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技推广论文

农技推广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10 01:20:40

农技推广论文

农技推广论文篇(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为专家研究、实验、示范、推广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让专家们直接面向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现实问题展开应用技术研究,从而带动产业带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专家大院模式拓展为一体两翼模式,示范推广的同时开展三个层次的系列化培训,并进行综合信息咨询服务。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政府的主导作用强,产业方向明晰,提供的设施条件优良。湖南农业大学“双百工程”模式强调高校科技团队直接与农业基地一一对接,并建立长期工作机制,在管理制度、合作机制建设上都有一定突破。“双百工程”模式推行项目责任管理,以制度来规范、约束科技服务人员的工作内容、方式、效果,使农业高校为农服务走向了主动化、制度化、程式化的规范管理轨道。

2依托高校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的启示

2.1高校参与农业推广优势突出

1)人力资源。至2007年全国独立建制的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和高等农业职业院校达到74所;同时,在全国高等院校开设农学专业的大学达150所。2006年371244人,其士在校生7302人,硕士在校生32336人,本科在校生188067人,专科在校生143539人。农业科技推广需要优秀的人才与智力支持。涉农类高等农业院校、职业院校教师、学生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生力军。

2)物质资源。高校非常重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许多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或重大科研基地。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直接定位于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对生产性实验实训设备投入多,建设力度大。

3)科技资源。科研是高校一项重要的职能。高校教师、研究人员往往有完成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参与技术研发等的科研任务和考核要求。从对科技成果的贡献率来看,我国高校相较其他科研院所、企业而言,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近20年来,农业高校先后转让重大科技成果915项,大部分已在农业生产中获得应用,且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农业高校在推广、服务中同时获益

1)推动教学。与理论学科、基础学科教学相比,作为科技型、实践型的农业院校,需要将教学与农业工作对接、融合,在实践中教学、在推广中学习,在应用中研究,实现教学、科技、服务三位一体。教学贴近实际,一是将农业推广的知识体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纳入课程体系建设范畴,二是在教学阶段上设置专门的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到农村去,进行具体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这种教学兼有科技服务的功能,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推动科研。高校产生的科研成果,通过科技推广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成果的价值与效益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可带来相应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广大农民在应用科研成果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可通过科技推广人员反馈给高校,成为高校进一步攻关的科研课题或教育教学案例。

3)推动就业。农业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可有效提升学校的影响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农业高校学生在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与农民、农村、农业工作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让他们对我国三农现状有一个真实的了解,增进与农民的感情,体会农民的困难与需求,逐步树立用科技改变农村面貌的理想,有利于推动农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

2.3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非常重要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政府部门尤其是当地科技部门的引导和支持非常重要。政府部门在推广过程中有三个主要职能:一是产业规划布局,二是相关政策、信贷、农资、市场运销体系的配套,三是管理协调。只有技术,没有政策、信贷、农资、市场运销体系的合作,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动不了,在小范围实验示范成功了,推广效果也不会好。技术的推广要符合当地的产业规划布局,同时也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避免权益损害。鼓励和支持高校参与农业推广,政府可以将一部分农村公共服务职能如培训、示范、推广等下放或委托给院校承担。在资金引导上,政府势必要加强投资,如设立专项培训和科研、推广经费等对涉农高校给予支持。

2.4推动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涉农高校普遍存在农业科技人员市场意识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农业高校的科研项目以基础研究为主,应用性研究数量不占优势,且现有的应用性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获取不到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业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因此要大力推动涉农高校建立与市场紧密对接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在科研项目的遴选、确立、评价上进行有效引导。

2.5必须建立长期服务机制体制

农技推广论文篇(2)

微信与微博相比具有不必借助媒体、暴光率高等优点。微信与短信相比具有免费、定制化、人性化推送等优点。微信与APP相比具有开发成本较低、维护成本低等优点。

2微信平台技术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编辑模式和开发模式,编辑模式所支持的功能有限,本文以开发模式来讨论微信公众平台的技术原理及实现方法。

3微信的应用

3.1建立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由临安市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牵头,与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合作,建设临安市农业局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不定期向服务对象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等,并通过互动设计,方便农户自己选择相应的农技专家通过图片、语音、文字的实时发送来咨询病虫害防治、农资、种子、农业政策等信息,并设置专人管理平台,在指定工作日内回复服务对象向平台提出的问题。

3.2加强微信“点对点”服务

由临安市农业局团委牵头,发挥青年骨干生力军作用,示范推广微信服务农户。利用培训、下乡等形式,进行服务对象的微信安装指导和扩面工作。策划微信推广活动,关注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并转发朋友圈集赞(如积10个赞赠送农业技术书籍1本,积20个赞赠送化肥优惠券,积30个赞赠送种子等),短期内提高微信公共服务平台的影响力。通过制定农业局专家微信名录,加强“点对点”服务,专家可以与服务对象形成即时交流,服务对象可以直接向专家提出政策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问题,实现农技人员和农民群众“零距离”接触。专家通过“朋友圈”第一时间上传农业最新政策、基地动态等,有效展示临安市农业局干部职工为民、务实、清廉形象。

3.3推广“助农宝”手机应用软件

“助农宝”是浙江省农业信息中心开发的一款手机应用软件,主要内容包括每日一助、农技110、文件公告、农业资源等,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推进微信服务农户的同时推广“助农宝”,可以使中央、省一级的农业农村信息直入农户,切实提高为农服务的效率。

4小结

农技推广论文篇(3)

(一)政府对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支持不够

首先,齐齐哈尔市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是按照齐齐哈尔市的行政区划,分行业设立的。在这种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影响下,造成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区域分割现象严重。农业推广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地方之间、各部门之间出现了抢占资金和项目等问题。齐齐哈尔市基层单位往往按照自己的特色产业和地方需求,确定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缺乏统一的协同与配合,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效率较低。其次,齐齐哈尔市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项农业技术推广都带有浓烈的政府背景,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对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了解不够,往往根据相关各部门上报的资料确定相关政策,加上政府本身对农产品市场缺乏足够了解,造成农产品产销衔接不畅。政府在推广农业技术时又会人为设定一些强制性指标,有些不切实际的指标会带来资源的浪费。最后,齐齐哈尔市县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不同,农业技术推广不仅具有行政管理性质,又带有经营创收性质,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相关职能机构出现职能错位,弱化了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地位。

(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较低

首先,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存在知识结构落后、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优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短缺。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城市,农业技术推广资金较为短缺,不能为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供较多的学习与培训机会,无法及时将最新的农业生产新技术传授给农民,仍然将已经落后的农业技术向农民传播,此外,农业技术推广基层工作人员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工资收入较低,与经济、金融等热门专业相比,农业专业的大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基于工资、福利等经济条件考虑,大多数农业相关人才更愿意去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不愿意去工作条件较差的基层地区工作。其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较低,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门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应该具有较为专业的农业生产知识,而农业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很少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很多在齐齐哈尔市从业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并不是农业专业人员,其他工作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就开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经济发达城市相比,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三)农业技术科研单位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首先,农业技术科研单位是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创新源头,但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带有浓厚的政府背景,农业技术科研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地位也没有得到政府重视,造成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缺乏充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这就造成了齐齐哈尔农业技术科研单位重视农业技术理论研究,对农业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大量农业技术科研人员脱离农业生产实际,导致农业新技术转化率不高。很多农业技术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拥有丰富的农业知识,进行了大量的农业新技术研发,但由于缺乏政府的有效支持,这些很有市场前景的农业新技术没有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开来,不能及时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其次,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科研单位与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属于不同的部门,两者缺乏有效地沟通,协作能力较差,农业技术科研单位的农业新技术无法及时推广。最后,作为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有效手段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在齐齐哈尔市发展较慢,规模较小,发展不平衡,不能帮助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完成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四)农业推广信息化水平较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农业生产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促进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新技术推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齐齐哈尔市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加上农村地区面积广大,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受资金、技术等问题限制,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首先,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较差,农户互联网接入率较低,加上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认识不够,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通过信息化手段接受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了解不多,导致齐齐哈尔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水平较低。其次,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网络不够健全,乡镇与农村农业技术信息化服务结构较少,很少有农村设立农业技术信息推广服务机构。

二、相关对策

(一)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首先,齐齐哈尔市政府要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质,完善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服务职能,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具体工作中,应该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企业力量,扩大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范围,政府还要制定适应本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为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证。其次,要建立顺畅的农民反馈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不是简单的技术传输,更要保证农业技术供求双方的切实利益,因此要建立顺畅的农民反馈机制,根据农业实际需要的变化,及时改变农业技术推广内容与方式,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和方案,良好的农民反馈机制也可以及时反映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实现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和发展。最后,要不断改进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由于齐齐哈尔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特点。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要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适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发挥农民使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

(二)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

齐齐哈尔市没有为建设现代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供必要的保障制度。齐齐哈尔市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应该为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供相应的支持。首先,政府应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地区差异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应的法规,当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问题,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扶持力度,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也离不开资金支持,而农业技术推广又带有公益性质,必须由政府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才能顺利展开,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技术研发单位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农业新技术的转化效率。此外,政府还应该及时发现农业技术推广中出现的新问题,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寻找合作机构,解决相关问题。

(三)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水平

农业技术推广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手段。应在齐齐哈尔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方法。建立统一的农业推广信息平台,农民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准确的掌握自己需要的农业技术信息。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平台除了提供相关农业技术信息外,还应该提供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等内容,开阔农民视野。齐齐哈尔市政府还应该投入专项资金提高乡、村的信息化水平,购置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设备,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水平。

(四)推进农业推广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农技推广论文篇(4)

推广普及增产增效新品种、先进适用新技术。实施水稻统一“供种、供肥、供药、植保”、小麦统一供种和蔬菜补贴农药统一供应等惠农措施,全区优质水稻、小麦品种覆盖率达100%,群体质量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与整建制建设,大力推广水稻基质育秧技术,水稻机械化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建立千亩粮食繁种基地、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哈密瓜和蜡梅研究所等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先后引进粮油、经济作物新品种100多个,通过不断研究培育,4个品种获得上海市农作物(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二、抓培训、求实效

努力培育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中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每年深入镇、村、户举办农技实用技术、专业农民、示范性、引导性以及专家坐堂等各类培训与科普活动70余期,万余人次受益,提高了广大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种田水平,培养了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心首次创新开设田间学校培训模式,通过自下而上参与式的培训,工业区25名种植哈密瓜的学员平均增收6000元/户左右,真正起到了“培训一户、辐射一方、带动一片”的成效,得到了市区相关领导的一致肯定,农民田间学校嘉定示范点挂牌成立。

三、抓指导、推入户

引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2008年中心全面推行农业科技入社惠农工程,积极引导合作社及社员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近五年来,共对本区粮食、蔬菜、园艺经济作物的96户次的农民合作社进行了上门入社技术指导,探索出了以合作社为中心进行辐射带动广大农民运用科技的科技进村入社(户)有效途径,确立了以“指导一社、带动一片、辐射一方”的技术服务形式,有效提高了农户学科技、用科技的科学种田水平。

农技推广论文篇(5)

1.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存在明显脱节现象

一是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的行为主体目标存在差异,技术从研发生产到推广应用等各个环节的主体目标不一致导致了农业技术的供给和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二是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的信息反馈机制不足,信息反馈机制存在明显的落后,阻碍了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研究,进一步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扩散。三是信息通道不顺畅,导致了科研机构不能及时掌握农民群众对技术的需求变化,从而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2.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限制了其走向市场化

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但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阴影,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组织结构相适应。随着广大农民非农业收入比例的增加,农民采用的农业生产技术更加先进,尤其是先进的田间耕作技术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原农技推广体系的功能发挥就逐渐弱化,农技推广工作的效率逐渐降低。同时,农业收入与农业技术研发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农业收入却没有与农技推广进度、普及率、服务质量以及推广效益挂钩,现行的农技推广体制也没有充分体现出激励作用。

3.农技推广与科学教育分离

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农科研发、教育与农技推广是统一的、大一体的推广体系,既要合理分工,又要密切联系,最终为促进农业生产服务。但长期以来,各自为政,形成各自的工作倾向,缺乏合作意识,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进程。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农技推广工作的成功经验,综合我国的农技推广实际情况,我省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农业教育体系

建立农业教育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切实提高基层农民群众和其他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通过高等农业院校、中等职业院校以及地方性的农民培训基地,积极培养农业科研、开发和应用型人才;也可通过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中、短期培训,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群众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

2.建设农业科研体系

建设农业科学研究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出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农业科学技术,从而降低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农业科研机构作为地方的一个公益性的非政府的组织机构,通过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凭借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基层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相应的推广工作,让科学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撑。

3.建设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农技推广体系

由于我省农技推广和农业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农技推广工作的经济特点,政府应该在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积极解决好政府下属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对组织结构不断进行优化,提高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效率,确保将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政府部门还应该保证农技推广组织有充足的工作经费,真正解决其后顾之忧。

4.建设以当地企业为载体的农技推广体系

涉农科技企业,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在基层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并凭借自身的营销体系实现科研、开发、推广、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一体化经营。通过这种体系的建设,让涉农科技企业成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之一,促进企业不断加强面向市场化的研究和开发,并最终形成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从而大大增强农业创新科技的有效供给。企业在进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可以通过购置科技新成果,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科技产品;可与农业科研机构、教育单位合办、合作发展。

5.建设以中介组织为载体的农技推广体系

农技推广论文篇(6)

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结构性问题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推广人员数量较多但是质量相对较差,一些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从事工作相关的专业培训,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完成推广任务。除此之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楚,一些农业技术人员编制在农技推广部门但是工作在政府管理部门,做不到专业的技术推广服务。此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享受的待遇相对较差,从而使得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很难提高。按照法律相关规定,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是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的,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不能及时发放,导致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热情很难提高,也不能吸引到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到技术推广的工作中。一些农业技术推广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宁可选择非专业的工作,也不想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而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断层的现象较为严重。

2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力的途径

2.1改善推广人员的工作环境

农业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需要专业性人才,生活环境的艰苦会使得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人才不愿意从事农业推广工作,从而导致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一些工作人员虽然能够坚守岗位做本职工作,但是工作积极性很难提高,有些甚至失去工作的热情,工作效率也很难提升。为了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效率,就应该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办公条件,不但要对其工作环境进行改善,还需要改进工作设备,实现技术推广人员办公自动化,对工作环境的改善可以有效提高工作人员主动工作的意识。

2.2加强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养

加强推广人员对技术工作的学习是提升推广能力的关键环节。为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能力,需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推广人员对农业发展新技术的掌握。一些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入户的机会增加科技人员下乡的次数,从而让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进一步提高技术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技术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在农业技术的推广中应该提拔一些专业技术骨干,让他们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领导和带头作用,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推广经验传授给年轻的技术人员,这样就可以使得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2.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建设

只有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建设,才能有效提高推广人员的工作能力。在机制建设中,一是应创新管理体制。各个地方应该结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实际情况,在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管理。此外,还要根据农业推广服务机构的意见对推广人员实行绩效考核和调配,为农业推广人员提供一定的业务经费,解决推广工作中出现的经济困难;二是应该提高农业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技术推广的各个地区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推广服务,对于一些乡(镇)和区域性的农业推广机构和组织的公益性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三是应落实推广机构人员的编制。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遵循高效、精干、合理的原则选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此外,还应该结合当地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面积以及具体的地理情况进行科学预算,有效落实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情况。

3结语

农技推广论文篇(7)

1.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落后

当今的世界是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更新4年就达到一次,而我们大多数人员没时间看专业书,基本没有机会到外地参加学习和实地考查,上级主管部门也很少组织起来,共同学习新科学、新技术、新经验。

2.没有实践的企业或基地,技术指导的少,行政干预的多

3.资金严重不足

各农技推广机构普通表现经营中的资金不足,如我们乡农业站由于资金不中,无法大量经营一些新农药、蔬菜新品种和水旱田的除草剂等。这些新推广应用的各种物质,要求的技术性很强,所以很多群众到某农资部门买药,由于他们不懂技术,就讲不明白使用方法,群众只好不买或不使用这种技术,严重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

4.农技推广的服务化体系不健全

我们各农业站相比其它各站,还是较好的,因为,首先我们春天搞全面的农业技术培训,直接深入到各村组。其次全面落实各项农业生产计划,扩大各项新技术应用面积。第三进行较完全的农业生产的物质服务,如我们能及时为农民提供优质、高产的玉米、大豆新品种,水稻推广抛秧技术等,但后加工、销售环节,我们的服务能力很薄弱。诸如养鱼、果树、畜牧、食用菌、蔬菜等推广机构,大多是清一色的技术服务,其它的物质供应是五花八门,真假难辨,这样就难免出现技术不懂,信息不灵,难买、难卖等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二、增强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的措施

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上级部门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在财力上必须集中资金办大事,重点扶持产业化发展和经营,扶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1.实现产业化经营的五化

即布局区域化,逐步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生产专业化,实现规模效益;管理企业化,有利于经营和提高效益;经营一体化,即指产供销一体的系列服务;农民组织化;有利于农民互相学习技术,统一组织生产和销售。

2.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