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白鹭课文教材解读

白鹭课文教材解读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1 11:58:22

白鹭课文教材解读

篇(1)

一、精选阅读主题,矫正学生学习方向

教材中的单元主题是教师进行主题选择最重要的借鉴方式,教师要重视教材内容和主题,通过筛选文中教材内容,选取单元主题。这样才能构建讨论型、思考型、探究型阅读课堂。

在学习《中国结》后,教师总结文章内容:“作者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乡土的思念寄托在一个小小的中国结上,中国结,承载着中国人的美好愿望。今天就让我们开展传统文化聚会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相关风俗。有的学生说:“过年的时候,我们都会吃饺子,饺子寓意新旧交替,过年吃饺子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了。到了正月十五,不仅要吃汤圆,还要挂起大红灯笼,汤圆预示着一家人团团圆圆,而大红灯笼则预示着一年的日子红红火火。”有的学生说:“书法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解毛笔的历史,我觉得毛笔也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利用一支小小的毛笔,蘸上墨汁,居然能写出那么有韵味的字迹,真是太神奇了。”还有的学生说:“前段时间我在看动画片的时候,偶尔接触到了皮影戏,我觉得皮影戏也寄托着中国人的情感,体现着先人的智慧,它也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皮影戏还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学生七嘴八舌讨论。教师选择与教材相P的主题,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二、赏析阅读片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赏析阅读片段是群文阅读教学的主体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阅读片段进行交流、互动,实现多元对话。要针对某一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分析,从而达到生成情感体验、积累阅读经验、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在学习《最后一只白鹭鸶》时,教师播放白鹭鸶视频,导入新课:“大家认识视频中的鸟吗?对于它们,你了解多少?”学生纷纷讨论回答。在介绍完白鹭鸶,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后,教师问道:“白鹭鸶为什么想走,又不愿意飞走呢?”学生回答:“那里本来就是白鹭鸶的家,它们在那里生活了很多年,所以不愿意离开。可是人类的开发活动,破坏了白鹭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又迫使白鹭鸶不得不离开,寻找新的栖息地。”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片段赏析。教师设计了一个讨论话题:“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与经济发展总是会出现矛盾,在读完课文后,你认为到底是保护环境、保护白鹭鸶重要还是开发经济更重要?”有的学生说:“我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更重要,野生动物是我们的朋友,如果它们受到了伤害,我们的资源就会变少,所以要保护好环境和动物们。”有的学生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所以还是要首先发展经济,这才是最重要的。”其他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教师顺势找到几篇相同主题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这样极大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阅读训练,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训练题目是群文阅读结束后,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效能的重要方式。开展阅读训练要透过教师程序化、标准化的引导,每次群文阅读后都进行限时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训练中,通过合理化的限时拓展训练,真正发挥群文阅读的效能。

篇(2)

遵循点拨方法

语文课堂上,影响学生活动实效有诸多种因素,执教者点拨设计不巧妙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叶老曾说过:教师上课做什么?即组织学生报告和讨论,给予指导和订正。崔峦认为:报告和讨论要在提问、点拨、小结上下工夫。特别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播”,由此可见,点拨环节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什么是点拨呢?崔峦认为,点拨就是:理解的偏差,纠正;缺漏的,补充;没注意的,提出;理解过于肤浅的,往深处引导;抓住语言,指导学生理解、品味和运用。

一、遵循学生认知心理

小学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上正处于由不随意性向随意性过度时期。求知欲强,想象丰富;感知上较笼统,相似的事物易混淆;记忆材料快,以机械记忆为主;不注重理解,停留表面,缺乏方法;思维活跃,凭借形象的教具、生动的描述、形式多样的活动理解事物;情感丰富,易转化,稳定性较差。

二、潜心挖据点拨契机

阅读教学中,每个环节都需执教者课前潜心解读课标,研读学生,分析教材,挖掘点拨内容。

揭示课题时,设计点拨与课文有关的作者、作品、背景;检查预习时,设计点拨字词句的读法、写法;品读课文时,设计点拨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表达的技巧;迁移拓展时,设计点拨学习后的感受;设计点拨收集的好词佳句,点拨仿写的语段篇章的方法等。

三、精心设计点拨方法

陶行知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可见教学中,教师要力争做到教学依据学生心理因文而异,因需而设。

1、利用朗读设计点拨

初学课文,若能通过朗读,定好课文感情基调,会为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奠定良好基础。在教学江苏版十一册中《望月》时,有位教师先让学生读题,学生响亮地读完题目。师点拨:这月亮也太刺眼了吧?好好想想,你平时见到的月亮是怎样的,再来读一读?经过这样点拨,学生的声音轻柔多了,纠正学生不注重理解,缺乏朗读方法的现象,达到了以读促感的目的,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利用猜想设计点拨

南宁的杨树亚在教学《特殊葬礼》时,利用了质疑的方法,他先让学生猜“葬”的意思,又引导学生理解“葬礼”的含义,再声情并茂地读题。他继续欲擒故纵,依据学生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读完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兴致盎然,很快明白了课文的大致内容。

3、利用角色设计点拨

阅读教学的重难点,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入深层次对话。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白鹭》时,发现学生对“白鹭了望什么”理解比较肤浅,他依据学生感知上情感丰富,易转化的心理体征,点拨道:“白鹭站在小树的绝顶悠然地了望。这是它的嗜好。如果这是一只羽毛刚刚丰满的少年白鹭,它在了望什么?如果这是一只妙龄白鹭姑娘,它在了望什么?如果这是一位白鹭先生,它在了望什么?如果这是一位白鹭妈妈,它又在了望什么?这样的设计,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从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究、体验、交流,提高了领悟和表达能力。

4、利用他山之石设计点拨

在阅读语言内涵丰富,文本意图含蓄的文章时,学生体验不足,视野较窄,话题单一。在学习《特殊的葬礼》一课,围绕瀑布枯竭原因展开讨论,学生皆谴责人类的破坏。面对学生停留表面,认识不够深入,执教者相机点拨:“生活在那儿的人们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为什么还干这样的蠢事?”学生静静思考,把人类生存必消耗资源,与影响环境联系起来,看问题不再肤浅了。

5、利用想象设计点拨

“同学们,你喜欢这首诗中哪些诗句?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总是局限在诗句的翻译上。有位教师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他依据学生想象丰富的心理特点,趁势引领道:“请大家再读这些诗句,想想它好在哪里?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经这样点拨,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

6、利用生活体验设计点拨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某位教师深知城市的孩子对《长征》中“泥丸”是陌生的,这样点拨:“同学们想想生活中被称作‘丸’的东西有哪些,用手势比给老师看。”面对学生边说边比划,师继续引领:“生活中除了肉丸、药丸、鱼丸、还有弹丸,弹丸之地就是形容土地面积小。文中把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白子比作起伏的微微波浪、滚动的小小泥丸,诗人要表现什么?”学生把生活体验带入课堂,真切地感受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7、利用图片设计点拨

福建的洪水蜜在执教《丑小鸭》中,深知理解课文寓意是难点。若按一般的教学方法是达不到目的,便出示五幅天鹅图片说:“同学们,假如让你给这只美丽的天鹅设计一张图片,放在公园的入口作为招牌,你会选哪幅?说出理由。”学生凭借形象的教具经过小组讨论,阐明了自己的理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水到渠成地感悟了课文的寓意。

8、利用意外火花设计点拨

“苏格拉底为什么秃顶?”面对这个意外问题,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江苏的徐程不慌不忙,“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有说苏年纪大是自然脱发,有说苏用脑过度,还有说苏聪明,成语聪明绝顶证明了这一点。徐程顺势利导:课文哪些地方看出苏格拉底聪明绝顶?学生走进文本讨论回答。这个教学片段,看出这位教师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巧妙地驾驭点拨手法,生成精彩,收获意外。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94-0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阅读教学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书,在独立阅读中大胆地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趣激兴

1、实体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的《庐山的云雾》,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观察“云雾”这些自然现象,了解云雾的一些特点;又如《触摸春天》、《桂林山水》、《荷花》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

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可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鸟生存的情境,鸟的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3、语感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白鹭》,当白鹭的图象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白鹭,闪闪发光的双眼,它洁白高贵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便能充分感受白鹭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4、想象情境。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在教学《麻雀》中老麻雀救小麻雀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小麻雀遇到了什么危险,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麻雀着想,为老麻雀着想。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大有所获。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花钟》一课,学生对花不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识或现象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能乐于阅读。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在应用于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四、巧用评价,激活课堂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篇(4)

《渔歌子》是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眼前。张志和更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古老的乡村,田园的意趣。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渔歌子》,倾吐了他宁静淡泊,愿意与青山绿水为伴的心境。这首诗教学课时1课时。

2 教学目标

①认识“鳜、箬、笠”等生字,指导书写“鳜”等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③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④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3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感受词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4 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进入了小学高段的学习,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五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常认为田园诗在诗词中表达的是对青山绿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5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的设计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的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我设计制作了幻灯片,帮助提高课堂效率:①出示整首词,动画显示生字,帮助完成识字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②出示相关的课堂练习和江南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美,指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突破重难点。③出示相关拓展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6 教学过程设计

6.1 初读,读出词的节奏。让学生凭感觉读,读到位的地方相机肯定,并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这么读,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感受好的朗读能引起人的遐想,让景物呈现在人们面前。认读生字,理解生词。

6.2 深读,读出词的味道。深读分三步进行:①感受一幅美丽如画的景;②感受一个悠闲自在的人和一份轻松愉快的心情;③感受作者宁静淡泊的心境。课堂练习: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下面景物的颜色和姿态等补充出来吧。

西塞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斜风

细雨 鳜鱼 箬笠和蓑衣

板书:渔歌子 (唐)张志和

美丽如画 景 悠闲自在 人

轻松愉快 心 (宁静淡泊)

7 教学策略的运用

本节课除了运用语文课堂上经常用到的情境教学和读写结合等教学策略外,我重点想谈谈我在这堂课上是如何将诵读由表及里逐步推进,有效突破重难点;如何进行相关拓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两种教学策略。

7.1 策略一:体现读的层次。

7.1.1 初读,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先让学生凭感觉读,读到位的地方相机肯定,并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这么读。比如,“西塞山前白鹭飞”中的“飞”,读得高而平,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白鹭在蓝天下自由高飞的景象。再如,“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的“肥”,二声一定要扬上去,让我们看到的不是肥得笨重,肥得臃肿的鳜鱼,而是肥得欢快,肥得活泼,肥得招人喜爱的鳜鱼。可见,好的朗读,能引起人的遐想,让景物呈现在人们面前。

7.1.2 深读,读出词的味道。

7.1.2.1 感爱词的意境美,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诗词很多时候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画面,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等9种景物,全词只有27个字,却描写了9种景物,可见“诗词是凝练的艺术”。但也正是因为它的凝练,作者没有在词中为我们详细描述景物的颜色和姿态等,接下来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把景物的颜色或姿态补充出来。(出示课件,完成练习)。然后要求学生将这些景物集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画面,并描述出来。在他人的描述中,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美,美得像一幅画,美得犹如仙境一般。(相机板书:美丽如画 景)(出示课件——江南美景图)喜欢这美丽风景的何止张志和一个人啊,江南的风景,历来的文人画家笔下的最爱。(出示课件“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和白居易的《忆江南》)感受到江南如此秀美的风景,谁能再美美地读这首词?设计意图:本节教学中的重难点之一就是感受词的意境美,为突破这一重难点,我设计了想象词中景物的练习,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想象中去感悟词所表达的意境,还出示了江南美景图,品读了李白、白居易赞美江南美景的名句,让学生更深地感受江南的景美,感受到词所表达的意境美,从而能美美地诵读这首词。

7.1.2.2 感受词人的悠闲自在和轻松愉快,读出这种感受。从这首词中,你仅仅看到了这美丽的风景吗?还看到了谁?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啊?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引导学生从“不须归”体会词人的悠闲自在。(相机板书:悠闲自在 人)全词没有一个表示“轻松、愉快、开心”等字眼,你又是怎样感受到词人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呢?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笔下的景物(郁郁葱葱的西塞山、自由高飞的白鹭、娇美的桃花、清澈的流水、肥美的鳜鱼等等)感受作者心情的轻松愉快。(相机板书:轻松愉快 心)再读《渔歌子》,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作者的那分悠闲自在和轻松愉快。

7.1.2.3 感受作者宁静淡泊的心境,轻声吟诵。告诉学生一个秘密:张志和垂钓时渔线上从来不系渔钩。为什么会这样呢?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张志和垂钓之意不在鱼,亦在乎山水之间也。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去寻找答案。(出示课件:作者介绍)再回到词中,理解“不须归”,表达了作者不愿再回到朝庭,不愿再回归官场的决心,体会作者宁静淡泊的心境。也正是有这样宁静淡泊的心境,有这样青山绿水的美景相伴,张志和才写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作品。让我们一起轻声吟诵,不要惊醒了那陶醉在这秀美景色中的词人。

7.2 策略二:拓展古诗词。将“书声朗朗”有机地融入语文课堂。本堂课拓展了三首古诗词,其共同目的是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7.2.1 拓展李白和白居易赞美江南美景的诗词,加深感受词的意境美。

7.2.2 拓展马致远的《秋思》。当学生通过体会《渔歌子》这首词中的景物,感受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后,让学生懂得作者笔下的景物能透露人物的心情。试着体会《秋思》这首词中的景物,看看这些景物透露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出示课件:马致远的《秋思》)引导学生体会一个穷困潦倒的游子浓重郁闷的心情。这次拓展是想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品读文学作品的敏感度。

篇(5)

与丰富的课外实践相结合

厦门乡土文化资源丰富,笔者多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广泛接触社会,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民间文化 由于笔者所在学校位于厦门市的城郊结合部,这里有一大部分居民是原厦门的“老村民”。让学生到每一个村走访老人或被称为村里“先生”的人,紧密结合当地文化背景,征集当地民间故事、谚语及民歌。搜集到后,鼓励学生去搜集民谣背后的传说故事。通过此项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了厦门地方文化熏陶,同时将其整理成篇成册,形成独特的校本文化。

名人文化 厦门曾涌现出了许多名人。让学生以爱国者、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教育家、医学家成长故事为主题进行资料搜集;组织学生开展了解当地名人的成才经历,撰写他们的事迹,介绍他们的突出业绩,为他们出传记等一系列活动。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为学生树立起远大理想做了一次熏陶。

古迹文化 厦门文物古迹有三多:一是古建筑(指祠堂、庙宇、民居)多;二是名人墓葬多;三是涉台文物古迹多。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走访、参观展览,让学生了解到厦门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并引导学生就此撰写报道文化古迹的消息、通讯等系列报道,根据搜集的资料、传说采编成生动的民间故事集。

美食文化 厦门的风味小吃久负盛名,发展至今已有200余种,其中尤以咸食的烧肉粽、土笋冻、沙茶面、花生汤、炸枣等长盛不衰。引领学生品尝、学做、了解制作的过程,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加深学生的实践体验,为习作积累丰富素材。

旅游文化 厦门是旅游城市,可在带领学生深入景区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对景点的原有冠名加以审视,讨论并提出修订意见;对未冠名的景点,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命名;对一些景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引导学生为这些景点写解说词。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旅游文化知识,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遣词炼句能力。此外,还可结合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开展“我爱厦门,我爱家乡”的征文活动、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

与教材内容相衔接

开发和利用厦门乡土文化资源,一方面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作素材,另一方面应切实与教材内容相衔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由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

一是挖掘厦门乡土文化资源,在教材的“宽度”和“深度”上下工夫。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点滴知识,如果在实践中得不到及时应用,最终也得不到内化,为此,笔者结合教材内容,适时拓宽延伸到厦门乡土文化资源中来。如学习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主题单元时,让学生搜集中秋节博饼、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了解厦门的歌仔戏、高甲戏的特点,模仿上一两句唱词;学过《赵州桥》后,可以让学生参观厦门大桥、海沧大桥、杏林大桥等,并搜集相关资料模仿写作等。

二是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中适时渗透厦门乡土文化资源。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重要能力训练,也是学生情感素养形成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听说读写训练变为有本之木、有源活水,在每次开展训练前,笔者有意识地将学生思路拓展到丰富的地方乡土文化中,使每一次训练都有地方文化资源作素材和背景。如开展演讲比赛时,渗透了仙岳山的雄壮、白鹭洲的灵秀;开展读书会,渗透了陈慧瑛的《一花一世界》、李志明的《乡间小路》;搞课本剧表演,添加了几声歌仔戏、高甲戏腔等。这些都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心灵的陶冶、感情的升华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与校本课程开发同步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学生能自主参加突出学生自主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开发得当,对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都有重要意义。而厦门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正可满足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做到乡土文化的开发利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相同步。

其一,成立“鹭鸶”文学社,出版具有浓厚地方气息的校刊《鹭鸶展翅》。以班级为单位的成立“鹭鸶”“笔会”,在学校层面成立“鹭鸶”文学社。文学社成立后,制定了社团活动章程,组织采访活动,并把采访当地文化名人等活动资源作为重要组稿来源,使刊物本身具有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这样的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6)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审美教育的视界加以观照,以“探寻插图精髓,欣赏色彩之美”,“放飞想象精灵,领略意境之美”,“把握朗读精华,领悟情感之美”,“体认语词精妙,感受语言之美”,“运用比较赏析,认识结构之美”为主要路径开掘文本中的各种审美因素,引领学生感悟和品位文章内容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文章形式的格式美和韵律美,文章风格的质朴美和规范美,让文本之美诗意流淌。更深刻地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从而陶冶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一、探寻插图精髓,欣赏色彩之美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高度重视绘图,力求让尺幅之地尽现美育价值。教师利用教材中现成的色彩插图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说,精心创作的插图画面生动,色彩鲜艳,做到了图文并茂,不但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杜甫的《绝句》一诗,描绘的是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景色。翠柳青天,黄鹂白鹭,雪岭泊船,一幅色彩明丽的画卷不仅再现诗中美景,还蕴含着诗人愉悦的心情。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彩色插图,先让学生说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然后让学生体会景色美在哪里。“两个黄鹂”点染在一片“翠柳”之中,“青天”中勾勒出“一行白鹭”,黄翠白青,色彩是那么鲜艳,那么和谐,给人以一种强烈的美的享受。最后让学生领悟诗人描写草堂门前明媚秀丽的景色,为的是表现诗人愉悦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

二、放飞想象精灵,领略意境之美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融情入境?关键在于能否展开建立在文本之上的丰富联想。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气象万千的场景,跌宕起伏的情节,纷繁微妙的心态,把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意境。教师要做一个学生想象天空的守望者,把学生带入文本所描绘的意境,启发学生用心灵来感悟。

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7课《黄果树瀑布》一课,“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个美不胜收的意境,也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词语的解释、内容的分析等这类抽象且缺乏美感的教学手段,使儿童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是很难的。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黄果树瀑布,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那气势磅礴的瀑布从山上流下时撞击激起的小水珠,经风一吹飞溅开来,乘着水汽慢慢地飘落,那升腾时的飘渺就像烟,那弥漫时的朦胧就像雾,那纷纷落下的就像雨;听觉感受的是震撼人心的乐曲――瀑布直泻而下的声响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是大自然谱写的一曲交响乐,使人有一种畅快淋漓、身心释放、充满活力的感觉。此时此刻,学生身临其境,变“话”为“画”,真切地感受到瀑布的形美声美,从而与作者的感情相交融,领略到文本的意境美。

三、把握朗读精华,领悟情感之美

叶圣陶先生一向提倡“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老所描述的这种境界,就是通过吟咏诵读所达到的审美境界。朗读,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使学生领悟到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作品的深刻内涵。朗读的作用,有时是教师讲解无法替代的。

篇(7)

一、追求和谐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

1 两性和谐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不存在谁轻谁重的问题,这应是语言学习与人文教育的自然融合。

2 师生和谐

只有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如果老师不爱学生,或者学生不喜欢老师,师生间就会缺少沟通,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师生间应做到平等、和悦、友善。

3 教学和谐

教法与学法是有机统一的,教法为学法服务,学法为教法服务,教法、学法相互依靠,相互支持。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寓学法于教法之中,附教法于学法之表。

二、顺其自然

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无课”是课的最高境界。是追求课的“自然”。师生对话就像“朋友”或“亲人”平时聊天,师生互动就像做游戏……

图文并茂、简洁美观的板书真可谓“美不胜收”。其实这种“美”是一种干扰,当老师板书歪斜时,学生就可能会模仿老师。可能会在心里琢磨: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写?老师今天怎么了?这样,不仅让学生三心二意,胡思乱想,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因此,老师对构思精巧的板书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要顺其自然。

三、选择生成

生成性的课堂,能创造出许多精彩,能给学生带来探究欲望。如何让生成成为语文课堂的“七色彩虹”?其一、变换。课堂上,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维。随时变换一些教学内容或教学要求(如教学设计、作业准备等),来保证课堂效果。其二、增删。课堂向生成开放,并不意味教师跟着学生转。任由学生乱说一通,要看有没有生成的需要,随机进行增加环节,删除步骤。其三、合并。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理解知识,用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将相关的内容进行合并。

四、适用资源

新课标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见“资源”对于语文教学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强化资源意识。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既注意教材各部分内容的相互支持,又要联系学生学过的内容,学生的经验世界,进行灵活、开放的教学。要合理利用资源。保证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质量”。执教《长城和运河》前,笔者让学生查阅有关长城和运河的资料,了解长城和运河这两大不朽的工程,学生体会到工程的雄伟、创造者的聪明智慧,为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

五、力求简约

现在。服饰追求简约,装修追求简约,文字追求简约,课堂教学更应追寻简约。

1 目标简化

每节课,教师要确定简明、切实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清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在教《白鹭》时,笔者紧紧抓住“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领悟,结合自己的理解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然后通过朗读体会情感。

2 环节简洁

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简单有序的教学过程,简简单单教语文。执教《变色龙》一课,笔者主要抓住三个环节:“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

“发现变色龙”一带而过,重点学习“端详变色龙”,引发学生想象,从而了解变色龙的本领。整个教程自然流畅,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3 方法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