还在于他注意到,速度的后果并不是人的交往和流动范围的扩大,毋宁说是相反,它导致了人类流动前所未有的"惰性"。恰如画家克利所言:"如今是物像感知我"。英国学者伯格则把这种关系的转变准确地表述为:传统文化中是人趋近图像,而当代文化则是图像逼近人。[22]我们总是生存于一个图像所包围的世界中,画家不再需要像古人那样踏遍名山大川,电影工作者也无须亲临险恶环境去拍摄,一切均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去完成。

过去,形象的传播是一种"公共表征",是在公共领域里进行的,比如在大街上的广告,电影院里放映的影片等。而私人空间是完全私人化的,诸如家庭生活和私人话语等。然而,随着电视、电脑和网络侵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家庭这个传统的私人空间如今已变得不再是私人性的了,我们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在因特网上游弋等。私人空间也就消失了。我以为,这个转变对于我们思考当代视觉文化现象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所谓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并不只是说形象生产和传播的急剧膨胀,也不只是我们接受形象的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本来属于私人化话语的家庭生活中,话语形式不但变得公共了,而且也视觉化了。只消翻检一下发达国家人均收看电视的平均时数,就足以说明这种变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重视家庭文化的国度,电视、电脑的家庭化却更值得重视。我们的家庭私人领域既被公共化了,又被视觉化了,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每年春节电视晚会。几亿人在家同时收看同一个节目,这景象是一个寓言,还是一个神话?也许,它意味着一种交往方式的终结,一种意识形态的终结,一种价值观的终结。

结语与疑问

如果我们从语言和图像的二元关系来思考的话,可以把视觉文化及其电影(以及电视)对日常生活的征服,视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拉什区分了两种文化的主要差异:第一,媒介的差异。话语的文化以语言为核心,语言具有至高无上的有限性;而在形象的文化中,形象压倒了语言转而成为主导因素;第二,由于媒介不同而导致了审美对象的区别。在话语的文化中,审美对象或符号表征物重视的形式规则,而形式规则实际上就是文本性,它与理性原则密切相关;相反,在形象的文化中,重视的是对象的表层甚至是反形式的方面,日常物不再经过严格的审美纯化而直接进入审美领域。如果说形式原则是理性原则的话,那么,表层和日常事物的关注则倾向于欲望原则。第三,理性至上的原则必然导致说教和文化伦理关怀,而欲望原则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则不再关心什么是文化的内核,它更关注行为或表演(performance)。最后,话语的文化是一种主体与审美对象有距离的观照和欣赏,是一种传统美学所说的"静观"。阅读乃是这种静观的最典型形式,它允许读者不断地体验作品的深刻涵义,反复地吟咏和解读,在读者与文学世界之间是存有一个心理的距离的;而形象的文化则相反,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消失了,主体直接进入对象,或者成为对象的一部分。主体进入对象,也就是欲望进入对象,理性主义的那些原则在这里都失效了。电影就是要把观众直接卷入一个身临其境的超现实的幻觉感。[23]

视觉文化所提出的哲学问题是深刻而尖锐的:何为真实的逻辑?何为虚拟的模拟?在一个真假界限日趋模糊的日常世界中,这一疑问的难以回答的。当我们越来越受制于影像、图像和视觉物的诱惑时,我们的理性原则是否终会屈从于欲望法则?我们是否会沦为一个"图像的囚徒"呢?

释:

[1]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2]《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下卷。

[3]GuyDebord,TheSocietyofSpectacle,NewYork:Zone,1994.

[4]W.J.T.Mitchell,PictureTheor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4;NicholasMiroeff,AnIntroductiontoVisualCulture,London:Routeldge,1999.

[5]桑塔格:《论摄影》,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9页。

[6]格林伯格指出:"每门艺术都为了自身的缘故而导致了这样的证明。这类证明必需表明的东西不仅在一般艺术中是独特的不可还原的,甚至在每一门特殊艺术中也同样如此。每门艺术都不得不通过自己特有的东西来确定非它莫属的效果。显然,这样做就缩小了该艺术的涵盖范围,但同时也更安全地占据了这一领域。"见拙译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世界美术》,1992年第3期,第50页。

[7]Lauramulvey,"Visualpleasureandnarrativecinima",inT.Bennettetal.(eds),PopularTelevisionandFilm,London:Macmillan,1981.

[8]ScottLash,SociologyofPostmodernism,London:Routledge,1990,pp.187-188.

[9]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页。

[10]同上,第29页。

[11]详见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版。

[12]麦克鲁汉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受众分别以阅读、听广播和看电视来接受同一信息,结果他发现,看电视的受众在接受和理解信息方面超过了其他方式。可见电视作为视觉文化的一个重要形式的重要功能。见拙译麦克鲁汉:《视听新媒介》,载《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13]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4页。

[14]同上,第154页。

[15]GuyDebord,SocietyoftheSpectacle,(1967),NewYork:Zone,1994,#4.

[16]同上,#37。

[17]同上,#12。

[18]同上,#200。

[19]同上,#23。

[20]MarkPoster,(ed),JeanBraudrillard:SelectedWritings,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9.

[21]JamesderDerian,(ed),TheVirilioReader,Oxford:Blackwell,1998,p.16.

语境管理论文篇(4)

论文摘要: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亟须培养和造就大批符合国际化竞争需要的人才。但是目前各高校由于教育与教学资源及管理等原因,毕业生的实用技能特别是外语应用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用人单位以及跨国经营的需要。文章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经验,从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语码转换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创新等多个角度,就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几个关健性问题作了详细阐述。

进人21世纪,企业全球化竞争愈演愈烈,中国要在这场全球竞争的大战中取得优势和赢得更多的机会,迫切需要大批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队伍。然而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在绝对剩余情况下,仍然存在着高端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状况。这种不足集中反映在劳动力“质”的欠缺,即高校毕业生的实用技能特别是外语应用能力难以满足企业跨国经营的需要。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瓶颈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推进双语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实施双语教学,学生不仅能够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掌握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够熟悉世界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与管理实践。学生通过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能够原汁原味地用作者的语言来体会其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吸收他们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同时,通过浏览国外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网站,既帮助学生关注和认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热点和前沿,也能够锻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进人企业经营管理领域从事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语言和专业基础。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就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双语教学质量中的几个关键环节作一阐述。

一、双语教学内容的创新

近年来,国内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由此对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毕业生需求增长旺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双语教学虽然具有教学内容新、与国际接轨强等特色,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国内企业管理实践不断演变和革新,新的人事政策法规不断出台,以英文原版教材等国外教学资源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虽然让学生了解国外最新管理理论与实践,却很难全面反映我国本土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情况。学生对我国本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不够清楚,对人事制度实际状况不够了解,走向企业以后很难将所学知识与现实工作相结合。因此,构建既能充分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又能全面反映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情况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1.本土化的双语教学内容创新。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其独特的发展演进历程和文化背景,企业管理实践不断演变和革新,与西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差异很大。比如就业歧视和人口结构状况,西方国家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公平就业法保护重点之一是40岁以上的老年员工,而我国就业公平矛盾更多集中于农民工的劳动权益问题。再比如市场薪资调查,在西方很多行业内部的大企业结成薪酬联盟,彼此承担向对方提供各自薪酬数据的责任,如建筑工程业和石油石化行业,而中国目前并没有这样的企业联合组织,薪酬调查还主要依赖专业调查公司或专业网站完成。

由此可以看出,单纯依赖英文原版教材等外文教学资料的教学内容在很多专业模块产生本土化缺失,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培训与开发、薪酬和福利等。双语教学中需要及时对我国的宏观人事数据和微观企业实践进行统计、整理、补充和更新,并且需要同英文教材中国外情况和实例进行比较分析,这些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人事管理的具体情况,以及其与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或者是优势与特长。

2.中外公平就业法律比较。就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无论中外企业,人事工作从业者一个重要的知识领域就是对各项劳动法律和法规的充分理解和认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向学生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环境。然而,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双语教学依托英文原版教材,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是西方劳资关系中的各项法律和法规,对我国政府制定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教学中如果不及时充分地补充我国企业在雇佣实践中必须遵守和执行的各项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学生势必脱离我国实际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大大受到知识的局限。针对这种情况,“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当全面、合理和系统地引人我国劳动关系法律法规,并进行中外劳资关系法律在法律条文和其实施细则方面的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中外法律环境的异同。

此外,进人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愈加重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更新劳资关系法案中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各项法律法规细则,以维护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权利,平衡劳资关系。比如,2008年1月I日生效的《就业促进法》和2009年1月I日生效的新《劳动合同法》分别在促进就业、反对就业歧视和保护劳动者就业权益等方面做出很多重大调整。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这些变化和革新,分析由此带来的影响和效果,评价其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充分了解法律环境变化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二、双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

1.基于语境的双语教学语码转换。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张谦在2002年中,把各国展现出的千姿百态的双语教学模式归纳为沉浸式、淹没式、双轨式、导人式、双向型、维持型、过渡型等。不管采用哪种双语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都是教学中的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为解决这一难题本文尝试依据语境理论,即语码选择的动因( Motivation )角度研究双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语境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情境语境,它是文化语境的一个缩影,是一个社会符号概念。情境语境主要包括话语范围和话语方式。

伴随语言发生的社会活动受到来自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制度上的约束程度不同,这种“制度化”( institution-alization )程度反映话语范围的“场所”。而根据语言事件的内容或主题性质的“专业化”程度(specialization ),话语范围还包括“语义域”。“场所”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参与者从事特定活动的方式及其话语方式,如“课堂”这一场所远比“操场”的“制度化”程度要高,它规定了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情况选择不同的语言单位结构来表达思想。对双语教学而言,教师使用语言并非机械或随意,而是根据不同因素选择相应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句内语码转换、句外语码转换或者是语段的语码转换。

“语义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说话者概念意义的表达方式,专业性高的“语义域”需要大量的语码转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显然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专业化程度高,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时候使用大量专业术语就需要及时进行语码转换,避免学生用生活或者文化英语的含义来理解专业词汇。这种语境下的双语教学模式适合加拿大的依托式双语(CBI)教学模式,依托式双语教学包括主题依托、专业内容依托和辅助式语言教学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依托式双语教学根据其课程本身的特点依托课程内容,进行相应语码转换。如对于课程中学术性和理论强的内容进行嵌人式句内语法转换,侧重点在与专业术语的转换,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采用句外语码转换,即用母语解释整个句子,帮助学生克服对知识难点的理解困难。而课程中实践性强的内容则可以采用语段转换,特别是国内企业案例,由于信息来自真实的母语语言材料没有必要再刻意转换成英语。

文化语境的另一个变量是话语方式。话语方式由两种编码介质组成,即文字介质和语音介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双语教学中课堂以外的教学延伸部分以文字介质为主,如书面案例分析、考查与考试、课下书面作业等,更适合采用全英文的“浸润式”双语模式,几乎不需要或者只需要很少的语码转换。

2.基于顺应理论的双语教学语码转换。顺应论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它指出语言运用就是一个“选择一顺应”过程,双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过程就是一种在目标语和母语之间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语言选项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际的需要。因此,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说话人会不断地有意识或无意地动态选择语言。

双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语码转换也是为了实现某些顺应的结果。与英语教学的顺应情况不同的是,英语教学中的顺应一般发生在语言现实顺应、社会契约顺应和心理动机顺应三种情况,而“人力资源管理”双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由于发生“场合”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存在“语言现实”顺应、教师,’,自理动机’顺应两种顺应性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双语教学中涉及的英文“专有名词”非常多,这些“专有名词”往往与汉语有着不同的内涵,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等的词语。例如,"targeted recruiting”的英文原意是“目标招聘”,不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其汉语概念是“定向招聘”。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有大量的“专有名词”外延甚广,包括汉语中许多概念。比如“compensation”用英文理解是“补偿或报酬”,而其在本专业的外延包括了基本工资、奖金和福利在内的各项薪酬,可以翻译为“总薪酬”。诸如此类用英语生活用语无法准确解释的英文专有名词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双语教学中不胜枚举。这时候顺应这些语言现实采用语码转换会降低英语表达的不确定性,因为学生对“专有名词”理解错误会严重影响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随之影响他们在考试做题中的正确性和在案例分析时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

双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缩小和学生的心理差距、节省时间以及强调授课重点和引起学生注意时往往会选择使用母语,这种基于教师,`}L理动机”的顺应性语码转换往往用在目标语较长时的语段之间的转换。例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各个模块中,工作分析方法部分理论抽象,方法实证性强,学生既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理论基础,学生用外语学习很难理解和吸收,教师顺应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适时地转换母语讲解会提高学生理解学习兴趣和信心。

三、多媒体教学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内容都涉及企业人事管理的实践与操作环节,这就使课程双语教学面临较大困难。一方面,本科生没有管理工作经验,仅仅通过书本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学生容易出现理解困难、思维受到局限、分析问题过于肤浅等问题。而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这些问题更是凸显出来。另一方面,教师在介绍西方经典案例的同时,也需要将国内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典型实例介绍给学生,教师能否生动准确地将信息用英文传达给学生,学生能否充分理解和吸收,外语语言能力是尤为关键的环节。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在用两种语言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倡通过双向思维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视听等模拟仿真的感官形象刺激或者是基于虚拟现实的知识技能训练将大大有助于学生贴近企业工作现实,让学生思想更加贴近工商企业实践。目前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中适合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并且各项软硬件环境切实可行的模式主要是视听模拟仿真模式。

基于模拟仿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多媒体教学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演示教学过程,创设基于西方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的英语教学情境。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的企业管理现象,利用英语或汉语广播、动画或者电影片段等视听功能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专业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情景,建立一个经过简化的中外企业案例模型,并通过图片或图表的形式将网络采集的国内外最新信息数据补充到课程教学中。

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相应的视听模拟仿真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将这些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和清晰地展现给学生,将课程中那些特别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微观概念宏观化,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充分有效地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对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卓别林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摩登时代》淋漓尽致地演绎了西方国家在规模化大生产历史上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工人当做机器管理,给工人身体和心理造成巨大伤害,这段管理历史成为之后工业心理学蓬勃发展的历史基础,这个部分正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史介绍的重点。将电影《摩登时代》相关片段进行剪辑并链接到这一章的教学课件中,使学生对将近一百年前西方的人事管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语境管理论文篇(5)

开展双语教学管理是培养符合教育国际化要求和市场经济需要的优质外语人才的有益尝试,近年来,双语教学管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引发了许多专家学者们的争议与讨论,有部分热议是由于对双语教学管理概念的不明确和对双语教学管理基本理论不理解而产生的,这给双语教学管理实践和学术研究带来诸多问题。因此,梳理和探析双语教学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依据,既是对双语教学管理的理论认识,又是深入推进双语教学管理在教外语教学改革中实行的实践诉求。

一、双语教学管理概念的界定与解析

研究双语教学管理首先要厘清什么是双语,英国朗文出版社版的《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关于双语“Bilingual”一词的解释是:“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 In everyday use the word bilingual usually means a person who speaks,reads,or understands two languages equally well (a balanced bilingual).”即是在某个空间范围里,我们可能会运用到两种语言进行交流,其中一种是我们的母语,另一种通常是第二语言或外国语。许多语言学者认为,母语是人们先天习得,但第二语言或外国语的掌握需要通过后天学习或习得。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下,两种或多种语言因外部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化,人们能自主地使用第二语言或外国语处理语言信息,我们则认为他们具有“双语能力”。

双语教学因双语现象而产生,而且随着社会的需求变化而不断发展,越来越获得社会的关注,但其概念的含义也因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义。在国外,通常以“bilingual education”和“bilingual instruction”来表述双语教学,并在《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解释道:“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成中文为“双语教育”,但国内教育界对此概念普遍采用“双语教学”的提法,这一约定俗成的提法已被大家共同认可和接受,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是:在以母语作为法定教学语言的背景下,使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从而达到第二语言习得,并促使学生语言能力和其他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管理,一是双语教学,二是教学管理,但不是两者相加,而是二者相融,是指以双语教学为对象,遵循双语教学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方法对双语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双语教学目标实现的活动。双语教学管理不同于一般教学管理,也有别于传统的外语教学管理,它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各种双语资源,形成科学的双语教学组织和开展有效的教学管理活动,旨在确保双语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具体来说,双语教学管理包含了双语教学计划管理、双语教学课堂管理、双语教学质量管理、双语教师队伍管理和双语教学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二、双语教学管理的理?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学习者根据自身已具备的语言知识选择新的语言输入,利用原有的语言知识结构进行理解、整合、吸收当前的语言输入,并超越所接收的语言输入,构建起新的语言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学习者并非单纯地从记忆中直接提取已有的语言知识,而是通过语言情境的变化再次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完成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在新旧语言信息双向交互的过程中完成语言知识结构的重建建构。由此可见,语言习得是学习者是在自身已有的语言基础和经验上对新的语言输入的重新整合、提升及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双语教学管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等多要素整合,尤其提倡创造和优化语言环境,利用已有的目的语表征结合新的语言输入建构新的中介语体系,因为只有与具体情境发生互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将符号学习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形成记忆中背景性经验,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为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情景性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式学习和交互式教学四种教学方法。其中情景性教学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被广泛运用,把外语学习和情景教学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语言习得的自主性,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语言基础、生活经验和心理特征,将学生带入优化的语言情景中,使学生在暗示、移情、角色、心理场“力”的作用下,伴随着原有的语言知识、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主动地投入到双语教学过程,在情景活动中主动发展,语言知识在感知的活动、语言的活动、思维的活动中主动生成与建构,从而实现有效的双语教学。

2.内化理论。皮亚杰认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要经历“感受―探究―体验―发现―表达―操作”一系列过程。由此可见,认知是由感知活动开始而逐步上升为理性行为表现的过程。内化具有稳定性、无形性、无意识和双向性的特征。即是,知识的内化程度越高,稳定性就越高。比如,语言输入一旦被学习者理解、整合、吸收,其被遗忘的几率会大大减少。知识的内化是无形的、无意识的,表现在语言知识完成内化后最终使知识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内涵和语言运用能力,知识内化程度越高,语言运用便越自然流利。双语教学管理十分重视内化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认为良好的语言环境是诱发语言知识内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为学生提供不同接触语言的机会和情境,才能增加语言输入量,从不同的角度诱发内化的产生,促使学生养成自动化和自觉化的外语思维。双语教学管理的“内化”指出,语言知识结构的建构是语言知识的转化过程,而不是语言知识被传授过程。具体而言,学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自主选择来自客观环境的语言符号进行处理,转化为自身的语言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语言思维方式,进而产生新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知识结构。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学生具有处理语言的思维方式,在交际中能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自动化的反应。简言之,语言知识并非是脱离情景和经验的参与,而是内化在实践的过程中,在内心世界、外部环境的互动过程中。

3.克拉申第二语言?得理论。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包含五个基本假设理论:习得与学习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首先,习得与学习假设是理解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石。许多学者认为,儿童是习得语言,但成年人只能学习语言。与该观点不同的是,克拉申认为学习者可以同时通过学习和习得两种途径掌握一门外语,成年人通过语言习得机制能更好地掌握外语,这一理论为成年人习得语言提供了理论基础。自然顺序假设则认为,不同的语言之间都会存在相同的语言规律,在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不应把第一语言看作是对掌握第二语言的干扰,反而要积极寻找两者间的共同点,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两者相同的语言规律而实现对第二语言更为准确的理解和运用。监控假设则认为,语言的结构是极其复杂的,而语法只是语言结构中的小部分存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分强调语法规则的使用,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学生良好的语言环境,伴随情景中产生大量的语言输入量反而会自然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在习得与学习假设基础上提出的输入理论被认为是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因为它揭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内涵,对双语教学管理同样具有启示作用。克拉申认为学习者是从交际中建构语言意义的,但语言意义的构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新旧语言知识的交互和提升的过程。由此可见,构建新的语言意义要求语言输入满足“i+1”的要求。其中i是指学习者现有的语言知识,1表示稍微高出学习者现有知识水平的语言知识。输入假设强调了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高出其现有水平但又是适当难度的语言材料,以便学生能超越其原有的语言知识水平,进而生成和建构新的语言知识,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此举既维护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又激发了其学习潜能。最后,情感过滤假设强调了情感因素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如果说语言输入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那么情感因素是影响语言输入的重要因素,情感因素会对语言输入起到阻碍或者促进的作用。情感因素包含了动机、自信心和焦虑三个因素,各种实证研究说明,当学习者的动机和自信心越高,焦虑程度越低,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就越好,反之,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起阻碍作用。情感过滤假设不仅揭示了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机制,其意义还在于指出了语言环境的重要性。为此,要求教育者要为学习者创造一种情感过滤低的环境,只有处于情感过滤低的环境中,第二语言习得才能获得成功。

语境管理论文篇(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体演文化’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编号:2015jyxm521),主持人:强晓华。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66-04

旅游管理专业是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的专业之一,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酒店、餐饮企业、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在当前经济发展全球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应具有国际的视野,面向世界,要注重跨文化知识的教学。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引介,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体演文化教学法融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要求,能够有效推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体演文化教学法及其引介

(一)吴伟克和他的体演文化教学法

吴伟克(Galal Walker)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中文博士,生于1945年,现任美国全美东亚语文资源中心主任,吴伟克是当今美国唯一能授予中文语言教学法博士学位的导师,他指导的博士论文《中国近古阅读史(1000-1800)》获2002-2003年度全美文科优秀论文奖,吴伟克本人也于2003年荣我国教育部颁发的“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以表彰他对推广汉语的巨大贡献,吴伟克也是全英语世界获此荣誉的第一人。吴伟克一生致力于汉语言的教学与研究,30多年来他培养了近3000名美国的中文大学生,平均每个月,他就可以让近10名美国学生能够开口说汉语。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实践中,吴伟克提出了“体演”和“体演文化”的概念,并创立了体演文化教学法。

体演(performance)是体演文化教学法中的主要概念,意为可以重复、经过练习,并要遵守一定文化规范的行为,同时还要有特定的时间、地点、观众或听众、脚本等。performance在翻译成中文时比较困难,中文里没有完全与之对应的词,翻译成“表演”的话,太狭窄,翻译成“行为”,又太宽泛,最终选择翻译成“体演”,可以把体验与演练结合在一起,包括“表演、运用、实践、体会、体验、演出”等多层含义[1]。语言学习者经历体验某一文化场景中的语言行为,经过反复练习(体验)后,当同类文化场景再次出现时,可以表现出遵守一定文化规范的行为(表演)。在实际教学中,体演的理念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吴伟克教授所提出的“体演文化”(Performed Culture),大大超出了我们所熟知的表述体系中的“文化表演”,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对人类文化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外语教育学和表现理论的研究的基础上的。Performed包含了体会、体验、表演、演出等意。学习者在说外语的时候不仅仅只是在替换使用另一套语言密码。要进行成功地跨语际文化交流,学习者需要“表演”相应的外国文化,而这种表演是建立在对这种文化的切身体验之上的。这一术语的后半部分“文化”,不仅仅是唐诗宋词这些“成就文化”,更多的指向那些直接影响交流方式、进程以及结果的“行为文化”。在行为文化中,语言的意义来自于文化情境,与文化情境不可分割,语言即文化行为,学习语言就是演练目标文化。可见,体演文化教学法是指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语境,使个体真实地融入到情境中去,亲身体验其过程,并以此为基础,积累有关目的文化的知识[2]。

(二)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引介

吴伟克在多年的汉语教学中,把“体演文化”的概念引入到各种外语习得中,探索并创立了体演文化教学法,现已在全美推广,很受美国学生的欢迎。“体演文化”有效地启发了建构、重演和分析行为与文化的过程。吴伟克看来,“体演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帮助构建了关于如何在特定文化中做具体事情的记忆,因为有关文化的体演通常都是可见的行为,且会成为目的语群体中真实行为的范例,而且因为有各种各样的体演,通过他们,外语学习者就可以积累一定数量的任务,这些任务是他在目的语文化中可以胜任的。假以时日,反复的演练就帮助形成了记忆的积累,使学生记住了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中处理问题。对于中文初学者,体演文化教学法就是要让学习者学习特定文化情景下的对话。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最简捷的方法把文化情境设置出来,让学生在此情境中练习新的语法点和功能点。在课堂里,教师身兼导演、演员、道具数职,不但要知道学生正确练习,及时给出反馈,也要扮演不同的角色给学生作示范,还要合理有效地安排道具、设置场景、引导学生使用新的语言点[3]。体演文化教学法不仅在口语教学中强调体演,在阅读写作中也可以实行这个理念。

吴伟克主编的《体演文化教学法》,于2010年6月被翻译成汉语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国内较早介绍体演文化教学法的是虞莉,她在《国外汉语教学动态》2004年第4期上发表了《体验文化教学法学习手记:Performance》,对吴伟克的“体演”概念和教学法进行了介绍。后来周百?x在2010年7月19日的《中国新闻出版报》上发表了《吴伟克和他的“体演文化”教学法》,曲抒浩和潘泰在《教育评论》2010年第5期上发表了《美国“体演文化”教学法简论》,对吴伟克和他的“体演文化”教学法做了介绍。最近几年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体演文化教学法,发表了多篇有关的硕士论文,同时人们也认识到体演文化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运用价值。

二、体演文化教学法融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体演文化教学法符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

尽管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但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业的发展十分迅猛,近十年来国内游客人数每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2016年发展预测》显示:2015年中国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4万亿元,比2014年分别增长10%和12%[4]。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特别是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不断增加。尽管,近些年高职院校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但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还很落后,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不相匹配已成为制约两者发展的突出矛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供应侧改革已经势在必行。由于体演文化教学法不仅强调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而且注重学生在特定文化情境中的参与,通过构建情景模式和运用案例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在实践活动中去“体会”和“演练”,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和实践能力。体演文化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运用,符合现代旅游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契合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改革的方向。

(二)体演文化教学法可以提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实效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入境旅游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2015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就达到1.33亿人次。每年大批国外游客的入境游,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新的要求,这需要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旅游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对而言,传统的旅游管理人才的教学因为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对较多,而且教学方法也较为陈旧,以致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较低,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来说,这很难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体演文化教学法的运用,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有效地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实践与“体演”,在做中学,通过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情境,要求学生体验异地文化或异国文化,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演机会,使得学生不仅在语言表达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而且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和文化实践能力,可以有效契合现代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三)体演文化教学法能够促进高职旅游管理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永恒目标,教师专业化也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主线。高职院校在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中要建立教师教育体系,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强化教师的专业态度,激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5]。对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教师来说,体演文化教学法既是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在体演文化教学法中,教师既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又是学生实践活动和角色扮演的参与者,同时教师还是学生体演中的导演,教师可以进一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富文化特色的体演活动,并以目的文化中成员的身份对学生的表演做出反应。这种教学法的运用,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既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不断积累和具备丰富的实践知识。而且,体演文化教学法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要求教师必须“走出去”,学习旅游文化、企业文化和教学文化,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体演文化教学法还能够通过师生的互动,在文化体演中感受学生的发展,让教师有效养成专业态度,形成专业自觉,激励教师爱生乐教。

三、基于体演文化教学法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实践主导:创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职业性和实践性,而实践性更为突出。所谓的实践性,就是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也不是通过简单的课外活动或课外实践能够解决好的,或者通过增加实践教学课的比例来达到的。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应围绕专业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创新理念,将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育人理念改为实践主导型的育人模式,创建实践共同体,依托实践育人基地,在真实情境下开展师生共同实践,把实践育人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6]。体演文化教学法中最核心的就是学习者借助体验或者演练来提升专业知识的领悟能力,学生的活动或者创设的情境都是为了便于学生体验或者演练而设置的[7]。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演文化教学法在运用中始终突出学生的实践,学生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体验和演练,这正体现了实践主导的育人理念。认识源自实践,实践包含着认识,体演文化教学法通过先实践,促使情景再现,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教师的指导,将知识融会贯通,有助于突破理论知识的限制,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在体演文化教学法中,师生共同建构教学活动,实现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间的转化,以及从继承性教学向发展性教学、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教学的转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以提高。

(二)为学而存:创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存在、为学服务的。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学,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必须服从于学生更好地习得知识和养成技能,就是要求教法服从学法,其实质就是“为学而存”,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乔伊斯和韦尔提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构成课程主体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教学活动并以特有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范型或理论”[8]。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遵循现代职业教育的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发挥高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生定教”,帮助、指导和激励学生学习。吴伟克的体演文化教学法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起积极的导向作用,为学生提供汉语学习的文化氛围,做好中国文化生活的示范者;学生应该是处在目的语言文化氛围中的语言践行者[9]。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一??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帮助,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塑造和设计学生演练的情景,而不是一个运动场上的裁判。体演文化教学法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英语、旅游文化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中能够很好地体现“为学而存”的原则,将教学方法由原来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方式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和角色扮演等方法转换,这样可以充分发挥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语境管理论文篇(7)

类 别  考试科目  专 业 对 照

公共课  基础课

类  政治

外语  大学

语文  哲学、宗教学、汉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学、广告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伦理学、汉语言、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史、逻辑学、中国语言文化、博物馆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物保护技术、世界历史、外语、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

类  政治

外语  艺术

概论  导演、音乐学、音乐表演、雕塑、艺术设计学、舞蹈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影视教育、戏剧学、艺术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绘画、美术学、艺术设计、舞蹈编导、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摄影、动画、广播电视编导

政治

外语

高数

(一)

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声学、应用化学、电子信息工程、地质学、工业设计、大气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理论与应用力学、微电子学、材料物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统计学、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矿物资源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交通运输、印刷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应用气象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化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石油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程物理、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核工程与核技术、交通管理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工程力学、交通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水力水电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给水排水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

类  政治

外语

高数

(二)

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金融学、会计学、药学、环境经济

旅游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国民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公共关系学、档案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工程管理、市场营销、图书馆学、管理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地理科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药事管理

农艺教育、文秘教育、电器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等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动植物检疫、医学信息学等

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

环境科学、生态学、资源环境科学等

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

类  政治

外语  民法  法学、社会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外交学、国际文化交流、侦查学、知识产权法、社会工作、国际政治、治安学、边防管理

类  政治

外语  教育

理论  教育学、学前教育、体育教育、教育技术学、特殊教育、小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

类  政治

外语  生态学

基 础  农学、林学、植物保护、园林、园艺、烟草、茶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草业科学、水产养殖学

类  政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