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49:24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篇(1)

2、《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3、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4、诸葛亮,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篇(2)

作为《三国演义》中重点描述的主角之一,诸葛亮传奇色彩的背后,隐藏着高人一等的处世哲学与治国智慧。史书记载,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安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20里,就是诸葛亮高卧的隆中之地。

诸葛亮本是布衣,躬耕于南阳,他怎么就一步登天做了刘备集团的“二把手”呢?诸葛亮的上位,来源于一次极为成功的“面试”考核,这场面试后来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世无数读书人求职的“金牌”攻略,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

草庐中的“隆中对”,让诸葛亮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的远见卓识和过人才干,使得刘备感激涕零,携诸葛亮回归新野。先是跟随刘备辗转创业,后又托孤辅政20余年治理蜀汉。从法律的视角重新解读这位卓越的政治家,可以领略他鲜为人知的法律智慧。

在“情”与“法”

两个鸡蛋上跳舞

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诸葛亮,早已被历代史籍所称颂和被后代各阶层人士所推崇,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成功的法治实践家的巨大成就,却尚未被人们广泛地熟识接受。

在中国历史上,“法治”与“人治”始终是一对矛盾。同样是出于维护政权的需要,儒家系统强调的是人治,法家系统强调的是法治。

但所谓人治,并不是不讲原则,儒家所主张的“道”,就是他们所理想的社会原则,《论语》中提出“守死善道”,荀子则明确说过“从道不从君”“从道不从父”。但他们立足于宗法血缘关系,又主张“尊尊”“亲亲”,所谓“尊尊”“亲亲”就是讲“情”。所以当“情”与“法”相冲突的时候,他们就只有让“法”屈从于“情”,孔子就明确地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所谓“隐”,就是包庇。因此,在整个封建时代,徇情枉法是自然而普遍的现象,让国家的法规很多时候成了一纸空文。

所谓“法治”,核心的特点就是排斥“情”的干扰作用,中国古代的法家是如此主张,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也曾极其明确地强调:法律是“全没有感情的”。但是完全地抛弃“情”,又是违背人类天性的,所以在中国古代的舆论上,法家并不怎么受欢迎,连司马迁也批评他们“刻薄寡恩”。

比较来看,无论是过于“人治”,还是过于“法治”,对于整个国家的长久稳定都不是好事,但是其中的“度”,千百年来很少有人能够把握,就像“在两个鸡蛋上跳舞”,踩碎哪个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而诸葛亮治国思想中最大的特点,恰恰是做到了既严于法,又重于情。

作为具有儒家政治文化思想的诸葛亮,在东汉末年军阀混乱、诸侯争立的时代,在他跟随先主刘备辗转创业,后又托孤辅政20余年治理蜀汉的政治和军旅生涯中,形成“德主刑辅”为主,仁政与法治并举,恩德与威严兼用,以正统儒家思想为核心、法家思想为手段的完整系统的思想体系。

内儒外法、厉行法治、适势定法、并存刚柔、执法严明、宽严有度、刑不择贵等方面的立法精神及执法准则,既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法治思想的明显标志。

危急时刻,方显英雄本色

虽然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很早就居于高位,但真正掌握大权,成为实质上的“一把手”,是在刘备去世之后。

夷陵之战后,蜀汉内外交困,形势愈加危急。曹魏从北方窥视,欲乘蜀之新败加以攻灭;孙吴扼守荆州,使诸葛亮不能东向。以匡扶汉室旗号起家的蜀汉苟安一方,进退两难。内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越来越错综复杂,特别是益州旧地势力待机而行,树欲静而风不止,领受先主遗诏的诸葛亮十分清楚当时的局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推行法治、增强国力、巩固政权已成为蜀政的迫切要求,诸葛亮这时总揆百官、独担大任所面临的任务就十分艰巨。同时也应看到,正是因为局势的危殆,修明政治的难为,方显出诸葛亮的英雄本色,其封建法治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可贵的亮点。

建国之初,诸葛亮受刘备之命,会同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共造《蜀科》,开始了立法工作。由于文献无征,我们今天已无从知晓《蜀科》的具体内容。不过,有学者利用其他材料进行推测,我们可以据此窥知《蜀科》的大略情况与诸葛亮的思想相一致。同时,诸葛亮还曾作“八务、七诫、六恐、五惧”,皆有条章。

治军方面,则在《武侯兵法》中立有轻、慢、盗、欺、背、乱、误七禁,并且对这“七禁”作了详细说明,有此者斩之。这样,诸葛亮的法治政策就有了法律条文上的保证,首先做到了“有法可依”。

诸葛亮急症猛药,重典治国,时人讥为“惜赦”,即在赦免他人罪行方面十分吝啬。面对这种非议,诸葛亮溯古察今,阐明随便赦宥的危害,要求赦不妄下,体现了其法治的严肃性。

诚然,赦宥作为调整社会矛盾的一种手段,有时也会起到收拢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但是,如果不去严明法治,公平赏罚,而只寄希望于通过频繁的赦免来求得臣民归心,那只能是舍本逐末,根本无法消弥固有的矛盾,反而会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历史上这类教训很多,诸葛亮之前的刘表如此,其后的后主刘禅也是这样,这也就是老祖宗“治乱国用重典”政治智慧的最好体现。

严刑峻法下的人性光辉

诸葛亮以用法严峻著称,但奇怪的是,被诸葛亮“严刑峻法”惩罚过的人,却在听到诸葛亮去世时都垂泪涕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在具体的案例中,就能看到诸葛亮可贵的执法精神与方法。

比如我们都能熟知的“挥泪斩马谡”,就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例子。

据《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诸葛亮与马谡关系非常好,在平定南部的少数民族时,马谡还曾提出过极有益的建议,马谡是诸葛亮极为看好的青年俊才。但是因街亭的失责,诸葛亮坚决地依法将其处死。另一方面,在他死后,诸葛亮又“亲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以至于使“十万之众为之垂涕”。

再从诸葛亮整个政治上看,他在蜀国以“立法施度”、“科教严明”著称,所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他的这种做法,得到百姓的拥戴,据陈寿说,诸葛亮死后,“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州和益州的老百姓,说起诸葛亮时,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何以会如此呢?陈寿总结说:“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又引孟子的话说:“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所谓“用心平”也即“开诚心,布公道”,就是清楚地表明严格的执法,是出于国家的利益,而非出于私心私利。所谓“劝戒明”、“以逸道使民”、“以生道杀人”,就是对被处罚者来说,也使他能清楚地明白,严格地执法,是从根本上对他的关爱和维护。

在马谡被斩之后,诸葛亮未株连家人,而是将马谡的后代视若己出,安顿好马谡的家庭生活,实现了“情”与“法”的交融。

在一个本质上“非法治”的时代,诸葛亮能够“依法治国”,如同淤泥之中盛开的莲花,十分了不起。诸葛亮不但做到了保证法律的正常运行,坚决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还做得非常好,数千年历史,就此一家,别无分号。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篇(3)

1、鞠躬尽瘁的主人公是诸葛亮。

2、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3、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逝世。

4、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来源:文章屋网 )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篇(4)

功盖三分国指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来源:文章屋网 )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篇(5)

出师表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安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原句如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作者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来源:文章屋网 )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篇(6)

关键词:性格 私利 廉洁 知恩图报 宁静致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84-01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够熟能生巧地将诸子各家思想融会贯通于一身,并将儒家思想的精髓传承给后人,用儒家思想影响后人,所建立不朽功业的人。?纵观历史,我觉得中国历史上真正将百家思想的精髓彰显透彻的人,唯有坡和诸葛亮。他们的思想不一定是儒家思想最深刻的,但他们的思想绝对是儒家思想中最通达也最完美的,最复杂也最健全的。诸葛亮,则用儒家的君子人格和传承为主干,融入墨、道、法、兵竹子思想为羽翼,真正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典型。诸葛亮的思想性格通过《出师表》渗透到每一个中学生的心灵,让当代中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让儒家思想影响着现代学生的心灵,净化他们的心灵,对学生的性格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

当今社会拜金主义,享乐思想在社会上蔓延,直接影响了青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教师引导学生从“诸葛亮隐居隆中,博览群书,广交贤士,关心国家大事,每自比管仲和乐毅,肩负大任、志存高远的远大抱负”去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并励志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诸葛亮不醉心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的品格中,感受诸葛亮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从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石广元、孟公威等投操麾下,诸葛亮却不为所动,可以窥见诸葛亮不为金钱和权利所动的“淡泊明志”强志的思想。但刘备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深深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才毅然步出草庐,辅佐刘备一匡天下。诸葛亮在著名的《戒子书》中,曾谆谆告诫:“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成为传诵千古的警言,这是诸葛亮淡泊节操的真实写照。教师在教授《出师表》时,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激情深入其中,用心灵去领悟诸葛亮人格的博大和魅力所在,从而使我们的学生从小受到诸葛亮这种儒家思想的熏陶,逐渐培养学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个性,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社会的进步也起到积极的影响。

2 亲贤远小,廉洁奉公个性对学生的影响

当今社会,民风浮躁,读书无用论有抬头的趋势,买官卖官时有显现,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知识和价值出现一定的偏差,很多学有所成的贤士,一时施展不了自己的才华,但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贤能之士,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真是良药,求贤若渴。诸葛亮进谏后主,诸葛亮乃举贤之典范,蒋琬的忠雅的,费的清廉才华,姜维的智勇双全,都是诸葛亮的重用和培养,引导学生对学识的敬仰和追求,励志成为一个贤能之士,立志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从中学阶段树立远大的目标,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托孤大臣李严运粮失责又慌报军情,诸葛亮公正处罚贬其为平民,但诸葛亮极其信任李严之子,并促进他劝父改过自新。因此李严不但不抱怨,还心怀感激。诸葛亮知人善任,明之以法,晓之以情,以公正服人心!诸葛亮廉洁自律,带头如实申报个人财产。其书曰,臣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作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多余财产,那就是对不起国家。由此可见诸葛亮光明磊落,做官员的表率。引导学生努力做一个廉洁自律的孩子,在孩子的心目之中灌输“做人要贤能,做事要廉洁,待人要公正”的个性,让所有的学生从诸葛亮的《出师表》悟出为人之真谛,让学生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践行者,我们教育的目的才彰显出来。

3 不谋私利,尽职尽责个性对学生的影响

中国历朝历代都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为国尽忠的英雄人物,“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且不说这样的诗句牵动了古今多少位仁人志士的心弦,但是诸葛亮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所表现出的蓬勃与强健,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天动地,让多少任为之动容,应该让学生从中悟出“有国才有家”的深层内涵,让学生从诸葛亮身上学到民族的精髓,成为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的坚强力量。诸葛亮尽瘁国事,忠心辅政。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君主,公而忘私,忠心耿耿,刘备很信任诸葛亮,临死托孤于诸葛亮,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诸葛亮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刘禅,更加殚思竭虑,亲理政事细处军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帅入相,但后主没有感到诸葛亮的威胁,群臣也没有感到诸葛亮的权越,倘非心底无私,为国而忘家,焉能如此!诸葛亮这种精神在《出师表》彰显的淋漓尽致,可见诸葛亮为了这个国,舍弃了自己的家。诸葛亮这种尽忠的思想,让学生在其中悟出其中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做到敬业乐业,对于一个人人生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国家的至关重要。从而自觉养成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业的大局意识。

4 情意至重,知恩图报个性对学生的影响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篇(7)

行:操守、品德。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

此句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工夫,最忌荒唐险躁。

(来源:文章屋网 )

友情链接