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变速器实训总结

变速器实训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7 11:18:05

变速器实训总结

变速器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汽修高级工;变速器总成大修;教学策划;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31-03

汽车维修一体化课程共有中级工5门课程,高级工5门课程。高级工5门课程如表1所示。5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整。

“变速器总成大修”共有两个学习任务,分别是“伊兰特轿车手动变速器换挡困难故障诊断与排除”和“索纳塔自动变速器打滑故障诊断与排除”。笔者在讲授“伊兰特轿车手动变速器换挡困难故障诊断与排除”这一学习任务时,发现在教学活动策划、教学实施中,由于实训场地、车辆数量及教师等原因,无法按照预计的6组学生实施教学,因此,课程设计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了优化。

课程实施过程分析

(一)学情的分析

笔者所授课的班级是汽修g1203班,该班共42人,为本校中级工直升高级工班。在教学过程中,该班共分6组,每组7人。各组中组长的能力均较强,各组水平较平均,但每个组均有2名左右学生学习热情较差,之前的学习效果也较差。学生在中级工学习时,已经学习了如表2所示的5门课程。

(二)教学设计分析

本任务的实施,是按照六步法的设计思想设计教学过程的。如下页鱼骨图1所示,教学过程按照任务分析及检查——制定大修方案——实施大修——竣工检验——总结拓展的过程展开。

(三)教学难点分析

由于本项目在实施时,需要将变速器从车上拆下,在举升车辆、拆卸变速器支架等环节上安全要求较高、操作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必须对每组操作情况进行监控,以保证安全。另外,由于本项目实施过程较长,如果占用车辆过多,就会影响其他班级实习用车,因此该项目实施时,常安排3辆车进行变速器总成大修的实施。这样的安排就会有部分学生无事可做,造成教学现场比较混乱。因此,如何安排全部6个组的实习是个难点。

在总结拓展阶段,要求学生撰写总结报告。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利用1~2节课时间监督学生撰写报告。但从实施效果看,由于学生的文字水平较差,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专注撰写总结报告,往往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设计撰写总结报告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同时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点。

课程实施的难点处理

(一)分组教学的难点处理

由于设备无法满足6组学生同时做变速器大修工作,实际上课时仅安排3辆车进行操作,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变速器拆装过程中应做的操作,由一位实习指导教师安排实训。

1.实训内容的选择。学生在中级工学习时已经进行了“底盘简单故障维修”学习,因此,本次手动变速器大修涉及的离合器油更换、变速器油更换均已在中级工学习期间学过。考虑到中级工的学习已经距本次课有近一年时间,因此,选择相关内容比较适宜该班学生。

2.课程中的细节组织。由于担心学生操作时对原来学习的内容不熟悉,因此,对学生安排了简单的考核。考核包含3个题目(见图2),总时间15分钟。考核的结果是,25%的学生能完成第1题,10%的学生能完成第2题,仅有1名学生完成了第三题,可以看出学生之前的知识掌握不是很牢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查找现代、大众4s店更换离合器油和变速器油的费用和工时,查找后更提升了学生对本项目的兴趣。

在“变速器总成大修”中,从车上拆下变速器到重新装复需要8课时,因此在安排“离合器油、变速器油更换”项目时,也要同时安排8课时,以保证组与组之间进行互换。由于本项目操作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规范和操作时间,因此要求学生首先按照维修手册将规范的步骤进行整理,然后每人都进行一遍操作。此部分时间约占4课时。之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操作考试,要求学生在20分钟之内按照企业工作要求和检验标准完成两个油液的更换,由教师进行考核,组长记录每个人的操作时间,同时组内其他学生也根据维修手册操作步骤及规范,对

操作人员进行打分。整个实训现场由一位实习指导教师组织,90%的学生均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图3为考核结果图。

从考核结果看,学生基本能按照操作规范和时间要求完成操作,而且在考核过程中态度认真,有的甚至为延长几秒钟去跟组长争取,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总结拓展阶段的难点处理

总结拓展阶段的总结报告撰写,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进行本次任务的总结,时间在1课时左右,二是让学生分组,另给学生途胜轿车、索纳塔v6轿车、奥迪轿车,分别用20分钟时间查看车辆,再用70分钟时间借助网络、维修手册、图书馆资料等,总结不同车型变速器大修的工艺流程和技术难点,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学习修车技术。

总结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实际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所有师生的设备、场地需要,特别是遇到“发动机大修”、“变速器大修”等项目时,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组的操作需要。因此,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项目,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绝不能简单地安排3个组操作、3个组完成工作页,而要明确每个组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这样的教学现场也才能比较容易控制。

(二)在教学过程中,多利用竞赛、展示等手段

原来在该班中有约10名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成绩也不好。但在此次教学中,在“两油更换”期间,其中的8名学生均在20分钟内完成了工作,且操作过程符合规范要求,其他几名学生也能在教师指导下在25分钟内完成工作。这正是因为引入了竞争机制。我们将所有学生的完成时间进行排名,同时计算各组人均操作时间并进行组间排名,这样可促使每名学生都认真完成工作,技术好、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自觉去帮助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使得学生的平均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总结拓展是点睛之笔

汽车的种类有几千种,但核心的部件基本相同。学生不可能在校内学到所有车型的维修操作技能。总结拓展阶段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通过学会修一种车,达到会修一类车。因此,此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能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

总之,通过这个教学项目的实践,我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中积累了新的方法,希望能对同行教师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赵志群.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陈玉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企业技术开发,2011(4).

[5]启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6]董继明,胡勇.汽车拆装与调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7]董继明.汽车拆装与调整(理实一体化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变速器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电网运行

中图分类号:TM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7-0015-04

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运行状况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电网运行的安全,变电站事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这其中既有由于电网调度员误发调度令、对异常处理措施不当造成的事故,也有由于变电运行人员走错间隔导致的误操作事故、安全措施不到位误入带电间隔的人身伤亡事故、带电误合接地刀闸、带接地刀闸误合开关、带负荷拉合刀闸、设备缺陷和异常未能及时发现造成的事故。对事故判断不准和向调度汇报不清楚而延误故障处理时间、事故发生后处理不当使事故范围扩大化、对二次设备误操作而引发的事故等情况较多,造成了人身伤亡、设备损坏,甚至发生电网解列、电网崩溃等大面积停电事故。

因此,为保证电网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就必须提高电网调度员、变电站运行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强变电站运行人员和电网调度员的培训。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培训仿真技术的发展,各类培训仿真系统在电力行业应用越来越广,在提高生产运行人员的生产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变电站培训系统仿真的发展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仿真范围逐步扩大、仿真的逼真度逐步提高。现存的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根据变电站一次部分控制操作以及保护屏柜实现方式,主要可分为三类:有硬件屏盘模式、软仿真模式、混合仿真模式。

(一)带盘台模式

带盘台模式是指用外观与实际变电站1:1的开关控制屏和保护屏硬件组成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主控室和保护室,主要由后台计算机支持这些硬件的操作和显示。该系统的硬件配置主要有模拟控制盘、模拟继电器保护盘、变电站配电装置、变电站主接线操作模拟盘、计算机控制仿真系统。其中计算机控制仿真系统是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的核心,它担负模拟变电站的仿真,复现变电站主控室现象的任务。接收模拟盘的信息,控制模拟盘的动作和信号。这种带有硬件盘台的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是最早应用的培训系统模式。带硬件盘台的仿真培训系统需要配备大量的硬件装置、设备,扩展性差,升级改造困难,同时硬件盘台并没有包括变电站中保护、测控柜等实际装置,与现场相比逼真度存在差距,培训效果不够理想。

(二)纯软件仿真培训模式

纯软件仿真培训模式是指变电站内的开关控制屏、保护屏、模拟屏、室外和室内的主设备及主接线等所有设备全都用软件仿真,除计算机外没有任何硬件,该系统采用多媒体仿真模式,仿真变电站的有关电气设备,包括一次设备、控制系统、中央信号系统以及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面板均可在计算机屏幕上动态显示。软件模式的仿真培训系统很快便以其便捷、经济等优点受到电力部门的青睐,目前应用较广。在这种模式中传统控制室中的保护屏、控制屏、中央信号屏等物理设备均被计算机监控平台所代替,所有监控功能都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与培训人员的互动。省去了大量硬件设备,大大提高了可靠性,并且有利于系统更新升级。但是软仿真模式的培训仿真系统由于所有的操作和显示都是在微机屏幕上进行,与实际现场环境差距大,真实感较差,培训效果也不太理想。

(三)混合仿真培训模式

混合仿真培训模式将数字化的电网仿真与变电站中全部真实的二次设备(包括监控系统、保护柜、测控柜、音响、灯光等)有机结合成为的混合仿真培训系统。目前,该类系统主要采用将数字化电网仿真与部分真实设备相结合的仿真模式,将数字化电网仿真结果通过数字模拟量转换卡转换为-3.53~3.53V的弱电交流量,再输出到经过改造的保护装置的内部采样插件上,并通过开关量输入卡采集模拟断路器的位置,从而实现断路器的动作的仿真,这种仿真方式只采用部分真实设备,并且需要对实际的保护柜进行改造才能以适应该仿真系统,并且可扩展性较差,新增加的保护设备无法直接接入(必须经过改造)培训仿真系统,该类系统的仿真效果与现场的一致性仍存在差距。

二、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概述

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是将数字化的电网一次设备仿真与实际变电站二次设备相结合的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技术。即监控系统、保护及测控装置、五防系统、灯光、音响等采用现场真实物理设备,而该变电站一次设备、邻近电网及其一次设备、二次设备等采用数字仿真。其中数字仿真部分采用变电站实时仿真与全动态电网混合仿真技术,即详细仿真的变电站采用实时仿真技术,变电站所在电网采用暂态、中期、长过程一体化仿真计算技术,实现电网的全动态仿真,从而既能详细而真实再现变电站一次设备的行为,也能逼真地再现大电网的各类动态过程对变电站的影响。数字仿真电网再通过高速的通信系统,高速的开关量采集、输出系统,高速、高精度的数字模拟量转换系统和仿真功率放大器与真实的变电站二次设备有机结合,实现了变电站软仿真子系统、数字电网仿真的一次、真实的二次设备仿真放置于同一个仿真系统中,有机连接、灵活配置,营造了十分逼真的变电站运行环境。从而实现对现场各类运行人员的培训需求:如变电站运行人员、继电保护人员、检修人员及相关的管理人员等,同时能完成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岗位考核等各项工作。

三、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架构

图1给出了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系统的总体架构。其中电网及变电站的数字仿真部分通过接口系统实现变电站电磁暂态仿真与电网全动态仿真的有机结合,其他变电站软仿真也是基于同一个的电网仿真,从而可以实现变电站软仿真、混合仿真的一体化。数字电网仿真结果的瞬时值通过高速通信系统传送到高速、高精度同步数字模拟转换器形成0~10V的模拟交流量,该模拟量通过电流或电压功率放大器得到放大的电流或电压电气量驱动变电站的实际二次设备。数字仿真系统通过高速开关量采集系统实时检测到变电站开关和刀闸的状态,从而将数字仿真和实际二次设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数字仿真与变电站实际二次设备的无缝闭环连接。仿真培训系统通过开关量输出系统驱动非电气量保护动作模拟硬接点、变压器有载调压模拟硬接点、风冷控制模拟硬接点等,实现变压器的非电气量保护动作的模拟。

四、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功能

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是将电网仿真、变电站实时仿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仿真和教员与学员系统有机结合为一体化的系统,不但实现了地区电网生产运行过程的全仿真,也可以正确反映变电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和电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对运行人员进行全方位的仿真培训。系统的主要应用功能如下:

(一)培训运行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

培训基本的运行技能。对新员工进行上岗培训,对老员工的基本运行能力进行培训及考核,使其熟悉变电站一二次设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集控站监控系统、电网结构、运行方式、电网潮流,掌握基本运行操作及运行规程,熟练使用实时监控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和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及其他应用软件。

事故分析及处理。可进行开关、刀闸、变压器、母线、线路、发电机组、电容器等各种设备及其相关的故障处理培训,训练变电站运行人员发现事故、异常,依据仿真的电网环境判断故障和处理故障,并在训练结束后对事故进行分析,重放事故发生和处理的全过程。通过仿真训练可以使运行人员了解各种事故发生的现象、原因及变化过程,总结积累处理经验,增强他们事故处理时的自信心。

变电站一次设备正常和特殊巡视训练。通过变电站一次设备三维交互式漫游巡视系统,实现变电站一次设备的三维重现和虚拟操作,受训人员感到富有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其熟悉了解现场情况,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对于管理人员进行电网及变电站运行的概念性培训。管理人员通过仿真培训可以了解电网及变电站的现状、运行方式、操作规程及电网和变电站运行的特性。

(二)联合反事故演习

本系统可用于研究电网、变电站特点,对薄弱环节做好事故预想工作,完善各种事故应对方案,从而提高事故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克服以往反事故演习纸上谈兵的局限性。仿真电网设置的常见事故及复杂事故发生后,将引起继电保护的连锁动作和电网潮流的变化,并显示越限设备的报警提示,对此研究后可以总结事故处理经验,制订出合理的事故处理预案。做到事前有分析,事后有反馈,切实提高电网安全运行能力。

五、硬件系统

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的硬件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教员台,学员台,仿真主机,变电站实际二次设备,电流、电压功率放大器,高速、高精度同步输出数字模拟转换器,高速通信及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混合仿真集成支撑平台。

(一)教员台

可以用仿真主机,运行教员子系统为教员管理和控制培训过程提供支撑平台。

(二)学员台

使用与现场完全一致的监控系统工程画面,保留所有现场监控系统功能,并与仿真模型建立通信连接。使学员在监控系统仿真界面上获得在现场监控系统上相同的操作。

(三)仿真主机

运行全动态电网仿真子系统,是仿真系统的核心和中枢。仿真系统模型包括:邻近电网的全动态电网计算模型、包括一次、二次设备模型、故障模型和异常模型。

(四)变电站实际二次设备

保护、测控、音响、灯光等装置采用与现场完全相同的硬件设备,可以为受训者提供真实的操作、监视手段,使得仿真机不仅可以培训变电站运行人员的常规操作和监视,同时还能使他们熟悉和了解变电站重要二次保护装置和屏面设备。

(五)电压、电流功率放大器

功率放大器接收DA输出的弱电模拟信号,进行功率放大使电流信号放大至0~20A、使电压信号放大至0~100V,以驱动实际二次设备。放大器在与仿真信号连接是采用高阻差分方式,无公共连接点,这样可保证仿真系统的安全工作,又可长线连接抗干扰,提高系统的小信号精度。仿真培训专用的功率放大器多路的电流或电压输出,从而能保证更好的同步输出精度,同时降低电流功率放大器的最大输出电流。

(六)高速、高精度同步输出数字模拟转换器

将变电站实时仿真计算出的电压和电流的数字量转化为模拟量,是决定仿真精度的重要环节,其关键技术是实现各路数字模拟转化(DA)的同步输出,同时为了保证输出波形的质量,每工频周波的输出点数大于60点,DA向功率放大器输入模拟弱电信号。为了保证混合仿真系统的可扩展性,更好地适应变电站规模的变化,采用分布式同步实时仿真技术,即根据变电站电气量需要严格同步的程度对各电气量进行分组,每组电气量在同一块DA转换器进行输出保持严格的同步,多组DA转换器通过高速PCI总线分布式工作,因此降低了以前依赖专用的DA转换器的程度,这样既可以保证仿真培训的效果,又可以保证系统的高可扩展性和系统造价。

(七)高速通信及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

通过开关量输入系统采集开关、刀闸动作情况、有载调压接点,实现开关、刀闸状态及变压器抽头位置的高速采集,将实际设备的状态实时发送给变电站实时仿真计算。通过开关量输出和继电器模拟非电量保护动作、变压器风冷控制硬接点等。

(八)混合仿真集成支撑平台

混合仿真集成支撑平台采用PCI总线技术将高速、高精度同步输出数字模拟转换器、高速通信系统和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紧密集成。变电站实时仿真子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均运行在混合仿真集成支撑平台,实时操作系统通过硬件系统驱动软件驱动数字模拟转换器、高速通信系统和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即用于对DA转换器、开关量输出和开关量输入板卡的控制)是实现数字一次设备与二次物理设备有机联系的接口系统,将变电站实时仿真计算结果实时刷新DA卡、将接口系统的自身状态定时刷新DA转换器的某个通道、通过开关量输入系统采集开关、刀闸

的状态、通过开关量输出系统向实际设备发送指令。

六、软件系统

混合仿真培训系统的软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交互式、分布式仿真软件支撑平台,全动态电网仿真子系统,教员与学员子系统,变电站实时仿真子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硬件系统驱动子系统。

全动态电网仿真子系统、变电站软仿真子系统、变电站实时仿真子系统、教员与学员系统软件通过交互式、分布式仿真软件支撑平台的运行管理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整个数字仿真培训系统,变电站实时仿真子系统通过实时操作系统的内核级调用与硬件系统驱动软件集成,与物理设备完成无缝连接。

交互式、分布式仿真软件支撑平台是混合仿真培训系统基础,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仿真运行管理系统、人机界面系统、变电站一二次设备人机界面系统和仿真建模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商用数据库与实时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实时数据库是常驻内存数据库,用来支持数据的快速访问、处理。实时数据库与商用数据库有机结合的方式保证了数据库的实时性和高效性,商用数据库作为实时数据库的持久存储,较好地解决了分布式系统中数据库系统的开放性、实时性和一致性问题,从而充分发挥了实时数据库和商用数据库各自的优势。仿真运行管理系统,作为分布式仿真的运行支撑系统,实现了各个仿真应用之间的交互操作,是联系各仿真子系统(软仿真、电网仿真、混合仿真)各部分的纽带,是分布式仿真系统的核心,为各个仿真应用软件提供了位置透明、高效的虚拟运行环境,向子系统提供交互对象管理服务、时间管理服务、数据分发管理服务和应用程序接口。人机界面系统是全图形人机接口,为教员和学员提供交互式操作媒介。变电站一二次设备人机界面系统采用了虚拟仪器技术、组件技术、3D建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各种电压等级的虚拟变电站,包括变电站主控制室、控制屏、保护屏、中央信号屏、交直流屏等二次设备和现场一次设备,分为变电站一二次设备人机界面编辑系统、在线系统及变电站一次设备三维交互式虚拟场景系统。仿真建模系统通过图形、模型和数据库一体化建模技术,在画面编辑时能够提供特定电气元件的计算模型,在生成画面同时,能够自动地生成或人为输入电气元件计算模型的参数,并插入到数据库相关表格中,为电网仿真、变电站实时仿真等子系统提供拓扑数据和运行数据。

全动态电网仿真子系统采用暂态、中期、长过程一体化计算再现真实的电力系统的动态响应过程,采用了固定结构的稀疏矩阵、微分方程隐式梯形差分方程与网络代数方程的联立求解、强鲁棒性牛顿―拉夫逊法非线性方程求解、自动变步长等技术保证电网仿真计算的快速性和稳定性。

教员与学员子系统为教员管理和控制培训过程提供支撑平台,功能由四部分组成,即:系统管理功能、培训前运行方式和教案准备、培训中的操作和进度控制、培训后分析和评估。系统管理功能包括时间管理、用户管理、运行方式管理等;培训前运行方式和教案准备包括选择运行方式数据、整定初始方式、预设故障和事件;培训中的操作和进度控制是指教员对培训进程的控制、对电力系统模型的操作、设置故障和事件、管理和监视学员的操作;培训后分析和评估包括使用事件记录、曲线、报表等工具分析学员操作的效果,利用事故追忆再现学员的处理过程和系统的变化过程,利用评价工具对学员的操作进行评价。

变电站实时仿真子系统在变电站中一次设备的三相暂态模型及外网动态等值模型基础上,采用电磁暂态计算理论实现变电站的详细仿真计算。通过接口算法实现变电站实时仿真与全动态仿真的在线交互,保证变电站的动态响应的准确性。变电站实时仿真子系统运行在实时操作系统基础上,实时操作系统可配置成单任务模型,保证实时仿真子系统的最高优先级的运行级别,实时操作系统运行于混合仿真集成支撑平台,并通过硬件系统驱动软件驱动硬件系统。

七、结论

本文研究开发的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是在软仿真模式的变电站仿真技术基础上,结合电力系统的实时仿真技术,将数字化的电网仿真与变电站中全部真实的二次设备有机结合成为的物理与数字混合仿真培训系统,使受训的变电站运行人员、继电保护人员、检修人员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完全真实的变电站环境内接受训练,同时能够完成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岗位考核等各项工作,能有效地提高现场运行人员素质水平。该系统已在石家庄电力培训学校220kV教学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中,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礼义,顾强.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及其发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23).

[2]黄家裕,陈礼义,孙德昌.电力系统数字仿真[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3]郑三立,雷,D.Retzmann,韩英铎.电力系统计算机及实时数字仿真(上、下)――电力系统计算机仿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25).

[4]柳勇军,梁旭,阂勇.电力系统实时数字仿真技术[J].中国电力,2004,(4).

[5]周鑫,董雷.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的一种新方法[J].内蒙古电力技术.

[6]井寅坡.110KV无人值班变电站及控制中心仿真培训功能[J].四川电力技术,1999,(2).

变速器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 顶岗实习 “DL”教学模式 PLC课程标准化、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PLC Courses to Meet the Needs of Internships

WANG Miao

(Changchun Automobile Industry Institute, Changchun, Jilin 130013)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he study of vocational students at the insistence of internships, how to complete the "PLC and motor control technology" lesson plans and curriculum standards,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s re-enacted b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jects. The course covers the principles of programmable controllers, communications applications and WinCC configuration software and profibus fieldbus. Innovative proposed "DL (Doing by Learning)" is the "work-based learning" mode. Teaching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integrated automobile production training table make the curriculum standardization, modularity. Achieve professional and industrial docking, docking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butt. Achieve the service for working run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s.

Key words internship; "DL" teaching mode; PLC curriculum standardization, modularity

1 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色的分析

企业急需培养掌握PLC电气控制技术理论和知识和技能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为了使学生尽早接触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设备,更快地进步,高职高专学校始终坚持“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办学体制,以“不能满足企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就没有我们存在的必要”的办学理念为核心指导思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内涵建设,实现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全方面培养。学校利用学校与企业多年合作的契机,现在安排学生学习理论和实习的比例为1:1。使他们每天工作的同时回到学校学习自动化专业课程PLC与电机控制技术,再到实际生产线上不断应用,再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目前90%的学生在第三第四学期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并且深入生产一线顶岗实习,要完成企业安排的正常八小时工作,还有的学生在外地实习。PLC与电机控制技术课程就是在第三、第四学期上课,让学生实习好、学习好,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高职高专办学特色促成了课题组成员通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PLC与电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使顶岗实习的学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校企合作,研发PLC校内实训台

2.1 PLC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以往PLC与电机控制技术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两者在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各负其责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政” 和“相互推诿” 的现象。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师往往是“一支粉笔一本书。”内容的讲解常常是“空” 而“虚”,给学生留大量作业,学生用大量的时间背程序,应付考试。实训内容更多的是简单验证理论结果,如一台PLC可编程控制器带一台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或几个指示灯学生可以通过PC机进行编程,控制电动机正反转,或指示灯循环亮灭。所做的实训项目较少,学生印象不深。但现在学生下厂顶岗实习了,他接触到的是能生产出世界一流汽车的生产线,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实训室的设备都远远满足不了顶岗实习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2.2 研发PLC校内实训台

任课教师走访学生实习单位,如一汽大众公司,针对汽车行业进行了调研,教师根据在生产第一线设备的研究,如焊装车间、总装车间的汽车输送线。调研结果是汽车制造行业每个工位之间是流水线生产,在生产线上各个环节都采用了PLC作为主控单元,同时用上位机WinCC监控和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进行通讯。

通过对各个环节的电气设备硬件结构和软件编程进行了研究。结合在不同工厂、不同车间顶岗实习学生共同接触的自动化设备,就是汽车生产输送线。结合学生知识的循序渐进规律及全面性、课题组教师研制了来源于企业,又适合学校教学的PLC与电机控制技术实训台――汽车自动生产线实训工作台,本实训装置贴近工业现场要求,是典型的汽车自动生产线,设备从选材、工艺、流程、结构、控制等各方面都从实际工业现场出发,考虑工学结合要求,有机融合了机械、电气、气动知识,整个实训台就是学生工作、控制的生产设备。

通过该实训系统的工作任务训练,能较好地锻炼操作者程序编写设计能力、自动线设计开发能力、自动线连接与调试能力、工程实施能力和安全意识。突出强调技术的综合运用。实验室设备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避免了过去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的教学局面。现在实验室是一周4天,8小时开放。满足了顶岗实习学生三班倒的工作、学习的需要。对在外地的同学以网络为载体,及时发送教学课件、实训台影像。教师制作、发送和批改和项目相对应的学习页,使外地学生也能同步学习。

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PLC课程的项目与任务的设计即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它是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它即要符合企业和岗位技能需求,具有针对性,又要保持PLC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任课老师精选设计的每个实例项目要有一定的科学性、连贯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单元内的实例都能有效地为该单元核心内容的教学服务,并且这些实例课题既能方便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又要包含工作现场,本课程预计设置10项目。

项目一,硬件系统安装及软件系统的使用。该项目来源于工厂的主控单元PLC,要求学生了解它的硬件结构,硬件组态、硬件调试。同时工厂大量使用STEP7软件,要求学生可以熟练使用该软件的位指令。

项目二,输送滚床转台控制系统,通过PLC控制继电器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定时器控制,使滚床输送线实现直线运输,旋转运输。

项目三,PLC软件程序控制伺服电机和步进电机驱动行车运行。

项目四,指示灯控制系统。工厂中还有很多指示灯,它们可显示不同的工作状态,因此对它们的控制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该项目来源于激光焊指示灯系统,有红黄绿三种指示灯,亮和灭各有不同的意义,闪烁的频率代表不同的工作状态。

项目五,PLC软件程序控制变频器、编码器使升降台变速运行。学生学会用PLC控制交流电机就掌握了工厂的大多数设备的控制原理。

前五个项目完成基本可以设计了一个完整PLC和电机的控制系统。以上项目为第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第二学期的学习内容。

项目六,机械手的设计,运用气动控制技术由PLC控制电磁阀使机械手按要求进行快速移动夹紧、松开动作。

项目七,堆垛解垛控制系统,用PLC的结构化程序处理复杂的控制任务,使学生学会在主循环组织块中多次调用功能块和功能。

项目八,PROFIBUS现场总线的应用。

学会应用通信模块选择调试好的任意两个系统模块,实现两个CPU315-2DP之间主从通信。

项目九,自动线加工系统模块上位机程序编写、调试。

熟练应用WinCC组态软件图形编辑器;掌握画面切换、显示画面窗口、动态设计等方法和步骤。

项目十,WinCC组态软件与Profibus现场总线的通信。

利用图形编辑器组态加工模块的画面,显示加工工位的计划值、实际值时间信息;完成加工模块的组态功能。能够进行上位机的控制及显示。

4 情景教学案例

现以输送滚床转台控制系统为例进行情景教学的案例进行说明:

4.1 转台站控制要求

输送滚床转台控制系统,通过PLC控制继电器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定时器控制,使滚床输送线实现直线运输,旋转运输。

4.2 教学方法比较

没有建造汽车自动生产线实训台之前输送辊床转台控制系统项目我们只能通过PC机用应用位逻辑指令编写一台电动机正反转程序。因为没有传感器的输入信号,转台站工作情景根本无从谈起。只能用仿真软件验证程序编写的正确与否。学生学习过程变成背诵程序过程。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现在课题组老师研制了与工作岗位控制系统一致的汽车自动生产输送线实训台,顶岗实习学生他们在工厂只是使用,但自己没有编过能直接控制减速交流电动机的程序,现在他们可以自己拆装转台站,这样对机械设备结构了解更深刻。可以对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按控制要求进行设计编程调试。同样是应用位逻辑指令可以编写多台电动机的顺序控制程序,所以学习兴趣大增。

4.3 本项目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1) 掌握单相交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继电器控制电动机原理。(2) 掌握S7-300PLC位逻辑指令。能够利用位逻辑指令构建转台站控制系统。(3) 具有转台站控制系统的构建、接线、编程、下载、调试的技能。(4) 学会操作汽车自动线设备的转台站。

4.4 转台站组成及功能

转台站由转速1300r/min、减速比1:50交流减速电机、电压DC24V、四路的继电器、额定电压DC10~30V、额定电流200mA、检测距离10mm的电感传感器1及检测距离4mm的电感传感器2、滚轮导轨、输送辊床、钣金结构件、机械零部件组成。主要部件功能如下:(1)交流减速电机1:用来通过同步带/轮传动机构驱动滚筒转动。(2)交流减速电机2:用来通过驱动滚轮在导轨运行,达到转台旋转的功能。(3)继电器:用来控制辊床交流减速电机、转台旋转交流减速电机的启动/停止、正转/反转,当PLC输出信号给继电器线圈时电机运行。(4)电感传感器1:用来检测输送滚床出入口滑撬的位置,实现传输定位,当检测到滑撬物料时给PLC提供输入信号。(5)电感传感器2:用来转台旋转到位检测,当检测到转台旋转到位时给PLC提供输入信号。

4.5 软件设计(图1)

4.6 项目实施

4.7 评价过程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个同学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总结成果,我们制作的自评、互评和师评表。每完成一个项目,就需要填写自评表、互评表。其中包括知识考评、软件编程、实际操作、项目验收、联系实际工作的创新点五大方面的考核。

5 总结

通过针对满足顶岗实习需求的PLC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使PLC与电机控制技术的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管理贴近工厂实际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高职高专学生在坚持顶岗实习的情况下,理论联系实际,在很短的时间里很好地掌握PLC技术、WinCC监控软件、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的知识。使学生具备了PLC常用指令的分析应用能力、PLC控制系统设计、安装、接线、调试及故障排除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协作的能力。也充分满足了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实力的要求。在实践中使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强的优势突显。目前学业完成的学生已在一汽大众、大连发动机、大连变速器、一汽解放公司、一汽技术中心、米其林轮胎、一汽丰越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作,成为企业电气设计维修的技术骨干。教学内容科学优化,进而为实习的岗位更好地服务。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吉教高字【2012】45号

参考文献

[1] 胡健.西门子S7-300/400PLC工程应用(第2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9.

变速器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汽运专业;工作站;教学改革;分析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73-02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简称汽运专业)是汽车专业的骨干专业,主要培养汽车维修专业技术人员。汽车维修专业技术人员属于紧缺人才,所学专业课程和实训内容至关重要。《电器构造与维修》、《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自动变速器构造与维修》和《底盘的构造与维修》(以下简称《电器》、《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和《底盘》)课程是汽车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为了真正实现教育部门倡导的“教、学、做”一体化,我院从2010年秋开始,率先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采用“工作站”式教学,并同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所谓“工作站”式教学,即实训室和理论课教室连在一起,授课班级每门专业课配备3名老师,其中专职教师2名,兼职教师1名,随时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专职教师负责理论与实践教学,兼职教师负责实践教学以及工具的发放、借还、场地的清理整顿等,辅助负责理论教学。

通过改革,汽运专业课程原有内容理论相对减少;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真正落实。教师应对发动机课程进行不断地探索改革,并长期坚持下去,使其紧跟形势的发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专业人才。

一、汽运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与问题

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存在的问题。高职汽运专业学生学习《电器》、《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和《底盘》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如何应用维修技术,并不是深入地研究设计,虽然要求掌握的知识面较宽,但要求的深度有所降低,所以对于教材内容的讲解可以相对浅一些,但知识面的更新一定要快,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跟上新车市场、维修市场、售后服务的变化,提高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的能力。目前就拿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例,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适当减少部分理论知识如底盘四轮定位的力学分析、电控悬架的电控原理等内容的教学。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必须结合维修工程实际应用,指导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拓展学生的维修知识面,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2.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改革。《电器》、《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和《底盘》这四门课程是汽车运用专业核心课程,但在早期这几门课程的实训教学也仅限于在室内操作,且每一门课程的实训课分散于一个学期内,每个实训都采用分小组进行,轮换等待的时间较长,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现采取两种方法:1∶2∶11~2∶2法和模块半学期法。(1)1∶2∶1法1~2∶2法。从2009级开始,采取集中上课在工作日,每天上一次课,一次上四节,第一节为理论,第二、三节为实训,第四节为考核,即1∶2∶1法。周三可上半次课,作为学生们答疑和信息反馈并及时处理(2010级周三又做了新的调整),滚动五周,第六周作为考核周,进行六周,共108个课时。一个班完毕再轮换其他班。并且班上配上两名老师,一位主讲一位助讲,可相互轮换。突出“教学做一体化”,强化实训,与毕业后从事维修工作实行零对接。所谓1~2∶2法,是根据2008级的教学情况,适当地进行调整,因为1∶2∶1法出现的问题是:理论课时间偏少,内容容量较大,学生理解不了,改为1~2节为灵活的理论课,理论多、难则适当加长授课时间。(2)“模块半学期”法。模块半学期法可将实践教学部分由原来的理论课之后进行,改为在学期进行一半时进行,统一安排实训教学时间,以半个学期作为实训周,在实训期间所有的实训项目同时开放,学生自由分组组合,自己安排各个实训的先后顺序。如气缸体的测量实训需六节课就连上六节,不再割裂开来。实验室内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实验项目,由现场的指导老师进行登记并记录,依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打分。在实训周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综合实操能力考核,对学生在实训周的表现做一个整体评价。

二、汽运专业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电器》、《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和《底盘》课程传统教学方法方式单一,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不断创新,能够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实用型人才。

1.配套教学材料的再整理。根据校企结合和教学的需要,重新修订了教学标准,使之更符合社会的实际,并且编写相应的工单,教学过程围绕工单进行。增加了新的课件、案例分析、学习指南、学习情景、任务设计、习题库、试题库等配套辅助材料,完善了教学内容,更加明确了学习目标,教学质量达到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2.加强师生互动、校企互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利用学校的教学平台加强学生的课外交流:利用互联网获取发动机的新技术,也可以学习其他院校的教学情况,以便及时地向先进的同行学习。同时利用各单位学校之间的交流,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

3.启发式的教学模式。《电器》、《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和《底盘》课程的内容较多,若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高。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巧妙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学习兴趣。如电控发动机课程的传感器较多,且分散于前后章节中。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引导结合自身熟悉的能够感觉冷热触痛的人体神经末梢即传感器;大脑即发动机控制中心;运动系统即发动机的执行元件,拉近师生知识距离,使学生猛然醒悟。

4.案例教学法。引入汽车发动机实际故障案例,并使故障再现。例如有一款标志307,总是出现轮胎偏磨,经过许多尝试发现问题就出在减震器上,由于减震器的漏油造成轮胎偏磨。可以让同学们分别扮演客户与服务人员,制订出相应的维修计划,最后按照维修计划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同学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采用改革后“工作站”式教学,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会有万全之策,行成于思,实践出真知。最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加强,知识面也拓宽很多,为以后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满足社会对高质量紧缺人才的需求,这就是我们所想要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宋芳.经济社会不可缺少的技能[J].北京:当代经济,2008,(2).

[2]史雷鸣.发动机构造与维修[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变速器实训总结篇(5)

我校是一所以培养汽车维修、汽车驾驶为主的专业技工院校,在校生3500多人,有60%以上的学生都是汽车维修专业方面的,我校汽车维修、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的毕业生在各维修企业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随着我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加,对我校的教学质量和技能型人才的批量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真正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的,为汽车维修一线输送适用的技能型人才,是摆在技工院校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由于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投入,技工院校迅速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专业教师的紧缺。有些学校为了满足正常的教学,聘请维修企业的职工做实训教师,虽然这些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他们对一些先进的技术和实训课堂上组织学生学习的组织能力存在较大的问题。由于他们都有一些自己的经验做法,这样在教学中不同的老师可能教给学生的方法也就不同,给学生造成混乱。

2、技工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入学时文化基础较差,学生缺乏空间想象的能力,对抽象的事物接受困难。尽管学校一直在加强上课时的直观教学,但对学生难以形成整体的认识。学生感到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难学易忘,厌学心理的学生较多。实训时,虽然学生的动手能力尚可,但由于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实训中无法做到触类旁通,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技能。

3、目前,学校为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在教学模式上的改革还是和企业的专业技能培训存在差距。

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既是汽车维修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难点,也是汽车维修职业教育实训课工艺化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点。

二、汽车自动变速器实训课工艺化教学的含义和特点

“工艺化教学”中的“工艺化”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维修资料为依托,实现维修技能的工艺化和规范化;二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工艺化和规范化。这种教学模式采用一对多组的并联教学方式,在教师讲解示范的过程中,运用视频投影的方法扩大现场的可视范围、提高动作细节的可视度,使现场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教师的示范操作,解决一对多组教学的示范观摩难点;同时将所要传授的技能过程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作业流程,再根据学生一次所能接受掌握的程度将流程细分为若干个简单的工艺步骤。教师每示范一个工艺步骤,就让各组学生操作一个工艺步骤,每步皆停,统一节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合理的把握教学的工艺节奏,也就把握了教学的全过程。这也是实训课“工艺化”教学的最大特点。

三、汽车自动变速器实训课工艺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实训基地的建设

硬件是实现汽车自动变速器工艺化教学模式的基础,实训车间应具备较高的要求,实训室应宽敞明亮,为了能同时满足初、高级工的汽车自动变速器拆装实训的教学课程,要能满足一个教学班(50名学生)25个实训小组同时教学的需要。实训室面积要求150平方米左右,每个工位均配置自动变速器1台、翻转架1个、油盘1个、工具车1辆、实习工具1套、工作台1张、毛巾1块,以每个工位配2名学生实习。同时配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教学设备1套。

软件主要包含实训教学课件、教材、教师等。课件是实施“工艺化”教学的重要载体,保证不同的教师在传授维修工艺的一致性。“工艺化”教学是以汽车维修手册的维修工艺标准为依据来制定教学工艺流程的,不论哪一位教师担任实训课的指导,都必须按照统一的工艺流程讲课,这就保证了技能传授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教师是自动变速器拆装工艺化教学的关键,由教师结合课件向学生讲解“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论知识内容,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实训课与理论课衔接的目的。在实训课“工艺化”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在每个作业项目或每个工艺步骤的教学开始和结束时间都是由教师掌握教学节奏的。

2、教学组织和实施

学生列队分工明确职责、强调实训纪律及安全注意事项后,便进入教学实施阶段。实训前期,教师应根据预先做好的课件一步一步开展教学。开始时学生对实习的流程还不熟悉,教师要先通讲一遍操作的流程,让学生建立整体印象,对学生的实训进行分工:先让每个工位上的1号学生操作,1号学生严格按照规范使用工具拆装检修自动变速器,2号学生负责站在一侧观看、学习和评分,然后按照操作次序,准备下一循环的实训工作,同时观察正在实训的同学操作是否规范。

这种做法进行得比较慢,但教学秩序和效果很好,一般一节课后学生便能掌握工艺要求。随着熟练程度和协作能力的提高,实训进度会不断加快,从而使得工艺化教学顺利实施,效果良好。

3、教学过程把握

我们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讲解示范,教师按站位分别下达操作口令,学生先看后听再练。第二阶段,教师将每一作业项目的操作步骤一次讲完,下达“操作开始”口令后,学生按照分工职责自行操作,完成后跨立于站位上,这样就加快了实习进程。第三阶段,学生的换位操作,即完成自动变速器每拆装一个项目就进行一次站位更替。目的是使每位学生完整掌握拆装工艺,另外也是为了平衡学生的心态。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在工位间巡视,指导学生并纠正错误动作。

4、学生的考核

根据自动变速器实训课的总体目标,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要求,把学生的每次实训课的考核分为基础知识考核(30%)和操作考核(70%)两个部分,以100分计,作为一门课记入成绩单。同时还建立完善合理的考评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过程中,采用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定期举行教师座谈会了解教师对工艺化教学的建议和意见。探索出多元结合的评价体系,由单一的最终评价转化为全程评价;由教师单一评价学生转化为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由学校单一评价学生转化为校企共同评价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实施自动变速器实训课工艺化教学的体会

1、通过2010年以来的汽车维修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学习自动变速器的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学生的中、高级工的考试合格率达到96%以上。

变速器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 力量训练 专项力量训练 理念

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运动训练领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运动训练科学化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竞技体育项目,无论是以力量为依托的体能类项目,还是以技术和灵巧为主的非体能类项目,以及那些以技、战术配合为特点的集体项目的教练员,均提高了对力量训练的重视程度。其中,“专项力量”是指运动员完成专项技术时神经――肌肉系统表现出的力量。但目前许多运动项目,尤其是一些周期耐力性项目的教练员经常采用增加阻力的方式增强运动员的专项力量,例如,田径投掷项目的投重物练习,赛艇的划重艇,游泳的牵拉阻力游,自行车的增加传动比骑,等等。这些练习已经被归类于专项力量训练。“专项力量训练”成了在负重情况下对专项技术的简单模仿。这显然是对力量训练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不够,对力量训练发展的新动向缺乏深入了解,训练理念和方法陈旧,影响了力量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1.力量训练及专项力量训练释义及其生物学背景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人运动时,会受到身体重力、空气和水的阻力、重物负荷、竞技对手的对抗等各种外力,以及肌肉的黏滞性、对抗肌的牵拉等内力的阻碍,这就需要人体肌肉收缩产生力量克服各种阻力,完成预定的体育活动。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有: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的类型、肌肉的初长度及拉力角、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及其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等。力量训练属于身体训练的范畴,其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一样是科学训练所涉及的内容之一。力量是一个复杂的、受多因素影响的素质能力,从生理机制上分析,力量主要受神经―肌肉系统和能量代谢系统的支配和影响,在人体的自然生长过程中,这种支配和影响又可分为先天遗传或后天训练两个方面;从力量素质的结构上分析,力量不仅与其他素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本身又被分为多种拥有相对独立结构的力量子能力,这些能力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目前认为力量训练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肌肉功能主要是通过肌肉肥大、改善肌肉神经控制、肌纤维类型转变及肌肉代谢能力增强实现的。专项力量训练被认为是训练的核心内容,是指运动员完成专项技术时神经――肌肉系统表现出的力量。不同的专项对力量素质的需要不同,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对某一种力量能力的优先需求方面,如快速力量或力量耐力,更多地体现在参与运动的肌肉和肌群的协调用力方面,各肌肉和肌群根据专项技术的用力特点和顺序在运动中枢的支配下形成特定的工作“程式”。力量训练的目的就是使那些参与专项运动的肌肉和肌群的力量得到有效发展,并使其在工作上符合专项技术的特点,形成以专项为核心的力量素质系统。

2.当前力量训练器械的发展特点

现代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健身器械已不再是机械零件的简单组合,而是集电子、机械、光电、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新型运动器械。健身者在这些器械上运动,可使训练质量大大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阻力方向与运动形式基本上都是垂直方向;训练模式大都是身体某一环节在单个维度上的反复运动;新型力量训练器可以快速提高肌肉力量,但训练一旦停止,消退得也快,尤其是电刺激力量训练器;对身体动力链肌群的训练关注不够,器械设计大多关注于环节训练;虽然将人体工效学及生物力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广泛应用于器械设计,但涉及个人训练时其参数不能因人而异地去设置改变,等等。依据器械设计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现代科技理论,力量训练器械将有如下变化:产品类型系列化,标准程度高,更加安全可靠;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健身器械的速度加快;训练及健身器械广泛的适用性与功能的针对性更加有机地结合;训练器械将是更多学科共同发展的结晶;力量训练系统仿真技术崭露头角。

3.专项力量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专项力量训练多与专项技术不吻合,不利于专项力量发展。

我国在跑、跳这类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中仍然缺乏对该问题的正确认识,偏重基础力量的发展,将“跑得快”、“跳得高”视为体能训练的唯一目标,而忽视甚至没有认识到专项力量对竞技运动水平的重要作用,以致我国运动员在专项力量上明显“失衡”。现实中很多教练员把“专项力量”的训练看成是在负重情况下对专项技术的简单模仿。低的负荷重量显然不利于肌肉横断面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最大力量”乃至“快速力量”的提高。目前,力量训练的主要方式仍然是通常被称作“杠铃的训练”的负重力量训练。

3.2专项力量训练发展的新动向缺乏深入了解,训练理念和方法陈旧。

杠铃仍是我国运动训练中主要的力量训练器械。杠铃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传入我国,对我国体育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几十年来杠铃训练方法在我国已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训练理论,教练员在实践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对于新器械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仍在研究探索之中,还没有形成实践中切实可行能出成绩的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实践的发展快于理论的进步,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特别是训练指导思想和方法方面的研究,总是忙于总结实践经验,缺乏前瞻性的研究。

4.专项力量训练的理念思考

4.1专项力量训练应通过特定训练形式发展主要肌群。

如前所述,专项力量是指直接参加完成专项技术动作的特定肌群和心理调控机制协同工作所产生的克服阻力的能力。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满足几个条件:首先,专项中所工作的肌群是力量训练的靶肌群,应当在力量训练过程中,积极动员其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其中。无论采取哪一种运动练习形式,只要可以动员目标肌群的运动单位就可以考虑作为该专项力量训练的内容。目标肌群确定后,其收缩方式还必须与专项保持一致,即肌肉是等张收缩还是等动收缩,是向心收缩还是离心收缩,从训练的适应原理来看,肌肉力量应当通过“特定形式的负重抗阻训练”得到增强。例如,一般的杠铃卧推主要发展胸大肌等胸廓前部的肌肉,而坐式上推则重点发展背阔肌和肋间肌等胸廓后部及两侧的肌群,赛艇和皮划艇运动员就不能仅以卧推作为发展上肢力量的手段。

4.2专项力量训练强度应尽可能接近专项运动强度。

专项力量训练方案中所设计的训练内容的强度也是应该重点考虑的事情,运动强度在专项力量训练中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是训练阻力的大小。在训练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增加阻力,这个时候由于运动强度的变化就会导致运动速度降低,肌肉收缩中供能系统转变,即专项中所需的主要供能系统得不到发展。例如800米跑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供能系统是乳酸能系统,有的教练员在该项目的专项力量训练中采用800米负重跑,结果导致800米的速度急速下降,有氧化系统供能的比例增加,800米运动成绩没有得到预期效果。专项力量训练应该重视练习过程中肌肉之间和肌群之间的协作与配合。由于杠铃负重练习在练习形式和负荷上均不可能完全与专项技术一致,因此人们开始从肌肉工作的力度上寻求力量与专项技术的衔接。

4.3正确对待制约专项力量发展的先天条件。

力量主要取决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肌肉的初长度和肌肉的兴奋性。力量是肌肉紧张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由于肌肉收缩时的不同情况,肌肉工作可分为动力性工作和静力性工作,而动力性工作又可分为克制性和退让性两种。肌肉力量的这些特点和分类,是我们进行力量训练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在训练中,要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要求对待先天制约条件,如一般运动项目中的运动技术要求存在关节角度效应。专项力量训练的动作设计也会出现关节角度效应,而划艇和游泳运动项目的核心技术没有存在关节角度效应,即等动收缩,所以其专项力量训练的要求就是等动练习。

四、结语

总之,力量训练在经历了许多变革后,无论从练习器械上,还是训练方法上都有了较大发展,这些发展大大促进了专项力量的发展。但是对于专项力量训练来说却存在一些共性。即专项力量训练主要有三个方面符合专项的特点:首先,只有参与专项运动的肌肉在力量训练时被调动起来,肌肉才有可能得到充分锻炼;其次,只有骨骼肌的工作方式与收缩速度和专项技术尽可能保持一致,才能够使肌肉力量朝着专项技术的方向发展;最后,只有肌肉或肌群之间的配合与专项技术特点一致,才能够将机体各环节的肌力整合,形成正确的“用力顺序”。

参考文献:

[1]徐囡囡.力量素质训练的专项化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5):112-113.

[2]陈小平.力量训练的发展动向与趋势[J].体育科学,2004,29,(2):36-40.

[3]魏安奎.专项训练的运动生理学分析与探讨[J].中国科技大学,2003,39,(12):33-37.

[4]李山.论专项力量的“深层结构”[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4):25.

[5]郝晓光,王俊杰.试论力量训练器械的发展趋势[J].中北大学学报,2010,26,(1):99-100.

[6]单信海.专项力量中的肌力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6,10,(2):17-18.

[7]吕季东,俞继英,龙跃玉等.专项力量概念的界定[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4):26-27.

[8]吕季东.专项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动态[J]. 成都体院学报,2004,(10):3-4.

[9]马瑞,易建军.专项力量训练方法设计[J].沈阳体院学报,2010,(2):20.

[10]魏安奎.力量训练对专项成绩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3):45-48.

[11]韦豪.论力量素质训练[J].安徽体育科技,1999,(4):33-34.

变速器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电声乐队 课堂训练 配器编曲 和声

电声乐队以其轻便、灵活、多变、实用等特点备受人们喜爱,而其可操作性、实用性更是被课堂教学所推崇。而电声乐队更因其投入少、实用性高而备受各个单位青睐。

一、乐队成员组成

乐队由键盘、吉他、贝斯、鼓手以及歌手组成,也可以没有键盘由两把吉他担任,乐手也可以担任主唱,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条件合理搭配其他乐件,如加入小提琴、民乐中的二胡等,但主要是由“四大件”组成。

二、乐队指导教师素质要求

首先指导教师音乐专业技术理论过硬,乐理和声知识扎实,懂得电声乐队乐器法与配器法;其次熟知一件乐器或几件乐器,能够组织排练电声乐队;再次要熟悉音乐的各种风格,能够跟上时代潮流,因为电声乐队乐器及音色是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的,乐队的理念要超前。

指导教师要多听、多想、多写、多实践,要分析音乐的曲式、和声、节奏、音色等诸多因素,更要深入浅出以使学生在训练时更好地把握音乐、处理音乐。另外,教师还要懂得一些音响学知识,如对调音台的控制,音箱的摆位、麦克的拾音处理等。综合能力强,专业能力过硬的教师会备受推崇,可带给学生好的影响,使其更加热爱训练,快速进步。

三、乐器的功用

电声乐队乐器各具特色,同其他类型的乐队比较而言,有其独特优势,灵活多变且效果好。电声乐队有固定的打击乐鼓组,节奏主要由套鼓来完成。乐件除了鼓以外,都可以考虑用于演奏旋律;吉他、键盘演奏和声,贝斯主要负责低音。键盘乐器应用方式丰富,有的乐队用电钢琴、电子琴或合成器,也有将电钢琴或电子琴同合成器进行串联或并联组合。由于键盘乐器里的音色较多,因此应用广泛。电吉他主要用来演奏和声层,常见分解和弦或扫弦。

四、电声乐队的配器

电声乐队和声配置、音色运用及编曲手法很重要。节奏直接决定着风格。好的和声会增强音乐的张力、动感、层次性等诸多方面,和声对了,编曲就完成了近一半。前奏、间奏、尾奏往往是要带旋律的,每段要有所变化,不要单一化,如第一段不用鼓,而第二段再进时加鼓等。编曲时,间奏、和声由哪件乐器来完成,都需要仔细斟酌,要围绕音乐主题来编配,要锦上添花,不要画蛇添足。总体方向是,音乐要淡入、丰富、淡出。歌曲的进入往往乐件较少,随着情绪的深入,乐件不断增加,直至高潮,最后逐渐减少乐件,淡出音乐。

(一)要把握好旋律的写作

要把握主旋律与副旋律的写作。了解歌曲后,对歌曲进行和声分析,并且配制良好的和声进行后,还要写好主、副旋律及肢体语言。主旋律主要指已经形成的旋律,包括曲子的前奏、间奏及尾声。写好副旋律相对较难,要在复调写作上下功夫,如对位、模仿的写作等。副旋律有时作为主旋律的有力支撑,有时是主旋的变化呼应或对比。处理好主旋律与副旋律的关系,也就是分好主次关系,这也能体现一个编曲者的基本技术以及理论功力。键盘与吉他承担着各种音色的变换,因此,主旋律主要由这两件乐器完成。

(二)要把握好和声的写作

和声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在电声乐队中和声的任务往往是有键盘和电吉他两件乐器来完成的,其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和弦的形式无外乎就是两种,一种是柱式和弦,一种是和弦分解。吉他和键盘这两件乐器往往是一件乐器演奏旋律,另一件乐器演奏和弦,或两件乐器都演奏和弦。

(三)要把握好低音与节奏的写作

没有了低音就好似没有了“根”;没有了节奏就等于没有了“骨骼”。电声乐队的低音是由电贝斯承担。电贝斯的任务主要是演奏和弦的低音及旋律低音。有时贝斯也可以加入到主旋律或副旋律的队伍中来,低音的旋律化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方向,同时也能给贝斯手一个展示的机会。而架子鼓主要来承担节奏框架,可以按照不同风格的音乐来设定套鼓模式。

五、电声乐队的课堂训练

电声乐队的课堂训练有以下几种:1.熟悉各自乐件的性能。包括构造、音色、音区、音域、演奏技术等。2.各乐件的音阶训练。包括各调式的音阶,可以由易到难。3.各乐件配合训练。指导教师可以按照旋律、和声、低音、节奏来分组配合训练。4.听音乐进行分析训练。可以找现成的CD让学生听自己的乐器来扒谱训练,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也可以结合总谱或各自的分谱边听边分析。5.分谱训练与配合。每个学生可以将分谱单独演奏,由教师来指正不足,也可以找总谱一起来配合演奏,在演奏过程中指导。6.变速训练。变速训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先慢后快来进行练习训练。这样可以使学生由不熟――熟练――飞跃,打下良好的基础。7.提升训练。如果已经演奏成熟,指导教师要在细节及音乐的表现等方面加以引导或做出必要的说明。

六、电声乐队的排练

电声乐队的排练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加强和重视单件乐器的个人演奏技术、技巧。如果个人的演奏技术不过硬,合作起来会很困难。因此在开始排练时,要检验个人演奏部分的演奏能力,如不过关,一定要严格要求,反复练习直至过关。2.要重视合作的过程与细节。默契的合作往往会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会使编曲得到改进,也会使乐队的融合度加强。从粗糙走向细致,从生硬走向成熟。教师可以先写出固定和弦进行套子,让学生即兴演奏。这样能锻炼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3.要严格遵守排练的规章制度。学生之间要彼此爱护、关心、帮助、支持,要苦练技术,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便能快速进步。

七、电声乐队的演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