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17 16:10:30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谁有时光机”为你整理了这篇养殖户“五星新农家标兵”先进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致富不忘众乡亲引领群众赚“鹅财”——养殖户“五星新农家标兵”先进事迹材料

今年49岁的张海峰,是一位勤劳朴实的东北汉子,同时也是远近闻名的靠养鹅致富的能手。年轻时他打过工,做过小买卖,也从事过种植业,目前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又回到老家自主创业,成立了士琴大鹅养殖专业合作社。

在创业前,张海峰夫妇了解到中心镇丰收村有着悠久养鹅历史,但真正形成规模,是在依安县被命名为“中国白鹅之乡”、获得国家地理标识品牌和依博源新上马大鹅屠宰生产线后,村“两委”积极采取典型引路、效益吸引等措施,全力推进大鹅产业发展,同时,政府出台免费疫苗、种鹅补贴、贫困补助、孵化器奖励等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养殖户发展壮大,给张海峰发展养鹅产业吃下了定心丸。2017年年初,他引进4000多只肉鹅,精心饲养,到当年年底获纯利14万多元。2018年7月他又成立养鹅合作社,带动17户贫困户入社,现在年均出栏量1万只以上。

养鹅致富的第一桶金坚定了张海峰的信心,并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认可。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决定精包装走品牌销售路线,率先注册商标心怡牌大白鹅,设计精品礼盒打造伴手礼,并到省城和鹤城推介,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产品最远销售到江苏、福建等地,火爆的销售额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市场。2018年合作社全面推行“订单式”养殖,带动周边17户农户发展养鹅产业,14名贫困妇女通过发展大鹅实现脱贫。张海峰夫妇养种鹅奔富路的做法,在全村广泛宣传开来,尤其是组织全村广大妇女到张海峰大鹅养殖基地参观,通过比较养种鹅和养商品鹅效益。很快,全村百姓意识到了养种鹅、养商品鹅,投入小、成本低、效益高、来钱快的优势,于是这个村养鹅热不断升温,出现了家家户户养种鹅、养商品鹅的局面,成为远近闻名的大鹅养殖示范村。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篇(2)

中国古代档案库的起源,可追溯至周朝。两汉时代,王朝中央在宫廷内外修造了多处殿阁,用来收贮各种档案典籍。以金为匮,以石为室,重缄封之。岁月湮沉,兵燹摧毁,旧日金碧交辉的殿宇宫阙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座皇史,孤独地传承着“石室金匮”的文脉……

1980年:中央书记作出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

历史,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已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鲜明的主题。1980年5月19日,中央书记处作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开放历史档案。

中国档案文献,连亘绵延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构成。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档案的发掘,曾震撼学术界,令国外史学家和文化史家们惊羡不已。然而,由于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王朝“石室金匮”、“秘而不宣”档案意识的历史积淀,由于新中国建立后相当一个时期“左”的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档案管理基本处于封闭的态势中。

改革开放勃兴之初,社会各界对开放档案的呼声日趋增多。据国家档案局有关文件披露,当时历史科学的研究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传记的编写工作发展很快,对查阅、复制历史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的要求日益增加,科技部门及经济战线各个方面对利用档案的要求也日益迫切。许多同志对档案馆的工作意见不少,主要是“保密规定”不当和查阅批准手续太繁,纷纷要求开放和公布档案。1979年6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刘大年、吕叔湘、谭其骧、周谷城、王子野就提出了“建立历史档案保管、开放、使用的规章制度案”。他们认为:国家的历史档案数量浩大,内容极其丰富。档案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记录材料,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第一手材料。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集中在档案保管部门,有的由于不必要的保密限制无法使用,有的由于缺乏整理,不便利用。这种状况应当尽快改变。1979年10月,国家档案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历史档案工作座谈会,就历史档案的利用和开放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历史研究人员强烈呼吁开放档案。同时,在中外文化学术交流中,外国学者也提出了利用中国档案的要求。1979年2月,国家档案局恢复以后,在着力进行国内档案工作恢复、整顿的同时,与国际档案界开始有了接触。1980年1月,国家档案局和外交部给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联合发出关于中国正式加入国际档案理事会的信,并准备参加同年9月在伦敦召开的以“档案的利用”为主题的第九届国际档案大会。

这些因素形成的合力推进了档案开放的步伐。1980年3月17日,国家档案局制定《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几点意见》,规定档案开放范围一是明清档案(包括明清以前的档案),以及1949年以前的民国档案、日伪政权档案,二是1949年以前的革命历史档案,即自建党以来到1949年的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军队及工会、青年团、妇联的档案;开放利用对象和手续是,凡中国科学研究部门、大专院校、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持正式介绍信,证明其身份与使用档案的目的,经档案馆同意后,均可在馆利用档案,凡是中央或省级党委领导下的党史研究部门,党校和大专院校的党史教研室,经过党委介绍,证明其身份和使用档案的目的,经档案馆同意后,均可利用已宣布开放的革命历史档案,并可摘抄其部分内容。外国科学研究人员需要利用、摘抄、复制我国历史档案,经过我国外事机关介绍,或与该国有文化交流协定的我有关机关介绍,或个人提出申请,经国家档案局同意或报请中央、国务院批准后,按批准的范围利用档案;外国科学研究人员,除经中央特许者外,暂不得利用党的历史档案。

1980年5月19日,中央书记处会议作出了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中国档案由此迈开了走出封闭的关键的第一步。绝大多数省级以上国家档案馆1980至1984年五年间接待利用档案的人次和提供档案的数量超过以前20年的总和。上海市档案馆1980年至1983年共接待利用者20465人次,提供各类档案48592卷(册)次,为编写《当代中国》、《上海经济》、上海党史大事记、党史专题,新县志以及行业史、厂史、校史等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李、陆定一、李强、舒同等老同志为撰写革命回忆录都曾来沪利用过馆藏档案。

1984年: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档案馆

人们把档案馆比作历史的窗口,从中可窥见历史的真相。当尘封已久的部分中国档案解密后,许多外国学者急切地把眼光投向了这一扇扇刚刚开启的窗户。

1980年后,戒备森严的中国档案馆的阅览室里,陆续出现了一些不同肤色的外国学者。他们大都是根据两国文化交流计划来华进行学术研究或学习进修的。珍藏明清王朝档案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短短几年中,就接待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1500多人次,为他们提供利用有关中国明清两代政治、经济和宫廷生活等方面的档案190多万件次,复制档案2万多件次。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布赖纳・顾德曼(Bryna Goodman)在1984年9月出版的《美中交流通讯》上发表了《上海市档案馆印象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国家档案馆对外开放初期时的情景:

上海市档案馆设在上海市中心较热闹的一条大街――四川路上的一座不标名的大楼内。该馆虽收藏着关于上海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大量书籍、期刊和档案材料,但就这两方面的历史研究来说,这些馆藏利用率很低。正因为门外不挂档案馆的牌,所以就不能引客上门,不过,并不能就此认为上海市档案馆对外国研究者或国内非政府机构的查阅者“不开放”。而且,在过去的几年里,该馆已默默地但却是明显地表示乐意向研究人员开放更多的材料。不过,利用档案可能要化费不少安排时间,因而使不习惯于中国档案馆种种特性的研究人员感到失望。

在1983年和1984年间的8个月中,我有了利用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的机会。虽然我在到达中国之前就已表明有兴趣去档案馆利用档案,但是直到我被确定为复旦大学学生后,才开始办理正式申请手续。经办理长达数月时间的官方手续后,我得到消息说,档案馆接受了我的申请。整个过程冗长繁琐,人们不清楚这种让

人长时间等待的必要性。

档案馆阅览室的设备布置得很得当,光线充足,安静,但是没有暖气。馆内辟有一间中国读者的大阅览室,一问外国读者的小阅览室(我就在这小间里工作)。馆藏分两类――印刷材料和档案材料。第一类材料可复印;档案材料(原始件)只可手抄摘录。中外读者一律不准使用档案目录,因而严重妨碍了充分利用档案的资源。不过可以不断提出要求使用新指定的材料,只要这些材料同你的经允许研究的课题有关就行。

上海市档案馆制定了好几个计划,打算改进馆内的工作和公布档案。该馆为档案员举办了历史课以使他们更加熟悉材料。此外,该馆最近还成立了一个编研室,负责调查有关选题的档案全宗和编辑出版工作。该室在1983年出版了“上海档案史料丛编”第一卷。

在档案馆工作的整个期间,我同其他人慢慢熟悉起来了,虽然每天往往仅说几句话和互相看上几眼,但这对今后的学术交流仍有意义。看完该馆提供的最后一份材料时,我发现我所看到的原始材料要比我起初所想象的要多得多。档案馆还额外赠送我一张我在当时那间很熟悉的阅览室工作的照片,这使我很感动,他们也很想记住这一次经历的事。

顾德曼现为美国俄勒冈大学历史系教授。专家称之为卓有成就的美国中国近现代史学者,以早期上海同乡会组织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家乡、城市和国家――1853-1937年上海的区域网络和认同》,奠定了她在史学界的地位(1990年代)。正是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使她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切身的体验,换一种眼光探求中国的历史真相,成了她的学术追求。

现在来读顾德曼的这篇印象记,犹如在读一页发黄的历史档案。顾德曼当年描绘的情景,已退出了历史视野。20多年来,上海市档案馆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外国利用者,他们眼中的档案馆是日益开放的。1989年至1990年间,美国学者叶文心教授在上海市档案馆经历了长达两个半月的档案查阅工作。回国后,她在美国《中国交流信息》杂志上发表了《我眼中的上海市档案馆》一文,详尽讲述了自己此行丰硕的收获,并向美国读者介绍了该馆的服务程序、开放情况和组织结构,在美国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1993年5月,一位年逾花甲的美国妇女自大洋彼岸致函上海市档案馆,申述其因法律程序上的需要,迫切希望该馆尽快为她查证她和丈夫1946年在上海某教堂结婚的注册证明,以及她女儿1947年在上海某医院出生的证明。上海市档案馆立即从浩瀚的档案资料中查找到了有关证明材料,并将复制件迅速寄往美国。当她收到自己近半个世纪前亲手签下的注册材料时,激动不已,专门致函上海市档案馆表示谢意。

1988年:凭身份证就可看档案

中央书记处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在当时并不为社会公众所注意。在当年档案意识尚十分薄弱的社会环境里,大多数公民对档案外延的理解,仅仅同于那伴随一生难以见面,却与自己命运浮沉攸关的人事档案。当百姓对档案有了更多了解后,却又无缘叩开这扇神秘之门。因为档案开放是有限制的j是要单位介绍的,是要批准同意的。这一状况终于在1988年有了历史性的变化。

1987年9月5日,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1988年1月1日起施行的《档案法》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这就是说,平民百姓凭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堂而皇之走进档案馆看档案了。从向“单位人”开放到向“社会人”开放,中国档案开放又迈开一大步。“档案是一种权力。”因为“生成档案就意味权力的产生,利用档案也是如此。”一位美国学者如是说。

1987年12月30日,上海市档案馆破天荒举行开馆以来首次新闻会,向社会宣布开放近10万卷历史档案。这一天,上海市档案馆恢复挂牌,而上一次挂牌是在1959年12月31日上海市档案馆成立之际,但仅仅亮相了一天,就因为保密的原因,馆牌被撤下封存了。

1987年12月31日,上海市档案馆迎来了第一位凭身份证走进档案馆的利用者。上海市档案馆有点急不可耐了,选择12月31日建馆28周年纪念日,比规定提前一天向社会开放了。第一位查档者叫刘瑞麟,上海汽水供销科的一名干部。 “我是听了今天早上电台关于市档案馆向社会开放的广播后来的”,刘瑞麟兴奋地告诉接待人员, “我是搞产品供销工作的,今天主要是想查一下解放前上海食品行业的市场经济情况”。

档案的开放,使原本平静严肃的档案阅览室,成了百姓悲欢离合故事的一个“源头”。失散几十年的亲人得以团聚,一些纠缠不休的矛盾当即得以澄清,一些本来可能对簿公堂的案子顿时“化干戈为玉帛”。

1988年的一天,上海虹口区第二律师事务所受理了一个颇为棘手的民事纠纷案。居民钱某(女)婚前有几十万元财产,后与韩某结婚。1973年3月又通过协议离婚。钱某去世后,留下遗产40万元。围绕这笔巨额遗产,韩某之兄与钱某之侄女都提出了继承要求,争执不休。因当事人都已去世,所以案情较为复杂。1988年9月6日,虹口区第二律师事务所人员到静安区档案馆查阅了婚姻档案,从离婚档案中查到了钱某与韩某离婚时的协议书,协议书上清楚写明“无财产纠纷”。律师事务所人员兴奋地说,这仅仅几个字,就说明这笔遗产应归钱某侄女继承。

这样的故事,在全国3000多个档案馆里经常发生着。档案,已开始介入中国公民的社会生活。

1997年:解密档案在美国展出

1997年9月20日下午,中国近80位名人的手迹,共100多件档案在美国洛杉矶卫星城蒙特利市内一家颇有名气的书店长青书局撩开了神秘的面纱,《上海市档案馆馆藏名人手迹展》在此拉开了美国巡回展的序幕。9月20日~10月7日,该展览先后在洛杉矶、旧金山、纽约等地展出。中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纽约副总领事、驻洛杉矶文化参赞等分别出席了当地的展览开幕式。当地报纸和《美国之音》等对展览活动作了20多次的报道。美国邮政总局150年来第一次为一个外国展览专门发行的纪念封加盖了纪念戳。

近80位历史名人亲笔手书的函札、文稿、诗文,让参观者得到了一次难得的中国书法艺术享受和历史漫游。一件件形态各异的尺牍,展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同盟会元老于右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国学大师章太炎,国民政府高官李宗仁、谭延闽,地方绅商李平书、虞洽卿,文化艺术界名流徐悲鸿、梅兰芳、沈从文、俞平伯等诸多历史人物多姿多彩的书写风格,透露了当年这些人

物的活动踪迹和心路历程。人们纷纷赶来与历史名人“对话”:原元老李济深的夫人偕同儿女在李济深的手迹前合影留念;中国近代金融家周作民的女儿和她的丈夫――中国近代外交家颜惠庆的儿子专程赶来观展,并对上海市档案馆精心翻译出版《颜惠庆日记》表示感谢;91岁高龄的原将军,曾任胡宗南部参谋长的沈策激动地说,他本人是的过来人,看到不少手迹都是官员的手迹,心中感慨万分,看到这些手迹保存得那么好,令他深深感到共产党尊重历史,尊重文化,胸怀宽广,确是伟大。

这次展览的档案,都收进了上海市档案馆编撰的大型史料图册《民国名人手迹》里。编撰史料和举办展览,也是档案馆公布和开放档案的形式:1983年以后,上海市档案馆先后编撰出版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一九二七年的上海商业联合会》、《旧中国的上海的广播事业》、《日伪上海市政府》、《上海解放》、《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日本在华中经济掠夺史料》等,在国内外举办了近百次档案史料展。

2002年:百姓与“红头文件”亲密接触

2002年9月2日,家住浦东的卫女士成了上海市档案馆“现行文件阅览窗口”正式向社会开放的第一个查阅者。她是因为自己家房屋要拆迁想查查政府对于拆迁户的政策。上海市档案馆“现行文件阅览窗口”对外开放之初,几乎每天都有200多人前往查阅,出现了排队查阅“红头文件”的火爆场面。

“红头文件”并非法律和行政用语,是老百姓对各级政府机关下发的带有大红字机构名称和红色印章的文件的俗称。“过去看文件讲级别,有些事传来传去就走了样,现在可以看到白纸黑字的文件,政府有啥规定,看得一清二楚,大大方便了我们老百姓。”利用者纷纷赞扬档案馆的做法,认为这是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为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搭建了一个平台,也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

一天,市民王先生为办“私房落政”的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上海市档案馆咨询,没想到在这里果真找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在1991年和1995年颁布的两份文件。他把文件都复印下来了,准备带回去好好研究。他说,查到的两份文件对他帮助特别大,之前他对“私房落政”的政策规定只有零星模糊的了解。他也曾经到有关部门询问过,但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文件不让看。王先生说: “我拿着这两份文件去办事,部分不负责任的工作人员就不能敷衍我了。这回不是他让不让我看文件,而是我给他看文件,监督他办事。”

新世纪初,深圳市档案馆、济南市档案馆、北京市昌平区档案馆、江苏省常熟市档案馆等在全国率先尝试开展了已公开现行文件提供利用工作,以后此项工作迅速向全国扩展,至2004年已有千余个国家档案馆开展了这项工作。各级档案部门在全国建起一个“现行文件查阅中心”网络,将各种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红头文件”汇集到查阅中心,让群众根据需要免费查询。作为档案开放职能的延伸,国家档案馆承担起提供利用已公开现行文件的职能,获得了利政、利民和扩大档案馆社会影响的多重效益。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把提供利用政府信息工作正式确定为国家档案馆的一项重要职责。

2008年:“档案与你同行”

自2007年开始,上海每年举行“档案馆日”活动。4月28日,首个“档案馆日”活动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举行。市民可以免费参观档案馆,查阅政府公开信息和开放的历史档案,观看各种档案展览,参加专题讲座,作客“城市记忆”咖啡沙龙,点播老电影等。

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是由上海近代优秀历史建筑“法邮大楼”改建的,充分利用并挖掘了原大楼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底蕴。经过一番悉心打造,2004年4月一座以近代建筑语汇和现代装饰风格、信息技术、开放模式来解读申城百年记忆的公共文化设施,呈现在世人面前。各种政府公开信息、80多万卷开放档案及数万张历史照片,可供读者查阅利用。主题展《城市记忆――上海近现代历史发展档案陈列》,以珍贵的档案史料和现代展示手段,引领人们穿越百年沧桑,触摸发展脉络,体验薪火传承的生命意识;《上海婚姻习俗展》等各种档案专题展以新的视点重构历史瞬间,还原生活图景,精致而鲜活地刻画了城市发展的某个侧面:老文献、老照片、老电影构筑了富有历史内涵的文化空间;开放式休闲露台,是观赏浦江两岸胜景的绝佳去处;多姿多彩的档案文化产品,成为寻常百姓的珍贵收藏。

在五楼的政府公开信息和档案资料查阅服务中心,接待人员忙碌地接受有关查阅利用问题的咨询。外滩新馆开馆三年来,已经接待政府公开信息和档案资料查阅者3万人次,为学术研究、工作查考和解决寻亲、工龄计算、知青子女回沪、住房面积认定等许多市民切身利益问题提供了帮助。市档案馆520多万张“口卡”身份档案已经为海内外查阅者提供调阅服务万余次,解决历史疑难问题数百例。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篇(3)

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全国劳模事迹材料

10多年来,她精心打造房地产开发公司这支队伍,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勇立潮头,开拓进取,承担了大量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了一批保障性住房,让千千万万百姓住上优质舒适的房屋,有了称心如意的家。在公司取得非凡业绩、发展壮大的同时,她不忘回报社会,积极参与、推进慈善公益事业,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赞誉,获得了“全国劳模”、“江苏省环保形象大使”、“江苏省慈善之星”等诸多荣誉,展示出新时代女性的骄人风采。

身居陋室,自小立志盖好房

对许多出人头地的人来说,苦难童年经常是规律性的成长起点。自幼家境贫寒,她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和家人寄住在水渡口一间简陋房屋的情形。“房子是向人借的,质量很差,一下雨就漏得不成样子,而且到处漫水。”说,儿时生活的艰辛在她的脑子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让她体味到了百姓的冷暖,也练就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

从那时起,她就立下志向:长大后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在改善自己境遇的同时,多给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一些帮助,让他们享受到社会的温暖。

1982年,淮安二建面向社会招工。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报了名。然而,公司在招考时却规定:谁抬黄沙多就选谁。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服输的强忍着刚失去父亲的悲痛,从一楼到五楼爬上跑下,一口气抬了26筐。考官惊呆了,他们不敢相信,一个25岁的柔弱姑娘竟这般顽强!正是这26筐黄沙,奠定了了今后的人生航向,成为她实现“为百姓盖好房”梦想的起点。

进入建筑行业后,工作调动频繁。她做过话务员、幼儿园教师、工会干部,也干过房屋拆迁、房改售房等工作,度过了充实的12年时光。可贵的是,在此期间,无论岗位如何变化,她都任劳任怨,竭力做到最好。正是这些经历,让她在努力学习和实践锻炼中一步步走向成熟,为她今后施展才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4年5月,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被聘任为总经理,承接了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建设解困房的任务。当时,她一无人手、二无项目、三无资金。朋友劝她:“这活儿整天爬高爬低,很辛苦,是男人干的。”她说:“男人能干,女人也能干!我就是要干出个样子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促使她冒着风险将个人房产作抵押,大胆立下军令状:“三个月公司不开工,我辞职!”

公司刚起步时,和她手下的人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跑项目、征地拆迁、筹集资金、规划设计、工程招标等大小事务十分繁杂,需要协调的部门非常多,但她就像“拼命三郎”,做事总是一马当先。那阵子,她几乎是天刚亮就到工地,很晚才能回家,没有节假日休息,曾两次晕倒在工地上。但他毫无怨言,从不退缩。

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司最终拿下了凤凰新村解困房一期工程的七亩三分地。开工那天,躲到一边大哭一场。这七亩三分地,不仅保住了公司的法人资格,也延续了她的梦想和追求,个中滋味只有她自己明白。

永争一流,严守质量生命线

在看来,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远景目标的企业不仅要创造财富,更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合格的“企业公民”。多年来,狠抓企业管理,在住宅建设上,她敢为人先、永争一流,视房屋质量为生命。对待工程,她坚持的原则是滴水不漏,发现质量问题,不手软,不留情,坚决返工。

有一次,在花园项目施工过程中,她发现由盐城一家建筑公司承建的花园a02号楼主体工程水泥标号不达标,而此时已房子已砌到了第二层,施工队负责人托人说情让给面子。对此,不为所动,当即下令将房子全部扒掉返工。“面子值几个钱?百姓生命最值钱!我是党培养大的,在工程质量上,任何人都休想蒙混过关!”最终,正气压倒了邪气,施工队老老实实地重新进行施工,确保了工程质量。

在公司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始终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广大百姓的需求,坚持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在国家安居工程花园建设过程中,在全市率先采用坡顶屋面、半架空地下室及供电、电讯等所有管线设埋地下等六大全新设计,使用高科技材料解决地下室渗水、管道堵塞及卫生间积水等质量通病,配套建设了超市、活动中心,而其设计建造储藏室,更是开了全国住宅建设先河;富春花园的经济适用房建设,更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设计了占地26亩的中心广场,建设中融入欧式及江南水乡建筑风格,推动淮安住宅建设在质量与水平上实现阶段性跨越;浦东花园率先在全市采用集中供热、供暖与外墙保温技术,运用智能化达8项之多……

严格的工程管理,勇于创新的理念,铸就一个个建筑精品。公司开发的花园、富春花园、浦东花园等项目,成为代表淮安城市不同阶段住宅建设水平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淮安城市建设的杰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每年国内外来各小区参观者愈万人。公司开发项目共获得“省文明小区”、“省绿 色小区”、“省园林式居住区”、“省百姓理想住宅”、“省安全文明小区”、“省交通安全文明社区”、“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等省以上表彰50多项。花园、富春花园、浦东花园成为全市仅有的三个获得全国“国优示范”称号的金奖小区。富春花园是全市惟一获省政府表彰的“江苏人居环境奖”项目。

历经10多年的风雨历程,将公司锻造成为一支建筑铁军,雄居我市国有建筑企业龙头位置,至今已建住宅100万平方米,10000余户家庭乔迁新居,35000余人从中受益。“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说起,很多市民会由衷地赞叹:她建造的房子,尽管放心买、放心住……

乐善好施,爱洒人间散清香

是博击商海的女强人,他的名字也常常和慈善、爱心凝结在一起。作为一名成功的女企业家,她一直在实践着小时候“帮助穷人”的愿望,长期支持和参与慈善事业。这些年,对于淮安这片热土上的困难群体,倾注了她无私的热心和关爱。

,当选为全国劳模,第二天就将5000元奖金全部捐给市社会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在慰问市社会福利院残疾儿童时,她看到一有语言障碍及手、腿均畸形的残疾儿童,除了将其带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外,还带回家细心照顾。当年8月,市区一位名叫程浩的男孩考上了大学,然而,他父亲是卧床6年的植物人,母亲下岗在家,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根本交不起学费。当程浩找到时,她在了解情况后深表同情,当即承担了其1.8万元的学费。前不久,她收到了程浩寄来的信。程浩在信中说:“宋阿姨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关爱,我现在正努力学习,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回报社会,同样去关爱和扶持需要帮助的人,我想我肩负的不仅仅是个人与家庭的使命,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5月,她广泛发动员工,为四川地震灾区募集7万多元善款,此外,她的公司还向灾区捐资70万元,成为地震发生后全市捐款行动最快的企业,也是捐款数额最大的企业之一。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篇(4)

新年快要到了,黄诗燕却再也不能率领战友们一起冲锋陷阵了。8年5个月零4天,他像一颗钉子钉在脱贫攻坚的阵地,拼尽了最后的力气。下面小编整理2020黄诗燕事迹学习感悟范文5篇,欢迎阅读。

黄诗燕事迹学习感悟1以身作则好作风

他的办公室是上世纪80年代的平房;每个星期走基层在1000公里以上

走进黄诗燕在炎陵县委的办公室和宿舍,记者很惊讶。

办公室是上世纪80年代的平房,工作人员多次要求进行简易装修都被他拒绝。宿舍很小,床上用品都很普通。

“宿舍里的东西,都是上一任领导留下来的,黄书记上任后没有添置一件新家具。”县委办副主任刘明华说,“平时除了接待外,一有时间书记就在走基层,每天都排得很满。”

“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有功名利禄全放下、一心只为千万家的境界。”黄诗燕多次在讲话中这样说。

“担任炎陵县委书记近9年,黄书记为炎陵发展不辞辛劳,每个星期走基层来回车程至少在1000公里以上。”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黄建中说。

“黄书记在炎陵没有私交圈。”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红兵说,“他常说‘人和人之间最好的感情就是工作上相互支持,在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工作中交往最好的感情’。”

由于常年在县里工作,离家远,黄诗燕对妻子女儿都照顾不上。平时工作忙,也很少有时间打电话。黄诗燕心里总感觉愧疚,每次洗衣服都和妻子视频聊聊天,“等忙完这阵子,就回家好好歇歇!”可这一等,竟等到天人相隔。

在炎陵县2030平方公里土地上,黄诗燕的事迹还在传颂着。他用8年多始终如一的奋斗,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诠释了人民公仆的深刻内涵。

黄诗燕事迹学习感悟22011年6月25日,47岁的黄诗燕走进炎陵县委大院,成为这个20多万人口的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此前,他是株洲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

从市委大院到边陲山区,也有人背后咬耳朵:还不是镀镀金,过两年“曲线救国”,进城升官咧。

黄诗燕没有理会这些闲言碎语。

7月的大暑天,他戴上一顶草帽下乡去了。

他去了离县城最远的策源乡梨树洲村。这里地处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旅游资源丰富,却是当时株洲唯一的“无电村”。

60多公里崎岖山路,黄诗燕花了3个多小时。村党支部书记伍英华向他诉苦:村民自己装的小型发电机电压不稳,由于用电强度大几次把发电机给烧了。全村共25户8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余元。

他去了中团村的一户果园,和正在忙碌的市农业科技特派员谭忠诚聊起了炎陵的黄桃。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县农业局从上海引进了100株芽苗。虽然炎陵有适合栽种黄桃的独特地理条件,但历经近30年发展,还是规模不大,质量不高。

黄诗燕短时间内先后走访了全县11个乡镇(场)、54个贫困村。他越走心情越沉重,沿途一幅幅图景在心中挥之不去:船形乡水垅村大半村民住在“杉皮屋”里,逢雨必漏;下村乡坳头村村民好不容易种出来的水果,因山路闭塞,一公斤两块钱贱卖给商贩……

一个多月的调研下来,黄诗燕摸清了家底: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分别相当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52.8%、38.8%;按当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国家贫困标准,全县贫困发生率很高。

沉甸甸的数据让他寝食难安。历史的机遇,更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贫困是文明社会的顽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许下让穷苦人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在战胜贫困的道路上,党带领人民栉风沐雨,接续奋斗。2011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罗霄山片区列入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炎陵县纳入了罗霄山片区部级贫困县,成为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炎陵,这片浸透着革命烈士鲜血的热土,也似乎一直在等待一个领军人物的到来,他将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凝聚起这片土地积蓄起来的所有力量,打赢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战。

黄诗燕事迹学习感悟32019年12月27日。在炎陵县县长文专文的办公室里,文专文指点着墙上一幅炎陵县地图,感慨黄诗燕作为炎陵脱贫攻坚的设计师,政治站位高,富有战略眼光。

“黄书记将炎陵作为一个大整体来规划,提炼出‘四老四地’的特点:老祖宗安寝福地、老人家革命圣地、老天爷生态宝地、老百姓宜居乐地。他坚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三大产业,并通过修建102公里的旅游环线,改变了炎陵千百年来东、西、南不联通的交通格局。实践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炎陵县副县长陈黎明,同样佩服黄诗燕的前瞻性:“山沟沟里的县委书记,眼光放得很长远。2013年,黄书记提出了守住‘绿水青山’是炎陵人民的第一选择,实现率先全面脱贫、率先全面小康是炎陵人民的第一梦想。他很有定力,看准了、盯下去,一张蓝图干到底。”

2017年,炎陵县成为全省第一批摘帽的部级贫困县;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16.57%下降到2017年的0.65%,实现高质量脱贫。

2018年10月19日,炎陵县召开全县脱贫摘帽总结表彰暨巩固提升动员大会。黄诗燕向全体与会人员深深鞠躬,讲话非常动情,很多干部都流下了眼泪。当他讲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时,还脱稿说,大革命时期有3万多炎陵人为革命献出生命,希望大家发扬这种革命精神继续努力。

“黄书记为炎陵脱贫而来,为炎陵脱贫而去。”文专文红了眼圈,“你看这幅株洲市地图,从株洲到炎陵,就像一列火车从车头到车尾,来回近500公里,要花五六个小时。黄书记跑了差不多9年。单是坚持做到这一条,就不容易啊。”

黄诗燕事迹学习感悟4通过深入调研与论证,黄诗燕与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形成共识:打造炎陵生态休闲农业风光带和特色水果、有机茶叶、无公害蔬菜、笋竹、油茶、酃县白鹅、花卉苗木、药材八大“农字号”特色产业,鼓励村民“量体裁衣、宜养则养、宜种则种”。

“一带八基地”的突破口在哪里?黄诗燕将目光盯准了炎陵的黄桃。2011年,炎陵县将黄桃产业纳入重点扶持,重点推广良种“锦绣黄桃”,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奖励扶持种植户。

对此决定,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财政本来就困难,黄桃产业看不到税收预期,每年拿钱去“贴”,值吗?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品质如何保证?都种黄桃,果贱伤农怎么办……

黄诗燕不为所动。在他的主导下,全县砍掉劣质黄桃苗,培育5个优质高效示范点,扶持171个科技示范户;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模式,及时提供良种苗木、技术培训、农资供应、销售渠道等服务……

黄诗燕成了炎陵黄桃的头号推销员。

每年的桃花节、黄桃大会,黄诗燕都出面“站台”吆喝;北京、广州等地的供销对接会,黄诗燕现场促销;央视推广炎陵黄桃,黄诗燕琢磨出推广语,“炎陵黄桃,‘桃’醉天下”。每到黄桃成熟季节,黄诗燕还会到路边水果店转一转,要求有关部门两天报告一次全县黄桃销售信息。

黄诗燕为炎陵黄桃的品牌推介不遗余力,有人好心提醒:“领导干部为产品站台代言,不妥。你是县委书记,更容易招来非议。”

“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黄诗燕很坦然。

如今,炎陵黄桃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炎陵黄桃”获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出口新加坡、阿联酋和香港、澳门等地。目前,炎陵全县8000多户种植黄桃8万多亩,近6万人进入黄桃产业链,近60%贫困人口通过种植黄桃稳定脱贫。

“农业产业需要培育期。没有当年黄书记花大气力抓黄桃产业,炎陵脱贫摘帽不见得有这么早。”炎陵县县长文专文感叹。

2019年11月11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已担任炎陵县黄桃产业办副主任的谭忠诚在红军标语博物馆最后一次见到黄诗燕。临走时,黄诗燕叫住他:“老谭啊,炎陵黄桃发展进入了关键期,你怎么看?我们找个时间探讨探讨。”

“炎陵黄桃确实碰到了同质化竞争等新问题,他一直在思考黄桃的未来。可惜再也不能和黄书记探讨了。”谭忠诚遗憾地说。

贰 高质量脱贫,要增强“造血”功能

黄桃是炎陵老百姓脱贫的大功臣。但炎陵脱贫的舞台上,单靠一个黄桃撑不起整台戏。

如何增强脱贫攻坚的“造血”功能,让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以农为主的炎陵怎样才有发展后劲?

黄诗燕对炎陵脱贫攻坚有着长远的考量。

要实现高质量脱贫,关键是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除了绿色农业,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工业,也是黄诗燕紧紧抓住的大事。

目前,炎陵全县已形成北有红军标语博物馆、西有炎帝陵、东有神农谷、南有一批红色革命旧址的旅游格局。2020年1月7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告,炎帝陵景区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黄书记在天有灵,会为此欣慰。”炎陵县炎帝陵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园平感慨。不久前,黄诗燕来炎帝陵考察时还对他说:老李,5A要抓紧,千万不能功亏一篑啊。

为了引进一批优质项目,让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安心就业,黄诗燕下足了功夫。听说企业老总来炎陵,他连夜从凤凰赶回来。一家企业诉苦说招工难,他要求相关部门开着车,带着招工信息直接进村入户……

几年间,全县首个年纳税过3000万元、首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首个落户炎陵的民营500强企业等不断涌现,被外界誉为贫困山区招商引资的“炎陵现象”。

2019年11月26日,黄诗燕还陪同省里一个考察组去湖南全康电子科技公司考察。但这一次,平常总是激情满满全程讲解的黄诗燕,声音低了,步子慢了,甚至一个人在角落里坐了好几分钟……

叁 “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

清晨,阳光带着一丝冬的冷冽倾洒,几栋线条简单的青灰小楼安然而卧。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炎陵县委大院,朴素、低调。

“2011年黄书记来炎陵时,大家统一认识,不建新大院,把钱花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文专文回忆。

脱贫攻坚,攻的是最坚的堡垒,啃的是最硬的骨头。贫困群众“住房难”,就是炎陵要过的“坎”。

黄诗燕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对象安居、土坯房集中改善三大工程。但三大工程至少需要资金3亿多元。对当时年财政收入仅3亿元的炎陵县而言,这道“坎”实在不好过。

“能否只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难题”;“资金缺口大,易地搬迁建房标准是不是低一点……”但黄诗燕态度鲜明:“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

于是,县委、县政府“勒紧裤腰带”,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黄诗燕自己则带头“省钱”:工作人员几次提议,对县委书记办公室进行简单装修,被拒绝;办公桌褪色掉漆、书柜变形,建议换新的,被拒绝……

难关就这样闯了过去。3年来,全县125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住进了新房,2543户农村贫困对象实现安居,6122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得到改善。

现在,一栋栋新房映亮了百姓的笑脸。船形乡水垅村134户村民的土夯墙、杉皮顶房子,已变成了盖着琉璃瓦的新砖瓦房。在距水垅村40公里之外的炎陵县易地扶贫集中安置区内,村民魏振灵的住房更“洋气”:崭新的红砖房内,煤气灶、电饭煲俱全。“以前都是土灶黑锅,破房烂瓦,哪里想得到有今天咧。”魏振灵的老婆笑呵呵地说。屋后的菜地里她种上了白菜、豌豆,还在不远处的小杂屋里喂了几只鸡。

黄诗燕事迹学习感悟5“功名利禄全放下,一心只为千万家”的黄诗燕,将一名新时代优秀共产党人的形象,立在炎陵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感召来者,以启后世。

壹 堂堂正正做事 清清白白做人

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前,黄诗燕身穿白衬衫,佩戴党徽,精神焕发地站在最中间。

“我很怀念黄书记。”炎陵县委副书记饶祥明拿起桌上的这张合影照片细细端详,“人们常说,当家3年狗都嫌。黄书记在炎陵工作快9年了口碑还这么好,他真正做到了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黄诗燕刚来炎陵时,饶祥明先后3次请他去自己家里吃饭,他都推辞了。第3次黄诗燕说了心里话:老饶啊,我这个人吃饭很简单,再说去了你家不去他家,难得平衡,谁家都不去最好,我还可以省点时间做事。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炎陵这些年,黄书记没有接受过任何一次私人宴请。”饶祥明说。

黄诗燕的老家就在攸县,亲戚多,但他从没有插手过任何一个项目,打过任何招呼。妻子和女儿来炎陵看他,也都是悄悄地坐快巴来回。

宿舍里,沙发破了,电视机旧了他都不准换,唯一要工作人员添的“家具”,是两把折叠的椅子。沙发太小,来了人坐不下,添两把折叠椅,方便他人,也不占地方。

黄诗燕去世后不久,饶祥明收到了黄诗燕女儿黄心雨发来的短信。她说,现在还有远房亲戚假借父亲之名要求办事,这是父亲不愿看到的,请他也不要为他们办这些事。

“心雨很年轻,但很懂事。黄书记的家教严、家风好。”饶祥明感慨。

贰 “我们都尊称他为‘黄老师’”

入夜,炎陵县委大院里,挂在大樟树上的一盏盏方形路灯亮起来。

以往这个时候,是黄诗燕的散步时间。

散步不仅是运动,也是黄诗燕细察民情、精准调研的微访。路上少了一个井盖,路边的灯没有亮,甚至大院门前树下的一盏灯上有蜘蛛网,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黄桃上市,他常到路边的小店去询问,甚至走好几里地赶去集贸市场调查。

有一次,黄诗燕在散步时发现,街头垃圾堆得比较多。他立刻打电话询问,原来是一个垃圾处理厂搬迁与当地百姓的协商出了问题。他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开会。“会上他发了火:这是老百姓生活的大事,必须连夜解决,明天早上看结果。”炎陵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黄建中回忆。

散步,还是黄诗燕与干部群众心连心的贴近。

和大院门口的保安聊天,他发现保安室天花板漏雨,通风不好,马上通知后勤部门改善;接龙桥边碰到一位残疾人,他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并打电话请县民政局将其送回家。

黄诗燕去世后,炎陵县鹿原镇党委书记贺勇一直没有勇气再走那条熟悉的路线。因为“每次路过都是一种煎熬” 。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篇(5)

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着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二、加强“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古人云:“人无志不立”,我国古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回,为天下老百姓解除苦难的传说;越王勾践立志复国、尝胆雪耻;汉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功在边疆的远大志趣,东晋时祖逖从“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林则徐虎门销烟,谭嗣同甘为变法牺牲;孙中山敢于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张学良西安兵谏;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无私奉献;为人民谋幸福成为人民的大救星;总设计师邓小平高瞻远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过运用英雄人物和革命老前辈的浴血奋战,出生入死,顽强斗争的生动史实,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它们的革命光荣传统,树立起振兴中华人人有责,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精神。在历史文化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这些仁人志士、英雄伟人的高尚品德产生发奋图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篇(6)

淡薄名利,做无私奉献的好典范

*同志,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12月调入灵台县法院工作,先后任刑事审判庭书记员、行政审判庭助理审判员、经济审判庭审判员、法庭审判员、什字法庭副庭长、庭长。20*年4月任灵台县法院政工科副科长(负责人)。在法院工作的24年里,他几经调转,不管是任庭长、副科长,还是任审判员、书记员,他都是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老百姓都称他“好人”,这是最朴实无华的言语,也是他一生中最高的褒奖。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定位在无私奉献上,而不是名与利,职位与待遇。他只希望自己能实实在在地多做工作,多办案件,多为老百姓解忧。这么多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他默默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无怨无悔。正是这日日月月的平凡,积累了他人生不平凡的业绩。

在审判岗位工作21年,他平均每年办理案件近百起,案件的调解率达到80%以上,20*年调解率达到了91%。他21年审理案件1500余件,上诉的仅5件。他调任政工科副科长三年来,科里承担具体工作的只有他一人,每年办理评优选先、法官法警等级晋升、人事档案、人事任免、人事信息、各类行政及审判业务调研170余件(次),从未出现过差错。对上,他承办中院政治部、研究室安排的一切工作,对县上,他要承担需要向县人大、县人事局、县委组织部上报的人事、劳资等所有材料的收集、文件的起草工作,对下,他要负责50名法院干警的人事、劳资、奖惩等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20*年政法系统部署的“法治理念教育”,当年下半年平凉市委部署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讨论”,20*年政法系统部署的“大学讨论”等活动,在灵台县法院都由他一人承办。今年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他任灵台县法院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更是一人承担了80%的工作任务。在政工科工作的三年里,他每年起草各类文件、领导讲话、总结报告、上级检查汇报、调研报告、先进事迹材料达330余篇(份),每年4月初到次年元旦前后,除生病、有要事请假外,他几乎没有休过一个星期天,晚上加班更是经常的事,加班到次日凌晨3、4点钟的情况,每年都有30多次。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他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等四、五种疾病,他一边服药一边坚持上班,从没有因为生病耽误过工作。24年的默默奉献,赢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也得到了党组织的充分肯定。

牢记宗旨,不断提高政治素质

20*年5月,*同志担任县法院政工科负责人后,他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扎实地学习政策理论知识,尤其钻研了司法为民的丰富思想内涵和实践意义,同时她很注重知识的积累,以切实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多年来,他很注重对调研能力的培养,撰写的论文《浅谈婚约纠纷案件的处理》、《关于建立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制度的调研报告》获平凉市法院系统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浅谈我国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之互补与衔接》、《手机短信的证据效力应如何认定》、《科学合理量刑之我见》获甘肃省法院系统优秀论文三等获,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对工作的指导性。

近些年来,他通过努力从一个非法律专业人员成为一个具有法律大学文化程度的青年。自专职于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党建等工作后,为了巩固和更新法律专业知识,他保持和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水平,业务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促使自身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积极创新拓展工作新局面

20*年8月,根据院党组的安排,他先后起草了灵台县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司法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队伍建设的意见》等讨论稿,在院党组、中层以上干部会议研究的基础上,又对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后下发实施,对灵台县法院加强司法管理和队伍建设工作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连续三年执笔修改完善灵台县人民法院《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经过三年的试动作,于今年年初成熟定稿,在灵台法院建立了公正透明、科学合理,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干警业绩考评长效机制。针对全院干警的信息档案管理不全、个别干警纪律涣散作风不严等现状,她和科室同志先后补充完善了干警业绩档案、建立健全了全院干警个人廉政档案,对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对全院干警实现了信息化、规范化管理。

20*年5月,针对审判业务中,各业务庭对有关案件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尺度掌握不一,对本地区同一时期内案情相同或相似的案件处理结果差异较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现象。他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灵台县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缓刑的指导意见》、《关于人身损害案件赔偿范围及计算标准的指导意见》、《关于彩礼返还标准的指导意见》。经过院审判委员会多次讨论,修改后下发实施,统一了案件审理尺度,促进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发挥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全局工作

政工科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干警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来提高干警的综合素质,为审判事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组织保障。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自进入政工科以来,*同志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从常规性工作入手全面抓好科室工作。结合实际,先后制订了思想政治考核工作统计表、工作量化进度统计表等,建立健全了干警学习制度、考勤考核月通报制度、廉政谈话制度等,起草了党建、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思想宣传等工作意见,完善了人事信息管理等,使灵台县法院的政工工作步入了规范化管理轨道。

百姓学习之星事迹材料篇(7)

xx同志,1997年毕业于原大学交通分校。同年分配到公路管理局工程公司桥梁工程处工作。该同志在参加工作之后,将所学专业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近十多年的筑路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专长,塌实工作、任劳任怨,为筑路事业做出了应有的奉献。同时也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了他个人的人生价值。成长为市公路局一个主要技术性人才,并被提拔为公路局桥梁处副处长。

一、立足本职体现价值、彰显一颗事业心。以工地为家,奉献岗位。作为一线项目管理人员,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星期天、节假日,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不知干了多少个通宵,困了路边睡一会,渴了喝点水,饿了随便吃点,曾经在工地连续吃了一个星期方便面,长期以来患上严重胃病。在国道206淮化立交桥施工过程中,母亲重病在卧,由于工期紧,任务重,作为总工他白天亲自测量放线,紧把每一关,晚上加班整理资料。工期提前了,工程质量优良了,却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拼搏和奉献。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s203省道改建改建施工期间,正赶上非典及严重内涝一方面要保障交通运输畅通,一方面要排涝施工,作为项目经理,他和民工吃住在一起,白天一身泥,晚上住在苫布搭成的工棚里,由于休息不好,劳累过度,路修好了,他却病倒了。

他这样讲道: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的主人翁精神,爱岗敬业,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那种勇于进取的敬业精神,坚持不论,干什么,干就干一流,拼命也要创品牌,为企业增效,为集体争光的精神,彰显出他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伟大品格。

亲临现场严把质量关。作为技术出生的他,深知质量对工程的重要性。为确保工程质量,作为项目经理的他白天蹲工地,督促施工,严把材料三关有时亲自测量放线,做实验,整理数据看材料配比是否合格,施工是否规范,工程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是否到位;协调解决施工困难,晚上住工地,加班加点研究施工方案,从不放弃一点小问题。一份辛勤,一份汗水,一份收获,经他负责施工的工程项目全部合格。

他经常跟项目技术人员说:返工后合格的工程是失败的工程,是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抓质量就要抓源头抓过程。工程质量不是监督,监理出来的是施工单位干出来的。农村公路建设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实事好事,是德政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为杜绝豆腐渣工程的出现,他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工作理念,一手抓建设进度、一手抓工程质量,国家投资修路,老百姓盼着走上好路,我们只有严把工程质量关,把路修好,才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百姓。这是他在施工现场强

调最多的一句话。同时为了解约资金(原设计将老路面块石清除,加铺石灰塘土底基层,他经过现场调查取证,在自已标段内做实验,测弯沉等,发现老块石路面不清除,不影响工程质量,可以省去石灰塘土底基层,把资金用于其他方面)向业主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仅此一项为业主节省资金8%左右,把工期提前20天左右。受到了业主的表扬和奖励。

二、政治过硬,刻苦求学无私授学彰显一颗赤子心,从技术员到项目经理,到现在桥梁处副处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积极服从党组织领导,带头遵守单位规章制度,支持、配合党组织尽责尽职做好各项工作,在工作中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所在的工程处人员少、尤其是技术人员极度缺乏的现状让历届领导班子都感到十分头痛,他参加工作后在现有的人员范围内整合有限人力资源,组建了一支由自己亲自带队的技术小组亲自手把手教技术,共同学习,共同研究,为提高技术小组的业务素质,他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参加各种学习并在考上国家一级建造师。在他的带动下,技术小组掀起了钻研的热潮,他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无私相授,不厌其烦的讲解,并放手让新人参与实践,正是凭着这种无私的赤子之心,感动了身边的同志,让身边的同志看到了榜样,形成了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生活上互帮互助的良好局面,技术小组成员个个都成为了业务精英、技术尖子,多人考上检测工程师。不仅如此,他还高度重视基层施工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对本工程处人员进行培训,现场示范,亲自授课,让基层施工人员,人人懂技术,人人重质量,人人是骨干。他常说工程不是一个人干出来的,质量不是一个人抓起来的,进度不是蛮干出来的,效益不是偷工减料出来的。他所负责的工程都是用最少的人,干最好的质量,获得最好的效益,多次受到,省市两级公路部门的表彰,~被评为省公路系统十佳技术人员称号。

三、正直无私、临危不惧、彰显一颗责任心。他负责的工程项目多,每一个工程上马,他人成了想承包工程的人追逐的对象,找他亲戚朋友多,还有通过各种方式找上门的,他给自己定下规矩,自己亲戚朋友不能承包工程,不称职的队伍不能承包工程,正是由于施工队没有那些关系,给工程减少了许多麻烦,他经常趁休息时间突然深入工地检查工程质量,对不合格工程,违规操作的决不绚私情,既赢得了上层领导的好评,也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公路建设战线长,情况复杂,经常出现危险情况,在g206淮化立交桥施工时,由于与市政工程交叉施工,在施工过程中φ800上水高压水管突然炸裂,眼看公共财产受到损失,他第一个跳入水中引导流水,搬运高压电线,随时都有被水冲走被电击的危险,在他的带领下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在泥河桥施工时遇上洪水,施工便道排水被堵,他冒着被洪水冲走的危险,第一个跳下去疏通水道避免险情的发生。在g206养护工程施工中由于g206车流量大,半幅通车施工,安全难以保证,他在增加安全标志牌情况下,亲自在第一线疏通车辆配合交警,昼夜检查标志牌损失情况。仅g206养护工程无一伤亡事故,受到上级部门嘉奖。他说事上无难事,有责任心就成功了一半。是的就是强烈的责任心使他从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