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蜜蜂教学设计

蜜蜂教学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21 05:30:45

蜜蜂教学设计

蜜蜂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  认识“概、减、阻”等9个生字。会写“辨、试、检”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 纸袋、大概、减少、阻力、包括、检查、准确无误、沿途”等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了解而实验的内容。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教学难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  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大家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  板书课题。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眼中蜜蜂的外形是怎样的?

3.  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  师生交流法布尔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可以请教同学。同时标出课文自然段序号。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蜂 跨 检 误 途  (2)熟字比较。如:密一蜜 辩一辨 组一阻 活一括 (3)熟字加偏旁:“石+角=确”“木+旦=查”“阝+百=陌

(4)出示文中词语,采取多种形式检查

3、    检查句子:课件出示:“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三、书写汉字 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2.师范写“辩”“跨”“查”,抽生板演。

3.小组合作 ,口头给字组词。

 4.练习书写,师相机指导。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法布尔什么事情?

7、理清课文脉络:

实验过程(2—7自然段)

实验目的(第1自然段)

实验结论(第8自然段)

三、了解目的,初识人物。

1、自主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自己从这段话中都了解到了哪些重要的信息?

2、学生交流。抓住“听说,想”体会法布尔的探究精神。

3、重点聚焦“无论。。。。。。总是。。。。。。”,说说这组关联词语说明的问题。引导句式练习。

4、指导感情朗读句子,重点强调关联词语的朗读重音。

四、课堂小结:

事实果真如人所说的那样吗?法布尔的实验又是如何进行的呢?同学们,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如愿解开谜底的。

板书设计       14、蜜蜂

辩   跨    查

实验过程(第2—7自然段)

            实验目的(第1自然段)

蜜蜂教学设计篇(2)

《荔枝蜜》一课运用的是导悟式教学模式,其教学录像课曾获全国首届素质教学优秀录像课一等奖。执教的海城市西四中学龚俊杰老师,其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都比较好地体现了导悟式教学模式“教贵引导,学贵领悟”的教学思想和“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启发媒介,导悟结合”的教学原则。导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符合素质教学要求的整体化学习目标为导学前提

《荔枝蜜》一课,教者设计的学习目标为:1.知识目标:(1)生字词,(2)文学常识,(3)词语的搭配,(4)记叙的线索,(5)写作手法,(6)文章的主题。2.学法目标:(1)记忆生字词的方法,(2)掌握记叙线索的方法,(3)理解“借物抒情”表现手法的方法。3.能力目标:(1)培养快速记忆生字词及辨析词义的能力,(2)根据主题选择材料的能力,(3)理解“借物抒情”表现手法的能力。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样设计的学习目标(亦即教者的导学目标)体现了素质教学的基本要求,即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为基础,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标。教学设计立足于素质教育,以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为依据,首先考虑知识点目标,围绕知识点目标研究学习方法目标、能力训练目标和德育渗透目标。“知法能德”四大学习目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化结构,这样就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法能德”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前提条件。整体化教学目标的确立,科学地规范了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改变了以往单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的单线教学,代之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特色的立体式教学。

《荔枝蜜》一课,教者依据导悟式教学模式、整体化学习目标原则,恰当地确立了该课的学习目标,这样的目标设计无疑对导学的成功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体现了导悟式教学模式完整的教学结构和导学与悟学相结合的特点

本课教学是在第一课时达标准备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达标训练阶段。经过第一课时的达标准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明确了学习目标,对知识点目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本课的任务是以整体目标为导向,以启发为媒介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悟学习目标,并能够用适当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达成学习目标。通过达标训练,使学生主体的原认知能力得到强化,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本课教学分为四大环节:展示目标,创设情境,达成目标,总结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环环相扣,紧密相联,上下贯通,结构完整。

1.展示目标(指知识点目标,其它目标在训练中围绕知识点目标出现和达成)。幻灯出示学习目标,教师借助幻灯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请学生复述一遍学习目标以加深对学习目标的印记。

2.创设情境。配乐范读课文激情入境,教者扬己之长,采取了以语言情感创设情境的方式。美妙的音乐伴随着充满感情和富于表演力的朗读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将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引导到了渴求新知的境地,有效地完成了学习心理铺垫。由于读前教者有目的地向学生提出了思考题,使读与思有机结合,这样就使学习心理铺垫与新旧知识同荒铺垫融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为达成学习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达成目标。本段教学的特点是,以目标为导向,以启发为媒介,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导学与悟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师导学的过程是:导读—导思—导悟—导行。学生悟学的过程是:读书—思考—领悟—操作。

教师的导读—导思—导悟—导行,构成了导学的全部内容,贯穿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这个导学过程由一条主线贯穿着,这就是以整体学习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训练为目的启发引导。本课教者将学习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了20个启发式问题,构成了知能训练,学法指导,德育渗透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立体式导学体系。这20个启发式问题是: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题?3.“我”当初对小蜜蜂的态度怎样?为什么?4.什么原因改变了“我”对小蜜蜂的态度?5.作者泼洒笔墨写荔枝林、鲜荔枝是不是多余之笔?为什么?6.“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不大喜欢的小蜜蜂”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7.读文并划出文中直接写小蜜蜂的句子,想这些句子的特点和作用?8.用文中的语言回答作者是怎样赞美小蜜蜂的?9.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好?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搭配得好?说出理由?10.文中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11.作者所赞美的仅仅是蜜蜂蚂?12.作者是怎样由蜜蜂联想到农民的?13.概括说出蜜蜂和农民有什么共同之处?14.结尾一段以“我梦见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作结有什么作用?15.回顾全文,想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你是怎样找出本文线索的?16.说说本文主题、材料、线索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材料取舍上有什么特点?17.作者是怎样成功地表现了主题?这种表现主题的手法有什么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18.“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你是怎样理解的?与“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有无异同?举例说明;19.谈谈《花蜜与蜂刺》一文的主题、材料、表现手法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20.讨论《荔枝蜜》和《花蜜与蜂刺》两篇文章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

这20个启发式问题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这些启发式问题都是由知识目标、学法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转化来的,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启发点从不同角度出发都分别设立在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学法指导点和德育渗透点上。这些启发式问题体现了知识目标的整体结构,即体现了具体篇章的整体结构。以这样的启发式问题为导向、媒介进行导学,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学法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都在训练的系统中。由于启发的综合性决定了训练的综合性、启发的层次性决定了训练的层次性、启发点的发散性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这样设计的启发式问题使知识、学法、能力及德育多项目标的训练相互交融;记忆、理解、运用、综合、多层次学习水平训练相互交融,使导学与悟学融为一体。

其二,这些启发式问题具有知识训练与学习方法训练相结合的特点。每个问题不仅问知而且问法,知法结合。如第15句,不仅问出了线索也问出了找出线索的方法。第18问,不仅问出了写作手法的特点,也问出了理解写作手法的方法,使导知与导法融为一体。

其三,这些启发式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所谓科学性是指启发式问题本身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规律。所谓艺术性是指问题的提法能够对学生产生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作用,使学习主体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学习,从而带来教与学的轻松愉快,高质量和高效率。如第9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好?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搭配得好?说出理由?”这一问,字词句段、语法修辞、写作技巧、作品思想都在问中,这就得到了综合训练。投石激浪,一箭数雕,这就是启发的艺术。教者启发的艺术性更高在第10问:“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这一句,画龙点睛,点出了作品的主题。第11问:“作者所赞美的仅仅是蜜蜂吗?”这一句,由文章的表面进一步挖掘到了文章的深处,升华了主题。至此,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便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由爱蜜蜂、赞美蜜蜂升华到爱劳动人民、赞美劳动人民,从而收到了教者“缘文载道”与学生“循文悟道”相结合的导学效果。

在达成目标阶段,导学与悟学相结合还体现在导读与导思的结合,导读与导悟的结合,导读与导行的结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教学中不可忽视读书,读书是思考的前提,思考是领悟的前提。所谓学思悟行的“学”即读书,“行”即操作。学生的读书—思考—领悟—操作的悟学过程,其前提是读书,其关键也是读书。因此,教者导学的前提是导读,导学的关键也是导读。本课导学的特点是导思、导悟、导行都是以导读为前提的。教者精心设计了七个层次的导读。一读——听读(配乐范读全文),想文章主题、线索、材料。二读——速读(读段),想“我”最初对蜜蜂的态度,划出体现“我”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句子。三读——默读(读段),想“我”为何对蜜蜂动了情,划出“我”对蜜蜂感情变化的句子。四读——轻声读(读段),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词语,想这些句子、词语写什么?好在哪里?五读——配乐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赞美蜜蜂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六读——齐读(配乐)激情入化,加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七读——听读(配乐)《花蜜与蜂刺》,想主题与材料的关系,与《荔枝蜜》一课比较写作手法有何异同。

这七读中,前面四读入理,第五、六两读入情,第七读是知识迁移。

这七读的设计与启发紧密联系,情理交融,不仅完成了学习目标,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由于读前给思考题(启发),使读与思结合;多层次导读,使思与悟结合;边读边想边划以及回答问题,口头作文或写作等(不单指本课而言),使悟与行结合。这样,导读与导思、导悟、导行自然地融为一体,合理地完成了教师导学、学生悟学的有机结合。

4.总结评价。本阶段导学的目的是巩固达标水平,深化认知,进一步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本课教者利用书后练习内容,匠心独具地设计了一组练习。通过引导学生听读《花蜜与蜂刺》(读前给思考题),幻灯片出示《花蜜与蜂刺》请同学思考,讨论回答《花蜜与蜂刺》一文的主题、写作手法、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比较《荔枝蜜》和《花蜜与蜂刺》两课的异同。这样的训练不仅检测了学生本课的达标水平,也强化了本课的训练重点。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向新的学习目标迁移。

前面我们比较详细地讨论了《荔枝蜜》一课完整的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导学与悟学紧密结合的特点,这是教学方法上“变教为导”的特点。

蜜蜂教学设计篇(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6课《蜜蜂引路》讲述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在找人的过程中,先是发现了花丛中的蜜蜂,继而想到了蜜蜂和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再观察采了蜜的蜜蜂飞向哪里,由此找到了养蜂人。这个故事看似简单,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活中遇到问题,只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事物间的关系,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引读全文

1.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让学生质疑。如:蜜蜂为谁引路?蜜蜂不是人,它怎么会引路呢?它把人引到了哪里?结果怎样?

2.带着问题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观察插图。

3.再次速读全文,同桌同学相互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列宁利用蜜蜂找到了养蜂人。)

(设计意图:以疑促读,以疑促思,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分析边概括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同桌互相读带有生字的词语。

2.集中认读生字。①读带拼音的生字,再读去了拼音的生字;②找出课文中比较难读的长句子相互读读,再自己轻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得正确、流利。

3.同桌轮读课文,相互纠正错读的词语和句子。

4.想想、说说:列宁为什么觉得蜜蜂可以为他引路?你是从课文里哪些句子中知道的。

5.交流课前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列宁的资料。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读书,在反复的读书活动中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随文识字中加深对生字的识记,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使语言训练扎实、有效。)

三、直奔重点,理清路线

1.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围绕“列宁利用蜜蜂找到了养蜂人”这个内容来写的。(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思考列宁的行走路线。

3.小组合作学习,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在白纸上画出列宁行走的路线简图。

4.出示剪贴画:花丛、园子、小房子、小路,让一位学生上黑板摆、贴。学生进行评议。(重点评价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对“附近”“旁边”这些词有没有忽略。)

(设计意图:联系课文内容,再现课文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练习。

(1)理解本段的重点词语——“果然”。出示课文原句,让学生说说,把“果然”换成“竟然”行吗?为什么?

选词填空:果然 竟然

①早上出门,天阴沉沉的,到了中午( )下起了大雨。

②早上出门,阳光灿烂,到了中午( )下起了大雨。

(2)想象练习。

第三自然段,课文只写了列宁在找养蜂人的途中看到的和做到的,却没有写他是怎样想的。现在我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列宁当时是怎样想的。

投影出示思考提示:

当列宁从住处出来后,他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心想:____;于是,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又想:____;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这时,他想____。

(3)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感悟出列宁是个善于观察、勤动脑筋的人。)

(设计意图:在教材的空白处发挥学生的想象,从人物的行为推想人物的内心,会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品质特点,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四、细读课文,积累语言

1.轻声朗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句子。

(1)列宁常常请养蜂人来谈天。

(2)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带点的词的意思是不是一样。你能不能给“往常”换个意思接近的词?(原来、平时、平常、以往。)

3.选词填空。

常常 往常

(1)放学后,他( )到操场打球。

(2)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 )得到老师的表扬。

(3)( )都是他第一个交作业,今天怎么会迟交了呢?

4.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5.说说你学了哪些新词语。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词说一句话。

(出示词语:附近、常常、谈天、往常、亲自、果然、惊讶、向导)

6.识记生字、书写生字。

(1)谁会用这几个字组词?(出示:讶、谈、派、敲、蜂、引)

蜜蜂教学设计篇(4)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英语教学中,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学生喜欢英语教师,自然也会喜欢英语,从而也就能做到认真听课。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利用课堂与课外的时间,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既做他们的严师,又当他们的贴心朋友。这一点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基础。我喜欢给每班的学生起几个亲切的外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例如,有个爱说话的男学生姓卢,声音很清脆,让我立即联想起了芦笋。于是“芦笋”便成了他的代名词。另外一个调皮的男学生姓罗,总是不小心摔跤。于是,想起老家说老摔跤的人称之为吃了“灰萝卜”。这个班从此多了一个“萝卜同学”。如果“芦笋”同学上课还是说话,我则会对着全班同学说:“芦笋,小心我派两只熊猫来把你刚发出来的叶子吃掉!”而对爱动的“萝卜”同学,我则会说:“不知道今天的萝卜是红萝卜还是白萝卜。”我这样一点,全班就会开心地笑起来,而他们自己这时候也就明白了。

二、把握良机,渲染气氛,诱发兴趣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在学习Body时,我把平时的小组比赛由单纯的一二三四组变成男女比赛。正好把学的五官应用到板书中来。学生们对我画出的三毛男生和二毛女生很感兴趣。为了让自己队的三毛和二毛长得更快些,他们非常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有的学生看到自己队长出头发,喜欢做出胜利的V姿势,有点扰乱课堂。于是,我顺势说这把“剪刀”把你们队的头发剪没了。他们就特别注意了。

三、创设愉悦的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小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大多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师应挖掘教材,通过设计真实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言。

为了创设情景,在学习Colors的时候,我用颜色颜料在班上试验了红+黄=橙、红+蓝=紫、蓝+黄=绿,在搭配之前让他们猜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看到了颜色的神奇变化后,兴趣高涨,在猜颜色变化结果时有部分学美术的同学知道颜色变化结果,于是让他们回答,其他同学投来赞赏的目光,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更自信了。

四、设计愉悦的任务

小学英语倡导任务型教学。一年级在学习Numbers 1到10的时候,课本里有个Bingo游戏,以前不管我怎么解释,总有一部分小朋友不能完全正确理解自己到底是不是Bingo了。正好课本上的9个Bingo格子上面有只蜜蜂。于是,我这样解释这个游戏:蜜蜂先生接到任务要去取蜂蜜,一共有9罐蜂蜜,但是只有电话通知的那3罐蜂蜜是无毒的,其他都是不能要的,而且这9罐蜂蜜都不是按序号摆的。如果蜜蜂先生能把三罐蜂蜜像糖葫芦的竹签一样穿起三罐蜂蜜,那蜜蜂先生就能得到三面小红旗的最高奖励。下面请各位小朋友试试自己的蜜蜂先生能不能得到最高奖励。小朋友很喜欢这个任务,赶紧给蜂蜜编号等待电话的来临。

五、进行愉悦的评价

我会根据问题的难度等级来奖励小红旗。这些小红旗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后的愉悦,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保持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下,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逐渐增强。针对不同的学生类型,在每节课中,我都会奖励认真听课和坐得端正的学生,让其他学生明白坐姿和学习态度也很重要,对于进步的学生也要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针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每节课也可以设计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题目来保持他们的兴趣。

六、恰当利用多媒体

蜜蜂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图案;构成;设计;跨越;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35-03

现代社会中,设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而不可缺少的部分,也代表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繁荣与水平。在全球范围内,设计的整体水平和设计新的理念的转变更是如滔滔江水不断向前,一直影响着我国设计艺术和教学的创作思路及发展。

现代设计在中国的真正起步和发展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打开了国门,包豪斯的三大构成理论由于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被引进到国内,并真正引入课堂教学,打破和改变国内长期的设计教学中基础课程以图案、具象图形为主的局面。“三大构成”的现代设计思想、理论、表现形式及教学体系的独特性、创新性和应用性对国内艺术设计院校及专业教学影响很大,在国内掀起了三大构成教学的潮流,“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立体构成”成为国内大学本科阶段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主要学科基础课程。一直延续到现在以有三十年的光阴,对于一个专业学科的基础教学来说,从无到有、从启蒙到发展,经历了一个短暂而又令人兴奋,同样也值得反思的一个过程。

目前,国内由于教育体制和管理的原因,几乎所有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中,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大同小异,同质化和形式主义情况非常严重。例如:三大构成的引入打破了过去以具象思维为主,只注重写实主义的僵局;现在,又走到只注重“三大构成”的表现形式、构成形式学习的形式为主、为重的另一个困境。设计艺术是非常注重创意和创新的专业学科,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内容通过好的、美的和有创新的表现形式而得到信息接受者认可;反之,好的、美的和有创新的表现形式可以使内容得到更加广泛、更好效果的传达接受。虽然“三大构成”有训练和提高抽象形式美感方面的优势,不过,如果脱离生活,一味的为形式而形式,盲目抄袭和模仿,将使图案、构成和设计三个跨越紧密联系,互相影响和作用的功能被减弱和消失殆尽。那么,为了保证设计教学取得比较正确和全面的效果,将图案、构成和设计三个跨越的功能、作用、特点和作业要求安排和运用到课堂、课题和实际教学中,使学生分阶段有序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三个跨越的每个阶段的个性和任务,最后注重培养灵活重构和创新应用的能力。

一、“三跨越”设计基本理念

什么是视觉形态?这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问题。视觉形态是指眼睛对外界光刺激物的知觉描述。眼睛是一个光感受体,对光源与物体的反光有感知能力,能够区别光的强弱和光的色彩。因此,眼睛能在光源作用下辨别出物体的形状、体态和物体与周边空间环境的关系。自然界中蕴含着最原始的、最生动的、最大量的形态,无疑就是来自于大自然的种种启迪与暗示。在人们对自然表现形式的探索中,会得到十分丰富的感受,然后将这些形式从表象中提炼出来,并利用这些形式美的形象和原理去用于创新的设计。

图案就是人们通过多种感应器官接受的信息,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某个事物在自然界中视觉常态的总体印象。结构支撑着的事物的形体,种类多样的形态自身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多种形式组织模式;构成表示特定事物或物质的一种规律或表现形式;主观创造出来的物体的形象也就是设计。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

、发展的创造性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造型是设计的基本要点,是视觉传达与表现中设计创意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而造型又是设计语言的最佳载体。因此,造型与设计密切联系着。设计的过程就是对造型进行组合、转换、再生操作的思维过程。

第一跨越:图案的采集。定义:在观察、感受自然表象时,创作者运用各种感官通过写生、拍照等手段记录有形式感的形态,经过提炼整理成为艺术创作的素材。既有显露物体的表面形态,又有的隐藏事物内部的形态,这就要求在采集时要从多种角度去观察。此外,不仅要注意事物形态的空间性,更要注意事物形态的时间性--即事物形态在不同的时间段所产生的变化,如昼夜性、季节性等。形态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内在结构、外部色彩、肌理纹路等,采集时更要注意选取的角度和内容的全面性。

第二跨越:构成的提炼。定义:创作在完成形态采集的前提下,运用构成规律结合自身审美素养对形态进一步深化。构成中形式的提炼是形态图案采集的升华过程。构成设计中不能将采集的自然形态直接搬到画面上,必须运用多种方法久法则寻求新的视觉表现效果,追求形式中的创新变化。

第三跨越:应用的设计。应用设计是通过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及动手制作能力等对多种形式在具体设计项目中加以综合运用。应用设计要求创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外,还应具有外观手绘表现能力;具有市场调研能力;具有相关制作软件的操作能力;具有合理运用材料的能力等。

二、“三跨越”设计的提炼法则

(一)提炼事物——多维空间

从多维空间去提炼一个事物形式内涵,这是空间造型手法与视觉的关系,也是视觉演变的基本方法。该方法要求在提炼事物形式时要注重多点、多面,通过各种造型手法的借用,如通过变体、重复、穿插、错位、抽空、旋转、组合、裂解、重构等空间处理手段,衍生出变幻无穷的形态,具有节奏秩序、数理秩序、理性秩序的特性,使原本孤立单调的造型具有丰富的语意。  (二)概括形态——剪影或描轮廓

剪影是事物形态没有明显的内部结构的黑影像,这增强了物体真实感和分量。以剪影或描轮廓的方式进行形式概括不能表现出细部和质感,这只是轮廓线与视觉的关系。剪影和描轮廓的方法与平面构成课程中的正负形构成是共通性的,都是用来表达轮廓与背景美的视觉感受,常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创新形态——分割和打散

以分割和打散的方法构成新的形态,这是整体与局部视觉关系的组合。这是一种拆分组合的构成方法,就是把一个有完整形态的图形,拆分为多个部分,然后按照新的要求运用构成原则重新排列组合。这种方法有利于抓住事物的内部结构特征,从分散独立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可以将具象的形态变化出若干抽象成分,用这些抽象的成分再组成一个新的形态,产生视觉效果强烈。

(四)夸张形象——变形

在艺术造型上,夸张形象是运用变形方法来改变对象的形态特征,达到突出对象本质的目的。变形夸张的表现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符合科学现象的必然规律。变形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变形是指客观对象的形象夸张处理,使之发生了不同于客观形态的改造结果。狭义上变形是指在生活中违反视觉形态的客观实在性的变化。而在形式感上,变形则重点突出矛盾性、强化差异性、产生审美性。夸张变形在创作过程中对对象固有形态做出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这种改变具有时间性、空间性与心理性。在创作中,夸张变形的方式包含多方面,有形状的改变、有颜色的变化、有空间位置的更改等等。

三、“三跨越”设计的课程运用

(一)标志设计

自然界蕴含着无数的图案形态,而形态又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观察自然,观察色彩,发现能够运用于设计创作的色彩搭配,既丰富又合理。用心观察自然,向自然学习天然色彩的搭配,大自然是最好的导师。大自然比教材更直观、更真实、更丰富而贴近生活。

自然界中所有的色彩图案为创作者进行创作提供了客观的基本条件,但自然色彩不可能直接运用到设计中去,必须经过一系列艺术加工,通过思考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加入到色彩素材里,使自然色彩图案形态转变为色彩构成形式,完成这步跨越需要我们掌握色彩构成的思维方式和法则。色彩感觉的培养必须具备相应的色彩理论知识,从自然色彩

图案形态过渡到色彩构成形式,就是将自然色彩转变为符合设计创作所需求的色彩元素。这种色彩转变首先需要认真观察,再结合色彩构成的系统训练、后运用经过经常性地实践,积累经验。多种表现方法手法来达到设计目的。

在标志设计中,准确运用色彩是非常重要的。相对于其它设计,如海报设计、包装设计等,标志设计更倾向用大块的纯色调,使标志在视觉表现上更真实、直观。标志设计在诠释主题色彩时要具备两个条件,色彩形态既要简练又要能够突出设计的情感。

在标志设计中,红色是中国使用比较多的颜色。(图1)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标志,选用传统中国红作为徽标主体颜色,红色是太阳和奥运圣火的颜色,代表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崭新的开始;红色洋溢出喜悦心情和热情态度,代表着是中国人民的好客之道和盛情邀请,同时还与我国国旗的颜色一致,使得标志具有中国的代表性。因此,标志的主体颜色为红色,具有代表国家、代表喜庆、代表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红色,具有丰富的色彩语义,能够产生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的效果。有时象征生命、欢乐、权威、自信等,是个能量充沛的色彩,不过有时候会给人血腥、不满、疲劳、控制的印象,容易造成心理压力。传统的中国红,是彰显我国民族性的颜色,是象征吉祥喜庆的色彩。在我国极具代表性,大到春节,小至婚礼都偏爱用红色来装扮。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与五行中的火相对应,而八卦中的离卦也用了象征火的红色。

(二)包装设计

包装设计是对某个商品进行一系列打造形象的过程,其中包含许多设计要素,如外形要素、商标要素、文字要素、材料要素及图形要素等。商品的外形要素设计是塑造产品形象及传达商品信息的有力手段。然而,现有包装设计大部分采用单调的几何立体形,如圆柱体、长方体、圆锥体等。外形要素的单一化导致商品包装缺乏新颖性,吸引不了消费者的目光,对商品产生不了深刻的认知印象。

包装的形体设计需要在满足包装功能性的基础上,必须要结合商品的特性,表现出符合产品的商业性质,才能创造出全新的视觉形象和表现效果。在包装设计创作过程中,视觉形态、形式与造型的跨越设计方法,就能够有步骤地从自然界中提取设计元素,大胆创新,设计出新颖别致的造型。

此款造型新颖的蜂蜜包装设计(图2),是尼美尼亚backbone studio工作室的设计作品,虽然蜂蜜还是装在用普通的玻璃瓶里,但整个外包装设计是采用了木质材料,并不是传统的纸盒包装,拨开层层的木质外包装才可以看到里面的产品,消费者打开包装的过程犹如亲自采蜂蜜的过程,使消费者体会到了产品的原生态气息。要进行这款包装的设计创作,根据跨越设计方法可分为三大步骤。第一跨越首先是采集自然中图案形态,包装设计给了一个蜂蜜的命题,从蜂蜜这个思维点发散开来,创作者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蜂蜜相关的信息。蜂蜜是甜的,可以联系到糖果,但糖果的造型不是自然形态,而且造型有很多;蜂蜜是蜜蜂酿造的,那么外形可不可以设计成蜜蜂的简化造型;蜂蜜都是存放在蜂巢中的,蜂巢的造型也可以用在包装设计中;还可以联想到偷吃蜂蜜的胖熊;在初步选定造型对象后开始第二跨越,进行构成形式的提炼,图中的设计采用了蜂巢的构思,那么就从收集到的蜂巢图片去概况,不难发现蜂巢并不是一个光滑的椭圆,有点近似波浪线条,再将无数波浪纹放大为几段大的波浪纹,画出设计草图。最后的步骤是第三跨越,对蜂巢提取的图像形式结合产品的特质进行造型的设计。存放蜂蜜的玻璃瓶是不可变形的,那么要将玻璃瓶和蜂巢结构造型相结合,只能让蜂巢变形,变形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上下、左右等分割,也可以几份等比例分割。蜂蜜包装的材料选用木材,一方面木材不易变形,可以有效的保护里面的玻璃瓶;另一方面木材和蜂巢的材质相近,与自然完美结合。backbone studio工作室有创意地用一些大小不一的圆圈按照蜂巢的造型套在一起,每层圈再用绳子穿连起来过,让它看上去就像是蜂蜜存量丰富的蜂巢。

四、结语

总体来说,视觉传达中设计及教学中的“三跨越”设计内容与以往的三大构成课程中的惯性做法与教学思路有很大不同,它更多地把视觉形态的构成与表现学科放在人类在大自然背景下,从事造型活动的范围内去认识和把握其造型设计的本质,将自然界的事物作为人类开展丰富的造型实

课程的背景资源,而不是将自然界与我们造型设计中的图案、构成与设计三者抽象地孤立分开对待。

参考文献:

[1]于佳佳,伊延波.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形态[j].艺术教育,2010,(2):20-22.

蜜蜂教学设计篇(6)

蜂产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有常识无知识。中国消费者对蜂蜜认知度高,但是认知深度严重不足,比如对蜂蜜功效的了解长期停留在润肠通便和养颜上,只知蜂蜜好,却不知更多,消费需求没有被挖掘和激发出来。2、有知识缺信任。蜂产品虽好,但蜂产业面临信任危机,主要表现为,假冒伪劣严重,功效宣传过于夸大。3、深入营销不够,消费以初级产品为主。由于缺乏高端产品的提升和带动,行业长期在初级产品、低端消费上徘徊,利润不断受到挤压。

蜂产业要想快速突破,必须“跳出行业看行业,跳出产品看产品”。利用杂交营销思想,打破心智屏障,大胆借鉴、融合、嫁接其他行业的资源、思想、模式、技术和方法,取得创新基因和竞争优势,从产品、终端、宣传多方面树立品牌。

向化妆品行业学细分

消费者对蜂产品有常识无知识,这不是消费者的错,问题出在蜂企业本身,企业没有或者不会将消费者需求细分,产品功效也就没有针对性。功效宣传只停留在笼统的润肠、养颜等方面,大而模糊,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需求没有被真正启动起来,因而需求不强烈。经其它有着类似功能的营养保健产品一冲击,蜂产品像是过了气的明星、落了灰的古董,无人理睬。

化妆品行业是最会细分最会表达功效的。向化妆品行业学细分,由泛品牌向专家品牌转化。

首先,挖掘产品内容,进行功效细分。功效要基于产品,对准需求。化妆品分化出美白、保湿、祛痘、防皱等众多品类,并且对应专业的品牌,让消费者将特定的需求与特定的品牌形成联想。祛痘有可伶可俐,过敏性皮肤有薇姿,保湿有雅漾、露得清等。蜂产品完全可以如法炮制,推出滋养、美容、下火、肠道健康等符合现代需求的有针对性产品。比如,颐生园的“仰妍”系列,直指女性养颜美容需求,已经确立了品牌影响力。

其次,针对不同目标人群,进行人群细分。化妆品根据油性肤质、干性肤质、混合性肤质、敏感性肤质等目标人群,强化针对性功效,消费者容易对号入座。目前蜂产品也有一些针对性的细分,比如老年蜂蜜、儿童蜂蜜、女性蜂蜜等,问题一是有区别无功效诉求,二是有产品无教育,不能引起消费者强烈共鸣。

第三,针对不同消费时机,进行消费情景的细分。冬天化妆品有防干裂,夏天有防晒;早有早霜焕发光彩,晚有晚霜补充营养。蜂产品也完全可以效仿,比如易上火的春秋季节,有凉性的洋槐蜜、枇杷蜜;寒冷的冬季则有温性的枣花蜜;针对上班族头痛失眠的党参蜜及相关制品等。产品有的放矢,消费者自会对号入座。

现在很多消费者都在自制各种蜂产品和使用方法,什么蜂蜜蔬菜汁养颜法、花粉面膜美肤、雪梨蜂蜜治咳嗽等等,蜂产业为什么还是继续卖纯蜂蜜对此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呢?

向快消品行业学传播

有了好的产品还要让消费者知道。蜂产业不但宣传力度跟不上,很多产品连包装上最基本的“自卖自夸’都懒得做。品牌形象苍老模糊,目标消费者遗失老化,不会传播是直接原因。

在传播方面,无论是时尚的形象、引领潮流的产品形态,还是直入人心的宣传方式,快速消费品的做法都值得蜂产品企业学习。

第一、以设计树立品牌形象

再好的产品也要与时俱进时时更新。可口可乐已是百年老店,口味还是那个秘方,却不见衰老,与其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形象密切相关。

好形象一在产品包装设计,二在产品形式规格。

蜂产品形象数十年如一日,不禁让人产生陈旧感,因此,蜂产品企业必须从商标、包装、规格、终端陈列等各方面改变自己苍老的面目形象。百事可乐不但经历了十多次换标,其商标中央白色带弧形会因不同产品而有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不同的“微笑”。

产品形象形态应该具有时代感,有时一个小变化就会带来大不同。茶业和蜂产业一样也是古老产业,但时尚快捷的茶包冲饮式的茶饮料,让茶业的步子迅速迈大;黑芝麻糊是多年的老产品,南方黑芝麻推出爱心杯,让老产品的时尚感立即提升。对蜂产品来说,各种便携蜂蜜、固体蜂蜜、即冲蜂花粉、小包装蜂蜜膏等都是在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第二、口碑相传建立品牌信任

首先,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让口碑相传突破传统传播速度慢、范围窄的限制,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成本低,易突破,是解决蜂产业有常识无知识消费者教育的非常好的媒体;其次,口碑相传相对广告更易取得消费者信任,形成忠诚度。尤其是在蜂产品目前有产品缺信任的状态,消费者的推荐和使用心得往往更易打动人心;最后,口碑相传能够让企业文化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和强度的渗透,王老吉地震捐款1亿之后,在网上迅速传播,给王老吉带来销量和品牌影响力的大提升。

第三、体验营销促成消费群体

新产品要想达成现实消费,首先要解决消费者第一次购买、第一次体验的问题,体验营销是食品类产品屡试不爽的有效方法。体验营销要注意两点,一是抓重点消费群体,促成现场购买,二是营造气氛,强化品牌影响力。

佐餐酱的代表仲景香菇酱将体验的重点放在小孩子身上,吃了还想吃的好产品,不但促成了当场成效,极强的产品力培养了大量忠诚消费者。同时,仲景香菇酱企业聚焦资源,重点出击,适逢春节前,投放10万小汽球,一下就在人流攒动的大商场及户外形成一道仲景香菇酱品牌风景线。

第四、概念标签加深品牌文化

当一个产品成为一个概念的固化标签,就能够充分享有这一概念的市场。洋河蓝色经典成功凝结了男人情怀这一概念,迅速崛起;畅优、畅养等乳制品占领了益生菌健肠道的概念,深受喜爱。蜂产品历史悠久,无论文化还是功效,都具有深入挖掘的潜力。蜂产品虽有来自韩国风味的蜂蜜柚子茶走红,但是后继乏力,难道蜂产业就这一本外来经可念吗?

向服装行业学终端

产品从厂家到经销商手里并不是成功销售,必须有终端放量才是成功。蜂产业要向服装行业学终端,让没有购买计划的消费者走近了解,让有购买计划的消费者形成购买行动,让有单一产品购买计划的消费者选择组合产品,让购买过的消费者成为忠诚客户。

首先,终端要媒体化。终端是宝贵的传播媒介,是销售的临门一脚。良好的终端形象让消费者信任品牌。无论是商超货架还是店中店、专卖店,都要按照目标消费人群的喜好和产品特性设计终端形象,突出品牌特色,宣传产品功效。同时提升产品档次,支撑高端产品。

其次,销售员主动解说推动购买。牛根生说,“会说话的产品卖得快,哑巴产品走得慢”,销售员恰到好处的解说可以有效促成购买行为,尤其是促成新品试用。

蜜蜂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概念的形成;直观动作体验;表象思维;抽象;概括

数学是以概念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概念教学中重结果而轻过程,学生将永远学不好数学。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思维能力正处于从直观动作思维向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过渡时期。表象、语言的抽象和概括,概念形成的抽象化是小学生学习的难关。

我认为,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过直观动作体验、表象抽象、语言概括,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本质,才能学好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实际上,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数学教学中,我都是如此做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让我更加明确了数学概念的教学原则,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

过程。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实例一:周长的教学

教材表述的周长的概念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要学生抽象理解这一概念,我安排了四步。

第一步:经历直观动作体验和表象思维,到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问题1:一片树叶,小蜜蜂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问题1的教学,要解决以下几个细分问题:

1.一片树叶,也是一个图形。比较教材上三个不同的树叶,说明各种不同形状的树叶图形。

2.想象小蜜蜂在树叶上爬过一周,区分树叶图形外边缘的边线与内部的线,说明一周的意思。

3.想象小蜜蜂在树叶上,沿树叶边缘的边线爬过一周。

得出小蜜蜂所爬过的路线就是树叶的边线。从一个地方开始,爬到哪里停下,是一周。

4.小蜜蜂爬过一周,走了多长的路程,就是树叶的边线长度,(顺带复习一下长度),也就是小蜜蜂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

5.小蜜蜂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6.给出: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也是绕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7.让学生描出树叶一周的边线,就是小蜜蜂爬过一周的路线。铅笔描出的一周的长度,就是铅笔像小蜜蜂一样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8.举出不沿边线爬的反例,是不能叫树叶的周长的。

第二步:经历直观动作体验和抽象的运算,深化理解。

问题2:动手测量出课本封面的边线。

问题2的教学,解决以下几个细分问题:

1.课本的封面是一个图形,是长方形。

2.课本的封面的边线有几条,就是长方形的边线的条数。

3.测量出课本的封面的四条边线的长度。

4.想象小蜜蜂爬过一周,分清共爬过了几条边线。

5.小蜜蜂爬过课本封面的一周的长度是4条边线的总和。

6.课本封面的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本封面的周长。

7.长方形的周长是一周的长度,也就是4条边线的总和。

8.反例:三条边线的和,能叫课本封面的周长吗?

第三步:经历直观动作体验和抽象运算的练习,巩固理解。

练习:

1.测量课桌的边线,回答课桌是什么样的图形?有几条边线?一周的长度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2.用彩笔描出一些图形的边线。

3.测量和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的周长。

第四步:应用比较,熟练掌握周长的概念。

计算一些不同图形的周长并比较大小。

举出实际生活中一些关于周长的问题,如围墙、跑道、腰围等。

实例二:圆的周长的教学

在圆周长的新授课中,我将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直观动作体

验和表象思维到抽象和概括的过程。而对公式的应用没有过多占用时间,让学生学会用公式进行计算即可。教学问题设计如下:

1.绕圆镜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2.两种方法测量圆镜的周长。

3.体验圆周长的实际研究价值。

通过计算脚踩自行车的圈数,计算出自行车行走的大约路程。

4.用大小不同的车轮,让学生体验:车轮的直径大,周长就大。让学生认识到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之间存在着关系。

5.对圆周率的认识。让学生利用测量实验,再阅读数学家的实验结论来解决这个问题。

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了较完整的圆的周长的研究历程,获得了独立实验和发现的空间,对数学概念进行了再创造。同时徜徉于数学研究的历史长河中,感受了数学研究的魅力。

总之,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我们要坚持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我们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经过直观动作体验、表象抽象、语言概括,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概念的本质,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从而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刘思平.学会思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