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写史记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15 22:18:59

司马迁写史记篇(1)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1课,老师这里有几个词想请你们再读读,看看是不是都掌握了。认读出示的词语:

立志编写——牢记嘱托——飞来横祸——尽力克制——发愤写作——辉煌巨著

2、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2000多年过去了,但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却永载史册,被人们传诵着。齐读课题。

“发愤”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提了哪些问题?

(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又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

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二、探究两个问题

1、我们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为什么司马迁要发愤写《史记》。

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体会。评价:表扬用自己话回答的,从哪里读懂的。

出示:正当他——写完这部史书!看来我们同学都很会读书。

点出: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快速读读。

一起读这个词语——飞来横祸,注意“横”这读第四声。“飞来横祸”什么意思?(没有意想到的,让也让不掉的巨大灾难。)对司马迁来说指什么呢?自己读读,关于这谁还知道更多具体内容?(简单说故事)

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一身正气的司马迁就因为几句话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监狱有没有看到过,什么样的?电视里面应该有看到过,说一说。(阴暗潮湿,暗无天日。)

师:他不但被关,更主要的是受酷刑,(出示补充资料:司马迁被处以极其残酷的刑罚——宫刑(古代一种酷刑,阉割生殖器,也称腐刑)。这种刑罚不仅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入狱受酷刑后的司马迁,将断子绝孙,成了一个废人,生不如死。

此时,司马迁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所以他——

生:悲愤交加。

师:所以他想——

生:血溅墙头。

师:所以他要——

生:了此残生。

是呀!“司马迁悲愤交加” 一起读这个词 “悲愤交加”,点名读。

2、所以他曾想到了“死”,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孩子们,用心去读,就读这三个词、十二个字。生读。注意这个词没有?“残生”理解吗?比较读读,能换成“一生”吗?为什么?(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已不完整,觉得自己是个废人。)(余生,接下来的生命中,痛苦,悲惨。)

想象司马迁悲愤欲绝的心情,自己试着读读。点名读。

3、出示全段,师引读:(出示)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因此,他想:——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点出句子,读读,“这个念头”指的是什么念头?写完《史记》是司马迁生命延续的唯一理由。你来读。为了《史记》,司马迁活了下来。你读这句。

司马迁终于选择了生。因为,他已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书上有一段他的心声,谁能来读一读?

生读:“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点出)师:注意,这段话中有一个问号,读读是什么句?(反问句),能把这句换种表达吗?比较哪种表达方式好,读一读后思考。交流。还有两个感叹号。谁能把这三个标点读出来?

齐读这段话。泰山、鸿毛知道吗?人的死怎么和泰山与鸿毛联系起来?为什么?自己读读,思考。交流(死的价值)

先自由读读,看哪个同学读懂了?司马迁在此时读懂了人生的价值。这便是原著中写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你来读。“固”是什么意思?“或”又是什么意思?

想到这里,他坚定了一个信念。(板书)

生:我一定要……,一定要……。

师:孩子们,设身处地想想吧,当他身陷牢笼,有口难辩的时候,他只能默默对自己说。谁来说?点名读。

师:周围是凶恶狱卒,想想该怎么在心里对自己说? 点名读。

师:当他孤身一人,独对苍天大地的时候,他又会怎样地呐喊?谁来?点名读。

师:把你内心的痛苦、耻辱、委屈发泄出来吧。再点名读。

师:司马迁是为了《史记》而活着,为了造福后人,为了子孙后代留下一部史书。他战胜了自己。让我们再自由读一读。

导读:女同学,请读出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

男同学,请读出一个把屈辱深埋内心,暗下决心的司马迁——

全体同学,请读出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

4、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一定要写《史记》呢?《史记》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有什么份量?

请同学们再好好默读课文1、2自然段,可把相关句子划出来,试用简洁语言概括原因。也可小声说给同桌听听。

现在我们开始全班交流。(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来交流。)

“司马迁出生在……心里十分激动。”因为司马迁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他也要像他们那样坚强、勇敢地活下去,并有所作为。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

“受父亲的影响……、历史资料。”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喜欢历史,也立志编写史书,并为此已做了大量的准备。

课文中还有一处也是写司马迁为了编写史记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是哪一处?

师: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编写《史记》、著书立说奠定了基础,如果放弃,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那是多么可惜呀!

(谈得好,接下去交流,还有什么原因?)

生: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出示:“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师: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谁来当司马谈说这句话,自由练一练,点名读。互相点评(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这是父亲一辈子的愿望,也是他最后的愿望。)

如果司马迁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到九泉之下,他怎有面目见自己的父亲啊!再读父亲的嘱托。

师:同学们,司马迁,黄河水养育了他,英雄故事鞭策着他,父亲临终嘱托提醒着他,要建功立业的信念牢牢支撑着他,所以他战胜了自己。让我们用心读读这整段话。

5、老师发现你们很会读书,也很投入,这次我邀请你来读。(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隶字。” 

师:(楷体变隶书)这就是隶字,它是我国汉代一种通行字体。谁也想来读这句给大家听的。

(出示图片配乐)师:看,在司马迁的脸上,已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他把个人的耻辱和痛苦全埋在心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竹简上写着写着,这摇曳的烛光仿佛是他不屈心灵的写照!他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悲和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

从他的脸上,我们分明读出两个字,那就是—— (手指课题中“发愤”)

生:发愤,发愤,发愤!

此时,在你心中,司马迁是个怎样的人呢?(生交流)

是呀!司马迁坚强,不屈不挠。你能看着课文的插图想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景吗?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展开想象。

课件出示:

夏天,烈日炎炎时(   )   冬天,大雪纷飞时(   )

天色微明时(   )         夜深人静时(    )

(配乐:《汉宫秋月》古筝曲)

(想好的同桌练说,说出司马迁的坚强,说出我们对他的深深敬佩之情。)

学生汇报、交流。

点评:这需要怎样的才华和信念去支撑!

点评:他还要直面残酷的现实,面对别人的嘲弄、讽刺。这需要怎样的力量和勇气。

司马迁这样写作的情景使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忍辱负重、含辛茹苦)

6、司马迁就这样发愤写作,最终结果怎样呢?

老师喜欢会读书的孩子,这次机会给你,你来读。

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说时点出:自己先轻声读读,你从“整整13年”体会到了什么?“52万字”体会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理解吗?学生自由交流。

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才完成了《史记》。他写完《史记》,心血耗尽,与世长辞,你觉得此时司马迁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齐说。

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课文最后一句)并一起读。

师:“前无古人 ”(标出)的著作:

“52万字的辉煌巨著”,其篇幅之长是前人没有的。所以这是部——

它完整记录三千余年的历史,记录时间之长是前人没有的。所以是这部——

像这样“耗尽毕生心血”,用“生命”写成史书的精神,是前人没有的。所以是这部——

让我们带着感动和激动,读课文最后这段话。

一部前无古人的《史记》,它的延生过程是多么艰难啊,读读这些词语,再回忆这段难忘的历史。看板书读:立志编书——牢记嘱托——遭受横祸——坚定信念——发愤编写——不辱使命

四、总结全文

出示:《史记》图片

师: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对它极高的评价。《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今天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让我们来读读这些成语:(出示)

指鹿为马

四面楚歌   卧薪尝胆

唇亡齿寒

毛遂自荐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背水一战

五、布置作业

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是古文,同学们现在还看不懂。但书店也有学生版的《史记》,很适合大家去阅读。作业:课后可以读一读《史记》,更多地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很高兴和同学们度过的这一段美好时光,谢谢同学们的专注和认真。下课休息吧!

司马迁写史记篇(2)

正当司马迁在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锒铛入狱,还遭受了酷刑。

受尽耻辱的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又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便又想要隐忍克制,完成著作,更何况,《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司马迁点亮了案上的蜡烛,重又推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那昏暗的烛光下,在竹简下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司马迁在这忽明忽暗的烛光想坚持写书,工作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但他不厌其烦,一如既往地认真著作。那一地稻草,一张案台,一支毛笔,一个砚台,不知伴他度过了多少年华,那星星烛火,卷卷竹简,也不知伴他度过了多少岁月,度过了几度春秋。他这么做,不仅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不仅是为了心中的鸿篇巨制——《史记》,更是为了能够给后人留下一些宝贵的文学财富,翔实可信的历史文献和充实学识的文书。为了心中的《史记》,他不论严寒酷暑,总是起早贪黑。夏季,每当曙光透过窗户照进囚室,司马迁就早早地就着朝阳的光芒,写下一行行隶字;无论蚊虫如何肆无忌惮地叮咬他,如何用刺耳的“嗡嗡”声刺着司马迁的耳膜,他总能毫不分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写书。冬季,无论凛冽的寒风如何像刀子般刮在他的脸上,无论呼呼的北风如何灌进他的袖口,他总能丝毫不受外界干扰,坚持著书。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司马迁写史记篇(3)

司马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太多太多,那是一份份多么厚重而珍贵的馈赠啊!

梳理了一个民族

几千年的记忆

好一部《史记》,几十万字的煌煌巨著。

此前有孔子的《春秋》,叙事太简略。

此前有左丘明的《左氏春秋传》《国语》,可春秋之后数百年的历史没有下文。

此前有《战国策》,毕竟只是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记录,被遗忘的人与事太多太多。

此前有《楚汉春秋》,也可叹只是断代的历史。

谁来梳理一个民族几千年的集体记忆?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系统工程。历史选择了司马迁,司马迁也勇敢地担负起了这份重任!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汉武帝的太史令,掌管天文历算和国家的典籍图书。司马谈临终时嘱托司马迁:“从鲁哀公十四年获麟以来四百多年,诸侯互相兼并,战事不休,历史记载无人过问。现在汉朝兴起,天下统一,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辈出,我做太史而不予记载,断绝了天下的历史文献,我很惶恐不安,你多加考虑吧!”司马迁含泪答应了。

就像种子无法选择它出生的土壤一样,司马迁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与家庭。司马迁出身于世袭的史官家庭,而且他的父亲又恰恰是这样一位有着强烈的人生使命感的史官。说是历史的巧合也好,说是天下一统的社会赐与司马迁的机遇也好,总之历史选择了司马迁,选择了由他来梳理一个民族几千年的记忆。

司马迁世袭继任太史令后,撰写《史记》便成了他一生的使命。

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开笔写来,直至汉武帝,十二本纪写成了。

《三代年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年表》直至《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写成了,几千年历史脉胳清晰了。

《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等八书写成了,天文、地理、历法、水利、经济、祭祀、封禅的全貌展现出来了。

《吴太伯世家》《陈涉世家》《留侯世家》等三十篇世家写成了,贵族侯王的历史有了交待了。

《伯夷列传》《管晏列传》等七十篇列传,更是太史公的呕心沥血之作。

几十万字,几千年的通史,一个人完成!

纪传兼书表的体例,史无前例,开后代几十部正史的先河!

这就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的贡献。

思想的力量比

刀枪更强大

命运之神向司马迁提出了一个命题――思想与刀枪相比,谁更强大?司马迁用四十万字的《史记》作了回答――思想比刀枪更强大。

公元前99年,司马迁正踌躇满志,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史记》的创作之中。天有不测风云,厄运降临在他的身上。一代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作为副帅抗击匈奴,兵败被俘。消息传来,朝廷震惊。汉武帝召集文武百官讨论李陵事件,大臣们见皇帝一脸怒容,一个个噤若寒蝉;汉武帝点名让司马迁发表看法。司马迁“竹筒倒豆子”,直率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李陵出身将门,一向不贪图功名富贵,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此战以五千兵马,深入匈奴王庭,击杀匈奴近万人,使得匈奴单于率倾国之兵十余万人围攻李陵,李陵浴血奋战兵败被俘。司马迁进而认为,李陵投降,实有功于朝廷。一是出于无奈,二是想等待时机报答汉朝。汉武帝听后,雷霆震怒,认为司马迁是在为李陵游说,并借此打击此次征讨匈奴的主帅李广利。李广利非常人可比,恰恰是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长兄。汉武帝此次任命李广利为主帅,目的就是希望他能立下卫青、霍去病那样的赫赫战功,在朝廷赢得政治资本。李陵降虏,本来就是国耻,司马迁为李陵辩白,无形中又触及了汉武帝的隐衷,汉武帝一怒之下,便将司马迁交付廷尉治罪。

按汉代法律,免罪有两种方式:一是祖先或自己立下大功,享有君王赐与的豁免罪行的丹书铁卷;二是以巨额的财产赎罪。司马迁的父亲只是一介太史令,后来司马迁自己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君王眼中,太史令与戏子、娼妓的地位并无多大区别,此话虽然不无偏激,但的确也是事实,第一条自救的路司马迁是没有的。可叹的是司马迁身为太史令,也无足够的家产来赎罪;亲朋好友虽没有落井下石,却无一人伸出援救之手,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是如此。最终,司马迁被定罪,接受宫刑。

一个人不可能不受当时观念的影响。按儒家观点来看,“身体发肤皆受之于父母”,身体受辱致残就是对祖宗的莫大羞辱,更何况是被施以肉刑中的极刑――被割去生殖器,这是天大的不孝啊!司马迁想到了孔子看见卫灵公与太监雍渠同乘一辆车就离开卫国的故事,也想起了商鞅因为借助于太监的引见得以侧身朝廷被人羞辱的史实。虽然出狱后汉武帝将他升为中书令,执掌皇帝的诏令文书,但这个官职向来是由太监担任的,这无疑是将司马迁当作太监来使唤――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的司马迁怎能接受这一事实?

是忍辱活下去,还是自己结束生命?司马迁面临着选择。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思量,司马迁做出了抉择:活下去。因为《史记》等待他续写完毕。

司马迁自有他的解释,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就这样一死了之,与蝼蚁无二。再说孝有大小之分,“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这是司马迁父亲的临终嘱托,言犹在耳。身体受辱是不孝,如果修成《史记》,了却先父的遗愿,司马氏家族得以彪炳史册,不正是尽了大孝吗?这样赴死,不就死得比泰山还重吗?

司马迁还从历代圣贤那里找到了慰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坚信借助《史记》,一定能尽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使命,进而“成一家之言”,为自己在史册上赢得不朽的地位。

汉武帝的刑具伤害了司马迁的身体,但没有使司马迁高贵的头颅低下。

司马迁写史记篇(4)

司马迁受宫刑之后一直担任中书令的官职。现有的资料似乎可以表明,汉武帝最后一年,在中书令位置上的,是一个叫郭穰的人。这就是说,司马迁当时已经离开了中书令的职位。那时他还未到60岁,不像是告老离去,所以很可能是死于任上,导致中书令的职务另易他人。学者王国维倾向于这个说法。他写道:“史公卒年虽未可遽知,然视为与武帝相始终,当无大误也。”总之,司马迁大概死得比武帝略微早一点。

如果司马迁真的死在汉武帝稍前一点,我们就会碰到一个更加让人猜疑的问题:这个“稍前一点”,究竟纯属偶然,还是与汉武帝有什么关系?历史上很多“稍前一点”的事例,都很让人觉得带点疑案的性质。如光绪死在慈禧“稍前一点”便是最著名的例子。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司马迁真的是被武帝害死的吗?

关于这一点,两汉之际就曾有人说,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 “有怨言,下狱死”,倒是很有可能的!对此,我们至少可以举出一条很有力的旁证来。

东汉前期的班固写成一部完整的西汉断代史《汉书》,其中有《司马迁传》,但对他死于何时、如何死去这件事却一个字也没有提起。根据《汉书》为人列传的一般体例,凡善终之人,班固大都会在传记的末尾交代该人死于何年,终年时有多少岁。《汉书・司马迁传》对这一点未加交代,不能看作是班固的偶然疏忽。他避免谈及司马迁去世的消息,很像是在为尊者讳,即故意向后人隐瞒司马迁最终被汉武帝处死这个事实。这里所谓“为尊者讳”,其不一定完全是在捍卫司马迁的名誉,而更可能是为汉武帝着想。班固称赞“孝武之世,文章为盛”(文化灿烂)。一个卓越绝伦的大历史学家,怎么可以被这么一个追求“文章为盛”的皇帝处死?这样的事,对后代如何交代得过去?班固决定保持沉默,实在是深有用心的。

说到这里,关于司马迁的死,有两点似乎是可以肯定的:他死于汉武帝末期;他是因为“有怨言”,所以被下狱而死。

然而上面的结论马上又引发出一个新的问题:假如司马迁是因“怨言”而再度触怒武帝,所谓“怨言”,是他写在《报任安书》(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里的那些话吗?我们可以设想两种完全不同的答案,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种答案是,所谓“有怨言”的罪名,果然是由《报任安书》引起的。就像前面已经讨论过的,司马迁本人恐怕无意于通过《报任安书》直接向汉武帝披露心胸。但是汉武帝还是通过自己的监视系统弄到了这封信。汉武帝与司马迁相处多年,而多年来深藏在他内心的狐疑终于被信中一行行的白纸黑字所彻底证实。恼怒司马迁辜负了他的“尊宠”,更受不了司马迁在“从俗浮湛”(在世俗的浪潮中随波逐流)的外表之下那一副蔑视他的至高权威的傲骨。为此,他要再度惩治司马迁。

然而事情还不止于此。如果汉武帝读到了《报任安书》,他必定还会去设法追寻《史记》。他最关心的,应当是司马迁将会如何描写他这个“今上皇帝”。有一个说法是,汉武帝读了《史记》中的《景帝本纪》,对司马迁毫不遮掩地暴露汉景帝、汉武帝父子二人的短处大为光火,因此把这篇本纪销毁了。班固在写《汉书》时说,流传世间的《史记》已经缺失了10卷(《史记》总共有130卷,今本中有10卷是西汉后期的人补入的),而其中恰恰就包括汉景帝和汉武帝的两篇本纪在内。

看来上面这个说法不一定完全是空穴来风,只不过它把汉武帝“怒而削之”说成是在司马迁受宫刑之前,在时间上弄颠倒了。司马迁写《报任安书》时,只说《史记》总共130篇,丝毫没有提到它被汉武帝强行删削之事。所以汉武帝“怒而削之”,只能发生在这以后。于是我们可以说,假使司马迁“有怨言”的罪名果真起因于《报任安书》,那么他的死大概还不仅因为这封信,也因为《史记》对“今上皇帝”以及与之有牵连的一系列人与事的描写太不称汉武帝的心。

不过汉武帝怒删《史记》的说法也未必能使人完全相信,理由至少有三条。

第一,《史记》之所以缺少10篇,也可能是因为司马迁压根儿就没有按原计划真正把它们写出来。《史通》作者刘知几就持这种看法,即所谓“十篇未成,有录(目录)而已”。清代前期负责编辑《四库全书》的一批大学问家,认为“当以知几为是也”。王国维也批评汉武帝删书之说“最为无稽”。

第二,《史记》有目而无书的共达10篇,其中大多数内容与汉武帝无关,根本不可能是被他删毁的。既然其他篇章的遗失都可以与汉武帝没有关系,又有什么理由断定汉景帝、汉武帝两篇本纪的丢失就一定出于汉武帝之手?事实上,西汉一代既无印刷术,纸张也还未曾代替丝绸或竹木片成为书写的最主要材料(这在两晋时才发生)。一部50多万字的书,整本抄写既不容易;即使抄出来,要把它全部装订在一起也不可能,故当时只能一卷一卷地分别装订。正因为如此,像这样的大部头著作,往往按阅读需要被拆散开来,分卷抄写并分卷流传,叫作“写以别行”。在这样的传播过程里,有若干卷失传,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三,汉武帝如果因《史记》“极言其短”而毁去记载其父汉景帝和他本人时代的两篇本纪,那么他必得要以同样的手段毁去《史记》中的其他一些篇章!汉景帝朝用晁错的“削藩”策来收拾刘邦当年分封的同姓王后裔(同出刘家一门骨肉的同姓诸侯),弄得宗室人怨沸腾,最后逼出一场“吴楚七国之乱”。西汉朝廷削藩自有其理由,但景帝在这个过程里显得刻薄寡恩也是事实。尤其无情的是,最后把晁错当成替死鬼,斩杀在长安东市,以求与叛乱的诸侯妥协。

汉景帝做过的另一件刻薄无情的事,就是在自己死前先以冤案逼死汉初功臣周勃之子周亚夫,汉景帝说:“此人心中怏怏不服,将来绝不是少年天子能使唤得了的臣下!”

司马迁若要在《景帝本纪》里“极言其短”,他可以说的,无非也就是上面这些。这些故事也被他写入《史记》的其他有关部分,如《周勃世家》《晁错列传》等等,而且只会讲得比在本纪里更翔实。如果汉武帝为此要销毁《景帝本纪》,他不是也应该甚至更应该销毁另外的那些篇章吗?这样的分析对质疑汉武帝销毁《今上本纪》的猜想也一样有效。

司马迁写史记篇(5)

一、语言风格的接受

关于司马迁语言颇负道家风格这点,苏辙早有慨叹,“其文疏荡,颇有奇气”。王萍《略论司马迁的道家思想》中认为庄文汪洋恣肆,《老子》文简义约。《史记》之文,在道家文学的影响下,同样富于一种言简意深、文约义丰的倾向。李彤的《司马迁与自然之道》将《史记》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归功于道家思想,并分析了《史记》语言极具表现力的原因,司马迁在先秦散文的影响下,借鉴了其新鲜、生动的语言风格,同时加以自我吸收和创造。文章指出:“《史记》的文章风格,强烈感情的外泄,使得一部史书充满着文学的感染力。司马迁欣赏庄子‘其言洋自恣以适己,故王公大人不能器’﹙《老子韩非列传》﹚,他写作时亦听任感情的潮水纵横奔流,而进行畅快淋漓地叙事议论抒情,使得文章跌宕起伏,潇洒自如,有似庄子之文汪洋恣肆的风格。”邢璐《“和光同尘”——浅论司马迁的道家思想》中也持以上观点,认为司马迁颇有道家风格。

钱禹辰《<史记>对诸子文艺思想的评论》中指出,在语言风格上,司马迁同庄子一样,是以“奇”著称的,所以刘生良先生认为“司马迁是《庄子》的爱好者”,“其行文之纵横开阖,笔势之流畅飞动,颇有奇气”“与庄子有神似之处”。刘洪生《司马迁的庄学研究及其意义》谈到《史记》对《庄子》的接受时,也谈到语言的“汪洋恣肆”和奇异的文章风格。

二、人物塑造的接受

关于《史记》人物塑造和评论的标准,最能凸显司马迁的思想倾向。郭明友在《论道家思想在<史记>“一家之言”中的特殊地位》中认为,道术之用所向披靡,表现在写人叙事中若隐若现地自然流露。王洪泉在《<史记>与黄老思想》一文中,对帝王、辅臣采用黄老思想治国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表扬。同样赞扬用黄老道家取得实践成果的还有邹军诚的《从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看其学术思想》和郑振邦的《析司马迁的历史是非观》。朱国芬在《论道家思想在<史记>中的发展》一文中表明,老子提倡“后其身而身先,处其身而身存”,即赞扬圣人这种谦退无争的高贵精神。在《史记》中,司马迁即以这种思想来判断评价历史人物。道家的平等思想,在《史记》的人物塑造中也多有体现。蔡尚思在《司马迁是寓思想于历史的模范———表面尊孔实则反儒》一文中,认为司马迁在人物塑造上秉持着平等的思想,李建安、祁国宏《司马迁对儒道思想的批判性接受及原因》中写到司马迁对道家思想的接受,列举了采用黄老思想治国或献策于君上的人物。郑振邦《析司马迁的历史是非观》一文中,通过对《游侠列传》的点评,表达对处于社会下层弱势地位民众的同情。刘振东《论司马迁之“爱奇”》一文中表达对地位低微但品节高尚,并取得卓著功业的人物的赞扬。刘洪生《司马迁的庄学研究及其意义》中将《史记》对《庄子》的形象塑造接受上分为三类,分为物的形象、人的形象和自我形象。

三、艺术手法的接受

钱禹辰《<史记>对诸子文艺思想的评论》中谈到《史记》对《庄子》艺术风格的接受表现在“指事类情”的讽喻艺术上,并简要介绍了“指事类情”的概念与来源,称其“并非庄子的独创,而是先秦诸子著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孟子、荀子、韩非等人都是以擅用比喻和寓言著称的”。但是《史记》唯独在对庄子的评述中提到了这一点,其态度可见一斑。同样谈到“指事类情”的还有刘洪生《司马迁的庄学研究及其意义》。而且,司马迁引用并改造了《庄子》一书中庄子拒楚王使的寓言,以此对庄子“指事类情”的艺术风格进行了直观的展示。

司马迁写史记篇(6)

1、《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司马迁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来源:文章屋网 )

司马迁写史记篇(7)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学宝库中有这样一本书,它记载着伟大祖国的复兴,记载着中华民族艰辛的历程,记载着从征讨蚩尤到舜传晓位,记载着本纪、世家、列传。这本永不腐朽的经典就是《史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史记读后感六百字,欢迎阅读!

如何写史记读后感六百字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对《史记》的最高评价。《史记》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和列传70篇,记叙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之初年间大约30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

阅读《史记》,我们可以在作文中旁征博引,因为《史记》中的典故、成语、人物、史实能使我们妙笔生花,使文章生动,具有深度和广度。记得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鉴“,这在我阅读《史记》的过程中心领其会。

司马迁在遭遇腐刑的不幸之后,并没有气馁,而是立志”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历经20余年的专心著述,他终于完成了”穷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由此,我深深地被司马迁这种发愤著书,且不畏人生险阻的精神所感动。自我反思:现在的我成长在日趋小康的幸福生活里,还有什么理由去埋怨,去气恼?人生坎坷,我应用心去面对每一天的新鲜,健康,快乐!

阅读了《史记》,再加上听了古代文学老师的讲解,我对其中项羽这一历史人物,颇感兴趣。项羽不再是自己心里原先所认识的那个人物,而是对其有了一个比较全新的认识。《史记》中主要描写了项羽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件事:巨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充分显示了其骁勇善战的军事才能,进而为其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鸿门宴里,又由于他的不善于考虑后果,没有听顺其谋士范增的计策,而使得刘邦顺利脱逃。这也就预示了他会因此次的疏忽(即没有为后来的统一大业扫除障碍),而不能坚固其西楚霸王的地位。

因而,在垓下之围的兵败情形下,他落得个自刎的悲惨结果。其中也充分表现了一代英雄在面对爱姬时,不忍分离而又不得不离别的儿女情长,和那种不服输的倔强性格。我认为项羽是一个有勇有谋的英雄,只是他的勇大于他的谋。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我们不能片面地评价项羽,更不能仅仅从他的失败中而否认他也是一个有谋略的人。

如何写史记读后感六百字2在世界文坛中,一本本文著的问世,震撼着人们的心,而在中国文坛上,不计其数的名著则令人心潮澎湃。《红楼梦》的悠然动人;《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慷慨激昂;《繁星·春水》的名丽诗句;《亮-剑》的扣人心弦……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深的一本书是《史记》,虽然没有太过华丽的语言,但却记载了战国、西夏、商朝、周代、春秋时期的名人大事,收录了史书、古典小说,可谓包罗万象啊!

《史记》的故事繁多,由最初的“五帝本纪”到“太史公自序”,令我大饱眼福。《史记》中有正义之士,有奸恶之徒,骊姬的蛇蝎心肠;灵公的残忍暴虐;将军王翦的英勇善战;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

《史记》的每一则故事都富含深刻的寓意,令我对《史记》更加崇拜,却还透着一丝伤感:司马迁被昏庸的汉武帝投入监狱,一个为国效忠的正臣被奸佞害得成了一个囚犯。司马迁本欲自己了却残生,但想到自己的鸿鸪之志——《史记》尚未完成,把自己个人的荣辱全部都埋在心底,经过13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这部50万字巨著!

司马迁崇高的精神震撼着我,为了自己的理想忍下如些耻辱,可见《史记》成为司马迁生存的支柱,奋斗的能源。生活中的我,有时也是这样的:一次在练钢琴曲时,我一时大意擦掉了一个重要的音符,这首曲子要在比赛时合奏呀!我怎么能拖累大家呢?我定了定神,打算在钢琴中一个一个地找,由于是双手搭配,要两个音符同时按下,声音得和谐,我黑键白键一个一个地试,顾不上手指的酸软,我坚信,我一定能成功,司马迁就是我的榜样。

终于,一个低音“re”使这一段曲子和谐悦耳,我一阵激动,我把整首曲子和起来弹奏了一遍,与刚开始的大有不同,我兴奋地抹去脸上的汗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笑了,我想这种笔也是司马迁写完《史记》时露出的笑吧!我体会到了!

文学巨著多如繁星,但是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道理。《史记》虽然没有《三国演义》的精彩绝伦;《西游记》的耐人寻味,但我仍然对它充满敬佩,因为坚信是动力,希望是能源,而能促进这些的是永不放弃的梦想!

如何写史记读后感六百字3我的书柜里有许多书,有一本书,我从未读过,不过现在一读就迷上了,那就是《史记》。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里面记载了从上古黄帝至西汉武帝期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是“韩信胯下之辱”读了后感觉这个事情太不可思议。

韩信出生在淮阳城,家里穷得叮当响。乡邻认为他没出息。韩信每天走街串巷,很少回家吃饭。又因为他对农事一窍不通,怎么办呢?韩信有自己的办法:去别人家做客。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就进屋吃饭,晚饭吃完还要借宿一夜,久了就干脆不回家了。后来只要一到吃饭时间,家家户户都会把大门闩上。一个亭长收留了他,结果韩信被亭长的妻子气走了。

冬天一到,之前帮助韩信的洗衣大娘也走了,他在淮阳城的集市里逛,想讨点肉吃,结果次次都是什么都没讨到,没几天屠夫们都知道了为什么韩信每天都来这转悠,一个屠夫拦在他面前,让他要么从胯下钻过去,要么拔剑打一架,韩信最终还从胯下钻了过去,满街人都讥笑他胆小怕事,是扶不起阿斗……恰恰相反,韩信成名后,赐给分他食物吃的漂母黄金千斤,这亭长几百钱,还让那屠夫做中尉,见众人都不理解,韩信说杀了他只是徒逞一时快,而且正是受了那一时侮辱才激发他更加刻苦地学习和做事,发誓要出人头地,所以才会成为今天他。众人听了心里纷纷佩服韩信坚忍的性格。

他是个熟读兵法,血气方刚满怀兴国安邦之抱负的堂堂七尺男儿,居然能够忍受恶霸的欺负和胯下之辱,看了以后太让人吃惊了,如果没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办得到?也正因为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韩信为自己的国家立下了丰功伟绩,最终被封为“王”更让我感到震撼这样一位功臣名就大将,并没有居功,反而不计前嫌,还有他心胸豁达乐观态度,太值得我学习了!在我周边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可能被羞辱的时候,也因为因不下这口气,起了以牙还牙之计,结果是两败俱伤,家庭破碎或者是牢狱之灾,这样就成了生活中牺牲品。

我真佩服韩信,懂得忍辱负重,积聚力量,而且是三思而后行,可我呢?忍耐度为“0”做事鲁莽,那怕是受了一点侮辱,我都会大发雷霆,与对方吵架,有时还会大打出手。

如何写史记读后感六百字4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位于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我是必看的,我当然要看看“解读史记”的节目喽!

这中间最令我有感触的是司马迁的生世。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史官家庭,他在父亲死后接替了父亲的官位,成了汉武帝身旁的一个起居注官。

一次,汉武帝派了李夫人(他最宠爱的嫔妃)的弟弟李广利和名将李陵去攻打匈奴,好让李陵护卫,李广利得胜封侯。可李广利投降了匈奴,道出了李陵只有五千步兵的弱点,李陵战败被俘。

汉武帝很生气,大家都说要严惩李陵,惟独司马迁一言不发,汉武帝问他是什么态度,他认为李陵是诈降。汉武帝听了很生气,将他打入死牢,罪名为“诬上”(欺骗皇上)。当时,“诬上”有三种惩罚方式:1、死罪, 2、罚钱 50 万, 3、接受宫刑。接受宫刑是莫大的耻辱,很多人宁肯死也不愿这样活着,可司马迁已开始写《史记》,为了写完《史记》,他开始了忍辱负重的生活。

是什么造就了司马迁呢?是,是人生中的磨难,多一些磨难就多一些阅历,了解更多的人情世故。

正因为遭受如此磨难,司马迁对死亡看得淡,他有是这样说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正因为受到如此耻辱后,他才对历史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在《萧相国世家》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刘邦诛灭韩信后,封萧何五千户,萧何很高兴,大宴宾客,他手下有一个叫召平的人,劝他:“你还是把家财都送给皇上吧!因为皇上是猜疑心很重,他会怕您谋反的,这样他就不会猜忌您了。”萧何忍痛捐出了财产。司马迁用五个字来形容“高祖乃大喜”。如果他不惹怒皇帝,不受到劫难,是很难用五个字这么准确地揣摩帝王心思的。果然,萧何没受到打击,其余功臣如彭越、韩信等不是被杀,就是被贬。

有挫折,才有更好的抗压能力。现在有大学生因为同学之间闹矛盾,工作太累而自杀,这都因为没有经过磨练,这些温室中的花朵从未经过困难,在家里享受众星捧月的待遇,自然会受不了困难。

“有挫折才有”这就是我对挫折的理解。

如何写史记读后感六百字5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父亲司马谈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临死前嘱托司马迁帮他继续完成史书。然而,司马迁因替一位将军辩护而遭受酷刑,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身,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最后,一部鸿篇巨著《史记》诞生了。

司马迁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写完了《史记》,那是多大的痛苦!这是因为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才能继续坚持下去。没有了责任感,任何事情都无法很好完成。

试想想,如果校长没有责任感,我们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老师没有责任感,我们的班级又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即使做一个小小的班干部,也要有责任心,尽职尽责帮助老师分担工作,帮助同学。如果连这一点点责任感都没有,将来怎么可能成为栋梁之材?

为了自己、为了社会,让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就开始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吧!

最近,我们学习了第11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讲述司马迁从小就受母亲河和英雄故事的激励,有收父亲影响,喜欢上了历史,后来当他专心写作时,因为他为一位将军辩护,而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他在监狱里宁愿把个人耻辱抛之脑后,也要把《史记》写完,就这样,他奋笔疾书,忍辱负重了13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史记》,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死得便有价值,死得重于泰山。

像司马迁这样的人数不胜数。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带兵打下了楚国,并活捉了楚王勾践。吴王让楚王当马夫,楚王为了不让国家灭亡,受尽了耻辱,忍辱负重了几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回国后,他每天睡在柴房里,每到饭前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儿,就是为了让自己不忘记在吴国的耻辱,并让自己牢记"落后就要挨打"他每天一边种田,一边练兵。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楚国后来发奇兵灭掉了吴国。

汉朝开国大将韩信,在汉朝未统一之前,有一次,一个小混混看不起他,便在大路上拦住了他,说:"你有本事就拿剑刺我,要么就从我的裤子底下钻过去。"韩信知道:如果杀了他,就要坐牢,如果不杀他,就要忍受极大的侮辱。最后,韩信为了能为国家效力,从小混混裤子下面钻了过去,忍受了"胯下之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