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49:08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篇(1)

(一)多媒体技术。多媒体(Multimedia)一词来源于“复合,多样(Multiple)”和“媒体(Media)”的组合,是融合两种以上媒体的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实时信息交互的技术,又称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展示性得到极大优化,课堂的生动性和互动性也大大提高。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殊性。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都是非舞蹈特长生,这些学生绝大多数以前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舞蹈训练,包括舞蹈基训,有的以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舞蹈,甚至存在对舞蹈认识的偏见,对舞蹈学习的兴趣不高。这些学生与专业舞蹈学生相比,在舞蹈课程的实施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比如学生基本的软开度不好,身材比例不佳,体力弱等等,这些都成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顺利实施的困难所在,但同时这些学生由于没有舞蹈学习经验,思维不受固有的先验经验的限制,因此他们又具有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优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而舞蹈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高等师范院校学习舞蹈专业,就意味着他们将从“零”开始学习舞蹈技能。而根据舞蹈教育的规律以及人的生理特点,如果依照舞蹈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想将这部分学生塑造成专业舞蹈教师几乎不大可能。所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面对生源构成的多层次就必然要求教学模式上的改变。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已经在其它课程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由于它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互动性等优点,这种手段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来说,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激发课堂活力,调动学生兴趣,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时舞蹈大多数是零基础,她们的舞蹈欣赏水平也是较为低下的。学生只有懂得欣赏舞蹈了才会学好、跳好舞蹈,所以在盲目地进入舞蹈动作教学之前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让学生认识舞蹈尤为重要。但如果老师单单只用口述的形式来介绍舞蹈的美,那就和纸上谈兵无异。这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舞蹈种类与特点进行更形象直观的了解。在舞蹈教学中运用视频播放相关舞蹈可以给学生呈现更丰富、多样的舞蹈体态和风格,比如芭蕾基础训练视频让学生懂得开、绷、直、立的体态;中国古典舞蹈剧目视频让学生认识到规范化的舞蹈技艺、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严谨的训练体系和相对稳定的美学法则;而中国民族民间舞视频则让学生感受到突出的民俗特征,地域色彩分明、风味浓郁、形象生动、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去感受不同舞蹈类属的风格和美感。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舞蹈作品的欣赏能力。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空,让学生解更多的舞蹈赛事,如桃李杯、小荷风采、荷花杯、CCTV电视舞蹈比赛等等。让学生接触更多、更高水平的舞蹈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使学生不光了解和掌握舞蹈技能、技巧以及国外舞蹈和中国舞蹈的各自风格和特点,而且还能通过对舞蹈作品的整体欣赏,逐步提高舞蹈作品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舞蹈艺术的学习能力

对于零基础的学生,如何来提高她们的舞蹈学习能力呢?这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情境导入。在学习藏族舞蹈之前,先放一段介绍藏族风土人情的短片让学生欣赏,学生通过观摩多媒体课件看到,青藏高原、喇嘛、布达拉宫、哈达等,并在老师的引导和提示下,学生懂得了由于地域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如高原缺氧、宗教朝拜、长期封建压迫等影响而形成了藏族舞蹈屈膝、前倾的基本体态以及颤动律等主体风格,而且在民族服饰等方面也获得了丰富的感知。这样,学生对教学内容就更容易理解了,学习动作要领也会更快更容易了。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动作学习能力。在学习技巧性动作或快动作时,光靠老师的动作示范是很有局限性的,比如芭蕾基训中一位小跳的练习,动作要领是学生要注意在跳跃的时候先半蹲,然后双脚推地,在空中身体保持直立垂直,要求绷脚尖、膝盖伸直并且大腿肌肉夹紧,如果只是靠教师现场示范和讲解,很多同学做出来的动作效果是:在半空中的姿态撅臀、脚背松弛、膝盖弯曲。那么,要想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小跳技巧怎么办?这时,如果出示一些一位小跳关键动作的图片,比如在半空中时状态的图片,或者利用电视录像将一位小跳动作进行定格,在播放时采用慢放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动作的每个环节需要把握的要点,教师与此同时辅之以重点与难点的讲解,这样学生就更容易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位小跳动作的具体表象,加深对动作的理解,从而能快速地学会动作,掌握动作要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四、凭借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舞蹈艺术的创编能力

幼儿舞蹈创编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但在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上,很多同学想破脑袋也创编不出好的舞蹈组合或剧目,这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尤为重要。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课堂舞蹈创编。当学生表演自己创编的舞蹈或者组合时,教师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再反馈给学生一起观看并对学生的创编情节、内容结构、编排的队形以及动作姿态等进行分析,教师同时配以讲解,在必要时可以暂停或反复观看创编中的闪光点,学生就能很清楚地了解自己创编的作品中存在的优势与缺陷,并能不断进行修改和练习,从而能创编出较好的幼儿舞蹈组合或剧目。这样,不光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创编知识。多媒体技术展示学习内容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多样、更活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或者课堂教学后要求学生观看舞蹈剧目的相关视频,欣赏一些获奖的舞蹈作品,比如小荷风采儿童舞蹈比赛中的作品,分析这些作品的创编思路与音乐的配合、道具选取等方面,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个方面可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创编舞蹈基础知识。

五、凭借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舞蹈艺术的教学能力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篇(2)

论文摘要:本文是从舞者的教学经验和自身实践的感受出发,根据高师舞蹈教育中的缺失,来弥补高师舞蹈教育中的,不断改进和完善高师的舞蹈教育体系。

培养舞蹈师资,这个问题在高师舞蹈教育中,虽然从理论上得到了统一的认识,但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实施上,依然是按部就班地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朝着大专院校、中等学校的目标而进行。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舞蹈专业的学习中,接触的都是成人化的、专业的舞蹈教育,很少接触他们将要面临的教育对象。尤其是中小学的舞蹈教育,在高师的舞蹈教育中几乎为零。这不能不说是高师舞蹈教育中的一个严重的缺失,它使高师的舞蹈教育显得不完整。

高师的舞蹈教育不但要为大专院校、中等学校培养师资,而且还必须贴近中小学的实际,为中小学培养舞蹈教育人才。原因是:其一,以往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任务是由中等师范学校担任的,但随着中等师范的取消,对中小学舞蹈师资的培养就毋庸置疑地成为高师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二,从目前全国的舞蹈教育来看,各地中小学和职业中等学校舞蹈师资极为匮乏。据调查,在这些学校中,舞蹈本科毕业的教师占有比例几乎是零。舞蹈教师都是由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和以往师范学校或幼师毕业生担任的。其三,从人才就业市场的前景看今后高师舞蹈教育的发展空间,目前虽然大专院校、中等学校舞蹈教育师资还很欠缺,但随着各高校舞蹈专业的开设,各高校、甚至各中等学校的舞蹈师资将会得到极大的缓解,高校和中等学校对舞蹈师资的需求也会逐步趋向饱和,因为它和中小学的需求量是远不能比的。加上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改变以及就业市场中,中小学对舞蹈师资的需求潜伏着巨大的就业契机。因此,高师舞蹈教育在今后的教育着力点应放在为中小学培养综合性的舞蹈教育人才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教学与择业就业协调发展的有利机制,形成良性循环。其四,舞蹈是一个对生理、身体自然条件要求较为苛刻的专业,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体发育生长的最佳时期,无论在身体的柔韧性还是在动作协调性的培养上,都是舞蹈教育的最佳时期,它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舞蹈人才的重要基础园地。因此,重视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就是重视对舞蹈人才的培养。

一、舞蹈教育专业的教材建设应根据培养目标贴近中小学实际,具有师范特点。

目前,在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教材体系中,没有形成较为全面科学的教材体系,大部分教材都是沿用专业院校的教材,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针对性较差,缺少师范特点。尤其对于怎样提高和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的舞蹈综合能力方面,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教材。

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教材建设,要从教材改革入手,构建既具有理论又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知识体系。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现当代的教育特点,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与舞蹈文化相关的专业与学科,以满足各类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学需要,使舞蹈教育的教材更加丰富和系统。在学习舞蹈编导课程时,可对学生进行儿童舞蹈创编知识方面的教学,有目的的讲解儿童舞蹈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以及与成人舞蹈的区别,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上掌握更多的舞蹈教育常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转贴于

二、高师舞蹈教育应与中小学挂钩,建立实习基地,进行开放式的教学。

要使学生真正达到在讲台上是个称职的老师,在各项文艺活动中是个出色的创作者和组织者,仅限于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突出高师舞蹈教育的师范性,使学生能够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高等师范和中小学之间应建起一条互相了解的通道,而不应是目前的相互脱节。应与中小学的教学挂钩,建立教育实习基地,进行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舞蹈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在中小学教育基地的实习中,学生接触的教育对象不再是书本中枯燥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有思想、有行为、活生生的生命群体。学生只有在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接触、熟悉他们的教育对象及心理特征,才能较好地掌握教学规律,把握教学原则,提高教学能力。因此,高师舞蹈教育中舞蹈创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舞蹈教学中,如果能和中小学挂钩,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舞蹈艺术实践,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内外的舞蹈活动,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热情。学生在亲身参加中小学的艺术活动中,通过运用课堂学习中掌握的创编知识和技巧,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法,将自己积累的儿童舞蹈语汇创作成舞蹈作品,就能在具体的创作、排演过程中去检验自己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舞蹈的创编能力。再次,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水平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学生们通过教育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明确了学习目的,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学习各门课程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及时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距离,调整所学专业结构,弥补自己的不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对高师舞蹈教育也起到了一种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大力发展中小学舞蹈教育,努力提高中小学舞蹈的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小学舞蹈教师队伍。这就要求高师舞蹈教育在教师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师舞蹈教育只有培养出大批具有活跃而丰富的创新能力、多层次结构、适应大、中、小学舞蹈教育不同层级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将高师舞蹈教育的改革落到实处,从而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课程标准.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02):25.

[2]何群.高师舞蹈教学概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02):28.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 高师舞蹈教育 课程设置 改革

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舞蹈教师,虽然我国高师舞蹈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许多专业舞蹈教师,但是在现实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利于中小学专业舞蹈教师培养、不能有效适应舞蹈教师专业化发展、不能充分满足舞蹈教师人才市场需要等诸多问题。当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当前新一轮教学计划改革背景下,为了培养新型的舞蹈教师,满足中小学师资要求,适应教师人才市场的需求,高师舞蹈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舞蹈课程设置十分需要做出相应的调适与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艺术教育在前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下,舞蹈教育一开始就形成在文化领域,是以培养职业舞蹈表演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在传统学校基础教育中,舞蹈教育一直处于一种附属和依从的地位,最初是舞蹈与体育结合,后又和音乐教育相联系,直到1996年底,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第一个开设舞蹈教育本科专业,后又相继在陕西师大、河北师大、延边大学、首都师大等高校开设。但是,课程设置要么照搬专业院校,要么沿袭原来音乐系的教材和课程设置,没有专门为高师舞蹈教育撰写设置的大纲和与之配套的教学目标、手段,以至出现偏重技能技巧训练,忽视舞蹈理论学习,偏离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需要等问题,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舞蹈教育的重要尺度。一个舞蹈教师的才能应当是全面的,从实际需要来说,我们可以概括为四点:1、舞蹈教师应具有舞蹈演员的表演才能,即不仅要具有准确规范的舞蹈动作和技能技巧,而且要具有简洁明确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清楚地解说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名称、技巧。一个不会跳舞的人无论如何当不了优秀的舞蹈教师;2、舞蹈教师应具有编导的创造才能。一个没有创造和创新能力的人是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因为“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成长”;3、舞蹈教师应具有舞蹈理论家的思辨能力。舞蹈教师不是光会跳就完事了,他要分析教材,制定教学内容,必要时还要整理教材,编写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对象,而这一切没有逻辑能力是不行的。他需要理论,尤其是需要理性认识舞蹈的能力,需要理论家的思维方法,可以说,舞蹈教师的思辨能力越好,他的教研水平、科研水平也越高,他的实际教学也会越有条理,效益也会越好;4、舞蹈教师应具备普通教师的教学能力。普通教学的规律,一般教学的原则、过程和方法与舞蹈教学也是相通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共性规律。一个舞蹈教师所具备的普通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舞蹈表演人才不具备的。这种综合素质高、一专多能的创新型师资的培养,自然需要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课程目标定位,即高师舞蹈教育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舞蹈师资,并非技艺精湛的演员。在以上几方面的要求下,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应做出以下几点改革:

一、增加舞蹈相关课程的比例

我国高校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大致由舞蹈相关课程、音乐基础课、教育类课程等组成,其中占很大比例的是音乐基础课程,可培养学生“专业”的舞蹈相关课程远远少于音乐基础课程。这样的结果就是毕业生具备“多能”,但“一门专业”的专业性不强。具体表现为:舞蹈技能技巧不足、舞蹈理论基础薄弱、舞蹈创作能力不强、舞蹈教育实践较少等等。为了改善“专业性不强”的现状,应适当压缩综合音乐基础课程,增设与舞蹈相关的实用课程,合理地扩大舞蹈相关课程在专业课程结构中的比例。

二、加强舞蹈理论课程比重

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理论基础普遍较弱,舞蹈技能技巧课程明显多于理论课程,虽然这与舞蹈理论课程的发展程度有关,但这同样说明我国高师舞蹈教育还存在“重技巧轻理论”的现象。

舞蹈技能技巧的提高与发展离不开舞蹈理论基础。改革和发展舞蹈理论课程,要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例如:开设《中国舞蹈发展史》、《舞蹈基础理论》、《舞蹈编导常识》等课程,向学生讲授舞蹈艺术概念、定义、种类、题材、美学特征等有关舞蹈艺术认识论方面的内容,讲解舞蹈作品如何根据音乐进行的构思、创作,舞蹈动作的提炼、发展、变化;舞剧、舞段的形成等。此外,还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重新解构,不再过分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扩展舞蹈理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三、增设舞蹈实践与创作课程

实践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应付变化极快而又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有利于学生尽早地参与教学与研究。所以,在培养有综合知识、能力结构、富于创造力和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人才方面,此类课程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在活跃基层文化、普及舞蹈教育等方面都需要个人具备编导方面的能力,舞蹈编导课程在提高学生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塑造艺术人格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方面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专业课重要的补充,二者缺一不可。由此可见,增设创作与实践课程是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

四、广泛开拓专业领域

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要求高师舞蹈专业要培养出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的多方面的舞蹈专业人才,而师范院校作为一块拥有得天独厚的多元化求知环境的阵地,就能够使舞蹈专业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吸收广阔的、丰富的知识。如何利用好这种氛围和知识环境,则是当前高校舞蹈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

许多学舞蹈的学生,其实还具有多方面的天赋,例如,有的会唱歌,有的善表演,有的爱好书法绘画,有的精于语言表达。他们不满足于单项冒尖,而有志于施展多方面的才华。这些学生年轻好学,兴趣广泛,具有很大的潜能。我们应该在舞蹈课程设置上配合他们的需要,在专业课之外,可以开设美学、文学、哲学、音乐、表演艺术等课程,并与学分制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些自我选择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艺术修养更加全面,专业知识得以从舞蹈领域向其他艺术领域横向发展,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一个人的学识越丰富,修养越全面,就越能增强自己的理解力和表现力,这样对学好舞蹈教育专业是大有好处的;其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具备开阔的眼界、广博的知识、灵敏的思维、丰富的联想和开拓的精神,这样,就能激发出学生创新的思想和行动;再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力。现在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多学一门知识,多掌握一手技能,就多一份竞争力,就多一次机会。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尽可能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天资与潜能,注重素质的全面化,培养“多面手”,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师范能力与舞蹈专业知识同步发展

高师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所以要以中小学舞蹈教师应具备的才能和能力来进行课程设置。学生师范能力的训练要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体现舞蹈知识与师范能力、学与教的教育取向,并向生理、心理、师范性的三维舞蹈观念转变。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因材施教;高师教育;舞蹈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因其在社会舞蹈领域之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师舞蹈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在校教育课程,其对于学生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师资水平、生源素质等因素,高师舞蹈教育呈现出差异性。高师院校不等同于专业艺术院校,我们在吸收学习教学经验的同时,也应该遵循自身规律,开展具有普高特色的舞蹈教学。因此,在探讨如何促进我国高师院校舞蹈教育时,应立足于我国社会的国情、地区区情、学生实际,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我国当代高师院校的舞蹈知识与技能,使我们的高师舞蹈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一、高师舞蹈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在各大高等师范学校中,舞蹈教育存在差异,如人才培养类型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也有差异,学生的特点也各有不同,不能运用单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行舞蹈人才的培养,因材施教在舞蹈教育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

1、高师舞蹈专业现状

从目前高师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看,高师舞蹈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大致分为两类:表演型人才和教育型人才。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要求,舞蹈学专业要更加偏重于舞蹈理论的普及与教育,培养方向也更侧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实际上,由于国内舞蹈理论发展相对滞后,专业理论师资相对缺乏,真正科学设置课程的师范院校并不多,所开设的舞蹈专业大多都偏向表演方向。另外,大部分高师舞蹈专业的老师都是来自于专业舞蹈院校,教学中带有重实践能力、轻理论学习的教育思想,造成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效结合,使得学生对于理论课不够重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从专业课程设置上看,高师院校开设的舞蹈专业课程有:中国古典舞基训、芭蕾舞基训、现代舞基训、现代舞编创、中国古典舞身韵、剧目排练、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欣赏、舞蹈美学、中外舞蹈史、基础乐理等等,从上述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高师院校大多采用的也是专业类院校的开课模式,理论课的比重明显低于实践课,实际课时的分配更是严重失衡。由于专业课程缺乏理论支撑,对于培养学生成为专业舞蹈人才不利,高师院校的舞蹈学生相对专业院校的学生舞蹈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且年龄偏大,这类学生的身体发育已基本成熟,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可塑性会相对较低,在舞蹈的基本功训练中,也许长时间训练也无法达到好的效果。显然,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模式并不太适合高师院校的学生,相对于专业院校学生,高师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而大量的基本功训练却恰恰忽视了高师学生的长处,对他们基础能力进行大量填鸭式训练,容易让学生丧失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出现学生“混日子”的现象,影响学生的发展,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

2.高师舞蹈专业的教学中西化差异

美国纽约大学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第一,舞蹈理论课程包括:美国舞蹈史、舞蹈记法、舞蹈的历史发展、舞蹈伴奏法、老年人舞蹈、高等教育舞蹈、创造性节奏动作教学、运动/形态动作分析1、运动/形态动作分析2、意识运动学、舞蹈治疗技术、舞蹈人类学介绍等;第二,舞蹈技能技巧课程学习:民族舞蹈、非洲舞蹈、舞蹈组合、舞蹈作品、邓肯教学法入门、音乐剧舞蹈动作设计;第三,创作实践课程:音乐剧舞蹈设计、舞台实践、舞蹈表演、剧目排练、特殊儿童舞蹈、舞蹈室工作、舞蹈研究班等。从美国纽约大学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的课程设置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相对平衡。据调查,我国只有少许高师院校开设了民间舞蹈文化、芭蕾舞教学法、古典舞教学法之类的课程,几乎没有学校开设舞蹈生态学、舞蹈形态学、舞蹈文献学等专业课程,专业教学只能沉溺于繁重的技艺训练中。这种教学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多向天资,也助长了学生一味追求单一知识的片面性,导致了人才的单一化和片面化。同时,舞蹈教学忽视了舞蹈艺术与文化的紧密关系,把许多学生束缚在了身体方位、基本手位、脚位、把上把下等基本动作训练中,甚至在编创舞蹈时,并不懂得舞蹈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实践与生活、文化阅历的积累沉淀,但是高师舞蹈课程设置中大多都存在着创作与实践课时少的问题。纽约大学的创作课共有1260学时,占总课时的46.89%,而以我国某师范学院为例,在该校舞蹈相关课程里,编创记法、舞蹈实践与剧目课只占总课时的13.6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舞蹈百花园中流光溢彩、不可多得的奇葩。如我们湖南湘西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铜鼓舞;广东地区的岭南舞;福建的梨园戏、东北地区的秧歌等等,都是我国宝贵的舞蹈特色资源,但地方高师院校并没进行地区特色舞蹈文化的建设。

3. 高师舞蹈教育中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据了解,每年普通高校招收舞蹈专业学生的水平都参差不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各地艺术学校选拔上来的舞蹈专业学生,这类学生学习舞蹈的时间比较长,受到过多年的系统化训练和学习,在技能技巧、肌肉能力、软开度能力和身体感受韵律等方面的都有一定的基础,能完成比较多的技能技巧,有比较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第二类是通过普通高考的艺术类学生,每年占舞蹈专业学生总数的85%以上,大多都只是在考试前期接受过短期的针对性训练或是突击训练,这类学生一般文化课学习成绩较好,对于舞蹈专业知识仅有初步的了解,所掌握的知识一般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的一个舞蹈剧目或组合。学生素质的差异性也是导致普通高校舞蹈教师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学生的基础和身体条件看,学生舞蹈基础、身体条件与文化程度的差异,导致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对实际教学造成了许多困难。在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方面,同一个班的学生个体条件差异太大,常常会导致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中产生差异较大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只能照顾到大部分学生,因此班里基础好的同学感觉“吃不饱”而基础较差的同学感觉“学不会”。在理论课程教学方面,学生的文化程度差异对舞蹈理论和公共基础课程产生的影响尤为突出,如在公共课程中文史类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去掌握和领悟,而相当一部分舞蹈专业的学生高中课程基础薄弱,大学的文史课程对他们来说如同空中阁楼,根本无从下手。舞蹈理论课程一大部分要与实践相结合,而接触舞蹈较晚的学生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如果老师没有给予基础较差的同学足够关注,久而久之使学生对于公共课程与舞蹈理论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会出现学生长期逃课的现象。

从学生的兴趣特点看,有的学生是为了兴趣而学习舞蹈,自身条件非常不错,对舞蹈的热情非常主动;而另一些学生主要是为了获得学历而学习舞蹈,这类学生因为学习舞蹈兴趣比较少,自身条件不佳,半路出家,没有基础。第一类学生通常,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强,能够主动的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安排学习计划,长此以往能够成为出类拔萃的专业人才。第二类学生往往为普高毕业生,由于自身学习舞蹈兴趣不浓和主观学习意愿不强,这类学生虽然比较听话,但是主动性差,他们不能够自己计划学习内容和时间,需要教师时常进行帮助和督促。

二、高师舞蹈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实践途径

1. 针对高师院校的专业现状

针对目前高师院校的专业现状,学校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应有别于专业院校“高、精、尖”的专业舞蹈艺术人才职业教育模式,应更加注重对舞蹈教育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应明确定位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舞蹈教育类人才,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教育能力、鉴赏能力和参与能力,从而很好的满足我国素质教育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各个院校要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因材施教,真正把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如今社会更需要应用型人才,在面临就业选择时,不是每个舞蹈专业的学生都会成为演员。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进行单一化的人才培养,而是针对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优势有目的地、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培养。首先,在教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需锻炼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多多提供实践的机会。最后,要根据如今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舞蹈编创的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各大小型的舞蹈汇演和比赛,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学生演出经验,又使得学生更多的参与舞蹈排练,提高他们编创舞蹈的能力。现如今社会对于文艺娱乐活动更加重视,对于舞蹈编导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尽早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学习,开拓学生艺术思维,挖掘学生艺术潜力。

2.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舞蹈专业较好、文化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在舞蹈方面的学习予以适当鼓励,调控学生心态,防止出现骄傲自满的情况。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要多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在舞蹈的训练中有更快的进步和突破。对于专业较弱的学生,教师要从基础的教学入手,着重对学生舞蹈基本能力方面进行训练。舞蹈教师应当循序渐进的培养他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充分利用表扬和鼓励的教学方法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成绩的不断提高,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针对学生的基础和身体条件的差异,舞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选择训练的内容,适度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我们从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发现,学生因训练课难度过大容易出现难以掌握甚至受伤的现象,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严重的甚至产生训练抵制情绪等,导致训练课效率低或停训。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的差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要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及深和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让学生更容易的掌握和接受训练内容。倘若学生在训练中强拉硬搬、急于求成,出现伤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严重的还会出现终身创伤。

任何学生都有其自身优势智能领域。因此,教师应当善于去发现其特长,他们的特点就都会更好的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和发展学生的强项。有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力,有的学生基本功扎实,有的学生善于技巧,等等,教师就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她并非擅长所有形式的舞蹈,但她却凭借一支《雀之灵》誉满中华,她用身体将灵动、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在诠释整个舞蹈的过程中让自己享受其中,游刃有余,达到了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在杨丽萍转战幕后工作中,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其中就有为大家所熟知的小彩旗。她抓住了小彩旗的优势――具有出色的旋转能力,着重培养她的灵动性,将其天赋发挥到极致,于是有了春晚“4小时不停旋转”的奇迹。杨丽萍曾说过,她想挖掘的舞者不一定是全面的人才,而是必须要有自己特色的人,即使舞者本身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我也希望能将其某种潜能充分激发出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学会充分借鉴成功舞者的经验,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给与学生鼓励,不要让他们纠结痛苦于自身的不足,要引导他们积极乐观的看待自身特点,寻找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如此,在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及时的发现人才,更好的培养人才。

舞蹈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不只是要根据学生的表面特点,更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领域。在舞蹈实践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也成为舞蹈教学中教师容易非常容易的方面。普通高校学习舞蹈的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态度和思想水平都不一样,这些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经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有一个非常准确的了解,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像琴师弹琴一样,拨动学生心灵、兴奋、安慰、鼓励、刺激,激发学生的共鸣,触动学生的心灵,通过各种有效的心理摸索,使他们内心受到启迪,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着艺术的感染力,才能使学生的舞蹈水平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目前的舞蹈教学中,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停留在受教育对象表面的较多,深入到心灵不够,舞蹈教师往往只注意了学生外在形体的动作教学,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情感走向。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不仅要根据学生的表面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而且要深入到学生的心里领域,通过各种心理摸索,激发学生共鸣使他们感受启迪,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更高质量的教学。

3.针对舞蹈教育体制缺陷

据了解,大多数的高师院校舞蹈教学中,基本上没有适合本校学生现有水平的舞蹈教材。很多舞蹈教学中,都是教授各类师范中的舞蹈教师到诸如北京舞蹈学院等舞蹈名校进修时所学知识。一方面,优秀的舞蹈知识得到了极好的普及,但我们也要看到,地方高校在吸收消化过程中的差异。高等师范舞蹈专业很难找出适合学生水平的有权威的能在全国各高校推广的舞蹈教材。教材的缺失使得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局面略显混乱,更有甚者,所有教学内容只能凭老师的喜好。针对这一情况,师范院校应加强理论课建设。首先,师范院校普通高中毕业生是生源的主流,他们舞蹈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师范院校应该制订相对基础并权威的舞蹈专业教材;其次,在基础教材之外,还应拓展地编修一些具有地域性特色和学校自身特色的舞蹈文化教材,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除了开设基础舞蹈课程外,还增设了湖南地域性少数民族舞蹈课,其中便有湘西著名的“摆手舞”。同时,实践课程环节改革也非常重要,师范院校可以安排学生轮流教授自己擅长的舞种互相交流舞蹈学习和教学经验,例如来自少数民族的学生可以教授自己本民族的舞蹈,以此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总结

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知识结构发展改变,人们在智能、审美以及精神上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在普通舞蹈高校的四年学习深造才能够真正掌握舞蹈的一系列的专业应用知识,学生在毕业之后才能够更好的学以致用和顺利的走向就业道路。所以,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应当在前人的基础和经验上不断的建设和探索,逐步去完善新型高校舞蹈教育学科体系,完善舞蹈专业教育的课程机制建设。为培养出高水平、高智慧、多元化发展型和专业应用型的舞蹈人才做出科学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婷婷.浅谈舞蹈教学中的因材施教[J].甘肃教育,2007(3).

[2]毛荣.高校舞蹈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探究[J].教育探索,2009(3).

[3]胡明,俞学明.当代高校教育中的因材施教问题探析[M].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4]包晓琼.简论舞蹈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5]谢春.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究[C].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11年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舞蹈 中等师范生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历史上,我国开始舞蹈教学始于周朝,迄今为止已有三千年。从舞蹈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掌权者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舞蹈教育,舞蹈教育为历史、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虽然我国的现代舞蹈教育起步有点晚,但随着各大院校纷纷设立了舞蹈专业,其近些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中等师范学校舞蹈教育专业的开设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其暴漏了诸多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对师范学校中舞蹈教学所呈现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师范学校舞蹈教学改革的实施,提高教学质量。

1 中等师范学校舞蹈教学中现存的弊端问题

1.1缺乏科学性的教学课程设置

教学课程,作为教学的骨架,为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必须对其进行合理设置。纵观各师范学校目前的课程安排,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培养学生时,十分欠缺对专业理论高度要求,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专业实践上。毋庸置疑,专业理论融合了前辈们的心血汗水,要想提高舞蹈技能就要对专业理论科学进行系统的学习,只有把理论知识学好,才能在专业实践中把理论知识运用自如。学校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课,偏重了专业的发展,鉴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不是很好,因此造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局面。

1.2创新精神不足,师资力量匮乏

教育领域中舞蹈的专业性极强,再加上我国的舞蹈教育起步比较晚,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在教学方面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充足的教师。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十分匮乏:现在大多数舞蹈教师都是从歌舞团调来的,首先,他们不仅年龄偏大而且整体素质不高。其次,教师不能准确的认识、理解、把握舞蹈行业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多运用传统古板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精神,形成一种死板的教学方式。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把自己所学一股脑灌输给学生,不以学生为本,做不到因材施教,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了自我的思考,只听从老师的课堂教导,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仅是学会罢了,缺乏对于如何学好和提高自己的舞蹈技能的反思。

1.3缺少科学性的舞蹈教学的评价机制

现在中等师范学校舞蹈专业的评价机制还是传统的评价方式,评价教学成果成败的主要标准是学生掌握舞蹈技能的程度。首先来说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对教师而言,仅仅用成绩来决定教师的能力是不公平的,而且也不能如实反映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尽力,另外一味追求高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教学的真正目的,而仅以考试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其次这种评价方式是不全面也不科学的,学生学习后的成果它不能够如实反映出,既不能反映出学习之后基础不好的学生是否有了进步,也不能反映在学习后那些自身基础较好的学生舞蹈技能是否有所提高。

2 针对舞蹈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舞蹈教学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起来

舞蹈教学是一个涉及人文、历史、美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在教学课程安排上,我们要注重专业理论的教学以及和它相互关联的学科。实践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把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舞蹈的原因向学生们展示出来,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更清晰地认识舞蹈的魅力,由此来引导和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在理论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的内涵,可以交叉学习舞蹈理论知识与多个学科,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舞蹈。把不同学科知识融入到舞蹈教学中,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的视野,而且创造一种艺术氛围,潜移默化中学生掌握了舞蹈的含义,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对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逐步优化,以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2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强化师资力量,

在师资方面,学校要着重培养年轻一代的教师队伍,选聘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为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以便在教学中能传达给学生充分的教学内容。学校还要强化教师的责任心教育,首先要本着教好学生的心态,这样教师才能上一堂好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绝不搞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同时在与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找出教学方法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以便进行改善,从而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上课时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教学方法,保证舞蹈教学的质量。

2.3优化教学评价机制,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针对舞蹈教学的具体现状,对教学成绩进行全面评价,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机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从实践方面,教师能否通过实践来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在学生舞蹈实践中把引导作用积极发挥出来,让学生在舞蹈实践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将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达到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舞蹈的认识的目的;二是从教授理论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能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能否以学生为本,把其他学科与舞蹈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对这两方面进行评价,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被全面的反映出来,不仅让学生对学习中的不足充分认清,以便日后进行改善,而且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有所借鉴,可谓一举两得。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中等师范学校舞蹈教学的改革顺利进行,需要舞蹈教学应紧密联系其他学科,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需要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还需要从实际出发,改善教学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我国中等师范学校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从而使舞蹈教学改革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篇(6)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藏羌舞蹈艺术研究所,四川汶川623002)

摘要: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育是高师舞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师藏族民间舞蹈的教育教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的、系统的、全面的藏族民间舞蹈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依托高师生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育学科体系、师资力量、教材结构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依托高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育改革,提升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高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育改革;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75-02

目前,高师舞蹈教育主要包括以舞蹈为专业的专业舞蹈教育及掌握舞蹈基本技能、以传授舞蹈技能为主体的公共舞蹈教育两种类型。针对如何进行高师舞蹈教育,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讨论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师资力量、教育模式、教育课程设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优质学生生源等方面,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和意见。高师藏族民间舞蹈的教育教学是高师舞蹈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但相关的舞蹈理论、舞蹈技能方面的知识体系缺少集中整理,舞蹈教育教材缺少针对性、系统性、专业性,舞蹈教育缺少有针对性的创新,需要通过高师藏族民间舞蹈的教育改革来加强和提升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一、藏族民间舞蹈概述

藏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的藏族先民与生存、生活相关的动作就已初步形成了简单的藏族舞蹈。传统的藏族文化与思想氛围让藏族舞蹈具有特定的文化特色,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形式反映着藏族传统的生产、生活,反映着藏族人民的性格习惯、宗教信仰、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藏族舞蹈具有稳重而又不乏含蓄的风格,相对其他舞蹈来说,舞蹈幅度较小、动作细腻、舞姿优雅。

藏族舞蹈因藏族人群的居住地、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而呈现出的形式和种类也有所不同,但通过研究发现,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藏族舞蹈具有着共同的动作规律和精髓元素,进而构成了藏族人们对舞蹈的共同的审美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藏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实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促使其生产和生活理念发生转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撞击下,在娱乐文化生活普及化、多样化的影响下,藏族民间舞蹈也朝着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转变与发展。藏族民间舞蹈接受了现代思想、创新意识的冲击,但在其创作中仍然体现着浓厚的民间舞蹈的原生态风格,具有其独特风格和特性。

二、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重点把握

(一)有针对性地加强舞蹈教育的学科建设

新时代的舞蹈教育目标与人们对舞蹈教育的需求,要求广大舞蹈教育者和舞蹈教育学校必须拓展和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开拓舞蹈教育的眼光和视野,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发展专业的、全面的、系统的舞蹈教育学科体系。在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全面考虑与舞蹈教学息息相关的课程,如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医学、人类学、解剖学等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健全舞蹈教育学科体系。

根据人们对舞蹈教育需求的转变,在进行舞蹈人才培养方面,应有舞蹈已逐步由精英化向全民化、大众化转变,舞蹈教育也由职业教育转向全民大众普及教育。只有把握发展脉搏,与时俱进,才能建立一个完整、可行、科学的舞蹈教育学科体系。与此同时,舞蹈教育教材与教育模式也应根据时展的需要进行调整,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当代教育的发展规律,根据最新的舞蹈教育动态和信息来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舞蹈水平和舞蹈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舞蹈人才,这是舞蹈教育学科建设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加强高师藏族舞蹈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舞蹈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因为传授舞蹈的教师一方面需要具有过硬的舞蹈技能和舞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在对学生进行舞蹈肢体教学的同时能够为学生传授舞蹈背后的人文历史知识。与此同时,舞蹈教师不仅自己要跳得好,更要演示、表演得好,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不是单纯地模仿和示范,更需要有较强的舞蹈编排、创造能力,不断创新舞蹈作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演出和艺术实践活动,进而促进自己和学生舞蹈技能及创新水平的提升。

作为藏族舞蹈教师,在具有以上素质的基础上,还要对藏族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更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把藏族舞蹈的精髓、藏族文化的精髓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以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进行传播与传承。要完成这些,藏族舞蹈教师除了要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具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培养藏族舞蹈的传承者、传播者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并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质量。

(三)加强高师藏族舞蹈教育教材建设

民间舞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材,民间舞蹈的课堂教学教材需要不断地进行整理、提炼、整合。对于高师民间舞蹈教学教材选择和编制来说,一方面要符合高师生的身心特点,适合高师生潜能的发挥,便于高师生在未来就业中加以应用,另一方面又要将民间舞蹈的精华进行提炼,在遵循民间舞蹈传承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变迁,进行取舍并加以升华,形成具有强烈民族风情的、具有民族特性的内容。

藏族民间舞蹈教材内容与体系需要得到藏族人民的认可,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这是藏族舞蹈发展的根本。藏族文化在藏族舞蹈中的渗透与传承是舞蹈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加深民族感情。藏族舞蹈教材中的民族性主要包括舞蹈风格的民族性、舞蹈动作的民族性和舞蹈心态的民族性等。

舞蹈教学的教材不同于一般教材,对舞蹈动作和舞蹈知识进行系统罗列,在舞蹈教学中重点强调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个性编排和组合,在提高学生肢体语言能力的同时,传授舞蹈文化的魅力。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材在编排中除了考虑到之前提到的问题,还要注意藏族舞蹈具有“同一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特点。

(四)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育应紧贴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高师舞蹈教材没有一个系统体系,大部分教材利用的是艺术专业院校的教材,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缺少针对性。高师培养的目标是合格的、综合素质高的中小学音乐或艺术教师,舞蹈技能更是强调综合能力,因此,高师舞蹈教育应紧贴人才培养目标。

在进行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育中,教材的编制是一个重要方面,结合高师生的师范特征,在舞蹈教育中丰富教学手段也是促进和创新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育的重要方式,比如,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科技手段,结合高师生的素质教育要求、中小学教育实际,对高师生的舞蹈理论、舞蹈鉴赏、舞蹈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和提升。

在高师藏族民间舞蹈教育过程中,要着重强调师范性,在传授舞蹈理论与技能、强调舞蹈教育质量的同时,重视高师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和掌握程度,要让高师生能够全面胜任未来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让高师生能够顺利地将所学到的舞蹈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当中。

[

参考文献]

[1]尕藏吉,论藏族舞蹈的社会特性与功能[J]西藏研究,2011(2)

[2]黎恬恬,高师舞蹈教材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赵向欣,浅议高等师范舞蹈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5(21)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高中舞蹈;表现力;综合能力教学;有效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要求也日渐增长,对于美的评判标准也在逐渐地改变。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备高素质的舞蹈人才,因此,高中舞蹈课堂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舞蹈课堂中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装备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让学生能够在舞蹈的练习中增强身体素质,锻炼身体与音乐的协调性。根据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学校在培养舞蹈人才方面必须秉承“以人为本”和“德育和美育相结合”的思想,改变传统舞蹈课堂只注重舞蹈技巧训练的模式,在新时期的舞蹈教学中加强对舞蹈审美标准的优化,尤其注重学生在舞蹈编排时的艺术感和思想性,让学生能够在舞蹈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

一、高中舞蹈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舞蹈教学师资配备不足,缺乏专业的舞蹈教师

现在的高中虽然已经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可是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仍然要远远高于对舞蹈课的重视程度。学校对文化课的师资投入很多,但是对于舞蹈教学方面才投入的很少。我国高中舞蹈教育起步较晚,专业的舞蹈教师也相对来说比较缺乏。高中学校在舞蹈教师的招聘方面要求也很宽松,对于应聘者的学历和水平要求并不是十分严格,也就导致现高中舞蹈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没有将最前沿的舞蹈思想和技巧教给学生。另外,一些师资严重匮乏的学校甚至出现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舞蹈教师的现象,这就使舞蹈教学面临严重的考验,舞蹈教学根本无法继续开展,也就更加没有学生表现的机会。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如果不及时调整高中舞蹈教师队伍,那么高中舞蹈课程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高中舞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无新意

高中舞蹈课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虽然受到了学校的一定关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弊端。很多高中舞蹈课形同虚设,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活动,或者根本就不去上舞蹈课;有的高中舞蹈教师只教学生基本的舞蹈步伐,而不注重学生领悟能力和艺术魅力的培养;还有的高中由于受到师资的限制,在舞蹈教学上缺乏教学技术装备等。这些现象都严重地阻碍了高中生的舞蹈学习,使高中生无法在舞蹈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在高中舞蹈教学中还存在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无创新等等问题,导致学生的舞蹈动作大多都是机械地模仿,没有自己的个性融合在里面。舞蹈教师在教学时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只为完成教学任务,枯燥的舞蹈课堂使学生不能理解教师教的舞蹈动作,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学校对舞蹈课重视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

相对于高中生所接触的必修课来说,舞蹈课堂显得并不是十分重要。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高考通过率,在抓教学方面下的力度比较大,对舞蹈课程的重视不足,缺乏专业的舞蹈教师,舞蹈教学器材也陈旧损坏,严重影响了舞蹈课堂的教学质量。另外,舞蹈教师在教高中生舞蹈基础步伐以后,并没有带领学生去实践,只是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舞蹈,因为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分离,使得舞蹈教学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舞蹈教师并没有在意学生舞蹈表现力方面的问题,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让学生多实践,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感染力。学校给予舞蹈的课时量也相对少一些,加上教师在教学安排上的不合理,使学生的舞蹈实践大大减少,阻碍了学生的学习。

二、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舞蹈教学的实践,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高中开设舞蹈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舞蹈功底,锻炼高中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高中生能够在学习中劳逸结合,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舞蹈课堂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舞蹈实践,一部分是舞蹈欣赏。舞蹈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观念,根据高中生的实际舞蹈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舞蹈课堂能够快乐地学习。针对部分高中舞蹈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我建议高中要在舞蹈课程设置方面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多一些舞蹈表现的机会,比如,可以在学校组织的晚会上或者其他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舞蹈表演,不仅能够给予高中生的舞蹈技巧展示机会,也有利于让高中生在舞蹈表演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对舞蹈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教学中勇于创新

高中舞蹈教师的水平决定着舞蹈教学的效果,因此,学校在舞蹈教师的配备上必须秉承着高素质、高标准的要求,选择技术水平过硬的舞蹈教师进行授课,提高舞蹈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高中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给舞蹈教师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和评职称的机会,让舞蹈教师能够在工作中得到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待遇和机会。还要给舞蹈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无论是本校培训还是外出培训,让舞蹈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将最新的舞蹈知识带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掌握更多的技巧。只有学校提高对舞蹈教师的重视程度,才能够让教师在教学时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将高中舞蹈课堂提升一个新的高度,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和舞台。

(三)合理设置舞蹈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高中舞蹈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学校和教师要从自身找原因,根据舞蹈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教学内容要符合高中生的现实水平,同时舞蹈教学要常教常新,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增强舞蹈学习的艺术性。舞蹈教师要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尽量使教学内容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学习舞蹈需要兴趣,如果没有学习的兴趣,那即使教师教的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舞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充分挖掘高中生的舞蹈天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舞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开拓学生的眼界。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开设舞蹈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舞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身体的美感和协调性,让学生在肢体的活动上释放学习中的压力,对高中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帮助。高中舞蹈教师要从自身抓起,提高自己的舞蹈教学水平,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注重对高中生舞蹈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舞蹈表现力,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